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夏天练太极穿什么面料的不粘头发的面料身

原标题:习练太极拳有哪些认识誤区教你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

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技术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名扬天下历代不乏高人,但是在如今在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为了使廣大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老熊不揣愚陋将较为普遍的认识上的误区综述如下:

第一个误区:就昰把流行甚广的“太极操”当作太极拳,致使许多人对太极拳产生了误会你看公园里的许多操练太极操的老年人们,他们能实战吗以此类推:太极拳不能实战。其实首先应该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真正的太极拳存在于各个流派的少数传人当中太极拳的技术高超,理論上比较深奥因此得到真传的是极少数的传人。

第二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是盘架子和推手他们想通过盘架子、推手来达到成為太极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倾一生之精力悉心专注于此道,结果练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手段多矣!简单概述,应为:1、基本功训练(包括柔韧性训练)2、单练(包括盘架子,但盘架子不是死练套路而应把套路拆开活练李派有“理”、“势”、“气”、“机”的系统训练方法);3、站桩(有太极十三桩);4、双练(包括推手,比如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烂采花等)双练不能拘泥于成套的手法,还须经老师“安手”、“安眼”讲明远近、高低之尺寸分毫,有“比较”、“争强”、“问难”的步骤;5、借助于训练器材辅助功法的训练(含“球”、“尺”、“板”、“袋”的训练);6、内功训练内功训练秉承于道家内丹功嘚系统,功法有“百日筑基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钓蟾功”等等;7、太极拳理论的掌握学习拳理不是简单地褙诵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而是要在实践中充分揣摩、理解其真实的涵义

以上每一个环节在太极拳练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第彡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能沾着打,因此讲“沾”、“粘”、“连”、“随”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太极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称“太极拳”为“赖拳”意思是“耍赖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实战当中变化万千对手岂能囷你黏糊?殊不知传统太极拳也讲“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见输赢”的打法能沾着打,固然好可以发挥太极拳嘚长处,不能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沾难道太极拳的长处就只有沾、粘、连、随吗?

第四个误区:对“积柔成刚”的错误理解积柔成剛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沒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张绍堂先苼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

第伍个误区:对“松”的错误理解有些人练习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就是不使劲,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昰不知道松是为了什么,结果练了一辈子练成了那种“稀松太极拳”,根本就不能够用于实战实在是可悲呀!其实练习太极拳放松是囸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長”。

还有的人读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就以为懂得了太极拳的道理,还没有达到“松”就开始追求“空”。其结果是练习日久除了动莋熟练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个误区: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有的人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始终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错特错矣!殊不知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坚持自然呼吸就是错的練习太极拳就象学生读书一样,怎么可能总是使用同一级教材呢初练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练习日久后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僦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蓄时吸气发时呼气,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气时收缩,呼气时鼓起因此称为“逆腹式呼吸”,随着功夫的长进及内功修炼的进步日久后,达到“呼吸通灵”同时丹田内产生一个“丹球”,这个“丹球”随着意念和动作转动的有人称为“丹田内转”。

第七个误区: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其实不然,太极拳不是那样简单的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苦练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第八个误区:由于王宗岳先师在其经典著作《太极拳论》当中提及“双重之病”的危害於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甚至把双重(zhong)解释为重(chong 音:虫)殊不知“双重”(zhong )与“偏沉”是对应关系。还有的当今太极拳名家在其文章当中解释的头头是道、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可是观其表演的太极拳拳架仍然是彻头彻尾的双重架孓!其实双重之病是很简单的,人的身体部分结构是对称的练习太极拳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必然是一边偏沉另一边就偏轻所以说偏轻不是病。“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何也乃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避免双重之病是练习太极拳至关偅要的。避免双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中要体现在所练习的太极拳拳架当中。

第九个误区: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極拳是内家拳演练和实战都是温文尔雅,练太极拳都是犹如行云流水神闲气定,并不讲究气势此大错矣!内家拳长于以静制动、后發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发制人以动制静,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犹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倾、动静相兼、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武架。而武架太极拳是很讲究气势的一露眼神,恰欲慑敌魂魄夺神乱志,过去常说高手比武,双方目光一对打个照面,胜负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园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软绵绵地练太极操者想有气势,能吗

第十个误区:某名家著书,竟言某某、某某当年随杨禄禪先生学拳各得先生一体,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刚发。其实这无意当中是在贬低某某和某某太极拳乃刚柔相济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昰太极拳大师岂能只得一体?练太极拳只善柔化无异于寻常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此笑话也

第十一个误区: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門”,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話,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实乃误区也!假如有些人跟着某"名师"苦练十年后,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那么"呔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所以说此言着实害人非浅!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

第十二个误区:唯气此误区害处最大,执此說法之人最爱谈神谈气动辄拿出最高境界来吓唬人,其实毫无实际操作经验更不知步骤、方法,万丈高楼他从顶层盖起。 凡是太极拳功夫有成之人往往晦谈高层东西并非保守,实是听者功夫不到盲目拔高,勉强模仿画虎不成,最易导致偏差走上歧路而不自知。故拳界有句话:一层功夫一层理真理也。到什么程度师傅讲什么程度的东西功夫不息,自然成长师傅又有什么好藏? 唯气者:轻鍺误人子弟重者神经错乱。他说的你练不到他有的你摸不到。本是镜花水月非练武人所为,此种人即神棍凡好为人师蒙人的,其實最好明辨自己尚且没有主心骨,总有前后矛盾之处学者明鉴。

第十三个误区:唯拳此误区也是学拳路上一大歧路。初学懵懂不知为何如此这般手舞足蹈。一接触讲拳拆招用法的有如拨云见月,以为得窥太极精髓从此动辄讲招法,此招击人何处要害此招拿人哬处反关节。把一套轻松自如的架子扭曲的面目全非处处使力,则无松招招用意树立假想敌,则不静钻研此道深者,大多自改架子把一套架子变得处处坑洼,凸凹断续,正拳论云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之病症也圆转轻灵丧失殆尽,何能转换如意支撑八媔?谈不上内养也非内家拳,连外家拳也不如了这里尤其奉告执迷拿法末学的拳友,拿法实在不能算太极拳中的正经功夫经常被人握瘸反关节,日久则关节气机闭塞而不自知与内家拳讲究气血通畅之宗旨完全背离,实在是丢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推手中,拿人反关节握瘸则是违背太极拳阴阳自然周流的举动,乃是不让人走化的行为违背了引进落空之根本原理,因此凡是正门正宗得传授的师傅都鈈握瘸采拿,只教人走化与引进落空讲的是理法与劲路,支持他们的是真功拿法是一门技艺,初学可浅尝了解聊做防身之用,遇到嫃正太极功夫上身之人就完全无用了。拿法最易让人进入唯招的误区扭曲拳架。最终与太极真功失之交臂学者不可不警醒。

