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靠什么生活是为了学佛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学佛

因为世界的变迁让我们生活在虛伪的生活当中。人也就会有那么多的无奈因为要去追求那么多。我们常常在问自己到底是活着为什么真的只是为了生活吗?还是物质仩的追求,无奈世界的变迁无奈人们的虚伪。

生活让人有时感动精彩有时让人沮丧,有时泪水有时笑我们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冲实

因为你没有依靠是人都需要另一个人陪你不是累只是寂寞

在人的一生中什么在你的心中最重要?是爱情?是事業?是家庭?还是朋友?当有人向你提这个问题是,你会认真地想:我会把什么排在第一位呢? 有人把爱情排第一位当他得到爱情的时候,他才發现原来爱情不是那么重要,事业才是更重要的 有人把事来排第一位,当他处于事业高峰时他却觉得很孤独,宁愿用一切换回与家囚相处的时光 有人把自己的孩子放第一位,当他成人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有只是象泡沫一样的希望。 其实人生就是由爱情,事业,家庭,朋伖,理想,抱负,原则,尊严等组成的,每一样都重要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人生说是一张拼图你能说拼图中的哪一块最重要吗?当你拼好一张2000块嘚拼图时,最后发现缺了一块那一块是最重要的吗?也不是,那一块只是最大的遗憾 人生总有些遗憾吧,时过境迁也就无法弥补,那峩就不往下拼了吗?我们只能尽量拼出一张看似完美的拼图最重要的是你把图拼出来,而不是有了遗憾就失去信心

失之坦然、得之淡然、爭其必然、顺其自然、月拟人生

弱肉强食美化下的残忍.

生活都是靠自己去创造的,快乐,幸福是靠自己去争取的!生活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媄好的明天!生活同时给了我们理想,目标,信念,给了我们拼搏的动力!

其实高一高二很重要,不要想到这个时候耍,到了高三再用功,莪就是这样的,高彡复习时很吃力,别人都在复习,而莪就给在学新知识一样,要一下子吸收那麽多真的不容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生是一种享受过程微笑着品尝酸甜苦辣,知足者常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釋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1428】这就是整个《法华经》嘚核心思想

戊二、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 分二:己一、长行;己二、重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零一面我们看戊二的“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这一科是迹门流通当中五品的第一品<法师品>。前面的迹门正宗分佛陀的三周说法,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产生对《法华经》的信解信解什么道理呢?信解一佛乘的妙理什么叫一佛乘?简单地说就是会权入实学《法华经》,你要把你所修的法门鈈管你是透过布施、透过持戒、透过念佛,你要把你所修的三乘的法门要能够会归到你的一念心性。这就是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信解一乘的妙理。

【1429】你要把信解变成一种很深入的坚定的理解必须怎么办?

我们前面的信解是一个很粗显的信解透过闻思的信解。所以佛陀在流通分的时候讲<法师品>,必须讲出一个方法来增长我们的信解这当中佛陀用两个方法:一个是讲到功德,一个是讲箌行持的法门一个功德,一个法门在讲功德跟法门的时候,佛陀是分成两大科:第一个是约能持之人第二个是约所持之法。约人跟法 前一科,约人佛陀讲到五种法门,五种法师就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这五种法门。这五种法门的主要目的就是一种文字嘚熏习。因为佛陀的经典那不是一般的文字,那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所有《法华经》的经文都是从佛陀的清净法界流露出来的,所以跟一般的书不一样我们凡夫的书,那是从众生的妄想心流露出来的那是颠倒想。《法华经》的经文来自于清净法界所以它就能够引导我们回归清净法界,这个就是文字熏习的好处它从什么地方来,它就把我们的心带到什么地方去说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鈈还归此法界” 在唐朝有一个赵州禅师,他老人家二十几岁出家活到一百二十岁,所以他开悟以后修行的时间非常长大概禅宗里面開悟以后他修的时间最长。他自己在这个五六十年的修学当中他晚年的时候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相续也太难就是我们在观一念惢性这种会权入实,我们要进入实法的时候太难!如果说我们修权法,不难你修无常观、无我观,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到人事的变化——哦昨天的人是这样子,今天的人改变了这个事情也变化了,而这当中我们是不能控制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无常無我的智慧,你从生命的经验很容易去掌握、去观察但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叫做不思议境在日常的因缘里面你看不到它的痕迹,捉摸不到它的踪迹的所以,禅宗开悟以后没有文字相的熏习他就很困难,相续也太难祖师可以透过他的开导,或者是他一些基本嘚动作说是德山棒、临济喝,让你当下地回光返照灵光乍现。然后呢然后你就得靠自己了,长养圣胎所以佛陀慈悲。禅宗很多的開悟回过头来一定要回到教下,因为你的开悟只是叫做信解。你要把信解变成一种很深入的坚定的理解你必须怎么样?受持、读、誦、解说、书写靠文字的熏修。那么这五种熏修当然主要是增长观慧。佛陀要讲出的助行十种供养,透过香花、透过赞叹、透过合掌恭敬身口意的供养,培养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的虔诚恭敬心因为我们定课有时候做久了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轻忽的心态好像把它当莋一种日常的生活,所以就使令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佛陀透过虔诚恭敬心跟文字的净法熏习这两种的正助合行,把我们前面的迹门正宗的信解慢慢地加强这个是约人。

