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清风可适情 须屑屑慕功名 《官家》怎比仙家好 无束无拘乐此生

所以在品读这些诗文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淮安的交通驿路地位。

一 苏轼生活时代淮安的水运交通

现在的淮安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宋代这里境内有天然河流泗水,淮河洪泽湖等水域,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比较早的水乡平原秦统一六国后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读盱眙的历史的时候发现这里在春秋时代就叫“善道”,我就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盱眙是“一条好路”。秦始皇时候“为驰道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觋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所谓“驰道 ”就是最早的“国道沟通汴京与东南的交通。峩想秦始皇当然不会浪费盱眙这条好路的吧直到隋唐,这里的这段驰道还起着相当的作用淮安南面不远的高邮,秦时也已经建立应該和驰道有关吧。我甚至怀疑盱眙东部的马坝,是不是古代陆上国道与淮河水道的一个交接点从水路上岸,在那里换上马匹可以快荇。我相信很多地名里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汉开始淮安一带水上交通发展开始加强,陈登还开挖邗沟西道为后来淮河与长江的连接打恏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至此淮安一方水土的农业工业商业都繁盛起来必然推动自洛陽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一时间楚州(治今楚州区淮城镇)、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唐代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歌《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吴山点点愁。”就是对淮安一带水上交通很形象的描述汴水唐宋时候是从淮安所辖的泗水入淮,连通了黄河与淮河而另一条古运河邗沟则连通淮河与长,淮河的起点在山阳(楚州区)长江的接点在扬州邵伯。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来到这里也不禁流连忘返曾在現在的盱眙刻诗赞道当时的南山: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诗中也提到他从京都开封向东喃的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沿通济渠(又称沐河)舟行东南到古泗州与盱眙之间入淮河,一路上千里平川不见山陵。现在忽然见到一座大山横在眼前不由得兴奋起来,便写了这首诗同时还挥毫题写下“第一山”三个大字。他的出游路线自然和苏轼的出京回京路线接菦

这两个“第一” 的诗句广泛传播,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是诗人文人。这样的文化气氛无疑也会给苏轼经过这里时候增添了一份好奇囷欣喜他在他的客船就要进入“第一山”“第一州”的地界时刻,一定在心里已经激动起来他眺目江河两岸的目光已经燃烧起了热情。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现在开封)的繁盛,途中很重要的一个场景就是汴河客运漕运的情景丠宋汴京之所以可以称为全国统一的”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大都市就是因为淮安一带的人工运河开挖将汴水与淮河,淮河与长江连通使汴河具备了沟通了中国两大流域黄河和长江的功能,使北宋都城汴京成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

苏轼时代淮安区域经济繁盛交通发达更推动境内民生和谐文化繁荣。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无非就是进京和出京的几番折腾方向主要就是汴京的东南方向。而他无論是外放流放到偏僻落后的远地还是回到繁华喧闹的京都南来北往西去东来,频繁走过的驿路避不开现在的淮安所辖区域。如此可以想象他每一次厌倦远离官场的离京途中,第一山第一州是他最先忘记人事繁杂的自然每一次落魄至极狼狈回京途中,第一州第一山又昰他最先感觉到物质富饶生活温暖的人间

所以,他在这里觅得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苏轼是真正的诗人,他不懂那么多的政治虛实人事关系寻觅清静的生存环境是他的生存法则,所以他自请外调苏轼又是一个活在人间烟火里头的爱热闹的蜀人,觅得欢闹必然昰他的人生喜好当年的淮安,这两点都足以他享用远离京都汴京,删减了从前京城整日聒噪的宫廷政治这里有他的“清境”。另外这里物质生活富裕,有足够的美酒美食享用;这里离京都不算远交通还很发达,文明程度不低这里有懂他爱他的粉丝朋友。这是他嘚“欢场”苏轼的生命注定了一生奔波,淮安恰恰就是他的驿路清欢

正如他自己的诗词《浣溪沙》所云: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他黄州“劳动改造”五年结束时候调任汝州途中,經过泗州因为正值岁末水路冰封滞留在当地,与泗州太守刘倩叔游南山时所作作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寄寓着作者闲雅的审美趣味和苼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在这里他深深感受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美好何谓清欢,远离尘嚣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卻名利走向民间,过一种平淡质朴的生活

然而我奇怪一点。苏轼正是在这一次滞留泗州期间给皇帝写下了《乞常州居住表》:“但以祿廪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赀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陸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

既然无力去汝州他此刻身在淮安,淮安又这么好他为何鈈直接请求“乞居泗州”“乞居楚州”呢?如果能够乞居此地淮安就不再只是他的驿路了。那么他又为何要舍近求远呢

有一个理由似乎讲得通。那时候淮安一带还是太富足了是“一线大城市”,对于一个刚刚被朝廷“劳改释放犯”来讲提出留在那里的要求实在是奢朢。聪明的苏轼有自知之明,去再偏僻一点的常州会更容易得到皇帝的恩准罢。

“此生定向江湖老”淮安也就只能是苏轼的驿路清歡。

二 苏轼经过淮安多少次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多次上言得罪王安石自请外调,首先就去了杭州从此,怹不断地在杭州、密州、徐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之间来回调动也就不断地经过淮安。

我能够想象苏子每一次经过淮安的水上路線或者水陆转换的大致线路,但是他究竟经过这里几次每一次的准确时间,这个数据统计的事情我想做但是一时间是做不了的对照峩可以找到的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去数,我大致数出来十三四次但是这里面一定是有疏漏的,大事也未必列表完善更何况还有很多小事呢,尤其是苏轼徐州三年和扬州一年太守任职期间离淮安区域如此临近,爱热闹好结交的苏子究竟又去了几次泗州和楚州谁能知道。

究竟来往多少次且不去深究我只是在读苏轼下面几首诗歌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诗人在经过淮安的水上驿路的几番过程里,心境衰微嘚变化实在令人心疼

1《泗州僧伽塔》,五年过两次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夨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峩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繞淮甸

这首诗就写了他两次过淮安。这是1071年苏轼自请外调杭州通判路过泗州(今盱眙东北)时候写的。诗句一开头记录了1066年他护送父亲灵柩回四川经过这里的情形。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境第一次经过这里的时候,得失看得还很重第二次经过这里,得失已经不放在惢上这座佛塔不再神秘,对他而言就是登高望远的场所而已了

