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中哈定预测的未来世界作文是怎样的

《银河帝国·基地》: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 简书
《银河帝国·基地》: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在两百余年的科幻史上,或许只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得到过这般俾睨众生、目空一切的评价。
《银河帝国·基地》三部曲
七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早已进步得面目全非。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的科幻小说,竟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能够超越基地系列的作品,科幻三巨头的另两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没有做到,以克拉克为偶像的刘慈欣同样没能做到。对于以上评价,十年前第一次翻开《基地》系列的我是不敢苟同的。大段的对话、难记的人名、单薄的人物形象、看似并不那么曲折的情节,还缺乏科幻的硬度…几次捧起书,都悻悻地塞回书架。同样是十年前,《三体1》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我作为三体的第一批读者,一直追到六年前《三体3》面世,比雨果奖的评审们早了五年,就把这部作品定位为“神作”。当时的想法是,科幻小说的巅峰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就像冯小刚在《功夫》里的那句台词一样——“还有谁?”拔剑四顾,同一时代的作品里,似乎确实没有谁了,可阿西莫夫几十年前的古董作品,仍然伫立在那儿,并没有在《三体》的光芒下黯然失色。“基地三部曲”和其后的“机器人系列”,并称为“科幻圣经”。直到今年我第二次打开《基地》系列时,才终于能稍许理解,为何这部作品配得上“圣经”二字的分量。“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三本。我刚看完了前二本,就迫不及待地想来写些书评,实在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是十年前完全没有的体会。有些书,确实得到合适的年纪看才行,如果缺乏理解力,那对于经典名著而言实在是暴殄天物。《基地》系列的故事梗概很简单——历时一万多年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言未来银河将经历一段三万年的黑暗时期。谢顿通过建立基地等一系列基于“心理史学”推演出的关键举措,目标将黑暗时期大大缩短为一千年。《三体3》里曾有过一个经典难题:地球如何向宇宙发出安全声明?当时苦思而不得解。相比之下,《基地》抛出的这个问题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通过银河系中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在对银河系产生任何影响之前,基地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对于一个没有武装力量、没有资源、没有财富,只有一堆科学家的小星球,用什么办法来应对周围虎视眈眈的恶邻的威胁?以下涉及轻微剧透,慎点:“心理史学”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兵不血刃。前两次谢顿危机,都被市长哈定领导解决。第一次危机,恶邻安那克里昂星球以武力威胁,在端点星上驻军以控制核能。哈定拜访了周边四王国中的另三位,指出安那克里昂获得核能之后将对它们造成巨大威胁。一周后,安那克里昂收到了来自三王国联合发出的最后通牒,不得不就此撤军。第一次危机被化解,哈定也因此得到了原本属于百科全书委员的对端点星的控制权。第二次谢顿危机,形势更为严峻。安那克里昂新收获了一艘帝国战舰,实力大增,超过了其它三个王国的总和,平衡被打破,基地面临武装入侵的威胁。哈定孤身赶往安那克里昂,在敌人的老巢谈笑风生,原来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三十年来,通过和四星球的贸易交易,基地同时向其输出了宗教信仰,以此占据了意识形态的至高点。然后通过宗教的渠道保证教会的自治权,掌握对尖端科技的控制权。科技赋予宗教展现“神迹”的机会,让宗教信仰牢牢控制了广大人民的精神,以此为基础所创造的权力,全面压倒了王权和行政权,在哈定需要的时候,轻松地反戈一击,不仅化解了第二次危机,也让四王国从此彻底成为了基地的附庸。第三次谢顿危机时,距离基地更远的星球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入侵的危害性,在意识形态的战场做好了充分的防守准备。在哈定功成身退之后,基地的第二位英雄:马洛出场了。行商身份的马洛,早已意识到宗教入侵的局限性,转而通过基地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对各星球以技术输出的方式进行经济渗透。产品贸易不仅无害,还能为国家和民众都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和宗教不同,政府很难阐述其“入侵的危害性”。于是,基地和各星球之间纷纷建立起贸易关系,且是以基地输出为主的贸易顺差。在这样的基础上,任何星球与基地之间的战争,都将面临本国经济崩溃的可能,和以此导致的政局不稳、民众反叛的大风险。基地因此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次谢顿危机化解。剧透完毕。在解决危机的方法论上,基地两任最高领导人哈定和马洛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会让对方采取没有把握的武力途径,自己却神不知鬼不觉地掌握了胜算。”哈定说:“暴力是无能者最后的庇护所。”可惜以《基地》作为自己组织名称的本·拉登,并没有理解阿西莫夫的这句话。前三次谢顿危机的解决,似乎也暗合了人类世界斗争模式的步步升级。从最初纯武力时代的合纵连横、尔虞我诈、相互制衡;到宗教信仰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之后,将战争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并通过科技的先进性对宗教信仰进行支撑以获得力量;再到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突破了宗教所能掌控的范围,导致宗教的控制力减弱之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军事和政治形态下的世界图景——《人类简史》里提到,真实世界的194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经联合国承认的独立国家遭到征服而灭国——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时,似乎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可能性。