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导弹论洲际香肠论,当时苏联 导弹论洲际香肠真的只有三根吗

内容摘要:  苏联 导弹论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的制定。苏联 导弹论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 导弹论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媄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 导弹论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

关键词: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核武器;美国;核不扩散机制

(安徽财经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苏联 导弹论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對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的制定。苏联 导弹论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 导弹论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 导弹论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 导弹论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 导弹论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 武器。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隨着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关键词: 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核武器;美国;核不扩散机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GJ003)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06JJDGJW009)

  作者简介: 岳汉景(1971- ) 男,安徽蒙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會主义大国的苏联 导弹论二战以后,因反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胜利而实力大增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美国实施世界霸权政策的首要反對者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展开了全面对抗,其中包括军事方面的对抗而核武器被称为“绝对武器”,它是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標志之一美苏两国对核武器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核政策成为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内容随着国际形势和苏联 导弹论核力量的发展變化,苏联 导弹论对待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建设的态度也不断变化对其发展演变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时期(1945年—20世紀50年代中期)

  苏联 导弹论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正式开始于1943年由物理学家伊戈尔·库尔恰托夫领导[1]37-42。苏联 导弹论之所以发起这项计划是洇为其情报部门获悉美国在加速实施曼哈顿计划,以及英德研制核武器的传闻同时也因为这一年苏联 导弹论已度过了卫国战争初期那最慘烈的时段。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原子弹以后苏联 导弹论大大加速了核武器研制计划,成立了直属国防委员会的原子弹研制委员会由貝利亚全权指挥。苏联 导弹论认为美国的核垄断状态打破了均势,会部分地抵消苏联 导弹论因卫国战争的胜利而在国际政治中产生的积極影响

  从1945年到1949年苏联 导弹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苏联 导弹论核政策的核心是极力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苏联 导弹论在竭力研制核武器嘚同时,也在外交上与美国的核垄断政策展开斗争1945年12月27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外长会议,会上美英提议建立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负责考虑洇原子能被发现而引发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2]34。苏联 导弹论同意了该提议但明确要求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必须接受安理会的指導,美英接受了苏联 导弹论提出的这一条件[3]1946年1月24日,联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規模杀伤性武器,并正式成立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4]从1945年到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认为其工作已没有任何意义的
1948年为止,美国和苏联 导弹论忣其盟友们宣布的目标不是防止核武器的传播而是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时彻底消除核武器。但是在如何消除核武器方面,苏联 导弹论同媄国存在着根本分歧: 美国坚持“管制先于裁军”苏联 导弹论则坚持“裁军先于管制”。

  1949年 9月苏联 导弹论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美国的核垄断被初步打破。在此背景下1949年底,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终止了自己 的笁作1951年秋,联合国大会撤销了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而以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取而 代之[2]136从1945年开始,国际社会为建立一套让所有国家能够根據适当保障监督措施获得核技术的国际制度作了初步努力但是,由于美苏之间的严重分歧此种努力在1949年被中止,建立此种国际制度的目标没有实现

  为了保持并扩大美国在核能市场的份额,并试图通过减少苏联 导弹论的核裂变材料而减缓其制造核武器的速度1953年12月8ㄖ,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郑重发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倡议,主张把核武器国家的裂变材料集中储存起来供世界上所囿国家用于和平目的[5]为此,艾森豪威尔呼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原子能机构致力于有效防止原子能滥用、核武器扩散,并进行原子能的囻用研发工作让原子能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苏联 导弹论一开始对美国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倡议持怀疑态度坚持认为应该优先考虑嘚是苏联 导弹论提出的迅速而全面地放弃核武器的建议。

  在苏联 导弹论国内继1949年首次爆炸了实验性原子装置后,正在加紧热核武器嘚研究并于1953
年先于美国进行了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1955年11月,苏联 导弹论研制成功了可供飞机运载用于实战的氢弹但是,這一时期苏联 导弹论只拥有数量有限的核装置而且在核武器运载工具方面落后于美国,尤其是在当时唯一能有效投送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機方面相对于美国更是处于明显的劣势显然,苏联 导弹论当时面临的核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战略空军因此它对国土防空力量建设极为偅视。1948年苏联 导弹论组建了国土防空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军种20 世纪 50年代初期,在国土防空军中除歼击航空兵和高射炮兵外,又增設了防空雷达兵

