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光伏扶贫英言无恨扶贫


山西经济概述 自然地理 【地势概貌】地理位置。山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 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 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全省疆域轮廓呈 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 34°34′;最北端 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 40°44′。纵长约 682 千米。东西间距较短,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 东经 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 110°14′。宽约 385 千米。全省总面积为 15.6 万 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 1.6%。 地貌特点。山西省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 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 为 12.5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80.1%,平川、河谷面积仅 3.1 万平方千米,占 19.9%。 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北台顶(叶斗峰) ,海拔 3058 米, 有 “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为垣曲县亳清河入黄河处的河滩,海拔仅 180 米。与东部海拔几十米 的华北大平原相对照,山西地貌呈现整体隆起的地势,在高原中部,分列着一列雁行排列的断 陷盆地。中部断陷盆地把山西高原斜截为二,东西两侧为山地和高原,使山西的地貌截面轮廓 很像一个“凹”字型。 总的来看,山西地貌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山西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山地多、平原少; 2.山西地貌以高峻的中山地貌为骨架,山脉脉络清晰,延伸方向多为东北——西南展布; 3.山西地貌单元与地质构造吻合,北斜成山,南斜成谷; 4.山西黄土地貌类型繁多,黄土堆积地貌有黄土塬、黄土阶地等,黄土侵蚀地貌有黄土梁、黄 土峁、黄土峡谷、黄土墙等,黄土重力地貌有黄土滑坡、崩塌、陷穴等; 5.山西地貌分区明显,中部为一系列彼此相隔的断陷盆地,东西两侧为隆起的山地、高原。 地貌分区。山西地貌按其明显的特征从东到西可分为 3 个区域: 1.东部山地区。东部山地区北起阳高县,南至芮城县,从北到南由贯穿省境东部和东南部的六 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组成,山势大体呈东北 ——西 南走向,海拔一般在 1500 米以上。该区山地在形成过程中因受构造断裂作用,与其东侧的华北 平原、西侧的山西中部各盆地的界线十分清楚。山地北部,在六棱山、恒山、五台山之间,为 浑河、滹沱河上游谷地。山地南部,在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之间,由于沁河、丹 河、浊漳河等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形成黄土丘陵和长治、武乡 ——襄垣、黎城、高平、晋城、 阳城等山间小盆地,一般称为“晋东南高原”或“沁潞高原”,是东部山地区的主要农业区。 2.中部断陷盆地区。中部断陷盆地区,北起天镇县,南至永济市,纵贯省境中部,自东北至西 南由一系列彼此分割的断陷盆地组成,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 城盆地。其中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面积均在 5000 平方千米以上。各盆地都以断层 与山地相接,盆地之间有分水岭隔开;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间相隔宁武山(属恒山山系) , 忻 定盆地与太原盆地之间相隔石岭关(属系舟山系) ,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相隔韩侯岭(属太 岳山系) ,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则以峨嵋台地相隔。盆地内部海拔的高低,由北向南地势逐 渐降低,呈阶梯状,北端的大同盆地海拔在 1000 米以上,南端的运城盆地海拔在 400 米左右。 盆地内广泛分布黄土和洪积冲积物,地势平坦,尤以中南部盆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灌 溉便利,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人口稠密,是山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西部高原区。晋西高原区,又称西山地区,北起左云县,南至乡宁县,地处长城以南,黄河 以东,吕梁山以西,由贯穿省境西部的一系列山地、高原组成,为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之 一。区内以吕梁山为主干,自北向南分布有采凉山、七峰山、洪涛山、黑驼山、管涔山、云中 山、芦芽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海拔多在 1500 米以 上。这些山脉东侧以断层与中部各盆地相接,山势雄伟,高出盆地 700~1500 米,山坡陡直, 是

山西的主要宜林区;西侧坡度则较平缓,形成了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的高原,地面普遍覆 盖着较厚的黄土,称为“晋西高原”,高原境内河流大都短促,流水对地表侵蚀切割,水土流失 严重,一遇暴雨,急流冲刷,致使地形破碎,千沟万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山西经济比较 落后的地区。 【山脉河流】主要山脉。山西省境内多山,从北到南,主要山脉有: 1.恒山山脉。主山恒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为五岳中之“北岳”。它是桑干河与滹沱河上游的分水 岭,又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界山。山脉呈北东走向延伸,西南端与省境西部的云中山、管 涔山相邻,东北连接六棱山伸入河北省。在山西境内长约 250 千米,宽约 20 千米,海拔在 2000 米以上,山体两侧均有断层,北坡陡,断崖陡壁如削,内长城依山蜿蜒而筑,雄伟壮观,雁门 关、阳方口、茹越口、平型关等著名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南坡倾斜稍缓,逐 步过渡到繁峙、代县滹沱河谷地。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67 座山。 2.五台山脉。主山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五台县、繁峙县、代县之 间,因由 5 个平台状的山峰组成而得名。北邻滹沱河谷地,西南与系舟山相接,东与太行山合 为一体。山脉呈北东走向延伸,长约 130 千米。主峰北台叶斗峰,海拔 3058 米,是山西省第一 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山峰。五台山四周群山层叠,北麓坡度陡峭,南麓倾斜徐缓,间有 许多山间断陷盆地。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56 座山。 3.太行山脉。主山太行山是山西东部山地区的主干,北接五台山,南抵晋城南端,在省境内长 约 350 千米,宽约 40~50 千米,海拔一般在 米,最高地段海拔在 2000 米以上。山脊 东侧,断崖壁立,西侧坡度缓斜,多是低山丘陵。太行山是山西、河北、河南 3 省间的界山, 又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线,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232 座山。 4.太岳山脉。主山太岳山又称霍山,位于太行山西侧,北起介休市绵山,南至绛县的横岭关与 中条山相连,长约 200 千米,是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西翼以霍山大断层与太原盆地、临汾盆 地相接,山势陡峻,主峰霍山海拔 2348 米。太岳山森林茂密,是省内主要林区之一。属于该山 脉的共有 105 座山。 5.中条山脉。主山中条山位于省境内西南部,东北起自绛县横岭关,向西南延伸至黄河岸边, 长约 150 千米,宽约 10~20 千米,海拔 米。山势东段较为宽阔,山顶平坦,以舜王 坪为最高,海拔 2321 米;西段较窄,山势挺拔,兀立在运城盆地和黄河谷地之间,以雪苍山为 最高,海拔 1825 米。山体北坡陡峻,南坡缓斜,为典型的地垒状山地。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45 座山。 6.吕梁山脉。吕梁山脉位于省境西部高原山区,自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 山、紫荆山、龙门山,绵延 400 千米,宽约 30~100 千米。北段山势高峻,海拔 米, 山脉分为东西两列,东为云中山,西为管涔山和芦芽山,两山之间为静乐盆地。中段关帝山, 是吕梁山最高山段,群峰汇集,主峰关帝山海拔 2830 米。南段山势较低,海拔 1500 米左右。 吕梁山北中段山高林密,是山西的主要林区和夏季牧场。吕梁山末端的龙门山,近东西走向, 被黄河穿切,形成落差 10 余米的黄河壶口瀑布和峡谷。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316 座山。 主要河流。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全 省共有大小河流 1000 多条。全省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250 条;属于黄河水系 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等 142 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62%;属于海 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81 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38%。 1.黄河。黄河在山西省西部和南部边境。西面的一段流经晋、陕峡谷,纵贯南北,水流急湍, 南达风陵渡后,折向东流。黄河流经省境地段,水量为全省河流水量的 3 倍,由于河床低,水 流急,航运、灌溉比较困难,但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除在保德已建成天桥水电站外, 还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偏关万家寨引黄入晋枢纽工程。 2.汾河。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的雷鸣寺,全长 695 千米,纵贯省内中部,流经太原、临汾盆地,至河津市禹门口入黄河。流域面积 3.95 万平方千 米,是山西省主要的农业地带。主要支流有岚河、潇河、文峪河、昌源河、洪安涧河、浍河等。

3.沁河。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的太岳山二郎庙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 阳城等县,然后穿过太行山流向河南省境注入黄河,全长 456 千米。在山西省境内流长 363 千 米,流域面积 1.86 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丹河、阳城河、端氏河等。沁河是山西省境内水量 丰富、水质最清的河流。 4.涑水河。涑水河在山西南部,发源于绛县横岭关,流经绛县、闻喜、夏县、运城、临猗、永 济汇入黄河,全长 193 千米,流域面积 5565 平方千米。由于流域内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 河水经常断流干涸,下游河床已垦为农田。在涑水河南侧,有 700 平方千米的闭流区,分布着 盐池、硝池、鸭子池、汤里滩、伍姓湖等湖群,水面有 170 平方千米,盛产食盐、芒硝、白钠 镁钒等矿产。 5.桑干河。桑干河在省境东北部,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的天池,上源叫恢河,至朔州市与源子 河汇合后称桑干河,流经大同盆地,至阳高县出省境,在河北省境内注入海河的支流永定河。 在山西省境内流长 252 千米,流域面积 1.55 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黄水河、浑河、御河等。 6.滹沱河。滹沱河在省境东部,发源于繁峙泰戏山,流经五台山的北麓和西麓,贯穿忻定盆地 折向东流,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北省,注入海河的支流子牙河。在山西省境内流长 330 千米,流 域面积 4282 平方千米,较大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永兴河、清水河等。 7.漳河。漳河在山西省境内分为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又分东源与西源,东源发源于昔 阳县境,西源发源于和顺县境,在左权县境汇合后,经黎城县流入河北省,全河长 146 千米, 流域面积 4159 平方千米。浊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境,北源发源于榆社县 境,西源发源于沁源县境,三源于襄垣县境汇合,流经长治盆地,在平顺下马塔以东进入河南 省,全河长 237 千米,流域面积 1.17 万平方千米。清漳河和浊漳河在河北省涉县交漳镇合流后 称为漳河,它是河北省与河南省的界河,在河北省境内注入海河的支流卫河。 【气候雨量】四季气候。山西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 300~500 千米, 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 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 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境 内南北狭长,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 1.春季。春季气温受北方寒冷干燥气团控制减弱,太阳辐射增强,大地回暖很快,但时冷时暖, 东西山区和北部地区常有急剧降温,出现早霜冻。由于暖湿气团尚未深入,春季多风少雨,因 此常发生干旱。 2.夏季。 夏季受东南气流控制, 暖湿空气进入省境, 气温较高, 7 月最热, 全省平均气温 20~27℃, 极端最高温出现在南部运城,达 42.7℃。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7、8、9 月的降水量占全年 的 60%,且多为大雨、暴雨,易引起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 3.秋季。 秋季由于受北方冷空气控制, 降温迅速, 晴天较多, 气候凉爽, 平均气温逐月降低 5~7℃。 由于秋季正处于气流交替时期, 冷气团南下, 将暖气团抬升, 降水亦多, 占年降水量的 20%~30%, 常出现秋涝灾害。 4.冬季。冬季气候寒冷,1 月最冷,平均气温介于-2~-16℃之间,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五台山 顶,曾达- 44.8℃。冬季在寒冷干燥气团控制下,多刮西北风,降雨(雪)最少,仅占年降水 量的 2%~3%。 区域气候。山西气候按地理纬度和地形高低条件,分为 6 个气候区。 1.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包括内长城以北,除灵丘、广灵外的大同、朔州两市所辖地区, 忻州市西北的岢岚、五寨、偏关、神池、宁武等地,年平均气温在 7℃以下,积温 ℃, 无霜期 100~130 天,年降水量 380~460 毫米。 2.暖温带冷湿半湿润气候区。包括恒山、五台山、系舟山、芦芽山、吕梁山等山区,及其周围 的低山、丘陵、河谷和盆地。年平均气温 4~8℃,积温 ℃,无霜期 80~140 天,年降 水量 450~700 毫米。 3.暖温带冷温重半干旱气候区。包括忻定、太原、阳泉、寿阳等盆地。年平均气温 8~10.5℃,