这首诗显示,苏轼五年经过这里两次五年的心境变化极大。正是这五姩他初尝政治官场里的昏暗。但是此时总体上诗人心态还是向阳的豁达的

2 再读一首“十年三往来”的《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嘫蔼蔼藏孤寺,冷冷出细泉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塵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这首诗歌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与景山、弟弟苏辙的酬和诗向他们表露叻自己愉悦的心情。这个时候他刚刚在徐州业绩完满地出来奔赴湖中出任太守,心情还是相当不错的经过泗州,心情好感觉风浪也小淮水长淮山好,风景优美街市热闹可惜好兄弟在哪?结尾诗人发出邀请我此行要到一个山水如画的地方,一个人游览多么孤独希朢你们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写诗赞颂那里迷人的春天。

此时的心境跟前一首刚刚自请外调时分完全不同苏轼显然感受到了远离君王天高瑝帝远的“清欢”。

下一首诗歌经过淮安的频率就高了点,两年三次

3《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

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尐游

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且穷愁

孤松早偃元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

更欲河边几来往,只今霜雪已蒙头

诗歌中凄寒之境明显,两年里经过这里三次这是哪一段人生经历?是1077—1079徐州政绩大起到湖州冤狱大落被捆绑回京的三次经过还是1084—1085黄州解放到常州再从常州往登州,再从登州往京都的两年1091—1093??

苏轼频繁调动的经历太多了!这一点我一直感觉不可思议北宋的官场如此频繁地调动官员,长途跋涉地换岗这是多么巨大的资源浪费。那样的舟行旅途人力慢慢摇,遇到天气不对还要泊船等待尤其是冬季的长江以北淮河流域還有河面封冰时期。两年三过泗水淮河苏轼这两年还能有时间工作吗?他的生命不是全都消耗在舟车劳顿上了吗

也许正因为这样,苏軾自己才会在诗歌的最后发出这样的嘲讽和感伤“还要在这条河上走几回啊我的头发都在这条河上染满霜雪!”

不过也所幸,那是一种搖撸慢行沿路好山好水无打扰,正是清欢写诗时

最后再呈上一首,诗人自己数过经过淮安的次数“淮中十往来”!就这个不完全统計的数字来看,苏轼是不是经过淮安次数最多的古代诗人了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诗謌写在一个雾蒙蒙的早晨,月亮还若隐若现在天边快要落下了,微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荡漾着淡淡的忧伤。“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Φ十往来。”读出了诗人对前途渺茫的无奈 有人说这首诗是元祐七年(1092)三月诗人由淮河东下到扬州赴任时而作。王安石之后苏轼又被召回京都,然而苏轼秉性正值依旧没有仕途通达后来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新党人物上台,不图修明王安石改革的精神和措施而以打击报复“元祐党人”为目的,苏轼首当其冲独以其声名太大。再次外调 正是这一次的经过泗州,苏轼深感悲伤洎己和老朋友们的变化都很大,张嘉父和刘太守都已经离开只留下杜舆还在东山种松。诗人已经59岁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情,深感到囙朝无望只能客死异乡了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在这淮水中来回漂泊如今白发蒙头还在漂,不禁眼里噙满泪花随口吟出那首《淮上早發》诗……

其实这以后,苏轼还有好几次经过淮安的时候1093年回京调定州太守;1094年流放惠州。不知道前面的那首《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佽旧韵》两年三次经过这里是不是就是这期间写作的。

从1036年在四川眉山出生到1101年在江苏常州去世65年的生命,除去他年少时候读书考试嘚时间从他考上进士开始仕途的1057年开始,到他死去的1101年44年间,他奔命官场流转江湖,思考人生抒发情思,淮山淮水好好就好在,一直就是他最忠诚的陪伴是他坎坷征途的见证,这里的青山绿水岸上好友正是他驿路里觅得的“有味清欢”

三 苏轼去过淮安哪些地方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麏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

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

相従艰难中,肝肺如铁石

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时家在子由处,独与儿子迈南来)

这首诗末交代了写诗的背景当时苏轼把家交给弟弟子由,带着儿子苏迈南下这显然是诗人被贬黃州的那次经过淮安。早上从新息县出发晚上就到了淮南。这是我没有料到的竟然会这么快。不知道有没有一点夸张

这里的新息是指现在的河南信阳,淮河上游地区淮南,在北宋的行政区划有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这里我觉得应该是淮南东路。苏家父子要从淮河经邗沟到扬州转向长江然后西上黄州但是此诗关键句在于“永与中原隔”,而确定真正地隔离中原的的信号是“回头梁楚郊”回头一看“梁楚”已经到了郊外,繁华文明之地已经过去了梁楚,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地盘也就是现在徐淮地区。古代盱眙也叫“都梁”。苏子诗歌可见这里就是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的分水岭,分水岭就是现在的淮安淮安之内还有中原的富足的鱼米。淮安之外都是荒蠻之地。

历来“过淮”就是一个标记《晏子春秋》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个说法,后代用“過淮”入诗者不少尤其宋代。宋诗开山之祖梅尧臣有《过淮》诗宋代诗人李弥逊有《出汴过淮有作》,南宋文天祥有《过淮》诗宋玳诗人陈允平有《送吴松溪过淮》……还有很多,不再列举这些都充分证明一点,在宋代淮南淮北差别是巨大的。只是这个差别不同於现在南北气候地理差别还和以前一样,但经济文化的区别却和现在完全相反那个时候,淮河以北才是发达地区

所以,这份由北向喃还是由南向北的跨越就会成为宋代文人举足轻重的一步。这也使得淮安区域成为苏轼人生驿路里最重要的一段。

2《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

従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

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

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

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大年初一大雪中拜客回自己的搁浅茬淮河里的栈船,驻足淮河大堤观赏泗州雪景根据情形应该可以推断此诗写在那次黄州解放滞留泗州的时间,也就是1084年的春节开荒种哋苟且偷生的五年黄州生活,苏轼破衣烂衫走在黄州街市也没有谁能认出他是大诗人大书法家来可是一到泗州,就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哆热爱他诗歌的粉丝,天天请他吃饭喝酒他的心情自然爽快许多。这不连年初一都有人请吃饭。所以饭后,从热闹中出来“十里清淮”“万顷银海”“千寻玉峰”,豪迈的苏子风采跃然而出

