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第一富豪是谁谁

说起中国首富,大家想到的都是谁?王健林还是马云?

想起他们两个,一点都不奇怪,他们两个基本上就是“首富”的代名词:王健林的万达帝国,涵盖了商业地产、酒店、旅游、文化、百货等产业,年收入达1500亿人民币;而马云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更是改变了一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但改革开放那么久,曾经当过中国首富的可不止王健林和马云。你听说过其中一位首富,是靠着收破烂卖废纸当上中国首富的吗?

比这更传奇的是:27岁她还在香港街头收破烂,33岁就赚了第一桶金,进而开拓美国市场,后来返回内地创办企业,短短20年时间就成为了中国首富。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她的企业遭受到了严重冲击,甚至一度陷入要破产关门的境地,但她咬紧牙关,想尽办法,终于把企业从破产的漩涡中拉了出来!

2016财年,她的企业产品销量达到1300万吨,销售额321亿元,利润高达58.6亿。在《2016胡润百富榜》中,她以330亿身家排名第49,在《2016胡润女富豪榜》中排名第5。

而且,据世界财富组织统计,她还是有史以来世界白手起家者中,最富有的女性!

这个人到底是谁?她就是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

从合资企业高管到香港破烂王

张茵祖籍黑龙江鸡西,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广东省一个清贫的军人家庭。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因为父亲在文革时被批判坐牢,身为老大的她早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这也塑造了她独立、坚强、大度的个性。

1982年,会计毕业的张茵来到深圳闯荡。她先在一家面料公司做会计,半年后又转投一家待遇优厚的合资企业,先后担任财务部部长和贸易部部长。

按理说,这一切都在按着张茵理想的职业规划发展,但一次出差改变了她的命运。当时她代表企业去香港收购废纸,2天时间里,她看到了废纸回收厂内堆积如山的废纸,源源不断地被打包进货运柜发往内地。

经过打听,张茵得知,由于当时国内森林资源缺乏,特别是造纸用速生林建设严重滞后,作为高档纸生产原料的废纸和木浆都需要从香港进口。在香港收购废纸再转卖回内地,在当时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看到如此商机,加上之前的工作经历让她在内地和香港造纸业都积攒了不少人脉,很多人都建议她去香港做废纸贸易。虽然她也颇为心动,但还是非常犹豫:真的要放弃企业优厚的待遇,去香港当个收破烂的吗?

思前想后,张茵还是觉得要去香港创业。后来她说:如果失败了,我大不了就回深圳打工,怎么也饿不死;要是我浪费了这次机会,以后我会怨自己一辈子的!

1985年春天,27岁的张茵放弃了深圳优厚的工薪和住房,揣着两个合伙人一起凑的3万块钱,只身一人来到香港,租下一间37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了营港深纸品厂,做起了废纸回收贸易。她的创业之路也由此起步。

虽然收废纸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里面的水也是相当深,张茵很快就被上了一课。因为初来乍到,也不太懂行,收回来的废纸总会夹杂着湿纸和发霉的纸,甚至还有垃圾,能有一半的合格率就不错了。

不得已,张茵只能用最笨的办法:逐一检查。每一车拉来的废纸,张茵和合伙人都要认真检查过后才通过,有时候看完一车废纸需要一整天。

不到一个月时间,张茵就瘦了十几斤,但她也练出了火眼金睛,“看得多了,谁好谁坏、谁可信、谁耍滑,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谁也骗不了我”。

但掺假只是小事,更恐怖的在后面。当时香港的废纸回收生意被黑社会“三合会”垄断,他们卖给废纸收购厂的纸浆,水分比例高达30%,而合理的比例只有10%到15%。但废纸回收商们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来自东北的张茵可不管这一套,面对三合会掺水的纸浆,她说什么也不收,这可激怒了三合会。那段时间,张茵不仅多次接到三合会的恐吓电话,甚至自家的厂房也多次被三合会的人闹事,玻璃砸得粉碎,废纸都被浇上了水,甚至还说要烧掉厂子!

