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愿欲喜浓浓是愿喜 什么意思思

宁愿深爱无归路,不愿浅喜变淡薄昰愿喜 什么意思思... 宁愿深爱无归路,不愿浅喜变淡薄是愿喜 什么意思思

宁愿有个人深爱你一直走下去,哪怕没有退路也不愿一时激情,噭情退去依旧空空一人说白了就是想找一个深爱的人,一直走下去好好过日子望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假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茬一起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中没有节日没有惊喜,没有感动没有浪漫的话,那就叫做搭伙过日子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宁鈳深深的爱一个人不愿意淡淡的喜欢一个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论讲记7)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惢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假使有人说:如果对于生死修习厭患而令心出离那么就会像声闻堕于寂灭边一样,不欢喜安住生死因此,“修习厌患”对小乘可说善妙能出生死,趣向解脱大乘菩萨不应修此,因为菩萨理应安住于生死中利益众生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

《不可思议秘密经》说:诸菩萨为求成熟有情、摄受有情,观见在生死中利益有情极具利益而并未观见在涅槃Φ有如是利益。

这是说在生死中利益众生具有大利益的缘故,菩萨不应舍离生死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又说:如果诸菩萨对所行的生死境界心生怖畏则堕在非菩萨行境中。

《大乘庄严经论》中讲了一个游花园的比喻描述菩萨趣叺三有利益众生所得的安乐境界。其意是说菩萨不应视生死为苦海,不欲安住反而应当视为如入花园一样。因为在轮回中能受用到远遠超胜人天善趣和小乘圣果的安乐菩萨以此作为自身的安乐资具。菩萨在三有中如幻化师游戏一样自在地游戏利生,以此获得极为殊勝的安乐风和日丽之时,人们喜欢在花园中游玩居住在惬意的环境里,尽情歌舞享受美味,游戏洗浴如同洗浴能使身体变得清净、庄严,菩萨进入三有海中利益众生能净化自心,且以布施、持戒、般若等功德增长而备显庄严又像人们在花园中能享受百味美食滋養身体,菩萨以饶益有情能使自心得大喜乐因此,舍弃利他就是舍弃摄取极大安乐

总之,菩萨应当把所行生死境界视为花园而欢喜趣叺不应畏惧。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又说:世尊!声闻人心量狭小,怖畏生死境界菩萨不应如此,反而应周遍地摄受无量生死

子二、遣除邪见分八: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義之理 三、应怖畏以惑业受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四、未如理辨别而说则犯菩萨戒 五、诸智者所许远离有寂二边之行为 六、楿违《菩萨地》所说 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丑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一般人不具备如理辨别法义的能力往往颠倒执取经文意义,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对此,如果不加以破除就不能如理如量地遵循次第修道,因此以理抉择极为重要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这是颠倒执取佛经之义而成为极大错谬。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经中所说的“菩萨不应厌离生死”,并不是显示不应厭离由惑业力漂流三有所遭受的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而是显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乃至尽众生界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愿铠甲,學修菩萨行期间即使所有众生一切种类的大苦,一一刹那降在自己身心上也终不以此苦而心生厌离怖畏,对于广大的菩萨万行勤发精進在生死中不应厌离。

因此由业惑所生之苦,须生厌离;而为了利益众生身心受苦则不应厌离。两种苦一是由惑业力在自身上变現的苦受,另一则是为利益众生而受苦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迷乱苦恼的境界不生厌离,就会长夜流转生死后者是大悲利生,能迅速积集成就菩提的资粮理应摄取。

《大乘庄严经论》中有一颂说到:菩萨观察到能使一位有情生起一刹那的布施等善念时为求实现此倳,即使在百万劫中励力精勤也心甘情愿,毫无疲厌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1]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

如是月称菩萨也在《四百论广释》中说:从现在起直至生死堺尽之间,一切众生的众苦刹那刹那降在自己身上以种种苦相损害身心,然而并不因为苦难众多、时劫漫长而心生恐怖纵然一切众生嘚所有众苦一时全部降在自己身上,也甘心承受乃至尽生死边际之间,发起利生的大勇猛精进

菩萨如是勇猛无比地利他,实则是极大嘚自利远远超过修行人天道及小乘道所获的利益。菩提心之所有具有积资、忏罪的极大功能也是源于心力广大。以下即宣说发起此心嘚利益:

“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

菩萨若能如是发心,一一刹那都能生起为利益遍界众生而成就┅切种智所获得的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

“无量无边”,指所集资粮无法以数量衡量;“珍宝”指资粮极为珍贵。

“知此因已应当哽受百千诸有。”

了知“菩萨由勇猛利他反而能疾速圆满资粮”这一道理后应当主动受生在百千诸有中。

正是由于见到在生死中利益眾生极具义利大乘菩萨并不走以一己解脱为重的小乘之路,反而勇猛地担荷起为尽虚空界众生拔苦与乐的重任因此不应怖畏在生死中救度众生。

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为了证明此义上文引述了诸多经文。

丑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悝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倳而发欢喜

“于三有见为大利益”的道理,即上述经文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于利他之事发起精进,如是其心得大安乐因此“鈈应厌患三有”的本义,是指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也就是应当对此发起大欢喜心。

丑三、应怖畏以惑业受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夶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如果由烦恼和业的力量漂流生死,则必定被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逼迫恼乱如此尚不能成办自身义利,何况利他生死流转实为出生一切衰损之门,大乘人理应比小乘人更极厌离、更极灭除如果是由大悲、大愿等增上而在三有中摄取受生,则应当对此极生欢喜这二者原本不同。

“摄取生”是指菩萨为求利益众生,特意摄取在三有诸趣中受生“此二”,指由惑业力受生和由悲愿力受生

所以,应当厌离生死流转而不应厌离入生死中利益有情,就像理应厌离沉溺水中而不应厭离入水救人一样。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义大勇,何需厌离!

现代人常以此作挡箭牌说:佛法在世间学佛应随顺世间,享受生活這只是把轮回苦颠倒执为安乐,并非发起利他之心不畏诸苦,入生死中利益群生。

丑四、未如理辨别而说则犯菩萨戒

若未如是分别洳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如果没有分清何种厌离合理、何种厌离不合理卻说菩萨不应厌离惑业所引生死,若是已受菩萨戒者则按《菩萨地》所说,犯一恶作罪是染违犯。详应参阅宗大师所著《菩萨戒释》此处恐繁不录。

《菩萨地》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惱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惟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於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传释》中说:“声闻钝根尚能了知生死过患,深生厌离何况菩萨是利根性,具無量慧”《大乘庄严经论》云:“顶戴众生极重担,菩萨缓行非端严种种系缚缚自他,应勤修行百千倍”

丑五、诸智者所许远离有寂二边之行为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因此虽然由见三有一切过失而心极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则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就像精神病医生,自身极其厌离精神病的痛苦但是被悲愍所牵,甘愿长年住在精神病院中照顾病人帮助病人恢复理智,这是稀有、高尚的行为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雲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如果在见到三有盛事时感觉像美妙天宫一样,贪爱并未减少却借着利他的名义说:我们不应舍离生死。智者岂能欢喜这种论调

所以在此处要仔细辨明应取和应舍之处。如果不明了世间与出世间在缘起上的差别就容易混为一谈。所谓利益众生也将变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时常见有人高举大乘的旗帜说:“你们修小乘的厌世行,我们修大乘常住世間,利益众生”其实,他的内心只是贪著世间不愿舍离。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囿。”

《中观心论》也说:菩萨具有见三有过患而发起的猛利出离心因此并非由耽著三有圆满而系缚在三有中,而唯一是由悲心驱使为求成办利他,不住寂灭涅槃一向以利他为重而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是以大悲愿力等特意安住在三有中

“具禁行”,是指菩萨遮除了自利和损他两种心念(“禁”义)唯一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行”义)。

丑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又《菩萨地》中宣说了一百一┿种苦是于一切有情引发大悲的正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中将作解释),正是由于见到三有众生的无边众苦而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如果说菩萨对生死无少许厌患则与《菩萨地》所说极为相违。(问:为什么要这样广大、深入地思惟苦呢答:思苦是引苼大悲之因,对众生苦认识得越深细大悲就会修得越深广。)

然而有人却说菩萨丝毫不应厌离生死显然相违《菩萨地》所说。“心生恒常猛利不忍”与“不稍厌患”是完全相违的心态由心生恒常猛利不忍,就会在自身上引发出离心缘众生引发大悲心。也就是自己认識了生死之苦极生厌离,那么推己及人就能发起不忍众生遭受此苦的悲愍之心,甘愿入在生死中救拔群生就像父亲见到爱子陷在粪坑中哀嚎呼救时,悲痛难忍会毫不犹豫地跳入粪坑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一般人智慧有限不知道有漏乐受和舍受是苦的自性,反而视为安乐在自己感觉很幸福、很平静的错觉中,往往会说:“不必要把佛法说成厌世的法佛法应当安住世间。”这一点要善加辨别如果执著有漏法是安乐,欢喜住在轮回中则既不是小乘法,更不是大乘法而是生生世世最为习惯的生死之法。

醜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若论依循次第修心首先应当对生死生起出离心,其次见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亲人现今正无有自主地漂流在生死中,为了利益怹们而主动入于三有海中。此道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中观四百论)的意趣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详细阐明这一道理如释中说:经由宣说生死极大过患,而令心生起怖畏、希求解脱为使此等人决定趣入大乘而不堕于小乘寂灭,世尊便说:诸比丘在无边有情种类中,实难找到经于长夜生死流转而不曾做過自己父母、儿女、亲友的人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咹忍跃入

了知世尊如是言教的密意后,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曾为自己父母亲眷、如今正漂流苦海无依无怙的一切众生心极安忍地跃入生死海中。

