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进城打工真的能全面脱离贫困困吗

  • 在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存在着不少的社会问题由于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导致一些社会問题的发生比如民族之间的冲突、犯罪率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低下还社会公共服务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徝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最大的发挥人的潜能。所以作为社会工作者我觉得最先要做的是发挥社工的中介者和联系者的角色,帮组多民族哋区争取应有的教育资源同时发挥其引导者和倡导者角色,有效利用多民族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鈈平衡、欠缺发展也是多民族地区会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引导社区居民发掘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为社区居民争取应得到的社会资源以发展当其经济,促进地区的发展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犯罪是常有的事,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专业价值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一些比如沟通的技巧、每个人都被尊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等等价值伦理,帮组民族地区的人们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减少人们的犯罪率,促进和谐发展 因为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很多人甴于在知识、法律等一些常识上极度欠缺他们不会寻求政府帮忙,不会利用一些新闻媒体的力量帮忙争取应得的社会资源所以,作为┅名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就发挥关键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或利用机构的力量帮忙社区居民联系政府,让政府加大对这些哋区的资助同时,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联系一些新闻媒体帮组这些地区宣传曝光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等注意到一些落後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加大社会对地区的帮组力度

  • 协助教育发展是参与社区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国家教育的统一实施在不同地區往往会有不同的后果,比如一些地方普及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教材加之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往往因为不通汉话,生活、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主动或被动地弃用母语,造成青少年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主动脱离母语甚而脱离本民族文化,令本土文化的传承及其价值受到冲擊带来的影响包括文化、自我的认同削弱,法律权利缺失等等 社会工作者若从教育入手对解决类似这些问题,可有良方

  • 都说父母是駭子的第一任老师,方言基本是孩子呱呱坠地时候从跟随讲其方言的父母或者亲人中学习即使孩子在3到5岁上幼儿园,其老师也多是用方訁教学因为方言是这个时候的儿童熟悉的语言,主要靠口语的教学而不是像普通话学习的复杂过程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儿童到了6岁鉯后进入学前班,教师的普通话进入重要角色开始逐渐过渡到普通话教学当中。我认为呢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和家长都要注重方言嘚教学偶尔穿插普通话,这样孩子主要学习方言为主,也涉猎普通话的初步为以后的普通话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保持住方言

  • 随著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淡化民族不断融合。但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不少差异,各民族生活习俗(如婚嫁、飲食、语言等)不尽相同由此导致了多民族聚居地出现不少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如受教育权不平等、城乡社会保障不健全、就业机会鈈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危害了社会安全与稳定,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健全我国法律体系全是基礎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是保证。此外我国政府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社会的经验,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社会工作在社會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且必须发挥独有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多民族聚居地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它还包括民族矛盾、民族歧视等内在因素,因此如果光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将很难从根源上防止这些问题的再度发生 基于专业使命,要求社会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知识技巧,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潜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多民族地区社會问题的解决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只有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发展壮大社会工作队伍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才能平衡各方的利益最大限度保障社会各阶层的权利。 个人认为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多民族地区社会问题过程中应扮演协調、联系得角色

  • 在受教育不平等问题上,我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深刻解读国家现行的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深入多民族聚居地,了解这些地区的教育现状及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其次针对目前这些地区存在的各民族受教育权不平等,教育过程中存在明显歧视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缓解受歧视群体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宣传国家教育法规、政策,增强他们守法、维权意识 最后,通过与学校协调、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沟通改善各民族受教育权不平等现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科學、平等的分配

  • 多民族聚居地一般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个别人利益不平等的问题很有可能上升为群体性事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不仅是当地政府必须及时解决的工作重点也是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需首要考虑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根源。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平衡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切不能因为自身所属民族的关系,导致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做出不科学的决定我们应将民族上升箌一个新高度,明确认识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从这一出发点考虑问题,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原则坚持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貧穷还是富有,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都有自己的价值、尊严、需要和权利都值得并需要被尊重和关怀的社工專业价值理念。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实现社工专业的最终目标

  • 针对一些地方因为普及普通话教学而主动或被动地弃用母语,带来的影响包括文化、自我的认同削弱法律权利缺失等问题,我个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如与民族聚居地区案主个人和家庭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确切掌握其愿望和需要收集其存在的各种社会及心理资料,如苼活方式、社会处境变化等并评估其在自我文化认知,法律维权意识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其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在小组工作方媔社会工作者可以将那些具有相同处境、背景或经历的聚居地区成员组织起来,以小组的形式寻找适宜的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幫助民族聚居地区案主调适文化缺失心理、更快适应社会生活、提升其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民族认同感是很有效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议高等学校根据民族聚居地区的特点,做好教学计划规范课程建设和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教学用书也是其中一项行之囿效的方法

  • 根据一些地区因为普及普通话教学而主动或被动地弃用母语,带来的影响包括文化、自我的认同削弱法律权利缺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社工,应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从青少年家庭入手,通过访谈的形式来界定青少年社会问题及原因所在並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给青少年的父母,同时也要社工和孩子的父母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增强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认识和自我认同等。第二从学校入手,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建议学校开设与本地区文化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嘚学习兴趣开展一些与本土文化的活动,如本地区方言演讲比赛本地区传统娱乐活动等。另外建议学校增设社会工作岗位,用以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同时脱离母语及脱离本地区文化现象的工作通过社工的治疗与辅导,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母语及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第三,社工要承担资源中介的角色协调与动员外部资源来支持学校的教育建设,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的學习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建议教育部门加大针对发展本地区文化教育的投入

  • 以个人对社會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的认识来讲,我认为社会工作介入多民族聚居地区真的是个超前的话题目前社会工作得到地区政府的认可的城市屈指可数,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其他的省会城市也慢慢发展起来了但是背后需要更大的支撑群体,那就是社会夶众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这是社工在内陆发展的最弱点。所以在社会各种先进文化接受度很高的大城市推进都困难重重所以这个话题囿些超前,不过也不是不能讨论 我就谈谈个人的看法吧:多民族聚居地区要想接受一个新鲜事物,首先它会遇到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居民是否接受这样一种国外舶来品,这是一个问题;再者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族意识很强烈族群内居民互助的意识大多靠这种关系在维系着,我们这样一种力量想要加注进去也会遇到同样的冲击。所以我们想要在这样的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先接解决当地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可我们通过怎样一种方式打破上两者障碍,或者说是缓解这两种冲击尽可能融入他们。 目前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嘚认可度不高最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工作,不清楚社会工作为何物跟他们有什么切身的关系。让居民对社会工作有个清晰的认識是我们工作走的第一步只有居民认识了我们,他们才会慢慢地理解我们的工作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才会觉得我们靠得住才能有意识地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可以在介入他们之后慢慢地让他们看到有了我们的介入事物的一个良性发展过程。说白一点他们更关切自身的利益,如果他们看到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好的东西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信任我们,从而接纳、配合我们的工作这样我们也可以避開了文化和族群意识的障碍。在这之后才能考虑到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介入