在压力之下,张茵依旧没有退缩,她不问其他,只管公公道道地把生意做好。而三合会也是挑软柿子来捏,看着张茵如此彪悍,再加上警察过问,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一下子,张茵一下子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敢和黑社会叫板的内地姑娘。再加上张茵坚持控制废纸的品质,为人也仗义公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废纸卖给她。不到6年,她就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废纸出口商。

在这期间,张茵还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另一半——巴西籍台胞刘名中,二人不仅结成伉俪,更是日后默契的事业伙伴。

香港太小了,我们去美国开厂!

虽然在香港闯出了名堂,但香港毕竟还是太小,跟不上内地与日俱增的对于废纸的需求。很快,张茵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美国开厂!

当时的美国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废纸回收系统极为科学,旧瓦楞纸箱的回收利用率甚至高达75% ,被誉为“废物中的沙特阿拉伯”

美国废旧汽车场里面的旧汽车

1990年2月,张茵和丈夫成立了美国中南控股公司。在陌生的市场里,张茵的起步很困难。为了省钱,夫妻俩在洛杉矶东部的蒙特雷帕克租了一套公寓,白天当办公室,晚上就睡在那里。

因为没有人脉,他们只能兵分两路,她带着翻译,刘名中一个人,一家一家跑工厂,向别人介绍中南,请对方把废纸卖给自己。因为忙不过来,刘名中经常没时间吃饭,一边开车,一边吃汉堡。

后来有国内伙伴看到中南控股做得很大,对张茵说:几年时间就发展这么好,美国的生意很容易做啊?张茵一笑置之,说:没有哪一刻是不辛苦的。

在美国闯了几个月,张茵也在美国慢慢站稳了脚跟,确定了几个固定的废纸供应商。刚好当时中国对美贸易量大幅度提升,创造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满载去美国的船只,返航时往往是半仓或者轻仓,因此在运价上有很好的折扣。

得知这一消息,张茵立刻就用这些“顺风船”往国内运送废纸,既固定了运输航线,又减低了运输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了先机。

依托美国市场,张茵的产业链日趋完善,她将美国低价回收的废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再将加工后的牛卡纸销往世界各地。短短10年,张茵就在美国创立了7家打包厂和运输企业,商业版图不断扩张。

2001年,中南控股跃居美国废纸出口行业之首,龙头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张茵也因此成为美国知名的女性企业家,在全美女企业家榜单中位列54位,美国媒体称之为“废纸大王”。

回中国办厂,造纸卖给美国人!

虽然张茵是靠废纸起家,但是她并不喜欢媒体总叫她“收废品的”,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做的是“科技环保企业”。

而且,当时的张茵,野心远不止做一个买卖废纸的中间商。她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把美国的废纸运回中国,在大陆生产出高档的纸制品,然后再卖回美国,赚美国人的钱!

1996年,张茵在东莞投资1.1亿美元,创立玖龙纸业,正式从废纸贸易转型为废纸造纸。1年多后,玖龙的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年产能为20万吨高档牛卡纸。而同一时间,国内绝大部分造纸厂的生产规模只有每年5万吨左右。

此后两年多时间,张茵又先后斥巨资在东莞基地安装了两条生产线。至此,玖龙纸业以三条生产线、百万吨产能确立了中国包装纸板龙头企业的地位。

接着,张茵又挥师北上,在江苏太仓建立了拥有95万吨产能的造纸基地,相当于在长江边上再造了一个玖龙。2005年底,玖龙纸业的年产能达330万吨,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为17%,成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

2006年3月3日,玖龙纸业登陆香港主板,IPO为集团筹得34亿港币。不少大名鼎鼎的富豪都大量买入玖龙的股票,包括嘉里集团郭鹤年、恒基地产李兆基、新世界发展郑裕彤。

《2006胡润财富榜》显示,张茵以270亿的身家位列榜首,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而该榜单仅仅根据张茵持有的74.7%的玖龙股份计算得出的,美国的中南控股都没有计算在内。

次贷危机来袭,力挽狂澜

但好景不长,张茵的首富位置还没有坐多久,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来了。

2008年底,废纸的价格从1年前的一吨几百美元,跌到了一吨七八十美元,库存就像垃圾一样被随意堆积。

由于出口量下降、成品价格暴跌,玖龙也出现了现金短缺与库存积压现象,其企业负债额一度冲至123亿港币。

受此影响,玖龙的股价也在两星期内暴跌40.28%,张茵的身家在一天内蒸发134亿港币,半年内,缩水超过90% 。更糟糕的是,一则有关玖龙纸业即将申请破产的消息开始流传。

