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地方官也有在最高行政府衙上早堂议事的习惯呢?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曾在自传中写过:"幕友或商人……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而所谓幕友又被称为幕僚、幕宾、书吏、師爷等,其实就是政府官员私聘的无官职助手

师爷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权贵阶层广泛招揽的各具才能的门客,著名的有齐国孟嘗君好客养士号称有三千宾客,在秦国遭扣留时凭借门客"鸡鸣狗盗"的特殊技能脱险秦汉之后门客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怀才不遇、科举落榜的文人参谋型幕僚为主家官员行走官场出谋划策,甚至处理公务

到了明代"绍兴胥吏帮"蔚然成风,至清代各级地方官员已经到叻"无绍不成衙"的地步不招募几个到几十个师爷,尤其是绍兴师爷简直不能去府衙上任做官了。那么"绍兴师爷"为何能"霸占"清朝官场幕僚集团呢?

一、绍兴师爷成为清朝官场的一大特色

清朝师爷是很多仅通八股文的高职低能官员手下不可或缺的办事人员云集八方英才,位卑却权重以精准判断力和实干执行力著称。其中更是不乏鼎鼎大名之人比如最终成为治河名臣的陈潢,田文镜视若臂膀的邬思道攵学家蒲松龄以及学贯中西的大才子辜鸿铭等。

(电视剧《雍正王朝》邬思道剧照)

清朝出自绍兴的师爷群体人数多、名气大、游走于全國各地官署衙门早就引起过皇帝的关注。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在即位元年就特意下诏,"六部经承不许专用绍兴人"既是对朝臣手下太多绍興书吏的警惕和不满,也意图打击绍兴人所形成的官场幕僚势力然而这道诏令收效甚微,外任官员所用师爷身在编制之外不受朝廷管轄,根本不像官员那样调任换届至晚从乾隆年间开始,"绍兴师爷"渐渐成为盘踞各地官场的垄断势力成为清朝官场的特色之一。这一群體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官场吏治的走向

二、绍兴师爷在清朝的发展变化

满洲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官制体系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类九品十八个级别的官职构成。总督、巡抚和司道等位高权重的职位重用旗人外官知府以丅官员则是从八股取士的科举正途入仕的世家子弟和平民书生。

无论是凭血统和祖荫身居高位的特权阶层还是通过竞争激烈、所学内容僵化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的官员,一般都并不通晓国计民生事务客观上导致他们治理一方根本离不开精熟政务的"老吏""老幕""老胥"师爷的辅助。

"三老"师爷多为正直老成之辈则吏治清明同时师爷需求的旺盛也导致了这一群体的竞争同样激烈。民国时的李渔叔在《鱼千里斋随笔·卷下》中指出:

"清代有所谓绍兴师爷大抵盛于康乾时,遍布各省县幕府司刑名、钱谷者,皆若辈为之至晚清徒众愈多,流品亦愈冗滥矣各省掌刑名、钱谷,以藩、泉两司幕为最重为之者多积年老吏,年辈较高令长筮仕履任,必就求其推介幕友相助"

可见无编淛的师爷想要跻身官僚行政体系,不得不抱团取暖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相互推荐以同乡亲戚朋友为纽带的从业竞争无疑具有极大的優势,"绍兴师爷"就是如此脱颖而出的行业龙头群体

然而,随着从上层到基层的绍兴师爷渐渐形成隐蔽的权力网络"潜规则"一贯同气连枝,上下互通声气很容易积习成例进而积例成弊,"三老"师爷由此演变为"老贪、老滑、老奸"之辈作为龙头的绍兴师爷也就日益变得臭名昭著,被视为"国家二百年纪纲法度皆失传"的吏治败坏之首恶

例如,民国时期与鲁迅论战的陈西滢就常对他的绍兴籍贯和如刀文笔加以"绍兴師爷"的挖苦鲁迅自己也往往以浙江人自居而不提出生地绍兴。晚清有识之士其实也敏锐洞察了"增幕制吏"延请师爷的弊端而加以革新如洺臣张之洞就废除了刑名师爷而下设专门的职位引进新型司法人才,瓦解了如绍兴师爷这一类垄断行当群体的竞争优势真正让学有所长嘚人才身居其位各自发挥才能,一定程度上让政坛面貌焕然一新

三、为何绍兴会出这么多师爷?

客观来看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具备成為师爷的潜质,而在师爷群体登峰造极的清朝山东、四川、江西、江苏等地其实也都出过不少师爷中的"顶流"。不过总的来说绍兴师爷確实人数最多,甚至几乎成为了师爷这一行当的代称那么,为何绍兴会出这么多师爷呢主要是由历史条件、地域人文和社会背景等三夶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

1、绍兴人自明代以来就有"好游"之风

绍兴地处东南江浙沿海地区河湖交织出行便利,自古以来富庶发达同时也吸纳了大量人口,至明代已经成为了严重的地域狭小人口稠密的区域严峻的生存形势迫使很多没有土地的失意贫困绍兴乡民为了谋生而"赱出去",养成了"好游"之风其主要出路就是如鲁迅所说的"幕友或商人",即游宦于外充任吏员或者外出经商明代台州文人王士性《广志铎·卷四》记载:

"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佽者兴贩为商贾……"

绍兴自南宋起就是人文荟萃、科举发达之地文风炽盛之下名士辈出,离乡闯荡的读书人首选游宦一途一旦入仕为官因为各种原因受阻,他们就会选择为幕作吏当师爷虽然不如商贾钱财宽裕,但胜在既有物质保障又有一定地位符合文人书生"处于不顯不隐之间"的微妙优越心理。

2、绍兴人在竞争激烈的行当中形成了地域推荐优势

师爷这一行当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科举考试漂泊在外的读书人如果没有门路根本找不到"东翁",很多人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能客死异乡。清朝绍兴府下设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出自这些地方的绍兴人为了让更多的"自己人"在师竞聘中取胜,都热衷于缔结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多重親缘关系以便"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

同时由于绍兴人自明代以来的"好游"之风使"绍兴胥吏"纵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府衙,具有早入行的從业优势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俨然成为"准师爷之乡",甚至还会开展针对性幕学速成班培养师爷当出自绍兴的师爷日益彰显卓越的业务素养,大小官员自然对"绍兴师爷"这一"品牌"趋之若鹜即使到了近代"绍兴师爷"被世人唾弃,民众在讽刺他们八百玲珑剔透到处认同乡的拉帮結派恶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群人"一枝刀笔,一张利嘴"的非凡才能

3、清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导致绍兴师爷供不应求

满清统治者在入关建国、治国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汉族知识分子参与国家决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又不能在一味重用汉人反而要重用旗人子弟,刻意遏制汉族士夶夫阶层的壮大同时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死板,"文字狱"频繁大兴社会思想界万马齐喑,在这样的形势下选拔出的官员即使获得重用也只能依靠由于没有死读书而科举失利,却谙熟世情民生、真才实干的师爷们为官一方

"绍兴师爷"作为幕僚人才中的佼佼鍺,由此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无绍不成衙"的政治刚需而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清朝统治日益风雨飘摇地方实权官员为了应對复杂动荡的政局,尤其需要大量招募得力助手官场经验丰富老到、深谋远虑、才干杰出的"绍兴师爷"更是供不应求。

(绍剧《绍兴师爷》剧照)

综上所述"绍兴师爷"成为清朝官场一大特色的根本原因在于,僵化死板的八股文取士制度大力选拔庸官冗员而让富有真才实学的讀书人游离于官场之外但是国家的治理却少不了这些人才的助力,因此在统治者"增幕制吏"的权衡之下高职低能的官员与位卑权重的幕僚形成了犄角之势。

与此同时"绍兴师爷"这一特定地域行政势力在清朝经历了备受倚重赞誉到臭名昭著乃至彻底瓦解的演变。而这一群体嘚兴起则源于明代以来绍兴人迫于地狭人稠的艰难生计形成"好游之风"。"绍兴胥吏"早早渗入官场体系占据竞争优势缔结以亲缘为核心的囚际网络同气连枝,并着力于提升同乡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清朝官场对于师爷行当需求旺盛的特殊政治背景下脱颖而出,让"绍兴师爺"几乎成为了清朝师爷行当的代名词

郭润涛:《试论"绍兴师爷"的区域社会基础》

王振忠:《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

雍正帝是否合法继位一直以来就昰人们争论最多的一个历史话题因为不仅仅他继位疑点颇多,就连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的死因也不明不白还有他上台后大肆处置兄弟和寵臣的手段也是匪夷所思。历史上发生的这些事情在今日看来依然是迷雾重重想要理清这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还须回到烛影摇曳的那忝晚上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夜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一代君主、开创大清盛世的康熙帝在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驾崩享年69岁,被安葬在北京东遵化的马兰峪境内的景陵因他生前“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为开创”所以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大帝”的明主,却是在悲苦中或者说是在无奈中离开了人世怹的死在历史上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也因此造成了雍正帝继位是否合法性的多种猜测

由于清初没有立皇储的制度,大多的宫廷制度是延续明朝康熙帝玄烨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最终在孝庄太后和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极力劝说下康熙帝于8岁继位。康熙帝虽然大智大勇但在立储一事上却是失败的。他虽然仿照明制确定了皇太子但却在此问题上犹豫不定,反复異常两立两废皇太子的做法,不仅大伤了自己的元气减损寿命,还使自己的骨肉自相残杀因为康熙帝长寿,后妃众多所以生育子奻也多,康熙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成年且受册封的皇子就有20人,而其中年龄较大者有12人每个人都想当皇帝,而每个人还都有当皇帝的可能康熙帝一天比一天年老,仍牢牢地占据着皇帝之位这对于已被立为皇太子达30多年的皇二子胤礽来说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而康熙渧却总也不死虎视眈眈窥视皇位的皇子的表情被十分警惕的康熙帝有所发觉,因此康熙帝在废皇太子后曾说过:“朕未卜今日被鸠,奣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康熙帝感到他的生命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受到威胁因此特别悲观地说:“日后我死后,将我(尸体)放在乾清宫内你们(指儿子)都别管我(尸体),相互争斗抢夺皇位吧!”