积温 ℃,无霜期 145~165 天,年降水量 400~490 毫米。 4.暖温带冷温轻半干旱气候区。包括黄河沿岸,从晋西北的保德、河曲到晋西南的吉县、乡宁, 以及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年平均气温 6.5~9℃,积温 ℃,无霜期 145~185 天, 年降水量 400~500 毫米。 5. 暖温带冷温半湿润气候区。包括和顺、榆社以南,太岳山以东的晋东南地区。年平均气 温 8~10℃,积温 ℃,无霜期 120~160 天,年降水量 550~670 毫米。 6.暖温带温和重半干旱气候区。包括临汾盆地和除中条山东段山区以外的运城市。年平均气 温 12~14℃,积温 ℃,无霜期 185~205 天,年降水量 480~570 毫米。 雨量分布。 山西的降水,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较大, 除少数山区外,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400~600 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的趋势是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晋东南的太行山区 和中条山区、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是山西 3 个多雨区,年降水量普遍在 600 毫米以上,以五台 山区降水最多,年降水量 800 毫米。这是由于山区迎风坡对夏季暖湿气流的抬升所致,降水量 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吕梁山以西的黄土丘陵区则是山西的 3 个少 雨区,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450 毫米。这是由于受高山迭降的影响,阻止暖湿气流深入内地, 所以成为少雨区。 山西全省降水有两个特征:一是由于季风环流的交替,降水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夏季受来自 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故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强度较大,约占年降水量 60%以上; 冬季和春季雨雪稀少, 12 月至 2 月的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 2%~4% ,3 月至 5 月的降水量占 12%~25%。二是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少雨,有的年份多雨,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季 风环流逐年进退有早有迟,影响有强有弱所致。以太原为例,平均年降水量为 459.5 毫米,少 水年只有 216 毫米,多水年多达 749 毫米,两者相差 2.5 倍。 【自然区域】山西位于我国地形阶梯由西向东三级阶梯中第二阶梯的前沿,又是我国东部季风 区的边缘,正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地带向温带草原栗钙土的过渡带。按其自然特征,可 划分为 3 个自然地理地带:温带干草原 ——栗钙土地带;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与干草原灰褐 土地带;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土地带。 3 个地带的交汇点大致位于宁武县北 端内长城处(阳方口东) 。 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该地带位于恒山 ——黑驼山——人马山以北,亦即内长城以北的 山间盆地,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 12.8%。该地带 气候温凉干旱,干燥度在 2 左右;年平均气温 3~7℃,最冷月气温在- 10℃以下,极端低温- 27℃, 年积温一般在 ℃之间; 无霜期 120 天; 年降水量 400 毫米左右, 降水集中在 7、 8 月,多春旱;河川径流量少,径流深大部分在 10~25 毫米;植被稀少,草木生长不盛。根据 地貌特征,分为 4 个自然地区: (1)南洋河盆地地区; (2)桑干河平原地区; (3)六棱山山地 地区; (4)晋北西部丘陵山地地区。 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与干草原灰褐土地带。该地带位于吕梁山以西黄河沿岸的狭长地区,属 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面积约 2.4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 15.4%。该地带气候温和、干旱, 干燥度在 1.6~2 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7~10℃之间,年积温 ℃;无霜期 135~150 天; 年降水量 450~550 毫米;河流多伏汛型,且多短促,年径流量中等,径流深 50~70 毫米。北半 部风沙较大,土壤为灰褐土。植被南半部以灌木为主,北半部以耐旱草本为主。该地带绝大部 分为黄土覆盖,水蚀、风蚀都较严重。根据地貌特征,分为 2 个自然地区: (1)晋西北黄土丘 陵山地地区; (2)晋西黄土高原丘陵地区。 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土地带。该地带位于恒山以南、吕梁山以东广大地区, 面积约 11.2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 71.8%。该地带气候温和,大部分地区干燥度小于 1.6; 年平均气温 7~13℃,最冷月气温多不低于-10℃,极端最低气温高于-27℃,年积温在 2800℃ 以上,有的地方可达 4400℃;年降水量 450~650 毫米,集中在夏季;河川径流量不大,大部分 河川径流深不足 50 毫米,多雨区可达 200 毫米。植被山区茂盛,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较低 山地以草灌为主;土壤以褐土为主。根据地貌特征分为 8 个自然地区: (1)晋东北山地盆地地

区; (2)晋东山地丘陵盆地地区; (3)晋中山间盆地地区; (4)吕梁山山地地区; (5)晋东南 高原盆地地区; (6)晋南盆地地区; (7)吕梁山南段山地与黄土塬地区; (8)中条山山地地区。 (李仁贵) 经济地理 【山西省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按照《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年) 》 ,到 2020 年山 西省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为: 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用地布局。1.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主要方向。建设以六大盆地区为主体、 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粮食生产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以临汾、运城盆地为主体的晋南优 质强筋小麦、优质棉花主产区,以雁同、忻定、晋中、晋东南盆地丘陵区为主的优质玉米主产 区,以东西两山为主的优质杂粮生产区。 2.林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主要方向。建设以东西两山为生态屏障,以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 太岳山等山地为骨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和泉域保护区等组成的林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五大林业生 产体系:建设和完善以九大森林管理局范围为主的商品林与生态防护林并重的生产基地,在黄 河流域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在晋北建设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草生态防护林 体系,在东西部土石山区营造以涵养水源为主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在六大盆地和通道沿线营造 以保护农田、改善城乡环境为主的景观防护林和苗木商品生产体系。 3.牧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主要方向。北部盆地重点发展优质奶牛业,中南部盆地重点发展生猪和 蛋鸡、肉鸡及肉牛生产,东西两山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和绒山羊养殖生产。重点建设雁门关生 态畜牧经济区。 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 1.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强化省域中心城市功能,将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 群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以南北纵贯的同蒲大运沿线串珠状分布的城市为主 脉,以两翼地带拓展的东西向交通线和基础设施为支脉,共同组合成“叶脉型”的城镇体系布局 框架体系。全省的城镇用地布局以“一圈、一带、两轴、多点”为发展重点。支持以太原为中心 的经济圈建设用地,同时考虑大运经济带、太焦轴带、太旧 —太汾柳轴带及其他发展轴线,适 当安排城镇发展建设用地。 2.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布局。重点加 强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积极改造城中村和城边村。对于位置偏远且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村庄,以 及位于采矿沉陷区需治理搬迁的村庄,要积极做好村庄迁建规划。加强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管 制,实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 工矿生产用地布局。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我省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按照战略部署, 统筹煤炭工业和非煤产业发展、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和安排工矿生产建设 用地。全省的工业用地要进一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大运经济带要重点发展资源经济转型和循环 经济产业。煤炭产业要重点支持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电力工业用地重点支 持大型坑口电站、煤矸石电厂、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以及晋北、晋东、晋东南 “三大”外送电 力基地的项目建设,积极支持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交通发展建设用地布局。全省的交通发展建设及用地布局,将围绕“四大网络”(铁路、高速公 路、一般干线公路、乡村公路)建设,以“煤运通道、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客运系统”为重点。 1.公路建设用地布局。全省公路建设用地主要支持以高速公路为运输主通道、一般干线公路为 集散通道(次骨架和连接层) 、农村公路为出入道路(基础)的综合公路网体系建设。根据《山 西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 ,全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为 “3 纵 11 横 11 环”——即由 3 条纵线、 11 条横线和 11 条环线及连接线组成,形成纵贯南北、承东启西、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 公路网络。 2.铁路发展建设用地布局。全省铁路建设用地主要支持的是围绕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加 强快速铁路客运系统及晋煤外运通道的建设,具体考虑全省从北而南形成的三大铁路运输通道 和十字型快速铁路客运系统,还要完善与国铁配套的地方铁路、铁路专用线及大型煤炭集运站 建设。

水利发展建设用地布局。全省水利发展总体布局为“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腹部盆地突出水资源 节约和保护,两翼边山全方位实施生态恢复与建设”,要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扎实抓好以应急水源工程为重点的全省兴水战略,保障水利建设的顺利开展。规划期 间,共安排水利建设用地指标 1.34 万公顷,拟规划建设一批包括水库、水电站及引/供水工程的 国家和地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山西省土地利用区域划分】按照《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年) 》 ,到 2020 年山 西省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为: 晋北区域。本区域范围包括大同市和朔州市的 17 个县(区) ,土地总面积为 2.47 万平方千米。 在本区域内又分为 3 个二级区,即朔同盆地平原区——包括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大同、 应县、朔州市朔城区、山阴、怀仁等县(区) ,晋西北山地丘陵区——包括左云、右玉、平鲁、 新荣等县(区) ,晋东北山地丘陵区——包括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等县。 本区域土地利用管理重点及调控措施为:在改造提升煤电产业的同时,加强资源型经济转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高载能工业和环保产业。重点保障煤电基地和运煤通道建设用地 及引黄北干等重要水利设施用地。加强工矿废弃地复垦、污染防治和采煤塌陷区治理。新增建 设用地要充分利用荒沟、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地资源和工矿废弃地。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支持 商品粮基地建设,增加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及畜牧产品加工,重点建设雁 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支持盐碱地的改良和未利用地开发,加强风沙治理和生态建设。 中部区域。本区域范围包括太原、忻州、阳泉、吕梁和晋中等 5 个市的 53 个县(市、区) ,土 地总面积为 7.41 万平方千米。在本区域内又分为 5 个二级区,即晋中盆地区——包括太原市的 6 个城区及阳曲、清徐、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文水、汾阳、孝义、交城、灵石等 县(市、区) ,忻定原盆地区 ——包括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等 3 个县(市、区) ,晋西山地 区——包括方山、古交、岚县、静乐、娄烦、宁武、岢岚等 7 个县(市) ,晋西黄土丘陵区—— 包括兴县、临县、离石区、柳林、中阳、偏关、河曲、保德、神池、五寨、石楼、交口等县(区) , 太行山山地丘陵区 ——包括盂县、寿阳、阳泉郊区、昔阳、平定、代县、繁峙、五台、榆社、 左权、和顺等县(区) 。 本区域土地利用管理重点及调控措施为:采取积极的城镇发展战略,建设以太原—榆次为核心, 包括介(休)孝(义)汾(阳) 、阳泉、忻(州)定(襄)原(平)在内的太原经济圈。适应城 镇化和工业化加快进程,适当提高区域建设用地比重,积极培育人口及经济集聚能力。重点保 障晋中煤电基地和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同蒲铁路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汾平高速等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用地。在介孝汾、离柳等地建立煤炭能源重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发区建设要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等用地标准和准入门槛,引导 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区内基本农田保护,积极实施农田基本建 设整理工程,促进稳产高产商品粮油基地建设。要加强晋西黄土丘陵区、太行山山地丘陵区的 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建设,加强汾河治理和环境保护。 晋南区域。本区域范围包括运城市和临汾市的 30 个县(市、区) ,土地总面积为 3.45 万平方千 米。在本区域内又分为 3 个二级区,即晋南盆地区——包括尧都区、洪洞、襄汾、新绛、侯马、 曲沃、翼城、永济、临猗、盐湖区、夏县、闻喜、绛县、霍州、万荣、河津、稷山等 17 个县(市、 区) ,太岳中条山区——包括芮城、平陆、垣曲、古县、安泽、浮山等 6 个县,晋西南黄土丘陵 山地区——包括乡宁、吉县、大宁、隰县、蒲县、永和、汾西等 7 个县。 本区域土地利用管理重点及调控措施为:加强临汾、运城、侯马等 3 个中心城市的建设,适当 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改造与提高焦化、煤炭、化学工业,扶持轻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强区内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发展优质小麦、棉花,支持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增加大宗农产 品生产能力。加强区内汾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晋西南黄土丘陵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搞好东 西两山的生态屏障建设。 晋东南区域。本区域范围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的 19 个县(市、区) ,土地总面积为 1.63 万平方 千米。在本区域内又分为 3 个二级区,即晋东南川谷盆地区 ——包括潞城、襄垣、屯留、长治

