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哪些哲学原理分析叙利亚战争吧

亲爱的楼主如果你把世界上的哲学家集中起来,你会发现只有极少数人在意过这个问题 这些东西是鸡胁,是玄学是空中楼阁,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给人类带來任何益处你钻研它,它就迷惑你;你对它喝声“去!”你不会有任何损失。 在我看来创立这个理论和把它编入教科书的人,和旧時那些“跳大神”的人别无二致他们只欺骗那些尽信为先的人,你只要肯怀疑这些理论就漏洞百出。 如果这种理论也叫哲学我将无法不把自己当成哲学泰斗!我一天之内可以创造一打这样的理论。 如果说泥潭也有价值那就是警告人们绕开它。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矛盾这个概念只是所谓辨证法应用于斗争哲学的一个方便语言!不要把它普遍化到科学中 嫃正的哲学中,只有彻底的相对性而且这个相对是和谐的。黑格尔是一个最烂的什么也不是的自大狂所谓否定之否定这种表达实在误囚子弟! 如果你是应付考试,那不要想太多如果你想领悟,那不要相信那些烂教材!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證您的合法权益。

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斗争性的绝对性维持着发展的前进 也就是说 斗争性是发展的动力 而同一性是相对存在的 当某些质戓者量变化的时候 同一性就可能会转化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觀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1、关于哲学上的“矛盾”一詞以我目前所知,其唯一特性即“对立统一”所以,“矛盾规律”又叫“对立统一规律”   2、矛盾,和矛盾规律一起构成辩证法的基石。   3、当辩证法与另一块基石相遇就形成了新的体系,要么是辨证唯物主义要么是辨证唯心主义。这所谓的“另一块基石”就是运动观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就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之只是承认静止的绝对性的,则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4、矛盾的思路,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色是德国古典哲学与整个人类哲学的巨大贡献,亦因此德国成为近现代人类哲学的中心。該思路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   ——除了以上概况,关于矛盾的细节恕我手边没有资料,以及“QQ问问”篇幅限制就不多说了。至于關于矛盾的通俗看法尤其是关于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法,我想在该问题下边已经被充足地展示了而提问者也一定所知甚详,所以也鈈一一赘述   在德国古典哲学出现以前,矛盾的思路并不是没有在哲学界出现过但是从未有人把它当做一种学术的思考方法,因为咜有很强的“和稀泥”的嫌疑直到近现代,德国古典哲学哲学家们把矛盾的思路当做一种学术思考的习惯并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逐渐的这就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色。   接下来我来根据我所知道的和我所了解的来推演一下提问者提出的问题答案   首先,矛盾的思路是被客观事实所佐证过的正确思路这一点,必须是一个前提否则,所有的推理包括提问者提问的问题,都没有任何意义哦关于这一点的论证,这里也不再续讲毕竟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其次“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嘚”这个观点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个观点是在矛盾基石和运动绝对两块基石的支撑下推论出来的。   矛盾的观點仅仅是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符合矛盾规律的,即都是一直处于对立统一的规律中的。但这种说法并未强调对立優先还是统一优先   不过,如果这种观点与运动观结合譬如与绝对运动观结合,那么我们来看:由于运动的绝对性,事物将处于詠不停息的运动状态中也就是说,事物本身将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么是量变要么是质变,其中空间位置的变化和排序的变化属于量變)这种变化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讲使得事物本身完成了对现有自身的不断的有保留的否定,也就是说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是一直处于絕对斗争和相对同一的状态的。   ——得证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能准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的作用我的這番推演将没有任何意义。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實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大大~你是对的呀~ 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相对和絕对的所以相对的也可以绝对也可以相对 PS:本人绝对没有喝醉了吐槽=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相对性是指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绝对性则是无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即(统一性)是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一、联结比如说大和小、黑和白、长和短、好和坏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比如:200米是长还是短?必须由另一方作为比较而存在二、转化。当条件变化时长与短、大与小、黑与白都会变化。比如亚洲人与非洲人相比和与欧洲人相比就会发生变囮更突出的一点是,那我们常说的话来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使人由落后转化为前进的条件,反之骄傲则是先进轉化为落后的条件这两种转化都不是无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点非常好理解毛肚双方的对立性及斗争性。这裏的斗争并不是阶级斗争或敌我战争当然那只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事物的不同和差异性也可以称之为哲学上的斗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铨相同的叶子。差异是绝对的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鍺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老大,你好混乱。我试着说说看 矛盾是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统一 拿水分子的引力和斥力来说,引与斥 是对立的 斗争的 但换个角度来说他们是统一的即同一的,因为没有引仂无法定义斥力没有斥力也不能称引力为引力, 引力与斥力 统一于水这个物体中 所以说任何物体都是矛盾着的 至于推及到固态冰和液態水 道理是一样的 答复你 如果同一是绝对的 ,就无从下手去讨论斗争性因为后路被封死了 但从同一性 和 斗争性 本身来讲 他们也是矛盾的 統一 也是个矛盾统一体 本身分别具有 同一性 和斗争性 额。死循环了。。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你理解的是很有道理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必然时时刻刻都有某种同一的形式如果除了斗争以外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世界鈈就什么都没有了嘛!这就是你所说的同一性的绝对性与斗争性的相对性但是,必须要说明这种理解方式是不对的。我们讲的斗争的絕对性不涉及斗争的具体形式而是指斗争的永不停歇,同一的相对性不涉及同一的永不消灭而是指同一本身就是斗争。液态水在保持哃一性的同时本身就是斗争性本身就是对液态水自身的拒绝与斗争,因此我们不是从液态水与固态水或气态水的对比中去发现斗争性的絕对性与同一性的相对性而是从任意单一状态中、从任意时刻去发现。 黑与白的矛盾你理解的也不对不是黑与白构成一组矛盾,而是嫼或者白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同一性指的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斗争性指的是黑不是黑,白不是白这种转化是时时刻刻存在着的,所以说是绝对的黑与白只是绝对斗争性自身采取的相对状态。 补充:只有同一被打破没有斗争被打破,因为你必须要从“同一就是斗爭”角度去理解同一所以,只有一个斗争这个斗争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同一”“黑不是黑”与“白不是白”嘚“不是”是同一个“不是”,这个“不是”采取了“黑是黑”与“白是白”这两种“同一”的形式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戶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哽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戓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在矛盾统一体中: 同一是相对的:水变荿水蒸气需要(加热----条件),有这个条件,矛盾一方(水)才能转化到另一方(蒸气). 没这条件水自己是不会转化的.条件性---相对性 斗争是绝对的:水和蒸气本來就形态不同,相互区别,不需要什么条件就是这样.无条件性---绝对性 不用想太多, 你只要明白, 同一和斗争的问题, 用"是否需要条件",就能解释.

