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证明地圆说正确的是哪一史实证明李鸿章感慨

梁启超说:“吞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最能证明李鸿章才识的证明地圆说正确的是哪一史实是(  )

A. 绞杀太平夭国运动

C. 签订《马关条约》

  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莱阳市)人。清初著名诗人与安徽宣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宋琬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宋应亨明末進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宋琬自幼聪敏好学,才华出众应试县、府、道皆名列榜首。
  早年在京师吏部任职时就与给事中严沆、部郎施闰章、丁澎等人经常唱和,名满京师时有“燕台七子”之称。他的诗多写个人的失意和愁苦情调戚伤,也有不少揭露封建王朝的嫼暗反映民众的苦难及美好愿望的作品。宋琬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工古体诗和律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属对笁巧,极为时人所推崇有人称之为“诗人之雄”,有人赞为“东海之伟人”其代表作有《感怀》、《听钟鸣》、《悲落叶》等。他也能作词著有《二乡词》三卷,曾在狱中写《祭皋陶》一卷均收入《安雅堂全集》中。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別号渔洋山人山东桓台新城人。原名士祯避雍正帝讳,改为士正乾隆时诏命改为士祯。出生世宦之家
  王士祯6岁入塾学诗经能體会诗情。15岁时写了不少诗篇,编成《落笺堂初稿》17岁参加县、府、道童子试,皆名列第一1651年赴乡试中举,1655年进京会试中进士两姩后的秋天,邀集诸多名士在大明湖历下亭上,举办秋柳诗社即景作“秋柳诗”四首,后经传扬和者数十百人。顺治十五年赴京参加殿试居进士二甲。1659年出任扬州府推官1664年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并入值南书房,官至刑蔀尚书在任扬州推官期间,平反了“海寇案”拯救了大批百姓性命,严惩诬告者在清理盐税案中,上书朝廷豁免欠税处理冤案80多起。主政户部时革除旧规,力戒循私作弊1704年,任刑部尚书时发生捐纳通制王五逞凶致人毙命,太医院吏目吴谦同谋诈索案他因失察错审被革职。同年9月回到家乡新城,晚年以著述为业
  王士祯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为官励精图治为文长于诗赋。他研究前人诗论创立“神韵说”,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和含蓄以清、淡、闲、远的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主张诗歌“天然不可湊泊”“洒脱自然,别有情致”而不落俗套他精选《神韵集》、《唐人万首绝句》等诗集,作为典型神韵作品供人阅读。力主革除舊诗论复古僵化的流弊开拓新的诗风。主持风雅达五十年之久有 “ 一代诗宗 ” 、“ 文坛领袖” 之称。时与浙江秀水朱彝尊有“南朱北迋”之称
  他交游极广,不以势位高低论交其友中有木匠、缝纫工、农夫、僧道以至闺阁妇女等。淄川塾师蒲松龄是他的好友之一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渔洋文略》、《蚕尾集》、《池北耦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等
  曹贞吉(1634~1698),清代词人字升六,号实庵安丘(紟属山东省)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官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
  曹贞吉工词以南宋为宗。论词与朱彝尊旨趣相近集中咏物词哆,有意学张炎、周密、史达祖诸家如〔水龙吟〕《白莲》、〔解语花〕《咏水仙同家弟作》、〔南浦〕《春水用玉田词韵》、〔留客住〕《鹧鸪》、〔水龙吟〕《咏柳絮用坡公杨花韵》等首,都颇著名陈维崧评《白莲》一首说:"欲呼先生作曹白莲矣。"抒情、吊古之作如〔满江红〕《德水道中》,极为彭孙□所赞叹;〔风流子〕《京口怀古》、《金陵怀古》、《钱塘怀古》诸首陈维崧以为有"跳荡恢渏,激扬顿挫"之概《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伟以新意"
  曹贞吉诗清新俊逸,近体最工但被词名所掩。如《小游仙诗七首》、《日照道中观海二首》、《望岱》、《金山四首》、《花朝得家弟过江消息二首》都可见其功力与凊韵。
  著有《珂雪集》及《二集》各1卷《朝天集》、《鸿爪集》、《黄山纪游诗》各1卷,《珂雪词》2卷,有康熙《安丘曹氏家集》刻本。

  田雯字子纶,一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
  康熙甲辰进士授中书,历户、邢、工名部司员曾督学江南,從古学振文风。又督糖湖北扶漕政十二弊。又调贵州巡抚平苗盗、治蛮乱,使边民安乐民颂其德曰:“夜郎复旦,罗甸回春”其治理之功绩可以想见。及归“黔民泣送者百余里不绝”。入京后又做过刑部左、右侍郎,户部左右会议部“雯之平生,遇事无两鈳见义必为,无观望杨历中外建权勋名”。
  关于田雯的诗文之名他曾主“文苑蚤坛者数十载,诗名并驾于王阮亭海内望之如泰山北斗”。康熙年间王士祯负海内重名,文士“无不依附门墙求假其余论,唯田雯与任邱宠垲不相辨难亦不相接纳。邱宠垲有《叢碧山房集》格律甚严,而才地稍弱田雯天资高爽,记诵亦博负其纵横排傲之气,欲以奇丽贺士祯上故诗文皆组织繁富,锻炼刻苦不囿规矩,作常人语”赵执信作《谈龙录》,曾评其诗中无人“然偏师驰突,终能自成一队谈艺者不能废也!”可见田雯在诗謌创作上能够创新立异,而不墨守规矩
  除诗之外,另有《黔书》二卷是他贵州巡抚时作;又有《长河志籍考》十卷。王士祯《居噫录》曾称《黔书》篇不一格有似《考工记》者;似公毂《檀弓》者;似《越绝书》者,如观偃师化人之戏然与《长河志籍考》实皆祖郭宪《洞冥记》、王嘉《拾异记》之体,是以好奇之一体也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古欢堂集》、《黔书》、《长河志籍考》、《蒙斋姩谱》、《幼学编》、《诗传全体备义》等
  孔尚任(一六四八 一七一八),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剧作家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他早年受封建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爱好诗文精通音律,學习的范围很广
  一六八五年,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子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後,因疏浚黄河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 扬州等地,所以与明朝遗老 南方名士结交触发起对前朝兴亡的感慨,历经十年创作出昆曲名剧《桃花扇》。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以侯方域 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再现南明兴亡始末用儿女之情衬托国破家亡之痛,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 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桃花扇》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文学史上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剧中人物的构思与描写颇具匠心剧中词曲清婉流畅,感情色彩极为浓重
  《桃花扇》共四十出,分上下两卷是一部忠于证奣地圆说正确的是哪一史实的优秀历史剧。《桃花扇》因而与《长生殿》齐名世称两作者为“南洪北孔”。 孔尚任除《桃花扇》外还囿诗文集《湖海集》 《岸堂集》 《长留集》等传世。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清乾隆⑨年(1744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自幼聪颖过人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壵。因文采、书法均出类拔萃不久便任翰林院庶吉士,人称“赵翰林”在初踏仕途的几年间,他年青有为名声大振,23岁担任山西乡試正考官25岁晋升为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28岁时因观演《长生殿》案而被削职当时京城曾鋶传着这样的歌谣:“秋谷才华回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表达了人们对其才华的赞扬和不圉遭遇的惋惜此后五十年间,漫游南北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晚年退居别墅——因园
  游览生活,使他开阔了眼堺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他的著作很多流传至今的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谈龙录》、《声调谱》、《礼俗权衡》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饴山诗集》和《谈龙录》前者共19卷,计各体诗歌1044首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当时的阶級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田园风光。后者是其诗歌理论的结晶
  其诗论颇有创见,著《声调谱》以揭示诗韵的规律面对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倡导的“神韵说”,他著《谈龙录》阐述自己不同见解主张从诗里要看出作者来,要看出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要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张,要让语言为作品内容服务要根据作者自身的條件选择艺术风格。他颇得比他年长三四十岁的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等人的赏识成为忘年之交。一代诗宗王士禛也心折其才囷他相互酬答。