城区、长治郊区、长治、长子、晋城城区、高平、泽州、阳城等 11 个县(市、区) ,太行山南 部山区——包括武乡、沁县、平顺、壶关、黎城、陵川等 6 个县,晋东南西部山区 ——包括沁 源、沁水等 2 个县。 本区域土地利用管理重点及调控措施为:着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建立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 范区。适当增加建设用地供给,积极培育人口及经济集聚能力。加强废弃煤矿、乡镇企业用地 整理,开发未利用地,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加大对基础 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网的完善和枢纽建设,提高区域的整体发 展能力。重点加强太行山区生态建设、中部川谷盆地区环境治理和耕地资源保护。 【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按照《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全省划分为 5 个生态区、15 个生态亚区、44 个生态功能区。与这些生态功能区域相衔接,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和树木生长特 性,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汾河两岸为中轴线,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为重点,集 中建设四大生态屏障,发展五大产业集群,推进城乡全面绿化。 四大生态屏障。四大生态屏障是指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 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 1.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在晋北晋西北建设以防风治沙为主要功能的乔灌草防护林体系, 建设范围包括大同县、大同新荣区、大同城区、大同矿区、左云县、阳高县、天镇县、大同南 郊区、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右玉县、朔州平鲁区、朔城区、应县、山阴县、怀仁县、河 曲县、保德县、偏关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繁峙县、代县等 27 个县 (区) 。通过大力植树造林,特别是大规模发展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 屏障,使晋北晋西北的风沙基本得到遏制。 2.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在吕梁山脉及周边地区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降低土壤侵蚀 模式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包括原平市、忻州忻府区、兴县、临县、岚县、孝义 市、石楼县、柳林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交城县、汾阳市、吕梁离石区、娄烦县、古 交市、太原晋源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隰县、永和县、大宁县、吉县、乡宁县、蒲县、汾 西县、新绛县、稷山县、河津市、万荣县等 30 个县(市、区)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 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有效改善黄河东岸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努 力形成固土凝水、降温保湿、植被良好、林茂粮丰的可喜局面。 3.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在太行山区域建设以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范围包括五台县、阳曲县、太原迎泽区、杏花岭区、榆社县、和顺县、左权县、寿阳县、昔阳 县、灵石县、平定县、盂县、阳泉城区、阳泉矿区、阳泉郊区、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武 乡县、沁源县、沁县、霍州市、安泽县、翼城县、古县、浮山县、陵川县、沁水县、阳城县、 垣曲县、平陆县、芮城县等 32 个县(市、区) 。通过大力造林、封山育林、积极护林,有效涵 养太行土石山区珍贵的水资源,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山西十年九旱、长期缺水的自然状况。 4.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在山西中南部盆地建设防护经济林区,建设范围包括定襄县、清 徐县、太原小店区、介休市、平遥县、祁县、太谷县、晋中榆次区、文水县、屯留县、长治县、 潞城市、长子县、襄垣县、长治郊区、长治城区、高平市、泽州县、晋城城区、侯马市、襄汾 县、曲沃县、临汾尧都区、洪洞县、运城盐湖区、临猗县、永济市、闻喜县、夏县、绛县等 30 个县(市、区) 。通过大力营造干鲜果经济林,既获取经济效益,又发挥生态功能,收到大地增 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五大产业集群。全省发展五大林业产业集群,主要是:干鲜果经济林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建 设,林木种苗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资源开发和灌木林产业。 推进城乡全面绿化。继续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发展理念,以国家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为 骨架,以省十大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环 城绿化、厂矿区绿化、城市绿化、河流流域行洪河道两侧的滩涂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生 态庄园建设、碳汇造林等重点区域绿化,努力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山西省五大林业产业集群】 1.干鲜果经济林建设。规划在太行山、吕梁山、太岳低山丘陵区 的汾阳、左权、古县等 54 个县发展核桃基地。在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的临 县、太谷、稷山等 43 个县发展红枣基地。在雁北的应县、浑源、阳高等 29 个县发展仁用杏基 地。在太行山中南部丘陵山区及晋南盆地边缘的芮城、平顺等 8 个县发展花椒基地。在全省南 北适宜地带特别是汾河流域,发展苹果、梨、葡萄、桃、杏等优质水果园区。在吕梁、临汾等 地大力发展文冠果、黄连木、黑椋子、翅果油等生物质能源树种。 2.速生丰产林建设。在山西各大河流河道管理范围之外的两岸滩涂地以及忻定、太原、临汾、 运城、上党五大盆地的川区和沟谷地,新建速生丰产林基地。在省直八大林区,选择落叶松等 珍贵用材树种,通过抚育措施,培育大径材用材林基地。“十二五”期间,规划营造速生丰产林 100 万亩(6.7 万公顷) ,树种以杨树、泡桐、楸树、刺槐等为主。 3.林木种苗和花卉产业。林木种苗方面,一是建设千亩经济林苗木产业化基地 10 个,重点培育 十大名枣及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优质苗木。红枣苗着重在交城、太谷、柳林、稷山等地培育, 核桃苗主要在汾阳、孝义、左权、屯留、昔阳培育,花椒苗在平顺、芮城培育。二是建设全省 林木种苗信息网络,形成市、县和苗木经营单位三级种苗网络体系。三是林木种苗市场布局。 在北部、中部、南部重点扶持 5 个林木种苗交易市场,建设地点初步定在育苗规模大、专业化 程度高的朔州市、太谷、沁县、汾阳、绛县等地。四是积极推动组建大型龙头育苗企业,形成 产业化集团化经营格局。 花卉产业方面,在太原建设省级花卉示范基地 1 处,建设花卉拍卖交易市场 1 处。帮助和引导 11 个地级市建设花卉生产基地及花卉交易市场各 1 处。引进花卉新品种 20 个。选育推广适合 山西栽培品种 10 个,自主开发野生花卉品种 5 个。把花卉培育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朝阳产业, 把 山西建成我国开花植物、球根花卉及花卉种子的现代化花卉生产基地。 4.森林旅游产业。加大森林公园开发力度 ,建立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龙头,以省级森林公园、城 郊森林公园为骨干,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森林旅游体系。依托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棋子 山、太行峡谷等森林公园,打造太行山水森林旅游文化品牌;依托管涔山、关帝山、黑茶山等 森林公园,打造吕梁山自然风情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依托城郊森林公园,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郊 森林休闲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以生态文化为核心、三大品牌为先导、重点公园为载体、带动全 省森林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到 2015 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 271 处,总面积达到 1200 万亩(15 万公顷)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1%。到 2020 年,森林公园逐步向乡村推进,以乡镇为单位设立 中小型森林公园,以村庄或企业等为单位建立森林公园景区,森林公园总数达到 500 处,经营 总面积达到 1425 万亩 (95 万公顷) ,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9%, 实现全省森林公园和景区全覆盖。 5.林下资源开发和灌木林产业。一是积极开展森林种植及加工业,主要抓好木本粮油、森林药 材、森林食品等基地建设,发展面积 56 万亩(3.7 万公顷) 。二是努力发展森林养殖及加工业, 重点养育森林猪、森林鸡、鹿、蜂等特色品种,林下放养畜禽 100 万只。三是重点培育森林采 集及加工业,着重搞好山野果、食用菌、山野菜开发以及森林泉水、森林氧吧等小型产业,促 进林下资源形成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灌木林产业。山西灌木资源丰富,全省有沙棘林面积 440 万亩(29.3 万公顷) ,柠条面 积 230 万亩(15.3 万公顷) 。在自然条件很差的区域特别是晋西北大力发展以沙棘、柠条为主的 灌木林。“十二五”期间,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市新造灌木林 130 万亩(8.7 万公顷) 。在 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对可以从事商业性经营的 54 种陆生野生动物,加强驯化和繁殖, 组 建以动物毛皮为产业的加工流通体系,形成以规模化繁育、以综合加工利用为主的动物产业发 展框架。 【山西省十大造林绿化工作】 1.退耕还林及巩固成果。退耕还林工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全 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将以吕梁水土流失区、晋西北风沙区和 晋西南残塬沟壑为重点,实施区域规模化治理。“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 490 万 亩(32.7 万公顷)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根据国家已批复的《山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 规划》 , 年,规划完成补植补造 286 万亩(19.1 万公顷) ,发展干果经济林 157 万亩

(10.5 万公顷) ,新造薪炭林 45 万亩(3 万公顷) ,生态移民 9.1 万人。 2.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 2010 年结束,在此基础上,国家拟启动二期工程。 山西省一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左云县、大同南郊区、新荣区、浑源县、大同县、阳高县、天镇 县、朔州朔城区、怀仁县、山阴县、应县、代县、繁峙县和省直杨树、五台林区,共 15 个建设 单位。二期工程在加强一期工程建设成果保护的同时,拟拓宽治理范围,增加建设单位。要采 取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加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十二五”期间,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业治理任务 395 万亩(26.3 万公顷) 。 3.“三北”防护林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已实施四期。 年为“三北”五期工程。五 期工程实施范围涉及朔州、忻州、太原、吕梁、临汾、运城等 6 个市的 44 个县和省直吕梁、 关 帝、黑茶、杨树、管涔林区,建设单位共 49 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 “三北 ” 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三北”五期要建成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将风沙危害和水土 流失严重、灾害类型突出的地区作为建设重点,继续实施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 启动晋陕峡谷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汾河上游以水源涵养为主、汾河下游以农田防护为主的防 护林建设。“十二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 565 万亩(37.7 万公顷) 。 4.太行山绿化。太行山绿化工程,涉及大同、忻州、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等 7 个市 的 28 个县和省直五台、太行林区,建设单位共 30 个。“十二五”期间,太行山绿化要重点抓好 四大流域和重点区域治理: 一是滹沱河水源涵养风景林。包括定襄县、五台县、盂县、阳泉郊区、平定县、昔阳县等 6 个 县和五台林区,在加强现有森林植被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力度,重 点抓好旅游景点周围的人工造林,建设水源涵养风景林。 二是漳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包括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武乡县、沁县、襄垣县、 屯留县、长子县、长治县、长治郊区、长治城区、壶关县、潞城市、平顺县、黎城县等 15 个县 和太行林区。要对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加强人工造林,恢复以森林 为主的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有效涵养水源。 三是沁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规划在太行山系东南端,涉及安泽县、高平市、泽州县、 陵川县、晋城城区等 5 个县,采取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方式,建设涵养水源、水土保持 防护林,减少沁河流域水土流失,保障黄河下游生态安全。 四是大清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有广灵、灵丘 2 个县,以人工造林为主,结合封 山育林,建立生态脆弱区防护林体系。“十二五”期间,太行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 445 万亩(29.7 万公顷) 。 5.省政府“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省政府 “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包括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太原市西山生态恢复工程和 10 个市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 继续搞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绿化汾河干流 716 千米,涉及忻州、太原、 吕梁、晋中、临汾、运城等 6 个市 40 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面积 58.7 万亩(3.9 万公顷) 。 通过不懈植树,使汾河流域成为全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带、生态效益带、休闲景观带和富民工 程带,成为带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全国资源型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及 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域。到 2015 年,全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 25.3%以上。 太原市西山生态恢复工程。涉及太原市尖草坪、晋源、万柏林 3 个区。该工程北起尖草坪区土 堂村,南至晋源区天龙山路,东起和平路、晋祠路,西至西山地区,区域面积 120 平方千米。 规划造林 9.2 万亩(6133 公顷) 。主要完成这一区域宜林荒山荒坡绿化以及开山破坏面的植被恢 复。经过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到 2015 年,该地区净增景观生态林 8.9 万亩(5933 公顷) , 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 60%以上。 10 个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包括大同市口泉区、 朔州市桑干河上游、 忻州市南云中河流域、 吕梁市三川河流域、晋中市潇河流域、阳泉市桃河流域、长治市浊漳河流域、晋城市丹河流域、 临汾市塔儿山二峰山区域、运城市盐湖区域等 10 处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到 2015 年, 完成造林 200 万亩(13.3 万公顷)以上。通过造林绿化,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

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6.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县道、乡道、河流、渠道, 要实现全面绿化。到 2015 年,所有铁路、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 85%以上,两侧宜林荒山 绿化率达到 80%以上;到 2020 年,所有铁路、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 95%以上,两侧宜 林荒山绿化率达到 90%以上。 村庄绿化以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干鲜 果、观光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村庄实现基本绿化的目标: 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 20%以上,拥有一处以上能满足村民活动的公共绿地。到 2015 年,70%的 村庄实现基本绿化;到 2020 年,80%以上的村庄实现基本绿化。 平原绿化以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主体,与通道绿化、村镇绿化构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 防护体系,主要在村道、田间道路、农田周边、河渠两侧营造护路林、护渠林,在河流、干渠 堤岸营造堤岸防护林。到 2015 年,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到 80%以上,河流、渠道、滩涂绿化 率达到 85%以上;到 2020 年,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到 90%以上,河流、渠道、滩涂绿化率 达到 95%以上。 7.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工程。将高速公路、一二级路、国省道、重点旅游路 等干线公路,沿线两侧各 1000 米范围或第一山脊线以内的荒山全部绿化。规划造林总面积 767 万亩(51.1 万公顷) 。“十二五”期间,以城市进出口、高速公路和主要国道沿线荒山绿化为重点, 完成造林 100 万亩(6.7 万公顷) 。到 2020 年,以一二级路、省道和重点旅游路沿线荒山绿化为 重点,完成造林 200 万亩(13.3 万公顷) 。 8.矿区植被恢复和河湖生态修复。矿区植被恢复,包括矿区造林绿化和荒漠化治理两项任务。 矿区造林绿化方面,全省境内煤炭采空区面积 767.3 万亩(51.2 万公顷) ,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影 响地表面积约 1950 万亩(130 万公顷) 。规划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需造林 920.5 万亩(61.4 万 公顷) 。“十二五”新造林 70 万亩(4.7 万公顷) 。矿区荒漠化治理方面,我省荒漠化分布区大多 是重要的产煤县区,全省荒漠化总面积 2442 万亩(162.8 万公顷) ,按荒漠化类型划分,其中, 风蚀面积 1251 万亩 (83.4 万公顷) , 水蚀面积 882 万亩 (58.8 万公顷) , 盐渍化面积 309 万亩 (20.6 万公顷) 。矿区荒漠化治理主要采用人工造林技术,沙漠地造林要乔灌结合,盐碱地造林以栽植 耐碱灌木为主。规划矿区荒漠化治理造林 175 万亩(11.7 万公顷) 。 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十二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620 万亩(108 万公顷) , 全 省水土流失治理度到 2015 年提高到 59%。 按照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通过植树造林种 草,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保证各河流生态流量,达到平水年重点河流全年 300 天不断流。 9.城镇绿化。城市绿化。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公园,努力提升城市绿化品位。到 2015 年,设区的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7%;2020 年,城市人均 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1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8%。 县城绿化。一是提升城内绿化档次。见缝插针全面绿化,周边发展环城林带,适宜建设森林广 场,积极发展游园小区。到 2015 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8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达到 33%;到 2020 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9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5%。 二是利用环县城绿化工程成果,积极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到 2015 年,每个县城要建成 1 至 2 处 森林公园。三是通过环城绿化、农田林网、小片林和景观公益林的建设,实现城镇周边 3 千米 范围内基本无宜林荒山。 建制镇绿化。绿化镇区主次干道,建设环镇林带,发展综合性公园。到 2015 年,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达到 3 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15%; 到 2020 年,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5 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0%。 10.碳汇造林和生态庄园建设。 碳汇造林。 建设范围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重点布局在大河源头、水库周围、风沙源区、煤炭开采区以及革命老区等地。“十二五”计划吸 收碳汇资金由 年的 4800 万元增加到 2.5 亿元, 增长 4.2 倍; 造林面积由 2010 年的 4.3 万亩(2867 公顷)提高到 32 万亩(2.1 万公顷) ,增长 6.4 倍。

