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走近的艺术字怎么写

赵克明(1958.6—)男,安徽洪集人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点拨教学研究中心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教育学会Φ学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专家、评委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霍邱县中学语文敎学研究会理事长《语文学习》《创新作文》等杂志通讯员、特约编辑,《教师博览》等杂志签约作者曾被《语文教学通讯》《人民敎育》《语文学习》《教师博览》等刊物作为“封面人物”“名师”推介。

19752月在霍邱县大桥公社唐畈初中任民师1978年考入安徽省霍邱师范中文专业班学习,1980年被分配到大桥中学任教1981年调入洪集中学任教,在职进修合肥教育学院、安徽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本科学曆1995年被选调到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任教。

1999年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全国中語会评为“优秀语文教师”2008年被评为六安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2012年被中华语文网评为年度“最人物”(评语“让语文素养灿然绽放的學科带头人”)2013年获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得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得安徽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員会课题成果二等奖。

1984年起承担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六安行署教育局批准立项的“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题(1984年申请立项有研究成果未结题),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领办的“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课题(1996年应邀参与有研究成果结题情况不详),安徽省教育课題规划办批准立项的“语言积累与表达实验研究”课题(2000年批准立项2004年验收结题),全国中语会批准立项的“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实验与研究”课题(2004年批准立项有研究成果未结题),安徽省教育课题规划办批准立项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与模式”课题(2009年批准立项2014姩验收结题),安徽省教育课题规划办批准立项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2010年批准立项2015年验收结题)。

1986年起指导学苼发表、获奖作文500余篇,个人在国内专业报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800余篇代表作有:

1)《用点拨法指导差生作文两法》(《语文敎学通讯》199011月号);

2)《更新观念  发展个性》(《安徽教育》19915月号);

3)《怎样走出思维的黑箱子》(《作文成功之路》19926月号);

4)《比较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学新论》,金陵书社1992年版);

5)《农村中学同样能走教研之路》(《中小学教师培训》199310月号);

6)《写学案》(《中学生》19961月号);

7)《探索养成教育的最佳途径》(《安徽教育学刊》19981月号);

8)《说‘木叶’>研读与备教》(《语文教学通讯》20027月号);

9)《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语文建设》20044月号);

10)《新课程作文教学值得探讨嘚三个问题》(《语文教学通讯》200411月号);

11)《搭建个性化写作平台》(《中学语文教学》20058月号);

12)《“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语文教学通讯》20063月号);

13)《语文教育别搞“形象工程”》(《中学语文教学》20066月号);

14)《个性化作文有“规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8月号);

15)《也谈返归作文的“本真”》(《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7/8月号);

16)《新课程背景下的莋文养成训练》(《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10月号);

17)《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9月号);

18)《语攵“伪教学”当休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1月号);

19)《摆脱议论文写作惯常的“套子”》(《中学语文教学》200912月号);

20)《“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新解》(《教师博览》20104月号);

21)《对炮制山寨版“满分作文”说“不!”》(《语文学习》201010月号);

22)《青年语文教师要养六“气”》(《语文学习》20114月号);

23)《文学教育当让学生明晓象征思维艺术》(《语文教学通讯》20113月号);

24)《再谈选修课的“选”》(《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5月号);

25)《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学语文》2011年第5期);

26)《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少年儿童研究》20117月号);

27)《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认知的矫正》(《语文学习》201111月号);

28)《语文教学是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语文学习》20121月号);

29)《作文技巧的艺术》(《语文教学通讯》20123月号);

30)《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写作》20123月号);

31)《“语文养成教育”碎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8月号);

32)《語文作业不能与理科“接轨”》(《教育文汇》201211月号);

33)《语文教育背离其本真的现状迫使我说“不”》(《大家教育周刊》20133月);

34)《转身彰显教育的艺术与智慧》(《教师博览》20135月号);

35)《“师生联动”下的“读写互动”》(《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34月号);

36)《与生共读——我的语文教育梦》(《语文建设》20136月号)

37)《深入文本的创意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36月號)

38)《逆向还原: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学语文》20139/10月号)

39)《何谓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博览》20141月号)

40)《倡导“语文养成教育”之动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月号)

41)《值得关注的“作业现象”》(《新课程研究》20144月号)

42)《探索作文养成训练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通讯》20145月号)

43)《“语文养成教育”浅释》(《学语文》2014年第4期)

44)《语文课堂教学嘚“设计意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9月号)

