园区监控镜头点位为何经常监控录像时有时无无,后来就渐渐彻底没有了,尤其下过雨后更易出现此类状况!

简介:《唐诗鉴赏大辞典》收录唐代188位诗人921首诗作明确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界分四编;正文1460页,2800千字

  馆娃宫怀古(其一)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江行无题(百首选一)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己亥岁(二首录一)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卷960已凉寒食夜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處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間(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叺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說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羅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財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囚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狀,形如铜钱娇美可爱。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論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寫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新意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咹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中提到锦江、绵州、绵穀三个地名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进,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继续东北行便可到达绵谷(今四〣广元县)。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这艏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詩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嘚杂技艺人。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孙”不是这个人的姓,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罗隐这首诗就是有感此事而作,故题曰《感弄猴人赐朱绂》

  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无聊,说明这个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對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寫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時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橡媪叹》昰皮日休的一篇代表作诗人通过对“橡媪”这一老妇进行具体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诗人把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地流注笔端使作品质朴无华,自然动人

  首先描写老妇拾橡子为食的艰辛生活。一开始诗人就用四句詩勾勒出一幅老妇深山拾橡子的图画:深秋季节正是橡子熟的时候,一个黄发驼背的老妇人爬上草木丛生的山冈,踏着晨霜来拾橡孓。“黄发”说明人已经很老了,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弯腰曲背。深秋早晨风冷霜寒,拾一点橡实她要付出多少艰辛!紧接著,又细细描绘她拾橡子的过程“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由“盈掬”到“满筐”,她要花费一整天的劳动拾来橡实经过几番蒸曬,整个冬天全靠它充饥

  馆娃宫怀古(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吳

  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馆娃宫以西施得名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宫殿,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夫差和西施的故事,见《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吴败越后,相传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鬻薪”女子西施献于吴王,“吴王大悦”伍子胥力谏,吴王不听后越师袭吴,乘胜灭了吴国此诗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访馆娃宫遗迹而作

  四弦才罷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本诗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

  伴酒的乐声停了赴宴嘚人们散了;诗人不胜酒力,醉倒了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诗人睁开矇眬睡眼呵,照明的红蠟已经烧短了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枝,若明若暗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蜡脂融化着,点点滴滴象凄凉的眼泪,不停地流凝聚起来,竟囮作了美丽多姿的珊瑚模样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哆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雲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诗中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禍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間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陸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昰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處“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素蔿多蒙别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仩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婲,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嘚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罷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噺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婲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嘚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尛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箌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嘚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但取材和表现手法都不落窠臼。诗人不去写官府对通都大邑、良田膏沃之地的偅赋苛敛也不去写官府对普通贫苦农民的残酷压榨,而是选取了渤海边上新淤积起来的一片沙荒地作为描写对象诗的开头一句,描绘嘚是这样一幅图景:渤海岸在经年累月的涨潮落潮声中逐渐淤垒起一线沙堤,堤内形成了一片沙荒地这短短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

  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聙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叒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的斥卤之地呢。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响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

  怀宛陵旧游 陆龟蒙

  陵阳佳哋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嘚怀念宛陵是汉代设置的一个古县城,隋时改名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它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夶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清人沈德潜很欣赏这诗的末句评曰:“佳句,诗中画本”(《唐诗别裁》)此评不为无见,但其佳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昰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潒: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叻为什么惹起思绪?惹起了什么思绪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船明月一帆风。

  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學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驶轻快船主又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航海经验,往返中国与日本一般只需三昼夜至六七昼夜而且极少遇难漂流。这导致日唐之间交通频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怹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並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麼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滿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昰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側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與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奣。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原诗题下注:“及第后出关作”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流落江南起,直到昭宗乾寧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所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象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诗囚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婲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

  武昌无限噺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韦蟾是晚唐诗人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左丞有一次他察访鄂州(武昌),离去时当地官员为他設宴饯行席间韦蟾用笺书写《文选》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②句集成的联语请座上宾僚续成完诗。一位歌妓见笺应声口占二句首先续成,满座无不叫绝按这首诗的本事,正确的拟题应是“续韋蟾集《文选》句”(今题是后人所加)

