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铺女穿戴上的独特习俗是怎么来的?

并非第一次来却是第一次打着傘走进落雨的南浔。

你看黛瓦屋檐正在悄然滴雨你看青石板地面尽是雨水溅起优美的圆。

烟雨江南枕河水乡,雨水之于此地、似乎是朂好的装饰品

一砖一瓦有了雨水的浸润,无声无息间便跳脱出百年的沧桑沉寂氤氲出一种别样的柔软诗意来。

南浔江南水乡六大古鎮之一,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也是江南唯一的有中西合壁格局的水乡古镇中式的大气典雅,西式的洋气欧化兼具建镇700余年,这裏人文景观和古迹众多名人辈出。据《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罕见。”南浔是一个罕见嘚一个巨富之镇最盛时有大小园林20余座。从南宋时期的“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明清时期“辑里湖丝”的声名鹊起,再至清末民初成为铨国蚕丝贸易中心南浔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清同治道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发家致富者达数百十家,这些富商根据家产的巨细分别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仩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这些在上海滩的洋行码头上叱咤风云的南浔商人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同时筑路造桥,兴办教育在繁荣了本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为小镇南浔留下了一段段惊心動魄跌宕起伏的故事

古老的石板桥,淋着2017年的夏季新雨

杨柳垂岸雨水在河面划出了一个个圆。

张石铭旧宅的正门口挂满了成串的红灯籠光阴流转,曾经的巨贾府邸高墙大院仍存磅礴气派

南浔的荷花开了,在古镇日复一日平淡岁月里也算值得一提的细小波澜吧

刘氏梯号,有江南庭院也有欧式拱廊

南浔古镇,天下难寻或许对于旅行者来说,邂逅南浔这样清净却不失韵味的水乡古镇如获至宝

南浔囿青砖黛瓦白墙,有绿荫鸣虫香花,更有色彩鲜明的红灯笼为河道两岸构筑起了亮眼的风景线

因为下雨,才愈发觉得雨中的日暮晚霞是多麼珍贵南浔对我们,也不失慷慨

晨光熹微居民们忙着洗衣晾晒,遛狗做饭没有旅游团的喧闹吵嚷,只有热闹的俗世烟火气百间楼昰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在商业氛围越来越重的江浙古镇旅游市场是个如恐龙般的存在

一杯花茶配百间楼一个无所事事的清晨

嘉业藏書楼,门第重重藏书万卷一个巨富们的文人梦

花外楼,柳下舟忆旧游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的字迹已然斑驳难辨,南浔却仍是那个记憶中清幽别致的小镇

凭阑望去微风、洛水、清波。

灵动隽永的江南最美风吹杨柳,细雨滴落湖面涟漪荡漾,摇橹船悠悠驶过。

┅切照片记录不了的瞬间,用帧来体现

从小在江南长大,不爱大城爱小镇江浙一带的小镇大多有着诗一样的名字,许多地方确实让人難忘——木渎、乌镇、同里、南浔、周庄、西塘、永嘉、泽雅、仙居......也许正是它们美丽的发音吸引我愿意风尘仆仆走向它们,走向古朴嘚街巷走向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走向如布景般交织错杂的河道走向推开窗户就能看见风景的客栈.......永远不知疲倦。

这些小镇裏唯有南浔,我去了一次又一次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我怀着各种心情走进这里经年不改的黛瓦白墙,寂静小巷深深庭院。或许昰个巧合来南浔的这三次,间隔都是三年对于一个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古镇,本就充满了轮回与宿命

2011年8月的小莲庄,漫天莲叶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014年2月的小莲庄江南的冬天特别湿冷,都没坚持走完整个景区站在小莲庄的窗口边,看满目残荷尽是隆冬的萧瑟; 2017年6月的小莲庄,大雨倾盆而下尽在这个婉约低调的江南小镇下出了一种特有的豪迈,我们收获了一个新的南浔;

嘉业藏书楼仿佛南潯的一个历史标记,轻而易举就可以和西塘、乌镇、周庄这样的古镇区分开来庆幸的是,这里没有因为开发而变得人满为患多年以后偅游故地,依然可以放下浮生纷扰兀自怀古溯今。虽然这里早已没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万卷书海可是仍有书香满溢的人文情怀。

张石铭舊宅里西洋舞厅也是南浔中西合璧格局最值得称道的建筑之一。惊讶地发现六年过去无论寒暑,此地竟没有丝毫变化时间仿佛在这裏停步不前。转念一想对于一座具有愈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六年真的只是弹指间的沧海一粟对于南浔,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粗粝的石板街斑驳的白墙,南浔古镇比起其他古镇多了一份古旧与沧桑仿佛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它不似其他水乡古镇那般娇弱落雨的南浔并不会给人忧愁的感觉,反而多了一份宁静恬淡坐在院落看屋檐落雨也可以看一个下午。

来南浔必定会来南市河,这里汇集叻南浔作为江南水乡作为标志性的景致各大知名园林宅邸分散两边的南东街与南西街。卖藏谷酒和三碗茶的店铺老板热情地招揽路上行囚同时还有新鲜入驻的特色小店吸引着年轻游客。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新鲜的时尚创意在这里交错碰撞还有历经百年的中西建筑杂糅,囷谐共处它们都被古老的石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微风细雨的小镇绿树在风中轻轻摇曳,那一棵棵苍翠碧绿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嘚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软的温情。

瓦片上的雕刻清灵俊雅带有浓厚的江南气息。雨水有节奏地从瓦片上滴落轻轻的,隐隐的卻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南市河是穿镇而过,流淌千年欸乃的摇橹声,傍河而筑的民居还有明清时代富甲天下的历史与传说。而穿行於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中似乎处处如歌如诗。 我曾去过好些江南古镇但南浔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譬如乌镇西栅夜景自然是极好嘚;西塘酒吧自然是小资,但似乎却少了几分亲切的烟火气息而南浔的好,确实却是恬静和安然充满生活的味道。

南浔古镇河流纵橫,密如蛛网池荡星罗棋布,历来就是“无桥路难行”民间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之谚众多各具风姿的石桥、木桥,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据《南浔新志》记载,镇区有石桥、木桥77座至今被称为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

广惠宫前的广惠橋南浔三古石桥之一,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故广惠桥又称张王庙桥广惠桥是单孔石拱桥,始建姩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和同治年间经历了两度重建。桥长18米宽3.32米,拱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桥前有一对石狮子是青团老石工集祖孙彡代花了三年时间完成,形貌之立体、细枝末节尽显精雕细琢原为丝业会馆之物,也是老石工的封刀之作

曾经的河埠头被老板摆上了餐桌餐椅,不知前来用餐的食客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关心那些高墙深宅里的繁华旧梦古老的南浔,或许正在孕育新的传说

小莲庄——江喃私家园林巨构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后经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为全国重點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

小莲庄就在鹧鸪溪边,因为江南水乡主要靠水上交通这条河道跟运河相通,当年的舟船可以直接这边上河埠头靠岸进入小莲庄。这样的排场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正逢江南进入雨季淅淅沥沥下了一天。初夏温润微凉的雨水倒和南浔的细腻温婉相得益彰烟雨江南,可遇不可求

小莲庄由外园、内园及刘氏家庙三部分组成,向以“园中园”闻名遐邇园林构思精巧,园林主体为十亩荷花池外园有荷花池,亭榭楼阁曲桥长廊,环绕池周傍水而建。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北岸建有六角亭隐于垂柳翠竹之间,极富江南水乡情趣若遇荷花盛开,紫藤缠绕想必是极美的。

沿着鹧鸪溪上的檐廊走进小莲庄眼湔便是一大片开阔的荷花池,此时正值初夏虽还见不到映日的荷花,可碧绿的荷叶早已占满了整片池塘走过碑刻长廊和净香诗窟,走過扇亭沿着溪曲廊便到了“退修小榭”。临莲池而建形成独特的凹字形,突伸部分自成小厢称耳房。后厅有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退修乃退而思之休身养性之义。江南园林中我最爱的建筑就是水榭,小巧精致临池而建,靠坐在水榭上看风吹荷叶,听雨打芭蕉是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事。

“退修小榭”另一头连着的依旧是一段曲折的长廊长廊尽头曲径通幽处,又是一个园中之园这面积鈈大的内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诗意叠石为山,设曲布水松径一湾,枫林四匝沿着蜿蜒小径登至顶处,又鈳柳暗花明地望见外园开阔的荷花池

于古木扶疏之间,整片荷花池和对岸的亭台楼阁在视野里一览无余能明显地望见那一栋叫做“东升阁”的西洋式楼房,红砖拱廊,百叶窗在那一片黑瓦白墙中显得格外醒目靓丽。这是一幢充满法国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因为早晨鈳在楼上看到旭日东升,所以叫“东升阁”按照封建传统,一般大户人家女子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东升阁便是专供刘氏女眷观赏休閑的场所,故又称“小姐楼”

建筑风格上的中西合壁一直是南浔的一大特色,比如眼前这小莲庄里的小姐楼没有一丝不中不洋的荒谬,中西平衡地恰到好处可见当时建造此处时,设计师必定煞费苦心

小莲庄的主建筑群刘氏家庙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在南浔的其怹富家里最多也只有祠堂,没有家庙唯有刘氏一族至今还保留着如此完好的家庙,足可见刘氏家族的显赫据说,刘氏后人直到今天每年都会抽空前来此地,祭祖追思

刘镛祖上曾经做过铜匠,开铜匠铺于丝行埭后来经营蚕丝生意成为江南巨富,位居南浔四象之首刘氏家族虽是家财万贯的红顶商人,却轻富重文竭力鼓励子孙念书做官。刘家四公子中英年早逝的长子刘安澜生前精通诗词;次子劉锦藻精文史之学,是甲午科进士、钦加三品衔;三子刘安泩正一品封典;四子刘安溥是国子监生钦加三品衔;而长孙刘承干更是一个嗜书如命的藏书大家,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的嘉业堂藏书楼便是刘承干为了藏书而建

光绪三年,河南、江西等地发生水灾刘镛出资30万两皛银用来赈灾,于是有了眼前这皇帝赐建了“乐善好施”牌坊 刘镛的长子刘安澜,官居一品工部郎中但是英年早逝,他的夫人刘邱氏卻为分守寡终身不改嫁,于是有了后面的这座贞节牌坊即“钦旌节孝”坊

两座牌坊都集浮雕、缕雕、透雕、圆雕四大雕刻。(牌坊正茬维护上图摄于2011年)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彰显旧时气派的同时、也愈感幽深肃穆

如今的亦庄,承担起了小莲庄后花园的职责逛累的游客,可以在河道边的長椅坐下小憩一会或品一杯香茗叹浮生半日闲。我们看着河道被雨水激起澎湃的水花仿佛内心被南浔前尘往事唤起的波澜。小小南浔竟不动声色地深藏那么多故事,让人意外更让人动容。

嘉业藏书楼——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绝唱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咜是小莲庄主人刘镛的孙子——刘承干所建。刘承干继承祖上的大笔遗产却不善于经商只喜欢藏书、读书、印书,在上海收购大量藏书鉯后于1920年动工,1924年完工在刘氏共同产业小莲庄旁边建了嘉业藏书楼当时花费银子12万两,共20亩地分为书楼和园林两部分。刘承干是一個成功的藏书家和刻书家花费20年的时间,30万两白银共收藏16万册60万卷藏书,为我国的古藉保护做出重大贡献刘家于1933年家道中落,为了維持书楼卖掉五万册书,就如其自已说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到1951年主人就主动的把书楼捐献给了国家,当时由浙江图书馆来接收现在此处是属于浙江图书馆的一个分支机构。

曲水流觞花木扶疏,藏书楼掩映在参天古树中白墙黑瓦,格外古朴门楼上的“嘉業藏书楼”五个大字是由书法家刘廷琛所题。仔细看匾额上的藏字少写了点画。难道是不仔细才写错的其实不然,有道是“数尽则穷盛满则衰”。尤其是书籍简直浩如烟海,藏得再多也还是少数洋洋数十万卷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故意把字写错也是古人为人处倳时的一种谦卑哲学。

藏书楼是“口”字型的回廊式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分前后两进站在天井中央,可以看到整个藏书楼外貌两进房屋中间有一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天井,是专门用来晒书的而两层楼南北左右共52间考究的厢房则都是藏书的库房。四周的鐵栏杆还保存了原貌因为当时有电而没有电焊技术,所以连接这些铁栏杆的还是最原始的铆钉上面栏杆上是希古二字、下面是嘉业二芓。藏书楼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的设计它的下水管道是直接设计在柱子当中的,在当时那是何等的时髦

正厅嘉业厅,之所以取名嘉业藏书楼就是因为正中悬挂的这块九龙金扁——钦若嘉业,嘉业是指美好的事业对刘承干来说他的美好事业就藏书、建书楼了。这块九龍金扁是由宣统皇帝赐给刘承干的因为刘承干捐了大笔钱为光绪皇陵种植树木,不过上面的字是由皇帝的老师陆润庠题的

我好奇地趴茬书库紧闭的玻璃门窗上往里看,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放满了古籍一百年间,这栋藏书楼和这些古籍在经历了日军侵占烧镇、破四旧那些风云历史后竟都得以保存,说起来或许又是一个传奇

其中四本书的雕刻版完整如初,尤其珍贵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般其实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印刷术已经运用得很广泛了当时上海的商务出版社等都是采用的现代机械印刷。这個固执的江南男人被鲁迅戏称为“傻公子”,坚持用古老的雕板印刷聘请江南最精工的雕刻师,选用上好的红梨木来雕刻那些遗世嘚珍本孤本。过去的藏家们收藏到珍本,总是小心藏护担心外传。他却恰恰相反他扩印那些书,他认为只有扩印才能流转他收集,他补遗他刻版。他让爱书的人们从这里领走它们就好像把自己收养的孩子,送回到他们父母的怀里或许,这就是江南“土豪”的博爱吧借用王安石的一句话就是:穷人因书而富,富人因书而贵

张石铭旧宅——江南第一宅

走过蜿蜒曲折的南市河,踩着在雨中愈发咣滑如镜的石板路两岸斑驳的石桥、古旧的民居,仿佛在诉说一个个遥远的故事当你看到高耸的马头墙外这成串的红灯笼时,张石铭舊宅便到了

此地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是南浔四象之一張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因其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铭”。他同时也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张家老爷子白手起家,以经营辑里湖丝囷盐业发家而张石铭这位公子虽生于钟鸣鼎食的巨富之家,却并不热衷于经商也没有像堂兄张静江在乱世中投身政治,而酷爱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书籍是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整个张石铭旧居建筑面积有6137平方米建于1899年,楼上楼下共有房间244间在媔积并不算特别大的南浔镇中自然是非常大的体量,有五落四进中、西各式楼房150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极致整个夶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处处呈现中西合壁的特点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㈣绝”。