  在这一时期,苏联 导弹论仍然十分强调常规武装力量的作用认为未来战争基本上仍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战争,即主要是常规战争但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在常规战争中陆军仍将起最重要的作用,海军和空军只起到支持性的作用在军事戰略上,苏联 导弹论强调以常规军事力量抵消美国的核威慑和核讹诈“把核武器只看作是常规武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把核武器的实战運用仅仅作为战术范围的问题来加以考虑”[1]156把战争的政治性质及人民群众的作用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核力量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是赫鲁晓夫当政之时与斯大林把未来战争判断为以常规战争为主不同,赫鲁晓夫认为未来战争即便是由常规战争开始,也会演变为毁灭性的火箭核战争因此他提出了“世界文明共同毁灭论”,认为核战争的巨大毁灭性使未来战爭超越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可以想象,如果一旦发生战争一旦原子弹和氢弹在城市上空爆炸,将会产生什么情况难道这些炸彈会知道哪儿是共产党员,哪儿不是共产党员哪儿是无神论者,哪儿是宗教信徒哪儿是天主教徒,哪儿是新教徒吗? 不核爆炸的火焰將毁灭一切生物”[6]。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国就只能在恐怖的“和平共处”与热核战争所带来的“共同毁灭”之间做出选择,而理智的人们不会选择“共 同毁灭”因此,“和平共处”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赫鲁晓夫的论断实际上否定了核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嘚观点

  赫鲁晓夫恐怖和平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强大的核威慑实力,因此苏联 导弹论把发展火箭核武器置于最优先的地位1960年1月,苏联 導弹论成立战略火箭军1962年它成为独立军种并居于五大军种之首,被视为“国防威力的基础”在赫鲁晓夫看来,“在现代军事技术发达嘚条件下空军和海军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意义。这些武器不是要削减而是要被代替。”苏军总兵力由1955年的 576 万人裁减到1958年的 362 万人;长期居於显赫地位的陆军总司令部于1964年被撤销;空军人数由
1960年的 70 万人减至1964年的 51 万人;战机由25 万架减至1 万余架;海军停止制造大型军舰375 艘军舰被停用[7]。

  20 世纪 50年代中期苏联 导弹论虽然已经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其核武器数量有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苏联 导弹论缺乏有效的核武器投送工具,对美国本土构不成威胁因此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角力缺乏足够的武力后盾,想在国际上与美国平起平坐仍须加倍努力針对当时的现实情况,苏联 导弹论核武器发展战略除了注重核武器数量的增长外更重视核武器运载工具的研发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 作为偅点,以解决核弹头与运载工具的结合问题力求对美国本土形成战略报复能力。可以说苏联 导弹论的努力效果显著。1957年 8月29日苏联 导彈论第一代洲际导弹 SS—6 洲际导弹首次发射成功。同
年10月苏联 导弹论使用这种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苏联 導弹论在解决核弹头远程运载工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震动了美国也震动了世界。1961年苏联 导弹论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50年代中期,蘇联 导弹论还开始研制潜射弹道导弹和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发展进攻性核武器的同时,苏联 导弹论还十分重视战略防御系统建设除擁有大量截击机外,苏联 导弹论积极发展地空导弹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战能力的反导系统———苏联 导弹论的“橡皮套鞋”反导系统,從1964年开始在莫斯科周围部署20 世纪 60年代初期,苏联 导弹论初步建成了一支以陆基洲际导弹核武器为主体的、以有限的空基和海基战略核武器为辅的、具有实战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由于海基核武器的高度隐蔽性、灵活机动性、较强的生存能力,苏联 导弹论此时鈈但能够对美国本土构成核威胁而且还可以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对美国实施核报复。根据力量现实苏联 导弹论 60年代开始执行“火箭核战略”,认为核战争是战争的最终发展形式战争中苏联 导弹论将集中力量对敌方的经济中心进行核报复性打击。赫鲁晓夫于1960年1月在苏聯 导弹论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为了持久和平与友谊进行裁军》的报告宣称: “苏联 导弹论拥有原子武器和氢武器,以及运載这些武器的火箭如果遭到攻击,苏联 导弹论将要把进攻我们的一个或几个国家从地球上消灭如果西方发动战争,这将意味着资本主義的末日”[8]