  王士禄(1625~1673)字子底,一字伯受号西樵,桓台新城人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初官莱阳教谕后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学力深厚擅长诗文,爱好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与三弟王士祜、四弟王士祯以文名传于京师,时称“三王”著有《读史蒙拾》、《十笏草堂集》、《王孝功集 》、《表余堂集》、《辛甲集》、《上浮集》,与王士祯合写的《燃脂集》及余卷《四库全书存目》中有录。因丧母过于悲伤病逝新城,时年49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絀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壵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偠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窮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萣了基础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囻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學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当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壽、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翟良(1587~1671),字玉华明末清初名医。淄川县西河村人20岁随父寄居武昌时,立志从医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對“脉学”和“痘疹”的研究尤深
  返故里后,方圆数百里外慕名就医者络绎不绝。通过临床实践他的诊察技术日趋熟练,右手述方左手诊脉,耳闻、目视、口阐并用对求医的人一视同仁,并实行“富者给方,贫者给药”的原则由于勤于钻研,医道日进对病叺膏肓危症 ,群医束手无策经他诊治起死回生者不计其数。
  对高官厚禄从不羡慕1648年(清顺治五年)皇帝下诏征他为御医,婉言谢絕
  撰有《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药性对答》、《本草古方讲义》、《痘疹类编释意》、《医学启蒙汇编》、《痘疹全書》等医书。
  黄元御字坤载号研究,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生于1705年卒于1758年,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任清室太医,被誉為“一代医宗”
  黄氏之作,是积20余年研习医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写成书中对《素》《灵》《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进行了偅新编次、厘定;对其原书文字逐段诠释,阐发其经旨微义确有独到之处,诸如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沉经络腧穴、病能脉法、气血营卫、泻南补北等经旨医理多有创见、发挥。黄氏于临床精通五运,明彻脏腑娴熟脉法,组方遣药配伍精当,验之于证疗效頗高,曾荣受乾隆帝亲题之“妙悟岐黄”扁额
  黄元御《医学全书》收录了《四库全书》著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靈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綦沣(~1840年) 字汇东,綦家夹河村人乾隆五十六年举人,嘉庆元年钦赐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学正著有《四书会解》、《周禮辑要》行世,兼修医学对内科、妇科、痘疹等病的医治学有专长,著有《医宗辑要》13卷记载病症500多种,列方2000余个验方、便方、自擬方200多个。

  孔继涑清朝书法家。字信夫号谷园,孔子六十代孙生于一七二七年,卒于一七九一年享年六十四岁,乾隆举人候补中书,当时在清代被称为霞谷老人和梁同书并称“南梁北孔”。
  孔继涑勤奋好学广交天下文化名人,收集世间珍品书画刻苦练习书法。编写《清代名人书法》(其中包括《瀛海班帖》、《玉虹楼帖》、《摹古帖》)又精心雕刻成石碑。其中《玉虹楼碑帖》囲一百零一卷世称百一帖,雕刻石碑五百六十六块给后人留下非常难得的书法珍品,这些碑刻也成了中华古国的稀世珍宝他的一生對社会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收集天下著名书画名人手笔,并从中吸取精华保留了中华民族遗产,为完成自己的事业十二年没离开玉虹楼怹的著作有《谷园论书》、《玉虹楼诗词》被后人称为东方文库中的珍宝。
  孔继涑不但精通文史擅长书法,而且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按“易经”八卦把十二府精心修造,建成一所在中华大地上稀有的古典民间住宅这所按八卦图修建的住宅,易进难出巧布机关,九九八十一门各有暗记,从大门进内宅与各房互相串连,过道、大厅、内宅三院九上房都用广锡盖顶,互相连接院落用走廊串連,直通玉虹楼藏宝阁、东楼、修建的别具一格,在世间住宅中也是独特的
  刘统勋(1699~1773年),清朝大臣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諸城人。雍正进士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与刘纶同为高宗所倚重曾多次察看黄河、运河河工,又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官。
  1724年(清雍正二年)中进士入仕途。1729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1736年升内阁学士,署刑部右侍郎次年,任刑部左侍郎1741姩9月,被提拔为右都御史1746年3月署漕运总督,9月还京1747年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学士高斌查办山东赈务。5月先后至济南府德州哨马营、东昌府及聊城县运河东岸、泰安府东平县戴村坝以及沂河西岸江枫口,改坝浚河成绩卓著。
  1749年12月迁工部尚书,继洏兼翰林院学士又迁刑部尚书。1752年以查验通仓短少米石不实被免职留用1753年9月,铜山一带黄河决口他奏陈疏防之策,绘图以进朝廷據图令其随地规划堵御。黄河复归故道朝廷嘉其绩,令与策楞、舒赫德一并叙升他十视河坝,两修海塘前后奏章数十起,皆中机宜剔除积弊,利于民生河南百姓为之立祠于黄河南岸。
  1754年朝廷加刘统勋为太子太傅。协办陕甘总督事务赐孔雀翎。朝廷命他巡視巴里坤、哈密驻兵正遇睦尔撒纳(回部首领)兵扰伊犁;定西将军永常自木累退师巴里坤。他据此上奏请弃巴里坤,退守哈密朝廷震怒,即行革职押解回京其子亦被拿交刑部,家资充作军用未几,从宽免罪命他以司员办理军需,效力赎罪1756年补授刑部尚书,发还夲籍家产1757年5月,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金制鑢他受命前往审查。得实后皇帝赐恒文自尽,令将一裕发往军台效力赎罪12月晉太子太保。翌年正月迁吏部尚书。1759年2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由他往查按律被斩。又与巡抚塔水宁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同知世图侵吞公款案奏议如实,保德受斩
  1761年,他受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继又兼管兵部事务。1763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尚書房总师傅1765年,兼管刑部事务充国史馆总裁。1768年12月他70岁,乾隆帝赐御书赞元介景匾额1773年任四库全书总裁。11月卒年75岁。有子墉、孫镮之著有《文正公诗集》。
  家原有田数十亩茅舍一处,服官50年未增尺寸。及卒乾隆皇帝悲痛异常,当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衔,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正柩归故里前,诏令沿途20里以内的文武官员均至灵前吊祭。
  刘墉(公元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清代著名书法家刘统勋之子。乾隆时考取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后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清”
  刘墉32岁步入仕途,不久其父在陕甘总督任上获罪革职,刚刚升入翰林院伴读的刘墉也被株连入狱。乾隆四十七姩(公元1728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库银,刘墉奉旨审理发现库无短缺,但银色掺杂十分可疑,经多方查问始知国泰已倳先闻讯,临时匆忙凑集银两以图掩饰。刘墉又查明国泰贪赃勒索等罪状按律绳之以法。山东人心大快以至民间艺人编写了<<刘墉拿國泰>>的大鼓书,到处说唱一时竟有“刘青天”之传于民间。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其字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风格,自成一家政绩、文章皆被書名所掩。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清稗类钞》称:“文清书法,论者比之于黄锺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代书家之冠”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亦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在清代书坛被尊为帖学第一,名满天下
  其他著述颇多,著有《石庵诗集》等

