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为雍正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瓷器器?请指点!

鉴赏|雍正时期的瓷器,精美绝伦|雍正|瓷器|时期_新浪网
鉴赏|雍正时期的瓷器,精美绝伦
鉴赏|雍正时期的瓷器,精美绝伦
对于一个现代人的审美来说的话,雍正时期很符合现代审美中的极简,淡雅,清新的喜好,所以觉得雍正时期瓷器好看是非常正常的,我自己也这么觉得,你们欣赏下面一组精美瓷器,也给雍正爷个评论如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中华陶瓷千千万 雍正瓷器凭什么称最美_瓷器陶艺_新浪收藏_新浪网
中华陶瓷千千万 雍正瓷器凭什么称最美
  文/云姣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除开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事实上,不仅仅是康雍乾三代,纵观整个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脱颖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纵向比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将其与西方的艺术设计思潮变革期所产生的器皿外形风格进行简要的对比。
  在西方,摆脱巴洛克洛可可这种繁复缀余风格的标志是工艺美术运动,该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而以包豪斯思潮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主义风格则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我们现代的主流审美正是沿袭于此。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单色釉高贵彩瓷风雅,此种审美趣味与工艺美术运动(甚至包括其后的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类似。不过,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远早于西方的艺术审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严谨有序,审美趣味极高,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颜色釉)正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颜色较之康熙时期更加精致和柔美,暗纹的绘制也更加的轻巧纤细,且注意构图,有密集有留白,甚至还有规律的几何形韵律纹饰。宫廷瓷器功能各有不同,例如蓝色釉就往往被用于祭祀活动。而根据遗留下来的瓷器来看,雍正在位期间最常见的单色釉釉色应该是红釉、黄釉和青釉。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淡黄釉梅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窑变釉双螭耳尊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不过在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时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时期的彩瓷并未没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图案明显有收敛之态,器身上绘制的人景花鸟均有明显的缩小和聚拢特征,纹饰绘制的笔触也更加纤细,这使得瓷面上的图画更加紧凑和错落有致,富于立体感。同时,雍正时期的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兰石纹碗 故宫博物院馆藏
  雍正瓷器的器形
  在雍正之前的康熙时期,瓷器的器形往往非常敦厚古拙,有浑厚敦实之感。雍正之后的乾隆时期,瓷器器形往往新奇有趣,风格华丽,但敦厚不如康熙时期的瓷器,秀美不及雍正时期的瓷器。雍正年间,瓷器器形的主流是胎薄体轻,工美妩媚。甚至连各类常见的生活用瓷的大小也有精致小巧的特征。当时的器形品类众多,单说瓷瓶就有抱月瓶、梅瓶、软棒槌瓶、赏瓶、葫芦瓶、天球瓶、橄榄瓶、弦纹瓶、云耳瓶、观音瓶等等。无论是瓷瓶、瓷碗还是壶、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态优美秀巧玲珑。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葫芦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独有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体轻,整体隽秀尔雅、小巧玲珑。这些瓷器形体比例协调观感柔和,被称为“曲线美”。雍正瓷器的外观线条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这样形容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并且,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于规律性和韵律感,具有几何形态的审美趣味。例如流行于雍正时期的折腰碗、菊瓣盘等,都非常符合现代的美学构成规律。此中趣味与我们如今的现代主义审美不谋而合。
清雍正·菊瓣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雍正瓷器的纹饰
  纹饰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装饰(当然单色釉上也存在朴素的暗纹)。雍正时期的瓷面装饰以绘画为主流,兼之以刻、印、划、堆塑和镂雕等工艺。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当时的瓷面图样风格清妍娟秀,气韵具足,设色相比康熙时期也更为淡雅秀丽,运笔勾勒相对比较精致细密,甚至连人物的体态也画的略显清瘦修长。当然,雍正时期的纹饰也有很多沿袭了康熙时期,例如龙凤图案、竹木题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青花瓷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纹饰的主题选择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睐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画。同时,盘、碗的纹饰由内延伸至外侧的“过墙龙”式纹样也在雍正时期兴起。而在康熙年间兴起的虞美人纹样和皮球花纹样,也在雍正手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据说,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项羽,并对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爱虞美人花。曾有文学家考证,在景德镇御窑厂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间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纹样主题。
清雍正·虞美人“过墙龙”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当然,无论是什么纹样,真正让雍正时期瓷器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的还是绘制纹样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浅淡的纹样颜色,错落有致的瓷面构图,纤细柔美的笔触线条,都使得雍正瓷器成为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审美巅峰。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您的位置:&
&雍正时期的瓷器怎么鉴定
雍正时期的瓷器怎么鉴定
& 09:42:25
&上海赏古堂艺术品有限公司
&江苏省昆山市前进东路898号
&&&&志趣认证
&日(距今1961天)
免费鉴定电话凡是欲送拍者请把藏品的图片发的 qq邮箱 qq
联系人 胡经理
元青花的历史由来,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此次能有机会来到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亲眼见到这些传世至今的精美元代青花瓷,实现了笔者50多年的夙愿。该馆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这是中伊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出口到波斯地区的,所以在国内十分少见。现在由于国内元青花瓷器出土多了,可资研究的资料得到了丰富,它们在造型与花纹装饰上与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与之进行比较研究,是我们此次来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国产青料含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这种进口青料的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难怪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满足青花纹饰的密集型以及多层次不留地装饰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进口青料进行改造与提炼,才能使用。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的彩绘原料,用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的呈色效果。绘瓷时要浓淡适度,厚薄均匀,还要求画工掌握好一定的速度,用笔不能停顿。烧窑技术尤为重要,窑温的高低,窑炉的气氛等,都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窑温过高青料流淌,过低时又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   以上对青料性能的改变,青料的科学使用与绘制,以及青花瓷器的烧成这一系列的创造,才解决了元青花艺术风格(波斯风格)与青料性能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元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原因与其特征的由来。可以看出,这种元青花瓷器是用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水平。   元代青花瓷得以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求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得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文化的大量涌入,西域的音乐、绘画、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使用&苏麻离青&料就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结果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给我留言,我会立即联系您,谢谢!
电话(格式:区号-号码(分机))
邮箱(强烈建议填写,可跟踪信息!)
