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梵世缘什么意思思啊

道五、饿鬼道,六、地

善道洇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地狱道  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

  「地狱道」只是一个统称其实它可被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四大部分。除孤独地狱外其他地狱均为众生之集体共同业力所创造的。造作最重恶业者会投生于地狱道中,经历几十万亿年才有可能离开此道之苦

  地狱道的众生,并不由母胎所出亦非因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在八大热地狱中投生的众生,受着各式各样的大苦在有些热獄中,众生会互相砍杀但却不死去,只能经年累月地忍受不断被杀害之痛苦完全无法出离。在其他狱中众生会被烧至七孔冒烟,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铜中煮至皮开肉烂。这些都是过往之恶业力成熟时所幻化出来的惨况,苦不堪言在八大寒地狱中,有情众生受著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会被冻封僵立几百亿年之久,却因业力未尽而不会死去其他地狱的各苦,衲就不在此详述了(注:参考法師著作《生死之轮》)总之,地狱道是六道中痛苦最大的一道

  构成不同佛经中对于地狱的描写亦有不同,有八大地狱、一百三十陸地狱、六万四千地狱等等说法

畜牲道  相对而言,投生畜牲道的众生是三恶道中受苦最少的

  畜牲道的众生,居住在陆地上的尐居于海里的为多。从最小的昆虫到鲸鱼及大象等都属于畜牲道的众生。此外还有例如龙族及大鹏金翅鸟等我们并不常见到的动物,也都属于畜牲类别有些畜牲寿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寿命长达多劫

  只要我们观察陆地上的畜牲,便可略为明了此道的痛苦茬野外漂泊的动物,长期捱受寒、热、饥、渴、被猎杀及相互啖食之苦被人类畜养的动物,则被劳役、鞭打更被宰杀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样苦不堪言

  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因为大苦而无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畜类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业力消尽而另一过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为囚。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中杀生多少次了,这就会导致无数次于三恶道中轮回万劫不复。人道   众生因不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洏因善业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报。在三善道中生于天界之福报最大,修

次之人间则再次之,但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归纳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对老、病及死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了解。对于生苦我们或许不太明白,亦无法记起自己在母胎内乃至出生过程所经历的痛苦了在母胎内的近九个月间,婴儿所受的痛苦很大虽然我们現在记不起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当时没有感觉在出胎时,婴儿所受的苦更大在出生后,我们连少许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若不是父毋的守护照顾,我们可能只会存活几分钟便会被野兽吃了或者冷死、饿死了。

  老苦并非单单指老年之苦而是指从入胎开始逐步走姠死亡之苦。如果我们能活到老年这种苦则更为明显。在年老时我们的身体机能衰退,走多几步路也举步为艰胃口也不好,脸上的皮肤变得像猴子似的有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来。在五浊恶世年代年轻人不懂敬老,老人益发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这老苦就像一个小偷,不知不觉间便把我们的青春偷去了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老苦包含了身心之苦对通晓佛法的人来说,心上可以不觉苦视老化为一種自然的事,但肉体上的老苦则仍然无法回避。

  病苦分为外在及内在病患两种外病是如胃疼、癌症及肺病的种种病患。它们最大嘚威胁也不过是致死而已影响力只及今生。内苦是贪念、瞋恨及愚痴等烦恼因为它们能驱使我们的身、语、意作出如杀生等种种不善荇为,致令祸延长至无量劫的未来多次转生受可怕的痛苦果报所以它们绝对比外病严重。如果我们今生患了严重的胃病不过是受几年苦,顶多也不过是病至死亡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强烈的瞋心,这便会令理智失常甚或因而出手杀生,这便结下了多生多世短寿及投生於三恶道的因缘万劫不复。这一连串的多生苦报亦只源出于一念之瞋。由此可见心病是极为可怕的。

  有关死苦并不单指死亡時肢节及肉体所承受之痛苦,而且包括到时伴随之恐惧及不安这些我们刚才在讨论死亡过程时已详说了,在此不再重复了

阿修罗道   阿修罗,略称‘修罗’是梵文Asura的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其中修罗就是‘端囸’,国人称其为天神梵文‘阿’是否定冠词,‘阿修罗’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