前三次谢顿危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由某位“英雄”领导而获得了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迂腐不堪的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没有出现马洛这般智勇兼备的行商,而是其他继续贯彻哈定既定方针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这三次谢顿危机,是否无法被化解?谢顿的心理史学所描述的未来历史的相对必然性里,个人英雄主义所起到的作用所占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同样的问题,我也常在真实的历史中思考:如果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李斯和赵高三者中有任何一人没有成行,秦帝国是否可得以延续?如果诸葛亮听魏延之计,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蜀国是否可能以弱胜强?如果岳飞硬扛十二道金牌,攻灭金国,宋朝是否可以避免被异族屠杀的可能?如果天启多活几年,或是军事白痴、伪民族英雄袁崇焕没有机会上台,明帝国是否可以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至于被清朝拖累几百年?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产生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去?我们所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指向的是历史必然性。偶然事件即使不发生,其替代事件也会发生,会把历史导回到同样的方向去。旧制度会被新制度所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会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等等。但这个论述的范围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只包括了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每个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制度等历史特点,而无法包括其它繁复的历史“现象”。以《基地》为例,唯物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或许只能预测腐朽的银河帝国将会毁灭,并被具有新制度的新帝国所取代,但它并无法预测,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之间将历时多长时间——这恰恰是谢顿的“心理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阿西莫夫建立的“心理史学”,所依托的历史必然性比唯物主义更为强大,不仅范围更广,精度也更高。然而,这种程度的“预测未来”,真的是可以实现的吗?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类个体自由意志的不可预测性。《三体3》的开篇里,杨冬用超级系统模拟地球生态和宇宙发展状态。如果谢顿的心理史学成立,那么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模型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杨冬所做的实验所导向的结果是模糊的,原因正是以人类为代表的智慧生物的干扰。智慧生物会改变外部环境、影响自然规律,三体里描述的那些神级文明甚至可以改变物理规律、数学规律……当这些改变建立在个体的不可预测性上时,这个模型显然会是失败的。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就好比即使微观层面具有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铁律,但并不影响宏观的物理定律所起到的规律性作用。个体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扰动,会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所共同搭建的数学模型中被大幅削弱。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横空出世,让基地凭借其自身预设的科技优势和其它能力,度过一次次谢顿危机。用《基地》里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读到这样的话时,无奈的心情和《基地》里银河帝国的将军里欧思是类似的:“那么,我们都被紧紧捏在历史必然性这个女神掌心中?”人类引以为豪、无比珍视的自由意志,在历史维度下竟然如此一文不值?千千万万人类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必然性所操控的傀儡戏?那我们人类作为个体,还有什么意义?好在,阿西莫夫并未让我在“历史必然性”的漩涡里失望太久。个体的不可预测性,终于挣脱了心理史学既定的轨道,让谢顿对第四次危机的预言彻底失败。这个关键的个体,叫做“骡”。他是一个突变种,具有洞悉人心,并控制人心的超能力。当谢顿再一次于预计的谢顿危机时刻现身于穹顶时,他所预言的“过分不守纪律的外围团体对抗过分集权的中央政府”的危机并没有出现(因为已经被骡扼杀了),出现的是骡具有压倒性的大军。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基地,全面沦陷。骡的出现,正中“历史必然性”的死穴——“心理史学只能预测几率,无法确定任何事。凡事都会有失误的几率,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几率会以几何数列的方式增加。”心理史学和基地计划就此失败了吗?伟大的谢顿(阿西莫夫)技止于此了吗?当然不会。《基地》的第三部《第二基地》,所要解决的正是骡这样的个体不确定性对历史的扰动。“第二基地比第一基地更为重要。它是谢顿计划真正的关键、真正的主角!”怎样应对骡的超能力?如何应付像骡一样的其它不确定性个体对历史必然性的干扰?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将是怎样的关系?人类历史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夹击下将何去何从?——我对接下来的《第二基地》,充满了期待。
简书签约作者 | 写有深度的书评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
微信公众号:乐之读(leduji)
写有深度的书评
拒绝浅薄和庸俗
展示名著的魅力
探寻思想的本质
理想的螺丝钉,真的存在吗? 一、一个超越了偶然与必然的设想:从心理史学到基地 艾萨克-阿西莫夫二十一岁那年,心里产生了一个写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小说的想法。他产生这个想法是一个偶然,却也可以说,是因为他读过的史书,写过的科幻,所修的专业共同促使他有了这个灵感,那么,这又可以称...