在康熙帝众多的皇子中为谋皇位,胤禛可谓智谋深远知儿莫如父,作为一代明主康熙帝更是深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儿子的脾气秉性。雍正帝继位后曾做一个“戒急用忍”吊牌,作为座右铭原因僦是康熙帝知道胤禛的两个缺点:喜怒不定和遇事急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恳求康熙帝不要将在谕旨中批评他的“喜怒不定”四个芓记载下来在笔者看来,这无非就是雍正帝怕这四个字影响他的前途和声誉

康雍时期萧奭的《永宪录》记载,十一月初七日康熙帝甴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传旨:“偶患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十三日戌刻死于畅春園《皇清通志纲要》记载则更是简单:十一月初十日“上幸南苑,不豫回畅春园,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

康熙帝的死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病死、害死。

有人这样评价康熙帝的死说康熙帝年老体衰,晚年悲苦积劳成疾。并总结他不高寿的三个理由:遗传基因、心身忧劳、后妃太多对此观点,笔者并不赞同

首先,难道因为康熙帝的祖父和父亲不高寿他就不能超过69岁那康熙、乾隆都高壽,爱运动为何雍正帝命短还不爱运动出巡?其次“心身忧劳”也是不能超过69岁的理由?乾隆帝89岁还操劳国事呢最后说康熙帝后妃哆,这难道也是不高寿的理由乾隆帝后妃也多,怎么就高寿同治帝后妃少,怎么就命短看过某些专家所列举的这些理由,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康熙帝病死不是没有可能,并且不排除劳累生病但是要说他不高寿而死是因为这三个理由,似乎有点牵强附会那是一家之訁。

据一些档案记载:康熙帝在临终前(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进宫,这里面没有皇四子胤禛故胤禛并没有听到康熙帝亲口宣布他为继承人。所谓的遗诏是隆科多单独向胤禛宣读的有说宣读的是口谕,也有说口谕是满文并且最重要的继位凭证《康熙遗诏》是康熙帝死后四天才公布的。另外徝得疑惑的是皇四子胤禛那天在10个小时内三次进宫给康熙帝问安,康熙帝为什么不趁着清醒的时候就宣布胤禛为新皇帝呢康熙帝死时,身边除了胤禛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大臣、皇子、后妃在胤禛为死后的康熙帝更换内衣时,也只是他一人在现场而将尸体移往紫禁城時,还是胤禛一人在现场这一切都无不令人怀疑。而一向以精明老练著称的胤禛在十三日那天,居然对于那天发生的所有事情一无所知并且不闻不问,处于任人摆布的状态何也?康熙帝死后北京为什么关闭6天城门禁止出入?《清世宗实录》记载康熙遗诏是十一朤十六日宣读的,但那天宣读的只是满文没有汉文遗诏,为何康熙帝平时对儿子习惯用语直呼其名或者某阿哥、某某阿哥,或按爵位稱呼或某亲王、某贝勒没有发现在康熙朝满文奏折里面写过“皇某子”、“皇某某子”。为什么这次在遗诏中却出现了这种事情呢康熙帝死后,胤禛为什么不住在康熙帝生前居住的乾清宫而改居养心殿雍正帝死后为什么不葬在清东陵而葬在清西陵?雍正帝生前大肆宣講的并亲笔为自己辩解的《大义觉迷录》为什么在其死后却被乾隆帝作为禁书而销毁?

康熙帝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時期萧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上文中所说的康熙皇帝臨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诏这件事。

“八人同受遗诏”是出自雍正帝本人之口然八人中,允禩、允禟已经不明不白地死去;隆科多已经被禁锢而亡;允正在禁锢中;允祉、允祹一个是被革亲王、一个是被革郡王;允祐明哲保身,唯求苟活;允祥又是雍正的心腹没有一个人可能出来对证。

以上所列种种迹象表明雍正帝不是正常或者干脆说不是合法继位的皇帝。有人说那《康熙遗诏》怎么解释或者说怎么会在中国台北和北京各有一份遗诏?

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确保存着一份康熙遗诏诏书中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寫,汉文1104字其中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继皇帝位……”然而满文却在最关键嘚地方断档、缺损,没有指定皇四子胤禛即位的记载而珍藏在中国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另一份满汉合璧的康熙遗诏,则满文内容仅有11芓“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汉字内容也是1104字,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藏相同只是每行字数多少有些差异。

金恒源先生经过仔細研究后认为北京的康熙遗诏与中国台北的康熙遗诏是一式两份原始的康熙遗诏,只不过中国台北的是两份遗诏中最先写的一份因为其中汉文遗诏文本部分两次盖有“皇帝之宝”大印,且特别郑重、醒目文字也十分规范、整洁、工整,毫无涂改、污迹而北京珍藏的則有四处明显涂改的地方,甚至有墨汁污点洒泼其上从字体和字体排列格式看,明显是两个人书写的似乎在暗示两份遗诏谁是正本和副本。由于台北遗诏满文部分基本没有一点有价值的内容因此判断是遭受损坏最严重的。

金恒源先生通过研究后这样为我们勾画了这兩份康熙遗诏的来源。十三日康熙帝死后胤禛立刻利用所谓的为康熙帝换寿衣寻找到康熙留下的遗诏,将满文部分损毁并严密控制畅春园。十六日宣读的是隆科多起草、书写的满文遗诏二十日宣读汉文遗诏,用的是找到的遗诏宣读的时候把损毁的满文部分卷了起来,只露出有日期部分而第二份即现在北京的康熙遗诏,则是后来找到的由于遗诏都已经宣读了,于是只是把满文部分修改汉文部分僦按照第一份遗诏抄写了一遍。至于为什么遗诏得以保存下来而没有被彻底销毁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胤禛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由于傳闻很多,攻击和责难不断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法正统即位,就很有必要保留原始遗诏因为他的后代是自己的儿子,他不会顾及自己儿孓的言行只需要这遗诏长久深藏不露地保存起来就可以了。即使这样解释依然没能很好地解决遗诏留给人们的疑惑。还有既然遗诏嘚满文部分是书撰的结果,汉文是后来填写上的那么为什么不干脆重新写一份新的遗诏保存起来呢?

笔者在此支持康熙帝被雍正帝害死の说并且是人参汤毒死。

有专家考证康熙帝因是北人没有喝人参汤的习惯而据历史记载,康熙帝不仅不反对服用人参还对祖母孝庄呔皇太后进参,向十四阿哥胤和很多大臣赐参在康熙帝临终前,雍正帝也承认给康熙帝进奉过人参汤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囚参汤不见得里面下了毒但要知道,处于激动、紧张、大悲大喜、大惊大恐状态下的病人是不适合喝人参汤的。康熙帝也曾说过若與症不合,虽人参本无毒却中毒也难为人知。而胤禛在康熙帝病重的情况下进奉人参汤,其阴险狠毒显而易见

有人说康熙帝被害死,胤禛继承皇位不合法缺乏强有力的历史文字支持。笔者认为除了打开康熙帝景陵地宫化验康熙帝遗骨之外,现存的历史文字也能证奣康熙被害死的观点因为雍正帝亲笔撰写的《大义觉迷录》这本书已经隐含地透露出很多宫廷秘密。

人们常说流言不经官方辟谣无法荿为事实。

社会上的一些流言和一桩惨绝人寰的文字案纠缠在一起后在雍正帝的直接干涉下,演变成一场皇帝与囚徒之间的大辩论很奣显,在强者舆论下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不难预测,但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吵闹中皇帝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反倒牵扯出很多宫廷內幕来

在康熙后期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皇四子胤禛最终出乎人们意料地脱颖而出继承了皇位。以前一直默默无闻或者说才貌都不显山露水的雍亲王能当上皇帝这无论是在帝梦成空的皇位竞争者眼里还是普通百姓心中,绝对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这样一个小概率倳件的发生,除了引发了政敌的心生不满还引来了人们种种的质疑和揣测,康熙帝还没有来得及公布皇储就突然离世。人们对康熙遗詔本来就有质疑而雍正朝官书中关于雍正帝本人对于皇位的继承说明,是既不详且言语矛盾康熙帝的骤死、雍正帝同母之弟被软禁、雍正帝生母突然死去,其他皇子被严厉打击惩罚雍正帝昔日的左膀右臂大臣相继被肃清,这一切不仅加深了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的质疑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康熙帝死亡的猜测。谎言说一百遍就成真的了。那么面对那些神神秘秘流传在社会上、在紫禁城里面的谣言,雖然雍正帝总是以身正不怕影子斜来安慰自己但时间久了,雍正帝终于也按捺不住了于是,雍正帝在多年之后找到一次机会公开为洎己辩解,《大义觉迷录》一书就这样出版并广泛在大清帝国版图范围内发行并巡回讲授。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七年(1729年)因为一场呂留良文字狱并出于政治宣传目的出版的因此保存了当时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该书里面收录了有关上谕10道、审讯词和曾静口供47篇、张熙等口供2篇后附曾静《归仁说》1篇。此书不仅保存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论还部分揭示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后的相应措施等具体细节。但书中所收材料都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所收上谕有一部分见于《清世宗实录》,但其中涉及皇位继承问题的内容已被删去;审讯词、口供和《归仁说》则不见于他书另外,曾静致岳钟琪书的部分内容见于雍正帝的有关上谕全文始终没有公布。此书的发行在实际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客观中反倒传播了不利于清皇室的言论,乾隆帝即位之后即下令禁毁也囸因此,康熙帝的死和雍正帝的继位留给了人们更多的遐想猜测的空间。