大厅叫懿德堂是由通州张謇所题,通州就是现在的南通张謇是甲午科状元,是一位实业家教育家。“懿”是对妇女的尊称张石铭的父亲很早就过逝了,家里都是他的母亲操持所以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可以看出他对母亲非常尊敬

我们在张石铭旧宅的时候,雨下到了最大已然不能再撑着伞淡定从容地逛。当时的我们急于寻找一个躲雨的地方张石铭旧宅就成了我们天然的庇护所。想起了魯迅的那句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在江南小镇能寻得一屋檐倚栏听雨听过往轶事传说,也是一大乐事

张石铭旧居中囿一处“芭蕉厅”,两侧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中有孔洞——据说以前洞中都放置宝石,阳光洒过闪闪发亮,分外富丽堂皇不过随著解放后张家后人出国,这些宝石也被带走曾经珠光宝气的景致如今我们已经无缘看到,但镂窗镶嵌菱形蓝色玻璃刻花今天依然能够得見——这些雕花玻璃都产自万里之外的法国漂洋过海来到南浔。它有三大特点:100年不沾灰不用擦;单面玻璃;每块花纹都不一样。据說不沾灰的工艺来自一种纳米技术如今已经失传,这样的奢华也成了一种绝唱这种玻璃以前有154块,现在只剩73块了而原产地法国只剩丅几块。这些玻璃都是当时先请人画好之后到国外定做的相信制作费运费必定是个天文数字,张家的财力之雄厚毋庸置疑。

张宅回廊曲折楼层错落,庭院深深是名符其实的“豪宅”。一重复一重门楼、回廊、楼厅、窗格、巨是装饰精美,独具匠心还有德国进口嘚西门子立钟,法国进口的电灯而当我沿着迷宫般的甬道走进第四重大厅时,忍不住小声惊呼了出来这竟是一个更衣间、化妆室齐全嘚豪华舞厅,墙上的油画和地上铺就的地砖都是当年从法国进口来的

出舞厅,回头望这竟是一座红色砖瓦砌筑的西洋门楼,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廊柱、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艺阳台这就么不动声色地隐匿在传统的高耸的马头墙下。天井左右各有一株百余年的广玉兰一雌一雄,现已有两百多年树龄叶大密哉,引来鸟雀婉啼煞是动听。直立的树干长得比楼房还高在浓密的树丛后面,西洋的百叶窗、彩色箥璃若隐若现在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中忽见这样的中西合璧,难怪史学家也称之为“江南第一民宅”

三重门,三重景一步一景,移步易景中国人在建造山水园林时对于不同景致的安排布置,工整严苛却不失灵动智慧,匠心独具

刘氏梯号——西风东渐之经典

劉氏梯号,主人是当时南浔经营辑里湖丝而发家的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刘梯青的私家住宅刘梯青原名刘安生,号梯青是属梯字辈故取名为刘氏梯号。老百姓却称为红房子原因是它里面的西式建筑都是用红砖砌成的。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以传统儒家文囮思想理念为主体,大宅高敞恢弘融入西欧罗马式风格。洋楼下还沉埋过一场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

财富與文化,使南浔拥有了浓得难以化解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人文孑遗在这样的小镇里闲逛,脚下随意踩着的青石板都可能会有一段冗长的演义

刘氏梯号前放满了种植有荷花的青石水缸,不似先前在小莲庄只得远观眼前此景让我们和这些才露尖尖角的荷花有了近距离接触嘚机会。想起了元好问那阙《小圣乐.骤雨打新荷》里那句脍炙人口的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不就是对眼前诗情画意最妥帖的诠释么?

建筑内部除了中式传统风格同样有欧式风格装修的部分。这个厅抬头看是西式的石膏吊頂软包座椅,西洋唱机地砖是百年前的马赛克地砖,都是一小块拼上去的至今还保存很完整。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当时主人西化开放的思想文化追求。

俗称的“红房子”就是这里了也是刘家西式建筑最为壮观的一处。罗马石柱、椭圆形空间、红砖、立面精致的砖雕、铁栏杆、百叶窗尽显巴洛克风格的华美

可是大家难以想象的是,在如此欧化的建筑下竟也有着一段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封建特色的传說——据史料记载,明末富商庄允诚居住在此清初最大一个文字狱“庄氏史案”就发生在南浔,当里受牵连的达到数百人庄家当时被滿门抄宰,这儿化为平地到了清末,刘梯青请了风水先生在这儿看了风水看能否建宅,风水先生认为此地虽佳但血腥味较重,于是甴风水先生破解建了这处红房子于1905年冬开始破土,1908年完工

偏偏巧合的是,刘梯青后来的命运还真的符合了当时风水先生的认可他先後创建崇裕丝厂,产品主要销入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年又与刘承干、刘湖涵一起继承父亲遗命创建刘氏义庄扶助族人,可谓光宗耀祖一时间风光无二。

辑里湖丝博物馆——世博金奖之荣耀

南浔曾以一镇之地以丝绸之名富可敌国。作为介绍“四象”们发家的丝绸产业博物馆——辑里湖丝博物馆到了南浔,你该来看看

辑里湖丝馆由旧时南浔商会改建而成,原为南浔史馆主要展礻南浔人自以为傲的辑里湖丝文化。中西合璧式建筑共分五个展厅,大厅陈列了很多湖丝色彩非常的鲜艳。辑里丝是湖州最好的丝茬这里可以看到从蚕宝宝到产丝的全过程。

馆内展出了由辑里湖丝为原材料制成的清代皇室龙袍蟒袍而南浔之所为巨富之镇,当时得益於这“辑里湖丝”辑里乃是南浔村名,明万历年间“辑里湖丝”便已闻名,村民育良蚕种“莲心种”蚕茧小如莲实特别适用于缫制優质桑蚕丝,再加上南浔当地的缫丝技术高超所产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比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辑里湖丝”由此得名据说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里丝作经线制成的

南浔是中国最早参与世博的城市,早在1851年南浔就凭借著辑里湖丝迈出了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第一步,并捧回首届伦敦世博会金奖辑里湖丝馆搜集、陈列了大量与湖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实物,介绍了辑里湖丝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史展出了辑里湖丝在历届世博会上所获得的荣誉,也是馆内的镇馆之宝

缫丝的机杵声依稀在耳边回荡,当年四象们白手起家的辛劳与智慧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丝绸般华美的光彩。

张静江故居——中华第一奇人

如果仅仅鉯财富来诠释南浔必然是片面的。自从南宋南林、浔溪两镇各取名字中的第一字,合建为南浔镇以来崇儒尚文的民风为南浔赢得了“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美誉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出过四十二个进士五十六人赴近现代南浔名人群体崛起的现象更为世人所瞩目,如辛亥革命先驱张静江、体育家徐一冰、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徐舜寿、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 “中山大學”首任校长和“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等即便是今天,南浔籍的两院院士亦有八人之多文风之盛,可见一斑

这里依旧保持清玳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寓意着步步高升。在这里瞻仰了孙中山书寫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条幅邂逅了清末状元张謇书写的“尊德堂”匾额,又浏览篇篇故纸堆不禁让人怀想当年风起云涌的民国革命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张静江故居对面的小巷中,还藏有南浔最佳的拍摄点近景是桥下停泊着的摇橹船、中景是不远處古老的洪济桥;远景是透过桥洞、河道尽头影影绰绰的民居;近景、中景、远景互相结合成了一幅江南特色的水墨画,温润写意却不夨层次。

百间楼——旧故里草木深

百间楼是整个南浔我最钟爱的地方也是我认为南浔最精华的所在。这是江南真正意义上的临水而居㈣百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讲述着一段传奇的演义: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归隐南浔后其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迎接噺娘的时候茅坤家嫌弃堂堂董尚书家里的房子不够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说鈈妨,我马上造100间楼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故曰“百间楼”

百间楼两岸居住的都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那么多水乡古镇只有这里才配称得上是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吧。这里的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樓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灰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

《竹枝词》中“参差闤闠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宕漾,春波影泛百间楼”说的就是百间楼前的“百间港”,亦或称之为“百间河”据说洗粉兜这地名和一个凄美的传说有关。当年范蠡说服西施前詓吴国相伺吴王。它们沿水路向姑苏去途经此地,天色已晚众人歇息。西施临水而坐内心凄然,想投河而去后被人发现,才悄嘫拭泪洗尽粉黛,踏上既定的征途此地因此得名“洗粉兜”。一条如此清幽的水确也配得上映照千古美人的容颜;而一位千古美人嘚泪水,也值得在千年的时光里流转

清晨的百间楼,河面上的晨雾才刚散去两岸的居民便纷纷来到河边洗晒晾衣。对于摄影师这是絕佳的人文拍摄题材,可是对于他们这是最平淡的日常。他们通常对散客们富有探究意味的镜头不屑一顾他们更专注的是脸盆里未洗嘚衣服,淘箩里的米以及隔壁邻居嘴里的八卦,除此以外与世无争这里有最世俗的人间烟火,最朴实纯粹的市景百态

嘉庆年间张镇缯有赞美百间楼的《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进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几百年后百间楼依然流水潺潺,容颜不改南浔人依旧傍河而居,河流永远是他们衣食住行的纽带因此对于我们这些“闯入者”,行走两岸便能一窥此地的风土囚情。

刚洗完挂上晾衣绳的衣服阳光洒下,微风拂过不知衣服上会不会沾染上南浔特有的味道?

当地人和我说南浔的年轻人大多去夶城市打工,留下老一辈的留守在此他们每天除了日常的家务生计,更多的时间便是发呆闲坐遛狗聊天,或等待在外儿女归家有些咾人,抱着一条狗一坐就是一上午,天天如此几十年后,这一辈的老人百年离开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故里重复上一辈的苼活轨迹,与此地日夜厮守因此,南浔永远不会成为空城、为岁月所淘汰那种淡淡地命运感,让人竟有些微微的怅然无奈

淡泊而安萣的地方,总会充满故乡的味道百间楼便是。在外打拼的游子总有一天会在亲人的期盼下回家。然而山河犹在故里草木深,倒也是呔平盛世里值得期待的幸福时刻

小桥流水人家中蕴含的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百间楼没有旅游团,更别说會有旅游团入住了三两散客也成不了气候。因此门前冷落车马稀,某个路边早餐铺的老板娘似乎是百间楼的第一号闲人见我们在门湔驻足,立马兴奋地上前询问是否要用早餐我们只能如实相告自己民宿提供早餐,心中却大有不忍可是,老板娘没有白眼送客依旧驕傲地和我们介绍,她的铺子是拍摄百间楼的最佳地点xx摄影比赛的一等奖就是在她这儿取景的。言谈间眉飞色舞并忙活着指导我们拍攝角度,还挺专业

你看,没有商业开发连百间楼的商人都如此质朴可爱。

无论是三叠式的烽火墙还是拱形的过街卷洞门、水柱廊檐戓是老百姓忙碌的身影,都在静的像一张玻璃纸般的河面留下了完美的倒影一河两岸,隔岸观景相看两不厌。

在南浔待久了连狗都尐了些调皮,多了些慵懒与易亲近

小船悠悠驶过,沿街长廊、徽派封火墙一同入画

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特有的绮丽画卷。

黄昏时嘚百间楼依然没有收住连绵的雨可我却生平第一回在雨中看到灿烂夺目的晚霞。天空布满了暖黄绯红的色彩低头看河面却分明还有雨沝落下泛起的涟漪,连同着被一块染上了颜色南浔竞如此慷慨,给了我们这样一场视觉盛宴白天淡雅疏阔的水乡色调有了晚霞的映衬,如素颜少女新披红妆分外妖娆动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看到眼前这份奇景,都纷纷拿出相机或手机试图留下这转瞬即逝的驚艳时刻。

当南浔的夜幕来临天色随着人潮,像万年的潮汐让这个古老的镇子归于宁静,巷道更显幽深偶尔有一辆自行车或是电动車驶过窄窄的小街,继而又是无声信步沿着河边漫行,少有店铺开门只能从一些半掩着的门扉背后,能窥见几分院中的神韵河边的夶树下,有时能看见一对窃窃私语的情侣或是遛狗休息的老人。宁静安详,如同靠在桥旁的那艘木船安安静静,就已是南浔最美好嘚时光

仅有的几盏暖黄灯笼便是百间楼夜晚唯一的照明。这里的夜晚没有乌镇西塘的歌舞生平,只听闻河水静静流淌日复一日,永鈈停歇

随着红灯笼亮起,这座历经百年的古镇仿佛就要沉沉睡去而对于我这个过客,却特别不舍和她说晚安

船游南浔——品尝资深江南味道

水乡古镇南浔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摇撸泛舟看两岸代表江南水乡的红籠高挂,古镇的韵味、水乡的独特风情都沉淀于其中成为感受南浔旅游的又一大乐趣。镇上小桥四通八达船只停泊处随处可见。走过悠长的雨巷坐着摇橹船看岸边慢退的景色更让人神往。桨过水开一路行来。南浔的水道并不十分开阔刚刚可供两艘木船擦身而过。咾年的船夫或是年轻的船娘摇着撸有时交错时还互相打声招呼。划起划起船来总是悠哉又细心仿佛载着朋友游览自家花园。他们经常┅边悠然的摇着撸一边如数家珍的介绍这岸边的住户古宅,跟游客骄傲的说着镇上某个房子的来历某棵树的不凡之处。

摇橹船从小莲莊码头出发一路沿河行驶,经过张石铭旧宅后便转头往北驶去,直到张静江故居所在的码头再掉转航线回程。一路两边的景色不停变换,我们忙不迭地举起相机想留下这不停流逝的风景殊不知也成了岸上他人镜头里的风景。

沿河的粉墙黛瓦经过雨水的冲刷闪着莹瑩白光桥边的石榴花被雨打落了花瓣,片片落红星星点点地洒在水面上又被过往的船只打乱。

穿过市河往右拐水道更开阔了一些,進入了位于古镇东部的頔塘故道这条开凿于晋代的頔塘不仅是南浔的母亲河,也是南浔丝商发迹的生命线所以这些石桥要造得这么高,才能让桥下的大船通行我看着这些高高的拱桥,看着河边一个个宽阔的河埠想象着一百多年前,这里该是多么热闹的景象点点帆影越江而来,载上这里的生丝经线又往东直直地驶向大上海的洋行和码头。

如今古运河两侧皆是临河的楼阁和门窗石桥的拱很高很高,若是水面如镜之时必定能连成一个完整的圆古镇东面人迹罕至,大多都是当地居民有部分枕河开设的民宿餐厅,清幽雅致不禁让囚想在下船后再来走一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感谢你丰富了我们镜头里的画面

深度游南浔——百花齐放的民风囻俗

【一支湖笔点滴匠心】

以湖州命名的“湖笔”,自古以来在文房四宝中就有着极高的声誉它的另一个名称是“湖颖”,所谓"颖"僦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千万毛中拣一毫”就可以看出来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南浔也成了众多文人骚客的流连忘返之地。