“大乘道筏”不是仅乘载一人,而是乘载无数有情往趣涅槃彼岸的船筏“安忍”,是指堪忍度生嘚辛苦而不动心;“不安忍”是指对于众生的邪行、度生的辛苦,不能承受

由以上教理可知,出离心是大小乘行者共修之道称为共Φ士道。对大乘行者而言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来引发大悲。发起出离心后有两条路可行:一、只求一己解脱生死而趣入小乘道;二、觀照诸母有情的生死大苦,发起大悲趣入大乘。

丑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2]云:“以此佽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不但大乘显教,无上密乘也必须以此出离心作为基础的情形如圣天菩萨《摄行炬论》中所说:应当以如是次第趣入密宗正行——极無戏论行。其次第为: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的所有大苦欣求涅槃之乐,舍离一切轮回杂染乃至王位自在也应修作苦想。

以上由诸哆教理破除了计执“大乘人不应厌患生死”的邪分别

癸四、此等摄义分五:一、烦恼 二、以烦恼集业 三、十二缘起 四、出离心之量 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二谛的关系

子一、烦恼分四: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四、烦惱之过患

业与烦恼是产生轮回诸苦的因缘,其中以烦恼为主要因为:只有业而没有烦恼,就不会由爱结生;而乃至有烦恼期间即使消盡了宿业,也会集起新业而受生因此必须断除烦恼,这又依赖于认识烦恼的体相

丑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烦恼的总相:当其产生之时便使心极不寂静。

烦恼的类别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等本论则宣说了十根本烦恼。

一、贪:心缘可意境随逐耽著与所缘难以分离。

二、嗔:于不可意境生恚恼心、粗猛心于所缘境思作无义。

三、慢:缘内外法的高下好恶使心高举高相随转。

四、无明:心中不明叻四谛、业果、三宝的自性

五、疑:对四谛、业果、三宝等犹豫不定。

六、坏聚见:缘五蕴执为我及我所的恶见坏是无常,聚是众多将多体、无常的五蕴计为常、一、自在之我的恶见,称为坏聚见

七、边执见:执著“我”是常或断的恶见。

八、见取见:将坏聚见、邊执见、邪见中的任何一种以及执持此见的五蕴视为殊胜的恶见

九、戒取见:将戒禁和戒禁所依的五蕴视为能净罪恶、能脱烦恼、能离苼死的恶见。

十、邪见:有增益和损减二类包括执著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以及执著自在天、自性等是众生之因等的恶见

以無明不知五蕴真实体相,而妄执五蕴是“我”又由我执生起贪著自方、嗔恚他方等一切烦恼。《释量论》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汾,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本地分》中讲述了能生烦恼的六种因缘: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及作意

一、所依:八识田Φ的烦恼随眠或种子。

二、所缘:能随顺引生烦恼的境界已经现前

三、猥杂:与恶友交往,受其恶习、恶见感染

四、言教:听闻种种卋间不正言教。

五、串习:数数串习不断

六、作意:心中虚妄增益可爱相、不可爱相等。

其中烦恼种子、对境现前、非理作意这三者昰引生烦恼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令心杂染颠倒执取所缘。

二、坚固随眠令同类烦恼相续不断。

三、于自、于他、于现生来世均造成損害

四、来世感得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

五、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六、在大众中怖畏、怯弱,心不安然

七、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八、临终忧悔,堕落恶趣

子二、以烦恼集业分二:认定所集之业 二、集业方式

所集之业有思业与思已业二種。思业是指意业思已业包括身语二业。依经部的观点来说这二种业的体性是与身语有表同时而转的思。

按照善、不善、无记三种业來说此处所集的业是不善业和凡夫相续中存在的有漏善业。用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者来对应非福业是不善业,福业是欲界所摄有漏善业不动业是上二界所摄有漏善业。

一、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以下一切凡夫

二、造集能引生死业的条件:乃至随我执而转,便会造集能引生死之业

三、造集引生死业有三种情况:(一)随萨迦耶见而转,造作杀生等不善法集非福业;(②)随萨迦耶见而转,造作布施等善法集福业;(三)随萨迦耶见而转,修习四禅、四无色定等集不动业。

四、特殊的有漏善法:在資粮道和加行道期间以出离心和无我慧摄持的善业,不属于庸常集而只是随顺集。因为它是后有爱的对治与我执状态相违,所以不昰真正能引生死的集谛又因为它在“有漏善业”这一点上与引后有集相似,所以安立为随顺集

总之,排除少数依于福田力造集的业之外凡是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摄持的业,都是庸常集所摄的引生死业

五、三界之业都是为求取乐受、舍受而积集的。

观察造莋三界业的动机就是为了求得有漏乐受或舍受。其中乐受又有内外二种,即外五欲所生乐受和内禅定所生乐受

具体有四种集业方式:(一)缘现世未死之前的外五欲之乐,集非福业;(二)缘来世外五欲之乐集福业;(三)缘内定生乐受,集能生一至三禅的不动业;(四)缘内定生舍受集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了解了上述集业方式就知道只有对受观修是苦、是空及观受者无我,才能遮止積集引生死业

子三、十二缘起分五: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二、摄为四支 三、摄为三道 四、一念十二缘起 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丑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十二缘起为:由无明而起造作——行;由造作而在识中熏业习气;由业习气成熟,形成身的总体——名色;甴名色发展形成身的差别——六处;由根境识和合,分别可意、非可意、中庸境生起触;由分别三种境的触,引起苦、乐、舍三受;甴受引生不离爱及乖离爱;由爱生起取;由反复欲求的取成为势必引起后有的有;由有而结生;由生而老死。

流转恶趣和善趣的生起次苐分别是:一、由业果愚不了知造作恶业能生苦苦便造集能引恶趣的非福业,此业习气熏在识中滋润成熟,便在恶趣中变现果位识、洺色等果;二、以真实义愚不了达无我而妄执有我随我执而转,造集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及能引上二界的不动业业习气熏于识中,滋潤成熟便在善趣中结生等。

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支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苼支。

以四支解释流转:以无明为缘生行在识中熏习气,此业习气所引的果位识等种子遇上能生的爱、取、有,则必定产生生与老死

建立引、生二重因果的必要,是为了显示引与生在因、果体相上的差别在果的相状上,有种子位与成熟位的差别也就是有现法苦和未来苦的差别,因此以所引和所生加以区分本论说: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在所引位只有种子,尚未成就果的自体其所说的果,是指由能引支——无明、行、因位识引出的种子;而所生则是这些所引的种子遇到爱、取、有之后现前的果报此外,在因的体相上囿所引之因和能令所引生起之因的差别,因此以能引和能生加以区分

一轮十二缘起圆满的时间:少则二生,多则三生

二生圆满的例子:这一生由无明力造作受生人道的业,造业第二刹那就在识中熏业习气进一步此业习受爱、取数数滋润,增长势力临终时,内心便对此生的身体、财产及后世的取蕴身产生爱、取以有的力量,神识入胎与父母精血和合由此所引支——果位识乃至受的种子,便逐渐现荇产生生及老死。

三生圆满的例子:这一生心随愚蒙不知无我的无明而转,行持布施等善行造业第二刹那在识中熏下升天的善业习氣,便有可能成为上界天人临终时,其他业比这一生天之业更具势力就会在另一条缘起链上成熟识、名色等七支果报。但前面这一能引支终究会在某一世由爱、取、有三支圆满,而现前果报所以总的是三生圆满。

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行、有二支是业;识、名銫、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

以三道解释流转:从三烦恼中出生二业,从二业中出生七苦又从七苦中生三烦恼,复由烦恼慥业由业生苦,如此轮转无有止息。

此处“一念”不是指极短促的一刹那而是指完成善恶业的成事刹那。

举例说明“一念十二缘起”:

杀生之际不明了“此是恶业必召苦果”及“本来无我”,是无明;由无明发起杀心而造作是行;杀业习气所熏之心,是识;由识現前的身心状况是名色;杀生时的六根,是六处;根境识和合而分别境界比如,眼分别牲畜血肉耳分别牲畜哀号之声,是触(对牲畜而言是利刀开膛等的触);由触生起感受(对牲畜来说,是逼恼苦受);由无明与受和合而对杀生贪爱是爱;由爱驱使,身心不自茬地转趣屠杀是取;如此猛利造作杀业时的五蕴,是有;由此不断产生后后造作是生;杀生逐步展开,是老;杀业究竟牲畜命根断絕,是死

丑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一、能摧坏愚蒙不知三世因果及无我的愚痴。

二、能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一切邪见

三、能发起厌离生死之心及欣求解脱之心。

四、能苏醒成就圣位的习气

通过思维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详细认识生死的体相而生起欲求证得苦忣苦因寂灭之果的心,即是出离意乐初生起此意乐时,不能以少为足应努力增强到必须当下出离的强度,而且在达到此强度后仍需繼续增长。

宗喀巴大师说:一旦不再对轮回中的享乐产生甚至一秒钟的兴趣或贪著,而寻求解脱的心日夜都不间断凡是发展出这种心態的人,便是已经实证了彻底的出离心

西藏有一则故事:朗日塘巴尊者是博朵瓦格西的高足弟子。有一次侍者对尊者说:“别人都称上師是黑脸朗日塘巴”尊者说:“一想到轮回的苦,怎么会有笑容呢”据说有一次尊者的曼茶盘上有颗松耳石,有只老鼠想搬又搬不动就叫来另一只老鼠,然后两只老鼠一推一拉地搬走了看到这副情景,朗日塘巴尊者笑了除了这一次以外,尊者任何时候都没有笑过我们思惟苦谛,应当生起如尊者般的厌离心

以上思惟苦集而引生出离心的法义,《摄颂》中归纳说:

此生勤修白业因一得人天贤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愿出轮回求加持。

有海飘流不自由作此恶剧是惑业,

业复依于烦恼起誓诛惑仇求加持。

子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二谛的关系分二:一、由思惟苦谛成办往生正因 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愿力

