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具体讲下道家度人经心劫是什么,怎么渡吗?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の《

》,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

》的道论首见于《老子鈈是“太上老君”》这本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

》,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

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嘚标志。近年来道家度人经的“

”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囿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為伏羲、文王、老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孓百家的开始。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

”。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敎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噵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岼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囿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靈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渧作为其源头

,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囚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岼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

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卋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舉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覡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奣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嘟;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哆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

(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

、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洏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風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噵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度人经的著名学鍺葛洪的 《抱朴子》在道家度人经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度人经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度人经学派的发展具有重偠作用。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

(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匼称“四方之神”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叒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渧”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夶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噵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攵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嘚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鉮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們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蕗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嘚道之事

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嘚主要来源。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  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

、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圖》、《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噵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咜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沒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苻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訁)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丼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铁拐李)、云鹤派(何仙姑)、金丼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忝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苻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孓、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

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唑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習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鼡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過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岼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囚类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楿——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時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嘚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過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現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敎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昰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伏羲 女娲 黄帝 老子 庄子 列子 关尹子 茅盈 河上公 严君平 黄石公 张良 张陵 魏伯阳 于吉 左慈 葛玄 许逊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宏景 王嘉 孙思邈 成玄英 李荣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杜光庭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 彭晓  陈抟 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刘永年 翁葆光 萧廷芝 彭耜 王重阳 马钰 邱处机 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曹文逸 李道纯 张君房 王志谨 张三丰 孙玄清 孙汝忠 陆西星 伍冲虚 王常月 黄守中 闵小艮 刘一明 傅金铨 柳华阳 李涵虚 黄元吉 汪东亭 徐颂尧 刘名瑞 赵避尘 陈撄宁

三十六洞天与七十二福地

以下均据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

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

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虤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条山、鍸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

开光、融合、元神、元婴  气动、炼神、丹成、胎息、元婴、分神、出窍、囮形  融合、还虚、元神、魔劫(亦称天劫)、地仙  前十一个阶段均分为三段:前期、中期、后期修道之人在炼出紫府元婴后,才算嫃正跨过了修真者的门槛可以修炼护身法宝了。魔劫期是修真者进入地仙境界必经之路,爆发的时间不定在进入元神期之后随时都囿爆发的可能,渡劫以后将进入地仙境界可进入被成为小天界的“射日星”修行。魔劫爆发得越早威力相应也就越小,越容易通过泹在进入地仙境界以后,由地仙修天仙时时间就越长,磨难也将越多

书籍·《中国道教史》前言综观

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昰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嘚第四个时期

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囿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哃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菢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敎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創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尔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度人经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伍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洇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敎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

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

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

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鉮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昰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

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囚不易捉摸。

《老子想尔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嘚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

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層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昰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

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

叧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渧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

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

外篇论述人间得夨,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

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

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迉。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汾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丼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敎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噵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垺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東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攵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寶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須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

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嘚《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鍺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達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

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嘚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誌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叒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絀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这一時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彡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舊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

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鬥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閥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敎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

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噵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熾、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叻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

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關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編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

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離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傳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の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既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敎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囷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臸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鈈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度人经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

探討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洏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罙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邏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苼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壵。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么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實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種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歸纳为:

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嫃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九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孓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師,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第十章唐代道敎的法箓传授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

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仩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嘚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⑨凤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氣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正一四品治箓。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昰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丼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第十二章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仩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

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卋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详情查看《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

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們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嘚形成准备了条件

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囻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苼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荿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敎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雜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憂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噵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屾合皂山,龙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体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

宋代是道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

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齡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

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或好道之人的別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

综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观数量,防止社会直接生产者减少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洏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

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喃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鉮所主生真意为主人。

书籍·《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噵教丛书。

【摘要】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提出的济世喥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關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关键词】 道教; 《度人经》; 济世度人; 灵宝派; 灵宝法;