尽管张茵一再否认“申请破产”的传言,但仍然挡不住各方质疑。银行要求实地考察,外聘的工程队要求马上结账……“从2008年年中至年底,日子真的很难,我每次回到办公室的心情都很沉重,有时连走路都觉得困难。”张茵说。

关键时刻,张茵展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毅力。即便公司内外交困,集团股价和现金流跌至谷底时,玖龙坚持拒绝了很多投行、PE的融资方案,“只要是涉及到会稀释股权的,我都不会接受。”张茵说。

在危机之中,张茵带领团队定下了“全面收缩,度过寒冬”的方针,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挽狂澜:

1、首先,她全力止损,及时叫停了一些扩产工程。

2、其次,她着力调整了销售和采购政策,将以前的32天一个采购周期转变为7天一个周期。

3、强化采购部、销售部及内部生产线之间的协调配合。将主要原材料的库存都控制在36天以内,产品的库存量保持在15天以内,并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调节生产计划。

4、将竞争重心转向国内市场。以往,玖龙纸业的内外销比例几乎为1:1,在外销出现困难的情况下,玖龙开始着力拓展内需市场,并在半年后将内销比例调整至8成以上。

5、把废纸原材料从进口换成国产。过去,集团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使用进口废纸,而随着天津、重庆造纸基地先后投入运营,这两地50%以上的原材料改为国产废纸。而东莞及太仓的老基地,采用国产废纸的比例也达到了30%左右。

张茵的努力收到了成效,玖龙不仅稳步复苏,甚至还展现了更胜从前的成长速度。2009年,玖龙展开了两次减债行动,清偿了全部外汇贷款。

在这之后,集团旗下的越南基地,泉州、沈阳、乐山基地相继建成投产,不仅国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还加速占据了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市场。

玖龙纸业2009财报显示,上半财年盈利仅为3.02亿,但是下半财年就迅速提升到13.38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14%。玖龙在张茵的带领下终于度过了难关!

更令她欣慰的是,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情况下,玖龙做到了“没有一笔烂账”,所有的货款都收了回来。

2010年,玖龙创纪录地创造了22.2亿元的利润,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58.6亿元!玖龙和张茵,一起创造了奇迹!

谈起成功的秘诀,张茵说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凡事量力而为,“如果只能建三星级的饭店,自己决不会赌气建五星级的。”

此外,由于学过财会专业,因此张茵在管理上有独到的见解。提倡“个人小家庭,公司大家庭”的人性化管理。既为下属提供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又在待遇上说到做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张茵说,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下班后在员工宿舍小区里,看着员工们在运动场上锻炼、跳舞。每当看到有一家几口人一起散步、带着孩子玩耍时,张茵都异常开心,内心喷薄着巨大的成就感。

回顾张茵30多年的创业历程,从香港“收废纸的”到造纸大王,从第一位女首富到破产边缘,最后再从谷底爬起。张茵走过的每一步,都体现出创业家特有的坚毅和努力。

尽管中间遇到过无数次挫折,都没有让这个女人折服。每一次挫折,都是对她的磨砺,最后她才能磨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市场上挥斥方遒,难逢敌手!

其实,所有的创业者都是这样。他们刚开始时可能和常人一样,但他们异于常人的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前进。

即便梦想听起来不切实际,成功也看似遥遥无期,但最关键的一点——即便受尽非议,却毫不动摇,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本文链接: (转载请保留)

2001 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 个人。其中,有六位中国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中,又唯独当年怡和行的掌门人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

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一书表示:“伍浩官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在晚清,伍秉鉴是世界上单个商人中最大财富的拥有者。所以,当时的西方学者称他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不仅是当时的中国首富,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与和珅等贪官不同,他的钱来得合理合法,因为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还领导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会——那可不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十大商帮”,而是超越了省份界限、整合了产业上下游、推出一系列商业创新、主宰国际贸易市场的全球商业霸主。