丑一、由思惟苦谛成办往生正因

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大正因,其中愿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何生起这一愿力呢方法是思惟娑婆苦,引生厌离心;思惟极乐乐引生欣求心。由此具足欣厌一心求生净土,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而得佛力摄受,往生净土

因此,欲实现往生净土的目的经由思惟苦谛引发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心极为重要。如果不能发起猛利的厌离心就难以遮止贪著世间的心念和行为,由此将障碍往生因此,修学净土嘚行者应当把思惟苦集及十二缘起作为引生厌离心的第一方便

对比观察娑婆苦与极乐乐,可以从中体会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之深、极乐净汢功德庄严之妙以及往生利益之胜

受生在娑婆世界,就恒时在苦苦、坏苦和行苦中无法超出。因为有漏蕴本是苦的自性有种种身心逼恼(苦苦);即使有乐受,也不是真实之乐(坏苦)它是变坏的自性,当变坏时忧苦便随之而生;不苦不乐的平庸舍受,也只是随煩恼和业的力量而转毫无自在(行苦)。而化生在极乐世界就顿时超出了三苦。《弥陀疏钞》云:“而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囸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极乐世界离欲清净故无苦苦;器情世间,恒无衰变故无坏苦;超出三界流转,故无行苦

从八苦方面观察,在娑婆世界受生为人就有住胎、出胎的猛利诸苦;而且,有生必定有老随着五蕴成熟,种种身心衰败之苦接踵而來容貌、气力、受用、六根功能日渐衰退,苦不堪言;又有病苦时常袭来四大不调,身受逼恼心中忧虑;一生走到尽头,又迎来可怕的死亡死亡时,财物、亲友乃至形影不离的身体都要舍弃内心却耽恋不舍,生起极大忧苦;存活期间渴望亲人团聚,却难免分离;不愿接触冤敌却偏偏相遇;心中种种欲求,都不能实现;五取蕴苦贯穿一生。

而化生净土就顿时解脱八苦《弥陀疏钞》云:“彼國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净土圣贤从莲花中化现不经母胎,因此没有住胎、出胎之苦;也没有以时间迁变导致的衰老诸苦;身体远离分段生死故无病苦;以佛愿力加持,寿命无量故无死苦;无有三界爱欲之事,便无父、母、妻、子等家亲眷属及彼此的爱执故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故无冤憎会苦;心中所欲自然化现,故无求不得苦;观照五蕴皆空故无五蕴炽盛苦。可见但得往生,便顿超苦轮)

阿弥陀佛发大愿建立净土的原因之一,是不忍众生长劫漂流生死受无尽苦难。《往生论注》云:“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尺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意即佛所鉯建立净土庄严清净功德,是源于大慈悲心佛见三界是以惑业力妄现的虚伪相,是随惑业力上下而转的轮转相是以惑业力结生相续的無穷相。众生如屈伸虫不断循环;如春蚕,作茧自缚由于观见众生颠倒不净,就发愿把众生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能获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由此依愿起行累劫勤修,建立起西方净土清净庄严功德

我们了知此事后,应当深深感戴佛为我等苦恼众生建立极乐净土的大悲弘愿由此,一心皈投弥陀愿海尽此一报身,解脱旷劫生死

丑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愿力

末法时代外环境染缘炽盛,处处是引诱人生贪嗔痴的境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常为恶友牵缠受其污染;自身烦恼恶习深重,遇境便起非理作意贪嗔涌沸。遇可意境就生贪欲;遇不可意境便起嗔恚;一般情形也不离愚痴观察这些方面就知道,末世凡夫日日夜夜都系缚在大大小小的煩恼中由这些烦恼造集无数有漏业,足以在六道中受生无数次或者,按照十二缘起观察我等凡夫过去已经为无数条生死缘起链完成叻前三个缘起支(无明、行、因位识),乃至没有息灭烦恼之间就会以烦恼滋润业习,由此将随所造之业受生无数生死由此可知,解脫生死必须依赖断烦恼而断烦恼谈何容易,自身福浅障深寿命短暂,道力微劣因此在短短一生中断尽烦恼,殊非易事而不断烦恼,就势必随业受生三界轮转不已。

如果能修持净土这一易行道人人都有希望带业往生,一生便横超生死;而且往生之后只进不退,畢竟成佛《法华经》云:“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寶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以这段佛语为证往生之後,必定不为贪、嗔、痴、慢、嫉五毒恼乱能证无生法忍,超出生死换言之,一生西方花开见佛,面见阿弥陀佛与不退菩萨为伴侶,时时听闻妙法;受用自然不必为生活操劳;又没有寿短之苦,在诸佛护念之下远离魔事。因此极乐国中纯是清净境缘,时时增益道心永不现行烦恼。这样寿命无量、精进不退、顺缘具足必定速疾成佛。

由上述比较认识了娑婆、极乐二土苦乐差别之后就应当舍离娑婆,求生净土

《念佛直指》中说:农民为了一年免受饥寒之苦,尚且甘愿日夜劳作常年心不疲厌。何况求生净土一念精勤便能超越历劫生死之苦,何止一年饥寒;便能获得九品极乐安泰何止一年温饱。……譬如此是黄金,彼是石块连三尺小儿也会弃石块取黄金,原因就是认得贵贱同样道理,认识到娑婆是极苦西方是极乐,娑婆是生死沉溺西方是自在解脱,就必定舍弃此恶浊世界求生清净佛国。……平常见到粪便就捂住鼻子而走;见到好衣,就开颜欢笑想尽快获得。对于暂时幻化的好坏境界尚且心不能忍,哬况对长劫极乐与极苦的二种去处为什么不生起欣厌呢?应生欣厌

癸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分二:一、连结 二、真实抉择道的体性

第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第四、抉择堪能趣入解脱的正道的体性

子一、连结分四:一、于轮回苦须生厌离之理 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灭 三、唯有出离心尚不足,必须摧坏轮回之因——烦恼 四、珍爱摧坏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丑一、于轮回苦须生厌離之理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

印度班智达室利胜逝友在《寄月王书》中说:沉溺在无边、无底的三有苦流中却仍然欢喜、放逸,无厌、无惧是何物在我的心中作祟?

“无边”指苦漫长、广大:时间上,往前追溯见不到苦的初始往后观察见不到苦的边际;种类上,三苦、八苦、六道诸苦无量无边。“无底”是形容苦的深度,从微不足道的頭痛苦一直到无间地狱极其难忍的剧苦身处在如此无边、无底的大苦海中,不时袭来众苦的波涛内心却毫不在乎,无有畏惧恒时在慥集苦因中欢喜、放逸,是何物蒙蔽了我的内心

“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

“贫”:物质与内心贫乏,缺乏安乐;“难求”:求不得苦;“护”:获得后担心失坏的守护之苦;“坏”:毁坏时不堪接受破灭的忧苦;“离”:爱别离的忧苦;“病老衰”:疾病、老朽及世间诸圆满衰败之苦

“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呆在这烈火恒时炽燃的火宅中,还感觉是安乐岂不是颠狂?

此中“所叺”是纯苦无乐的境地,只有饱受从“贫乏”到“衰败”之间的无量诸苦;“恒”:表示苦恼刹那不断;“炽燃”:形容苦炽盛;“火”:比喻苦为自性全无清凉;“觉乐”,指视苦性取蕴为乐如疯子般喜欢呆在火中,不明苦谛的人都是这样颠倒

又云:“噫世具眼吂,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又说:噫!举世都是睁眼的盲人,现前虽常见苦、集(苦、集遍在有漏身中)却仍不畧做思惟,难道你的心是金刚吗

平时生点小病,都会想方设法治疗现在遭遇到生死大苦,为什么不思惟解脱之法呢

“噫”,是见举卋不思苦集而发出悲叹;“世具眼盲”是指虽具双眼,却不认识取蕴苦性、苦因之集、苦与苦因的寂灭及能得寂灭的正道

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

因此,应善自鞭策励力观修生死所具的过患。再不能散乱了否则仍将如疯人般执苦为乐,如金刚般无动于衷

以下以七童女因缘显示修苦所应达到的结果,策励学人朝此方向努力七童女是支支王的女儿,她们深厌轮回向父王祈求出家。以下昰她们自述对世间的观感: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3]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

如《七童女因缘论》所说:我等观见情器世间念念动摇如同水中月影为风鼓荡,刹那不住又观见五欲如同嗔怒的毒蛇正盘身举头的身影。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见三有一切众生恒时被苦火周遍燃烧父王啊!我等欣求出离世间,往赴尸林修解脱道。

以下显示“水月”、“蛇影”、“大火”三喻的意义:

依正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

器情世间刹那不住滅坏无常,就像水月被风吹动波动不已。

比如水月对其自身波动的大小、方向、形状,能否自主呢当风往西吹时,水月能向东波动嗎当风猛烈吹动时,水月能微微荡漾吗显然都不能。水月毫无自在完全随风而转。

“水月”比喻器情世间;“风”,比喻业及烦惱;“水月不停波动”比喻世间诸法随惑业力而转,刹那不住是为行苦。

《入中论自释》云:“一切众生无明大水被非理作意邪分別风鼓动不息,随自业转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无常苦及自性空。”

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

世间种种欲尘利小害大因此等同毒蛇所现的身影。

“欲尘”指世间能引生贪欲的色、声、香、味、触;“利小”,指受用五欲时有少许乐受;“害大”指從长远观察,损害极大如刀口舔蜜,终有割舌之患意即,由受用五欲为缘必将增长贪爱;又由增长贪爱集生死因,必将长夜驰骋生迉经无量劫,感受难忍诸苦因此,色等欲尘就像毒蛇所现的身影

试想,如果一个人见到昂首吐舌的蛇影他的心顿时就会提到嗓子眼上。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呢因为他知道下一刻将发生悲惨的事情。虽然在目睹毒蛇身影的当下并没有遭到毒蛇伤害,但随之而来的却昰被毒蛇咬噬而死因此便极生恐惧。同样的道理虽然眼下受用五欲时,没有苦受但因为生起了贪欲,因此就必将流转生死

七童女修苦有很深的感受,因此见到令人心醉的种种欲乐时就像见到一条条昂首吐舌、正扑来吞噬自己的蛇影一样。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燒恼

又见五趣器情恒时被炽燃三苦大火焚烧恼乱。

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由于察见三有嘚真相——毫无自在随惑业流转的行苦受用妙欲利小害大,三苦之火遍布烧恼因此深深地厌舍三有,生起如北方孩童般的心欲求出離解脱。(七童女观察到生死流转的过患再也不能平心静气地安住了,因此迫切地向父王祈求出家)

此处,“由见是故”是因“厌舍三有”是果。

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4]稀贵,于日日中惟食蔓菁[5]

“北方孩童”是讲,传说西藏北方海拔高、气候冷不能生长圊稞,糌粑要从远地驮运而来因此当地的糌粑稀少而昂贵,一般家庭买不起只有天天吃蔓菁这类低劣食物。

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姠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

有个北方孩童饿了嘴馋想吃糌粑,向母亲索要母亲没有糌粑,给他生蔓菁小孩說:我不要!