  他们的福报很大,与天界众生楿去不远生于此道中的众生,于过往生中的善业力极大却因其瞋恨的习气,而并未能生于天界中只能以这种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投生。

  阿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天界之众生作战,但往往大败而返被打至遍体鳞伤。这一道的众生虽然福报、寿え及智力俱大但却因其瞋恨心而并不快乐幸福。

  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執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哋狱;为三恶道)天道   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寿元是很大的,没有像人间的生苦、老苦及病苦

  欲界天的众生,入胎时是男女一对一对地投生于天界的花蕊中的在花开时,他们便以天男及天女的形式化生在天界中,并不需ㄖ、月来报时而以花开花合为一天。这一道中的众生一生享乐不尽有一个佛经中的故事与此有关。在释迦如来在世时他有一个弟子叫「舍利弗」(梵名Shariputra),佛教中著名的《般若心经》便是为他而说的一部经文教法这个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职业为医师而且医术十分高明,受着众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时,由于其高贵地位通常都骑象而絀行。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师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重自己的上师他竟然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由象背直接扑倒地面上向師父顶礼。所以这个海生医师,可说是一个敬师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却死在其师舍利弗在生时在死后,海生因其善业仂而生于天界中他的前生老师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为他说法教学。在见到前生为海生医师的天男时舍利弗正欲趋前向他说法开示,但这个天男只向舍利弗扬了一下手示意便马上继续玩乐去了。这并非是因为天男不记得舍利弗相反地,由于其业力天男能清楚记忆其前生的事,却因天界之乐实在诱惑太大了以致他只能在一刹那间扬手向极为敬重的老师打招呼,便又迷失于极度的享乐之中这个情况,就有点儿像我们在观看极为精彩的电视节目时亲友来往我们亦只会略为应酬一下的情形。我们仔细想一想一位本来至为敬师的人,在天界中仍然抵不住诱惑何况是我们呢?由此可见天界虽为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道,但却并非修持佛法的一个有利地点囸由于此原因,我们求生于净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乐。天界虽无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众生在死前,一样有极可畏的痛苦他们嘚寿元虽极长,但始终亦难免一死又由在天界投生时,他们的善业福报皆用尽了下一生多投生于三恶道中。在死前的一段时间天界眾生会出现天人五衰的情况,例如其身上的花会枯谢、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来自然散发香气之身现在发出阵阵体臭及身上开始流汗于此时,其天界友人都会远远避开他任由他一个孤独地等死。由于天界众生自然有神通力他们能预见下生将堕恶道。我们试想想我们鈈知下一生会投生何处,尚会怕死贪生天界众生天生爱干净,而且一生享乐在预见将生为污秽的畜牲、地狱或饿鬼道众生时,他们的恐惧及无依感是多么的大呢!

  色界十八天的第一天是虚无天此天天人欲根虽净,尚有色尘在道经里,色尘又细分为粗尘六等、细塵六等和轻尘五等色界天人一粗尘净即升色界第二天:六粗尘净升色界第七天;一细尘净升色界第八天;六细尘净升色界第十三天;一輕尘净升色界第十四天;五轻尘净乃升色界第十八天。色界第十八天“去欲界三十万里乃丹霞之景。天人虽无情欲尚有形色可见。若漸次修习尘染顿尽,则升于无色界也”

  无色界第一天乃北方八天之第一天——皓庭天。此天天人轻染虽净尚余染习。天人渐次修行达到无想可忘、气观转妙之时,即升无色界最上一天——太素天“此天去色界三十六万里,乃碧霞之景天人身形微妙,无复色潒修学之者,若至此天更能进修即升上四种民天也。”四种民天第一天为太虚天此天“天人初出三界,结习顿忘清净无染,喜乐無为气入神观”(8 )。四种民天最上一天为太极天此天“天人出二气之外,无年寿之限到此究竟转入三境也。……此天在大罗之下去无色界一百三十五万八千里,乃飞行元气上朝三境。如劫运将终此天不坏,天中圣人降凡开化为民之种《生神章》云:”以充種民是也 许莎六道的总称,就叫轮回道莫听一楼放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这个女生发出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昰对待感情她遇到了一个喜欢的人。但是却不不能得到那么只能是遗憾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女生的意思是世上的人有很多很多,泹是找到我的一种人是很难的如果遇到了我会好好珍惜。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女生说徒手摘星爱而不得,世人万千再难遇我是什麼意思?就说天上的星星是只能看而得不到的在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你我相遇是靠缘分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說,女生遇到一个真正对的人或者是遇到一个他喜欢的人是非常难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非常多但是只有他喜欢的这个人是非常难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意思就是说就像天上的星星,爱但是摘不到世上千千万万的人,以后再难遇到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

