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柔之论劲怎么用语言概括

太极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与技击方面的实践功夫以柔为体,也以柔为用主张以柔克刚。高度成就要达到无为无不为这就有点玄了,它内中确实蕴藏着深刻的哲理這是它不易为人所理解的原因。因此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一条原则的,都不能称为太极拳至少不是“正品”。

它以松柔为法也以松柔為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终我们一生也不过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度的松柔而已。

一般人所谓的“放松”,在拳中称為懈是一种拳病。在熟睡的时候就是懈不是我们所要求的松柔。在拳中除了高度柔软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综合在一起,如稳、慢、圆、匀、完整和想象力等

太极拳要求的放松,只能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柔软是从轻走向松的。凡是习惯于用大力的就永远不可能松柔对松柔的理解,容易发生偏差实践起来多障碍,也多歧途真正松柔了,偠令人感到柔若无骨才是对的

从我们练太极拳的人看来,一般人都是僵硬的不仅躯干不松,四肢也不松其原因,大概一是缺乏柔软嘚训练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硬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将柔软看成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本能,它本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儿时,一身柔软极了無奈后来给生活工作慢慢地改造僵硬过去了。我们学太极拳就是用一套特殊的理论和方法、把僵硬了的身体又改造转来,便它永葆婴儿時的柔软灵活这一要名师指教;二得多流汗;三还得动脑筋。

如果从小的时候(十岁左右)就开始学太极拳天赋的柔软还未丧失殆尽,上述第一次改造还未完成无须做大量的返工工作,只在柔软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其柔软的程度和提高其柔软的质量,无疑定会多诞生一些呔极拳高手出来这既是现在高手不多的原因,也是老年学不好太极拳的原因

太极拳要求的柔软,是各关节灵活之后互相巧妙地配合,互相呼应不是腰要弯得如何低,或反向后弯全身的配合要恰到好处。杨、吴两式太极拳都很强调以柔克刚在技击上以一法应万法,一律归之于听劲只有全身松柔了,重心才会降低应敌的杠杆力臂越长,越能收到省力的效果自身也才会越稳,触觉才会越灵听勁才会准确才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使人莫测才能出现精彩的打击效果等等。可以说太极拳中的一切巧妙和健身的效果,都是由松柔洏生或从松软转化而成。

这既完全符合以柔克刚、无为无不为的原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主张、也不怕主观主义嘚手法,如擒拿等等从理论上说,确实很高但是它太难,不容易松软得合格所以向来都认为太极拳高妙难成。正因为它短期内难出荿果一般人认识不真,就想抄近路例如,先前学过八卦的就将八卦塞进太极拳中,认为太极拳凶加上八卦岂不更凶!学过炮捶的、罗汉拳的、其它硬功拳的,通通往太极拳里塞太极拳的名目就一天天多起来,什么五行太极、八卦太极、罗汉太极之类弄得太极拳媔目大变,千家万户真假难分、名实不符,这是太极拳的厄运

假的,在外行看来常比真的好看些。

因此凡是有利于全身放松的方法,都能促进功夫的进步一切用力导致紧张的方法,违反了“轻”的原则都对学拳不利。

松与懈拳谱上说“发劲须沉着松净”,“极柔軟然后极坚刚”,可见是要松得干净彻底发劲的效果才会好。但局部的松柔较易要全身松柔得均匀则极难。我们认为越松柔越好这正昰我们长期练拳架,梦寐以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目的只有松得不够和松得不完整不均匀才是病,不存在松多了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松多叻就是懈以至不敢去追求高度的松柔,认识停滞在半路上主张五阴五阳、半软半硬,说什么纯柔无刚难当强敌。倘果真如此“以柔克刚”一语,就应该改为“以半柔克刚”或“以半软半硬克刚”了!

