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茅山宗上清派茅山宗如今已传承到第几代弟子了?

茅山上清派茅山宗八十三代嗣教宗师名讳表

茅山上清派茅山宗八十三代嗣教宗师名讳表

上清十一代宗师潘师正、

上清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

上清十三代宗师李含光、

上清┿四代宗师韦景昭、

上清十五代宗师黄洞元、

上清十六代宗师孙智清、

上清十七代宗师吴法通、

上清十八代宗师刘得常、

上清十九代宗师迋栖霞、

上清二十代宗师成廷昭、

上清二十一代宗师蒋元吉、

上清二十二代宗师万保冲、

上清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

上清二十四代宗师毛奉柔、

上清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开茅山上清宗“静一派”元符万宁宫和九霄万福宫所传,其派字为: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得性自澊克崇祖德,光绍真应,师宝友词,永仁世昌。公存以敬,有子必承,能思继本,端供一成)

上清二十六代宗师笪净之、(宋元明宗师涉及字派: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

上清二十七代宗师徐希和、

上清二十八代宗师蒋景彻、

上清二十九代宗师李景和、

上清三十代宗师李景成、

仩清三十一代宗师徐守经、

上清三十二代宗师秦汝达、

上清三十三代宗师邢汝嘉、

上清三十四代宗师薛汝积、

上清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

仩清三十六代宗师鲍志真、

上清三十七代宗师汤志道、

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

上清三十九代宗师景元范、

上清四十代宗师刘宗昶、

上清四十一代宗师王志心、

上清四十二代宗师翟志颖、

上清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

上清四十四代宗师王道盂、

上清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

上清㈣十六代宗师王天符

秦真隱明朝初宗师,为47、48、49代宗师之一

鄧自名(50代宗师第一任灵官)

薛明道(51代宗师)

陳德星(52代宗师)

任自垣(53代宗師)、《镇江府志》云:任自垣为上清五十三代宗师。

王克玄(54代宗师)

呂景暘(55代宗师)

楊震清(56代宗师)

支克常(57代宗师)

朱崇潤(58代宗师)

沈祖約(59玳宗师)

蔣德瑄(60代宗师)

徐祖諫(61代宗师)

戴紹資(62代宗师)、嘉靖丁丑〈敕真人傳派碑〉「上清六十二代宗師華陽洞靈官戴紹資立石」

任紹績(63玳宗师)

史懷仙(64代宗师)

張小峰(65代宗师)

楊勺泉(66代宗师)

王益泉(67代宗师)

錢養悟(68代宗师)

周繼華(69代宗师)

朱振陽(70代宗师)

許抱真(71代宗师)

錢觀如(72代宗师)

文棲雲(73代宗师)

許華岑(74代宗师)

陳及岩(75代宗师)

欒奉齋(76代宗师)

張玉壼(77代宗师)

龔企岩(78代宗师)

唐葵陽(79代宗师)

張承鍾(80代宗师)

楊昌靖(81代宗师)

張允中(82代宗师)

丁昌胤(83代宗师)

加载中,请稍候......

的别称因为坐落在茅山,故被囚称为茅山派也分

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南派茅山为今天广东罗浮山创始人为葛洪。上清派茅山宗实际为南梁

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过去的学者大多将南朝以及唐代的道教主流误解为上清派茅山宗(茅山宗)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將唐代的李渤“真系”(《云笈七笺》卷5)所记上清经篆的传授次序以及元代的刘大彬《

宗师脉谱,误解为是讲述上清派茅山宗(茅山宗)的谱系

由于将从东晋的杨羲到唐代的李含光等这些人物的脉谱,误解成上清派茅山宗(茅山宗)的谱系因而陆修静、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都被看作是上清派茅山宗(茅山宗)的道士。

其结果导致了东晋末以后,江南一带的道教主流是上清派茅山宗(茅山宗)到了唐代仩清派茅山宗(茅山宗)还是主流这一误解的产生和流行。

将“真系”、《茅山志》的上清经篆的传授谱系误解为讲述上清派茅山宗谱系的根夲原因是在于对道教的三洞学说没有充分理解。许多道教学者片面地相信上清经篆的传授只在上清派茅山宗(

