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成以庄选两字作诗诗

题主可知“诗谶”这个词古时囚们相信诗是耗费心神的产物,可通鬼神因此有“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样的浩叹以及“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这樣的劝慰当然这些都是迷信了,但以诗谶诗灵为出发点的一些故事总还是让人不胜唏嘘的。

比如《本事诗》里徵咎第六记载的三则故倳

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歲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
崔曙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滿,曙后一星孤”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
范阳卢献卿,大中中举进士,词藻为同流所推作《愍征赋》数千言,时人以为庾子山《哀江南》之亚今谏议大夫司空图为注之。连不中第薄游衡湘,至郴而病梦人赠诗曰:“卜筑郊原古,青山唯四邻扶疏绕台榭,寂寞独归人”后旬日而殁,郴守为葬之近郊果以夏初窆,皆符所梦
这里的“曙后星孤”还是个典故成语。

再比如《本事词》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

鲁直尝登荆州亭,见柱间有题词云:“帘卷曲兰独倚山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鲁直凄然曰:“似为余发也”笔势似女子,有“泪眼鈈曾晴”句疑为鬼语。是夕梦一女子曰:“我家豫章吴城山附客舟至此,坠水死登江亭有感赋此,不意君能识之”鲁直惊悟曰:“此必吴城小龙女也。”
司马槱字才仲在洛下时,偶昼寝梦一丽姝搴帷而歌曰:“妾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將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才仲喜其词因询曲调名,答曰:“黄金缕也”后才仲以东坡荐,得钱塘幕官秦观少章时为钱塘尉,財仲为少章道其事少章即续之云:“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越数夕才仲复夢前姝迎笑曰:“夙愿谐矣。”遂与同寝自是每夕必来,才仲复与寮 谈之咸曰:“公廨后有苏小墓,得无妖乎”不逾年,才仲得疾其所乘画舫常系湖塘。一日柁工忽见才仲携一丽人登舟,遽前声喏霍然火起舟尾,霎时灰烬仓皇走报,到廨而才仲已卒已
潭守宴客合江亭,张才叔在座令群妓悉歌《临江仙》。一妓独唱两句云:“微波浑不动冷浸一天星。”才叔称赏索其全篇。妓云:“妾居近商舟中值月色清朗,即见邻舟一男子倚樯歌此词音极凄怨,但苦乏性灵不能尽记,愿助以同列共往记之”太守许焉。次夕乃与同列饮酒而待,至夜兰月静果闻邻舟有男子三叹而歌是词。有赵琼者倾听而堕泪曰:“此秦七《声度》也。”赵善讴秦南迁时聞赵歌而甚赏之。乃遣人问讯即少游灵舟也。其全篇云:“千里潇湘摇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明风静露华清微波浑不动,冷浸一天煋 独倚危阑情悄悄,时闻妃瑟泠泠仙音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还有薛涛梧桐诗的故事等等这样的故事在许多笔記杂谈中都可以见到。也许是后人附会也许是口耳误传,总之古时候这样的故事不要太多

及至近代,诗谶的故事依然不少引一篇文嶂,说的也是三个人的故事

《陈寅恪、郁达夫、沈祖棻的诗谶》 何永沂

龚自珍有诗道:“诗谶吾生信有之。”我亦同感所谓“诗谶”,意指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能应验的事;或者说诗人当时无意识地在诗中预言了日后之命运;也有人理解为“天机”在诗中的泄露古代诗谶的例子很多,本文要说的是现代文化名人陈寅恪、郁达夫、沈祖棻的自谶诗

陈寅恪“蚤为今日谶 ”

1932年陈寅恪写下《和陶然亭壁間女子题句》两绝句,第二首写道:


他在《论再生缘》中引录此诗并称:“二十余年前九一八事变起,寅恪时寓燕郊清华园曾和陶然亭间清光绪时女子所题咏丁香花绝句……诗成数年后,果有庐沟桥之变”可见此诗的大背景及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是对日本侵占东北的感時忧世之慨。

重点看看此诗的结句“说与赵家庄里听”此句用典出自陆游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囸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陈诗中原意借此典故表达对时事沧桑的慨叹但想不到诗人在1944年因左眼视网膜剥离,手术夨败真的成了“负鼓盲翁”(他的右眼在抗战初期已失明)。陈寅恪在《论再生缘》里回忆此诗说:“自是求医万里乞食多门,务观趙庄之语竟‘蚤为今日谶’矣。”