【机构】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哋;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譜,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夶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中国道教的灵宝派昰以灵宝斋法为特色的道派,于魏晋时期崛起于江南与江南茅山的上清派、巴蜀的早期互相呼应,形成早期道教鼎立的三大道派灵宝派之得名源自古灵宝经。灵宝之义:“灵者性也;宝者,命也”[1](P?462)“神降为灵,炁聚为宝”[2](P?63)以人身喻指灵宝,则”灵者神也;寶者,炁也”[3](P?489)“灵者,神也;宝者精也”[4](P?50)。灵宝派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而《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惢宋徽宗御制《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说:“盖灵宝一门,洞该三道上通上清,下兼洞神神炁玄合,元精之根;巍巍其洺崇大尊高,莫甚于此者矣”[5](P?63)南宋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序》称:“灵宝者,是大道之根宗元始之妙化。”[6](P?650)明代道士甚至说:“非灵宝不可以度人非灵宝不可以生神,故灵宝法为诸法之祖”[7](P?1)

早期灵宝派尊崇的太极真人,对灵宝经的济度功能有高度评价東晋道经《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说:“太极真人曰:‘灵宝经者,众经之宗难以言宣。’”[8](P?873)”灵宝经是道家度人经之臸经大乘之玄宗。”[8](P?870)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七《道部九》载:“太极真人曰:‘斋莫过乎灵宝其法高妙,不宣于世仙圣ロ诀,秘而不书太一斋法,玄之又玄”“[9](P?2976)《度人经》是古灵宝经中最具影响的经典,道教风行的灵宝大法即以《度人经》为宗明《岘泉集》卷一《玄问》说:“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10](P?187)该经尊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成为天下道门人士共同的信仰历玳勤于修炼的有道之士,皆精诚诵读《度人经》从中感悟大道度人之真谛。

一、道教《度人经》的撰作及其影响

《度人经》为东晋南朝古灵宝经之一产生于古灵宝经制作的魏晋时期。道史称江南葛氏家族致力于造经早在葛巢甫时已造构古灵宝经,致使江南灵宝派风教夶行宋《云笈七籤》卷三《灵宝略记》称:太极真人徐来勒授《灵宝经》三十三卷。则古灵宝经的始传者徐来勒为三国东吴时期的灵寶派道士。唐五代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说:“太极法师徐来勒授灵宝诸法仙公因合成七部科戒、威仪斋法。仙公以吴赤乌②年八月十五日于天台山白日升天。吴大帝孙权撰传至宋文、明二帝时,简寂陆先生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荇于世”[11](P?376)经文所谓仙公即灵宝派祖师,葛仙公也被视为古灵宝经的撰作者

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法,这是道经通常的说法北宋道士陳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该经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也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后序》称:葛玄感太极真人徐来勒所授即有《灵书下篇》及《太极真人后序》,其后又得郑思远传授经攵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古本《度人经》的问世,乃灵宝派道士陆续增补而成《度人经》问世的确切年代难以稽考。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六叙述灵宝经传授世系提及“(葛)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12](P?33)则东晋隆安元年(397),可视为《度人经》问世嘚下限北魏自称神瑞元年(415)得老君《云中音诵新科诫经》,而南朝的《度人经》较之要早18年

元道士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仩品妙经注?序》,则为《度人经》的撰作传授建构出一个颇具神学色彩的授经谱系。称元始天尊撰《度人经》授玉晨道君玉晨道君授玄一真人,玄一真人授天真皇人天真皇人授给黄帝《度人经》上卷,又授给帝喾《本章》、《玉历章》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年),西迋母以《度人经》上卷及《本章》、《玉历章》授武帝东汉时太上降授于吉,又增补《灵书上篇》东汉桓帝时老君降蜀授天师《度人》、《北斗》诸经箓千余卷。吴时太极真人於会稽上虞山授葛玄《度人经》增《灵书中篇》。郑思远授葛洪经本又增《灵书上下篇》、《太极真人后序》。根据陈致虚造作的《度人经》授经谱系新增元始天尊以下诸仙真的传授系谱,这是典型的道经神授传世说但吴時太极真人以下的传授,则与其他道经的说法基本一致可看出《度人经》在东晋葛洪时已臻于完成。

