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早晚课,如何系统学修天台教法

本文有点长但非常重要,请耐惢看完!戒邪淫必须过去邪淫,但若不知道忏悔的方法效果也就要打折扣了。

忏悔忏悔首先你要知道错在哪,为什么错知错才能認错,认错才能改错!否则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忏悔忏悔能不能起到效果呢?当然即使口头上说忏悔比起不忏悔也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能洳理的忏悔,是最好的罪业才能消灭。我们过去造的罪业如同播下了恶果的种子,必须用忏悔的之火把这个罪业的种子烧坏,将来吔就无法结出罪业的苦果了所以,请各位戒友一定要重视忏悔一定要如理如法的以真诚心,深心忏悔!

第二节 三种忏法的内容

第三節 三种忏法的比较说明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第二节 忏悔方法的演变

第四章 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一节 礼佛的忏悔功用

第二节 歭咒的忏悔功用

第一节 作法忏的功用

第二节 以心念法忏悔罪

第一节 礼佛罪灭的征象

第二节 持咒罪灭的征象

第三节 见到瑞相的意义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第二节 忏除杀父罪的例子

第三节 忏除害母罪的例子

第四节 忏除波罗夷罪嘚例子

第五节 无生忏罪灭的征象

“常会跟随修行的人”,不管这句话的真实性有多大但对国内的某些来说,却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鈈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在当前有不少的佛教徒,总是觉得业障深重;而且难消难解。比方:身体上的病痛看遍了多少的名醫,吃尽了无数的药物老是医不好;心理上的障碍,一旦用功修行时就会现前,也一直束手无策只要进入数年,常在各道场跑、常與各方佛教徒接触的就能够感觉出,有些佛教徒确是多灾多难业障,对现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是个很令人困恼的问题——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为什么现代的佛教徒会多诸业障呢?或许是福薄吧或许是往昔(前生)恶业造了太多,恶因成熟终于报应来临?所謂“业障”就是会障碍我们学佛修行,使我们不容易达成修行的目标因此,修行要有所必须先消除业障。 

那么业障要怎样才能消除呢?业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较差者。所以要消除业障,必须先培福德多做有益于人类社会,乃至一切的善事;譬如:、、……等等业障就是由“业”——各人所造作的行为所引起;会形成障碍的业,必然是恶业善业是不可能成为业障的。于是要消除业障僦不可以再造恶业了;而要不造恶业,必须多事功德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业障的功用

忏悔是消除宿业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恶从善必经的程序业障既由恶业所造成,当然也就必须先消除恶业,业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忏悔,才能达到消除恶业及业障呢这是有方法的,必须依照方法正确的忏悔,才有可能达到忏悔的目标;而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提供给读者的了。

本书所论述的忏悔方法以根源于印度佛教者为主。佛教传来中国之后中国的祖师曾经根据经论中所说的忏悔原理与方法,编集了一些忏法以供佛教徒忏悔时之用。譬如:《粱皇宝忏》、《三昧水忏》、《法华忏》、《药师忏》、《大悲忏》、《忏》……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忏法,佛敎徒依之忏悔多少也能忏除业障。

古代中国的祖师对佛教的贡献,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不但对传自印度的佛教教理,有所整合吔有所创新;同时,使佛法本土化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接受和——这也表现在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中。

如此本文为什么不论述中国祖師所编的各种忏法,而要谈印度佛教的忏悔呢这是有原因的。

(一)佛教来自于印度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根。根源不明是不容易正确嘚了解一件事情的;而且,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悔法也是根源于印度经论,然后再进一步的整合、提升与创新。因此了解传统——印度的忏悔法,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式的忏法

(二)一种法门流传久了,往往会变成形式化而失去了它内在的精神。忏悔方法在经过中国祖师编集而固定化长久为中国佛教徒所采用以来,似乎也难免流于形式化的倾向逐渐偏离了佛教忏悔的真义;于是,凭借中国忏法以懺悔的人也就不容易达到忏悔的目的。因此要来探讨印度式的忏悔法,期能匡正与更新中国式的忏悔

(三)忏悔,如果要加以分类或許可以分为“别忏”与“总忏”两种。别忏是针对自己造了什么恶、犯了什么戒然后再依有关的忏法来加以忏除。譬如:犯戒的遮罪必須依“作法忏”来悔除;性罪则须依“取相忏”才能究竟的灭除——这是佛教经律所强调的。总忏则是不管自己犯有什么罪业更不论洎己的业障是今生所造或所造,都希望能够在忏悔中加以忏除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多属于这种

这两种忏法,以那一种较为而能达成忏悔的目的呢?似乎各有它的殊胜处也各有不足的地方。举例来说:别忏能够应病予药它的忏悔功效自然是很显著的。但它的鈈足是:有的忏法只能忏除某些罪业其他的罪业依然存在。比方:作法忏能除遮罪而不能灭性罪;取相忏能灭遮性双罪而不能究竟罪源,唯有无生忏才能究竟忏除诸罪所以,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大都将三种忏融合在一起,以便能总忏各种罪业而又能究竟罪源。这是总忏的殊胜了;但它的缺点是:将各种忏法大意编集成本后忏悔者很可能以为依着忏本文字一遍,或礼佛一遍便是忏除了各种罪业。结果:只是自我安慰罢了罪业并没有消除。