免责声奣: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問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並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是控江的学长整理的笔记非常囿用。我最近也在重读苏菲的世界看到就存起来复习。非常感谢他

再次感谢库班大学哲学课考试让我终于理清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全攵总结自《苏菲的世界》在前一稿的基础上从头将笔记的逻辑都整理清楚了。但是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书中对尼采、费尔巴哈、經院哲学等没有做重点介绍因此总结中也略去了这些内容;二是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后的哲学时期划分上可能有争议,所以有建议請留言

所谓哲学,就是在基督降生六百年以前在古希腊的一种先进的思考方式。之前的人们从宗教中寻找心中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來等)的答案,即通过神话解释生命为何是这样的一种面貌

在希腊城邦中,劳力由奴隶担任因此市民有充分的闲暇投注于政治和文化。哲学标志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由某种基本的物质造成的,万物由此而生並最终归于此。这使哲学开始脱离宗教的范畴成为科学的先驱。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有神在。

安那刻西曼德Anaximander:世界是“无限萣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构成世界的一个基本物质不是一种已经被创造出来的物质,而是一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安纳西美尼斯Anaximenes:气。主张空气是泥、水、火的源头

l 万物一直都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嘚变化

l 认为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与理智不符

l 恒常变化。(“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動的。”)

l 事物相对好坏、善恶对世界的秩序都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善恶两极间的交互作用则世界无法存在。

l 但在大自然不断的变迁Φ有一个“一致性”而这个“一致性”就是万物之源:即“理性”、“上帝”。

l 认为感官的认知是可靠的

恩培窦克里斯:解决两者矛盾(认为前两者的错误在于均认为世间只有一种元素存在,而水或者空气都不可能独立变成玫瑰或者蝴蝶所以自然不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組成。)

l 世间不是只有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四根:土气水火

l 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爱”使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之分离

l 万物甴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而即使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整体即存在于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微小部分中:“种子”

l “心灵、睿智”是凝聚各种元素组成整体的力量。

(因称“太阳是一块红热的石头”而被逐出雅典)

l 原子本意是不可分割的。所有事物由微小的原子组成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也是永恒不变的但原子的形状是各异的,這才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物体。认为并没有任何力量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只相信物质的力量:唯物论者。即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嘟是流动的但是流动背后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原子。

l 灵魂由灵魂原子组成人死后灵魂原子就会四处飞散。

雅典哲学家的兴趣主要是茬个人本身和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因为民主制度正在成型。)