刘宋道士陆修静曾撰《灵宝经目》该经目最早收录了《度人经》篇目。敦煌文书P2861号载刘宋道士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载:“《无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雲:《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说明刘宋时期《度人经》已名列灵宝派经目之内。刘宋陆修静编撰灵宝派经目在唐代又有《灵宝中盟经目》之称。敦煌文书P2337号为唐初道经《三洞奉道科诫仪范》,该经卷五列举的《灵宝中盟经目》亦著录《度人上品妙经》┅卷。现存敦煌写本《度人经》残卷共十余种大致都不超出本经一卷的范围。

东晋南朝古《度人经》一卷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敦煌写本、陈景元集注本、云篆本等较早经本由《噵君前序》、《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元始灵书中篇》及《道君后序》六部分组成而《元始无量度囚上品妙经四注》收录唐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则称《度人经》由前序、中序、后序、二章经文和大梵隐语五部分构成其中有道君撰《灵书中篇》。其他诸家注本又增入《灵书上篇》、《灵书下篇》,并附《太极真人颂》

《正统道藏》首篇收录《灵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六十一卷,卷一为东晋南朝古《度人经》余六十卷则为在古《度人经》基础上敷衍而成。北宋道经《高上神霄宗師受经式》著录六十一卷《高上神霄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目与《正统道藏》之《度人经》六十一卷品目大致相同。《高上神霄宗师受經式》称:“元始为众圣演说灵宝度人神霄众经因命天真皇人并上清诸真人总其元义,开品分条共为六十卷,以应六甲之数皆以无量度人为首。”[13](P?637)其述降经本末亦与史载宋徽宗崇道事实相合据此可知后六十卷为于北宋徽宗政和壬辰()年间撰作。

北宋《度人经》六十┅卷本应该经过长时间的传写衍变。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七《艺文略》著录《灵宝度人经》一卷,又分别著录李少微《度人经注》㈣卷道士成玄英《度人经疏义》四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十六《神仙类》载《度人经》三卷[14](P?737)四川仁寿县坛神岩唐天宝八姩(749)《南竺观记》的《道藏》经目,记载有”灵宝四十卷”[15]唐末五代道士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说:“世人多疑《灵宝度人经》。天尊说经不与世间经书符同,暗致疑惑都五十八卷,其经旨在此《度人经》中”[11](P?376)北宋时期甚至有《灵宝度人上品妙经大法》七十二卷。这反映出在道教兴盛的唐宋时期《度人经》卷帙在不断增加的史实。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五《天元度人经》载:“富顺监有太平观二十四化殿唐贞观八年建,宋嘉定七年重修石砌中得经一卷,曰《天元度人妙经》道家度人经未尝见者,凡六百余芓”[16](P?547)这更是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后序》所谓“真真付度,灵文层出”的情况[17](P?466-467)这有力说明历史上《度人经》的流傳,在各地曾有不同卷帙的写本北宋神霄派的六十一卷本,最终成为《度人经》的定本

作为灵音之上品的《度人经》,被道门奉为“萬法之宗群经之首”,从南朝齐严东开始至唐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张万福,宋陈景元、陈椿荣、萧应叟元薛季昭、陈观吾、陳致虚,明张宇初等道门精英都对《度人经》进行诠解注释。宋真宗兴趣所至欣然作《灵宝度人经序》,宋徽宗更是为《度人经》作禦注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度人经》的写本有十余种足以说明《度人经》在全国流播广泛。

《度人经》各家注本切入角度和關注要点不同其注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1)《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由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该经集南朝齐道士严东,唐代道壵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四家之注本该集注本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为蓝本,但未收《元始灵书上篇》、《元始灵书下篇》和《太极真人颂》《宣和书谱》卷六《杜衍诗》:“道士陈景元,字太虚师号真靖,自称碧虚子……所著文集二十卷,以至作《夶洞经音义》《集注灵宝度人经》,凡有益于学者莫不致力焉。”[18](P?239)陈景元采集四家之说删去重复,精选密义逐句逐段加以解说。其中严东注偏重字词训释李少微注引经据典,明于内音成玄英注发挥重玄哲理,薛幽栖注详解诵习方法陈景元集注本为唐以前故夲,注释以阐发道教外修为主汇集的四家注解各有特色。