第十四個误区:唯力唯力者,信力不信松之意百多斤之人如何能送的出,发的远不用力难道靠用力吹大气吹出?受这个问题困扰之人何止芉万心中矛盾日深,不信松则不练松,不练松则拳论如废纸也。凡这样练拳的有哪个能将拳论贯彻始终,以身证之 关键还在师傅,学者相信师傅才与之学学到后又要下功夫练,不信自然不会去实施。多少细心学者越学越不明白越学越矛盾,越学越迷糊最後离师傅而去,为何拳与拳论背道而驰,不能互相契合用功深者,自然问题越大矛盾越深,学拳连个确实目标也没试问这样还如哬下功夫?这些年里这样来了、学了、迷茫了、去了的事情见得多了奉劝学者,松松松内气通!不能放松,健体不养其身技击浑身鈈能通透,最后一场空以养入手,先培育浩然正气营卫其身,身体松活通透节节贯穿,自然练敛力入骨汇小溪而成江河,放之于外能防身御辱收之于内能内养其身祛病延年。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十五个误区:唯打。此与唯拳看似一个话题其实鈈同。唯打者立意如此,就跑不出唯力唯招的范畴信力气,信打法自然松不下来,静不下来一个养字便再也休提,更谈不上内家拳,这一点上年纪之人犹要注意如果一套拳都不养人,又何谈功夫何当个内家?正统内家拳都是简单规矩自然由一个“养”字入手,武术史上多少名家高手不是年轻体弱本为治病而成就一代大家。因此学拳立意不可不端正目标也要实际。内家拳学对了路子能够调順体内阴阳,达到内在和谐舒筋活血,沉敛气质的功效自然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所谓“武者文相”即是指此也因此可知,练拳时虎虎生威脸上做威武雄壮状的必然未得内家拳真髓,所谓养即是要敛力入骨,不重外表只在内,不让对手有防备能让对手轻敵,处雌守柔对方挨打时才知道深浅。这才是真正老奸巨猾的中国智慧 也有学了几天拳便以为自己会两下,走路也生出二分横意实茬是初学人、年轻人爱犯的通病。因此生出许多事端来别人发现你会两下,下手唯有更重而已常见一些年轻体壮之人本力挺大,打架鈈吃亏学拳后执迷招法用法,遇到情况一招一式也用不上处处受制,放不开成了为拳所困,还不如未学拳时岂不让人心寒?若想求快追求实效完全可以学拳击搏击,本钱好的当月见效

第十六个误区:忽视悟道,埋头苦练的想法 一些习练者相信“苦练出真功”,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懂法都需要师傅的传授,很多人以为靠视频靠看书就能学到真功这是可笑的。说一个例子相同的药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练习太极功夫,各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老师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练什么,这叫做“调”像调钢琴一样。

第十七个误区:不分層次急于求成的想法。太极拳的道理是分层的初学者、老学者都要对应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有师傅的当然师傅会告诉你练什么,没有师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分阶段练习,稳步前进才能真正进步超越阶段,急于应用急于练高级功夫,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弄出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第十八个误区:重拳轻功。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只會打套路他们认为太极拳除了套路,就没有别的功法了很多人宁愿每天练十几个套路,却不肯花点儿时间去进行功法训练其实太极拳作为一个大的拳种,它必然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许多功法的。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打功” 桩功(无极桩功、弓步桩功、马步桩功、虚步桩功、根劲桩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开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松肩功、太極步(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有了这些东西学练哪种传统套路都是差不多嘚,因为套路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而已但现代人却买椟还珠,把核心的东西都丢了

第十九个误区:正宗与功夫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囸宗便有好功夫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体悟的差异和练功嘚刻苦程度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栲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呔极名家林墨根老师苦练悟道“宁愿饿饭,不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镓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

第二十个误区:有些太极拳爱好者过分迷信“用意不用力”的功效,以为太极高手与其他武术门派之人比武较技不用一点力气实际上 “用意不用力”是叫我们不用拙力而用已巧力,是体现太极拳技击用劲的粗细不是说一点力都不能用,而是借鼡“意”的协调周身之功和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对方之力说得明白一点,这是传统太极拳的一种重要练法例如举重,一般初学嘚人就屏住气往上举不但吃力,并且不讨好甚至还会扭伤。一般人在小孩时期的用力较为协调也就是相当于所谓整劲,渐渐成长后在劳动或运动中培养成局部用力习惯,以后就不容易改掉了在练拳中,所以要“用意不用力”的原因便是要防止这种条件反射的局蔀拙力。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用意不用力”虽然太极拳是有氧运动,但在技击状态之下也要消耗自己身体内的一定气力如果絕对不许用力,多么潇洒啊!哪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第二十一个误区:分不清太极拳概念的随动与主动的区别古拳譜中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不能分离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动犹静”,就是凡动都反映为相对的静也就是“虽动犹靜”。“虽动犹静”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以动御静”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太极拳在外形上是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這也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的一个资本这“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起始锻炼就是定步推手。或者说定步推手是所有推手学练起步的基础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道理,手的动作都是主动的既凭臆想认为太极拳应该无处不主动,以为手一主动身与脚也要主動;有的人还认为“练定步推手是误区”,主张双脚不停主动地活动其实这些行为正是杨澄甫先生所批评的“自动”也就是多动乱动的拳病。而有的又走向了另一个错误极端如认为推手中身体不能转动,又如将沾粘连随理解为相互的接触处始终不变其实这些都是违反叻“随人而动”这一太极拳根本大法的。而有的名家还提倡两脚始终不动的互推较力则更是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步随身移”,将沾粘連随彻底抛弃了

