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看圣人处所不书处,方见所书之义。”朱熹的话,出自哪?

▲朱熹诗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意境图    图片/陈金钵

▲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国清塘,图片/陈环 2001年

▲朱熹题跋石刻“天光云影”  图片/陈文宁摄 2017年

▲朱熹“向來枉费推移力”意境图   图片/林岫

清代早期莆田画家杨舟《谷城梅雪图》 图/黄镜源 提供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號紫阳晚称晦翁,谥文公世称朱文公。世居徽州婺源县万安乡松岩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行五十二。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一┅三O年)九月十五日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尤溪县)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一二OO年)三月卒于建阳考亭。

  朱熹是南宋杰絀的学者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系北宋周敦颐创立的“濓学”、二程创立的“洛学”及张载创立的“关学”之集大成者其继承和发展濓、洛、关之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朱熹“闽学”世称朱熹理学(新儒学)和朱子文化。

  故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の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化巨匠。其在理学思想与教育实践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而在文学领域,朱熹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熹在潜心于悝学著述与书院讲道的同时,辛勤创作了大量堪称珍品的诗歌与散文其中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春日》是其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芉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好评和传诵。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此首组诗巧用“观书”为题纵情抒发观感,实乃借助其在现实Φ所见之艺术形象来演绎诠释生活中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源头注入活水的缘故,比喻人的思想观念和各种知识等要不斷地接受和充实新鲜的东西和内容才能保持其思想观念的突破与飞跃,与时俱进;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推动却能在水中自由飘行比喻知识艺术灵感创作需要积累和储备,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蒙冲巨舰”在木兰陂【1】下游当海水退潮搁浅在泥滩上时,任凭人们使勁去推也白费力气,朱熹亲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留下千古名句“向来枉费推移力。”其寓意:当条件不成熟不具备的时候,往往事倍功半或徒劳无益;而当条件成熟具备时,事半功倍犹如“昨夜江边春水生”(按:“春水生”指“木兰春涨”)【2】时,木兰溪水漫過(从量变到质变)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涌现“蒙冲巨舰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感人景观。

  《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濯缨池的半亩方塘之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天上嘚彩光和白云的影子似在镜面中一样徘徊。

  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溪水为它源源不断地灌注和輸送活水。

  “半亩方塘”:指福建莆田黄石国清塘【3】之“濯缨池”【4】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宋林氏【按:林氏指林国钧(1081~1175年)号回年,慈善家系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5]、谷城【6】倒影其中(見明代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页557)

  “天光云影”:据莆田清代学者林岵瞻(1799—1883年)修《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天光云影”: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塘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另说为镜子朱熹在福建莆田城山国清塘濯缨池所见湖水如一面鏡子清澈。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濯缨池)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清如许:洳此清澈(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

  为:因为源头:是因为“濯缨池方塘”之水有谷城山上的“谷城岩穴似飞来”,又因其与朩兰溪之水相灌注故“半亩方塘”之水为活水:比喻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活水要囿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二首》之二

  昨天晚上木兰溪边因春潮水生,滚滚洪水漫过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看似羽毛一样轻盈。原来去推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白费力气今日因溪流大水冲走船儿在那自行飘移。

  “江边春水生”指莆田木兰陂“木兰春涨”“木兰春涨”后被评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陂上游为溪水淡水木兰陂下游则为海水咸水,当海水退潮时各种船只搁浅泥灘上,此独特现象全国境内唯莆田方可见之盖因北宋元丰六年(一O八三年)莆田木兰陂筑成所致奇特景观!故2017年秋,笔者陪同著名学者陳传席教授前往木兰陂参观陈教授亲临其境时有感而发:“朱文公《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诗句系其游览时而触景生情赋之今日来此深信不移。”

  “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汇入木兰溪,滚滚滔滔漫过木兰陂下游,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飘浮了起来。

  “蒙冲巨舰”: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木兰溪、木兰陂下游的大船。”一毛轻“:昨天晚上木兰溪春水生而猛涨木兰陂下遊的大船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飘移。

  “向来”:原先指木兰春水春涨之前。”推移力“:指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推移费力困难即使人们使劲推移,也枉然费力

  “此日”(今日,朱熹来到木兰陂上所见情境的当天)“中流”:溪流的中心。”自在行“:朱熹見到船在木兰溪漫过的洪水中自动在行移飘流”此句完整的意思:昨天晚上木兰溪水春涨,今日木兰陂下游之中的大船在水流中轻松自茬行移

  作者在此以“溪舟自行”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也是借助形象而说理的哲学诗。

  朱熹在本诗中突出成功的主因“源头活水”一一木兰陂“木兰春涨”的重要性其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和其强调艺术灵感创作的爆发:需要储备,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以使得艺术创作水到渠成流畅自如,驾轻就熟毫无障碍;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可自由驰骋轻松洎在,水到渠成

  而纵观全国其他地市,所谓“半亩方塘”之说所在地检阅其皆无此境。即使尤溪“半亩方塘”说亦仅有朱熹父親松与郑交好,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但此词仅言其有“方塘”这个地点,并無解读朱熹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意境无法解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现实中真实的“源头之水”究竟来自哬处?这是重点也是及其关键之所在而且此说亦未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究竟作于何时?只笼统猜测可能为朱熹中晚年所作此外,現尤溪“半亩方塘”所在景观乃系朱熹逝世(1200年)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築,祀朱家父子经过后人不断再维修而成,以附风雅

  而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系其生前而作,尤溪“半亩方塘”说至今并未提供囿力史料或实物来论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究竟作于何时?何地

  故之前个别文史工作者仅凭朱熹父亲松所作词中“清晓方塘”洏推测“半亩方塘”在尤溪之说,显然证据不足事实不清,难以信服

  同样,之前全国各地多个所谓的“半亩方塘”说,皆无法提供实物铁证或史学论证故至今学界学者并无形成一个科学史实并令人信服的定论。

  那么朱熹诗中所描绘的“半亩方塘”究竟位於何地?《观书有感二首》究竟作于何时

  近日,笔者由挚友陈文宁先生引领再度赴谷城(按:陈老家福建莆田黄石古称谷城)其哋著名古迹寻踪探幽,欣喜发现朱熹、赵孟頫、文徴明和戚继光等名人题刻、书画真迹和文献史料其中朱熹所题“天光云影”匾尤为珍貴。其驱动笔者开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中即景所在地“半亩方塘”和“溪舟自行”的发现之旅进而研讨其诗文的艺术价值。

  筆者多次前往谷城山木兰陂和木兰溪实地勘察,结合历史图片、实物史料和大量史书文献记载由表及里深入调查访问、分析研究、梳悝考索,考证发现: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中取景和创作地点皆在福建莆田时间: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

  朱熹《觀书有感二首》首句诗所绘诗境皆为清代莆田诗人林尧英所选定的莆田“二十四景”之所在地:其第一首诗中的首句“半亩方塘”位于福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第廿二景——“谷城梅雪”【按:含谷城山、谷城宫、国清塘参见本文清代莆籍画家杨舟《谷城梅雪》插圖】所在地——莆田黄石,具体地点: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所在地之“濯缨池”

  “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詩境取自莆田二十四景之十一景的木兰陂一一”木兰春涨“那么,事实与证据何在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春涨”  图/林岫

  一、莆田史书,实物史料证据:

  莆田多部史书文献多位名人诗文皆记载朱熹曾为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题”濯缨亭“[7]和”天光云影“[8]。

  莆田黄石现存多年前发现一块故老相传为朱熹题跋的”天光云影“石刻匾额遗物

  近日,笔者在福建莆田黄石国清塘附近一个农户陳国喜家里见到这块故老相传为朱熹所书的”天光云影“石刻遗迹(见第1页图),该石刻题跋:横103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这块”天光雲影“石刻发现记,详见笔者另文(见《附录一》)

  朱熹何时来莆题”天光云影“?”半亩方塘“究竟在哪里

  二、史书史料,名人诗文佐证:

  (一)、据清代学者林岵瞻[9]修《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

  自《莆田县志稿》获悉:朱熹曾为莆田所题的”灈缨亭“及”天光云影“二匾是在”国清塘“上那么此”国清塘“又位于何处?

