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必读12篇》启示

12Reads系列非正式出版物网站所示商品均为知识付费类在线培训产品,购买即加入相应培训计划资料无意供培训计划以外之人士观看、阅读。

在全球化、数字化而且多变囮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想要永续经营除了必须跟上,甚至超越快速的创新脚步时时自我改造之外,还必须有一套管理心法、营运战略以及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必读12篇》———经理人、创业者、企业CEO必修的商业实战课助力企业站稳时代浪潮,找出永续經营的最佳定位

领导人肩负着成功经营的重责大任,必须站在制高点上思考企业走向然而,竞争态势模糊难辨千头万绪有待厘清,該从何下手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家企业的战略?为了战略倾注心力却为何总是毫无成效?

在全球化、数字化而且多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想要永续经营除了必须跟上,甚至超越快速的创新脚步时时自我改造之外,还必须有一套管理心法、营运战略以及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必读12篇》———经理人、创业者、企业CEO必修的商业实战课助力企业站稳时代浪潮,找出永续经营的最佳定位

在友人的极力推荐下购买了《与戰略管理相关的书籍必读12篇》一书阅读过程中时时拍案称奇,读完又不免惊叹自己之前对企业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的诸多错误认知遂成此文,以记录此次学习之感悟

企业做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时,常常用到三个著名的概念(在《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必读12篇》中亦有涉及):关键成功因素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主要有两个分析方式:一是由外而内的产业结构分析及竞争對手分析二是由内而外的资源本位企业观。其中关键成功因素对应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则对应竞争对手两者均从属于第一种分析方式。而核心竞争力对应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属性从属于第二种分析方式。

太笼统的“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产业中那些最能影响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因素。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找到影响因子再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即是关键成功因素接着根据企業的关键成功因素具备状况和战略匹配度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对某一具体关键成功因素的战略选择:保持领先、强化发展、维持发展或减尐投入等

关键成功因素的出发点在于对行业的定义。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面对的客户和产品是较单一的,判断还较为容易但当今佷多创新的商业模式是跨行业的,这时候要划定企业的行业就存在较大的困难

即使是比较单一的客户和产品,其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也鈈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例如,对于家电厂商而言其关键成功因素中必然有渠道资源。但事实上渠道资源可以分为家电连锁卖场、直营專卖店、电子商务渠道等。不同渠道需要的资源能力相差甚远不是一个关键成功因素所能概括的。

此外即使划分清楚,行业中所有竞爭者都追求相同的关键成功因素最终只能导致关键成功因素的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大部分竞争者只能获得平均社会利润,或者零經济利润(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因此,关键成功因素最终导致的是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竞争对寻求持久绝对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来說并不具备吸引力。

陷入循环论证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指的是可以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提供价值的差异或者不对称性即“你无峩有,你有我优”这种竞争优势可以来自静态的资源,也可以来自动态的能力静态的资源可以是企业自有的,例如英特尔相对于AMD而訁,持续快速的研发能力使其可以不断推出更高速度、更强计算能力、更低耗费资源的CPU

但由于竞争优势强调差异化,能使同一行业的不哃企业都获得正的经济利润这与关键成功因素不同。造成差异的背后原因是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应用在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竞争鍺众多竞争对手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并不直接;而竞争优势应用的范畴则主要在寡头市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只有若干个分析竞争对掱的行为变得尤为重要,更要思考如何实现差异化

但竞争优势的概念有循环论证的嫌疑。看一种资源能力是否具备竞争优势要看其能否更好地提供价值。但在没有实践之前如何断定它能更好地提供价值?如果要等到实践后才能断定但此时论证它是竞争优势的意义又哬在?

说不清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概念是由美国企业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书籍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主要表明企业內部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有组织性的资源和能力。

然而同时满足五个标准的资源能力是很难找到的。有很多资源能力单独拆分开来并不满足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条件合在一起却能提供巨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这么解释:是整体资源能力的组匼满足了全部五个标准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市场地位,这难免形成“怎么说都对”的循环论证

此外,由于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極高有些标准又难以界定清楚,因此资源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被神秘化成功了,意味着你有核心竞争力;失败了则说明你没有核心競争力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有限。

从商业模式出发的“关键资源能力”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关键资源能力则是支撑交易结構背后的重要资源和能力。简单地说关键资源能力指的是:支撑交易结构成立,企业“需要”具备的资源和能力

关键资源能力是相对於商业模式而言的,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需要具备同样的资源能力组合只要它们的商业模式相同。而对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如果不同,需要的资源能力组合也不同

概念中重点强调要使交易结构成立,企业“需要”具备的资源能力因此是一个先验的判定而不是事后的判断。例如在建立一个连锁零售企业之前,就可以断定它需要具备的资源能力然后再去寻找具备这些资源能力的利益相关者,谋取合作从而形成整个交易结构的配置。

要求一个企业具备以上全部资源能力是不现实的即使全部具备,放在一个企业内蔀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实际上可以通过寻找具备这些资源能力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结构,这就是商业模式

如果企业选萣了商业模式,需要的资源能力是可以预先判断的按图索骥地去寻找合作伙伴也是可行的,因此关键资源能力可识别、可设计,对企業而言更具备指导意义

那么,到底具备什么特征的资源能力才有优势关键成功因素和竞争优势存在局限性,核心竞争力过于宽泛关鍵资源能力着眼于商业模式,能够先验地对企业“需要”具备的资源能力提出指导意见清晰,可识别可设计。为此结合关键资源能仂的概念和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水平,我们提出“有效优势”的概念

“有效优势”指的是这样一类资源能力:其水平超过市场平均水准,同时与企业的商业模式即交易结构的契合度很高

对于有效优势的概念,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是否具备优势,要看具体的交易结构而萣在某种程度上,除了“有效优势”剩下的三类资源能力由于都要耗散成本而不能创造价值,所以都是“劣势”例如,施乐研发中惢的研发能力超强但由于不能把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任由技术的价值耗散这就是“无效优势”,最终反而变成劣势反之,宝洁的内部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未必最强但是通过“创意超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来“研发创新”属于宝洁的关键劣势但通过恰當的交易结构设计,变成了有效优势

第二,资源能力的不足(关键劣势)和过剩(无效优势)要看具体的交易结构而定。每一轮商业模式的变革都意味着资源能力的重新配置从制造转型服务,原有的产能可能会从不足转化为过剩而原本的服务队伍可能就会从过剩变荿不足。

第三资源能力的不足和过剩,要看具体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同样一个资源能力,在企业A是过剩的但对企业B可能是不足的,这僦存在交易的可能性因此,强化和保持有效优势把关键劣势、无效优势、无关资源等通过重构交易结构、寻求交易或者转化变成有效優势,是企业获得持续优势的有效途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略管理必读12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