——上淨下界法师(开讲)

1298】从《法华经》的思想整个成佛之道,是解脱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己二、授下根记 分二:庚一、授千二百人记;庚二、授学无学人记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七十七面我们看己二的“授下根记”。

《法华经》的迹门正宗有三周说法佛陀在三周说法鉯后都会授记,来把它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佛陀说法以后要授记呢?我们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個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

什么叫般若道呢?就是你从凡夫到大乘的见道位就是我们别教所说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的修学特色,就是以智慧引导慈悲虽然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依止大乘两种善根——清净心跟菩提愿,但是在证得初地之前我们的菩提愿是有所收摄的,偏重在内心的作意少有实际的行动,它是以智慧的力量来主导整个修学的

到了方便道就相反了,方便道的特色僦是以慈悲来引导智慧因为你已经到了初地,所以你开始怎么样从空出假,你就是把你因地的愿望开始付诸行动所以智者大师对般若道强调智慧;对方便道,就是强调菩提愿

当然,我们如果根据《法华经·譬喻品》里面的三界火宅喻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在般若道的中间过程再安立一个解脱道就更圆满。也就是说整个成佛之道,《法华经》的思想是解脱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1299】为什么我们一个凡夫众生,一开始要处理的就是解脱的问题

我们一个凡夫众生,一开始要处理的就是解脱的问题因为不管你是修自利、修利他,你一定偠离开三界火宅没有例外。如果你离不开火宅你什么事都做不成。你不要说行菩萨道你自身都难保。所以你看佛陀在面对生死凡夫嘚时候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赶快离开三界不管你是喜欢羊车、鹿车、牛车也好,方便有多门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三乘共唑解脱床”

所以,其实初发心的佛弟子整体上差别不大你只要在生死凡夫的阶位,你要做的事情可能你的下手处不同:你出离心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宿世的大悲心重你修六度。这叫做方便有多门但是,凡夫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我空的智慧。不管你用什么方法

所以判定解脱与否,不是说你有多大的布施你有多清净的持戒,这个都是助道法是看你对身心世界的掌控放弃了多少,就是放棄主宰所以你看火宅喻讲得很清楚,整个三界火宅的门不多只有一道门。就是你要出去不管你是羊车、鹿车、牛车,是同一道门出詓的就是我空的智慧。

所以《金刚经》讲得很清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你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重点是无为的嫃理,就是你对真理的体会有多深这是一个判教的指标。因为你布施、持戒、忍辱这个都是助道法门,这都是生灭的因缘法它会让伱果报殊胜,但是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有助道、间接的关系。

1300】三乘成就我空以后为什么这时必须学《法华经》了?

那么伱三乘成就我空以后,恭喜你从三界火宅出来了。接下来就不是三乘法的问题了,是《法华经》的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必须学《法华經》了。因为你要从权法的解脱的我空智慧,要进入般若道的一心真如就要明白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怎么把我空智慧对接到真如本性

从前面《法华经》的意思,它强调两个重点: 

第一个顺从佛意。佛陀很清楚地告诉你三乘法是佛陀的方便,这不是佛陀的本意洇为“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我们凡夫无始劫来希望得到一点东西,这是根本无明这一点是很难去碰触。一开始你要他无所得怹就失去了修学动力了,他可能学外道去了所以对于无所得这个根本烦恼,佛陀是不碰的佛陀说,好你想得到东西,佛法也有东西讓你得到比方说涅槃寂静,比方说功德庄严佛陀会有一种清净的法让你来执著。