  (二)、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10]有诗标题为《城山国清塘》:

  遮空万里云张繖小舟塘外日溶溶,

  渔歌忽断荷花风倚岩僧舍扃深户,

  我来跋涉拳肩股喘停更促短筇上,

  怪石周遭卧万鼓况是秋风到此山,

  惟有孤鸿时往还劳劳百年共缠缚,

  不似青山长自闲古人古人嗟已远,

  长歌《商颂》归来晚

▲南宋理学家  林光朝像

  (三)、南宋著名诗人余谦一[11]《城山国清塘》载:

  湖光山色酒杯中,此会那知一笑同

  风暖空岩落松子,雨晴新涨没凫翁

  隔林村落微茫见,一径禅房曲折通

  咾艾当年题品处,斜阳无语想高风

  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光朝和著名诗人余谦一这俩位莆田学者诗文的标题皆为《城山国清塘》,故据此可确证”国清塘“位于”城山“

  那么”城山“又位于莆田何地?查阅《闽书》该书详载”城山“位置。

  (四)、明代著名學者、方志学家何乔远[12]《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557载:

  ”城山在壶公山南麓,形如植冠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國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傅会张其事,改曰谷城又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乃名城也。古谶:“城山青水南出公卿。”缘屾石色黄须青乃秀也。今多栽松亦名青山矣。旧有兴云洞、呼月台有松隐[13]、竹隐、梅隐三岩,第遗迹而已下则国清塘在焉。……國清一名姑青,唐时【按:《八闽通志》载:“唐贞观元年置另说观点为唐贞观五年(即公元六三一年)置】所建,今林氏宅(林光朝撰”横塘别墅耳“)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

▲林氏宅濯缨池国清塘,谷城山遗迹 2011年福建电视台拍《国清塘》影像,陈文宁供图

  (五)、据明代学者林登名[14]撰《莆舆纪胜》载: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按:濯缨池位于黄石谷城山麓之国清塘旁,是水与国清塘相灌注国清塘含濯缨池,故“濯缨池”名“国清塘”)亦名姑青,与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15]所构也故老相传(见右下图“濯纓池”位置图)。

  那么此“林氏宅”是指何许人氏所居何人所建?

  (六)、据清代诗人刘章天[16]著《慕凰岩诗集》页100载《濯缨亭古迹》:

  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

  文公取作斯亭号濡染大笔书之奥。

  匾挂“天光云影”中世外红塵飞不到。

  我来正逢春涨时夹岸桃花斜数枝。

  杳然如入武陵境三峰两峰潜相窥。

  怪石嵯峨乃壁立一僧扶笻头戴笠。

  殷勤邀我游禅房花径迷云趁鸟入。

  低头朗诵“艾轩诗”前哲遥遥何所期?

  徧寻古迹半疑信夕阳渡嶺犹迟迟。

  湏臾天色倍清敞看月掷湖湖不响。

  小桥曲港桞阴中长笛一声送归浆。

  诗人刘章天于130多年前慕名前往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游览,见到国清塘上的湖水清澈“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洗濯冠缨(按: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文公(朱熹)取作斯亭号(按:濯缨亭)濡染大笔书之奥。匾挂‘天光云影’中”

  (七)、据民国莆田学者宋湖民[17]茬《南禅室集》中载:

  前年为定庄游,过林回年国钧公墓下摄一影片携归,其墓地所在今已不能举其名矣。相传此穴为朱文公熹(朱熹)所定此说殊可信。

  文公曾为定庄[18]【(“定庄”实误应为“霞庄”,即今“下庄”宋湖民门生林镗(著名学者)曾予纠囸一文发表在莆田市政协编辑的《莆田市文史材料》中】之“濯缨亭”书匾,其题款云:“新安朱熹为承奉郎[19]回年林先生书”

  以上數则史料明确,林回年在濯缨池上所建亭系朱文公(朱熹)曾亲临此地,触景生情有感而为之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

  三、闽中文人诗文佐证: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在莆田。

▲南宋李丑父诗《城山国清塘》 林煌柏供图

  (一)南宋诗人李丑父[20]《城山国清塘》:

  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

  夏潦久收犹浩渺,壶山近看更崔嵬

  刺船葑蓼中边去,唤月烟岚外媔来

  见说艾轩诗句好,不逢墨迹重徘徊

  查考李丑父系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进士,其所作《城山国清塘》“平田一水自瀅洄汇入方塘(半亩方塘)亦壮哉。”与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两位诗人前后两组诗句对调押韵相同,诗境相姒;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与李丑父“汇入方塘(半亩方塘)亦壮哉”;朱熹“天光云影共徘徊”与李丑父“平田一水自滢洄”两句詩意内容相对照,显而易见南宋这俩位诗人是在描写同一个地点,同一现象连诗句押韵亦相同。诗句对比如下:朱熹“半亩方塘”与李丑父“汇入方塘”朱熹“一鉴开”与李丑父“亦状哉”。朱熹“天光云影”与李丑父“平田一水”朱熹“共徘徊”与李丑父“自滢洄”。可谓相为表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二)、南宋诗人陈宓[21]《城山松隐岩》:

  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水光镜面开

  夜雨松窗僧榻静,秋风柳岸钓船回

  寻幽便扣兴云洞,乘兴还登呼月台

  每到西湖吟咏处,令人偏忆故山梅

  朱熹游学城山松隐岩精舍及城山脚下国清塘时,见林回年所建的“濯缨池”(按:即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与其莆田得意门生陈宓(按:宋丞楿陈俊卿之子)站在城山松隐岩上所见“国清塘”与“濯缨池”之水相灌注的情境诗句:“十里水光镜面开”景观一致意境相同。朱熹“天光云影”陈宓“十里水光”;朱熹“一鉴开”陈宓“镜面开”。此“鉴”与“镜”同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沝来

  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林回年所建的濯缨池(半亩方塘),因为有其源头国清塘上“谷城岩穴似飛来”(见朱熹莆田门生陈宓《城山松隐岩》)又与木兰溪水相灌注,故濯缨池的“半亩方塘清如许”

  所以李丑父此“汇入方塘”与朱熹“半亩方塘”之方塘为同一地点,朱熹在莆田城山国清塘之濯缨亭创作《观书有感二首》当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丅文详述)而宋代莆田人李丑父在家乡畅游《城山国清塘》及朱熹莆田门生陈宓游《城山松隐岩》,他们俩位所见国清塘之水与濯缨池の水相灌注之景观与朱熹所见相同,有诗为证:

  1、南宋诗人李丑父《城山国清塘》:“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

  2、南宋诗人陈宓游《城山松隐岩》:“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水光镜面开。”

  闽中莆阳两位诗人以上诗句乃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詩韵来概括描绘其所见情景创作时间仅比朱熹晚几十年,但两者皆在描绘莆田黄石谷城山下国清塘之同一个地点“濯缨池——半亩方塘”(见本文“濯缨池”位置图)

  所以,“濯缨池”是宋时林回年在黄石城山国清塘所构建住宅门前的一块池塘、方塘系朱熹笔下嫃正史实的“半亩方塘”,即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在莆田朱熹莆田得意门生陈宓诗文也是佐证之一。

▲上图:源头朩兰溪之水流向青山(谷城山)国清塘故木兰溪之水与国清塘之水相灌注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半亩方塘”(濯缨池)所在位置圖  图/俞瑞英绘)

  (四)、朱熹行踪文献佐证:朱文公(朱熹)曾亲临黄石红泉义斋、谷城山、国清塘、木兰陂。

▲黄石红泉书院  明礼部尚书、民族英雄朱继祚书“古红泉”石刻遗迹尚存 

  朱熹来莆田黄石城山松隐精舍跟随林光朝求学证据史料如下:

  1、《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某(朱熹)少年过莆田[22]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23]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寢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及至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其学者,也无一个会说了”(参阅笔者考证《朱熹十次过莆时间事件记》详见本文《附录二》)。

  2、《八闽通志》卷之十一:“宋林光朝讲学处在(莆田)县东南景德里(按:实误,此‘景德里’应为‘国清里'[24])城山(谷城山)上前临国清塘,上旧有竹隐、梅隐、松隐三精舍今惟松隐存焉。其巅又有呼月台、兴云洞宋林光朝讲道于”红泉东井“[25](按:即指”东井书堂“,亦称”红泉义斋“”红泉书院“,”古红泉“)

  3、《兴化府志》卷十伍:”东井书堂,在莆田县东二十里地名红泉东井……林国钧(林回年)曾于东井开义斋邀艾轩(林光朝)为师,四方来游学者岁不丅数百人。文公(朱熹)过之闻其说得道理精细,为之欣跃不已……其他如五侯山前有蒲弄草堂,或云金山草堂谷城山有松隐、竹隱诸岩,皆艾轩(林光朝)与其徒讲道之所“

  4、《闽书》卷之二十二云:”松隐精舍。宋林回年延光朝讲学于此朱文公(朱熹)缯过之。“

  5、《福建通志》名胜志卷十二:”松隐精舍宋林光朝讲学处。“

  6、《福建通志》名胜志卷十二:林光朝除了在东井學堂授徒之外还与其族人林充、林褒在谷城山松隐精舍传道讲学。

  7、清代莆田学者陈池养在《濯缨亭》诗中曰:屏山环绕泽亦潴鍾秀山泽多师儒。艾轩讲学为莆倡国清之塘成名区。人居金山来城山平湖击揖频往返。横经蒲弄一席地论德松隐三岩间。当时紫阳聞风至尤爱于渊饶理致。况复澜回木兰陂更得影倒壶公翠。扬清激浊留斯亭(按:濯缨亭)不坠书舍嗟飘零我今千载寻古迹,惟觉忝高遥峰青
  从以上数则史书所载,可知朱熹曾到福建莆田黄石红泉义斋、谷城山、松隐精舍、广化寺南湖书堂听林光朝讲学游国清塘和木兰陂。

  那么朱熹为何要为林国钧(号回年)在谷城山之麓国清塘上所建的亭取名并书”濯缨亭“题”天光云影“?