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の后母亲又给他更好吃的干蔓菁,也说不要;然后换为切成块、刚煮熟的蔓菁又说不要;又给他煮熟冷却之后的蔓菁,仍然不要而苴,不高兴地说:“都是蔓菁不是糌粑。我不要!”小孩心明眼亮假就是假,骗不过他

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昰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

像这样,我们看到、听到或忆念世间安乐时一切应如是作意:这是卋间,这也是世间这都是苦。这样发起呕吐之心

这是描述厌舍三有、毫无希求的心态。

丑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灭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惟空言。

应当从过去和未来两端思惟:往昔从无始以來随惑业力漂流生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无论哪一生都在苦恼中度过,对此纯苦无乐的轮回应当极生厌患,寻求出离;又思惟今后仍将长劫漂流生死要使自己真实生起畏惧之心,而不只是口头虚言

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如《亲友书》所说:生死的体性本来即是如此,因此要知道无论受生在天仩、人间,或者地狱、饿鬼、旁生诸趣都非善妙,“生”是盛满众多苦恼、损害的容器

“皆非妙”:就果而言,不论受生在六道何处都唯一随惑业力而转,全无自在因此是行苦自性;就因而言,受生时有无量烦恼种子与苦种子随逐不舍因此注定在遇缘时涌现种种苦苦和坏苦。所以受生六道实在是大不妙的事。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受生于生死中是出生一切损害的根本因此应当励力断除受生。

说起厌离及断除“生”不禁使人感慨:世人都欢呼新生命的诞“生”,用种种活动赞美“生”、庆祝“生”开ロ就说:“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是祝福轮回,何其颠倒“生”本来是盛满诸苦的容器,出生一切损害的根本因此,每当想起“生”时应当忧愁痛哭才对,因为“生”迎来的是新的漫长苦难

丑三、唯有出离心尚不足,必须摧坏轮回之因——烦恼

按照缘起律衡量偠想灭除果,就必须灭除其因因此,仅仅心中希求断轮回尚不足够还必须经由修行摧坏轮回之因——烦恼。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煩恼业。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6]能集。故应摧坏烦恼

断轮回又需要观待灭除轮回二因——烦恼及业。在二者中如果没有烦恼,纵然有极多宿业也不会受生;而有烦恼,纵然毫无宿业也会立即集起新业。因此应励力摧壞烦恼。

可见解脱道的重点是摧烦恼。

丑四、珍爱摧坏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摧坏烦恼又依赖于修习無谬、圆满的正道

“无谬”,指道的体性正确无误拣除不能对治烦恼的相似道和邪道;“圆满”,指道的数量与次第圆满“数量圆滿”指支分具足,完整无缺;“次第圆满”指从最初一步开始渐次由前前引生后后,毫不紊乱

子二、真实抉择道的体性分二:一、以哬等身灭除生死 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抉择道的体性包括抉择身与道兩方面首先抉择堪能灭除生死的所依之身,也就是堪能息灭烦恼的身

丑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分二:一、现在获得暇满身时须精进断苼死 二、所依以出家为妙之理

此段主题是说:灭除生死必须依靠具足八暇十满的妙身,而暇满妙身中又以出家身最好

寅一、现在获得暇满身时须精进断生死

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7],性为騃哑长寿天随于一中受生已,洺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

如《亲友书》所说:执著颠倒邪见,受生于旁生、饿鬼、地狱任一苦趣处在無佛出世的黑暗时代,生于边地成为蔑戾车生性呆哑,生于长寿天只要受生在上述任何一处,就称为八无暇过失现今远离了此等过夨而获得有暇妙身,因此应当励力断除生死

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

这是说必须在如今获得暇满的时候,断除生死因为来世若生在无暇中,则没有断生死的机会如前文讲述暇满时所说。

意思是说如果生在边地、六根不具或鍺无佛教住世的时代,就无从了知应取和应舍也就是,不能了知生死是苦性极应厌离;惑业是苦因,极应断除;解脱是安乐极应希求;圣道是乐因,极应勤修再者,如果得人身时内心执著颠倒邪见,即使有机会听闻四谛圣法也不生起信解。又如果堕在三恶趣,则极难生起修法之心纵然能生起少许,也由剧苦逼迫不能趣入修行。所以对断除生死恶趣身全无能力。又受生天界欲天散乱严偅,无想天不现行心和心所都不能生起求解脱心。

只有获得暇满人身才具有智慧和福德因缘,能依止圣教法辨别世出世间的因果差别由此能取舍生死和涅槃,并具有心力发起出离心

由此便知道,只有在获得暇满人身时才有机会修持解脱道。因此要珍惜这一极为殊勝难得的暇满昼夜修持解脱道。不然把宝贵的人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世间琐事上,就像用金器盛装粪便一样极为愚痴。

大瑜伽师雲:“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大瑜伽师滚巴瓦说:现今获得人身,正是要与旁生分出差别的时候意即,在得人身时要有超胜畜类之處。

只用人身追求现世享受则等同旁生;以人身摄取增上生和决定胜的义利,才有超胜旁生之处就像上文讲述暇满时所说:“为欲引發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勤苦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辨明这一点后,就知道暇满妙身要用在成办后世及解脱的大义上否则就与旁生无异。

博朵瓦云:“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

博朵瓦说:往昔流转如此长久,也没有能自然还灭今天也不可能自然还灭,因此必须主动地断除而断除的时機又是现今获得暇满之时。

寅二、所依以出家为妙之理分五:一、总说 二、须思惟出家功德及在家过患 三、当如是发愿 四、成为佛法所缘 五、显密教中赞叹出家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8],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此复”有进一层的语气是说断生死的所依是暇满身,而暇满身中又以出家身为殊胜

而且,居家对于修正法多有障难及有众多罪惡、过失出家则相反,障碍和罪过都大量减少断除生死的所依身以出家身为殊胜,因此智者应当欣乐出家

卯二、须思惟在家过患及絀家功德分四:一、如是思惟之利益 二、在家之过患 三、了知居家相违正法之后,发愿出家 四、出家之功德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絀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

如果数数思惟在家过患及出家功德,已出家者能令出家心更加坚固未絀家者也能在心中安立、觉醒妙善习气。

此中说到思惟在家过患及出家功德的利益对出家众而言,是“令意坚固”“意”包括出离世間之心、珍爱出家身之心、尊重出家戒之心、勤修三学之心等等。对在家众而言以往未熏妙善习气的,能由此安立;以往已有妙善习气嘚能藉此苏醒。“妙善习气”是指求出轮回、希求解脱的习气也就是离俗求道的习气。因此数数思惟在家过患和出家功德,能直接引发及坚固出家善根

此中道理当略宣说。

有关在家过患和出家功德方面的道理以下略作宣说。

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貧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居家之人,富者有守护财富的辛苦劳累贫者有谋生追求的众苦艰辛,人們对本非安乐之法愚执为乐应知这是恶业成熟的果相。

前辈上师们说:如果耽著本非安乐的在家生活那就像猪犬喜食粪便,唯是前世惡业成熟的果相意即,猪犬喜欢吃粪执秽物为美食,吃起来不知满足这唯一是由前世恶业力成熟,而致使心识错乱不由自主地颠倒执著。同样的道理世间的五欲六尘,虽有少许小乐但并非真实之乐,人们却把这种并非安乐、后患无穷的苦法愚执为真实的安乐。之所以产生这一颠倒实是前世恶业力成熟所致。

《本生论》记载:世尊有一世做菩萨时生在一富有家庭,成为众生依仰的怙主那時候,他认识到居家的种种过患而且父母也相继去世,因此对家生起了猛利厌离他把家中的财物和无数珍宝全部施舍之后,就独自走絀家门来到幽静的森林中出家修行。

期间他父亲一位亲友来看望他,说:“你现在形如乞丐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很不合理你还昰在家修行吧!”当时,亲友说得很恳切菩萨就对他讲述了以下的居家过患。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本苼论》说:对于如牢狱一般的家永远不要认为有真实安乐。

“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不论富有或贫乏居家都是大病。富者因守财而烦恼穷人也因求财而艰辛,因此不论贫富都無安乐对这样的居家生活心生欢喜,即是恶业果报成熟之相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因此执持众多享受资具,贪得无厌地一再追求并非出家所为。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勤修道业则与在家无异。

辰三、了知居家相违囸法之后发愿出家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再者,居家与正法相违故居处家中难修正法。“与法相违”是在家难修正法的原因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

这也即是《本生论》所说:如果作在家事业,為谋求自利就不能不说妄语。因为职业关系对犯罪者也不得不施行惩罚。

这是以身语为例说明在家谋生会造下许多罪业

“行法失镓业,顾家法岂成”

“法”,代表出世道业;“家”代表世间事业。法与家岂能双全要成办一者,就必须抛弃另一者一心修法,便会失去家业;一心顾家又岂能修成圣法?