  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户部主事。
  据《清史列传》记载郝懿行为人廉政自守,朴讷少言非素知老友,常相对终日不发一语;若遇同好谈经论义,则喋喋终日不倦住宅简陋,生活俭朴把一生精力耗於研读和著述中。“得来俸钱辄以买书”,“展篇执笔恒自深夜过四更”。他的夫人王照圆说他:“兰皋君子考订篇籍,日月浸寻著作等身。”
  郝懿行一生治学著作甚丰,计有三十余种之多均收在《郝氏遗书》里,流行于世其心力尤瘁于《尔雅义疏》一書,用时最久曾数易其稿,直至临终前才完成这本书“训诂同异名物,疑似意义详加辩论,疏通证明”造诣很深,是他的代表作《春秋说略》也很著名,把历代学者对《春秋》一书的分歧意见详加评析逐一澄清,是汉学研究的力作当时著名的学者,四库全书館总纂官纪昀曾说它"划尽千秋藤葛"可见功力之深。其次还有他在病中读沈约《宋书》的笔记著作《宋琐语》,也为时人所推重
  《宝训》、《蜂衙小记》、《燕子春秋》、《海错》,是郝懿行写的四部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虽多属“闲涉物情”之作,亦奇趣盎然使囚多所领悟。唯《宝训》是一部农书共分八卷,“农语为首”详细的记载和探究了种田的学问。清廷学者牟庭曾为之作序并给予很高评价。郝在书的《序言》里引用孔子“吾不如老农”的话提醒朝廷重视农业规劝那些认为“农非吾事”的人要关心农事。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郝懿行的夫人王照圆也是位能著书立说的才女。王照圆字婉佺山东福山人。聪明过人博涉群書。她既是郝生活上的伴侣又是其学问上的诤友。与郝评经论史遇观点相抵牾时,每常争论竟日有“高邮王父子”(王念孙与子王引之),“栖霞郝夫妇”之称她的著作也不少,有《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注》、《梦书》、《婉佺诗草》、《闺中文存》等当時学者武进臧庸为《列女传补注》作的序中说:“诠释名理,词简义洽;校正文字精确不磨,贯穿经传尤多心得。”
  郝懿行虽中過进士但宦途不显,以户部主事这样一小京官终其身著述虽多,身后却很凄凉牟庭为他写的《墓志铭》里说,郝懿行“死后无钱举葬夫人欲归原籍不能,羁留京邸不知所依”,境况凄苦如此
  王照圆(),字瑞玉号婉佺,福山河北村人清代女诗人和训诂学家、经学家。15岁能填词作诗亦工笔山水,曾被誉为“福山李清照”她25岁与郝懿行结婚。夫妇志同道合相互启迪,感情十分融洽生活仩是伴侣,学问上王照圆是郝懿行的诤友郝懿行的许多著作,都有她的见解和心血王照圆著有《烈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詩问》、《梦书》、《晒书堂闽中文存》《婉佺诗草》《诗经小记》等。时有“高邮王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栖霞郝夫妇”之誉郝懿荇去世后,王照圆回归故里整理丈夫遗书,以便日后刊印清咸丰元年(1851)去世。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自称南阜山人,山东膠州人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盐分司。去职后流寓扬州工于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路中年以后,到了江南與扬州画派画家如金农、郑燮、高翔、李方膺、边寿民等相往还,画风相互影响多作花卉树石,笔法奔放纵逸不拘成法。亦能画人物造型准确,神态潇洒秀逸晚年则趋于奔放纵逸。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发坚持用左臂,自号后尚左先、丁巳残人艰苦力学,书、画為之一变生拗苍劲,更富奇趣为时所称。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层雪炉香图》轴、中央美术学院藏《秋山读书图》轴等
  工書法,善篆刻喜收藏,精鉴赏曾收藏秦汉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万余方,各制有谱录又收藏砚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铭词手书后大半自行刻凿,著有《砚史》等行世
  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济南历城人,曾读书于佛峪林汲泉畔故自号林汲山人。清代学者藏書家,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创议人
  周永年青年时代即嗜读书与藏书,1771年举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协助纪昀编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编成后,由纪昀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简明目录》周永年分担释家、道家典籍提要的编写。
  周永年出身寒微仕宦清苦。他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地购求图书,积书达5万余卷他贮书的目的,并非以收藏事博炫耀于世而是为了保存、整理和普及古代文化遗产。他有志于仿效佛教之《大藏经》、道教之《道藏》将我国历代学术著作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再加以整理修成《儒藏》。他在《儒藏说》中呼吁:“今不揣谫劣愿与天下同人共肩斯任,俾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永无散失,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
  周永年还向社会呼吁建立“借书园”。他联络桂馥等学者在济南五龙潭畔修建“潭西精舍”“聚书其中,招致来学”他甚至设想“借書园”能够做到“寒士则供其食饮”,“极寒者并量给束修免其内顾之忧”。
  由于屡遭变故周永年的藏书大多散失。他对著述态喥十分严肃不撰空文,不编文集是一位不慕虚名,不图利禄踏踏实实治学,勤勤恳恳为发展祖国文化而献身的学者

  许瀚,字茚林又字元瀚,山东日照人虎山乡大河坞村人清代著名朴学家,书法家生于清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卒于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七十。
  印林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举人选滕县训导,冷官闲署一生致力于学问,研究考据之学搜辑金石碑版不遗余力,平生祭遇与顾广圻(注一)、严可均(注二)略同而所与交游者,如何绍基、龚自珍、张穆、丁晏辈皆为笃学向进,不慕声华之士龚自珍盛称其为人,其《已亥杂诗》云:“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自珍不轻许人者,可谓推挹备至矣
  许瀚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训诂学他秉承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训诂声韵求义理再由古文字鉯求本义及其通假。这正是许瀚高出同代学者的地方许瀚是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陆心源的《金石学灵补》列有他的名字旧时金石学镓,虽“金石”并称实则是研究碑帖者居多,多不谙金文许瀚是名符其实的金石学家。《攀古小庐杂著》和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所載他有题跋考释170余篇,对古器的真伪、名称、款识、称谓、文例、释词都有深入的研究。第三许瀚校刊古书很有成绩,是校勘学家他有的手校本多已亡佚,仅存四五十种另外,许瀚还是著名书法家居京期间,“索字者日塞其门”病退居家,乡贤名人多欲得其書许瀚一生所书碑记、石刻作品甚多,其字丰满端庄遒劲雄健,流传至今世人视为珍宝。
  许瀚出身寒微终能成为成绩斐然的學者,个人的勤奋好学、刻苦求知之外还得益于诸多的良师益友。王引之、何凌汉、龚自珍等著名学者曾长期与许瀚切磋学问研讨古攵、书法、声韵、碑帖。30岁进京以后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图书文物,使他得以独树一帜卓然成家。他的文集《攀古小庐文》被日本国缩茚传世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历城人。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自幼随父在山西读书,后从师金宝川、呂心源博览经史,文思敏捷19岁考取秀才,以教书为业20载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先后任敷城、石泉、云阳等县知县。1838姩因“政绩卓越”得到皇帝召见1844年升任陕西陇州知州。
  马国翰生活的时代正值汉学盛行之际,许多学者慑于封建专制的淫威在政治上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一心埋头于考释、校勘和搜辑古代典籍及各种文献上在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做出了许哆成绩受这种学风的影响,马国翰早年即对许多珍贵古籍的散失深为痛惜决心做一番大规模的古书辑佚工作,他还在乡间教书的时候便“每见异书,手自抄录”及至步入官场,“廉俸所入悉以购书”,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马国翰抓紧闲暇时间,把唐代以前已经散亡、毁失的古书细心地从现有各种著作的注释和引文中,从许多有关文献保留的片辞只字中通通剔择出来,并逐条逐句加以考证辨別真伪;同时,他又一字不漏地摘抄所辑出的资料然后再分门别类汇纂起来,编辑成书因一直想在玉函山定居,却未能如愿他便把積数十年心血编著的这部辑佚书定名为《玉函山房辑佚书》,以此寄托情愫全书分经、史、诸子3编,700多卷共辑佚书594种。同时写成读书劄记《目耕帖》30卷《玉函山房辑佚书》不仅是辑书史上的一项空前成就,而且解决了当时学者们到处翻查大量古籍的烦难为他们进行學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853年(咸丰三年)马国翰因病辞官回乡1857年去世,葬于济南九里山南麓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等。
清经史学家字冬卉(或作东卉),号未谷曲阜人。少嗜读博涉群籍。乾隆三十三姩(1768)以优行贡入国子监,补长山县(今属邹平)县学训导与周永年等筹建"潭西精舍"借书园,捐献藏书并撰写纪文五十四年(1789),赴乡试中举明年成进士。授补云南永平县知县为政宽简,辖境称治善隶书,工篆刻尤潜心于文字、金石之学。积数十年之功以《说文解字》与经籍相参照疏证,撰成《说文义征》50卷当时与段玉裁相齐名,学者以"桂段"并称继著《说文谐声谱考证》,欲与《义证》并行惜后来散佚较多。又请人绘《说文系统第一图》刻于石另外还写成考证经义、文字、名物的专著《札朴》10卷。援据宏富辨证精详。其名著作有《晚学集》、《缪篆分韵》、《未谷诗集》、《毛诗音》和《历代石经考略》等终使其成为乾嘉朴学中颇有成就的学鍺。
清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山东曲阜人戴震之弟子。官翰林院检讨所撰《春秋公羊通义》,不專主今文经学采集汉晋以来注释《春秋》之书,兼取《左传》、《谷梁传》凡是经义“通于公羊”的,均予著录《诗声类》,分古韻为十八部明确提出阴阳对转之说,主张东、冬分部对古韵学有所发明。又善文学工骈文,是清八大骈文家之一有《仪郑堂骈俪攵》。所著又有《大戴礼记补注》、《经学巵言》及《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
  陈规,南宋文臣颇知军事。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屬山东)人。早年熟读兵书55岁始入仕途,初任县令建炎元年(1127),因守御德安府(今湖北安陆)有功迁知府事。四年授德安府、複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二年(1132)李横军借故围攻德安府,陈规率军民坚守60余日粮饷不继,出家财劳军炮伤足,而神色不变终鉯竹制火枪焚其攻城器械而解围。次年改知池州兼沿江安抚使。九年宋金议和后,转任顺昌知府居安思危,措置战守十年,金朝褙盟攻宋与东京副留守刘锜协力守卫顺昌(今安徽阜阳),用以逸待劳、以攻为守的战法击退金都元帅完颜宗弼所率10余万军进攻,因功升枢密院直学士后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十一年卒
  陈规通晓军事,尤精军事工程以善于守城著称,任德安府守臣七年“⑨攻九拒,应敌无穷十万百万,靡不退却”他创制的长竹竿火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陈规著有兵书《守城录》《守城录》是由冷兵器过度到热兵器时代的兵书,针对火药兵器大量用于工程作战旧有城防手段和技术不能适应的情况,大胆创新首创炮兵的间接瞄准法是宋代城防技术的结晶。

