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曾国藩家书》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曾国藩职场谋略:懂得让功,才能步步高升
曾国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利可共而不可独。这句话的意思是利益只能共享而不能独占。
利益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利益只由一个人占有,那么其他人为了利益,都会群起而攻之。
曾国藩组建湘军,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两次让功。
在攻打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之前,安庆是兵家要地,只要拿下安庆,南京就无险可守。在攻打安庆的时候,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军打下安庆之后,曾国藩在上表请功的时候,把攻克安庆的头功让给了胡林翼,还把前线奋战之功让给绿营的多隆阿。
曾国藩这么做,有两重好处,一是让功给别人,有利益大家一起分,自然不会有人眼红,避免自己被其他人下绊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让利给其他人,自然能帮自己美言几句。另一方面,功高震主,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位高权重最终却不得善终。提前让功,避免高层猜忌。
职场中,也是这样的道理。
有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做出了功劳,不知道让功。
事情做好了,往上汇报的时候,报告里面全然不提一句“领导的指导下,在同事的协助下”,在功劳都让自己一个人占了,必然让领导和同事不爽。以后面临的局面就可能是领导的冷落,同事的孤立。
曾国藩的这句话,适用于现在的职场,把功劳让给领导和同事,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在职场如鱼得水。正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能做的了大事还不行,还得会做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清代官场“潜规则”: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张宏杰(历史学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来源:&&&&
&&&&&&字号
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晚年曾国藩(资料图)
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咸丰十年(1860)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而就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2510元。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脉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乾隆十二年(1747),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 ,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按照西方标准,这种规费收入当然属于腐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姓都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 而这个习惯性的限度,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然而,顶级富人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总督时期,曾国藩的衣着不修边幅。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同治二年(1863),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早9点到中午1点),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傍晚5-7点),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从早到晚,基本上不得休息。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国藩“和光同尘”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富人。其他部下不敢给曾国藩送礼,鲍超却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收了一件什么呢?一顶小帽。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包东西回去了。
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同治四年(1865),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开启了洋务运动之先声。机器运抵上海之后,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既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当然,除了清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总督时期,曾国藩在人情来往上开支不少。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曾国藩既袭此任,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联络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曾国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笔炭敬对京官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曾国藩致送的对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
除了炭敬,另一笔比较大的花销是程仪。如前所述,迎来送往是官场上的重任。有人出差路过,他除了请人吃饭,还要给他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至于“别敬”,则频率较低,只有在地方官需要进京时才发生。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这一年十二月他抵达北京,在北京过完年后出都赴保定就任。在出发之前,曾国藩身上带了一张可以兑换二万两现银的银票。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呢?主要就是为了给京官们送“别敬”。多年没有入京,那些在穷京官生活中挣扎的故友新朋们盼他如望云霓,他的别敬当然不可能过少。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核别敬单”,“定别仪码”,“定分送各单”,可见这件事他是多么在意。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余送别敬一万四千馀金,三江两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总共送了一万四千两,他仍然认为不厚。
&&相关新闻
(责编:张淑燕、周斌)职场必备:研究曾国藩官场权术必读的三本书
为官必读曾国藩,很多在职场,官场的人,都在不断地学习曾国藩,蒋介石对最为推崇备至,将其家书,放在手边,日日阅读,不过《曾文正公全集》,以古文行文,没有全部的白话文注释,所以大多数人阅读起来困难至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看曾国藩的书籍,有这么三本书,是值得研究曾国藩权术的朋友,值得学习的。
