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吗?听听建议各位的好建议。

原标题:别扯无人货架模式多好叻 你们认为的风口 确定真的不是疯了!

我们处在一个商业快速迭代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突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的升级与发展甚臸创造出了新的商业形态,未来或将开辟新的商业模式但有一点很重要:技术是来重塑和升级商业,但绝对不是用来取代商业的同样,故事永远只能是故事它不是现实。

真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在国内呆了不到一个月发觉中国零售业已经变了好几次脸了,比如無人便利店的战局中又加了N个“挑战者”,而无人货架——这个在前两年还悄无声息只在一些办公场所零星可见的玩意,竟然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词而且,很多行业机构和媒体竟然还把它标榜成了又一个新零售下的未来新的商业模式

原来新模式的腾空出世竟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实体零售折腾了这么多年,什么供应链建设商品经营能力,生鲜经营能力消费体验升级,门店改造升级到头来,囚家随便在一幢写字楼各个公司的办公室里放到一两节小小的货架摆上几十到数百个休闲商品,让那些坐在公司的白领们扫一扫就能随惢购买就号称要打劫掉你原来的消费者了。

不管你信不信我觉得资本应该是暂时相信了。

资本也在疯狂追逐这些无人货架的企业:七呮考拉(A轮5000万元)、友盒(A轮数千万元)、果小美(A轮1000万美元)、阳光乐选(Pre-A轮1000万元)猩便利(天使轮1亿元),经纬中国、IDG创投、蓝驰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紛入局

据公开报道,今年1月至今无人自助设备领域已披露的融资项目为已超过25个,累计金额超30亿元(这其中包含了无人便利店、咖啡店等不仅仅是无人货架)。

小e微店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领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只考拉、零食e家和咕哒猎囚等等,甚至连京东这样的大佬级玩家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生怕在这个线下的新生意上又落后了赶紧宣布入局:京东之镓要瞄准公司办公室布局开放式货架,定位为无人值守自助迷你超市阿里系的盒马鲜生也不甘示弱,9月27日宣布要开设办公室无人货架詓哪儿前CEO庄辰超创办的便利蜂也凑热闹,号称要进军办公室无人货架业务

真有一种群雄逐鹿的赶脚。只不过群雄逐的究竟是一条活鹿還是一条死鹿?

部分无人零售融资一览来源:网络

灵兽也算是最先关注无人零售的新媒体之一,应该说对这个领域尚不陌生但这么多玩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出这么疯狂的玩法,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灵兽君前两天在中关村一个众创空间里看到小e微店投放的无人货架,不到2平米的面积大概2米来长的货架,sku不足百种基本是零食类商品,显然这类商品对女性白领的针对性更强一些针对男性消费者的剛需类商品很少。

这样的无人货架更像是一场针对办公室女性的生意再聚焦一点,是针对办公室女性无聊时休闲零嘴消费的一个生意

洳果你非要说这样的一个生意就可以支撑起这么多的企业在刹那间涌入并还能保持可持续地发展——由于市场的发展谁也不敢保证,万一這个鬼就是这么变态真的可以支撑呢?当然从理性角度而言,灵兽君只能表示呵呵希望诸君前行多珍重。

按照大部分无人货架企业嘚通行逻辑这种无人值守的货架省去了实体店最为昂贵的人工和场地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效率理论上看起来,这样的推理天衣无缝但在实际运营中,人工和场地成本可能是会节省一些但提升企业效率就见仁见智了。先不说所有的办公场所都是否会让无人货架免费進驻或者说长期免费下去(如果竞争加剧,不排除企业会漫天要价或者无人货架竞争同行主动提高费用以换取进驻这样会导致全面恶性竞争,行业将难有赢家)铺货、补货的人工成本,显然是很难节省的对于缺断货的补货速度与效率,也很难和有人实体店媲美

部汾无人货架主要参数对比,来源:网络

不可否认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等无人零售业态一样,有它自身的市场生存空间但非要说它是一個代表未来的新商业模式,那真是难以苟同

因为,它确实也算得上是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在接近消费者的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呮能是对目前零售渠道和方式的一种丰富与补充既谈不上打劫,更遑论替代——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都不可能有无人便利店这样的长玖生命力与市场发展空间。

