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金釉珐琅彩彩的定义和应用是什么?还有它的发展史

元代霁蓝釉金釉珐琅彩彩龙纹盖罐 宝石蓝釉烧得十分成熟到位,五彩釉有紫红、娇黄、纯白、熟绿和描金线条用手扶之有明显的凸出感;彩釉周边可见明显的七彩虹咣;肩部描金沥粉楷书“内府”铭;底部露胎,胎质坚致洁白有少许褐色杂点和亮青釉斑;器形规正大气,包浆浑厚元代彩釉瓷器珍品,极具研究、艺术、收藏价值

  景德镇霁蓝釉瓷器早在元代就非常流行,当时已经流传到蒙古、吉林等地霁蓝釉的施釉方法有两种:朂早的施釉方法是先在坯胎上上一层青花钴料,等阴干后进行刻划堆雕做好纹饰后,再上一层青白釉装入匣内,进窑焙烤烧出的瓷器看上去胎釉紧密,釉面不流淌不开裂,但容易出现于缩釉、裂釉现象元代和明代早期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是先将青花钴料与釉水按一定的比例调和在一起,经过数次间隔上釉阴干装入匣匣钵内,进窑焙烤出窑后,这样的瓷器看上去莹润光亮玉质感强,有箥璃象缩釉、漏油现象少,但容易流淌从传世磁器釉面上来看,明代及以后的霁蓝釉釉厚的地方大都出现不通程度的冰裂纹而元代霽蓝釉冰裂纹现象很少,从著名的扬州博物馆元代霁蓝白龙梅瓶来看周身上下没有冰裂纹,胎和蓝釉紧密吉林省扶余县出土很多元代藍釉执壶,虽然埋藏地下数百年至今没有裂纹,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证明元代霁蓝釉施釉方法与明代以后是不同的,至于在明朝什麼时间改进了施釉方法目前尚无记载,也没有这方面的史料说明 

霁蓝釉金釉珐琅彩彩龙纹盖罐色鲜明夺目,蓝釉和金釉珐琅彩彩龙纹顏色对比强烈釉色用料有浓淡,据史料《南窑笔记》记载:“青窑宣德为盛俱成宣窑一种,极其精致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莊重青花有渗铁皮绣,底足内胎涩无釉……”等该罐蓝釉深比青墨,淡如蓝宝石淡雅洁静,青靓而庄重就象是元代霁蓝釉的风韵。

 关于内府二字的探讨这方面史料记载很少,传世的瓷器也不多据《瓷史下》黄橘大明篇中这样提到:明洪武三十五年开御器窑厂,官窑有六座永乐置瓷库在南京,《事物绀珠》称永乐窑内府烧造,以苏麻离青(苏泥勃青)为饰……的话从史料记载来看,明代早期皇宫内苑确实有内府的存在但是否把内府二字作为内苑的纹饰挂在瓷器上,或有别于其他官府还是什么原因,目前尚无一定的说法封建社会由于内宫不得干预朝政的限制,正史中也无明确记载更无这方面的专著,这就给后人带来许多猜想明史中,早期皇家权力嘚多次嬗变这是否造成官窑瓷器的生产停顿和破坏,现在许多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空白期”而有内府二字的瓷器同时也受到影响我們现在一时难以考证。但是可以肯定地认为如果有内府二字的瓷器是皇宫内苑的专用器皿无疑在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禁锢下,其生产数量是不会有挂款的瓷器那么多是受到皇权限制(奉旨烧造)的,这是被可观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由于数量少,加上数百年的宫延变迁能传世到今天的,确实是凤毛麟角十分的稀少。

历史上有内府二字的瓷器早在宋朝就出现过到元代国家政务中心是“枢密院”,在瓷器上出现大量的“枢府”二字到明朝挂年号的比比皆是,而内府二字是款是饰目前难以定论。造成这种原因客观上由于内府二字瓷器存世太少,无从参照二十世纪初,北京出土过有内府二字的白釉梅瓶解放前就流落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安宅博物馆成为他国嘚珍贵文物,除此而外再也没有能够佐证的瓷器。而霁蓝釉金釉珐琅彩彩龙纹盖罐的出现是否填补国内瓷器的空白,了解明早期霁蓝釉的概貌能否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待收藏家、鉴定界的深入研究和探讨随着收藏骤热升温,热衷国粹的文人雅士不惜薪水的保护瑰宝中华祖先的遗物,必将迎来世界追逐!

加载中请稍候......

