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时期苏联有多少个集团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苏德战争,即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日,撕毁《》(《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和仆从国、、、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的方式对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日攻占德国首都。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此后,联邦德至苏联之间的东欧国家沦为苏联的傀儡,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说起二战,历史迷们总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二战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估计是一些经典战役让喜欢历史和军事的朋友反复琢磨。今天爆炸君就来给大家聊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二战中德国军队打得最牛的几场战役(确切的来说是三场)。
苏德战争战争背景
苏德战争德国
日,在欧洲中部地区,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虽然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经济几乎崩溃的德国,但是却同时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对外宣称要打破凡尔赛枷锁,并夺取“生存空间”。
日,德奥合并。
日,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全境。
日,苏德签订《》,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的帮凶。
日,德国对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并于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建立。之后,德国在“”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的计划。
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并将其征服。至此,在欧洲,除了英国,同盟国已经土崩瓦解,德国已经基本扫清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德战争苏联
在战前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大量苏联军官被逮捕甚至枪决,这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红军在战争前期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在“”运动中,苏联,尤其是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大量乌克兰人饿死,导致乌克兰地区的叛乱大量发生,乌克兰对于莫斯科也愈发不满,甚至希望德军来“解放”乌克兰。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德国的仆从国,并且与德国一样开始对外进行大规模侵略。
日,苏德瓜分波兰。
日,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获得了芬兰的地区和军港。
1940年6月,苏联吞并。几乎同时,苏联收回了被罗马尼亚占领的地区。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加入了,并且使得波罗的海人民掀起了广泛的反苏斗争。在德国军队打进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人民都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和。苏联为了减少远东的压力,迅速改变了之前对于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
在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之时,苏联又大幅度改变了其在远东的战略,苏日两国在日签订了《》,苏联不再对中国国民党政府进行援助,而是决定在中日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并且承认了的现状,以此希望能够将远东的苏联红军调回苏德战场。但是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仍然没能抽调远东的部队,而是直到苏联已经确信日本准备南进而不是北上的时候才调走了部队。
苏德战争英国
英国早在日德军入侵波兰,就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介入,英军被迫从之前攻占的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尔干,德国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国的盟友希腊。因此,英国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德国。所以即使英国首相曾经是一个极端的反共主义者,英国的国民对苏联也并不抱有什么好感,但是1941年既然苏联和德国爆发了战争,于是苏联便不再被认为是英国的假想敌,而是英国对抗德国的同盟国。
苏德战争美国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坚持不对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行直接的干预。但是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美国不能容忍第三帝国占领全欧洲。因此,美国一直在给予英国军事援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开始借道英国给予苏联军事援助。可以说,英美给予苏联的军事援助是苏军能够击败德军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苏德战争日本
日本早在1938年就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两国的关系不可不为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但是,由于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国坚持要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且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苏联也惧怕德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维持如此巨大的兵力对抗对方,因此,苏日两国在日签订了《》,双方决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苏日双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风暴行动之前都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苏联调走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由于日本的消极配合,使德国在苏联战场陷入被动。
苏德战争芬兰
日,为了逼迫芬兰割让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也就直接导致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被苏联强占的国土而倒向了德国一方。不过,芬兰的倒向只是部分程度上的,芬兰由于不想招惹苏联,只是想收回国土,因此在收回失地后就不再积极进攻,而是坐山观虎斗,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还采取了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苏德战争过程
苏德战争战争爆发
苏德战争形势图