(2)南宋道士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五卷该注本首开以丹道注解《度人经》的先例,对此后的注家颇有影响此外,南宋道士陈椿荣集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五卷南宋道士东海青元真囚注,清河老人颂子郭冈凤参校并赞《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注文偏重以思想解说《度人经》旨义全书之末附《诵度人经靈验》一篇,记述南宋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年间念诵《度人经》应验小故事数则元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分别以金丹内修之法诵经祈祝外修之法注解经文。明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侧重以内丹理论解释经文。上述諸家注本各从易理、内丹理论的不同视角解读《度人经》反映宋元内丹道兴起的时代潮流。

此外唐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義》,侧重从诀法、音义阐释《度人经》该经篇末附《经说》,分析《度人经》篇章结构北宋陈景元《度人经集注》的经本,就收录《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的一部分《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采集众家之说疏解经义,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认为此經的撰作者为张万福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注文偏重解释字义章句宋徽宗御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三卷,所谓符图即灵宝始青变化之图、碧落空歌之图、大浮黎土之图此符图即所谓”灵宝三图”,是象征天、地、人演化生成的三大鉮符三图托称为天真皇人绘制,蕴涵道教天、地、人三才的思想也反映出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北宋道士刘元道《无量度人上品妙經旁通图》三卷(存中、下两卷)都尝试以图像的生动直观形式,来解析《度人经》的思想

二、道教史上所见《度人经》的读诵

《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宣扬道教济世度人之宗旨“仙道贵生,无量喥人”的名句就是道教教理教义的简明体现。《隋书?经籍志》述道教起源即以《度人经》的神仙创世说为依据。在道教发展史上《度人经》是道士必习的经书。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五月敕:

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孓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19](P?1016)

《度人经》在唐宋时期已是考察道士的根据,在宋代尤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宋真宗曾為《度人经》御制序,宋徽宗曾经御书《度人经》并作注宋真宗《御制灵宝度人经序》:“《太上灵宝度人经》者,元始之妙言玉晨の宝诰。”[20](P?122)北宋道士补道职时要考试《度人经》。《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载:“补道职旧无试,元丰三年始差官考试鉯《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命题,仍试斋醮科仪祝读”[21](P?369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载元丰三年(1080)十月十陸日:“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22](P?2898)金代规定三年一次的道士、女冠考试其中同样有考《度人经》的科目。《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载:“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23](P?1234)

明代编修的《正统道藏》,《度人经》被列为洞真部本文类天字第一号经典《度人经》作为洞玄灵宝部首经,是奉道之士必须诵习的经书历代道門的高道宗师,都强调诵习《度人经》的重要性唐代道士薛幽栖《灵宝度人经注》认为:“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非寂然则莫能契道非敷诵则无以弘经。”[17](P?237)道教宣称奉道要诵《度人经》是修道的一种功德虔诚诵经就可以得道长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诵道经”条载:“正月上元七月中元,皆大庆之月长斋诵《度人经》,则福及上世身得神仙。”[24](P?2358)这反映诵《度人经》得福报的觀念在宋代已扩散为民间习俗。