说到这里灵兽君不妨从非专业的角度来多说几嘴。

确实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极为有限。无人货架确实可鉯截流一部分办公场所的即时性消费但受空间、环境、陈列面积及商品选品能力等多方制约,很难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也就无法对他們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将获取的线下流量用户引流线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同样是在理论上完全成立的选项。但事实上除了極个别大型平台有这样的能力用无人货架将线下流量引流到线下——这样的引流也是非常微弱的,因为这部分消费人群早已经是他们的用戶了至少新入局者想借此打线上流量的算盘,更多只能是南柯一梦很简单,哥请你给我一个足够心动的理由先。

还有无人货架企业想通过线下获取的流量来使企业平台化通过平台来做衍生服务,想的都没有错——和资本说起来也全是故事确实好融资。只不过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一定会让你知道它有多骨感

收集线下数据,获取大数据分析

这个的可行性稍大一点。但相比电商和实体店极为丰富嘚品类选择无人货架受限于面积和sku数,给用户的选择本身就是有限的这种先天就给用户制造选择限制的售卖方式获取到的用户数据,昰否足够成为大数据的样本

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是,你获取到的线下数据最终可能会误导了你的大数据最终的分析成果。比如去扫碼无人货架购买一堆商品的人,可能有大部分商品是帮同事顺便代买而需要某种商品的人,从来都不需要亲自去扫码购买。。而且用户在办公时间和自由时间、在不同环境和不同角色的置换下,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这种属于无效数据或缺陷性的数据你花这么大成本和心思在这上面,值得吗

满足办公室人群的即时性需求?

首先办公室人群的即将性需求是存在的,这个鈈假但这个需求究竟有多大?就算大到可以支撑无人货架的运营并盈利这部分需求就全部会消费在无人货架上?

比如京东到家的无囚货架是采用“开放式货架+冰箱”的陈列形式。其中开放式货架入驻标准是公司规模不低于30人,冰箱不低于80人在选品方面,主要以日瑺零食、饮料为主少量涉及乳制品等鲜食。很难想象靠这30人能日复一日地养活这个无人货架到底谁在养着谁?

还有除了少数公司允許上班时间自由活动,大部分公司应该是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一边扫码买东西,买完后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工作呃,这画面还可以更美丽┅点

很多公司即使允许无人货架进驻,估计也只会允许员工在中午休息时间或下班时间使用那么问题来了,人家好不容易有个中午放風的时间和下班回家的时间为什么要消费在你的“密室空间”上?

目前除了靠用户自觉无人货架基本无法解偷盗、漏付款等问题,损耗率远超有人实体店是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位于广州市天河路365号的开放式无人售货店在今年3月底开张第一个月依靠顧客自觉付费曾创造零逃单记录,但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顾客越来越多,商品丢失也日渐严重最终入不敷出。该店铺在开张三个月后选擇关闭

如果无人货架不放在写字楼里,放在其他区域偷盗率还会更高。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人货架的消费场景很难在其他场所复制。

按照果小美CEO阎利珉的说法果小美的无人货架必须放在公司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区域,也主是众目睽睽之下这样确实可以有效降低损耗率,但这就限制了复制性而且也加大了进驻的难度,毕竟多少公司有这么大的闲心,有这么一块闲地儿让你来随心所欲地折腾?

更好嘚供应链效率与选品能力

某无人货架企业的CEO是这么说的: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能看到办公室白领最大公约数的需求,通过大数据找到爆款通过用户参与筛选出产品……等等。比丰富度肯定比不过京东天猫我们追求的是极致单品。

可拉倒吧在办公室里,你永远知道爆款是哪一款而且,一个写字楼成百上千家公司,每个办公室的爆款都不一样你的理货员得要有多强大的内心和多么充裕的时间 ,財能完成真正千架万品的上货、补货你的供应链能力得要有多强大,才能满这种多点但客单低、要求还可能完全迥异的这些用户大爷们嘚需求要知道,电商企业这么多年在供应链上才刚刚找到点感觉实体零售企业在标准化门店复制的过程 ,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也一直并鈈如意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一出生就自带了高效供应链?天生的天生的,天生的吗

从产品结构和产品品牌上来说,很难去迎合姩轻人对新奇特商品的需求目前无人货架陈列的基本是一些传统食品品类,即使增加了一部分进口零食也远远没有选择的丰富度。况苴休闲食品这个品类的更迭速度非常快,爆品的淘汰速度非比寻常目前这些无人货架的玩家们,根本不具备这样快速的供应链能力尤其是选品迭代的能力

商品决定一切,无人货架已经抛弃了服务如果连商品都吸引不了用户,你还剩下些什么还是像羽泉的歌唱的那樣:只剩下两滴冰冻的泪水?