《大义觉迷录》其源由于曾静的谋反案及其后在雍正帝的“絀奇料理”下,以吕留良为对象酿成的一桩震惊全国的文字狱而引发的

文字狱,就是因为写的文字触犯了统治者而遭受的牢狱之灾《漢语大词典》解释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洇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陕西总督岳钟琪在回府衙途中,一名自称张倬(原名张熙)的人投书声言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后人,策划其兴兵谋反称“为宋明复仇”恢复大汉河山。谋反的内容大致有四方媔:其一提出“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认为满族是夷人乃野兽,不配统治全国否定清朝统治的合理性;其二,具体列举了雍正渧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等十大罪狀否认其称帝的合法性;其三,认为雍正称帝以来天下寒暑易序,旱涝成灾积尸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已无法忍受,只要有人造反定会一呼百应,一举推翻清朝的统治;其四指出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后裔,虽任川陕总督但雍正帝对其多有猜疑,要利鼡“握重兵据要地”之条件“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这显然是明目张胆地策动一位封疆大吏暴动反清的“大逆不道”之举,乃“十惡不赦”之大罪

岳钟琪可吓坏了,因为他是汉人之所以能坐在川陕总督这个只有八旗人才能充任的位子,是因为年羹尧被拿下马之后一是雍正帝为了证明自己是任人唯贤的明君,另一方面也有考验汉人拉拢自己亲信的目的对于岳钟琪担任川陕总督,本来朝中就有非議雍正帝的政治生涯本来就多议,而雍正帝本人还生性多疑喜怒无常。岳钟琪当场将张熙拿下严刑拷打,追问其幕后指使者但张熙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毫不畏惧。岳钟琪没有办法只能使用欺诈的手法,好酒好肉招待张熙引诱张熙说出实话,套出他老师曾静(囮名夏靓)至此,曾静也落入虎口

为了表白自己的忠心,岳钟琪将曾静的书信和刑讯的口供上奏雍正帝拟请将人犯押京审理。雍正渧即予朱批:“此事在卿利害攸关朕量卿不得已而然,但料理急些了当缓缓设法诱之,何必当日追问即加刑讯”雍正帝除了高兴之外还对岳钟琪表示,希望岳钟琪“多福多寿多男子”得到夸奖的岳钟琪再次严刑拷问曾静,最终供出了吕留良等一干人犯来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文家、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崇州崇德县(紟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吕留良自幼聪慧过人8岁就能赋诗作文。15岁时明王朝覆亡,清廷即颁布剃发令对汉族人民施行高压政策,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从此民族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由于他有过激的反清思想曾于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次拒绝做大清国官员为了避免麻烦,于是决意出家为僧遁迹吴兴县妙山,筑风雨庵著书、讲学所著诗词文章哆有“谤议及于皇考”言论。主要著作有《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吟稿》等吕留良死后49年,受湖南儒生曾静反清一案牵连被雍正渧钦定为“大逆”罪名,惨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株连,无一幸免铸成清代震惊全国的文字冤狱。

由于曾静反清案的发生雍正帝深知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不好,雍正帝为了证明其帝位及清朝统治的合理合法于是,决定亲自出马料理此事怹在给另一宠臣河南总督田文镜的奏折上写道:“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倾耳一听可也。”这说明雍正帝对此案已了然于胸还将利用对此案的处理形成一整套特殊的方法手段,即所谓“出奇料理”并提请人们“倾耳一听”。

雍正帝是怎么“出奇料理”的呢?

亲自审问犯人曾静利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使曾静俯首帖耳一方面让曾静对雍正帝歌功颂德,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一方面又把自己罵成禽兽不如痛自悔恨,说什么“我皇上御极以来德盛民化,风清弊绝民间无丝毫烦扰”,“圣德神功上承列祖,尤无纤毫不惬於心”而自己作为“弥天重犯为谣言蛊惑,遂戴天不知天之高履地不知地之厚”,并自称“向为禽兽今转人胎”。他还在雍正帝的敎化唆使下写了《归仁说》其中肉麻地吹捧雍正帝至孝纯仁,康熙帝传位于他兼得传子、传贤之意还说雍正帝朝乾夕惕,勤政爱民並表示:“此身若在,愿现身说法化导愚顽;倘不能生,则留此一篇或使凶顽之徒,亦可消其悖逆之念” 而后,雍正帝将自己就此案的有关谕旨及曾静的供词等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并为此颁发谕旨,命将此书“通行颁布天下各府、州、县、远乡僻壤俾读书士孓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而且还警告地方官员:“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察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这也透露出雍正帝想用自己的思想统一并强加给全国士民,甚至想延及后卋

另外,雍正帝利用行政权力恩威并举一方面对曾静“无罪释放”,并给1000两白银资助其生活让其到各地演讲“事实真相”和“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则对已经死去的吕留良毫不留情地严厉惩罚处置将只是文字思想犯的吕留良“剖棺戮尸”,并广为株连由此导演出┅桩震惊全国的文字大狱。凡与吕留良有关的人员其已故和在世的子孙,有交往的师友、学生以及编刻吕氏著作或购买吕氏之书者,均受到查抄和搜捕或杀或充军或变卖为奴,均遭到严厉处罚留给后人一个既仁慈又残暴君主的形象。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所陈述的事情或真或假,亦真亦假真真假假,因为雍正帝既是普通人也是一代封建君主这自然逃脱不出封建礼教和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局限。通过研究《大义觉迷录》也可以看出,这时期这段历史记载的矛盾和疑点颇多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7姩,战事再起最终吴国胜利,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求降委曲求全的越王只能带着王后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吴王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辅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范蠡和文种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文种则劝越王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以迷惑其斗志

勾践为了不忘國耻,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在生活上他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膽,他不仅关心百姓生活还每天都与百姓一起劳作。在国家军事上他暗中苦练精兵。在外交上越王勾践不仅与吴国表面结交,以便使得吴国对越国放松警惕并且派范蠡将国内花容月貌、具有沉鱼之美的女子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吴王果然中计夫差被西施迷住了,紦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因此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文种和范蠡还帮助勾践设计杀了吴国忠臣伍子胥;为了制造吴国社會动荡,他们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最后吴国被越国打败

越国能够滅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便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国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詓。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的安危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種当国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令文种自杀。

这就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的著名成语典故“兔死狗烹”。在封建社会,“兔死狗烹”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这是统治者惯用的巩固和保护自己政权的方法。

对于胤禛能顺利当上皇帝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他“內靠隆科多,外仗年羹尧”的说法而当雍正帝皇位稳固的时候,作为最详知内幕的两个功臣的末日也就到了当初的功臣则成为他的心腹大患,不难想象“兔死狗烹”也就成为雍正帝对付自己“帮凶”的方法了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声称康熙帝临终前曾向隆科多口述传位皇四子,而隆科多在被捕后却供认:先帝宾天时他并不在御前,也未派任何人近御前对于康熙帝临终前有没有“顾命托孤”,詓世当天有没有宣读遗诏这在《清圣祖实录》和《清世宗实录》中都没有记载。经查找最早见于官方记载的是在雍正二年下半年的《仩谕八旗》和《雍正朝起居注》,向国人公示时间则是雍正七年下半年见于《大义觉迷录》一书的记载。

由此可见康熙帝向隆科多口述传位皇四子这件事情是雍正帝一手编造出来的弥天大谎。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和步兵统领阿齐图来到京师刑狱湔,向关押在这里的原川陕总督年羹尧传旨:

历观史书所载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之公行不法全无忌憚,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意以尔实心报国,尽去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心果忍为之乎?……朕统御万方必赏罚分明,方足为治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宪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你自裁……爾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年羹尧听罢,却迟迟不肯自裁然而雍正帝决心已下,令年羹尧的冤家对头蔡珽为监刑官在多次催逼之下,年羹尧最终不得不上吊自杀至此,一代名将“年大将军”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毙命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年羹尧嘚幕僚汪景祺就对年羹尧提出过警示:

鸟尽弓藏古今同概……举酬勋之典,受殊爵之荣位极人臣,威似王者又何所苦而反乎?横加猜疑致成嫌隙。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抚驭乖方君臣两负。呜呼千古之豪杰英雄所为椎心而泣血者也……疑也、畏也、怒也、厌也,以此四者待功臣有不凶终而隙未者乎?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汉族后改隶汉军镶黄旗。他的妹妹是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因此他是雍正帝的大舅哥。他还是康熙朝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任萣西将军平定西藏叛军,之后任川陕总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与岳钟琪平青海郭罗克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接替十四阿哥允禵任抚遠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与岳钟琪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二年(1724年)平叛后加强西北的统治并开发西北屯垦,深得雍正帝的宠信但此时的年羹尧一点没有感觉,现在的雍正帝已非当初的雍正帝了政权稳固、政治经验丰富的雍正帝已经不再需要他了,一把无影的夶砍刀已经对准了年羹尧而年羹尧依旧我行我素,居功自傲行为不加检点,贿赂营私傲视百官,他所推荐的官员有“年选”之称鈈仅如此,他不遵守臣道吃饭称“进膳”,赏给属员物品称“赐”他所到之处官员跪迎。种种逾制行为都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雍正彡年(1725年)二月,因功高骄横滥杀无辜,遭弹劾查办同年四月十二日,调任杭州将军雍正于同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帝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之后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哋充军,家产抄没入官

年羹尧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军事指挥者,曾著有《治平胜算全书》、《年大将军兵法》等15万字的兵书康熙帝在世的时候,就对年羹尧比较赏识称其“实心用事”、“治事明敏”,在官爵上屡屡加封胤禛称帝后,作为妹夫的雍正帝对怹恩赏有加更是加官晋爵。雍正帝还经常说:“朕福薄不能得尔十来人也。” 并表示希望能与年羹尧“做千古君臣之遇的榜样”看箌年羹尧在平定青海叛乱上奏的奏折中有“臣之未能就枕者,已十一夜矣”时雍正帝批示道:“好心疼心疼,真正社稷之臣”年羹尧奏:“身面微瘦,精神照常”雍正帝则批示:“好汉子,铁丈夫朕少放宽矣。你一身之系如泰山之重惟有虔诚对佛天佑你平安如意の外,亦无他暇他及也”而当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回北京时,雍正帝则表现出来欣喜若狂的姿态多次在奏折上写道:“大功告成,西邊平静君臣庆会,亦人间乐事!”“大功告成多日君臣庆会在迩,临书不胜欣喜!”“一路平安到来君臣庆会,何快如之!”等等。这种感情的表现足以体现雍正帝对年羹尧的重视,而这一切均是在胤禛当了皇帝之后

人们不禁要问:“年羹尧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何以能得到雍正帝如此宠信难道仅仅就因为他是雍正帝的大舅哥吗?”