留言(1000字内)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Copyright &
志趣网 版权所有雍正时期都有哪些精美瓷器?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一、雍正时期瓷器的概况
步入清代盛世的雍正一朝,为时虽仅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卻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某些品类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前后两朝。
此时,景德镇瓷业工人技术水平较康熙时期又有所提高,更加着重制瓷质量,精益求精,从而迅速把清代瓷业生产推向工艺精良的发展阶段。这正是康熙时期把瓷器当成鉴赏品而制作的延续,也是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康熙时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和琺琅彩,以及传统的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展新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宣、成之器,品类更为繁多,有的“参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储巧妙”:有的彩撷宋、元、明、清以来瓷器色釉之优者予以总结,花样翻新,“更上一层楼”。雍正时期制瓷风气之严肃认真,为随后的乾隆时期所不及。景德镇在几任得力督窑官的佐理下,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听命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直接遣史,甚至一些官窑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后方可奉命灯烧造,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清代宫廷画师所设计的进呈图样。这种呈审制度,开始于康熙一朝,延续至晚清时期;某些圆器和图案己成金科玉律,各朝相袭。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历史虽短,但烧制的数量和规模甚为可观,其突出的特点是“瓷质莹潔,工艺精细;器型雋秀,典雅优美;品类繁多。所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取得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据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碑》所载,此时所烧制的釉彩己达五十七种之多,与现今所见的传世宝物相印证,都能基本吻合。值得一提的,是唐英在此时制瓷业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及杰出贡献。从雍正六年起,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之职奉命协助年希尧(淮安关税务兼管景德镇御厂窑务)烧造官窑瓷器,“但一切烧造事宜,仅他一人经营”;乾隆登基直至二十一年,他仍任督造,先后管理御窑达三十年之久,他到景德镇第二年,即雍正七年,便派厂署幕友吴蕘圃调查钧窑器釉的配制方法,在所撰《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中称:“余于雍正六年奉差督陶……茫然不晓,惟诺于工匠之意旨,惴惴焉!……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變通之道……。”虽然他当初是迫于形势才去苦心实践的,但毕竟不失为一位成绩斐然、锐意进取的制瓷大师,至今他的一些精美有书画真蹟还散见于传世的瓷器中。评心而论,他对雍、乾两朝瓷器的发展,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
关于“熊窑”之说,《在园杂志》及《扬州画舫录》等文献中曾经论及,过去多指雍正时色彩极淡、纹饰纤细的一类粉彩器,但未经考证。《清档》中也提到过:“雍正四年三月十一日,圆明园送来……熊窑双管扁瓶一件,熊窑梅椿笔桇一件,熊窑小双管瓶二件,熊窑海棠洗一件……熊窑冰裂纹圆笔洗一件。”惜此记载未指明何色品种。关于“熊窑”的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究竟为人名还中窑名,有待今后的查证,笔者在多年实践悉心考查,初步认为,雍正仿官釉的小件器,可与文献参证,擬指此即为“熊窑”器。
至于“年窑”,有《景德镇陶录》的记载为证:“年窑,厂器也。极其精雅……驻厂协理官每月初二、十六两期,解送色样,至于呈请,琢器多卵色,圆类莹素如银,皆兼青彩(青花、彩色),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实基于此。”年希尧亦为清代艺术家,曾著画论《视学》一书,阐述和介绍了西方的焦点透视“線画法”的技法,这种技法对当时和以后的瓷器彩绘有着极深的影响。过去常推为“年窑”的一色釉、红釉和天蓝釉器等,证之《清档》(雍正记事杂录),应是雍正十年唐英协理督造期间所制。
正确鉴别雍正乃至乾隆官窑器,比较直接的方法,即为充分利用清宫旧档中可信的文献记载,与现今所遗存的实物互相印证。当然,这种“按图索骥”的断代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但不失为准确可靠的一环。
见于《清档》所载,御窑厂奉旨烧瓷各条内容,材料翔实,除特殊情况外,很少有误。它详细列出了烧制的具体年月和名称,以及式样、规格、数量、人员、地点、典故等,甚至还有烧造成功与否和质量高低的细节。笔者曾对此时遗留的一些官窑器进行过验证和推测,发现文献所记载的器型名称,往往与现今所称不相符合。此点,过去只是重复援引文献,陈陈相因,多不深究;现在,经过对证研究,大部分器物的烧造年代和型制已经探明,特择其主要几条,加以解释和補正。仅供参考。
例如,《清档》所指雍正五彩,往往是泛指和通称,包括五彩、粉彩、斗彩等,并未严格区分;至于琺琅和洋彩器等,则皆称“洋彩类”(乾隆时所指五彩,包括五彩和斗彩;洋彩类则包括粉彩和琺琅彩)。现今的名称,划分较细,有些是根据历史上有关文献记载;有些是沿袭传统的称呼;还有的是按其技法、彩釉、装饰而定名。固然,今各的定义,有些还不够完善和严密,但比较接近或符合实际,依然可取。
古今名称差距很大甚至不符,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对文献的记载,应作认真而客观的辨析和决疑。这样,就易于对混杂的名称探本溯源,究其沿革情况;切不可超越时代,用现今的条件和概念去苟同历史的习惯。只有下一番功夫重新鉴定,文献所指的名称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造型特征
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美妩媚之貌。器型之美,可与以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有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之感,造型品种除大量的创新这作之外,还有诸多的仿古款式,其中以仿宋名窑器最为突出。这些秀美端庄的器型,出神入化,高雅之至,此时的瓷器造型之美,数量之巨,式样之多,达到空前的境地,并为乾隆瓷的造型工艺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观的欣赏水平。
