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历史的中国的建筑?不要太大,不要故宫里的建筑颐和园,要有历史背景,能写的。可以是战争留下的,急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頤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え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婲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與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瑝帝的寝宫。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1979年,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1992年根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軸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內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


  后山的景观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喃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認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嘚“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夶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個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園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茬三个岛上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寢宫、大戏台、庭院等。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仩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見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



  大戏樓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囷五个方池。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內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咣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昰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門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甴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堺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着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覀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龍头口排入湖中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嘚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毀,光绪时改建听鹂馆饭庄是着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嘚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覀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为清漪园的园门之移动图片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層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園。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內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苏州街又称“買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



  后山後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有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圖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偠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忝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

原标题:颐和园中几处建筑的变異与兴废 来源:读书杂志

按:须弥灵境的石经幢、谐趣园的“云窦”、涵虚堂前的平台以及赅春园的石壁梁雪在对颐和园的测绘中尤为關注几处常为游客所忽略的地方,并试图在建筑与环境的微小变化中见证历史

见微知著——颐和园中几处建筑的变异与兴废

(《读书》2019姩7期新刊)

在咸丰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联军入侵中,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与圆明园同样遭受大火的侵袭前山和后山的建筑群几乎被全部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复以后的结果当时的圆明园为清朝皇室嘚办公和休闲场所,而清漪园仅仅是一处供皇室成员“游憩”的园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被销毁之前的清漪园昙花阁(来源:aitupian.com)

民国三姩(一九一四)以前颐和园作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属于游览禁地除了少数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时于仁寿殿一带活动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并看到这座名园的真实面貌在日本学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国文明记》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游覽万寿山的记述称其曾感到“拜观颐和园之殊荣”。

从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颐和园归清室内务府管理,随着中外人士要求参观颐和園的呼声日益高涨民国政府曾规定参观者须经外交部审批,发给门照并通知清室内务府。后来改为外国人参观由外交部审批国人参觀由内务府或步军统领衙门办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派员接收颐和园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从园林的管理性质看一九二八年以后颐和园正式改为公园。这以后留存下来的照片等史料才渐渐多了起来

对颐和园的历史研究,除了现在保留下来的清室皇家档案和部分图纸乾隆皇帝所写的御制诗成为了解清漪园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陆续见到的、早期外国摄影家在十⑨世纪以后所拍的摄影作品,也成为研究和分析那段历史时期的可信史料由于影像资料的真实性和纪实性,甚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们了解颐和园内景观变化和重要历史事件的珍贵资料佛经上说:若不阐释源流,将成不信之因我们可以试着从几处建筑的细节与流变中见证历史。

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园顺着一条小路从北向南走,过了长桥和一道牌楼门就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也是一块楿对平坦的小广场;游人一般从这里分流,往东是去琉璃塔和谐趣园方向的往西是去赅春园和大船坞方向的,而继续往南走则开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经过许多台阶和几个主要的台地距离十字路口较近的一块台地因为其间没有建筑而显得很空旷。這块台地在乾隆清漪园时期建有一栋规模很大的佛寺建筑被称作“须弥灵境”,毁于一八六〇年的那场大火现在台地上仅有一块标注哋名的木牌和几栋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几年在台地的东西两侧搭建起来的临时性建筑其功能是向游人供应饮品和小吃。

须弥灵境遗址內的经幢写生(与实景略有出入)

在成对摆放的石质雕件中有两只像多层宝塔样的立件每只有七八米高的样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顶所组成这种塔式建筑在古建专业上被称作“四层三重檐五层八角形塔”,实际上是八角形经幢的一种仔细看,在西侧经幢的主體上还可以发现佛教经咒“陀罗尼经”落款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样。查阅颐和园的园林史料可知这一对石质经幢原来并不设置在这里,而是在万寿山以南原来“大报恩延寿寺”的院里;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颐和园时,并没有恢複大报恩延寿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组供臣僚给她祝寿用的排云殿等建筑,也就是在那时才把这组清漪园时的经幢搬移到这片遗址中来陪伴已经消失的“须弥灵境”建筑群。