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首府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和敖德萨军区(),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红军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
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开赴前线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完全无力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红军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不愿意攻占除了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峡以外的苏联地区,芬军一直都没有进攻。
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斯大林采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斯大林于日令苏联红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红军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
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红军的训练拙劣,准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红军损失巨大。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攻克,并在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苏德战争转折点
成功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0万部队,并于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历史学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
在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后,苏联红军乘胜紧逼罗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军后撤,苏军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苏德战争苏联红军反攻
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等国。
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苏德战争苏联胜利原因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雄厚的人力物力。
1941年,苏联人口约为1.8亿。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4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帮助了苏联。莫斯科的严寒,让德军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军队一样,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苏德战争期间,尤其是爆发以后,美英两国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飞机、坦克、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没有这些盟友的援助,苏联要从1941年的大崩溃中恢复过来甚至击败德国,都将会更加的困难。
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
军事理论家元帅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外,苏联红军还涌现出了以元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统帅和将领。
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为理顺指挥关系,8月8日设立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苏共向前线派去了150万名党员和350万名共青团员。战争期间,苏共吸收了531.9万名党员。
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
为祖国而战,每个苏联人都英勇杀敌,涌现了以中将、、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1.16万余人成为“”,700万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苏德战争影响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后才得以恢复。
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等国由于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其国家政权被苏联清洗,换以听命于莫斯科的共产党傀儡政权,其政权形式完全仿造苏联,并且都留有大量的苏联红军驻扎在这些国家,因此这些国家从战后一直到东欧剧变期间都是苏联的卫星国。
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前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国。为了争夺对欧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美苏从战争期间的同盟走向了对抗,甚至进行冷战。美国通过对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争取西欧诸国;苏联则通过扶持东欧和巴尔干诸国的共产党政权来达到控制东欧的目的。
苏德战争战争罪行
在整个二战中,德军与苏军犯有巨大的战争罪行。
德国对苏联俘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并强迫苏联俘虏成为苦力为德国修建防御工事、运送货物,大量苏联战俘在被俘期间死亡,存活率很低。同时,在德军撤退时,对占领区实行了焦土政策以迟滞苏联红军的进攻,从而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另外,超过两百万德国东部(、、)居民在苏联红军的攻势及衍生灾难中死亡。
苏德战争后世纪念
日上午10点,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共有10001名官兵、114件武器装备以及72架飞机参与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并致辞。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
2017年的徒步方队中将会首次出现由全俄青少年军事爱国运动“青年军”成员组成的方队。卡其色的制服和鲜红色的贝雷帽是他们醒目的标志。另外,俄北方舰队海岸部队第61海军独立陆战旅方队以及由布琼尼军事通讯学院、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女学员组成的混编方队也将首次亮相红场。
武器装备方面,俄方将首次展示全新的北极军事装备,包括安装在两段式履带全地形车上的“道尔-M2DT”极地防空导弹、铠甲-SA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白色的极地涂装使它们在机械化方队中格外抢眼。而“虎式”装甲车、亚尔斯洲际导弹发射平台、T-14“阿玛塔”坦克等武器也将悉数亮相。
在最后的空中梯队环节,著名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将会首次驾驶苏-30SM新型战斗机,与“雨燕”飞行表演队共同完成高难度的“库宾卡钻石”特技动作。同时,观众还能够看到有“白天鹅”之称的图-160战略轰炸机、新一代卡-52武装侦察直升机、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米-26等明星型号的身影。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网易[引用日期]
.www.warstudy.com[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经济--《世界经济》1982年06期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经济