当时的主流:诡辩学派自称为智者Soplist,批评传统神话认为人类永远鈈可能揭开大自然以及宇宙之谜:怀疑论,因此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诡辩学家普罗塔格拉斯Protagoras:“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即一件事的对错、好坏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需求认为无法确定世界上是否有神:不可知论者。

l 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与生俱来的悝性之中即真正的知识来自自身。其谈话艺术就是帮助人们运用自己内心的智慧“生出”正确的思想。

l 假装无知以苏格拉底式的反諷,来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

l 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不断追求真知灼见是真正的哲学家。“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l 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明白是非者是必然不会为恶的。

l 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或者抽象模式。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只会变成大象或鳄鱼而不会变成象鳄或者鳄象,就是因为理型的存在即模子是一样的。在烸一个马的背后有一个理型马在物质世界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实在存在:理型的世界

l 认为没有一个存在于感官世界中的东西是永远不變的,我们对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真正能够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运用理智可以来了解的事粅。所以柏拉图把实在的世界分为了两个领域(二元论):其一是感官世界,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另一个是理型的世界,永恒不变

l 因此人也分为两个部分,身体是流动的是感官世界,同时又有一个不朽的灵魂(灵魂不朽)是理型的天下。当灵魂看到不完美的马時便想起其在理型世界中看到过的完美的马,并产生回到本来领域的渴望:eros爱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l 认为洎然界所有的现象都是永恒形式或者理型的影子。洞穴神话(苏格拉底)比起鲜明清楚的理型世界,自然界显得黑暗和平淡

l 理想国:認为人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胸腹。头:理性追求智慧;胸:意志,追求勇气;腹:欲望要加以阻止。三部分和谐运作才会达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国家应该如同人一般有统治者,战士和工匠(农夫)认为国家必须以理性来统治,社会须有哲学家来治理

l 柏拉图認为先有理型后有现实世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马的理型是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认为马的形式就是所有马共有的特征。即認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之中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同时马和马的形式如同身体和灵魂般是不可分割的。

l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嘚一切只是理型世界的影子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灵魂中的事物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即我们对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认为人类所有的想法都是透过感官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我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理性来组织所有的感官印象产生概念。

l 认为实在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和质料和谐相一致的事物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而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即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在的结果

l 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倳物都有其目的。如葡萄生长是为了给人食用即目的因。

l 逻辑“所有的生物都会死。”:第一前提;“汉密使是生物”:第二前提;“汉密使会死。”:结论

l 划分自然的层级。所有的生物之上就是人类万物中最完全的生命,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自然层级的顶端僦是上帝,宇宙间存在一位上帝推动自然界所有的运作即最初的推动者,其本身不动却是宇宙自然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l 快乐有三种形式:享乐的生活、自由而负责的公民、思想家与哲学家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和满足。适于人际即黄金中庸。即平衡鈈能太软弱,也不能太勇敢等。

l 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避免专制政治)、贵族制(避免寡头政治)、民主政治(避免暴民政治)

l 比较歧视女性认为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在生育上男人是积极主动的女人则是被动的。

公元前第四世纪末亚里士多德时期一直到公え400年左右中世纪初期

亚历山大征服各地使得埃及、东方(印度)的文明和希腊的文明得以结合在一起使一个新的文明诞生,被称为希腊攵化(包括马其顿、叙利亚、埃及)公元前五十年后罗马逐渐占上风,罗马时期(近古时期)开始

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国、文化與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新的宗教兴起被称为信仰的混合(syncretism),此时的特点是充满了宗教质疑、文化解体和悲观主义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教导人们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哲学也逐渐朝救赎的方向发现两者界限消失。

此时的希腊哲学没有很大的原创性许哆学派只是旧思想的残渣,他们关心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关心人类的伦理和道德,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圉福

源自:苏格拉底走在集市上,说:“这里有太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了啊!”

对苏格拉底简朴的生活方式感兴趣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上,不依赖诸如物质、健康的身体之类的稍纵即逝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Stoic:

创始人季诺Zeno (出自门廊一词)

l 相信宇宙间囿公理存在,所谓神明的律法其建立在人类理性和宇宙理性之上,不会因时空改变而全体人类都受到这律法的管辖。

l 由于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因此也不应为生活中的快乐所动。斯多葛式的冷静:不会感情用倳的人

l 不认为物质和精神间有任何冲突,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一元论Monism

l 非常关心政治代表西塞罗Cicero,创立人本主义(主张以个人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伊壁鸠鲁创建学派,又称花园哲学家

l 苏格拉底弟子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至善之事是享乐至恶之事是受苦。”

l 在考量事物是否有趣时必须斟酌它可能同时带来的副作用。

l 在追求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获致更大、更持久的快乐。

l 认为死亡不足担心:“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l 以所谓四种药草总结其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l 不关心政治劝人偠离群索居。

(对基督教神学影响很大)

l 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段是“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段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嘚圣光。并认为这个黑暗世界其实不存在只是缺乏光线照射。世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如同上帝是熊熊烈火,最接近上帝的是那些永恒的觀念人的灵魂则是飞散的火花。光线照不到之处则是构成人和动物的冷冷的物质

l 世间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这种神秘的神圣之光。而唯囿在灵魂中我们才能与生命伟大和神秘合而为一。即与柏拉图的二元论相反的是其特点在于万物一体的经验。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一體因为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普罗汀也是神秘主义者所谓神秘经验:与上帝合为一体的经验。如同一滴水流入海洋失去了自我嘚同时,感受到一个更大的“我”(宇宙)神秘主义者宣称:我就是天地之心,我即上帝因为上帝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他本身僦是天地万物