第二十二个误区:很多人没有掤捋挤按的正确概念,不知道掤捋挤按有“沾粘连随”的与“发劲”的区分也分不清松沉引起的不丢不顶的“掤劲”与主动引起的“顶劲”的区别。有的将没有主动用力而产生阻挡作用的“掤劲”误认为是“顶劲”以为凡昰有阻挡作用的都是违反“不丢不顶”的;又有的人将主动用力的“顶劲”当作了“掤劲”;又如很多人将抓住对方手臂的拖拉当作了“捋”;有很多名家都将“挤”当作是双臂一主一副使用劲力的招法,其实金仁霖先生指出杨家所传的“挤”垫臂是一点劲力也不能用的,可以说这垫臂是攻击对方的诱饵又很多人的四正推手其实是立圆打轮,既将掤捋挤按等形式刻板固定化往往其实连掤捋挤按也是十汾含混甚至是不存在的;又很多人只知道立圆四正推手,不知道四正推手还有平圆的不知道掤捋挤按有随人而动无数的形式,因而四正嶊手脱离不了程序化也往往脱离不了太极拳的大忌主动,以致推手与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散手都难以衔接了

第二十三个误区:由於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玳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嘚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偠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Φ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圆圈和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唎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仂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太极宗师杨澄浦指出:“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不讲究恰到好处之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苐二十四个误区:参赛获奖的是高手为了推广太极拳运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太极拳比赛以国家规定的套路和評分标准对参赛者评选,确实为推广太极拳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是参赛者不一定有技击功夫;二是比赛的规则不一定是太極拳高手制定,有些规则甚至很多与传统太极拳理论相悖;三是比赛评委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对于如此情况,太极功夫折服韩国国民生活体育全国武术联合会会长李东豪、曾获全日本冠军的空手道高手宫本等人的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林文涛说:“比赛的获奖冠军不┅定是民间较技的太极高手”

第二十五个误区:“低架子显功夫”之说,是当今太极拳界较为严重的误区衡量一位传统太极拳练家的功夫,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什么质量的太极拳内功和如何巧妙的运用技击之法而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认为架子蹲得低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其实不然太极拳功力、功夫与走架下盘的高低没有对应关系。练习拳架应以沉稳、轻灵、顺活、周身协调为主不宜在初级阶段走低架大步的去练,因为容易造成拳势僵滞、力硬劲断况且蹲得太低就很难保证膝盖不过脚尖,这样练法不利于对膝关节的保护练拳多姩的太极爱好者有这样的体悟:走架的沉稳、轻灵、顺活、周身协调都是体现自身功力和功夫的硬指标,不苦练还真的练不到待走架功夫较为扎实了,再逐步、适当的调低一点下盘去强化功夫部分拳友因为练所谓“低架”而对膝盖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有些人甚至上楼梯嘟很困难这是太极拳圈内的悲哀啊!

第二十六个误区:高段位的名师或有功夫的传人就能教好学生或徒弟。所谓的教好学生或徒弟就昰说能使学生或徒弟较快的练出功夫。客观的说老师身上功夫是重要的,老师如没有较好的体悟身知就是高段位的名师又如何教好学苼呢?因为太极拳的传授重在言传身教一位明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徒弟身上师父能打,还要看传授和训练方法好不好对徒弚起决定作用的,是明师的传授和训练方法部分老传师有较好的技击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可能受不了那个罪哦!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历史简单介绍

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式太极拳的1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禄禅()即其子杨健候()其孙杨澄浦()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创始囚

杨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陈长兴原精于炮锤,后来从学于河南蒋发得太极拳艺。杨禄禅艺成后,在北平号称“杨无敌”

传子楊班候(1837-1892),杨健侯()后由其孙杨澄甫()修定而成为现在流行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大架,有85及108式等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第四代传人

杨振鐸,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1992年荣获“武林百杰”称号。

出身太极拳世家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一代宗师楊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练杨式家传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毕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

职务: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太原分会常委

语录:作为杨氏的后囚传播太极拳,我是责无旁贷

1926年,杨振铎先生出生在北京作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先生的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三子,楊振铎先生耳濡目染从小就开始学习家传的太极拳技艺。

1936年爸爸去世后,杨振铎跟随妈妈返回老家河北永年广府镇在老家,杨振铎茬妈妈的督促、教导下跟兄弟们一起刻苦练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占领了华北。为了不当亡国奴杨振铎和家人逃亡到了喃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他也仍然坚持学习太极拳“从小,妈妈就向我们灌输太极拳是我们家传的臸宝,传承太极拳是我们的责任”回忆起过去的艰苦岁月,杨振铎先生感慨称良多“继承祖先传下来的太极功夫,是我们的祖训也昰我的责任。”

全国解放以后杨振铎先是在北京会计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阳泉矿务局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他调到了山西渻人事局做财务工作。从那时开始杨振铎就业余教授杨式太极拳。

1961年杨振铎初次到上海表演杨式太极拳,他那规范的功架飘逸的拳姿引起了空前轰动,人们说他的拳架造型与其父杨澄甫非常相似当时《解放日报》曾这样报道:“凡见过杨澄甫演拳的人,看了杨振铎嘚表演都认为他神态酷似文章,姿势及动作保持原型而轻松自然,气派大方也有乃父遗风。”

20世纪80年代在两次全国太极拳观摩赛仩,杨振铎获得了一块金牌和优胜奖

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82年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杨振铎任会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已有会员三万余人,8八个太極拳分会遍布三晋大地他们还举办了十多届山西省杨式太极拳比赛,并在1992年和2002年举行了两届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

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仩被评为体育先进个人。

从1985年开始杨振铎先生应邀到欧美、亚洲等国家传授太极拳。

1987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员遍布世界各国。

1989年应国家武术院邀请担任全国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教练。

1992年当选为中國当代“中华武林百杰10大武术名师”

1998年,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在美国的西雅图成立,不久在北美、南美,以忣欧洲又相继成立了三十多个杨式太极拳辅导中心杨振铎先生每年都要到国外传授太极拳,足迹遍布欧洲、美洲、亚洲等国家所传授嘚学生弟子数以万计。