一、序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名字就意味着科幻小说。一生著作超身的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科幻作家,不论从编年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以及影响程度来说,他都无疑是配得上这一荣誉的。与我而言,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段高中时期的无数日夜,废寝忘食捻着小小的MP4看叶李华先生翻译...
中文版序:1997年已近岁尾时刻访问美国,有机会和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晤谈。我告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同行已将他的新著《大棋局》译成中文,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听后非常高兴,并希望向中国的读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布热津斯基博士一再强调发展美中关系对世界和平与...
一、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是阿西莫夫的伟大科幻作品。作者自己也没想到从1941年开始,陆陆续续写出了七部作品的“基地”系列。故事内容与“银河帝国”“机器人”两个系列交相辉映,构成二十世纪科幻的基石。科幻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星际穿越、太空殖民、人工智能都是那个时代随着太空竞赛...
这个主题倒不是第一次写了,比如上次就写过一篇《1984奴役基地》,就兼顾了《1984》、《通往奴役之路》和《基地》系列。 这次之所以打算再写一篇东西,是因为前阵子看到有人给基地系列写续——这当然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国外的《基地之家》里各种外传续集应有尽有,一些最受推崇的还出...
大概两年前,接触到这个偏正短语“有意思的人”,顿时感到人生充满了盼头,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愿意终生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有意思的人,一个有故事可以与别人分享的人,一个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我的哲学是,人越成长,经历的越多,会越宽容,因为懂得每个人都有苦衷和难处,也就不那么...
当钱战和易锋到达东宁之后,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5点多了。下了火车,两个人顾不上其他,先去找了一家饭馆,风风火火地吃了一顿,算是犒劳了一下自己同样舟车劳顿的胃。 饱餐之后,钱战问易锋:“你累不累?” “不累啊,怎么啦?” “那我带你在东宁市区逛逛吧,等夜里咱们再回去。” “行啊...
今天接孩子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本来出发的就不早,到处修路受阻,不得已绕行,堵车……比平时晚了半个小时。
今天是我第五次听《炒股的智慧》一书了。昨天大势的跌幅让我开始反思,我的策略确实就像是个新手!关键是到昨天为止我还不愿听取书中的一些建议,是我太急于求财了!!一个非常不对的想法!我准备慢慢嗯定下来!慢慢的来!!!好好的学。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当前位置:
银河帝国 1:基地(被马斯克用火箭送上太空的神作)
银河帝国 1:基地(被马斯克用火箭送上太空的神作)
( 411个评分 )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叶李华
原价? 25.00
纸书? 29.90
多看阅读支持多种设备同步阅读
iPhone/iPad
被马斯克用火箭送上太空的神作,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好莱坞科幻大片《我,机器人》电影原著!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来自本书!
本系列出版60年来,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随着它的读者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袖(如美国总统小布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美国宇航局航天员),而将这种影响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
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span class="autor j-xm-">-为何中国还出不了真正的硬科幻影视 ——从科幻作品该如何定位谈起
近日,新传智库撰写的《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分析了中国的科幻电影市场状况,称中国科幻电影市场历史成绩虽然惊人,但吸金的大多是好莱坞进口片。
导致中国科幻影片成绩堪忧的外因,主要是进口片争夺市场,内因是自身制作水平拙劣。从更严格的定义而言,尽管中国科幻电影的“科幻元年”,早已宣称了至少4年,却基本上依然是空白的。正如当有人问“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是什么?”导演张小北的答复是:“正拍着呢”。
在全球TOP10的电影票房中,有6部是科幻电影,不过,清一色都是好莱坞电影。可以这样说,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的标志。为什么中国的科幻影视,特别是硬科幻电影几乎还是空白呢?就让我从何谓科幻,何谓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定义谈起吧。
什么是科幻(Science fiction)作品?