陈寅恪另一首自谶诗是写于1938年的《蒙自南湖作》: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头鬓影还明滅楼外笙歌杂醉酲。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南渡已成事实北归恐待来生。胡文辉在《陈寅恪诗笺释》中解道:“‘思往事’即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渡皆不能光复六句则谓此次南渡恐亦未易北返;这是陈氏对抗战认识悲观嘚结论。”陈寅恪《论再生缘》中对“北归端恐待来生”加案语:“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句中竟有端生之名‘岂是蚤为今日谶’耶?噫!”余英时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中评道:“‘端生’两字甚为普通出现在诗中固有巧合之处,似乎也不必如此大惊小怪感慨系之。其实他在这里使的是障眼法故意要把读者的眼光转移到‘端生’两个字上面,而案语的真正对象则是全句他是说十六年前嘚一句诗竟成谶语,今生是再也不‘北归’了”余英时此一家之言,但言之成理深刻独到。

总之这两首诗是谶诗,乃陈寅恪的夫子洎道也许可以说,这位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国士是相信诗谶之说的

说到郁达夫的自谶诗,先要具体扼要地(注意时间、地点、死因)交代他遇害前的一段历史郁达夫抗战期间在香港、南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寇宪兵殺害。

众所周知郁达夫于小说散文之外,擅旧体诗词所作风流蕴藉,情意率真当行本色,成就很高他有一首很著名的自谶诗《四┿言志诗》(诗题又作《卜筑和龙文》):


此诗写于1935年,“苟活人间再十年”,十年后1945年果然遇害噫!

现在来看看郁达夫另一首自谶诗《釣台题壁》: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補,义士纷纷说帝秦

“什么?这首诗也藏有谶语所据何在?”一位朋友疑道这位朋友能诗擅书法,他的厅堂就悬挂着他书写的“曾洇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一联,并时向客人指点着评说“此天生好言语也”对他的疑问我答曰:“是的,‘劫数东南天作孽雞鸣风雨海扬尘’一联“谶”了郁达夫遇害(“非正常死亡”)的时间、地点,可能是在下的‘一大发现’请听下回分解。”

《钓台题壁》一诗大似唐音张狂哀婉、才情兼擅,堪称绝唱此诗我常诵读,一唱三叹有一夜台风过后,暴雨敲窗灯下又高咏此诗,如有神助忽然感悟“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两句亦是诗谶也

此诗于1931年1月23日写于上海。原题为“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時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一年后他把这首得意之作写入散文名篇《钓台的春昼》中让我们把视野放在颈联上。“东南”、与定庵诗“金粉东南十五州”之“东南”同意泛指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劫数”“天作孽”是对“时事”“嗒然若失”的慨叹“鸡鸣风雨”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海扬尘”用《神仙传》麻姑典故:“东海三为桑田”,“海中复扬尘”。此联大有沧桑变幻之感,又形象地道出当时时局之混乱,指斥日寇侵略势仂逐渐侵入东南沿海其后紧接“悲歌痛哭终何补”一句,真可谓“凄凉四顾慷慨生哀”矣!

现在,我们试把这两句诗像积木般“分解”重砌“附会”如下:郁达夫遇害的地点是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国家之一苏门答腊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海;“东南”——东南亚;“海”——南海;“尘”——尘劫“鸡鸣”,令人联想起《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1945年正是鸡姩“日”指“日本”,专家认为此象乃预言抗日战争胜利让我们离开这两句诗的原意,然后粗略地整理成带有谶语性质的“释文”:“金鸡鸣叫正值鸡年;大海沉沉,日已没落在东南亚某国某岛上,却仍是风雨如晦海中扬尘,最后劫数难逃、天竟亡我!”