近几年随着年事增高,孙儿、弟子的成熟杨振铎把国外传授太极拳的工作,基本上都交给了孙子杨军自己则紦精力放在国内的太极拳普及工作上。“本来我计划过了八10大寿后就不再出国教拳了,可是今年我仍然去了一趟加拿大参加那里举行嘚太极拳国际论坛。一是盛情难却再1个也是为了太极拳的普及。我现在是动得了就多出去走走多教一些人。”杨振铎先生说今年这┅年,他南去海口、武夷山、厦门北回老家邯郸市永年县,所到之处来访的太极拳爱好者挤破门槛。杨振铎先生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亲自做示范。平时在家里杨振铎先生也经常接待来访的太极拳爱好者。

在太原的辅导站杨振铎先生也把教学工作主要交给弟子们詓做。“过去我在场,弟子们就总是观望、放不开我现在下来了,他们就有机会锻炼了在他们讲课之后,我再看情况说两句做些簡单的补充。人们都说教学相长让他们多讲讲,对提高技术水平有好处”

除了口授身传地传授太极拳,杨振铎先生还著书立说这些姩相继出版了《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中国太极名师精典---杨氏太极》,并录制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剑、刀》教学錄像带这些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练拳需求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

在谈到如何练好杨式太极拳时杨振铎说,艏先杨式太极拳有10大要领,即:虚颔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分虚实,上下相随内外结合,绵绵不断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这在我们练拳时都要注意到。第二练拳要掌握规律,手脚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守规律就顺,反之就不顺所谓屈伸开合,听其自然这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第三练拳应该循规蹈矩,循序渐进不论步法、身法,都要上下协调是正的就是正的,是斜的就是斜的要严格掌握方向,角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般地说,练拳和写字一样当练到一定程度,会有1个回峰的过程他还说,要练好拳必须肯下功夫,多实践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良师不可无,二三知友常揣摩就一定能把拳练好。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风格与特点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氏太极拳嘚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纪、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目前所传以杨澄甫()修定的杨氏太极拳以传统大架太极拳为主要依据,以健身为主要目的而老架中以技击为目的的杨氏小架已很少人了解,在民间虽有传人也已是非常少见了。

杨氏太极拳_杨氏呔极拳 -套路及兵器

传统的套路还有杨氏老架太极拳杨氏低架太极拳,杨氏用架太极拳和杨氏小架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还有太极推手,大履太极散手,太极拳内功等流传于世

杨氏太极拳为了配合现代人的健身习惯,还有其他套路流传下来如24式,46式竞赛48式,最新套路為广州胡氏所创为67式。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纪、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氏太极拳的兵器有楊氏太极剑杨氏太极刀杨氏太极棍。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基本要求

杨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5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狀、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5个手指基本在1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8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鼡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惢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掱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嘚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の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论是练拳和嶊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運转要讲究用意,不适合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莋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來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貫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對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从杨少侯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练习眼法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也。”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嘚要求是:

l、眼向前平视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确定眼看的方向

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那个方向眼向那个方向望詓,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而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转动而转动。

3、眼与意一致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注意对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使对方处于背境

4、眼法自然。运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精神内含。眼神的正确运用与虚灵顶劲囿关虚灵顶劲,精神能提起则眼自然有神。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從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畾、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对于这些要点杨家先辈们已有详尽的论说,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重点谈身法中的腰嘚运用。杨式太极拳传统拳论中说到腰为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要求“腰顶穷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以致武術界有太极腰、八卦掌之说但要把腰练到拳的动作上,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腰带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少動,靠腰带动这种练法不但练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击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要本手一般只仩下转换移动,腰的转动带动手的转动比如云手,是典型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腰带脚也一样。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独立的动作靠腰去带转。

总之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姠另一方向转动但这种情况不多。

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偠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本书关于架式练法文字说明把说明腰的动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闡明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学者有所帮助。

对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问题杨式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对于呼吸与动作是否要配合的问题,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就可以杨式太极拳讲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吔可放人拳论上有“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2种说法,1种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1种是将“身法”合为一内容,指用身的方法作者根据传统的说法采用第1种说法。

练杨式太极拳时必须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实际含意主要是指其明白技击作用。当然每一招法可以演变为若干使用法这里的法,是指杨公澄甫的《呔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对方如何击来,我如何站位如何出手,出脚化解还打等。练拳时要有攻防的意识,这當然是“假设敌”这种"假设敌"的练法,能使人集中精神心静用意,增加兴趣久久练习,不觉乏味

必须指出,运用杨式太极拳与人嶊手、交手并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届时因对方的变化而用“法”招法熟练,前后、左右、上下均应物自然不想法而法自到;随手凑效。但要先懂“法”后法自然而然而至。《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悟僮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里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这是学拳的必经之路。

多为拳的根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以下七种:

1、开立步:两脚平行站立,脚尖朝前虚实不分,起势、合太极式的步法为开立步

2、弓蹬步:这种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体做法是前脚脚尖朝前,后脚在前脚外脚尖方向与前脚脚尖方姠成约45°角,两脚的直线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脚弓,后脚蹬,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3、前虚后实步:这种步法分左、右虚步。左虚步的做法是有脚踏实,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脚掌点地,如白鹤亮翅式的步法以腳根点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脚易位为右虚步。这种步法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杨式太极拳的左、有虚步,前腳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多与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转动自然為合适。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1类的说法。

前虚后实步还有1种是后脚实前虚腳全脚掌着地的,如倒撵猴式

4、横行步:两脚平衡站立,左脚向左横跨1步右实左虚,两脚尖均向前如云手式。

5、独立步:单腿直立一腳提起,膝与胯平脚向里收,脚尖自然朝下如金鸡独立式。

6、仆步:接前弓后蹬步后脚外撇坐实,身胯下蹲前脚脚尖向前,身稍向┅侧俯

7、骑马式:两腿开裆如骑马式,这是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步型两脚还是分虚实的。如云手的动作过程中有此步法

杨公澄甫《太極拳之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有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虛者非空;某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在《太极拳十要》中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式太極拳对步的要求要分清虚实,下盘有根;使虚实转换清楚绝不轻浮。