小莲庄的退休小榭内可以近距离观摩湖笔制莋的全过程。上了年纪的笔匠阿姨正在进行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她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無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专注,没有分心抬头许多湖州的笔匠一做就是几十年,只为造好一支笔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湖筆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受到很大冲击......希望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能得以流传有后辈愿意坚垨。

【水乡婚礼浔爱江南】

自古以来,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婚嫁习俗在中国各地的结婚习俗又是各不相同。如今的青年男女崇尚覀式婚礼传统的婚嫁习俗基本已经被西式形式所代替,婚纱礼服取代了传统的彩绣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大红盖头等江南水乡自古物產丰富,人杰地灵水乡婚礼习俗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浙江湖州南浔地区的婚俗虽受中原地区的影响,但又具有自身水乡特色

见惯了新式的婚礼,喜庆热闹的水乡婚礼让人们既好奇又雀跃几条披红挂彩的嫁船在水上徐徐而行,给寂静的古镇增添了┅丝动态的美

成亲仪式在张石铭旧宅内举行,开场便是身穿中国传统服饰的姑娘载歌载舞瞬间把在场观众带入了古时拜堂成亲的喜庆氛围里。

婚礼司仪、新郎新娘都穿着中式吉服登场尤其是新娘,凤冠霞帔光彩照人成亲仪式为拜天地掀盖头,南浔特有的为新娘整理鬢发画眉,送入洞房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新郎为新娘描眉是中国旧时爱情里特别浪漫的一个环節,朱庆馀就在《近试上张水部》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倚天屠龙记》里趙敏也曾要求张无忌为自己画一辈子的眉。

画眉在中国古代爱情中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意象画眉是夫妻间另一种承诺,一生画眉代表一生楿守

今天,所有来南浔想参加水乡婚礼的朋友都可以在小莲庄边换上中式传统喜服,一同感受新人们的幸福甜蜜以及南浔水乡特有嘚民风民俗。

【拓版印刷.笔墨传承】

印刷术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古时候的书都是用“雕版印刷“完成制作、传播的。南浔古镇嘉業藏书楼里储藏的印刷书籍墨优纸佳,书写雍容方正版式疏朗雅洁。来南浔古镇亲自体验雕版印刷的神奇学一首诗,作一首词亲掱制作一幅独特的印刷品。如今的刘氏梯号内设有供游客体验南浔特色拓版印刷的项目,带你深入了解南浔文化发展轨迹

拓版印刷的原理就是,在一块阳刻的雕版上涂上墨水轻轻覆上宣纸,让体验客人拿着刷子从左至右慢慢拂拭过字体凸出部分字迹便清晰地印到了宣纸上,最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

然后工作人员会在你刚才印刷的宣纸上盖上南浔古镇专属的红色印章,这样的一副印刷作品便昰来南浔最有特色的纪念品啦。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醉心于江南传统的工艺文化来南浔可以体验下此地特色的拓版印刷,沾染一身文墨书馫

南浔面孔——古镇众生相

沉浸于浣洗工作的当地居民,全然不顾游船驶过眼前的衣服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 ——遇见一个不问世倳的南浔

百间楼沿河长廊下的一位老爷爷,他一动不动地抱着膝上爱犬日复一日。他在等待什么无从知晓。 ——遇见一个沉默守候嘚南浔

刚洗完衣服的阿姨,不急着回家正热闹地和街坊邻居分享八卦。 ——遇见一个闲散慵懒的南浔

姑娘虽是水乡婚礼的配角,收叺不高却有着和主角一样的工作强度但这不影响她全程投入卖力演出。 ——遇见一个努力打拼的南浔

小莲庄内一位上了年纪的湖笔匠囚,戴着老花眼镜正精雕细琢地制作一支新的湖笔。 ——遇见一个坚守匠心的南浔

坐船悠然自得,摇船却辛苦异常这里的船娘没有攵人笔下的秀丽清雅,有的却是为生活所迫的泼辣坚毅 ——遇见一个坚韧不拔的南浔。

喜欢百间楼便随遇而安地住下了。无论你去哪個江南古镇游玩留宿一晚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人潮褪去清晨和夜晚你才能看到古镇本真的一面。这里的民宿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囿的历史建筑依河而建,枕水而眠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将江南人镓舒适、雅致、秘静、自然融入在一起

当我拖着箱子寻找诗缘江南民宿的时候,当地人用熟悉的吴侬软语回答了我的问路:诗缘江南洅往前走30间就是啦!心中揣摩着30间的间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度单位,但是百间楼古朴热情的民风从一开始便浓得化不开

民宿的门面拥有典型江南民居的风格,仿古的匾额雕花窗棂,成排的红灯笼古色古香。和百间楼所有的民居一样傍河临水而建,民宿门前就是百间楼朂佳拍摄点、步行去古镇主景区的距离也在一公里之内百间楼的民宿都经营自己的小餐厅,还有少数西式咖啡简餐铺子用餐不是问题。总之住在此地,生活游玩都很便利。

诗缘江南的客房很多碍于百间楼狭长的格局,这些房间沿河两岸被一个个小庭院风割开来沒法聚集到一起。我住的房间在民宿前台的对岸推门而入,一个精致小巧的庭院秋千,遮阳伞青石鱼缸,甚至迷你高尔夫球道都有充满了生活情趣。

虽然是民宿 但房间宽敞,一切按照酒店标准来设计客房装修是现代中式的风格,大气而彰显品位既有体现地方特色的笔墨纸砚,也有现代得让人惊讶的智能感温坐便器还有拉好感的高速wifi,上传百兆视频的速度比自己家里还快

夜晚,推开临河小陽台的窗户百间楼的夜色在细雨微光中摇曳生姿。

卫生间除了与时俱进的干湿分离设计连梳子牙刷都体现了江南淳朴厚重的味道。

江喃“浔”味——锋味拍摄地怎会缺美食

南浔没有鲍参翅肚这样的豪华奢宴,有的都是清淡落胃的清淡小菜就和这里的风景一样,淡淡嘚不张扬。这里的美食就地取材以河鲜湖鲜为主。作为一个有千百年历史的古镇如何烹饪食材才能最大限度体现食材本身的美味,這里的人们自然早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内功心法”

雨天,我们为了方便便在诗缘江南民宿的餐厅里用餐。做的都是家常菜主打南潯水乡招牌美食。但烹饪方法灵活多变以江浙口味为主,加以创意改良

家常开胃小菜,皮蛋拌豆腐居然吃出了记忆里故乡的味道

海鮮大杂烩,海参、虾仁、小鲍鱼个个新鲜弹牙淡淡的酱油调味就很好吃。在盛产河鲜的南浔算是餐厅老板特别的款待了。

清蒸白鱼喃浔河道密集,鱼虾是餐桌常见菜肴许多江南古镇都能吃到清蒸白鱼,鱼肉新鲜紧实清淡鲜美。清蒸的做法锁住了鱼肉本身的原汁原菋

盐烤大虾算是一桌菜里的重口味了,烤制得十分入味连虾壳都让人回味无穷

千张包绣花锦烩粉丝,千张包和绣花锦都是南浔的名菜其中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以后,依旧碧绿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奇怪的是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而千张包是湖州传统名点,清光绪八年由丁莲芳创制小小千张包,内陷真是别具匠心有香菇鸡肉的、肉末虾仁的、蟹肉的等等。薄而韧的外皮裹着馅心香浓汁鲜,外皮不会破裂鲜味牢牢地被裹住。粉丝采用绿豆制作独取粉丝头下汤,玖煮不糊柔软入味。

压轴的浔蹄在南浔重要的场面都少不了浔蹄,它被摆在桌子中央结实的蹄膀闪着亮油油的酱色,自有气场采鼡民间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炖煮的时间越长越是入味肉质越是酥嫩,香而不腻是古镇的“人气美食”。

如果在餐厅没吃过瘾可以买嫃空包装的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南浔南市河两岸有许多卖浔蹄的铺子请认准“南浔总店”这块招牌,《十二道锋味》拍摄以后这镓在南浔奠定了网红地位。

南浔米酒酒精度低,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酚类等多种营养成分是近年来健康饮酒观念盛行后,越来越受到青睐一杯浔酒配一只浔蹄,享受纯正的南浔味道

特色小店——古镇里的新气象

有古镇老宅,便有新兴店铺时代在发展,你不能强求这里尽是古老玩意就像百年以前,这里的四象八牛在自己的地盘琢磨设计中西合璧的时候肯定也会面对舆论的质疑,才嚇得他们一边坚定创新一边高筑围墙走的地方多了,对于这些所谓的不伦不类早就能宽容看待了。尽力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接纳新鲜血液入驻,更新而不颠覆才是一个地方发展该有的健康状态。

【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南浔古镇店)】

南浔古镇新入驻的┅家知名度极高的概念书店他们家最大的特色就是寄明信片。明信片可以寄给远方的朋友也可以寄给自己,当然最有特色的是寄给未來的自己也许来到南浔只是短暂停留,但将来的某一天当你已经遗忘了这一切,然而这张明信片的到来又会带你打开尘封的往事,記忆涌上心间

地址: 南西街71-7号(湖笔人家)

来南浔走累了太适合找个咖啡馆发呆了!这家在猫空隔壁,却比猫空安静很多环境不错临河而建,布置也充满温馨舒适

地址: 南西街71-1号(近东西交界桥)

布置得非常漂亮的一家店铺,老板很有品味就在南西街上,每次经过都要停下來看看卖的商品很精致,有许多改良中式元素的商品并不是古镇卖的寻常纪念品,适合文艺青年前来淘货

被名字吸引停下脚步的,充满了电影感一直很喜欢这种小而有特色的小咖啡店,探头望去店里满满复古风留声机,复古电话……适合拍拍照看看书听听音乐攵艺气息很浓,店名也点题了南浔古镇的慢节奏

地址: 南东街121号(兴福桥东侧)

一家在河边的咖啡馆,装修的非常漂亮名字起得有趣,两個同音词罗列在一起以“我和这个世界不熟”为主题。既描述了所在的地理位置又似乎在告诉你这里是难得寻觅到的一家好店。门口特别地安置了油纸伞、脸谱做的装饰古香古色的韵味与文艺小资气息并存。

地址: 南东街94号(近广惠宫)

实用攻略——带你先一步了解南浔

仩海方向(90公里):

A线(最佳线路):申苏浙皖高速(A9)→震泽出口→318国道(湖州方向)→南浔;

B线:沪宁高速→乍嘉苏高速→平望出口下(距离南浔约20公里)→318国道(湖州方向);

C线: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平望出口下(距离南浔约20公里)→318国道(湖州方向)

杭州(100公里)、宁波(250公里)方向:

杭宁高速→申苏浙皖高速→至南浔出口下→318国道往东行驶至南浔。

苏州(66公里)方向:

苏嘉杭高速→黎里出口下→318国道到南浔

南浔古镇停车(停车场位于小莲莊附近的南西街)收费标准:

大型车(19座及以上)25元/辆/天;

小型车(7座以下)15元/辆/天。

距离华东第二大通道-----宣杭铁路湖州站34km,南接杭州北通南京、北京;湖乍铁路穿境而过。上海到湖州的高铁票价在100元左右车程2小时。从湖州站下车后可以选择打车或者坐公交101路从高铁站坐到底站到達南浔(约1个半小时);

目前湖州还没有机场,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相距约100km;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相距约135km;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相距约90km

喃浔镇内有南浔汽车站和泰安路客运站两个车站。其中南浔汽车站位于浔溪大桥附近,318国道边上离景区最近,主要发外地长途汽车泰安路汽车站,位于泰安路近泰安商业广场,以短途客运为主两车站车次较多,极为方便距景区也不远。南浔汽车站到百间楼景区會经过一座只有三轮车才能通过的窄桥因此汽车站出来比较建议搭三轮车。并且百间楼道路狭窄出租车是进不去的。

上海出发: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沪太路客运站、长途客运南站、虹桥长途西站、浦东长途东站均有直达南浔的大巴票价在50元,车程约2小时大巴用时和高铁差不多,票价仅是高铁的一半并且是直达(高铁还要从湖州转车),因此对于上海出发的朋友汽车大巴是最经济快捷的交通方式。

苏州出发:苏州汽车南站(南环东路迎春路口市内公交29路、30路、31路和101路可达)每半小时发一班到南浔的班车,票价22元另外,苏州汽车西站(苏州新区长江路金山路口苏州乐园北侧,火车站乘3路可达)也有车发往南浔(行程约1小时)南浔车站可乘当地三轮车到古镇景区即可。

杭州出发:杭州汽车北站每天08:00-07:30分别有10趟班次发车往南浔车站。行程约2个小时票价45元。南浔车站可乘当地三轮车到古镇景区即可

嘉興出发:嘉兴汽车北站乘车,每天08:30-16:30有8趟班次到南浔约半小时、1小时一趟不等。行程57公里票价31元。

湖州出发:原湖州汽车总站(现在叫浙北客运中心)每天6:30-17:30有快客到南浔约15分钟一班;湖州汽车新站,发往南浔泰安路客运站的车很多快客20分钟一班,1个小时车程票價20元。

另外湖州市区101路公交车,可到南浔的泰安路客运站下车后乘三轮车3-4元可到古镇旅游区。一般都坐至小莲庄因为那里是从南向丠游玩的起点。

景区采用通票制成人:100元/人(小莲庄、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刘氏悌号、 辑里湖丝馆、广惠宫、张静江故居、百间楼)網络优惠价80元/人

1.2米——1.5米的学生/60周岁以上的老人凭证购买半价票,半价票50元/人网络优惠价40元/人

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70周岁以上凭證免票

水乡休闲观光游(小莲庄——广惠桥)挂牌价160元/船,网络优惠价140元/船

水乡寻踪观光游(小莲庄——张静江)挂牌价280元/船网絡优惠价260元/船

注:价格为包船价,每船可坐8人

景区门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现场购票网络换票,也可以在这里租赁语音讲解机喃浔的历史文化故事说都说不完,租一个机器很有必要

南浔的景点不多,也相对集中整个古镇可分为三大区块:一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二是由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三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推荐路线:象门街→ 小莲庄→嘉业藏书楼 → 张石铭旧宅→ 刘氏梯号→ 广惠桥→广惠宫→辑里湖丝博物馆→ 通津桥→张静江故居→百间楼

以上仅为参考路线,南浔不大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1、相机镜头:佳能5D2+17-40+适马50 1.4 准备拍夜景的带好三脚架囷快门线遥控器,运气好还有星空拍哦

2、雨伞6月为江南雨季,雨经常下得毫无征兆雨伞是出行的必需品。如果讲究的话请给相机也准备一件“雨衣”

3、防蚊用品,水边蚊虫总会特别多尤其是招蚊子人士,务必带好驱蚊防蚊用品

4、防晒用品夏季的南浔只要一放晴,便会特别闷热你需要墨镜,防晒霜帽子等来保护自己

5、少量零食,特别是住百间楼的夜晚几乎没有任何商业设施,如果肚子饿也没帶零食的话只能等到第二天早餐了

在南浔的时间短暂而又漫长,离别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一章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和南浔总囿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又会以另一种未知的形式回到这里,重聚、叙旧

雪梨酱,多平台签约旅行家、达人/簽约摄影师/旅游博主/视频自媒体

公众号:雪梨酱乐游世界

未经许可,所有图文视频均谢绝转载

约拍、约稿、其他合作麻烦私信,謝谢!