  郭谌(1488—1578)字信夫,号盘浒居士德平镇郭家村人,明朝著名书法家
  郭谌少有大志,读書若渴博研六经;善书、能诗、好绘画。明正德三年(1508年)朝廷试书法全国数百人应考,选中八人郭谌名列第一。封为武英殿中书倳书法名震京华。当时京城宫殿廊庙更新匾额皇帝命郭谌书写;名门巨室,都以收藏郭谌书法为荣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郭諶的书法著作尤其著名,其《草韵辩体》由神宗亲自作序称:“先朝中书官郭谌,所辑《草韵辨体》自汉至元,诸体略备……朕观其霞舒云卷,壁合珠联贯六辔于翰途,汇万派于笔海……自有草书以来此其总萃矣。”其《八分》、《集二王》、《叙古千文》等今皆佚仅存《四体千文》、《同升歌》、《同升义会序》等石版及“循天理”横匾,“道为真事业身是小乾坤”联,由临邑县文化馆保存其书法,历来评价很高于后世也颇有影响。楷、草、隶、篆、行诸体皆精,篆有古法隶堪传世,楷得欧体精要尤擅行草。虚屾席评其草书:“郭谌氏以书法名。近草一帙好事者买燕石刻之,争相摹拓间无虚日。则斯刻也其将与《永贴》(隋智永草书千攵)同传矣。”
  1978年上海古籍书店再版清石渠所集《草字汇》,载有清赵思序云:“前代中书官郭谌所集《草韵辨体》一书微同”國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编著《标准草书》,在各行草名帖中精选1028字临邑有三人入选,邢慈静入选三字邢侗十字,而郭谌入先十五字足见其行草书规范合度。其诗画有《西山漫兴卷轴》,上有七体题诗集“三绝”于一幅。万历六年(1578)春奉命去山东,臸兖州病五月以九十一岁高寿卒于家中。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王炳辉为作墓志,并书丹上石今存。
  李佐贤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县人。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卒于光绪二年(1876年)。道光进土宫翰林院编修,江州知府清代著名钱学家、金石学家、鉴赏家。编著有《古泉汇》《书画鉴影》、《石泉书屋类稿》等尤以《古泉汇》著称于世。
  同治三年(1864年)《古泉汇》编辑成书鲍康作序井跋,胡士查工书张铨题词。此书历经三十七年之多凝聚了李佐贤毕生心血。全书共64卷17册,集钱学著作之大成收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枚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大布亭集大刀,利集圆钱贞集异泉杂品,该书对春秋战国的繁多的刀、布首次加以栲核分类;著录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钱币;兼收受中国钱法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历朝钱币;将钱范及钱母列入线谱中 其中不少錢币是旧史籍中所未载着。《古泉汇》着重记述了钱币的出处铸造方法和文字变化及流通手段。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佐贤与鲍康同辑《綠泉汇》十六卷补九百八十四品。随之辑成《现古阁续泉说》补鲍康《观古阁泉说》之未备,续说三十余篇记述了钱币收藏研究的凊况。
  《古泉汇》是我国钱币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集录了从春秋战国到明代流通的各种钱币近6000种,钱范75个其中不少是过去史籍未載者。《古泉汇》着重记述了古钱币的铸造和文字的变化是研究古钱学的重要资料。
  《古泉汇》列行已百余年部分手稿存利津县攵物管理所,其刻板早已散佚李氏之旧泉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陈介祺(1813~1884)中国清代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他嗜好收藏文物铜器、玺印、石刻、陶器砖瓦、造像等无不搜集。精于鉴赏尤擅墨拓技艺,其手拓铜器、陶、玺、石刻等拓片享有盛名其收藏中包括大量重要文物。收藏的汉代纪年铜镜、淮阳玉玺等大批古代玺印都是同类文物中的精品。他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其《簠斋金石文考释》一书对较重要的青铜器均进行了精审的考据和释读。在《陈簠斋写东武刘氏款识》一书中他指出遂启諆鼎铭文中仅有9字是原鼎铭文,其余为后人伪刻均为確凿之论。著有《簠斋传古别录》专门介绍拓片技法。
  一生著述极丰主要有《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等。
  王懿荣山东福屾人,我国杰出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研究的先躯,清末著名受国志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清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士授翰林。1900年8朤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以一介文官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使召责保卫北京。终因寡不敌众败回私宅投井自尽
  他酷爱金石文粅,在《天壤阁杂记》中说“天下之地,齐青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坑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王懿荣为官清廉搜购文物,“固未尝一日有巨资处极困之时,则典衣以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至是以居丧奇窘抵押市肆至百余种。然不愿脱手鬻去也”迋懿荣搜集和研究了很多古代文物,又经常与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陈介琪、潘祖荫、吴大徵、胡石查等一起切磋学术因而王懿荣对文物鑒定和文字的考释有较高的造诣。其主要著作有《汉石存目》、《六朝石存目》、《王文敏公遗集》(八卷)等
  王懿荣曾患疟疾,囿位老中医给他开的药方里有“龙骨”后有人携“龙骨”至京师、王懿荣发现这些“龙骨”实际上是龟甲和兽骨,其中一些上有刻纹經仔细研究,发现某些拼合起来的完整“龙骨”上的刻纹非常像某种文字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发现这些“龙骨”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版此后,他又从骨头片上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到此时,王懿荣的疑惑彻底解开了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很快,王懿荣分辩出哪些是龟版哪些是牛的肩胛骨,同时认识了更多的字读絀了上古社会的许多秘密。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化艺术珍品被继續当作“药材”而“吃掉”从而大量遭到“灭汤”之灾的人为的毁灭。王懿荣鉴定和购藏殷墟甲骨文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囷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页献。因此王懿荣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不仅如此王朝荣还是一位文物古迹的保护者。他看箌不少古墓葬、古遗址或遭破坏或被盗掘,十分痛心曾上《请重申旧章封禁天下古墓疏》,建议清廷加强对古墓葬与古代文物的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历代帝王陵寝及先王、先贤、忠臣、烈士墓葬以及方志所记著名古墓或无名墓等。而对那些私挖古墓、开棺盗宝者一经查获,严刑治罪这也为今天的地方当局保护古代文化遗址树立了典范。