生态庄园建设。主要从事造林绿化,营造生态林,发展经济林,乔灌草相结合,建设绿色家园。 适宜发展林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要搞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使生态庄园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并能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兴林致富。“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发展 500 亩(33.3 公顷)以上的生态庄园 1500 户,造林面积达到 75 万亩(5 万公顷) 。 【山西省六大林业资源保护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拟启动 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实施范围涉及朔州、忻州、太原、晋中、吕梁、长治、临汾、晋城、运城 等 9 个市的 74 个县和管涔、黑茶、关帝、太岳、吕梁、中条、杨树 7 个林区,以及煤炭系统林 场、林职院林场,共 83 个建设单位。省级天然林保护有五台、太行 2 个林区。天然林保护二期 工程,要以加强天然林保护与培育为重点,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十 二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造林 355 万亩(23.7 万公顷) 。经过努力,使天然林保护 区 50%的宜林荒山荒地得到绿化,100%的疏林地得到封育,50%的中幼林得到科学抚育,工程 区的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明显提高。同时,信息化管理水平取得重大突破,远程监控体系覆盖 面达到 80%,GPS 巡护覆盖面提高到 100%。 2.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是对霍山、云顶山等 40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一期工 程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历山等 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是实施红豆杉、翅果油、 臭冷杉和兰科植物等 4 项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划建珍稀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4 处,建 立翅果油树和南方红豆杉母树林基地、臭冷杉人工繁育基地、兰科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开展重 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研究。四是实施褐马鸡、麝、金钱豹、青羊、黑鹳、猕猴、红腹锦鸡、 水禽等 8 项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划建褐马鸡等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9 处,建立褐马鸡 等重点保护动物人工驯化基地 5 处,建立金钱豹繁育研究基地 1 处,改造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 息地 40 处。五是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工程。新建省级及 11 个市级野生动物救护 中心,在全省北部、中部、南部建立 3 处猛兽应急救护处置中心,在平陆黄河湿地建立鸟类环 志站,在全省各地建立 20 个野生植物保护监测站。建立濒危野生植物基因库和预警中心,发展 野生植物人工驯化培育基地。实施荷叶坪、舜王坪亚高山草甸植被恢复保护项目。六是开展全 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工作。调查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在调查基础上调整全省野生动植物保 护方案,修订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 到 2015 年,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 10 个,新建保护区面积 180 万亩( 12 万公顷) ,使保护区总 面积达到 1875.5 万亩(125 万公顷) ,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8%,9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到 2020 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要达到 8.2%以上, 9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新 建 90 处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完善远程监测网络建设,建设疫源疫病监测数据库。 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积极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野生动植 物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建立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平台。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到 2015 年,古树名木建档保护率达到 90%;到 2020 年,古树名木建档保 护率达到 100%。 3.湿地保护与恢复。 建立全省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和管理体系, 形成全省湿地保护网络。 年,划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3 处,省级重要湿地 20 处以上,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多用途管 理区 40 处以上。“十二五”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区 8 个、省级重要湿地 30 个以上,建立可持续利 用示范区 6 处。实施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工程,在法定河道管理之外的中远滩涂地退耕还湿 45 万 亩(3 万公顷) ,恢复水禽栖息地 15 万亩(1 万公顷) 。 到 2015 年,新建湿地公园 53 处,总数达到 70 处,有效保护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 55% 以上;到 2020 年,新建湿地公园 27 处,总数达到 97 处,有效保护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 的 65%以上。 4.未成林造林地管护。加强对未成林造林地的有效管护,对新造林地进行抚育管护。 “十二五” 期间,每年安排未成林造林地管护面积 500 万亩(33.3 万公顷) ,5 年安排管护面积 2500 万亩

(166.7 万公顷) 。 5.中幼林抚育。对郁闭度达到 0.2 以上的中龄、幼龄林,进行森林透光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 景观疏伐等森林经营活动,通过抚育,实现森林群落在人为干涉条件下的自然生长发育,提高 林分生长量,有效增加森林蓄积量。全省现有中幼龄林 2390 万亩( 159.3 万公顷) 。 “十二五 ” 期间,完成中幼林抚育 1500 万亩(100 万公顷) ,每年完成 300 万亩(20 万公顷) 。特别要优先 抚育郁闭度达到 0.8 以上的中幼林。 6.低产低效林改造。全省现有低产低效林 1968 万亩( 131.2 万公顷) ,其中,公益林 1860 万亩 (124 万公顷) ,商品林 108 万亩(7.2 万公顷) 。按照国家林业局《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改 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 1000 万亩(66.7 万公顷) 。 (高建军李仁贵) 行政区划 【山西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山西省是我国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 安邑,都建在今山西境内南部地区。西周时为唐国,后改为晋国,山西省简称晋即由此而来。 战国时分属于赵、魏、韩。秦置代、雁门、太原、河东、上党 5 郡。西汉时置并州,辖代、雁 门、太原、上党 4 郡,朔方辖西河郡,司隶部辖河东郡。东汉时并州辖定襄、雁门、太原、西 河、上党 5 郡,司隶部辖河东郡,幽州辖代郡。三国时魏置并州辖雁门、新兴、西河、太原、 东平、上党 6 郡,司州辖河东、平阳 2 郡,幽州辖代郡,冀州辖灵丘县,此外,天镇、山阴、 平鲁西北属拓拔鲜卑,五寨、临县以西属羌。西晋时并州辖雁门、新兴、上党 3 郡及太原、东 平、西河 3 国,司州辖河东、平阳 2 郡,幽州辖代郡,山阴以北仍属拓拔鲜卑,五寨、临县以 西属羌。北魏置朔、恒、汾、肆、并 5 州,霍县、高平以南属司州。隋代改州为郡,置马邑、 雁门、娄烦、离石、太原、龙泉、西河、临汾、文水、河东、绛、长平、上党 13 郡。唐代置河 东道,辖太原府及云、蔚、朔、代、岚、忻、石、隰、汾、晋、慈、绛、蒲、辽、沁、潞、泽 17 州。五代后唐置太原、河中 2 府及云、蔚、应、寰、朔、代、岚、忻、石、隰、汾、晋、慈、 绛、辽、沁、潞、泽 19 州。后晋置太原、河中 2 府及代、岚、宪、忻、石、隰、汾、晋、慈、 绛、辽、沁、潞、泽 14 州,云蔚、应、寰、朔、代 5 州属契丹。后汉行政区划未变。北宋时置 河东路,辖太原、隆德 2 府,代、忻、宪、岚、石、隰、汾、慈、晋、绛、辽、泽 12 州及火山、 保德、岢岚、宁化、晋宁、平定、威胜 7 军,永兴路辖解州及河中府。大同府及朔、应、蔚 3 州属辽的西京道。金于山西置河东南路,河东北路,雁门关北属西京路。河东南路辖河中、平 阳 2 府及隰、耿、绛、解、泽、潞、沁、辽 8 州,河东北路辖太原府及澳、保德、岢岚、岚、 宁化、管、忻、代、石、汾、平定 11 州。西京路辖大同府及武、朔、应、蔚 4 州。元代置河东 山西道,隶中书省,领大同、冀宁、晋宁 3 路,大同路辖应、朔、武、浑源 4 州及大同、白登 等 5 县,冀宁路辖兴、岚、管、坚、代、崞、忻、台、临、石、汾、盂、平定 12 州及阳曲、 文 水等 10 县,晋宁路辖河中府及隰、吉、霍、绛、解、辽、沁、潞、泽 9 州及临汾等 12 县。明 代置山西布政使司,辖大同、太原、平阳、潞安 4 府,汾、辽、沁、泽 4 州,共 95 县。清代山 西省,辖朔平、大同、宁武、太原、汾州、平阳、潞安、泽州、蒲州 9 府,保德、代、忻、平 定、辽、隰、霍、沁、绛、解 10 州及归化、绥远、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等 6 厅,共辖 108 县。6 厅及朔平、大同 2 府的北部系今长城以北的土默特、呼和浩特、集宁、丰镇等地区, 民国二年(1913 年)划归绥远、察哈尔两特别区。民国三年(1914 年)山西省设雁门、冀宁、 河东 3 道。 雁门道辖晋北的 26 县, 冀宁道辖晋中及晋东南的 44 县, 河东道辖晋南的 35 县。 1930 年废道,县由省直辖。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境内建立了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 3 个边区抗日 民主政府,其在山西境内辖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70%以上。解放战争初期,山西解放区各 县分属太行、太岳、晋察冀、晋绥 4 个行政公署,行署下设专区,分别领导各县。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政府迁回太原,抢占了铁路沿线主要城市,按每个行政督 察区辖 5~7 个县的原则,把全省划为 18 个区。1949 年 4 月,随着太原的解放,全省复归统一, 阎锡山政府的行政区划遂告结束。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行政区划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行政区划曾有过多次的调整。 1949 年 10 月,将雁北地区划归察哈尔省,山西省共设忻 县、兴县、榆次、汾阳、临汾、运城、长治 7 个专区、92 个县及太原市、阳泉工矿区、长治城 关区和运城镇。1951 年撤销汾阳专区。1952 年撤销兴县专区。1952 年 11 月察哈尔省撤销后, 原雁北专区 13 个县及大同市划回山西省,全省共辖雁北、忻县、榆次、临汾、运城、长治 6 个 专区及太原、阳泉、长治、大同 4 个市和运城镇, 103 个县。1958 年,全省公社化后,行政区 划进行了较大的合并,将 6 个专区并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 4 个专区, 103 个县合并为 41 个县,设太原市 1 个省辖市和大同、阳泉、长治、榆次、侯马 5 个专辖市。 60 年代初期,全省行政区划又几经调整,原来合并的县先后分设,到 1965 年,全省设雁北、 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 5 个专区,太原、大同、阳泉 3 个省辖市,长治市为专辖市,县数 为 96 个。1970 年专区改为地区,同年撤销晋南专区,设立临汾、运城 2 个地区。 1971 年,晋中地区分为晋中和吕梁 2 个地区,恢复侯马、临汾、榆次 3 市及古县、方山、娄烦 3 县,新设置柳林、交口 2 县,全省县数为 101 个。 1983 年,对全省部分市、县区划及名称作了调整变动。全省划分为 7 个地区、4 个省辖地级市、 6 个省辖县级市、96 个县。 1985 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将其所属各县分别划归长治市和晋城市,晋城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全省设 6 个地区、5 个地级市、5 个县级市和 96 个县。 1989 年设朔州市(地级市)和古交市(县级市) 。 1990 年霍县撤县建霍州市(县级市) 。 1992 年原平、孝义撤县建市(县级市) 。 1993 年撤销雁北地区, 将其所辖县分别划归大同市和朔州市。 同年, 介休、 高平县撤县建市(县 级市) 。 1994 年潞城、永济、河津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 1996 年离石、汾阳撤县建市(县级市) ,晋城市郊区撤区建立泽州县。 1997 年太原市城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将原北城区、南城区、河西区、北郊区、南郊区等 5 城 区调整为: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等 6 个城区。 1999 年撤销晋中地区,成立晋中市(地级市) ,原榆次市改为榆次区。 2000 年撤销忻州地区、运城地区、临汾地区,成立忻州市、运城市、临汾市(地级市 ) ,原县 级忻州市、运城市、临汾市改为忻府区、盐湖区、尧都区。 2003 年撤销吕梁地区,成立吕梁市(地级市) ,原离石市(县级)改设为离石区。 【2010 年乡镇以上行政区划】截至 2010 年底,山西省共设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 朔州、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等 11 个地级市,11 个县级市,85 个县,23 个市辖区。 现有 1196 个乡镇,其中 563 个镇、633 个乡。2010 年全省乡镇以上行政区划如下: 太原市 古交市 河口镇镇城底镇马兰镇嘉乐泉乡梭峪乡 邢家社乡阁上乡岔口乡常安乡原相乡 屯兰街办东曲街办桃园街办西曲街办 迎泽区 郝庄镇桥东街办迎泽街办老军营街办 文庙街办柳巷街办庙前街办 杏花岭区 中涧河乡小返乡杨家峪街办职工新街街办 涧河街办三桥街办鼓楼街办杏花岭街办

坝陵桥街办巨轮街办大东关街办敦化坊街办 万柏林区 小井峪街办西铭街办王封乡东社街办 万柏林街办化客头街办和平街办兴华街办 南寒街办神堂沟街办杜儿坪街办长风街办 白家庄街办千峰街办下元街办 小店区 北格镇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小店街办 黄陵街办平阳路街办坞城街办双塔街办 北营街办 尖草坪区 向阳镇阳曲镇马头水乡西乡柏板乡 上兰街办柴村街办新城街办光社街办 古城街办迎新街办南寨街办尖草坪街办 汇丰街办 晋源区 金胜镇晋祠镇姚村镇晋源街办义井街办 罗城街办 清徐县 清源镇徐沟镇孟封镇东于镇马峪乡西谷乡 王答乡集义乡柳杜乡 阳曲县 黄寨镇大盂镇泥屯镇东黄水镇侯村乡 北小店乡西凌井乡杨兴乡高村乡凌井店乡 娄烦县 娄烦镇静游镇杜交曲镇马家庄乡庙湾乡 盖家庄乡天池店乡米峪镇乡 大同市 城区 东街街办西街街办南街街办 北街街办南关街办北关街办 新建南路街办新建北路街办大庆路街办 新华街街办西花园街街办老平旺街办 向阳里街办振华南街街办 矿区 煤峪口街办永定庄街办同家梁街办 四老沟街办忻州窑街办白洞街办 雁崖街办挖金湾街办晋华宫街办 马脊梁街办大斗沟街办王村街办