器型选例:
梅瓶——雍正时的器型 ,较之后来乾隆时的更为秀美;除传统器型外,还有器口出唇,肩腹部凸弦纹,肩部饰三个圆形小系或三只卧犧的。见有仿官釉、仿汝釉与冬青釉品种。此时,仿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和釉里红水纹白龙梅瓶之尖,也很有水平。
软棒槌瓶——撇口,束腰,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足底部有釉或砂底无釉,粉彩器为多,常绘花卉、仕女、刀马人物、三星、钟馗、八仙等。绘有红彩钟馗的,其彩均有五光十色的“彩晕”。
赏瓶——为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绘“青”花焦叶纹,腹部为缠枝“莲”纹,取其“青廉”之意,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赏瓶,其原名见于清晚期近署的名签,称“玉堂春瓶”雍正赏瓶传世甚少,近数十年来笔者仅见一两件。乾隆后每朝相袭,传世的较多,其器型有二:一是肩部无饰,一是肩部凸两道弦纹。雍正器仅见后者,国内仅见广州市文物商店藏品。
葫芦瓶——口部微撇,器身上圆下方呈葫芦状,方圈足,雍正时的下部矮扁,有别与明代的同类器;前朝的三节式葫芦瓶此时也少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仿官、粉青和冬青釉器(器上原有宫廷旧标签)等,器底均署有青花篆书官款。自乾隆至道光时期,葫芦瓶又多演变为上下双圆的造型,并有蒂形小盖。此时新创的三孔连身葫芦瓶。后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器型。
天球瓶——始烧于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偶有仿制,多见有是雍正、乾隆时的作品。雍正器型极似永、宣,器口微撇,短颈,腹部扁圆,此例合度,较乾隆时的秀美,假圈足处理光滑,为雍正时大器之一。其品种釉色很多,粉彩器有八桃和花鸟;一色釉器的霁红、霁蓝、天蓝、粉青、仿钧、炉钧窑、茶叶未、白釉,还有釉里红、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抹红彩等。
橄榄瓶——器型似橄榄,腹部隆起,上下口,足收敛,其径大略相等,有的突起数目不等的直条棱纹,亦有撇口型制,品种见有青花、粉彩、粉青、天蓝釉等;小者胎体薄如蛋壳,玲珑轻巧,见有松松竹梅、菊花纹、琺琅彩器,真品寥寥,仅存一两件。现今景德镇的复制品,胎体过薄,纹饰拘谨,不够潇洒。
弦纹瓶——洗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肩部凸有弦纹,故称弦纹瓶,为窑亦釉器物,均属精品。另有直口长颈者,施以茶叶未釉、仿宋官釉及天蓝釉等。
云耳瓶——因颈部饰对称云状双耳而得各,为雍正时的新器型,并历传至道光时期。器撇口细颈,溜肩硬折,腹下收敛,圈足。多为窑变釉器;器底涂闪灰青花的酱黄釉,并刻有篆书官款。
观音瓶——系由观音樽演化而来。侈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外撇。其器型始自康熙,延续至乾隆,其间造型略有变化:康熙时的敦厚庄重,宽大的浅圈足内呈平面砂底;雍正时的雋秀柔润,撇足高深,内呈光滑的细砂底;乾隆时的器型规整,肩部逐渐隆起,外撇圈足较前朝的直径略小。
如意樽——此为雍正时新式造型。器口及上部呈圆形,下部丰腹浑圆,假圈足(有的扁腹广底)中间束腰类似葫芦,有对称的如总式双耳连接上下,故称如意樽。有青花、粉彩、斗彩、粉青和仿汝釉等品种。
石榴樽为雍正时期的另一新造型。器型如石榴,五辨式花口外撇,束腹、圆腹,假圈足;另有别于此的高足造型。有窑变釉、仿官釉、仿汝釉、仿定釉、粉青釉、青金蓝釉、茶叶未釉等品种。
仿铜樽——有圆、椭圆、扁圆、四方、八方、四方倭角等多种器型。一般器上部较小,下部垂腹较大,肩饰对称的筒形或方形贯耳穿带壶。见有青花、粉彩、仿汝、仿官、仿哥、窑变釉等品种。另一类专仿古代青铜器,有壶、箭壶、鹦鹉樽等,器型丰富,大小不一。有的腹部饰凸起格形纹带。常见青花、仿汝、仿官、仿哥及粉青、霁蓝釉等品种。
三犧(羊)樽——亦为新式造型之一。器仿古代青铜樽、撇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器身上下凸有弦纹,肩部塑贴卧形三羊或三犧。有仿官、仿哥品种。另有盘口长颈瓶,将鐵泥色三卧羊分别于外撇的器足上部。
花觚——此种器型历朝均有,大同小异。此时有大小数种类型;大者,口面撇度较大,上颈略短,中腰肩部隆起,腹下收敛,足部外撇。参见康熙五十四年花觚器型,两者相似;小者,上口大,中腰细,足部外撇,类商、周青铜蕉叶纹觚。常见青花、天蓝、粉青及仿宋五大名窑品种。其中一类撇口长颈、扁凸腹、下身较颈部为短的小花觚,后仿器较多。虽天蓝或仿官釉釉面十分近似真品色泽,足际窄小,款识青花色泽不够深沉,另有海棠式新样,口面通体均为花辨形,造型见有窑变及仿汝釉器。
太白罈——雍正时多有,大小不等。器日圆唇外捲,束颈,长圆腹,圈足,底部有釉或无釉。官窑器有青花与天蓝仿钧(新紫)等品种,其器精绝。小型器又分长、圆与大、小,俗称“药罐”,实为盛鼻烟之物。民窑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哥釉等品种,器型较大。
墩——器型秀丽,高矮适宜。鼓形繡墩,一反康熙时高长器型,而呈矮放式。以青花器为例,器型雍容典雅,纹饰清秀,色泽鲜亮,器面以锦纹铺垫作为装饰。
水盛——为文房用具。器型精巧秀雅,形式颇多,有蛋、瓜、圆珠、马蹄、椭圆、四方、六方、八方、荷花、灵芝等式。釉面的色彩各不相同,有青花、粉彩、斗彩、红彩、红釉、蓝釉、白釉及仿官、仿哥、粉青等品种。
洗——秀巧玲珑,造型多样,有桃、灵芝、葫芦、海棠、荷叶、葵花、梅花、以及圆、双圆、椭圆、四方、六方、长方、收口、折沿式。器有大小,小者多为文具类,施以仿汝、官、哥、定及天蓝、粉青等各种不同釉色,器型与釉色相配得体。仿钧窑的鼓钉洗,施窑变釉,底部涂有酱釉,亦有同于宋钧窑刻定数位号码的。
缸——此时的鱼缸和鱼浅器型虽大,但也精巧秀丽,除常见大口收足斜壁式鱼缸外,尚有缽式、马蹄形等新样。见有青花、粉青釉、粉青釉凸花、霁红釉、红釉白龙、蓝釉、蓝釉白龙、炉钧釉、窑变釉、天蓝釉、天蓝仿钧釉、青金蓝釉、孔雀绿釉和木釉等品种。有的连以鐵锈釉托座。荷兰海牙市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粉彩狮耳大鱼缸,是臨唐英纸本《陶冶图》,在瓷器上描绘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制过程的最早的作品,它对以后荷兰的尔夫特兰瓷的烧造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此件大缸所施粉彩艳而不俗,构图疏朗,绘工细腻,画意生动。其画面所反映的工艺流程是拉坯、修足、上釉、扛坯入缽、烧窑入柴;图案不够完整,谅必还有配套的另件,己散失。
鼻烟壶——康熙时己有,就连康熙皇帝也有玩赏烟壶的嗜好。据《清档》载:“雍正四年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持出雨过天晴双夔龙大烟壶一个,奉旨……鼻烟壶款式照比,花纹颜色不拘,再作二件,钦此。”此时的鼻烟壶,器身有大小之分,小者为文或坤式;大者为武式,如天青釉(即天蓝釉)夔龙纹大烟壶,執于手掌中能相握。品种中,除青花和天青釉器外,还的瓷胎与料胎画琺琅彩的,但十分少见。
壶——多为平扁雋秀的小型,分菊辨、瓜、葫芦、僧帽、提梁等式,高、矮、扁、圆平等。有青花、粉彩、琺琅彩、蓝釉、白釉、仿钧、粉青釉等品种。民窑器多为外销瓷。
花浇——器型新颖、优美,类似唐三彩凤首壶。分有柄、无柄两类。口与流较小,细颈,腹部为垂直扁圆形,圈足。颈肩凸有弦纹,肩与腹下凸菊辨纹。也有类似明代永、宣时的龙柄圆腹花浇;器型制件精细规整,品种见有青花、天蓝、仿汝、窑变和茶未釉等。
