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使小孩子按照基督教中国化的三要素伦理的方向,是这样吗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A thesis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hristian love Ethics.FletcherByYange PingSupervisor:Prof.Changling EthicsWei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May 2012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矸考锡吼沙I乙年6月7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平考鸽日期:加f2年6月7日 摘要摘要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基督教爱的伦理 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具体包括:一方面是上帝对 人的爱,另一方面人对上帝的爱及人类之间的爱。爱的双方是彼此呼应的,上 帝对人类充满了爱,作为回应人类更要爱上帝并且人类之间要互相关爱。这主 要表现为:首先神之爱,即神爱也就是上帝对人深切的关爱;其次人类对神的 爱,即人要怀着感恩之心用同样的爱去爱上帝;最后人类彼此之间互相的爱, 不管是对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表现出我们的爱,甚至是对仇敌的我们也 要用爱心去对待。 弗莱彻进一步发展了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境遇伦理学也可以称为语境论、 环境论,或者是现实论,这些称号都揭示了境遇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任何时 候都要依据行为人所面临的境遇即当时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以及具体事件等, 充分考虑事件的特殊性,由行为人自己的做出行为选择。境遇伦理学不是完全 抛弃原则,而是立足于具体行为境遇,以上帝之爱的原则为指导,完全根据道 德境遇的具体特征灵活自主地做出合乎爱的道德行为。 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阐释和发展,它认为爱是 最高和唯一的规范,在实行中又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正确行为以践行这一原则, 所以它更能很好地实现爱的伦理思想。关键词:基督教伦理爱弗莱彻境遇法 AbstractChristian ethical thoughtto occupy all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onhumanhistory,Christian love,ethical think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people,theethical ideas of theChristianlove,including:on theonehandis the love of God,onthe other hand people of Godbetween love andsupport each other,filled with love of God tohumanlove.Love the two sideshumanity,but also to the loveof Godasasaresponsetohuman and between human beings love each other.This is mainlyafollows:First,the love of God,that God loves God’S people deeply care;followed bythehumanlove for God.that is witllthankful heartto love Godorwith the same love;betweenourthe lasthumanlove each other,whether friendstostrangers should showlove,andevenenemies,we should also lovebetreated.Fletche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thical idea ofChristianlove.SituationonethicsCanalsobecalled the theory ofcontext,on theenvironment,or the realitythe title reveals thecoreidea of the situation of ethics:that is,at any time basedonthe perpetrator,the situation faced by thespecificto thelocation of the specifictimeaswellas specific events,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heparticularityof the event,made byperpetrator'sown choice.The situation is notcompletelyabandon the ethicsprinciples,butbased on the specific behavior situation,theon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of love of God,solelythe basis of the autonomytomoralsituation ofthe specific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ilityandmake ethical behavior in line with love.Fletcher’S situation ethics interpretationanddevelopment of the ethical ideas ofonChristiantake thetolove,that love is thehighestand the only norm,dependingthe situation,correctbehavior in order to practice this principle in practice.So it isbetterrealize the ethical thought of love.KeyWords:ChristianEthicsLoveFletcherSituation ethicslI 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1引言……………………………………………………1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42.1爱的伦理原则………………………………………..4 2.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7 3爱与境遇………………………………………………..93.1基督教伦理中对爱的概念的理解………………………………9 3.1.1神之爱…………………………………………………9 3.1.2人对神的爱…………………………………………….12 3.1.3人类之间的爱…………………………………………..13 3.2弗莱彻境遇伦理学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阐释与发展…………14 3.2.1境遇法………………………………………………..14 3.2.2哲学基础………………………………………………16 3.2.3爱是最高和唯一的规范……………………………………17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254.1现代社会对爱的伦理诉求……………………………………25 4.2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275结语…………………………………………………..30 参考文献…………………………………………………31 目录致谢…………………………………………………..34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5IV 1引言1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这个瞬间变 化多端的社会中,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人们追求的越来越多,并不断满足 着自己各种需要。人类在对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不得不更加依赖自然界,人们变 得越来越理性的同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茫然。道德选择的多元化让人们在 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越来越迷失自己,即便是有理性的人也在有些时候显得无能 为力,道德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淡漠了。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们在道德生活领域好像已经不自觉地丢掉了道德的重要支柱。同时,在生活 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道德的发展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危机,诸如价值失衡、利 己主义、功利主义等。当人们在生活中普遍感到在道德选择面Ii{f无所适从时, 就不得不在我们的道德著作中去追寻自己的道德信仰。基于这一目的,本文重 新探寻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伟大之处,以期对今天人们的道德选择有所帮助, 从而让社会更健康的发展。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呼吁人们为人处事以爱的原则 行事,不但要爱自己,更要爱邻人甚至是仇人,用爱心去对待生活、处理人事。 因此,在社会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道德问题时,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倡导的爱人 如己、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精神,给当今的道德生活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让 人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 从理论意义来看,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瑰宝,它指导 了人们的道德生活。在历史上,爱的伦理不仅是基督教徒的信仰之所在,也对 其后历史上的道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在人们的 道德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犹如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给于了人们道德上的 支撑。它是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的道德指针。本文通过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 分析,再一次向人们展示我们已有的精神文化财富,让人们从中汲取合理的因 素,以期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帮助。 从现实意义来看,本文的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给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解 决道德问题的新方法和新策略。爱的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在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发挥着积极的、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基督教 爱的伦理思想要求我们爱自己和邻人,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它教导我们不但 要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要爱自己的仇敌,爱和自己有仇的人。