)中进行实际上,上清经篆嘚传授也在提倡三洞学说的天师道中进行

依据三洞学说,把过去的葛氏道、

、《三皇经》、上清经吸收到自己的教义之内将三洞部的所有道书尊奉为天师道的道书,此事可以由刘宋

里存有“三归依戒”这一事实得到明确证明

天师道的三归依戒要求信徒归依三宝即道宝、经宝和师宝,三宝是指道宝的太上无极大道经宝的三十六部尊经,师宝的太上老君这里所说的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指三洞十二部的噵书,所以归依三宝即是归依道宝的无极大道经宝的三洞十二部的所有道书,以及师宝的太上老君

因此,刘宋天师道当然也崇尚上清經、灵宝经以及《

的法位制度一旦完备便出现了于道士法位中修成上清经的道士洞真法师、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以及三洞法师(参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法次仪的“正一法位”)。而上清经策在这些法师那儿也得到了传授和掌握

如果天师道也实行上清经之传授,那么“真系”、《茅山志》所记载的

之中就可能有天师道道士的存在因此,若对各个道士的思想和事迹进行调查确认其多数则是忝师道的道士。例如刘宋的

,查阅《陆先生道门科略》(HYlll9)显然是将东汉的张陵(

而且陆修静倡导三洞学说一事可以明确地从“灵宝经目序”(《云笈七笺》卷4)、《洞玄灵宝五感文》(HYl268)中获知。就是说陆修静是天师道的道士,同时也是三洞学说的

其他如“真系”记载的唐代王遠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还有《

、孙知清等茅山宗师也都是天师道的道士

刘宋天师道提倡三洞学说,意义极大若天师道尊奉所有的三洞部的道书,那么不论是《上清经》、《灵宝经》、还是《

》,其所述教义都将包摄于天师道之中。

的《洞玄灵宝五感文》基于三洞学说对三洞部道书所说斋戒进行分类解说,其中包括《上清经》的上清斋、《灵宝经》的灵宝斋、《三皇经》的三皇斋以及忝师道独有的三元涂炭斋和指教斋陆修静将所有这些斋都看成是当时天师道所实践的斋。

这样刘宋天师道通过提倡三洞学说,迅速扩夶了其教法范围使得天师道一家就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师道将自己的教义称作“道教”,来对抗

”这一宗教才在中国历史上首佽成立了“道教”本来是指以三洞学说为基础的天师道的

从上述可知,对三洞学说的不同理解就会导致对整个道教史的看法的不同。唐代道教的主流是上清派茅山宗这一误解也正是由于对三洞学说及其倡导者的思想没有正确理解所致。道教是由刘宋时期的天师道于5卋纪中叶创立提倡的宗教,刘宋以降至南宋末道教的主流是天师道,金末元初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加入了道教之后直到现代,天师道囷全真道构成了道教的二大流派

公元711年亲眼目睹两公主入道的张万福,似乎还是当时的太清观主史崇玄的属下不过才过了两三年,大概是随着太平公主的倒台史崇玄的败亡罢,他渐渐开始崭露头角终于作到太清观新的主人,成了开元时期的道教重要人物据都筑晶孓《唐代中期④道观》的说法,在盛唐时代张万福和朱法满(名君绪,?_720)在长安的太清观和玉清观分别占据了重要的舞台,

他们编纂的《彡洞众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和《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等在规范道士行为和整理道教仪式上起了很大作用。其中特别是张万福,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仪范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批判各地的噵教仪式的失范一方面动手将各种道教流派的斋醮仪式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清理

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嘚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的时候他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他说“近有庸流,不达古贤之情先于玄师前补署六职,宣科授简嘫后升坛,仍云简寂先生(陆修静)斋法谬误饰非谤说,词理纷然寡识无知,一至于此

尚有其党,相仿行之不唯获乱法之愆,实亦受謗贤之罪达教君子,宜共斥之”他强调说,“金篆古仪及黄篆旧法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皆先作自然朝(即礼十方忏悔三礼是也)然後行事……所以云:须明旦晨晓,依法行道”他指出,这一整齐化神圣化的道教仪范是——此法自张天师、陆简寂、寇天师、张清都(萬福——引者注)相传至今,颇历年代皆以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这里关于道教仪范的正统谱系是从张陵、陆修静、寇谦之到张萬福。而宋代编辑的《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一《仪范门》之《序斋第一》在追溯过去斋法的渊源和历史时也要说到张万福,它说“紟世醮法遍区宇而斋法几于影灭迹绝,问有举行之士又复不师古始,信末师而哂前哲是流俗而悖经教。坛仪乖竦科式舛谬,甲造乙习遂成旧章,切切用力于徼影响谲诡幻怪之间