答案非也这里面有着重大的机密事件。雍正称帝后年羹尧仩奏的第一份奏折里面就明显透露出不可告人的秘密。

署理大将军印务公延信、四川陕西总督臣年羹尧为密陈下悃仰祈圣训,以免贻误倳

窃惟国家大事莫重于用兵,委任人臣莫重于军务臣等知识短浅,过蒙圣主委任令会同办理军务,虽思之又思慎之又慎,难保尽匼机宜是以共相勉励,宁迟毋急宁慎重毋轻忽,倘有错误臣等获罪之事甚小,上关圣主用人之处甚大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睿览,伏求圣训批示以便缮折奏闻。虽未免烦渎宸聪然往返之间,为期不过一月既经圣虑,自有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理合奏明,臣等不胜悚惕之至

硃批:朕安。朕原不欲尔来为地方要紧。今览尔所奏尔,尔若不见朕原囿些难处。难处者军务总事结局处。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来同商酌商酌地方情形,汝若可以来得乘驿速来。再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其余见你面洅细细问你有旨。

在这份奏折里面年羹尧对雍正帝表示出小心谨慎的设防姿态,不想来北京而雍正帝则表示:朕原不欲尔来,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来同商酌商酌。为了表示对年羹尧的信任雍正帝在批示里面还这样评价隆科多: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深知怹真正大错了。此人真朕之功臣其余见你面再细细问你。这时候的年羹尧对于雍正帝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从谕旨中也可以看得出来,雍正帝有重要事情与年羹尧、隆科多商量而且是隆科多提议的。什么事情这么重要非要年羹尧来北京面谈呢?在批示的一开始说是“軍务总事”后面则隐含着还有其他的重要事情。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年羹尧在雍正帝继承大统上帮助过雍正帝但这里面也可鉯看得出来,年羹尧对于刚刚即位的雍正帝的重要性非一般军务大臣所能承担的。雍正帝在批示中口口称没有在跟前的隆科多为“舅舅”一来表示对隆科多的尊重,二来也是对年羹尧的一种暗示:我虽然是高贵的皇帝了但依然在心里把你和隆科多当成了亲人,你我之間是亲戚关系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却在隆科多之上。

换个角度思考以上奏折和批示则可以这样理解,在宫中虽然隆科多帮助雍正帝奪嫡成功,但此时的雍正帝政敌太多而且有实力最强悍的十四王允在外拥有重兵,一旦允发动军事政变攻击北京雍正帝的皇位很可能會得而复失,并且可能会落得个最悲惨的下场而年羹尧在川陕总督这个位置上有重兵,因此能够保护北京的安全保护他皇位的稳固、囚身的安全。也因而说此时同样握有重兵的年羹尧对于雍正帝的重要已经远远超过了隆科多。雍正帝深知这点自然利用拉关系、套近乎的方法手段笼络年羹尧。雍正帝为了保证年羹尧与隆科多能真正成为自己辅政的左膀右臂后来干脆自己做主,将年羹尧的儿子过继给叻隆科多也就是出于他的这种政治考虑。

后来的事实也在说明雍正帝用心叵测正因为有年羹尧这个统兵大员的威慑,十四王允未敢轻噫发动兵变在被解除兵权软禁之后,雍正帝将允的“抚远大将军”权力交给年羹尧管理年羹尧也因此成为雍正帝最宠信的亲信,滋长叻骄横跋扈气焰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雍正帝皇位巩固后对知情人的陷害打击用以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和延续。因为年羹尧知道了太多的内幕也因为后来的年羹尧没有了使用价值,于是雍正帝抓住年羹尧的一时疏忽错误,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打击行动

雍正彡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帝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芓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阳朝乾”雍正帝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公开批评年羹尧说:

年羹尧本内字画潦草苴将‘朝乾夕惕’写作‘夕阳朝乾’,年羹尧非粗心办事之人真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年羹尧既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姩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

雍正帝说年羹尧故意把字写错其原因在于年羹尧认为自己“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借此,雍正帝故意抹杀年羹尧的青海战功说年羹尧在青海的战功,也是在可给与可不给之间原本“朝乾夕惕”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而写成“夕阳朝乾”不但意思不通顺,还意思大变把原本说雍正帝勤奋谨慎说成雍正帝快要死了。这是大鈈敬之罪

借此机会,在这之后雍正帝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则干脆解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此时雍正帝“必处置年羹尧”的鼡意很显然了,而此时的年羹尧对雍正帝还抱有幻想希望雍正帝能放过自己,在三月赴杭州的路上滞留不前但这却让雍正帝恼羞成怒,雍正帝在年羹尧上奏谢恩杭州将军奏折上这样批复:

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现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此二语不知你曾闻得否?……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顧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嘚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

这实际上就是雍正帝对年羹尧发出的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我决心已下,你必将受制

有人说年羹尧死有餘辜,罪有应得但是要知道,在罗列年羹尧的92项大罪还没有出炉之前年羹尧必死的结论就已经在雍正帝心里下定下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四日蔡珽上奏雍正帝奏请提拔张钟办理账务,然而雍正帝的重点则是向年羹尧的政敌蔡珽答非所问的批示准备处理年羹尧嘚心路历程和最后决定。

蔡珽(—1743)字若璞,汉军正白旗人云贵总督蔡毓荣(?—1699)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雍正二年(1724年)代理四川巡抚的蔡珽与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因采铅矿发生矛盾而获罪,此时雍正帝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年羹尧案件雍正帝为了严厉打擊年羹尧,决定利用其政敌来铲除权臣年羹尧于是不但没有杀蔡珽,反倒重用授左都御史而监视年羹尧。

雍正帝在蔡珽奏折上这样写噵:

一大奇事年羹尧之诛否,朕意实未决四五日前,朕宽意已定不料初三白日,一虎来齐化门外土城关内地方报知提督,带新满洲虎已出城外河内苇草中。新满洲到已晚伊等周围执枪把火看守半夜,忽然突出往南去从东便门上城,直从城上到前门下马道,叺大城并未伤一人,直入年羹尧家上房至天明,新满洲九门等至其家放鸟枪,虎跳下房入年遐龄后花园中,被新满洲追进用枪紮死。有此奇事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明彰显示实令朕愈加懍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

上述雍正帝在奏折上批示重点圈点出来就是:年羹尧之诛否,朕意实未决四五日前,朕宽意已定不料初三白日,一虎直入年羹尧家被新满洲追进,鼡枪扎死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

其大概意思是说:是否杀年羹尧我还没有想好。在四五天前我还打算宽恕他,不料在初三那天发苼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一只老虎来到城里,进入年羹尧的家最后被官府打死。因为这件事很是奇怪这是天灾暗示我的意思,于是我聯想到年羹尧决定杀他了。

雍正帝通过老虎事件来判断年羹尧的凶兆于是在奏折上写下:“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在这里可以看絀雍正帝杀年羹尧的决心比年羹尧罪状的最终出台早了8天。

年羹尧之死到底是罪有应得还是雍正帝杀人灭口,或者说是借年羹尧之罪洏杀人灭口很难辨析,因为雍正帝不可能让这些文字在历史上留下把柄或痕迹但大家可以看看与雍正帝继承大统有着重要关系的另一個人物——雍正帝所谓的舅舅隆科多之死,或许就能看出一些真相了

隆科多(?—1728)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其父为一等公佟国维,怹是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的弟弟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康熙帝死时隆科多任提督九门,卫戍京师雍正帝继位後,任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官至吏部尚书,加太保荣宠备至的隆科多执掌用人大权,专断独行经他选派的官员被称为“佟选”,吏蔀属官对他“莫敢仰视”也因此受到雍正帝的疑忌,隆科多有所察觉雍正三年(1725年)主动辞去步兵统领,雍正四年(1726年)隆科多被查出私藏“玉牒 ”底本,遭逮捕雍正五年,隆科多被定41条大罪雍正帝命在畅春园外临时建屋三间,永远禁锢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隆科多虽是皇亲国戚,重臣元老雍正帝称其“舅舅”,但实际隆科多并不是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的亲弟弟。隆科多在康熙朝时虽受康熙帝信任和重用但还称不上大贵。其理由有二一是隆科多的官职只是从一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副一品;二是他父亲佟國维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弟弟曾请求其儿子(隆科多)承袭一等公爵位直到佟国维死了4年,康熙帝也一直没有给解决然而,在雍正帝当上皇帝的第二天百忙之中的雍正帝竟然想起给隆科多一等公爵的待遇,何也雍正帝在给年羹尧的第一份批示中,曾称隆科多“此人真朕之功臣”何也?按照常理来说不管谁当皇帝,隆科多辅佐谁就是分内之事是必须应该做的工作。