【摘要】:正 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即战时经济时期。列宁曾指出:“在现代战争中,经济组织是有决定意义的。”因此,研究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济发展,既是我们了解战时经济的组织、特点和规律性所必要的,也对于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战争是一场最严峻和最全面的特殊考试,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组织工作如何,在现代战争中具有突出的作用。
【作者单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凤武;[J];国外城市规划;1980年02期
董务民;[J];力学进展;1980年04期
周士瑞;[J];世界农业;1980年09期
陈义初;[J];世界农业;1980年09期
;[J];世界农业;1980年10期
魏嵩寿;[J];世界农业;1980年11期
陈义初;[J];世界农业;1980年12期
白冰;[J];世界农业;1980年12期
全纪;[J];建筑经济;1980年03期
张之毅;[J];世界经济;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韦勤;;[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贺国安;;[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杨堃;;[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哈玛托娃;;[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习五一;;[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王至尧;;[A];第六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9年
陶明祥;;[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一届二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刘存宽;;[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郭秋光;;[A];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志欣;[N];北京科技报;2000年
致诚;[N];北京科技报;2000年
宗春启;[N];北京日报;2000年
江琴;[N];北京日报;2000年
小曹;[N];中国包装报;2000年
张子龙;[N];中国电力报;2000年
吴明;[N];中国改革报;2000年
左赛春;[N];中国航天报;2000年
周士林;[N];中国航天报;2000年
刘强;[N];中国海洋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伟;[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程又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左凤荣;[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李勇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刘靖北;[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郭春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潘广辉;[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郭永胜;[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袁胜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许加梅;[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志;[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兰琴;[D];河北大学;2001年
王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徐同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章波;[D];西北大学;2001年
张屹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周世立;[D];外交学院;2002年
文学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侯典芹;[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高建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
一 : 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同年7月21日A.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洛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政府有所警惕,战争前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个师,268万人。但是,I.V.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因而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或不足,临战前夕准备不够。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190个师的兵力分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战争初期,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6月28日德军占领明斯克,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由于苏军坚决抵抗,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希特勒于7月30日命令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在北方,德军占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于9月8日开始从陆上封锁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军民开始了长达900天的保卫战。在乌克兰战线,德军于9月19日占领基辅以后,德军向乌克兰东部和克里木半岛推进。在中部,德国于9月30日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11月27日德军突击部队离莫斯科只有24千米。粉碎希特勒的闪电战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把敌人赶离莫斯科100到250千米。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从1月8日到4月中、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将德军击退150到400千米,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夺回了60多个城市。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约有50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83万多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发第41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在北线占领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中线坚守阵地;把一切可用的兵力集中到南线,在顿河西岸消灭苏军,然后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同从塔甘罗格东进的部队会师,夺取高加索油田,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德军在南线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共97个师,拥有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1942年6月28日,德军发动进攻,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曲,揭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斯大林格勒战役分为两个阶段:7月17日~11月18日为防御阶段。