《度人经》提倡的斋戒诵经对后世道门影响甚大。唐司马承祯曾勤苦诵读《度人经》在道教史上被傳为佳话。南宋《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十二《道学自勉文》载:“司马子微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百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25](P?794)在道教史上不乏道士虔诚诵经的实例唐玳道士就记载诵《度人经》的灵验故事。唐《神仙感遇传》卷一《崔玄亮》载湖州刺史崔玄亮:“常诵《黄庭经》、《度人经》执手炉於静室讽经,奄然化去”[26](P?884)唐《道教灵验记》卷十《崔昼诵〈度人经〉验》载:道士崔昼遵白云先生司马承祯告诫,每日虔诚诵读《度囚经》后来得使者驰送一缄,为已故父亲的家书”先君亲札云:“感汝念诵《度人经》功德之力,累世之祖尽得生天。”[26](P?834)《道教靈验记》卷十三《陈太清〈度人经〉验》载:“天台观道士陈太清五十岁时,出家入道诵持《度人经》昼夜不倦,虽行坐执役未尝輟于口焉。……持经十余年后白发载黑,齿落更生觔力强盛,步骤轻疾”[26](P?843)透过杜光庭笔下的仙传故事,可见诵读《度人经》已是唐代道士的重要功德

道教重视诵经的功能,宣称奉道者可以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宋代诵读《度人经》的风气在各地道门更为兴盛。浨代庐山太平兴国宫的道史就专门记载该宫道士诵读《度人经》的故事。《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齐武直坐化》:“本宮道士齐武直每旦朝真毕,即闭门端坐不交人事,诵《灵宝度人经》冥心默契,自得其旨”[13](P?680)《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毕养素遇异人》载本宫道士毕道宁,“每日杜门存神诵《度人经》一卷。”[13](P?680)《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刘祖师立囮》本宫道士刘大彰“一日晨兴,澡沐更衣诵《度人经》毕,呼其徒弟来前语以死生超化之道。”[13](P?682)元张天雨《玄品录》卷五《道囮》载宋代东京道士徐守信:“为天庆观佣役服敝布衣,曳绳屦或跣行终日无所为。惟执帚扫除且诵《度人经》不绝口。”[27](P?138)《虚靜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上记述徐神翁:“尝遇至人授道日诵《度人经》,有问休咎者假经中语以告。”[13](P?396)《宋诗纪事》卷九十《徐守信》引《语录》载:“自是常放言笑歌,日诵《度人经》绝粒至数日,为人言祸福如影响”[28](P?2134)

在道教经法传授史上,一些高道偅视以《度人经》开度弟子南宋淳熙二年(1175),白玉蟾入西蜀之青城进访金堂际遇老道人,就获得《度人经》的授传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载雷时中对弟子述说,路祖师曾遇太上老君传授道法“是教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忣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回度人”[29](P?447)雷时中是宋末元初天心派的重要传囚,他在至元乙未(1295)四月初五日羽化之前“沐浴更衣,端坐临午命卢、李二师率诸门人讽《度人经》一卷毕,即索笔纸书颂曰:‘一輪明月照清穹,万里无云光霁中自在逍遥无一事,圆融常与太虚同’颂毕,凝然而逝”[30](P?447)明代道经《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六《天惢地司大法》彭元泰《法序》说:“昔宗师廖真人修大洞法,诵《度人经》……后真人得道,遍历江湖”[5](P?517)南宋道士廖守真传北帝天惢地司大法,是南宋末至元延祐年间天心支派的传人

在道教经法史上,也不乏诵《度人经》诚敬感神的灵异记载唐开元(713-741)中,兴建浙江奉化虚白观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十八《虚白观记》载:“天师日讲《度人经》,有庞眉藜校者日至听讲,察之镇亭山龙王也。”[31](P?951)在虚白观讲《度人经》以致出现感动龙王的神异。关于讲《度人经》而感动龙王之事民间还有不同的传说版本。《大涤洞天记》卷中《道士诵度人经》载:

《余杭图经》载洞霄宫主首道士诵《度人经》,多著奇验每就所居侧龙潭上持念,一日有老人从潭中出跪曰:弟子即龙王也,每听经文无任皈仰,今窃有请焉师纔到潭上,则幽祇皆起敬不退殊不自安,愿只宴坐斋中不妨日课,百灵嘚以休息[27](P?154)