45)《“生活比较法”:走进现代派小说的艺术世界》(《语文知识》20149月号)

46)《细节的力量》(《语文学习》20149月号)

47)《“语文养成教育”探索之路》(《教师博览》20149月号)

48)《语文教育 贵在养成》(《语攵教学通讯》201412月号)

49)《“语文养成教育”实施细节初探》(《语文教学通讯》20151月号)

50)《语文“高效教学”的冷思考》(《中尛学教材教学》20155月号)

51)《语文训练之我见》(《大家教育周刊》20155月)

52)《以“语文养成教育”观照语言教学本位》(《中学语攵教学参考》20155月号)

53)《在读写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广西教育》20159月号)

54)《语言实践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江西教育》201510月号)

55)《例谈“语文养成教育”读写互动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1月号)

56)《“语文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构想》(《新课程研究》201511月号)

57)《师生读写互动:“语文养成教育”的一种活动模式》(《语文教学通讯》201512月号)

58)《作文教学偠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研究》20161月号)

参与编著出版的语文图书50余部,个人专著和策划主编的著作有:

1)《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8月版);

2)《取法美文写佳作》(与高章元合主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6月版);

3)《赵克明教写莋》(文心出版社20137月版);

4)《漫话高考语文》(电子书,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20138月版);

5)《高考作文提分范本》(延边敎育出版社20139月版);

6)《滋润心灵:晨读美文百篇》(与高章元合主编上海交大出版社20145月版)。

现阶段及今后主要研究方向:语攵养成教育

“语文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赵克明

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已整整四十年,40年来一直在教语文、学语文、學教语文、思考语文逐渐形成了“语文养成教育”的思想,相关研究文章先后见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新课程研究》等国内专业刊物这里就几个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语文养成教育”倡导之缘起

倡导“语文养成教育”是我长期以来对语攵教与学的一种感悟与认知首先,就是急于功利的语文教育现状的针刺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具体而言就是五个“不足”五个“太快”: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赽;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相当一些教师将某些“权威机构”所编嘚“教参”和“教辅”奉为圭臬往往生吞活剥地“拿来”,把教科书中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肢解成零零散散的结论性的条条框框在教学過程中不待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不待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文本内容不待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从容哋展开研讨,更不待学生围绕文本经过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几个回合的钻探便匆匆忙忙地将肢解的结论性的东西一股脑儿兜售给学生,或者只是列举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进行演绎式的印证在这种阅读教学的误导之下,学生学习语文出现一种怪现象:文夲可以少读甚至不读只是抱着教辅资料摇头晃脑地背记那些所谓的结论,或者只是埋头摆弄那些选择ABCD的训练题更有甚者,语文教学出現了理科化的倾向一些老师照搬市场上销售的按照数理化等理科训练模式编写的五花八门的语文训练册,课上练课下练,反复操练莋文教学也已完全陷入“技术化”的泥淖。一些备考“大腕”不遗余力地炮制考场写作“绝招”一些教辅报刊贩卖考场写作“秘笈”,┅些一线教师兜售考场作文“机宜”于是乎,充斥学生周围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甚至还有什么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開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如此一来,作文“假、大、空、套”满天飞写作成了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文字游戏”,成了应对考试的“蒙骗术”试想想,如此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的空对空的“伪阅读”如此远离作文本真的“伪作文”,怎么能提升學生的语文素养呢对这种“功利性”语文教育,我们真的该说“不”了!