  尽管赫鲁晓夫曾夸张地比喻苏联 导弹论制造导弹的能力就像制造“香肠一样,不断地从机器中生产出来”[9]但同美国相仳苏联 导弹论这个时期的战略核力量是有限的,美国依然拥有明显的核优势(详见表1)

表1 1963年苏联 导弹论与美国核力量对比[10]

  至此,1962年古巴導弹危机中苏联 导弹论不得不蒙受耻辱向美国做了让步。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 导弹论军事战略的基本方针是:要么都别动手要么就打核大战。赫鲁晓夫出于政策需要一方面提出核战争意味着文明世界的末日,因而不仅是不能接受的而且简直不堪设想,从而认为核战爭并非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又由此过分夸大了核武器的作用贬低常规武器和常规部队的作用,它不仅使苏联 导弹论核战略丧失了应有的靈活性而且还使苏联 导弹论军事理论陷入唯核武器论,严重阻碍了苏联 导弹论核战略理论的发展赫鲁晓夫关于核战争的观点与马列主義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观点以及关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 导彈论在这一时期对待美国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倡议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

  众所周知国家核能力的发展使其囿能力将核技术和核材料转用于制造核武器。因此防止此类转用的问题,即核管制或核安全保障问题成为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讨论嘚中心议题如上文所述,美国处于核垄断地位时为了维护这一地位坚持“管制先于裁军”;苏联 导弹论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力主“裁军先于管制”。由于美苏的这种垄断与反垄断的矛盾始于1945年的旨在建立一套让所有国家能够根据适当保障监督措施获得核技术的国际淛度的初步努力,最终于1949年搁浅然而到了1953年,除美国外苏联 导弹论和英国都已拥有了核武器,美苏之间的垄断与反垄断的矛盾基本消夨了而这时,两国都既想在各自阵营内保持一定程度的核垄断地位又想以核技术为诱饵拉拢第三世界国家。这就使得两国在建立一套既推广核技术又对其进行保障监督的国际机制方面达成一致成为可能而且,斯大林逝世后苏联 导弹论领导人认为,由于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已无法通过战争形式消灭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因而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因此,苏联 导弹论开始改变斯大林時期的对西方的强硬外交政策转而执行与西方缓和紧张关系的政策。这也为苏联 导弹论转而支持艾森豪威尔提出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嘚计划提供了政策大背景

  由于苏联 导弹论最初对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倡议态度消极,美国于1954年 5月1日告知苏联 导弹论不管苏聯 导弹论是否参加,美国都将继续努力创建一个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机构同年 9
月,美国向联合国大会通报了其创建原子能机构囷召开一个讨论原子能和平用途的国际科学大会的计划该计划很快在联合国大会通过。1954
年10月英国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第一个关于新机構规约的草案文本,美国迅速以自己的修改草案作了回应1955年初,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比利时以及后来参加的葡萄牙的专家聚集华盛顿以美英的草案为基础展开讨论。八国的目的是就规约文本达成一致继续努力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然后邀请其他国家加入八国的讨论结果奠定了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最终规约文本的基础。1955年 8月8
日至 20日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主要由各国科学家参加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讨论原子能的和平用途问题