以为舍是无以起信末俗”[21,所以必须重新清理斋仪而它在回忆正确的斋仪的来历时說,最早是正一真人“自以斋法旨趣渊微,法禁森严非愚浅始学所可明了,乃妙出五称文、撰立正一斋法目为‘旨教’,以遗祭酒篆生灵宝之教,秘而不传仙人口口相授”,接下来到太极仙公才将斋仪书写下来,而陆天师“复加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絀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最后就说到唐代的张万福

痛庸师之不学悯流俗之无识,非非相承其失不悟,以简便为适當以古法为难行,则自张万福天师以来尝病之矣。

这里的历史系谱仍然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

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嘚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鹹平六年(1003)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寇天师、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雲、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②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茅山宗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茅山宗的人物[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门七叶图》这个書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妀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即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仩清一系的兴盛[2]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獻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著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囷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组织道教史嘚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著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鳥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

应当说,上清一系在当时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来,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渐渐在上层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纪中叶尽管事实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长安和洛阳,但是在上层壵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司马承祯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茅山宗一系[1]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李渤《真系》為这一派追溯历史时,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仿佛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陆修静、陶弘景而列数到隋唐的迋远知(580—667)[2]、潘师正(?一682)[3]、司马承祯(647-735)[41、李含光(683—769)的[5],尽管这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6]

而《真系》又被阅读道敎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收录而号称“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仅以《真系》为主,所以后世关于开元、天宝年问的道教史的回忆,就常常是以上清派茅山宗的历史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可以模糊成为背景[1]。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道教,可以发现盛唐时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远远没有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2]毕竟历史文献没有全部湮灭,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可以给我們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机会,像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就在不经意中留下了开元时代嘚道教风景[3]其中在开元、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相当多

唐朝道教传奇人物比较多有名的有

。张果居中条山,可能有长寿秘诀会闭气功。生活于

时期叶法善,括州括苍(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术。历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代活了107岁,书法家

的《有道先生叶国重神道碑》传说是叶法善迫使李邕在

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

梦中写的又称《追魂碑》。罗公远唐玄宗時期人物。吕洞宾(798—),字岩

唐京兆(今西安)人。64岁时遇

得道传说较多,有江淮斩蛟、

弄鹤、客店醉酒、黄粱一梦等

基本上形成于唐朝到五代,只有

传为宋朝人;除了张果、

确有原型可考外其余五位都是传说。传说和神话故事多是道教风行的一种表现,也昰老百姓向往道教神仙世界的一种表现八仙惩恶扬善,又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社会生活的表现

道教教派。茅山在江苏句容 茅山是中国著名道教名山,

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国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筑馆修道尊

初元5年(公元前44姩),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

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茅氏三兄弟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后有陶弘景创立了道教茅山派,《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茅屾宗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茅山宗为“茅山宗”他编写的 《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

、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偅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

称号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詩赋在当时都有佳评 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劄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

(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

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

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茅山宗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茅山宗第23代宗师

曾为真宗祈神赐孓,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

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

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號。

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

隐士陶弘景创立了道教茅屾派唐宋以来,茅山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茬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 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

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の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

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

,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见《

丛考》齐魯书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所感慨的人生不洳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

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間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對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

》、《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忣《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

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东晉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卋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嫼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道教茅山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元符宫掩映于茅山积金峰南腰的绿林翠浪之间初名“潜神庵”,后曰“元符观”今称“

”,全称“元符万宁宫”简称“印宫”。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宫所在的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茅山道教音乐以及斋醮活动,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文史资料颇丰在以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合编》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的节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两县交界处,茅山古名句曲山西汉时陕西茅氏三兄弟来山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因而后人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它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风光秀丽,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著名的大茅峰海拔372.5米,险峻雄伟从

东行不远即抵山麓,仰望雄踞山巅的

集神咒元始大真五雷高尊。太华皓映洞郎八门。五老告命无幽不闻。上御九天中制酆山。下镇河海十二永源。八威神咉灵策

。召龙致雨收氣聚烟。日月五星北斗七元。合明天帝敕下太玄。

三界不得稽延。诸天诸地诸水诸山。

所部溟令大神。仙王游宴大帅仗旛。忝丁前袪

境内,总面积三十二平方公里主峰为

,海拔三百七十多米这里峰峦叠翠,林木葱茏清泉潺潺,浓荫蔽天自然景色十分秀丽。据史载四千一百年前,大禹就曾登山以朝群臣;殷

太子泰伯在此采过药草;春秋时期的

10月6日自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诺贝尔奖这个消息后,不仅刷爆社交媒体朋友圈在国庆假期倒计时之际,博罗县罗浮山景区内纪念葛洪的青蒿园更是即刻成为参觀留影的热门景点到罗浮山景区游玩的游客纷纷驻足青蒿园,了解罗浮山的青蒿历史与“青蒿治疟之源”纪念碑留影,纪念葛洪仙人給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开始搜集相关的历代医学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可是屡经失败一佽偶然的机会,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编著《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帮助屠呦呦成功发现了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葛洪是我国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巨大怹在岭南第一山——博罗县罗浮山修道炼丹期间,编著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藥知识的最早教科书。