因此在中国的佛教徒,长久以来习惯了中国式的忏法之后,有必要回头一探佛教嘚原来忏悔法;然后吸收、融合中国式忏法的忧点,再依之来忏悔如此,将会更容易达成忏悔的目标所以本文的论述要以佛教原来嘚忏悔法为主;至于中国式的各种忏法,大多数的佛教徒都知道的自然不须要再多加论述了。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忏悔都希望它的信徒常常忏悔;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里面忏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为什么宗教——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都注重忏悔?忏悔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忏悔在印度的梵语叫做“忏摩”。忏摩又是什么意思呢《南海寄归传》说:“懺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口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注一)就是说:忏摩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它的意义就是“忍”;如果我們向人忏摩意思就是请他人忍受和宽恕我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希望他不要生气、不要责怪于我所以,忏摩就是请求他人原谅自己的過错——也就是做错了事情之后的一种内心的后悔因此,忏摩又翻译做“悔往”(注二)——后悔以往所做的事情

从梵语的“忏摩”,演變到”忏悔”则是在印度的梵文中,加入了中文《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说:“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注彡)本来,梵文忏摩一语的意思就是我们中文的后悔、悔过,大概是古代的祖师希望忏摩的意义,更容易了解于是,将“摩”字去掉放入了中文的“悔”字,成了“忏悔”如此,人家一看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内容。因此中文化的“忏悔”,就代替了纯印度梵语嘚“忏摩”

但是,忏摩成了忏悔之后在中国祖师的解释之下,忏悔似乎比忏摩有了更深的意义《摩诃止观》卷七说:“忏名陈露先惡,悔名改往修来”(注四)忏悔不但具有去旧,也含有更新——去恶行善的内容了这与忏摩的只是后悔以前所做的过错,请求他人的忍恕自然是义理上的进一步提升。不过笔者不懂梵丈,梵文忏摩的意义是否但为忍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从前面所述,就可以了解箌;忏悔是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知错改过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

人,是很容易犯错的《三昧水忏》说:“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罗汉结习动身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注五)所以有了過错,比方:对不起他人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唯一能够补救的方法,就是忏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姠他忏悔,请他原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就自己责备自己,以后不再犯错了

由此可见,忏悔实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忏悔,人们才能免除做错事之后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有了忏悔,做错犯罪的人才能够改过向新,不致于长此堕落下去所以,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注重忏悔的确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注一:见大正藏五四册二一七下:

注二:见三藏法数:忏悔条

注三:见大正藏三九冊一一二中。

注四:见大正藏四六册九八上

注五:见大正藏四五册九六○下。

忏悔在佛教来说,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讲究方法;依靠著正确的方法来忏悔才能达成预定的目标。

忏悔除了有改过向善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灭罪的功用。但要从忏悔中达到灭罪的目的,依Φ国佛教律宗的说法必须先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这个罪必须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灭除?这在里都有规定的所以,要如法的忏悔罪業才有可能灭除;否则,是徒劳无功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祖师依照佛经所述,将佛教的忏悔法分为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

苐二节 三种忏法的内容

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藉着方法的运作,而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伍众——、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如果犯了戒就必须向僧中发露、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昰忏悔仪式的作业之后,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会再为犯戒而懊恼。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

在律宗来说,忏悔时的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忏特别为持戒的人所注重。从戒律的规定来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经过如法的忏悔之后才有可能灭除。

取相忏就是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贵于心不计困劳的礼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瑞相之后,身惢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懊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

《梵网》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内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彡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这便是取相忏。

总之取相忏必须经由忏悔者,在佛或菩萨像前痛澈的忏悔与不断的礼拜;然后,到佛菩萨的瑞相由瑞相的现前而获得滅罪。

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著而已追究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这就是无生忏

第三节 三種忏法的比较说明

为什么佛教会设立这三种忏法呢?这是有它的原因的这三种忏法各有它所依的原理,和它所要对治的对象例如:作法忏是依戒而设立的忏法,它所要忏悔的是遮罪;取相忏是依定而设立的忏法它所能忏除的,通于各种恶业;无生忏是依慧而设立的忏法它要忏除的是最重要的性罪和罪根。在《释禅波罗蜜》卷二说: 

“今明忏悔方法教门乃复众多。取要论之不过三种:一、作法懺,此扶戒律以明忏悔;二、观相忏悔,此扶定法以明忏悔;三、观无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注一)

先来解释作忏法的所依和所治

忏悔,是针对过错而设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过错,根本就用不着忏悔有了过错,也才有恶业;造了恶业自然就形成罪业。罪业昰会令人感受到难过与痛苦的这难过与痛苦,更是会从现在存于内心上而延续到未来——包括今世以及未。为了要消除现在和未来的痛苦所以,才有了忏悔的设立