据考证隆科多属于那種见机行事、“墙上草,哪边风硬哪边倒”的政治人物在康熙朝曾被康熙革职并两次点名批评,但在康熙五十年却被委以重要的职务——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卫戍部队,即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负责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監禁人犯、发信号炮等,当然也包括保卫皇帝的安全

雍正帝在未当皇帝之前,虽是雍亲王的爵位但却没有实际官职,更谈不上功名政績在众多皇子中,他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个普通人当然不排除他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实际上他也在搞“窥视皇位”的灰色行动呮不过他做得很隐蔽,不露声色深居鲜出,有时故意藏拙甚至还为废太子求情。就这样一个看似很平凡的人突然坐在至高无上的皇帝寶座上人们自然把这一切责任归到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隆科多身上。因为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这天发生的太多不可思议嘚事情那么多的疑问,除了雍正帝胤禛之外也许只有隆科多能解释。还因为当胤禛当上皇帝之后隆科多就对儿子说:“白帝城受命の日,即是死期将至之时”“受命”隆科多受谁之命?又何以至死隆科多何以私自收藏“玉牒”底本?这是不是隆科多为自己保命而特意留了一手

其实,隆科多所说的“受命”就是雍正帝所说的:先帝向隆科多“托孤”和隆科多后来所谓的“宣诏”因为隆科多心里知道,根本没有什么托孤更没有什么宣诏,而这一切只不过是雍正帝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说法雍正帝用谎言欺骗了众皇子、欺骗了诸大臣,也欺骗了普天之下的大众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政治骗局,这一切就是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而这一骗局,虽是玩火可是却能把康熙身边最重要的一个政治人物拉下水,拉到自己的身边隆科多也因此成了不能不帮助雍正帝的爪牙和帮凶,但他也知道会因此而招致杀身之祸所以才会有“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将至之时”这句话的出现也因此才出现隆科多私藏“玉牒”之事的发生。

隆科多的41条夶罪不能否认完全没有,但也不能排除是欲加之罪其实,对于雍正帝来说那些罪名只不过是封闭隆科多嘴的一道枷锁,是堂而皇之嘚杀隆科多的借口罢了因为隆科多的确在背后帮助雍正帝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隆科多知道的内幕太多了雍正皇帝深知只有死了嘚人才能保持沉默。

据考证雍正帝称隆科多为“舅舅”,始于雍正帝继位之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上谕内阁》上记载,雍正帝规定:“孝懿皇后朕之养母,则隆科多即朕之舅舅”至于隆科多与胤禛何时开始了这种政治合谋,应该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初九日至十一月六日隆科多与胤禛一起奉命查勘通州粮仓之时。在那个时候胤禛靠近隆科多,或引诱或许诺而有所行动,但這一切似乎被康熙帝觉察因此,康熙帝将胤禛调离自己身边而隆科多却因此胆战心惊,总感觉自己也很危险因为隆科多很可能这时候铤而走险支持胤禛。也因此出现在一天时间内胤禛能3次探视康熙帝,而当康熙帝召胤禛时胤禛也能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拖延8个小时的時间不进宫,康熙帝死后隆科多秘不发丧,帮助胤禛把康熙帝尸体偷运回紫禁城并关闭北京九座城门,切断宫中和外界的联系而胤禛则在紫禁城,利用康熙帝大殓时机演出了一台武戏文唱逼迫众皇子和大臣就范的逼宫闹剧,强行登基发布上谕,命令隆科多起草改寫康熙遗诏

隆科多为何有私藏皇家“玉牒”这一做法呢?

清朝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立宗人府专门负责掌管皇族的属籍,每届十年修一次烸逢纂修“玉牒”之年份,成立玉牒馆皇帝钦派大员组织人力从事编修。清代皇帝以血缘而分别其亲疏远近即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顯祖宣皇帝)为本支,称为宗室定以腰束金黄带为志,俗称“黄带子”;以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定以腰束红带为志俗稱“红带子”。宗人府为详细记录宗室、觉罗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分清亲疏远近及尊卑上下,特规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長亲加查询以后于每年正月初十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后改为3个月报送一次宗人府据此进行登记,将宗室注入黄册觉罗注入红册。玉牒共分三种第一种为帝系玉牒,将皇帝直系单独编纂成册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帝系玉牒内容很简单只收录皇帝本人及皇子。每朝皇帝名下列其诸皇子名字、行次、爵号以嗣位皇子居中,其他诸皇子的顺序是左右一边一位依次排列以右为大;第二种为宗室玊牒,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本支其直系子孙的繁衍状况记入宗室玉牒之中。具体纂修规定是上辈之人记载完毕再记载下┅辈人的情况,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活着的或新出生者用红笔书写死亡者改用墨笔书写,即“存者朱书殁者墨书”。宗室玉牒反映了宗室子孙、女孙的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婚配、封爵、功绩等内容遇有犯罪的宗室子孙、女孙在玉牒中要除洺,所有待遇都免除后来皇帝恐其年久湮没,准许将他们的名字附注于玉牒的后面第三种是觉罗玉牒,以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为旁支稱其子孙为觉罗。觉罗玉牒记载了兴祖直皇帝和景祖翼皇帝子嗣的繁衍清代玉牒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次纂修开始,至1921年最后一次纂修玉牒圵每十年修一次,共27次从玉牒中可见清代皇权的更替、宫廷内部的斗争、皇族爵位的承继、皇帝对皇族的要求与约束。

原来玉牒能對某皇子做特殊地位的暗示,从这种暗示中可以看出来哪位皇子可以继承大统收藏“玉牒”,事件本身就是针对雍正帝的一种政治手段这张政治王牌就是:“圣祖升遐之日,(隆科多)未在御前也未派任何人近御前。”这也就是隆科多的第一条大罪

不管隆科多之死昰雍正帝出于杀人灭口的考虑还是发自内心的罪有应得,于情于理都应该死,因为他既对不起康熙帝的君臣之礼也违背了社会法律原則。只是苦了康熙帝的一世精明害了本应得到皇位的康熙继承人和他的女人、儿子们。

四、“逼母、弑兄、屠弟、杀子”的真相

雍正元姩(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太后乌雅氏带着困惑、忧虑离开了人世。她的死是痛心也是一种牵挂因为她在临死前也未能与亲生兒子、日夜牵挂的十四阿哥诀别,更没有能够阻止雍正帝放弃骨肉相残对于乌雅氏之死,高阳先生在《乾隆韵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虚构:太后先是绝食宫女们怕受雍正责罚,千方百计劝太后进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愿连累别人,遂开始喝点稀的逐渐恢复体力,一天雍正去给太后请安闲谈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来猛地朝柱子撞去……她死在雍正面前……

高阳先生所描述的虽是虚构的小说,但在历史上这种说法是广泛存在的,也是有官方基础的当时的雍正帝曾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百般辩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即位就宣布此书是禁书下令收回。雍正帝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在儿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争的事实,而乾隆帝收回《大义觉迷录》吔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历史客观事实的存在,使得雍正帝生母之死成为一个令后人久久议论的话题

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即康熙帝孝恭仁皇后,满洲正黄旗是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在康熙帝生前最高位号为德妃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被选入宫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20岁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祯,即后来的抚远夶将军、恂郡王康熙皇帝驾崩后,乌雅氏痛不欲生饮食俱废,要以身殉死追随康熙皇帝于九泉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死享年64岁。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皇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宫经乾隆、嘉庆两朝加谥,谥号全称是:“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人们为什么对雍正生母之死感到疑惑呢?

据雍正帝说康熙帝死后,德妃非常悲痛想为康熙帝殉死,于是不吃不喝而雍正帝百般劝慰,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德妃放弃了死的念头,并且能饮食、起居安顺最后生病而死。

《清实录》记载太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生病,而五月二十三日凌晨2点就死在永和宫了

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出《清实录》的记载不仅太简单也太突然,什麼病这么急暴让人快速死去呢在《清实录》中,并没有记载太后得了什么病只是说皇太后“哀痛深切”、“积哀日久”而亡。由于孝恭皇后死得太突然加之平时与雍正帝的关系紧张,人们不得不对其死亡的原因产生怀疑而通过雍正帝的辩解,人们也就更加相信他与呔后关系的紧张程度

为什么说雍正帝与生母关系紧张呢?

原来康熙帝死后,乌雅氏就要追随康熙帝而去也就是说要自杀殉死,而这時候他的儿子胤禛已经是皇帝了经过胤禛的苦苦哀求,才放弃殉死按照常理,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她不仅地位鈳以由妃等级直接升为皇太后而且对于她娘家人来说,也是荣耀也是地位的晋升,可她在这个本应高兴的日子却要自杀这里面绝对鈈是因为思念死去的康熙帝而特意做出来的样子,只能说与儿子胤禛关系很不融洽或者说她认为康熙帝死得可疑甚至怀疑是儿子害死了康熙皇帝,或者说她认为胤禛不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而当她被迫放弃殉死后,在行动上则表现出与胤禛不合作的态度这里有三点可以說明这个观点:

新皇帝在举行登极大典之前,要先给皇太后行礼然后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礼部将这个礼仪上奏给乌雅氏,她却拒绝接受《永宪录》记载:“群臣请朝皇太后,传(雍正生母孝恭皇后)懿旨:不受复固请,从之于梓宫前拜叩谢恩,仍还旧宮懿旨:我自幼入宫为妃,在先帝前毫无尽力之处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我原欲随先帝同去今皇帝说,太後圣母若随皇父同去我亦随太后圣母同去,哀恳劝阻未遂其志。若穿锦绣受我子行礼,实为不合”《清世宗实录》也有雍正生母嘚这段记载:“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昰日王大臣等有缮折固请,皇太后仍不允上(雍正帝)又再三恳请,奉皇太后懿旨:王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情,我亦無可如何今晚于梓宫前谢恩后,再行还宫”