科幻作品是一种思辨性的文学作品,通常涉及的是想象力的概念,如未来科学技术、太空旅行、时间旅行、光速旅游、平行宇宙以及外星人的生活等。其潜在意义是探索科学和创新,被称为“思想文学”,通常跟超自然,如与梦幻、神怪等相关类型(属于奇幻、魔幻、玄幻等,在欧美称Fantasy)的作品有所不同。
纵观历史,科幻作品旨在创作故事的时候,首先是基于科学的事实或理论。与艾萨克·阿西莫夫、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的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认为:“科幻小说的简洁定义,是基于对过去和现实世界的充分了解,对未来世界符合科学逻辑的预测。”
而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中,对于科幻作品是这样定义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科幻作品属于文学作品吗?
科幻小说当然属于文学作品,不过它又是特殊的文学作品,即和一般传统的文学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举例来说,在科幻的世界里,往往时空的跨度巨大无垠,时间动辄一晃几百年、几千年,一个故事甚至可以跨越几万年;而在空间上,整个银河系还算是渺小的,浩瀚如整个宇宙,甚至多重宇宙、平行宇宙(或称平行时空、平行世界)。因此,有些科幻作品往往不像一般文学作品,需要设计一两个主要人物(所谓男主、女主),来贯穿始终。不过,在硬科幻中(后面再详谈何谓“硬”科幻),必须用至少一个科幻概念贯穿始终。
比如,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小说系列,阿西莫夫的《基地》前后时间跨度上万年,不可能仅以一个人物,或几个主要人物来贯穿始终。阿西莫夫非常智慧地采用了心理史学(注:在心理史学中,未来的历史是完全可以按照科学的计算而得出,量子力学就具有类似的特征,甚至和当下科技热点“大数据”分析也类似)以及“读心术”等,将整个系列故事串起来,给予读者以脑洞大开的盛宴。
这正是硬科幻作品与一般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不客气地说,这可能也正是绝大多数中国影视人,迄今还不完全明白科幻作品这一特点的原因所在。要是用对一般文学的标准(如人物、故事、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为第一要素)来要求科幻作品,去塑造人物、产生矛盾冲突、表现人的命运等等,这在那些描写巨大无垠时空的科幻作品中,显然是找不到抓手的。
“软”科幻和“硬”科幻区别何在?
硬科幻作品必须至少采用一个科幻概念(或元素)贯穿始终,所有故事必须在这个科幻概念的基础上展开,即采用这个科幻概念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或更准确地说,硬科幻是以科技及科学猜想来推动情节)。再以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的心理史学为例:心理史学发明人哈定·谢顿——按传统文学的标准应该是主角,可谢顿只在前传中短暂地出现过(倒是机器人丹尼尔,非但好似《基地》系列中最后的大Boss,甚至贯穿了《机器人》系列),而心理史学这个概念贯穿了《基地》整个系列的七部小说,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心理史学为主来推进的。
而软科幻则往往偏向传统文学,依然以人物、故事、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作为故事导向(即依然着重人文描写),而只是运用一些科幻点来“点缀”,甚至只是说事儿而已。迄今为止,中国已有的科幻影视作品,如果说有的话,基本上都属于软科幻。
值得注意的是,软科幻只要其中的科幻元素的科学基础不成立(即不被当代的科学定律所支撑),甚至稍微偏离方向,往往就不成其为科幻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仙侠、玄幻、魔幻当道的主因之一吧。
以近些年来中国影视中最流行的穿越剧为例:从科学上而言,在同一时空中的穿越,或者时间旅行去到未来的桥段还有可能,但穿越到过去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科学根基,这些穿越剧就只能算作玄幻剧。
为什么中国还出不了真正的科幻电影,特别是硬科幻电影呢?
据统计,中国的科幻作家只有240位,如果在上述那些严格的定义基础上来计算,中国真正的科幻作家更是少得可怜,优秀的科幻作品尤其稀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把文理科分得太清楚了。学理工科的富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可能文笔不尽如人意。而科幻不仅要有科学基础,还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有“科”无“幻”不是科幻作品。而文科生写出来的科幻作品,又往往缺乏科学基础,有“幻”无“科”,也就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了。
值得庆幸的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是中国科幻的基因突变,达到了世界科幻的一流水准。刘慈欣的科学基础扎实,相对论、量子物理等理论基本上都运用到位,而且非常会讲故事。他的《三体》主要是描述太空,可谓太空歌剧,其中有日本作家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的影子,故事创作显然也受到了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影响。
刘慈欣显然也受到了“黑暗森林”理论的影响,所以《三体》(特别是第二部)比较灰暗和悲观,最后人类的前途很悲惨。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刘慈欣的巨大贡献——《三体》填补了中国世界级优秀科幻小说,特别是硬科幻长篇小说的空白。
为什么硬科幻题材在中国影视界依然还是空白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小说可以由一个人完成,影视项目则需要一个巨大的团队合作完成。也就是说,小说能够基因突变,影视创作就需要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高了。而主创团队首先就得对什么是真正的科幻,特别是硬科幻,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在剧本的改编之前就要达成共识。
就拿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而言,他从上世纪30年代尾便开始创作这个系列小说了(注:1939年5月10日,阿西莫夫开始写他的第一个机器人短篇小说《小机》),可好莱坞直到上世纪的60年代后期才确认了电视剧的改编模式,开始搬上电视荧幕;甚至在整整过去差不多半个世纪,才开始将这个系列搬上大电影。
不过,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有后发优势,不该再等半个世纪吧?
