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好听的基督教歌曲大全信仰如何应对暴力虚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资讯-每日快递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日最新头条资讯)
集锦-每周回顾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一周内重要话题与文章)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期电子杂志《今日教会》季刊)
请输入您的邮箱地址并点击“确认”,以方便我们将您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您的邮箱。
2004年时,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耶稣受难记》因其刻意的突出耶稣殉难时的血腥和残忍,在全球引起诸多大争论。2016年,这位天主教徒在经历了诸如家暴、酗酒等许多丑闻缠身,十年低谷之后回归,推出他的新作《血战钢锯岭》,里面同样有大量展现二战时美军面对日本最残忍的冲绳战役中的血腥场面。不过,也许出乎他和很多人预料的是,延袭他“暴力美学”风格的这部战争历史片《血战钢锯岭》这次在中国基督徒中激发起一场两极大争论。对此有基督徒说“它在中国竟然成了基督徒的混战,也也基督徒评论人士说到“其实是血战”。争论的集中点是由《血战钢锯岭》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基督信仰到底正统不正统引发的。《血战钢锯岭》中道斯的神迹般的经历《血战钢锯岭》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位战友的传奇故事。道斯之所以拒绝携带武器的原因是受其信仰和人生早期经历的深远影响。道斯1919年月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个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徒的家庭。他的童年时代,父亲购买了有关“十诫”的绘画挂在家中,当他看到该隐杀害弟弟亚伯的时候内心受到极大震撼,问:“该隐为什么杀了亚伯?哥哥怎么能做出这种事?”从此,圣经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在他脑海里深深种下。电影中对此情节也有表现,不过也同时加入他的父亲因参加过一战亲眼经历过战争的残酷而完全变了一个人,并且常年酗酒和殴打信仰虔诚的妻子。从小和兄弟相亲相爱长大的道斯一次玩耍中竟然失手把兄弟打得晕死过去,这个经历让他对家中张贴的“该隐和亚伯”以及十诫中的“不可杀人”记忆尤深。影片在后半部分道斯回忆时也加入他曾经一次看到父亲拿着枪殴打母亲,气愤之下他抢过枪来差点扣动扳机杀死父亲,也让他不敢再碰枪。也正是因为对十诫“不可杀人”的坚持,所以自动服役的道他参军之后坚决拒绝携带任何武器,不碰步枪、尖刀,甚至连护身的手枪也不带,同时拒绝参加射击训练。他因此被军方列为“拒服兵役者”。他的战友和军官认为他是白痴、懦夫……他没有朋友,有一个军官甚至以精神病为借口,企图将他驱逐出队伍。但他坚持下来,他甚至因此上了一次军事法庭。道斯的理念是:宗教信仰是他的力量之源,坚恪守上帝的准则,任何时候都不可违背,即使在战争中面对要杀死他的仇敌,不可杀人还是不可杀人。影片后半段展示的则是在惨烈程度被称为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绞肉机”的冲绳战役上,血肉横飞、毫无安全感的前线上,手无寸铁的道斯竟然凭借一己之力在高达约公尺的“钢锯岭”攀绳来回穿梭救人,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拯救了名战友,甚至之后还医治了其他受重伤的日本敌军。他的表现完全震惊了之前嘲笑他的队友。被救的伤兵说,他从不放弃我们,不论死活。从白天到深夜,道斯整整干了12个小时。晚年的道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心里一直在祈祷,主啊,求你帮帮我吧,让我再多救一个吧;救了一个之后,我又跟上帝祈求说:再让我救一个吧,多一个就好!再多救一个!”他的无私、爱心与勇敢,为他赢得了来自战友的尊重和钦佩。《血战钢锯岭》可以大致分两部分,前半段着重展现了道斯的信仰他参军后面临的巨大压力,后半段全部是战场上的恐怖和他救人行为的伟大。基督徒对该片展现的两极大争论有非基督徒评价《血战钢锯岭》可以称为是《耶稣受难记》的姐妹篇,梅尔·吉布森把暴力、信仰与激情的交织与冲突展现到极致。基督徒在观影体会这几着的冲突和交织后,对于其中的信仰则思考更多。