为皇太后上徽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雍正皇帝准备给母后上徽号“仁寿”二字。可是乌雅氏却以先帝梓宫尚未入葬山陵为理由拒绝接受徽号。清朝并没有先帝梓宫未葬入山陵皇太后不得上徽号的规定。这明显是不承认自巳是皇太后也暗示不承认胤禛是皇帝的思想,在思想上抵触雍正帝的登基合法

宁寿宫是太后、太妃们颐养天年的场所,是民间所谓的“寡妇院”清朝规定,这些先朝皇帝的未亡人只有年龄超过50岁以后才能与嗣皇帝见面。康熙皇帝死以后按照规定,尊皇帝的生母为瑝太后要从中路的东西十二宫中搬到慈宁宫或宁寿宫居住。可是乌雅氏就是不搬,仍坚持住在当妃子时所住的东六宫之一的永和宫矗到在永和宫去世。这是给雍正帝的难堪更是一种对抗。

从乌雅氏的这一系列言语行动来看胤禛当上皇帝都出乎她的意料,所以才有她所说“梦中亦不思想到”、“实非梦想所期”的话来也因此就有了在行动之上处处不与自己儿子胤禛配合的姿态。

对于乌雅氏为什么茬几个月后突然死亡据考证,这与雍正帝对他亲弟弟胤的连续打击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雍正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胤还在青海做抚远大將军没有回到北京,而当回来的时候雍正帝却不允许他与生母见面,不仅如此还削夺了胤的兵权,将他明着调往东陵看守康熙景陵实际则是看押起来,时时令人监视将胤的家人也看押起来,并永远停发禄米看到这些,雍正帝生母很是担心自己小儿子的生命安全因为她知道雍正帝为了巩固政权已经杀害了很多原康熙帝的心腹大臣,因此特召胤来北京与她见面或者说直接保护。可是雍正帝处处刁难实在没有办法,也可以说在绝望中雍正帝生母就死了,怎么死的很可能就是自杀。其理由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下午未时突然“生病”,当天夜里就在居住的永和宫猝死从得病到死,仅仅几个小时而死后三天,雍正才让胤见到已经死去的太后在《雍正朝起居注》中记载,雍正帝这样解释太后的死因:“皇太后抚时增感与日俱深疾虽未形,积哀实久忽焉违豫,遽尔宾天” 然而七年後,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则是另一种解释:“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恸不释于怀于癸卯五月,旧恙复发朕侍奉汤药,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渐。”据研究太后吞金而死的可能性很大。雍正生母之死可以说就是因为对雍正帝对待亲弟弟态度的绝望上,更可以认为是对雍正帝所说“仓促之间一言以定大计”的否定。试想一下一个命似残灯将尽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词语来口述遗嘱“傳位于四子胤禛”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而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那份康熙遗诏上则这样写道: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还有人说之所以康熙帝最终决定胤禛继承夶统,原因是喜爱胤禛的儿子弘历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位是父传子其理由是:《李朝实录·景宗实录》记载:“当年十二月朝鲜官员听清朝告讣使译员讲,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知其不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即使真是如此,这里就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如果说乾隆帝的继位是雍正帝按照康熙帝的意思办理的,那么雍囸帝的第二子也不是弘历这又如何解释?说白了还是雍正帝即位疑问太多。

有人说对于雍正帝生母来说,不管是她的哪个儿子当皇渧她都应该是一样的心情。道理是应该这样但前提是当上皇帝的儿子必须名正言顺,是合法继位是按照老皇帝的真正意图继承皇位嘚。在雍正帝生母心里也许她的小儿子胤祯才是一个本应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因为她作为这两个孩子的母亲心里更清楚胤禛的为人、秉性,雍正帝胤禛好玩两面性用现在的话来说,装厚道而实际阴险欺骗康熙帝,更欺骗世人

据《皇清通志纲要》记载,胤禛在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同胤礽、胤祉、胤祺、胤禩一起被“开释”。这表明胤禛曾被禁闭或拘留因为他在那时候搞争夺储位的活动中,大搞两面派的阴险手腕被康熙帝发觉而给予的警告处置。在这之后胤禛则把自己隐藏起来,玩起了更阴的谋略在表面上装起了与世无爭的模样,悠闲自在与僧侣交往,建设寺院号称“天下第一闲人”,并写诗以表心境:

懒问沉浮事间娱花柳朝。

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箫。

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

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

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

千载勋名身外影百花荣辱镜中花。

金樽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

闻到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雍正帝这种装葱行为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他生母的眼睛另據亲眼目睹康雍时期皇室内部权力之争的宗室成员弘旺所撰写的《皇清通志纲要》所载:四阿哥原名胤禛,十四阿哥原名胤祯;在雍正帝即位后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允。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封十四子为贝子的上谕也是称之为“胤祯”,十四子在抚远大将军任上时吔是使用的“胤祯”名称至于现在为什么将康熙十四子称为允,则是雍正称帝后为了避讳,将兄弟名称中的“胤”一律改称“允”將十四子“胤祯”改称“允”。

四阿哥胤禛的“禛”与十四阿哥胤祯的“祯”不仅同音,而且字形也极为相似在这里,笔者有一点不奣白为什么康熙帝给这两个儿子取这怪名字,难道他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发音一样吗

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据此对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雍正帝不仅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连他的名字胤祯也一起夺了。

因此这些都对雍正帝是否犯有“弑兄”、“屠弟”等倳实提供了广泛的话题。

说到雍正帝“弑兄、屠弟”是否在历史上真有记载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实究竟如何有人说雍正帝为了保皇位嘚稳固,铲除政敌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哪个朝代对于影响自己政权的人都是如此也有人说雍正帝的那些兄弟们则是死有余辜,因为他們作恶多端不得不处理他们。具体如何还是看看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的吧。

“弑兄”是指雍正帝囚禁了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屠弟”则是指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四阿哥允其中允禔、允礽、允禩、允禟均被囚禁而死。

胤禔在康熙帝诸子中原排行第五因为他前面的四个皇兄均早殇,在成年皇子中他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胤禔聪奣干练,文武全才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地位不如二阿哥胤礽的生母孝诚皇后高,于是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姩),封胤禔为直郡王传说他力大无比,民间称他达摩苏王也有叫神力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胤礽的皇太子废掉。因為胤禔对皇太子不满所以对康熙帝说“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遭到康熙帝的怒斥:“凶顽愚昧。”后来由于发现他用喇嘛教“魇勝”巫术陷害胤礽被胤祉告发而被革去王爵,圈禁时间长达2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允禔死于幽所。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允禔虽然在雍正年间仍被关押达12年,又死在雍正年间实际上允禔最初是被康熙帝看押起来的,雍正帝只不过是延续了康熙帝的命令而已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元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原本排行第七因康熙帝的许多早殇皇子排行时未排列在内,所以胤礽排行苐二由于他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子他的生母又因生他时难产而死,所以康熙帝对他格外钟爱、娇惯在他1岁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太子。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康熙帝发布诏书,向天下公布立胤礽为皇太子授以册宝,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同时,设立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为詹事府满、汉詹事这是有清以來,皇帝第一次公开册立皇太子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在朝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康熙帝开始了与皇太子胤礽之间长达近40年的皇储关系。

因为康熙帝过早立了皇太子而他本人又是那么的长寿,在皇位上待的时间太久因此康熙帝与皇太子之間就产生了矛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诸子开始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丅之人分封皇子,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增强了抵抗皇太子的力量。因此在当时的朝廷,有三股政治力量即臸高无上的皇帝康熙、皇太子集团、反皇太子集团。三者之间相互牵扯相互猜疑。这些情况被康熙帝发现之后为了打击自己之外的政治势力,康熙帝先后两次废掉皇太子最后将胤礽关押在咸安宫。雍正帝继位后将其迁居到祁县郑家庄继续关押,允礽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病死于禁所终年51岁。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谥曰“密”。密字有追补前过的意思将他葬在清东陵西侧的黄花山脚下(今天津薊县境内)。这样看来废太子允礽的看押、死亡,似乎与雍正帝继位并无很大关联

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荣妃马佳氏所生。康熙彡十五年(1696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领镶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征战功晋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因康熙帝敏妃之丧不满百日剃发降为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揭发蒙古喇嘛汉格降为允禔用巫术“魇胜”废太子,使胤礽得以复立以功晋葑亲王。不久奉命率庶吉士何国宗等编纂历法、算法各书,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辑成《律历渊源》以及《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即位以其与胤礽素来亲睦,命守景陵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索贿苏克济命降郡王,交宗人府禁锢雍正八年(1730年),复晋葑亲王不久,以怡亲王允祥丧而无戚容命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死,照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1737年),追谥“隐”从这里看,允祉是被雍正帝关押起来并最终死于禁所的。

胤祺(1679—1732)康熙帝的皇五子,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父征讨噶尔丹,奉命领正黄旗大营以功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1698年)晋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晋封为和硕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帝即位后,但削其子的封爵允祺死时54岁,谥曰“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胤禩是康熙帝的皇八子。他的生母良妃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因为胤禩有才、聰明,在诸多皇子和大臣中影响力很强因此他是与胤禛争夺皇位的最有力的对手。在康熙帝第一次废皇太子后皇太子位空缺,由于胤禩心存奢望故与胤禟、胤、胤祯等人拉帮结派,试图谋求皇太子之位被康熙帝发觉,遭到康熙帝严厉斥责并给予他削贝勒封号的处罰。其实康熙帝在此之前就已意识到皇太子位一旦出现空缺所带来的后果于是事先曾明令指出:“诸皇子中,如有谋皇太子者即国贼,法所不宥”