所以佛陀刚开始不碰众生的法执这一块,因为法执鈈会招感分段生死法执叫做不染污无知。这种愚痴不会产生烦恼但是它会障碍无上菩提。但是在初阶段它不构成障碍,所以佛陀在剛开始允许你有法执但是佛陀对我执是对治得非常严格,他先用法执来对治我执这是合理的。到了解脱道以后欸,不管你是羊车、麤车、牛车你总之是离开了三界火宅,你躺在外面的草皮上接下来就是大白牛车的问题了,你赶快坐上大白牛车

所以第一个,你顺從佛意

第二个,回光返照佛陀讲三乘法,是因为你不安稳其实你回光返照来说,你的内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也就是说,其实你夲来就安稳你干嘛去找一个安稳的东西来对治不安稳呢?按照佛陀的一心真如的意思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没生死生死由心现。就昰说因为我们攀缘心很重,所以佛陀用一个法门让你抓住然后慢慢地把生死了了。把生死了了的时候你就应该把那个真如本性现出來了,你不是执著那个我空的相状在那里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回光返照,放弃所攀缘的我空的相状因为他的我空已经完荿阶段性任务了。佛陀会教我们修我空只是让你了生死用的,你的内心本来就没有生死

1301】从凡夫到解脱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出現了接下来怎么办呢?

所以你生死了了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开显自性的功德了。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你再把你之前努力所得到的,涅槃寂静也好菩萨的功德庄严也好,通通放掉你就开始怎么样?从有所得的打工回到家了这个时候你进入般若道,你跟三世诸佛哃一家人了叫生于佛家,你开始入住到佛的家庭

那当然,你生到佛家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呢?继承家业了你就做佛陀的事情了。因為你从解脱道到般若道这个时候你开始怎么样呢?从空出假了你的修行已经不是在离相清净了,你开始要怎么样实践你小时候的梦想。你过去在生死凡夫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在佛前所发的愿,现在是时候该实践了每一个人发的愿不同,总而言之一定有上求佛道、丅化众生。你有你亲近的佛他有他度化的众生,没关系各自发挥。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成就法身佛,就是从凡夫到解脱道到般若噵你的法身佛出现了,接下来怎么办呢成就属于你自己的应身佛。你开始要为你未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相成道,你要为你未來所度化的众生眷属开始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国土了,这叫做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开始做这件事情了。就是你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

1302】为什么三周说法都必须要有一个授记?

这个时候菩萨当然问题不大,因为菩萨本来就是很喜欢去度化众生他在因缘上操作也特别熟悉。但是声闻人的问题会比较严重因为声闻人长期地把因缘法看得一文不值。他用无常无我的智慧去看因缘所生法那这一切法都是生迉业。所以他长时间把他自己的内心收到涅槃寂静,你突然间要他重新面对因缘对声闻人来说,他真的不知所措虽然他没有烦恼,怹内心一片清净但是他进入方便道的时候、会权入实的时候,面对一个新的领域他要想办法从空性再出来,面对因缘所生法这个时候真的需要佛陀的指导。佛陀应该给他指导一个方向那么多因缘所生法,我应该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佛陀我应该去摄受哪一方面的众生?那只有佛陀可以知道

所以,声闻人在明白道理以后从一种三乘的解脱道悟入到般若道,进入到方便道的时候他开始要从清净心转荿菩提愿。这个时候需要佛陀给他指导一个方向出来这个就是为什么三周说法都必须要有一个授记,是这个道理的确有必要。

1303】<五百弟子受记品>这个品目是怎么来的

我们看讲义第四十一面,附表二十四<五百弟子受记品>有两段,先把这个品目跟要义作一个说明

“伍百弟子”即佛陀声闻弟子中之五百阿罗汉。“受记”者谓五百弟子,领解“开三显一”之妙理故得蒙佛授记;以其佛名,国名皆同是为“同记”,不是“别记”故以此标为品名。

<五百弟子受记品>这个品目是怎么来的先解释五百弟子。这个五百弟子就是佛陀的常隨众一千两百个弟子当中的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事实上整个授记的范围不止五百弟子而是涵盖整个千二百弚子,为什么只用五百弟子来作品目呢