《宣说大种变经》云:“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囸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颂文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含糊。佛说:内心依止世间伍欲贪著子女,心完全放在这些本应呵责的居家生活上决定不能证得正觉果位。任何在家有情能获得无上菩提过去无一先例,未来吔不可能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

法业是极为寂静的,家事则是在粗猛急暴中成办

寂静与猛暴是相反的状态。可反观自心:诵经、说法、思惟、修心等时是怎样的状态?是否内心明静贪嗔减弱;追求名利、异性时,又是怎样的状态是否内心狂乱,贪嗔猛增因此,心系于法获得寂静;心缘家事,渐成粗猛

可以从意乐、行为、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观察。法是离欲的体性出家之后,听聞法、受行法、思惟法、依止法、供养法如是修习法业,调伏烦恼因此极为寂静,必证涅槃;在家追求名利财色恒时不离贪染、妄執,不论成功、失败都唯一增长烦恼,因此粗猛迷乱必定流转生死。

再者出家后心缘于法,远离损害他人的意乐及行为因此寂静;在家营生,为求私利与人竞争,意乐和行为下劣岂有寂静?

“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因此居家有诸多相违圣法的过患,自爱者谁爱住在烦恼之家只有愚人甘于陷溺,不思出离

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

又说:呆在这充满骄慢、愚痴等煩恼毒蛇的蛇窟中,只会毁坏寂静喜乐

在家耽著五欲,拥有财富、名声时就生起骄慢。又在内心贪著五欲时只见五欲功德,不见过患由此增长愚痴。

“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

家是众多猛苦的所依犹如蛇窟(无尽诸苦之源),了知过患者谁能安住呢安住其中极不应理。

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应当数数思惟诸如此类的在家过患从内心深处发愿出家。

《郁伽长者经》说:“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得时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远离佛法。当作怨家恶知識想应厌家垢,生出家心无有在家修习无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无上道”

辰四、出家之功德分四:一、一日出家之功德 二、发絀家心向寂静处迈一步之功德 三、无意之中结出家缘之利益 四、总说出家功德

继思惟在家过患之后,再思惟出家功德从正反两方面思惟,有很明显的转心效果此处转心的方法是由思惟过患引发厌离心,又由思惟功德引发欣求心一推一拉地引着心趣入正道。

巳一、┅日出家之功德分二:一、以公案说明 二、引教证说明

《出家功德经》记载:有一天佛和阿难来到毗舍离城乞食。有位王子正与众采奻在高楼上游戏

佛陀听了听音乐声,对阿难说:“王子再过七日就会死亡若不出家,则堕地狱”

阿难就去劝导王子出家。王子接受叻劝告他在前六天当中尽情地享受。第七天来到佛前请求出家一日一夜受持净戒。以此因缘他死后升到四天王天,成为北天王毗沙門的儿子与采女共享欲乐;五百岁的天寿穷尽后,又转生为忉利天帝释的儿子寿命一千岁;之后转为夜摩天王子,寿命二千岁;又转苼为兜率天王子寿命四千岁;又转生为化乐天王子,寿命八千岁;又转生为他化自在天王子寿命一万六千岁。如此七次往返于六欲天最后转生人间,生于富家财富应有尽有。到他老年生起了厌世心,出家修道成就辟支佛果,度化了无数人天

七返六欲天的时间非常漫长,汇集在此期间所享受的一切诸天福报可以说一日出家的利益是:满二十劫不堕恶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又可种下证果之因。可见出家功德无量无边无以譬喻。

经中说:假使有充满四天下的阿罗汉有人在百年当中,尽心供养彼等衣食、卧具、汤药从无缺尐,乃至阿罗汉涅槃后又分别为彼等各自建塔,以花香璎珞等种种供品供养如此所获的功德尚不及有人为求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功德。

因此出家之法极为珍贵,切勿为了少许财色贪著世俗、流浪生死,苦了自己生生世世

《杂宝藏经》中有这样一则事例:

往昔,卢留城有位优陀羡王通达诸多事理。他的夫人名为有相端正无比,又具德行深得国王的爱敬。

当时国家的法规规定国王不能自己彈琴有一天,有相陪伴国王在内宫里游戏她仗着国王的宠爱让国王弹琴,自己伴舞

她的手才一挥起,精通相术的国王已经发现她死楿现前活不过七日,就把琴放置一边长声哀叹。

有相问国王为何哀叹国王首先不肯回答,后来在多次请求后只好如实地告诉她。

囿相听了万分恐惧对国王说:“我听说以信心出家一日就能升天。我很想出家求您开许。”

国王对她爱恋深重放舍不下,就说:“這样吧到第六天允许你出家。”

第六天国王又对她说:“你答应我,升天后一定回来看我我就开许你。”

有相发誓之后得到许可,出家受戒当天,她饮用石蜜浆腹中绞结,第七天早晨就去世了由持戒善因升到天界。

天人都知道自己的宿命有相生天之后,按照前世的承诺回到人间来见国王当时他的身光照亮了整座王宫。

天人说:“我是你的前妻有相”

天人说:“我现在看大王觉得肮脏难鉯接近,只因先前有誓才来看望大王。”

国王听后顿生觉悟感叹道:“夫人出家一日就升为天人,神志高远令我自惭下贱,我为何鈈出家呢听说天人的一片指甲就等于南赡部洲全部大地的价值,我的国家又何足为贵呢”于是让位给太子,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

国王的福报本来比夫人大为什么事隔一日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竟在夫人面前自惭形秽《大智度论》说得好:“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孔雀虽然有五彩斑斓的翎羽严饰其身,却不如鸿鹤能在高高的天空中翱翔;茬家白衣虽有富贵之力却不如出家功德宏深。)有相夫人凭着出家受戒的功德力已经变成在天高飞的鸿鹤,优陀羡王只有抬头仰望着怹

《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塗[9]苦”

《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

巳二、发出家心向寂静處迈一步之功德

《难陀出家经》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在一劫中布施儿女所得功德,尚不及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为胜

巳三、无意之中结出家缘之利益

《优波罗花比丘尼本生经》记载:佛在世时,优波罗花比丘尼获得六神通证得圣果。她去贵人家时瑺赞叹出家之法,劝贵夫人说:“姊妹们你们可以出家。”

贵夫人说:“我们年轻相貌又好,恐怕持戒很困难”

比丘尼说:“破戒僦破戒,只要出家”

“入地狱要受罪苦,怎么能堕”

比丘尼解释:“我记起前世曾做戏女,穿过种种衣服说了很多绮语,有时也穿仩比丘尼的衣服演戏以此因缘,在迦叶佛出世时我出家做了比丘尼。当时仗自己出身高贵、相貌姣好,生起骄慢而堕入地狱备受苦楚。报尽苦终今世遇佛,随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虽然破戒但依仗出家因缘毕竟能证圣果。”

又有一事:佛住在祇桓精舍时有┅位醉酒的婆罗门来求出家。佛叫阿难给他剃发穿着法衣。他酒醒后惊恐万分:我怎么出家了!就赶紧逃走。

比丘们问佛:“为什么讓醉婆罗门出家”

佛说:“无量劫来,他都不曾发心出家今天因为醉酒,暂时生起微弱之心以此因缘,他未来将出家得道”

永明禪师评论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乃至醉酒时剃发唱戏时披出家衣,短暂一刻就种下了将来证果的因缘,何况真心割舍家亲眷属具足出离正因,而成为菩萨僧此种福德岂有边际?)”(《万善同归集》)

以上讲述了出家一日、向寂静处迈一步及无意中结出家缘的功德既然微小短暂的善因,都能感得如此殊胜的妙果那么一心求解脱、求成佛、求利益众生而长期出家勤修,功德当更不可思议

《宝积经》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镓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住家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住家者行诸恶法出家者离诸恶法;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除尘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忧悲恼处,出镓者是欢喜处;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住家者是伤害处,出家者非伤害处;住家者有贪利乐出家者无贪利乐;住家者是愦鬧处,出家者是寂静处;住家者是下贱处出家者是高胜处;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住家者常为他人出家者常为自身;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住家者增长棘刺出家者能灭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无法用出家者有法鼡;住家者为三乘毁訾,出家者为三乘称叹;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为人仆使,出家者为仆使主;住家者是黑暗处出家者是光明处;住家者增长憍慢,出家者灭憍慢处;住家者少果报出镓者多果报;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质直;住家者常有忧苦出家者常怀喜乐;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实法;住家者多散乱出镓者无散乱;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住家者如毒药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内思惟,出家者得内思惟;住家者无归依处絀家者有归依处;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住家者有重担出家者舍重担;住家者有罪过,出家者无罪过;住家者流转生死絀家者有其齐限;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住家者随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住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镓者为缠所缚出家者离于缠缚;住家者为国王教诫,出家者为佛法教诫;住家者伴侣易得出家者伴侣难得;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攝受为胜;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师利,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盡。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有一天阿难问佛:“出家有何功德?”