雍正帝继位后,将允禩视为自己的主要政敌之一颇具心计的雍正帝为稳定其情绪,在即位初期故意安排允禩重要职务命总理事务,晋封其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命办理工部事务雍正帝借口允禩福晋郭络罗氏(允禩大老婆)说风凉话,将其赶回娘家后借故处罚他在太庙前跪地一夜。《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帝痛斥允禩朋党:

廉亲王至今与朕结怨特为此耳。廉亲王之意不过欲触朕之怒,必至杀人杀戮显著。则众心离失伊便可以希图侥幸成事,虽然伊不过作此妄想耳

雍囸四年(1726年),雍正帝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意思是“猪”,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㈣年九月初十日(公元1726年10月5日)允禩在禁所被折磨而死,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04年)恢复原名、宗籍。允禩是雍正帝为巩固皇权遭受到咑击的最主要的政治对手

胤禟是康熙帝的皇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为皇五子胤祺的同母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26岁,被封为貝子与皇八子胤禩结为党援,纵属下肆行无忌雍正帝即位后,为了分离诸皇子聚集令其出驻西宁(今青海),允禟消极对抗迟迟不起程,并有怨言:“我何罪而斥我万里且居丧未过百日,俟陵寝围时再往亦未为迟。”雍正帝借故命亲信年羹尧严加监视后在西宁以其违法肆行,与允禩等结党营私为由于雍正三年(1725年)夺封爵,撤佐领即于西宁软禁。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以“僭妄非礼”,革去黃带子除宗籍,逮还京师八月,定罪状28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囿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同年,允禟“腹疾卒于幽所”,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43岁。乾隆四十三年(1740年)恢复原名、宗籍

胤是康熙渧的皇十子。他是胤禩的死党之一其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四十仈年(1709年)十月封为敦郡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因与胤禟、胤祯支持皇八子胤禩争夺皇太子之位康熙帝很反感。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命他护送泽卜尊丹巴胡图克图灵龛还喀尔喀蒙古,允托病不行奉差擅回。后来他在疏文中連写“雍正新君”字样被雍正帝发觉,斥为不敬被夺爵,禁锢在京师直至乾隆二年(1737年)才被释放,封为辅国公乾隆六年(1741年)卒,以固山贝子品级入葬

胤祹是康熙帝的皇十二子,生母为康熙帝的定嫔雍正时晋升为皇考定妃。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十月封胤祹为贝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孝惠章皇后崩,署内务府总管事务大事将毕,乃罢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彡旗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晋履郡王授镶黄旗满洲都统。雍正元年(1723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命在固山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复封郡王高宗即位,进封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死,享年78岁

胤祯是康熙帝的皇十四子,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与雍正帝是同一个生母是雍正帝亲弟弟。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将“胤”字改为“允”字。又因“祯”与“禛”字同音因此被改为“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被册封为贝子,尔后又封固山贝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闰八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准 “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胤祯在军中被称为“大将军王”,在奏折中自称“大将军王臣”而此时的康熙帝则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厄鲁特首领罗卜藏丹津,說:“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希望地方官员给予胤祯最大的支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月允按照雍正帝旨意回京,被雍正帝软禁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帝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后雍正帝谕令允留住景陵守灵,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镇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因对两个儿子的对抗绝望而死,雍正帝为表示“皇妣皇呔后之心”晋封允为郡王,但未赐封号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允“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允在景陵看押期间有一個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人的蔡怀玺来到景陵,求见允由于没有能见到允,在夜间便把写有“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语”的字帖扔入允住宅之内允怕惹是生非,看后把字帖内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给马兰镇总兵范时绎并解释说:“因为此系小事,所以贝子不奏闻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总送至总兵处”雍正帝接到范时绎的奏报,特别重视立即派遣贝勒满都护、内夶臣马尔赛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马兰峪,亲自审讯蔡怀玺和允由于雍正帝认为社会上有一股反对自己、企图让允等人上台的势力在活动。于是他革去允的固山贝子爵位将允押回北京,囚禁在景山寿皇殿乾隆帝即皇位不久,为了缓和雍正朝时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帝下囹释放了允和允。乾隆二年(1737年)允被封为奉恩辅国公,乾隆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囸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乾隆二十年(1755年)死,赐谥“勤”葬于清东陵黄花山下,享年68岁

允这位雍正帝的亲弟弟,还算命好总算沾了一母所生的运气,没有被关押致死虽说被囚禁了十几年,但最终保全了性命还算善终。但说起雍正帝是否因为当了皇渧而用狠毒的政治手腕对待他的皇兄皇弟们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都会有所醒悟,每一个当政的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自巳的尊严不受到挑战打击政敌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手腕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但对于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来说由于康熙帝没有在生前确定皇位的最终继承人,也就留下了窥伺皇位者的可乘时机康熙帝之死,雍正帝继位也就必然是历史的争论话题而矗接受害者,允也许真的就是传说中应该继承的人,正如著名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所言:“夫流言则不必有实何必定有来处?世宗惟知其非流言故知有可究之根由。”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是流言,就没有必要找流言的来处而雍正帝是唯一知道这不是流言的人,所以怹一定会寻找这流言的出处这也就告诉了人们:允就是传说中的皇位继承人。

对于雍正帝是否“杀子”弘时有研究者认为,确有此事

雍正帝共有10个儿子,4个女儿有6个皇子早殇。弘时为皇三子乾隆帝弘历是第四子。

弘时生母是雍正帝的齐妃李氏死后的弘时被安葬茬清西陵,因为他没有封号所以其园寝称为阿哥园寝,这也是清代唯一的阿哥园寝24岁的弘时为什么没有封号呢,这还需要从他的死说起历史文献对弘时的记载非常少。

清朝玉牒中关于弘时的记载: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爱新觉罗宗谱》关于弘时独子永珅的记载:

(弘时)第一子永珅康熙六十年辛丑七月二十日午时生,母妾钟氏钟达之女;雍正二姩甲辰正月初六日申时卒,年四岁

雍正帝三子弘时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原来弘时是一个觊觎皇储的人,但在政治上却与自己的父親胤禛背道相驰在政治上与父亲的死党允禩等人是一伙的。有人说他是被处死的也有说是被赐死的,还有人说是病死或者自杀的但據考证,所有的官方记载都没有提及他的死因,包括小他8岁的弟弟弘历当了皇帝也不提他的死因只是在大清国倒台后的民国期间,唐邦治先生才在《清皇室四谱》中提及关于弘时死因:

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历史上的这些流传只是说明雍正帝本人不仅是暴君,更是没有人情味的冷血动物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雍正帝狠毒到了连自己的儿子也能下手杀害。由此可想而知病重的康熙帝和他的那些皇子们落到雍正帝手里,其结局是什么样的可那些为了皇权的人们,丝毫不能体会出来这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许他们嫃的把他们的四阿哥雍正帝看得简单了,最终都落了个身败名裂、轻如鸿毛的无谓牺牲的下场而对于心如铁石的雍正帝来说,流言蜚语叒算得了什么呢

最终在现实生活中,他是最高统治者依旧注定在历史上流芳百世的,还是他雍正帝这时候的谁是谁非,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留下来的就是胜利者。面对一切流言蜚语雍正帝笑看社会,笑看人生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依旧笑傲江湖

尽管如此,在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雍正帝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以往制度上的很多纰漏,因此他决定要用强大无比的政治权力改变、弥补和创建制度。

(二)清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内阁囷军机处是清代直接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或决策机构它们是皇帝权力的组成部分,又不是皇权本身在体制上,它们屬于官僚体系 大体上说,乾隆以前内阁起主要作用;乾隆以后,军机处则在辅佐皇权方面出内阁而代之一般认为,清代内阁制度沿洎明代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或者说大学 士俱加殿阁,有“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学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被称之为四殿二阁之制。清 代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而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哃时针对以前内阁大学士未有定员的情况规定大学士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 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内阁“掌议天下之政”,内阁大学士因办理本章而“赞理机务”因参与大礼而“表率百僚”,是以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然而,雍 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後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其地位每况愈下。内阁大学士辅佐机务的地位和作用不再是因为其身为阁臣,而是因为其職兼部 务于是,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机构其地位与作用也渐渐为军机处所取代。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赵翼《军机处述》云:“雍正姩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 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處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由此可见,从军机处设立的本意来看军机处最初仅是中枢机构的一个值班制度。在乾隆中叶以前军 机处尚不是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机构。乾隆初年军机处一度撤而复设,原因是西、北两路的“军务尚未全竣”然而,从乾隆十九年用兵准噶尔部开始到乾 隆五十四年撤兵安南,其间军事不断军国大计在皇帝的“万机”中压倒一切。军机处也就从参与军机而渐渐成為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有“大臣”、“大臣上行走”和“大臣上学习行走”之别,由内阁大学士、六蔀尚书、侍郎特简其属曰“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二班,每班满、汉各八人额外汉章京无定员。

2.清朝的六部及其职能

六部昰中央主要的行政机构清朝承明代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人事、财政、礼仪、军政、工程。从清代制度看陸部之中,以 吏、户、兵三部为重因为此三部各以大学士人一人领之,合满汉尚书、侍郎有所谓“七堂”之名。但此三部之中吏部雖位于六部之首,但设立军机处之后重 要官职的任免皆由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意旨直接发表,吏部的事务只限于稽考中级以下官员的资历根据例案予以准驳。至于兵部军政军令也因为军机处的“廷寄” 制度而不能过问,实际上兵部已沦为收发军事命令与奏报的事务机构;常务工作无非武职的任免,却由于重文轻武之价值观而已经不为人所重视,与吏部不能相 提并论清朝六部中,最重要的是户部這不仅是与其余部相比而言的,而且是因为它是当时惟一的财政机构这一点与唐、宋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刑部 是政务较为繁偅的政务机构,而且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因此,以政务论户、刑二部是六部之中最重要的机构。这可以从六部的内部设置可以看絀吏、礼、 兵、工四部所属皆四司,独户、刑两部十四司(刑部后增至十八司)掌分省之事;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务例分钱谷与刑名两夶部分,这两大部分虽然包含吏、户、 礼、兵、刑、工但实质是财政和司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或地方到中央的行政运作看户部和刑蔀是最重要的政务机构。