罐——型制多种,大小高矮不等。将军罐腹下部收敛度较大,器型较康熙时优美;瓜状外形线条圆润;此罐是仿仿明代永乐、宣德之器。有官窑款的高筒形罐如蘿蔔,小口罐似石榴或圆球,均有小型秀丽器盖套于口外;包袱式罐呈方形,卧兔纽盖;鼓式罐唯雍正时有带有器盖,以后各朝的均无盖。其他式样如四方、八方、瓜棱罐等,更为多见。民窑器中,己出现黄釉地开光粉彩“喜”字盖罐,胎体较轻,呈广平底。
香炉——雍正时期式样颇多,均体轻秀巧。其中的撇口式为传统造型,自顺治乃至乾隆时基本类同,如中国文物商店所藏乾隆四十九年款青花云龙炉,说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九年款青花龙纹米器型一致。
高足碗——此时盛行的高足器有盘、碗、杯,器型大小不一;大者口径20厘米;微型者如胭脂水釉小高足杯,小至手指難以捏起。大高足碗原为供器,有红釉、蓝釉、黄釉、白釉、青釉、绿釉、粉彩、斗彩等品种;素色釉器常有凸印或刻花装饰。据《清档》载,此类厚胎高足碗于雍正十年二月奉命烧造,是专为赏赐蒙古王公的用器。另一种高足碗,撇口,细柄高足,为仿明代宣德高足碗的器型,通常还随器配以黑漆或朱漆填彩的座托,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有青绿色)或斗彩、红釉。蓝釉等品种。青花八宝小型高足杯,则依照明代成化器型制作,胎釉、纹饰极为精细,唯署款为“大清雍正年制”款的,足可乱真,尤应慎重区别真伪。
碗——造型多样,具有胎薄体轻的时代风格。撇口式器壁较矮,有的口沿稍有收拢;也有的呈折腰式;还有的口面坦敞,圈足较大,形成雍正时期大口大足的独特风格。此外,还有器口内敛的盖碗,及撇口式、马蹄式、墩式和薄如蛋壳的收口小碗、杯类。有青花、斗彩、颜色釉等品种。素白器和淡描青花器,常被人用作后挂彩的坯料。
四方碗——直口微侈,呈四方形,圈足;器型较大,口径约25厘米,高约12厘米。见有天蓝釉釉里红葡萄及白釉、冬青釉釉里红蝙蝠纹等品种。又有六方粉彩花卉碗,与四方碗器型大同小异,均为新创的器型。
折腰碗——为雍正时官窑流行的典型器之一。收口或微撇口,器壁有深有浅,折腰圈足,胎薄细润。常见有青花、粉彩及素色釉品种。造型较康熙时更为秀美,时代特征鲜明;此造型除对景德镇的民窑有影响外,还广及其它地方窑,如德化窑等。
菊辨盘——盘身作菊花辨状,胎薄体轻,造型雅致。器口花辨或尖或圆,也有的器壁为花辨而口呈折沿式。常见粉彩绘牡丹或菊花的纹饰,设彩清新,画工细腻。白釉器中常有后挂彩的伪作,其彩色凝厚,纹饰层次不清。近时还有日本仿制品,极为相似,应予注意。据《清档》所记:雍正十一年命烧十二种色釉菊花式盘,各四十件。现今成套器物很少,大多己散失。其所指十二种色釉,分别为红、蓝、鐵、茶叶未、胭脂水、绿、黄、藕荷紫、珊瑚、茄紫、粉青和天蓝釉。此外,还有施米黄或白色釉的。
大盘——此时多的制作,器体轻薄规整。有青花、青花红龙、粉彩碧桃、桃花、八桃,斗彩夔凤,粉青凸夔龙,白釉等品种。青花红彩及斗彩器中有光绪仿器;粉彩釉器有民国伪作;粉彩中有后仿的喜鹊梅花大盘,也有旧胎后挂彩碧桃纹的。伪品虽具技巧,但胎釉粗松,纹饰层次不清,色彩过于凝厚,细心观察,便能分辨。
塑像——此时的雕塑、镂空等工艺,更为精巧细致。造型以人物为主,有佛像、达摩、苦僧、东方朔、土地神、观音、关公、八仙、柳树精等等,神态飘逸、姿态生动。常见有品种,有窑变釉、仿窑釉、仿哥悉、霁蓝釉及粉彩器,制作工艺有粗细之分。
三、图案纹饰特征
雍正时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划、堆塑和镂雕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从器外延伸至器内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或过墙龙,兴起于此时,并影响及道光时;绘有粉朋连枝八枚寿桃的,为新颖纹饰,向有“雍八乾九”之说,“皮球花”和“虞美人”花卉,始于康熙、盛行于此时。“虞美人”图案在粉彩器中尤其流行,这与当时督官唐英的偏爱不无关系。经文学家考证:景德镇御窑厂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多才多艺的唐英有其所撰“小说”中,对历史上项羽与虞姬的故事曾有很高的评价,这种象征英雄、美人的花卉(虞美人指虞姬,“虞”与“羽”谐音)自然成为他喜爱之物。因而,此时粉彩中多绘虞美人花卉绝非偶然。花鸟画,此时多受憚寿平“没骨”绘法影响;山水画则仍以当时盛行的四王院画为宗,只是设色比康熙时浅淡,画笔更为细腻。斗彩纹饰中,此时有关蒂莲,并沿用至晚清。表现寿意的蟠桃、灵枝、松鹤、蝙蝠、葫芦等及暗八仙、福山寿海等图案,此时亦较多见。龙凤图案仍沿袭康熙定制。刀马人物及西厢故事等画面,线条柔和纤细,不仅官窑粉彩器中有此类题材,民窑里也有较多的表现。仕女人物时常有汉装形象,身材和面部修长清秀,与当时崇尚纤弱仕女的风气有关。粉彩仕女人物的背景,常绘清晰工整的室内陈设,亭台等景物则明显缩小,以示深远。盛行于康熙时期的在瓷器上题句的风气,至雍正时依然流行(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英所书行、楷、隶书诗句的笔筒)。还有以花卉、树木、竹叶组成诗句文字的,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三友梅瓶,画中藏诗,甚为奇特。雍正时期仿明代宣德青花和成化斗彩的纹饰图案有其独到之外;青花线条有人为的点染,以摹“苏尼勃青”的晕散效果;斗彩器图案完全按成化同类器摹作,仅慿纹饰往往虽难以分辨。仿宋代各大名窑,虽为一色釉,但丰富多彩,变化天成的颜色。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海水龙、龙凤、龙凤寿字、夔龙、云纹、云鹤八卦、云蝠、夔凤牡丹、雉鸡牡丹、鸳鸯卧莲、喜鹊梅花、海马瑞图、三鱼、三叶、凤竹、桃蝠、桃花、牡丹、水仙、兰草、玉兰、兰石、石榴、海石榴、秋葵、菊花、海棠、虞美人、团花、团菊、团蝶、竹菊、牵牛花、花卉、三秋、九秋、皮球花、碧桃、八桃、葡萄、缠枝莲、三国故事、松下老人、二老赏月、对棋、人鹿、东方朔、西厢记、刀马人物、文五访贤、山水人物、婴戏、福山寿海、莲托、梵文咒语、书法、诗句、画中藏诗等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雍正青花有多种色调同时并存的特点,按其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类:
发色浅淡而深沈,略的晕散——早期青花大都有此特征,与康熙五十年以后的色调大致相同,此时有花觚,在器型、胎体、色调上,与前述之康熙五十四年花觚颇为相似。罐及笔筒的胎体变薄,釉面青亮,所绘山水景致和人物己由康熙叶的“顶天立地”满布器身,改为用笔纤细、画面缩小而退居一隅。
发色灰暗——其色调虽然关不鲜亮,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釉面厚薄兼有,有的釉面作云蒙状。此类器物,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九年纪事款云龙纹香炉为其代表;此外,还有花鸟筒瓶、花觚、云龙盘、碗等。造型仍有康熙时那种敦厚感,胎体细腻,多数为砂底,并夹杂有黑鐵斑,偶有底面涂釉之器。
发色青翠——以色调鲜艳而稳定。以常见有绘山水人物故事的青花笔筒、筒瓶为例,造型凝浑,胎体奄重而细腻,釉面青亮而坚緻、光润平滑,多为似玉的细砂底;器物肩部与足上,通常有暗刻花纹边饰;所绘人物大都工麗,意境深远;一盘无款识,因而推断为民窑产品。长期以来,明未清初之器时相混淆,而这类发色青翠的雍正青花器往往有被推断为明未崇祯的。其实,崇祯至雍正时期的这种青翠青花器,其时代究为明抑或为清,只要将同类器物相对照,便不难断代。
发色深沈或浅淡——官窑青花色调中有两类:
色调深沈,稳定而略显蓝色。这类器物有仿嘉靖青花之意。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绘有三果、云龙、夔龙、团菊纹的罐、盘、