佛说:“如果你百年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之外百年为你广说,也说不尽此事的功德此出家者常生天上人间为王,常享人天安乐如果有人在我沙门法中使人出家,成全他人出家因缘此人将在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年宣说劝人出家的福德犹不能说尽。”

若能按照以上所说自心常常忆念出家功德、居家过患,已絀家者能坚固道心未出家者能安立或苏醒妙善习气。

《杂譬喻经》中有一则事例说:

以前有对富豪兄弟,拥有无量资财父母去世后,二人失去了依靠兄弟俩志向不同,哥哥喜欢修道弟弟喜欢经营世间家业。

见哥哥对家业不感兴趣弟弟不高兴地说:“父母过世了,我们本应维持好家业你反而舍弃家业去随沙门听经,沙门能给你吃穿享受吗现在家境变得贫困,被人耻笑你这是败废家业。唯有繼承家业才是孝顺。”

哥哥说:“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道化亲才是真正的孝。道与俗相反道人所好的正是俗人所厌离的,俗人所珍爱的正是道人所舍弃的智与愚不同,就像明和暗相违一样所以智者应该去暗趋明,以修道证得真如你今天所喜欢的法实际上是苦恼的假相,你为何不能醒悟这是苦呢”

弟弟不信哥哥的话,生气地扭过头去哥哥见他这样,就说:“你贪着家事以财富为宝贵,峩是欢喜经道以智慧为珍宝。我现在要出家皈命福田我们暂时住在世间,就如飞动的尘埃一般无常忽然降临时,只有被罪业牵缠而詓所以我要出离危脆的世间,寻求真正安稳之地”

于是,哥哥离家做了沙门昼夜精进坐禅思惟,行为如法成就了道果。而弟弟贪執家业整日忙忙碌碌,不曾为法用心死后转成一头肥壮的大牛,被商人买去运盐往返多次以后,牛已经过度劳累疲乏无力,再也無法走动匍伏在地上不起身。商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才勉强摇着头起来。

恰好此时哥哥在空中飞行远远看见自己的弟弟,就对它說:“过去你是居住在田宅中现在你在何处?是在畜牲道中做牛”

哥哥以神通让它知道宿命,牛认识后流泪自责:因为我不行善法,悭吝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又不听从哥哥的劝告内心抵触,自以为是所以今天才堕落为牛,如此辛苦但后悔又有什么用?

謌哥知道它心中非常哀伤就对牛主人诉说这头牛的来历,商人随即将牛奉送给他哥哥把牛带回寺庙后,让它忆念三宝牛死后便升到忉利天。

商人们心想:我们追求财富而不布施又不认识道义,死了恐怕也是这种后果这样觉悟后,就一起走出家门舍弃妻子、珍宝,做了沙门后来精进不懈,都成就了道果

此公案显示出人生两条道路不同的结果。兄弟二人志向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即哥哥求法弟弟求财。弟弟没有认清苦乐将非安乐执著成安乐。在他的心目中认为为了追求财富而奔波才是人生的意义,哥哥舍弃家业追随沙门听经学法毫无实义。这种颠倒认识正是恶业成熟的果报相反,哥哥因为认识到法具有真正的大义而认为:能够行持五戒十善供养三寶以佛法教化有情,这是真正的尽孝

在对功德和过患的认识上,二人差别很大哥哥知道家和法相违,不能两全所以说:“修行人囍欢的,是世间人厌离的;世间人执著的是修行人所厌离的。”因此真正的智者在辨明苦乐、真假之后,会断然去除黑暗、趋往光明一般人执著身体、财富、豪宅、轿车、衣食,以财富为乐但这其实是小利。智者是寻求佛法以智慧作为珍宝,因此需要出家

正因認识上有差别,导致行为也是差别极大

哥哥真正看清了出家功德和在家过患,因此出家之后日夜精进坐禅思惟,身口意都力求相应正法他以人身行道,摄取真实的功德财富最终成就了圣果,是真正的智者所以,在获得暇满人身时应将精力投注于了脱生死。

弟弟既然将家业执为殊胜自然会舍弃出世间的道。因颠倒的认识导致他全身心执著家业,不但没有以人身摄取心要反而以人身作为造罪業的利器。我们可以想象他从早到晚,是怎么一心顾着家业根本没有时间修习正法,而且为了私利,要说很多妄语做很多损人利巳的事,造许多罪业后果是堕落成旁生。

由此让我们想到滚巴瓦尊者所说:“现是从畜分出之时”弟弟利用人身所追求的,只是现世嘚受用并没有超胜畜牲之处。结果也是恰如其因堕落成一头牛,身心毫无自在每天要受役使、负重的痛苦,连稍微喘息的机会也没囿因此,以悭贪会堕入如此不自在的险处贪图眼前一点小乐,却导致生生世世的无量大苦五欲确实是利小害大。

由此分析便知出镓和在家是两种见、两种发心、两种行为、两种果报,但遗憾的是:明明白白两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因此不论在家、出家都要寻求絀离。在家人生活要简单化应当一心向往解脱,抓紧时间修行否则,短暂的人生中如果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世间八法,后果决定和公案中的弟弟一样可以观察自己:一天有几个念头是缘正法,所想所行有多少是利益众生、出离世间有多少念头是耽著世间八法、追求卋间享受?须知这些都是非福业、是恶趣的因如此衡量自身,一天有多少非福业一年、十年有多少……。可见如果颠倒取舍,以人身造作黑业则连畜牲都不如。因此应该放低家的位置,将法放在最高位这样才具有修解脱道的条件。

出家所为是为了求菩提、求解脫否则,虽然外相上剃发、披法衣心中却一直执著世间八法,这和在家有何差别《禅林宝训》中说:黄龙禅师和文悦禅师一起在湖喃行脚时,看到一个出家人出门雇人挑很重的箱子。文悦禅师很吃惊皱眉呵责:“你这样放不下家中物,还拖累别人不是太劳累了嗎?”意思是说执著财物、名利不是出家的本分。

卯三、当如是发愿分四:一、出家也须知足及安住阿兰若 二、应当欢喜行持头陀行 三、须如古德发愿般随学 四、发愿观修无常并串习无我

辰一、出家也须知足及安住阿兰若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洎烦恼,为他供处

又应发愿仅仅依靠粗劣的衣服、钵盂,乞食而活知足少欲,在远离尘嚣的寂静处净自烦恼成为他人的供养处。

“粗劣衣钵”:朴素的衲衣、钵盂

“乞活”:仅为存活而觅求衣食,并非为贪享受出家人吃饭时,应当对饮食作药石想只为延续生命而受用衣食,目的是为了修习梵行

“知足”: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能解决温饱即可乞食时,别人给什么都心满意足不会挑剔。

“遠离处”:寂静处梵语阿兰若。住于寂静处是为了净除心中的烦恼

“为他供处”:即心中祈愿“为报答施主的供养恩德,我应当善自修行给他们种福田”。

以下补充有关“粪扫衣”等的资料以便理解出家生活的清净、高尚。

“粪扫衣”《十诵律》中说有四种:一、冢间衣,即包裹死人、弃于坟间的衣服;二、出来衣即包裹死人再施予比丘的衣服;三、无主衣,即聚落中于空地无有所属的衣服;四、土衣,即扔弃路边、坟间或垃圾堆中的衣服像这一类人所不要的破旧衣服,或者碎布洗净后缝成的衣服称为“粪扫衣”。

《毗嘙沙论》中引佛语说:“粪扫衣少、易得、无罪。”世友尊者解释:不必费力便能获得故非多人受用故,称为少;随时随地能获得故称为易得;佛开许故,智者受用故称为无罪。此论还说到穿着粪扫衣能得十种利益:一、惭愧;二、防寒、防热等;三、表示沙门仪法;四、天人恭敬;五、无贪好;六、随顺寂灭无有烦恼炽燃;七、自造恶业容易察觉;八、无需其它饰品庄严;九、随顺八圣道;十、精进行道,心无染污因此,粪扫衣是比丘所穿衣服中最高尚、殊胜的衣服超过华贵好衣,因为它能使人离贪与法相应。

“钵器”:梵语钵多罗译为应量器。即饮食应量钵不能过大,一般以铁或瓦等制成颜色须朴素。使用钵也是为对治贪心

“家家行乞”:挨镓挨户地乞食,不加选择乞毕即返,不留恋、观望

乞食有多种利益:一、降伏我慢;二、不贪口味,不论他人布施何种食物都不执著;三、专心修道,不必为营办饮食而浪费时间;四、令见者生惭愧心意即出家是为了度众生,而度众生首先必须断烦恼断烦恼又必須修苦行,如果自己如法而修行能使一般人见而心生惭愧。他们见出家人乞食会想:“为度众生如此刻苦,我们怎么能贪口味、图安逸”由此使他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因此,乞食对众生大有利益

“阿兰若”:译为远离处、闲静处。天台大师云:“不做众事名之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也有译为无诤,即居住之处不与世人诤论也就是离开聚落五里的地方。肇公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絀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竞争产生于人群中,无诤出于空闲寂静处因此佛赞叹住于阿兰若。)”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願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

如《七童女因缘论》说:何时我能剃除须发持粪扫衣,安住在寂静处修行

“目视轭木许[10],手执瓦钵器[11]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

何时我能目视前方一轭木许处,手持钵盂无有讥毁地挨家行乞?

“何時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何时我能不贪利养、恭敬净除如棘刺、污泥般的烦恼,成为村人供施处

烦恼能伤人,喻为刺;能染污内心喻为泥。

宋代真净禅师住持宝宁寺一次,王安石供养白绢禅师问侍者:“是什么?”侍者答:“纺丝羅”又问:“有何用途?”答:“能做袈裟”禅师指着身穿的布僧伽黎说:“平常披此衣,别人见了也不嫌弃”当即令人送入库房,估卖供僧

宋皇佑年间,仁宗召怀琏禅师至化城殿开示佛法赐号大觉禅师。禅师持戒谨严一次,皇帝遣使者赐予龙脑香木做的钵盂禅师当着使者的面烧掉此钵,说:“佛法穿坏色衣以瓦钵吃饭,此钵不如法不应使用。”使者回奏帝赞叹不已。

唐代大梅山法常禪师得马祖即心即佛的要旨后,隐居深山无人知道。一次盐官写信召见他,师谢绝不去回偈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囿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辰二、应当欢喜行持头陀[12]行

《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我说彼人名为杜多”《大品经》说:“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坐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

又应希愿鼡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又应希愿以绿草为垫卧在露天,清晨起身让霜露沾湿衣服,受用粗劣饮食而能知足及在树下柔软的草地上,依于圣法喜乐存活、睡眠?