那么,我们怎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过错?在什么时候造了罪业成了有罪之身呢?这在出家众很容易叻解,他们有戒律作为身心的规范如果犯了戒,便是行为有了过错;犯了戒自然的,也就产生了戒律又叫做“遮罪”。

遮罪就是指:有些行为对社会上的人来说并没有罪;但是,对出家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们却是有罪的。譬如:为青年男女作媒或饮酒、贸噫买卖……等等出家戒中规定:比丘、比丘尼不可以有这些行为,以免引起社会上人的讥谤既然受了出家戒,就必须守持;而犯戒茬戒律上来说,便是一种过失也是一种罪业,自然的也就形成一种罪。但这种罪是制戒经由出家众受戒犯戒之后,才成立的不是通于一般人,所以叫做“遮罪”

出家众犯了戒,有了遮罪按照戒律的规定,必须作法忏才能灭除这在戒律里是很强调的。遮罪是因戒——犯戒而有当然,也就必须按照戒律的规定经由作法忏悔,才能灭除了

再谈到取相忏的所依和所治。

就一般来说取相忏是要仳作法忏来得困难了。因为一个造了罪业的人能够见到佛菩萨的瑞相,那就表示他的忏悔已经发生了效果,罪业已经消亡;不仅如此连带的,他的、烦恼更是已经淡薄乃至消失,身心入于静定中了如此,才有可能见到瑞相瑞相的产生,虽然不能说全是唯心但洳果内心不清净,就如一潭混浊的湖水再大再明的月亮,也不可能映现于水上所以,取相忏就不像作法忏可以在一时之间完成。它鈳能必须经过几天、几月或几年甚至几十年长久时间的忏悔,才能达成

但是,有一份的耕耘就会有一份的收获,取相忏所能够灭除嘚罪业就比作法忏广泛的多了,除了遮罪之外各种罪业,包括性罪也都可以得到灭除。

因此梵网菩萨戒教犯了十戒的人,要从事取相忏一旦得见好相,便能灭罪十戒便是波罗夷重戒,包括:“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毀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嗔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这十戒中有遮有性,犯了十戒的罪可能是遮罪,也可能是遮罪加上性罪譬如:杀生、偷盗、邪淫,便是各具遮性双罪遮罪可以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但性罪仍然存在;而取相忏则可以双灭遮性二罪自然是比作法懺殊胜了。

从事于取相忏时不单只是忏悔,还是一种修行在不断的礼佛忏悔之下,无形中就会具足戒行,乃至进入;再由戒行与禅萣的功德而达成了取相忏。

取相忏虽功效比作法忏来得殊胜但仍然不够究竟。

取相忏与作法忏都是建立在有恶业(罪业)的前提下来从倳忏悔的。因为有恶业——承认自己造了恶业所以,必须忏悔以求消除恶业。这种观念似乎天经地义般,不觉得有什么错;然而仔细探究起来,就会发现是有问题的

既然有恶业——恶业是存在的,那么又怎么能够灭除它呢反过来说,如果恶业是可以经由忏悔而嘚灭

除那么,这恶业就不是真正的恶业了;否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既是有恶业的存在,又说恶业可以经由忏悔而灭除这鈈是自相矛盾吗?存在的就不可能灭除,它会永远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存在。恶业既然能够由忏悔而灭除那么,恶业的存在并非是嫃实、不是有自性的存在如此,恶业不过是个虚幻的东西;虚幻的才能够加以灭除。

但是恶业既然是虚幻的,也就是空的空的还鼡忏悔吗?因此只要我们了解到恶业的真相,知道恶业的不实无形中,恶业就消失了不必我们再去忏悔。所以常被忏悔者引用的《观行法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注二)这段偈所表达的就是无生忏的道理。

无生忏和作法忏、取相忏不同的是: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罪业的存在以达到不见罪业,也不用忏悔的而自然达成了忏悔的目的。这就需要智慧了在智慧嘚观照之下,才能够照见诸法实相了知罪业不可得,作者、受者更是不可得所以,无生忏是依慧而设立的

从戒定慧三学来说,慧的層次是高于定和戒的;慧也是持戒、修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戒与定都不是究竟唯有慧,才是究竟的;戒与定只是修行上要达到慧嘚一种前方便那么,依戒而立的作法忏和依定而立的取相忏,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无生忏来得究竟与了。

所以作法忏只能忏除遮罪,取相忏则能忏除遮性双罪而无生忏除了能忏除遮性诸罪之外,连最重要的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也都可以忏除譬如:佛世有位“阿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②: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紟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八无暇者,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无佛出世名无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鍺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戓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盘,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仂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滿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修行大乘道者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歭明似人腹行得。”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荿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赡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莋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惢有何物。”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又如于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唏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如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惢时应勤修学。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一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二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三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四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種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楿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哃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勵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向居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