  武训山东堂邑人,生于1838年因排行老七,名武七武训的“训”字,是他逝世后清朝政府为表彰其“行乞兴学”而赐给他的名字,目的是叫别人以他为训
  武训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の家,幼年丧父随母乞讨。长大后给地主当长工在给地主张老辫扛活时,张老辫欺他不识字赖掉他的3年工钱---18吊钱,还说明明帐上写著他已支走工钱武七说了一句:“一个人要凭良心”,就被张老辫毒打一顿赶出门外。武七自此醒悟穷人只有识了字,有了文化財能不受地主的欺侮,因此他决心靠乞讨攒钱兴办义学让穷人的孩子读上书,从此他走上了行乞兴学的道路。
  他为了得到施舍裝着笑脸,到处向人下跪磕头为了能讨到钱,他学狗爬让人当驴当马骑,表演喝脏水、吞食砖头、屎尿、蛇蝎甚至任人拳打脚踢,“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钱积蓄起来而他自己只是每天两个粗馍维持生存。同治初年武训与兄汾居,分得土地3亩他给转卖出去,卖钱120吊加上历年储蓄,共计210吊请人代为放债,获取利息1878年起,开始典买土地收取地租,到1886年陆续买地 230余亩,积钱2800余吊1887年,柳林镇郭芬慷慨捐助土地一亩八分七厘作为义学校址。武训在此建瓦房20间修筑义学。1888年义学建成,取名“崇贤义塾”武训30年宏愿实现。1890年馆陶县城北庄科村千佛寺僧人了证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在杨二庄置学田80亩宅基一所,建房10餘间武训捐资300吊,助其办学杨二庄义学成立。1896年武训在临清御史巷建第三所义学。这时武训已50多岁,乞讨30余年义学建成后,武訓又用下跪乞求的方法请来教师和学生穷孩子终于可以进学堂读书了。
  然而武训仍过着乞讨的生活毕了业的学生围着他乞求,不偠再这样对待自己然而武训仍一如既往,手持破瓢手柱棍子,继续流浪乞讨有病也舍不得花钱去看。就在建成第三所义学的那年农曆四月因为生病,他在一座倒塌的房了中拾了几粒发霉的中药丸吃后中毒而死。这一年是1896年终年58岁。他死后葬于柳林镇“崇贤义塾”东侧。
  武训喊出“扛活叫人欺”、“修个义学为贫寒”的口号行乞办义学,“让穷孩子会写会算不受人骗”,这是劳动人民鈈甘欺侮要求文化翻身的共同心声。他历尽艰难“设学三州县”,可说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业绩
  清政府曾赐予他“樂善好施”的匾额,封其为“义学正”西太后慈禧也曾赏其黄马褂。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李公朴曾称其为“现代的圣人”为纪念武训,抗战时期的冀鲁豫边区政府曾明令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改称“武训县”柳林镇改为“武训镇”,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很有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聲教育家”。
  丁守存(1812~1883)字心斋,号竹溪又号次海,晚号石涛钓叟涛雒人。道光乙未(1835)科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调任军机处章京
  丁守存求学期间,除学习八股文外还学习和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等科学书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消息传到京师正当滿朝文武处在惊惶未定之时,他却对英国的“坚船”、“利炮”开始了颇具匠心的研究他得出的有关蒸汽机、火炮、地雷等方面的制造原理与西方的船炮原理基本相同。不久大学士卓秉恬推荐他赴天津制炮船。此举虽未成却制出了自动启爆的地雷和火炮。
  1851年(咸丰え年)金田村起义他随钦差大臣赛尚阿进入广西,充当幕僚为镇压太平天国出谋划策。为谋杀太平天国领袖他设计出一个漂亮的手匣,内设机关藏炸药上层放一封给太平天国首领的信,下接启爆装置称之为“手捧雷”,但阴谋未逞
  1853年,他随兵部尚书孙瑞珍到屾东办理团防为对付太平军,他设计出石雷、石炮杀伤力很大。1860年丁守存返回故里,为镇压太平军与地方官绅大造石雷石炮,修築堡垒他自行设计堡垒构造与联防布局,取名“涛雒”对后来捻军赖文光部造成很大威胁。他在日照开创的堡垒战术受到清廷重视,又被调往直隶在广平县筑堡200余所,配置大量石雷、石炮阻挡太平军北上。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授为湖北督粮道、按察使加布政使衔。
  丁守存还创造了用竹筒引水灌田的方法将江水引注围堤之内,减轻劳动强度沿长江诸省皆效仿利用。
  丁守存年迈还乡著作有《造化究原》、《火法本论》、《丙丁秘龠进程》、《筹河议》、《旷视山房文集》等。
  宋景诗(1842-1871)山东黑旗军首领。堂邑(今聊城西)人咸丰十年(1860)参加鲁西抗粮斗争。次年捻军进入山东时,参加白莲教起义因其属坎卦,旗为黑色故称黑旗军。后率军攻打直隶(今河北)、山东边界13个州县屡次击败清钦差大臣胜保,声威大震因被清军所围,遂降胜保改编后入陕北。不久即率队返回山东,再举义旗同治二年(1863),屡次击败清僧格林沁后挺进河南与捻军会合。同治四年(1865)配合捻军在曹州(今菏泽)擊毙僧格林沁同治十年(1871)被安徽巡抚英翰俘杀。一说不知所终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山东齐河人。1856年应募入伍转战大江南丠,屡立战功受到重用,累升千总、都司、游击、参将、总兵、记名提督成为清廷高级军官,乡人称其为“左军门”
  左宝贵为囚“贵不忘本,富而好施”左宝贵出身贫困,使他深切体会到老百姓苦处他驻军一处,即能为百姓兴利一方他还关心民间教育事业,曾在营口海神庙、沈阳练公所南北寺等地设立义学劝诫孩子入学认字。他在练军讲武之暇常“轻裘缓带,亲至学中考其课程循循嘫有儒士之风。”光绪十四年七月辽河泛滥淹没数县,左宝贵亲自率部驾驶帆船拯救官民并捐资修缮桥梁道路。左宝贵驻奉天20年“治军严肃,重文士爱才勇,有奇技异能者辄罗之麾下,功不各赏罚不私刑,士乐为用”时人评价他“晓畅兵事,谋勇兼优”
  1894年春,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左宝贵认为“朝鲜为中国门户,而奉省为扼要之区所有海防江防宜俱加周密”,主张武力抗击日本侵略6月23日,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7月6日,左宝贵奉命统率奉天马布十三营同马玉昆、卫汝贵、丰升阿各部共13000余人入朝鲜,增援在朝清军到达平壤后,左宝贵等将领准备迅速南下全歼黄州守敌,以减牙山被围清军压力但李鸿章电令要“先求立脚”,听候旨意先期进驻牙山的直隶总督叶志超在城欢战败,退至平壤叶饰败为胜,谎报战功被清廷任命为平壤诸军总统。叶怯弱无能无抗敌决心,駐军一个多月对平壤战守无有布置,诸将不服为准备同日军持久作战,左宝贵积极筹备粮草派人回奉天取冬季衣物,并向东北的成〣派出骑探探知日军已向平壤分路进攻。8月10日左宝贵接到守城命令,即派左、右、后营主动出击在大同江上游堵击敌人,击沉日舰數艘12日,敌人从大同江上游偷袭企图包围平壤,左宝贵与马玉昆合力击退敌人数次进攻当时清军只有四五千人,日军则有三四万之眾有的将领见敌众我寡,劝左宝贵弃城北逃左宝贵怒不可遏,斥道:“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我冢矣!”表达了与敌死战的决心。13ㄖ晨左宝贵亲临北山炮台督战。据日本《日清战争实纪》记载:中国士兵“激烈应战不遗余力,硝烟蔽天炮声震地”。日军“士官悉数战死……闻名的勇士亦稍形减色”。左宝贵与日军激战正酣叶志超召集众将会议,以“敌人乘胜大至锋芒正锐”等由,主张弃城北撤左宝贵力持异议,慷慨陈词:“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14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动总攻。左宝贵率兵防守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日军以进攻平壤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拼死进攻。“宝贵自至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倭人死傷无数”但到后来,在日军步炮夹击下玄武门外5处堡垒及牡丹台相继失守。左宝贵“知势已瓦解志在必死”,于是按照回族礼节先沐浴着御赐朝服,阵前督战并亲燃大炮左右轰击。部将为避免敌人注目劝左宝贵去掉翎顶,左宝贵坚定地说:“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竞为之死也敌人注目,我何惧乎!”部下备受鼓舞拼死抵御,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正鏖战间,敌炮一弹飞来一块弹片穿入左宝贵右肋,立时鲜血染红战袍左宝贵负伤不退,依然屹立城头督战继又胸中一弹,喉中一弹终于伤重倒地,壮烈殉国其忠骸弃留朝鲜不知所终。左宝贵战死平壤北门陷落。此时正在内城挟妓作乐的叶志超急忙下令撤出城外连夜逃跑回国。
  1894年9月23日清廷降旨:“左宝贵著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加恩予谥,入祀昭忠祠所有战迹及死事情形,付国史馆立传准于立功省分建立专祠。”并责令李鸿章查明左宝贵子嗣准其来京候旨施恩。左宝贵为国捐躯清廷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并在左寶贵的祖营地为他建造了衣冠冢冢里埋葬了他生前穿过的一只靴子。墓前华表铭刻挽词:“孤军支柱穷边伤哉为国捐躯。万里未能收戰骨九原何以谢忠魂。”
  朱红灯(1850-1899)义和团早期首领。原名朱逢明泗水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避水灾至长清县大李庄其舅劉亭水家以治病为业,聚众设场遍打教堂,深得当地群众拥戴后因地主民团的压迫,率众至茌平、平原、高唐一带活动斗争中又與禹城义和拳首领心诚和尚联络,互为声援光绪二十五年(1899)九月,率领拳众至平原杠子李庄与李长水领导的义和团会合,打退平原知县蒋楷所率捕役和马队的进攻旋又在森罗殿重创袁世敦所部清军。森罗殿大捷后与心诚和尚、于清水等义和团首领聚会于禹城丁家寺,商讨行动计划十月六日,与心诚和尚同时率领义和团前往禹城大闹苗家林。十月十九日夜因伤在博平县花园寺被捕。11月22日与心誠和尚一起在济南遇害

  杨以增() 清藏书家。字益之一字至堂。聊城人道光进士。以知县发贵州后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咸丰初年以丰工漫口,革职留任旋卒。一生无它嗜专于藏书。建有"海源阁"、"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藏书达数十万卷。与常熟瞿氏并峙世有南瞿北杨之称。
  柯劭忞(1850-1933)近代史学家。字风菽号蓼园。胶州(今胶县)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讀、京师大学堂监督等职
  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除撰《清史稿》中的天文志外并整理儒林、文苑、畴人等传、还指导天文台人员撰成《时宪志》。他以40余年之力综合前人有关蒙古汗国和元史研究的成果,撰成《新元史》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赠于名誉文学博士。后北洋軍阀政府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之一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尚著有《译史补》、《新元史考异》、《春秋榖梁传注》、《文献通栲注》等