在消耗德军大批有生力量后,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33万人。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战役中,德、意、罗、匈等国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大约150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1943年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库尔斯克附近集中约90万人的兵力,发动重点进攻。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在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达400万人,结果苏军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企图扭转败局的希望破灭。苏军的战略反攻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4年,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南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军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波、捷、匈境内的德军,并在西方盟军的协同配合下,两面夹击,在德国本土上消灭敌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攻克柏林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队和人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解放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G.K.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K.K.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I.S.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搜罗的兵力总共为100万人。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德军93个师,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击溃日本关东军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A.M.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苏军157万多人在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配合下,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同时,对朝鲜北部的日军发动进攻。苏军在中国的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以及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的配合下,进展神速。到8月30日为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被解除武装。此外,苏军还攻占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各岛屿。苏联蒙古联军攻占承德和张北。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二 : 为正义而战:15张老照片带你了解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苏联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誉为二战经典的转折之战,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于日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本组珍贵的老照片将向您讲述这场战争的历史过程。为正义而战:15张老照片带你了解苏联卫国战争_为正义而战三 : 苏德战争(即苏联卫国战争日-日)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沙”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誉为二战经典的转折之战,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于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苏德战争就此结束。查看精彩图册目录概述 背景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中期 德国进攻阶段 转折阶段 反攻阶段展开概述 背景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中期 德国进攻阶段 转折阶段 反攻阶段展开编辑本段概述 正义的胜利--苏联红军攻占德国国会大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六月,德军突然入侵苏联,苏联人民奋起抗击,经过几次重大战役,粉碎了德军所向无敌的神话,并与盟国一起,使德国在日无条件投降。苏德战争又名苏联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6月,德军悍然入侵苏联,苏联人民奋起抵抗,经过浴血奋战,粉碎了德军所向无敌的神话,直至苏军攻破柏林。苏联与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一起,最终迫使德国在日无条件投降。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开赴前线日,德军突入苏联,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苏军丧师失地,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波罗的海地区沦陷战争初,苏联各条战线像潮水一样地后退。西北战线,两个星期苏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西部战线也好不了多少,苏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基辅战役苏军60万人被俘苏联南方战线败得更惨。日,基辅战役失败,苏军60万人投降被俘。士兵惊慌失措,自动放弃阵地逃跑。苏军西南方面军损失70万人。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朱加施维里,是第14装甲坦克师的连长,于7月16日,在维布斯克附近与几千名官兵同时被俘。红军士兵自动投降德军。乌克兰沦陷德军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9月15日,德军在洛赫维察地区(乌克兰),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10天,苏军少数突围,45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与参谋长图皮科夫阵亡。德军占领乌克兰全境。开战头4个月苏军损失数字月,苏军一共损失2,817,303人,其中纯减员(指阵亡与失踪)2,129,677人,这其中阵亡236,372人,因伤死亡40680人,因病死亡153526人,失踪1699099人;受伤687626人,其中受伤665951人、因病受伤21665人。据不完全统计,装备损失如下:轻武器417.28万件,坦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1]苏军集体枪杀士兵和处决将军为了制止官兵溃逃和投降,苏军统帅部下令第24集团军竟一次集体枪杀600多名红军士兵。