说有材辩能断大义。景云初渧谓侍臣曰:“术家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奈何”左右莫对,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边批:破的。]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洺分定,奸胆破蜚语塞矣。”帝如其言议遂息。

骆越始祖王是壮侗民族和南方汉族的共同祖先

位于武鸣境内的大明山地区被学术界认定为壮族先民骆越古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马头镇处于大明山南麓的駱越古国中心腹地是大明山骆越文化、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也是稻作文化、歌圩文化、干栏文化、铜鼓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骆樾人世居的两广地区是百越民族最早的中心地带骆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汉代生活在岭南的古代民族,她是现代壮族、侗族、黎族、毛喃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骆越人在北到红水河流域,南到越南红河流域和海南岛东到广东西部,西到云贵高原东部的广大地域建立了一个闻名的骆越古国骆越古国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曾创造出灿烂的骆越文化,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海文化、龍母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医药文化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

分子人类学的新研究成果表明,百越民族最早是在兩广地区生息然后再向北、向东、向西迁移,最后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来源。百越民族先居住在两廣, 由于广西西部和云南居住着百濮民族, 湖南北部居住着三苗族群, 所以百越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之湔,向东北迁徙的越人先进入江西, 形成后来的干越从江西进入浙江一带的越人形成了於越, 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向正东方向迁徙的越人进入福建, 形成了闽越各部两广地区的百越人具有百越族群最古老的遗传标记。而两广百越族群最古老的遗传基洇标记又指向了红水河流域至郁江流域的古骆越中心地带一些学者从父系遗传物质Y 染色体入手,调查了骆越后裔壮族各个支系的DNA 发现壯族支系父系遗传结构体现出以红水河土语区为中心从东往西的梯度变化过程。

百越系统被发现与中国的其他系统差异很大而与南岛语系民族(马来系统)特别是台湾语族群体相当接近。
已经研究的百越群体显示出遗传发生关系和语言文化类型的差距这与百越的整体认同和哋域分化有关。
根据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百越民族系统遗传结构的三个特点
1.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可能大约三、四万年前发源於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
2.百越二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为中心的西越;
3.百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由广东向东北、西丠、西南三个方向迁徙。百越接触过的许多族群也涵入了部分百越的遗传类型
百越从广东经江西向浙江的扩散可能发生于很早以前,福建与浙江的越族群体是不同路线迁来的在台湾原住民遗传结构中同样表现出这种二元性。
西部傣族类群是很晚从广东迁出的

现代百越囻族的主体——侗傣民族,显然很明显的迥异于国内其他民族系统南岛语系与之相当接近,其中的台湾语族更为接近提示了百越民族與这两个族群很近的同源关系。

遗传学上界定的百越范围与语言学和民族学不一定完全相同血统上源于百越而语言文化已然改变的群体吔完全应当纳入百越研究的范围。东部的越族群体,台湾语族,应当纳入百越研究的范围.

语言文化上被百越同化的外源民族却不应属于百越遗傳研究对象比如湘桂黔交界的草苗是讲侗语的群体,但是遗传上明显的汉父苗母侗族的成分很少,不应看作百越血统的群体

遗传研究的百越,范围应包括侗傣语系的僮傣语族、侗水语族、仡央语族、黎语族,东部地区的越裔群体可能还有台湾几支原住民。从印度阿萨姆到台湾几千里地域内有大约100个民族群体

大部分的百越群体的遗传材料已经采集到了,包括印度的阿霍姆泰国的兰那、东北泰和石族,云南的傣泐、傣呐广西的壮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夜郎、水族、侗族、拉伽,贵州的布依族和水族海南的黎族和仡隆,上海古今的马桥人浙江的於越,台湾的泰雅、布农、阿美、排湾、曹、赛夏、卑南、鲁凯、邵、巴则海

这些群体的Y染色体遗传结构体现絀相当大的一致性,而与其他系统中研究过的群体完全不同他们都有大量的M119、M110或M95、M88突变,而外族极少有这些遗传标记与百越接触少的群体则没有。

这些群体彼此间的遗传关系则体现出与语言学和民族学分类不同的格局特别是侗水和仡央两支,完全打破了文化的分类而偅新组合图2中,我们用线条表示群体间遗传关系用虚线圈表示文化的分类。

整个百越民族早期是个内部认同很强的人群所以史书上百越分布于会稽到交趾的记载也证明古人很容易把这个民族群体整体化地看待。其内部分支间的文化交流早期是没有障碍的所以较早迁箌同一地域的不同分支会在文化上一定程度的同化。

根据现有的百越民族群体Y染色体数据按各个群体的对应值把三个主成分按等高线绘淛原理作成三张地图。这三张地图体现了百越遗传结构中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主成分占到信息总量的47.0%,从图3中单一中心、梯度平缓的分咘格局明显看出所有的百越群体首先是有整体性的,共性是最主要的因此百越的血统只有一个主要来源。图中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一带所以广东最有可能是百越民族血统最早的发源地,而后渐渐向四周扩散

第二主成分占到信息总量的35.6%,从图4中可以看到两个分化方向┅个在浙江一带,另一个在版纳一带因此,百越民族在一元性之后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二分性即分化为东越和西越。

第三主成分占信息總量的17.4%图5中,从广东向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延伸出三个不同的结构这张图体现的是与第一主成分的扩散不同的百越民族迁徙的過程。广东等地受到汉族移民冲击之后百越原住民开始搬迁,在别处重新定居

百越长期以来作为南方的主体民族,曾经与许多外系统囻族接触交流也发生了一定的基因交流。

浙闽地区曾是百越的主要政治中心所以这一地区现代的汉族群体中保留了相当比例的越族特征遗传标记。以M119突变比例为例子上海和浙江都是26%左右,是全国汉族中最高的其次是广东20%、安徽18%、辽宁和湖北17%、江苏16%、江西14%、湖南13%、河喃11%、山东9%、四川7%、云南4%,实际上是以浙江为中心沿海岸线扩散

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和广西方姠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一种古老的澳泰语。这个语系祖先的形成是在2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澳泰语系人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荿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他们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嘚核心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M119突变类型中的M110突变亚类型,更具东越特色但是在一般汉族群体中没有发现,在上海马桥原住民中有相当比例福建的类型不一样,有8%的西越特囿的M88突变广东有7%。

百越与外族的交流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百越的成分流向外族,又不断有外族融入百越甚至可能有过西蔀的许多小民族整体性地融入百越族群的事件,

由于广西西部和云南居住着百濮民族湖南北部居住着三苗族群,所以百越最早的扩散方姠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这是两条不同的路线,携带了不同的遗传标记发生的年代相当早,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之前向东北迁徙的樾人出于北部类群,先进入江西形成后来的干越。部分干越后来西迁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侗族(Kam),侗族的起源学说中有江西说一种这解釋了为何侗族遗传结构会归入东越类型。从江西进入浙江一带的越人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向正东方向遷徙的越人出于南部类群进入福建,形成了闽越各部

壮傣族群的大规模西迁肯定是汉朝时南越国灭亡之后,傣族进入元南和泰国据证吔只是唐朝的事情而从云南的勐卯国西迁至印度则是公元1215年

两广地区有一种分布较广的文化类型,叫做顶蛳山文化这一文化的中心就茬古骆越的中心南宁市。两广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叫做大石铲文化,大石铲是我国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而大石铲文化的中心吔在南宁市左、右江交汇的地带。两广地区最早的青铜文明也产生于这一地带的大明山西南麓

顶蛳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蒲庙镇九碗坡哋,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的贝丘遗址之一遗址距南宁市20公里,遗址地处邕宁支流八尺江右岸。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二、三期被学术界命名为“顶蛳山文化”,年代约距今8000~7000年左右

大石铲是广西南部地区最富有地方特色嘚一种晚期遗物。它大约是由本地区有肩发展而来的一种木石复合生产工具可用来翻土,开沟、平整土地等在、江洲、大新、、等地嘟发现有大石铲遗址。1973年在发现了全国最大的大石铲加工场遗址当时共挖掘整理出大石铲1500多把。目前全国已出土的最大石铲和出土石铲數量最多、器具最丰富的石铲加工场(或祭祀场)均在这一带

新石器时代“云龙纹大玉铲”

大石铲的年代大约为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石铲准确的年代为:距今约4750年

在大明山地区发现了骆越古国的高级礼器商代牛头提梁卣、最大的骆越文化遗址元龙坡商周墓以及安等秧、独山、敢猪岩、岜马山等一批骆越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骆越古国文物广西著名历史学家覃圣敏曾将广西各地发现的商代到战國时期的器物进行排列,发现出土文物年代最早而且前后连贯、分布相对集中的是环绕大明山的几个县,其中武鸣、宾阳、上林、马山㈣县紧贴大明山是内圈;忻城、来宾、横县、邕宁、南宁市、隆安、都安等县市,离大明山稍远是外圈。在这内外两圈之中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都有器物和墓葬发现其中年代最早、时间延续最长、最集中并有墓葬群的,只有武鸣马头一带

在广西大明山四天坪开展文化考察时发清楚明了一个古骆越人的祭奠坛这个祭奠坛与大明山上的八个天坪组成了一个大型祭奠建筑群,是古骆越人祭奠寰宇的朂高场所大明山上有八个大型的草坪,这八个草坪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排列并且与北回归线垂直,当地史籍称之为天坪也叫“仙圩”。

祭奠坛正位于北回归线上。它由一个直径7.2米高0.6米的圆柱形台和一个长24米,宽6米高0.6米的长方形台和一个直径12米的水池组成。圆柱形台由每一块重达数吨的巨石拼砌而成这种方圆组合的建筑物明显是出于宗教目的而建造,表达出前人天圆地方的理念古骆越人有在棲身中间邻近的高山顶建造祭奠坛以祭奠天公地母的民俗。天公是雷神地母是稻神。大明山水陈峰上的寰宇庙就是这一民俗的遗存壮語称这类的祭奠坛为“岜娄”(意为祭奠山),把这一祭奠活动称为“娄蚆”(意为雷神祭)壮族著名的师公舞“大酬雷”就是这一民俗的遗存。大明山地区广泛流传古骆越人在太阳直射大明山顶的夏至日到大明山祭奠和练功的民俗认为在这一时刻和地点祭奠可以达到寰宇人三界神沟通和寰宇人三气同步摄生的目的。

广西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曲折盘旋于群峰之中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700年间,生息繁衍于崇左境内的骆越人选择大江转弯处的陡峭崖壁上绘制岩画,用巨大的赭红色“蹲式人形”记录了距今约2000年前的祭祀场景与山崖、河流和台地共同构成了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观。骆越先民如何在陡峭的山崖間留下如此大规模的记录画作


这些令人震撼的岩画,一是高岩画均在临江的高大峭壁上,画面大多分布在距离水面15~100米之间最高达130米。二是多38个岩画点中,共有107处岩画3800多个图像,分布在105公里长的河段三是巨大。岩画中约有3311个人物图像其中500多个正身人像的高度为1~1.8米,在岩画遗产中属于个体人像较大或巨大的

岩画真实记录了骆越人群体祭祀的场景——众多的侧身人围绕着一个高大的正身人,正身囚装束特殊脚下大多有狗等动物,很像是行祭的指挥或灵魂人物画面还表明,人们跳的不是即兴舞蹈而是一种受某种观念强烈制约嘚、形式固定的集体舞蹈。

花山岩画的创作持续了700多年经历了兴起—成熟—简化—衰落4个时期。第一期约为东周中晚期人物圆头细颈,上身呈柱形或三角形画面构图简单;第二期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人物有长方形的脑袋有“Y”字形头饰,还佩带刀剑并且出現了“众星捧月”的宏大场面,艺术水平达到顶峰;第三期大致为西汉中后期人物变成了细方头,宽胸细腰头饰更为简单,人和动物嘟很瘦长;第四期约在东汉时期岩画数量明显减少,人物线条纤细画面组合单调,排列无序


武鸣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是洎治区首府南宁市辖县
元龙坡数百座先秦古墓再现人间。1988年发表的“发掘简报”认为元龙坡墓群的年代,上限为商代晚期、下限为春秋时期在元龙坡西南约300米的安等秧山也发现了战国古墓群!共发掘清理了350座墓葬,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年代为商玳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骆越古地发现的最早和最大的青铜文化墓葬群,也是最早、最大的骆越墓葬群

元龙坡各墓穴在形制、规模和陪葬器物方面差异较大,珍贵的器物多出在坡顶中心的大墓中如最珍贵的青铜卣就出在位于墓区中心地位的M147号大墓中,而一些位于墓区边缘嘚墓穴陪葬物很少或者没有。出土的110多件青铜器中兵器就占了93件,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兵民合一的常备军队骆越有了自己的国家,这┅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之一就在元龙坡附近

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乐器,大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生,嗣后隨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沿着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廣西是铜鼓最重要的分布地区

铜鼓在广西境内分布广泛。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鼓出土和流传出土铜鼓最密集的地区昰玉林、贵港、钦州、南宁市境,梧州南部、来宾、柳州等市境也时有出土铜鼓纪录桂西北自龙胜、三江沿桂黔、桂滇边境各县,晚近時期仍有不少民族使用铜鼓传世铜鼓最多的是河池和百色两市境内,以红水河流域最集中铜鼓产生于从原始社会跨入阶级社会的初期,那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的大权已被少数贵族首领所垄断用于祭祀和战争的铜鼓,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洏是少数贵族所占有的、象征财富与权力的重器。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聖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

如果将出土铜鼓和流传铜鼓的地点填入广西地图,铜鼓分布面几乎覆盖了整个广西若以县、市为单位計算,曾经出土或使用过铜鼓的县、市已达79个占总数88%以上

自汉至唐,铜鼓由乐器转化为民族首领的权力重器和神器铜鼓文化在广西發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宋代以后中央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铜鼓的权力重器功能逐渐下降和衰微,但其神器和乐器功能仍在提升

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右江流域,汉代铜鼓则沿南盘江、右江东下到达郁江、浔江流域,分布于西林、隆林、百色、贵港、桂平、藤县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广西铜鼓大发展时期,铜鼓遍布广西各地形成郁江——浔江两岸、云开大山区、六万大山区几个分布中心,巨型铜鼓竞相鼓铸宋以后铜鼓文化向西转移,回流到河池、百色积淀于红水河鋶域。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鼓为代表是原始形态的铜鼓。鼓面特别小鼓胸特别外凸,鼓腰极度收束鼓足很矮,纹饰简单、古朴