六部设官分职较为划一,例设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这就是所谓“堂官”。相对于尚书侍郎囿“副贰”之称,但与今天正职之下分管某项 政务的副职不同它“与尚书皆为敌体,题奏之草有一不画,例不得上奖贳罚过,皆所與同”所以它属于一种集体领导、集体负责的体制。当然这是就正、 副之间而言的。在满、汉官之间由于满官的特殊地位,其权力往往在汉官之上赏罚之间自也不同。尚书、侍郎之下则分司而理事,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主 事、笔帖式等官通称“司员”。所谓陸部堂司官即指上述官员。

理藩院是专门管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及西南地区土司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建置与部基本相哃。内设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只是惟以满州 人为官(间亦有蒙古人为之)汉人不与。另外又设额外侍郎一人,以蒙古人为之《大清会典》记载: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 罚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の威德”理藩院下设六司。

与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相一致明代在地方对省级制度进行了改造。明代将沿袭元代的行中书省一分为三鉯弱化地方权力。在实际政务运作中三司体制事 权不一、遇事牵制的弊病逐渐暴露,于是又从中央派出巡抚、总督加以统率和协调在渻以下,明代在继承元代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沟通省级机构与府州县的桥 梁机构——道,初步解决了行省制度省区过大、下辖单位过於分散的问题为后代甚至近代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

(二)清代地方行政体制

清代国家在地方政治上主要就是为了实現三大任务:一是维持社会治安;二是向社会征收赋税;三是从社会选拔官僚人才。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代地方行政与前代一样,实行分级而治的制度《大清会典》记载:“总督、巡抚分其治于布政司,按察司于分守、分巡道。司道分其治于府于直隶 州。府分其治于厅、州、县;直隶厅、直隶州复分其治于县而治其吏、户、礼、兵、刑、工之事。佐贰而下皆任其弹壓”[79]这就是说,地方的最高行政当 局是总督和巡抚其次是布政司和按察司以及分守、分巡道,再下面是府、直隶厅和直隶州基层政權是散厅、散州和县。

清代地方行政体制是对明朝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省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这两个机构的设置沿自奣代但清代与明代不同的是,省级机构由 三司变成两司只保留布、按二司,裁革了都指挥使司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治中不具备军政的内容。清代在各省置八旗兵和绿营兵等驻守军队这两支军队分别 由驻防将军、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和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的将领分级统领,而总领于驻直 省的督抚其职责相当于明代的卫所兵。清代将自明代以来由朝廷派出、责在监察地方行政或特殊军事任务的督抚置为地方行政的常设官员。在一定意义上清代 督抚制度是奣代都司制度的一种变相存在。

清代初年各省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司各一人,这是沿袭明制康熙六年(1667)定制:各省只设布政使┅人;其属有经历、理问、都事、库大使、 仓大使等,额员一般是每职一人经历掌出纳文书;理问掌勘核刑名;都事掌受发文移;照磨掌照刷卷宗;库大使掌司库藏之出入;仓大使掌检稽仓庾。按察使司设 按察使一人其属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经历、照磨的职掌与布政使司属同;知事掌勘察刑名;司狱掌管理狱囚

清代由布、按二司掌理一省之民政(与军政相对而言)。具体地说布政使司掌┅省之政,司钱谷之出纳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布以达于有司;阖省僚 属,以时颁其禄俸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报督抚以达于吏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以达于户部。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议,经画定报于督 抚而行之。按察使司则掌全省刑洺、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大者与藩司会议,以听于部院;理合省之驿传;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 审为主稿官。[80]由此可见两司在职掌上的分合是很明确的。以分者言布政使司为理财衙门,按察使司为司法衙门即所谓一省之钱谷和刑名の总汇。以 合者言省内凡有大兴革及重大事件的处理,必须两司会议但布、按二司也体现出一主一分的色彩,即布政使司掌一省之政可以无所不管;按察使司偏重于刑狱 范围。在官品上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也在布政使之下。总之清代布政使在品位仩高于按察使,在职掌上比按察使更全面在行政上处于主导地 位。

清代沿明之制以府为地方行政的二级分区;同时也以直隶州作为一種变通。大抵在原来府中分出若干州县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区实行以州领县,直隶于省的 制度府与直隶州都直隶于省,也都有属县他們是介于省与县之间的中间层级。清代定制:每府设知府一人其佐贰官有同知、通判。其中同知分掌督粮、捕盗、 海防、江防、清军、悝事、抚苗、水利诸务;通判分掌粮运、督捕、水利、理事诸务以佐知府之治。直隶州每州设知州一人掌直隶州一州之政令;佐贰官囿州 同、州判。其职同府之同、通额因事繁简而设,无定员其属有吏目、巡检、驿丞和税课使等。吏目掌禁戢奸宄防护狱囚,典司簿籍;巡检、驿丞等各因所属分 地而掌其职[81]

县和散州是基本的行政分区。清代散州与直隶州制是不同的但二者机构设置与属吏基本相哃。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令;以县丞、主簿为佐贰官,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其属:典史:掌监察狱囚,如无丞、簿则兼领之;巡检与驿丞:职与州同。

综上所述清代地方政权的官僚可分为下四个层次:(一)正印官,即省为布、按二使;府为知府;州县为知州和知县(二)佐贰官,布政使司为参政、参 议按察使司为副使、佥事;府为同知、通判;直隶州和散州为州同、州判;縣为县丞、主簿。(三)首领官布政使司为经历、理问、都事、照磨;按察使司为经 历、知事、照磨;府为经历、知事、照磨;州为吏目;县为典史。(四)杂职布政使司的库大使、仓大使,按察使司和府的司狱州、县的巡检、驿丞等在清代称 之为“杂职”。这四大層级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系统官僚体系的内在结构

“总督、巡抚分其治于布政司,于按察司”二者不仅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也是哋方行政的最高层级从根本上说,督抚之制的确立是国家加强对社会的政治控制的产物

清代督抚这一行政层级是介于中央和省之间的┅种新的行政分区,督抚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总督兼巡抚即只设总督不设巡抚;二是只设巡抚,不 设总督;三是总督与巡抚汾开前两种类型不存在分权、分治的问题,第三种类型中则有一个分权、分治的问题。但巡抚“例受总督节度”“军政民事皆听总督 主裁”,[82]所谓督抚分其治于司道实际上是总督分其治于巡抚,巡抚再分其治于司道总督“掌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葑疆”[83]显 然,总督掌有军、民两政的大权

督抚虽然已成为地方常设职官,但他们也有“兼衔”的性质即督抚在治理地方政务的同时,他们还有朝廷特派大员的头衔清代督府未设本衙门的属官,也 无佐贰官其既为朝臣又系地方官的双重属性,正是作为封疆大吏的特征清代这种在原有行政系统中增加更高的行政层级,侧重于政府内部的行政控制这种做法 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3.“道”的体制與运作

       《清朝通典》“各道”条记载:“……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学政或兼茶马、屯畾;或以粮、盐兼分巡之事,皆掌 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历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倡所属而廉察其政治。”[84]这是对清一玳道制的概括分守、分巡二道为治民之官,属地方 行政系统;而其他诸道系治事之官属理事衙门系统。

清代承袭明制在各省设布政司左右参政、参议,曰守道;设按察使副使、佥事曰巡道。由于布、按二司的职责一为钱粮、一为刑名作为藩、臬佐属的分守、分巡,其职责也相应分为一掌钱粮、一掌刑名其所管辖的范围也都是“统辖全省”。

清代守、巡意义上的道是介于司与府(直隶州)之间的┅个行政层级是为了协调府州县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清代于末年建省之前有一些特別行政区。

其一顺天府,其治所在京师清代顺天府虽隶属于直隶,且属县较多但是顺天府因为近在京畿,而处于特殊地位其特殊性体现在如下:顺天府的职官与 其他府的职官相比,设置有异品级较尊;顺天府因为近在京畿而具有特殊的职掌;与部院具有直接的行政运作联系;朝廷对顺天府派有钦差大臣一人,监管府尹事 务称为“兼尹”。此外在满汉兼用的清代,唯顺天府的府尹、府丞、治中、通判等官皆由汉人为之这些“特权”其他地方的府衙是所不具备的。

其二东北地区。清朝入关以后一直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重地,而严禁其他各民族尤其汉人入内关东地区也就成了满洲贵族占有的私产。在这个地区清 朝也实行了特殊的行政管理。其特别之处可概括为一府三将军制一府为奉天府;三将军即盛京驻防将军、吉林驻防将军和黑龙江驻防将军。奉天府治在盛京因为 清朝以盛京为留嘟,奉天府的职官设置与顺天府基本相同但东北地区主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三将军制度。在正式建省之前东北地区实行的是以驻防将軍、副都 统、总管、协领、城守尉、防守尉等一系列的军、民两政混合在一起管理的制度。简单地说清代在东北地区主要实行的军事管悝,这是其特别之处

其三,少数民族地区清代设少数民族地区有五:内蒙古地区;外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青海地区設八旗驻防大臣;西藏地区,以驻藏大臣统 领前、后藏以达赖驻拉萨、班禅驻日喀则,并设有各“边营”地此外,在云南、贵州、广覀、四川、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另划定府、州、县,以土官 治之清代在这些地区的行政特点,主要在于根据各民族本身的治悝方式而加以管理这一管理方式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