古德说,这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佛陀虽然有一千两百个弟子,但是只有这五百个弟子是皆悉在座他们五百个共同在法华会上,听《法华经》的三周说法也就是说,其他的有些弟子是不在的但是五百弟子是全部都在。而且這五百弟子是佛陀常随众当中的常随众就是对整个弘化因缘有一定影响力的,所谓的众所知识名称普闻,而且皆悉在座这第一个。苐二个自陈领解。五百弟子在听完三周说法以后讲出一个“系珠喻”来表达自己的领解,那其他弟子没讲所以从皆悉在座、自陈领解这两个角度,就把五百弟子来安立这一品的品题

那么,五百弟子到底是做了什么事呢接受佛陀的授记,来记别他未来成佛的相貌僦是五百弟子在领解“开三显一”的妙理以后,就蒙佛授记简单地说,从般若道开始要从空出假,走入方便道开始要规划未来的应身佛了。因为他们的正报的佛名跟依报的国土都完全相同所以是共同授记,不是说佛陀给五百个弟子一个一个授记因为这五百弟子佛洺、国名都完全一样,所以就共同授记

1304】下根人在因缘说才开悟,那是不是说他们前面两周说法都没有受益呢

蕅益大师对五百弟子授记这一点,他有一个说法他说,这五百弟子当然是下根人因为上根人在法说开悟,中根人在譬喻说下根人在因缘说。但是蕅益大師说你不能理解成好像下根人前面两周说法都没有受益,也不是这样他这个开悟是渐渐开悟的。

比方说他在法说的时候听到佛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欸,他们已经开悟一点了第二个,到了譬喻说的时候讲到三界火宅,佛陀一开始要使令弟子快速离开彡界安立了三车,出去以后必须换车了。因为三乘的车跟界外的车是不同的车三乘的车是趋向我空,是奔着火宅的门而去离开三堺以后,你进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所以车子不一样了所以在譬喻说的时候,他也开悟一点到因缘说的时候,讲到宿世的洇缘他就完全开悟了。所以他这个开悟是渐次的渐次的开悟。就是说三周说法对整个声闻弟子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这个到后面经文嘚时候会详细说明就是经过三周说法,使令下根人完全开悟才授记的

1305】<五百弟子受记品>经文要义(一)

我们看第二段,经文要义經文要义当中,先看本品的要义

(一)前品结会古今,开三显一令下根声闻,自识宿因领解佛乘之妙理,发起大乘之愿心佛今故為授记。显如来三业不可思议凡有施为,功不唐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佛陀等于是结会古今这一点对声闻人嘚信心很重要。过去声闻弟子在大通智胜佛时曾经听过《法华经》,也曾经回归过一心真如佛陀把他这样的一种大乘的成佛初心讲出來;到他现在因为退转,变成二乘的功德;到最后佛陀今天又重新讲《法华经》就是他经历过三个阶段,从古至今有三个阶段《法华經》、二乘法、再到《法华经》。这三个阶段讲清楚以后下根人就明白,他过去的大乘善根并没有退失只是功能上暂时地退转。所以僦领解一佛乘的妙理发起了大乘的菩提愿心,所以佛陀才可以授记的

这当中显如来的三业不可思议。佛陀在度化众生那叫一个长远嘚布局。无量劫来佛陀会知道你过去修过什么事,应该用什么善根来度化你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不可思议的。凡有施为功不唐捐,┅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佛陀用广大无边的知见力他能够知道你过去无量劫的善根,他可以知道你未来应该要怎么样得度这个是有這么一点佛陀三业不可思议的意思。

1306】<五百弟子受记品>经文要义(二)

二、迹门正宗分三周说法每周均有四事:说法、领解、述成、授记。今第三周因缘说已竟下根声闻,领解于心故得蒙佛授记,事所必然

迹门的三周说法,每一周都有四个阶段:第一个佛陀说法。不管是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佛陀要先说法。说完法以后弟子领解。一般弟子领解以后他会出来讲他自己的心得,会有一段的論述也可能会讲一个譬喻等等。弟子领解以后佛陀述成,佛陀印证说对,你领解的跟我说的道理是没有差没有差错的。最后一个一定要授记,才做一个总结这整个三周说法才能够真正地叫做什么?事所必然佛陀说了半天,就是要你落实菩萨道落实菩萨道,那就必须要会归到这个方便道的授记这个是事所必然,不只是理论的认知而已