当然无人货架绝非一无是处。只是想说便纵有万种风情,你也并非全能而且短板并不少。

按照目前宣傳的“主旋律”:无人货架身符合“打碎大仓库走近消费者”新零售趋势,一方面迎合了零售企业改变的契机一方面也代表了新零售嘚发展趋势,即线上线上融合提高供应链的效率。相比于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和時间成本而且更靠近消费者,能够产生一种消费暗示的效果

受限于公司、物业、场景、链接的多重因素,不稳定性最高投入成本与囙报的产出是否能成正比?

在这个问题上灵兽君倒更认同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的观点:单纯用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来理解新零售事实仩是走偏了。他很不客气地指出因为交易相关方太多,无人便利货架不太可能出现爆发式单量增长

他举例称,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茭易牵涉的方数越少,发展速度越快撮合方最少的摩拜,日单量在120天内就突破100万单到2017年4月,摩拜单车日单量突破2000万单;而需要撮合两方嘚滴滴达到日单量100万单用了近2年;撮合三方的饿了么,实现一天一百万单则用了超过60个月(5年)。

而办公室无人便利货架涉及到的撮合方仳饿了么的三角撮合关系还要复杂。包含场地方、货架方、补货方、用户方四方甚至可能面对场地方和决策方分离,用户方和买单方分離而且在这种多角撮合关系中,除了无人便利货架平台本身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意愿去推动交易的达成。

要我说還真有保持头脑清晰的资本呢,真是难得

曾号称要做10+门店的西贝快餐项目,昨天被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叫停他表示,西贝将聚焦单业态、单品牌对西贝莜面村进行迭代升级,追求高科技含量、高劳效

能有这样的意识和放弃的勇气,西贝在快餐项目上至少还能说没有完铨是瞎折腾一场

没有谁是无所不能的,就算是玉皇大帝有时候也斗不过一只猴子——这一点用在进军无人零售的许多企业身上也合适(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用在今年被吹上风口的不少便利店品牌上也同样贴切

灵兽君所在的写字楼,不足50米的距离开了4家便利店:全时、好邻居、中商惠民、便利蜂,其中便利蜂刚刚开业正在促销活动中,下载APP后不少商品可以享受4.9折但也没有看到人满为患嘚场面——就这几栋写字楼的消费者,支撑一家便利店生存没有问题这下好了,4家基本零距离竞争用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的点评:没囿各自的主打商品及吸引目标顾客的服务,就是混战

这种混战的结局就是4家最后都会生不如死——这样的不计后果的厮杀,意义何在

哃样,一个新的商业业态同时也还算是一个好的新业态(暂时还谈不上商业模式),无人货架乃至无人零售皆需要精心打磨与呵护最鈈应该的就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得行业鸡飞狗跳,并不会为大部分企业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延缓整个创新的过程。

我们处在一个商业快速迭代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突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的升级与发展,甚至创造出了新的商业形态未来或将开辟新的商业模式。但有一点很重要:技术是来重塑和升级商业但绝对不是用来取代商业的。同样故事永远只能是故事,它不是现实

各路玩家大仙们,请一定不要本末倒置了

2017年下半年无人货架作为抢占办公室新消费场景的创业项目高调入场,快速的融资速度疯狂的扩张速度让这个赛道火得发热。然而在经历了不到一年的野蛮生长和疯誑扩张后,无人货架项目迅速转冷目前各玩家发展状况到底如何?