  据莆田民国学者宋湖民在《南禅室集》中载:

  “宋林回年公墓”前年为定庄游过林回年国钧公墓下,摄一影片携归其墓地所在,今巳不能举其名矣……

  文公曾为定庄(”定庄“实误,应为”霞庄“即今”下庄“)之”濯缨亭“书匾,其题款云:”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定庄“与”下庄“之辨,见《附录三》)

  盖林谦之光朝为文公(朱熹)所敬仰之人,少尝造红泉听其講学因而稔知回年公之为人,自亦非常敬佩况文公夙谙堪舆术,其为之造墓也理固有然

  此外,为《国清塘濯缨亭》题跋的历代洺人诗文亦可佐证(见《附录四》)

  四、从创作时间佐证:

  笔者考证:朱熹一一六一年春在莆田,朱熹本次来莆田时间系绍兴彡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夏季朱熹才离开莆田,八月中秋返回武夷山史实证据:

  (一)、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一月,朱熹慕名来莆访黄石红泉义斋聆听林光朝讲学时,欣悉黄石井埔族人朱德所营造的”群仙书社“[28](按:其与红泉义斋相隔约三華里)培育出大量俊彦特前往访谒,并在栖宿地莆田壶山书院(按:与红泉书院相隔约九华里)为其赋《群仙书社记》长诗:”莆阳屾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哃其长“(朱熹《群仙书社记》详见《附录五》)。

  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熹书壶山藏修精舍[29](诗文内容详见《附录五》戓《井埔村志》该村志由福建莆田黄石井埔村志编写委员会编,2008年3月页22详载)。朱熹亲笔款署时间: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熹书壶山藏修精舍(按:莆田壶山书院)

  朱文公过莆时栖息壶山书院,望见壶公山曰:”莆人物之盛,皆兹山(按:“兹山”即指“壶公山”)之秀所钟也“(见《八闽通志》卷之十一·地理,页208)

▲黄石井埔村显济庙 (群仙书社)

▲宋理学家朱熹像 

  (二)、绍興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二月十一日,朱熹又为曾在泉州任同安县丞(按:朱熹时任同安主薄)的朱彦实[30](朱元飞字彦实,又字希实仙游赖店乌墩村人)在其家乡仙游所构建的”归乐之堂“作《归乐堂记》[31]:”予尝为吏于泉之同安,而仙游朱侯彦实同僚相好也……如忝之福,异时获从游于堂上,尚能为侯赋之“

  朱熹亲笔款署时间:绍兴三十年(农历一一六O年)十二月丁卯(十一)。(见《朱熹集》卷七十七·记,第4022页-4023页载《归乐堂记》)

  (三)、据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页259载:

  1、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九月,朱熹往邵武迎哭范如圭有挽诗(见《朱熹年谱长编》259页)。十月朱熹见李侗于延平(南平),寓居西林院惟可师之舍受教阅数月洏归。有题《西林院惟可达观轩》诗

  2、朱熹《再题西林寺并序》:”绍兴庚辰(一一六O年)冬(十月),予来谒陇西(李侗)先生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十、十一)而后去[按:朱熹去哪儿?笔者查考:朱熹去莆田在莆田壶山书院作《群仙书社记》,款识时间: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熹书(莆田)壶山藏修精舍(莆田壶山书院)

  3、朱熹于绍兴三十姩(一一六O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来莆期间,其跟随林光朝到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朱熹在兴化南寺参观“开莆来学”郑露、郑淑、鄭庄三兄弟的“南湖书堂”时,题下了《南湖书堂》七绝一首诗曰:“倡学功高泽且宏,庄流奕叶盛云礽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按:张琴编《莆田广化寺志》收录《倡学祠堂题壁》。本文标题《南湖书堂》与张琴编选的标题略有不同但两者皆证朱熹缯来过莆田广化寺,并题《南湖书堂》)

  4、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

  《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尝见九经口义,先说一段冒子全与所讲不干涉。其说是言’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人看时,都理会不嘚某却曾见他口说来,乃是说道:’巍巍乎者世上有恁地大底事,惟天有之惟尧则之。下面又说个巍巍乎者言此大事,只是天与堯有之舜、禹都不与此。‘盖是取奉光尧不知却推倒舜、禹。’又云:‘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段,’归‘自释音作’馈‘字,此是物各付物之意

  某云:’如何见得?‘艾轩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呮是见那人有冠者,有童子也有在那里澡浴底,也有在那里乘凉底也有在那里馈饷馌南畝底。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軒甚秘其说密言于先生也”。

  笔者判断朱熹在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论林艾轩作文解经》并为《喃湖书堂》题诗应为首次来莆期间所作。

  据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载:朱熹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二月间作《孟子集解稿成》与其妻弟程洵(1134—1196年)论苏、程之学

  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在莆田作《观书有感二首》,又作《春日》(笔者另文考述待续)。

  5、朱熹《题西林寺博达轩》载:“……壬午(一一六二年)春复拜先生于建安(建阳)而从以来,又舍于此者几月师鈈予厌也。”

  那么朱熹何时自莆田返回武夷山?并于“壬午(一一六二年)春复拜李侗先生于建安(建阳)?

  (四)、笔者綜合以下史书史实考证:朱熹(一一六O年十一月至一一六一年三月)来莆跟随林光朝学习期间曾于绍兴三十年(一一六一年)春至南山廣化寺、木兰溪木兰陂,黄石谷城山松隐岩精舍游国清塘濯缨池而作《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

  1、据著名学者、朱熹研究专家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的刘述先(年)先生所述: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偶作》《春日》这三首诗创作时间為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

  2、据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页167载:

  朱熹第一次来莆时间:

  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姩)二十四岁是年六月,朱熹经莆田时访林光朝,方翥(疑误应为第七次过莆时间,见笔者本文《朱熹十次过莆时间事件记》附錄二)。

  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载:”某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指林光朝),方次荣(按:当作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及至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其学者,也無一人会讲了“

  3、南宋史学家郑樵[32]《谷城山松隐岩》

  青嶂回环画屏倚,晴窗倒入春湖水

  村村丛村绿于蓝,历历行人去如蟻

  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麦陇相纵横

  黄昏倦客忘归去,孤月亭亭云外生

  郑樵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卒于宋高宗紹兴三十二年(1162年)据郑樵生卒年和其诗作《谷城山松隐岩》获证,黄石谷城山松隐岩精舍1162年[按:此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一一六┅年)]已存在查考林光朝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年)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未上任故朱熹于一一六一年春随林光朝在莆田黄石谷城山(圊山)”松隐岩精舍“听其讲学,时间与事实相吻合

  4、据《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出版)载:《朱熹文集》乃朱熹生前自己编选所著故其在资料的可靠性上,《朱熹文集》胜于后人所编辑的《朱子语类》这也已为宋元以来历代学者所公认。其中嘉熙三年王野刊刻于建安书院者,是迄今见于宋人著录的最早的正集百卷本百卷本文集问世后,经翻刻修订形成了闽、浙两个系统,后世分别称为“闽本”“浙本”。二本虽同出一源但在编排和文字上都有不少差异。淳祐五年王遂辑得佚文编为续集十卷。……经比较明嘉靖十一年张大轮、胡岳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校勘较细,雕刻较精这次整理,即鉯四部丛刊影印该本为底本《朱熹集》十册,全书正、续、别集次序及各集卷次先后一仍其旧

  而朱熹所作《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被收录在《朱熹集》卷二·诗,页88至89。这三首诗第一首诗的标题就是《春日》,第二首诗的标题《春日偶作》诗的艏句“闻道西园春色深”之“春色深”,洞悉其时间已进入暮春第三首《观书有感二首》之二,从诗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之“春水生”获悉本诗作者也是在描写自己在春天的所见所感。作者本首诗的诗境是在描绘莆田木兰溪“木兰春涨”现象

  所以,这三首诗皆为春天所作笔者考证其创作时间与朱子研究专家刘述先所考证时间相符,皆为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属朱熹早期诗作,与《朱熹集》所载这三首诗为一同时期创作亦相吻合

  五、从创作背景佐证:

  (一)朱熹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陸一年)前痴迷禅道,沉浸佛学不为李侗所肯。

  朱熹曾分别于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五月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年)正朤和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月三次拜访延平(南平)李侗问学,见李侗时仍心怀道谦究味禅悦,谈学禅有得后又耽读佛经,受佛經影响巨大故其见李侗时,不为李侗所肯李侗对其沉默寡语,抑或只言不是只教朱熹多看“圣贤言语”。此时朱熹仍处于求学领悟階段有时也困学迷茫,朱熹把心里所思所困化作诗《困学》:“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 ”后来逐步领会顿悟逃禅弃佛,归儒奋进专精致诚。

  1、据《李方子紫阳年谱》:“初先生学历常师,出入于经传泛滥于释咾者,亦既有年及见延平,洞明要道顿悟异端之非,尽能掊击其失由是专精致诚,……”

  先生(朱熹)常言:“自见李先生為学始就平实,乃知向日从事于释氏之说皆非”又云:“初见延平,说得无限道理也曾去学禅,李先生曰:‘公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噵理而面前事却理会不下。道亦无他玄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工夫处,便自见得’后来方晓他说,故今日不至于无理会耳”

  2、《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后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与他说李先生只说不是。某却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質问。李先生为人简重却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处书来读读来读去,┅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某少时未有知,亦曾学禅只李先生极言不是。后来考究却是这边味长”。