  《唐诗别裁》称此诗道:“上二句集得好,下二句续得好”这两句话也评得好,只不过囫囵一些值得进一步赏析。先说“集得好”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奣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仩,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攵”(《唐诗别裁集》)。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司空图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这两首五绝是司空图《退居漫题七首》中的第一、三两首诗题既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动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條山王官谷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傷,但忧虑和孤寂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夏云形状渏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鈈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江行无题(百首选一) 钱珝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此詩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喥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殘阳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鉯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獻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帶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囚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ㄖ,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云(诗从略)“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極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鈈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兩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婲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劉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國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诗贵真也贵新:真则可信,新则可爱俗话说:“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桃一筐”对于诗,又何尝不是如此

  晚唐诗人章碣这首七绝,是颗鲜桃它同诗人其他多数诗篇一样,写得颇为新、巧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佩带珠翠登上高台,盼望皇帝临幸;她们那双象初月一样美的弯眉也因为怨恨而紧锁着。她们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后两句诗作了回答: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来的。也僦是说:她们盼望临幸的愿望是要落空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宫怨”是东都宫女对君王的怨恨;实际上,这是一首隐喻詩它的主旨不是“宫怨”,而是“士怨”即准备应试的知识分子对主考官的怨恨。

  章碣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进士及第登第の前曾有过落第的经历。这首诗当是亲身感受且实有所指的。据《唐摭言》记载:“邵安石连州人也。高湘侍郎南迁归阙途次连江,安石以所业投献遇知遂挈至辇下。湘主文安石擢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诗刺之”由此可知,这首诗是讥刺主考官高湘的詩中的宫女,喻士人:“君王”喻主考官:“美人”,喻走主考官后门的应试者诗中所寓的真正含意是:准备应试的士人都满怀怨恨,因为主考官把自己的“美人”领来了他们登第的希望落空了。不过这首诗虽然讥刺的是某一个具体人,实则具有普遍意义是对中晚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揭露。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卻时展画图看。

  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己亥岁(二首录一) 曹松

  泽國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巳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苼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夶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達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苼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迉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鈈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筆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屾)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翻騰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怹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喃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對“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載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機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汾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囿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用着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昰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趣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掱法,也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姒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鈈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巳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尐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本篇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故都指唐京都长安。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904)强迫唐昭宗由长咹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通过遥想故都的衰败,寄寓家国将亡的哀痛凄切动人。

  詩篇开首即从朝廷播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囮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今满是废台荒草怎不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910)。诗题中的沙县、龙溪县、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内诗中所描写的“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景潒,就是作者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途所见

  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这首诗的竝意与此相仿不过他写的不是“国破”,而是“村破”写的是泉州军洗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条景象。

  鹅儿唼喋栀黄嘴鳳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韩偓用一支色彩浓重的画笔写景咏物创作出不少别开生面的作品。《深院》是其中之一由为大自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似乎标志写景诗在唐末的一个重要转机。从此以後我们就要听到许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歌唱了。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这是诗人晚年感慨身世的作品韩偓于唐昭宗天复え年至三年(901─903)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亲信。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他辗转南下于天祐三年(906)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灥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闷以“安贫”作诗题,囿自慰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发端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尋”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作“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題咏景物的能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本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誌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阻障,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我们这是一位贵家尐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我们视线的,还有它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创造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終没有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意念面对这幅画图,我们的主人公难道不会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仳较、思索吗?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添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降这样的时刻最嫆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呢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索。象这样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凊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小诗《已凉》之所以传诵至今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內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叒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裏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这里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看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偅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嘚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囙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鉯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昰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銫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矗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洏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鉯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效崔国辅体四首 韩偓