杏儿沟街办青磁窑街办平泉路街办 四台沟街办姜家湾街办新泉路街办 民胜街办新平旺街办口泉街办 马口街办燕子山街办新胜街办 南郊区 高山镇云冈镇古店镇水泊寺乡口泉乡 西韩岭乡平旺乡新旺乡马军营乡鸦儿崖乡 新荣区 新荣镇西村乡郭家窑乡堡子湾乡花元屯乡 破鲁乡上深涧乡 左云县 云兴镇店湾镇鹊儿山镇三屯乡张家场乡 管家堡乡小京庄乡马道头乡水窑乡 大同县 西坪镇倍加造镇周士庄镇许堡乡瓜园乡 巨乐乡吉家庄乡峰峪乡杜庄乡党留庄乡 天镇县 玉泉镇米薪关镇逯家湾镇新平堡镇 谷前堡镇三十里铺乡南河堡乡贾家屯乡 张西河乡赵家沟乡南沟崖乡 浑源县 永安镇沙圪坨镇王庄堡镇蔡村镇 西坊城镇大磁窑镇千佛岭乡青磁窑乡 东坊城乡吴城乡官儿乡南榆林乡 黄花滩乡裴村乡大仁庄乡下韩乡 西留乡驼峰乡 广灵县 壶泉镇南村镇加斗乡作疃乡蕉山乡 宜兴乡一斗泉乡望狐乡梁庄乡 灵丘县 武灵镇东河南镇上寨镇落水河乡 赵北乡独峪乡史庄乡白崖台乡 下关乡红石塄乡石家田乡柳科乡 阳高县 龙泉镇罗文皂镇王官屯镇大白登镇 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狮子屯乡 下深井乡长城乡北徐屯乡马家皂乡 鳌石乡

阳泉市 城区 上站街办下站街办北大街街办南山路街办 义井街办坡底街办 矿区 平潭街办桥头街办蔡洼街办赛鱼街办 沙坪街办贵石沟街办 郊区 荫营镇河底镇平坦镇义井镇 李家庄乡杨家庄乡旧街乡西南舁乡 盂县 路家村镇南娄镇秀水镇上社镇西烟镇 苌池镇孙家庄镇牛村镇梁家寨乡下社乡 北下庄乡仙人乡西潘乡东梁乡 平定县 冠山镇张庄镇东回镇巨城镇柏井镇 娘子关镇冶西镇锁簧镇石门口乡岔口乡 长治市 城区 东街街办西街街办街北关街办 南街街办太行东街街办太行西街街办 英雄街办五一路街办北董街办 五马街办 郊区 老顶山镇大辛庄镇堠北庄镇马厂镇黄碾镇 西白兔乡长北街办故县街办 潞城市 店上镇微子镇辛安泉镇翟店镇合室乡 黄牛蹄乡史辶回乡潞华街办成家川街办 长治县 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贾掌镇韩店镇 八义镇郝家庄乡东和乡南宋乡西池乡 北呈乡 襄垣县 王桥镇夏店镇亭镇古韩镇下良镇 王村镇侯堡镇西营镇上马乡善福乡 北底乡 屯留县

张店镇丰宜镇吾元镇余吾镇渔泽镇 上村镇麟绛镇路村乡李高乡西贾乡 河神庙乡 平顺县 石城镇青羊镇杏城镇龙溪镇 苗庄镇东寺头乡虹梯关乡北社乡 北耽车乡西沟乡阳高乡中五井乡 黎城县 黎侯镇西井镇东阳关镇上遥镇洪井乡 黄崖洞镇停河铺乡西仵乡程家山乡 壶关县 龙泉镇晋庄镇店上镇百尺镇树掌镇 集店乡黄山乡东井岭乡石坡乡五龙山乡 鹅屋乡桥上乡 长子县 鲍店镇石哲镇大堡头镇丹朱镇慈林镇 南漳镇色头镇宋村乡常张乡南陈乡 岚水乡碾张乡 武乡县 洪水镇故城镇蟠龙镇丰州镇监漳镇 分水岭乡墨镫乡韩北乡大有乡贾豁乡 故县乡上司乡涌泉乡石北乡 沁县 新店镇故县镇定昌镇册村镇郭村镇 漳源镇段柳乡牛寺乡松村乡南里乡 次村乡杨家乡南泉乡 沁源县 王和镇郭道镇灵空山镇李元镇沁河镇 韩洪乡交口乡赤石桥乡法中乡王陶乡 中峪乡聪子峪乡景风乡官滩乡 晋城市 城区 北石店镇西上庄街办钟家庄街办东街街办 西街街办南街街办北街街办矿区街办 泽州县 巴公镇高都镇金村镇柳树口镇大箕镇 山河镇北义城镇下村镇大东沟镇周村镇 犁川镇晋庙铺镇南村镇大阳镇李寨乡 南岭乡川底乡

高平市 马村镇河西镇北诗镇野川镇三甲镇神农镇 陈区镇寺庄镇米山镇永衤录乡石末乡建宁乡 原村乡南城街办东城街办北城街办 陵川县 崇文镇附城镇潞城镇杨村镇礼义镇 平城镇西河底镇马圪当乡古郊乡六泉乡 秦家庄乡夺火乡 阳城县 东城街办凤城镇河北镇东台子镇芹池镇 蟒河镇横河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 次营镇西河乡寺头乡固隆乡董封乡 演礼乡白桑乡驾岭乡 沁水县 龙港镇中村镇端氏镇郑庄镇柿庄镇 郑村镇嘉峰镇胡底乡十里乡土沃乡 张村乡固县乡苏庄乡樊村河乡 朔州市 朔城区 神头镇利民镇滋润乡福善庄乡 南榆林乡窑子头乡沙塄河乡贾庄乡 下团堡乡张蔡庄乡小平易乡北旺庄街办 南城街办北城街办神头街办 平鲁区 凤凰城镇井坪镇下水头乡下面高乡白堂乡 向阳堡乡高石庄乡西水界乡阻虎乡双碾乡 陶村乡下木角乡榆岭乡 山阴县 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岱岳镇薛乡 马营乡下喇叭乡安荣乡吴马营乡合盛堡乡 张家庄乡马营庄乡后所乡岱岳乡 应县 南河种镇金城镇下社镇镇子梁乡大黄巍乡 杏寨乡大临河乡义井乡藏寨乡白马石乡 下马峪乡南泉乡 怀仁县 云中镇毛家皂镇金沙滩镇吴家窑镇 新家园乡何家堡乡亲和乡海北头乡 马辛庄乡河头乡

右玉县 右卫镇威远镇新城镇元堡子镇 李达窑乡高家堡乡牛心堡乡丁家窑乡 白头里乡杨千河乡 忻州市 忻府区 奇村镇三交镇豆罗镇董村镇 播明镇庄磨镇兰村乡合索乡 解原乡阳坡乡曹张乡高城乡 秦城乡西张乡紫岩乡东楼乡 北义井乡新建路街办南城街办 长征街街办 原平市 长梁沟镇轩岗镇大牛店镇阎庄镇 苏龙口镇崞阳镇东社镇沿沟乡 西镇乡段家堡乡新原乡子干乡 中阳乡大林乡南白乡王家庄乡 楼板寨乡解村乡北城街办南城街办 定襄县 河边镇晋昌镇宏道镇蒋村乡受禄乡 南王乡神山乡季庄乡杨芳乡 五台县 耿镇镇豆村镇台城镇台怀镇白家庄镇 门限石乡陈家庄乡阳白乡沟南乡灵境乡 石咀乡茹村乡金岗库乡高洪口乡蒋坊乡 东雷乡东冶镇建安乡神西乡 代县 聂营镇滩上镇上馆镇阳明堡镇枣林镇 峨口镇新高乡胡峪乡雁门关乡 磨坊乡峪口乡 繁峙县 繁城镇砂河镇大营镇东山乡金山铺乡 神堂堡乡岩头乡杏园乡光裕堡乡下茹越乡 集义庄乡柏家庄乡横涧乡 宁武县 东寨镇凤凰镇阳方口镇石家庄镇薛家洼乡 余庄乡涔山乡化北屯乡东马坊乡迭台寺乡 西马坊乡新堡乡怀道乡圪谬乡 静乐县 鹅城镇杜家村镇丰润镇康家会镇双路乡

段家寨乡神峪沟乡王村乡赤泥洼乡堂尔上乡 中庄乡辛村乡娑婆乡娘子神乡 神池县 龙泉镇义井镇八角镇东湖乡贺职乡 长畛乡大严备乡太平庄乡虎北乡烈堡乡 五寨县 三岔镇砚城镇小河头镇前所乡韩家楼乡 东秀庄乡杏岭子乡孙家坪乡胡会乡新寨乡 李家坪乡梁家坪乡 岢岚县 岚漪镇三井镇宋家沟乡水峪贯乡阳坪乡 西豹峪乡高家会乡神堂坪乡温泉乡大涧乡 王家岔乡李家沟乡 偏关县 新关镇老营镇万家寨镇天峰坪镇窑头乡 楼沟乡水泉乡尚峪乡陈家营乡南堡子乡 河曲县 巡镇镇刘家塔镇文笔镇楼子营镇前川乡 社梁乡单寨乡沙坪乡鹿固乡沙泉乡 旧县乡土沟乡赵家沟乡 保德县 桥头镇义门镇东关镇杨家湾镇 南河沟乡土崖塔乡孙家沟乡腰庄乡 尧圪台乡窑洼乡冯家川乡林遮峪乡 韩家川乡 晋中市 榆次区 长凝镇什贴镇乌金山镇修文镇北田镇 东阳镇郭家堡乡庄子乡东赵乡张庆乡 西南街街办北关街办晋华街街办新建街街办 路西街街办锦纶路街办新华街街办经纬街办 安宁街街办 介休市 张兰镇义安镇连福镇龙凤镇绵山镇洪山镇 义棠镇城关乡三佳乡宋古乡西南街办 东南街办西关街办北关街办北坛街办 榆社县 箕城镇郝北镇社城镇云竹镇西马乡河峪乡 岚峪乡讲堂乡北寨乡

左权县 麻田镇芹泉镇辽阳镇桐峪镇拐儿镇寒王乡 龙泉乡石匣乡粟城乡羊角乡 和顺县 义兴镇青城镇松烟镇李阳镇横岭镇马坊乡 平松乡喂马乡牛川乡阳光占乡 昔阳县 乐平镇皋落镇冶头镇沾尚镇大寨镇赵壁乡 孔氏乡界都乡三都乡西寨乡阎庄乡李家庄乡 寿阳县 平头镇松塔镇南燕竹镇西洛镇尹灵芝镇 朝阳镇宗艾镇羊头崖乡解愁乡平舒乡 温家庄乡景尚乡马首乡上湖乡 太谷县 明星镇范村镇胡村镇侯城乡阳邑乡北氵光乡 水秀乡小白乡任村乡 祁县 东观镇城赵镇古县镇昭余镇贾令镇来远镇 峪口乡西六支乡 平遥县 洪善镇段村镇东泉镇宁固镇古陶镇岳壁乡 南政乡香乐乡中都乡朱坑乡卜宜乡襄垣乡 孟山乡杜家庄乡 灵石县 翠峰镇南关镇静升镇两渡镇夏门镇 段纯镇王禹乡坛镇乡梁家乡交口乡 马和乡英武乡 吕梁市 离石区 吴城镇信义镇坪头乡枣林乡 红眼川乡交口街办西属巴街办田家会街办 城北街办莲花池街办滨河街办凤山街办 孝义市 高阳镇梧桐镇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 西辛庄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 南阳乡杜村乡中阳楼街办振兴街办 新义街办 汾阳市

冀村镇峪道河镇贾家庄镇杏花村镇肖家庄镇 三泉镇演武镇石庄镇杨家庄镇栗家庄乡 阳城乡西河乡文峰街办太和桥街办 文水县 凤城镇开栅镇刘胡兰镇孝义镇南安镇 下曲镇南庄镇西城乡南武乡北张乡 马西乡西槽头乡 交城县 天宁镇夏家营镇水峪贯镇庞泉沟镇西营镇 西社镇岭底乡东坡底乡会立乡洪相乡 兴县 魏家滩镇瓦塘镇蔚汾镇高家村镇康宁镇 罗峪口镇蔡家会镇蔡家崖乡孟家坪乡 圪达上乡交楼申乡恶虎滩乡东会乡固贤乡 赵家坪乡奥家湾乡贺家会乡 临县 兔坂镇湍水头镇招贤镇丛罗峪镇刘家会镇 曲峪镇克虎寨镇白文镇城庄镇临泉镇 三交镇林家坪镇碛口镇木瓜坪乡雷家碛乡 安业乡车赶乡第八堡乡玉坪乡大禹乡 安家庄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 柳林县 柳林镇留誉镇穆村镇成家庄镇孟门镇 三交镇庄上镇薛村镇贾家垣乡王家沟乡 高家沟乡陈家湾乡李家湾乡金家庄乡石西乡 石楼县 灵泉镇罗村镇义牒镇小蒜镇和合乡裴沟乡 龙交乡前山乡曹家垣乡 交口县 桃红坡镇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石口乡 回龙乡温泉乡 方山县 马坊镇圪洞镇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 积翠乡麻地会乡 中阳县 宁乡镇武家庄镇金罗镇枝柯镇暖泉镇 车鸣峪乡下枣林乡 岚县 普明镇东村镇界河口镇岚城镇王狮乡