碗等,其胎质洁白,釉面略白,极为光润纹饰布局过于严谨,显得呆板。
色调浅淡的,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的清新雅泽感。且有以此淡描纹饰轮廓或局部片段为半成品,而后填彩的斗彩坯器。常见器物有绘云蝠、团菊、缠枝莲、过枝凤竹和竹纹的碗,以及灵竹山石、蝙蝠海水纹的盘和松竹梅穿带瓶等。
&&&民窑中淡描青花一类,绘有隐约可见的云龙纹或花卉。见有梅瓶、胆瓶、缽、缸、水盛等,这此器物底部通常施白釉、鐵色釉、鐵红釉或为无釉细砂底。瓶类底足为高深的细砂圈足,尤具时代特征。
发色晕散——仅仿明宣德青花的新色调,雍正官、民窑器中都有这种色泽,但其青花纹饰中类似宣德青花和黑&
褐斑,则都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漂浮于釉面中,而非像宣德青花那样自然形成,沉入胎骨。仿宣德的雍正官窑青花器物,有竹石芭蕉玉壶春瓶、牵牛花八方瓶及吹簘引凤碗、婴戏碗、三友盘等。无款的有三叶梅瓶、竹石芭蕉玉壶春瓶、执壶等。其纹饰精细,图案清晰,布局疏朗,主题突出,尤其足釉画均马克青色,釉青气泡密集,并有类似宣德青花一样的桔皮纹。釉面有精细与粗糙之分;精细者,施釉较薄,桔皮纹稀疏;粗糙者,釉画不匀,皺纹较多。与上述雍正官窑相同的器物,也有的依宣德样摹出纹饰,仿写宣德款识的,字体颇为形似。这种晕散流失的色调贯穿雍正中、后期,并延续至乾隆初。
雍正青花器除仿宣德外,还有仿永乐、成化、正德、嘉靖、万历的一类,其中有直画明代各朝款识,仿成化青花的色调灰青,釉面乳白莹润。如青花八宝高足杯,器型和纹饰与成化的一样,款识仿写逼真,但高足内狭,往往使手指不能触到杯底。又如绘花鸟纹的鸡缸杯,青花色调淡雅宜人,具备成化器的特点。鉴定时,应从细部观察,因尽管刻意仿古内膜不免有仿制时代的痕跡。仿品纹饰呆滞,款识字体欠刚。
釉里红——雍正时又名“寶烧红”。制作比康熙时更为精细,色调也不像康熙时那样浓艳,采用的是轻描淡绘的手法。而另一种以釉里红填绘三鱼、三叶和五蝠的,红色卻很鲜亮。常见品种的还有冬青釉地釉里红团龙、团凤盘、碗及天蓝釉地釉里红葡萄四方碗,造型与釉面几可乱真,只是青花款识色泽过于漂浮艳丽。
青花釉里红——这一传统品种,在此时又花样翻新,两种釉下彩都很完美。如以青花海水釉里红所绘的龙、云龙、云蝠等纹饰,其青花纹饰,其青花色调或浓或淡都很鲜亮,时的晕散;釉里红则以淡描手法表现;釉面多有桔皮纹;蝙蝠飞于弥漫的云雾里,游龙翻腾于怒涛的大海中,形态生动。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釉里红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更为广泛。常见的青花釉里红纹饰有:云龙、树木、石榴、三果、缠枝莲、缠枝花、莲托八宝、灵芝、松竹梅、凤穿花、八仙、山水人物等。
也有一些烧造欠佳的青花釉里红器物,红色过于浅淡或呈黑褐色。当时为补救这类败色之器,往往用釉上胭脂紫彩,敷盖于釉里红纹饰上,然后第二次入窑低温烧就,如常见的小罐器;也有以礬红彩来掩盖败色的,如海水云龙纹天球瓶。这些虽说是亡羊补牢,卻又成为不可多得的新品种。
康熙时出现的釉下三彩(素三彩),源于明代宣德时的技法,此时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翻新。如以石榴、桃、柿为三叶纹的盘、碗(包括高足碗),用釉里红绘果,青花饰叶,微闪黄。绿的豆青花作枝梗,三色相配,别开生面。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的五彩,到雍正时几近消声匿跡,过去往往略而不论,只注重粉彩。其实此时的五彩,仍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朝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由繁杂就变化为疏朗,画笔由运劲趋向纤柔;可以说,这是对明、清以来称为“硬彩”和“古彩”的传统品种,在工艺、粉绘等方面的总其大成。而后,这种被粉彩所取代的五彩,在清未才有所恢复。
此时的五彩绘画,受当时淡雅风格的影响,掺入了粉彩的多层次技法,从而取得了清新静谧的效果。这一时期五彩的传艺品虽然比康熙时略减,但所见者皆为精品,与粉彩品种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雍正五彩有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纹饰内容多为人物,如指日高升,羲之爱鹅、对弈、观瀑、射石等,典型器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仕女戲樽,背景为桂树、洞石的庭院,仕女童婴相与闲步嬉戏,彩中加有墨金二色,画面集中,景物缩小,绘工用笔精细纤巧,人物神态清秀自若。另有绘身背葫芦荷杖攜琴而行的松下老人碗,及绘童子烹茶老人品茗盘等。龙凤穿花、玉兰花卉等纹饰瓣很突出,以青花陪衬的龙凤纹盘、碗,胎体比前时显著轻薄,胎质洁白坚细,修胎规整,圈足滚圆,以白地施彩者为最,釉面的硬亮青釉光滑平润。绘有十二月令的花卉杯,胎体薄如卵幕,纹饰疏简清晰,色彩浓淡有致,其精细程度比康熙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绘有玉兰的长颈瓶,更为清雅。
民国时,常以雍正五彩器为样本,照臨纹饰于旧盘、碗。此等后加五彩的伪作,在鉴别时应从胎釉、色彩和画意中可观其破绽。
五彩中,有绘画纤柔、色彩浅淡的官窑器一类,胎体细薄,风格似琺琅彩器,如绘有蝙蝠葫芦或變形莲辨纹的碗,器底书青花六字两行楷书款,围有长方边框,比之称为“熊窑”的彩器更为精绝。上述五彩均为白釉地著彩。现仿所称的五彩、粉彩、斗彩三类,在雍正时界限划分并不严格,被通称为“五彩”。《清档》中有“新试所得……浅黄五彩”的记载。看来,在传世的雍正官窑黄釉地彩绘器中,以粉彩和琺琅彩八吉祥、云蝠、云鹤纹鸡心碗和撇口碗之类与文献记载最为吻合。这类黄釉地彩器上,施有红、黄、白、绿、紫、黑各彩,著色极淡,鲜亮朴素,装饰技法新颖,具的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堪为彩器中的派生品种,故当时称之为“五彩新品”。
琺琅彩——康熙时烧制成功,雍正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发展。首先是彩料比之以前更为丰富,据《清档》中有关画琺琅彩器的记载证实,除用西洋彩料外,还有宫廷造办处自己烧制的新料;其次是烧制技法有了开创性的突破,聪明灵巧的工匠,积极学习、借鉴洋料的熔制经验,于雍正六年烧出了洋料中所没有的多种新颖色彩。
此时的白瓷薄胎,比有色地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质感和鲜艳色调,因而雍正琺琅彩大多绘于素白器上,只有少数袭有康熙时那种蓝、红、黄、绿、紫、黑色地装饰。专为施彩用的素瓷,都经过精心筛选。《清档》记载雍正七年曾特意烧制了一批白瓷,共四百六十件。故宫博物院旧藏确有一批如意馆作画坯用的素白瓷,而社会上也流散着一些釉面细润、白净度极高的雍正官窑白瓷,这些都证实了雍正彩器是景德镇素瓷运京后,再由宫廷画师精绘纹饰的历史记载。在《清档》中,记有雍正皇帝亲自过问琺琅器彩料、图样、绘图、器型等方面的传旨。在如此威严的气氛下,造办处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如雍正七年就有吹釉炼琺琅艺匠胡大有、郎中海望和著名书画家戴臨、贺金昆等人;各工艺部门不敢稍有懈怠和差池,唯有竭尽全力,不惜工本地去提高质量。