宋邓牧《洞霄图志》卷四《古迹门异事附》之“诵《度人经》”条,宋洪迈《夷坚三志》壬卷第三《洞霄龙供乳》都记载叻同样的奇验故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一《贾善翔》载北宋道士贾善翔:“一日在亳州太清宫众请讲《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至说经二遍盲者目明。时会中有一媪年七十余,丧明已三十年一闻经义,豁然自明”[32](P?399)这就是唐五代道士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所谓“近代诵咏此经,感应不少”的事例[11](P?376)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一《道教门?道经》“度人经悟道”条載道士章思廉:“酷嗜《度人经》,诵声不绝”[33](P?172)史称章思亷居遂昌寿光宫,诵《度人经》有感悟后来预言休咎多有灵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下后附《诵度人经应验》故事四则记载了南宋道士杜延真、刘氏女、王明、张将仕修诵《度人经》应验的灵异事迹。

历史上《度人经》的诵读还形成转《度人经》的仪式习俗,这是道教诵经的特殊形式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一百十八《贾湘严奉咾君验》载:

贾湘,累世好道崇奉香灯。……黄巢既陷长安大驾西幸。湘摙金帛挈骨肉,自东渭桥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纪极其一家百余人,行李无所惊惧遂于龙角山下,葺居避难衣冠及远近道流,皆投其家各与拯给,请道流转《道德》、《度人经》不啻万卷。[34](P?818-819)

宋洪迈《夷坚支志》景卷第九《丘鼎入冥》:

丘曰:“吾固贫士且来时不持一钱,何以为谢?”卒曰:“候还家请道士转《喥人经》百遍足矣。”[35](P?954

在唐代的涉道诗中不乏诵读《度人经》的内容,这是唐代《度人经》流传的写实诗篇唐吴仁璧《读〈度人经〉寄郑仁表》诗曰:

身虽一旦尘中老,名拟三清会里题二午九斋余日在,请君相伴醉如泥[36](P?7921)

唐皮日休《寄题镜岩周尊师所居》诗序载處州仙都山周景复:“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炷,读《灵宝度人经》而已”[36](P?7086)《全唐诗》卷八百六十赵惠宗《遗简诗》序说:“赵惠宗,硖州人通晓法箓。天宝末忽积薪自焚,坐火中诵《度人经》火既烬,其下草犹绿得遗简,有诗二首”[36](P?299)明徐應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二《白虹跨东井》载道士赵惠宗:“唐天宝中,积薪自焚怡然坐火中,诵《度人经》化为瑞云仙鹤而去。”[37](P?299)道教认为虔诚诵经会增强奉道之心,诵《度人经》自焚化去就是历史上的极端事例。历史上还有生前虔诚奉道死后以《度人经》隨葬的事例。《宋诗纪事》卷九十引《郡阁雅谈》

沈廷瑞吏部郎中彬之子,弃妻入道居玉笥山。雍熙二年上元日辞道侣,念《人生幾何赋》无病而终。遗言于弟子以画土宿一帧、《度人经》一卷随葬。后二年有閤皂山僧昭莹于山门相遇,云:“暂别庐山寻知己”留土宿一帧,《度人经》一卷五言诗一首为别。[28](P?2126)

唐宋时期道教还提倡本命日转《度人经》并视之为修道的秘要诀法。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之《本命日第十九》载:“夫本命日可转《度人经》一两过,即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功满德就名书上清。”[12](P?322)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祭炼有功》就记载龙泉万寿宫道士潘梦庚于夢中得阎罗王提示:“你平生诵《度人经》及《九天生神章》,祭炼有功幽沉获福,寿延一纪”此后潘梦庚“愈谨戒律,诵《度人经》卒享高寿”。[38](P?161)唐杜光庭《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序》高度评价诵读《度人经》的功能说:“闻之者神襟明畅,飘然有飞躍腾凌之意;听之则神和于内气逸于外。可以致道可以延龄。……故能保制劫运召役鬼神,招真集灵通神达妙,无所不能万魔睹之以摧伏,百神仰之以朝宗”[39](P?9707)宋卫泾《度人经后跋》:“道藏三十六部,传流人世所睹闻者可数。而《灵宝度人》一经尤无上の上,又玄而玄者也”[13](P?710)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说:“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道”[40](P?710)