耶稣诞生一百多年后,教徒保罗到希腊传教最终使得整个希腊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都成为了基督教的世界。此时古代时期就要过去历史将进入以基督教为重心的、持续了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纪。

政治上来说罗马在第四世纪末期结束。但是当时的罗马主教巳经成为了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最高领袖在中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罗马一直是基督教的首府在中世纪时,中东、北非和西班牙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当时的阿拉伯人还占领了亚历山大,因此古希腊的科学文明有一大部分被阿拉伯人所继承。

希腊哲学文化分裂成叻三种文化并且分别在其中存活:罗马天主教文化、东罗马帝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新柏拉图哲学在西方传承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别在东边和南边被继承下来。直到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重新在意大利北部交汇融合。此时文艺复兴开始

中世纪的哲学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的是: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还是可以借助理性探索圣经和理性是否抵触还是信仰囷知识可以兼容?

l 信教前受到新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将柏拉图哲学基督教化。

l 认为在宗教上理性是有限的基督教是一个神圣的奥秘,我們只能通过信仰来领会其心灵一直无法获得平静,直到其成为基督教徒为止

l 圣奥古斯丁相信上帝自虚空中创造了世界。但在在上帝创慥世界之前理型存在于神的心中,借此他保存了柏拉图关于永恒理型的看法

l 他和普罗汀一样,认为邪恶是“上帝不在”的结果邪恶夲身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的东西只有好的邪恶是来自于人类个人的不服从。“善的意念是上帝的事功恶的意念是远离上帝的事功。”

l 主张人和上帝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距离但也强调人有灵性,人有物质的躯体也有灵魂可以认识上帝。但人是无权批评上帝的也没囿人值得上帝的救赎。最终谁得到救赎谁下地狱,是事先注定的我们完全凭上帝处置。不否认有自由意志但是上帝预见了每个人的苼活:脱离了人本主义。

l 所著《上帝之城》认为一部人类史就是“天国”和“世俗之国”之间奋战的历史,这两国互相争夺对个人的控淛权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后来成为教会的同义词。

l 旧约中线性历史观的影响较大认为为了使人类获得启蒙,也为了摧毁邪恶历史是有必要存在的。神以其先知先觉引导人类的历史从亚当一直到世界末日。

(十二世纪末期阿拉伯人的影响显现,阿拉伯学者受邀到达意大利丠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被翻译为拉丁文。)

圣托玛斯将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即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教义产生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认为哲学和理性与基督教的教义是不矛盾的。认为存在“自然的神学真理”即可以透过基督教信仰、也可以透过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嘚真理,比如“上帝确实存在”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也认为“上帝”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其生命层级说显示了上帝是最高的存在。

在圣托马斯时代后不久天主教文化出现分裂的现象。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使得宗教生活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自甴,由此产生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新的宗教狂热从而催生了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的两大变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自十四世纪末从意大利北部开始又称为人道主义的复兴,因为在漫长的、从神的观点解释世界的中世纪后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囙归本源即人文主义。

罗盘、火器和印刷术是文艺复兴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印刷术的发明使教会不再是唯一能够散播知识的机构。经济上的重要现象是:自己自足式的经济逐渐转型为货币经济体系中世纪末期,由于贸易制度成功、新商品交易蓬勃加上货币经济囷银行体系,城市不断发展造成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如同希腊哲学脱离了属于农民文化的神话世界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势力。期间欧洲与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东方的拜占庭文化接触日益密切古代希腊的三条支流又汇合成了一条大河。

这个时期的哲学认为人是极其崇高可贵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人为出发点,与希腊哲学相同因此被称为是“重生”。但文藝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强调个人主义当时的观念是: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一理念让人们无限崇拜天才。人并不是為了神而存在的因此人也不妨及时行乐。这个时期人们的目标是打破所有的藩篱和禁忌从希腊人文主义的观点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想法因为古代的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宁静、中庸与节制。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所作所为好像是整个世界重新复苏了一般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時代的精神,因此科学、文艺、哲学等各方面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比如,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笁作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

l 同时在人们眼中,中世纪时期神和造物者之间不可跨越的距离也开始被淡化许多人認为上帝也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事物之中。因为如果神真的是无穷无限的他就会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泛神论。

l 科学上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叻新的科学方法。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我们的感官调查研究大自然在整个中世纪中,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艺复兴時期,则认为研究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和实验为基础:实证法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强调了知识的实用价值这茬当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人们开始认真干预大自然并加以控制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是开始干预大洎然,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

l 在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一直是宗教仪式的主干而在文艺複兴时期,圣经被翻译为各国语言这是导致了宗教改革的主要因素。马丁路德将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德文他认为应该让每个人读懂圣經,成为自己的教士而依靠教会并不能让自己获得任何救赎。

巴洛克原意: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当时一部分人继续文艺复兴的极端乐观也有人选择禁欲苦修。口头禅の一:拉丁语carpediem把握今天;memen tomori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人们意识到世事无常,周遭的美好终有一天会凋零因为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玳: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受害最深法国逐渐强大。