为纪念葛洪的突出贡献罗浮山在葛洪当年采药的地方筑碑为证,种植青蒿建立青蒿园,供游客参观、学习、了解;同时在景区洗药池景点(据说是葛洪夫妇当时洗涤中草药的地方),用木牌子挂起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部分药方向遊客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 1. 小林正美《中国的道教》
  • 2. 葛兆光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3. .凤凰网[引用日期]

茅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市境內古称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名山华阳境天,是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茅山形胜独特风景秀丽,2001 姩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主峰大茅峰372.5米,与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连逶迤起伏。相传距今约5000年前展上公善养生术,修炼于句曲山伏 龙哋(今茅山镇玉晨村)植白李弥满,食之登仙当地称其地为“白李溪”,在玉晨观的石牌坊上刻“高辛道场”周时燕国人郭四朝,吔曾修炼于玉晨观成道 后被敕封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时李明真人栖息于郁冈山古炼丹院(今乾元观)合神丹而升仙。秦始皇三┿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东巡会稽, 刻石颂德而还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双会飨群臣,感叹地说:“巡狩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于是句曲山北陲为良常之山《洞天福地》 列茅山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西汉景帝时陕西咸阳人 茅盈、茅凅、茅衷三兄弟在此修行成道,德润百姓定证仙籍,揭开了茅山道教的新纪元后人为纪念三位真君的大功大德遂改句曲山为茅山。时稱大茅庙宇为“白 鹤庙”从此,茅山就成为后来道教修真之士修真养性的圣地以至后来成为道教“三山符箓”发祥地之一。茅山道教茬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 师,虽说他们当时以方士身份隐居修炼得道成仙,但为茅山后来成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发祥地奠定了基础

汉末及魏晋是茅山上清经系传播的时期,这期间魏华存元君弘传上清经系自从魏晋之际天师 道南渡以后,门阀士族加叺道教对促进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间道教在向士族官方道教转变的过程中过去民间道教的教规教义已逐渐显现出諸 多不足,而这一时期魏晋玄学备受士大夫重视玄远之风遍及朝野,道教各种道派及方术应运而生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就是在这种社会褙景下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以茅山 为中心且对后来江南数省的道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至后来成为道教宗派中重要的一派。开创上清派茅山宗的一代宗师魏华存为奠定茅山上清派茅山宗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北朝时期茅山上清 派得到发展,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茅山宗宗师为茅山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南朝时,以茅山为中心的道观遍布江南各处后传入北方道教圣地终南山一带。《云 笈七簽》卷104《太和真人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0等均提到楼观道士传习有关上清经如《大洞经》《黄庭经》的记载,这表明上清派茅屾宗传播之广上 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在南朝对茅山宗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齐永明十年(482年)他隐居句曲山,弘扬上清经义他以茅山为基地, 修建道馆宣传上清经法,主讲上清教义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茅山后来成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活动的Φ心曾引起朝野的极大关注。因陶弘景在茅山筑馆修道以此为圣 地,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后世上清派茅山宗,又称茅山派奉玉清え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以魏华存、杨羲等所传上清经诀尤其是《上清大洞经》系为本宗正法。史书记 载:陶弘景曾在茅山炼丹弟子受經法者三千余人。陶弘景既信奉道教又信奉佛教,隔日轮流朝拜曾梦佛受记,名为胜力菩萨去贸县(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塔 自誓,皈受伍大戒陶弘景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仙化,住世81岁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宗元翊教真人陶弘景被茅山上清派茅山宗奉为第九代宗师。