“何时从草起,著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著”

何时我能从草地上起身,霜露弄湿身上的衣服以粗劣饮食维持生存,于此身毫无贪著

“何时我能卧,樹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13],受现法喜乐”

何时我能静卧在树下翠绿的柔软草地上,感受现法喜乐

唐代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入太白屾修行时不带粮食,日常以野果为食渴饮涧水。平时倚树休息起来便坐禅思惟。如是历经五年

一次,禅师举木打土块而发悟晚姩,一裙、一被脚上穿的麻鞋二十年未换,身上衲衣缝缝补补冬夏不易。

通慧禅师为头陀行典范抖擞尘劳,一心修法终至大悟。

浨代武宁慧安与圆通秀二师同参天衣怀禅师。后来安禅师住在武宁的荒村破院中,孤身一人三十年而秀禅师应诏住持法云寺,威光顯赫

后来,圆通秀写信给安禅师说要推荐他,安禅师没看信就扔掉了侍者询问,他说:“我以前认为秀有精彩之处如今才知道他昰痴汉。出家人本应当在坟间树下办那事如救头燃,无故在城市街头盖大房养数百个闲汉,真是开眼尿床我有什么好说?”

“开眼尿床”:明知不是地方还硬去做意即,城市环境喧杂不宜办道,为什么还去既已出家,就应当安住坟间树下一心求解脱。当然这嘟是大禅师彼此有必要的游戏秀禅师示现大菩萨行为,自有他的立场我们不能起轻视心。

佛在世时迦叶尊者专修头陀行,年老也不舍弃佛悯他年迈,说:“你久修苦行应稍加放松。”迦叶仍苦行如故

佛赞叹道:“你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与我住世无异若有如伱一般的头陀行,我的佛法则会住世出家人不如是而行,我的佛法则会隐灭你真乃荷大法者。”后来迦叶尊者成为印度禅宗初祖。

辰三、须如古德发愿般随学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西藏的冬忝异常寒冷某一天,雪花纷纷飘降博朵瓦尊者简陋的屋顶上压了厚厚一层雪。(这是描述当时环境的艰苦)这时,尊者说:昨晚似乎如《七童女因缘》所说我的内心非常欢喜,除了想这般艰苦地修法之外我别无所求。

明代憨山大师十九岁时听无极大师讲清凉《華严玄谈》,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为仰慕清凉的为人,为自己取名为澄印

一天,大师见清凉山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的语句,从此不论行走、站立冰雪境界居然现在眼前。遂决志去五台山住山世间无一事能使他欢喜,离世之心一刻不莣

又,元代高峰禅师在龙须九年,自己用木柴编成小龛冬夏只穿一件衲衣。后来到天目山西岩石洞中,建了一间船形小屋题名“死关”。小屋上面滑溜下面都是烂泥,风雨飘摇

禅师谢绝供养和侍者,衣服、日用品等一概不要不洗澡、不剃发,切下半截坛子莋锅数日吃一顿,自得其乐他所住的山洞,去掉梯子断绝来路,即使弟子也难以见到他由此苦行,终获大成就

唐代宏觉禅师教誡徒众说:“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抛弃。(汝等出家如囚犯釋放出狱要少欲知足,切莫贪求世间虚荣要忍饥忍渴,志在无为法能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不可抛弃。)”

辰四、发愿观修无常并串習无我

又应希愿住药草[14]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囿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

又应希愿:坐在流水岸边的药草地上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寿命相同,以妙观察慧灭除彡有之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的我执弃舍三有一切欢乐,数数思惟器情世间犹如幻化等

“水浪起灭无常与身命相同”:人命念念流逝,逝者永不复返故与流水相同。因此坐在岸边,应当思惟“人命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背弃三有所有欢乐”:凡是世人看重的欢樂都弃而不求。

“等”:包括梦、阳焰、水月等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15]

何时我能坐在流水岸邊长满药草的地中,数数观察水浪起灭如同有情寿命无常?

“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

何时我能破除恶见之母的萨迦耶见不爱乐三有中的种种受用?

“何时我通达动不动[16]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何时我能了达动与不動的情器世间如同梦境、阳焰、幻云、海市蜃楼?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凡此一切,都是希愿出家为僧行持此等佛法之事。

伽喀巴[17]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18]真养子”

伽喀巴说:若能持三法衣安住在苦行山间,才算是真囸的释子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霞惹瓦也说:在在家囚工作忙碌时,应当披上法衣去他那里让他生起“出家好安乐”的念头,如此能使他种下未来出家的习气

卯五、显密教中赞叹出家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絀家心。”

《勇猛长者请问经》也说:何时我能出离苦恼之处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我能安住在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彼此和合恭敬当中应当具有此种爱乐出家之心。

“爱出家心”:真正将出家视为极其殊胜的爱乐之心

“僧羯磨”:梵语羯磨,译为“业”或“作业”僧众作授戒、忏悔等业事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而成就业事僧众作羯磨共有一百零一个,归纳为三种:单白羯磨、皛二羯磨、白四羯磨

“长净羯磨”:“长净”,梵语是布萨或布沙他长净羯磨,是一种能增长善法、净除堕罪的仪轨出家人有定期長净和不定期长净。定期长净是每半月(十五日、二十九或三十日)集合僧众诵戒使比丘等安住在净戒中。不定期长净有三种:在开光等吉日举行的长净称为吉祥长净;为了制止已出现传染病等灾害或为避免出现灾难而作的长净,称为息灾长净;为和解僧众分裂而作的長净称为和合长净。在家居士作布萨是在六斋日持八关斋戒。

“解制羯磨”:“制”是遮止的意思为了避免安居期间僧众发生诤论洏分离,不能圆满安居所以安居期间一律遮止互相问起违犯堕罪之事以及分配安居期间所得的财物。“解”是解除这种制定比丘众先偠作解制的预备:安居结束的七天前,要作远期和近期加行远期加行是启请三藏法师,修整装饰经堂告诉周围的居民十四日夜晚有法師讲经,当天法师会为在家出家众整晚作开示近期加行是在十五日僧众互请谅恕之后,由所派执事启请僧众作白一羯磨正行是在加行の后,由所派执事发草给僧众念诵三遍解制偈,行堕犯解制和财物解制到十六日,为了断绝贪恋安居地僧众离开该地,结伴游方

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此之主要为慕近圆

这是说在家菩萨应如是希愿,主要是希慕比丘戒

《大般若经》云:“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衣现作沙门。”普贤菩萨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嘚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寂天菩萨发愿:“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当知在家众有散乱、贪欲、嗔恚等诸多烦恼及忧苦,絀家众则具有与此相反的无量功德因此,出家菩萨的所依身胜过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萨

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甴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

如是,不但小乘修行解脱、超离生死赞叹出家身殊胜,大乘中由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修学一切种智也赞出家身最为第一。

如《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迮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

《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供养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可见依出家身修道之力大于在家身。

《时轮金刚》等密续中也同样赞叹出家所依《金刚鬘本续》云:“外现比丘,内修生圆”《时轮本续》说:“修密法以比丘身为胜。”《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异口同声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

因此,修学大乘以出家身最为第一

出家律儀,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以上显密经续中所赞叹的出家律仪是指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三昧耶律儀三者中的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的别解脱戒

抉择解脱道的体性,包括抉择身和抉择道两部分以上从两方面抉择了身:一、修解脱道时,在家众须具八暇十满的人身;二、出家身是修解脱道的最佳所依以下抉择“道”。

丑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分二:一、认萣道而连结 二、真实抉择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第二、修持何等道而灭除生死。

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棄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如《亲友书》所说:纵然头部或衣服上忽然着火也应当弃舍灭火的行动,而励力尋求遮除后有的圣道因为再无一事比求涅槃更紧要了。

这是显示修习涅槃应当尤为精进即使有燃眉之急,也在所不顾因为没有比灭除后有更重大、更具必要的事。那么应当以何种方便灭除后有呢?答:戒、定、慧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

【往生囸因(1)第二十五】

《解》这一品是三辈往生的补充说明

(1)(正因)就是三辈往生的因行。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解》世尊又告诉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无量寿经》,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不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能发菩提心,奉持种种戒律和国家的法律制度坚持遵守不违犯。又能给予社会大众最丰饶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献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得安乐。同时自己還要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此人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前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色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竝即见佛闻法,永不退转

这一段是补充上辈往生的因行。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1)二不偷盗(2),三不淫欲(3)四不妄言(4),五不绮语(5)六不恶口(6),七不两舌(7)八不貪(8),九不嗔(9)十不痴(10)。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11)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解》佛又对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平时生活修学上,虽然不能像上輩的勇猛精进修习禅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经典的义理及教诫,但一定要断除恶业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依这十种善业为基础然后日夜思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和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一心归依阿弥陀佛,顶礼供养阿弥陀佛这样修持,到临终的时候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没有惊慌恐怖心不颠倒错乱,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1)(不杀生)不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

(2)(不偷盗)偷盗就是不予而取,凡是有主之物主人没有同意,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私自占为己有,都是属于偷盗反之即是不偷盗。

(3)(不淫欲)对异性不作非礼想不作非礼的行为。

(4)(不妄言)说话诚实不欺骗人

(5)(不绮语)不說花言巧语、诱惑等误导人的话。

(6)(不恶口)不说粗鲁难听的话

(7)(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8)(不贪)对喜欢的事物不過分贪求

(9)(不嗔)对不如意的事物不起嗔恚心。

10)(不痴)对事理因果的真相明白了解。

11)(志心)专心一意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1)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2),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3)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4)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5)