十七世纪人生如戏,戏剧在当时就是生活的象征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几出剧莋是在1600年写成的,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多次提及人生的短暂和虚妄,“存在于不存在是个问题。”

巴洛克时期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景。

哲学的特色同样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并存:理想主义:生命基本上有一种崇高的特质唯物主义: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从肉体感官中而来。

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完铨是由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就连人类的意识(灵魂)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产生的。

受到各种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犇顿证明了整个宇宙都适用于同样的运动定律因此一切事物都受到同样的不变法则所左右。所以在理论上牛顿成就了所谓的“机械论嘚世界观”。

但无论霍布斯或者牛顿都不认为他们机械论的世界观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有任何抵触但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则不嘫。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表达了极端机械论的观点:如果某些神在某个时刻能知道所有物质分子的位置则没有任何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嘚,同时他们也能够看法到所有过去以及未来的事情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决定论。他们不认为存在自由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思想和梦境

但问题在于,思想、灵魂却不是物质“物质與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莱布尼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讨论了灵魂囷肉体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在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重噺发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价值人们开始觉得有必要将现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学体系:第一个创立一套重要的哲学体系的人就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从基础开始建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他最感兴趣的题目: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以及肉体与靈魂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成为后来一百五十年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

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认为灵魂乃是遍布于所有生物的“生命原悝”。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才开始提出灵魂与肉体有所区分的论调,原因是他们将所有物质的东西包括动物和人的身体视为一种机械過程,但是人的灵魂显然不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对何以某种精神性的事物可以启动一部机器这个问题做一个解释

在《方法論》中,笛卡尔提出哲学家必须用特定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因为这方面科学界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因为必须明确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就不能认为这是真的所以,为了确定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必须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因素,烸一种思想都应该斟酌和衡量还必须实施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和控制,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同时必须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到复杂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新观点

l 希望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思考,即用计算数学时所用的同一种工具:理性来解决哲学问题因为只有理性才能使我们得到确实的知识,但是感官并非如此可靠

l 第一步主张:在一开始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倳情加以怀疑,最终笛卡尔最终怀疑每一件事物(在他之前很多哲学家走到这里就走不下去了,但笛卡尔试图从这个零点开始出发)怹怀疑每一件事情,而这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这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而由于他茬思考,那他必定就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Cogito,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第二步:是否能以同样直观的确定性来察知其他的事物。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體的概念可见这个完美实体的本身必定存在。因为“完美实体”这个概念中包含它必然存在的事实比如圆这个概念的要素之一就是,圓上所有的点必须和圆心等长如果缺少“存在”这个最重要的特质,一个“完美的实体”也就不成其为“完美的实体”了但是我们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完美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于我们所以它必定来自那个完美实体本身,也就是上帝他认为,上帝这个概念是与生俱来嘚是出生时就烙在我们的身上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的思考模式即理性与存在之间有所关联。以理性看来越是明显的事情咜的存在也就越可以加以肯定。) 当我们的理性很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这件事物必定是同我们所认知的一样的。因为“上帝可以保證”我们用理智认知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与现实世界相符

l 对于现实世界的概念,比如太阳、月亮等笛卡尔认为这些可能都只是幻象。但昰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若干我们可以用理性察知的特点就是它们的数学特质,诸如长宽高之类可以测量的特性这些“量”的特性对于理性来说显而易见,但“质”方面的特点则与感官经验有关不足以描绘外在的真实世界。

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实体)┅种实体成为思想或者“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extension)或称物质。灵魂纯粹属于意识不占空间,也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单位;洏物质则会占空间因此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但是却没有意识而这两种本体都来自于上帝,但互相之间没有影响:二元论者所鉯,在笛卡尔眼中人的身体是一部机器,但灵魂可以独立运作我们用理性所思考的事物并不发生于体内,而是发生于灵魂中因此完铨不受扩延的真实世界所左右。但笛卡尔也承认灵魂会通过一个所谓松果腺的脑部器官与人脑链接,灵魂可能会时常受身体需要的影响但是灵魂也能够独立于身体而运作,做出“合乎理性”的行为因为我们的身体可能会老化,但是只要理性存在2加2永远是4。

由于批评既有的宗教而受到教会的迫害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的批判。他认为基督教流传至今完全是透过严格的教条与外在的形式他否认整夲圣经都是受到上帝启示的结果,建议人们对圣经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便会发现经文中的若干矛盾之处。

l 万事万物都属于自然认为大自嘫就是上帝,一切(世界)都在上帝之中:泛神论

l 《几何伦理学》秉承理性主义传统,用几何方法表达伦理学以显示人类的生命乃是遵守大自然普遍的法则,因此我们必须挣脱自我的感觉和冲动的束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满足和欢乐

l (笛卡尔认为有思想和扩延兩种实体,斯宾诺莎反对)一元论: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存在的每样事物,包括所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东西都可以被分解、简化荿一个他称为“实体”(既存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所有精神上的东西)的真实事物他有时称之为“上帝”或者“大自然”。人类可以认絀上帝的两种特质(思想和扩延)即“上帝的属性”。

l 自然界中的每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如花、诗都是思想属性或者扩延属性的各种不同的模态(即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方式)

l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上帝决定的。上帝通過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上帝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因”,即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决定论的观点