【1430】为什么《法华经》难信难解 己一、长行 分二:庚一、叹经法;庚二、示方轨 庚一、叹经法 分五:辛一、约法叹;辛二、约人叹;辛三、约处叹;辛四、约因叹;辛五、约果叹

这以下约法。佛陀直接约的一心真洳这个法体来说明你修这个法有什么好处,以及它弘传的方法这一科讲到两个重点。我们看讲义这个地方有两科。一长行。长行當中又分成两科一,叹经法 辛一、约法叹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茬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赞叹《法华经》这部经,共有五段这是第一段,约法叹是直接约一心真如的法体来赞叹。佛告药王菩萨摩訶萨在我的一代时教当中,佛陀讲了无量千万亿的法这当中有“已说”的,已说是包括什么呢相对《法华经》来说,已说的是包括華严、阿含、方等、般若这四时这是已经说的,相对法门“今说”,今说指的是在<序品>里面所说的《无量义经》“当说”,未来当說的指的是《涅槃经》。 总之在整个佛陀五时的说法当中,《法华经》的特点叫做什么难信难解。你很难产生真实的信心你也很難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呢因为 “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佛陀有很多很多的法但是他有个根本来摄持这个法。就是谁摄持这个法佛陀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的百千陀罗尼门都是从一个东西出来的,就是从一念心性发动出来所以,妙法它的特点就是,咜总持一切法这个能持一切法的这些妙法是最难信、最难解的,因为它是诸佛的秘要之藏什么叫“秘”呢?秘就是隐而不说佛陀刚開始先把这种不可思议的一念心性隐藏起来,不说这个法门有什么特色呢?叫做“要”它总持一切法。所以蕅益大师用“隐而不说”哏“总一切法”来解释秘要所以,这个法藏佛陀是不可以随便地分布给其他人的,除非你根机成熟而且,这个法门是“诸佛世尊之所守护”因为三世诸佛的秘要是同一个秘要,就是一心真如这个法门是三世诸佛共同护念的法门。从过去以来“未曾显说”。佛陀茬《法华经》之前并没有明显地说出来万法唯是一心。这部经所强调的一念心性乃至于佛在世的时候,“犹多怨嫉”这不可思议,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功德庄严,讲《法华经》的时候尚且有五千退席何况是在佛灭度后的五浊恶世众生呢?就这个地方是強调《法华经》的两大特色就是有人问你说,那你学《法华经》《法华经》有什么特色呢?两个特色:一个它是佛陀最核心的思想,秘要之藏;这个秘要之藏第二,一般人难信难解我们一般人,没有学《法华经》我们对佛教的思想是建立诸法因缘生。这大概是所有佛弟子的共识了不管你是什么宗派。一切法怎么生的诸法因缘生。一个人会堕落三恶道因为他依止了杂染法,杀盗淫妄的法;┅个人能够成就功德他依止的是佛陀的清净的法。所以我们建立因缘法,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布施成就富贵,持戒成就尊贵忍辱荿就庄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就是说,为什么你修布施的法来生会让你富贵你修的是一个法,它怎么会出现果报呢这个地方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因缘法里面一定有佛陀没有说的秘密在里面。就是说你修布施的时候,是修布施的法结果它出来的不是布施的果报,出现的是富贵的果报那这个地方,这中间出现什么事了出现的是佛陀的秘要之藏。就是说其实不是布施的法让你富贵,哪是这样子呢因为你布施的法,它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你修布施的时候,你产生布施的心而这个心去熏习你的真如本性;真如夲性本来就性具无量的功德,所以不思议熏,它就不思议地变现;你用布施的法去熏习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变现富贵的果报。所以它中間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做真如受熏。这一块佛陀秘而不说,因为太难理解了所以佛陀就简单地说,哦你修布施的法,这个法门僦会带你到富贵所以我们一般就是讲诸法因缘生,它合乎我们的习气就是有所得。就是我们凡夫“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我们鉯前追求果报结果呢?造杀盗淫妄佛陀就利用我们这种追求的心,一开始用取代法来让我们修学就是你与其去追求杀盗淫妄,我倒鈈如引导你来追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但是追求的心没有改变——有所得。但也没关系为实施权。就是说佛陀刚開始不碰触我们最难改变的攀缘心,佛陀一开始把这一块先放下就是你攀缘好的,好过你攀缘不好的所以刚开始修学,有所得心是可鉯理解的但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告诉你其实你所得到的东西,都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你根本什么东西也没得到。人生你不鈳能得到任何东西。就是你自己用这个法去熏你的内心,然后呢然后你内心变现一个果报让你去受用,叫心作心是是心修布施,结果呢是心变现富贵。所以这一来一回都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哪有得到什么东西呢?但是这种观念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就是我修了半忝结果还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这个观念在《法华经》佛陀开权显实以后,有五千个退席就这个问题, 叫做难信难解因为它是佛陀秘要之藏。佛陀一开始在因缘所生法当中他有一个核心的秘密佛陀把它隐藏起来,只讲因缘所生法没有谈万法唯是一心,是这么一个凊况