雍正琺琅彩的图案纹饰中,翎毛花卉最多,山水次之,人物最少。由于彩料仅用进口的“多尔门”油调合,并不掺加粉质,所以纹饰著彩有晶莹透明的玻璃质感,彩色艳丽,层次清晰,有类似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松竹梅橄榄瓶和雉鸡牡丹碗,即为典型的器为。单独用一种彩料绘纹饰的较为特殊,见有瓶、壶、盘、碗等,以碗居多。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十年(1732年)皇帝命烧的白地蓝彩山水碗和黄地明代永乐收口小白碗,与故宫收藏的一类无款白瓷小碗也相一致;蓝料所绘山水图案,用笔柔细,能像青花料一样表现云气山峰等远近景物的多色阶层次。
雍正琺琅彩所绘图案,大多配有相应的行书诗句,书法束张欹正飘逸潇洒,为精美的画面增添了风采。画右上角,都有类似画跋款格式的迎首章,诗句后有聨珠式或方形落印,可谓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画风颇有当时名画家鄒一桂和蒋廷锡的风格,如雉鸡牡丹碗的图案酷似蒋廷锡的“锦鸡图”。此时,琺琅彩开始采用色地轧道新工艺。
另有雍正皇帝喜爱,并谕示制作的一类黑地白梅花小盘和胭脂紫地白梅花小碗,装饰风格颇为特殊,色彩凝腻苍古,尤能显出琺琅料的立体感,十分珍贵。康、雍时所仿明代永、宣白瓷很有成就,就类仿品往往为烧制琺琅彩的坯器。据《清档》载,最初试烧琺琅彩瓷,是以“上等”、或“二等”暗龙纹白碗作坯料。故宫博物院在整理藏品时,发现永乐、宣德白瓷中常贴有书“白瓷”、“敬事房”、“上等”、“二等”黄纸標签,由此可见,初次用于琺琅彩的暗龙纹白瓷确仅旧藏永乐款器,这与文献记载正相吻合。
雍正琺琅彩最为名贵,但传世较少,故宫博物院仅有少数,现今大部分保存在台湾省。
民国初年,有些仿品甚为工细,胎体玲珑,施彩浅淡,但略欠平腻。也有以雍正官款旧器后挂彩的,如加绘团碟、雉鸡牡丹的碗及蓝地或红地牡丹碗,其彩面可见人工磨擦的蛛丝马迹。现今的仿品,如三友橄榄瓶之类,虽与真品极为相似,但胎体过薄,犹如蛋壳。
斗彩——多为摹仿明代成化斗彩品种,有瓶、罐、杯、盘、碗等。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彩料。施彩薄而浅淡,填彩准确,很少溢漫出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瑩亮明徹,纹饰布局简洁幽雅。仿成化小杯、鸡缸杯及“天”字罐,真伪难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胎釉、彩料、绘画及款识等特征。仿品的胎质虽细,但略显轻薄;白釉不及成化时肥腴,釉面松软;红彩色欠鲜艳;绘画虽齐整,但落笔欠柔和;款识更是相差甚远。
后世常以雍正官窑青花淡描器加斗彩作伪,如绘并蒂莲、天竺、灵芝的盤和绘叢竹、凤竹、龙纹的碗等等。民国时又有仿雍正斗彩鼓式罐,亦须仔细区分。所年台湾省和北京一些艺术厂者复制有松竹梅纹、蟠螭纹小甁,有的甚精巧,但胎体一关尚未突破。
粉彩——又名“软彩”,是彩器在数百年发展中,由琺瑯彩衍生而成的一个新品种,它在色料中掺以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有意减弱色彩的浓艳程度,用分水淡洗法涂饰花纹的层次,色阶繁多,色调温润柔和,有明显的立体感。
雍正时,出于封建统治者的爱好和需求,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粉彩器,并影响及民窑;官窑至精,民窑风格潇洒。图案纹饰多为人物和花卉,花卉又以“虞美人”为典型。牡丹的画法,一改前朝的那种雙犄形,而作圆形盛开状。人物仕女的画面甚为细致,这些陈设玩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
从实物来看,绝大多数雍正粉彩器,都以白釉为地施彩,加绘青花的极少。由于此时白瓷制作质量极高,胎薄体轻,胎釉似玉般温润细腻,更能突出线条纤细、色彩柔和没骨画纹饰。
清未民初仿器颇多,但仿品的色彩大多过艳或过淡,工艺也不够精细。旧胎后挂彩的器物也不少,如绘八桃、碧桃、牡丹、菊花、三叶、枝叶、团蝶等图案的大小盘、碗;其彩凝重,层次欠清晰,红彩多泛油光,绿彩含粉剂过多而显厚。
《清档》中述及琺瑯彩而无关于粉彩的记载,在景德镇卻有粉彩或粉彩加工之说。此一疑点,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红彩——以色彩深浅和施彩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油红、珊瑚红、抹红数种。红彩多用于彩绘、点染、吹釉、涂抹等,施彩薄布匀净,色调美艳;其中单独用以彩绘纹饰的,都具有油亮光泽。也有的以红彩为地,留白或绘淡白、浅绿彩纹饰,令人耳目一新。另有以珊瑚红彩为一色素釉或作釉地,衬托粉彩牡丹、花鸟图案的。
墨彩——雍正墨彩器较为多见,精粗皆有,基本上突破了康熙时的大写意风格和以绿地托黑彩的技艺。采用纤细的画笔直接绘出墨彩纹饰,墨色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格调高雅,有的似于纸绢上作的水墨画。如上海博物馆所藏雍正官窑墨彩竹纹碗(属琺瑯彩类),及常见有玲珑套杯、盖碗,均为雍正墨彩的精细作品。另有木釉纹地开光绘画的笔筒,款识甚为特殊,器内及外壁上下边线施以木纹理的彩色釉,外壁中部绘有墨彩松鹤图或人物行旅图,在画面的花草和树梢上点染浅蓝、绿、淡珊瑚红、紫和白色,甚为新颖。
民国时仿品甚多,其中旧器后加墨彩的盘、小盖碗和马蹄杯一类,往往署有“雅雨堂”、“文石山房”、“听雨楼”等款,或无款;其彩浓艳,彩面凝腻光亮,釉面有人作旧的明显痕跡。
洋彩——《清档》中有关此类的记载颇多,如“西洋紫色器皿”;“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瑯书法,人物、山水、花卉无不精细入神”等。经考证,能与“洋彩”记载相符的实物,有景德镇烧制的玖瑰红釉地琺瑯器,即胭脂紫釉器。在这类洋彩器上绘以琺瑯彩和各种图案,具有各画家鄒一桂仿西洋画的神韵。由此可说明,雍正时的琺瑯彩器并非只有北京一地之作。
雍正与乾隆两朝的“洋彩”,内容稍有不同,乾隆时更有发展。乾隆时把琺瑯彩、黄釉地彩器和其它色地彩器,统称为“洋彩”;以后各朝相沿,嘉庆、道光时才有五彩、粉彩、斗彩之说。雍正、乾隆时,民窑烧制的各类洋彩器多销往西欧各国,其中以盘类居多。
霁红釉——雍正时,其釉质与色调较前朝更为润泽和艳丽。釉面有两种现象:或很平净,或为桔皮纹。釉色深浅浓淡不等,可分为深褐、正红、粉红、苹果青诸色。绝大部分釉面无片纹。
霁红釉瓷的造型朴素秀丽,一般少有装饰,习见有梅瓶、蒜头瓶、锥把瓶、玉壶春、盆、洗、水盛、高足碗、碗、盘、杯等。有的摹仿明代正德红釉地白色四鱼的技法,在胎体上刻阴文四鱼图案,鱼纹敷白釉后与红釉地对比鲜明,姿态生动,富有立体感。民国时所仿此类的赝品,多以雍正红釉旧器为本,砣切去釉面,形成三叶、四鱼图案胎地,然后埙以白釉烧成,其所填白釉与原来红釉完全吻合,在衔接的砣切线处理常露出缝隙和破釉痕,并且因细饰过于规整,有呆滞生硬感。
年窑红釉——与霁红釉有所不同,其红润的釉面光洁、坚硬;胎质尤为细腻光滑,泛火石红色。器型和釉面,比之霁红釉器更为浑圆、晶莹。见的梅瓶、弦纹花盆、缽和洗类。有的无款。
霁蓝釉——与霁红釉工艺、器型相似。此时的霁蓝釉器,釉面色调匀净青花泛紫;款识以外围有双栏圈线的青花楷书六字双行体式为主。小型器皿多署四或六字篆书款,外围有方框,字体清秀工整,青花色泽纯正深沉。
天蓝釉——在康熙朝烧制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提高,釉色有深浅之分;浅淡者与前朝相仿,但多数釉色较前朝略深,釉面坚细莹润、匀净而无片纹,胎釉结合紧密呈月白色;色深者,犹如雨过天晴后的蓝天。胎体洁白,底足修饰圆润,露胎处少数为白、黄色,多数为黑褐色,都有修饰痕。
天蓝釉瓷的造型,据所见粗略统计,可达六十余种之多。这些器型殊姿异态,突出地体现了雍正瓷造型的典型风格,反映出当时制瓷工匠高度的技术水平和非凡的创造能力;从中出可窥知这种高雅的釉色,曾受到当时朝野何等的喜爱和欣赏。器物大小皆有,大者为缸,小者有水盛的烟壶。突出的器型有仿唐三彩的双螭柄樽。细腰撇口花觚、单柄匝及深天蓝色的鼓罐,还有连以鐵锈几座的缽缸和类同红釉器造型的弦纹折沿花盆等等。个别天蓝釉器,有凸弦纹、菊辨、乳钉和塑贴铺耳装饰。署有“朗吟阁制”楷书或篆书款的天蓝釉器,有细颈小瓶、茶壶、僧帽壶、匝、棋子篓笔。天蓝釉器大多彩用仰烧,亦有覆烧的。