这足可以让 l引言我们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阂,不管是人为的隔阂还是种族隔阂等,都可以 化干戈为玉帛,用爱搭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让人们生活得幸福,社 会也更加和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基 督教爱的伦理会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基督教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管是西方学者还是我国学者都对 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基督教伦理思想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瑞典虞格仁所著的《历代基督教爱观的研究》中,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的 爱:一种是以神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的爱,一种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自下而上 的爱:前者是基督教之爱,后者是一切哲学和其他宗教的爱。美国的欧文?辛格 在其《爱的本性》书中,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分析了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这 种爱是超越性的爱。这种爱是近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人类之爱的基础。还有其 它一些著作都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并且都取得了发 表了自己的看法。 而对于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国内的研究尚不是很充分,在著作方面还没 有一本完整系统的书出现,只是翻译的弗莱彻的著作。对他的研究也是零星见 于一些书籍上,主要介绍了弗莱彻的生平事迹,境遇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并对 境遇伦理学做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对弗莱彻提出的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的 采取符合爱的原则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情况下 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漩涡。 相比之下,国外对于境遇伦理学的研究要久远一些,他们都对境遇伦理学 做了正反两方面地评价,认为它抛弃除爱之爱的其它一切原则势必会造成一些 不方便与不稳定性。 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采用了比较法及文献法等方法,阅读了大量书籍如《基 督宗教伦理学》、《基督教的本质》、(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美是上帝的名字》、《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等作品,并且也阅读了国内外相关论文,为写好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在探讨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时,是以弗莱彻的境 遇伦理学为例的,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阐释和发展, 二者都以上帝之爱为最高原则,但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依据随时随地的具体 的情况而选择符合爱的原则的行为的,因此也用到了比较法。此外本文也用到 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方法。2 1引言本文的写作框架是: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 写作背景和意义,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现状及所面临种种 道德困惑,及人们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迫切需求。第二部分写了爱在基督 教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爱是统摄一切的核心与总纲, 是最高的诫命。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首先介绍了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爱的具 体含义,基督教的爱是指上帝之爱,人类之爱是对上帝之爱的回应,上帝对人 类充满爱,作为回应,人类更要爱上帝并且人类之间要互相关爱。接着以弗莱 彻为例,说明了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阐释和发展。弗 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根据具体的行为境遇,以上帝之爱原则为指导,做出合乎 爱的行为选择。第四部分介绍了现代社会对爱的需求以及爱的伦理思想的现代 意义。第五部分是结语。3 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2.1如何理解爱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人类伦理道德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给人类留下了十 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仔细分析基督教的伦理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爱的诫命是至 高无上的,爱是最高和唯一的规范。上帝对人类充满了爱,作为回应,人类也 要爱上帝和邻人。2.1.1爱的伦理原则早期基督徒为反对当时的希腊传统,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训诫:“如今常存 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①爱贯穿在基督徒生活的各个 方面,是行为合法性的依据。在希腊化时期的多神崇拜氛围中产生的以一神崇 拜为中心的基督教伦理中,爱是体现道德实践、价值、标准、人性、感情等要 求的新伦理原则。 在道德实践观上,爱的原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行。基督教伦理强调信徒道 德实践品行。根据耶稣基督的教导,人是必然需要承担责任的,但人的责任主 要是对上帝的责任。只有在此责任之下,人才能够使自我得到拯救。自我拯救 的实践根本在于与上帝的沟通,这种沟通的实现既可以靠像使徒如保罗、约翰 一样敢担大任而最终殉道的社会活动家,也可以靠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个人。因 此,人们很难主动承担世俗的责任,即使能够承担,这种责任也是世俗统治者 所有的,而与道德无关。虽然基督教发展到后来,基督徒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 管理,对世俗社会义务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个人的道德修行与公共义务 的关系依然有明显的冲突。这说明了基督徒道德实践本身所具有的个体性特点, 这一特点,使基督徒能够在风雨飘摇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下来,并且逐步发展壮 大。 在价值观上,爱的原则把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放在精神世界和来世拯救上。 在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中,人生生活的目标是现世可以实现的幸福,对生活的现 实谋划与预想,占据了世俗生活的主要的领域。在道德哲学上,虽然人们曾探。‘圣经?马町福音:},22:37—404 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讨灵魂的由来与最终归向,但在根本上,人们应该在现世实现灵魂的固有本性, 在求知、爱智的理性活动和世俗政治活动中实现人生的至善。与此不同,基督 教虽然也包含着人生幸福的承诺,但这种承诺是对人的信仰与道德实践的最终 回报,它不是人生现世追求的目标,也不是人生积极的追求,但它也并非一定 要人们以牺牲现世利益为代价。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 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近世得百倍的,就是房 屋、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然而, 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①这说明:幸福只是在现世和 来世的回报,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并不构成人们当下的品行。 在德性观上,爱的原则强调人对上帝神圣性的顺从。这种顺从的属性规定 了人的基本品行。希腊人提倡“勇敢”、“荣誉"、“自信"、“富有"、“和谐”等 美德,并且多从用了再有的现世的角度和从它们给人带来的便利的角度来规定 德性。而基督徒立足于一个来世的立场,认同诸如“谦卑’’、“恭敬’’、“忍让”、 “孝敬”、“仁慈’’等柔顺德性。即使节制、正义等这样的德性为基督教所认同, 但其前提必须是:只有从拯救的角度考虑,从爱上帝的角度考虑,这些德性才 具有意义。基督徒也肯定公义或正义德性的必要性。严格地说公义或正义意味 着照一个人的行为给予他所应得的。按照这个公义,一切人都应当受到诅咒, 只不过是神为信他的人准备了救赎。这种德性观念具有注重精神追求的倾向, 强调以理智控制激情和欲望,因此又具有与希腊人的德性观相通融的一面。这 说明基督教道德对希腊道德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吸收。 在道德标准上,爱的原则采取“这是你应当做的"绝对命令式。这种命令 式必须是无条件的接受信仰和启示,因为道德之根基在于神而不是人,道德的 标准是信仰主义的而不是理性主义的。所以人们不能以论辩或理性的权衡考虑 后果,或对它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而在希腊人方面,在道德标准上要求理性主 义的精神:一方面,以理性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另一方面,以纯粹思辨为 最高的幸福生活。从耶稣开始,基督徒传播的对象是不同民众,耶稣强烈反对 知识的垄断,努力倡导信仰主义。保罗在希腊和罗马传道时,屡遭希腊知识分 子的攻击,他对此做出了批评,并警告信徒不要“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 不照着基督,乃照着人间的遗传和现世的哲学,就把你们掳去’’。@这可以看作o‘圣经?马可福爵>,10:29_-3I @‘圣经.哥罗西书’,2:85 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是信仰主义对理性主义批评做出的回应。在基督教的早期,为了在普通民众中 发展教义,道德标准上的理性主义与信仰主义的冲突很激烈。这种情况在基督 教思想成熟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基督教提倡绝对的信仰;另一方 面,也主张对这种信仰予以理性的权衡、论证和表达。 在人性论上,爱的伦理原则期望人有获得解脱的本性。因为人性被打上了 “原罪”的烙印,又因耶稣的赎罪而获得解脱。人是否最终获得拯救,取决于是 否热爱上帝,并遵循他的教导爱人如己。而希腊人一般认为德性是人性的实现, 人性在自然禀赋上的不同决定了人在道德上的不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 为,只有少数天赋卓越的人才会拥有完满的德性。希腊道德哲学的核心之一是 关注个人德性的完善,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个人的本性是否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强调对城邦整体福祉的关怀。即使是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派, 虽然提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具有“世界公民”的 平等资格,但也普遍认为人的本性的完善是最重要的。基督教爱的伦理原则是 利他的,这是扩大了的父子之爱、兄弟之爱。“爱神的,也爱他的兄弟,这是我 们从神那罩接受的命令。"①爱使基督徒组织起来,形成共同生活和信仰的教会。 从普爱、利他的角度来说,教徒在教会中的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它的教义和 实践与个性化和个人化的希腊道德哲学精神是不同的。但基督徒对个人拯救的 关切也可理解为个人化的追求,人与人在道德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在政治和社 会上也是平等的。