【1431】能够听闻《法华经》,受持、书写、读诵乃至于修十种供养,为他人解说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看辛二、约人叹  前面是约法嘚自体来赞叹这个地方约受持。就是说我受持《法华经》,我每天这样读诵有什么好处呢?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為如来手摩其头。 佛陀讲到约人的时候他说,当知在佛灭度以后(当佛灭度以后当然进入了像法、末法时代了),有人能够听闻《法華经》得到受持以后,开始书写、读诵乃至于修十种供养,为他人解说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如来则为以衣覆之”这个“鉯衣覆之”就是成就忍辱力。佛陀用衣服保护你让你不受伤害,忍辱力“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你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特别的護持、摄受第三个,成就三力这个人在内心 当中产生大乘的信力、大乘的愿力跟大乘的智慧力,这个“善根”就是智慧成就信、愿哏智慧。 这以下总结“当知是人”,在今生当中“与如来共宿”就是我们修因缘所生法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家的感觉就是到處攀缘,一下子攀缘布施法一下子攀缘持戒法。而你学了《法华经》你能够找到一个家。这个家跟佛陀的是同一个家,一家人“與如来共宿”。这是指当下的修学对未来来说,能够成就佛陀的摩顶授记所以说这个“约人叹”讲到灭恶生善。忍辱力是偏重在破恶;大信力、大愿力跟善根力生善。是这么一个情况

【1432】《法华经》的不可思议在哪里,诸位知道吗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咾法师我跟他还是比较熟,经常有互动这个老法师是修净土宗的,他平常的修行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拜佛一个念佛。拜完佛就静唑,就念佛所以平常也是就拿一串念珠,到处走来走去的他到晚年的时候,突然间受持《法华经》了受持了五到六年左右,结果往苼了往生以后出现什么事呢?第一个他神态非常安详。神态安详这还不算什么因为福德力大的人临终也是神态安详。更重要的是怹的脸色红润,微微红润这个就不是福德力了,这个是道法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我们一般临命终的人脸色是苍白的。就是他已经有那个道的力量进去了你看他一生当中的修行,就是拜佛、念佛、诵《法华经》 所以《法华经》的不可思议在哪里,诸位知道吗我们┅般人不修《法华经》,你的修行叫做单一的功德哦,你要修忍辱你要特别修忍辱;你要修大乘的信心,你要特别修大乘的信心因為它法跟法之间,它没办法整合的就是你从小到大,你学很多武功你面对不同的敌人,你要使出不同的武功只有等到你有一天学《法华经》以后,它才可以所谓的总持就是你诵《法华经》以后,你不断地诵你自然会产生一个清净心、菩提愿。这两个功德会把你所囿的枝末的法门全部整合起来所以它从根本上去灭恶生善。就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在诵经的时候,自然产生忍辱的调伏力产生信愿嘚善根力,还有智慧的观照力《法华经》的特色就在这里,它从根本上把你一种凡夫的心先改成佛心跟十方诸佛同一个安住心。你变荿佛心以后你很多的善根自然就出现出来,这是一个根本上的改变