而其中主人公安息日会的信仰按照主流基督徒的观点来看并非正统,由此道斯的信仰到底正确不正确成为基督徒讨论的焦点之一,特别是以《血战钢锯岭》为例,针锋相对的讨论到底是神学和教义更重要、还是活出生命更重要。A面——教义影片一出,观后感蜂拥。在许多热赞中,有一些基督徒的微信个人平台直接点出:“人公道斯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徒,对于正统基督信仰来说,这个教派是异端。错误的教义,自然引出错误的行为,所以,道斯对安息日的理解,对‘不可杀人’的理解,跟他身边的基督徒截然不同。”“麦琪的礼物”作者丁书奇在他看完电影后的第一篇影评就如此写到,这部电影在给人一种错误的假象:“看吧,人类没有那么糟糕,即便全世界都是地狱和杀戮,依然有一个人坚守住了自己无论你信仰什么,只要你活得精彩,与众不同,现代人就可以给你点赞。”他认为,“正统基督信仰的衰落,始于对异端的妥协与赞美。人性的,一切都太人性了。”之后就此话题他再度发了多篇评论,强调道德主义是福音的死敌。有人就此电影问到:“很多人遇到事情喜欢说,‘想想耶稣会怎么做’,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错在哪里?”他回答说:“”效法基督首先是指向伦理性的层面,很显然基督神性的一面,基督徒是不可能效法得了的。此外,即便是效法基督道德伦理层面的行为,基督徒也要清楚自己的真实境况,基督的人性是全然无罪的,而我们是全然败坏的,否则,这种口头上把基督当作道德楷模的说辞,只是另一种道德主义罢了。这么说的人,如果做到了会得意,做不到会失落。基督来,让我们对自己绝望,让我们因着祂充满盼望。”而他对于“关于《血战钢锯岭》问:教义和生命到底有什么关系?首先应该看重哪个?”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同等重要。道成肉身意味着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人能做到合一,而是基督代替人做到了。基督徒实在不应该讨论这种问题,这是一个异教性质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讨论,必须有共识,谈教义就好好谈教义,谈生命就好好谈生命,免得各执一词,各说各话。”“灵修”发布了在广东牧会的一位牧师张远来的文章《血战钢锯岭背后的信仰误区》,首先承认说:“道斯无疑是一位活出信仰的军人。不管你对他的信仰背景有怎样的质疑,你都无法否认他对信仰的执着和他心灵的强大与善良。不过,面对如此高尚的道斯,作为一位持守圣经教导的牧者,笔者依旧想弱弱地反思一下道斯背后的信念,是否就是圣经启示的教义!”接着,他连提出 1."不可杀人是否就意味着不可打仗?不可杀人真得就是不可杀敌吗?作者接着自问自答了关于战争,正统教义到底怎么说?奥古斯丁的战争观正义战争的内容是什么,并说到公正有时就意味着对罪恶的消灭,而消灭罪恶有时就意味着对罪人的惩戒。他最后总结感悟说:“道斯的行为让我震撼,他的高尚令人钦佩不已道斯的灵魂是高尚的,哪怕是他错误地理解了教义,也不是故意的。他善良而执着,因此,让他内心无比强大而纯洁。这一切都遮盖了他对教义理解的瑕疵,不过作为今日的信徒,我们在欣赏道斯的高风亮节的美好见证的同时,我们亦需要分辨,道斯背后的信念,其实并不代表了基督教正统的教义,当然也不是原本于圣经的教导。”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改革宗的基督徒对《血战钢锯岭》的教义是否正确持更为尖锐的态度,认为《血战钢锯岭》宣扬了不正确的救恩,应该要知道人都是罪人,道斯也是,需要悔改;也有人写到《血战钢锯岭》里的“称义”不是圣经里的“因信称义”。B面——生命面对着到底道斯的信仰不正统的评论,不少基督徒则发文评论中道斯活出了基督的爱,这是让人感动和值得学习之处,“在纪录片中,道斯对采访者说,我愿意像基督一样,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救人’就是他听到的上帝的声音。”“但以理先生”在他的《血战钢锯岭:一个坚不可摧的信仰》中承认道斯的安息日会的信仰并非正统的基督信仰,但认为道斯对上帝和对人的爱值得感动:“有真实基督信仰的人便会知道,一个「爱上帝」超过「爱人」的人,内心一定深藏着更崇高和伟大的爱。值得信靠和托付。因为人的爱非常有限,上帝的爱却是无限当多斯在大部队受到重创全部撤退后,自己也准备撤退的情况下,心中带着迷茫地呼喊,「上帝啊,我听不到你的声音,求你告诉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当他听到不远处传来战友微弱的声音:「」,多斯便义无反顾的冲进战场。在那一刻,多斯再次明确了上帝的呼召:救人。因为他知道,那是来自上帝的声音。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就是多斯在收到来自上帝的声音后,便起身一个人再次走向战场就这样,靠着强大的信念和上帝的保守,靠着一己之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友,共计名得以生还。