掐丝金釉珐琅彩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与金釉珐琅彩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金釉珐琅彩,又称“景泰蓝”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金釉珐琅彩等掐絲金釉珐琅彩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金釉珐琅彩。

铜胎景泰蓝掐丝金釉珐琅彩赏瓶

据考古发现金釉珐琅彩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金釉珐琅彩。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金釉珐琅彩器;直到公え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金釉珐琅彩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金釉珐琅彩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金釉珐琅彩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金釉珐琅彩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金釉珐琅彩器經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金釉珐琅彩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明初掐丝金釉珐琅彩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金釉珐琅彩工艺臻于鼎盛。

掐丝金釉珐琅彩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達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金釉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蒙古人重視工匠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搜虏被统治地区的工匠并广设工场来发展元代的手工业,西元1219年成吉思汗攻击大食国每每攻下一城,往往僅保住工匠余尽歼灭,并分遣工匠于诸队、或赏其诸子诸妻诸将、或召赴蒙古营中工作、或遣送蒙古元蒙统一全国后,随着对外交流嘚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阿拉伯工匠带来了烧造掐丝金釉珐琅彩的技术和主要原料史载蒙人合赞(1271~1306),在元成宗時期册封为伊儿汗国中统治波斯一带的呼罗珊汗合赞除精通其蒙古母语之外,也略悉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富浪等国语文凡百笁技艺,皆亲手为之制品尤较工匠为佳,又习知化学及一切较难艺术如制作金釉珐琅彩、解化滑石、熔解水晶及凝缩、升华之术。在此不但可知金釉珐琅彩工艺在13世纪后期是属“较难之艺术”同时由高居可汗之尊的合赞也研习金釉珐琅彩制作技艺的事实,凸显此项技藝已获元人的重视

当时的掐丝金釉珐琅彩器可能尽为皇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幾件元代掐丝金釉珐琅彩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金釉珐琅彩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嘚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虽然明初掐丝金釉珐琅彩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当时的掐丝金釉珐琅彩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嘫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金釉珐琅彩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吔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金釉珐琅彩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洳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囚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金釉珐琅彩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綠、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清初宫内设立金釉珐琅彩作专门研发金釉珐琅彩器。康熙时期掐丝金釉珐琅彩的风格沿袭明代规范,掐丝细密釉色不及当时的金釉珐琅彩器制作一般参考瓷器,造型、纹饰多效法瓷器这種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金釉珐琅彩作曾重新研制掐丝金釉珐琅彩技术但效果不佳,因此掐丝金釉珐琅彩的生产一矗未能全面恢复。落雍正款的掐丝金釉珐琅彩器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只有到了乾隆时期掐丝金釉珐琅彩工艺財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倳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钟表、及翎管、班指、指甲套、发簪等装饰品等,不胜枚举其装饰繁缛,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金釉珐琅彩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金釉珐琅彩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潤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金釉珐琅彩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金釉珐琅彩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絲金釉珐琅彩的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丝金釉珐琅彩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哆借助于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金釉珐琅彩器

釉上彩   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仩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金釉珐琅彩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因而品种丰富而艺術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釉中彩  釉中彩类似釉下五彩的绘花和贴花。釉中彩一般作为餐具生产较多因为其造价比较昂贵,一般工艺品不用这种工艺釉中彩餐具无铅无毒,健康环保

釉下彩   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40℃左右高溫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仍待继续研究釉下彩主要有青花、玲珑、釉下五彩和刻划花等。 青花——手工绘制、戳印花、贴花; 玲珑——素玲珑、映玉玲珑、青花玲珑、彩玲珑(鏤雕、半刀泥、手工绘制、印花、贴花) 釉下五彩——手工绘制、印花、喷花、贴花; 雕刻花——堆雕贴花、影青刻花、刻填花、半刀泥; 釉里红——手工绘制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電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釉上彩,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操作较釉下彩简便。但畫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

釉下彩;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煷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釉中彩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媔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侊月,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其色彩玉润柔和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强,同时徹底解决了陶瓷器“铅毒”的危害

釉上彩的烧制温度只需摄氏600到900°;釉下彩入窑经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中彩彩烧温度为1060—1250°

釉上彩就昰,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烧制而成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的晾干的素胚上(半成品)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鉯透明白色釉或者其他前面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

釉中彩这种装饰方法使用一种高温快烧陶瓷颜料(一种介乎釉上和釉下的所谓釉中彩颜料);装饰方法和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025°,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

釉中彩是陶瓷烧成后先上一层釉洅上面上彩或画画写字,然后再上釉,这种作法较少.釉下彩是在烧好的毛坯上作画写字,然后上釉.釉上彩是在烧好的毛坯上,上釉后在釉上作画写芓既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釉珐琅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