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没信仰的人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基督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直深受海内外人士向往与追求。

看过《末代皇帝》或了解过清朝末年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或者听过一个人,就是对溥仪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帝师”庄世敦,这个人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了解十分之深的外国人,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个人。并且作为一位受西方思想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对汉文化知识的了解,丝毫也没有弱于中国人自身。

庄士敦(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毕业后先被派到香港任香港总督的私人秘书,后又被派到山东任威海卫殖民地的行政长官。

身为英殖民地管理者,庄士敦的出发点是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但他并没有像其他殖民者那样强行打破故有传统,扰乱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治理方式上则较过去压迫民众的封建官僚先进许多,因此庄士敦在当时威海卫的声望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威海人民的生活,庄士敦曾满怀深情地描述:“如果不发生官司或家庭纠纷,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宁静幸福的。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同时他们良好的体格和精神状态也证明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不错的,在收获的季节里,大人和孩子都在田里忙碌着,在长长的冬夜里,他们围坐炕上以便取暖,白天他们就出去捡柴火,或站在他们的界沟里看从爱德华港出来的奔跑在他们祖先土地上的英格兰马。每周三次他们用驴子驮着货物到威海市场上去卖,妇女们则在家缝补闲聊。”可以说,庄世敦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也就让他在中国与其他殖民者的行为形成了很大的区别,同时也让他在中国内部的影响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庄世敦《狮龙共舞-----威海卫》中的威海老照片

1918年,清逊帝溥仪的老师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辞去“帝师”之职。经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推荐,徐世昌代向英国使馆交涉,聘请融贯中西的庄士敦担任溥仪的新老师。1919年2月,庄士敦处理好威海事宜后赶赴京城,开启了自己的帝师生涯。这一年溥仪14岁,庄士敦45岁。庄士敦带着先进的西方思想与现代科学步入紫禁城,为这个古老皇宫带来了新气象。依据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年少的小皇帝对这位“苏格兰老夫子”以及其带来的西方事物充满好奇和崇敬。庄士敦则对这位特殊的学生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在皇宫的这段经历让他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甚至于有了很多自己以前从未了解到的文化,这也就对他后来的生活与信仰的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庄世敦剧照

青年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再加上到中国后阅读了许多佛家释典,感到东方的佛教理论要比基督教的圣经不知要高深多少倍,从此对基督教十分鄙视,也不到教堂做礼拜了。这对于一个深受西方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来说,这样做无异于是十分的大逆不道,可是他却毅然而然的做到了,成了当时的西方人眼中的异类了。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让庄世敦本人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甚至还出版了一本《大地众生成佛》的书籍,这在当时中国人都不甚懂的领域来说,可以说是十分有成就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在放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的同时,还用自己的佛教理论来驳斥圣经,寻找圣经中的诸多漏洞,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佛教思想不断进步与发展,拜访中国境内的多出古刹与高僧,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完全一个当时的“西方异类”,一张西方的脸穿越中国大地寻找佛教文化,可以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其后出版多部关于中国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国史专家。

庄士敦一生未婚,晚年用其著作版税在苏格兰买了个小岛,给其岛的居室分别起了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名字,并升起满洲国的龙旗。还在其住所办了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饰物等物件。终其一生,庄士敦都热爱、眷恋着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在皇室的继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但这样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对溥仪俯首日本为傀儡而已开始瓦解,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西方与东方交融的文化经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目前全国有天主教堂、会所4600余座,天主教徒400万人,教职人员4000人。据教会统计,全国现有基督教教堂12000余座,简易活动场所25000余处,基督教徒近12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000余人。
基督教有7000万人,天主教多一些,接近8000万人,加起来就是1亿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基督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