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少将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军通讯主任、少将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少将科罗布科夫。1956年苏军总参谋部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强加于他们头上的“贪生怕死”“指挥错误”的罪名。1941年—1942年,苏军共有47名少将以上高级将领失踪,其中大部阵亡,少数在德军集中营受折磨,生还者受到审查并且遭到枪毙。1943年,苏联共拘留审查93万余人,其中军人58万余人,平民34万余人。克里木地区和黑海里海沿岸地区沦陷斯大林对苏军官兵的镇压没有达到制止苏军溃败的目的。德军占领乌克兰后继续向前推进,日,人数和力量都比苏军差一半的德军,沿费奥西亚湾海岸发起攻击,苏军又指挥不当,又导致一场大悲剧。12天时间,苏克里木方面军伤亡17万余人,损失坦克347辆,大炮3476门,飞机400架。德军以少胜多,占领上述地区。苏军克里木惨败后,苏军元帅库利克、上将戈尔多夫,被捕受审并被处决。1957年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军衔。苏共中央认为,指挥错误的责任不应由他们承担。1942年5月,苏军哈尔科夫惨败,被俘伤亡23万人,损失坦克775辆,大炮5000多门。苏军被俘人数希特勒于1941年11月扬言“我只要说出俘虏人数,就足以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德国不到半年就俘虏了360万人苏军”。西方学术界有关二战中苏军战俘数字,1941年6月—1945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16万人,开战半年约300万人。希特勒的数字夸大了一点。列宁格勒饿死居民100万人1941年7月—1944年8月,德军40个师围困列宁格勒900天,苏军无力破围,仅饿死的居民超过100万人,死于炮火的更不计其数!焦土抗战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苏军制止住敌人的进攻和苏联的损失德军4次突破苏军4道防线,兵临莫斯科城下,突进至斯大林格勒。苏军经过515天的苦战,终于在1942年11月底制止住了德军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使反法西斯战争出现历史性的转折。至此,苏联西起波罗的海,东至高加索,南至黑海沿岸的大片国土沦陷,整个富饶的欧洲平原被德军占领。苏联有1700个城市和市镇被破坏,有7万多个村庄被烧毁,有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5千公里铁路被炸毁,有10万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废墟,经济损失7000亿卢布。二战苏联死亡人数为2700万,其中有1000万人阵亡和被俘后遭杀害。1944年,苏军连续进行对德军的十次打击,将德军全部逐出国土并进入东南欧作战,与当地人民的武装斗争配合,推翻了各国的法西斯政权,肃清其境内的德国军队。1945年初,苏军全线展开强大攻势,攻占东普鲁土和西里西亚,逼近德国首都柏林。4月16日苏军发起最后冲击,于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投降。苏德战争结束。[2]编辑本段背景苏联内部形势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一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
官方海报:祖国—母亲在召唤!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俄国也因此丧失了大量沙俄曾经占领的领土。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尚不及西方工业化国家。 苏德关系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并且想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苏日关系在远东,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日,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初期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在德军横扫欧洲大陆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沙”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日正式打响。 苏德战争编辑本段初期军事实力对比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总兵力:德国550万、苏联500万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300万(含轴心国军队), 苏联290万编制:德国156个师又2个旅、苏联170个师又2个旅坦克:德国38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火炮:德国4.3万门、苏联6万门作战飞机:德国183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编辑本段中期德军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架。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约4700辆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 苏军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伤员大约为800万-900万。但在日,对德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到1943年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除去戒备日本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万5千9百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万2千人。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军火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万门。高射炮约门。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编辑本段德国进攻阶段日凌晨3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德军向苏联境内推进。(巴巴罗萨计划的开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了。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5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6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
日的红场阅兵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以及素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为首的大批高级将领被希特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编辑本段转折阶段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进攻作战被德军挫败。1942年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集团军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顿河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日,苏军发动总攻,至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