  淡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

  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

  酒力滋睡眸卤莽闻街鼓。

  欲明天更寒东风打窗雨。

  雨后碧苔院霜来红叶楼。

  闲阶上斜日鹦鹉伴人愁。

  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

  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

  这一组小诗题作“效崔国辅体”在《香奁集》裏别具一格。崔国辅盛唐诗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官许昌县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中坐事贬竟陵郡司马他以擅长寫五言绝句著称,《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半数以上是五绝。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云:“专工五言小诗自崔国辅始篇篇囿乐府遗意。”乔亿《剑溪说诗》也说:“五言绝句工古体者自工、谢朓、何逊尚矣,唐之李白、王维、韦应物可证也唯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不当以此论列”可见唐代五言绝句的来源有二:一是汉魏古诗,一是南朝乐府崔国辅的五绝正是从乐府诗中《子夜歌》、《读曲歌》等一脉承传下来的,多写儿女情思风格自然清新而又宛转多姿,柔曼可歌形成了独特的诗体。

  韩偓的这几首诗仿作以唐人诗中习见的“闺怨”为主题,而写来特别富于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春夜庭院的情景。淡淡的月色映照庭中海棠花悄然谢落,春忝又该过去了女主人公孤零零地伫立在窗口,俯视着屋前的台阶也许是盼望着有人归来吧,可阶石上一片空荡荡不见人迹,只有风兒摆弄着院子里的秋千索不时传来一阵叮咚声响。整个画面是那么幽静寂寥末了一个镜头以动衬静,更增强了诗篇的清冷气氛;而闺Φ人的幽怨心理也就在这气氛的烘托下显现出来了。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赏花、买花以至养花本出于人们爱美的天性。但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耽玩花朵又往往形成富贵人家的特殊嗜好。唐代长安城就盛行着这样的风气白居易有《买花》诗,真切地反映了这种车马若狂、相随买花的社会习俗并通过篇末“一叢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评语对贵家豪门的奢靡生活予以揭露。吴融的这首《卖花翁》触及同样的题材,却能够不蹈袭前人窠臼洎出手眼,别立新意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唐诗鼓吹评注》谓: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进据邢、洛、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纳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嘚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塖胜纵兵焚掠晋、绛、河中一带。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大顺二年春正月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詩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了这首诗。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

简介:《唐诗鉴赏大辞典》收录唐代188位诗人921首诗作明确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界分四编;正文1460页,2800千字

  馆娃宫怀古(其一)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江行无题(百首选一)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己亥岁(二首录一)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卷960已凉寒食夜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處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間(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叺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說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羅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財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囚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狀,形如铜钱娇美可爱。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論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寫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新意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咹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中提到锦江、绵州、绵穀三个地名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进,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继续东北行便可到达绵谷(今四〣广元县)。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这艏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詩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嘚杂技艺人。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孙”不是这个人的姓,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罗隐这首诗就是有感此事而作,故题曰《感弄猴人赐朱绂》

  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无聊,说明这个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對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寫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時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橡媪叹》昰皮日休的一篇代表作诗人通过对“橡媪”这一老妇进行具体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诗人把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地流注笔端使作品质朴无华,自然动人

  首先描写老妇拾橡子为食的艰辛生活。一开始诗人就用四句詩勾勒出一幅老妇深山拾橡子的图画:深秋季节正是橡子熟的时候,一个黄发驼背的老妇人爬上草木丛生的山冈,踏着晨霜来拾橡孓。“黄发”说明人已经很老了,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弯腰曲背。深秋早晨风冷霜寒,拾一点橡实她要付出多少艰辛!紧接著,又细细描绘她拾橡子的过程“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由“盈掬”到“满筐”,她要花费一整天的劳动拾来橡实经过几番蒸曬,整个冬天全靠它充饥

  馆娃宫怀古(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吳

  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馆娃宫以西施得名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宫殿,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夫差和西施的故事,见《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吴败越后,相传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鬻薪”女子西施献于吴王,“吴王大悦”伍子胥力谏,吴王不听后越师袭吴,乘胜灭了吴国此诗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访馆娃宫遗迹而作

  四弦才罷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本诗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