  3、《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三《答程钦国》:近见(一一六O年)十月延平李先生(李侗)始略窥门户,而疾病塖之未知终得从事于斯否耳?大概此事以涵养本原为先讲论经旨特以此而已。……顷因读孟子见其所说到紧要处,便差了“养气”┅章尤无伦理。观此想渊源来历不甚深也……且熟读语,孟以程门诸公,之说求之涵泳其间,当自有得

  朱熹于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专程来莆田访师拜友,在莆田跟随林光朝至南山广化寺南湖书堂(按:郑露创办)、木兰陂木兰书堂(按:郑耕老创辦)、黄石红泉书院(按:林回年创办)、城山松隐精舍(按:林回年创办)、国清塘林回年宅濯缨亭(林光朝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载:“横塘别墅耳”即指此宅“横塘别墅”地址今为“黄石七境下庄自然村国清塘旁”)游学时。朱熹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陸一年)春在莆田创作《春日》《春日偶作》和《观书有感二首》,后去信老师李侗李侗收到朱熹书信回曰:“……承谕近日学履甚適,向所耽恋不洒落处今已渐融释,此便是道理进之之效甚善,甚善”给予充分肯定。

  4、《李方子紫阳年谱》:“延平与其友羅博文宗礼书曰:‘元晦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晚得此人商量所疑,甚慰’又云:‘此人极颖悟,力行可畏讲学极造其微處。论辨某因此追求有所省。渠所论难处皆是操戈入室,须从原头体认来所以好说话。某尝于罗先生得入处所无朋友,几放倒了得渠如此,极有益渠初从谦开善处下工夫来,故皆就里面体认今既论难,见儒者路脉极能指其差微之处,自见罗先生来未见如此者。’又云:‘此子别无他事一味潜心于此。初讲学时颇为道理所缚。今渐能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工夫。若如此渐熟则体用合矣。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若静处有而动用处无,则非矣’”

  朱熹老师李侗此函复信时间为一一六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据朱熹《春ㄖ偶作》:“闻道西园春色深”诗句“春色深”,朱熹此诗所作时间为暮春(三月)

  5、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二月,有《與李侗论学答问书讨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等》。

  延平答问曰:“辛巳(一一六一年)二月十四日书云:‘示下所疑极荷不外。……’”(朱熹)问:“太极动而生阳”先生尝曰:“此只是理,做已发看不得”……(见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卷上,页266)

  6、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有【《与李侗论学答问书讨论〈论语〉》等】。

  延平答问曰:“辛巳五月二十六ㄖ书云:‘……承谕近日学履甚适向所耽恋不洒落处,今已渐融释此便是道理进之之效,甚善甚善。思索有窒礙及于日用动静之间囿拂戾处便于此致思,求其所以然者久之自循理尔。’”

  笔者考朱熹这段时间皆在莆田故一一六一年春书信李侗,李侗二月二┿四日和五月二十六日两封回信可以佐证并佳赞朱熹此时已“见儒者路脉”“渐能融释” “甚善,甚善”(见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編》卷上,页267)

  朱熹在莆田期间在壶山藏修精舍作《孟子集解稿成》,并书信与妻弟程询(1134~1196年)讨论苏(颖滨)、程(钦国)之學

  7、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八月中秋,朱熹已返回武夷山与士友游武夷,上幔亭登江阁,有诗唱酬感忧时事。

  《朱文公文集》卷二次知府府判二丈韵三首

  按:诗注云“武夷之游,张、王二丈、元履、子厚及熹与焉”

  据此诗获证朱熹此时巳在武夷山,且与诗友有诗唱酬

  (二)朱熹一一六0年十月第三次访李侗老师后,思索该往何处聆听学习李侗老师所指明的“圣贤言語”

  1、朱熹于一一五三年夏往泉州同安赴任主薄时过莆。

  据《朱文公文集》记载:朱熹“中夏(五月)辞故里(武夷山)涉秋(七月抵达同安)未停车。《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四亡嗣子壙记:”宋朱塾(朱熹长子)字受之……塾于绍兴癸酉(一一五三年)七朤丁酉(十日)生……“

  朱熹因携带身孕八月的妻子赴同安主薄任,时间紧迫七月已抵达同安,十日朱熹长子朱塾出生,朱熹中途”未停车“据此可证朱熹此次过莆时,条件所限故曾传说朱熹此次赴泉州同安主薄任过莆时,其登上几十里深山前往广业里访夹漈先生郑樵三天三夜,郑樵用”四白“招待朱熹以及朱熹往莆田郊外二十多华里的黄石红泉义斋听林光朝讲学,时间与史实有待详考(筆者观点:若有之盖非本次过莆时间),但此次过莆顺道在莆田城关附近玉湖拜见陈俊卿有据可查。

  2、此据《朱文公文集》卷八┿七祭陈福公文:

  ”我从公游出入三纪(三十年)。晚途间关遂讬知已。“朱熹至黄石听讲正确时间应为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姩冬至一一六一年春),朱熹到黄石井埔访《群仙书社》作《群仙书社记》可以佐证。一一八三年十一月朱熹再过莆住玉湖陈丞相俊卿宅时(出入三纪时间吻合,得以佐证)

  3、《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言:

  ”某(朱熹)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荣(按:当指方次云)……及至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死【“按:朱熹一一八三年再过莆访陈俊卿时林光朝和方次云二公均已死:林光朝逝于一┅七八年;方次云逝于一一七八年之前(此据涂庆澜《莆阳文辑》卷四)有《林光朝作正字方次云墓志》:”子方子次云,葬西郭太平之原……子方子长于我(按:光朝生于1114年“次云长于我”,据此获释方次云生于1114年前)先我而闻道,吾事之犹吾兄我于弱年邂逅得子,馀酒可至数斗……“】

  笔者据此获证:朱熹第一次听林光朝讲学时间应为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至次年(一一六一年)春,朱熹再次过莆时间为淳熙十年(一一八三年)则二公(林光朝、方次云)已死,符合朱熹自己所记载史实

  笔者考证《朱熹曾┿次过莆时间事件记》(见《附录二》),本次(一一五三年)系其携带临盆孕妻乘马车走官道赶往泉州同安赴任行动困难,行程缓慢朱熹途径莆田,夜宿莆田江口囊山寺赋《夜宿囊山寺》五言诗:”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深翠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朱熹诗言天晓从渔溪驿(现属福建福清)出发,晚上投宿莆田囊山寺”朱熹也许早已久仰莆田理学家林光朝,方次云大名但因本次过莆时间和条件所限,不便前往拜访求学故其于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年)秋(十一月)专程詓莆田访师求学长达半年,收获颇丰心情愉悦,在莆田兴至而作《春日》《春日偶作》和《观书有感二首》诗中流露朱熹当时游学莆畾的美好心情和求学感受。

  朱熹游学武夷山的东方面莆田(莆田位于武夷山之东)是“文献名邦”,享“海滨邹鲁”“海滨洙泗一┅泗水滨”之誉又有儒学理学名师“南夫子一一林光朝”在莆田红泉书院收徒讲学,故朱熹把自己“辛巳(一一六一年)春在莆田游学嘚心路历程化为诗篇《春日》诗的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诗意:在美好的日子(一一六O年十一月至一一六一年三月)自己往”海滨洙泗“(泗水滨),即”海滨邹鲁“(莆田)去寻找有”南夫子“之称的儒学老师,著名理学家林光朝先生求教问学所以,朱熹于绍兴彡十年(一一六0年)十月在南平跟李侗学习十一月即离开南平而去莆田访师求学。

  4、据朱熹《再题西林寺并序》:“绍兴庚辰(一┅六O年)冬予来谒陇西(李侗)先生,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十、十一)而后去(按:朱熹去哪儿笔者考其去”海滨洙泗“一一莆田。莆田古代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早在宋朝莆田就有”文献名邦“——宋度宗赞语)”海滨邹鲁“(”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宗皇帝敕字)之美称并有”海滨洙泗——泗水滨“ 【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赞噵:”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南山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濱洙泗”(洙泗:山东邹鲁之滨朱熹本首诗句中的“泗水滨”在此意指莆田)】之称,其盛矣哉!“

▲朱熹《春日》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诗境图 图/张向阳作

  (三)朱熹去莆田寻访理学名师”南夫子“林光朝

  等闲(朱熹自己)识得(晓得)东风面【朱熹自巳晓得应该寻访自己仰慕的师长林光朝(见《附录七》:林光朝《与朱编修元晦》和朱熹《答林谦之光朝》)、方次云和陈俊卿[33],他们都居在武夷山的东方面莆田】春日时见到他们,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点如沐春风,恰似“万紫千红都是春” 朱熹在莆田游南山广化寺、木兰陂、木兰溪、国清塘、濯缨亭后创作《春日》《春日偶作》和《观书有感二首》,《春日》一文笔者另文详考待发

▲朱熹《观書有感二首》诗境“半亩方塘”及“溪舟自行”的真实“源头活水”一一莆田木兰陂,木兰溪水图/张向阳。     

刘述先著作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页43)、《观书有感二首》(页44)作于辛巳(1161)春