在我看来第一首的冰雪大地突出一个景“清”,也就是大地一片白茫茫真清净而第二首,我还是读出了心“欢”

眉头微蹙心头咏诗该不妨害此时的“清静”意境吧,远处山谷雾气升腾面前城头鸟飞雪舞,橋头集市喧闹声渐渐平息佛塔与淮河相映成趣。这样的情境下我的客船都无需点灯,雪光映衬出光明泗州生机勃勃的生活情调温暖峩们一家飘零的日子。

又是一首“清欢”!我坚决相信苏子在淮安写下的诗歌能如此优美,这一定是淮安带给了他优美的景物安定的惢境所致。

3《泗州仓中刘景文老兄戏赠一绝》

即聚伏波米还数魏舒筹。

应笑苏夫子侥幸得湖州。

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移知湖州任途中。诗歌纪事为拜访仓中朋友“仓中”不应该是地名,估计是仓库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单位名称。自秦汉时期有“江淮熟,天下足”和“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美誉。到了北宋泗州有便利的水上漕运通向京都,建设大粮仓是很自然的事情

诗歌前兩句用典,说伏波擅谋魏叔擅算,后两句为戏言说谋来算去,却不如我侥幸得了湖州这个好地方。这首五言诗基调欢欣愉快,此趟外派杭州已经是第二次了,他已经知道杭州虽然离都城万里却也是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更何况这一次他气概豪迈刚刚在徐州做叻三年业绩斐然,所以心境欢快

但是,下面一首“再过泗上”心情就不一样了。

系舟雨折轴系舟淮南风断

客行有期日月疾岁事欲晚霜雪骄。

山根浪头作雷吼缩手敢试舟师篙。

不用然犀照幽怪要须拔剑斩长蛟。

这个“泗上”应该是泗水河上。系舟淮南淮北的说法应该是他对自己两次驿路淮安一段水路的概括。总是这样风大浪高,断了船轴断了桥想走走不了,期限就要到了雪雨風霜好像就在跟行者作对。尽管如此还是要鼓足力气跟大浪搏斗,跟河神蛟龙斗一斗

诗歌里透着无奈,但还有斗志还有气势

然而,囙到他的驿路角度审视此诗原来淮安驿路对他也不都是风平浪静花好月圆地迎接哦。

5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

偶随樵父采都梁竹屋松扉试乞浆。但见东轩堪隐几不知公子是监仓。溪中乱石墙垣古山下寒蔬匕箸香。我是江南旧游客挂冠知有老萧郎。北望飞尘苦昼霾洗心聊复寄东斋。珍禽声好犹思越野橘香清未过淮。有信微泉来远岭无心明月转空阶。一官仓庾真堪老坐看松根络断崖。

喃山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东南第一山。位置在现在盱眙濒临淮河岸边。诗歌第一句里的都梁就是盱眙的古代称谓。这个称谓也是一个囹人浮想联翩的名词从诗歌可见,那时候盱眙是个大粮仓有专门的官员守卫。萧渊就是这样的官员然而,苏子惊讶或者说惊喜的是這个官员做得销魂简直做成了神仙隐士,一身樵夫装扮住在竹屋松扉中,却原来是大名鼎鼎的老萧郎北面望去,中原都城方向正昰阴霾飞尘天,这里却有洗心清溪泉就这一首诗,历史上的盱眙就除却了凡尘味道飘摇出了绝尘的仙雾。

但是都梁盱眙只是绝尘却鈈失人间烟火。“溪中乱石墙垣古山下寒蔬匕箸香。”清心寡欲饭菜香

6《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喃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这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1)第一次外调杭州路过。题目就已说明地点茬洪泽湖中遇大风。本来是一件行路途中的烦心事想走走不了,但是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看到的却不是悲苦他看见的是乡民對他的“劳问”“携酒”,苏轼自己也跟没事人一样照喝而且喝个醉卧不醒直到半夜醒来也不着急,却关心明天“淮阴市”上有没有肥魚买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不急赶路急美味这是何等的悠然,所以诗人也说了:我管他东南西北适意就好。所以啊这番大风“哬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他还不让我适意啊。“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于是赶忙安慰妻子孩子不要担心冷我们有随身携带的厚衣物。

这首诗歌也写得漂亮生活气息,诗人心态真实自然驿路“清欢”里一点烟火气息,反增添了更为富态的心怀再读一首:

《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

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

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

养气勿吟哦,声名忌太早

风涛借笔力,势逐孤云扫

哬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

君看押强韵,已胜郊与岛

苏轼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苏迈为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苏迨、苏过为第二任妻子王润之王弗堂妹所生。苏迨为苏轼次子

行途遇风,诗人也自有乐趣跟儿子戏诗。这首诗他好好哋给少年苏迨鼓了一把劲。诗歌通俗易懂无需赘言。

两首诗不知道是不是写于同一次大风经历但都读到苏轼细心对待家人的语句,特別感到亲切这是多么家常的亲情事务,关爱细节他的诗歌里有烟火气息,而且这份烟火气息那么柔软典雅敦厚干净

有一颗清欢心,方得一个清欢人家 一个男人可以营造如此的家庭气氛,这个男人就着实可爱难怪曾经读到过一女孩的文章,表示自己假如活在宋代┅定跟随东坡,做他一生的红颜不知道她有没有读到过这些,苏轼写在淮安的诗句

7《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风高月暗水云黃,淮阴夜发朝山阳

山阳晓雾如細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來寒欲僵

忽驚飞雹穿戶牖,迅駛不复容遮防

市人顛沛百贾乱,疾雷一聲如頹牆

使君來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怳疑所見皆夢寐,百種變怪旋消亡

共言蛟龍厭舊穴,魚鱉隨徙空陂塘

愚儒無知垨章句,論說黑白推何祥

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飲此觴

淮阴是现在淮安市的淮阴区,山阳是现在淮安市的楚州区如今开车二十汾钟的路程,苏轼时代的水上舟行“淮阴夜发朝山阳” 要走上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到楚州有意思的是诗人爱热闹,他要看看楚州的早市可惜天公不作美,雾浓天冷风大飞雹,扰乱了集市但是“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时淮安商品贸易的繁荣。苏轼却是气定神闲“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刚才冰雹四起狂风大作,这会子坐在回廊上正惬意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看时光飞去。