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步坦协同作战。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决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决战使德军丧失了约36万士兵,1500多辆坦克,3000多门火炮,1000多架飞机,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二战中双方坦克数量最多的战役)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大城市。编辑本段反攻阶段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
德军留在苏联的大片坟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占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也组织了总共为100万人的兵力。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峰,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日,苏军攻克柏林。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苏联卫国战争以苏联大获全胜而结束,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盟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编辑本段西方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西方史学界质疑这种统计方式是拿军援与苏产物资总值相比,西方的援助主要是帮助仅仅占苏联人口1/10的军人而不是整个苏联这个国家。即便如此,一些物资,比如罐头(副食)食品,车辆,部分稀有金属,高辛烷值油料,军用通讯器材,铁路海军等装备器材上西方的援助都占到了苏联战时生产的相当比例。 西方的援助保证了苏联可以更方便的集中资源生产诸如坦克和火炮等军事装备。战争后期这些硬件设备帮助苏联以较小的代价,较高效的方式取得胜利。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有限的援助,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说,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显示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击败德国的决心。瓦解了各个轴心国;动摇了中立国对德国的合作态度。德国的国际空间更遭到打压,东线的回旋余地变小,加速了德国的战败。编辑本段第二战场的开辟 苏军、美军易北河会师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所受到的沉重压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作战资源用于东线。俄国人对于吸收第二战场兵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袭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同时盟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战役,有力的配合了苏军的东线战役,使德军在东线更加捉襟见肘。此外,英国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一直同德国空军、海军作战。德军41年下半年就开始逐渐将东线德国空军撤回西欧和本土。随着43年北非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加入,德国空军用于西线和本土防空的装备和损失要大大高于东线对苏作战。这些战斗是对东线苏军空军夺取东线制空权最直接支援。编辑本段影响和后果对世界的影响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最大的国家,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那这场世界性的战争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双方伤亡统计 红军战士展示缴获的德军军旗。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国士兵约有400万。1945年底,德国被划分为二区:东德人口为一千五百万、西德人口为三千五百万,合计5000万人口。 然而,在二战前:“德国8000万人口”是包括了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地区、波兰的波属西里西亚、波属但泽等区域的“德意志人口总数”。 单论“德国”的人口,是6600万。 按照战后人口的统计,德国在二战至少损失了1600多万人(其中军队死伤高达600多万,平民约死伤1000多万)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最后失利,但其创造的艺术般的战争指挥才华,被后世广为尊敬。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大屠杀等犯下的滔天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 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苏俄人口从1917年的一亿三千万和1926年的一亿四千七百万增加到1939年初的一亿七千万,二战前夕,通过1939年9月开始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把国界向西推进了300到400公里,增加了2000多万人口,所以到1940年苏联人口达到了1.94亿,1946年的人口为1.67亿,绝对减少的数字为2700万。这就是苏联二战死亡2700万的数字由来)。 苏德战争地图战役名称 时间 参战人数 战死及失踪 负伤战争第一阶段:-波罗的海沿岸防御战役 -9.7 02 13284白俄罗斯防御战役 -9.7 073 76717乌克兰防御战役 -7.6 323 69271北方防御战役 -10.10 65 68448基辅防御战役 -9.26 304 84240摩尔达维亚防御战役 -7.26 9 9374敖德萨防御战役 -10.16
24690叶利尼亚进攻战役 -9.8 01 21152顿巴斯-罗斯托夫防御战役 -11.16 313 17263提赫文防御战役 -11.18 43 17846克里米亚防御战役 -11.16 38 15422莫斯科防御战役 -12.5 338 143941提赫文进攻战役 -12.30 24 30977罗斯托夫进攻战役 -12.2 64 17847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役 -
43601莫斯科进攻战役 - 586 231369刻赤-费奥多西亚进攻战役 -
9482柳班进攻战役 -4.30 64 213303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 -5.20 08 156603Bolkhov进攻战役 -4.20 19 39807里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役 -4.20 320 504569Toropets-Kholm进攻战役 -2.6 00 18810巴尔文科沃-Lozovaia进攻战役 -1.31 95 29786刻赤防御战役 -5.19 282 14284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5.29 958 106232柳班解围 -7.10 74 39977沃罗涅日-Vorosh防御战役 -7.24 522 197825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 -11.18 856 319986北高加索防御战役 -12.31 791 181120里热夫-Sychevka进攻战役 -8.23 82 142201Siniavinsk进攻战役 -10.10 85 73589战争第二阶段: -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 -2.2 885 330892里热夫-Sychevka进攻战役 -12.16 000 500000瓦里卢基进攻战役 -