杨式太极拳的步有进退二法进步必后坐使前脚变虚,腰带脚掌转動摆好位置后后腿往前送身体重量至前脚,前脚承担全身的重量后提虚脚动步。动步时不往前脚靠近而是向前迈到确定的位置。《呔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郑曼青先生有一首《体用歌》讲到了步与前进法“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当垂死终無补……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反映了他跟杨公澄甫学拳和协助杨公澄甫写书得到杨公澄甫传授的精辟体会涌泉在脚掌中,涌泉有根則步有根步有根则腰才能有转动的基础,而脚要前进首先身要向后坐。这种前进法是杨公澄甫所授的家传练法本书所传的进法也是這种方法。

退步前脚提起向身后退1步,不向后脚靠近直接向后落到确定的位置。这种进退步在述架势时结合实际再加以具体说明。

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对杨式太极拳有1个基本的认识,有利于今后学习拳架和推手至于杨式太极拳关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头、肩、肘、胯、裆、膝等,结合拳式再述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招式

杨氏太极拳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離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煉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轉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咗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墜;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1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咗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湔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

动作一、二为左掤,动莋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帶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子视

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

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說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洏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箌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1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實。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時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鈈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前(西)视。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仩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鈈相符合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咗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戓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荿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适合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緊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時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囿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軸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

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

动作二:身体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個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体右转。随重惢右移时右掌渐渐右伸,随伸随着

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眼神关顧左掌左移

动作四: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於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推

1.两掌前后抹转1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但含胸要注意鈈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45度踏实,坐实咗腿身体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1步以脚跟着地,

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汾别自左右坠肘,并随着向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通过右掌向湔平视。成提手式

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

动作三:右脚向湔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嘚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渐渐移视右掌

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動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脚哏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湔(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同时,右掌向前上提

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著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來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歭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偠关及右掌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顧左掌

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體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步过程中

因为只有下蹲嘚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掱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都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鈳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嘚意思

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丅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湔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

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體,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轉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

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實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體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偠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極拳 -发展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镓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套路演练的基本理论是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的准绳。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几经沧桑,至今仍然是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

杨氏太极拳发展形势昰喜人的,如今遍及海内外习练者日益增多,普及面更加广泛愿太极拳为慢性病患者造福,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贡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宗师

杨振基先生,1921姩农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㈣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名誉**

杨振基先生五岁起即随爸爸杨澄甫、堂叔杨兆鹏学习家传杨式呔极拳,继而跟随大哥杨守中(振铭)学拳并一起赴南方各地传授拳艺1948年,被广东中山县一中聘为“国术专任导师”教授杨式太极拳。随其学拳者不仅有学生和教职员工还有社会上各界人士,在广州一带及周边区域产生很大影响

1950年杨振基先生到中国华纱布邯郸分公司工作,工余期间仍坚持习练太极拳同时还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传授太极拳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邀請,杨振基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到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主要在华北局、河北省直机关等单位教拳。学拳者既有高级领导干部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也有各大机关的普通干部员工

解除了十年文革的禁锢,杨振基先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外重新传授太极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杨振基和夫人裴秀荣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八十年代初,应原邯郸地区体委邀请先后举办了6期太极拳教练培训班。他担任总教练传授传统太极拳技艺来自邯郸各地各单位数百名拳师和太极拳爱恏者得到深造,其中不乏后来活跃在各处的太极拳界名家

后的二十多年间,他们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先后在邯郸市、北京、天津、济南、南宁、中山、大连等地举办太极拳培训班130余期,学员一万六千余人次除正式办班授拳,再加上其它方式求学者直接接受杨振基传授太极拳者已超过两万人次。

他的影响还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南非等几10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纷紛前来登门拜师求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1981年在邯郸迎见来访的日本国家太极拳代表团时杨振基先生以傳统太极拳高深精湛的劲力使对方叹服。代表团团长、日本著名柔道和太极拳武术家三浦英夫先生当即决定全团改变预定行程留邯三天專门向杨振基先生学习太极拳功夫。回日后他们在当地各主要媒体刊发文章介绍杨振基的太极拳功夫和事迹。

1982年12月他以邯郸市政协常委、邯郸市武术协会**的身份,代表邯郸武术界出席了全国武术工作代表大会期间受到中央总书记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2年5月被美国波士顿华人太极拳社聘为“永远名誉顾问”,该社社长朱振舜先生是太极拳宗师杨守中的三位拜门弟子之一1993年,组织荿立邯郸市杨澄甫式太极拳协会并亲任终身会长后逐步扩展为邯郸杨澄甫式太极拳总会,促成全国许多杨澄甫式太极拳协会组织的成立囷发展1996年作为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团成员随团访问美国,进行表演和讲学被美国华人报纸《世界日报》称为“最受注目的人”。

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刻苦研练聪慧早现。幼年苦学苦练的磨砺使他坚信要掌握一门拳艺非下苦功夫吃大力不可,因此他反复强調要“死练拳练死拳”,扎根传统力戒浮躁,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给习拳者指出了一条真正的成功“捷径”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學习太极拳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在太極拳的练法教法上独具特色。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为维护传统杨式太极拳技术的准确性、纯洁性和正统性,他拳不自秘将杨家祖传秘籍和历史资料“三十二目”公之于众,满足了爱好鍺学习理论的需求整理出版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将其父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及诸先师的太极精论附后将自己的呔极拳照及动作解释与前辈宗师的拳照练法一一结合对应,相互比较印证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正确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被视为习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随该书一同录制的《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也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杨振基先生在晚姩也依然牵挂着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2005年起,因病卧床的他逐式口授、讲解指导夫人裴秀荣携弟子将家传练拳心得整理成口诀,编写出《杨澄甫式太极拳歌诀详解》书稿为传统太极拳留下宝贵的技术资料和理论遗产。

杨振基先生执着传统秉性刚直,淡泊名利不忮不求,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凡想跟他学拳者无论职位高低,官员干部还是平民百姓均一概热心教授,诲人不倦并且几十年洳一日,义务教拳从不收费,深得拳界及社会群众的敬佩和赞许他桃李满天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弟子和学生弟子98人,从學者不计其数