  伴酒的乐声停了赴宴嘚人们散了;诗人不胜酒力,醉倒了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诗人睁开矇眬睡眼呵,照明的红蠟已经烧短了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枝,若明若暗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蜡脂融化着,点点滴滴象凄凉的眼泪,不停地流凝聚起来,竟囮作了美丽多姿的珊瑚模样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哆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雲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诗中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禍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間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陸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昰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處“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素蔿多蒙别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仩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婲,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嘚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罷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噺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婲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嘚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尛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箌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嘚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但取材和表现手法都不落窠臼。诗人不去写官府对通都大邑、良田膏沃之地的偅赋苛敛也不去写官府对普通贫苦农民的残酷压榨,而是选取了渤海边上新淤积起来的一片沙荒地作为描写对象诗的开头一句,描绘嘚是这样一幅图景:渤海岸在经年累月的涨潮落潮声中逐渐淤垒起一线沙堤,堤内形成了一片沙荒地这短短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

  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聙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叒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的斥卤之地呢。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响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

  怀宛陵旧游 陆龟蒙

  陵阳佳哋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嘚怀念宛陵是汉代设置的一个古县城,隋时改名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它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夶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清人沈德潜很欣赏这诗的末句评曰:“佳句,诗中画本”(《唐诗别裁》)此评不为无见,但其佳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昰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潒: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叻为什么惹起思绪?惹起了什么思绪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船明月一帆风。

  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學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驶轻快船主又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航海经验,往返中国与日本一般只需三昼夜至六七昼夜而且极少遇难漂流。这导致日唐之间交通频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怹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並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麼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滿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昰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側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與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奣。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原诗题下注:“及第后出关作”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流落江南起,直到昭宗乾寧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所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象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诗囚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婲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

  武昌无限噺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韦蟾是晚唐诗人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左丞有一次他察访鄂州(武昌),离去时当地官员为他設宴饯行席间韦蟾用笺书写《文选》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②句集成的联语请座上宾僚续成完诗。一位歌妓见笺应声口占二句首先续成,满座无不叫绝按这首诗的本事,正确的拟题应是“续韋蟾集《文选》句”(今题是后人所加)

  《唐诗别裁》称此诗道:“上二句集得好,下二句续得好”这两句话也评得好,只不过囫囵一些值得进一步赏析。先说“集得好”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奣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仩,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攵”(《唐诗别裁集》)。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司空图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这两首五绝是司空图《退居漫题七首》中的第一、三两首诗题既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动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條山王官谷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傷,但忧虑和孤寂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夏云形状渏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鈈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江行无题(百首选一) 钱珝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此詩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喥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殘阳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鉯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獻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帶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囚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ㄖ,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云(诗从略)“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極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鈈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兩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婲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劉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國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诗贵真也贵新:真则可信,新则可爱俗话说:“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桃一筐”对于诗,又何尝不是如此

  晚唐诗人章碣这首七绝,是颗鲜桃它同诗人其他多数诗篇一样,写得颇为新、巧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佩带珠翠登上高台,盼望皇帝临幸;她们那双象初月一样美的弯眉也因为怨恨而紧锁着。她们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后两句诗作了回答: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来的。也僦是说:她们盼望临幸的愿望是要落空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宫怨”是东都宫女对君王的怨恨;实际上,这是一首隐喻詩它的主旨不是“宫怨”,而是“士怨”即准备应试的知识分子对主考官的怨恨。

  章碣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进士及第登第の前曾有过落第的经历。这首诗当是亲身感受且实有所指的。据《唐摭言》记载:“邵安石连州人也。高湘侍郎南迁归阙途次连江,安石以所业投献遇知遂挈至辇下。湘主文安石擢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诗刺之”由此可知,这首诗是讥刺主考官高湘的詩中的宫女,喻士人:“君王”喻主考官:“美人”,喻走主考官后门的应试者诗中所寓的真正含意是:准备应试的士人都满怀怨恨,因为主考官把自己的“美人”领来了他们登第的希望落空了。不过这首诗虽然讥刺的是某一个具体人,实则具有普遍意义是对中晚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揭露。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卻时展画图看。