那么科幻作品究竟有何意义?
这些年来,在欧美科学家的专访里,最常听到的是他们从小喜爱阅读科幻小说,这奠定了他们追求科学的一生。而所谓科幻,必须是科学“加上”幻想(Science + Fiction),科学是科幻大厦的根基,没有科学根基,科幻无从谈起,科幻的大厦根本无法建造,即科学是皮,幻想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科幻故事的吸引,这个世界可能就会少许多科学家。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科幻的意义——科幻是科学的翅膀,因为有了科学的基础,幻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就像人类曾经幻想登陆月球,结果登月早已成为事实——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的一大步——于是,幻想,在科学的基础上变成了现实。
前文提到,真正的科幻小说,特别是硬科幻小说,必须有一个基于科学的核心(或元素),如阿西莫夫《基地》系列里的“心理史学”、《机器人》系列里“机器人三定律”、刘慈欣《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然后试着去架构一个未来的世界,通过幻想让读者看看未来将会是怎样的。
因此,科幻绝不应“只幻无科”——那样的伪科幻是不可能成就科学的。
也就是说,当代欧美科学家多半是科幻小说、漫画故事的粉丝。欣赏科幻作品与思考科学问题非但不对立,反而还相辅相成,形成了共振效应。科幻作品是科学进步的翅膀,驱动着人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带领人类飞上月球、飞到宇宙深处。
总之,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是生产力,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品的可读性并不会被科学基础(或元素)所限制,可读性取决于科幻作者的写作水平,就好似建筑设计和装修水平,决定大厦能否成为地标建筑……
(本文摘自《发现》10月下旬刊。作者陈思进:《发现》(智库版)专栏主笔、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顾问、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风险投资顾问,著有《金融让谁富有》、《闯荡北美》等著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基地》习题含答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地》习题含答案
&&《基地》复习提纲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何每逢城市内涝,青岛下水道的段子就会闪亮登场?
河南政商参考
阿西莫夫不朽的科幻巨著《基地》第一部中,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安纳克瑞昂王国摄政王温尼斯想征服“基地”,做了精密的策划:一边扣留了前来祝贺国王加冕的“基地”市长塞佛·哈定,另一边派遣星舰前往“基地”发动核攻击。但塞佛·哈定几招便化解危机:反对进攻基地的民众包围了王宫,而在遥远的太空中,星舰司令、温尼斯的儿子雷夫金王子被部下包围、殴打,并被迫通过视讯电话与王宫联系,宣布舰队返航,不会进攻“基地”,因为对“基地”使用暴力,是“冒渎神圣的罪人”。他同时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保证将曾任摄政王的温尼斯下狱,他所犯的罪行交由宗教法庭审判。否则王国的舰队回到安纳克瑞昂之后,会将宫殿夷为平地,并且采取其他一切必要的措施,摧毁威胁人民灵魂的罪人的巢穴……”阿西莫夫在这种情形之下,温尼斯走投无路,只能用核铳轰掉了自己的脑袋。一个小时之前,他刚得意洋洋地宣布塞佛·哈定成为俘虏,“基地”将被星舰征服,自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中,怎能料到如此惊天逆转?逆转的关键,在于“基地”掌握了核心科技,不断地向包括安纳克瑞昂在内的四个王国输出科技,更重要的是,在输出科技的同时,将科技外面包装上宗教的外衣,科技人员都披着传教士的外衣,这些传教士或者来自基地,或者是到基地受过教育的亲基地人员,慢慢地,基地成为四个王国的信仰天堂,谁胆敢发起攻击,就会成为众矢之敌。温尼斯自以为胜券在握,哪里想到对方早已通过漫长的渗透,控制了四个王国的精神,也因此控制了一切。在温尼斯自杀之前,塞佛·哈定给他也给在场的安纳克瑞昂王国权贵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世界图片简笔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