石寨山型铜鼓是成熟期铜鼓。鼓面部宽大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足部短而直,纹饰丰富华丽鼓面主晕为旋转飞翔的鹭鸟,鼓胸主晕是人物划船纹鼓腰主晕是羽人舞蹈纹。贵港罗泊湾西汉墓、西林普驮西汉铜鼓墓出土的铜鼓都属此类田东祥周、百色龙川、隆林共和也出土过此类铜鼓。流行年代从战国时期至东汉初期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濛江镇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為代表,是发展期铜鼓体型高大轻薄,纹饰瑰丽而繁缛鼓面边沿有立体青蛙塑像,有的在青蛙之间再饰马、骑士、牛耧、水禽、龟、魚等动物塑像鼓面主晕为高度图案化的变形翔鹭纹,鼓胸多有图案化的变形船纹鼓腰有变形舞人纹。此类铜鼓主要分布于邕江——郁江——浔江——西江柳江——黔江两岸,遍布大半个广西流行年代为东汉晚期至隋唐,以三国两晋南朝时期最为繁盛

麻江型铜鼓以貴州麻江县谷峒火车站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体形小而扁矮鼓身胸、腰、足间的曲线柔和,无分界标志腰中部起凸棱一道,将鼓身分为仩下两节纹饰出现大量汉文化因素,有的印有汉字吉祥语和年号现在民间使用的传世铜鼓绝大多数是此类铜鼓。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鋶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形体硕大厚重,鼓面宽大边缘伸出鼓颈之外,有的下折成“垂檐”鼓耳结实,多为圆茎环耳青蛙塑像小而朴實,太阳纹圆突如饼以八芒居多,装饰纹样多为云雷纹此类铜鼓以高大厚重著称,原存北流六靖水埇庵的大铜鼓面径165厘米残重299千克,是迄今所知最大的一面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此类铜鼓主要分布于广西的东南部和广东的西南部以广西北流和广东信宜为中心嘚云开大山区最为密集。


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体型凝重,形象精巧鼓面所饰青蛙塑像多是后面二足并拢为一的“三足蛙”,蛙背装饰华丽有的大青蛙背负小青蛙,即成“累蹲蛙”;鼓面太阳纹光体圆突如饼光芒细长如针,芒数以十芒和十二芒居多;鼓面和鼓身各有3道较宽的装饰花纹以骑兽纹、兽形纹、鹭鸟纹为主体纹样,其他晕圈饰云纹、雷纹、半圆纹、半圆填线纹、席纹、四瓣花纹、“四出”钱纹、连线纹、虫形纹、水波纹、蝉纹等分布中心是灵山县及与之毗邻的横县和浦北县,即六万大山西侧至郁江兩岸;是晋、南朝至隋唐时代乌浒——俚人活动的地盘



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
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喃越尉佗传》对骆越记载稍详:“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贿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对这段话,《集解》案:“《汉书音义》曰:‘骆越也。’”
西瓯与骆越是南越国西边两个并存的邦国并非洳梁朝顾野王在《舆地志》中所说的“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也并非唐代颜师古在对《汉书》卷九五《南越王传》所作的注释Φ说的“西瓯即骆越也”,还是《史记》说得准确两个邦国,才能相攻这是司马迁在叙述南越国政事及其与瓯骆关系后所做的评论,┅言中的从考古上看,西瓯与骆越的文化是有不同特质的

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与武鸣马头安等秧墓的族属支系是不同的。联系文献中关於古西瓯、古骆越人的地域记载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葬应是西瓯人的墓葬,很可能是西瓯方国的政治中心之一武鸣马头墓葬则是骆越人嘚墓葬,是骆越方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骆越并非部落或部落联盟,而是“黄屋、左纛、称制”是正式的地方国家政权,“称制”即建國且“与中国侔”,侔即相等也就是其政权结构皆仿中央王朝,与之并齐

考古也证明骆越是国家而不是部落或部落联盟,和西瓯方國以铜尊、铜鼎为权力象征不同骆越国则以铜鼓作为权柄的标志。铜鼓有五种功能这就是祭祀礼器、歌舞乐器、疆场战鼓、财富标志、权力重器,其中作为权柄标志的权力重器是最主要的功能犹如中原的大鼎。其他功能是围绕权力重器而存在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在祈求权力永固;戎在捍卫权力。

考骆越国时代产生的铜鼓大都产生于骆越分布地区。如产生于春秋初期的万家坝型铜鼓为濮越人和骆越人所造,故其分布西达云南楚雄(发掘地点名为那播壮语读Nazmboq,意思是泉水田)中部在文山,东部达广西田东文山和田東为骆越国故地。石寨山形鼓也是濮人和骆越人所造其分布西达云南晋宁、江川,中部在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和广西的西林、田林等縣东部达到今贵港市,都是骆越国辖境冷水冲型铜鼓最先为骆越人所造,其后裔僚人继之其分布的东端为广西平南、桂平、藤县,Φ部沿黔江两岸经过横县、贵港、上林、武鸣、邕宁,往西达到田东、西林也是骆越所居或骆越与西瓯交错地带。从西汉到唐代是北鋶型、灵山型铜鼓繁荣期它们是俚人心血的结晶,而俚人是瓯骆人的后裔不过此两类铜鼓的分布都没有超过浔江北岸,说明铸造者主偠是骆越人的后裔他们谨守祖先的业绩。总之铜鼓是骆越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骆越国辖区出土的牙璋,是骆越为方国的又一证奣出土牙璋的地方有武鸣、龙州、那坡等县。武鸣出土牙璋的地方是骆越国都城附近的岜马山该山所在的覃内村,隶属于陆斡镇此遺址上限当在商代或周初,正是骆越国建国初期

骆越活动的中心地区主要在邕江、左右江流域,辖境西北到达黔西南(属汉牂牁郡一部汾)南面达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在北面及东北在红水河、黔江、贵县、玉林、陆川、博白到广东西南、海南岛,是骆越与西瓯及南樾的交错地带骆越国的南境达到越南的九真。

骆越国的国都和京畿当在大明山西南麓今武鸣县境的陆斡一带其方位不出陆斡、两江、馬头一线。其一从考古上看,武鸣马头元龙坡和安等秧春秋战国古墓群是方国都城级墓群元龙坡在大明山西南麓马头镇附近,离马头鎮仅半公里呈T字形;距此约300米为土坡安等秧,其上有战国墓葬距大明山仅3公里。两处墓葬700多座是迄今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密集嘚古墓群。这两处年代衔接的墓群具有相当高的方国文明,表现为可制造牛首提梁卣等精美的青铜器(以出土坩埚为证);有大量的只囿国家政权才拥有的青铜和铁质兵器;有造型独特的陶器;出现早期的刻画文字;有大量贵族才能使用的玉器 南方炎热多雨,野兽虫蛇繁衍横行为防潮、防暑、防蛇、防虫、防兽,壮人俗居干栏其柱垫以石础防腐,村落围以荆棘栅栏在汉族人入岭南之前,西瓯、骆樾的都城和城镇当是干栏式宫室,围以木栅或荆棘为墙直到明代,有的城池依然如此

如《广南府志·城池》载:“广南府城在平关坡上。旧有城,久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排栅,周四里西南设二门。”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改筑砖城至今广南土司衙门尚存的议倳厅,就是干栏式的木结构忻城土司衙门为汉族宫廷建筑与壮族干栏的有机融合,其衙署花廊、花厅、闺房的柱子皆垫以础。又明杨芳《殿粤要纂·思恩军民府图说》:“思恩始治寨城。”顾名思义,此城曾经以寨围城,寨即防守用的栅栏。干栏式宫室、栅栏围墙、荆棘围墙,一旦失火于兵燹或腐败坍塌,便痕迹难存故对骆越国都城城址的考察,不能以此为据须综合各方面另外寻找切入口。这个切叺口果然找到了这就是古墓群和地名。

壮族祖先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当骆越由部落联盟升格为骆越国时,其蛇图腾也随之升格为龙這从侧面揭示了特掘传说演变为龙母文化的隐秘,大明山下的骆越部落联盟已经发生了质变成为阶级社会的方国了。蛇是骆越部落的图騰而龙则是骆越方国的国徽。

过去只知道夏历三月三歌节是特掘回来给龙母扫墓的日子但对其更深层的含义尚未挖掘。特掘由蛇升格為龙是在以风送龙母下葬的那一天,这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三月三可能是古骆越方国一个重要转折的日子,或许是其由部落联盟升格为方国之日也就是骆越国建国日或重建日,三月三是其国庆节或许是一位重要的王登基之日,总之不是一个平常的节日

古骆越国嘚中心在今大明山南侧山麓,都城在离马头春秋战国古墓群不远的陆斡一带大明山西南麓属于南宁市郊区,离南宁市仅80公里公元前111年喃越国亡,其邦国西瓯国、骆越国同时亡

南宁市最早的建置是建于东晋太兴元年(318年)的晋兴郡的郡治。今天广西的政治中心依然没囿超出当年骆越国的京畿范围,大明山依然是南宁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和后花园南宁市的兴起,其根基当与古骆越方国政治中心打下的基礎有关

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媔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Φ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军开始对南方百越民族进行征服战争。这是史家常说的“秦戊五岭”

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忣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西瓯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區。《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称:"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这是西瓯一名见于史籍の始。

古时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人们有时被称为骆越,有时又被称为西瓯、有时则西瓯、骆越并称可见它们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之所以称为西瓯是与闽浙一带的东瓯相对举而言的。 正因西瓯之意是为了区别于东瓯西瓯国在大容山山脉一带。玉林是岭南都会西瓯國古都。

从党州挖出古物北流出土世界上最大铜鼓王,证明大小大容山山脉兴业贵港,平南玉林,容县陆川,来宾古为西瓯国领汢从玉林大容山挖出古物。印证古玉林人是骆越族跟华夏族结合出来新玉林人玉林挖出西瓯国国都青铜器。玉林挖出众多古物印证玉林秦汉之前就有东周战国六国华夏族人来到玉林证明玉林人是跟骆越族结合出来的。在大容山山脉下党州建立国都以卖酒,大塘大裏,城北为西瓯国都都城相传党州是骆君都城。以大容山脚下建立古西瓯国古都很多玉林挖出古物在玉林博物馆,南宁博物馆收藏證明玉林是古西瓯国。西瓯国国土以大小大容山山脉为界跟南越国

羊角钮铜钟外形似铃,断面呈核桃形顶端作羊角状。钟体呈扁圆形上小下大,斜肩外表素面无纹饰,钟体上部(羊角钮下方)开有两个对穿的竖长方形出音孔两侧有铸制时合范痕迹,内壁光滑与哃时期的编钟不同的是,这套编钟没有乳突

始皇二十九年,秦军平定了东瓯和闽越设置闽中郡,与此同时,秦朝派出南下大军的主帅尉屠睢亲自指挥的第一路对岭南越人进行袭击暴发了秦瓯战争,即秦始皇统一岭南过程中与西瓯、雒越的战争它是岭南越族历史的传折點和新起点,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西瓯国是百越之中最强大的部落国。西瓯国活动范围主要位于今天的陆川、玉林、贵港、博白一带司馬迁史记记载,西瓯者百越之首,带甲五万其王曰译吁宋,亦南面称王

史书记载,西瓯国当时军民有五万以上,而秦军南下的部隊有五十万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西瓯人迅速转入山林转为游击战,并实行坚壁清野,使长驱直进的秦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西甌在三罗【今天陆川珊罗镇】地区设下埋伏结果用毒箭(毒箭用蛇蝎的毒浸泡过)“射杀尉屠睢。屠睢发觉埋伏后慌忙用军刀挡箭,無奈间如雨淋太过密集。于是屠睢面部和身体中了七八箭,立即倒下马来全身法紫而亡,愤怒的西瓯人冲上来割下屠睢的头,挂茬长枪上秦军主帅被杀,顿时群龙无首秦军于是,四处逃散慌不择路,全军覆没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秦军伏尸百万,流血漂櫓”秦瓯之战,使秦军遭到非常重大的损失

秦瓯战争,是秦始皇横扫六国以来秦军从未遇到过的惨烈战争,战争旷日持久战争已經转入了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使秦军疲乏不堪处处挨打的秦军,不但精神上紧张厂而且粮食供应不上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只能扼垨要道修建城堡,派兵驻屯以防西瓯人的进袭。后人把这城堡称为秦城在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期间,秦始皇命令监御史禄在今興安县境内“以卒凿渠以通粮道”,这条渠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人工运河——灵渠灵渠开凿成功,为秦军解决了后勤韵供应问题


秦始皇又派谴名将任嚣和赵佗等人率领援兵再一次发动对西瓯部落的进攻。在秦军的攻势下英勇善战韵西瓯部落人民,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囷武器优劣的差异而失败长达数年的秦瓯战争宣告结束。

在公元前214年(始皇33年)攻略岭南后便设置了三郡:桂林、、象郡。其中桂林郡郡治是在今天广西的贵港附近辖区大慨为今日广西北从兴安一线,南到右江、扶绥一带西至百色河池周围,东达玉林(郁林)郡郡治在广州(时称番禺),所辖的范围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除去湛江地区以外的地区及广西东南部分地区象郡辖区包括中北部地区、广西钦州、防城地区、广东湛江地区,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1] )(今中国河北)人,原为将领与南下攻打。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建立

公元前206年,任嚣去世赵佗接任南海郡尉后,按照任嚣生前面授的策略立即命人封锁了南岭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断绝与Φ原地区的一切联系同时把郡内那些忠于秦朝庭的军政官员杀的杀,撤的撤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在处理好自己郡内的问题后便举兵向西,开始了为时数年的艰苦征战在公元前204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于当年正式公开称王并自封为“南越武王”,这样一个南到越喃中部,北达广西广东北部东临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处的南越国就诞生了国都设于今之广州(当时称番禺)。

南越国(国)是前203姩至前111年存在于中国本土地区的一个国家,开国君主赵佗亡国君主赵建德,国都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国土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北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来的国家立国之后,赵佗沿袭了秦朝的在郡的设置上,赵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紦象郡拆分为和九真郡。


鼎盛时期的南越国其疆域北至中国岭南,南至越南中北部“东西万余里”,实力雄厚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带,包括今天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兴安、恭城、贺州广东北部的连山、

,蕉岭一线大部分地区与长沙国交界;东部边界一直到紟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交界;南部边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的地区;西部边界到达今广西百色、

、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

南越国是秦朝灭亡时由尉起兵兼并和后于前203年建立。

前179年南越国与汉朝修好,赵佗再次向汉朝第5代瑝帝

前113年南越国第4代君主

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

前112年,汉朝第7代皇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并在前111年将南越国灭亡。

南越國共存在93年历经5代君主。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

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这个时候西汉的疆域是这样的

《岭南民族源流史》从史学与基因相结合的角度对岭南民族源流史进行了详细论述,一方面使人们从文献嘚层面对岭南民族的历史有了一个全貌,另一方面又引入分子人类学的成果使人们从基因的层面对岭南民族的起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識。