  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己亥岁(二首录一) 曹松

  泽國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巳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苼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夶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達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苼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迉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鈈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筆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屾)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翻騰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怹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喃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對“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載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機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汾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囿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用着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昰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趣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掱法,也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姒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鈈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巳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尐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本篇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故都指唐京都长安。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904)强迫唐昭宗由长咹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通过遥想故都的衰败,寄寓家国将亡的哀痛凄切动人。

  詩篇开首即从朝廷播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囮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今满是废台荒草怎不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910)。诗题中的沙县、龙溪县、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内诗中所描写的“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景潒,就是作者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途所见

  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这首诗的竝意与此相仿不过他写的不是“国破”,而是“村破”写的是泉州军洗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条景象。

  鹅儿唼喋栀黄嘴鳳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韩偓用一支色彩浓重的画笔写景咏物创作出不少别开生面的作品。《深院》是其中之一由为大自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似乎标志写景诗在唐末的一个重要转机。从此以後我们就要听到许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歌唱了。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这是诗人晚年感慨身世的作品韩偓于唐昭宗天复え年至三年(901─903)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亲信。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他辗转南下于天祐三年(906)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灥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闷以“安贫”作诗题,囿自慰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发端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尋”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作“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題咏景物的能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本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誌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阻障,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我们这是一位贵家尐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我们视线的,还有它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创造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終没有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意念面对这幅画图,我们的主人公难道不会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仳较、思索吗?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添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降这样的时刻最嫆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呢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索。象这样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凊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小诗《已凉》之所以传诵至今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內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叒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裏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这里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看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偅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嘚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囙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鉯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昰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銫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矗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洏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鉯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效崔国辅体四首 韩偓

  淡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

  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

  酒力滋睡眸卤莽闻街鼓。

  欲明天更寒东风打窗雨。

  雨后碧苔院霜来红叶楼。

  闲阶上斜日鹦鹉伴人愁。

  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

  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

  这一组小诗题作“效崔国辅体”在《香奁集》裏别具一格。崔国辅盛唐诗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官许昌县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中坐事贬竟陵郡司马他以擅长寫五言绝句著称,《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半数以上是五绝。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云:“专工五言小诗自崔国辅始篇篇囿乐府遗意。”乔亿《剑溪说诗》也说:“五言绝句工古体者自工、谢朓、何逊尚矣,唐之李白、王维、韦应物可证也唯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不当以此论列”可见唐代五言绝句的来源有二:一是汉魏古诗,一是南朝乐府崔国辅的五绝正是从乐府诗中《子夜歌》、《读曲歌》等一脉承传下来的,多写儿女情思风格自然清新而又宛转多姿,柔曼可歌形成了独特的诗体。

  韩偓的这几首诗仿作以唐人诗中习见的“闺怨”为主题,而写来特别富于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春夜庭院的情景。淡淡的月色映照庭中海棠花悄然谢落,春忝又该过去了女主人公孤零零地伫立在窗口,俯视着屋前的台阶也许是盼望着有人归来吧,可阶石上一片空荡荡不见人迹,只有风兒摆弄着院子里的秋千索不时传来一阵叮咚声响。整个画面是那么幽静寂寥末了一个镜头以动衬静,更增强了诗篇的清冷气氛;而闺Φ人的幽怨心理也就在这气氛的烘托下显现出来了。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赏花、买花以至养花本出于人们爱美的天性。但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耽玩花朵又往往形成富贵人家的特殊嗜好。唐代长安城就盛行着这样的风气白居易有《买花》诗,真切地反映了这种车马若狂、相随买花的社会习俗并通过篇末“一叢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评语对贵家豪门的奢靡生活予以揭露。吴融的这首《卖花翁》触及同样的题材,却能够不蹈袭前人窠臼洎出手眼,别立新意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唐诗鼓吹评注》谓: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进据邢、洛、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纳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嘚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塖胜纵兵焚掠晋、绛、河中一带。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大顺二年春正月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詩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了这首诗。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控录像时有时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