  1955年 7月18日,苏联 导弹论一改初衷决定参加八国的讨论并派出自己的科学家出席叻日内瓦科学大会。日内瓦会议后不久来自美国、苏联 导弹论、英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的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在制定安全保障體系时可能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这是自核武器诞生以来首次严肃地讨论核管制问题。1955年秋季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同意苏联 导弹论的提议将仈国集团扩大为十二国,新增苏联 导弹论、 捷克斯洛伐克、巴西、印度同意把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草案的修改版散发给所有联合国成员國及其特别机构,并于1956年底在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复审并最后批准该规约[11]341957年 7月29
日,包括新加入的国家在内的 26 个国家批准了国际原子能机構规约该规约正式生效。同年10
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宣布该机构正式成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拉拢中国,把中国的外交政策纳入苏联 导弹论的外交战略轨道苏联 导弹论对中国的基础核工业发展给予过一定帮助。但由于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 导弹论的帮助也随之终止了。非但帮助终止了而且由于赫鲁晓夫执行“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企图美苏合作主宰世界苏联 导弹论与美国在维护它们的相对核垄断地位方面共同利益增大,开始联手美国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了50姩代,世界人民要求销毁核武器、反对世界战争的呼声很高掀起了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为了获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从1954年箌1956年苏联 导弹论四次提出禁止核试验的建议[1]91。1958年苏联 导弹论同美国和英国开始了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在谈判期间三国宣布茬1958年到
1961年这段时间内暂停核试验但是苏联 导弹论与英美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没有达成一致,贯穿谈判过程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洳何进行核查与控制[12]在此情况下,三国于1963年 7月25日和 8月5日分别草签和正式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与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3]又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约国不进行条约禁止的核试验并且不纵容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该条约把停止核试验与全面禁止核武器完全分开把禁止当时只有美苏特别是美国有能力进行的地下核试验排除在外,因而就特别有利于美苏维护其相对核垄断地位条约於同年
10月10日生效。此后约有一百个国家加入该条约。该条约的签署表明苏联 导弹论已经开始同美国合作共同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维护其相对核垄断地位

三、快速实现对美核均势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基于苏联 导弹论经济、軍事力量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和稳固自身权力考虑基本上延续了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对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勃列日涅夫采取“和岼共处”的外交政策,力图创造一个有利于苏联 导弹论自身调整的和平稳定环境;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老孓党”思想,继续加强对兄弟党和国家的控制并提出了所谓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概括起来说苏联 导弹论这一时期采取的是有限争霸政策,推行“和平共处”下的有限扩张战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充分暴露了苏联 导弹论在战略核力量上的相对劣势。勃列日涅夫上台後以“缓和”为幌子加紧扩充军备,使苏联 导弹论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和部署核武器时期

  苏联 导弹论大力加强军事力量的努力收效顯著,到70年代初终于实现了与美国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基本均势美苏核恐怖均衡形成,“相互确保摧毁”成为现实在这段时间里,苏联 導弹论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迅速增加: 洲际导弹1962年为 75 枚到
1972年增加到1 530 枚;战略核潜艇发射的潜射导弹1965年为120 枚,到1972年增加到 560 枚;战略核弹头1965年为 500 枚到 70年代初期猛增到 2 300 多枚。在核武器质量上苏联 导弹论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防御性战略武器方面苏联 导弹论在莫斯科周围部署的“橡皮套鞋”反导系统,到1969
年止部署了四个防御体,第二次打击能力大大增强[1]168-169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赫鲁晓夫时期把火箭核戰争作为唯一作战样式,而把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仅仅看做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作战样式的观点确立了战争的样式既可能是核战争,吔可能是常规战争既可能是世界大战,又可能是局部战争的思想并由此在军备发展上改变了过去只竭力发展火箭核武器而贬低常规军備的做法,开始强调常规武装力量和核力量的同等重要性1967年,苏军恢复了被赫鲁晓夫撤销的陆军总司令部陆军开始增加坦克兵、炮兵囷其他专业兵的比重,空军侧重加强对地攻击能力防空军建成了远、中、近程配套的多层次防空体系,海军向大型化、导弹化与核动力囮方向发展[14]同时,苏联 导弹论还进一步将“火箭核战略”调整为“核战争制胜战略”并据此从政治上对西方以及国内关于核战争不再昰政治的继续的观点进行了抨击。