因此,早期基督徒生活以群体主义为特征,但它的道德观仍 然保留了希腊时代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特征。 在道德情感上,爱是需要道德情感的推动而实践的伦理原则。基督教的爱 是源于上帝的、最高的神性道德。它认为,上帝之爱不仅是一种先于并高于理 性的精神活动,而且也是人的理性能够蒙受的最广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 上帝之爱与希腊道德中的爱是不同的,上帝之爱是由上而下的俯就,表现为谦 卑的服务、柔和的服务;而希腊人则普遍地把爱视为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 趋附,视为与理性联系的对神的完满性和思辨活动的期待与欣羡,其最高层次 或是对理性的执着而近于狂迷,或是最高幸福的获得,表现为热忱的企求。希 腊人的爱是智慧、公正、勇敢、节制诸美德之爱,而基督教的爱则是慈爱。希 腊人侧重从外在事功来界说爱,而基督教则侧重从心灵得救来界说爱。在基督 教爱的原则的驱使下,上帝化身为耶稣,降临人间,在十字架上承担恶名而死,①‘圣经.马可福音',4:21 6 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其苦行和赎罪足以成为基督徒挚爱的榜样。基督之爱推动的道德、宗教活动应 是对世界与他人的主动、积极的关怀,让正在受苦难的众生获得解脱。基督教 之爱与世俗道德之爱的区别在于它设定上帝之国为精神来源,因此对基督徒来 说,人的生活与生命并不是终极目的,对他人与现世的爱只有跟随上帝的教导 与榜样才有真正的价值,才能升华为无私的爱。可以说基督教的爱以上帝之国 超越性目标,以对他人与世界的服务为内在性目标。基于后一个方面,基督教 把它与希腊精神联系起来,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原料;基于前一个方面,基督 教又把它与希腊精神区别开来,成为一个既在普通民众中能够凝聚普遍信仰情 感的道德常识,又能在知识分子中产生具有一定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原则。2.1.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信、望、爱既是上帝的恩赐,又是人对上帝的敬奉。它们之间有区别,同 时又不可分离地联结在一起。信和望之间不同之处有三:一是信的可能是善的, 也可能是恶的,所以信的不一定是望的;二是信的不但有属将来的,也有目前 的和过去的,而望的必定是将来的;三是信的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望则 只是对盼望者自身发生影响的事。信与望有一点彼此相同,就是人所信的和望 的都是未曾见过的。信必然是望的发端,没有信,望就不可能存在。同时,信 与望合起来又成为爱的前提。没有信与望绝不会有爱。但是,反过来说,望是 信的伸展,而爱又是信与望的归宿。所以圣奥古斯丁说:信、望、爱互为傍依。 爱是上帝对人的最高诫命,但首先是上帝本身,是上帝借以统御万有的法 则。狄奥尼修斯说,爱“所指的都是一种在至善至美者之中造成统一、联合和 特别的混合的能力。这种能力由于至善至美者而预先存在。它将同一阶层的事 物联合在一个相互关怀的统一体之中。它推动在上者援助在下者,鼓励在下者 向在上者回归。”① 万物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爱是它们的动力,但是除了人之外,事物并不 懂得爱,而只是任凭自身的重量上升或下降,分离或组合。比如燃烧的火是上 腾的,抛出的石块则是下坠的。人的心灵为上帝之爱所灌注,因此人本身包含 着爱的种子,人懂得爱。当人皈依上帝之后,更认识了上帝那超越一切的爱,从而摆脱了情欲的纠缠,接受了上帝的两条诫命——爱上帝和爱邻舍。上帝就是爱,而人肖似上帝,因此人也就是爱,爱是人的一切生活的目的和准则,唯o‘神秘神学’,367 2爱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地位有爱的人才是善的人,义的人。圣奥古斯丁说,爱“在人心中的分量越大,那 人就越善,因为当我们问某人是否良善时,我们所问的并不是他信什么,或盼 望什么,而是他爱什么,因为一个人爱的正当,就必然信的正当,希望的正当" ①。又说:“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爱的程 度也就是义的程度:初步的爱,就是初步的义;高一层的爱,就是高一层的义: 非常的爱就是非常的义。"圆 人是籍着爱寻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平安境界的。圣奥古斯丁认为这个过程包 含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还沉沦在最黑暗的愚昧中,理智尚未开化,完 全依照肉欲需要生活;第二阶段,人籍着律法得知自己有罪,但因受制于各种 情欲,不能遵照律法生活,因而明知故犯成为罪奴;第三阶段,由于上帝的灵 的启动,尽管邪恶的情欲并未就此退去,但人己然生活在义里;第四阶段,人 若谨遵律法,恒久敬虔,将圣爱至于生命之上,就会达到平安境界。经过这四 个阶段,爱将在人身上得到升华。不管是在今生还是来世,我们都将恒久的爱 上帝和邻人。回‘教义手册》,117 o‘论本性与恩典',848 3爱与境遇3爱与境遇3.1基督教伦理中对爱的概念的理解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基督教爱的伦理 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具体包括:一方面是上帝对 人的爱,另一方面人对上帝的爱及人类之间的爱。爱的双方是彼此呼应的,上 帝对人类充满了爱,作为回应,人类更要爱上帝并且人类之间要互相关爱。这 主要表现为:首先,神之爱,即神爱也就是上帝对人深切的关爱;其次,人类 对神的爱,即人要怀着感恩之心用同样的爱去爱上帝:最后,人类彼此之间互 相的爱,不管是对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表现出我们的爱,甚至是对仇敌 我们也要用爱心去对待。 3.1.1神之爱 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重要一方面体现在神之爱。具体有三种形式:第一 是上帝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人与世界万物;第二是上帝与他的选民订立了盟约; 第三是上帝和儿子耶稣自身在挽救人类上所做的种种努力,耶稣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生命。在上述过程中上帝为了人类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帝积极推 动了人类进化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积极促进了人类之间 的相互关系,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上帝之爱的神圣在这个过程中就得到了充 分体现。 首先,在《旧约》的开始部分就可以找到有关上帝创世的说法。上帝创造 世界和人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但是他绝不是出于私欲,因为他是完美的,他并 不需要什么。同时,他也不是因为另一种因素或力量的推动,他之所以创造世 界和人,完全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尊严、伟大、善美;他创造世界和人是完全自 由的。上帝为了人类,在混沌的世界里开创了世界。依照《旧约》的说法,世 界是全能的上帝借自己的言语创造出来的。上帝造了世界和人是他独自完成的, 没有也不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上帝的每一个创造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其对 每一个创造物都充满了关爱。上帝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创造世界的活动中,创造 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上帝一心一意的爱投入。9 3爱与境遇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在混沌的世界,用光明驱走了黑暗,自此有了白天和 黑夜;继而创造出了秩序与规律,自此有了天与地;上帝把爱心平等的分发给 世界万物。在受造物中,人是最后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使人类得到发展,去 追求幸福的生活,上帝给了人类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大脑以及善于观察的眼睛 等等,于是人类成了地球的主人。这表明,追求完美是人的一个本性。更为重 要的是,上帝造和造万物是不同的。上帝之造万物是为了人,所以与人比较, 万物都是卑微的。上帝创造万物是借助于语言,一命而成,而造人,是他亲自 动手的。为了把人和其他的被造物明显的区分出来,上帝还把灵魂赐给人类。 从中可以发现,人类不是普通的被造物,人类不但具有来自土地的肉体,还有 上帝给予的具有活力的灵魂。上帝为了人类付出了那么多,体现了上帝对人类 无私的爱。在每一个创造过程中,他保证了这些创造物本性是善的。爱、善与 创造在这项伟大的创造中溶为一体:生命在爱之中被创造出来,生命都是善的, 因为他们都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体现在创造活动之中的上帝的爱,更加说明 了上帝的爱是通过完全彻底的无私奉献和毫无保留的姿态呈现的。不过,因为 创造的过程并没有在世界的表面显现出来,就只能从世界万物有序和规律的融 合中以及人类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诗中才能看出上帝对人类倾注的心血。所以, 上帝的爱一方面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每一个创造物,另一面又要通过创造物对上 帝和邻人的爱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显现,从而让上帝之爱最大化。上帝的爱与人 的爱相比,是属神的,上帝的这种属神之爱是至高无上的。不过二者之间又有 不可割裂的关系,强行把人之爱从上帝之爱中拔出来,不但会切断人之爱的神 性源泉,又会造成上帝与其创造物没有关系的假象。 其次,为了显示对人类的爱,上帝与以色列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约定,约 定将世世代代地为其保驾护航,上帝是他们永远的依靠,为他们平静的生活提 供保障。这一点在基督教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上帝在西奈山上与以色列人订立了盟约。上帝对他们说:“你们已经看见了我一E主怎样对付埃及人。我背 着你们,正像母鹰把小鹰背在翅膀上,把你们带到这里给我。如果你们服从我,守我的约,你们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属于我,但你们是我的选民,是神圣 的国民,是事奉我的祭司。"①通过这种方式上帝展现了他宽广博大的爱。在基 督教的著作中我们看到,虽然以色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这个约定于不管不顾, 但是仁慈的上帝并没有厌弃他们,而是主动选择了一次又一次地宽恕了他们,。姚新中.孺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170 lO 3爱与境遇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悔过机会,让他们能重新得到幸福。上帝用自己无私的爱 让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关系在每每出现危机的时候都能够化险为夷,彼此修好。 但上帝也看清楚了以色列人很难改变的背信特性,这必将招致上帝对他们进行 惩罚。所以,为了让背信弃义的以色列人回头是岸,上帝煞费苦心的不停地做 出种种努力,以期让他们重新走回正道。以色列人很清楚,上帝对他们充满了 仁慈之爱,必定不会抛弃他们,而会和他们建立起新的盟约关系。耶利米曾经 预言到:上帝爱其选民绝不会改变,上帝的这一决不动摇的爱,将使他与人建 立一种新的盟约,并且把这一盟约写到人们的心底。①耶稣选择了在进行最后晚 餐的时候,重新订立他与人类之间的盟约。这个新盟约的标志是耶稣被钉在十 字架上的牺牲,象征是代表耶稣的血的葡萄酒,最后的完成是耶稣的复活。 新盟约的中心思想是宽恕。耶稣通过自己牺牲使上帝与人类订立了新盟约。 盟约中传达的不是人类必须遵守的众多约定,而是一种更加明确清晰的爱。耶 稣通过一个更为本质和更为内在的方式将感性的人与超感性的上帝连接在一 起。由于耶稣的存在,人与上帝之间的悬隔问题便解决了,一条通往上帝的路 便明白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爱在《新约》中作为一种恩赐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上帝为了拯救堕落的人,以耶稣自己的死换取人类的活,彰显上帝对人类无私 的爱。总之,旧约要求人们听命于上帝;而新约强调的是爱,用爱建立起人的 自由空间。虽然旧约和新约是两个中心不同的盟约,但是都充分体现了上帝的 爱。上帝的意志是爱,即普爱众生。 最后,上帝的爱很完美的体现在创世和盟约之中,与此同时,在其自身也 得到了体现。上帝的根本特性是爱。虽然上帝创造万物生命,并对他们倾注了 深深的关爱,教育他们一定要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对上帝对邻人一定要忠诚、善良,但是人类还是没有遵从上帝的这个最基本的意志。