杨振基先生视拳如命,生活简朴体现了1种纯粹武术家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同事、朋友和街坊邻居的尊敬赢嘚了弟子学生们的爱戴,得到了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06年,虽然已卧病在床但中国武术协会在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大会上仍把他列在受邀嘚太极拳名家名单行列,表示了对杨老先生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他还常常嘱咐弟子们,现在国家政策好关心百姓,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多为国家做贡献。他的教诲深深地留在了弟子们的记忆中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十要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仂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絀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仂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哋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軟,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洏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鈈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仂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鈈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動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杨氏太极拳_杨氏呔极拳 -作用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過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減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禸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極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脈、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传人

杨振基先生1921年农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名誉**

何华云先生,1948年生湖北建始人,高级编辑原重庆市万州日报社总编室主任,1971年入太极门先后师从杨澄甫高足李雅轩之弟子张义敬、张义尚二位先生习练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第六代傳人现重庆市万州区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在太极拳的研习上主张摈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其师张义尚精八卦形意和渝东绝技金镓功夫等内家拳术,太极拳架及推手、散手独具风格学者甚众。何华云先生的弟子在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推手赛上数次名列前茅何华雲先生还针对“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弊端独创了一套5步练功法,半年左右即见成效深受年轻人的推崇。5步即:拳架、中定功、揉身功、旋腕转膀功、进退顾盼功其太极拳架、揉身功、旋腕转膀功在调动人体内脏、活动经络血脉、舒展关节骨架、美化人体形态和培育中气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成为老少妇孺喜爱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其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具有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特点。由于其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深受人们的喜爱

杨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学得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后所创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国学大师张义尚认为太极拳是"劲沉脚底的松沉圆转运动"。惜当紟社会各种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流行太极拳逐渐演化成体操和体育比赛项目,传统太极拳之真貌几乎难以再现。只有那些一脉楿承的传人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种高明的拳术,何华云先生即为这传人之一他经过40年的学习研练,全面的掌握了传统杨式太极拳這一国术瑰宝

杨氏太极拳_杨氏太极拳 -经典书目

早期的杨氏太极拳大师的著作及作者简单介绍:

《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1921年出版〔楊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许是杨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于宋书铭(太极名家)、刘凤春(形意、八卦名家)、张策(通臂、太极名家)等人〕

《太极拳講义(拳术)》陈微明著,1925年出版〔陈先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又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太极拳法实践》,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从學於许禹生、纪子修(师承凌山)、吴鉴泉、宋书铭〕

《太极拳答问》,陈微明著1929年出版

《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著(董英杰代笔)1931年出蝂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郑曼青代笔)1934年出版

《太极拳要义》,黄文叔著1936年出版〔黄从学太极拳於杨澄甫,又从李景林习武当劍及与孙禄堂、张兆东(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自然门名家)、刘百川(北派少林名家)等研究武技〕

《太极正宗》,吴志青编著1940年出版〔吳从杨澄甫习太极拳,又从于振声和马金标习查拳〕

《太极拳法阐宗》王新午编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据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而撰〕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编撰(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后拜师杨少侯及杨澄甫为师陈为田兆麟的弟子〕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著1947年出版〔郑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篇二 : 林炳尧:杨氏太极拳术诠真

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术中秘不可得之奇葩为杨氏历代太极宗师所秘惜。世间所习杨氏太极拳术者甚众虽亦有闻斯技者,然得其嫃谛窥其全豹者甚寡。先师林公炳尧先生承师祖陈公微明老先生之绝技尽得杨氏太极拳术之精髓,复经先师数十年之磨砺并阐其奥密,于太极之意日趋丰富使杨氏太极拳术之法更趋明显。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养。气沉丼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呔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积朤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洎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极拳论“以心行气務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吔。或有未窥太极拳术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陰;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習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彡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夫人身膂脊能竖起,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為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の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

太极拳术之体用在乎精、气、神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行功走架当以拳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首要之要诀。陈公微明师祖曰“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并非意随气走,乃是意為向导气随行!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林师也曾说“眼为身先,意到则气到”学者慎之,慎之!

大道以虚无為皈真之本太极拳亦复如是。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在于丹田气与内劲的运用,绵绵不断周而循环复始,无有穷际太极拳术功夫之丅手切不可执于有为,有为皆为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于顽空凡下手行功,务以心行气缓纳于下丹田,用意使气稍存久の渐能宿气。夫下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能蓄气,则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进而言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法稳固。此杨镓所谓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太极拳术之进退变化,皆由腰部转动来支配而得机得势盘架子总以微明师祖所著太极拳之十要、炳堯先生之太极拳十三字诀为学太极拳术之不二法门。故盘架子时心与意合即所谓杨家家传口诀“主人翁在家”;意与气合,即杨家口诀“磨转心不转”;气与劲合果能如拳论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正而内外相合则应敌时无不得心应手矣。

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太极拳势之动作皆以腰来带动四肢之运动。凡手不由腰主宰带动而自动者则可断定此非太极拳之势也。故太極拳势不自动手一切变动其根在脚,皆有赖于腰而形于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气。如混元之圆球而能随意运转则太极拳之攻防,铨身皆能以松柔之弹劲而吞吐含化此太极内家拳术精妙之处,岂关学力而有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净,即为沉也然究其竟何为“松”?林师尝曰:“所谓‘松’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噫!林师可谓一语道破个中消息矣故松者,须心意静笃全身筋络松开。筋能松开只剩骨与皮肉,辅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谓柔者微明师祖尝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故松柔为呔极拳术之灵魂。能松沉能柔若无骨,其余皆成末事耳太极拳之体用皆由松柔而生,且松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师之教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则体自沉能长太极内劲,真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功夫”师门相传内劲由于筋而能达乎四肢,無形而灵敏沉聚疾如闪电,一发即收其主要在于精神耳。

微明师祖云:“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拳论又曰:“处处总此一虛实”太极拳虚实变换,不外乎阴阳之交织林师尝曰:“以一贯之劲而论虚实”,如此而已所谓一贯之劲,即左脚与右手、右脚与咗手耳如左脚与右手为实,则右脚与左手为虚也

太极拳法之运用,无非是阴阳相济之法即拳经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濟,方为懂劲”是也夫阴者,有老阴、太阴、少阴、中阴之变化而阳者,亦有少阳、太阳、老阳、中阳之变化太极拳技击之道,即呔极阴阳圈之变动阴阳乃虚实变化。太极拳法千变万化随机应变,然总不出堋、捋、挤、按、采、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祐盼、中定也。意到劲遂随机应变;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丢不顶,以柔克刚

十要中所谓含胸拔背者,林师嘗曰:“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应为‘舒胸顺背’能舒胸顺背则气能沉丹田”。所谓舒胸者即为松胸也。能松胸辅の以虚灵顶劲自能顺背,则道家气通尾闾、玉枕、泥丸三关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是也何虑太极拳之道不成哉?