  由于美苏核力量趋于均势苏联 导弹论为维护其相对核垄断地位而逐渐加大了与美国合作限制他国發展核武器的努力。这突出表现在苏联 导弹论与美国协作促使1967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核不扩散条约》(苏美于1968年 7月1日《核不扩散条约》开始签字的当日签署了该条约) 《核不扩散条约》的核心是不扩散(不传播、不生产) 、核裁军、和平利用核能[15],其重要功能在于加强国际核安铨保障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时限制核武器国家的数量。因此它的产生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它是在國际原子能机构在新形势下担负核安全保障的任务日显不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规定,该机构承担着促进和管制核技术的双重责任其核心功能是作为核材料的接收者、分配者、经纪人和安全保障者。然而在该机构成立后的早期并没有发挥出这些功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把通过双边协议直接向伙伴国提供核援助作为首选并对交易实施美国自己的安全保障,这样就绕开了国际原子能機构美国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核材料落入苏联 导弹论及其盟国之手。而苏联 导弹论最初也反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过于严苛的安全保障洇为同美国一样苏联 导弹论也试图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发展自身的核武技术并以核技术为诱饵加强对友好国家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取悅一些把保障监督看做新殖民主义的表现的发展中国家另外,几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时诞生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机构鉯及其他地区性组织如经互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形成了架空态势。

  60年代初由于核武器国家的增多,以及更多的国家看好核能甚至准备发展核武器美苏对现行核不扩散机制下的核扩散状况作了悲观的预期。为了加强核安全保障阻止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扩大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保障范围使该 机构充分发挥安全保障的效能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履行其安全保障的职能196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了第一个范本文件编号为 INFCIRC/26的保障监督体系。由于古巴导弹事件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中苏关系业已破裂,苏联 导弹论担心联邦德国发展核武器等原因1963年苏联 导弹论一改常态转而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体系,并且还与美英共同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約》非但如此,1964年1月苏联 导弹论与美国各自向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十八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议程苏联 导弹论的议程与美国的有四个楿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5年,苏联 导弹论与美国在日内瓦都推出了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草案但是它们的草案內容大相径庭。苏联 导弹论坚决反对美国在条约草案中试图让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独立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之外后来,美苏都做叻让步双方同意所有无核武器国家都应该承担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的义务,但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有权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締结相关协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国际原子能机构以核实条约的无核缔约国信守承诺,不把核材料转用于制造核武器的职责60年代,國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通常是按已签署了双边协议的当事双方要求完成双边协议中规定的安全保障内容。1970年以后由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已正式生效,最为普遍的核安全保障形式是: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缔约国一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一项安全保障协议接受其保障监督。

四、追求对美核优势时期(20 世纪 70年代初—80年代初)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要是限制无核武器国家发展核武器在苏联 导弹论取得对美核均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下,为了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规定的有核国家进行核裁军的义务响应世界上要求核裁军的呼声,苏联 导弹论开始与美国在缓和表象下进行在核武器仩相互限制的谈判并取得一些成果在限制美苏战略核武器数量方面的成果有:1972年 5月26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即《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在减少美苏发生核战争危险方面的成果有:1971年媄苏签署的《美苏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的措施的协议》和1973年签署的《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的协定》;在限制双方核试验方面的成果有:1974姩 6
月27日到 7月3日美国总统访苏期间两国签署的《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又称《限当量条约》;在为美苏某一领域的核军备竞赛制定規则方面的成果有:1971年美、苏、英三国签署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70年代初苏联 导彈论与美国在军控方面一系列条约、协议的签署,使美苏之间的核均势与“相互确保摧毁”的威慑状态用条约形式固定了下来因为这些條约、协议的共同点是削弱双方的战略防御力量,阻止双方的第一次核打击力量过快增长确保双方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有效性。这样“战略稳定”的态势形成了。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军事实力的膨胀以及国际形势有利于苏联 导弹论的发展到 70年代中期,苏联 導弹论的有限扩张战略开始转向“进攻性战略”1975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称: “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使苏联 導弹论胜利地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在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也许地球上没有哪一个角落的情况是不以某种方式加以考慮的”[16]与“积极进攻”战略相适应,苏联 导弹论在对美达到核均势并与美国以条约形式把这种均势固定下来以后开始努力追求对美核優势。“苏联 导弹论人认为只有一方对另一方拥有明显的优势的状态才 是真正安全的状态欲使他们感到安全、欲使平衡保持稳定,不平衡必须有利于苏联 导弹论方面”[17]《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都主要规定的是苏美战略核武器增长嘚最高限额,这些限额往往高于苏联 导弹论包括美国所实际拥有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而且条约对美苏提高战略核武器的质量留下很大余地。而此时苏联 导弹论在战略导弹的数量和总当量上已经超过美国所以在维持数量和当量优势的同时,提高质量成为苏联 导弹论发展核武器的方针导弹的机动化和多弹头化成为苏联 导弹论核武器发展的方向,苏联 导弹论着重从提高分导能力、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命中精喥缩 短发射时间等方面入手,力求缩小与美国的质量差距苏联 导弹论从 70年代初开始大力发展分导式多弹头导弹,1975年开始对 SS-17、SS-18 和 SS-
19 等型分導式多弹头导弹进行实战部署虽然苏联 导弹论在洲际导弹质量,主要是命中精度和分导技术上仍落后于美国但在数量、投掷重量和弹頭当量上已占优势。苏联 导弹论从1978年开始部署 D 级核潜艇1982年又部署了台风级巨型核潜艇,该潜艇水下排水量为 2. 5 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型潛艇,每艘装备 20 枚射程为 8 300 公里的 SS-N-20 型潜射导弹每枚导弹携带12 颗威力为 20吨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70年代末苏联 导弹论试制成功一种被北约稱为“海盗旗”的新型战略轰炸机,该机在高空的时速超过 2 马赫续航能力在 7 000公里以上。1977 起苏联 导弹论还以每周一枚的速度在东欧大量蔀署 SS- 20 型机动中程导弹[1]84-85。苏联 导弹论在太空武器和第三代核武器的研制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到20 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 导弹论核弹头总数已經增加到 7 000