上帝创造了人——亚当和夏娃,他们却经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失去了上帝的肖像和儿童的 纯洁,从而从不死的变为可死的。亚当的罪产生于情欲,他的罪作为原罪随同 情欲在他的后代中遗传下来,于是一切人从生下来便是有罪的,便逃脱不了上 帝的惩罚。但人对这种“原罪"又没有能力去彻底偿还。因此人类注定要付出 巨大的代价才能弥补。 上帝是恩慈的,他并没有弃绝人类,而是努力救赎他们。为了拯救这些有 罪的人,上帝把儿子耶稣派到了人间,化作为有血有肉的人,降临世上,以自o‘耶利米书>,31:3111 3爱与境遇己的受难和死亡赎取人的罪。并使众人相信他能够饶恕他们所犯下的错误,有 能力把他们拯救出来。于是就出现了耶稣后来的众多努力。其中最为深刻的表 现形式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死。在耶稣事实上是成为了上帝解救人类的牺 牲品的基础上,人和上帝重归于好。尽管耶稣好多次感到不幸即将来临,但是 他却仍然选择了自我,耶稣的受刑和死亡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出于自己的意 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救护人类的心灵。他要为救赎人类而舍身。通过唯一的儿子一耶稣之死把人间的丑陋暴露出来,上帝引导人们悔悟,使人类的灵魂得到升华。耶稣的这种拯救很显然的表现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为了世人背 负十字架并勇于受难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带给人类强大的震撼,也同时感染着 他们向善。这种爱在耶稣的牺牲中完全的显现出来:“上帝那么爱世人,甚至赐 下他的独子,使所有相信他的人不灭亡,反而得到永恒的生命。"①“但是上帝 对我们显示了无比的爱,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而死。"@用这 种方式,“基督教把其信念与爱结合起来了,作为神性的爱是世界的唯一拯救者 与人类的唯一希望。不仅如此,基督教的希望表现在神爱中:没有圣灵,人不 可能自己从人的世界提升到永恒的天堂;人将永远是罪人,不可能达到超越。"圆3.1.2人对神的爱 上帝具有无限的美德。他被世人无限的爱着。世人原都是罪人,上帝为拯 救世人,牺牲自己的唯一儿子,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牺牲最终铸就了道成肉 身的精神,让世人依附在上帝的爱中,并深深感受着这份爱。而人类不能仅仅 得到爱,同样也要献出自己无私的爱心,像上帝爱人类一样去爱上帝和邻人。这样说来,世人就需要去爱上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④ 也就是说,“人对上帝的爱不仅仅是表现在遵守一项法律义务,也不是单纯 的存在于宗教仪式之中,这种爱占据了一个人的全部,它必须来自‘人的整个 心灵’,并且必须导向对天主的‘依靠’,这种依靠关系是活生生的、富有动力o‘约翰壹书>,3:16 o‘罗马书》,5:8。姚新中.儒教‘彳幕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I版社,2002:173o‘马太福音》,22:3712 3爱与境遇的。"①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人对上帝的爱是积极主动的。并通过上帝的种种 努力使这种爱在世人心中生根发芽。如果没有上帝的努力,这种爱就不会得到恰当表达。“爱并不等于外在行为中的利他——放弃自己的财产去帮助别人,也 不等于禁欲实践——放弃自己的肉体欲望甚至放弃自己的肉体。爱的含义比这一切都广。爱更多的是表现在内心深处而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之中。"@这段话充 分说明了爱上帝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对上帝的爱超越一切。“对上主的爱的至高无上在本质上首先是属 灵的而不是情感的,其基本要素是对天主及其之一的最高尊敬。因此,圣爱必 须在重视方面占首要地位,也就是说,对上主的重视必须凌驾于对其他美好事 物的重视之上。"@爱上帝应当是一心一意的,应当用尽人类全部的精神和情感 力量。从中可以得出,上帝之爱的神圣性在于爱的内在动机的纯洁和无私。我 们必须以纯洁和无私的爱的行为来表达上帝的爱。另一方面,爱要有外在的行 为和内在的认同。我们不能仅仅欣赏上帝的爱,而要用真诚的行为实实在在地 实现它。爱就是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并且付诸行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 尽可能的多做好事。这不仅仅体现在重大的灾难时刻,更重的要的是要在日常 生活中贯穿这种爱。“每天在履行数以百计的微不足道的义务时,即使是最普通 的,我们都应当怀有一颗宽宏大量的高贵心灵,怀有对上主之更大荣耀和基督 之美好喜悦强烈的和永不止息的关切。"④爱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果不用 行为实现爱,那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会流于轻浮。同样,如果我 们有行为,但不是出于内在的爱心,也不是完美的爱的行为。“我若能说万人的 语言,能说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那么我也只是个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 若有先知的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具有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 所以能够移山填海,但若没有爱,我就什么都不是。我若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 予穷人,舍己而置身于火焰之中,若没有爱,仍然与我毫无益处。"@只有出于 对上帝之爱的接受和回应的基础上的爱的行为,才能体现出一个人对上帝真正的爱。3.1.3人类之间的爱。(德)卡尔.白含客著.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l川.静也等译.一l: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8。姚新中.儒教.‘j皋督教——仁Jj爱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j版社,2002:179.鸯(德)卡尔.臼舍客著.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IMI.静也等译..f: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17 回(德)卡尔.自舍客著.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M】.静也等译.j: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18 o‘哥林多前书>,13:l 13 3爱与境遇上帝的爱的实现要以人类的爱为载体,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 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中存在着这样的命题:“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 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①上帝的爱是人类的爱的源泉和前提,而人类 的爱是上帝的爱的实现和表达。“爱慕天主必然包括爱邻人、爱神的受造物;因 此,爱慕天主必须要在现实的爱的行动中证明自己……弟兄的爱为天主的爱提 供了一个决定性的活动领域。如果不能爱我们的邻人,就不可能爱慕天主。”圆因 此,只有按照上帝的指示,“爱人如己”,才能实现人类对上帝的爱。要爱的邻 人包括所有的人:亲属和外人,本国人和外国人,朋友和敌人,个体和群体(家 庭、团体、国家)。所有有关个人意义上的爱邻人的论述,同样也适用于群体意 义上的邻人之爱。 我们同样要用爱邻人的爱去爱我们的敌人。在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爱敌人 成为了爱邻人的很自然而然的扩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上帝之爱的一项非常特 别的特征是对敌人的爱。耶稣对旧教条中爱邻人但恨敌人的说法进行了有力的 反驳,“如果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功德呢?就连罪人也爱那些爱他 们的人。如果你们只善待那些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功德昵?就连罪人也会这 样做的"。@在基督教爱的伦理德思想中,仅仅爱邻人是不够完整的,是远远不 够的,还必须用同样的爱去爱敌人,要像爱邻人一样爱敌人。这就意味着我们 要爱那些诅咒我们的人,要爱那些虐待我们的人,要爱那些恨我们的人。对于 普通人来讲,尽管这比爱朋友和爱邻人困难得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 也有共同的地方:即都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很真诚的尊重。3.2弗莱彻境遇伦理学对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阐释与发展3.2.1境遇法 弗莱彻曾指出:“这种新道德只是方法,而不是任何体系,是基于境遇或背 景的决策方法,但不企图构建体系。"④他认为体系是指同自由和多样性最不相 容的东西;而方法是同自由和多样性的存在息息相关的东西。他看重的是境遇o‘马太福音',22:37 。(德)卡尔.白舍客著,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l咽.静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25 西‘路加祸爵》,6:32。(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Jj版社,1989:314 3爱与境遇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作为一种新的伦理道德。此外,他认为任何道德体系不管 如何自称为“正统神学",都是非基督教的,或者说不完全是基督教的。原因是, 在他看来,道德被耶稣定义为“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价值",一旦人们认识到道 德的这一定义,道德就是以个体为衡量标准的道德,这样的话,所有的基督教 伦理学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形成的。不过,他也指出,他的新的道德不是新 的,其根源存在于西方基督教的道德传统中。他从方法论着手,检讨了在基督 教伦理学中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提出了新方法即境遇论。 境遇伦理学也可以称为语境论、环境论、或者是现实论,这些称号都揭示 了境遇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任何时候都要依据行为人所面临的境遇、当时的 具体环境因素以及背景等,由行为人自己做出行为选择。按照这种方式,境遇 的变量与规范的常量同样重要。在弗莱彻看来,在做出道德上的决定时,事实 上有三种可以选择的方法:律法主义的方法;反律法主义的方法;境遇的方法。 律法主义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原则作为引导人们的做出道德选择的强制性的方 法。“这种方法,人们面临的每个需要做出道德决定的境遇,都充满了先定的一 套准则和规章。’’换句话说,在做出道德上的决定时,是到己经设置好的律法中 寻找准则,并依照这些准则,而不管这些准则是否是有效的。通过这种方式, “仅仅律法的精神实质,连其字面意义都占据支配地位。"很多宗教都是律法主 义。人们面临选择时,解决方案都是确定的,即一律到经典书籍中去寻找。由 于生活越来越复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律法也堆积起来,规则上面又套上规 则。这种思维方式使人们思考问题时越来越被动,丧失了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逐渐形成了一种盲从的心理特点,最终使道德成为一个“道德的不道德”① 反律法主义和律法主义持有的观点完全相反,它的基本思路是,当人们做 出道德选择的时候,不是凭借任何原有的规则和规范,甚至从不涉及任何规则。 换句话说,在每个当下或独特的境遇中,人们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根据 的是具体的情况而不是依据任何原则。反律法主义彻底放弃了道德规则和规范。 反律法主义有两种原始形式,一种是自由放荡,这种形式的反律法主义认为是 信仰而不是律法带来灵魂的拯救。只要有信仰,他们的幸福生活就有保证,就 可以不受任何律法的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最终会造成道德的滑坡;另 一种反律法主义是关于特殊知识的观点。