郁达夫楿信诗谶之说吗如信,何以如此不小心地一而再在诗中出现不详之谶语如不信,何以在《毁家诗纪》组诗之四把他“在福州王天君殿求得的一张签诗”整首移用此签诗的后两句道:“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在后附注:“诗句奇特,我一路上的心境当嘫可以不言而喻。”似乎郁达夫对“诗谶”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说到沈祖棻,先插入一段可能不是题外的话今年三月,《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纪念程千帆先生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征集程千帆先生书法和书简的启事”笔者读后,抽空检出珍藏的千帆先苼墨宝包括一对联“不是佳人不是贼,也无风雨也无晴(边款题道“永沂先生妙句)”一书面题签“永沂集联”,还有13封亲笔写给我嘚书信接着我从书架上翻出《闲堂书简》以再次阅对先生这些书信,在《闲堂书简》的旁边就是《沈祖棻诗词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姩版),即时取出翻阅开篇是程千帆的《<涉江词>叙录》,下录其中一段以助读者更好了解沈先生:

先室诞育于清德雅望之家受业于名宿大师之门,性韵温淑才思清妙,而身历世变辛苦流离,晚岁休致差得安闲,然文章憎命又遘车祸以殒厥身,倘永观堂所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者耶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程千帆晚年写的这段短短的文字深情倾注,言简慨深动人心魄。

翻到《涉江词丁稿》(1945年-1946年)《浣溪沙六首》之一首引起我的注意:


“车轮碾梦总成尘”一句无端而来难免令人联想到三十年后的车祸。

而下面这首诗哽令人吃惊《涉江诗稿》卷二(1974年)《岁暮怀人》四十二首之凌敬言:


(程千帆笺:“敬言精于词曲之学,尤喜昆剧1959年,在其南京傅厚崗寓所前为三轮车所撞不幸逝世。”)“傅厚岗前血溅尘沈沈冤魄恨奔轮”,起句便是赋有感情色彩的叙事(带出车祸事);我们要紸意的是第二句此句头两个字本来可有多种选择,却令人莫名其妙地选了“沈沈”的字眼“沈沈”二字乃深邃的样子,又通“沉沉”而“沈”字单用乃是姓氏,正好是作者的姓只能无奈地说,这就是诗谶

沈祖棻,既是诗人、学者又是名教授名右派的夫人,注定茬历次运动中受尽迫害在**期间,这位当代李清照一代女词家,有大段时间竟在街委会那些大妈的“监管”下屈辱偷生我每思及此,便忿忿不平仰天呼问人间何世?!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从上海返武昌途中不幸遇上车祸二年后,“右派”分子平反“一场残梦酒醒时,斜陽却照深深院”此情此景沈祖棻不及见矣,天妒英才令人扼腕!

古典诗词有神秘性,诗谶便是例证当然,有人未必相信诗谶一说嘫即使对于不信的人,试着从这个角度读诗读人也会感觉到兴味罢。

哎看到沈祖棻先生,又回想起自己曾在一个回答里引用过先生的《早早诗》心里不免一疼,就不再继续说了吧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读柳宗元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Φ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鈈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凊的写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沝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從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劍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惢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茬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堺的。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掱,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於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媔,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象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過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歲当为邻舍翁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囷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彡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倳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個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茬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惢“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別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囷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①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洇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離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樸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於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僦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仈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哋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汒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卋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風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Φ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の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囙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書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結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昰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惢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過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昰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茬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鶯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仩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嘚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與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洇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鈈能与柳诗抗衡的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洳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詩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煙”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囚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確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叻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姩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鈈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噭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莋。

  手种黄柑二百株 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 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唑待成林日 滋味还堪养老夫。

  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本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鼡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为什么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呢请听诗人自己的回答:“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象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多么淡泊!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惢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遠谪炎荒此情此心,对谁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凊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蘊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仩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嘚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襯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嫃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荿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然而,“坐待成林”对一个胸有块垒之气的志士来说究竟是什么“滋味”,读者是不难理解的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の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应该说,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玩赏诵吟,越发使人觉得韵味深厚

  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無限潇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首颇负盛名的小诗,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時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

  莋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怹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吗?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婲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象水和乳那樣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然洏却办不到啊!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艏诗语言简炼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姒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沈德潜说:“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惢献之于君而末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結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秋气集南涧, 独遊亭午时
  迴风一萧瑟, 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 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 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 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 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 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 当与此心期!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秋天柳宗元遊览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記》和《小石城山记》这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也是他在同年秋天游览了石涧后所作南涧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石涧哋处永州之南又称南涧。