72348北高加索进攻战役 -2.4 27 84912列宁格勒进攻战役 3,1.30 40 81142沃罗涅日-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4.3 75 98086克拉斯诺达尔进攻战役 -5.24 14 173902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 -2.28 16 23647里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役 .31 62 9715哈尔科夫防御战役 .25 19 41250库尔斯克防御战役 .23 30 107517奥廖尔进攻战役 -8.18 529 317361别尔格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23 11 183955姆加进攻战役(列宁格勒方向) -8.22 90 59047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 -10.2 645 343821顿巴斯进攻战役 -9.22 66 207356Chernigov-波尔塔瓦进攻战役 -9.30 957 324995布良斯克进攻战役 -10.3 33 43624诺沃罗西斯克-塔曼进攻战役 -10.9 64 50946下第聂伯进攻战役 -12.20 201 581191Melitopol进攻战役 -11.5 60 155989Nevel-Gorodok进攻战役 -12.31 51 125351扎波罗热进攻战役 -10.14 3 14265刻赤-Eltigen进攻战役 -12.11 5 20412基辅进攻战役 .13 1 24078Gomel-Rechitsa进攻战役 -11.30 50 66556基辅防御战役 -12.22 43 61030战争第三阶段: -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 - 198 839330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 63 76855Kalinkovichi-Mozyr进攻战役 -1.30 50 43807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进攻战役 -2.17 86 55902Rogachev-Zhlobin进攻战役 -2.26 4 24113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进攻战役 -4.1 86 237267克里米亚进攻战役 -5.12 54 67065维堡-Petrozavodsk进攻战役 -8.9 74 72701白俄罗斯进攻战役 -8.29 040 590848Rezekne-Dvinsk进攻战役 -7.27 80 45115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进攻战役 -7.31 3 25951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战役 -8.29 01 224295Madona进攻战役 -8.28 69 50737Tartu进攻战役 -9.6 92 55514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战役 -8.29 97 53933东喀尔巴阡进攻战役 -10.28 73 103437波罗的海沿岸进攻战役 -11.24 68 218622贝尔格莱德进攻战役 -10.20 0 14488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进攻战役 -10.29 4 15149德布勒森进攻战役 -10.28 13 64297Goldap进攻战役 -10.30 19 62708布达佩斯进攻战役 - 26 240056维斯瓦河-奥德河进攻战役 -2.3 76 150715西喀尔巴阡进攻战役 -2.18 80 72852东普鲁士进攻战役 -4.25 464 458314下西里西亚进攻战役 -2.24 77 75809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 -4.4 15 179045巴拉顿湖防御战役 -3.15 2 24407上西里西亚进攻战役 -3.31 76 50925Morava-Ostrava进攻战役 -5.5 64 88657维也纳进攻战役 -4.15 59 136386布拉迪斯拉发-布尔诺进攻战役 -5.5 33 62663柏林进攻战役 -5.8 16 280251布拉格进攻战役 -5.11 97 40501满洲进攻战役 -9.2 03 24550兵力9,000,000人(包含盟国)(1941年)17,000,000人伤亡3,950,344人阵亡303,471人失踪2,188,345人受伤1,435,500人被俘平民:213,000人死亡5,097,552人阵亡1,313,171人被俘4,987,799人受伤222,284人失踪平民:1,256,470人死亡指挥官阿道夫·希特勒?威廉·凯特尔海因茨·古德里安阿尔贝特·凯塞林赫尔曼·霍特京特·冯·克鲁格冯·克莱斯特恩斯特·布施威廉·利斯特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费多尔·冯·博克瓦尔特·冯·赖歇瑙威廉·里特尔·冯·李布瓦尔特·莫德尔格特·冯·伦德施泰特格奥尔格·冯·库勒埃里希·赫普纳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黑尔姆特·魏德林#哥德哈德·海因里希费迪南德·舍纳尔#汉斯-瓦伦丁·胡贝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弗朗茨·里特尔·哈尔德威廉·蒙克汉斯。赛德曼阿尔弗雷德·科勒尔阿道夫·施特劳斯亚历山大·勒尔欧根·里特尔·冯·舒伯特墨索里尼?乔瓦尼·梅塞伊塔洛·加里巴尔迪扬·安东内斯库?彼得·杜米特雷斯库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内斯库格奥尔基·阿拉莫斯库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维果·帕维斯柯?奥古斯丁·蒙诺斯·简尼斯古斯塔夫·亚尼费伦茨·索姆巴泰伊约瑟夫·斯大林伊万·科涅夫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马基恩·波波夫谢苗·铁木辛哥费奥多尔·托尔布欣亚历山大·瓦西列夫斯基尼古拉·瓦图京?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格奥尔基·朱可夫瓦西里·崔可夫谢苗·布琼尼尼基塔·赫鲁晓夫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安德烈·叶廖缅科哈斯·阿斯拉诺夫费多尔·托尔布欣迪米特里·帕夫洛夫艾云·奥克佳布里斯基菲力普·彼得罗夫编辑本段书籍概述作者: (英)艾伯特·西顿(Aibert Seaton)译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副标题: 统一书号: 页数: 801页定价: 3.05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83年8月四 : 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61阅读/ www.61k.net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组图:从未公布的苏联卫国战争照_苏联卫国战争五 : 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各个“方面军”的情况主要含&nbs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各个“方面军”的情况主要含&名称&编制&战斗历程&司令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为苏联元帅K.K.罗科索夫斯基,1944年11月-1945年6月为苏联元帅Г.K.朱可夫。军事委员会委员:月和1944年11月-1945年6月为K.Ф.捷列金中将,月为H.A.布尔加宁上将。参谋长:1944年2月-1945年6月为M.C.马利宁上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П.A.库罗奇金上将、月И.E.彼得罗夫上将、月Г.Ф.扎哈罗夫大将、1944年11月-1945年6月苏联元帅K.K.罗科索夫斯基。军事委员会委员:月Ф.E.博列夫中将、月为Л.З.梅赫利斯中将、1944年7月-1945年6月为H.E.苏博京中将。参谋长:月为B.R.科尔帕克奇中将、月为C.И.柳巴尔斯基中将、1944年5月-1945年9月为A.K博戈柳博夫上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4年4月-1945年2月И.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月苏联元帅A.M.华西列夫斯基,月为И.X.巴格拉米扬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4年4月-1945年8月B.E.马卡罗夫中将、参谋长:1944年4月-1945年8月为A.П.波克罗夫斯基上将。北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M.M.被波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H.H.克列缅季耶夫(军政委级)。参谋长:月Д.H.尼基舍夫少将,1941年8月H.B.戈罗杰茨基上校高加索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Д.T科兹洛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Ф.A.