它认为人拥有一种超良心,可以指导 人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因而就不再需要规则。这种反。(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915 3爱与境遇律法主义同律法主义一样是不可取的,原因是它在反对基督教各种律法的时候, 也把基督教的爱的原则抛弃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良心的神启论,亦或是本能论, 它完全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采取行动。在当代,反律法主义主要体现在存在主 义伦理学中。它不承认任何普遍有用的规范,最终将导致道德的虚无主义。 弗莱彻认为,反律法主义和律法主义都不是解决道德困境、采取道德选择 的最佳方式,这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他在Ii{『人的境遇伦理 学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探索,从而非常系统地提出了介于反律法主义和律法 主义之间的基督教的境遇法。 对于境遇论者来说,一方面,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他也随时 随地准备在任何境遇下丢弃这些规范,以便更好的实现爱的原则。这种方法认 识到理性是一个道德决策的工具,承认并遵循爱是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 弗莱彻认为,“境遇伦理学的要旨是通过绝对的规范和一种计算方法,从而达到 一定背景下的适当,不是‘善’或‘正当’,而是‘合适’"。o 弗莱彻似乎只有一个规范,是上帝的爱,其他规范都是相对的。任何道义 上的选择,以爱为宗旨,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遵循这些准则。其他规范 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况,只有神的爱,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所以,境 遇因素就是极为关键的,甚至可以说“境遇改变规则和原则"。圆 综上所述,境遇法是一种既不完全放弃原则,又总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 取行动的方法。它产生以后引起了对手的广泛批评。尽管弗莱彻的境遇伦理有 自己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并且这些理论系统都有自己的来源。但是它的批评者 认为,它的内容缺乏理论上的支持,这一点也获得了弗莱彻自己的同意。这是 因为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合每一个具体的时间来解决道德困境, 而不是仅仅建立一个系统。他认为传统伦理拘泥于道德原则,满足于发号施令, 只关心我们应当如何做的行为守则。但是境遇伦理学主要关注的中心是:在具 体事件的原因、状态的影响下人们的行为选择。 3.2.2哲学基础 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关注选择的道德,因为它尽可能充分考虑 到每个道德决定的背景,它要结合人们生活中面临的现实情况。这说明弗莱彻。(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讧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版社,1989:19 。(美)约瑟人.弗莱彻著,程立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16 3爱与境遇不仅要考虑现代的道德问题,还考虑现代生活,它不只是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也对生活中的问题思考。因此,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时候,我们以什么作 为道德选择的指导呢?弗莱彻明确指出:在行动过程中的实用主义,相对主义, 实证主义,个性至上四个切实可用的原则。 3.2.3爱是最高和唯一的规范 弗莱彻认为他所创的境遇伦理学有随着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的极大灵活性, 它不企图构建体系,但是为了更加有力量的回击传统的伦理学的相关论点,他 不得不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新道德观念系统,这个系统首先以四个理论为哲学基 础,并且在境遇伦理学一文中他提出了六个基本命题。这六个基本命题主要是 从价值论、公正论、手段和目的等几大方面来阐述爱的特性。 命题一、爱是善,并且唯一永恒。在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价值问题。 境遇伦理学认为,“只有一样东西是内在善,这就是爱,此外无他。"①我们可以 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句话。 第一、境遇伦理学认为其它善只是表面上的,不是发自内心的,除了爱之 外。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围绕着什么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产生过很多命题,他们 各成一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彼此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如中世纪出现 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在唯实论看来,上帝认同某物, 原因是它本身是善的。即事物是不是有价值在于它自身的属性,而不在于上帝 是不是需要它。事物自身是善的决定了会得到上帝的认可。而唯名论则认为事 物有价值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上帝的需求。这里,被称为善的东西,不是因为其 它的任何原因,而只是因为在上帝眼中它是善的。所以,境遇伦理学认为,善 都是唯名论的,除了爱之外。它主张事物能够获得价值是在于它帮助了别人或 伤害了别人,如果他帮助了别人就是善的,如果他伤害了别人就是恶的,除爱 之外的任何事物自身都不会自行有价值。因此,价值就成了相对于人的价值, 而不是相对于物的价值。这样一来,人或上帝就成了价值的决定者,他们有权 利来确定事物是否有价值。善恶不是万物所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属性,它依据具 体境遇而变,在这种情形下是善的,在那种情形下则可能是恶的。只有上帝之 爱本身是善的,并且无需证明,因此成为衡量事物是不是有价值的标尺。。(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妊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iII版社,1989:2017 3爱与境遇第二、爱是上帝固有的属性,而是人外在的处事原则。弗莱彻认为,只有 爱是判断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境遇伦理学的唯一信奉的原则。而善恶、是非、 评价、品质这些东西都是人外加于事物的,并不是事物自身的特点。只有爱永 远是善的和合理的,不随具体情况而改变。但是,对于爱的内容,弗莱彻没有 说清楚。事实上,爱不仅仅是人面对外界时选择的一种形式原则,还是一种态 度,是一个人对待周边事物的方式,它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依附于一定的 条件并在其中表现出来。也即,爱是境遇伦理学中唯一和最高的人们选择具体 行为方式的指导原则。不过,上帝才是人类要爱的最主要目标,人们爱自己和 爱邻人,总归还是为了爱上帝。爱体现在上帝身上就能成为单独存在的不依附 于任何外物的存在。爱仅仅是上帝固有的属性,此外无它。这样,在上帝那里, 爱是善,并且唯一永恒。 第三、境遇伦理学认为善是价值外在论,除了爱。与律法主义者所不同的 是,弗莱彻关心的是人在具体的境遇中是如何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是否帮助了 人,体现了爱的思想。弗莱彻认为,除爱之外,善是一种外在事物的价值,而 非内在固有的特性。原因是价值是我们在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帮 助时在我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是由人来决定的。 比如说谎话,我们不能认为一定是恶的,而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善恶。在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目的还是为了让别人幸福快乐。当我 们面对具体的情况时,如果我们行为的选择体现了我们最大的爱心,这种行为 就被认为是善的。所以,爱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善。 命题二、爱是唯一的规范。所有的行为准则都可以用爱来概括,我们主要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句话。 第一、爱取代律法。传统伦理学认为律法与爱是相通的,所以人们可以通 过遵守律法来达到爱的目的。但是,时间在逐渐迁移,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根 据具体情况形成的律法是固定不变的,而具体的境遇是在不断变化的,就不可 避免的造成律法的滞后性,不再适用于新的情况。基于这一点,弗莱彻提出了 用上帝之爱来取代僵死的戒律。这样就使律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重新拥有 让它更长久存在的精神基础。律法遵循爱的原则,是达到爱的目的的途径。爱 是律法的精神实质,当律法是以爱的原则为最高目标时,人们就要毫无疑问的 按照律法办事。但是当律法同爱的精神相对立时,只需按照爱的原则行事。 第二、摩西十诫也可以用来解释境遇论。弗莱彻认为,基督徒为了爱是可18 3爱与境遇以违背摩西十诫的。因此,要依据具体的境遇灵活性地运用十诫,不可机械地 照搬照抄。弗莱彻非常认真的研究了摩西十诫。第一条:“除了耶和华以外,不 可信奉别的神。’’弗莱彻认为这在这单说的是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而不是一个在 为人处事中需要遵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因为这个戒律对于不信基督教的 人是无任何控制力的,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坚守爱的精神,基督徒甚至可以 假装没有上帝这一信仰,因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他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哪些人 是在表面上违背他而实际上是严格按照上帝爱之原则行事的,哪些人不是这样 做的。如此一来,一个人就可以有极大的灵活性,并且随时随都可以在具体的 境况中假装背弃上帝,只要以爱为最高行为原则。第二条:“你不可为了自己而 制造任何东西的偶像。"从这里弗莱彻看出,上帝是不可用任何作品代替的。但 事实上,基督徒一直在不停的背弃该律法。第三条:“不可妄称上帝的名。”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法庭或牧师接受圣职就可以说是妄称上帝的名。同时,当我 们在具体的情况中违背这一条可以得到善时,就可以置他于不顾。第四条:“谨 守安息日——_这一天不可工作。’’事实上,这早已被教徒抛之九霄云外了。因为 人们认为自己的所做的越多,日子也会越过越好,安息日工作可以让自己的生 活更好更愉快。十诫的最后六条:尊敬父母,反对杀人、通奸、偷盗、作伪证 和贪婪。境遇伦理认为它们有时候也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具 体的情况是可以抛弃的。比如“勿杀人”,在死刑中杀人却是合情合理的,大家 都赞成的,因为死刑犯作恶太多是人们不能忍受的。 第三、上帝之爱是独一无二的最高原则。基督教罩所有的教条都必须以爱 为首,体现爱的精神,一切的以爱的准绳为行事规范,如果它们不遵从爱的原 则,我们就可以甩开它们。但我们必须清楚,这里所说的爱是最高意义上的上 帝之爱,同时包括对自己和邻人的爱,而非性爱或者友爱。因此,它比一切爱 更具有价值。 第四、通过批判反对意见来告诉人们爱是唯一的规范。反对意见主要基于 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境遇论忽视了人的罪孽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 人的理性的局限性”。①弗莱彻认为境遇论者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由于考虑不周, 有时候也会出现失误,有时候会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不顾及别人,但是与律法 所规定的人们必须履行的一定量的义务不同的是,在境遇者看来,爱的实现没 有任何的限制,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最大能力能实现多少就实现多少,尽可能地。(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89:6519 3爱与境遇最大程度的实现爱,它所追求的是善在具体情况中的最大化的实现。