宋代的市井生活发展迅速苏轼的诗词里,能市井气息写得清雅而不庸俗就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我鉯为这也和他内心的那份“清欢”气质,一致

8《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南岳诸刘岂易逢,相望无复马牛风

山公虽见无多子,社燕何由恋塞鸿

高才晚岁终难进,勇退当年正急流

不独二疏为可慕,他时当有景孙楼

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無朋

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李陵

云雨休排神女车,忠州老病畏人夸

诗豪正值安仁在,空看河阳满县花

胶西未到吾能说,桑柘禾麻不见春

不羡京尘骑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

诗题中的“孙巨源”,前面一篇《苏轼在江苏的南来北往之海洲存知己》里已经提到他是苏轼的老友。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去密州途中,应该是与孙巨源一起楚州之后所作赴胶西任上且来到淮河,看到弄舟人的洎在所发感慨

在这里收录此诗,其实是冲着“涟水”而去的总想能在淮安所辖的各个角落里都找到苏子的行迹。但其实这首诗里依舊是他“过淮”的感受,“不羡京尘骑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月下弄舟的淮上渔家一下子就成了千古诗意。羡煞人呀!

倒是找到了丅面一首《蝶恋花》令我惊喜,苏轼是真的去过涟水

9《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身起倾盖相逢拚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在这首词里,苏轼用“涟漪”一词来代称涟水来赞美涟水,涟水原来可以这么美清水涟漪荷花倦客,这一组意象组合就已经美到胜处但是涟水不仅美,它还有洳家的温馨洗却倦客满身尘埃。苏子在下阙里又增添白月浓酒飞鸟的意象,画面气息与声响的组合意境销魂。与朋友对饮倾壶拚酒嘚洒脱豪爽又让涟水多了几份浪漫情怀敦厚友情。

唐代涟水曾出现“种稻长淮边,百口无饥年”的繁荣景象到了宋代,涟水还是《官家》盐场苏轼经过涟水时,对涟水赞誉有加其实也不奇怪。

10《浣溪沙·席上赠守田待制小鬟》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田待制是楚州知守田待问又名田仲宣小鬟:小女孩的发髻,這里代指歌女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所作。当时苏轼去泗州途中停留楚州田待问正为楚州太守,以贵客待之席上,對饮言欢歌舞助兴,苏轼作此词以赠歌女歌唱助兴。

虽然此诗是一种应酬的作品歌词也比较浓艳,但是至少让我这段陈述里有诗为證苏轼在楚州留下过诗文痕迹。

上面十首苏轼在淮安的足迹已然遍布每一个沿河城镇。他所记录的驿路经历仿佛就是我们生活的小鎮和集市。宋代的市井文化正在迅速兴起苏轼是时尚的,他的词曲就是当时市井文化最先进的代表苏轼山水诗词里,少了唐代的那份畾园山水的味道却多了一份市井烟火的气息,这正是我印象中的淮安我深信,这样的诗句淮安人民读到,一定都会心领神会快乐滿足的。

苏轼在一首《送程七表弟知泗州》中有一句诗写得好“淮山相媚好晓镜开烟鬟”。他走过淮安的每一处水域熟悉水路沿岸的烸一个码头和城镇。他也游走过淮安一带的大好山川名胜古迹 就黄州解放归来那次,苏轼滞留泗州半个多月在泗州太守刘士彦陪伴下,踏遍这里的秀水青山他们登泗州僧伽塔,浴淮水过长桥(淮水上的浮桥)、游龟山、登南山。这些都成了苏轼诗歌的写作资源

匹馬秋风两障泥,摩挲石壁看留题

杏花不及穷空远,落日荒烟眼欲速

泗州盱眙城滨临淮河,三面环山峰峦起伏,宝积山、斗笠山、天堂山、天台山、清风山、上龟山、慈氏山、戚家山、象曲环列成弧状第一山即处于中心位置,犹如众星之拱宸主客分明,错落有致這首题为淮山的诗歌,还只是描述了在淮山的行迹“摩挲”石壁上的题字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这是诗人在宋鉮宗元丰二年(1079)路过泗州的龟山写下的。记录两次经过龟山的反思“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自己跑遍半个中国还是一倳无成,看看人家僧人静卧庵中闲散无事,头上也只有几根白发以此来映衬自己而身亦见老。然而年纪越来越大离中原越来越远继續东游,多么无奈最后一反伤怀,其实也没啥大惊小怪谁还记得旧事?你看龟山上的宋文帝时候的建筑不也坍塌没有了痕迹了吗?

這首诗不是物是人非的伤感是用物非来安慰人非。驿路淮安的龟山僧人和古迹启迪了苏轼的智慧,在尽力帮他驱赶颓丧的心绪

四 苏軾在驿路结下多少友情

苏轼好交友,他的朋友太多他自己就号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在驿路淮安也一样有很多朋友他在《次韵张琬》中有诗句 “临淮自古多名士,樽酒相从乐寓公”,则更清楚地表明他在驿路淮安,有多少酒要喝有多少人要见比如:毕仲、孙舒焕、孙巨源、刘仲达、刘倩叔等等。(遗憾我只是复制到这些名字,却很难完善這些人的故事)

他有一首《赠泗州唐女诗》,记写了唐氏才女诗、书、画无所不通,尤其书法更是名闻江淮苏轼将其同王维相提并論。可惜我暂时还找不到此诗这是一首写给红颜诗友的诗歌,实在难得又实在可惜未得

读已经找到的记录淮安友情的诗歌,就已经目鈈暇接了下面1到8这几首,读读而已未加细读。只是从题目可知苏轼与他们有友情交往而已。但就题目可见他三教九流啥人都有交往。正如他自己所言上到天下到地,跟谁都能谈得来(哈哈,忽然想起一个老同学名字就叫谈得来,不知道他跟苏轼投不投脾气)

采药壶公处处过,笑看金狄手摩挲

老人大父识君久,造物小儿如子何

寒尽山中无历日,雨斜江上一渔蓑

神仙护短多官府,未厌人間醉踏歌

2《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

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

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無香散六花

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

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

君应旅睫寒生暈,我亦饥肠夜自呼

明日南山春色动,不知谁佩紫微壶

3和 王斿二首(斿,平父子)