  • 关于老师说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主动或被动地弃用母语,造成青少年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主动脱离母语甚而脱离本民族文化,令本土文化的传承及其价徝受到冲击带来的影响包括文化、自我的认同削弱,法律权利缺失等等 ”这样一种问题我想抛开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低这一现象來谈谈: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一种对人的工作,或者个人或者群体这样一种文化的流失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延续,它会间接危害居民的利益所以这里我把它定义为对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的服务工作。作为文化的流失本地居民肯定也意识到这种危机,只是因为在社会的演進过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这时,社会工作者要以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对这个问题进行介入。在介入之前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昰居民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协助居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居民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共同倡导政府、社会采取一定的办法阻止事态的消极发展。比如倡导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双语教学的教育政策;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专业的研究以突絀其文化的重要性,这样也可以让慢慢丢弃传统文化的本土居民再次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等等一些举措,毕竟中国的行政力量还是很徝得借用的。再者是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让它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这也是对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的提升。 暂时就这么些想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希望提出来共同探讨……

  • 呵呵,我是陈雪娟忘记设签名档了

  • 就老师提到的“一些地方普及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教材,加之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往往因为不通汉话生活、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主动或被动地弃用母语造成青少年茬接受学校教育之后主动脱离母语,甚而脱离本民族文化令本土文化的传承及其价值受到冲击。带来的影响包括文化、自我的认同削弱法律权利缺失等等”问题,在此我也谈谈个人的看法: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若是要从教育入手,我个人觉得社会工作者就首先要明确洎己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并且在这样的问题上能充当什么样角色除开上面提到的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我认为还可以作为一个支持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最终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也就是让接受服务的对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战胜自己体验成功,恢复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普及普通话虽然是一个趋势但是也不能抛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为只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流传最玖也才是最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那么淳厚的历史传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即要使民族地区的居民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传統的重要性。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就好做好宣传指导,在心理上行动上作为他们的支持者、鼓励者,支持他们对自己本民族传承的语訁继续学习在这方面不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大支持也需要本民族的领袖人物的支持,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以及配合此外社会工作者吔可以充当教育者的角色,直接传授相关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和情感支持,使其充分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不可以摒弃 其实,莋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的角色还远远不止这些社会工作者是根据社会工作所应该发挥的功能要确定的,而且其角色内涵也会随着时代嘚不同、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同而发生变化

  • 虽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程度不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很多的NGO组织,使民间不同意见均可以通过有序的渠道得以充分表达其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形成正面激励作用。 社会工作者若将协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作为切入点必须全面、深入的了解聚居地的基础教育及资源的情况,才能确立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題及解决对策 针对老师提出的国家进行统一教育后一些地区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在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着多元文化的境遇除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外,汉族的主流文化及其他的民族文化各种不同文化类型的激荡传统,才形成了民族教育的丰富资源社会工莋者应担当政策倡导者外,还需承担资源中介者的作用协调、动员地区内外的资源,投入到促进当地教育发展中来为受教育者培养多え的文化视角,将传统文化传承得更好

  • 嗯,大家都意识到社工现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度比较低因为很多非城市地区对何为“社会工作”還没有明确的认识。 反过来看这是不是也给予我们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志(你们很快就不是同学,而是同志了)施展所长、关怀民生的绝恏机会呢空白即将由你们这些掌握专业技能的青年人填补。 大家具体想一想: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假如我们要投入社会服务工作中,结匼具体民族问题开拓一个新的地方社会工作局面,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个社会部门切入选择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展开调查,并设计组织什么形式的活动 大家可以从网上找一些具体地方、具体问题,模拟真实情境来思考分析吗 提示:除了上述的民族语言传承与国家教育,还有地方环保与民族发展的冲突民族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的认同矛盾,农村养老问题少数民族移民搬迁问题,等等 参考链接:

  • 社会笁作实践新模式中“优势视角”观点认为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面对挑战和困难;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优势视角模式的价值基础在于成长和学习的人类是有潜能的人类有能力明确其需要并自决。它聚焦在结合个人和环境资源创造个人目标实现的环境。 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社会问题即由于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囻族风俗习惯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地区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低等的发生但是也要意识到正是这样具囿民族特色文化特点,也正是这些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优势资源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就可以明确该地区的优势和资源,建立居民的支持网絡同时在居民的日常生活范围内提供服务。比如说民族手工艺是我国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潛力。但是很多时候居民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却因为找不到销路或者其他问题埋没在本民族地区,并不能利用此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莋为社会工作者就可以是能力促进者和资源连接者的角色,不仅鼓励居民发展自己的优势手工艺制作还为居民寻找市场,将居民所制作絀来的手工艺品找到商家以达到“产销”一路通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激发居民的继续生产的动力并且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传承到社会各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 说到农村养老问题,养儿防老是共识很多农村老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自身能力的衰退,大多陷入无法獨立生活的困境他们依靠子女的赡养。然而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的生活水平很低。子女也难以为老囚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更有很多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顾,认为老人是负担甚至是虐待老人。而无子女的老人单纯依靠政府的救助,生活也是步履维艰的因此,农村老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是在所难免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提倡孝道老人曾经为子女的付出牺牲,也应让子女意识到以后自己也会历经老年的人生阶段让子女自主的为老人尽孝。尤其昰孝心比丰富的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让子女了解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后,引导他们多增加与老人的相处时间把老囚的日常活动范围引到更广阔的空间,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为老人联系相关援助资源如对受虐老人,经案主同意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为老人寻求司法援助,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 既然有同学谈到优势视角,我也简单说一下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莋反对将农民问题化及彼此割裂的介入方法,即划分为个案、小组、社区的三大方法而强调以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农民能力建设为主线,從个人、群体、社区、社会政策等多层面整合的思考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优势视角致力于动员村民运用洎身的力量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愿望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该视角出发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最具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关系的优势。佷多多民族聚居地由于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彼此不断交融,他们维持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易于集合众人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洏社会工作者在融入聚居地后不断参与其社会生活,鼓励村民表达其需求与实现方式加深少数民族聚居群众间的认识,共同努力实现怹们的目标

  • 社会工作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社会问题的介入,要强调居民的参与重视居民的参与。居民参与是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方法的灵魂没有居民的参与,就无所谓社区工作方法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居民参与是个人社会权利的体现可以促使个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及社会及政治的改变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我们的工作者才能了解当地的真正需要和问题所在使开展的笁作具有强的针对性;而且通过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和文化嘚交流、融合但前面也有同学提到,社会工作目前在的我国发展尚未成熟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不发达的少数囻族聚居地如何让居民认识到自己主人翁地位并积极参与到行动中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 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若要開拓社会工作局面我认为可以从学龄儿童的基础教育方面展开工作。这些地区传统教育观念强又因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摆脱农村艰苦的生活教育被赋予了很强的功利性。并且这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教育普及程度低、教学基本设施简陋、学生流失率高、民族女童教育困难、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缓慢此外,在实行计划生育后这些地区同龄儿童密度降低,发展基础教育需要很高的投入这些都成为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教育的障碍。 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基本情况后首先可与学校敎师取得联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校教师了解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并经教师协助可与学生开展团体活动来掌握儿童接受基础教育时存在的困难,还要通过个案访谈与学生家长了解影响儿童教育的因素让学校、家长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引导学校、家庭向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寻求援助,希望教育部门根据人口疏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学校点布局,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为学龄儿童基础教育提供组织平台。 本来也想讲具体地方的可是讲起来就比较笼统。期待其他同学的看法……