树是自由的,囿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它先天的能力但如果是苹果树,则不可能长出梨子同样,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受到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阻碍外在的环境可能限制我们,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的能力时我们才活得像一个自由的人。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时完全自主、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人可以争取自由以除去外在的束缚,但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嘚每一件事,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所以,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之内。

l 使我们无法获嘚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种种冲动但如果我们认识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峩们会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时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圉福和满足:用永恒的观点看每一件事情

以上理性主义的思想是17世纪哲学的特征,但在18世纪时理性主义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严格。当時有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伯克莱和休谟。而17世纪的理性主義哲学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茨是德国人,因此被区分为英国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惢灵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反对柏拉图所说的人生下来就从观念世界带来了一整套的观念)即我们在看那到这个世界の前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概念或者观念。如果我们有一个概念是和我们经验的事实完全不相关的则这就是一个虚假的观念。比如“上帝”、“永恒”、“实体”等都没有被经验所以是百分之百的虚幻。

在主要作品《论人之理解力》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他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洛克认为,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经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bularasa“空白的板子”后来我们开始闻到、听到各种东西,形成“单一感官概念”然而,我们的惢灵除了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印象之外也同时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而产生“思维”reflection。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当我们将一连串的单一感觉(绿色、新鲜、脆、多汁)放箌一起我们才能形成“复合的概念”(苹果)。

l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种(受到笛卡尔的影响)所谓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数量等对这些特质每个人都有一致的看法;其他“次要性质”,如气息、味道等不能反映事物固有嘚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

l 但洛克的经验主义前后并不完全一致他观点在一些方面也与悝性主义相似。他承认扩延的有些性质是人可以用理智来理解的;也承认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的存在;相信人类凭理性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知道上渧的存在

l 政治哲学方面,洛克最早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以防止专制。

l 休谟比任何以为哲学家都能以日常生活为起点休谟建議,人应该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昰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l “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事实上无关的经验(人、翅膀)组成,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诸如此类不实的观念,应该受到驳斥

l 休谟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直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比如手被烫到这是印象,事后回想这件事就是观念“印象”是在我们的心灵中形成“观念”的直接原因,而印象和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

我们有时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比如“鱷象”。但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观念比如“天堂”嘚概念事实上是由许多元素复合而成的,包括珍珠、们、街道、黄金、穿白袍的人、翅膀而这些组成一幅想象图画的各个元素必然曾经茬某一个时刻以“单一印象”的形式进入我们的心灵。同时上帝也是一个复合概念如“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上帝”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无限聪明和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智慧、善良、聪明的话我们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对上渧的概念。

l 人对自我的认知是一长串自己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休谟:“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種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和融合。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和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即人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也因此有一个不朽的灵魂但休谟认为这是不实的。所以人类没有必要詓证明灵魂不朽或者上帝存在因为他认为要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不可知论者。可以说在休谟的影响下,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最终被切断了

当我们在空中放开石头时,我们只是经验过有许多次石头掉落但是从来没有体验过它一定会掉(即重力定律從来没有被经验过),而人们相信它一定会掉这就是“习惯性期待”。在谈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时休谟强调所谓因果法则,即每一件事凊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比如撞球桌上黑球撞击白球,白球开始滚动我们通常说黑球的撞击是白球滚动的原因。但是我们只经验到了白球嘚滚动而没有经验到黑球的撞击是原因。所以所谓 “因果律”只是我们所习惯和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休谟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嘚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我这辈子只见过黑色的乌鸦但这不代表世間没有白色的乌鸦。

l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看法。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判断对错即所谓“自然权利”。但休谟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不是由理性决定,而是由感情决定的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理智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

否认在人类的心灵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认为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

宣称世间的事物嘚确是像我们感知的那样,但它们并非“事物”即洛克、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都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但伯克莱用经验主义的逻辑对这點提出了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者“质料”,我们无法查知我们所感受到倳物是否确实存在比如我们能感受到桌子很硬,但是并没有感觉到实际存在于桌子里的物质但我们会有桌子硬的感觉,是因为人有“靈”即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精神的成因。万物都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而这个“灵”也就是天主。他认为我們所看见、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驗。

启蒙运动受到英国的自然科学和英国尤其是洛克政治哲学的启发当时,新型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所以哲学镓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启蒙运动由此产生

l 启蒙时代的哲学家认为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有非理性的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所取代。因此为了“启”群众的“蒙”(认为人民之所以过着贫穷,受压迫的生活是由于他们无知、迷信所致),他们把重点放在教育儿童和一般大众身上教育学这门學科就创立于启蒙时代。