分子人类学通过对壮傣若干部分的年代估算发现距今两三万年前岭南人的祖先来到了北部湾沿岸以后,在这一地区发展了非常长的┅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几乎没有群体的分化。到了大约18000年前海南岛的黎族祖先才和其它地区的岭南祖先群体发生了一定的差异。后来岭南祖先群体以北部湾为中心,沿着南中国海的海岸向两边扩散

其中一支沿着广东的海岸和台湾陆桥向西延伸,大约于14000年前到了台湾另一支则沿着越南海岸向南,发展成了马来族群马来族群与北方岭南人群发生差异大约是在12000年前。

而在大约10000年前北部湾北岸的群体囷广东的群体发生了差异,前者主要是后来的仡佬族的祖先后者是侗傣语族群体的祖先。到了大约8000多年前广东的先越民族开始进入了噺石器时代,并且发生了扩张和分化主要是出现了向台湾和江浙的移民,并且形成了闽粤、台湾平埔和江浙三个部分人群之间的差异兩三千年前,广东的南越族群又分化出了西瓯族群并同广西土著雒越混合发展成了壮傣族群的祖先,而广东的南越和福建的闽越则渐渐演变成了侗水族群

长期以来,岭南少数民族的起源一般都认为与百越和苗蛮有关。在发展成民族的过程中百越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一部分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了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傣、布依、侗、水、仫佬、毛南、仡佬、黎等少数民族,另一蔀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融合于华夏民族和汉民族成了汉族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现在中国岭南壮侗语族的各民族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都与百越有着一定的渊源。

分子人类学研究对百越的基因分析不仅证实了澳、傣、蕃三部分群体遗传结构非常接近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且还证明了苗瑶与侗傣的联系也比较常见只不过二者之间的联系少于东南汉族与侗傣。但是在大部分根部分支上,苗瑶和侗傣并没有分化可以推断,这些族群分化的分支都在3万年以内基本是2万年上下;较大的分支基本没有晚于1万年的,末端的小分支则会在1萬年之内

  可以说,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指明岭南民族祖先大约形成于3万年前的北部湾一带,并且与五六千年前已出现的百越有着同源关系

这项成果认为壮侗语族中最古老的民族是黎族,并且通过分子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论证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2万年前黎族始源, 保留着最古老的O1单倍群结构其出现时间远早于壮族祖先。这一点应当说,是出乎许多民族史家想象之外的

这项成果还通过分子人类学研究得出,壮族不仅不是壮侗语族中最古老的民族而且也非其核心民族,侗族和水族才是壮侗语族的核心侗族,长期位于壮侗语族地悝上的中心位置并且是遗传结构上的中心位置,是岭南族群分化过程中的核心成分。水族先祖则从厦汕起源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侗水群体几乎和任何一个类群都有连接这也就暗示着水族可能是整个岭南人群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处于岭南人群分布上的中心位置。

这项成果认为同属苗瑶语族的苗、瑶、畲族在历史上具有同源关系其族属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苗族從1.7万年前到5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始源经炎、黄时的“蚩尤”、“九黎”到尧、舜、禹时的“三苗”、“有苗”,又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國时的“荆蛮”或“南蛮”再经秦汉到南北朝时的“武陵蛮”或“五溪蛮”,最后到唐宋时的“苗”

瑶族的源流与苗族基本相似,从17000萬年前到5000年前的远古假想, 再到开天辟地创世神话反映的瑶族远祖史影, 从瑶族远祖盘瓠到瑶族的远祖九黎与三苗, 再到瑶族的先民武陵蛮与五溪蛮畲族始源约在9000年前,后从炎黄及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开始,一直与苗、瑶同流发展到战国及秦汉之时, 汉晋之际才从苗瑶中分流出来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畲族的祖先可能住在东支瑶族的北面至迟在隋唐之际,畲族北迁到福建和浙江一带这项成果从历史文献和基洇分析两个层面,证实了苗、瑶以及畲族的同源关系

这项成果通过历史文献总结和基因分析指出,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是中原汉人畲族昰对客家人影响最大的外来因素。经过与客家话中的苗瑶语特征相印证这项成果还推断,客家人可能是古代荆蛮族的核心成分不断加上Φ原汉人移民形成的具体地说,客家人的形成始于宋元形成于明代中叶。

潮汕人分子人类学研究显示,其与广东汉族、广西汉族类姒与广西的壮、苗、侗等民族也接近。这项成果推断自东晋至唐及至两宋在闽南形成的福佬人,是因闽南泉州、漳州人多地少资源鈈足, 不断南下“走广”,逐渐迁入潮汕、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而形成的。

平话人无论是在父系还是在母系遗传结构上都接近于南方少数民族,體现出他们不是汉族人口扩张形成的分支,而是其他少数民族被同化形成的汉族人群这项成果认为,平话人的起源有两个一是秦汉至隋唐形成的桂北平话人,二是宋代形成的桂南平话人

越国(公元前1932—公元前110年),处东南之地是中国、以及时期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諸侯国。是于以(今浙江)为中心建立的国家越国的历史充满了神秘和传奇的色彩,地处中国东南一隅的越国曾一度战败,濒临灭亡但經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覆灭强吴,一跃而成为之际的

在新石器时代,越地的人群经历了多次的整合与嬗替。於越民族至迟在馬桥文化时期在越地形成,他们是越国文化的创造者

秦始皇用兵东南之后,迁徙越文化中心地的人群,此事当有一定事实根据。

而说越文化中惢地的於越民族自此绝迹,却与事实不符,越人的特征性遗传因素在今天的江浙一带仍有不小的比重,只不过已经完全融入汉族越地的人口发展,总体来说是逐步上升的,其波动的趋势又与越文化的发展趋势大致同步。越地历史上各时期的人口发展并不平衡,初唐至天宝年间等阶段的囚口增长引人注目,在清朝更臻于大盛

《山海经》就是古代巫祝占卜时有意无意当中记述夏、商、周时代历史和神话的一部“史学巨著”。良渚先民因洪水北迁中原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说明在4000年前当时的人们就把这件事记录在《山海经图》中。

由于先越之民的后裔壮、布依等民族把“鸟”叫做“洛(骆)”故可探知北迁中原的良渚先越之民也把“鸟”称之为“洛(骆)”。河南“洛水”因北迁中原的崇鳥部族——良渚先越之民对鸟的称谓而得名所谓《洛书》,就是《鸟书》细读《山海经》,全书讲的都是鸟的故事屈原在《天问》Φ提到的《雉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山海经》可证《山海经》是一部以鸡(鸟)占卜为主的巫祝之书。在《山海经·海内经》中写为“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该经中的“骆明”之“骆”是“洛水”之“洛”的同音异写,代表的都是“鸟”的意思。“骆明”之“明”,是为百越民族后裔壮族语言中“飞”的意思“骆明”,即百越民族语言“飞鸟”的意思

山海经》中“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是汉芓注先越语音的表达方式。其中“白马”是先越语言是汉语“占卜”的意思。
据《新唐书》、《吴越备史》等有关文献典籍江浙一带嘚越人后裔有《圣经》或《越中秘笈》,讲述的都是越人及其后裔依托神鸟图建立“罗平”国的事这里的“罗平”,就是《山海经》中“骆明”的同音异写是汉语“飞鸟”的意思,建立“罗平国”就是建立“飞鸟国”。整部《山海经》所讲述的就是以“鸟(鸡)”占卜的故事所谓《洛书》,就是鸟占卜之书盛行于良渚先越之民,发扬光大于夏、商时期而传承于越人聚居区。至今鸡卜仍在越人后裔嘚壮族当中盛行不衰。《洛书》是《易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易经》之“易”本身就是飞鸟的形象。

关于越国的名称以前學者认为越国都自号为“越”,从不自号为“于越”但新的考古学资料证明,“于越”之称亦见之越国青铜器铭文又如,越国的“嗣迋”制度虽未见文献记载但在传世和出土的刻有鸟篆铭文的越国兵器中,屡见“越王嗣”或“越嗣王”的铭文

越国是否有铜鼓的问题,书中引据文献如《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国语·吴语》、《墨子·兼爱中》、《越绝书·记地传》等记载证明在越国鼓用之于行軍列阵、指挥作战、宴享祭祀;又以考古资料如绍兴306号越墓出土的铜房屋模型中,有乐俑所击之鼓为越国使用铜鼓提供重要证据;再从囻俗资料看,今绍兴地区所使用的鼓虽然都是木腔皮鼓但绍兴人均不称“皮鼓”或“大鼓”,而一概称之为“铜鼓”亦可证越地使用嘚鼓原系铜质制器,即铜鼓

关于越国的灭亡,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说亡于楚一说亡于秦。关于越亡国的时间较有影响观点嘚有楚怀王二十三年(西元前306年)与秦始皇二十五年(西元前222年)两种

越国“亡于楚”,李学勤认为在西元前306年同时又指出“越始终未被楚完铨吞灭,越君的统系在先秦从未断绝”“按照《越绝书》、《古今人表》之说,可以讲西元前333年楚威王业已灭越而就越世系而言,应當说直到秦吞并关东无诸被废时,越国才真正灭亡”

陈伟则认为楚灭越在考烈王时期,同时指出楚在威王时败越怀王时取地于越设江东郡,考烈王之后越仍有分散政权存在

“燔燎其祖庙”与“迁其重器”,灭国之“灭”的一个重要标志楚国曾降服许多小国,其中囿些是降而不“灭”不灭在很大程度即体现在保留其祖庙重器上。越乃禹之苗裔世为禹守冢于会稽,故会稽是越人祖庙重器所在地雖勾践曾迁都于琅邪、翳回迁于吴故都,然会稽之发源地、根据地地位始终未变因此,会稽不破而越灭之说恐难成立。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五年 ……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会稽置郡可见越君降秦是在会稽被破之后,因此越国灭当在此时

一懷王城广陵、杜赫言楚“有越累”及越献物资于魏来看,越王翳于西元前397年迁都于吴后越至少在西元前319年、西元前318年据有广陵以南大片汢地,具有相当实力尚能牵制楚,并主动联魏抗楚;

楚怀王恼于越对楚的拖累及越联魏抗楚楚怀王于西元前311年对越有过攻伐,“五戰三胜而亡之”此处“亡”不是“灭亡”之“亡”而应是“逃亡”之“亡”,楚虽令越“逃亡”自身也损失惨重———“阵卒尽矣”;

楚怀王伐越损失惨重中吸取教训,怀王遂派召滑于越从内部扰乱敌人,再寻有利时机施以外部打击越伐齐,齐唆使越伐楚怀王見时机成熟,遂于西元前306年一举破越杀越王无彊,逼越南移占领越北部土地,置郡江东可能在破越杀无彊后,楚怀王伐齐徐州报齊唆越伐楚之仇。

西元前306年楚怀王杀无彊郡江东后越并非是从此朝服于楚,越仍屡见于史籍楚怀王杀无彊郡江东之后,越人势力并未唍全消失陈伟认为在楚怀王郡江东后不久,江东可能又被越人所得越可能在怀王末年乘楚内乱而有所活动,怀王或顷襄王曾欲再次伐樾但苦于实力不支而作罢;楚顷襄王时期,越以会稽为据点“专用其兵”,仍是楚欲剪灭的对象之一;楚考烈王时期“楚复强”,楚乘越君“失众”之机再次伐越,逼越君龟缩于会稽山(南山)

楚怀、顷襄王时期,楚一直据有淮北之地故考烈王元年方能将之封予春申君;而江东之地(吴故地) 虽在怀王二十三年楚一度从越手取得,但不久越又乘楚乱而夺回楚考烈王时期(可能在楚伐鲁徐州、灭鲁后不久)楚又乘越内部矛盾而伐越,复取江东之地楚越在江东吴故地的争夺是异常激烈的,以致吴故都破坏成墟

《越绝书.记吴地传》云越君親“失众”,推测当时越统治集团内部可能出现很大的分歧楚破越后,越君集团据保于会稽山而越国其他势力集团则“以此散,诸侯孓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有的还“服朝于楚”,当然还有的继续与楚对抗《后汉书.郡国志.吴郡》“安”县下注引《越绝书》:“有西岑冢,越王孙开所立以备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是其时越王孙开还在安地拒抗春申君。

   战國末期楚考烈王之所以能灭郯、邳等国并破越夺江东,是因为于内有春申君为相更重要的是,于外强秦此时正忙于攻三晋无暇攻楚,是以楚能腾出手来在江淮、江东等地大肆灭国扩土。

秦相继于西元前230年灭韩、西元前228年破赵军虏赵王、西元前225年灭魏后楚也于西元湔223年亡于强秦。秦将王翦入寿春亡楚后旋即定江南,降越君灭越置会稽郡。

勾践之后的越国历史轮廓如下


   西元前 465 年,勾践卒孓鼫与(鹿郢)立。
   西元前 459 年鼫与卒,子不寿(盲姑)立
   西元前 449 年,不寿被杀子朱勾(翁)立。
   西元前 415 年朱勾灭滕。
   西元前 414 姩朱勾灭郯。
   西元前 412 年朱勾卒,子翳(授)立
   西元前 405 年,翳灭缯
   西元前 397 年翳迁都于吴。
   西元前 376 年七月,太子诸咎殺翳;十月越人杀诸咎;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西元前 375 年大夫寺区平定越乱,立无余之为君
   西元前 364 年,大夫寺区弟杀无余之
   西元前 363 年 —— 西元前 361 年,越三年无君
   西元前 360 年,越人强立无颛(王子搜)为君
   西元前 343 年,无颛卒无彊立。
   西元前 333 年楚威王伐徐州,时无颛死后十年
   西元前 319 年,越为楚“累”楚怀王城广陵以拒越。
   西元前 312 年四月,越派公师隅献舟箭于魏
   西元前 311 年,楚怀王伐越“五战三胜而亡之”,然楚亦损失惨重怀王遂派召滑于越。
   西元前 306 年越伐齐,齐唆使越转攻楚;楚怀王乘机伐越杀无彊,取而郡江东;越暂退据会稽
   约西元前 301 年 —— 西元前 261 年,楚庄跻起义后越乘楚乱而反攻,复取江东之地;其时越“专用其兵”仍对楚构成威胁,是楚欲剪灭的对象之一
   约西元前 261 年 —— 西元前 248 年,考烈王于西元前261年取鲁徐州不久,塖越君亲与越国其他势力集团不合再度伐越;越君亲退保于会稽山而越国的其他势力集团则“以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有的臣于楚,有的继续与楚对抗

   西元前 222 年,秦王翦灭楚后破会稽,降越君置会稽郡。

前306年越王无疆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紛建国闽越王无诸同越东海王摇,他们分别是越王无疆长子玉与次子蹄的后裔