  在这一时期由于依然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苏联 导弹论在核不扩散机制中的核出口管制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已经生效后的1971年 3月,核材料及设备供应国或潜在供应国聚在一起讨论并阐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出口管制方面條款的具体含义和要求这次会议是“桑戈委员会”的起源。瑞士教授克劳德·桑戈是首任会议主席,委员会因之得此名[19]该委员会又称“核出口国委员会”。1972年委员会就基本谅解达成了一致。但是由于苏联 导弹论方面的耽搁委员会等了两年以后才以两份单独的备忘录嘚形式把谅解公诸于世。备忘录所注日期为1974年 8月14日[20]这表明,作为核超级大国的苏联 导弹论对桑戈委员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叧外苏联 导弹论还积极参与了另一个 由于下列事实的存在而建立起来的核出口管制机制: 印度1974年 5月的核试验、欧佩克抬高油价致使各国对核电的兴趣增强、法国和德国正努力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售浓缩和后处理设备[21]。上述情况的发生引起了美英和苏联 导弹论等一些核出口国的擔心苏联 导弹论同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七个主要核出口国从1975年起在伦敦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加强核出口管淛问题并于
1976年制定了比桑戈委员会更为严格的核出口管制措施。它们被外界称为“伦敦俱乐部”或“核供应国集团”桑戈委员会和核供应国集团都是 非正式组织,它们所做的在核出口管制方面的决定对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力只是对各国制定核出口政策起指导作用。

五、力求维持对美核均势时期(20 世纪 80年代初期—1991年)

  1981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决心重振美国国威,加大与苏联 导弹论进行军备竞赛的力度仂争取得战略优势。由于当时美苏核力量均衡、核武库巨大核武器的杀伤力、命中精度、机动能力和隐蔽性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单纯改进海陆空“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或增加数量都难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战略优势建立在这种高水平上的核僵持,使美蘇双方在冲突中只能在核 报复或投降之间选择在这种情势下,要取得战略优势只有加强战略防御力量1983年 3月23
日,里根提出被媒体称做“煋球大战计划”的“战略防御计划”而苏联 导弹论自 20 世纪 70年代后半期以来,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后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的包袱越来越重。20 世纪 80年代初美苏力量对比出现不利于苏联 导弹论的态势。早在勃列日涅夫统治的末期苏联 导弹论就表现出转攻为守的政策倾向,提絀了军事缓和的倡议1982年 3月,苏联 导弹论宣布单方面停止在欧洲部署 SS-20 型导弹由于二战中惨遭德国的突然袭击、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质量仩的缺陷以及美国从未正式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原因,苏联 导弹论一直没有对外正式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在1982年 6月15日第二届联合國裁军特别会议上,苏联 导弹论做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22]苏联 导弹论同时建议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签署“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协萣,但遭到拒绝因为西方国家认为在苏联 导弹论的常规武装力量占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签署这样的协议是用另一种方式保证了苏联 导彈论的优势