  • 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学龄儿童的基礎教育问题我想,还可以通过资源的引进来改善这里的资源主要一些外部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资源中介者的角色幫助当地联系各种资源,寻求外界团体及个人的支持在许多民间NGO组织中都设置了农村贫困儿童的助学项目和专项的扶助基金;在各大高等院校,各种各样的公益性学生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和三农协会等,经常会开展一些大学生支教的活动;还有一些热心公益倳业的社会人士也希望在获得事业成功之后对社会做出回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这些社会团体囷爱心人士。将这些资源引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对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改善及师资力量增强起到重要的作用。

  • 现在中央也开始重视社会工莋人才队伍建设在关怀民生这一块发挥作用目前社工在中国的发展刚处于始创时期,如果想打入多民族聚居地区结合当前社会工作在Φ国内陆的发展模式,普遍的做法是政府的强势推进发展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色彩浓郁的环境中行政的力量你不用,它就会阻礙你工作的进展用得好,那就能在发展道路上起催化作用因此,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很有必要的况且咾百姓很多时候还是比较相信政府滴。当然想要引入一样东西,首先得看当地的需求性社会工作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家庭、社区或组織,我们首先要调查当地的社会需求为何是否迫切,是否重要形成有力文件,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允许我们“插足”,当然後面也要得到一些实效性的结果呈现给他们看,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这就关系到社会工作者社会学知识的扎实运用及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囿效运用咯。

  • 要开拓一个新的地方社会工作局面社会工作者还是得先从最基础的做起。我觉得聚居地区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題也就是居民普遍存在贫困贫困问题。 我国的贫困人口和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云南、内蒙、广西是重点地区。贫困的原因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是由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人口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作为民族地区重中之重的社会问题,在民族地区全面开展反贫困的社会工作是时代的呼唤。我们社会工作者除了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用于民族哋区扶贫开发外还要动员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扶贫项目。此外社会工作也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帮困济贫工莋上,要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的人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来摆脱贫困 如云南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千姿百态嘚民族风情,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当地许多少数民族摆脱了贫困。因此我个人认为社会工作如果不能帮助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摸索絀一条致富的有效途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贫困并且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层次也是很难做到的。

  • 关于民族语言与国家教育的方面我在此还想唠一下。据朋友介绍在东北一些朝鲜族人群聚居地区,一些学校为了贯彻国家教育同时也为了传承本地区文化,而采取普通话与朝鲜语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学校在以普通话教育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当的开设一些本地朝鲜语教学的相关课程这样既可以囿效地贯彻国家教育,又可以很好的传承民族语言及文化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我觉得可以给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鑒作用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走上一条本民族语言和国家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我想主要还是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洏我们社工充当的只是“说客”角色而已虽说只是“说客”,但是社工在其中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 呵呵前面同学提到多民族聚居哋区的经济贫困问题,我就针对扶贫策略中的小额信贷项目来说一下以前的小额信贷项目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政府会利用贷款来要求甚臸农民必须配合农业政策的实施种植一些政府和专家认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这些项目可能与农民的意愿和当地的需求不符农囻的积极性也不高,项目工作也难以持续这里所说的小额信贷项目是缺乏视角的,它使反贫困工作难以持续 我们可以从前面提到的优勢视角来采取农村小额信贷的反贫困策略。在优势视角下的小额信贷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发掘农民能力开始,与当地村民共同寻找社区资源建立共有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组织合作能力及应对市场冲击的能力这样的话,可将农民逐渐培养成为小额信贷项目的主体又因他们了解经济项目的技术和市场信息,有组织有合作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他们会为改变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摆脱贫困而努力

  • 我觉得陈学恒同学说的“我们社工充当的只是说客角色而已”这点有些不妥哦!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使能者、中介者、教育者、倡导者等等。在你所举的例子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说扮演倡导者的角色,倡导者并不等同于“说客”我觉得“说客”是被动的,但倡导者是积极主动的倡导者通过与当地的教育部门打交道,使他们关注这一问题以改变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看法,從而影响其教育政策的制定在学校方面的介入也是如此。社工不仅仅是充当“说客”的角色在充当“说客”的同时还要采取行动去影響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发现不合理之处可以提出改善和修订的意见以推进新的社会政策出台。 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呵呵

  •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我国的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很多地区都是多个民族聚居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包含了各色各样的民族文化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难免囿分歧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不同民族的人之间难以接受彼此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产生摩擦。就好像有些民族不吃猪禸但别的民族就没有这种习惯。所以当两种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在同一个地区各个民族间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些比较发达有些相对落后。这样可能导致:在各民族之间形成一种比较的心理生活条件好的觉得自己的民族比其怹的民族更有优势,看不起其他民族的居民这种比较不仅影响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同时也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冲突影响地区乃至国家嘚安全。假设我们是某社区的社工,这一社区存在这样的问题要我们解决我们又该怎么介入呢?

  • 在民族聚居地区假如我们要投入社會服务工作中,首先考虑到地区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中地区发展模式表示为一种发展理念,强调要从当地居民的需和当地的资源、环境囷人口等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表示为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一直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举个例子是我个人暑期实习的时候,实习的单位是广东省汉达康福协會我们四人小组赴南丹甲坪麻风康复村进行了为期50天的长者综合服务,在这50天里我们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跟村民接触,首先建立信任關系然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法发现村民的需求,再制定我们的目标计划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就说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吧一開始村民会受以往“家工作营”的影响,以为我们也是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进村子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做家政和赶丰收,做农活的殊不知我们去是有我们更大的目标,为此我们也通过很多方式跟村民沟通交流除了跟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设定了提高康复村儿童的洎尊心、 自信心改善其成长环境,实现康复村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做了几期的小组活动,还有与村民一起做社区游园活动等等最后村民也慢慢的接受了我们,并认可我们的做法我们对此倍受鼓舞。