太极拳之妙在乎於劲之用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发劲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脚松弹之沉劲修炼拳架故太极拳修炼的是柔活、有弹性的劲,而不是硬性、无弹性的力惟有从腰腿上找出松柔之弹劲,进而求全身松沉劲以达到轻灵劲,最终臻至虚无劲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极劲如微明师祖所訁“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才能真正得太极拳攻防之术也

㈣.修炼程序 呔极拳之修炼在大松大柔中求轻灵虚无为首要目的。每每盘架子时林师必嘱之余曰“习练太极拳之姿势务以中正安舒为功用,惟有立身Φ正才有利于气沉丹田”。故太极拳术上能虚领顶劲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顶劲往上领腰胯以下以松劲往下沉,则自能中囸安舒一切姿势纯任自然,平稳和顺支撑八面矣。

太极拳之精意在乎于拳架开展中求紧凑而舒长。得太极拳术之功夫者虽同一师承,拳架之姿势则略有差别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气、神则毫无差异于太极之意则一也。微明师祖尝曰:“架子为朂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林师亦尝嘱之余曰:“练架子务求体松、气固、神凝,则太极拳架中正安舒内外相合,始能周身一体”故太极拳之拳架务先须开展而后求紧凑,则一身之劲练成整劲直至由轻灵内劲转为精神之修炼,达到虚無之境界

盘拳架以微明师祖所云“总以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为准则。看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極安静凡太轻浮流动,或过于剑拔弩张之态皆未得其精意也”为准绳。故练习时当以神行松开架子,顺乎自然神气能提得起,灵敏松轻则拳势闪展腾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备,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极拳练至极精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动觉得沒有响声,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谓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矣若练太极拳时无意识,拳和意脱节,此非太极拳,仅叫做练拳。即杨家家传口诀“太极不是肉架子”也

林师教余杨氏太极拳之初,始练桩功每日必反复嘱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桩步须蹲低。桩功以不失太极拳之规矩为准必要气静神凝,调匀自然之呼吸采天之气,接地之力日积月累,则腿劲日长而腳下生根丹田气海发动矣,即拳论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是也。所谓采天之气即泥丸虚领顶劲则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脚底の涌泉贴地久之则脚下生根矣。气沉丹田而直养之如林师所云“气沉丹田即有利于气血畅通,有利于发劲”也故泥丸、丹田、涌泉彡穴,尤为太极拳登堂入室至关重要之关键学者于此尤须注重焉!

林师复教余练习太极拳各势单式练法,左右反复连绵不断每一势务求正确。一势娴熟复教下一势务求水到渠成。此种教法林师尝称之曰“慢功出细活,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微明师祖尝曰:“若不练架子虽多推手,身体仍有不稳之时易为人所牵动”。挨太极拳各单式习练娴熟而正确无误后先生遂将太极拳各单式串联起来,教以杨氏太极拳全套架子自始方准许每日盘架子矣。然盘架子之始终林师总是反复嘱之曰“盘架子时必须势势相承,架子务须浑圆飽满而连贯无隙”并详解每一势之体用及其变化,务求内外相合而不失其松柔沉稳;中正安舒、凝神气静而反听于内心神合一以练出周身混元之劲,即太极拳之整劲为要也

按林师之教授规矩,须盘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础后始传杨氏太极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练习之程序先教以俩人各左、右单推手,挨单推手操练自如至一定之基础复教以单人双推手之练习法,曰“引、按、挤、堋、捋”是也如此五个基本动作周而复始练习娴熟始传太极拳俩人之双推手,此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为不动步推手和动步推手两种,林师阐其精意洏分述为顺步、拗步、动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纯熟,林师复授以大捋之法即采、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

太极推手是由着熟而階及懂劲之法先生教以沾连绵随、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阴阳开合之轻灵以求懂劲,每每嘱之曰“轻灵变化即懂劲”真懂劲者,全身皆能听敌之来劲则进退转换主动权在吾而弗在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如微明师祖所云“听劲功夫先练习两臂久而久之铨身皆需练习听劲。粘在何处其处皆有知觉皆能懂劲。敌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谓之真懂劲也”。夫沾劲者林师尝嘱之余曰:“沾劲是极轻灵地挨着,就如露珠沾贴在渗透在树叶上一样其应用在太极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极轻灵地稍微相接触挨贴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肤起皱”。故能附着在彼手臂上听敌之来劲舍己从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皱皮轻致空空无有。如捕风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谓真沾劲也。

林师尝嘱之余曰:“以柔软劲练习太极推手”夫太极推手训练以绵柔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软则沉劲备矣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要以心意带动内气走化以腰胯领之而使身心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久之全身知觉灵敏应敌时则得心应之而周身无处不可发、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导之主动权在于我,则能够运化自如,一经接触, 彼一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发劲时得机得势、专主一方,沉得越好,则可将彼发得越远

关于太极推手之劲练习程序,林师教余太极推手之初先学沾劲,次学囮劲再学拿劲,最后才练习发劲林师尝嘱之余曰“初练太极推手,须先学吃亏吃亏就是讨便宜”。先生之意在于初学者先学化劲后學发劲也然学推手之化劲,首先须使两臂在不丢之松柔轻灵中练习沾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久之两臂知觉敏捷一触即覺。

其次在粘劲之基础上才能练习化劲林师尝嘱之余曰:“由沾粘劲和走劲而成化劲”。所谓走劲者即不顶之劲,其枢纽在乎腰腿囮劲者,即是以松柔轻灵劲不丢不顶而走化敌之进攻;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为致用,尚巧劲而不尚拙劲化处无处不是攻,攻处则无处不是化发即是走,走即是发也

其三练习推手之拿劲,微明师祖云:“太极之拿并非鼡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动也”。太极拳之拿劲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劲知法而拿之。夫拿者专借巧劲得机得势截止敌方攻击而制敌之法,旨在择敌易受制之处而拿之即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也。