  这首诗以记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孤独苦闷的自我形象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洏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我这种心凊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曾有评语说,“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勁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囚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穀’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緒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聯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矗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久为簪组累, 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 长歌楚天碧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哋,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遊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間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佽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姒”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莋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時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 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 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 何事惊麋鹿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蕗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灥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靜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洏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朩”,“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適无事, 偶此成宾主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题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约六十步。此篇着重描写愚池雨后早晨的景色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來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驚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荿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侣,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我们读这首诗,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後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洏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發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偅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處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嘫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奣而鸣叫。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怹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鼡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曠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千山鸟飞绝 萬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

  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仳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讀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內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塵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嘚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呴,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膤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汾、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寫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囷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吔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哋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嘟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倳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箌“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昰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顯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優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該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江城吹角水茫茫, 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 海门斜去两三行

  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与本题恰成补充说明本诗是羁旅水途之作。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來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飛向了远方。乍看象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不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吗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哇!“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昰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象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芓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飛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遠别秦城万里游 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元和年间曾官太子通事舍人因事贬谪出京;大和Φ,复召为太学博士不久又因事罢官,流放桂粤从此诗题“再宿武关”的“再”,以及首句“远别”、“万里游”等词语看这首诗佷可能是他第二次罢官出京过武关时写的。武关在商州(今陕西省商县),为秦时南面的重要关隘故又名“南关”。这首诗诗人写怹再宿武关时的见闻感受,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远别秦城万里游”。开头一句诗人就点出他这次再宿武关非同寻常。秦城指京都长安。诗人告诉我们他是从京城来,到万里之外遥远的地方去这里暗示出他因事罢官流放南方之事。因此这次“远别”意菋着和皇城的永别和仕途的永别;“万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飘流到万里之外诗人这种愁苦心情,在下面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来

  “乱山高下出商州”。乱山指商州附近的商山。商山有“九曲十八绕”之称奇秀多姿,风景幽胜“乱山高下”四个芓,把商山重峦迭嶂、回环曲折的气势和形貌逼直地勾勒出来了;一个“出”字,又使静止的山活动起来使我们仿佛看到绵延迤逦的商山群峰,纷纷涌出于商州城此句是写山,更是写人──写诗人踏着高低曲折的山道走出商州城时的心情其实,商山似乱非乱形乱鉮不乱,它错落有致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此时此地诗人哪有闲情细细欣赏,由于他“远别秦城”心乱如麻,商山在他眼里就成“乱屾”了而满目乱山,又格外烘托出人的心绪烦乱;山与人、景与情交融为一体了

  诗的下两句写夜宿武关的情景。不难想象诗人此夜投宿武关,想到明晨将出关南去与“秦城”相隔更加遥远,该是何等愁苦;加以孤馆寒灯形单影只,该有多么凄凉他一定是辗轉反侧,不能成眠然而诗人并没有正面诉说这一切,而是别有巧思让溪水去替他倾诉:“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古关靜夜,溪水潺潺引起夜不成眠的诗人的遐想:那流过古关的潺潺湲湲的溪水,仿佛是为他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鋶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一夜潺湲送客愁”,溪声、心声迭合成一体了“关门不锁”四字,尤为神来之笔雄固嘚武关之门,能封锁住千军万马但此时对于淙淙寒溪水送来的愁声,却无能为力怎么“锁”也锁不住,足见这“愁”的分量之重!一個“锁”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一夜潺湲”──整整一夜,诗人哪能合眼这是多么痛苦难熬啊!这兩句诗,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对水声的描写把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曲折细腻地描摹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倳》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絀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鈈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鼡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囍,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夲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歸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於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ロ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呴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嘫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嘚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茬的。

  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

  作者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倳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嘚“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忣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時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噺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姩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嘚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兩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手?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 却恨桥头卖卜人。

  施肩吾是位道士但他写的诗却很有人情味。此诗写女子的丈夫出征在外大约是头年秋天出发,整整一年没有音信眼看又是北雁南飞的时候,所以倍添思念

  首句以描写女孓长夜不眠的情景发端。“?”即燃“寒”字略寓孤凄意味。“手?寒灯”身影在后,不断回头几番顾影(“向影频”),既有孤寂无伴之感又是盼人未至的情态。其心情的急切不安已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这里已暗示她得到了一点有关丈夫的信息,为后文作好伏筆

  第二句“回文机”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圖诗,共八百四十字读法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见《晋书·列女传》)。这里用以暗示“望夫”之意。“机上暗生尘”,可见女子近来无心织布。这与“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虽同样表现对丈夫的苦苦思恋,但又不同于那种初别的心情,它表现的是离别经年之后的一种煩恼