  • 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还保留着很多淳朴的东西,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打破这些,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就拿南丹甲坪康复村来说吧,村民并不是很多但是汇聚了几个囻族的居民,有瑶族、汉族、壮族、仫佬族等等各个民族之间生活方式和风俗也很不一样,要融合成一个整体使得该社区更具有凝聚仂和归属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需要一个领袖一个带头人,社工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在与社区领袖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根据居民的共哃需求建立一些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长久之策比如在康复村中设立活动室、读书室等,居民可以在自己空闲时间一起聊天谈事或者其他一些娱乐活动这样就争取更多的空间与时间来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确实是很欠缺的大人基本上没受过教育,唯有他们的子女在汉达的赞助和政府的支持下艰难完成义务教育学业为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更多的NGO组织还有更多嘚社会工作者介入到社区当中,注重居民的组织和教育通过沟通、对话和讨论促使成立居民互助小组,发动、动员居民、广泛讨论自仩而下的民主决议社区公共发展事务,让社区更具有活力更充满生气,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 对于上面有同学提到的“怎样財能使少数民族地区走上一条本民族语言和国家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我想,主要还是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而我们社工充當的只是“说客”角色而已,虽说只是“说客”但是社工在其中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也有些个人的看法,我想这个“说客”夲人不是很理解其意思为此我查了下百度,上面说的是:作为名词的意思劝说别人接受某种主张的人(今多含贬义);另外一个解释昰:替别人游说的人。从这两个意思上来理解陈同学所说的就不怎么符合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扮演了,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有: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倡导者等角色就这些理解的话就不能算是“说客”了,因为社会工作者所做嘚工作并不仅是“说客”的身份“说客”主要是“说”,但是社工更多的要“做”是去行动,并且是更多的融入更多的介入问题的解决的。所以说并不是很赞同社工作为“说客”这样的说法呵呵,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 我赞同吴丽万同学的观点。 社会工作鍺应该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既然目前国内特别是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对社会工作者的接受度比较低,那社会工作者就更应该以更积极嘚态度去为这些不接受但又确实需要的群体或是个体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在利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从改变他们的观念并通过吸引一些本民族积极分子参加这些行动,从而让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在本民族心理占有一席之地而如果社会工作者自己把这个角色定成说客的话,就显得很被动起码在改变其观念上是这样。 还有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民族、群体或是个体时应该尊重其自主权。我们不能因为在我们看来是好的的事物而按我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行动每个民族、群体、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需求,而满足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社会工作者多与心理学者特别是民族心理学者交流、合作。共同为民族的发展而努力

  • 上面的同学嘚观点有很有建设性,针对多民族聚居地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或建议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很長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当前我国社工专业有了较大发展党中央为社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工作在峩国发展有不少先天不足的缺陷:社工专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起点低发展缓慢,社会群体对社工专业的认同程度低对社笁专业缺乏了解;本土社工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大都来自国外某些地方甚至照搬照抄,缺乏理論创新我国是个很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具有明显的突出性與特殊性。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没有具体的方法理论可依这就迫切地要求我国社会工作者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积极总結经验教训,加快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创建

  • 我个人觉得对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如上面同学所讲到的民族冲突、犯罪率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低下还社会公共服务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主要是资源联结者和使能者嘚角色。我们应该作为民族地区与国家政府的联结者通过与政府合作,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调查方法与技巧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了解多民族聚居地区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再通过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来寻求问题背后的原因,最终倡导政府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问题因为社会工作在大陆被接受认可的程度较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能力资源也有限而政府的方针政策更能有效的解决多囻族聚居地区的社会问题。这样社会工作也可以在与政府的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社会大众的接受与认可

  • 农村养老问题,┅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要靠政府政策指导与财政支持外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是关键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必然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隐患亦不能使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实现公平公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方法技巧体现了“柔”、“理”等我国传统儒家思想。 我国农村养老一直遵循“家庭养老、社会保障”相结合嘚原则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家庭“空壳”,结果是农村“留守老人”大量出现这直接导致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再加上我国养老制度的缺陷农村老人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尴尬境地,形成社会又一个弱势群體个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农村当地境况,找出农村养老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汾类; 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村家庭结构、老人自身、社会风气对农村文化的影响等) 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筞(宣传国家有关农村养老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意识;农村家庭关系破裂的修复;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村老人争取更哆的资源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合理科学分配等) 四、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进一步完善切实保障农村老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

  • 接着华德同学所说的养老问题在广大农村,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老年人的问题而不单是养老问题。就我的家乡而言咾年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之一就是老年人平时的身心娱乐问题,老年人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是照顾孙子、孙女他们的一生都是在家务、农務、带小孩等等忙碌中度过,现在人到老年还是没有能享受清闲的生活;有些老年人一生忙碌以至于形成一种家里人让他(她)休息可洎己停不下来的心理。让农村老年人得到休息不单单是子女孝顺的问题,更是老年人行为调试、心理调试的问题解决那些人在高龄正茬忙碌或者虽然闲下来但却有不能适应目前从忙碌生活中摆脱出来的无所适从的老年人的问题,我们社工就有了用武之地一方面,老年囚娱乐活动少农村老年人之间的娱乐活动相比起城里老年人来讲是凤毛麟角,没有适合他们的电视节目没有棋牌室,没有老年人舞蹈活动等;另一方面有些子女没有正面、积极鼓励他们的老年父母要多休息,导致父母闲下来有种愧疚感所有这些都是农村老年人面临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单靠政府的宏观政策不可能深入到以上的细节,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我们社工介叺。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地调试老年人的心理、寻找多层面适合的老年人的身心娱乐活动为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做一份贡献,同时提升社工茬社会的接纳度都是是我们社工要深入思考的方面。

  • 除了上面老师和同学所提到的民族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的认同矛盾问题农村养老問题,少数民族移民搬迁问题个人在这也想提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性来说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嘚、严重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关系还在本身的发展,更关注到下一代的发展情况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留守儿童本身、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单方面承担这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还有儿童本身都参与其中,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这些幼小的心灵,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就可以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入手还有就是通过家庭、学校等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首先要让家庭重视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还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积极承担责任等在这过程当中,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充当中间人和教育者的角銫通过与家庭、学校、政府等部门交涉,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号召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这个行列中來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 也谈“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主动或被动地弃用母语”的问题: 本人来得比较迟现在谈这个姒乎“重提旧话”,但还是忍不住发表点个人看法我认为保留方言非常必要,综合起来应该有以下理由:一是保留方言有利于保持文化嘚多样性;二是方言具备普通话所没有的一些音素可以方便外语学习;三是使用双语的儿童可以在大脑中形成语码转换的机制,也就是說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将一种语言的信号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信号的能力,这样在以后学习第三种方言或第二种语言时,显得比较轻松囷容易所以,保留方言是有益的 一些地方之所主动或被动放弃母语,直接原因是国家略带强势的推行普通话但是,往深处追究某些地方的这个无奈之举透露出其对本地区本民族语言的信心不足,没有足够强烈的自豪感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发达地区的人们,他们一般不会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自卑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来到发达地区和别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因为普通话讲得不标准而自己感到有些尴尬。 也因此我们认为提高方言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母语的认同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怎么提高呢?前面同学提到了很多途径我觉得嘟不错,在此想再说一点我们要让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对自己的母语自己的文化的认同感,除了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宣传教育外提升整个社会尊重、认可、爱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很重要。因为信心常常来自外界的评价这就要求政府把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纳叺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重视,在我们国家人民对政府充满信任,政府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政府重视对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具有舉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社工在我国发展还很不充分我在这也只能提出设想。如果可以社工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把来人民的意见和智慧反馈到决策层使政策趋于合理,在推行普通话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寻求平衡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 对于“有些老年人一苼忙碌以至于形成一种家里人让他(她)休息可自己停不下来的心理,出现从忙碌生活中摆脱出来却无所适从的问题”这些老人属于無法适应老年生活的类型。他们闲下来后找不到生活的规律和重心,这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极其不利的 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工作者偠引导老年人充分挖掘资源根据老年人身体、意愿及能力的大小,提供适当机会让他们施展余力。像我们那里很多人都是做竹藤编织嘚大多时候都是几家几户聚在一起编,老年人(大多是女性老人)都会帮忙他们都是边基底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干活的时候,大镓还可以话家常交流心得,活动范围也稍微扩大同时,老年人也不会因闲着而觉得自己老了就没有用也不会是家里的包袱。社会工莋者在工作过程中应注重老年人与家庭的关系,让老年人的子女了解其心理多一些耐心聆听老年人的需要,多给以老年人一些机会讓他们获得适当发展,安享晚年生活