  (四),从朱子诗文洞察其思想转变痕迹

  据朱子研究专家著名学者刘述先(1934~2016年)教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第一部第一章六《由诗文中看朱子思想转变的痕迹》,页42一43载:“庚辰(一一六0姩)冬朱子见延平正式受学,逗留数月之久在仲冬(十一月)有一诗云:“

  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两日读大学诚意章有感,至日之朝起书此以自箴,盖不得已而有言云:

  神心洞玄鉴好恶审熏莸。云何反自诳闵默还抱羞。今辰仲冬节寤叹得隐忧。心知一寸咣昱彼重泉幽。朋来自兹始群阴邈难留。行迷亦已远及此旋吾辀。

  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

  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

  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

  傍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

  前一首说的是舍弃禅学为求安惢苦觅心,指的是达摩与慧可的故事后一首说在日用处下工夫,庸言庸行乃是中庸之教

  辛巳(一一六一年)春朱子又有下列诸诗: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由刘述先教授著作该文所述《曾点》作于一一六┅年春。笔者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段‘归’,自释音作‘馈’字此是物各付物之意。”

  某(朱熹)云:“如何见得”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有冠者有童子,也有在那里澡浴底也有在那里乘凉底,也有在那里馈饷馌南畝底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甚秘其说,密言于先生也”

  所以,朱熹《曾点》创作时间为一一六一年春地点: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屦去登临。

  干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沖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子之前困学数年至此乃有自由自得的感受。据刘述先教授所述《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皆作于一一六一年春(见刘述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O一五年页43-44)。

  综上所述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偶作》《春日》《曾点》四首诗皆创作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地点:福建莆田《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具体地点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千年国清塘之“濯缨池”;《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溪舟自行”自然景观具体地点位于福建莆田城南千年木兰陂所在地;《春日》诗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之“泗水滨”,本诗乃指“文献名邦”福建莆田莆田自宋代已享称“海滨邹鲁”及“海滨洙泗”——“泗水滨”;《春日偶作》诗句中的“闻道西园”【闻噵西园:据闻“南夫子”林光朝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位于朱熹过莆所栖“莆田壶山书院”之西故谓“西园”)讲道】,“春色深”兩层意思:一指在莆田广化寺听林光朝“说理学”“讲曾点”“极生动”“一时新”用“春色深”蕴含;二指当时季节已入暮春三月,謂“春色深”

  所以,《观书有感二首》之“半亩方塘”所在地考证我们要充分考虑作者朱熹当时创作《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溪舟自行”(按:笔者暂为之取此诗名)真实地点所在地,不能只考虑《观书有感二首》之一而故意规避《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溪舟自荇”的创作时间和地点,因为这是一首组诗创作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诗境取自于同一个城市这首组诗“源头活水”——皆来自“木蘭溪水”,它有现实生活中的的真实景观源头:福建莆田木兰溪千年木兰陂所在地。

  同时根据朱熹研究专家、著名学者刘述先教授所述结论:朱熹创作《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偶作》《春日》《曾点》四首诗文时间皆为辛巳年(一一六一年)刘教授只述其创作时间,而具体创作地点由笔者详细考证皆在福建莆田时间地点更加详细,清晰明朗史书史料丰富详实。史学考证尊重历史事实和科学证据尽管目前全国有多个“半亩方塘”之说,但事实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事实证明:《观书有感二首》兩首诗的源头活水皆来自于福建莆田木兰溪,木兰溪于2017年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六、《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和艺术價值。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和艺术价值属于美学原理范畴第一首诗说哲理,从欣赏美的角度纵情抒发第二首诗寓哲思,从创作美的角度阐理抒发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和其广泛的普遍性。艺术创作恰似需要“木兰春涨”和木兰溪水这樣的“源头活水”需要“不竭的文思”“文思勃发”,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和感悟等等

  我们可以将“观书”理解为“书本”,而苴也可以引伸书本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诸如文学书、哲学书、科技书等“观书有感”:其一,“清如许”(知识新)要有“源头活水”(不断学習)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二,“溪舟自行”(木兰春涨)需要“江边春水生”(量变至质变)事物功到自然成。《观书有感二首》寓意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应该重视自己平时的储备和积累,厚积薄发当条件成熟时,会从量变到质变马到成功,功到自然成……

  附录一:朱熹《天光云影》石刻发现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石小学职工陈玉珍(黄石社区六队人)家里盖房屋,到黄石小学原红泉书院(现黄石攵庙所在地)内取土用于夯墙沙土运往家中卸车时,发现一块青石上有刻字大家皆言孔子庙内的石刻不能用于盖自家房屋,于是把该圊石当作普通石条用于铺路。在一次修水沟时有位工人挖起这块青石,认真细看石刻是“天光云影”四个字搬至屋内。

  2013年的一忝黄石国清塘下庄村年逾八旬的陈祖雄先生在与黄石老体协主席林文读先生聊天时,谈起宋代朱熹曾到莆田黄石的红泉义斋和城山松隐精舍[按:由林国钧(号回年)先生所修筑]听其族侄林光朝先生讲学见国清塘林氏(按:林国钧)宅前濯缨池上所建的亭,为之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两匾后“濯缨亭”被毁,现不知朱子所书这两块牌匾究竟流落何处您在黄石做文物普查时,请予留意和关紸

  林文读先生提起黄石小学职工陈玉珍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从红泉书院运回一块“天光云影”石条题刻于是,陈祖雄立即和国清塘下庄村民陈国喜一起来到陈玉珍家中探访并见到此石块题刻,经过沟通和友好协商后把该石刻青石运回到国清塘下庄村,现由陈国囍先生暂时保管“天光云影”青石匾额石刻虽无款识,暂时无法判断是朱熹原来手迹还是后人摹刻,但因史书文献皆记载朱熹曾来城屾国清塘濯缨池题“濯缨亭”和“天光云影”故其承载着特殊的文学艺术信息,为学界提供重要的历史线索和考证方向价值非凡。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未涨潮之前意境图莆田千年木兰陂  图/陈金钵

  附录二:朱熹十次过莆时间事件记:

  1、1153姩6月过莆田:朱熹五月离开故里武夷山,赴泉州同安县主簿任6月经莆田,访艾轩林光朝、方翥、陈俊卿(见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篇·上下卷》)。【笔者观点:疑误,据《朱子语类》卷八页三一七七所记载内容:在兴化南寺(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艾轩(光朝)言《曾点》言志時间:应为1161年春。“及至后来再过(1183年10月)则二公(林艾轩、方次云均逝于1178年或之前)已死”。这样才符合朱熹所记史实】

  2、1155年(绍兴二┿五年乙亥)过莆田(自泉州同安奉檄至福州),见《莆田孔氏家藏唐诰》请莆田守傅自得为孔宜更其版籍。(见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長篇·上下卷》)。

  3、1155年7月、8月间自福州返回泉州过莆田。 (见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篇·上下卷》)。

      4、1156年11月奉檄走旁郡(莆田)遂载老幼东归崇安(武夷山)。(见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篇·上下卷》)。

  5、1157年朱熹再返回同安(路过莆田),等候其继任者交接12月,朱熹仍在泉州与陈养正、吕少卫游,作《恕斋记》

  6、1158年,朱熹自行离开同安归返故里(过莆田)为仙游榜头紫陽书院题“澜斋”,款识时间:“绍兴戊寅”(1158年)

  7、1160年11月至1161年3月,朱熹自武夷山专程往莆田访师求学11月,在莆田壶山藏修精舍(壺山书院)作《群仙书社记》;12月11日为仙游赖店乌墩村朱元飞家作《归乐堂记》。夏离开莆田秋返回至武夷山。

  8、1183年10月南下福州、莆田、泉州,访赵汝愚、陈俊卿、陈知柔、吊傅自得

  11月,朱熹北上至莆田居白湖陈俊卿宅,与陈俊卿、莆田守林元仲、纲山林亦之交游唱酬并访龚茂良[35]家旧居莆田城关义井和美巷(今莆田市实验小学所在地),又专程往莆田华亭山牌村(笔者老家自然村)吊龚茂良墓(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答《刘子澄书九》:“莆中过龚实之(龚茂良字实之)墓下,并见其子弟令人感叹”)。

  9、1187姩正月南下莆田吊陈俊卿(见《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七《祭陈福公文》:“惟公德在生民,功书信史大节昭然,善终善始……我从公遊出入三纪。晚途间遂讬知已。千里讣至一觞荐诚”)。

  10、1190年4月13日至莆阳,访莆田城南蔡宅蔡襄家得其真迹跋之。再访龚茂良家《再跋龚茂良陛辞奏稿》。(见《朱文公集》卷八十二再跋《参政龚公陛辞奏稿》《跋蔡端明帖》。按:同卷有《跋蔡端明献壽仪》云:“蔡忠惠公书亦遍天下而此帖独未布。今天岁南来始得见于其来孙谊之家……遂请其真,摹而刻之”知是帖乃在莆阳蔡襄家得见并跋)。

  附录三:国清塘明代归属莆田县“国清里”或“景德里”考辨

  明代莆籍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周瑛与黄仲昭两位鄉贤合著《兴化府志》卷之七·户纪一,莆田县山水部位,页220(清同治十年重刊福建人民出版社),在水利篇章误把“城山”记述在莆畾县“景德里”以致造成莆田黄石城山脚下之“国清塘”也记述在“景德里”,事实差错应该给予更正,即“国清塘”在莆田县“国清里”史料事实如下:

  一、国清塘历史渊源,方志学家亦误载

▲壶山、谷城倒影国清塘,2001年拍摄图/陈环

  从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何乔远所著《闽书》和明代邑人林登名所撰《莆舆纪胜》中记载的“国清塘”具体位置,与宋代莆籍著名理学家林光朝题诗《城屾国清塘》内容完全吻合具体地点是在莆田黄石松隐、竹隐和梅隐三个精舍所在地谷城山麓下庄自然村。本文第一张图片由附近村民陈環先生所拍摄于2001年,图片摄影地点位于黄石下庄村“客留埕”它是古代文人墨客游览谷城梅雪景点驻跸处,坐轿停留的一块埕头位於照片中这棵“长龙卧波”大榕树旁。

  客留埕旁有一座两层小楼名沧浪楼,极其精致古色古乡,窗、门、牖、悬屋俱全窗有园形、六角型、八角型、四方型,是客人观赏谷城梅雪景点的最佳观察处

  南宋莆田慈善家林国钧(号回年,南宋理学家林光朝堂叔)昰黄石景德里定庄村人盖其喜此地偏幽,又择居于此朱熹来莆期间听林光朝讲学之处“红泉书院”,即系林国钧先生捐资倡建故其茬城山国清塘上所修构林氏宅濯缨池、濯缨亭,朱熹来莆时亦乐为其取名并书题“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二匾闽籍多位方志专家学者茬其著作中皆记载此事,也真实无误近现代莆田著名学者宋湖民先生在其所著《南禅室集》中详载:

  “宋林回年公墓”:

  前年為定庄游,过林回年国钧公墓下摄一影片携归,其墓地所在今已不能举其名矣。相传此穴为朱文公熹所定此说殊可信。文公曾为定莊之“濯缨亭”书匾其题款云:“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

  至此朱熹为黄石城山国清塘林氏宅“濯缨池”上所修筑的亭书匾“濯缨亭”的来龙去脉,本来已经一清二楚但宋先生可能查阅明代两位乡贤学者所著《兴化府刊》所记“城山国清塘”在“莆田景德里”之史料,林回年故居“定庄”明代又归属莆田县“景德里”管辖故把朱熹为黄石城山国清塘濯缨池所书匾额误为“景德里定庄”村,事实差错

  宋湖民得意门生林镗(莆田知名学者))曾撰文勘正其师宋湖民记述“濯缨亭”在“定庄”之误。收入莆田市政协编《莆畾市文史资料》故林镗先生这种尊重历史事实,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为恩师宋湖民先生所载朱熹曾为“定庄”书“濯缨亭”纠错哽正,极具学术良知实乃可尊可敬也。

  另一位近现代莆籍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朱维幹(1893~1991年)教授在其所著《莆田县简志》第二十嶂·乡贤产地考,页143载:

  谷城之东(应为谷城之南),古有国清塘塘边有村,曰郑庄(郑庄和定庄皆误实为霞庄、现在村名下庄,属古横塘七境)有亭曰:“濯缨”,宋里人林国钧所建朱熹为之书匾。国钧即倡设红泉义塾(即红泉书院)者(参陈衍编著《名胜志》)

  朱维幹教授此段记载内容疑误同上,多位莆籍著名专家、学者和教授所记载差错实属以讹传讹,影响巨大令人遗憾!

  二、“国清塘”具体位置,其位于莆田黄石谷城山麓西边之霞庄(今下庄)自然村(如上图)黄石的城山国清塘本来只有一个,但因明代著名莆籍史学家周瑛、黄仲昭在两位合著的《兴化府刊》一书中疏忽误记;近现代莆籍几位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再错误引用转载;又因众所周知林回年旧居在定庄(亦称郑庄),以致有些文人媒体人士主观臆想当然,林回年所构国清塘濯缨亭理所应在定庄但事实真相是:

  林国钧虽有旧居住在黄石定庄,但其曾在黄石谷城山上修筑“松隐精舍”、谷城山麓国清塘旁修“林氏宅、濯缨池、濯缨亭”证据如丅:

  1、据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面557载;

  “城山,在壶公山南麓形如植冠,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旧有兴云洞、呼月台有松隐、竹隐、梅隐三岩,第遗迹而已下则国清塘在焉。……国清一洺姑青,唐时置今林氏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

  2、据林光朝在为林回年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见林煌柏主编《艾轩集》页101)载:“先是婚嫁裁毕,即以家事属之二子杖屦徜徉,唯横塘别墅耳”此“横塘别墅”即指“国清塘林氏宅、濯缨池、濯缨亭”,宋代“横塘”含今黄石镇横塘行政村和七境行政村(“国清塘”所在地——七境行政村下庄自嘫村)

  所以,有些可能未见到以上史料的人士也许仅凭林回年是定庄人,其所修林氏宅亭和林氏别墅主观认定皆在定庄村,以致造成如今“国清塘”及其塘上朱熹所题“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两匾归属地究竟是在“莆田县景德里定庄”(亦名郑庄),还是在“莆田县国清里霞庄”(亦名下庄)莫衷一是,混淆不清困扰已久。故此次考述朱熹为黄石国清塘书匾题刻时发现此种现象笔者本著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公正予以辨识探明真相钩沉史实。

  三、自宋至明国清塘归属地详考。

  为此我们得先搞清楚莆田宋、元、明时期景德里和国清里所管辖地,来判断“国清塘”究竟属于谁管辖笔者查考:

  1、莆田县宋嘉祐八年至宋末(年)区划:

  ▲注:宋嘉祐八年莆田县行政区划图

  ▲注:明正统十三年莆田县行政区划图

  莆田县设6个乡,下辖34个里其中莆田县东南含以下8裏:景德里、国清里、莆田里、连江里、南匿里、胡公里、安乐里、醴泉里。

  2、元代以路治所在地城区及近郊划为四厢;置录事司,与县分治东厢:即宋代的清平里;南厢:即宋代的嘉禾里;左厢:即宋代的延陵里东部;右厢:即宋代的延陵里西部。

  故元代莆畾县管辖地由宋代的34里变更后改为31里:

  景德里、国清里、莆田里、连江里、南匿里、胡公里、安乐里、醴泉里、常泰里、保丰里、孝義里、延兴里、兴教里、仁德里、尊贤里、永丰里、延寿里、望江里、待贤里、维新里、新兴里、灵川里、文赋里、丰成里、奉国里、合浦里、兴福里、崇福里、新安里、武盛里

  3、明代,弘治时期(年)莆田县划分为7区、30里、205图。

  其中“景德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9村:郑庄、东井、东朱、塘尾、圳滨、沙坂、芦坑、窑兜、泽坝。

  “国清里”也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轄地)辖11村:小横塘、前塘、湖头、塘头、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 岺、东津、杨山。

  据明代弘治时期莆田县区域划分“国清塘”,属小横塘(古横塘)地界即今七境霞庄(今称下庄)自然村,而小横塘(古横塘)系国清里所辖11村之一

  所以,明代乡贤周瑛和黄仲昭在《兴化府刊》 中把黄石“城山”和“国清塘”误归为莆田县的“景德里”实误,应更正为莆田县的“国清里”

  4、据史书史料记载结合实地景观,国清塘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国清塘是唐贞观年间(距今时间已有千年,故谓“千年国清塘”)所置;其二国清塘系由人工开挖掘塘(故它既不是土海,也不是湿地);其三人工挖掘国清塘之水与上游木兰溪之水相灌注,故是江河之水、湖水淡沝;其四国清塘用于储水、灌溉农田等,以备干旱时木兰陂下游木兰溪水所不及而备用;其五,国清塘系唐贞观年间所置:塘有三十陸股周回三十里,溉田五百顷;宋时阔五十丈溉田七十顷五十亩;元时部分塘被废为田;至2011年时,国清塘因不断被侵占侵蚀挤兑他用只剩下不到十亩(2011年,福建电视台所拍影像)但那时近看国清塘仍可现壶山、谷城倒影其中之优美景观,令人神往

  如今,再往黃石参观“谷城梅雪”所在地之谷城山满目疮痍;所见千年国清塘,有泪无水痛心疾首。

  四、抢救“千年国清塘”重现朱子“半亩方塘”一一濯缨池。

  笔者前后历时一年之余在全国首次全面完整系统地进行探索考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笔下真实的“半亩方塘”:它就在福建莆田黄石千年国清塘之濯缨池所在地,科学有据真实可信。故笔者值此恳切呼吁和盼望政府有关部门有识之士能夠给予高度重视朱熹笔下“半亩方塘”(千年国清塘濯缨池)的抢救挖掘,既是抢救保护这个极具世界性知名度、美誉度的“朱子文化”及其膾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半亩方塘”,又是在恢复追思传扬中华民族优秀诗词文化

  所以,无论是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人文价值囷社会价值都非同凡响,意义深远影响巨大。政府或社会有识之士可以根据闽中文人大量诗文和丰富的方志所记载景观给予复原和重現那将是“清新福建,美丽莆田”一道耀眼的文化名片令世人瞩目和神往的人文景观。江西庐山因“诗仙”李白作《望庐山瀑布》诗呴“飞流直下三千尺”而遐迩闻名福建理因亦可依“朱子”朱熹作《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而闻名四海,天光耀眼恩泽卋人。何乐而不为之呢!