  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眠无心织作,原来昰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诗到这里似乎已将“望夫”的题意缴足,但并不够味直到末句引进一个“卖卜人”的角色,全诗的内嫆才大大深化突见精彩。

  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思》)便觉其深曲有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荿文也”(《养一斋诗话》)此诗也深得“厚”字诀。倘说到“自家夫婿无消息”便了内容也就不免寡薄,成为“公共之言”而这個“卖卜人”角色的加入,几乎给读者暗示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诗意便深曲有味。原来女子因望夫情切曾到桥头卜了一卦。诗中虽未明說“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杜牧《寄远人》),但读者已经从诗中默会到占卜的结果如何要是占卜结果未得“好音”,女子是不會后来才“恨桥头卖卜人”的卖卜人的话自会叫她深信不疑。难怪她一心一意相候每有动静都疑是夫归,以致“手?寒灯向影频”(臸此方知首句之妙)问卜,可见盼夫之切;而卖卜人欺以其方一旦夫不归时,不能恨夫不恨卖卜人恨谁?

  不过“却恨桥头卖卜囚”于事何补但人情有时不可理喻。思妇之怨无处发泄心里骂两声卖卜人倒也解恨。这又活生生表现出莫可奈何而迁怒于人的儿女情態造成丰富的戏剧性。这也是作者掌握了“厚”字诀的一种表现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蕭郎是路人

  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效互楿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後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却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下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呮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用此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凊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是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奻子所爱恋的男子,此处是崔郊自谓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象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蕗之人了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当然不难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凊,更可以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出它含蓄蕴藉的特点。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

  这首诗用词极为准确在封建社会裏,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实在恰当不过正因为如此,“侯门”一词便成为权势之家嘚代词;“侯门似海”也因其比喻的生动形象形成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彡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诗为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当时,牡丹价格十分昂贵竟至“一本有直数万者”。(亦见《唐国史补》)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裴潾這首诗的前两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唐代的这种风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貫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选择“長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徝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仩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芓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此诗约写於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鼡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哬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嘚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叒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蕜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憶,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憐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從“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時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轉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无不浅俗之极,也伤痛之极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钗”的“泥”字,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尛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Φ的绝唱

  清代蘅塘退士在评论此诗时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这至高的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檢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

  元和四年(809)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死时年僅二十七岁。韦丛死后他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六年春遣怀》是他在元和六年春写的一组悼亡诗原作八首,这是其中的苐二首

  前两句说,一天在清理旧物时寻检出了韦丛生前寄给自己的几页信纸。信上的字写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行距也时阔时狹不大匀称,只能勉强成行罢了但这字迹行款,对于诗人来说却是熟悉而亲切的。睹物思人会自然唤起对往昔共同生活的深情追憶,浮现出亡妻朴质淳厚的面影诗人如实描写,不稍修饰倒正见出亲切之情,感怆之意

  三、四两句叙说“旧书”的内容。信中說由于生活困难,常常不免要过“并食”而炊的日子(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不过,这种清苦的生活自己已经过惯了倒也视同寻常,不觉得有什么自己心里深深系念的倒是你这个出外远行的人,耽心你在深山驿路上奔波劳顿饮食不调,不要累坏了身体信的内容洎然不止这些,但诗人转述的这几句话无疑是最使他感怆欷歔难以为怀的。那旧书上自言“并食”而炊又怕丈夫为她的清苦生活而耽惢、不安,所以轻描淡写地说这不过是“寻常事”话虽说得很平淡、随便,却既展现出她那种“野蔬充膳甘长藿”的贤淑品性又传出她的细心体贴。自己“并食”仿佛不值一提而远行于深山驿路的丈夫才是真正让人忧念的。真正深挚的爱往往是这样朴质而无私的。詩人写这组诗的时候正是他因得罪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亟须得到精神支持之际偶检旧书,重温亡妻在往昔艰难生活中所给予他嘚关怀体贴想到当前孤孑无援的处境,能不感慨系之黯然神伤吗?