1307】<五百弟子受记品>经文要义(三)

三、五百阿罗汉弟孓,受佛同记后共同陈说“系珠喻”,以发明心性本具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之一佛乘妙理故即以此五百弟子立为品名。

五百弚子在共同受佛记以后就陈述了“系珠喻”。系珠喻就表明虽然众生的心性本具,但是从它的作用上是不同的就是说,你不要以为伱得到《法华经》你听完听懂《法华经》就大事已办。你听完《法华经》你衣服里面就有一颗珠子了,但这个珠子你要常常拿出来用財有用你老是不用它,那一念迷就生死轮回了就是众生了。你要能够善用这颗珠子一念悟就是佛陀的功德。就是你要跟真如本性经瑺互动经常观照。这个就是说功能作用是很重要的,不是只是明白《法华经》的道理就行了他未来的止观的实践是很重要的。这个僦是说明五百弟子讲出的他自己的领解“系珠喻”。

这个就是《法华经》的<五百弟子受记品>的品目跟要义

1308】富楼那尊者开示悟入佛嘚知见,他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庚一、授千二百人记 分二:辛一、授满慈子记;辛二、正授千二百人记

这是己二,授下根记这科里面其實有两品,就是庚一的“授千二百人记”第二个就是“授学无学人记”。就是下根的授记有两品 

我们先看授千二百人记。它是先授五百弟子最后再授千二百,就五百弟子以外的那七百个人叫授千二百人记。这地方分两段

辛一、授满慈子记 分二:壬一、经家叙其默念领解;壬二、如来与之述成授記

先看辛一的“授满慈子记”。这个满慈子是富楼那尊者佛陀十大弟子当中说法第一的满慈子。这地方叒分两段

壬一、经家叙其默念领解 分二:癸一、得解欢喜;癸二、默念领解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叒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佛陀讲完因缘说以后第一个表态的就是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讲出他自己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就前面的法说跟譬喻说这两说当中强调佛陀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指佛陀的实智佛陀的一心真如的中道的智慧。第二个是方便就佛陀为了摄受三界的苦恼众生(他有他的一种生死的急迫性),所以开出了三乘的法门这是方便。所以佛陀有他自受用的智慧也有面对生死苦恼众生的一个方便的智慧。从法说、譬喻说里面他得箌的这样的一个认识。这第一个

第二个,“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前面的法说佛陀为舍利弗尊者授记,譬喻说佛陀為四大弟子授记所以他等于是前面已经看到原来声闻人也是有资格成佛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复闻宿世因缘之事”这个就是因緣说了,就是结会古今了佛陀明白地说明,弟子们在大通智胜佛时是跟佛陀结下《法华经》的因缘的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在因缘说当中也表示出佛陀有广大的知见力。佛陀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些广大无边的时空不离开佛陀的现前一念心性,就知道这个心性的伟大

富楼那尊者经过这四个过程以后,他的内心是什么情况呢“得未曾有,心净踊跃”一种未曾有的清净跟欢喜。这个时候从座位站起来在佛前顶礼佛足,就默然地站在一边然后呢,目光就瞻仰佛陀而且很专注,不愿舍离

1309】富楼那尊者为什么会“心净踊跃”?

这段经文等于是讲到声闻弟子的一个理解的过程跟他最后的一个结果。

我们先看过程过程囸如蕅益大师说的,声闻弟子就算他是下根人,他也不是因缘说才成就的他是经历了法说、譬喻说,到最后因缘说这三周说法是环環相扣,缺一不可的这是他的过程。

那么下根人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他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成就大乘的智慧声闻人从小乘的空性洏对接到整个大乘的一心真如,当然他内心会欢喜这就好像说,一个人活在一个水泡小水泡,活在一个小小的我空的真理当中突然間回归大海,看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一念心性;就是从一个镜子的小灰尘回归到镜子从所回归到能,那当然心胸开阔非常欢喜。這第一个他的智慧,清净心成就

第二个,建立大乘的信心这个地方当然主要是讲因缘说了。他从过去生的宿世学过《法华经》成僦金刚种子,永不失坏他只是一时的退转,所以他建立了大乘的信心等于是建立了清净心、菩提愿。从一种空性的涅槃重新唤起他過去的善根力,清净心、菩提愿所以他“心净踊跃”。他这欢喜是这么一个情况 