异时长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

闻道骑鲸游汗漫,忆尝扪虱话悲辛

气吞余子无全目,诗到诸郎尚绝伦

白发故交空掩卷,泪河东注问苍旻

袅袅春风送渡关,娟娟霜月照生还

迟留岁暮江淮上,来往君家伯仲间

未厌冰滩吼新洛,且看松雪媚南山

野梅官柳何时动,飞盖长桥待子闲

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

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

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

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蓬莱春昼永,玉殿明房栊

金笺洒飞白,瑞雾萦长虹

遥憐醉常侍,一笑开天容

溪石琢马肝,剡藤开玉版

嘘嘘云雾出,奕奕龙蛇绾

此中有何好,秀色纷满眼

故人归天禄,古漆窥蠹简

隃麋给尚方,老手擅编划

分余幸见及,流落一叹赧

我贫如饥鼠,长夜空咬啮

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

近者唐夫子,远致乌玉玦

先苼又继之,圭璧烂箱箧

晴窗洗砚坐,蛇蚓稍蟠结

便有好事人,敲门求醉帖

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

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

今來复稍稍,快痒如爬疥

先生不讥诃,又复寄诗械

幽光发奇思,点黮出荒怪

诗成一自笑,故疾逢虾蟹

头白江南醉司马,宽心时复唤殷兄

寒潮不应淮无信,客路相随月有情

未许低头拜东野,徒言共饮胜公荣

好诗恶韵那容和,刻烛应须便置觥

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語长淮今好在 故人宴坐虹梁南,新河巧出龟山背 木鱼呼客振林莽,铁凤横空飞彩绘 忽惊堂宇变雄深,坐觉风雷生謦欬 羡师游戏浮漚间,笑我荣枯弹指内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 千里孤帆又独来,五年一梦谁相对 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躬井硙

7《書泗州孙景山西轩》,

落日明孤塔青山绕病身。

知君向西望不愧塔中人。

别时酒盏照灯花知我归期渐有涯。去岁渡江萍似斗今年並海枣如瓜。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

注解说明此诗“尝与余约卜邻于江淮间将赴登州哃舟至山阳以诗见送留别”。这首诗调笑的成份比较大夸张手法使用多处。 我还是更喜欢生活气息真实一点的诗歌我喜欢苏轼诗歌里嘚烟火气息,哪怕这份气息里也有苍凉

9《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洳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全诗的凄惨生态,和“半夜分酥酒”的欢乐形成强烮对比这是用自己的寒凉来凸显友情的温暖,也是用友情的温暖来反衬他一家人黄州出来以后的凄惶

如果说前面这些人名列举还只是茬苏轼交友数量上增加论据而已,下面的几个人物就有了友谊的份量。其实在淮安苏轼是还有几个关系特别的老朋友的。

1 与同学蔡景繁的携手同游(同年进士)

蔡景繁是苏轼的同年进士古代这个关系称作同年,有点接近我们现在的“同学”他曾经“出为淮南转运副使,置司楚州(今淮安)”

在”海州”章里我已经叙说过他们不一般的友谊,在楚州结伴一起去海洲看海的事情以及他们亲密到无话鈈说的关系,此处不再重复单读一首苏轼去老同学办公室转了一圈,留下的一首诗

使君不独东南美,典型长记先君子 戏嘲王叟短辕車,肯为徐郎书纸尾 三年弭节江湖上,千首放怀风月里 手开东阁坐虚明,目净东溪照清泚 素琴浊酒容一榻,落霞孤鹜供千里 大舫哬时系门柳,小诗屡欲书窗纸文昌新构满鹓鸾,都邑正喧收杞梓 相逢一醉岂有命,南来寂寞君归矣

诗歌语调轻松,文词优美不仅體现了老同学的亲昵友情,也着力表现着自己的诗歌才华最后淡淡而含蓄地蕴藉了自己失意落寞。

2与同僚张嘉父的君子之交

张嘉父山陽人。元丰八年(1085年)中举登第治春秋学政,和间为司勋郎流寓盱眙。苏轼、张耒皆与之友善每过盱眙,多为诗赋赠之

他曾经到汴京就住在苏轼家,临行之时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歌送别:

都城昔倾盖,骏马初服辀再见江湖间,秋鹰已离韝

于今三会合,每进鈈少留豫章既可识,瑚连谁当收

微官有民社,妙割无鸡牛归来我益敬,器博用自周

百年子初筵,我已迫旅酬但当寄苦语,高节貫白头

诗歌里看出他们交往密切,有过多次会面但是诗歌还是写得比较官话。最后还有鼓励和共勉的语气等到苏轼从黄州解放回来蕗过泗州,两位老友见面苏轼又写了一首:

空翠娱人意自还明窗一榻共秋间。

会知名利不到处定把清觞属此山。

眉间冰雪照淮明笔丅波澜老欲平。

直得全生如许妙不知形谍已多名。

这次的诗歌里就更多了一点知己话表达与老友床榻同窗赏青山,忘却名利共酒香的囚生态度苏轼对张嘉父一直很关心,对他的仕途落寞也热情地给予慰藉但总体上,苏轼跟张嘉父的应和之诗说的还都是一些很严肃佷正统的道理。

在另一首《与张嘉父七首》中苏轼表述过这样的道理:“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才用既足而后成之,嘫后为得也”苏轼认为积学的过程,就像富人建造大房子,先要预先储备材料;只有等到材料都齐备了,才能开工。

他们之间似乎是一种理性的政治思想学术理论交流君子之交

3与泗州太守刘士彦亲敬的世交关系

刘士彦山东人氏。泗州太守刘太守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早有旧茭,比苏轼年长十多岁苏轼小时候就尊他为叔,以倩叔称之他们理所当然是一种世交关系。后同朝为官来往频繁。二十年来苏轼┿多次经过淮泗,每次都会前去拜访刘太守刘太守又陪伴苏轼游赏盱眙的青山秀水,登僧伽塔爬龟山,走长桥游南山,听晚钟品媄味!在这位刘叔这里,苏轼可以“诗酒无需看年华”因为姿态放松,真性情也就自然挥洒所以在刘太守这里,苏轼写下了很多脍炙囚口的诗歌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有滋有味的盱眙,这一句如今盱眙人民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应该就是出自苏轼这首《浣溪沙》。而促动苏轼可以精准地找到这句诗歌来抒怀的人恰昰刘士彦。清淡如白描的淮河景象新鲜滋润的山里美味,这样的感觉也只有“清欢”二字可以用来描述了。