律法是僵 硬不变的,你只需按照律法所规定的义务行事,在律法中不存在或者是律法中 没有牵扯到得,你就不需要去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变,就会 出现一些前所未见的新状况、新问题,这样一来,律法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 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相 反地,上帝之爱要求的是对自己和邻人的关爱,他不具有强制性,每个人为了 合理的解决道德问题,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选择。所以,与律法 相比,上帝之爱就极强的适用性和完善性,爱就成为唯一的规范。其二,“境遇 方法太容易为自私的人和难以捉摸的动机提供自觉、不自觉的合理化论证。"①这 一点弗莱彻是坚决反对的:这种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人想要投机取巧 也可以用律法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如果真有人想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披 上合理化的外衣,那么不管是境遇方法还是律法都可以为他所用。在这种情况 下二者是一样的。 命题三、“爱同公正是一回事,公正就是被分配了的爱,仅此而己。’’圆这一 命题说明了爱的具体内容。这个命题主要从爱要从事谨慎、把爱与公J下重新结 合、爱要开动脑筋以及余论等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爱需要从事谨慎。这恰恰指出了在执行爱的原则时需要的品质。在 弗莱彻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分配爱是是否公J下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实 现公正就要把爱按照合理的原则进行分配。由于社会具有复杂性,方方面面都 需要不同程度的爱。那么面对一系列的需求者爱应该怎样被分配呢?这就要求 我们在分配爱时要小心谨慎,计算清楚,不可有一丝的懈怠。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对爱进行合理的分配。按照个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不多不少的公正的分配。 就达到了我们要求的目标,因此可以说“爱就是公正,公正就是爱"。@ 第二、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灵活应对。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两难的道德 选择,甚至更多难道德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好好思虑,灵活机智 的应对,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从而选择一种更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爱。比如一个人的妻子得了重病,他有无钱医治,而一个 药店恰好有能医治他妻子病的药,面对这样的两难境遇,他该如何选择?是放①(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托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fl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版{t,1989:68 雪(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Ij版社,1989:70 。(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IM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il;版社,1989:7120 3爱与境遇弃医治看他妻子死亡还是主动去偷取药物,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诸因素,选择一 个最佳的办法。境遇伦理学接受了前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一策略。 但是,弗莱彻对这一原则进行了修改,他认为上帝的爱是最高原则,一切都要 按照爱的原则行事,对自己和邻人的爱是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幸福。 命题四、爱不是喜欢。它的意思是“要追求世人的利益,不管我们喜不喜 欢他。"①弗莱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上帝之爱并不是从一己情感出发的爱。基督教的爱是指我们为人处 事的态度,不是个人情感上的关爱,他要求我们关心人类和关心他人,而不是 出于一己之私只顾个人情感,它是出于意志上的爱,而不是欲望和情感化地爱。 因此,基督教的爱的首要含义是要有善言善行。这就要求我们用一样的爱去爱 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对友人还是仇人。“基督教的爱就是爱不可爱者,即爱 不喜欢者。’’②所以,上帝之爱是理性的爱,是高尚的爱。而情感上的爱是出于 自己的爱好和欲望的。 其次,邻人就是任何人。上帝之爱是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人的爱,包括与自 己亲近和自己不认识的人,还包括和自己有仇的人。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去爱他 们,而不分高低贵贱远近亲疏,大家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一样的 爱。爱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一种需求。这种爱是一种完全为他人着想 的道德,不求任何收获与回报。为此,弗莱彻认为,性爱的本质是情爱,友爱 的本质是对等的交换,而上帝之爱是无私奉献的爱。 第三,为世人而自爱。上帝之爱要求我们爱邻人和世人,但我们同样也要 自我爱惜、自我尊重。不过,“如果是为自我而爱自己,那不是正当的爱,如 果是为上帝和他人而爱自己,则是正当的"@上帝之爱是爱上帝、邻人、和自己 的有机统一。我们爱惜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爱上帝和邻人,爱邻人是 为了回报上帝的爱,同样,爱上帝和邻人也有助于自我爱护。但是当我们对自 己的爱和对邻人的爱世人两者相冲突时,境遇论者的主张是:哪个能给人类带 来更大的利益,那个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就选那个;如果是在两个邻人的选择上 左右为难,那么就好毫无疑问的关爱的邻人,以便使我们的爱能最大化的服务 于人类。。(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诳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rM】.北京:中困卒{:会科学H{版社,1989:84 。(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因社会科学…版社,i989:86 雪(荧)约瑟犬.弗莱彻著,程立娃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iIj版社,1989:94‘I 2l 3爱与境遇最后,上帝之爱是认真计划爱,它需要我们非常细致的进行通盘的考虑, 小心地分配。它是一个考察我们智力水平的重大问题,当我们面对具体的境遇 时,要明确分辨出哪里更需要爱,以便采取相应的行为,从而更大程度的实现 爱。在某些时侯,为了达到爱的目的,上帝之爱不得不表现为一种冷漠的爱, 但它还是因为上帝对世人的关爱。比如说,一个家庭罩的家长为了孩子健康的 成长,不得不对他进行严厉的管教。 命题五、爱证明手段的正当性。其意为“唯有目的才可证明手段之正当性, 此外无他。"①具体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唯有目的才能证明手段的正当性。这一命题说明的是我们做事时目 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弗莱彻认为目的同手段是相对而言的的。如果没有目的, 手段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没有手段的目的是也将是空中蜃楼,纸上谈兵, 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与此同时,手段是否正当决定于目的,它是目的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弗莱彻认为,上帝之爱是我们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从这一目的看 来,事物的善恶是根据人们的判断得出的,人们认为是善的就是善的,善恶不 是事物固有的特征。如果在人们看来采取的某种行为很好地阐释了上帝之爱, 那么它便是善,如果没有体现上帝之爱就是恶的。而人做出何种的判断又是根 据具体的情况决定的。所以可以说“此时为善者也许彼时为恶:此时为不正当者,彼时如能服务于良好目的,则可能为J下当——一切取决于境遇。"@而律法主义由于将目的与手段相分离,认为手段的善恶是其本身固有的,永恒不变的, 所以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僵死的戒律,这无异于画地为牢了。比如,律法 主义者认为杀人是恶的,而不去考虑杀人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在某些情况下一 些人为了维护正义而惩处罪犯时,那他们的观点就会站不住脚。相反,根据境 遇论者的意志,事物的正当与否与境遇息息相关,由境遇决定。 第二,目的是作道德判断时最首要的因素。既然事物的正当与否要取决于 具体的境遇,那就要具体分析境遇,以明确目标为指导来进行行为选择。因此, 要好好考虑道德判断时的几个因素:目的;手段;动机以及结果。弗莱彻认为 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都要依据爱而对这四个因素进行考虑。与此同时,他强调 “目的同手段一样,也是相对的,一切目的都依次成为某种更高目的的手段。” 唯有爱这一个目的永远是目的本身,其他目的都要依据这一目的。。(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它妊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困社会科学iI{版社,1989:98 。(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I=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89:i0222 3爱与境遇第三,目的和手段一样都是神圣的。作为目的,其合理性能够自我证明的 合理性则由更高的目的来证明。因此,如果手段的选择时为了上帝之爱,那么 这样的手段一样也有神圣性。行为的善性在于目的是善的,在于实际面临的具 体情况中体现了上帝之爱的目的, 本身,而在于行为的境遇。"回 命题六、“爱是当时当地做决定"。即“爱的决定是根据境遇做出的,而 不是根据命题做出的。"圆这就意味着要依具体境遇进行选择,体现出境遇伦理 学是在具体的行动中表达的道德。将在四方面如下阐述。 第一、境遇伦理学不需要建立体系。他认为人们希望建立预先决定的道德 是错误的。他们想从现成的律法寻找依赖感,最终使他们丢掉了自由,也丢掉 了作为人的灵活性;而境遇论者彻底逃离了律法的死气沉沉的影响,认为“作 为一个善良人,他将像自由人一样生活,同时记住一切赞同自己的意义灵活的 话。’’@他们相信的是虽然依据具体的境遇而采取爱的行动有时候不一定都是对 的,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错误,但他都不会后悔,他会坚强的面对,而不会委 曲求全与律法。所以,在弗莱彻看来,传统伦理学一成不变的律法已经没路可 走,他们不可能摆脱自身的狭隘性,也不可能使人能大胆地对待现实而具体的 问题,故而宁愿固守于律法而不愿争取自己进行道德判断的自由性。但境遇论 则非常重视人的自由,并敢于质疑一切律法,从而更好地尊奉上帝的爱。一个 人的行为只要是为了表达上帝之爱,就可以在实际中去执行。 第二、境遇伦理学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它既不考虑以前发生的事, 也不考虑以后会发生的事,而只是关注当下之事。它只关心人,而不是规则。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多样化,以致进行道德选择变得更为困难,人们 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因素越来越多。律法主义采取的是将道德判断简单化的 武断做法,完全依照律法进行选择。对于道德冲突,境遇论者面对多重性的实 际生活,依境遇进行选择。 第三、境遇伦理学不支持极端热情的美德。它认为对美德的狂热追求会给 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这种伤害超过了一切恶的总和。信仰处 理不了所有的道德选择,只能处理其中七个常见问题中的三个,即明白了“什 “行为之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不在行为。