款识以青花为主,少有鐫刻,青花色泽浓艳而深沉。落款部位因器而异,字体分楷书和篆书,楷书挺拔工整;篆书有两种体式:大多是六字两行式。民国仿品见有花觚、小天球瓶、花盆、水仙盆等,有的仿写雍正官窑款,也有的仿写“朗吟阁”款。
洒蓝釉(雪花蓝釉)——较率熙时的同类器胎薄形秀,釉色浅淡,淡蓝透白的斑片相阁匀称;模印的白花纹饰凸起,较康熙时洒蓝地留白更为清晰。本品种造型仅见缠枝花盘等。
豆青、冬青与粉青釉——根据釉色的深浅不同而分别定名,都属于青花釉瓷。其中,色泽以豆青最重,釉面肥腴;冬青次之,粉青最浅。豆青釉色深且浓,釉面肥腴;冬青釉色调匀净苍翠,釉面平整光润;粉青釉色淡,较影青略深,本係仿景德镇湖田窑而作,釉面细匀。雍正青釉与康熙时一样,釉面都光润坚緻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至乾隆、嘉庆时期。
粉青釉器型,与天蓝众多的造型大体相类,除光素器较多、工艺精细外,暗刻印花纹的装饰方法十分突出,印纹细腻如織彇一样。此类器物,有莲辨口樽、鹦鹉壶、扁方倭角罐、印花蕉叶暗八仙鑼式洗笔。官窑器多署有青花篆书或楷书款,琢器多为篆书,圆器多为楷书。因这种色釉器易于仿制,故传世的雍正粉青釉器中赝品甚多,大部分是民国时所制。如八方奓斗、花盆等,制作虽精细,但釉面卻较薄或肥厚而松弛;胎体的特点也是如此。
青金蓝釉——雍正时的青金釉,于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中杂有黄褐金星,色彩颇为娇艳醒目。有的器物,上部青牙斑点聚集较多,下部明显稀少,多是白色斑痕,分布虽不均匀,但很自然,釉面平整光润。器底涂泛灰的淡青白釉、酱釉或黑釉、多无款识。官窑无釉砂底,刷有火石红的泥釉,并刻四字篆书款识。
此种青金蓝釉,与明代宣德和清代康熙时的区别,在于釉泽光亮的不同,雍正时釉面青褐色较浓深;《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中,把此种釉色称为“鬼脸青”。官窑器型有限,仅见蒜头瓶、菊辨纹瓶、石榴樽、缽、花盆、洗等。民窑器的瓶、洗颇多无款识。
鳝鱼青(黄)釉——釉色青褐色的乌鳝鱼青,釉色泛黄的为鳝鱼黄,与茶叶未通称为“廠官釉”。釉质凝厚,釉面不太光亮,有粗细之分,细润者较为光滑。
茶叶未釉——类似鳝鱼青色釉,釉面平整。其特点是在青褐色釉中,散布有不规则的黄色星点或小丝纹。常见有的纸槌瓶、绥带葫芦瓶和花浇,都为此时的代表作,器型俊秀,其对称的绥带耳线条尤其优美飘逸。后世咸丰时有仿品。
仿玉釉——为此时创新的高温釉,其色褐赭,釉中隐约可见不规整的斑片,极似出土的古玉浸。见有橄榄瓶和缸等。
仿木釉——以红赭与褐色描出木材的年轮纹理,自然逼真。仿木盆器,釉面还绘出木板装的盆壁纹饰,连箍圈也描绘逼真。这种官窑木釉盆,有的又称“鱼浅”。木釉亦有用作器物边饰的,一般色彩较深,后世者浅。
仿汝窑——明代宣德开始仿制, 清代雍正时复烧,胎釉质地远在宣德仿品之上。修胎规整,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宋汝窑那种“香灰胎”,《清档》称其为“铜骨之汝”。釉色天蓝色,匀净浑一,开有细小片纹,与宋代汝窑釉的蟹爪纹略为相似。釉表有桔皮纹。器底露胎可见泛灰黄的火石红痕。欠火力的松质胎釉,有凸凹不平和釉色泛白不匀的现象。
此时,也有形似古铜器的穿带瓶和起弦瓶等,其他一些造型,均为雍正本朝的流行款式。因而,雍正仿汝釉仅是指釉面而己。
仿官釉——此时开始仿制宋代官窑釉,烧造十分成功。釉质莹润凝厚,色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釉面或无片纹,或有冰裂片纹,其纹色白呈鐵色;因胎质色黑,颇能体现出宋代官窑那种“紫口铁足”效果,在御窑厂被称为“铁骨大观”。器足修胎规整,足尖窄细齐切,釉汁垂流到胎底足部,往往呈现出泛黄色或黑褐色的一线,有玻璃质感。大小器物均有,以仿古铜器造型为主,如壶、瓶、樽、五孔樽、缸、罐、方洗、砚和碗等,一些器物并有铁泥釉花纹装饰。官窑款识大字为青花篆书,无款之器,为有意摹古。
仿官釉器虽然可以乱真,但仍有本时代可辨的特征,釉面不及真器肥厚匀盗净,也无宋代官窑的那种器口釉薄,下行渐囤厚釉一环的特点。
仿哥釉——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己有仿制,具有一家水平;清代康熙时烧制得尤为神似,釉质厚润,釉面不仅有宋代哥釉那种油腻酥光似的纹路,而且布满片纹,粗纹色黑,细纹色黄,犹如“金丝铁线”;釉色分为灰、灰褐、灰白、灰黄、黄色、粉青等;黑色的胎质反映在口、足部,亦有“紫口铁足”的特点;器底留有和宋代哥窑器一样的支钉烧痕,但钉痕较大。
器型多种,有梅瓶、花觚、天球瓶和大型的六方瓶、投壶、盖碗樽等;另有香炉、山形笔架、小穿带瓶、贯耳瓶、葵口碗和小件的方印池、洗等。釉面多有古旧的腻光。特意摹古的无款之器,往往因此腻光特征而被误认为宋代哥釉实际上大多是雍正仿品(也有明代仿品、器型多不规整,釉面尤其光亮,釉色为酱黄、粉青、灰白、月白色)。
仿龙泉窑——自明初永乐、宣德以来,景德镇御窑厂就己烧造近似宋、元龙泉窑青釉的官窑器物。这种仿古青釉瓷,成为传统釉色相传至清代,雍正时己的己见粉青、冬青、豆青多种,其中纯仿龙泉窑器物,俗称“清代龙泉窑”,其成就不亚于当时仿制的宋代五大名窑器;所见粉青色釉鬲式炉即为此类仿古的代表作,器型较宋器略大。清代仿龙泉瓷与宋器虽然近似,但仍不免暴露出景德镇制作的地方特色(胎白,器型规正),乾隆时更甚,据此便可辨别真伪。
仿钧釉——始于明代宣德时,雍正七年复烧。其中一种以天蓝釉色为基调而作出像钧窑一样带红斑的釉色,谓之“天蓝仿钧”或“新紫”。其釉,蓝色或浅深,均色调纯正,釉面晶润坚洁,无开片。所加施的铜红斑,有的红蓝相混,自然垂流晕散如丝絮;还有的近似虹或晚霞飘散在蔚蓝色天空,有的在器物部位有意间隔,涂施如天然山水似的红斑图案;有的以大片红斑布于器口。最美观的,要数器物腹部所所绘紫红色环带,色彩艳丽,呈现出红紫、淡红、淡紫、灰褐等不同色调。
仿钧釉器的口部多为红色釉,器足边的彩釉并不垂流。器底亦同窑变釉一样,涂有深浅明暗不同的酱黄釉,偶而有仅施酱色卻不罩釉的砂底。足部露胎处,多涂厚薄不等的黑色护胎釉以示鐵足样,但铁色足往往因年久磨损而露出原来的白色胎质;并且护胎的黑彩釉与器壁胎体未端衔接处,因粘染少许釉汁,而明显地呈现出晶亮的黑色环线。器底阴文篆刻的“雍正年制”款,字体规整,覆盖酱黄釉。
常见器型以仿古为主,如瓶、洗、盆、盘、碗等;兼有此新式样,如天球瓶、弦纹瓶、石榴樽、太白樽、花浇、花盆、葵花洗及菊辨壶等。菊辨壶为支钉烧制。有冬青釉及蓝釉品种,是遵奉雍正皇帝旨意制作的。
仿定窑——这种仿宋代定窑和白瓷,胎体白中泛黄,质较疏松,似浆胎、印、刻暗花,釉面微显不平的桔皮样,开有细小片纹。釉面和工艺虽大致具有定窑风貌,但器型、纹饰多具本时代特点,见有三犧(樽)瓶、洗等器型。除仿白釉定窑外,亦有仿紫金釉定器的。
炉钧釉——为此时始烧的新品种之一,仅两次入窑烧就的低温釉,具有仿钧窑的釉色。釉中掺有粉剂,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开细小片纹,其结晶体呈深浅不一的红、蓝、绿紫、月白等色(如同铅釉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溶于一体,组成各种长短不同垂流條纹,有的垂直,有的弯曲,还有的似山风云气,与斑点交混一起,布满器身。其中灯笼樽、开球瓶、玉壶春、缸、缽等器物上,斑片较大(按自然顺序排列),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梁穗色,因之常称其为“高梁红”。雍正一代都保持这一特征;乾隆初期虽有短暂持续,但己逐渐蜕变为交织的蓝、绿、月白等色。对于雍正器和乾隆器易于相混的文玩小品种,除对器型风格秀美与否进行比较外凡要应以釉中有无此种泛紫“高梁红”作为断代的依据。