土峪乡社科乡顺会乡上明乡梁家庄乡 河口乡大蛇头乡 临汾市 尧都区 土门镇刘村镇金殿镇大阳镇县底镇 魏村镇吴村镇尧庙镇乔李镇屯里镇 贾得乡段店乡河底乡枕头乡一平垣乡 贺家庄乡车站街办汾河街办南街街办 铁路东街办水塔街办乡贤街办辛寺街办 解放路街办鼓楼西街办 侯马市 新田乡凤城乡高村乡上马街办 张村街办路西街办路东街办浍滨街办 霍州市 李曹镇大张镇白龙镇 辛置镇三教乡师庄乡 陶唐峪乡北环路街办开元街办 退沙街办南环路街办鼓楼街办 曲沃县 乐昌镇高显镇曲村镇里村镇史村镇 北董乡杨谈乡 翼城县 隆化镇西阎镇南梁镇唐兴镇里砦镇 桥上镇中卫乡王庄乡南唐乡浇底乡 襄汾县 新城镇邓庄镇襄陵镇古城镇赵康镇 汾城镇南贾镇大邓乡南辛店乡陶寺乡 景毛乡永固乡西贾乡 洪洞县 万安镇曲亭镇赵城镇大槐树镇 明姜镇广胜寺镇甘亭镇刘家垣镇 苏堡镇淹底乡辛村乡兴唐寺乡 堤村乡龙马乡左木乡山头乡 古县 古阳镇岳阳镇北平镇旧县镇永乐乡 石必乡南垣乡 浮山县 天坛镇响水河镇张庄乡北韩乡米家垣乡 北王乡东张乡槐埝乡寨圪瘩乡

吉县 屯里镇壶口镇吉昌镇车城乡文城乡 柏山寺乡中垛乡东城乡 乡宁县 昌宁镇管头镇光华镇西坡镇台头镇 双鹤乡关王庙乡尉庄乡枣岭乡西交口乡 蒲县 蒲城镇黑龙关镇克城镇薛关镇乔家湾乡 红道乡山中乡古县乡太林乡 大宁县 曲峨镇昕水镇三多乡徐家垛乡太古乡 太德乡 永和县 芝河镇桑壁镇阁底乡交口乡南庄乡 打石腰乡坡头乡 汾西县 永安镇僧念镇京力香镇对竹镇和平镇 佃坪乡邢家要乡团柏乡 隰县 龙泉镇午城镇黄土镇城南乡下李乡 阳头升乡寨子乡陡坡乡 安泽县 府城镇和川镇冀氏镇唐城镇良马乡 马壁乡杜村乡 运城市 盐湖区 解州镇陶村镇东郭镇北相镇 龙居镇泓芝驿镇三路里镇金井乡 席张乡上郭乡上王乡冯村乡 王范乡中城街办东城街办西城街办 北城街办安邑街办南城街办姚孟街办 大渠街办 永济市 韩阳镇蒲州镇栲栳镇开张镇 虞乡镇卿头镇张营镇城西街办 城北街办城东街办 河津市

樊村镇小梁乡柴家乡赵家庄乡 阳村乡下化乡僧楼镇城区街办 清涧街办 临猗县 猗氏镇耽子镇孙吉镇嵋阳镇七级镇 东张镇临晋镇三管镇北景乡角杯乡 庙上乡楚侯乡北辛乡 芮城县 陌南镇阳城镇凤陵渡镇大王镇永乐镇 古魏镇西陌镇学张乡南乡东垆乡 万荣县 汉薛镇荣河镇解店镇通化镇皇甫乡万泉乡 西村乡南张乡光华乡裴庄乡高村乡贾村乡 王显乡里望乡 新绛县 龙兴镇三泉镇古交镇万安镇阳王镇泽掌镇 北张镇横桥乡泉掌镇 稷山县 稷峰镇化峪镇翟店镇清河镇西社镇蔡村乡 太阳乡 闻喜县 桐城镇河底镇郭家庄镇东镇镇礼元镇 田瓜底镇薛店镇后宫乡侯村乡裴社乡 石门乡阳隅乡神柏乡 夏县 泗交镇瑶峰镇埝掌镇庙前镇裴介镇 水头镇南大里乡禹王乡胡张乡尉郭乡 祁家河乡 绛县 大交镇安峪镇横水镇古绛镇南樊镇磨里镇 卫庄镇陈村镇郝庄乡冷口乡 平陆县 常乐镇张村镇圣人涧镇曹川镇张店镇 三门镇洪池乡杜马乡部官乡坡底乡 垣曲县 历山镇古城镇毛家湾镇新城镇王茅镇 华峰乡蒲掌乡解峪乡皋落乡长直乡 英言乡 (畅万祥)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运行概况 【“十一五”时期山西国民经济发展概况】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高耗能 工业明显下降。 2005 年,全省生产总值为 4230.5 亿元,2006、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分 别达到 12.8%、15.9%,创 1990 年代以来最高水平,居中部各省之首。2008 年和 2009 年,在 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全省经济增速下降至 8.5%和 5.4%,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国家“保 增长”超常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 2010 年山西经济增速达到 13.9%, 高于全国水平 3.6 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达到 9200.9 亿元, 比 2009 年增加 1842.6 亿元, 增量创历史之最, 总量实现了“十一五” 期间翻番的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不断跃上新台阶。2005 年,山西人均生产总值为 12647 元,2008 年突破 2 万元, 达到 21506 元;2010 年为 26283 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年,山西人均生产总值 折合美元分别为 1819、2342、3097、3151 和 3885 美元,标志着 “十一五”时期山西全面建设小 康进程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时期,山西三次产业结构虽然在特定年份发生过特定变化,第二、三产业在交替中出 现过彼此消长的情况,但总体来讲较为平稳,三次产业结构 2005 年为 6.2∶55.7∶38.1,2010 年为 6.0∶56.9∶37.1。尽管如此,山西经济仍然是以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决定了山西经济整 体发展水平。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十一五”时期,山西工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规模以上 工业中,炼焦、化工、建材、电力、钢铁、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由 2005 年的 48.4%下降到 2010 年的 28.4%,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放缓。取而代之的是煤炭、食品、煤 化工、医药、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行业,其增加值由 900.8 亿元扩大到 3211.4 亿元,比重 由 49.6%上升到 72.2%,工业新型化步伐明显加快。全省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 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 而且,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山西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粮食产量 5 年中有 4 年超过百亿千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山 西粮食产量屡创新高, 5 年内有 4 年超过 100 亿千克,其中 2010 年达到 108.5 亿千克,创历史 最高水平。 5 年间全省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的 多样化需求。 工业生产大幅提升, 企业规模集中度扩大。 “十一五”前三年, 山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 18.3%、21%。尽管 2008 年、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工业 造成了巨大冲击,以煤、焦、冶、电为支柱的工业经济出现大幅下滑,2009 年上半年,全省规 模以上工业“零产值”企业 1411 户, 占到企业总数的三成以上。 2010 年在全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的带动下, 工业经济迅速上升,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4591.5 亿元, 是 2005 年的 2.6 倍, 5 年年均增速为 14%。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 12 户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 收入的 47.1%,超大型企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作为山西最大支柱产业的煤炭工业,“十一五”时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和煤矿 兼并重组。全省矿井个数减少到 2010 年底的 1053 座,一半以上矿井被重组,年产 30 万吨以下 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通过整合,2010 年底,诞生了 4 个煤炭产量 亿吨级超大型煤炭集团。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煤炭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 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煤炭产能得到充分释放。2010 年,原煤 产量达到 7.4 亿吨,5 年原煤产量累计超过 32 亿吨,是“十五”时期的 1.5 倍。煤炭产业集中度和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随之增强,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 2005 年的 0.905 下 降到 2010 年的 0.187。山西煤炭工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迈出了坚实 一步。 财政收入增加,物价水平稳定。“十一五”时期,随着山西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省可用财力、 上交国家税收持续增加。5 年来,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 7116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2 倍; 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3705 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 3.4 倍。 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总量 6773.6 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 3 倍。

到 2010 年末, 山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 18575.65 亿元, 其中,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 9222.97 亿元,占全国的 3%,是 2005 年的 2.2 倍,全省民间资本充裕;贷款余额为 9634.32 亿元,其中, 企业存款为 5333.8 亿元, 企业流动资金宽松。 “十一五”时期, 全省存贷比基本在 46~55 之间 (注, 由于存贷比计算涉及存款准备率等的变化,为简便起见,本文存贷比只是存贷余额之比,但不 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趋势变化的比较) ,相比于东部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来看,资金的支持力度有 些逊色。 作为衡量经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十一五”时期,山西 CPI 存在 较大起伏,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 2008 年 CPI 同比达到 107.2,2009 年 CPI 仅为 99.6,出现负 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 2007 年、2008 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特别是煤炭、 焦炭出厂价格,曾一度出现有价格史以来的最大涨幅。 PPI 的快速上涨,从另一个层面验证了 资源品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经济趋势,2007 年、2008 年山西经济成为改革开放以来 增长较快的年份之一。 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实现双突破,文化强省实现新跨越。2005 年,山西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 分别为 6587 万人、292 亿元。经过“十一五”旅游产业大发展,到 2010 年,全省旅游人数、旅游 总收入分别达到 12627 万人、1083.5 亿元,双双实现新突破。其中,旅游总收入增长 2.7 倍, 提前两年达到“十一五”旅游总收入 800 亿元的规划目标,排位从 2005 年的全国第 21 位上升至 第 13 位。“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强省的新共识。 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等于 56 年, 投资效率明显优化。 “十一五”期间, 山西投资总量连续跨越 2000、 3000、5000、6000 亿元,5 年累计投资 20269.9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4 倍,年均增长 27.2%, 增幅比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 16 个百分点,成为 “二五”以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特别是 2009 年、2010 年投资之和过万亿,相当于 年 56 年投资总和。 “十一五 ”期间,投资对全 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是“十五”时期的近 2 倍。 2010 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产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西 1.04,黑龙江、广西 0.97,天津、 陕西 0.91,内蒙古 0.81,山西 0.59。也就是说,每增加 1 元国内生产总值,江西需要 1.04 元的 投资,黑龙江、广西、天津、陕西 4 省投资超过 0.9 元,内蒙 0.81 元。山西仅投入 0.59 元即可 增加 1 元的生产总值,山西投资效益最高。特别是在广西、江西、天津、山西 4 个“准万亿”省 份中,山西投资效益相当于江西的 1.7 倍。山西投资效益明显好于六省(市、区) 。 “十一五”期间,山西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特别是 年投入 6500 亿 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 万亿元。2009 年以来,全省共有 2500 亿元投资用于公路建设。 与“十五”初 1686 千米相比,“十一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3000 千米。 对外开放迈出一大步,出口结构发生悄然变化,19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落户山西。2005 年,山西 进出口总额 55.5 亿美元,仅相当于进出口大省广东的 1.3%。2010 年,全省进出口总额 125.8 亿美元,尽管相当于广东的比重仍未提高,但全省进出口总额比 2005 年增长 1.2 倍,对外贸易 迈出了大大一步。 在进出口总量发生巨变的同时,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5 年以前,山西出口产品主要以 煤、焦及金属镁等基础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煤、焦出口量均在千万吨以上。到 2010 年,煤、 焦 合计出口量 350 万吨,煤、焦合计出口额仅 10 亿美元,只相当于机电产品出口额的 83%。 “十一五”时期,山西累计利用外资 91.9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净增 67 亿美元,增长 2.7 倍。外 商投资主体涉及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19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落户山西,150 余家中国 500 强企业 与山西进行投资合作。 【城乡居民收入上升,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 年,山西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4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736 元,分别是 2005 年的 1.8 倍、1.6 倍,年均 分别增长 11.9%、10.4%;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1.2%、37.5%,比 2005 年分别下 降 1.2 个、6.8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正在向更高层次、更加体面的生活迈进。 截至 2010 年,全省以“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 电视、农村饮水安全”等为标志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实现程度达到 137.9%,超额完成原定目标。

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汽车成为消费新动力。“十一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0 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18.2 亿元,是 2005 年的 2.4 倍。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 增长 17.9%。 2005 年前,山西消费市场以食品、衣着等传统消费为主导,大众消费比重仍然倾向于温饱、相 对低端的物质消费。到 2010 年,汽车消费占消费总量比重超过 1/4,汽车已经成为拉动全省消 费市场的主动力。同时,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生活情趣的服务性消费,也日渐成为消费市 场的另一个主要热点。 新增就业超过 200 万人,保障性住房近 6000 万平方米,低保标准连续提高。“十一五”时期, 山 西新增就业人数共计 225.6 万人,比“十五”末增加 72.5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89.4 万 人。 “十一五”期间,山西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87.7 万套、5917 万平方米;累计安排专项医疗 建设资金 30.6 亿元,覆盖城市人口 807 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城镇养 老保险参保人数 585.1 万人,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909.2 万人,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465.4 万人,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164.6 万人;中央和省两级共投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 疗救助资金 109.21 亿元,先后 7 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 3 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或补 助水平,2 次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积下降 22%,节能减排成效卓著。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减排、安全 生产工作力度空前,各种高耗能及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十一五”前 4 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 耗累计下降 18.3%,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 81.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 11%,完成“十一 五”总目标的 83.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 16.3%,提前一年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下降 14% 的总目标。到 2010 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6%,“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市级区域经济协调性增强,县域经济规模扩大】区域间经济总量差距逐步缩小。2005 年,山 西 11 个市级区域经济占其经济总量比重, 最高与最低相差 17.4 个百分点。 随着“十一五”全省经 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吕梁、忻州等资源性后发优势区域在全国大发展的带动之下, 2010 年 11 个市级区域经济比重高低之差缩小为 15 个百分点。地方可用财力成倍增长,特别是吕梁等后发 展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加强。 从业人员结构创造的产业价值逐步上升。多年以来,山西产业从业结构与产业价值存在一定差 异,从业较多的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恰恰是最少的。“十一五”时期,这种状况得到扭转。大批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正在被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所吸纳,这一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得较为 明显。太原市 201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比 2005 年上升 3.6 个百分点,增 加值比重上升 2.7 个百分点。长治市 201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 2005 年提高 19.1 个百分 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 2005 年增长 1 倍。从业人员结构创造的产业价值的上升,带动的不仅仅 是产业价值的上升,而是未来区域发展潜在能力的有效释放。 工业内部结构单一正在为多元化所取代。由于山西特殊的资源禀赋,区域间发展经济的路径