当他精疲力竭,连自己都快保不住的时候,还是默默念道:「上帝啊,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瞬间,自己止不住地泪流满面。我知道,若不是出于十字架上耶稣舍己的爱,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信仰包含着高贵的灵魂,但是否真高贵,只有在被检验后才可知道。残酷无情的战争,是信仰是否坚定的最好检验场。”对于关于《血战》中道斯教义错误的言论,有基督徒评论人士回应写到:“但中国某些改革宗的兄弟姐妹怎么了?你们觉得影片在教义上不正确。好吧,那请你们告诉我,古今中外,哪一部影片、电视、诗歌、散文、小说、音乐、戏曲、建筑等等,一切的文学艺术都包括在内,从但丁的《神曲》,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到《卡拉马佐夫兄弟》,有哪一个在神学上完全正确?没有瑕疵,一个瑕疵也没有?”“某些改革宗的兄弟姐妹,总是批评灵恩派的兄弟姐妹把情感当成了偶像,那你是否问问自己,你有没有把教义当作了偶像,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提姆·凯勒说的。表明你是上帝的儿子,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教义,而是你与上帝的关系,是你是否愿意按照耶稣的名令而行,爱上帝,爱你的邻居。”在四川牧会的基督徒作家康晓蓉撰文《防川一样防范“神学正确”!》评论《血战钢锯岭》激发的两极评论现象,她说:“一部《血战钢锯岭》,为什么不能单纯地去欣赏其电影艺术,为什么不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更加珍惜当下,为什么不惭愧并激励自己像道斯那样活出信仰,为什么不感谢上帝的奇妙作为如此宣扬信仰的电影竟然得以在中国公影……反倒把导演、剧中人物放在审判台上,似乎以此可以过一把广电总局的“把关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信者和未信者并不会因为看了这部电影就误入歧途。反倒可能因着某种“神学正确”而掉在坑里了。”她列举到,简单粗暴的“神学正确”让很难传福音,并且隔断了与文化的对话、与人心的交流。她写到:“ 难道“神学正确”之历史惨痛还不够吗?犹太教的人为显出自己的“神学正确”,把耶稣钉上十字架,并且众人发誓说:如果我们错了,罪归到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头上。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各自为显出自己的“神学正确”时,都大胆宣布给予对方以绝罚,将之开除出教会——因为认为自己代表了真正大公的基督教会,对方代表的是这种教会的错误版本。当伊斯兰教为显出自己的“神学正确”时,骄傲到拒绝和其他宗教和教义交流、对话,以致越封闭越出现极端分子。历史为此而流的血至今汩汩而来。一次又一次为“神学正确”而起的战争染红的土地,横陈的尸体,痛苦的呻吟、绝望的眼睛,难道看不见吗,没有一点心痛和触动吗?”总结:对于此次的争论,微信公众平台“迥别之人”总结说:“最近关于电影《血战钢锯岭》的评论甚是火热,在基督徒圈子里更是赞誉与砖头齐飞,神学与伦理共长天一色。一部电影带来如此深入且广泛的讨论,一方面说明了基督徒在公共领域话题上的参与度正在上升,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基督徒智性与心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很多平时很稳重的公众号,这一次冒失发文,很多平时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文字工作者,这一次的评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此次的争论的中心大体而论,一派其中主要是持改革宗立场的人士强调道斯的信仰到底合乎不合乎教义和信条,一派主要是持福音派立场的人士认为活出上帝的爱神爱人的诫命更为重要。这次的争论显示出中国目前这两种不同神学维度的基督徒的张力所在。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血战钢锯岭》:用信仰构筑的人性防线
血战钢锯岭
这是一个自救救他的故事。他说,当别人去杀人时,我要去救人;当这个世界被撕碎时,我要去缝补。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感人至深的自我陈词。
——熊培云
基督教信仰
如何应对暴力虚伪的现代文明?