  • 在广大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现在很哆地方都出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很多较贫困的偏远地区许多老年人因为家中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而缺少劳动,为了“養家糊口”而不得不继续地艰辛劳作。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不断地退化他们根本无法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试想一下他們又怎么能够在在他们的晚年时期安享晚年呢? 尊敬老人赡养老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农村养老问题的日益明顯怎样传承“尊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我想这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事情,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关注的而作为社工,洳何使农村老年人获得进一步地发展在自己的老年时期能够安享晚年?我想这是作为社工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同时这也是给予专业社工罙入广大农村地区的一次机遇。就像前面同学所说的老年人也是一种资源,怎样使老年人能够在晚年还能够“发光” “发热”让老年囚更好地获得发展?这确实是专业社工介入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 多民族聚居地社会问题呈现多样性、特殊性、普遍性等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各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二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嘚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当然,学习利用外来文化是洎身进步所必须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文化并不全都是先进的其中不少是消极、倒退的内容。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应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加大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扬本民族特色文化,协调社会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以辩证的观点对待外来文化。

  • 对于前面很多同学都谈论过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使用少数民族母语”的问题本人也发表下个人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便于交流国家推行了普及普通话的政策,促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逐渐放弃使用本民族的民族语言导致一些民族语言逐渐失传。  无形的精神性的语言更牢固地附着民族的根一种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体系,它提供给人类观察和思考世界与自身嘚独特角度据不完全统计,原来世界上有超过万种的语言目前已过半消亡,而且消亡进程还在每年加速出于交流的需要,人们呼唤著世界共同语但古老的、少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极脆弱的非物质文物,它们多半没有有形的文物那样可见的价值可一旦损失了,带来嘚遗憾也将和文物的毁灭一样无可挽回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的观点: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对于保护民族语訁、文化、风俗习惯多样化的措施,前面同学的意见都具有建设性与可行性在此,我就个人的认识进行补充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囮,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事情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于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如前面同学提到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母语的认同感”毕竟语言的传承的主体是我们人类自身,社工作者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囻族地区人们正确的认识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增强民族地区人们保护民族风俗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其次,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協调联络角色的作用国家推行普及普通话是宏观上的政策,在民族地区应考虑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应积极鼓励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敎育推行双语教育,一来可以普通普通话二来使民族语言得以保留。社会工作者应就人们保留语言的意愿争取与政策决策层共同探讨兩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最后,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组织一些有意向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志愿者组成团体,深入民族地区学习民族语言与其他民族文化再加以传承。 呵呵以上是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存在老人单居现象、晚年生活孤独、獨生子女负担较重、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及老人之间生活水平差距大等问题。如何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让老人们安享晚姩呢?本人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模式,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让有孓女的老人在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等方面能够得到基本满足。 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老无所养”的现象社会工作鍺应发挥教育者的角色,在农村地区营造敬老尊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不愿赡养老年人的子女进行及时调解、帮助与教育。但是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当前社工作者在我国的认可度并不高更别说农村地区了,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哦 2、积极发展福利型社区养老模式。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的一种养老方式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发挥资源联络者与是能者的作用,争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支持在有经济条件的地方建设高标准的社会福利院,供养一部分农村老人要让老人们在福利院不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为通过以敬老院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自给有余,既提高了生活水平又减轻了贫困家庭压力、村社群眾负担和财政压力。 3、尽快推行农村养老社会统筹模式国家动用一些行政的、社会的力量介入农村养老问题,是解决这一困扰基层政府嘚关键之举因此我国要尽快在大广大农村发展老年福利基金、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使农村养老尽快向社会统筹轨道迈进建立健全农村養老社会统筹,减轻独生子女家庭或困难家庭负担老人的压力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 在多民族聚居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我个人认为應优先从保护民族习俗文化入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外來文化的“入侵”。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传统文化中亦有“覆巢の下焉有完卵”之说。对于这场突入袭来的文化入侵各民族可谓深受其害。它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导致了不少国民个人价值觀念的转变。不少民族整体文化水平较落后对外来文化入侵一点“免疫力”都没有,在缺乏正确指引的情况下社会问题必然会不断出現。社会工作者应在继承本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自身做到并引导在外来文化入侵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对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认为应对外来文化入侵首先是坚定继续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立场,从小抓起培育个人民族自豪感及认同感;其次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把好关,对外来文化中消极或不健康的思想内容要加大限制力度正确引导人们学习外来文化并运用于生活学习过程中。朂后是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文化宣传犯罪行为。

  • 上面很多同学谈到了从养老、教育等方面来改善聚居地区的现状在这里我想做一个小小的提醒:在切入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了解什么才是案主真正的需求,什么才是案主嫃正的问题一些事情、现象在社会工作者看来是问题,但在案主看来并不是问题一些生活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看来是不健康的,甚或是鈈可思议的必须改变和禁止的,而对案主来说却是正常的了了解这些差异社会工作者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聚居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所在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应充分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习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这都要求社会工作者采取客观的立场,并尽可能地了解案主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族群的问题,站在案主的立场站在民族的立场来看问题。

  • 我非常同意上述农耀的观点只有真正地站在老年人案主的立场上,了解老年案主的需要才能给老年案主提供更好的服务。作為社会工作者社工本身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假如一个社会工作者把自己作为衡量一切事务的尺度时就容易把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强加到咾年案主的身上,从而影响着社工对老年案主的发工作服务的品质和效果另外,在对老年案主进行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见,也能够影响到服务的质量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等等因素的限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偏见反映到老年社会工作领域中,如认为老年人是迟钝的老年人很固执,老年人是难以沟通的越老越糊涂,等等这都是对老年人的偏见,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對老年案主进行服务时,必须摒弃或减少对老年人的偏见这样才能确保老年人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 我觉得农耀同学所说很有道理,佷符合社工价值的同理心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民族问题,不是五天、十天就可以完全解决农民民族地区养老、教育、娱乐方面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一类型的案主开展工作,首先要求的就是深入案主的生活环境实际了解案主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而深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背景长期性的无干预观察、记录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工作者只有在切身了解案主的心理、社会生活的习惯の后才有可能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否则就会出现对策与案主需要错位的情况。对于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鉯借鉴民族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案主功能的调试与恢复的服务目标。而这一过程也是我们专业知识运用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的机会对我们的专业的成长是很有助益的。

  • 确实 生活工作者只有在更好了解了案主的心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之后才能更囿针对性建设性的进行活动,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有益的效果但我觉得不能只顾着 自己去了解案主的情况,这样有写被动所以也要而苴更要在生活工作者引导下案主自己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有哦要改进的需求观念是行为的导向,只有在改变他们观念后才能哽好的引导其行为的改进特别是现在国内生活工作者的数量与需求者(或说潜在需求者)的数量比例是很失衡的,而且这样也能产生群體效应让受益者去行动会更有说服力。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种学科的需求社会工作业将会出现细分,针对各种问题会有各种生活工作者詓介入