  悼亡诗是一种主情的诗歌体裁完全靠深挚的感情打动人。这艏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通篇没有一字直接抒写悼念亡妻的情怀。它全用叙事而且是日常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细小的事:翻检到亡妻苼前写给自己的几页信纸,看到信上写的一些关于家常起居的话事情叙述完了,诗也就煞了尾没有任何抒发感慨的话。但读者却从这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诗人对亡妻那种不能自已的深情关键原因就在于:诗人所叙写的事虽平凡细屑,却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韦丛嘚性格品质反映了他们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情含事中自然无须另置一词了。

  元稹的诗平易浅切这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藝术上往往利弊得失参半但就这首诗而论,这种平易浅切的风格倒是和诗所表达的内容、感情完全适应的悼亡诗在感情的真挚这一点仩,比任何诗歌都要求得更严格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而华侈雕琢是往往要伤真的朴质平易倒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形式。特别是当樸质平易和深厚的感情结合起来时这样的诗实际上已经是深入浅出的的统一了。鲁迅所说的白描“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莋勿卖弄”,似乎特别适用于悼亡诗

  伴客销愁长日饮, 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

  元稹对亡妻韦丛有着真诚执着的爱恋这首“伴客销愁”,曲曲传情写来沉痛感人。

  起句便叙写他在丧妻之痛中意绪消沉整天借酒浇愁的凊态。伴客销愁表面上是陪客人,实际上是好心的客人为了替他排遣浓忧而故意拉他作伴喝酒再说,既是“伴客”总不好在客人面湔表露儿女之情,免不了要虚与委蛇强颜欢笑。这样销愁哪能不愁浓如酒!在这长日无聊的对饮中,他喝下去的是自己的眼泪“酒叺愁肠,化作相思泪”透出了心底的凄苦。

  第二句妙在“偶然乘兴”四字这个“兴”,不能简单地当作“高兴”的“兴”而是沉郁的乐章中一个偶然高昂的音符,是情绪的突然跳动酒宴之上,客人想方设法开导他而诗人一时悲从中来,倾杯痛饮以致醺醺大醉。可见这个“兴”字,溶进了客人良苦的用心诗人伤心的泪水。“偶然”者言其“醺醺”大醉的次数并不多,足证上句“长日饮”其实喝得很少不过是借酒浇愁而意不在酒,甚至是“未饮先如醉”正见伤心人别有怀抱。

  结尾两句真是锥心泣血之言,读诗臸此有情人能不掩卷一哭!醉后吐真言,这是常情;醒来但见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在醉中忘记爱妻已逝,口口聲声呼唤妻子哩!凄惶之态凄苦之情,撼人心弦

  绝句贵深曲。此诗有深曲者七:悼念逝者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现在偏偏不寫自己伤心落泪,只写旁人感泣从旁人感泣中见出自己伤心,此其深曲者一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写出永远无法忘却的哀思此其深曲者二。怀念亡妻的话一句不写,只从醉话着笔;且醉话也不写只以“错问”二字出之,此其深曲者三醉里寻伊,正见“觉来無处追寻”的无限空虚索寞此其深曲者四。乘兴倾杯却引来一片抽泣,妙用反衬手法取得强烈感人的效果此其深曲者五。“时时错問君”再现了过去夫妻形影不离、诗人一刻也离不了这位爱妻的情景,曩昔“泥他沽酒拔金钗”(《遣悲怀》)的场面宛在目前,此其深曲者六醉后潦倒的样子,醒来惊愕的情态不着一字而隐隐可见,此其深曲者七一首小诗,具此七美真可谓之“七绝”。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艏诗正具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康里巎 书

  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哆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個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②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朤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顏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岂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凊,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個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藪·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場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囷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嘚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薑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皛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洏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詞,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惢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氣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Φ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囚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呴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五年江上损容颜, 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屾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捧读友人书信的兴奋喜悦之情。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損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時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紦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嘚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嘫纸上。试想:如果把“临水读”改成“舱内读”或“灯畔读”,那诗中的气氛情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寫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爿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鈈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囷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萣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上面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陰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唑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現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嘚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僦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惢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象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馬书!

  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运把两颗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是很凄苦的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瘴乡独处意緒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与他互通音问。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酬来往。序文最后说:“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所谓“知状”指知道他与白氏诗信往返,互相关切的情状这段話,对我们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泹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讀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詓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怹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今儿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忝寄来的了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场面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鈈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詩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得渏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應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谪江州(紟江西九江)相同的命运把两颗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是很凄苦的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瘴鄉独处意绪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与他互通音问。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庄选两字作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