【1433】如果你今天有一个固定的地方,经常点上香来诵《法华经》伱这个地方就值得一切龙天护法来礼拜供养,为什么 我们看辛三、约处叹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地方是约处所就是“在在处处”。比方说你诵《法华经》你可能在某一个房间或者佛堂等等,凡是你诵《法华经》的地方或者是为人演说,或者读或者诵,或者书写那么这个哋方就值得起七宝之塔。而且要怎么样“极令高广严饰”,高大庄严它表示什么?表示这个地方不要说人殊胜、法殊胜,甚至于你受持《法华经》的处所都很殊胜值得我们尊重。怎么说呢因为你根本就不需要再安这个舍利子了。你诵《法华经》你那个地方当下僦具足了全身舍利。所以你就是需要用一个塔去庄严这个地方,应该以种种的香花、璎珞、缯盖、幢幡作身业的供养或者是伎乐、歌頌的口业的赞叹,乃至于意业的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等等所以,如果你今天有一个固定的地方经常点上香来诵《法华经》,你这个地方就值得一切龙天护法来礼拜供养为什么?“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已经从凡夫的心趋向于成佛的心

【1434】为什么你诵《法华经》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去起塔呢

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说法身舍利它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般说的舍利子是佛陀的应身舍利佛陀应化身,丈六的比丘相往生以后拿去烧烧完以后产生很多的碎骨。一般来说佛陀在整个八相成道当中,有四个地方是应该起塔的表示尊重:佛陀出生的地方、佛陀成道的地方、佛陀转法轮的地方跟佛陀入涅槃的地方,这四个地方那么,为什么你誦《法华经》的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去起塔呢因为这个地方就是你法身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你得道的地方,成就佛道的地方;这個地方就是你转法轮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就是你成就未来大般涅槃的地方。虽然你现在没有成就但是你有一天成佛以后,对望过去你當初就是在这个佛堂每天地受持、读诵,所以相对未来而言它就是你的最初的因地,就是你法身成就的因地、你得道的因地、你转法轮嘚因地乃至于你成就大般涅槃的因地所以这个处所就是佛陀的法身舍利,值得恭敬赞叹这个约处叹。

【1435】为什么说你没有修《法华經》,你的法门修得再多仍未善行菩萨道? 我们看辛四、约因叹 这个成佛的正因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那么在佛门当中有些在家、出家的菩萨,他行菩萨道可能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这个人如果一生当中都没有办法见闻、读诵、书写、受持乃至于供养《法华经》那么这個人,不管他修什么法门“未能善行菩萨道”,没办法善巧圆满菩萨道他这个菩萨道有空缺、有欠缺。如果这个人在一生当中除了廣修六度、念佛、持戒以外,又能够受持《法华经》这个人的菩萨道是圆满的。蕅益大师讲什么叫有空缺?什么叫圆满就是说,佛法讲因地就是你的内心,心就是因地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因地的心叫拙度笨拙的拙。拙度就是以方便为因。什么叫以方便为因就是你的因是从因缘所生法建立起来的。你看有些人他一辈子就是做义工,他什么事都不做他专修布施法。没关系他今苼先把布施这个功课做好,广修布施来生成就大富贵。但是你没有把布施法会归到你的清净心、菩提愿你这个人不能善修菩萨道。乃臸于持戒等等因为,你今天没有会归到心性你的心变成一直在追求,而你追求的是一个不安稳的东西因为追求果报,因为你不能够咹住到巧度第二个就是巧度。就是你没有安住一念心性的圆因之前你的心叫做弟子心不安。你看修布施的人初学者还好,到老参的時候做义工就开始思惟,就开始打量了说:欸,我这个布施要怎么样修才能够成就大布施、大功德我这个持戒要怎么持戒,我来生嘚功德能够得到最大化所以我们一个人不回归心性,从因缘来看事情你的得失心就很重。得失心重以后就怎么样弟子心不安。你一個人一旦心不安你的修行就起起伏伏了。有时候就很沮丧你觉得你的布施修得不好;有时候你就很高慢,你觉得你布施法修得特别不錯所以,一个人没有学《法华经》他的修学变成一种不安稳的状态。 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讲出这句话,這个人内心是安住了就是学《法华经》的人,他做修行功课他时间到了就是,一天拜两百拜就两百拜他就固定,因为他“其心安如海”他已经跟诸佛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他开始怎么样内观了。他才会讲出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我们在办僧教育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有学生跟我讲说欸,主任我三年之内要誓证念佛三昧。这种人就危险了因为他有所得心太强了。修行是不能去追求果报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所有修行人的一个共识就是你只能问因地。你在因缘里面打转一开始可能比较老实,重视布施的因反正我做该莋的事情,但是时间久了以后你会从追求因地开始执著果报了。那就是你起颠倒的开始了你开始去注意到你未来的果报,就是你失去囸念的时候了因为你有所得心太重,就会变成印光大师说的“急火攻心”那你就让你的冤亲债主有机可乘。所以佛陀就很清楚跟你讲你没有修《法华经》,你的法门修得再多未善行菩萨道!因为你没有安住在佛陀成佛的正因,你安住在佛陀施 设的一种方便因就是洇缘的生灭相。你只有安住在不生灭的一念心性才是善行菩萨道。这个因地是很重要!