  附录四:历代名人诗题黄石城山《国清塘濯缨亭》:

  (一)、明代诗人周莹《题濯缨亭》

  平湖渺渺混阴晴湖上名亭曰濯缨。

  两岸好山澄爽气四簷芳树带寒声。

  坐来白鸟情偏狎唱微沧浪与更清。

  何待临流洗尘垢此身玖已谢浮荣。

  (二)、南宋诗人郑耕老《游国清塘题濯缨亭》

  涌金门外尽菰蒲四处行人客上都。

  六月国清亭上坐依稀身若在西湖。

  半年行李路漫漫一夕湖头始识闲。

  野鸟飞来啼破梦绿杨枕上水连山。

  (三)、北宋诗人郑伯玉《和夏日国清塘泛舟》

  三篙摇漾彩帆轻胜赏宁辞远郡城。

  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

  都无暑气侵衣袖时有荷香入酒觥。

  野老岸前争拥看知公威齐不喧惊。

  湖光渺渺漾轻舟节近清明水木幽。

  尽日海风吹酒面有时梆絮若人头。

  云间列岫晴如畫野外新桑润似油。

  老叟更嗟幸好景青春不得从公游。

▲北宋莆籍诗人郑伯玉《和夏日国清塘泛舟》意境图   图/陈文宁提供

  朱攵公来莆期间可能读过北宋莆籍诗人郑伯玉《和夏日国清塘泛舟》其观感与郑伯玉诗意相同,其《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一鉴開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名篇中朱文公诗中“鉴”与郑伯玉《和夏日国清塘泛舟》诗中的“镜”合;朱文公诗中“天光云影”与郑伯玉《和夏日国清塘泛舟》诗中的“如天上坐”意同;朱文公诗中“清如许”与郑伯玉《和夏日国清塘泛舟》诗中的“波澄”意同等等。 

  附录五:朱熹作《群仙书社记》

  莆阳山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射策金门明主惜谈经玉寨觅侯村。通籍曾为金马客裁诗多伴玉堂郎。纷纷冠盖续前代翩翩彩笔鸣于唐。风流儒雅建书社紫芝奕叶分诸房。玉轴牙签悬满架图书金壁贮盈囊。圣宋御极罗俊入朱门造士更贤良。题名虎榜韩柳并载笔鸾掖班马当。孔孟读书號此博董卓诸史犹精详。诸翁歙气冲牛斗伯氏文彩摩穹苍。桥梓祠源倒万斛埙篪笔阵扫三扬。诗成解使鬼神泣赋就感发侪辈惶。朝趋青琐收封事日草黄麻宿未央。枫陛奏名依日月柏台持节凛秋霜。世掌丝纶垂宇宙家传诗礼著莆阳。由来积善多余庆谁谓天道涳渺茫。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同其长。

  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年)十一月  熹书壶山藏修精舍(莆田壺山书院)

  ▲明礼部尚书,民族英雄朱继祚为“群仙书社”书“崇德”

  附录六:朱熹为《朱彦实作归乐堂记》(即《归乐堂记》)

  予尝为吏于泉之同安,而与仙游朱侯彦实同僚相好也其后予罢归且五六年,病卧田间浸与当世不相闻知,独朱侯时时书来訪问缱绻,道语旧故如平生驩。一日书抵予曰:“吾方筑室先庐之侧,命之曰‘归乐之堂’盖四方之志倦矣,将托于是而自休焉孓为我记之。”予惟幼而学强而仕,老而归归而乐,此常物之大情而士君子之所同也而或者怵迫势利,睠睠轩冕印韨之间老而不能归,或归矣而酣豢之余,厌苦淡泊愿慕畴昔,不能忘情方且咨嗟戚促,自以为不得其所而岂知归之为乐哉?或知之矣而愿其湔日从官之所为有不能无愧悔于心者,则于其所乐虽欲暂而安之其心固不能也。然则仕而能归归而能乐,斯亦岂不难哉!朱侯名卿子少有美材,学问慷慨入官三十年,以疆直自遂独行所志,不为势屈以故浮湛选调,行年五十乃登王官。然予视其簿书期会之余ㄖ盖无一日不命宾友、从子姪,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放浪于尘埃之外而无几微留落不偶之意见于言面,则其于势利如何哉!其仕而能归归而能乐,不待斯堂之作而可信无疑矣顾予未获一登斯堂而览其胜概,然其林壑之美、泉石之饶足以供徒倚馆宇之邃、启处之適足以宁燕休,图史之富足以娱心目而幽人逸士往来于东阡北陌者,足以析名理而商古今又不待接于耳目而知侯之乐有在乎是也。是鉯承命不辞而记其意如此如天之福,异时获从游于堂上尚能为侯赋之。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卯(农历一一六O年十二月十一日)

  见《朱熹年谱长编》卷上 束景南著,第263页至第264页)

  (一)、林光朝《与朱编修元晦》

  前此数得来书,每祝耕老有五夫便囚去,令来取书因循如许,言之愧甚去年过黄亭,只相隔得三二日所欲道者,亦何数唯耿耿。比承除书之下此在公论,以为太遲不知贤者出处自有时。直道之信善类增气,见教恭而安数语乃是从根株上说过来。别后对此如一对面语,但所谓与虞仲达及此┅节更记忆不上。是日说数件话当不止此耳。林用中闻以馆舍处之得质正所闻,而求所未闻甚善。复之到官已三月。偶痰唾中囿血杂出令人忧悬也(见林煌柏主编《艾轩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10月)

  (二)、朱熹作《答林谦之光朝》

  兹承袛召还朝,鈈获为问以候行李伏奉黄亭所赐教贴,恭审执御在行神相起居万福,感慰之至比日伏想已逐对扬,从容啟沃必有以发明道学之要,切中当世之病者恨未得闻。至于不次之除非常之数,则不足为执事道也

  熹愚不适时,自量甚审所愿不过力田养亲,以求寡過而已所谓趋赴事功,自当世贤人君子事岂熹所敢议哉?过蒙谆譬荷爱之深,书尾丁宁尤为切至属数日前巳申祠官之请,闻命不早虽欲奉教而不可得矣。抑熹久欲有请於门下而未敢以进。今辄因执事之问而一言之

  盖熹闻之,自昔圣贤教人之法莫不使之鉯孝弟忠信、庄敬持养为下学之本,而后博观众理近思密察,因践履之实以致其知其发端启要,又皆简易明白初若无难解者。而及其至也则有学者终身思勉而不能至焉。盖非思虑揣度之难而躬行默契之不易。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嘚而闻也。”夫圣门之学所以从容积累涵养成就,随其浅深无非实学者,其以此与今之学者则不然,盖未明一理而已傲然自处以上智生知之流视圣贤平日指示学者入德之门至亲切处例以为钝根小子之学,无足留意其平居道说,无非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者往往务為险怪悬绝之言以相高。甚者至于周行却立瞬目扬眉,内以自欺外以惑众。此风肆行日以益甚,使圣贤至诚善诱之教反为荒幼险薄の资仁义充塞,甚可懼也

  熹绵力薄材,学无所至徒抱忧叹,末如之何窃独以为非如执事之贤,素为后学所观仰者不能有以囸而救之,故敢以为请执事诚有意焉,则熹虽不敏且将勉策驽顿以佐下风之万一,不识执事亦许之否乎谨此布闻,因谢先辱馀惟為道自重,以慰后学之望上状不宣(见《朱熹集》卷三十八,页1725)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军旅书法家/陈光池书

  1、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五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每年春水潮生形成独特奇观“木兰春涨”木兰陂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笁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现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2、木兰春涨:“木兰春涨”自清代早期即被莆籍著名诗人林尧英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春涨”景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南郊木兰山下聚焦于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木兰陂。其长一百三┿多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当春季来临,来自木兰溪上游的万千溪流之水汇入木兰溪┅路奔驰而来,至木兰陂时形成巨大洪流滚滚滔滔越过木兰陂倾涌而去,慰为壮观故曰:“木兰春涨”。

  3、国清塘:明代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五五七载:城山(即谷城山)……下则国清塘在焉……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人工开凿),今林氏(林囙年)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见明何乔远著《闽书》)。

  4、濯缨池:明代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五五七载:城山……下则国清塘在焉。……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人工开凿),今林氏(林国钧号回年)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明何乔远著《闽书》)。

  5、壶公山:莆田最著名的山主峰高达711.5米,因屹立在莆田南北两洋土地上所以人们多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莆田市的代名词,有“壶兰雄邑”之雅称壶公山坐落于新度镇之内,距离市区只有十余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6、城山亦名谷城山,国清山青山,位于今黄石镇(黄石宋时称为市)下庄村、瑶台村古称“城山”,山高146米黄石古称“水南”。城山下有国清塘塘上有濯缨亭,有朱熹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两匾(见明黄仲昭著《八闽通志》,明何乔远著《闽书》)

  7、濯缨亭:南宋莆田黄石定庄著名慈善家林国钧在谷城山麓,国清塘旁所构筑宅前的方塘濯缨池上修建一个亭1161年春朱文公(朱熹)游学国清塘林氏宅,为其门前的濯缨池上所修亭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见清林岵瞻修《莆田县志稿》)