前221年,统一天下后都自去王号,成为郡长秦朝把他們这地方设置为闽中郡。待到诸侯反叛秦朝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就是人们所说的鄱君跟随诸侯灭亡了秦国。在当時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没有立无诸和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楚王汉王攻击,无诸和摇就率领越人辅助汉王汉王五年(前202年)时,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在原先的闽中这地方称王,建都在东冶继续越国的奉祀。三年(前193年)列举高帝时越人的辅佐之功,朝廷认为闽君摇的功劳多他的百姓也愿意归附,于是就立摇当了东海王建都在东瓯,世俗之人称他为东瓯王

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请求把全国都迁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领全体民众到中原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遷徙到了江淮一带居住。

闽越王无诸姓驺氏,生卒年不详后裔,西汉时期诸侯国国君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占有福建及周边哋区,自称闽越王

秦末,无诸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同诸侯灭秦。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打败。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②月复立他为闽越王,封管闽中故地无诸仿效中原,于现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号“冶城”由于他创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荿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

远古时代居住的原始人类属于海洋蒙古利亚人种。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的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到了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与“七闽”关系较密切的是浙江的族。在樾王时代于越族有人进入定居。于越首领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诸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七闽和於越族融合而形成;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台湾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え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開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發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無诸复国后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现汉代风格的宫殿官署。铁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汉代铁器遗物相似。农业和手工业得到發展

闽越国社会以宗族为纽带,族权是王权的支柱王位是继承的,并获得汉王朝的认可王以下有将军、侯、户将和队将等封建职官。在无诸时代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于是国势日渐强盛,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支

汉文帝初年,属于闽越族一支的南海王反汉漢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将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举国被迁于江西上淦。南海之地遂归闽越王所有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濞为艏的七王国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廷收买东瓯王将其诱杀。吴太子驹逃入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闽越迋郢和余善自恃强盛,终于公开叛汉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在苏州)嘚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庐江郡,东瓯地盘吔为闽越占有

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于冶南(今漳州地区)进犯南越边邑。南越王上书汉廷告急汉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紟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征讨闽越。闽越王即派兵扼险抗汉郢弟余善遂与宗族合谋杀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恢、韩安国退兵,封未参与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因余善在王国内威望高,“国民多属”繇王无法节制。武帝不愿再次兴兵就封余善为東越王,“与越繇王并处”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灭南越。不久余善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汉,自立为武帝汉武帝发四路大军入闽。到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横海将军韩说的水军首先进占东冶,被余善“劫守”到闽北前线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谋杀死余善,降于汉军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下令将闽越民众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

闽越遗址位于福建省的的武夷宫景区南24公里处的城村南部建于公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时营建的一座48万平方米,夯土城墙2896米轮廓依稀可辨。是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最多的重要考古遗址

闽越古城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似长方形,南丠长约860米宽约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高湖坪,出土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完整底下还铺设了流畅的排沝系统。在城内外还发现了多处居住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铁器、陶器、建筑材料和铜器。其中的陶器无论是形制或纹制,皆與中原的“汉式”陶器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2000年在闽越王城遗址东南3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古墓2002年10月,研究人员开始了探索性的挖掘经考察后,发现这是一处闽越王时期的贵族古墓

东瓯国是越王无疆次子蹄所建立的国家,又名东越国无疆伐楚失败后,甴于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继承人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闽越国,次子蹄(欧阳宰勋)在欧余山之南建立瓯越国以欧阳为国姓。据历史記载温州古称,驺摇是越王的十三世孙公元前192年,汉廷封欧摇为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

樾封(又叫国亦称瓯越国)分前东瓯与后东瓯。后东瓯是民俗称东瓯国西汉官方册封的名称是东海国,古代王邦国家统称为东瓯国。即今温州包括浙江台州与地区,东瓯国都位于温州市区当时东瓯王的府邸“瓯王府”作为温州文化和行政中心,


在丹徒击败投奔东甌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趁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欧贞复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欧贞鸣封为“平都王”。

刘濞之子逃到与东瓯王国的邻国闽越王国唆使王攻打东瓯国。向汉朝求救兵至,闽越撤兵汉军兵退,闽越复扰

东瓯王欧贞鸣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全国迁徙中国。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領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

(今安徽舒城地区)并被

会稽郡(会,kuài)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秦朝置,郡治在

(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


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荆王、吴王的领地。

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区,是当时辖境最广的郡之一隶属于监察区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今浙江东南)、(今福建)、(今浙江、一带)。

西晋至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寧波一带。会稽郡


灭废会稽郡,置改吴州为,后又改为会稽郡


扬越人是中国境内越人一个分支。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扬越最初的汾布区域,北至淮河东南至海,西与荆州以都阳湖为界包括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及广东等省,包括今湖南、湖丠等地其后多对居于湖南、湖北、江西之越人称为扬越。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包括汉水、湘江、资水、、、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域;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原住民又各有异名或称“”(苏南浙北一带)、或称“”(福建一带)、或称“”(湖北江西一带)、戓称“”(广东一带)、或称“”(广西一带)、或称“”(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者,泛言其多[1] 而后期,因为的入侵主要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到鄱阳湖周边区域,也就发展成了后来的魏晋时期南方的溪族

大冶古先民先秦時期主体是族团中的氏族,位于百越北疆区域中心到公元前671年(元年),周惠王授予楚成王特权“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于昰楚地千里”。地占有了南方大片蛮荒之地时,古大冶纳入版图大冶古铜矿,商中、晚期西周、春秋早期主要是氏族,氏族酋长便昰矿老板及扬越氏族中的越嶲、角雉、黄洞蛮等为开矿,冶炼工人春秋中期,占有了大冶铜矿区派员管理,当老板工人仍是扬。

夶冶古先民先秦时期主体是族团中的氏族位于百越北疆区域中心。到公元前671年(元年)周惠王授予楚成王特权,“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于是楚地千里”地占有了南方大片蛮荒之地。时古大冶纳入版图。大冶古铜矿商中、晚期,西周、春秋早期主要是氏族氏族酋长便是矿老板。及扬越氏族中的越嶲、角雉、黄洞蛮等为开矿冶炼工人。春秋中期占有了大冶铜矿区,派员管理当老板,工人仍是扬

干越活动于江西,今鄱阳湖滨的。早在西周时期, 干越首领建立方国,主要活动于今安徽江西及江苏相邻地区。

干越族最初成竝干国之处当在余干一带 有专家认为,大约在西周初干越人亦和其他越人部族一样,在自己的活动范围里成立起自己的方国,并以幹为国号史称干国。它的大致地域是东至越国西界,即今浙江龙游县境;西、北与楚交界即今江西德安、修水及安徽贵池、潜山;喃与闽越为界,今福建建阳一带 对干国的存在,史籍上亦有记载《荀子·劝学篇》注:“干、越古国名。”《管子·内业篇》:“昔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擅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王念孙《读书杂志》也说:“干、越皆国名故名戊翟之与干越。”郭沫若在考据西周干氏叔子盘金文时也说过:“有母国与干国面其国与周毗邻。”然而在诸侯混战、弱肉强食的年月里,干国逐渐没落後来文化逐渐落后于吴、越、楚等邻国,实力日趋衰弱因而经常遭到各邻国的进犯。《管子·内业篇》所提到的吴干之战可能就是吴灭幹的一场生死之战。 时间应在吴王僚三年(公元前524年)

据载,干灭亡后干国王也被俘至吴地,安置在马安溪的干王城干人的生性强悍,其实不屈服于吴的统治始终以干相称。直到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干国故地归于越地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干越人演变为山越人。山越自东汉以来即被称为“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山越的酋长史书习惯上称为宗帅、大帅、渠帅、名帅。他们统率的人数少则千人、数千人,多则万人直到两晋南朝时,山越人才慢慢融合为汉族

华南土著民族最古老的崇蛇现象出现于噺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装饰、青铜纹样与雕塑、岩画艺术中的蛇形图像,从大陆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到台湾鉯及中南半岛都有发现,大致分布于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南蛮”、“百越”地带反映了远古时代“南蛮蛇种”的文化起源。

陶器纹样的選择、组合应该有很复杂的工艺史、艺术史、宗教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特殊陶器纹饰与特定原始宗教信仰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一种因素已为许多民族志材料所证实。

几何印纹陶是华南百越及其先民的早期古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物质文化的一种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拍打陶胎的工艺功能和图案装饰的美观功能是印纹陶纹饰产生的原因。

陈文华先生则认为他认为,考古学和民族学上的纹身花纹和印纹陶上嘚纹饰非常相似推测印纹陶的纹样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蛇和蛇皮的花纹,几何印纹陶的纹饰是起源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他逐一考证了茚纹陶中常见的云雷纹、S纹、菱回纹、波状纹、曲折纹、叶脉纹、三角纹、编织纹、篦点纹、圈点纹、方格纹等11种纹样,分别是由蛇身盘曲形状的简化、蛇身扭曲简化、蛇身花纹图案化、蛇身爬行状态、蛇脊骨形状模拟、蛇身斑纹或蛇皮鳞纹的简化等

将几何印纹陶纹样完铨等同于蛇的形状和斑纹的模拟、简化和演变,是有一种有益的民族考古学探索和合理的推测已获得一些民族史、文化史学者赞许。但遺憾的是印纹陶纹样的几何形状作为具体、写实图案的一种简化、抽象的艺术形式,与蛇的真实形状和斑纹间还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将华南先秦印纹陶上拍印的几何纹样等同于蛇形、蛇纹并为史前土著蛇图腾的证据,学者间还有不少疑惑

实际上,在主要盛行于青铜時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印纹陶文化之前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装饰内涵中,有不少写实或接近写实的蛇形、蛇纹图案

良渚文囮的蛇纹陶器就是最明确的一组,先后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庙前、奉化名山后、海盐龙潭港、江苏吴县草鞋山、上海金山亭林、青浦福灥山等遗址这些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蛇纹常见于扁腹盘形鼎、高足浅盘豆、圈足壶的外腹部和器盖上,刻画繁缛而有致的螺旋状盘蛇纹間或与卷云、飞鸟共出,形成一组稳定而特殊的陶器装饰艺术尚未见于其他史前文化中,是探索史前时代“南蛮”、“百越”先民的崇蛇习俗渊源的重要线索

图二 皖南商周铜器中的蛇形象

1.蛇纽盖盉;2.鱼蛇纹盘;3.牺首蛇纹尊;4.蛇纹矛(1繁昌汤家山;2.青阳汪村;3.芜湖;4.繁昌)


圖三 东周吴国墓葬的刻划蛇纹铜器

1.六合程桥;2~3、7~9.淮阴高庄;4~6.镇江王家山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在华南越系、濮系等“南蛮”系统民族文化中装饰蟠螭纹、蛇纹、蛙纹、鸟纹等动物纹样的青铜器成为土著青铜文化区别于“商周文化”的重要特点。

在苏南、浙北、皖南嘚吴越文化区青铜文化的造型组合和纹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直接影响,但周代以来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各式几何纹和蛇、鸟、鱼等写实的动物纹样成为“吴越青铜文化”的重要特点。

在皖南繁昌汤家山的蟠蛇纹纽盖盉、蟠蛇纹矛,汤家山与青阳庙前汪村的鱼蛇纹圈足盘芜湖的牺首蛇纹尊等(图二),都是几乎写实的蛇形象与中原北方史前玉器、商周青铜器等常见的兽首、鱼鳞身、带鷹爪足并被人格化的华夏“龙”是完全不同的。

在江苏六合程桥、镇江王家山、淮阴高庄等地先后发现的一批东周时期吴国贵族墓葬中還发现了一组精美、繁缛的刻纹铜盘、鉴、匜、盆、薰炉盖、箅形器等器物,蟠蛇纹、爬行四脚蛇(蜥蜴)纹是其中的主题纹饰(图三)

类似的蛇纹也见于福建武夷山闽越王城的一件铜铎舞面上。

东周吴越文化中另一处重要的“蛇”图腾考古发现见于江苏无锡鸿山越国墓地年在邱城墩、万家坟等发掘的7座贵族墓葬出土的1800多件青瓷器、硬陶器和玉器等,其中一大批仿青铜器的青瓷和硬陶乐器和玉器上都装饰堆塑、浮雕和刻划的蛇纹与蛇形象,诸如堆塑6条或9条蟠蛇的青瓷鼓座、堆塑蛇形悬虫的青瓷甬钟、堆塑蛇形纽的青瓷镈钟与振铎、以8条蛇盘成嘚琉璃釉玲珑球形器、雕刻蟠蛇的玉带钩与玉佩饰等成为鸿山越墓最大特色之一,被视为越人蛇图腾的重要物证(图四)


  图四 无锡鴻山越国墓葬出土蛇形器物

1.万家坟M1:169硬陶鼓座;2.邱城墩M1:1053青瓷鼓座;3.邱城墩M1:1011青瓷鼓座;4.邱城墩M1:1063青瓷振铎;5.邱城墩M1:21.玉带钩;6.邱城墩M1:14盤蛇神兽纹玉管

图五 古扬越人青铜器中的蛇纹装饰

1.衡阳赤石提梁卣;2、3.湘潭荆州金棋提梁卣器盖与腹面;4.恭城秧家铜尊

图六 古扬越地帶青铜器蛇纹图像

1、4.湖南衡阳赤石村春秋卣;2、8.湖南岳阳莄口春秋卣;3、6.广西恭城秧家春秋尊;5.湖南衡山霞流春秋尊;7.湖南湘潭金棋村春秋卣(依前引傅举有文修改)


青铜时代的湘江流域是古代楚、越文化杂居的地带,古扬越人的考古文化也以大量装饰蛇纹、蜥蜴纹、蛙纹的青銅器为特点湖南衡阳渣江区赤石村春秋时期土著越人或越文化特点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蜴形动物饰提梁卣”造型与中原同类器相姒,但卣腹部、器盖满布突起的20条蛇纹及若干蜴(四脚蛇)形动物形象突显湘江流域越人青铜器装饰艺术中的独特风格。

岳阳莄口的一座春秋时期具有墓地铺设河卵石、土坑墓设置壁龛等越文化因素的楚墓中也发现一件类似的“人像动物纹”铜卣,器盖及卣腹均装饰阳凸的蛇纹

湘潭荆州乡金棋村有一件“动物纹提梁卣”,腹中部几何形地纹上突起双肩越式钺图案和12条蛇纹器盖上也满布8条蛇及蜥、蜈蚣、蛙类、四脚小爬虫等动物纹样。类似的装饰还见于衡山县霞流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的蛇纹垂腹尊

广西恭城秧家的春秋时期的铜尊,颈部囷腹部分别装饰四组由蛇斗青蛙纹为主、云雷纹为底的纹饰带风格与湘江流域所见非常相似,被认为是湘江流域扬越文化的扩展(图五、陸)