——2017年3月21日在垣曲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是换届之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和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三动三新”战略和“三市一中心”建设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六三”发展战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换届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1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8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亿元,增长6.4%;财政总收入完成3.87亿元,增长13.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9亿元,增速8.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289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236元,增长7.9%,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市第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三。城镇新增就业32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3%。劣V类水体比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等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年度任务。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重点,建园区,工业转型迈出新步伐。“三个一百”扎实有效。为重点企业协调解决资金5.5亿元,五龙镁业顺利复产;总投资122.43亿元的63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投资16亿元的中电投风电项目即将并网发电,投资6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可研阶段。全年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112.5亿元,到位资金31.08亿元,“六位一体”任务全面完成。主攻产业快速发展。投资3.4亿元的陶瓷产业园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基本完工;投资12.5亿元的金世家陶瓷项目1号生产线已经投产;投资10亿元的中条山集团年产4000万平方米陶瓷项目开工建设,陶瓷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低碳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13.8公里道路及“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供水及污水处理综合工程加快推进,为工业转型发展创造了好平台、好环境。

(二)抓特色,强基础,农业增效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1亿公斤,同比增长3.16%。特色产业不断巩固。“一县一业”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24万亩,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管理不断强化,产业素质持续提升,成功举办了首届核桃节;水果、食用菌、设施蔬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县特色农产品种类达到35类210余种。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长直西交高标准农田等工程全面完工;瓦舍水库、2016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7.7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87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家,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基本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成300人、认定颁证32人。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和31个标准化村级服务站正常运营。

(三)抓龙头,促带动,文化旅游展现新气象。重点景区加快建设。皇姑幔、猕猴源两个游客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历山动植物科普展览馆完成主体工程;望仙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基本完工。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功举办“垣曲‘三晋第一花’岭回桃花节”,全年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20余次,接待游客25.6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16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35亿元。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开展“送戏下乡”3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2256场,全县奇石、根雕等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到110余家。国保单位“宋村永兴寺”和县保单位“文堂关帝庙”保护修缮工程通过验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达到10项、市级达到20项,我县被推荐为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1.04万亩营造林、37.5公里通道绿化和6个园林村绿化任务全面完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2%。古城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铁腕治污深入开展,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8天。

(四)抓统筹,重建设,城乡发展实现新提升。“大县城、小集镇、中心村”协调共建。县城集中供热项目覆盖3000余户居民,中心广场、亳清河县城段北延工程主体完工,惠民游园、人民路停车场等市政工程建成投用。皋落乡皋陶司法文化园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历山镇古负夏城北门城楼修复、同心会馆修缮等工程全面完成,被列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单,南堡村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32个中心村加快建设,3个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和2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确定的5个省级美丽乡村正在抓紧建设。城乡重点基础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刘张至岭回道路改造工程完工投用,闻垣高速华峰互通连接线完成路基路面主体工程,新望旅游公路正在进行工程设计。

(五)抓脱贫,保民生,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制定了《垣曲县贫困村特色产业规划》,参与核桃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达到68.7%。564户180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全部落实到位。贫困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发放“富民贷”“强农贷”7000万元。创新方式,选派优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乡开展创业扶贫试点,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37个贫困村6761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民生工作卓有成效。城北幼儿园、城东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计划生育两孩政策稳妥实施,县中医院综合楼项目开工建设。养老保险和基金征缴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9.1%,农村五保、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殡仪馆、社区便民中心、福利中心老年养护楼项目加快建设,新建了5个日间照料中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完成阶段性创建任务。

各位代表,换届以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工作节奏不变,工作力度不减,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全县人民及所有关心支持垣曲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经营风险加剧;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短缺,支撑带动力不足;工业结构不优,陶瓷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以上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力明显不足,转型升级难度较大;核桃经济林产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农业调产的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景区开发与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文化旅游产业拉动力仍然不强;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些乡(镇)和部门财政支出进度缓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仍然存在着庸政怠政懒政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实干精神,作风漂浮,工作标准不高,公职人员学法用法的意识不强,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亟待提升,法治政府建设任重道远。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直面挑战,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二、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扎实做好政府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垣曲自身发展同样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我们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县域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为做好“十三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享有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等国家级政策品牌和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通过几年的积极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将在我县落地开建,为经济发展蓄积了后劲;“全景垣曲、全域旅游”的战略定位为垣曲发展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放大全县优势、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此次县乡换届,做到了出于公心、人岗相适、程序严格、风清气正“四个坚决”,调出了精神面貌,调出了工作干劲,全县干部队伍形成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用好有利条件,落实好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就一定能够掌握发展主动权,开辟发展新境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着力实施“三动三新”战略,坚持不懈狠抓“三个一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垣曲实际,以生态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工业挖潜升级、农业提质增效、旅游全域发展、城乡功能提档、民生福祉改善、脱贫攻坚摘帽六大发展举措,奋力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重要的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示范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集聚区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区,为全面建成生态美、百姓富、实力强的垣曲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财政总收入增长2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5%,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根据新的统计口径研究设置。约束性指标要不折不扣完成市下达任务。民生改善方面,要确保全县35个贫困村7800人如期脱贫;保障性住房任务待市下达后要全力完成。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以三个一百为抓手,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一百”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要抓好重点企业帮扶,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以上率下”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加强协调,强化指导;对包联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专题研究、制定专项方案、组建专门班子,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落实解决;牢牢把握问题导向,把企业资金回流难、融资成本高、审批手续慢、人才招留难等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台账,跟踪解决,确保取得实效。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全县续建、新建、预备项目共计69项,总投资245亿元,对于进展顺利的项目,要加快建设速度,力争早日建成达效;对于进度缓慢的项目,要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力争达到进度要求;对于差距大的项目,要倒排时间、倒排进度,迎头赶上。同时,加强厅局对接,以真诚的态度、执着的精神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努力把全县的项目盘子做得更大一些,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要抓好招商引资,树立系统化、定向化招商思维,围绕省市政策导向,立足我县资源优势,认真包装策划一批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好项目,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有选择的瞄准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进行宣传推介;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着力增强招商实效,不断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努力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

(二)以工业转型为主攻,打好工业翻身仗。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盯紧铜镁深加工和陶瓷建材两大主攻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工业体系,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要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按照“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格局,对标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要求,积极做好省级开发区申报工作。整合移民就业园项目资金,实施好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供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完善工程。改革创新园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发挥园区开发公司连接市场、利用市场、撬动投资的作用,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绿色循环的产业聚集区。二要扩大主攻产业规模。积极创造条件,创优发展环境,启动实施中条山集团投资6.5亿元的铜箔覆铜板铜深加工项目;强化领导包联责任,深入开展入企帮扶,千方百计解决融资困难,力争实施五龙集团镁合金综合利用一期2号生产线项目,逐步壮大铜镁深加工产业。扭住陶瓷建材产业不放松,保障金世家陶瓷项目一期生产线顺利运行、中条山公司年产40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项目顺利实施,加快金世家陶瓷二期生产线建设速度,年内,全县至少要建成3条陶瓷生产线,形成年产270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三要抓好新型工业项目。全面完成中电投20万千瓦风力发电一期项目,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年产5万吨生物质降解膜、年处理3万吨电池塑料外壳加工等新型项目,盯紧抽水蓄能电站、许继新能源200MW风力发电、中电投风电二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五龙泉开发等重点预备项目,争取早日落地。

各位代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的工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我们要坚定信心、狠下决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工业规模,做优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坚决打赢工业转型翻身仗。

(三)以突出特色为方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加强耕地保护,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壮大核桃主导产业。创新方式,挖掘潜力,全年再新发展核桃经济林4万亩;加强核桃管理,激发群众和种植大户积极性,不断提升核桃产量和品质;培育核桃深加工企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让栽植农户的收益更有保障;组建专门的核桃管理服务机构,让专门的机构干专业的事情,不断提高核桃产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发展干果水果、中药材、小杂粮、设施蔬菜等各种特色产业;充分挖掘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潜力,继续推进舜耕君田晋南黄牛繁育项目,实施温氏集团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坚持一手抓特色种植,一手抓畜牧养殖,双向发力,双轮驱动,形成农、林、畜、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互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小浪底引黄工程年内要开机提水,李家河引水、瓦舍水库、小农水重点县、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要加快推进,历山镇耕地开发、皋落乡日光温室拱棚、英言乡付沟坝除险加固、长直乡高标准农田、后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亳清河县城段上游河道拦沙坝等项目要全部开工建设,小浪底引黄末级渠系配套、亳清河二期治理等项目要力争实施,要通过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接续推进,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要全面明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工程良性运行,确保广大群众长期受益。改革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龙头企业要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变,创新经营模式,开拓产品市场,打造过硬品牌,不断提升企业效益,增强带动能力;重点扶持讲诚信、守信用、有潜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政策导向扶优劣汰;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干部领办的农业实体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型经营体系。争取特色农产品出口。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重点在县内农产品上行销售上寻求突破,打通网络这个农民增收新渠道。同时,要清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空白点”,扎实做好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各位代表,垣曲农业的出路在于“特”,我们要立足优势,埋头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强化品牌塑造,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真正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产业!

(四)以完善功能为基础,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统筹推进“大县城、小集镇、中心村”建设。“大县城”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好历山东路、滨河西路北伸、滨河东路改造、军民桥修复、老旧小区道路提升、县城集中供热扩面等重点市政工程;加强城市管理,探索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和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统筹使用各部门管理资源,健全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重点解决私搭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车辆乱放、秩序混乱等问题,着力打造2—3条高标准示范街;探索推进城市社会化管理模式,逐步将县城环卫保洁、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推向市场,用市场的力量改善城市的管理。“小集镇”方面,皋落乡要加快实施皋陶司法文化园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加强与县城的互补、互动、联动发展;历山镇要用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两张名片,着力打造旅游名镇。其余各乡(镇)要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每年都要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乡(镇)机关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五小”设施要全面建设完成,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中心村”方面,要与小集镇协调互动,促进村镇融合、共建共享,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要围绕全省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县各项目标要求,统筹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厕、危房危窑改造、环境卫生五大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确定建设的5个美丽乡村,要与亳清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工程融为一体,加快推进,年内要全面完成。全力推进“五城同创”。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协同推进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牢固树立抓创建就是抓发展、树形象、惠民生、转作风的工作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全力抓好落实。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县、乡(镇)、社区、楼院四级网格化体系;完善门前“五包”责任制,明确临街单位和居民“卫生、秩序、设施、绿化、环境”责任;明确部门责任,对照测评体系和进度要求逐项落实,确保硬件到位、软件达标;要着眼基层,上下联动,强力推进县城建设,注重以城带乡,把工作向乡(镇)、农村延伸,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形成统筹推进、共创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阳运高速要紧盯不放,垣渑高速要正式动工,闻垣高速华峰连接线、长毛路路面改造、渔港码头建设要全面完工,道路安全防护、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林南线路基拓宽等工程要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养护优良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升道路通达水平。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持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快“智慧垣曲”建设,鼓励企业和实体商户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引导电子和无线支付创业与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五)以全景垣曲为目标,推动旅游全域发展。高端制定规划。聘请专业规划团队,突破行业部门区域限制,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生态保护、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工作紧密结合,将旅游业拓展到全社会、全行业、全领域;紧密对接省、市旅游发展规划,突出项目支撑,确保规划、理念和思路能落到实处。加快农旅结合。垣曲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是推进“全景垣曲、全域旅游”的最佳切入点。一要推进农业景观化。按照“合理规划、连片发展、层次分明”的布局,发展以桃、梨、杏、苹果等水果树种,连翘、黄芩、金银花等中药材植物,油菜、油用牡丹等油料作物为主,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产业,努力把农田变成公园。二要推进村庄景区化。结合美丽乡村和中心村建设,选择有特色、有基础的村庄,按照能够满足游、玩、吃、住的标准进行景区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既独具特色,又相互串联的旅游村庄。三要推进民居景点化。保护利用好现有窑洞、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四合院、古院落等各式各样的民居,通过改造客栈、茶馆、农家乐等方式,挖掘民居的旅游和经济价值。创建龙头景区。加快与山投集团的合作进程,力争历山景区项目尽快落地,努力打造山河一体、河库连通、古今交融、人文自然辉映的一流景区;争取完成望仙大峡谷服务中心后续工程,加大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营地体系、旅游标识等建设力度,持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游、商务游、休闲游、乡村游、旅游养老、会展旅游等新业态,开发一批深度旅游产品。同时,继续推进白马山景区开发项目,持续跟进古负夏城、黛眉湖、万亩荷塘、左家湾避暑山庄等旅游景点招商项目,努力将文化生态优势尽快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借助国家级历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梅花石之乡等国字号品牌,创新宣传推介形式,注重新媒体运用,加强与中原、华北、西北等区域景区的对接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垣曲、走进垣曲。与此同时,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和历史遗迹资源开发旅游,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创新方式和载体,将曙猿文化、帝舜文化、商汤文化、红色文化、铜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对奇石、根雕、特色农产品等文化旅游消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推广,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扩大旅游消费。