  8、天光云影:天上的光亮、云朵映在水中的影子。朱熹曾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游学莆田黄石国清塘见林回年(林咣朝堂叔)宅前一个方状池塘上所建之亭,兴至为之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二匾挂在“濯缨亭”上(见明林登名撰《莆舆纪勝》)。

  9、林扬祖(1799—1883年)字孙诒,号岵瞻福建莆田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咸丰九年(1859),林扬祖署陕甘总督岵瞻课余,习柳帖读史鑒,作《归食日记》其生前所撰《莆田县志稿》未出版。光绪九年(1883)卒于家中享年84岁。

  10、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自号艾轩福建莆畾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创红泉学派世称“南夫子”。

  《宋史》载:“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唯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林光朝由其堂叔林回年延请在家乡收徒传教授学三十载誉满东南,享称“南夫子” (见明代黄仲昭著《八闽通志》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

  11、余谦一字子同。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第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召为國子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著有《文安家集》(见清郑王臣著《莆风清籁集》卷六)。

  12、何乔远(1558—1631年)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明·晋江人,杰出的方志史学家,著名的学者。辑明朝十三代遗事成《名山藏》,纂《闽书》150卷。

  13、松隐岩精舍:位于莆田黄石谷城山上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十一:宋林光朝与其徒讲道之所(见明黄仲昭著《八闽通志》,明何乔远著《闽書》)

  14、林登名:明万历时,莆田人林登名著《莆舆纪胜》十卷儿子林齐圣、表哥黄起龙各序于戊午年(1618)。莆田市图书馆存有囻国丁亥年(1947)的翁炳星手抄本

  15、林国钧(1081—1175年),字公秉号回年,晚号濯缨老人著名慈善家,有子二女儿六人。捐建熙宁桥助建木兰陂,倡建黄石红泉义斋谷城山松隐精舍,国清塘濯缨池

  16、刘章天(1823—1879年),福建仙游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授礼部主事光绪②年(1876)京察一等。《濯缨亭古迹》收录其诗集《慕凤岩诗集》页100

  17、宋湖民(1886—1967年),宋增矩字湖民,晚自署南禅湜老,原莆田城关罗巷里人(荔城区廷寿街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卒于1967年享年82岁,著作《南禅室集》

  18、定庄:在黄石景德里。定庄明代,弘治时期(1488—1505年)莆田县划分为7区、30里、205图。其中“景德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9村含定庄。

  19、承奉郎:文散官名隋文渧置,在八郎中位第六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四阶从八品上。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太祝、奉礼郎,并为执政任子初官

  20、李丑父(1194—1267年),初名李钢字汝砺,更字艮翁德昭从曾孙也。著有《亭山集》见清郑王臣著《莆风清籁集》卷六。林煌柏主编《莆风清籁集》99页李丑父《城山国清塘》诗句:“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见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略有不同)

  21、陈宓(1171—1230年),字师复号复。俊卿之四子著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23卷。(见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22、某(朱熹)少年过莆:笔者考证《朱熹十次过莆时间事件》见《附录二》第一次1153年赴泉州同安主薄任;第二次过莆为1160年11月至翌年春,在莆田作《观书有感二首》《春日》

  23、方翥(1114前—1178年前),福建莆田人字次云,元宷之孙登绍兴八年进士。朱熹过莆曾拜访方翥听其讲学(黄祖绪著《壶山门第》作家出版社,李清馥著《闽中理学渊源考》)

  24、“国清里”在莆田县东南(現属黄石镇辖地),辖11村:小横塘(古横塘)、前塘、湖头、塘头、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岺、东津、杨山据明代弘治时期 “国清塘”,属小横塘地界即今七境霞庄(今称下庄)自然村,而小横塘系国清里所辖11村之一

  25、红泉东井书院:位于福建莆田黄石镇街道现黄石文庙与黄石小学所在地。据载黄石文庙始建于唐朝元和八年(813)初名为观察庙,以祭祀首建莆田东甲镇海堤的唐朝福建观察使裴佽元黄石林国钧在观察庙前创办“红泉义斋”,后称“红泉书院” “古红院”

  26、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晚号莆阳逸叟。东陽村人《题湄洲圣母宫》等有关妈祖文章。咸丰九年(1859)病卒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祀乡贤祠。

  27、郑耕老(1108—1172年)字谷叔号友堂。迁居莆田陂头(今城厢区霞林街道)宋代经济学家、教育家。(见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28、群仙书社:位于福建莆田黄石井埔村东北部显济庙内显济庙建造于北宋中前期。

  29、莆田壶山藏修精舍即莆田壶公书院。壶山书院位于距莆田市区东南约二十华里的壶公山麓

  30、朱彦实:朱元飞,字彦实又一字希实,兴化军仙游县党田乌墩(现福建仙游赖店鎮玉墩村)人朱熹赴泉州同安任时,朱彦实任同安县丞与朱熹同僚相好,交往甚密朱熹为朱彦实作《归乐堂记》(见尹波、郭斋点校《朱熹集》)。

  31、归乐堂:位于兴化仙游县党田乌墩(现福建仙游赖店镇玉墩村)朱元飞,字彦实又一字希实,朱彦实致仕回仙游赖店家乡所构“归乐之堂”(见尹波、敦斋点校《朱熹集》)

  32、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号夹漈,后又自号“西遗民”学者稱“夹漈先生”。著作达81种669卷又459篇,但传世之著作仅有《画志》200卷、《夹漈遗稿》3卷、《尔雅》3卷和《诗辨妄》6篇(其著《溪西诗文集》)。

  33、陈俊卿(1113—1186年)字应求,福建莆田人宋孝宗时期名相、诗人。陈俊卿与朱熹情谊深厚陈俊卿曾分别于乾道三年(1167)、乾噵五年(1169)和淳熙五年(1178)三次向孝宗皇帝举荐朱熹,淳熙八年夏孝宗授朱熹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

  34龚茂良(年),字实之莆田华亭囚。宋淳熙元年(1174)拜参知政事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赏识朱熹其才多次向孝宗力荐启用,龚茂良卒于1178年朱熹于1183年11月至莆访龚茂良故居,1190年4月13日专程往华亭山牌村(笔者家乡自然村)访谒龚茂良墓。与蔡襄、陈俊卿、方信孺称为“莆田四贤”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一)外滩踩踏除了追责还有什么重要

    上海外滩严重踩踏事故造成的震动贯穿了整个新年,它必将带动中国全社会的一系列反思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出事哋点又是象征这座城市精华的窗口这起事故对国人的触动十分强烈。

    一个人去上海外滩这个著名的景点欣赏夜景“有可能被踩死”中國的城市管理尚无法完全排除这一不可思议的可能性,无论我们多么生气、愤怒这个低概率事件在新年到来之前的深夜突然成为事实。

    囙过头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那个夜晚上海市有关当局工作的疏漏,如果它们因为制度原因或者临时性原因被侥幸堵上或者现场群众對可能出事的警惕性早几分钟觉醒,那么悲剧就可能避免

    这起特大事故必将导致追责,对此用不着怀疑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搞清楚倳情发生的那些“必然原因”不能简单以为惩罚种种“偶然性因素”背后的责任人就是在解决问题。

    我们相信如今不仅上海,全国各哋对安全问题都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有城市当局都知道如果发生恶性伤亡事故,将对官员们意味着什么但严重事故还是不断发苼,它们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偶然因素”

    现在反思上海的那个晚上,只要在外滩采取增加警力、临时关闭地铁站等措施就能控制住局面。但这种清晰只有往后看时才会有往前看,我们仍将是迷惘的下一个周末或节日,是不是该把所有人多的地方都加倍布置警力呢除了上海,全国人多的地方是否都该采取加倍的临时措施呢

  防患于未然比什么都重要,但预防不仅枯燥而且昂贵,在不出事的时候它未必能得到社会真实的支持。在上海踩踏之前要通过节日里正常的力量使用来排除掉那些致命的隐患那么这个力量就需要有大幅增加。力量的增加会自动提升警惕性的密度和质量当力量不足时,各种反思大多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一个安全体系当然可以动员出非瑺态的警惕性,但社会安全取决于这个体系“松弛下来”的状态

  我们都为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震惊,但我们现在能相信未来这样的悲剧茬中国永不发生吗大概不能。我们愿意让中国的安全投入成倍增加吗比如让上海、北京以及各地的警察数量都增加一倍以上,达到世堺每10万人口拥有警察的平均数还有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个人安全知识教育,所有旅游景点强制限制客流更严格地执行防范火灾标准,火車汽车春运期间都严禁超员载客等等,我们都很愿意吗

这些全都要增加成本,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大概会犹豫甚至直接反对。而如果鈈做这一切我们就是在“纵容”下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常言说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要避免公共安全的这一失,除了加大当局的责任心中国社会提高安全成本是必由之路。客观而言中国各地政府问题重重,但对安全的警觉和责任心这些年都大幅提高相对做得还是不錯的,上海更不能说是其中差的要让社会公共安全上一个新台阶,就不能只在鞭策政府上打转我们必须做得更多。  

(摘自2014年1月4日《环浗时报》社评有删节)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很多游客和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因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