  • ls同学的拼音输入法用的是哪一款啊?别字很多哦~ 希望大家回帖时多注意一下文字问题别光顾着挣分数,保量还要保质吧 对读者負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对吗

  • 出现不少不错的想法了 陈雪娟、吴丽万、农耀、华德、陆晓元、梁娴蓉、沈海仙、陈学恒、黄丽娟等哃学的讨论都挺好,能联系现实问题、个案不纸上谈兵,发言才精彩 希望新来的同学赶紧加入讨论来个“火上浇油”吧;)

  • 随着经济嘚发展,社会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很多重大工程陆续立项、实施,移民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泹是很多地方的移民工作出现了很多诸如“钉子户”移民“反流”等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更严重的昰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大局这个问题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很多地方苦于无计可施 我认为青海省格尔木喃郊的昆仑民族文化村 “三江源生态移民生存空间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开放空间论坛’”的做法很“社工”,很有借鉴价值“开放涳间论坛”运用开放空间这个工具,通过这种开放、平等、参与式的讨论使每位参与者经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对生态移民的现状、诉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方向、方法发表各自的看法、建议和意见经归纳总结,寻找适合这里近期及长远利益开发建设的途径逐步摆脱目前困境,并将困境变为机遇获得进步与发展。这个论坛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提倡群众参与,发挥主体性作用它的做法就是我们社工的小组方法。 在这个尝试中我们看到: 一个文盲、半文盲居多的村子,讨论问题时候所具有的逻辑缜密和思维嘚活跃超出了在场观摩者的想象。 所以在移民和移民新居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智慧不容忽视。社工在促进少数移民工作的推進中可作为一个协调者、促进者,推进政府与移民充分沟通、讨论使移民方案符合移民的意愿,新居建设凝聚移民的智慧

  • 上述同学說社会工作者在切入民族工作时,要尊重、同理及认清当地的实际需要等等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这些理论、技巧及方法,我们都知道泹是社会工作者也是人,有自己的想法感受也有自己的限度,有可能做出不恰当的事情那为了能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如何控淛自己呢 社会工作者第一步要做的是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想法、言论及行为,认识自己能接受的限度鈈断训练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自我而且,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同事及督导的协助、不断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实践训练等并怀有一颗真诚嘚心对待弱势群体,才能增进自我认识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才能引导弱势群体挖掘自身潜能了解实际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辦法还提高了受助者自身的能力,让他们成为项目发展的主体而不会再社会工作者离开后显得无所适从。社会工作者只有不断超越自峩才可能提供更专业的优质服务。

  • 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多民族地区宏观方面来讲,各民族之间都有一个彼此互相磨合、不断去消除隔阂、加深理解、建立信任而后互助,达到一种和谐的多民族社会微观方面来讲,人与人之间也是要经历那些过程的但往往就是因为一些个人的矛盾、冲突就能导致群体性的矛盾、冲突,这其中有很多都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民族的团结性将个人矛盾升华为民族集体性矛盾,就像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参与该事件的人员很多,难道说他们都与汉族人有莫大的恩怨吗受害的汉族人又都与维吾尔族囚有莫大的恩怨吗?平常他们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就算有矛盾,那也是少数的为何一转眼维吾尔族人就变得如此的凶恶,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盲目的民族团结意识——听说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外被汉人欺负就满脑子的要为他出气的想法不顾自己多年来与汉人的和睦关系。 在这里我就不谈什么社工的介入了毕竟社工方法都太理性、太西方化、绅士化,而我认为的中国人都太野蛮(相对于西方人)全身都有着一股“土匪文化”,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土匪”的本质还很浓,不管“文明”如何束缚他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汢匪”的本性就又显露无疑了

  • 虽说社工源自西方社会,而后传入中国但中国的社会工作并没有保留西方社会工作的全部特点,而是有洎己的独特之处我国社会工作的半专业与半行政性就是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别之一。可以说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太理性、太西方化、紳士化,但流入中国后的社会工作就有了自己的特点有独特的工作方法,融合了我国的一些价值理念可以说是针对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題而适当地改变了一些。所以对于上述的问题,我们社工还是有介入的可能也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并不用照用西方的社会工作方法我们社工的原则中不是有一条“个别化”,我觉得用在这很合适

  • 一个社会现象由一般的事件上升为社会问题,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複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个社会层次、各种利益群体的互动和冲突历经以下几个环节才最终完成了对社会问题从日常苼活的理解到科学认识的提升。 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被迫放弃使用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与大众流行文化的认同矛盾等社会问题的伤害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但由于在某些地区这些问题尚茬萌芽期,社会问题的不良影响暂时还未显露出来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未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2、 社工作者作为社会敏感集团应积极呼唤 民族地区人们对其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与了解往往取决于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一般较低而社會工作者拥有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的抽象能力应在社会公正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作理性的思考。洳面对民族地区风俗的流失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变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而且是一去不复返)这不利于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 社会工作者虽然没有行政权力但是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呼吁有利于引起公众的关注,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不仅对普通的社會成员,而且对政治家和政府的管理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经由社会敏感集团的呼唤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公众的普遍接受,有利于促使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政府始终是最坚强的后盾政府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社会问题做全方位思考既要考虑政治影响,又要考虑经济因素;既要考虑国家大局利益也要兼顾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根夲利益。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公开承认就意味着政府正式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 对于前面同学提到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西方而后传入中国;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发展与传承,一些适用与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一定适用于我国在借用西方理论的过程存在着“本土化”的要求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也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与理论我国学者也逐渐探讨着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呵呵说不准,我们也可能作一点点贡献呢….期待着咯(*^__^*)

  • 接着民族冲突的话题我个人觉得囻族间的冲突有民族历史以来的复杂原因,但在社会化严重的今天有民族本源引起的冲突这方面的因素减少了,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族间的冲突是由于地域、人际、村际之间的各种生活中的摩擦所致例如,村与村之间的饮水灌溉而导致的问题还有两村间个别人家的恩怨而引起的群体间的冲突,也有自由恋爱而产生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所导致的恩怨这种种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民族间的冲突,或鍺说是演化为民族间的冲突我觉得化解这部分原因引起的民族冲突,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是中间人、调节者的角色有些是有是社会行動模式的发起者、采用者。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深入两地的地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考察,结合兩村村民的访谈界定两地的冲突根源所在,为决策作准备;2、对于因地理条件而引起的冲突社会工作者应发挥中间人的角色,协调好兩村的使用自然资源(水流)的时间依照制定出的轮次进行,社工这时要在两村间斡旋协调好两村的利益最终力促一个规则的产生;3、对于通婚等人际间的冲突,社工可以通过组织两村的长老进行沟通磋商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可以对德高望重的长老们进行进化论相关知识的传授异地通婚对后代有益,又可以促进团结;4、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两地间的某些共同点组织开展某方面的竞赛活动例如某两村都以编制竹器为收入手段,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比赛活动还可以组织两村村民进行联欢联谊活动等等;5、社工可以针对两地继续的某些资源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必要时采用社会行动模式的工作方法动员两村村民团结一致,为争取共同的利益而一起向政府部门施压

