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可以为什么现在中国没有大将将

说到中国历史上一下战争情况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每次打仗的时候你会发现,都会先让双方先派遣一员大将先斗他个几十回合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情況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又没有,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又从什么时候消失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遗憾的是两军斗将是文人的夸大虚构。

所谓打仗斗将来自于传统评话小说《三国演义》等,两军对垒各自派出一名大将在阵前打斗,其他所有军队都是围观群众

有的时候,可以轻松一枪挑落马下有的时候,两名大将可以大战数百回合而不分胜负甚至要到第二天再繼续较量。

而这两名大将的胜负往往决定了两军的胜负。

然而真的战争并不是这么打的,我国古代文武分裂会打仗的不会记录,会寫文章的士大夫几乎很少经历实战

这就导致老百姓对战争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只能靠文人脱离实际虚构的评话小说来想象战争场面

矗到今天,根据评话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也是照搬此类描写继续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在东汉以前由于没有发明马镫、马鞍等骑具,汉人軍队只能以步兵为主将帅的主要职责是用旗鼓等方式只会军队,很少需要亲自冲锋陷阵

作为步兵辅助的骑兵,也主要是以骑射为主哃样不需要和敌人肉搏。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战争模式出现了重要转变,即在战术上出现了骑兵集团冲击敌人步兵方阵为了适应这个战術,必须要有将领亲自参与骑兵冲锋从而随时随地指挥出于高速奔跑的骑兵。

所以三国期间出现了一批骑兵将领,如吕布、孙坚、公孫瓒、马超等

但骑兵将领的目的如前所说,并不是为了与对方骑兵将领单打独斗而是率领本部骑兵冲击敌方,达到冲垮敌人阵列的目嘚从而为己方发动大规模步兵冲击制造优势。

比如曹操讨伐马超,渡过渭河试图扎营时马超率领骑兵反复予以冲击,“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

吕布进攻张燕时,“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此后随着马镫的广泛普及使用,骑兵的集团冲锋更加威力无比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那里,更是把骑兵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以,如前所说两军斗将的情况,只能存在于小说家的 幻想中

  • 举报视频:晓松奇谈: 粟裕大将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元帅, 只因不是战争年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大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