在西方学者撰写的经济史上,“伍浩官”是个显赫的名字。

“伍浩官二世”,本名伍秉鉴,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主宰国际贸易市场三十余年,成就与其同龄人拿破仑一世、威灵顿公爵同样辉煌。作为中国古代资产最雄厚、也最具影响力的商人,伍秉鉴的私人企业自然闻名遐迩。

伍秉鉴,字成之,号平湖,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

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1834 年,伍秉鉴对自己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2600万元。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提起伍秉鉴,不得不提起广州十三行。

在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也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春,由广东巡抚李士桢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并且可以代表政府征缴海关关税。公告宣布后,广州的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进行了捐银授批。于是,便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

到了1757年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再次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上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史称“一口通商”,而且开始实行洋行制度,又称公行制度,也就是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或外事交涉一概都由广州的十三行行商进行经管,即由行商充当中介人来沟通中外政府的关系,以限制地方政府和海关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接触。

这一制度的执行,使行商具有对外交往的重大权力和方便,他们凭借这种特殊地位,垄断对外贸易,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给十三行的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当时的十三行也被世人称作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

在十三行中,行商的共同组织称为公行,其首领称为总商,一般都是由最富有的行商担任。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以“潘卢伍叶”最为著名,即同文行和同孚行的潘家兄弟、广利行的卢文锦、怡和行的伍秉鉴以及义成行的叶上林四大行商。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间,伍家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出口贸易产品就是茶叶,而且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却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随着行务的发展和贸易额的激增,伍家的资财也逐步上升,成为广州诸行商中首屈一指的巨富。1813年,怡和行终于被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此后数十年,伍秉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

直到1826年,他将怡和行行务处理交与第四子伍元华掌管,自己退居幕后,但他仍掌握怡和行和公行的实权。伍秉鉴父子两人,都是工于心计、多财善贾的大行商,他们一方面与外商保持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擅长结交清政府和广东各方面的官吏,官商结合,怡和行的财富也迅速上升。在伍秉鉴的经营下,伍氏家族使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在西方商人眼中,伍秉鉴是“诚实、亲切、细心、慷慨、富有”的结合。据说,当年伍秉鉴在洋人眼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们都称他为伍浩官老爷。

当时,有一个美国波士顿的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这个波士顿商人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一直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出来,对这个波士顿商人用英语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说着他就把借据撕掉了,继续说,“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回国去吧。”

要知道,7.2万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按照国际银价换算,相当于今天3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也不过10万银元左右,而伍秉鉴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可见其富有和慷慨。因此,“伍浩官”的名字也开始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伍家除了和美国商人关系密切以外,同英国行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每年的贸易额就达到了百万两白银,而且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

亿万富豪的生活我们都很羡慕,他们掌控经济命脉,呼风唤雨。追求正当财富无可厚非,其成功也是对社会的贡献。那全世界亿万富豪最多的国家都有谁呢?

美国是超级大国,其经济实力更是超越全球任何国家。美国市场经济为全世界最发达,当然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不见得最高。截止到2015年,全美共有378位亿万富豪。值得一说的是,在排名前40位中,犹太人占了18席。纽约当然是亿万富豪最多的,共有61位。

中国与美国同是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经济总量比日本和德国加起来还多。随着经济的巨大增长,中国亿万富豪数量快速增长,目前我们已拥有193位。其中,香港占了49席,北京占了33席,北京也是中国大陆拥有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

排在第三位的既不是日本,也不是德国,这是有原因的。虽然经济实力稍逊,但英国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未被德日赶超。全世界很多大富豪就在伦敦,俄罗斯的最多。英国有120位亿万富豪。

德国只有63位,一来因其金融地位不如英国,二来因为德国贫富差距小,亿万富豪的产生跟贫富差距的确有关系。不管怎样,谁都无法否认德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影响力,没有德国产品,你的生活会怎样?

印度经济正焕发活力,尽管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但印度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还是涌现出56位亿万富豪。未来,印度将拥有更多超级富豪,五年内将超过德国位居第四。

这说的是前五位,另外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意大利、日本等国亿万富豪都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第一富豪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