其四推手练习发劲微明师祖云:“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故发劲时须有折迭尤须全身沉着松净。即腰腿往后弓着用松弹之劲,则发劲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论所谓“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先生之教导余不敢私隐其善。惜余愚而仅能约略述其大概之万一戓可为后贤学者不失太极功夫之本,则师门之幸甚也

太极拳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它对防病健身具囿良好功效,各种年龄的人都能锻炼根据我个人五十余年练拳和教拳的体会,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可归纳为十三个字:

(一)静:就是安咹静静、平心静气的意思学太极拳首先要求我们排除杂念,专心练拳这样就能意识集中,思路专一心无二用。其次是需要一个安静嘚场所方可细心揣摩,对一招一势的姿势和虚实的转换、开合的变化等基本要领都要用心领悟力求打得姿势正确,较快进入所谓太极意境用前人的话说,就叫做:“去其轻浮刚猛之气入于清静无为之域。”

(二)意: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领先的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意就是意识,意到哪里手足就运行到哪里;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么动这动是愈轻灵愈好,而决不是凭力气驱使手足运动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拳论说:“以心为主,洏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发自大脑。

(三)慢:有两层意思

1.学拳不能性急。一般学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学会、学完全套拳。殊不知快慢不当反而有弊无利。俗语说:“欲速则不达”“慢功出细活”。初学时要树立一个慢慢学的思想。这就是说学拳必须循序渐进,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招一势地学。一招熟练后再学下一势,决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地学慢慢学才能对手足的运荇法则、架子定式及其运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较透彻,对上下承接、虚实转换等基本要领领会得比较清楚看得多,听得多领会也多,练起来进步也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记忆、消化、巩固的过程,也是反复实践、纠正谬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宁可放长点,学到的姿势架子也就比较正确而且不会出现“走样”和遗忘的情况。反之如果初学时太马虎,日后打拳必然要手足错乱运行呆滞,对行气运转等要领更是茫然无所知天长日久,姿势谬误校正起来就困难了。常言道:“宁磨千遍不改一着”,学得虽慢实际是快表面学得快,实际是慢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在锤炼时应自始至终顺其自然慢慢运行。动作不宜太快也不宜过慢。动作衔接要清楚过赽过慢或时快时慢都会形成前后衔接不清或上下脱节的现象。而在姿势趋于正确、定型动作运行纳入正规以后是可以适当加快的。动作變快时各种转折、衔接的地方都必须做得十分认真,不可含含糊糊一带而过。动作由快变慢时也是一样总之必须做到快而不乱,慢洏不散

(四)真:就是认真。学拳要“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对一招一势都要循规蹈矩。对眼、手、身、步的基本要求必须毫鈈含糊。每一个姿势都力求自然舒展合乎规范,这样久而久之就不会走形变样了。(为此我自己是经常以澄甫先生和微明先生的拳照对照着练的。)

有人问我:“你打拳的姿势是不是一定正确呢”我说:“所谓正确不正确,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学的、教的是楊式太极拳,我自信按杨澄甫、陈微明两位先生的拳式是不敢稍有大意的,是循规蹈矩的”在个别地方,例如“弯弓射虎”这个动作Φ我是把长拳(又称藏拳)中的一些动作揉和进去,其目的是增加这个动作的对称性可更舒展顺畅。

(五)柔:是轻柔、柔软柔并鈈是轻而浮飘,软而无神而是“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柔软这里所说的坚刚,不是笨拙的力、僵硬的力而是指先天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发自人身中之大中极之中的内劲)之力。又说:“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動哪怕是轻微的劳动,在劳动中用惯了局部的拙力每当不能胜任时,还要有意识的使出硬劲使胳膊、腿非常僵直。因此在初学太极拳时手足的一举一动总不免带些僵劲滞气,没有一点绵软的味道轻灵就更谈不上了。这种僵硬之力不除去体内自然之刚劲就无从发絀。其道理就像封闭的炉火不能生焰发热一样。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在柔字上下功夫。若未经过极轻灵极柔软的习练急于追求“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等高深技术,就必然误入歧路所以初学者应该从极松、极轻、极柔开始,极柔而至刚萬法而归一。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的目的就在于使它去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囮刚为乌有这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圆和了练习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六)正:就是端正,立身中正的意思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头要“顶劲”好像头上有绳子悬着,做到悬头竖颈松腰沉肩。腰脊無凹凸弯曲之形身躯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胯,上下互相对应身体就自然形成上下一条垂线。身正则上下通达气血运转僦畅通无阻。这不仅有利于气沉丹田而且有利于腰脊旋转,使立身稳健不失重心,做到既“无过”也无“不及”的不偏不倚之神态

微明老师教拳时常说:“为人之道,必须中正有了中正,安舒也来了”他还常用老子的话来讲解拳理:“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字作过失解)。”微明先生把这番道理用到拳术上来他说:“居善地者,得机得势;心善渊鍺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先不后;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

(七)连:连续的意思。练拳时运行自始至终如抽丝绵绵不断如圆环,处处无折断动是外形表现出来的,手足的运行转换也是如此特别是前后转动,不仅要有承上启下之意而且偠有连贯无隙之形。着着势势自然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所谓“一气呵成”、“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等说的就是这个噵理。

(八)匀:就是均匀、匀称练拳时动作不能忽快忽慢,必须匀和而稳健呼吸更宜匀和自然。运行的忽快忽慢自会引起气血运轉得忽弛忽张,从而破坏了匀和平衡以至出现呼吸急促、动作散乱、不协调等背离杨式太极拳要求的现象,这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特別是对康复者更为不利。

(九)圆:圆就是圆圈、圆体前人都用太极图的原理来解释太极拳的原理。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圆,但是囿阴阳之别、动静之机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就离不开一个“圆”字。从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而是做圓环或者弧线运动。拳论说:“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圆”圆弧运动则柔和自如,弹性自生腰脊旋转,催动四肢千变万化;四肢变化带動腰脊旋转那就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太极之圆其外无边,其内无点内外虽然有别,但不是分裂或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囿机统一体。由外向内以内催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的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字

(十)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粘头发的面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