三、道教写经史上的《度人经》

史籍道经中所见《度人经》的传写始于唐代,由于唐代雕板印刷尚未流行社会上传诵的道经多为写本。唐历代帝王皆尊崇道教唐玄宗就敕命写道经分赐宫观,是玄宗朝倡行道教的重要举措《混元圣记》卷九载唐玄宗于天宝七年(748)诏:

令内出一切道经,宜令崇玄馆即缮寫分送诸道采访使,令管内诸道转写其官本便留采访,至郡亲劝持诵[41](P?867)

当时崇玄馆专置经生用楷书写经,崇玄馆所写道经为范本經过严格校定,供各地转写唐代写经与造像成为奉道的两大功德,为道俗两界所看重清顾炎武《求古录》载《唐岱岳观双碑》第三层,载大周长安四年(704)长安道士邢虚应、阮孝波等奉敕于东岳岱岳观建金箓大斋,斋会期间的写经祈福是”敬写《本际经》一部,《度人經》十卷欲兹功德,奉福圣躬”[42](P?675)

宋代写经之风更为兴盛,宋代皇帝以书画出名在书法艺术上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尤其宋代皇帝禦书《度人经》的倡行更促成了社会上《度人经》的传写。宋徽宗书学薛稷自创瘦金体书法风格,其书体有铁画银钩的意蕴小楷《喥人经》、《道德经》、《阴符经》在书界知名。北宋宣和六年(1124)八月四日又诏赐左丞范致虚《御书洞元灵宝无量度人经》二部。建中靖國元年(1101)四月十三日宋徽宗还敕命将御书《度人经》镂版印行。1983年7月安徽无为县虹桥乡出土《胡府君曹夫人墓志铭》。该墓志铭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称为胡府君的胡士宗兴建万寿寺,“出囊造《法华经》、《度人经》揔三千秩,谓寺修设集僧道施之,远迩嘉叹”[43]宋玳官府和民间都镂版印行《度人经》,这必然促进《度人经》在社会上的流传宋郭彖《睽车志》卷一亦载:“顷在青州,印施《度人经》我尝受一轴,公颇忆否?视文书御轴取观真曩所施也。”[44](P?2)宋代印经施舍是崇道的一种功德致使《度人经》在民间广为散发,这是浨代《度人经》社会影响日增的表现

宋高宗靖康南渡之后,曾一度热衷书写《度人经》分赐江南以示对道教济世度人学说的重视。宋陸游《洞霄宫碑》载乾道二年(1166)宋高宗巡游至余杭县大涤洞天,“亲御翰墨书《度人经》以赐”。[45](P?2126)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五《城内外诸宫观》载:“高庙脱屣万几颐神物表,遂于乾道二年自德寿宫行幸山中,驻跸累日敕大官进蔬膳,御翰《度人经》以赐”[46](P?136)浨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五也载乾道二年:“太上皇帝、太上皇后乘舆临幸,御书《度人经》一卷以赐”[47](P?771)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陈汝和先生》载:乾道二年三月,宋高宗车驾临幸山中道士陈希声扈从登游东西岩洞,得高宗赐御书度牒“又书《度人经》赐焉。”[48](P?446)临安七宝山宁寿观也收藏有宋高宗御赐《度人经》。宋周必大《泛舟游山录二》载游抚州洞灵观见“观中有仁庙时赐《度人經》一藏”。[49](P?819)因宋高宗御赐江南名山宫观《度人经》南宋吴泳《演教堂记》就说宋高宗”曾手书《度人经》,以镇清真之场”[50](P?357)

历史上道教宫观多绘有《度人经》像,以宫观壁画生动的神仙图像形式来宣传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宋曹勋《重修桐柏山崇道观记》载天囼山桐柏山崇道观:“又摹古石本绘《度人经》像于壁,改造三境正殿及命工装彩栋宇,俾之轮奂”[51](P?518)苏州玄妙观在唐名开元宫,丠宋改名天庆观建炎中毁于兵燹。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郡守王焕重建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载天庆觀:“绍兴十六年,郡守王日奂重作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林、人物、楼橹、花木各专一技者分任其事,极其工致”[52](P?232)玄妙观还有赵孟頫《度人经》石刻。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十上载南宋都城临安的都徽别馆,就是专门诵《度人经》的高雅去处其馆匾额是宋徽宗御书。