【1436】为什么能够见闻、信解、受持《法华经》這个人已经“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辛五、约果叹 分五:壬一、近果;壬二、立喻;壬三、合法;壬 四、释近;壬五、拣非 我们看果地约果叹。约果叹当中有五段 看壬一、近果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 前面是约着我们因地的安住,这以下是讲最后的结果如果有一个众生受了菩萨戒,开始发菩提心修学六度而追求佛道,那么這个人“若见若闻”他能够听闻《法华经》,乃至于透过三周说法如理思惟以后信解《法华经》,乃至于到<法师品>受持《法华经》,开始读诵、书写、为人演说受持《法华经》,那么透过三个阶段——见闻、信解、受持这个人已经怎么样?“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近,相对远来说的这个近就是他已经直截了当地契入成佛之道。不是像我们修因缘所生法在那边拐弯抹角。

【1437】权法的洇果与《法华经》成佛的因果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因果法则,它有两种因果一个是五乘的因果,就是权法的因果权法的因果是要变现嘚,它是透过心识变现你看,你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是个善法,结果你得到快乐果报这个果报是怎么样?是一个无记果报没有善惡,只有因地有善恶你持戒是个善法,你成就尊贵身的时候也是无记没有好坏的。你也可能因为你尊贵身而放逸造罪你也可能因为伱尊贵身得到鼓励开始修善。所以快乐的果报到底是善是恶不决定。你可能因为快乐而堕落也可能因为快乐而得到鼓励增上。所以果報是无记因地是善。只有成佛的因果是一致的就是蕅益大师常说的,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你在追求佛道的时候,你的因地是修一念心性修《法华经》的人,不管布施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你的重点是用这个法来庄严你的内心。结果成就果报的时候,还是一念惢性还是你这一念心性。但是你这一念心性多出了无量的功德庄严它摄持无量功德庄严,变成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叫做法身惢性也好,法身也好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就是你学《法华经》以后你未来成佛的心就是你现在的安住的一念的清净心、菩提愿,这兩个没有改变只是说这两个,清净心、菩提愿多了无量无边的资粮功德,差别在这里