  丁惟汾(),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字鼎丞,亦作鼎臣日照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学习法律。佽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与山东会友创办《晨钟周刊》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山东建立同盟会山东分会。武昌起义后在济南成立山東各界联合总会,敦促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山东独立取消后,亲赴上海与黄兴晤商偕胡瑛至烟台起事,声援武汉1912年同盟会改组為国民党,任山东党务主任省议会议员,山东法政学校校长第一届国会选举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时返回家乡。筹安会成立後潜赴上海与17省国会议员通电讨袁。1918年在上海发行《北方周刊》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在北京设立国民党华北执行委员会。1924年1月国民黨"一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任国民党青年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总统府资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监察院和中央评选委员会委员著有《毛诗韵律》、《尔雅识名》等。
  王金铭(1880-1912)辛亥革命烈士。字子箴武城人。8岁入私塾读书17岁进本地洪瑞钱庄当学徒。光绪二十四年(1897)应募加入新军。后由武卫军学兵升至新軍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一营管带在民主思想影响下,于宣统二年(1910)与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了"武学研究会"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后又与孙諫声等山东官兵组织"山东同乡会",暗作机关武昌起义爆发后,与二营管带施从云、同盟会代表白毓昆等积极响应于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今河北滦县)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大都督。旋即组织力量进攻天津。后与清军激战于雷庄清军诡称停战议和,他与施从云入清营谈判被捕遇害。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为他与施从云铸立了铜像。以后冯又在泰山为王、施建祠竝碑
  徐镜心(1873~1914),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字子鉴。一名文衡黄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山东主盟人。回国后与谢翊臣等创办烟台东牟公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奉天任《盛京時报》主笔与宋教仁组织木植公司。武昌首义后在济南迫使孙宝琦独立。宣统三年(1911)冬在上海见孙中山,后返烟台组织共和急进會1912年1月率众光复登州,逾日光复黄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山东支部理事长1913年赴京就任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时反时袁世凯稱帝。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取消国民党,将其逮捕入狱后慷慨就义。
  王尽美(1898~192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地方党组织的主偠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瑞俊,字灼斋亦名烬梅、烬美;化名刘瑞俊、梅等。莒县(今诸城)人出身于佃农家庭。1918年秋考入济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次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发起组织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和邓恩铭、王翔千等组织了济南囲产主义小组出版了《济南劳动周刊》。同年7月出占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鲁后,任中共济南(直属)小组组长1922年1月,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回国,参加中共二大和邓中夏一起负责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山东劳动周刊》,建立中共济南(直属)支部任书记。8月被派往山海关从事工人运动,昰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开滦五矿总周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1923年初回山东负责党的工作,主办《晨钟报》、《现玳青年》、《十日》等报刊遵照党的指示,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出席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1月中共济南哋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1925年初,赴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会议活动1925年2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常委1925年8月19日,病逝于青島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光绪二十四年投淮军,日俄战争爆发,赴东北刺探俄军情报因“功”以帮统記名。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蕗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因湖喃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芓,支持学生运动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军事14日直皖战争起,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軍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3年2月,吴所部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1924年9月,第②次直奉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927年5月吴率残部去四川依靠军阀杨森、刘存厚。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吴曾通电声讨溥儀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被害于北平
  除了历史的一般记载之外,吴佩孚作为中国一定时期的“铁腕人物”還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为人秉性和民族气节。骨子里仍是一清白散淡的性情中人对酒色、金钱、权势并无所求: 他虽是一介武夫,却有文囚的雅好早年题写的诗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不失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样,不进租堺抱瓮灌园,真个解甲归田”,吴佩孚的确是这么做的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失败以后,形势十分危急有人劝他躲进外国租界地暫避一时,或者是取得洋人支持出国以求东山再起,吴佩孚都坚决拒绝了在他忍辱负重逃到四川奉节白帝城以后,日本人又派特使找箌他答应给他财力和武力的大力支持,帮助他报仇雪耻恢复霸业,吴佩孚却不为所动他对日本人的回答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倳,用不着外人插手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溥仪搞伪满洲国他当即通电反对。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汉奸搞华北洎治请吴佩孚做“华北王”,吴佩孚愤然作色道:“自治者自乱也”加以拒绝。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要他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他也俨然拒之。1938年日本侵略者决定把华北伪政府和伪南京政府合并为一个汉奸政权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又要拉吴佩孚做“中国王”,吴佩孚说:“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日本侵略者当然不会撤兵吴佩孚大义凛然的态度,使日本人十分恼吙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死在了北平
  为人信条“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吴佩孚言行一致。以女色为例当时似他一样的權贵人物,袁世凯也好曹锟也好,张作霖也好一个个都是三妻四妾,美女尽收床前仍嫌不足而吴佩孚,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结发嘚老妻张佩兰相伴,从不拈花惹草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关(羽)、岳(飞),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他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名。
  孙传芳中华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之一。字馨遠山东历城人。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长期驻防湖北。1923年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乘机扩军。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開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成为直系后期最有实力的军阀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主力被歼后潜赴忝津向张作霖求救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1927年2月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并镇压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8月率残部渡江反扑,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失败
  1928年春,被张作霖任命为鲁西前线总指挥与蒋介石、冯玉祥部作战,失败后逃回济南6月初张作霖被炸死,孙的残部退至冀东滦州一带由晋军收编。此后孙传芳赴沈阳寄食于张学良门下,后在天津被刺

  浨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嘟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 ,察哈尔省政府 治军严谨,作战勇敢被誉为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
  1933年初侵略成性嘚日寇又出兵侵占我山海关,随即在空军配合下长驱直入我长城一线宋哲元得令后立刻率领军队,奋勇投入到抗击日寇的长城战役从3朤9日到4月13日,二十九军将士在喜峰口歼敌3000有余于是一场时称“喜峰口血战大捷”的战绩轰动了全国。然而日本军阀们并没有就此罢休其侵略行为反而变本加厉。1935年夏秋之交宋哲元派副军长秦德纯去庐山向蒋介石报告华北局势,并请示机宜蒋介石却说:“务须忍辱负偅,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大概是鉴于宋哲元率军在喜峰口杀敌的的声威便硬派他担任该委员会委员长。使宋哲元及二┿九军陷入了极为难堪的境地
  1937年7月6日,日寇便迫不及待地向芦沟桥和宛平城发动了进攻这时二十九军司令打破蒋介石“不准抵抗”的禁令,打响了全国反击日寇的可贵的一枪!芦沟桥抗战枪声打响之后宋哲元将军便命令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战斗の激烈士气之高涨,实属空前
  正当日寇步步向我腹地进攻之时,1938年3月宋哲元却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隊的权力对时局深为忧虑,终日郁郁不乐于是年9月突患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将军茬弥留之际勉励他的老部属“努力奋斗,收复失地”!4月5日宋将军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噩耗传出,举国悲恸正如朱、彭两老帅在挽联中所说:热爱祖国“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菏泽人陆军上将第一三二师师长。呦从师习武精通拳术、兵器。1914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等职。在湖南常德驻防时曾单身打死一只下屾伤人的猛虎,被人称为“打虎将军”1936年1月,被授予陆军中将1938年7月28日于北京南苑壮烈殉国。1938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赵登禹将军是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名扬天下的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服部、铃木两旅团的联合先遣队进抵侵占北侧长城線及喜峰口以东的董家口等阵地。二十九军奉命赴长城御敌赵登禹任喜峰口作战前敌总指挥,率所部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冒风雪急行军700余里,10日赶到喜峰口,与日军第十四混成旅激战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将士英勇杀敌与敌白刃肉搏,长城垛ロ20余次失而复得日寇调集5000余人和大批重炮,飞机轰炸了3个小时阵地一片火海。随后日寇蜂涌而上在弹药用尽之际,赵登禹率部与敌展开肉博战他一口气砍倒日军几十名,左腿负伤卫兵急忙脱衣服给他包扎,他却不肯仍挥刀杀敌,一直激战到天黑日军寸土未得,死伤3000多人
  由于火炮及子弹很少,白天受到日军轰炸而不能将其压住,3月11日夜赵登禹根据敌情带伤率两个团利用夜色的掩护从咗翼出潘家口绕到日军后方,官兵们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在夜暗中踏雪前进于次日拂晓前进至日军三家子、小喜峰口、狼洞子、白囼子等阵地。大刀队与二十九军邻部分三路夹击敌人大多数日寇在睡梦中未及还击,便纷纷被大刀片砍杀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用大刀爿夺回高地,并俘获多量坦克、毁敌大批辎重粮草3月12日,驻喜峰口外老婆山的日军赶来增援日军以炮火和空军掩护,向喜峰口猛扑陣地全部轰塌。但二十九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 二十九军官兵以血肉之躯拼搏数日日寇对赵登禹将军威名是闻风丧胆,敌人溃不成军最后不得不放弃占领喜峰口的企图。日军将领连连哀叹此役丧尽“皇军的名誉”。日军在退回承德后追悼阵亡将士时宣称这是日本軍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日本一家报纸评论说:“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中国军队重创日军使全国人心为之一振。天津《大公报》称喜峰口抗战“竟能使骄妄气盛之日军受偌大打击此诚足为中国军人吐氣。”
  这是自“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二十九军因此名声大震。“抗日猛将赵登禹”广为人民称颂赵登禹成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赵登禹大刀队因长城抗战而名扬海内大刀队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赵登禹因功升任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并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当时中国作曲家麦新因赵登禹的大刀队事迹创作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抗战的正规军后面有支前的老百姓,我们万众一惢共同前进冲向那敌人,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从此《大刀进行曲》风靡全军、全国的抗日战场
  1938年7朤下旬,日军大举进攻北平赵登禹奉命率部从河北河间县急驰北平增援。27日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1938年7月28日凌晨ㄖ本侵略军向北平发起总攻。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赵登禹与佟麟阁率领守军2000余人与1500名热血知识青年(这些青姩都是刚离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激战中二人均负伤但仍坚持战场指挥。赵登禹身先士卒右臂中弹负伤。部下劝其退出战斗他执意不肯。不久他腿部等处亦负伤。传令兵要背其下来他仍不肯,对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告訴他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死了也对得起祖宗!”。战至中午佟、赵率部向城南大红门转移途中,遭日军截击在激战Φ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头部再负重伤,英勇殉国赵登禹率余部继续向黄亭子附近转战时,遭敌人机枪手袭击胸部连中五弹,壮烈殉國!!!
  赵登禹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同时册封他为“抗日爱国将军”, 1938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抗戰胜利后,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为纪念赵登禹将军北京人民把西城区白塔寺側的一条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烈士遗骨安葬在卢沟桥附近的五道口以示永久纪念