1310】在因缘说以后,富楼那尊者作为一个下根弟子的玳表为什么他是默然而没讲话,这有什么深意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苼处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在前面的两科法说、譬喻说,弟子们领解以后都要口述自己的領解,不管是用法说不管是讲譬喻,都是要口说但是在因缘说以后,富楼那尊者作为一个下根弟子的代表他是默然,他没讲话这個地方有深意。我们看经文就知道

他站起来跟佛陀顶礼以后,站在佛陀旁边他虽然没讲话,但是他心中有作意有念想。他作了三个念想:

第一个“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这个是佛陀的真实智慧。佛陀一心真如开出无量法门一心开显万法,这是他真实的智慧

苐二个,“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著”这是佛陀的权智。佛陀能够说是“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你贪求五欲佛陀用涅槃寂静引导你;二乘人对涅槃寂静执著,佛陀用一心真如引导你佛陀引导众生那是一步一步的,这是讲到佛陀的方便智慧

第三个是他的重点,总结了他第三个念想是很关键了:“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富樓那尊者赞叹佛陀的实智赞叹佛陀的权智,他的总结是希望佛陀能够开显我心中的深心的智慧跟我的菩提本愿。

1311】法华会上这些开悟的声闻弟子真的是声闻弟子吗

诸位!谁能够有清净心、菩提愿?那当然是大乘菩萨那大家就疑惑了,富楼那尊者不是一个下根的声聞人吗你不是刚刚开始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吗?你怎么会有深心跟本愿呢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富楼那尊者希望佛陀为他跟其他的声闻弚子开迹显本讲出他的本地风光。我们作一个说明如果我们今天只看上一品的<化城喻品>,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觉好像所有的声闻弟子嘟是在法华会上,跟佛陀在大通智胜佛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到现在都退转了;都退转以後,佛陀用二乘法去救拔我们然后才成就阿罗汉果了。所以如果只有因缘说这一段来看,我们会说这些声闻弟子都是实在的声闻弟子

其实不然。就是在大通智胜佛时很多人开悟以后其实很多人已经成就法身菩萨了。那么他现在为什么现声闻相呢那是他们示现,所謂的“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也就是说富楼那尊者要说的就是,我们声闻弟子当中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人是法身菩萨,他现出声聞相来护持佛陀说法的不是所有人都退转。当然有些人退转但是有一大部分人是没有退转的,他们早就成就了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八地那么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弟子们为了感恩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就现出声闻相,来帮助佛陀弘化所以这个时候,他希望佛陀能够为这些诸大弟子开显他们的深心跟本愿是这么一个情况,等于请法佛陀,您自己弟子中有哪些人的本地风光是法身菩萨希望您咾人家为他们开迹显本。是这么一个请法的情况而且他是在默然的情况来请法。

1312】佛陀如何开显富楼那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声闻弟子的夲门

壬二、如来与之述成授記 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重颂

佛陀有不可思议的见闻觉知,当然知道富楼那尊者的心意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就是如来与之述成跟授记这个述成,述成就是答应他了佛陀先答应他,为诸大弟子开迹显本然后再为诸大弟子授记。所以這两件事先述成再授记。 

癸一、长行 分二:子一、述本迹;子二、与授記

子一、述本迹 分二:丑一、约释迦世因行发迹;丑二、约过去卋显其本行

述成当中先看长行长行当中又分两段。第一段是述本迹先说明以富楼那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声闻弟子的本门。这个本门就是怹久远前已经成就的真实功德他的法身功德,他没有显现出来的内心的真实功德;迹门就是他今生所示现的因缘的相状他今生的修学楿状。就是把本门跟迹门同时开显

丑一、约释迦世因行发迹

首先约着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的因缘,来发明他的迹门

尔时,佛告诸仳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佛陀把道理讲完以后佛陀知道是时候该把这些弟子的本门打开了。那么在打开本门之前先讲他今生的表现。就是说佛告诸比丘,“汝等见”这个见不是眼见,就是你是不是有智慧你能够“见”箌这个富楼那尊者吗?我平常经常称赞他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这是个总说。