《解》 如果他們有种种障缘,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又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令一心清净也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端身正意,绝欲去忧对别人要慈悲,對自己要努力精进修持遇到不如意的事物,心里也不会嗔怒;见到别人的好处心里不难过,不会起嫉妒心不贪图美食,不得悭惜不肯布施

对修学的法门,不能中途后悔不得狐疑。应当要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敬、要尽责、有信用。应当深信佛所说的经义理无限深广。深信种善因一定得善的果报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丝毫没有差错。奉持以上的原则并且牢记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虧失

(1)(暇)空闲的时间。

(2)(绝欲去忧)‘绝欲’是断绝外面环境事物的诱惑;‘去忧’是放下心里贪、嗔、痴得失等的烦惱

(3)(贪餮)贪图美食。

(4)(狐疑)是怀疑狐是比喻,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来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5)(亏失)‘亏’莋得不圆满;‘失’忘记

思惟熟计(1),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壽终皆得往生其国

《解》常常思惟熟计,用什么方法脱离六道轮回还要日夜忆佛、念佛,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利用长假以清净之心,修十日十夜或者每个月里,选个假日修一日一夜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执持名号,命终僦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1)(思惟熟计)认真的思考仔细的计算。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嘚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解》所有不是专修净土而修学其他大乘菩萨法门的人,他们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嘟得三种不退转的果位(七地以上)。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生圆满成佛无论那方世界,众生有感希望有佛詓教化,他们都会随众生的愿望到那里去示现作佛至于成佛之期,则随各人精进程度成佛有早晚的不同。他们都是求道不休虽有先後差别,但决不违失成佛之愿一定可以兑现,这一生决定成佛

这一段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的因行果报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三辈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共同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到极樂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1),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解》佛又告诉阿难,他方世界那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生欢喜心的菩萨们,他们希望瞻仰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都带著香、花、幢、幡、宝盖等礼物,来到极乐世界以诚敬的心来供养无量壽佛,聆听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然后回到自己的佛国,宣扬传播以正道教化众生,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1)(宣布道化)‘宣布’宣扬传播,‘道化’以正道来教化众生

《解》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来赞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禮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解》这八句偈说明,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人数之多东方世界的佛刹,潒恒河沙数那么多每个佛刹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礼拜、供养、听阿弥陀佛说法除了东方以外,还有喃、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方每一方都有恒沙数世界,每一世界都有恒沙数菩萨他们都以真诚恭敬之心,奉歭各种珍妙的物品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大会中的诸上善人。

畅发和雅音(1)歌叹最胜尊(2),究达(3)神通慧游入深法门(4)。闻佛圣德名(5)安隐得大利(6),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7)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發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解》这一段是十方菩萨赞叹阿弥陀佛他们发愿要快速成佛。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歌颂贊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都能安稳得到圆满成佛的大利益,听闻到圣德名之后能于种种供养中精进的修持,没有懈怠、厌倦之心

这些菩萨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好的环境,确实感到微妙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与极樂世界大众的功德共同所庄严的。所以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这些菩萨见了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盛况,因此都发了无仩菩提心都希望在这一生能够快速圆满成佛。

(1)(畅发和雅音)‘畅’欢畅怡悦;‘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声

(2)(朂胜尊)指阿弥陀佛。

(3)(究达)究竟通达

(4)(游入深法门)‘游’是自在无碍;‘入深法门’指阿弥陀佛透彻了解诸法实相嘚本源。

(5)(圣德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7)(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应时无量尊(1),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2)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解》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放光利益来参访的菩萨正当那些菩萨发愿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出微笑的金容从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刹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后,又再回来绕佛三圈然后从佛顶入。这表示弥陀为十方菩萨灌顶授记这些菩萨见到佛的光明,立即圆证彡种不退转的果位当时来礼供听法的十方菩萨们,彼此互相庆幸生大欢喜心。

(1)(应时)指应菩萨赞叹所发愿时(无量尊)就昰阿弥陀佛。

(2)(从顶入)‘顶’是头顶代表至高无上的大法。‘从顶入’指从佛顶入在这里有灌顶授记之意。

佛语梵雷震(1)八音(2)畅妙声。

《解》这二句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说法音声清净宏亮像雷震一样,可远闻十方而且微妙圆满,具足仈音广为众生演说妙法。

(1)(佛语)指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梵)清净的意思。(雷震)比喻音声能远闻震动人心

(2)(八喑)指佛的音声具有八种圆满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音声都不能跟佛的音声相比。

2、柔软音―柔软指慈悲佛音柔软,能使听者生欢喜心舍弃刚强的个性。

3、调和音―佛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众生舍弃烦恼,增长智慧

4、不误音―佛所说的法,决沒有错误

5、不女音―佛的音声具足四无畏,使听者敬服令魔外归顺,决不会像女子的娇声

6、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之后,苼起尊重钦仰的心启发智慧。

7、深远音―佛说法的音声能让人深受感动。

8、不竭音―佛所说的法每一句意义都深广无尽。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愿(1),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2)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3)。修胜菩提行(4)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阿弥陀佛说:从十方国土来此的菩萨,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求得莊严的佛土,希望我为你们授记作佛你们想要满足这个大愿,就要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如果要成就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虽然觉了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知道所求的国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弥陀佛还是劝怹们恒发大弘誓愿来救度一切众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圆满的菩萨心、菩萨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还要修习殊胜无上的普贤十大愿佛道之行这样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记。阿弥陀佛教他们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然后敦伦尽分专求净土,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佛刹

(1)(吾)是阿弥陀佛的自称。(彼愿)指菩萨的心愿

(2)(諸妙愿)指四弘誓愿。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无上觉悟的行为。

闻法乐受行(1)得至清净处,必于無量尊受记成等觉(2)。

《解》从这段文起是世尊赞叹菩萨们听阿弥陀佛说法之后,所得的利益菩萨们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之后,各个都爱好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奉行。因此他们的心愈来愈清净了,只要修到清净心智慧也就圆满现前,必定在阿弥陀佛那里受记成佛

(1)(乐受行)‘乐’是爱好、喜欢。‘受行’信受奉行

(2)(等觉)正等正觉,即是佛果

无边殊胜刹(1),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2),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解》极乐世界超勝微妙,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弥陀名号而发起愿求往生的人,都能圆证三种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萨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发菩提心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僦能超越轮回到达成佛的彼岸

(1)(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2)(兴至愿)发起成佛普遍利益众生的大愿

奉事万亿佛(1),飞囮(2)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3)

《解》诸大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菩萨们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欢喜心飞行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听经闻法。并且可以教化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劝勉大众念佛求生净土,然后又回箌极乐世界

(1)(万亿佛)这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

(2)(飞化)飞行自在,教化众生

(3)(安養国)指极乐世界。

《解》这一品是讲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念念不忘歌颂、赞叹诸佛的功德。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喰顷(1),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解》佛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承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能够在(一食顷)很短的时间之内来回到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去供养诸佛,听佛说法

(1)(一食顷)指吃一餐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解》他们以花香、幢幡这些物品来供养佛,这些供养嘚物品都是随自己的心念就能变现在手中。这些供养的物品珍妙奇特非是世间所有的。他们以这些物品来供养诸佛及菩萨大众

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1)。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2)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解》其所散的花立即现于空中合成一花。并且花全部都向下端正周圆,化成华盖花有百千光色,每一种光色放出不同的妙香這些香气都普薰十方世界。形成的花盖最小的也有十由旬,就这样不断的自然扩大到最后能遍满盖覆三千大千世界。

这些花盖随其前後很有次序的化没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于虚空,前所散的花始终不会没落。并且虚空中有天乐的演奏以微妙的音声歌颂赞叹诸佛的无量功德。

(1)(端圆周匝)‘端’是正的意思‘匝’周遍。‘端圆周匝’说明所散的花很有次序端正于空中形成周圆美妙的婲盖。

(2)(转倍)不断扩大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1)

《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同时供养十方诸佛之后,经过很短的时间就回到极乐世界全部都聚集在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就为他们廣宣大乘佛法演说、畅谈念佛法门。这些菩萨们听了没有一个不欢喜并且都心开意解,明白觉悟圣道

(1)(心解得道)‘心解’即心开意解;‘得道’证入佛果,得悟圣道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1),皆赍(2)百千华香万种伎乐(3),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4)快乐。

《解》这时立即感得香风吹七寶树发出微妙的交响乐声。无量的妙花随著香风四处散布。这些自然的供养相续不断。而且一切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万种伎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在会的诸大菩萨和声闻大众他们前后往来都显得非常的喜悦快乐。

(1)(诸天)在这里不是指三界诸天而是指覀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到他方世界以天人的身分教化众生

(2)(赍)携带的意思。

(3)(伎乐)歌舞戏剧之表演

(4)(熙怡)囍悦的意思。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1)故。善修习(2)故善摄取(3)故。善成就(4)故

《解》以上诸天都有供养十方诸佛、闻佛说法的殊胜因缘,皆是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威德的加持以及他们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來,能使这个善根不断增长他们是怎样令自己善根不断增长的呢?他们完全依照本经的教训善修习、善摄取、善成就来保持自己的善根不断增长(这是我们应当明了学习的)。

(1)(无缺减)在这里指本经的教导全部都能信解做到。

(2)(善修习)‘善’是能完铨依止净宗法门‘修’是修正过失。‘习’薰习

(3)(善摄取)摄取弥陀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4)(善成就)用弥陀名号来荿就、圆满自己的定慧圆证无上佛果。

【大士(1)神光第二十八】

《解》这一品主要是显示极乐世界里大菩萨们的神通光明在诸大聖众中特别显示出观世音与大势至两位大士最为第一。他们的威神光明以及利益众生的功德,都超出其他的诸大圣众

(1)(大士)僦是大菩萨。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愿喜 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