血战钢锯岭
12月8日,好莱坞名导、曾因《勇敢的心》而被大家熟识的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带着他暌违十年的新作《血战钢锯岭》回来了。11月份在北美率先上映,收获好评无数,口碑与票房全线飘红。12月份在中国上映后,直接拿下了单日票房冠军。除了震撼的场面与动人的情节,令人不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商业和科技被瞩目的年代,去重新回顾战争与苦难的意义何在?
盛世需要被装潢,伟大需要被诉说。在一个和平的辉煌年代,苦难从来都不是卖相良好的消费品。至少在电影市场上,当年冯小刚《1942》的惨败与《泰囧》的成功多少说明了这一点。那么这次,梅尔·吉布森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戴斯蒙德·道斯:二战战场上的“超级英雄”
导演吉布森直言,道斯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终极的超级英雄”。这种评价无疑是有所指的——吉布森曾直白地批评过如今流行泛滥的“超级英雄类的爆米花电影”,他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拥有“与它的父辈、甚至祖父辈有着一脉相承的硬派精神,不过要加入更多的勇气和坚韧。”这次,他选择了他之前从未涉及的热兵器战争领域,而且是最为惨烈的有着“铁暴雨”之称的冲绳战役。
整部电影的叙事没有太大的创新,是战争片中较为常见的三段式结构,着重表现与士兵密切相关的三个生活和工作场景:家庭、训练场和战场。从道斯幼年的宗教启蒙到他在钢锯岭上独力救回75名战友,再加上电影最后对道斯和其战友的真实访谈,整部片子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信仰的奇迹”。更令人咋舌的是,与华莱士和耶稣的故事不同,这种“信仰的奇迹”的历史真实性是完全可考的。在吉布森的个人创作史上,他首次运用镜头把信仰的奇迹和历史的真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向观众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这次,没有人再对他的价值观进行质疑了,影片口碑一路飘红并被认为是下届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
在流弹横飞的惨烈战场上,生命似乎只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数字——冲绳战役中,日军死伤11万人,美军死伤9万人之多。道斯的奇迹到底是怎么练就的?是信仰还是运气?
看得细心的影迷可能会发现,道斯的“信仰奇迹”有着三大动力:一是源于小时候与兄弟打架时不小心将兄弟打伤,兀自震惊之时他看到了墙壁上的宗教画,画面上画的正是《圣经·创世纪》中的经典故事:亚当与夏娃的大儿子该隐因嫉恨他的弟弟亚伯,将之残忍杀死。而这正违背了《圣经》十诫中的第六诫:不可杀人之诫。这使得幼年的道斯第一次在心中树立起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这种动力是宗教性的。
第二种动力是世俗性的,出现在道斯参军后的闪回回忆之中:当他的上级和队友强迫他持枪参加训练的时候,他总能想起父亲因战争创伤和醉酒对母亲实施家暴的经历,那一次,他夺回了父亲手中的枪并向天花板开了一枪,被真实的枪的威力所吓到的他,更加坚定了不施暴和不持枪的决心。
最后一种力量则是爱情和宗教相结合的力量:他把他的爱人多萝西的照片加在他随身携带的袖珍本《圣经》之中,而那一章正是《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瘦弱的以色列人大卫用一颗石头打败了身高2.7米的巨人歌利亚的故事。这三种动力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幼时的不施暴到青年时期的不持枪,再到最后坚信通过救人的方式也可以守护自己所爱之人,构成了道斯完整的行为逻辑。
仅仅到此还不能完全解释吉布森的创作野心,他并不想单单拍一个“圣徒传”就万事大吉。不要忘记,4000万美金的制片成本所铺就的灾难场面才是整个故事的最大底色和历史背景。吉布森在影片中埋藏了两个最大的戏剧冲突和文化批判:一是“身份和信仰的矛盾”,一是“暴力与信仰的矛盾”。
正如影片中不断循循善诱道斯的队友和上级一样,大部分美国人都有基督教的文化背景,能够理解和认同道斯的信仰和他对生命的尊重,只不过,在现代战争文明这一特殊语境下,基督教的信仰在他们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现代化的战争就是枪林弹雨和血肉横飞,在自己与敌人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三个选项存在。尽可能多的杀死敌人是士兵的天职。而道斯选择了信仰和义务的折中:成为医疗兵去救人。为此,他付出了很多代价,要不是他那个曾参加过一战的老爹走了后门,他可能就得在监狱里待着了。
士兵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选择暴力而抛弃信仰,而吉布森给出的回答就是这不一定是唯一和终极的答案。在笔者看来,与其说吉布森是在用电影的方式给道斯写了一卷圣徒传,倒不如说是通过道斯的种种遭遇来讽刺这个标榜文明却暗蕴暴力的现代社会。
基督教信仰在现代文明中的位置
相较于国产的“手撕鬼子”剧和美国“英雄主义”与“反战主义”的两大战争片类型,吉布森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探讨基督教信仰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当然,限于题材,影片展现的更多的是现代文明中最残忍和暴烈的文明形态——大规模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这就延伸出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我们该怎么理解宗教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关系?在一个高度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世界中,宗教信仰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