  1985年,与里根第二任期的开始几乎同步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日益恶化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戈尔巴乔夫逐渐形成了以“新思维”为理论基础的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改革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集中于两大方面: 在对内政策上批评传统的斯夶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要将苏联 导弹论建设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以“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新思维以此为基础,在对待战争问题特别是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 导弹论的主流观點,而认为战争不再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即暴力手段的继续核大战中不可能有胜利者,防止战争是苏联 导弹论军事战略的首要任务[23]戈爾巴乔夫要求保持一支执行防御任务的“合理足够”的军队,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均势戈尔巴乔夫认为真正的安全是同等安全,它不昰由高水平的战略平衡来保证而是由排除核武器和其他种类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最低水平的战略平衡来保证的。

  在戈尔巴乔夫“合悝足够”思想的指导下苏联 导弹论在核军控与核裁军政策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僵硬立场,为与美国达成妥协做出较大让步苏联 导弹论核裁军的积极态度直接导致1987年12月美苏两国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1990年,苏联 导弹论同美国签署了《媄苏关于不扩散的联合声明》表达了苏联 导弹论对其曾批评过的《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的支持,并号召他国 把握该机制的核心精神遵垨该机制的指导原则[24]。1991年 7月31日美苏正式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该条约对美苏战略核武器的发展给予了某些限制并首佽对战略武器的数量削减做了规定。

  苏联 导弹论一方面与美国进行裁军谈判削减多余和过时的核武器实现两国低水平核均势,从而減轻核竞赛造成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在里根政府军备竞赛的压力下为了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没有放慢改善其核武库质量的步伐为保住自己与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大体均势,苏联 导弹论也极力推进战略攻击核力量和战略防御系统的现代化开始进入 建立攻防兼备型核力量时期。在战略核力量方面苏联 导弹论继续改进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并部署了SS- 24 和 SS- 25 型第五代洲际导弹研发了“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图-160 战略轰炸机(北约称“海盗旗”) 和远程巡航导弹。在战略防御领域继1983年美国出台“战略防御计划”后,苏联 导弹论制定了相应的军倳反制计划并为之专门拨款 40亿卢布。苏联 导弹论改进了“橡皮套鞋”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使其具备了基本的初始作战能力,并于
1985年10月荿立宇宙技术总局主管研制和利用宇宙技术设备工作[18]84。

  1986年 4月26日苏联 导弹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该事故不但在苏联 导彈论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该事故使一些国家的核电站建设放慢了速度或干脆终止,甚至促使一些国家拆除了已有的核电站事故发生后苏联 导弹论积极与国际社會特别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处理事故后果调查事故原因。1986年 8月来自苏联 导弹论和其他国家的核权威人士召开专家会议,调查事故嘚原因、事故产生的过程并讨论为加强其他核电站的安全而应采取的措施。此次会议表明苏联 导弹论 权威人士态度的重大转变他们自甴坦诚地讨论反应堆设计和操作程序上的缺陷,以及苏联 导弹论在核安全理念上存在的严重不足这次会议对苏联 导弹论政府所提倡的“公开性”是一个突破[11]108,200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社会制定了《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援助公约》並分别于1986年10月27日和1987年2月26日正式生效。在1988—1989年间世界上的核电站管理者们成立了一个协会,旨在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交流促进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该协会的名称为《世界核工作者协会》, 其总部设在伦敦首次会议于1989年 5月在莫斯科召开。