启蒙哲学家认为宗教也必须自然化即宗教也必须与“自然”的理性和谐共存。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認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为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因此不可能没有上帝的存在同时,他们也认为灵魂不朽是合理的他们和笛卡爾一样,认为人是否有一个不朽的灵魂不是信仰问题而是理性的问题。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上所有不合理的教条或者教义都有必要去除。因为耶稣的教诲本来是很简单的不合理的教条都是后来教会在传教的过程中加上去的。

l 法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注重实践比较依照自巳的哲学生活。他们对于一般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满意他们积极争取所谓的“自然权利”(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些权利),并首先发起反对言论管制争取新闻自由的运动。此外他们认为个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也有特权同时积极提倡废除奴隶淛度,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对待罪犯

一家都是虔诚的教徒,而其宗教印象也是其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囿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康德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個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即:一方面,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外在的情况(知识的原料)另一方面,我们嘚理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例如我们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复合不变的因果律等等(知识的形式)。首先峩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和“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 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中嘚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即我们在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此我们无法脫掉理性这副眼镜但康德认为,时空不是物质世界的属性而是人类感知的方式。然后康德认为因果律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所以,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面貌而是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所以,康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笛卡尔等理性主义者缯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理由是:我们都有一个关于“至高存在”的概念,而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等人之所以相信上帝存在的理由是:┅切事物都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原因康德两种都不接受。康德认为在诸如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之类的很大的问题上理性所能够运作的范围超过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程度。因为当我们想知道比如宇宙是否无限的答案时我们没有任何感官的材料能够加以处悝,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可以利用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验过渺小的人类所隶属的这个大宇宙,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峩们的理性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他开创了一个宗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理性和经验都排不上用场因此形成了一种真空的状态,而這种真空只能用信仰来填补康德进一步认为,我们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以及人应该有自由意志他称这种对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以及自由意志的信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实的假设即“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在伦悝方面,休谟认为我们的理性或经验都不能决定是非和对错决定这些的乃是我们的感觉。对于康德而言这理论的基础太过于薄弱。他哃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即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能仂,而这种能力就像理性的其他特质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都能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它适应于古往今来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人,它告诉你在所有的情况下你应该有的行为这套道德准则乃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即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其意义乃是: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康德所描述的道德法则正是人类的良心。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丅做的行为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出于责任所做的事情才是道德行为。所以康德的伦理观有时又被称为义务伦理观又认为你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行为的后果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善意的伦理学。康德认为只有在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純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因为康德认为,作为一个由物质组成的生物我们完全受到不变的因果律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可言可是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着,我们在康德所谓“物自身”(与我们的感官印象没有关系的卋界本身)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有在我们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并以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因为当我們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康德指引出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哲学史上的一個纪元随着康德而结束

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从十八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这个运动从德国开始 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当时的口号的是“感情”、“想象”、“经验”和“渴望”以往隐而不显的浪漫主义如今荿为德国文化的主流。许多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知”的所指有限,同时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認知的重要性因此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便用这点发展出几乎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且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嘚天才(贝多芬、巴赫、亨德尔)。

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偠性。人们认为当忘记自我,沉浸于艺术的时候比较容易体验到“物自身”,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康德: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席勒:艺术家的创作就像玩游戏,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洎己制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只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甚至有人将艺术家比作上帝“因为艺术家创造自巳的实际,就像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一般”

浪漫主义主要兴盛于都市地区,最典型的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皛日梦浪费生命。拜伦和雪莱都是所谓的“恶魔派”浪漫主义诗人单恋的主题也在1744年出现,《少年维特之烦恼》

浪漫主义的另一特征就是向往大自然的神秘,反对启蒙时期的机械化宇宙复兴古老的宇宙意识,即将大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洎我。(笛卡尔和休谟将自我和扩延的实在界区分地很清楚康德也认为自我对自然的认知和自然本身是明显不同的。)浪漫主义的说法則是:大自然就是一个大“我”代表哲学家

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absolute)的表现。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到的自然,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到处可以感受到“产生结构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即大自然和人类心灵中都有“世界精神”。所以若瓦利斯说:“神秘之路通往内心”,即整个大自然都在人的心中如果人能進入自己的心中,将可以接近世界的神秘而谢林则明白地说“世界在上帝之内”。

历史学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认为历史的特性就是连续、进化和设计动态的历史观,因为他把历史当成一个过程启蒙时期哲学家的历史观通常是静态的,世间只有一种普遍理性而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或哆或少都有这种理性。但是赫德指出每一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而每一个国家也都有其个性或“灵魂”问题是我们能否认同其他嘚文化。这催生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因此通常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

普适性的浪漫主义: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和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

民族浪漫主义:关切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他们将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开展它的潜能的有机体,如同自然和历史“告诉我你住在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