各位代表,“全景垣曲、全域旅游”是对垣曲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更新理念,主动作为,自觉将旅游元素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强县的跨越,把垣曲建设成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六)以建管并重为路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必须全力以赴巩固好、保护好、利用好。坚持不懈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退耕还林和林苗一体化任务,林油一体化2万亩碳汇造林项目要加快推进,继续推进干果经济林向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房前屋后等区域扩展,发挥经济林的生态效益;乡村绿化要融入旅游元素,兼顾观赏价值,努力打造亮点、体现特色。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城郊森林公园要加快园内道路、广场和水系、足球场、停车场等工程推进速度,要坚持分片分批精细化打造的原则,集中力量主攻重点区域,确保建设标准有新提升。古城国家湿地公园要完成确界确权认定、开展综合执法监管、保护管理水平提档升级三项重点工作;继续探索水生蔬菜、水生植物园等产业,扩大杞柳种植面积,建设柳条编织厂,促进杞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完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净化处理库周污水;要紧盯天津全生生态公司房车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争取年内落地开建,努力把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亳清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要按照“生态修复、产业富民、农旅融合、全民参与”的思路,尽快拿出详细规划,指导治理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明确、密切配合、有效衔接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推进河道整治、河坝建设、产业发展、道路建设、土地整理、造林绿化等治理工作,今年要实施亳清河流域4000亩荒山造林、生态恢复防护林工程,改造完成皋落至古城湿地公园县乡公路,大力发展兼具生态、观赏、经济等多重价值的农林产业,努力打造一条纵贯全县,集河道治理、产业发展、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全力维护生态安全。完善林业采伐更新机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采滥挖、非法捕猎捕鱼等肆意毁坏生态的行为,抓好森林防火,确保林业资源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湿地、水源地、地下水生态保护,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维护全县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提高生态保护成效。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接受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区域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一个企业都不放过、一个产生污染的环节都不放过,逐项排查污染源,该停产整治的坚决停产整治,该取缔关停的坚决取缔关停;坚持铁腕治污,严格责任追究,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各位代表,垣曲的生态在运城乃至全省都是值得自豪的发展资本。绿水青山就是我们最大的家底、最亮的名片、最好的生产要素,我们不仅要把生态当做生存环境来维护,更要把生态当做发展环境来珍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把垣曲这片灵山秀水建设成为人人共享、代代受益、用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七)以稳定脱贫为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坚决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一要推进好“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按照产业扶贫到村到户的基本要求,积极优选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经营主体,构建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到年底要达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标准,户均新增产业收入要达到3000元以上。二要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安置原则,加强宣传,密切配合,抢抓进度,确保完成3700人的搬迁任务,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建房成本,努力为垣曲的贫困群众提供设施最全、环境最好、价格最低的搬迁房。三要落实好联动帮扶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工作队到村、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和农技人员支撑发展产业“两包三到一支撑”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好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乡开展创业扶贫试点工作,着力破解农村人才匮乏、活力不足的问题。四要解决好金融扶贫问题。用好“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发挥好政府、银行、保险和实施主体的协同作用,整合力量,合力推进;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大幅增加金融部门发放产业扶贫、扶贫小额贷款的额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获得并使用好小额贷款,解决好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贫困户自身能力不足、金融部门放贷方式的问题,补齐金融扶贫短板。五要使用好扶贫切块资金。结合村集体收入“破零”行动,立足实际,统筹自身薄弱环节和发展优势,合理确定资金使用方向,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组织实施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理顺分配机制,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六要实施好生态脱贫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治理、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培植绿色产业“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切实将造林增收、管护就业、退耕还林富民、提质增效管理、林业产业致富等措施落实到贫困户,努力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七要保障好需要兜底的贫困人群。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推进脱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对因年龄、伤残、疾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实行财政兜底,确保如期脱贫。

各位代表,脱贫攻坚是硬任务,我们必须采取硬措施、硬办法,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打赢这场硬仗,确保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

(八)以多办实事为根本,推动民生福祉改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作。教育科技方面,改扩建古城城北、王茅寨里农村幼儿园,启动实施中条中学科技图书馆综合楼工程,规划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规范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改革,提高高中阶段办学水平,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程”和“国培计划”,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加大科技宣传推广,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卫生计生方面,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加快推进“健康垣曲”建设;全面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普及健康知识,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服务为中心”转变;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总体水平,争取在“小地方”解决百姓健康“大问题”;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计生服务管理改革,推进基层卫生计生深度融合,实施妇幼保健服务楼项目。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保政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入轨运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与个人缴费标准同步提高,扩大用药保障范围;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职工医保制度并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抓好优抚安置政策落实,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强化社会专项行政事务管理,完成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养护楼和老年大学改建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安全稳定方面,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落实“四铁”要求,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坚决防止重大社会安全隐患的积累和突发;坚持“党政同责、政府首责、一岗双责、企业主责、失职追责”,压实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工矿企业、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强化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北方铜业十八河尾矿库扩容工程,提高尾矿承载量和安全系数。深入推进“平安垣曲”建设,认真做好征地拆迁、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天眼工程”,做到县城全覆盖、全联网,乡(镇)重点区域、主要路口和县城所有临街机关事业单位及经营门店要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加强治安防范措施,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统收统支制度,依法严惩恶意欠薪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法治垣曲”建设,落实部门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扎实开展“七五”普法,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整合律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等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免费法律咨询全覆盖,法律援助工作机构覆盖所有农村、社区及困难企业,做到应援尽援。

重视国防教育、人防和兵役工作,坚持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双拥”工作。加强社区管理、抗震设防、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工作。支持工会、团委和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做好统计、对台、气象、外事侨务、社团组织等工作。

今年,在积极承接、全面落实省市政府提出的乡村垃圾中转站建设、增加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10件民生实事的基础上,我县再办好8件民生实事:一是中心广场向市民开放;二是亳清河体育公园开工建设;三是“一校两园”(城北幼儿园、城东小学和幼儿园)开学招生;四是中医院建成投用;五是政务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六是殡仪馆正式运营;七是乡(镇)标准化公共厕所启动建设;八是新望旅游公路正式动工。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一定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着力惠及民生,让全县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九)以人民满意为核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是政府必须坚守的信念和完成的答卷。我们要持续推进学习型、法治型、实干型、效率型、服务型和廉洁型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性锤炼,恪守政治规矩,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勤奋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提高工作本领,不断为推进“六三”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2.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虚心接受人民监督;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把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原则和要求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全过程;组织开展政府工作人员法治培训,提高法治素质和法治能力,切实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3.加强实干型政府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言出必践,行必有果;强化担当尽责,改进绩效考核办法,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展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

4.加强效率型政府建设。认真执行“13710”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纵向到乡(镇)、横向到部门的刚性落实机制。要强化政务督查,充实督查力量,明确督查重点,盯住关键环节,实行清单化管理,围绕重点企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及时高效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问责力度,重点解决办事拖拉、庸懒散漫、漠视群众等“中梗阻”现象;要提高工作效率,对上级的部署、下级的请示、群众的诉求,都要及时作出回应,当日事当日办、一般问题当周解决、重大事宜当月完成,努力做到案无积卷、事不过夜。

5.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明确自己“身份”,摆正“主仆”位置,理顺“官民”关系,从思想源头上解决好“对谁负责、为谁服务、让谁满意”的问题;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窗口”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持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6.加强廉洁型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正风肃纪,严格问责追究,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守道德底线,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越纪律红线,严守纪律,廉洁自律;不碰法律高压线,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努力做各方面经得起考验的人民公仆。

各位代表,人民群众呼唤我们新作为,时代发展赋予我们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前行,加快建设生态美、百姓富、实力强的垣曲小康社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山西精准扶贫路如何走?

省政协历时5个月,就我省脱贫攻坚专题调研、议政建言——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今年省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历时5个月,赴长治、晋城、吕梁3市10个贫困县区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共收到调研报告70份。省政协将调研座谈成果和报告梳理总结,形成“关于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的建议”,为精准扶贫建言献策。本报将这些建议和相关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1 提升基层组织和干部扶贫战斗力,锻造脱贫攻坚有力保障

个别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薄弱,个别地方基层干部能力不高,缺乏攻坚克难的战斗力和本领。省政协调研发现,有的未能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有的知难而退,甚至存在“靠天吃饭、坐享其成”的思想。有的对市场规律、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听说树苗赚钱就号召群众拔掉麦苗种树苗,结果苗成价落,苗林变树林。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嘴里喊扶贫,手里忙自己,贻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好时机。有的对工作方法和识别流程把握不准,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定不清,导致识别工作不够精准。还有个别地方村干部、村民代表存有私心,存在优亲厚友、平均分配、提供虚假信息、拆户分户和空挂户等现象。

省政协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建设高素质脱贫攻坚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作用,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要推动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精准识别动态化管理机制,制定一套贫困进入、脱贫退出的管理方法,确保扶贫大数据真实性和精准度。构建自下而上的识别制度,逐户、逐村、逐乡、逐县进行摸底调查。在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实行公开测评和比选,最终确定扶贫对象,确保不能漏掉一户一人。

2 扶贫资金投入要更加给力,创新金融“输血”功能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制约因素。省政协调研发现,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压力很大,而且资金统筹尚未形成合力,大多数市县不会整合,整合后不会使用。同时,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期限短、额度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产,在安排农业生产方面捉襟见肘,不能做长远打算和规划。

委员们建议,要加大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确保财政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在坚持“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基本原则下,将中央、省、市及有关部门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基建投资等一系列涉农资金,授权县里捆绑使用,统筹用于扶贫开发。县级政府以精准扶贫规划和统筹资金方案为依据安排资金,确保资金用于精准扶贫。

同时,要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按照农户诚信评价、家庭劳动力和人均收入等指标,对贫困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凭等级发放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贫困群众开发新产业。

3 探索易地搬迁新模式,打好搬迁脱贫“组合拳”

垣曲县英言乡龙尾头村马驹岭居民组,因地质灾害影响,从2011年开始提出搬迁申请。他们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只想就近本村安置,但由于土地指标一直批不下来,无法实施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委员们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易地搬迁用地不足,审批程序多速度慢,导致易地搬迁工作进度缓慢。同时,还存在搬迁补偿差额较大,群众负担重、意见大等问题。根据相关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集中安置建房人均补助2.5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户均分别补助2.1万元、1.77万元;分散安置建房人均补助2万元,而同步搬迁人口人均补助仅1.2万元,二者相差8000元-13000元,非贫困户搬迁负担过重,部分群众反映强烈,给整村易地搬迁带来较大难度。

省政协建议,整合搬迁资金挪穷窝,把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等各类资金有效整合起来,集中力量投入移民搬迁,提高贫困户搬迁补助标准,探索并创新搬迁模式。对无搬迁能力的孤寡群众,由政府出资建设周转房,产权归集体所有,免费周转使用;对特困户、贫困户,通过差别化重点补贴,提高补助额度,建设保障房;对有一定筹资能力的同步搬迁群众,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给予一定补助,建设普通安置房,确保“搬得出”。

此外,建议开通易地扶贫搬迁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土地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减免相关手续费。在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碰土地红线的前提下,在用地指标、土地调整等方面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市县试点倾斜。

4 增强产业扶贫带动力,扎实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拓展增收渠道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有效举措。但我省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足,有的地方存在“理论脱贫”现象。调研发现,目前不少产业扶贫项目质低量小,形不成规模化生产。多数地方以组织专业合作社方式来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部分地区由于投资不足、立地条件差、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社规模小等种种原因,造成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带动能力不足,难以体现产业扶贫实效。而且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还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进行初加工的不多,深加工的更少,处于“有产品无产业”“有产业无品牌”的尴尬局面。

“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刚起步,产业效益还未形成,带动贫困户增收仍是纸上谈兵,脱贫效益是在正常年景大丰收的理想状态下,推算出的脱贫。”委员们说。

对此,建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输血”变“造血”。要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产品有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给予重点培养和扶持,走产业支撑的开发式扶贫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促进农产品与市场高效对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等产业。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方针,在品种、技术、产销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进一步增强瓜果、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要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建议以贫困村为单位,规模化推进光伏发电站建设,既可一次性覆盖到全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节约投资和管理成本,又可增加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建议政府协调银行设立光伏扶贫融资指标,按15年至20年的期限给予优惠贷款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电网、国土部门应简化光伏扶贫项目流程,加快并网和补贴发放。

吕梁山区230多万亩红枣林,曾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年来,因缺乏资金技术的投入,致使品种老化、产量低、质量差,几无效益。委员们说,这原来是脱贫产业,但由于这些枣林既得不到提质增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又享受不到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的补助,有些已经成为贫困群众的负担。鉴于红枣产业面临的困境,建议将现有的红枣林纳入生态保护范畴,按退耕还林政策给予补助,实现扶持红枣产业、稳定枣农收入双赢的局面。同时,建议尽快实施红枣、核桃等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精准扶贫工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干果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垣曲光伏扶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