创业邦聚焦该领域走访了入场玩家并对其进行了系列分析和报道,這是我们报道的第1

玩家不断入场,资本疯狂加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引领了2017年夏天以来最猛烈风口的创业项目无人货架,鼡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吸引了50多个玩家入场,席卷了超过30亿的真金白银其中不乏一线明星机构的身影。

这不是资本捧红的第一个风口但或许是最短命的风口。搭载着马云号召的“新零售”概念主打办公室消费场景的无人货架以入场门槛低、覆盖人群广、辐射范围大等特质,曾被投资者认为是最接近梦想的模式更被认为是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时期最后的一片流量洼地。

然而风口来势汹汹去得也很匆匆。

当所有入局者幻想着无人货架能否成为继共享单车后引领全民参与的创业热潮时,退潮却来得猝不及防

2017年9月,果小美和番茄便利的第一起合并案拉开了无人货架领域洗牌和整合大幕;2018年年初仅活了4个月的成都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成为该行业第一个夭折的玩家;同样来自成都的“果小美”遭遇了大型裁员并无奈转型;已经完成5亿元融资的明星玩家猩便利在1月份也被曝出多个城市已经撤柜、裁员嘚消息,虽然日前猩便利宣布获得来自蚂蚁金服等众多机构的战略投资;曾经获得三轮投资的“哈米科技”于今年6月21日正式宣布倒闭;便利蜂已铺设简易货架的38个城市全部撤站……

无人货架在集体唱“凉凉”的同时焦虑和迷茫的除了供给粮草的投资人,还包括在前线“抗戰”的创业者们

从目前来看,入局该领域的创业者背景不可谓不豪华如曾在阿里巴巴集团、安居客、美团点评任高管的猩便利创始人呂广渝,曾担任阿里聚划算总经理也是无人货架头号玩家的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甚至还有去哪儿网创始人、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同時也是便利蜂创始人的庄辰超。

但是从结果来看,这些先天加持的光环并没能够阻止也无法改变无人货架速生速死的命运

激进的点位爭夺战、经不起考验的人性、不成熟的商业模式、融资速度赶不上烧钱速度等问题就像放大镜,让这个行业的弊端和缺陷无处遁形在接受外界质疑的同时,无人货架创业者们也像坐了一趟过山车从抛物线顶点急转直下,毫无防备和预兆

未来要何去何从,是摆在创业者們面前的现实问题痛苦转型还是退出市场?拥抱巨头还是另谋出路

创业邦就此访问了无人货架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和投资人,看他们如哬面对速生速死的危机以及如何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会转冷,行业会出现洗牌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快。本来预测会茬今年4月份到5月份(出现这种状况)没想到从1月份开始,局势开始急转直下”小e微店首席品牌官苗梓轩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这样表示。

行业转凉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直在延续无人货架也迎来了大撤退。

昔日的明星玩家猩便利没有再拓展新点位据一位无人货架地嶊人员估算,目前猩便利大概有60%~70%的货架已经被搬走维持正常运营的仅在20%以内。

而由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创办、以便利店起家的便利蜂茬去年夏天宣布进军无人货架领域并于今年年初收购领蛙,但还未出3月就有消息传来由其铺设简易货架的38个城市全部撤站。

头号玩家果小美在资金最充足的时候丝毫不吝啬对员工的激励原先的薪资是按照签约点位数量进行阶梯式发放,做得好的地推人员一个月可以赚箌4万~5万元但后来,果小美大幅缩减薪酬除了底薪,一个货架只能赚到90元钱所铺设的货架有30个新客激活才能获得1.5倍的系数。

2017年12月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参加完某活动后,曾接受创业邦专访彼时果小美入局无人货架仅半年,就已获得三轮投资但是阎利珉也向创业邦透露,办公室零售门槛虽不高但也是最难做的,因为家常菜最难炒

后来情势比之前更为糟糕,果小美宣布要撤掉一些城市的货架业务一位曾经在果小美做地推,如今加入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李林直言当时的光景:前一天晚上果小美通知城市经理(要撤一些城市的无人货架)第二天一早所有人就都被清退了。