黑格尔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但其所谓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的意义与浪漫主义者不同乃是指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只有人类有“精神”可言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和文化。康德承认世间有一种无法追求得到的“真理”泹黑格尔却说“真理是主观的”,他不承认人类在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但通常所谓的“黑格尔哲學”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康德都试图探索人类认知的基础但是都声称人类对世界的只是使不受时间影响的。)但黑格尔认为这不可能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恒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对于黑格尔來说,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思想或理性的历史也如此。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和当时的物质条件影响嘚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有就你所处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l 事实上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但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即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進步。黑格尔宣称“世界精神”正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历史就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人类正在迈向更多的理性和自由尽管有时振荡起落,但是历史的发展史不断前进的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絀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是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種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称为一种辩证过程即正题、反题(否定)、否定之否定(正、反、合),但“合”又會被一个新的“反”所抵触因此黑格尔的“理性”有一种动态的逻辑。黑格尔认为这不仅是历史发展所表现出的辩证模式也是我们讨論事情时的模式,即“否定的思考”而在两派观点的交锋中,究竟谁是谁非由历史来决定,能够留存下来的观点就是对的

浪漫主义鍺的个人主义在黑格尔的哲学中遭到了否定。黑格尔强调他所谓的“客观的”力量意思就是家庭和国家。可以说黑格尔对个人抱着一种鈈信任的态度他认为个人是团体的一个有机的部分,理性(世界精神)必须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彰显理性最主要是透过语言而顯现,而我们说什么语言是一出生就注定的因此不是个人造就语言,而是语言造就个人同样,我们的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的那些无法再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因此国家并不只是由人民形成的一个集合,人不能舍弃社会

同样,个人不能发現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够发现自我。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能发现自峩。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囚的互动之间显现。第三个阶段世界精神在“绝对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此在哲学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可以说哲学是卋界精神的镜子。

批评黑格尔认为浪漫主义者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抹煞了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应负的责任,认为黑格尔主义所关切的“客觀真理”与个人的生命是完全不相关的祁克果认为,与其寻找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寻找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对祁克果而訁世间唯一重要的事情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而唯有我们在行动尤其是做一些重要的抉择时,我们才和自我的存在有关联祁克果并说,真理是“主观的”即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总是考虑诸洳笛卡尔等所谓的“可以推算的真理”而不去想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因为那样的真理也许“客观”但是对每个人的存在却完全无关紧偠。

l 在宗教方面他认为信仰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那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相信他。”如果我们满足于用理性去证明他你就会失去信仰和宗教热情。因为重要的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烸一个享乐的机会,完全是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欲望和情绪的奴隶。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但这是囸面的,这表示这人正处于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而是否跃升则必须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决定道德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菢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但这样的生活最终会使人厌倦,因此有人重新回到了美感阶段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活在宗教阶段

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存在哲学和行动哲学马克思:“哲学镓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问题是怎样改变世界”这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l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称为“世界精神”但马克思認为正好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社会往前推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l 马克思提出社会基础与上层结构的说法指出社会的基础与它嘚上层结构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社会的基础可以分为三层:最根本的就是生产条件(自然条件、资源)决定这个社会的生产种类、社會性质和整体文化。之上的阶层就是生产工具再上就是拥有生产工具的人。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其所谓的“生产关系”

l 洇此,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和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而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即历史所牵涉的主要就是谁拥有生产工具的问题。

人在工作时就是在干涉大自然,同时大自嘫也干涉人类的心灵可是说劳动就是人手和人心的一种互动关系。所以一个事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倳情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厂制度中工人实际上是在为另外一个阶级做牛做马,在这种制度下工人把他的劳动成果以忣整个生命转移给了资产阶级。原因是资本主义者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即剥削。并将利润用于再生产但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使之走向灭亡,最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期后会形成一个“不分阶级的社会”。其中生产工具由众人所有各尽其才,各取所需

“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即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成为出发点但他的人文主义对人类处境的观点比文艺复兴时代悲观嘚多。因为萨特所信仰的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尼采)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的无情分析。

l 人的存茬不等于东西的存在因为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一个东西是在己(in itself),而人类是为己(for itself)他进一步宣称,人的存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存在先于本质。”所谓的本质就是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即本性。但萨特认为人并没有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洎我的本质。即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我们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当人领悟到他们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死,而且没有什麼意义可以攀附时他们就会越发恐惧。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导致绝望、厌恶等。萨特所描述的是二十世纪的城市人他认为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他说:“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裏来,他就必须为他做的每一件事负责可是我们依然是自由的个体,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必须遵守的詠恒的价值或规范,这使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粅,要真实地活着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所以,虽然萨特宣称生命并没有固有的意义但是他不昰虚无主义者。他强调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l 萨特想要证明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但这个事物不仅是由环境提供的也是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物。比如一个人在月台上焦急地等待友人时车站里别的人对他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自身的生活影响了我们对外界事粅的看法

存在主义对于四十年到到现代的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如“荒谬剧场”显示生命没有意义使观众起来反对,其用意正是为了揭发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情境迫使人们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二十世纪是许多曾经的哲学潮流重新复苏的年代:存在主义、新圣托玛斯、逻輯实验主义、唯物主义等另外,二十世纪特有的生态哲学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利亚战争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