从全球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在漫长的中世纪及其之后,伴随着罗马教廷的腐化堕落,原始基督教信仰及其整个体系已经愈发不得人心。而之后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以及兴发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又给了传统基督教体系以沉重的一击。著名文化史家布克哈特在其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曾有精辟论述: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同时, 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 人成了精神上的个体, 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
更不要提伴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以及神灵被迅速地驱魅,我们步入了一个全面世俗化的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这种进步抱有着高度乐观的心情——直到全球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人类才惊恐地发现那些曾经洋溢着智慧和乐观情绪的科学成果也能变成毁灭地球的利器。
马克斯·韦伯与当代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这一命题分别进行过深入的阐述。韦伯当年那个振聋发聩却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基督新教伦理促发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让人们重新思考基督教遗产与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复杂关系。之后,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施密特在《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中曾详细探讨了人权、性道德、女权、慈善、医疗、教育、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现代领域的基督教思想渊源,但他也在书中坦承了他的担忧:他认为在世俗主义的猛烈进攻之下,基督教在历史上的这些积极影响可能会慢慢消逝。
上述两位学者谈到的“世俗化理论”被后世很多学者继承并使用,但逐渐被学术界认为是庸俗化了的“经典世俗化理论”,即过于简单地将“宗教”与“世俗”对立(而这并非前述两位学者的本意)。于是,“后世俗化理论”横空出世,其中,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人。泰勒关注世俗化问题已久,其早期著作《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便提出“西方世界之所以可能从宗教社会走向世俗社会是因为出现了不同于上帝的替代性的道德根源”这一论点。
而其新作《世俗时代》更是将我们现在所处的现代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和个人信仰这三个层次。泰勒认为,在政治领域和公共领域,宗教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件私事,不复以往之影响力。而在个人信仰层面,信不信上帝成为纯粹个人的选择,“甚至信仰上帝有被当作愚昧和无知的可能”。泰勒意识到了世俗主义的无可避免,如今的他,更倡导一种“开放性的世俗主义”,主张在坚持国家中立和政教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差异,为宗教社群和宗教在公共空间的表达留出空间。”
自11月份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两部有关战争的佳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血战钢锯岭》,有趣的是,这两位美国名导演的作品主题、表现方式和舆论评价都大相径庭。两位大师级的导演采用了不一样的观察角度,而剑之所指都是现代文明所内蕴的冲突与吊诡之处。信仰、商业与战争,都是古已有之的人类文明形态。而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的信仰似乎被替换成了商业与战争本身:相比上帝与神灵,我们更加相信金钱和暴力的作用。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再问自己一句:老兵会慢慢消逝,战争也会吗?
(节选自澎湃新闻)
圣诞节到了
文艺君没点儿表示怎么行?!
文艺君精心为您准备了“最美的书”圣诞礼包
三本书不仅是签名本,还是“文艺君”字样钤印本
凡购买该套餐的小伙伴
还将有神秘礼物等着你
编辑 | 甜火车
制作 | 茉墨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文艺小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听的基督教歌曲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