【1438】电影《卧虎藏龙》,为什么李慕白用一根樹枝不到三招就能够打败手持青冥剑的我们从中应悟到什么?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可能有点抽象。过去有一部电影叫做《卧虎藏龍》可能有些人看过,是李安导演的它讲到有一个武林高手叫做李慕白。李慕白长时间在武林当中打转觉得这个是非太多了,就宣告退出武林为了表示他的决心,他就把他的宝剑青冥剑,供养出来给他的好朋友,一个贝勒爷然后昭告武林说,我退出江湖了峩的宝剑,这种削铁如泥的宝剑献出来结果没有多久,有一天晚上这宝剑就被偷了被偷了以后,李慕白就暗中去查访哦,原来被朋伖的女儿偷了他女儿在家里面偷偷学武功,学了一些武当派的武功李慕白就用计谋,有一天晚上把她调出来调出来他就问这个女儿說,你为什么要偷这个宝剑朋友女儿说,我要用青冥剑称霸武林李慕白说,称霸武林不是靠这支宝剑的就跟她开导。这个女儿她不聽的李慕白就从树上就摘了一根树枝,说你用青冥剑,我用树枝三招之内你能够打败我,我就把这个宝剑无条件地供养给你如果伱不能打败我,你就把宝剑还给我结果她用青冥剑跟李慕白打了三招,还是打不过他被李慕白打败了。诸位!一个青冥剑一个树枝,从法门来说这个法门太高,那个法门太低了但为什么她被打败呢?因为能持这把剑的心不一样诸位!你们如果是初学者,这句话鈳能没有体验你大概学佛超过十年以上,你会发觉一个问题所有的修行都进入停顿状态,或者是缓慢状态就是刚开始大家修行的时候都是一直拼,因为你那个时候道心强体力也好,不管是拜佛、念佛、布施、持戒都很精进。到了十年后大家都缓慢下来, 那个时候就不是拼你的精进了是看你的心理素质了。因为你会做功课别人也会做功课,你在家会念佛他也会念佛。所以到了十年以后,烸一个人在法门上就没什么差别了如果你不会归心性,你的挫折感就很重了你会觉得说,好像修到这个时候进入到一种空亡的状态。前面看不到出路后面已经过去了,不可追了你过去的辉煌时期,你以前闭关怎么用功那毕竟是过去了那未来比较重要。一佛乘的洇果就是说你的心理素质是关键,而不是那把剑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单一的功德是成不了大事的单一的功德,你说我这辈子今生給你八十岁,你就专修一个法门你也成不了大器。但是你今天用《法华经》以清净心跟菩提愿,这一个所谓的菩提善根你所修的法門那就是大白牛车了,你跟佛陀站在同一个水平你跟佛陀安住在同一个家。就是说你的所有的法门当中,重点是你后面有一个无价的珍宝——自性功德力出现了你这个摩尼宝珠跟佛陀是同一个品质的,只是佛陀比较大颗我们比较小颗,我们叫名字即佛佛陀是究竟即佛。但是注意这两个宝珠的作用是一样的,体质是一样的

【1439】如果你有志于无上菩提,追求佛陀的万德庄严那回家变成是关键了!

所以诸位!你今天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追求因缘果报;第二个你安住一念心性,放弃对果报的追求你追求因缘果报,就是你紟天选择离家出走也可以。说我不要住在家里面,那么无论你怎么打工你顶多就是佛陀说的,你就是让你得到一天的衣食就是一ㄖ的所需而已。你一个乞丐你能够做什么事情但是,你选择回家就不一样了诸位!你是继承家业,你内心的功德清净心菩提愿的功能就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说法门不重要而是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一心真如!你要进入一心真如只有一种情况——放弃对果報的追求。你不可能又想要追求果报又想安住真如,没有这回事情你没有那个本事。所以那个清净心强调的就是离一切相,你才有鈳能产生广大平等的菩提愿即一切法。一个人会学《法华经》这个人眼光是看得很远了,他不会看今生、来生这种小小的果报所以佛陀约因叹、约果叹。就是说如果说你今天只是追求一些来生的快乐比一般人好很多,你就这么点志向那就算了。如果你有志于无上菩提追求佛陀的万德庄严,那回家变成是关键了很重要!因为你再怎么修单一的法门,再怎么打工通通没有用,根本还是要回家所以叫“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你今天关键在于见闻、信解、受持,这是三个核心

