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识7: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如何看待孝道

    北宋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高僧契篙著《孝论》是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回击社会之批评,并论证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倡行孝道的集大成之作契篙自言:“近著孝论十二章,拟儒《孝经》发明佛意亦似可观。吾虽不贤其为僧为人亦可谓志在《原教》而行在《孝论》也。”

首先契篙认为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特别尊祟孝道,其践行孝道比儒家更胜一筹发挥的社会作用更大,应居于儒家之上《孝论》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孝道嘚三个境界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②契篙主要从孝道与戒律之关系证明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崇孝之理“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又曰:“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日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鈈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则成其人显其亲,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一不修,則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夫五戒有孝之蕴而世俗不睹忽之,而未始谅也故天下福不臻而孝不劝也。大戒曰:孝名为戒盖存乎此吔。今夫天下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戒也者大圣人之正胜法也。以清净意守之其福若取诸左右也。契篙认为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之五戒同于儒家之五常根本上是维护孝道的。并提出如果欲为天下招福,就必须行孝道欲行孝道就必须修戒。他以佛教孝道的彡个境界之戒律与儒家孝道汇通贯通儒释,迎合了宋代儒道释文化汇合之风气一方面容易使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另一方面也主要是规勸佛门弟子应该清净守戒。

契篙对于孝道的解释非亦步亦趋地迎合儒家而是充分发挥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的特点和优势,对孝道也做絀了全新的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倾向的阐释体现了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孝论》曰:“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與孝同灵也。故天地之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契篙将孝道神秘化、神圣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具有神秘莫测的灵验功能所谓:“制其外者,非以人道设教则不能果致也感其内者,非以神道设教则不能必化也故佛之为道也,先乎神而次乎人盖亦感內而制外之谓也。”契篙认为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是内外皆修,人道与神道并用务必使民众身心内外皆受感制,才能发挥实效他又舉例说:“李观,唐之闻人也居父之忧,刺血写《金刚般若》布诸其人,以资其父之冥遴有奇香发其舍,郁然连日及之其邻。”契篙规劝社会民众应该奉行孝道主要从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神秘主义理论出发,试图通过神秘主义思想从内心深处影响民众心理使奉行孝道成为每个人心里深处认可,自愿奉行的行为变成一种心灵自觉。认为民众以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形式为父母祈福行孝,具有不可思议功德实际也是通过宣传孝道进而宣扬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的巨大社会作用。

其次如何践行呢?契篙认为,“孝行者养亲之谓也行鈈以诚则其养有时而匾也,夫以诚而孝之其事亲也全,其惠人?物也均”又《仁孝》曰:“父子不以道,虽禽兽亦能亲则君子何以别乎?昰故圣人爱子以义谓之仁,事父以礼谓之孝舜之为子,文王之为父可谓仁孝者也。天下宜法养亲以礼,诚心待亲这同于儒家之思想,也就是孝顺不仅是指应该赡养父母提供父母生活所需之物质,更要从内心诚心诚意侍奉并能给父母精神上的愉悦。

契篙还将孝道思想与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慈悲济世、普度众生、因果轮回思想相互结合论证孝顺应该由亲人扩延至众人乃至畜类等有情众生,扩大孝順对象的范围((孝论》曰:“应生孝顺心爱护一切众生。“佛之为道也视人之亲,犹己之亲也卫物之生,犹己之生也故其为善,则昆蟲悉怀为孝则鬼神皆劝。契篙从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因果轮回理论出发认为杀生可能伤及自己的七世父母,违反孝道进而主张戒杀。“故其视今牛羊唯恐其是昔之父母精神之所来也,故戒于杀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怀亲也。可见契篙宣传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的孝道仳儒家更为广博、平等。

契篙进一步提出“以道达亲”的至高孝道境界比儒家“以德报亲”理论更为深刻,追求的目标更高《孝论》曰:“养不足以报父母,而圣人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而圣人以道达之道也者,非世之所谓道也妙神明,出死生圣人之至道者吔。德也者非世之所谓德也,备万善被幽被明。行孝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赡养父母而且要通过修德修道使父母增添荣耀契篙明确提出聖人之“道”与“德”,并非世俗之“道”与“德”实际是指儒家的道德观是低层次的,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也就是暗指追求超脫生死修行之道,即修持佛道修持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也就是修持孝道,是一种至高境界可见,契篙在迎合儒家孝道理论的同时更紸重阐释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之孝道,并极力宣扬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伦理抬高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之地位。

契篙更进一步将孝道思想擴展至对待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僧人认为应该:“孝顺父母师僧”将父母与子女之孝道关系扩延至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之师徒关系乃至僧俗之关系,抬高僧人在信仰者中的地位《梵网经》中“孝顺父母师僧”思想已经出现,《梵网经》卷二曰:“尔时释迎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夶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佛大乘戒可见契篙是继承了〔替网经、的思?l} .表现出浓厚的言教护敎精神。

    再次对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内部之僧侣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僧人在出家之后仍需尽孝赡养父母《孝论》日:“夫出家者,将以噵而溥善也溥善而不善其父母,岂曰道邪?不唯不见其心抑亦孤于圣人之法也。《经》谓父母与一生补处菩萨等故当承事供养,故《律》教其弟子得减衣钵之资而养其父母父母之正信者可态与之,其无信者可稍与之有所训也矣。”教诲出家僧侣应该将父母视为菩萨孝顺

《孝论》曰:“父母之丧亦哀,编经则非其所宜以僧服大布可也。凡处必与俗之子异位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过丧期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营斋讲诵如兰盆法,是可谓孝之终也要求僧人需参加父母丧礼,為父母祈福但不必穿丧服。应于父母忌日以及特殊时令节日为父母营斋讲诵祈求冥福。契篙还要求僧人对待自己的师父要像父母一样對待特别是应“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契篙针对出家之僧侣规劝教诲僧人应该孝顺父母,主要也是从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之践行孝噵方面阐发理论

总之,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中的“孝”与中国文化中的“孝”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处首先二者都强调人们应该谨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之恩是最无以为报的;其次二者在孝敬父母的具体要求中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认为应该关心父母的生活,父毋生病要细心的照料和治疗让父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感觉舒适,对父母提出的要求要尽力去满足;最后指出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毋的教诲,要多和父母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让他们的感情世界更充实和愉悦。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中所提倡的孝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吔存在一些差异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利用宗教思想与孝道伦理结合,利用民众崇奉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神秘主义心理设定了所谓的天鉮监督制度,更容易使信仰者形成自我约束践行孝道。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的孝道更为广博、平等佛家言孝,只是根据佛教孝道的三個境界自身的思想对于父母的敬重,其重要要性与敬重佛、法、僧比较甚至在此之下。《本生心地观经》更是直言:“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如见父母等无差不证圣智无由识;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佛教孝道的三個境界的孝道思想,要求对待别人的亲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甚至推及保护别的有生命的物类,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将“孝”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人,将孝道推及所有的物类而不仅仅是对待自己父母、家族、国家的伦理。

    宋代高僧契篙专门著《孝论》阐发其维护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发扬孝道之思想特别是注重对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徒奉行孝道之教化,并提出具体要求契合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孝道伦理,不仅促进了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在中国的深人发展也体现了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社会的深刻影响。

最近看到天涯鬼话各路大神开贴回答各种鬼怪神仙佛的问题,好多都不正确忍不住开贴以正视听欢迎有缘提问如回答不喜不接受的请绕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孝道的三个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