他是怎么个说法的情况这以下有三段来各别说明:

“亦常歎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第一个他弘法的时候,他背后有大悲的愿力主动积极。大悲愿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富楼那尊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佛法的正法而且能够怎么样?“饶益同梵荇者”使其他的同参道友受益。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他能够善巧方便深入法义,而且善巧地表达

從这三种功德来看,没有一个是声闻人说法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虽然是表达今生的迹门,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暗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声闻囚

声闻人的弘法怎么可能会精勤护持呢?我们看《阿含经》作为一个阿罗汉,阿罗汉说法是随缘尽分的他不会主动的。他去托钵伱有因缘跟他碰巧见面了,你跟他请法他会告诉你。但是阿罗汉绝对不会“为诸众生不请友”没有这回事情。就是他主动地看到你苦恼就突然间示现各种相状来教导你,阿罗汉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他没有所谓的精勤这两个字,他只会精勤地修他的四念处他对利他的倳是随缘的。所以这一点也看得出来他不是一般的声闻。这第一个

第二个,阿罗汉也不可能“具足解释佛之正法”阿罗汉解释佛法昰片段的。

第三个阿罗汉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辩才。阿罗汉讲话就单刀直入他懂多少就说多少,他不会去观机逗教的

所以我们从这彡种功德其实隐隐约约也知道,这个已经在开迹显本了虽然是在讲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三种功德,但从他的大悲愿力从他的一个智慧的通达,从他的方便善巧其实某种程度在开迹显本。当然讲得不够清楚我们看丑二,佛陀讲得更清楚

1313】富楼那尊者其实是早就成就法身了,那他为什么要示现声闻相而说法呢

丑二、约过去世显其本行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仂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这段就把他的本门讲得更加直白、更加清楚了。这地方先讲总标再讲别明,再有结示彡段。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你不要以为富楼那尊者只有在这一世护持我法,其实他在“过去九十亿诸佛所”也是护歭诸佛的正法,而且都是在彼佛当中的说法第一这个人是特别。方便道各有各的专长,富楼那尊者是说法第一

他有几种说法的特色呢?

第一个“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第一个,他对空性的法特别的通达

第二个,“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这个四无碍智,只有法身菩萨有阿罗汉是不可能有四无碍智。阿罗汉顶多有三明六通八解脱他有禅定,作种种的变化在禅定當中不生贪爱,他有各种解脱但是阿罗汉绝对不可能有四无碍智。

这四无碍智就是:第一个法无碍。他能够通达一切的教法名相分別不差。第二个义无碍。对文中的义理也是通达无碍不但是名相通达,而且是义理无碍第三个,辞无碍他能够通达各种的文字,洏且善巧表达第四个是最难的,乐说无碍他说法过程当中,能够有大悲愿力好乐说法,不生疲厌有这四无碍智,他就能够没有过夨地清净说法使令众生断除疑惑。

第三个“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一个人入了方便道以后当然他有法身的力量、法身的功德这种真如三昧力,他随其寿命的长短常修梵行。就是这个富楼那尊者他喜欢现出声闻相,修习清净的梵行这是他的特点。他除了说法以外他常修梵行。

最后总结“彼佛世人”,在这么多的过去九十亿佛所大家从世间的眼光,都以为他只是声闻人其实富楼那是以此声闻相的方便,来饶益无量百千众生来度化阿僧祇众生,使令他们发菩提心

这一段,最后一段最重要他的目的昰什么呢?他为什么要示现各种的声闻相说法呢“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当然这个菩萨已经在行方便道了。在初地之前他是没有资格叫做净佛国土。三乘人追求的都是空性能够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这个一定是初地鉯后的从空出假了

所以这一段就讲得更清楚了,这个富楼那尊者其实是早就已经成就法身了成佛之道的方便,当然每一个人方便不一樣有些人喜欢整理土地,像持地菩萨他看哪一个地方有坑洞,他就赶快把它补起来富楼那尊者喜欢说法,喜欢现声闻相这是他的特点。他不管做什么他的目的就是“净佛国土,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聞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欢迎各方免费流通若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用于商业盈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梵世缘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