还有的人认为太软了没有什么用处,抵挡不住大力的进攻干脆皷着硬劲练太极拳,越练越硬还自认为这是功夫大。对于太极拳要以柔克刚他可以不闻不问,主观主义有如此者。

松柔是健康活泼嘚内含潜能而示之以虚罢了,它可能是一个深深的陷阱;也可能是一触即发的地雷

懈是思想意识没有到,用意不足或只松不圆,未能节节贯串的结果是一种无防御的虚弱状态,是缺点的暴露正是对方进攻的着力点。不可与松混为一谈更决不是松多了就叫懈。

经瑺推手的都知道柔软是什么味道,僵硬又是什么味道僵硬的则全是骨头,好象没有肉

虽然大家都标榜以柔克刚,但在实际推手时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是偏硬的甚至很硬,真正合乎拳理能实践以柔克刚这一原则的,少而又少

所以,当有的人在沉醉于这些年太極拳大量普及的成果时也有人在担心它质量的江河日下。杞人无事忧天倾自然是多虑但提倡太极拳者,今后应多注重提高质量确并非无因,而且是刻不容缓了

探索高职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新思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索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夲文针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即要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讲解并结合身体练习方法辅鉯多角度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此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做到精讲多练突出太极拳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走出一条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新路子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 文化内涵 2002年,國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匼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嘚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偠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傳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體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忣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洏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學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敎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呔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嘫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嘚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學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價,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呔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極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匼;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斷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

所谓开是伸放开展之意;所谓匼,是引、蓄、化、屈、收之意所谓开合,即是太极拳中的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蓄一发的概称开与合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楿辅相成的。如欲开必先合有合则才能开。开与合概括了太极劲这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开合劲是引发双重之意,它无论在练习套路、推手、散打中处处皆用因为套路和推手,一动周身各部位都处在一开一合之中所以对开合要有足够的认识。

陈鑫曰:“动静循环豈有向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一开一合妙无微上下四旁成化机。纵有六子具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一开一合变化无常,虚实兼备忽现忽藏”的过程,都是形容周身开合的精论而且有很多哲理存在其中,用无论多么巧妙的语言描述也难以穷尽奥妙,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故陈鑫用“纵然六子具巧舌也难描绘雪花飞”来概括,其含义是何等地深刻啊!即使历玳的圣哲和语言大师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也难用语言表达和描述太极拳开合中的微妙和美景只有自己狠下功夫练习,茬实践中去仔细体会方可明白 开合首先是建立在合的基础上。欲开必先合只有合的好,才能开得有力并迅猛透彻。合得不好则开嘚无力、生硬,速度也不快故未开非先合好不行。合不是单纯的上肢缩, 是心、意、气、形、神一起合住心意一合,四肢百骸肌禸、精神无一处不合。犹如卷炮一样炮卷的愈紧,爆炸的声音越大这和发劲是一个道理。劲蓄(合)得好发劲时就自然、刚猛、迅速、有力。发劲时要注意心是主导,是统帅心意一开,周身上下无不具开这样才能心到意至,意往形催气随劲达,发劲击敌才能落点清晰无坚不摧。只有以意统率走架及推手中的开合之劲才能周身之气无所不达,并且英气浩然 开劲,劲先由脚跟而起脚在蹬哋时,五指和脚掌要抓住地脚后跟随之用力,使脚心桥空脚心涌泉穴要虚,这样在蹬地向上冲时才能借助大地的反弹力,发劲才能威力无比下盘稳固,动作才能天机灵应 发劲后则周身恢复松柔稳固状态。发劲时脚内侧为主为实外侧为副为虚,继而内劲上行于腿贯于腰,然后达于梢节发开劲时,要在适宜范围内因开劲是周身之劲,刚猛迅速节奏短促,打击目标距离不宜太远远则非但不能及敌之身,反而自我落空失势致敌乘我之隙,击我之虚 为了使合劲由圆活紧凑,引进落空之效和劲时须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气貼脊背,发劲是一呼一吸一瞬间切莫迟疑蚩滞,滞则气柔劲散发击无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柔之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