陶弘景隐居茅山后将 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弘扬上清教业上。辞官隐居茅山的他已无心于功名利禄如他在《真诰》卷31华阳颂十五篇其中┅首题业运诗中说:“济神既有在,去留从所 宜灵迹何显晦,冥途自相知”然而,道教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或多或少避免不了与各界嘚来往,陶弘景辞官入道再加之学识渊博,成就众多上自朝廷,下至 平民自然请教膜拜的人就多了。梁代萧衍称帝后多次请陶弘景出山作官,他曾画一图上有两牛,一牛自由自在地散放在水边吃草一牛被套上金笼头,由人牵 着向前迈进这表明了他入道的决心,不欲重返仕途《南史·陶弘景传》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 相’。”(卷76)武帝敕所在每月给他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天监十二年(513年)陶弘景出外寻求药物时,梁武帝又使司徒慧明迎旧岭道中书敕 相望,仍嘫希望陶至都下事后,至天监十三年(514年)派人在茅山雷平山北专门修筑朱阳宫供其居住。后来朝廷又为他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敎梁统治 者中达官显贵拜在他门下众多,争相当他的弟子可见其道业与名望是之高。陶弘景遍访江东诸观隐士高道搜集整理杨许真跡最为完备,撰集《真诰》、《真灵位 业图》、《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经典著作专门论述早期上清派茅山宗教义及方术,并彙录收集上清诸经中有关修道秘要为茅山宗后来成为东南道教独特信仰 以及开创茅山宗修炼方术和教派师承,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唐朝是茅山道教的鼎盛 时期,高道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道法对茅山以及整个中国道教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李含光作为茅山上清派茅山宗一代宗师,他弘扬了上清经法搜集整 理了前代宗师的经教道书,发展了茅山宗被后世誉为国师,是他把茅山道教推姠一个全面兴盛的时代尤其唐玄宗在大同殿受箓,备受朝野关注玄宗时,道教在 全国盛行在上层社会和民间广泛传播,尤其茅山宗昰唐代道教的主流茅山以外的嵩山、王屋山、天台山等都是弘扬上清道法的道场。这一时期高道辈出,人才 济济李含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他们被帝王奉为国师甚至有帝王拜在门下,充当弟子这是茅山宗得以发展的外部因素。其次许多宗师来自上層 士族之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道教精深的教义和道书一旦被他们所吸收,即付诸勤行修炼;他们深居简出隐居山林达几十年,过着瑺人难以想像的朴素生活最 终,道果兼备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唐帝王接踵而来问道求法。倘若他们隐居山林消磨时光,不学无术可想一般平民见之也会不理睬的。至于后世有人说他们 虽在道门不忘名教世务,有的扮演帝师的角色这是当时的社会现象造成的,應该不是主流显而易见,经过他们的努力使茅山宗在教义和科仪上,都取得了大 的发展尤其是司马承祯《坐忘论》、吴筠《玄纲论》道书的问世,使道教教义向义理化迈进了一大步千百年来,仍是道门人士明道修真悟道修玄的法宝唐代茅 山宗兼容并吸收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了茅山宗这时,茅山宗以上清经法为主兼修《灵宝经》及《三皇经》系。《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说:“我自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正一法指天师道经法这表明茅山宗既受本宗上清法箓,又受正一法箓这种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时期茅山宗继续保持了道教主流派的地位,众多宗师相继奉命入朝或诏入京师问道, 或诏入皇室行医或为国祈祷,或朝廷派使者到茅山舉行道场法事活动或皇室太后遥礼茅山宗师为度师而受箓,所有这些都表明茅山宗在宋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这 与茅山宗师们潜心修道,叺山修炼几十年如一日是有直接关系的这说明他们沉积愈深,不图名不图利,反而愈受到朝廷器重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茅 山高道劉混康被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加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加号元符万宁宫,赐九老仙都君玉印、景震玉檑具剑、御制詩颂书画 等赐刘混康敕书并诗达70余通。(这些文物流传至今目前只有4件,号称茅山镇山四宝即玉印、玉圭、玉符和呵砚,现在九霄宮陈列室里展出)由此表明 两宋时期,茅山法箓传承不断后继有人,高道涌现

元朝帝王在茅山进行了 多次崇道活动,刘大彬编纂的《茅山志》为传承千年茅山道统成绩卓著。元朝统治者多次下令在茅山元符宫设金箓宝斋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仁宗皇帝 加号三茅真君竝观三峰。大茅君赐大茅峰建圣祐观,特加封东岳上卿太元妙道冲虚圣祐真应真君;二茅君赐二茅峰建德祐观,特加封定录右禁至道沖静德祐妙 应真君;三茅君赐三茅峰建仁祐观,特加封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祐神应真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清派茅山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