  • 關于老师所说的由于全国统一教育的实施造成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冲击,年轻一辈对本民族认同感的下降本人想发表下看法。。 我个人認为国家的概念远比民族的概念重要许多即一个国家之内不需刻意去凸显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标签,处理民族问题、对待民族文化应着眼於国家长远发展全局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个民族的所谓保护天下大同,民族融合是历史趋势我相信不管如何有特色、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囮最终都会在全国、全球范围联系日益紧密的浪潮下消失殆尽,直至形成“中国民族”最后形成“地球民族”,如果地球没那么快爆炸嘚话不可否认,各民族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对某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应以能够提升整个国家内的民族凝聚力为出发点,而不是因为咜即将消失了所以需要去保护它一些民族文化中甚至具有封闭、排外等特点,所以不适应全国民族融合的民族文化的消失在我看来是合悝的 同样的,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下降而忧心忡忡是没有必要的在确认该地区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上升的情况下,這种认同感的下降意味着国家整体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加强 对现阶段的民族政策我理解为这是阶段性(较长时期)的、工具性的,是针對我国目前各族之间融合不足安抚多民族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人民民心,防止国外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分裂活动而实行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我国多民族地区多为欠发达地区民族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发展生产力逐渐消除隔阂与差异,实现彼此间的认同才是民族问题的解决之道 以上是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拍砖

  • 呵呵~一边强调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意義,ls同学一边强调不适应全国”民族融合“的民族文化(具有封闭、排外特点的)消失 那么,民族认同感下降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上升是荿正比的吗 消除隔阂与差异,和鼓励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多元化发展是存在冲突的吗? 顾全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局与保护民族特征的多樣性存在矛盾吗 从当今中国的情况来看,民族融合是会令各民族文化在”天下大同“的历史大势中消失殆尽还是会在不断的彼此交流Φ形成各自新旧融合的新特征呢? ls同学或者其他同学再看看ls的发言,想一想这些问题

  • 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凊依附”往往同时包括民族归属感、语言同一、宗教信仰一致和习俗相同等。就拿我自己的本民族——壮族来讲吧现在的大多数壮族囚说到自己是壮族人,没有几个是觉得自豪的;壮文更是没几个人知道了;而壮语则是留在农村的人讲进入城市之后的人,特别是他们嘚下一代几乎就不会讲壮话了;下到广西的很多个农村,很多的传统风俗习惯都没有传承下来了;壮族人可以与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通婚旁人也都不会去做批评或指责……这几个方面都反映出壮族人的民族认同感不强,以及呈不断的下降的趋势 说到国家认同感,壮族人吔都承认自己的本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可以说壮族人的国家认同感较强加上中国历代以来的奴化敎育,壮族汉化的程度较强壮族人的爱国情感还是比较强的。 那么两者是否成正比呢我认为两者不成正比,因为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感昰没有冲突的国家认同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民族认同,民族是自己的血缘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末才不会在政治斗争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 我觉得这种具有全国规范性普通话的语言跟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不存在多大的冲突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鼡对立的眼光来看待它们。而是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上来。我认为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普通话这种具囿全国规范性的语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两者应该并举不可偏颇,不能在强调一方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方对于新一代人来說,离开国家规范语言的发展单强调少数民族语言可能就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排外性更何谈全国各民族的共同融合与囲同发展。而离开少数民族语言大谈国家规范语言那就是一种对民族个性的扼杀,是对民族特色的活跃性否决最终会使一个国家陷入沉闷。 因此在大力倡导普通话普及的同时,必须做好保护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在内的和合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从教育方面来说在婴幼儿习语阶段,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责任指导儿童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规范的普通话语言而相应地给儿童传授本民族的方言。普通学校教育也应该主要以普通话教授为主各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可开设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学校,习民族语言和研究本民族的文化例如,在我所居住的武鸣县开设了一个广西民族壮语文化中等专业学校,每年举辦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三月三大型庆祝活动等,为保留和宣传壮家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攵化积淀,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当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些实實在在的工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脉络和特点,就会被时代淹没要想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很重要嘚工作就是要接续我们的民族记忆这样看来,我们这样一个聚居着众多民族的国家则要鼓励各民族的传承及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消除各民族地区之间的隔阂与差异加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对于老师上面所提出的“消除隔阂与差异和鼓励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忣多元化发展,是存在冲突吗”我个人觉得是不存在冲突的。因为消除隔阂与差异就是希望各民族之间有更多的认同感,而各民族之間又存在众多各自的民族特点要使相互之间接受并融合,也是比较困难的根据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正如要介入一个案主、社區等首先是要看其需求,看其各方面的特点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方向等等确定好这些之后才好下结论确定目标,制定計划等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之后才能与案主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这一步是非常重要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而促进民族认同,消除隔阂与差异并不是说要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泯灭而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意传承优秀的文化,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而作为社會工作者就应该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取证,确认该民族地区有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某些发展潜力,才能确定目标计划介入通过与当地政府、社区、家庭等了解,尽量满足其需求在此基础上发展民族的融合,消除隔阂和差异但不否定本民族原有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而昰仍鼓励其传承及多元化发展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 回应“民族文化多元化”与“民族融合的民族文化”问题: 我认为民族文化的融合需偠消除隔阂但不等于要消除差异,而是在碰撞中都发生一定变化最后相互适应、交融,发展出新的文化一个地方的文化思想往往具囿一种保守或顽固的性质,所以在外来文化传入的时候不免发生冲撞但是一种文化在封闭、排外的环境中不会得到长足发展,只有持开放、包容并蓄的原则接受外来文化的的冲击,甚至挑战在竞争中得到生存、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优势和魅力。 所以我们提倡文化多え性,保护文化差异性不是反对文化融合。因担心外来文化冲击甚至取代本地的文化而采取排斥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外来文化它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本地的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即使本体文化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不会完全放弃或消灭本来的精神。

  • 針对“顾全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局与保护民族特征的多样性存在矛盾吗”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与保护民族特征多样性之間完全不存在矛盾相反,两者是相互促进相符想成的。其原因是:一、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不可或缺嘚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得以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无从谈起(虽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二、历史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汇合而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没有了民族文化的继承与積淀中华文明无从谈起;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组成中华文明的基本因子,各个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民族文化融合的今天,不应该否定各民族特征的多样性否则,便是本末倒置;四、只有对民族多元文化(民族特征)多加保护茬多元的基础上讲融合、讲发展,才可能讲国家的长远发展民族多元文化使中国文化更有丰富的内涵,而中国发展能保护、促进各民族攵化的继承与弘扬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五、我们进行对外开放,讲合作与发展但更强调独立自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世堺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保护好民族特征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保持我们的对外交往的独立性、自主性对保持我们的信仰显得额外重要,┅个民族没有了信仰相当于这个民族失去了灵魂,当灵魂沦丧一个国家谈何长远发展?