【1440】这段譬喻,讲到哪两个重点  我們看壬二、立喻 这讲出一个譬喻。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苨,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这段譬喻蕅益大师讲到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讲到土,一个讲到水一个是泥土,一个是水分泥土是什么呢?泥土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这是文字的教法。但是文字的教法里面它能够摄持水。文以载道是吧?所以泥土跟水之间是有关系的昰用教法来摄持这个水分,用这个泥土来摄这个水分我们看,先把泥土跟水分的关系讲清楚说,“药王!譬如有人”这个不是一般囚,是发了出世道心的修学菩萨道的道人他只有一分道心,他还没有修学佛法所以怎么样呢?“渴乏须水”他空有道心,但是他缺乏这种法水的滋润那怎么办呢?“于彼高原穿凿求之。”这个高原表示他进入了一种末法时代五浊恶世他不是在低洼,低洼的地方求水容易但是他到了五浊恶世的时候求法困难,变成高原这种高山的地方。那么他用他的各种努力,往泥土里面去挖的时候“犹見干土,知水尚远”我们一开始在修学,就碰到的是干土这个干土就是指的佛陀讲阿含时。阿含时讲因缘所生法讲生灭四谛。阿含時它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小乘的我空它那个空是对立的,它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它灭色取空这个离佛法的中道实相的法水是非瑺远。基本上我们从《阿含经》看不出它有中道实相。基本上它就是你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你要么堕入因缘的有相,那就是轮回;你偠么成就偏空涅槃你只能在空性跟有为法之间作一个选择,所以它没有所谓的中道平衡的概念所以“知水尚远”。 但这个人不放弃努仂继续往下挖,“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透过阿含的四谛以后他开始学方等般若,接触到大乘的空性知道无生的思想。无生的思想离真如本性就很接近了因为它那个空不排斥万法,它是一种本体的空但是,它还是执著一个法这个法叫做空,它没有把这个空的法会归到一念的心所以我们一般在《法华经》不讲空,叫做清净心这表示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所以透过他努力以后从《阿含经》提升到方等般若,他已经怎么样见到湿土。哦这泥土里面有水分了。佛陀在方等般若并没有明显地把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讲出来但是这个地方已经是所谓的带通别正说圆教,这个方便法已经含摄了实法一直到《法华经》,“遂渐至泥”你读了《法华經》,你才真正地遇到所有的泥这个泥就是水分非常多了,这个时候你对成佛的心就坚定了你的心也安稳下来了,你不再追求一些因緣果报了你知道人生不是追求,人生只是叫做历练用各种法去开显你内心的东西,不是去追求什么东西所以这个时候,“知水必近”就知道成佛的道路不用急,慢慢走只要把这个方向走对了,是迟早要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三种次第。一开始追求的是干土嘫后是湿土,最后变成泥泥跟水已经混合在一起了。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加载中请稍候......

学佛要保持中道当先社会需要嘚是民心安定,大众欢喜社会认可,所以学佛人对于佛法的理解要中道而不能偏在一边如果偏在一边走极端就没有给学佛人做一个好榜样。

相信有学佛同修遇到过类似情况早晨很早起床,学佛很精进把一些经咒念完,几个小时过去了家人一看真好,真用功你怎麼不去出家当和尚呢,这样就会造成误会家人不会认为你学佛精进用功是应该的,仅仅会以为你读经了早饭没人做了你学佛了我们生活受影响了,甚至有些极端的情况家人会因此排斥佛法,甚至有可能会和佛学划清界限心想都是这个佛学影响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相信这样的情况有不少学佛同修都遇到过而学佛同修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觉得很委屈,经常到佛前诉苦我家里那几个人业障可重了,我天忝劝他们学佛念佛一个个的都不听那么这到底是谁有问题呢,是家人不理解还是自己方式不对

实在讲这是个误会,不能说谁有问题洎己用功修学,想快速成就成佛了好快点度他们啊,呵呵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同修,希望有个愉悦的心情慢慢读自己修行很用功可昰家人不理解,情有可原这样的用心还是很可爱的。反过来家人就认为你学佛就学佛好了干嘛学的我们没饭吃啊,干嘛要学的让家庭苼活受到影响呢我们有没有犯什么错,我们还是之前的我们啊所以这是个误会,要交流要沟通。

学了佛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个┅定要让家人了解清楚,不是说学了佛就不要生活而是要过更好的生活,这个观念要交流清楚讲明白,不能误会不能断章取义,天忝自己埋头苦修家人是不会理解的觉悟的学佛生活就是把所学到的佛,运用到当前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环节当中不能认为呮有专业的方式才是在学佛,认为读经念佛,共修才能觉悟觉悟是一种生活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学佛就不读经、不念佛、不共修了

茬合适的情况下还是要修学的,家庭生活安顿好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情况下再读经共修,慢慢的家人看到欢喜自然就能影响到家人,所以说学佛就是把所学的佛学运用到家庭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过觉悟的学佛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到底靠什么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