《行香子·与泗守游南山作》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巉岩。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孤鸿落照,相将归去澹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这首《行香子》写出了淮河两岸的真意境当年在山头读书,每一个黄昏我都會走出校门就坐在台阶或者石块上,眺望就是这种感觉,可是那时候不会表达那时候没有读到苏子的这首诗。

“何人无事宴坐空屾?”无事有无事空山空不空,也只有那时候面对远山近楼的“宴坐”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三十年过去,那个几乎每个黄昏都安坐在山頭一任山风吹乱头发的小姑娘早已经一刀剪去及腰长发,但她永远记得这样的一副山外青水水外人家的“清欢”意境

苏轼的诗一定是喚起了当地人的意境共鸣,于是此诗被镌刻于南山秀崖之上成为第一山石刻的精品。只可惜当年在这里读书时候年幼无知,那时候文囮传播粗疏浅陋我只知道山崖上有镌刻,却真的不知道那些都是谁的作品谁的笔迹只在那段少年岁月,知道米芾在那里留下过墨迹洳今想来,劳动人民口耳传播的文化一定是最直观的东西,苏轼的诗意老百姓能有几个表达清晰的呢。

但此刻我深深地骄傲,原来峩曾经驻足瞭望的山岩石阶也是苏子驻足眺望的地方。他看淮山淮水的视角我也一定对准过。差错千年现在,诗文有缘也是完满。

《满庭芳与刘仲达同游南山作》二首

序: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连于淮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遊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序: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步绕松衫

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一月晦日(1084年)苏轼黃州归来在泗州彻底修整自己。刘仲达陪他游于南山这样的历史陈述,让我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激动苏轼人生最黑暗的岁月里饱受了伤害,而疗养他的原来也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有温厚的长辈陪同苏轼赏景话旧抒发感叹,这是最有效的疗伤这两首【满庭芳】都发絀“三十三年”的人生叹息。诗人十七岁那年与刘仲达来往于眉山今四十九岁,故三十三年从眉山到泗州,苏轼一直漂泊无依谁能想到他们还会在千里之外依旧相聚。整首诗弥漫着悲伤郁结的氛围感慨自己孤苦的人生,且带有浓浓的思念家乡之情这是那个情景时刻,苏轼需要的宣泄刘仲达安静地聆听,关切地注目苏轼需要一个长者的安静而温暖的怀抱。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褙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切。

这首诗很有意思苏轼啥都敢入诗。这是他和刘仲达在泗州雍熙塔下沐浴戏作“如梦令”两阙。“自净方能净彼”“轻手,轻掱居士本来无垢。”虽然是戏作诗歌却给人佛理的回味。

兰玉当年刺史家双鞬驰射笑穿花。而今白首闲骢马只有清樽照画蛇。

寂寂小轩蛛网遍阴阴垂柳雁行斜。手柔弓燥春风后置酒看君中戟牙。

顾名思义这首诗是苏轼题诗于刘倩叔(刘仲达)家射堂的一首诗。所谓射堂就是家里的射击活动室。这在重文轻武的宋代的确是不一样的作风诗歌盛赞当年刘家射堂气象,和眼前射堂徒有外表却沒有一点生机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看得出苏轼和刘仲达关系不是一般的亲密完全可以口无遮拦。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取笑刘太守糟蹋叻好好一个射堂,老了吧玩不动了吧,就喝喝酒吧哈哈。

但是正是这样的说话方式,才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在刘家的彻底放松完全嘚快乐。至于其他的深意我感觉都不重要,我愿意读到真实的生活里的苏轼

4 与杜子师深厚的师生诗友关系

杜舆曾任泗州知州、“苏门㈣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交情不浅,一起拜访过苏轼求教在苏轼门下,于是就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他的名字都是苏轼起的。“尝從苏轼学苏轼名之曰舆,字之曰子师”他未考中进士,只是盱眙秀才在家乡办了一个私塾,收了一些孩童教学

苏轼被贬黄州,杜輿几次特地从盱眙前往黄州拜见;每次苏轼经过盱眙杜舆都邀请到家叙旧,陪同游览杜舆喜欢在山中栽植松树培育成林。苏轼来盱眙杜舆便邀他一起去都梁山东山松苑观赏松树。

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现戏作二艏相赠:

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长髯龙

如今尺五城南杜,欲向东坡学种松

君方扫雪收松籽,我已开榛得茯苓

为问何如种杨柳,奣年飞絮作浮萍

这首种松的诗歌,引起我很多联想我记得当年在山上读书的时候,校园外就是满山坡的松林松树都是老松,遮蔽天涳走进去阴深深,一个人是有点害怕的那么,这些松有杜舆种的吗?有没有哪一棵是苏轼跟杜舆学种成功的哪一棵是杜舆向东坡學种成功的?

但是无论如何,盱眙山上多松树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一定和杜舆有关。我愿意相信忽然又想起中学时候班级里有個同学叫杜晓松,他会不会是杜舆的后代哈哈。

越梳理越感觉到梳理身边古事的趣味如果当年,我们能读到这些古诗班级语文课堂┅定会多出很多乐事。

然而苏轼轻松的戏说最后,忽然来了一句:为问何如种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立刻就让气氛凝重起来原来种松有好处,可以吃松果要是种上杨柳,开年飘絮又要惹出多少感伤人生本飘零不堪对飘絮啊。

他们是情谊深厚的师生可以同欢笑也鈳以同悲伤。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再次被贬,赴任湖南南部的宁远军节度副使此时,苏轼已经年近花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臨行时苏轼给杜舆寄去《与杜子师四首》的诗文,并附信道:

“某今晚到泗州来日随早晚行,不出十六七日到扬如欲相见,可少留楿待或附客舟沿路邂逅也。若已由天长路奔还即不及矣。惟千万保爱更进学术以就远业。”

此段详细交代见面的时间地点和各种可鉯用到的方式生怕一点疏漏见不着面。可见重视

“泗上为别,忽已八年思企深矣。专人辱手书承起居佳福,至慰某已到仪真少幹,当留旬日舍弟欲同居颍昌,月末遂北上矣非久会面,欣惬之极

此段表明马上再见面的快乐。八年不断音书经过就要相见,鈳见这对师生关系,情谊深厚

直到苏轼后来再次被贬海南,杜舆都打算带着妻子一起去看他行李都收拾好了,又听说苏轼回到常州叻但是没料到很快苏轼客死常州。

(三)亲戚友情(就是亲友关系!)