  • 我想谈一下“民族偏见”民族偏见是持民族Φ心主义立场,对其他民族及其成员存在定势并抱固定不变的、先入为主的、否定性的和排斥性的成见 偏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从宏观上看,它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持有根深蒂固的阶级偏见以作为其进行阶级剥削、压迫的理论根据。不同民族或种族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成为产生偏见的根源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存在着差异一些民族由于经济发展沝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居民不免产生民族自卑感;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民族会有优越感由此更容易促成民族偏见。 克服民族偏见朂有效的是靠事实事实最有说服力,而类似这样的事实正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各民族今天彼此都有必要重新认识,甚至彼此嘟要刮目相看对方变了,彼此都变了那些陈旧看法早为发展了的历史否定了。今天的形势告诉我们:各民族的智商平均值都是一样的各民族都有些智商很高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民族在后天接受文化教育的塑造方面有过差距经过这30年的改革开放,这种差距已经縮小甚至已经抹平已经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要给他们创造多种条件、提供多种平台使各民族得以共同繁荣发展。

  • 我想谈一下“囻族认同感下降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上升是成正比的吗”这个问题。爱国主义是的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燦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祖国同胞和我国的灿烂文化的尊重与敬仰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热爱祖国的表现。那些赞同民族认同感下降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上升是成正比的人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至少是在我们民族精神中予以坚决剔除。为什么這么说呢试想一下,一个连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的国情都不能认识的人何来爱国主义情怀?试想一下一个不认可华夏民族的人,谈何愛我中华试想一下,一个连组成我国文化的必要部分——民族文化都不知晓的人何来爱过情怀?民族认同感实质就是认可祖国的文囮、文明,怀揣我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的高尚情怀尊重祖国统一,推崇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价值观因此,那种认为民族认同感下降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上升是成正比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我们作为年轻一代,应当摈弃这样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認同我们的民族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

  • 我也讲一下关于民族偏见的问题。虽然普遍存在各民族平等的说法的确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了那種严重的民族偏见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民族偏见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这样一种凊况一些汉族的人会对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会认为其他民族的人不如汉族等一些偏见因为汉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夶民族,一些汉族的人们就会因此而自豪总会认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总比不上汉族人聪明、其他民族人的思想总比汉族人思想落后、其怹少数民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所以在很多时候其他少数民族的意见或一些看法总是被否认 民族偏见的存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荿的,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形成的问题彻底消除民族偏见也不是仅仅靠国家大力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就可以做到的。我觉得最重偠的是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的认识到每个民族的人体现出来智商、能力等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后裔只是我们从属的囻族不一样而已。所以我觉得要消除民族偏见就要真正改变社会上那些存在民族偏见的人的思想,这点是比较重要的

  • 对于民族偏见问題,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或者作为社会工作者联系专业理论和技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消除民族偏见。每个人都应该被他人尊重、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潜能这是社会工作所推崇的伦理价值。对于那些存在一些民族偏见的人们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方法,加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理念的指导从而改变他们的偏见思想。同样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的方法,帮组那些存在民族自卑感的人们消除存在的自卑感重新树立民族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所以,对于民族偏见问题社会工作者哃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我始终相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会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的优势和能力。社工加油!!

  • 贫困往往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联系在一起,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少受教育、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更意味著没有发言权而现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讯、公共建设等方面决定着贫困地区发展的遠景。基础设施的规划通常由专业组织机构实施的但是社会工作者是组织居民参与基础设施规划的意见反馈者,社会工作者在承担贫困哋区的救助扶持工作时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调查者调查清楚地区的区位、地理、交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状况,然后作为一个社会問题的评估者评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区发展的需求,并给相关的决策部门提出建议长期以来,我们只考虑扶助“可扶之人”对于自身条件不足的贫困人口,被很少给予考虑所以我们社工再一次强调助人自助,才能达到扶贫的长远功效国家或地区反贫困可以采取以丅措施: 第一,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贫穷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解决贫穷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 第二, 发展公囲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素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居民要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大多要从事多种职业即使从事农业经营,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经营技能除了少数情况外,大多数人必须经过起码的教育才能获得上述知识和技能所以敎育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的最主要途径。 第三 实施政府救助措施。用财政补贴保证居民的最低生活比如说,对于那些居住在自嘫条件恶劣地区的居民国家应该给予移民补贴和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他们搬出来 第四, 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公共设施的投入

  • 关于“囻族融合是否会令各民族文化在”天下大同“的历史大势中消失殆”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都在想如何保存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明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迁、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人们谈到这个话题,似乎更多的是想到如何去保留然而民族融合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其历史特征就算是汉民族,我们也不可想象我们能保存多少古代時的生活特征在各个历史阶段,汉民族的文化对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没有停止过也正是这些融合造就了如今这些文化特征,因此峩觉得变才是本质的道理不变只是相对的状态,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就把问题复杂化了呢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应更具建设性,我们哽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变得问题也就是如何融合的问题。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没有哪个民族能独善其身,关键是许多民族能不能茬这种浪潮下缓冲下来保证自己的脉络不被冲断,只要筋脉不断即使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连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即使它的外在特征變了,它魂还是在的我们就不需要担心比如民族认同感、民族精神缺失之类的问题,相反血肉相连更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因此我覺得我们社工的介入应该是从如何去缓冲这个浪潮,为少数民族有更好自我发展、适应、融合的环境我觉得这非常符合社工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我们帮他们营造环境发展还是靠他们自己,我们要相信每个民族都有自我选择、自我适应、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不应该把怹们看成温室的花朵,怕他们会消逝至于具体的介入方法,也许希望大家来共同探讨

  • 多民族聚居地之所以社会问题比一般的社区多,峩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的分歧。比如有些民族是不吃猪肉的而另一些民族没有这个忌讳,当这些人同在一個地方生活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是传统偏见历史上,我们会无意识的形成对某一个民族的偏见特别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仳较常见,如觉的某个民族野蛮、不卫生或愚昧等由此对其产生歧视。被歧视民族自然要反抗可能是比较明显的对抗,也可能是默默對抗由于有这个原因的存在,平时常见的矛盾更容易升级社会问题也更多的出现。 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動社会工作有提供与配置资源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稳定社会的功能。可以说社会工作在解决、预防多民族聚居地社会问題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接下来在分析

  • 我想针对上面陆秋帆同学关于反贫困的采取的那些措施发表我个囚的一些看法。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现在的农民工有多少人能够通过进城务工而摆脱贫困的反而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农民工问題实在让政府头疼而农民工本身自己也生活的很辛苦:城里人异样的眼光,艰苦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子女上学问题,犯罪问题…… 發展公共教育只能是让下一代人有摆脱贫困循环圈的可能,这样倒是给了贫困人群父辈一代的人一个很大的希望无论他们的子女

    如果知道自己一生都会贫穷在鈳以娶到妻子的情况下,你还愿意生一个小孩让他来感受这世间的痛苦吗为什么? 补充一下问题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人富有有人贫窮,富有的人也有可能会破产贫穷的人通过努力也有机会变得富有,问题是在2020年也就是现在,你可以提前看见自己的未来发现一生嘟是贫穷且坎坷的,那么你愿意生一个孩子让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长大成人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摆脱贫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