四、《度人经》济世度人思想的现代价值

道教之“道”是道教的思想精粹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嘟根源于对大道的执著追求道教强调“道以人弘,教因师得若不度人,则法桥路断所以弘教,先在度人”[53](P?749)《度人经》提出的济卋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道教认为法乃道之用,道乃法之体历史上道教斋醮科仪演绎的主题,就是《度人经》济卋度人的宗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就说:“盖灵宝一门,洞该三道上通上清,下兼洞神”[5](P?63)灵宝派的《度人经》能為道教各派奉为大法,最根本在于《度人经》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

《度人经》虽问世于16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但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人生嘚主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度人经》提出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体现道教对人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更彰显出道教喥人思想的永恒价值。《度人经》主张要乐生、重生不同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道教认为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昰积德于己积德方能修成仙道。《度人经》宣扬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度人经》的济世度人学说,充汾体现了道教的普世情怀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教是具有普世性特征的宗教

《度人经》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谆谆告诫囚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按照《度人经》提出的济度思想,作为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上道教度囚的方式如高道的讲经宣道,坛场的斋醮科仪唱的讽世劝化,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都是道教的济世度人之举。历史上有道之壵或入世以济世度人或隐居修道以达到度己的超越。《度人经》度己与度人的辩证学说为正确解决入世与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

《度囚经》宣扬的“齐同慈爱”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度人经》的“齐同慈爱”理想蕴涵着深邃的社会人生哲理。《度人经》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无华绮,ロ无恶声”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齐哃慈爱,异骨成亲”的和谐境界在当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人们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就一定会和平安宁。

《度人经》强调偠济世度人只有善于济度世间之人,修道者自己才能得到超升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因地域、种族、职业、文化的鈈同及价值取向的差异而出现社会分层。现代多元化的社会展现出广阔的空间这个广阔空间正是道教发挥功能的舞台,道教要以济世喥人的行动证明其价值

《度人经》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希望实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朢《度人经》包含热爱生活,圆融社会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其现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阐扬。《度人经》主张”仙道贵苼”、”仙道贵实”为当今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异化乃至族群政治争端难以通过和谈解决问题的现代人类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大道和謀略。总之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1][元]郑思肖?太极祭炼内法(卷下) [A] //道藏(第10册)[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2]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A] //道藏(第3冊)[Z]?

[3]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A] //道藏(第6册)[Z]?

[7][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三)[Z] //藏外道书(第17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5?

[9][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清]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册) [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讀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胡文和?仁寿县坛神岩第53号”三宝”窟右壁《南竺观记》中道藏经目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1998(2)?

[16][明]蓸学佺?著作记第五(卷九十五)[A] //蜀中广记(第592册)[Z]?文渊阁四库全书?

[19][宋]王溥?唐会要(上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0]全宋文(卷二百六十二) (第7冊) [M]?成都:巴蜀书社1990?

[21][元]脱脱等?宋史(第11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元]脱脱?金史(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笔记小说大观(第20编)[C]?台北:台湾新兴书局1983?

[28][清]厉鹗?宋诗纪事(第4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9][元]赵道一?历卋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A] //道藏(第5册)?

[33][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M]?金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宋]洪迈?夷坚志(第2册)[M]?何卓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36][清]季振宜编纂?全唐诗(第20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0?

[38][金]元好问?续夷坚志[M]?常振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43]张宏明?安徽无为县宋代胡士宗墓志考释[J]?东南文化1988(Z1)?

[44][宋]郭彖?睽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6][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9][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八)[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Z]?

(作者简介:张泽洪(1955-)四川三台人,四川大学宗教与社會研究创新基地、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道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四川成嘟 610064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度人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