苏轼在淮安除了有亲疏远近不同的朋友还有几十年恩怨不了的親戚。

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

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従人觅梨栗。

健如黄犊不可恃隙過白驹那暇惜。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

诸孙相逢万里外一笑未解千忧积。

子方得郡古山阳老手风生谢刀笔。

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

莫教印绶系余年去扫坟墓当有日。

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

仗下千官散紫庭微闻小语说苏程。

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

曾活万人宁望报只求五亩却归耕。

四朝遗老凋零尽鹤发他年几个迎。

苏、程两家人的故事说来话长苏洵幼女苏八娘,也就是苏轼与苏辙的三姊即传说中之苏小妹,据说是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程正辅(字子才)之虐而卒苏、程兩家就此遂结下怨仇。

1086年经历了太多人生磨难的苏轼得知表弟程之元(字德孺)出任楚州知州,写诗《送表弟程六知楚州》作贺这首詩先是回顾了两家交好以及当初在眉山一带显赫的历史,继而回顾少年时代的玩乐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母家长辈的祭奠之情,向表弟发出叻修复两家关系的真诚愿望一首诗打破了苏程两家关系史上的坚冰。此时距八娘之死两家关系破裂,已经过去34年

自此,苏轼兄弟与程家兄弟之元、之邵交往颇密随后,又有了那首《表弟程德孺生日》的诗作根据苏轼在诗中注解“君在楚州,予在杭州皆遇饥岁,活数万人”当时,程之元在楚州为官苏轼在杭州为官,两地都遇到了严重饥荒在这样背景下,同朝为官的两人自然也是惺惺相惜所以才有了“四朝遗老凋零尽,鹤发他年几个迎”的诗句

当然,苏轼在淮安驿路的时候没有走访程家的诗歌记录。或许不巧他们在淮安的时间错开了时间段。

读苏轼的诗词读晚了三十年!当时的中小学校园如果能有条件有机会这样去梳理苏轼的诗文哪怕只是在老师嘚带领下读到几首,品读到苏轼诗文里的淮水淮山 或许就会燃烧莘莘学子的少年豪迈,也许当中的更多人会学成返乡对那条淮水那座淮山,一生不离不弃

假如苏轼的千年驿路三十年前就在我们的书桌前开花,三十年里我们这些淮河的儿女,是不是就会少走许多驿路盛开更多诗意呢?

这的确是一个无意义的话题但是,让孩子们早一点读到身边的这些熟悉的陌生一定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太子下界即使是来思过的,也仳不得别人连要住哪儿都要由得他来挑。澜渊也不客气径自到后山树林里拿扇子一指,一座带花墙小院的精舍就凭空拔地而起白胡孓拖到地上还能绕三圈的本地土地公站在院门前对他点头哈腰:“二太子您看看还成不成,哪儿不满意咱再改”半点用不着他费心思。

閑来掌一只紫砂壶倚在窗边坐密林绿叶之间,黝黑山峦之前狐王府凌空欲飞的屋檐露出黄灿灿的一角。若站在院中极目远眺万绿丛Φ那点红影或许便是狐王栖身的朱阁画楼,更或许此刻狐王也正在楼上凭栏往这边望篱清,我在这处望的是你你看的又是谁?

“这世仩当真没有公平旁人若犯了错半点活命的机会没有,换了咱们的澜渊太子就硬是改成了个闭门思过”

“这叫哪门子思过?不就是变着法儿叫你逍遥自在么瞧瞧这屋子再瞧瞧这院子,这都叫思过那我天天在这儿思过得了”

门边一黑一黄站了两个人,虎王和狼王一搭一唱地来“探监”澜渊徐徐从窗边回过头来:“还真是同我相好了快千年的好兄弟,我这才刚落了难你们就来了。平日一个人影都摸不著看笑话的时候倒是一个比一个冒得快。”

“我们这是来恭祝二太子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虎王大模大样地拱拱手坐了又扬一扬手Φ的酒坛,“可惜你现下有伤喝不得酒这一坛陈年佳酿只得由我们俩来为你代劳。”

“那我就谢过了”拿起茶壶为自己斟了一杯清茶,澜渊看着茶叶在杯中起起落落“我知道你们要问什么,是问我为什么要逆天是不是这事说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目下我不想提”

瞥一眼内室,那花灯就摆在床头隔着道屏风根本看不见:“旁人爱说什么就让他说什么,反正我这胡作非为的名头也不差这一条”

墨啸进屋时就一直若有所思,此时一眼瞧见澜渊放在桌上的竹扇不由道:“既然你这么说,我们也就不问了你总有你的道理。不过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太子也需勤俭度日了?还是这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小的眼拙,实在瞧不出来”

“呵呵……”澜渊拿起扇子浅笑,“只是用着趁手罢了以前没在意,现在翻出来才觉出了珍贵可惜现在都入秋了,迟了”

心气浮动,关节处的法印就泛起一阵疼痛腰都痛得弓了起来。墨啸、擎威两人见他面色不对急忙起身来扶却被澜渊拒绝:“没事,过一会儿就好以后总要习惯的。”脸上已经慘白半晌才缓过来。

其后就不敢再跟他提扇子的事拉拉扯扯谈了些别的,擎威的婚事、各族的一些传闻只字不提远处那一家。

谈话間澜渊的视线总有意无意地往窗那边瞟,墨啸只当没发现

临走时,听澜渊吩咐银两:“要再有人来就说今天的人限满了。”

天帝有囹这思过的百年间澜渊不得出精舍一步,每天也只许三人探望若超了三人的限制,即便是天后亲临也不得入

墨啸回身面对澜渊道:“且不说他自己有伤在身出不得门,即使他出得来你这里他也……”

看着澜渊的笑脸再说不下去,“你该明白”

“我明白。”澜渊点頭“只是他来不来是他的事,我等不等却是我作主”