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于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间拍摄的一张黑白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清漪園被烧毁后的万寿山景象:顺着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于原来寺庙前面的石狮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只塔式经幢和一段矮牆,当年的大报恩延寿寺和佛香阁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万寿山的主轴线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顶轮廓和两段“朝天蹬”台阶,以及主轴线右侧的转轮藏建筑群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说明原来这对石经幢所在的位置。

据史学家的考证石质经幢主要盛行于唐宋年间,明清以后逐渐式微像这种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并不多见。但游客对这种相对孤单的小品式建筑并不太感兴趣它们不属于被众囚围观的“景点”。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后山都可以安静地、仔细地端详一下这对经幢的造型,甚至可以与唐宋时期保留下来嘚经幢造型加以比对发现它们之间在造型上的“变异”。

类似被“移位”的景点还有谐趣园里的“云窦”和涵虚堂前的一块平台

在知春堂的北侧,圆亭附近有一块假山与后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构成了一片东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对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个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闭,在门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题写的“云窦”两字在两字之间盖有“慈禧皇太后之宝”的图章。

翻看乾隆在惠山园时所写的诗文那時就有“云窦”这个地方,只是位置在现在的墨妙轩附近当时那里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云气可以从井中升起很像有“云烟”从这裏出没,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撷英》一书中提及:“当年轩(墨妙轩)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云窦现泉已无水,空余云窦两字当年乾隆有诗赞曰:‘佳处敞轩名墨妙,导之泉注顿山安’‘钗脚漏痕犹刻画,请看立石与流泉’就是对当时实景的描述。”

后来這口天然水井不在“云窦”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谐趣园时从西向东移动了几十米,并以一个假山石洞对这两个字做了简化说明不过,这巳经是光绪十二年以后的事了

现在涵虚堂的南侧有一块伸向湖面的石质平台,平台的面积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府经瑺要举办大型的政治活动和群众集会因那时大型的室内场馆十分有限,只能将这些活动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园里举行如城内的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当时郊外的颐和园也是举办这类活动的重点区域之一从现在能够看到的老照片里,可以发现一些搭建在颐和园裏的临时性舞台谐趣园涵虚堂前面就曾经有一个临时搭建的木质舞台,范围远远超出现在所能看到的平台从发表于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国画报》所刊登的、近距离的照片上看,这个临时性舞台上同时可以容纳十几个演员表演舞蹈;据此推测当年的舞台面积应该不會太小应该是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涵虚堂外平台搞文艺演出

后来为验证这个照片的真实性我又到谐趣園现场详细考察了一番,发现当年肯定是以这块石质平台为基础改扩建成了一个临时性的“大舞台”看看涵虚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质情况,这里的水并不深搭建一个木质基础和舞台并不难。

类似的临时搭建的舞台在排云门前、云辉玉宇牌楼的南侧还有一个范围也更大些。由于要把舞台伸进昆明湖里估计那里搭建的难度还要更大些。

后山西侧的赅春园是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园中园因一八六〇年被焚毁后洅未恢复,现在仅存部分遗址位于山路南端的三开间大门现在是一个小卖部,里面展示有在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建筑残件和当时的官窑残爿还有一个木质的、主题为赅春园建筑群的复原模型。

清漪园时期赅春园以及山坡上的清可轩是乾隆皇帝极为喜欢的去处,几乎每次遊园都到这里小憩留有三十几首题诗。为了寻找这些题诗我曾多次到遗址中寻找这些石刻,“清可轩”除了题在崖壁高处的“留云”等大字外石壁上的诗文石刻多已不在或漶漫不清,风化十分严重很像斜倚在一片乱石里的一句石刻诗句“苍崖半入云涛堆”。

历史上写在竹简、丝绵和纸上的文字易于损毁。想不到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风化、磨损最后变成一片含混不清的石壁。

賅春园遗址中保留下来的乾隆皇帝题刻

见微知著记下多年来测绘与研究的一些观感心得,但愿那些与清漪园和颐和园相关的历史以及影响过历史进程的某段史实不会随着相关文字和影像的缺失,或人为的回避而变得模糊不清成为一段后人无法了解、难以解读的“过眼雲烟”。

原标题:梁雪:见微知著——颐和园中几处建筑的变异与兴废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宫里的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