1、唐浩明的《曾国藩》
曾国藩传记的书籍可为多矣。但是能够,描写细微,精彩流畅的,还是唐浩明这部书。这部书,有三打本,不过阅读起来,很舒服,大概快的话,一周时间能够读完。这是从曾国藩因为母亲死亡回家丁忧开始的。也就是从逐步的组建湘军开始,而不是从他一步步的走向仕途开始的。他之间的事迹,都是通过回忆夹叙进去的。这是值得读的,故事情节都很有启发。主要特点就是心理分析到位,情节丰富,借鉴性强。
2、汪衍振的《曾国藩发迹史》
可能是权谋网阶段性现实的原因,对一个人的发迹史特别的看重,一个人无论做到多大,都不是特别让人看重,因为手里有资源有平台,更多的机会和手段都能发挥,最难的就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而这套书,上下册,正好就是研究曾国藩发迹的过程,恰好补足了,唐浩明从组建湘军开始,而这套书,就是终结在组建湘军之前。互相参看,能够极大的补足曾国藩的事迹。这套书的主要特点是将曾国藩的发迹的为官心得娓娓道来。总结到位。
3、汤余的《谋权曾国藩》
这本书不厚,只有200页。快的话,一天读完,写作模式也是畅销书的写法,从语录到故事,在到总结,最后是拓展阅读,可以说这是一部接地气的书,把曾国藩的管理经验,对比的用在了现在管理学上,试图把曾国藩的权谋智慧运用到当下的组织中去。可以说,曾国藩的带兵,为官,治家,修身都是我们能够带入对比到当下的。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读起来结构清晰,故事独立,无需前后阅读。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些写曾国藩的书,都是起到的辅助作用,想更加深入的研究曾国藩,必须深入的看《曾文正公全集》看起来一大箱,其实打折的时候不到200元。看原著,还是非常有用的。我个人觉得曾国藩最后交权,不是因为他多高尚,而是清王朝气数未尽,那时候的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不允许曾国藩独立,如果再晚20年,天下大乱,就是他不想称帝,手下的湘军肯么,绝对会来个黄袍加身。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修身?不是曾国藩那种,不想整天围绕着“为人处世”,而是真正地锤炼自己的品格,做一个人!_百度知道
如何修身?不是曾国藩那种,不想整天围绕着“为人处世”,而是真正地锤炼自己的品格,做一个人!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如果“成长的一个人的精神,历史上是一个人读史”,那么,“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兴衰,是一所学校国民的历史”在中间,政府官员在的阅读兴趣和后劲显著影响前者。点击看详细古代中国官员通常是一个很好看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传统良性的。几乎所有的古代王朝点击看详细官员,大多是从小教育,其次是开始阅读(经,史,子,集),目的是维护“和世界经济,穷则独善其身,“儒林外史值,经过几年的严格训练和学习阅读的办公桌,可以只知道当去采取行动的道路兴衰的原因和感悟。同时,谁通过读取字符提出自己的官员,崇高谁将会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诗书气自中国”,读创建,政府官员的成就,这是不言而喻的。阅读中国古代,官员们继续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官场生活,“致仕”(退休),一般有“刻部稿”(以及“寻求一点”并列),希望能留下一点雪后大卫爪泥。点击看详细如果你要搜索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生时,该解决方案可以大致解释如下:点击看详细之一,这是官方的日常行为和核心价值观的儒家学者的要求。选择古代官员依靠走向系统,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人不读书的岁月慢慢的经验,有儒家没有一定的知识的人来完成,这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这种方式,习惯,每当有读一份小礼物,也长期感染人类的知识和训练的气氛收购将开发自己的阅读习惯,去的书后,往往是分不开的。在官场,和平与和谐,必须得到尊重文化和学术王朝官员考虑的标准,不仅取决于它的性能,它也取决于它的文化修养,这是铺垫和补充前者的能力,这是很难想象的官员更好的表现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官场,产地,门头,谈话,书法,词章,优雅,知名度,美誉度等,都是评估标准。所以气氛,阅读和关注自然风格落入地方。统治王朝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修养阅读和其他官员,这世界上没有治理了这么多的概念,它是中国文化中更为迫切的需求,学习的核心道德和伦理的要求,同构的所谓的祖国“自我才能在世界上,”不读书没有资格制定的朝廷官员的质量要求。点击看详细两个,但也需要古制的设计和安全性,以及要求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时候是在三代时期一种遗传性的血液,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等级社会时代,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提升的进展,并强调偃武修文,附庸风雅(如“周礼”和“周礼“)成为文明体系的内容,通过建立一个集中的官僚主义和秦始皇帝警方着手实施该系统要求法院官员有一个比较渐进的条件和公平,道德的奖学金,成为标准之一,甚至在“精英”,“不仅要学习这一举动。”到了隋唐,科举制度成为公开选拔官员,这个考试系统主要是考察人文经典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的考生的知识。从那时起那些谁不读(读坏的),不能成为正式法令。当然,这个古老的学者阅读氛围(和科举制度和传统),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也是存在的,这将是困难的,使他们的判断,良好的阅读和好官不成正比,成为这样的大贪官和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然而,尽管良好的阅读并不一定是好官,但不如官肯定是不喜欢读书的白痴,这也是没有它,这些官员的主要兴趣是不读的,但在他们的文化那些肮脏七八糟的东西消费,书籍必须是生活在酒色。时代在点击看详细的氛围和风气的三,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的步伐缓慢是已知的,然而,仔细审视它,历史上不时形成某种“读书热”的现象,很好的自省意识的官员特别是,还有文化的形成,就是这样-called“时代意识”和“自我角色认同”,在历史过渡时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也就是说:古代官员裁决,正式规则和潜规则外,更要学会依靠“间接经验”的阅读提供自己的智力资源,并给予支持。点击看详细所以,阅读古代的官员就是他们读的书?经过“儒学独尊”皇帝的政策和随后的执行科举制度,总之,是一个“经书”(“经典”),因此从“四”扩展(历史子集),前者应运到公共事务的行为,后者成就官员的修身养性,比如诗歌等模具。应该说,官员研究古代文物和激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到良好的“作家”,这些“政治家”,“艺术家”等,从宇,刘增,左宗棠,从范仲淹,苏琳,魏源可谓众多,前后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印记,比如在“谏逐客书”,“古文观止”,“琴”,“出师表“,”岳阳楼记“,”卖柑者言“,以及一些流行的读书故事。后宋寇准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舒书爱章永还通过对时间他们的土地,使友谊寇准东路,临别问张勇:“为什么教准?”章勇说:“”霍广传。 “不能读它,”寇准理解其含义,找书来读,读为“无知”的话,笑着说:。 “这章红说,我矣”(后一个类似的例子,比如毛泽东问许世友四个读取“红楼梦”等)
采纳率:63%
王阳明,知行合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为人处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识人九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