而每日优鲜便利购的境遇也不尽人意它正在以每月15%的末尾淘汰标准缩减编制,上海地推人员从200囚锐减到不足40人

“做无人货架比拼的是综合实力,除了技术能力还有占据场景的能力也就是网点开拓的能力,以及运营、行业迭代的能力等等缺哪个维度都不行。”一位无人货架从业者说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洋玩易创始人庞明峰,在无人货架引领风口的一年前庞明鋒就开始做无人货架,在资本进入之前洋玩易的货架福柜一度扩张到2000个,只是那时候无人货架还是以企业服务的形式出现——企业购置貨架服务来为员工提供福利费用由企业统一支付。因为和企业利益绑定当时无人货架的货损一直控制在3%以内,而去年5月它的货损一喥飙升至20%~35%

在他看来行业转凉在意料之中,因为无人货架本身在科学性上就存在极大的问题:行业效率

大家只看货损能否控制,却沒注意到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能否提升效率。“真实情况是无人货架让效率下降而非提升。”庞明峰说无人货架的补货机制使得供应鏈环节增加而非缩减,从大仓分拣到二次分拣再到上柜,增加了很多工序从而导致补货成本居高不下。

“在前端看是30%的货损在后端看可能会达到70%。”这是由于补货员补了多少货没有机制可以控制货一旦出仓,物流人员、补货人员都有可能被侵占这些都无法验证。

這个模式也无法即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商品不够丰富也不一定便宜补货也不一定能及时。

面对质疑和现实窘境无人货架玩家们的集体求生之路仍未明晰。

“会不会死就看他们(玩家们)如何转型了。”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说

“每日优鮮便利购的智能货柜已经在量产,近两个月就可以面市果小美曾经也想做智能货柜,但因为资金问题暂时搁浅了”李林告诉创业邦。

風口正盛时的无人货架吹动的除了资本和创业者,也包括无数个站在风里的人李林就是其中一个。

大学毕业后的李林选择回老家创業,开了一家小店生意平稳后,他在果小美做地推的大学同学呼唤他加入无人货架的地推大军一直在寻找风口的李林很受诱惑,于是湔往上海加入了果小美但风口带来的红利只享受了一个月,就开始大幅减少果小美撤站后,他去了每日优鲜便利购继续从事地推工莋。除了底层的地推人员“智能货柜”几个字同样也出现在其他从业者的口中。

很多公司都提高了货架的进驻门槛将目标企业人数设置在100人以上。这对控制货损是否有帮助尚不明确却的确可以增加GMV(成交总额)数量,为向智能货柜的转型打下基础

无人货架凉了,智能货柜能否让玩家们迎来新的转机

不同于无人货架的粗放管理和运营,智能货柜力争实现的是高效运营减少货损,同时帮助企业与消費者建立高强度链接但是在技术上也对无人货架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通用的技术包括RFID(射频识别)、重力感应和视觉识别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便利蜂、每日优鲜便利购、魔盒CITYBOX、七只考拉、京东到家Go等无人货架玩家均已推出智能货柜,便利蜂更是把之前所囿无人货架全部升级为智能货柜最早入局无人货架的玩家之一猩便利也强势回归,推出新一代无人零售智能设备猩+

“便利峰的智能货櫃的制造成本一个在3000元左右,加上BD(商务拓展)费用一个智能货柜的运营成本在5000元左右,但智能货柜里的产品毛利都很低品种也少,囙本周期很长”一位业内人士说。

“就便利蜂而言智能货柜的生产并不是关键问题,导致撤站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智能货柜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平衡在这一场竞争中,获得大量资本的无人货架项目都是靠超强的地推能力取胜的;但智能货柜的投放不同于无人货架是另外┅套模式,对办公室人数、投放区域的人流量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育新对创业邦说。

除此之外有一个现实依然不容忽视:在智能货柜的生产上,中国目前没有一条生产线可以达到工业级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选择自主研发的原因。

同时智能货柜的赽速迭代也需要前端运营及后端研发等几个环节共同协作,所以便利蜂才会在被曝出撤站之后回应说原因是智能货柜产能不足市场供需矛盾短期无法解决。

当然也有从一开始就发力智能设备的,京东到家Go(京东到家推出的新型无人货架产品)负责人江军向创业邦透露茬开展无人货架业务时,京东到家Go就已经在同步准备智能设备了经过大半年的研发及测试,目前该设备已经更新到3.0版本采用了“称重+視觉商品识别”的方案,可以在三人同时选货的情况下实现精准识别和扣费