(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谚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l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版社,1989:111 。(美)约瑟犬.弗莱彻著,程讧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J.北京:中固社会科学…版{t,1989:I 12 。(荚)约瑟犬.弗莱彻著,程诳显洋.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f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i1323 3爱与境遇么’’(爱);“为何"(为了上帝);“何人"(邻人、世人)。但信仰不能指导我们处理其余的四个问题:何时?何处?何事?何如?这四个问题只能在具体的时间、 具体的地点、具体的事件中选择具体的解决办法。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处理问 题时,一切都要以当时当地的情况为根据,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 正当事,什么不应该做。只有综合认真地考虑了目的、手段、动机和结果这四 个因素,得出的道德选择才可能是正确的。 第四、境遇伦理学要求义务是绝对的、做决定则是相对的。境遇论认为, 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依据具体的境遇来选择的 行为方式。当然,在我们做出了相对的行为方式后,我们就要义不容辞的峰持 我们的选择,即执行行为方式的义务将会是绝对的。从而决定我们怎样做选择 是相对的,但上帝这个目的却是绝对的,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这样一来,促使 境遇论的选择方式成为找到绝对的爱的相对行为路线。当道德与律法相冲突时, 道德是总要稳居首要地位,而爱在道德中处于受支配地位。爱同律法的最终差 异在于:“爱的决定是根据境遇做出的,而不是根据命令做出的。"① 境遇伦理学的六大命题是在实用原理基础上的扩展,是对境遇方法做出的 具体解释。虽然弗莱彻反对制定道德原则,不要使其伦理学成为一定的理论体 系,但其新道德的理论体系仍是按照他的理念建立起来的。他按照实用原理, 为了实现爱这一最高原则,演绎出境遇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要求:境遇伦理学的价值性质——爱是唯一永恒的善;爱是唯一的原则:以爱论公正;以爱来说明行动;以爱来解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以爱来说明境遇于决断的作用。由此得 出,境遇伦理学是行动伦理学,强调的是社会道德生活。弗莱彻为证明其合理 性运用了一系列的事例,为其道德理论体系丰富了新的内容。以上不难看出, 他反对宗教神学的律法主义,而赋予宗教伦理原则以新的内容,以此来指导人 的道德生活。。(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泽.境遇伦理学一新道德论【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2 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4.1现代社会对爱的伦理诉求l、爱是人的道德情感之所需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有爱的滋养,现代社会中由于爱的缺失,造成的悲剧 屡见不鲜,药家鑫案便是鲜明的一例。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开车返校 的路上,撞伤了一位打工者张妙,但令人不齿的是,药家鑫下车后看到受伤的 张妙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因怕被纠缠索要钱财,不惜连刺张妙数刀,以致她 当场死亡,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举不胜举:刘海洋硫酸泼熊,撞伤人后 高呼我爸是李刚的大学生……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他们生活中爱的情感的缺 失,他们对朋友对他人都缺乏爱心。正如这句话所说“如果没有爱,人的生活 将会枯萎凋谢甚至死亡。如果没有爱,儿童不会长大成人,不能学习。如果没 有爱,婴儿就不能存活于世。如果没有爱,老人很快就会患病和死亡……那些 尚未被爱的人很少会有一个真正的价值感,直到他们受到别人的爱。"① 透过这些事,我们不难看出,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爱是人的 道德情感之所需。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爱的教育,爱的缺失导 致人格严重压抑和不健全,就容易在未来的路上有所迷失,犯下大错。为了避 免悲剧重演,我们的教育应该用爱浇灌孩子那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沐浴下 健康成长,成为有爱心的人,并用同样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友人和他人。2、爱是克服人的疏远化、拯救人的生存意义之所需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如地球上只有四个大人,他们主导着衣食住行;四个 大人分别统治着一群小人,他们分别从事着衣食住行;假如利润是他们唯一追 求的东西。而爱是被排斥、被鄙视的。剩下的事情……你懂的,不过还是一起 来看下吧。 地球上的人都在进行这样的生活:为了节省成本,食家用地沟油做饭卖给其 他三家,而食家不想吃这个饭,买纯正油给自己做饭,不料运送的过程因付不。(德)卡尔.白舍客著.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M】.静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2625 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起过路费又被行家没收,吃惯了地沟油的行家不知道该油为何物,因食家迟迟 不来缴费就把它当垃圾处理掉了。住家是个大户,获得暴利还不满足,还要更 “暴利",建造豆腐渣工程已屡见不鲜,大家心知肚明,幸亏地震不常发生。呵 呵,衣家也不是省油的灯,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所以这衣服先在价格 上要“给力",越贵越好,哈哈。自食其果中…….然后呢,不知道谁先发现了 这样的现象,每个人都很“富有’’,但是每个人都不健康,生活的一点都不幸福, 吃着地沟油,住着高危房,穿着名牌,但似乎还是很冷,开着一不小心螺丝就 掉了的车。于是开始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是啊,这是为什么呢?生在现在 社会的我们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个社会需要爱",有一个声音传出来。“这个社 会需要爱来拯救",又有人这样说。激烈的讨论中…… 最后大家说:“只有爱可以拯救我们"。不是么?不光我们,明星们也能喝出 带虫子的牛奶,明星的女儿也吃到了其他明星代言的食品,只不过后果是在医 院里躺了好久,其父很愤怒,放出话“老子跟你们没完。’’得罪大腕的后果很严 重。 让我们救救自己吧,用爱。同样都是地球上的生命,人何苦为难人?在生命 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本 可以开开心心,幸福安康的度过的,少一点贪婪,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商业陷 阱,让慈善不再别有用心。少一点冷漠,不要让小女孩在路边被车轧过后,孤 零的死去。人性本自私,但假如这种事情落在自己身上呢?自己辛苦考上的大学, 被富二代顶替。职场上步步惊心,不小心说错话,被炒鱿鱼。我们不喜欢这样 的生活,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喜欢尔虞我诈,当这种事情落在自己身上时, 很多人都会进行同样的举动,以恶制恶。呵呵,其实恶不止恶,善能止恶,无 原才是大爱。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当他走出监狱大门时,将这个社会强加给他 的种种罪名、耻辱、磨难,全部留在了监狱里。他说:“如果不能忘掉仇恨,那 么我仍在狱中"。这是一位很优秀的领导者,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个社会,他 的民族,他就是南非总统曼德拉,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的人。 当无私的奉献、一无所求的付出变成一种习惯时,随之产生的类似亲情的依 赖感觉就是爱。如果你想让这个社会充满爱,就奉献出自己的爱吧,这个社会 需要你我的爱,用你我的爱,换我们的社会的一片蓝天。 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4.2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l、基督教的爱体现了人的伦理本性 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强调要爱上帝、爱邻人以及爱仇敌,这种在人世间普 遍施予爱心的行为,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伦理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人 与自然之间伦理性的和谐统一,也有助于实现人与社会之间伦理性的和谐统一。 爱被作为实现和谐的途径原因在于爱自身的伦理特质。爱的存在使人不再是单 独存在的孤苦无依的动物,而能把人与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人与人之间互 相关爱成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好的生存。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一语道破 “爱”的这种伦理本性:“所谓爱,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 为自己而孤立起来;相反地,我只有抛弃我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别 一个人以及别一个人同自己之间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爱的第一个环 节,就是我欲成为不独立的、孤单的人,我如果是这样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残 缺不全。到了第二个环节时,我在别一个人身上找到了自己,即获得了他人对 自己的承认,而别一个人反过来对我亦同。 爱就是伦理性的统一。"①正是这种伦理性的统一决定了“爱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抽象存在,而是能够使人摆脱分离 状态重新统一的精神动力,是人从分离状态的存在过渡到具有和谐性的伦理存 在的动力和新的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就是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从 这个意义上说,爱是人类伦理本性中最为迫切的需求。 2、基督教爱的品质有利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爱,引领我上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春天没有花,人间没有爱,那还成 个什么世界。郭沫若老先生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需要爱来点缀,社会靠爱来 维持。因为爱,母亲为儿月减脂肪肝,付出惊人的努力。因为爱,大灾面前, 老师死死护住桌子下的学生,尽管身体已成两段状。士兵冒生命危险,要再救 一个受困之人。因为爱,官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因为爱,人与人之间互 爱,互助。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一句善意的提醒,一把轻轻的搀扶, 一个淡淡的微笑,对于这个社会,都是需要的,都是有意义的。爱会相互感染, 爱会传递,爱是恒久忍耐。夫妻、恋人的爱,不抛弃,不放弃,就算你因救落 水儿童变成了植物人;亲人间的爱,血浓于水,至爱无疆;友情、纯洁的感情,。(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5一177 回郭卫华.爱的合理性辨析【J】.青海丰E会科学,2007:06一15527 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没有血缘关系,就是心中对朋友的爱,对朋友拔刀相助,两肋插刀,你是我兄 弟。爱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和谐,安定。 然而,在现在社会,爱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心中的。