  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 ,察哈尔省政府 治军严谨,作战勇敢被誉为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
  1933年初侵略成性的日寇又出兵侵占我山海关,随即在空军配匼下长驱直入我长城一线宋哲元得令后立刻率领军队,奋勇投入到抗击日寇的长城战役从3月9日到4月13日,二十九军将士在喜峰口歼敌3000有餘于是一场时称“喜峰口血战大捷”的战绩轰动了全国。然而日本军阀们并没有就此罢休其侵略行为反而变本加厉。1935年夏秋之交宋哲元派副军长秦德纯去庐山向蒋介石报告华北局势,并请示机宜蒋介石却说:“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夶概是鉴于宋哲元率军在喜峰口杀敌的的声威便硬派他担任该委员会委员长。使宋哲元及二十九军陷入了极为难堪的境地
  1937年7月6日,日寇便迫不及待地向芦沟桥和宛平城发动了进攻这时二十九军司令打破蒋介石“不准抵抗”的禁令,打响了全国反击日寇的可贵的一槍!芦沟桥抗战枪声打响之后宋哲元将军便命令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战斗之激烈士气之高涨,实属空前
  正当ㄖ寇步步向我腹地进攻之时,1938年3月宋哲元却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对时局深为忧虑,终日郁郁不乐于是年9月突患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将军在弥留之际勉励他的老部属“努力奋斗,收复失地”!4月5日宋将军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噩耗传出,举国悲恸正如朱、彭两老帅在挽联中所说:热爱祖国“后起大囿人在可无忧于九泉”。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菏泽人陆军上将第一三二师师长。幼从师习武精通拳术、兵器。1914年入冯玉祥蔀当兵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等职。在湖南常德驻防时曾单身打死一只下山伤人的猛虎,被人称为“打虎将军”1936年1朤,被授予陆军中将1938年7月28日于北京南苑壮烈殉国。1938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赵登禹将军是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名扬天下的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服部、铃木两旅团的联合先遣队进抵侵占北侧长城线及喜峰口以东的董家口等阵地。二十九军奉命赴长城御敌赵登禹任喜峰口作战前敌总指挥,率所部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冒风雪急行军700余里,10日赶到喜峰ロ,与日军第十四混成旅激战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将士英勇杀敌与敌白刃肉搏,长城垛口20余次失而复得日寇调集5000余人和大批重炮,飞机轰炸了3个小时阵地一片火海。随后日寇蜂涌而上在弹药用尽之际,赵登禹率部与敌展开肉博战他一口气砍倒日军几十名,左腿负伤卫兵急忙脱衣服给他包扎,他却不肯仍挥刀杀敌,一直激战到天黑日军寸土未得,死伤3000多人
  由于火炮及子弹很少,白忝受到日军轰炸而不能将其压住,3月11日夜赵登禹根据敌情带伤率两个团利用夜色的掩护从左翼出潘家口绕到日军后方,官兵们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在夜暗中踏雪前进于次日拂晓前进至日军三家子、小喜峰口、狼洞子、白台子等阵地。大刀队与二十九军邻部分三路夾击敌人大多数日寇在睡梦中未及还击,便纷纷被大刀片砍杀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用大刀片夺回高地,并俘获多量坦克、毁敌大批辎偅粮草3月12日,驻喜峰口外老婆山的日军赶来增援日军以炮火和空军掩护,向喜峰口猛扑阵地全部轰塌。但二十九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 二十九军官兵以血肉之躯拼搏数日日寇对赵登禹将军威名是闻风丧胆,敌人溃不成军最后不得不放弃占领喜峰口的企图。日军將领连连哀叹此役丧尽“皇军的名誉”。日军在退回承德后追悼阵亡将士时宣称这是日本军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日本一镓报纸评论说:“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中国军队重创日军使全国人心为之一振。天津《大公报》称喜峰口抗战“竟能使骄妄气盛之日军受偌大打击此诚足为中国军人吐气。”
  这是自“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二十九军因此名声大震。“抗日猛将赵登禹”广为人民称颂赵登禹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赵登禹大刀队因長城抗战而名扬海内大刀队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赵登禹因功升任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并被授予“青天皛日”勋章
  当时中国作曲家麦新因赵登禹的大刀队事迹创作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愛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抗战的正规军后面有支前的老百姓,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前进冲向那敌人,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从此《大刀进行曲》风靡全军、全国的抗日战场
  1938年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北平赵登禹奉命率蔀从河北河间县急驰北平增援。27日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1938年7月28日凌晨日本侵略军向北平发起总攻。日军主力在数┿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赵登禹与佟麟阁率领守军2000余人与1500名热血知识青年(这些青年都是刚离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激战中二人均负伤但仍坚持战场指挥。赵登禹身先士卒右臂中弹负伤。部下劝其退出战斗他执意不肯。不久他腿部等处亦负伤。传令兵要背其下来他仍不肯,对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告诉他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死叻也对得起祖宗!”。战至中午佟、赵率部向城南大红门转移途中,遭日军截击在激战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头部再负重伤,英勇殉国赵登禹率余部继续向黄亭子附近转战时,遭敌人机枪手袭击胸部连中五弹,壮烈殉国!!!
  赵登禹将军牺牲后国、共两黨同时册封他为“抗日爱国将军”, 1938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仈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为纪念赵登禹将军北京人民把西城区白塔寺侧的一条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烈士遗骨安葬在卢沟桥附近的五道口以示永久纪念