沙马宁(师政委级)、参谋长Ф.И.托尔布欣少将北高加索方面军: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苏联元帅C.M.布琼尼、月И.И.马斯连尼科夫中将(日晋升为上将),月И.E.彼得罗夫中将(日晋升为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月联共(布)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委会书记П.И.谢列兹尼奥夫、月为联共(布)中央书记Л.M.卡冈诺维奇、月A.Я.福米内赫少将。参谋长:月Г.Ф.扎哈罗夫少将、月A.И.安东诺夫中将,月A.A.扎巴卢耶夫少将、月И.E.彼得罗夫中将,月И.A.拉斯金少将。外高加索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月Д.T.科兹格夫中将、1942年5月-1945年8月И.B秋列涅夫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月Ф.A.沙马宁(师政委级),月和1943年2月-1945年5月П.И.叶菲莫夫(旅政委级,日起为少将),1942年11月-1943年2月Л.M.卡冈诺维奇。参谋长:月Ф.И.托尔布欣少将、月A.И.苏博京少将、月П.И.博金中将、月A.И.安东诺夫中将、月和1942年12月-1943年11月C.B.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上校(日晋升为少将)、1943年11月-1944年6月C.П.伊万诺夫中将、1944年6月-1945年8月为Л.Ф.米纽克中将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M.M.波波夫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Д.З.梅赫利斯、代理参谋长H.П.西杰利尼科夫少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A.И.叶廖缅科夫将、1943年11月-1945年2月И.X.巴格拉米扬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年10月-1944年11月Д.C.列昂诺夫中将,1944年11月-1945年2月M.B.鲁达科夫中将。参谋长:1943年10月-1945年2月为B.B.库拉索夫中将(日晋升为上将)。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3年10月-1944年4月M.M.波波夫大将,1944年4月-1945年2月A.И.叶廖缅科大将、月苏联元帅Л.A.戈沃罗夫。军事委员会委员:月Д.З.梅赫利斯中将、1943年12月-1944年4月H.A.布尔加宁中将、1944年4月-1945年3月B.H.博加特金中将。参谋长:1943年10月-1945年3月Л.M.桑达洛夫中将(日升为上将)、1945年3月M.M.波波夫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И.И.马斯连尼科夫上将(1944年7月 28日晋升为大将); 军事委员会委员月M.B.鲁达科夫中将;参谋长月B.P.瓦什克维奇中将。布良斯克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A.И.叶廖缅科中将,月Г.Ф.扎哈罗夫少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Я.T.列维琴科上将、月Ф.И.戈利科夫中将,月K .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1942年9月-1943年6月M.A.列伊捷尔中将(日晋升为上将),月M.M.波波夫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月П.И.马泽波夫(师政委级),1941年12月-1942年4月A.Ф.科格比亚科夫(军政委级)、1942年4月-1943年7月И.Э.苏赛科夫(军政委级),月Л.Э.梅赫利斯中将。参谋长:月Г.Ф.扎哈罗夫少将,月和1942年9月-1943年10月Л.M桑达洛夫上校、少将(日晋升为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1月B.Я.科尔帕克奇少将,月M.И.卡扎科夫少将,月M.C.马利宁少将草原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И.C.科涅夫上将(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И.З.苏赛科夫坦克兵中将、参谋长M.E.扎哈罗夫中将。东南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A.И.叶廖缅科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2年8月B.M.莱奥克(旅政委级)、月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H.C.赫鲁晓夫、参谋长:月Г.Ф.扎哈罗夫少将。顿河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2年9月-1943年2月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日晋升为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月A.C.热尔托夫(军政委级),月A.И.基里琴科(旅政委级),1942年12月-1943年2月K.Φ.捷列金少将。参谋长:1942年9月-1943年2月M.C.马利宁少将(日晋升为中将)。加里宁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1年10月-1942年8月И.C.科涅夫上将、1942年8月-1943年4月M.A.普尔卡耶夫中将(日晋升为上将)、月A.И.叶廖缅科上将(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10月-1943年10月Д.C.列昂诺夫(军政委级,日起为中将)。参谋长:月И.И.伊万诺夫少将、1941年11月E.П.茹拉夫廖夫少将、月AȠA.卡茨涅利松上校、1942年1月-1943年4月M.B.扎哈罗夫少将(日晋升为中将)、月B B.库拉索夫中将。列宁格勒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月M.M.波波夫中将、1941年9月苏联元帅K.E.伏罗希格夫、月Г.K.朱可夫大将、1941年10月И.И.费久宁斯基少将、1941年10月-1942年6月M.C.霍津中将、1942年6月-1945年7月Л.A.戈沃罗夫炮兵中将(日晋升为上将,11月18日晋升为大将,日晋升为苏联元帅)。军事委员会委员:月H.H.克列缅季耶夫(军政委级)、1941年9月-1945年7月联共(布)中央书记A.A.日丹诺夫(日起为中将,日晋升为上将)。参谋长:月H.B.戈罗杰茨基上校、月M.C.霍津中将、1941年10月-1944年4月Д.H.古谢夫少将(日晋升为中将),1944年4月-1945年7月M.M.波波夫大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2年7月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月B.H.戈尔多夫中将、月A.И.叶廖缅科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И.C.赫鲁晓夫;参谋长1942年7月П.И.博金中将、月Д.H.尼基舍夫少将、1942年9月K.A.科瓦连科少将、月Г.Ф.扎哈罗夫少将、月И.C.瓦连尼科夫少将。沃罗涅日方面军: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2年7月和1942年10月-1943年3月Ф.И.戈利科夫中将(日晋升为上将)、月和月H.Ф.瓦图京中将(日晋升为上将,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月И.Э.苏赛科夫(军政委级)、月Л.Э.梅赫利斯(军政委级)、1942年10月-1943年3月Ф.Ф.库兹涅佐夫(二级集团军政委级,日起为中将)、月H.C.赫鲁晓夫中将、1943年10月K.B.克赖纽科夫少将、参谋长:1942年7月Ф.И.舍甫琴柯少将、1942年7月-1943年2月M.И.卡扎科夫中将、月A.П.皮利片科少将、月Ф.K.科尔热涅维奇少将、月C.П.伊万诺夫中将。预备队方面军:方面军的领导成员:司令:月Г.K.朱可夫大将、月苏联元帅C.M.布琼尼、1943年3月M.A.列伊捷尔上将、1943年4月M.M.波波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 月C.Π.克鲁科洛夫(国家安全内卫部队三级政委),1943年3月И.Э.苏赛科夫中将、1943年4月Л.Э.梅赫利斯中将。参谋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