315打假爆料出来的 事实真相总让我们的心不安,我们生活处处显危机,似乎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 中。单纯的小女子仅仅拒绝了高干子弟的求爱,青春年纪就遭遇毁容。而大娘 只求温饱,在路边摆摊卖水果,就遭遇了城管的种种刁难。有时候,很多人都 很迷茫,这样的不公平社会,到底怎样活才是对的?厄运有一天会不会降临到自 己身上?其实很多人都在思考。 恶不止恶,善能止恶。我们的社会因爱而美丽,从来都是。钱学森冒死回 到贫困的国家为民族做贡献,那时,我们的国家所能提供给他的,仅仅是战争 后的荒凉。当爱恒住内心时,我们的社会,即便是贫困的,也是幸福的。有这 种爱在,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向前,爱,引领我们上升。爱,是我们美丽的根 源。因为爱,我们良好的秩序得以维持,而不单单的靠暴力支持;因为爱,我 们原谅伤害过我们的人,使其从善。因为爱,我们幸福。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爱,这种无原的大爱。不断退却污垢,点燃清新;不 断鼓舞众人向善,温暖社会中的每个人;不断将这种爱,化作现在社会的力量, 推动社会物质与精神的不断进步。爱的伟大发挥了他最大的效能,为什么不去 努力拥有他们呢?总之,爱让我们幸福,让我们的社会幸福。 3、基督教爱的伦理为现代人提供了精神养料 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要求我们要好好对待身边的所有人。在我们看来,每 一种爱都体现出相同的重要特征:尊重。尊重是指我们应该对其他人言语和行 动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应遵循他们的自 身特点。如果我们把尊重抛置一边而不顾,那么很多东西就有可能变质,比如 说责任,没有尊重的责任有可能会变成蛮横粗暴的支配和占有。尊重并不意味 着我们要害怕或者畏惧我们所面临的事物,从它的本义来看,尊重要求我们按 一个人的自身特性去认识他,而不要歪曲或扭曲其自身的特点。基督教的爱让 人们要表现的和做到的是尊重他人人格的价值,并且重视自己人格发展的可能。 比如说,对于身边的有残障的人,我们不应该蔑视或者看不起,而应该充分地 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爱中包含的对他人的宽恕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里所说的宽恕 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去原谅他人已经承认了的错误。而是指我们要积28 4.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启示极主动的在行为中体现出善的精神。爱的伦理思想要求我们对爱人如己,其中 也包括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人,对他们也要保持乐观友爱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对 他们好,即我们要有积极为善的精神,尽最大程度地努力维护我们与他人之间 的友谊,尽最大程度地努力去改善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不和的状态,尽最大程度 地努力去消除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敌对的现象。比如说,我们要对那些给我们造 成伤害的人,我们不是仅仅原谅他们,而是还要积极主动地对他们好,在他们 面前表现出我们友好的态度,使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人与人之间也 更加和谐。这种意义上的宽恕的意义更为深刻,内涵更为丰富,是我们所要追 求达到的目标。因此,爱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的宽恕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这种精 神体现在我们如何对待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的行动中。它追求的是把人们的心 灵改善的更加完美。 总之,虽然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在提出与具体落实之间还存在很多差距, 但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确实给人们了很大的精神动力,给人们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让人们去追求有爱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让人与人之间 充满爱。历史是在不停地前行,但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人类对真、善、美的追 求与渴望却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基督教爱的精神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对我们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5结语5结语也许,我们认为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过于高尚,过于高深,或者说是过于 虚幻,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它只能像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虽然人们心生 向往,但是具体执行时很难落到实处。如果人们在实际中付出爱以后能及时得 到回报,人们肯定乐于执行这一原则。但是由于回报有时来的比较迟缓,时间 长了人们便会迷失,就会以名利为重而不考虑其它。更何况说现实生活中存在 的诸多问题本身就是与爱的伦理原则相背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爱的伦理原 则一无是处。爱的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会作为积极 向上的正面力量,给人们鼓舞,让人们弃恶扬善,做对他们和社会有利的事, 从而让社会更加和谐。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以爱的精神为指导去为人处事,以让我们的生活 更美好。 论文写到了尾声,但细细想来,深感这篇拙作写的太过仓促,思想还不够 成熟。这表现在对基督教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了解得还不全面,对基督教爱的 伦理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并且在以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为例说明基督教爱 的伦理思想的时候,二者的结合不够自然,不够紧密。同时,论文的逻辑结构 与框架方面还需要做更合理的调整。究其原因,还是源于我占有与理解的资料 太少、自身的水平有限,以致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思维 也很难打开,这就使本文存在很多的纰漏与瑕疵。 写作本文的目的,基于人们在当今道德选择时的迷茫。多元化的价值观让 人们在面临具体的境遇时,道德选择也不知何去何从,通过对基督教爱的伦理 思想的阐述,并通过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的具体说明,以期让人们对基督教爱 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如何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有效的运用爱 的伦理进行具体阐释,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选择指明方向,或者提供一个 反思的平台与视角,最终给我们的道德教育一些启发。3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著作类【l】(德)卡尔.自舍客著.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一,第二卷)【M】.静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美)杏尔斯?坎默著.基督教伦理字【M】.干苏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姚新中.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M】.赵艳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美)彼得?辛格著.全球化伦理【M】.应奇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德)汉?思昆著.全球伦理【M】.何光沪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德)费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廖生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co译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德)M?舍勒.爱的秩序【M】.林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9】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lO】(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英)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上)【M】.何光沪译.IⅡt)q-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2】(英)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下)【M】.何光沪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3】(德)莫尔特曼.来临中的上帝一基督教的终末论【M】.曾念粤译.香港:道风jl§社,2002 【141(美)A.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美)A.麦金泰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M】.万俊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6】卓新平.基督宗教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4 【17]llq约金书【M】.南京:中国基督教学会印发,1994【18】新约全书【M】.南京:中国基督教学会印发,1994【19】(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中心研究部.道风汉语神学学刊【C】.香港:道风山基督丛林,1994 【211刘晓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MI.上海:上海三联-15店,1995 【22]卓新平.宗教理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3]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24]m海华,陈麟。院世界主要宗教【C】.台北:台北宗教哲学研究出版社,1997 【25]罗秉祥,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tO].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6]罗竹风.人?社会?宗教【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7】徐以骅,张庆熊.基督教学术(第二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8]卓新平,许志伟.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l 参考文献【29]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M】.上海:上海三联j忙店,1998【301龚群.道德哲学的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3l】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2]陈麟书.宗教伦理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31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新道德论【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中国化的三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