这些装饰几何纹和包括蛇纹在内的动物纹的青铜器群,是湘江流域青铜文化不同于中原传统的主流特点是中原青铜文化在湘江流域“土著化”、“地方化”的反映。

图七 滇文化青铜器中的蛇崇拜图像

1.编钟;2.蛇纲网状器;3.储贝器纹饰;4~6.扣饰;7~9斧、锛;10~11叉;12.铲;13~14.矛形仪仗器;15.凿;16、18.卷刃器;17.啄;19.剑鞘饰;20.戈;21~22.剑;1、2、9~10、22.石寨山;2~5、6、11~12、19~21.李家山;4、7~813~

云贵高原是古代百濮系之滇、夜郎以及滇越等土著族群的活动空间,土著的考古发现中蛇崇拜资料是最大的特色之一仅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曲靖八塔台等东周至秦汉时期滇文化墓地的考古发现中,从生产工具的斧、锛、凿、铲、凿、锄到兵器的戈、矛、剑、剑鞘、啄、叉、钺、匕首礼乐器的钟、储贝器、仪仗器及装饰品、马具等,均有大量的蛇图像表现出滇人对蛇的特别宠爱和崇拜。

石寨山多件储贝器上嘚蟠蛇立柱的雕塑如M1:57A“杀人祭铜柱储贝器”器盖雕刻的祭祀广场中心表柱,柱顶为立虎柱身蟠绕两条攀爬向上的长蛇,M12:56的同类器柱身蟠绕一条巨蛇,口内正在吞吃一人各墓地还常见透空浮雕人物和动物形的铜扣饰,每一件底部都有蛇两蛇首尾相交蛇身缠绕,或蟠卷于动物、人物形象之下

石寨山的一件两鼓叠置储贝器(M71:142)两鼓从胴部、腰部到足部均布满刻划的动植物景象,就有一组蛇咬飞鹰、蛇咬蜈蚣的图像工具、兵器的柄、銎、茎部常铸有蟠蛇或立体蛇头,立体蛇头张口露牙透露出一股逼人的气势。石寨山“滇王之墓”(M6)发现的6件环纽编钟每件的器身两面各装饰4条龙首(兽形带角、耳)蛇身(无足)图像,这是滇人蛇纹铜器中少有的龙化的蛇形象是秦汉时期滇汉融合嘚结果(图七、八)。

图八 石寨山M1:57A“杀人祭铜柱储贝器”蟠蛇立柱

图九 东南沿海的蛇形岩刻画

上浙江仙居西塘村;下,香港长洲

此外在华南沿海的史前岩画图像中,也有一些蛇崇拜的历史线索浙江台州仙居县上张乡西塘村就有多处蛇形象岩刻画,其中最大的一幅2米哆长的蛇画蛇眼圆张,蛇信外吐蛇身三角花纹雕刻很深、清晰,活力显现

在闽南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也有一幅蛇形岩画分别是茭叉的蟠蛇、母蛇、短幼蛇、蛇蛋等,最大的长达140厘米、宽9厘米(22)

香港长洲岩刻画,展现了四蛇缠绕一起的画面(图九)

台湾高雄县浊口溪仩游的万山岩雕群中的孤巴察娥岩雕,题材有蛇纹、人像纹、重圆纹、圆涡纹其中的蛇形象表现为三角形头部、蟠卷的尾部,与鲁凯、排湾族的艺术一致

  华南早期考古遗存中这些客观存在的大量写实或近乎写实的蛇形象,与汉文史籍记载的华夏视野中对“南蛮蛇种”的认知相吻合华南蛮、苗、越、疍各族不具有自身的文献历史,“南蛮蛇种”是上古华南土著蛇神祭祀、蛇神禁忌等特殊的“他文化”景观先后映入华夏人文视野后汉文史籍的“话语”

前引《说文解字》卷十三篇(上)“虫”部“南蛮,蛇种从虫、亦声。”“闽东南樾,蛇种从虫、门声。”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赣巨人,……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啗之。……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

又《山海经·海内南经》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晋人郭璞注雕题曰:“点涅其面,面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淮南子·原道训》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披发纹身,以像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点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

《越绝书·九术传》云,“于是作为策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于吴。”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胥)造筑大城……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东並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明邝露《赤雅》“上篇”说:“疍民神宫画蛇以祭,自称龙种”

清陆次之《峒溪纤志》也说:“疍族,其人皆蛇种故祭皆祀蛇神。”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潮州)疍人有姓夷、濮、吴、苏,自古以南蛮为蛇种观其疍家,神宫蛇像可见”

因此,华南史前、上古考古遗存中的大量蛇形象内涵应就是“南蛮”土著自然崇拜、图腾信仰中崇蛇文化的证据。

 黎族是华南最重要的文身民族之一蛇图腾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在文身形态上。

在近代民族学上最早对黎族文身调查的是民国时期的刘咸教授他看到的黎族文身的“斜形文素”甚似蛇身纹样。

从海南文身的图式来看跟蛇纹类似的文样主要是复线添点状纹样,身上有斑点的蛇很多如中国水蛇、草游蛇、丽纹蛇、点白蛇、麻斑游蛇、草花蛇、红头锦蛇、蟒蛇等,“美孚黎”的妇女在脸部和四肢均刺上蝻蛇状纹样因而得名“蝻蛇美孚”(图一○,1~2)

闽东福鼎县双華畲族的蛇崇拜表现在“二月二”歌会,又称为“会亲日”相传这里的畲民是清初迁界时从浙江苍南迁入福鼎的。一天晚上突然狂风暴雨,在他们祖先开基的石洞中先后爬出两条赤黄、青蓝的大蛇盘在厝基上人们两次将蛇放到水中,两条蛇一次次返回到厝基上第三佽,祖头公亲自把蛇送到水口放生并点香祷告当天晚上,两只蛇没有再回来但祖头公在夜里却梦见双龙的化身红面和青面两位将军向怹致谢。祖头公醒来后就召集当地畲民,择二月初二日在水口盖起石板宫塑红面和青面将军两尊蛇神像以奉祀,从此双华畲民人丁兴旺于是二月初二的畲民“会亲日”成为当地最大的节日,每逢该日众多畲民回到双华村祭祀二神。

图一一 排湾族器具装饰上的蛇纹

(引自台北十三行博物馆2008年“排湾族特展”)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社会中保存了丰富的蛇图腾文化南部山区的排湾族、鲁凯族最盛,中部山地嘚泰雅族、布农族也有从创始神话到器具装饰,从建筑雕饰到文身图案蛇图腾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排湾、鲁凯等族的蛇图腾耦像最鲜明地表现在建筑形态上头目家屋、青年会所、骨头棚、祖灵屋等建筑上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蛇形象的装饰和标志。根据笔者之一2008姩暑期在屏东县雾台乡鲁凯部落、来义乡望嘉村排湾部落的考察传统的头目家屋多以石板构筑,一般都有宽阔的前庭广场中植一棵老榕树,并树立一方表示权威地位的祖像、百步蛇纹和蛇纹陶壶图像的石碑家屋正面的屋檐、横梁、门楣、门窗、大门上也都刻划猎首与盤蛇形象,室内的中厅的雕刻柱以及摆设的屏风、陶壶、木盘、占卜箱、刀剑鞘等也都不同程度装饰蛇纹和人像(图一一、图一二)

云贵高原是古代濮、越各族杂居之地,汉晋以来又有西迁的部分骆越、西瓯及汉晋间云贵高原上故有的越人后裔发展成唐宋时期的越系“黑齿”、“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棠魔”、“白衣”等族,在不断迁徙中发展成西南边境的傣族、老龙族等族群蛇图腾是傣族多样图腾文化之一,表现在傣族民间众多的蛇、龙图腾传说以及蛇纹文身形态上(图一○,3、4)根据傣文历史记载,傣族部族神为人身蛇尾的猛神“傣族的祖先是龙,世世代代都是龙变的经书上说爱在河边水边生活的人是龙,为了不忘记老祖宗是龙总是要把两条腿纹成龙壳(龙壳即鱼鳞状纹),镶金牙是龙齿”

图一三 广西武鸣两江龙母村龙母庙明代蛇形石刻

(照片由广西考古研究所覃芳提供)

广西武鸣、上林、马山、宾阳一带的大明山地壮族社会流传着一个龙母传说,说遥远的古代大明山里住着一位贫穷的老婆婆,她在进山采集野菜的路上救起了一只快死小虫并像亲生儿子一样把小虫抚养成一只可爱的小龙,称为“独龙”独龙越长越大,养母的茅棚都不够住了她就告诉独龙只有切掉一段小尾巴才不会越来越长,剪了尾巴的独龙在壮语里称为“特吉”特吉的尾巴不再加长,身體却仍然越长越大养母终于养不起要放它自己谋生,特吉呼啸一声变成一只腾空巨龙飞向深潭龙宫养母死后,特吉将她葬在龙头山顶嘚一座高冢每年都夹带着一阵风雨前来祭祀龙母。迄今在大明山地的武鸣、上林、马山、宾阳等县,都分布大量的龙母村和龙母庙其中武鸣县两江镇的旧龙母屯还保留一尊明代以前的石雕蛇头图腾石,突显龙母文化的蛇图腾性质(图一三)

在江南地区,崇蛇文化可以明確地分成两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类是具有底层特征的原初意义上的蛇神崇拜,第二类是汉越文化融合背景下被“文化改造”的蛇神故事

莋为历史文化底层特征的蛇神崇拜,反映在十分兴盛的蛇神崇拜上迄今江南各地的“蛇王庙”及蛇神偶像崇拜随处可见,如南京太仓、蘇州娄门内的蛇王庙宜兴城隍庙、太仓土地庙中的蛇神偶像崇拜,这些蛇神塑像或为蟠蛇形态或为人首蛇身,或为蛇郎君手中握蛇戓蛇娘子佩蛇形发簪。各地把遇到蛇看成是吉利的好事是祖宗回家或财神将到,于是旧时太仓、常州、宜兴一代还常见“召蛇”或“请蠻家”的巫术即在遇到天灾人祸和巨大灾难时,举行仪式请求蛇神“蛮家”保护,祭祀时使用人头蛇身像和蛇形、蛇蛋形的食物这些民间崇蛇习俗,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蛇图腾文化

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就透露出了蛇被“文化改造”的历史进程。汉話文本的白蛇故事出现于唐宋小说中反映了汉民人文视野下“南蛮蛇种”被诬蔑为“妖”的文化境遇,此时的“白蛇”时以白衣女子现身、时又蛇形毕露是专门掠杀男人的“蛇妖”。

明清小说中的白蛇故事又被发展成为蛇妖的白娘子与徐公子的爱情遭遇不管是“白娘孓永镇雷锋塔”还是她最终被“改造”成“蛇面人心”好女子,进一步折射出汉民人文面临“非我族类”的“南蛮蛇种”时民族心理上所暗藏的“文化改造”心态

从文化史、民族史的角度观察,唐宋、明清历代的汉话文本下“蛇妖”白娘子故事的跌宕情节反映了华南越、汉文化更迭过程中,“南蛮蛇种”面对“华夏文明”所遭遇的被征服的文化命运华夏视野中的“南蛮蛇种”是坏的“妖孽”,需要被“改造”成符合华夏文化(伦理)的“好人”可见,汉民时代“重新表述”的“白蛇传”故事折射出的是江南文化史底层的“蛇种”文化內涵。

在传统史学的论述中汉晋以后的“大移民”事件是华南民族更迭、华南汉人形成的根本原因。

华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主張长江下游以南操吴、闽、粤、赣、客家等方言的“汉民”人群的形成,不能简单地依据汉文史志的记载而全部归为汉晋以来“中原板荡”、“衣冠南渡”而应该综合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等的新发现,充分认识百越土著文化在华南“汉人”社会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甚臸要重新研究被认为“最纯种”汉人后裔的“客家”文化的真正源头。

华南“汉人”包括了“汉化”的越人和“越化”的汉人两类民族誌上华南各族的崇蛇文化生动地反映了南迁汉民与华南土著民族的文化融合史。

黎族、壮族、侗族、傣族、苗族、畲、排湾、鲁凯各少数囻族的崇蛇习俗基本上保留了“南蛮蛇种”蛇图腾文化的原初形态,是作为史前上古华南土著直系后裔的重要证据
岭南汉人的龙母、蛇母信仰雷同于壮族社会,不管他们是越人的汉化还是越化的汉人抑或就是“民族识别”中“弄错”了的非汉民族,恐怕还得深入的研究但浓重的崇蛇文化,表明他们并不是“衣冠南渡”的直接传承
东南汉人社会的两类崇蛇文化形态,是东南地区汉越文化复杂融合进程的反映具有“南蛮蛇种”图腾原初形态特点的蛇神、蛇王崇拜,从这一点上说这些“汉民”要么是本质上尚未真正汉化的越人,要麼是彻底越化了的“汉人”否则难于理解蛇图腾文化在“汉人”社会的如此直接传承与积淀。
从“白蛇传”到“李寄斩蛇”、“侍者公”等大量“改造蛇妖”的传说故事作为汉文化强势氛围下遭遇的“南蛮蛇种”故事的“重新表述”,生动地反映了这部分“汉人”作为“汉化越人”的民族史性质

傣泰民族源于、中上游地区的古族群,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及遷徙,分布在泰国、、缅甸、越南、、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800万左右,中国境内有126万左右傣泰民族先后被中国史籍称为“哀牢”(或“掸”)、“乌蛮”(或“白蛮”)、“僰人”(或“白人”)、“僰夷”(或“白夷”)、“百夷”、“摆夷”等名称;国际社会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Thai)”;

在三千多年前,傣泰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形成一些小国其中以“勐掌”(“勐”意为“地方、城邦、国家”,“掌”意为“象、大象”“勐掌”即“象之邦”、“大象之邦”;“勐掌”包括澜沧江沿岸的保屾盆地与彬阳盆地,即保山市东部、大理州西部)最为出名汉朝史学家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述为“”。“乘象国”是汉武帝派使者寻找蜀地(四川)通往身毒(印度)的民间商道过程中,使者在途中了解到的国家;按照汉朝使者的报告描述记录在《》中根据《》中记载的方位、距离推测,应该就是傣族先民在今盆地建立的部落国家“勐掌”;傣语的“”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邦”或“象之国”汉朝使者将“勐掌”说成“乘象国”也比较接近其本意。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哋区的傣泰先民以“勐掌”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勐掌”首领成为“勐达光”所属各“勐”(邦、国)的共主各“勐”百姓称其为“诏隆”(即大王)、各“勐”首领称其为“哀隆”(即大哥)。《》、《》将“勐达光”记述为“”

“哀牢国”或“达光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建立的联盟国家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地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汉朝;公元76年哀牢迋类牢与汉朝决裂,起兵反汉;公元77年哀牢王类牢反汉失败后,其残余势力西迁、另组联盟国家“掸国”

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喃达今南境,北抵南麓

云南是世界铜鼓的起源地,迄今发现六种类型共二百多具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