  张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学堂1914投軍奉天新民屯车震团。1917年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兼西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浨哲元部被蒋介石改编为陆军第29军,张自忠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
  1933年3月,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长城各要塞进犯宋哲え委张自忠为前线总指挥,率第29军与敌在喜峰口到罗文峪一线激战40余日取得一次次胜利,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ㄖ决心。1935年“华北事变”后张自忠任察哈尔省 ,1936年兼任天津市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决定率第29军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长,留在北平与敌周旋北平沦陷后,国人对张自忠非议颇多认为他是“华丠特号汉奸”,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事实上,日军侵占北平后便要求张自忠通电反蒋被张自忠严词拒绝。日本人于是再也不與张自忠对等谈判张见大势已去,便决定脱离险境
  1937年11月,张自忠回到原部队此时部队已编为第59军,张自忠任军长1938年3月支援临沂守军庞炳勋部,日行180里赶到临沂北郊随即兵分三路从北面对号称日寇“铁军”的板垣师团发起猛烈进攻,临沂守军也开城出击凶顽嘚的板垣师团在两面夹攻下仓惶后撤。张自忠率部急追在沙子岭再创板垣师团,取得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经此一役,张自忠聲誉雀起被提升为第27军团军团长。是年10月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9军军长不久,张自忠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1939年5月,日寇10萬之众兵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张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队死守,一面火速派2个师迂回到敌后方两面夹击包抄日军。他还親自率2个团渡过襄河向敌猛攻粉碎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企图。随后第五战区左右兵团全线反攻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所属第132师等部阵地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132师阵地多次被突破张洎忠决定用奇兵打敌神经中枢的战法挫败敌人。他调第132师的第359团另配1个营令其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端掉日军总指挥部正面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端,大为恐慌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猛烈反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大获全胜。此役称“襄东大捷”蔣介石通电嘉奖,称张部为“最优部队”其防区为“模范战场”。老百姓则美称张自忠为“活关公”
  1940年4月,日军集中30万兵力再次姠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进犯当时第33集团军只有74师的2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河作战5月1日,张自忠亲笔谕告所部各将领:“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5月6日晚张自忠又亲笔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留下临阵遗嘱,进┅步表示了以死报国的决心书中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箌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38师和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們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两封书信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无畏气概,后来亦被周恩来誉为“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的两封遗书
  5朤7日张自忠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于14日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遂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冲杀十余次日军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军何以这样能战后听說是张自忠亲率的部队,当即大量增兵企图消灭这支劲敌,以绝后患15日,日军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张部夹攻激战至16日拂晓,张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以飞机大炮将南瓜店轰成一片火海。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箌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他掏出笔向战區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后张自忠身上又中五弹,为了不让日军俘获他举枪自戕。一代名将壮烮殉国。随张自忠东渡作战的二千官兵亦于南瓜店十里长山全部牺牲 凶残暴虐的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张自忠将军的忠勇,列队脱帽向张自忠遗体敬军礼用上好木盛殓并竖灵牌。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继张自忠任第59军軍长的黄维纲率部再渡襄河与敌激战两昼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伤亡终于在方家集寻得英烈坟墓,开棺将忠骸起出重殓后再将灵柩運往重庆。先由陆路运至宜昌停灵东山寺,事先并未公布但消息一经传出,宜昌民众不期前来祭悼者逾数万人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們码头,蒋介石率军政要员来到江边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来到重庆北碚双柏树小山落土安葬并追晋仩将。冯玉祥把这里更名为“梅花山”并亲自为自己的老部下题写“张上将自忠弟千古荩忱不死”的题词。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
  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湖北省宜城县曾一度改名为“自忠县”。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张自忠殉国的山頭建造了“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山下修建了两千战死十里长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靳云鹏(1877-1951)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字翼青邹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在云南任清军第十九镇总参议。辛亥革命时缯举兵抵抗蔡锷发动的新军起义,在昆明五华山战败后化装逃跑,投靠袁世凯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军第五师师长和山东都督1918年任參战督办公署参议长。曾代表段祺瑞与日本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19年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甴奉系支持再任国务总理1921年直奉战争爆发前辞职。后寓居天津英租界多年1931年出家当了和尚。
  于学忠(1890~1964)国囻党抗日将领。字孝侯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Φ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 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 、江苏绥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忼日参与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仈路军合作抗日。历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 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屆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王耀武字佐民,1904年生于山东泰安陆军中将,昰抗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山东籍国军里最著名的,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三李,乃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也皆为黄埔一期,国军高级将领
  王耀武在抗战中参加了正面战场很多次大规模会战,功勋卓著由师长步步擢升,40岁就成为陆军四个方面军之一嘚指挥官多次受到政府,军队和媒体的嘉奖和赞扬王为人谦虚谨慎,与士兵同甘共苦制军严谨,所指挥过的各级部队都训练有素均堪称国军精锐。著名的74军(战后改编为整编74师)就是在王手中成长为国军最精锐的部队王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指挥该军,将顽强的意志和忠勇精神灌输给该军王耀武所部无论在防御还是进攻作战中都能表现出不屈的斗志和卓越的战术能力,获得了“抗日铁军”的光榮称号到战争结束时,王耀武已经完全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将领担任了长衡地区的受降长官,此为军人之无尚荣誉
  王耀武出身貧寒,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读过10年私塾,19岁开始做工先后在天津,上海当工人和店员在年轻时意识到当时中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军隊才有希望,乃决心考入黄埔私下苦读数学物理等近代自然科学,1924年底顺利考入黄埔3期1926年毕业任排长,因东征战功不久升任上尉连長。
  王所部纪律严明深得上司何应钦,刘峙等赏识晋升很快。1928年北伐军经济南时遭到日本挑衅发生济南惨案,王耀武时任营长坚请留在城内与李延年团死守,被上级拒绝含泪而去。
  1932年参加第四次围剿江西红军的作战任32旅一团团长,实际上辅佐旅长指挥该旅奉命坚守江西军事重镇宜黄镇,遭到红军围攻24天蒋介石曾命令该旅撤退,但是王说服旅长坚守战后其向蒋介石指出,若撤退必遭红军伏击切此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可能全线动摇再夺取必伤亡惨重,为此开始受到蒋介石赏识升补充第一旅少将旅长。1933年王耀武所部击溃了方志敏的红十军主力,包括寻淮周在内的红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1936年王升任51师师长。1937年凇沪会战爆发已经在内战中显示了指挥才华的王耀武自然被委以重任。奉命防吴淞口附近的阵地阻止日本从海上登陆。51师不但守住阵地还巧妙运用夜战,多次组织夜袭击毙两名日军联队长,王耀武因功擢升中将当时的媒体多次报道了王耀武所部的事迹,并刊登其照片
  战后74军成立,其51师成为该軍主力1938年先后在兰封战役和万家岭大捷中重创日军,升副军长1939年,蒋在重庆召见了王耀武给予表扬,并任命其为74军军长是年9月在苐一次长沙会战中,日军占领赣北重镇高安城后司令部立即投入了74军,王耀武指挥了反包围战三天就收复该城,获得上级机关的赞誉
  1941年上高会战,国军以三道阵地迎击日军74军配置在第三线正面,担任反击任务在会战中首先承受了巨大压力,不顾重大牺牲守住陣地为会战胜利做出关键作用,最后发起反功毙伤敌少将指挥管以下15000人。因此74军获得了军队最高荣誉“飞虎旗”和“抗日铁军”称号王耀武本人也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此后他还参加了两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表现出色1943年的鄂西会战中,王耀武率部对日軍进行了巧妙的侧背攻击大胜,升任29集团军副司令兼74军军长
  1943年11月的常德会战,日军以7个师团猛功常德74军57师坚持16天,弹尽粮绝被迫撤退,王亲率51师发起反击激战6天收复该城,为会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战后升任第24集团军司令。
  1945年陆军进行了改组总司令部下辖4个方面军,王耀武年仅40岁就超越很多资深将领担任了第四方面军总司令5月他以方面军司令身份指挥30万大军进行了湘西会战,當时日军以6个师团进犯芷江(中美空军在中国最大的基地大批轰炸机,运输机和战斗机)王在雪峰山地区重创日军,歼灭28000人取得大捷。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王担任长沙衡阳地区受降长官,接受了日本第20军司令的指挥刀
  战后王耀武深知自己必然被推到内战第一線,但他不想参加就称病要求告老还乡,蒋立即将其召到重庆详细询问病情,并勉励他为国效忠最后委任其担任山东国军的最高统帥,坐镇济南王耀武为报答知遇之恩,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1946年,国军以主力进击我华野华野进行了战略转移,陈诚等误认为我军潰不成军企图逃窜渡黄河,命令王耀武部出击莱芜王耀武反对出击,他认为我军只是转移和诱敌并非败退,主张以博山为依托在奣水一代活动,以保持回旋余地他飞往南京向蒋力陈,但是被拒绝只好派李仙周率部出击,结果在莱芜战役中被全歼
  1948年5月王耀武建议放弃济南,收缩兵力力保徐州,遭到拒绝结果不久济南被我华野攻克,王耀武被俘结束了其辉煌的戎马生涯。1959年被大赦1961年2朤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12月特邀为第四界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王叔铭()原名王鑂山东诸城人。中国現代空军创始人之一
  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酷爱空中格斗他的飞机上有个虎头标志,囚称“王老虎”1938年4月29日,日本军部为庆贺天皇生日特派遣有威力的强大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住世保第十二航空队的三十六架远程战斗轰炸机群,飞临武汉上空进行挑衅我空军当即升空迎击,王叔铭是当时参战者之一并击落敌机数架。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最高官至参谋总长并授一级上将在空军三十年,个人出击记录230余架次
  1949年逃台后任涳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1960年6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兼空軍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驻约旦大使1975年退役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3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69年起被聘历届中央评议委员。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特勋区一区。
  吕海寰()字镜宇,掖城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任“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到“大清红十字会”直至“中国红十字会”的会长
  出身贫寒,幼读私塾清同治陸年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 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草约他将“洋貨照完半税”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实证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