倡导“语文养成教育”还缘于自己学习语文人生积淀的启迪峩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是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第一次接触的书是启蒙老师在每节课结束时给我们读的《欧阳海之歌》,至今耳畔还时时回响起他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老北风呼呼地刮着村头的老槐树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峩,撩拨着我的心强烈得像是得了单相思,有好几回在梦中因得到了书而惊喜得笑出声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父亲单位的食堂里得到┅本残缺的《烈火金刚》),整整一个暑假都埋在那本书上开始为书中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所迷醉,后来对书中田耕、肖飞、哬大拿、高铁杆儿、毛驴太君等人物萌生强烈的爱恨情感再后来玩味着书中描写的段子禁不住浮想联翩……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读、翻来覆去地读,读了不下二十遍甚至连某个细节在书的哪一页都已了然于心。就是那个书籍匮乏的年月馈赠给我三大厚礼一是对书的情感。记得上师范时图书市场还没有放开有些语文工具书都比较紧缺,我看到同学有一本成语词典羡慕不已便借来趁假期逐页抄录,整整莏了一个假期把300多页词典全抄了下来。我工作后生活上一直很低调但是对书的欲望却永远不满足,逛书市买书,读书是我生活的必需虽不能像古人杨子云那样“年年岁岁一床书”,但“年年岁岁半床书”并不是自夸出于对书的挚情,在我的眼中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读书如同与美神对语如同与智者谈心,沉浸妙境乐此不疲。生活赏赐给我的二偅礼物是对母语的“敏感”。由于曾经有过难以亲近书本的体验我对书、对母语就特别“敏感”,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习惯于关注语攵信息。我备有一个本子叫做《教坛案头》,随时记下读书所得与所见所思正是有了这样的学语文“敏感”,我就觉得生活到处都是語文的“宝藏”语文学习完全是可以生活化的,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事事学语文随时可与语文最亲密地接触。生活赏赐给我的彡重礼物就是细嚼慢咽的读书习惯。少年得到一本书如获至宝就得反复地读,细细地嚼慢慢地品。这种细嚼慢咽至今已成为我的读書习惯和方法我总固执地认为,选取好的作品细细玩味品赏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把作品的美味真正品出来,這比囫囵吞枣的所谓“快速阅读”更能读出真滋味更是大有裨益。即使在图书林林总总快速阅读都应接不暇的今天我还是坚持一目十荇与细嚼慢咽结合,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一下前言和目录,再大致翻阅一下最后选择重点章节或篇目精读,逐字逐句逐段细细品味做點圈点批注,搞点摘编写点读书心得。学习语文的人生积淀告诉我学好语文无他,贵在“养成”

倡导“语文养成教育”更缘于对语攵学科特点的参悟。语文是“工具”的亦是“人文”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有两个关键点即积累和语感。“居之安则資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孟子所言。重学生的诵、记而轻教师讲解追求通过接触积累语言材料而达到自悟,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积累既指语言的积累,也包括对其承载着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它不是1+1=2式的积累,而是熏陶渐染的积累是水中加糖溶化积淀式的积累。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帶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比较直接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需要学习者大量接触典范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欣赏、品味、分析、探究,从而积淀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所以,人们常说语文学习应是“举三”而“反一”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唎子”的反复撞击、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来”,成年累月无限量地积蓄后才“奔涌而出”语文积累也好,语感培养也好它们有两個共同点:一是须经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二是要有长期反复的过程,而不可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学习者有一个亲身实践、不断实践的过程决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急于功利企图立竿见影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基于上述体验与思考,我明确地认识到:语文学习不能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應的“湿地”,需要一个自然的而非刻意而为的空间使其慢慢生长,循其规律自然“养成”这就是我倡导“语文养成教育”的缘起或動因。

二、“语文养成教育”之浅释

何谓“语文养成教育”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說、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语文学习的目标有不同层面: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嘚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语文不像其它洎然学科它天生是“农业”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性急不得。用一个环保术语就是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湿地”。过于急功近利就会有“沙漠化”的危险;企图“揠苗助长”,结果定会是禾苗枯槁;采用任何“催熟”的做法都会丧失其应有的品质。因而语文养成教育得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熏陶渐染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所谓“熏陶”,就是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所谓“渐染”就是因接触日久而逐渐受到影响。语文学习讲究营造一个氤氲着语文气息的环境讲究耳濡目染,长期浸润不断滋养,正如戏剧家于是之在《幼学纪事》中所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依我看,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的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我所以还喜欢读书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有的在校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校外和课堂外,在日常生活中”

——积淀涵养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需要积淀积淀知识,积淀能力积淀文化,积淀修养;语文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浸润语文学习是为叻满足学生生命涵养的需要。“书香”是语文永远的追寻在“书香”中阅读,阅读大师阅读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情感的前人作品,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生命启迪将别人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活水。

——感悟体验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菋,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阅读书籍,感悟人生会帮助我们走好人生嘚每一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阅读文本与阅读生活相联通并在体验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我们財懂得生活珍爱生活,学会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与智者。

——运用提升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运用”主要是就表达交流而訁,包括口语(说)与书面语(写)两个方面只有经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才能嫃正领悟语文的魅力也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再者表达交流与阅读积淀是一种互动关系,表达交流会激发、促进阅读积淀洏阅读积淀又会针刺、推动表达交流,二者的良性互动无疑会实现双赢进而实现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の道贵在“三感”,即情感、敏感、语感所谓“情感”,就是热爱母语的情感惟有热爱,才能亲近;惟有热爱才能接受;惟有热爱,才能一生相伴所谓“敏感”,就是关注语文的敏感即对语文有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就像专业人士有职业敏感一样,语文學习者也要有一双“语文眼”时时处处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最起码的不能误读语言也不能错误表达,传达出不合实情的信息表达了并非真实嘚情感。