炉钧釉器底、口里的釉面,都 与器外壁釉面相一致。底足涂釉或不施釉;涂釉的圈足内底面阴刻四字篆书款识,并有釉汁垂流。胎体较轻薄,胎际覆黑色,足脊尖窄而整齐,亦为其时代特征,由于突出纹饰,因而少有装饰;有的瓶、樽、盆、缸类器物,颈部、腹部起棱或凸起弦纹,常有对称弯曲的如意形耳或兽衔环铺首。除与仿钧窑和窑变等釉相同的器型外,多见的造型还有锥把瓶、胆瓶、纸槌瓶、撇口扁腹瓶、如意耳葫芦瓶、莲蓬口长颈瓶、一统瓶、盘口小瓶等等,并且多有秀巧的小品。此类器无款者较多。
窑变釉——和“天蓝仿钧”一样,亦为雍正时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唐英在优秀工艺师的配合下,重视试烧,他除派吴尧圃调查钧釉的配制法外,还深入各工艺环节,反复实验和创新,改进传统的烧造工艺,使仿古的铜红窑变釉,从造型、装饰到釉色各方面都精美绝伦,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由于以铜红釉为主的窑变釉中,还含有其他多种金属元素,经过烧制中的氧化还原,就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流荡的條丝和斑片。这种釉面有“火焰青”、“火焰红”的美称。其中有红色,又可细分为珠红、火红、桃红、粉红;蓝有浅蓝、黑蓝;紫有玖瑰紫和胭脂紫;绿有艳绿、松绿、翠绿等等。雍正时期器口部内里釉面,有明显有时代特征,即均为润洁的月白色,或杂有浅蓝的细丝纹,所施釉汁有的如激流瀑布汇集到器心形成旋涡状,有的结晶成奇异的花朵。器物口部的釉色除月白外,偶尔有酱黄色或黄褐鐵色;底部多施深浅不一的酱釉,或泛黄,或泛白,或泛青绿色,底釉大多平整光润,也有的凝聚成块状散布于釉中,仅釉质疪病。民窑器以砂底为主,也有酱黄釉底。官窑器的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款,体式大致相同于天蓝仿钧釉品种。
釉面所开片纹自然,釉汁偶有垂流至足边的现象,这类器物须经加工磨光处理。其烧造方法有三:一为垫烧,足部垂釉大都经过修磨;一为扣烧,如仿古的匝等芒口之处也有修饰;一为支钉烧的洗类,钉痕大小不一,釉质于支钉囤集较厚。
窑变釉瓷,除仿古的器型外,还有许多新颖的式样,仅管千姿百态,但都具有轻巧俊秀的特色。器物上有的塑贴简单的装饰,如凸乳钉、弦纹、凸棱、出戟、如意飘带、云耳、象耳等。
雍正窑变釉仿钧釉的作品,造型、釉面力求逼真,具有较高水准。官窑器署款或民国器时代特征明显者,很易辨认,但仿宋鼓钉三足洗、菱花洗等,其规格大小、釉色、底部酱釉和刻有数字号码及支钉痕等,都与真品并无二致,甚至宋钧釉面中的蚯蚓起泥纹,也能仿得逼真,从而给鉴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不过只要牢记和掌握器物制作的时代特征,认真比较,还是可以区分的。雍正器的釉面较之宋钧器平整、条纹细,釉面光亮。
淡黄釉——雍正时创烧,为杂有粉质的乳浊彩釉,比浇黄釉更为浅淡,似蛋黄色,又名“蛋黄釉”或“西洋黄”。器型有观音瓶、莲花折腰盆及盘、碗、杯、碟等。此品种延续烧制至嘉庆、道光年间。
粉红釉——其色浅淡犹如桃花,为此时低温釉的新作。传世品罕见,仅故宫博物院藏有蒜头圆口小梅瓶、造型和釉色极佳。
五、胎釉特征
雍正时,瓷上选料精细,研粉、澄桨、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结火候过度,因而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胎薄体轻,可与明代永乐、成化白釉瓷媲美。迎光透视,胎体莹润无暇,有的略显淡青色(明代多显红润)。大器胎体也能匀称一致。不願厚重;小件器物轻巧玲珑,如琺瑯彩三友橄榄瓶、雉鸡牡丹碗、胭脂水釉小杯等,胜似永乐时的半脱胎器,从里面透视过器壁,依稀可见另一面的纹饰。一般为坚细白胎,也有浆胎。
仿古代名窑器的胎体,与宋器那种黑灰色颇为近似,所以被称为“铁骨大颧”。仿汝器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取色,文献中比之为“铜骨之汝”。
无款的民窑器,胎体匀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
釉质莹润,表面光洁。青花器的釉面,有的呈现桔皮纹,意在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有的积釉较厚,呈云雾状,谓之“朦釉”,俗称“唾沫釉”。
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釉有厚薄,为白色或青白色。常见闪青的白釉,在器底与足里折角处施釉较薄,尤有玻璃质感。彩器和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为粉白细釉。康熙晚期那种如嫩竹一样的硬亮青釉,在雍正的彩器中也时有所见。白釉器釉面光细平润无皱纹,似永乐甜白釉面,但迎光透视胎体呈青白色。浆胎仿定釉粉白,凸釉不平,釉质疏松。&&
六、鉴定要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雋秀尔雅,小巧玲珑。典型器物很多,以盘、碗、杯、碗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类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适度增减,即成一种风姿娉婷的新式样,以仿古名窑器为最。
3.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显厚重。
4.釉色品种繁多,历史文献所载有五十七种,与现有实物均能吻合。因此鉴定时,可将此类作品的时代定为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间。
5.釉面有桔皮纹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青花器釉面亦有干净光润的一类,色调为青白或粉白。器口仿照康熙时加涂一层白釉的器物,有粉青釉、蓝釉、天蓝釉、仿哥釉的橄榄瓶、双耳瓶、太白樽、砚、洗、炉等。
6、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晕散的青花尤具仿宣德的效果,有意识地用笔重点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7、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琺瑯彩画面中所绘的人物景致,都明显缩小。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民窑中粉彩器粗细并存,大量制作,己取代清初以来五彩器的主导地位。
8.纹饰有工笔画的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涂酱釉、蓝釉、黑釉、褐釉等多种装饰。仿古色釉器,其足际与釉面啣接露胎处有黑色的一环线。
10.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民窑器有的瓶、杯类,足部高深外撇,足里无釉,多有旋痕;马蹄折腰式盘、碗之类,不仅口面增大,器身较矮,而且足部也放宽大,端庄稳重,为一代之典型器物。仿宣德盘类的圈足多数为斜坡式,足脊外滚圆如“泥鳅背”状,修胎光滑洁净,偶有旋痕。瓶、盘类的砂底细腻光润。
什么是收藏?“收”的是朋友,“藏”的是友谊。什么是玩藏?“玩”的是东西,“藏”的是心态。玩玉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简单与否往往在乎一心。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雍正时期瓷器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