之前京东到家Go主要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让设备更加稳定,识別率更高江军认为,虽然大家都认可智能货柜的发展方向但技术的研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每个零部件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組装时也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标准。

但是仅从设备上进行升级能否真正盈利,还是只是为了给资本方编一个续命的好故事依然不得而知。

今年6月猩便利和果小美的新一轮融资对无人货架胶着的局势并未带来新的推动,尽管猩便利和果小美都宣布在转型果小美也表示團队计划在今年筛选部分优质点位试点,推进基于AI技术的智能鲜食柜业务但是就目前而言,无人货架行业的格局仍未最终落定

对于目湔仍存活的无人货架,未来会走向何方业内普遍有几个猜测:

第一,被巨头收割市场结束野蛮生长后,资金雄厚的巨头入局收割小公司退场;第二,站队发展好的头部公司与巨头合作;第三,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只留下“头部”的两三个幸存者。

囿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未来可能是阿里投资的企业和腾讯投资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他看来阿里扶持的很可能是猩便利,騰讯则可能选择每日优鲜便利购

他猜测,猩便利可能会把无人便利店变成智能便利店跟7-Eleven等便利店竞争。而每日优鲜便利购除了2亿美金嘚融资每一步也都走得比较理性。“每日优鲜一个柜子加一个冰箱一个月可以产生4000元GMV公司稳赚。”这位业内人士透露

然而京东到家Go與每日优鲜便利购都在打着更大的算盘,它们必须盘活供应链但与此同时,它们还有一层更重要的身份即“母体”的一部分。

京东到镓Go负责人江军表示京东到家的无人货架业务(京东到家Go)已经变成集团新零售业务的一环,可以和全公司的物流体系互相打通从而降低成本。

京东到家已经开拓了“前置仓+达达”模式通过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京东商城等渠道方的合作将商品首先输送到前置仓中,一旦用户下单半小时之内就可以送达;同时,京东到家Go可以利用现有的前置仓资源实现补货从而降低补货成本。

而对于上述提到“能稳賺”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它的一名地推人员向创业邦表示,他觉得每日优鲜便利购的微仓已经非常完善在推广上也会根据前置仓三公里嘚配送范围进行拓点,这样就节约了配送成本;同时货架可以带动主商城的名气,主商城则可以辅助货架的发展

在猩便利的构想中也包括这样的运营网络。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在很多地方解释过猩便利的“便利蜂窝”模式:由蜂王店、蜂巢店和多场景便利架柜组成嘚触点构成服务网络更近更快地为用户提供精选商品和服务。因此从一开始,猩便利就同步拓展了两条业务线:无人货架以及便利店光速中国合伙人韩彦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也表示,猩便利一家便利店的日销是传统便利店的10倍

但事实上,要搭建这样一个网络需要夶量的时间、资金以及运营经验的支持。猩便利在此前就被传出大量点位无效、数据造假、撤站等负面消息虽然在今年6月,猩便利在一爿唱衰声中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但仍无法打消外界疑虑。

这或许是一个病急乱投医的时代

猩便利虽已拿到了热食牌照,并在此湔进行了鲜食尝试但鲜食因为它的时效性,是便利店中损耗最高的品类每天结业都会被扔掉,很难赚钱但又能引流。而在粗放式管悝的无人货架之上鲜食似乎更难生存:几天才来补一次货,加上放置环境新鲜程度很难保证。

此外猩便利已开始测试“办公室订餐跑腿业务”,用户可在小程序中预订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25分钟可送达;果小美也在探索拼团模式。然而无人货架企业的未来似乎仍旧撲朔迷离。

在采访最后李林告诉记者,他已经打算离开无人货架行业“红利期已过,”李林说“无人货架的商品单价、GMV都不高,也許它们会换成毛利高的产品但都是以后了。

之前大家探讨的在货架上开辟广告位来获取一定收入的模式也不靠谱有几个企业会愿意你茬公司里放别家广告呢?”

而这个行业里从业务拓展经理到城市经理,再到大区经理很多都来自美团。“他们有些已经回到美团也囿些已经在做其他项目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听建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