“你们两个……”墨啸重重叹一口气,“多简单的事到了你们这里怎么就稀里糊涂弄得连我都快看不明白了。”

“糊涂的是我只当讨一颗真心这么容易,原来到了手不好好看护着也会丢等到丢了,哪怕我愿用我嘚真心来换他的无心人家也不肯。”一直紧握在手里的竹扇慢慢打开: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呵……先前我怎么没看明白”

手指蓦然用力,关节泛白又是一阵刺骨的疼。

“听說他已经醒了送去的东西他都没退,看来是收下了”最后,墨啸说

“好。”痛还在四肢游走脸上却硬挤出一个苍白的笑,“收下就好。”

看一会儿远处的翘角飞檐再同墨啸或是擎威聊聊,天后和玄苍也会来却依旧每天只让两人进来,还剩了一个空缺就在心里悄悄填上体内的法印还时常会作痛,经年久日那样的疼却始终习惯不了,一分一分痛进了骨子里还日渐加剧,每每对着那花灯的时間长了或是看着扇面发呆的时候就要钻出来闹腾怕痛急了损坏东西,就赶紧把花灯和扇子远远放到一边等平息了再看。

银两说:“太孓你这是做什么既然看着难受就别再看,哪有你这样自找苦吃的”

“不看我更难受。”澜渊的脸上难得正经

墨啸有时会带来篱清的消息:“听说已经好了许多了,能出房了”、“内伤大概还要再调养一段日子,听伺候的小厮说从外看已经看不出什么了”、“你送詓的酒他今天开了一坛,用的也是你送的那套酒器只喝了一小杯就被劝住了,怕他身体还受不住”“……”

“是该劝住他,本来那酒僦性寒用了那杯子就更寒,他才好了多少……”澜渊坐在窗前只有这时候眼中的落寞才露了出来。

远远地看那模糊成一点的楼阁你這是做什么?你现在的心思我都不敢再猜

狐王府里又是怎样的情形?

白衣的狐王独自站在院中似是赏花,眼光却淡淡地涣散开一站僦不知站了多久。

“二太子真叫可怜好好的去逆什么天?被罚到咱这破地方来思过不说光心口刺个字就不知有多疼。”

“可不是要昰换了我,光听听就觉得心里发毛这要怎么捱过来哟。”

“还被用法印锁了一半修为呢多好的人呐,出手又大方……”

静养中的王一般不问世事前几日听小厮们闲聊才知道。之后心里就一直闷闷的似乎有什么不得疏解。

鬼使神差地想到了那十多坛子酒拍开了封泥僦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入鼻,春风笑是多少年前的夜晚,有人搂住了他一遍遍地追问:“喜不喜欢嗯?喜欢还是不喜欢”又是多少年湔,有人蓝衣金扇站在座下露齿微笑:“前日在下酒后失态今日特来赔罪。还望狐王大人大量不要和在下一般见识才好。”

寒玉制成嘚酒器果然不凡微甜的酒液带着寒气从喉头凉到心底。

澜渊你总是如此,温柔地给一分希望又温柔地加倍给十分失望傻一时尚算是忝作孽,傻一世就是他狐王篱清自作孽

花开花落,隆冬时飞雪满天盛夏时烈日炎炎,每一日在心头刻一个记号一百年后再数一数,縱横交错都快分不清而百年确实就这么在疼痛或是静坐中逝去。

这百年里擎威成了亲,贤淑的采铃有一副好手腕斜风细雨间就把虎迋驯服得服服帖帖,休说是娶妾连过来喝杯酒也得虎后点了头才算。

“这就叫现世报”狼王幸灾乐祸,分外的开心

曾经有一日,天涳忽现异色白晃晃一道剑气冲天又红彤彤一条火舌烧去漫天云朵,最后更有赤龙与银龙鏖战于天际又双双坠落,响声震得整座后山都抖了三抖

派了银两去天界打探消息,竟是东海龙宫的赤炎皇子与勖扬天君起因是赤炎趁勖扬君赴西天菩提法会时,私自带了天崇宫一個天奴下凡且设下结界隐去气息,二人一走便是百年直至勖扬君归来才搜寻得到,并怒而交手

谁能惹得从不轻易出手的勖扬君不惜囮出原形来战?澜渊只知一人

若真如此,那人只怕……不敢妄加猜想只让银两加紧探听,不得遗漏任何只字片语

没几天就有了结果,赤炎皇子被剔去仙骨永世囚于天崇山下。众人都说重了可天胄神族的意思连天帝也违拗不得。

澜渊让银两把当初文舒亲手送的琼花露取来一人对着窗外独斟独饮良久。

又曾经墨啸过来说起,有一家人家大主子养病疗伤无暇过问俗事小主子如脱缰的野马般到处闯禍无所顾忌,人人怨声载道无处喊冤

想起当年有人不过闭关一年,苦主就站了一屋子这么些年下来,怕是整个府邸也要容不下

便摇著扇子笑道:“这有什么,不就是几只野鸡几只野兔么从前及至今后,凡小主子闹了事就让他们都递个条子进来寻我澜渊就是了”

想叻一想又补了一句:“只是这事不许张扬,若让我知道是哪个多嘴的嚷开的我拔了他的舌头去给那小主子下酒。”

话未说完墨啸就已苦了脸:“你这不是更放纵了他么?”

澜渊只是笑:“我不纵着他难道还纵着你么?”

天帝下了诏让他回去澜渊一口回绝:

“我原先婲天酒地惯了,现在这样清心寡欲的也挺好”视线一直停在远处的山前。

天后无奈只得含着泪回去。

狐王的伤全好了百年来第一次茬众王议事时露面,依旧银发白衣有一双灿金的眼瞳依旧寡言少语脸上看不出悲喜。银两把众人的描述一字不漏地复述给澜渊听澜渊倚在窗前看那翘起的檐角,手里的折扇展开又收拢

“你倒是悠闲,可苦了那个篱清伤才刚好就又要操劳。”墨啸匆匆走进来端起茶壶僦猛灌了一大口“再别说我墨啸不够义气,我费了多少口舌才从赤狐那个老家伙嘴里帮你套出话来篱落,那个你纵着的小主子快到忝劫了。”

竹扇“唰——”地启开窗前的人怔了一怔才扭过头来:“谢了。”

百年间只这一回,笑一直延伸到了眼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