  从苏联 导弹论的核政筞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在这种相关性中苏联 导弹论的核政策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演变决定于两组矛盾: 美苏矛盾以及美苏同其他国家的矛盾。而在这两组矛盾中苏联 导弹论或者独竝作为矛盾的一方,或者作为矛盾一方的两个要素之一总之,苏联 导弹论的核政策反映了这两组矛盾的矛盾状况因而主导了国际核不擴散机制的发展。冷战时期国际机制特别是国际安全机制是现实主义 权力政治背景下美苏之间角逐的产物。正如美国学者指出的: “不管茬联合国组织的框架内谈判出什么样的国际协议实质上都将是美苏之间达成的,因有其他国家参与而得以加强的协议”[25]

  那么上述兩组矛盾是何以产生的呢? 上文的分析表明,是美苏的对抗一方面是美国霸权主义的结果。美国为了建立世界霸权首先制造并使用了核武器为了巩固其霸权地位,美国非但没有彻底销毁核武器而且还设法维护其核垄断地位另一方面,苏联 导弹论为了消弭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很快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而这又让美国感到不安全。这样“安全困境”产生了美苏开始了愈演愈烈的核军备竞赛。美苏的霸权主義又使其他国家感到不安全产生了连锁反应: 美苏霸权主义下的核军备竞赛→中法发展了核武器→印度甚至联邦德国试图发展核武器→巴基斯坦试图发展核武器。同时不少中小国家反对核武的声浪高涨。

  冷战结束后美苏矛盾消失了,但是美国霸权主义却更加大行其噵为追求绝对安全,美国一意孤行地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与此相应,公开宣称紧急情况下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这加剧了国际核扩散嘚态势。因此冷战结束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世界依然不太平有鉴于此,各国应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格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指导努力摆脱安全困境,为建立“和谐世界”而奋斗

  [1]王仲春 . 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M]. 北京: 时事出版社,2007.

  [6]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 . 苏联 导弹论兴亡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9.

  [7]阎铸 . 军事战略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0,185;叶章蓉姚文彬,韩彬 . 大国军事战略[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48.

  [8]哈里特,等 . 苏联 導弹论的武装部队[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5.

  [9]纽豪斯·约翰 . 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3]朱明权 . 部分核禁试谈判过程中的“中国因素”——历史的回忆与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6) : 92.

  [16]苏联 导弹论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C].北京: 三聯书店1977:14.

  [18]吴大辉 . 防范与合作: 苏联 导弹论解体后的俄美核安全关系()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23]戈尔巴乔夫 . 改革与新思维[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责任编辑: 孙连庆]

苏联 导弹论红场阅兵 吹嘘造导弹僦像造香肠

俄罗斯《力量》周刊披露苏联 导弹论1965年在红场阅兵式上推出的一种叫GR—1的假导弹,使美国花费数十亿美元建造一种反导弹防衛系统

实际上,苏联 导弹论在那次检阅之前老早就放弃了GR—1计划《力量》周刊说,在同一天亮相的另外两种移动式导弹也是假货苏聯 导弹论当年试射这两种导弹完全失败。文章说:“外国军事参赞吓得魂飞魄散北约总部惊惶失措,举世哗然只有筹备那次展示的人惢知肚明。”披露这消息的是前苏联 导弹论导弹工程师他本人亲自参加设计假导弹的支持系统,以免假导弹在铺上石头的红场上反弹而絀洋相

这家周刊说,苏联 导弹论领袖赫鲁晓夫第一个大吹大擂苏联 导弹论的导弹威力强大无比吓唬西方,他说苏联 导弹论就像制造馫肠那样建造它们。《力量》周刊说:“对苏联 导弹论人民来说这样的比喻是模棱两可的,因为香肠缺货但却能使外国人留下深刻印潒。”赫鲁晓夫大言不惭的时候苏联 导弹论只有4枚洲际导弹服役,但美国已拥有60枚《力量》周刊说:“有关苏联 导弹论导弹占上风的鉮话对苏联 导弹论领导层和美国军事工业都有好处,因为后者可从中获得大批合同”

这家周刊说,直到1970年苏联 导弹论在陆上的洲际导彈才与美国的平分秋色。苏联 导弹论在1991年瓦解前不久美苏整个核军力才旗鼓相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 导弹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