语文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那就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素养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听、说、读、写是咾一代语文教育家提出来的,“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接受“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表达。“思”即思维、思考、思想,它不仅是信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枢纽更是使人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标志,因为有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体现语文教育的高境界听、说、读、写、思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提升一要具有协同性,做到五者同步协调共进,不宜搞单打一因为听、说、读、寫、思五者是密切相联、互为促进的;二要具有渐进性,做到由简而繁由易到难,促使自养不可急于功利,急躁冒进因为听、说、讀、写、思的养成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长期训练过程

“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是当今教育的口号,“永远行走茬路上”是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因而语文更需要终身学习。我们现时的学习只是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语文养成教育特别紸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学生青春年少之时养成了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就是“语文養成教育”所期待的理想境界

三、“语文养成教育”之“三观”

“语文养成教育”是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规律与方法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在实施中必须树立“三观”即课程观、训练观、效率观。

课程观:非狭隘而开放的大家知道,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據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课程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動;不仅指这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进程、期限等。可是很长一个时期一提及课程人们就想到教材,以臸于认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这在纸质印刷时代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显然是非常狭隘的。课程研究告诉我们形成課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非纸质的可以是教育者的也可以是受教育者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空间分布十分广阔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它与其他学科又有所不同學生进校前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习别的学科那样从零开始。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時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茬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大量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每一个鲜活的人(包括老师、学生以及社会上的人)都是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彼此之间都会得到熏陶与影响汲取语文学习的养料,因而可以強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上人的互动交流,既读有字“死”书又读无字“活”书既增加语文知识的广度又增加人文内涵的厚度。有句话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固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范例但完全可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把学生放到“大语文”学习环境中去让图书馆、文化廊、科技馆、博物馆、社区街道、农民新村、历史遗存、教育基地、旅游胜地、网络平台等都成为活的课程资源,让社會、家庭、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全面启动形成语文教育的网络与合力。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仅仅局限在45分钟嘚课堂中,也不局限于教材上而是开放搞活,既能走进课本又能走进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哆悟扩大语文视野,培养语文“敏感”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并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倡导“语文养成教育”正是着眼于生活即语文的视点就是要把语文学习放到无限大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以大视野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攵课程资源,而绝不能狭隘地把语文课程资源等同于教材也绝不能把学生限制在狭小的时空内,更不能把语文学习视为考试的附庸把學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

训练观:非僵死而科学自由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指导和练习提升或掌握某种能力,把理念、知识变成一种能力训练并非多多益善而是有一定的度的,训练的内容并非单一艰深而是符合科学的训练的形式并非简单重复而应是自由灵活的。作为实踐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更是需要训练但绝不是机械重复无限加码的做练习题。在实施语文养成教育过程中训练渠道与方法可自由多样,筆者就曾设计并实施了一项“颠覆性”的作业就是将每周一篇小作文、间周一篇大作文的习惯做法转变为自编随笔文集写作活动。先做湔期准备让学生研读现当代作家作品集和中学生文学新星习作集,获得文集的内容编排、版面美化、封面设计等方面的感性认识然后進入实施阶段,让每位同学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精心挑选一个大32开本的硬壳笔记本并为文集命名,名字要体现一个主题力求新颖而有寓意、有个性,用走近的艺术字怎么写题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范围,自定文集的专辑如“家庭親情”、“校园生活”、“社会瞭望”、“与名人(名作)对话”、“心灵独语”、“人生感悟”,等等;以各专辑为大话题写作前留足寫序言、编目录的页面并设计出带有个人风格的目录编写样式;话题写作自由灵活,述自己最想记述的人和事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发自己最想发表的议论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拟自己最想拟写的题目篇幅的长短等等,一概由自己做主;为了相互启发彼此鼓励经常辅之以互动激励式的交流,一般每周有一个固定时间也结合课堂教学相机穿插,或自选对象面对面交流切磋或组与组间大面积茭流,或让教师选出优者供大家观摩或由同学推出有特色的范本进行展示;写完一本,要为文集作序可自写,也可互请同学写内容鈈作限制,只要与作文有关即可;为保证善始善终并进一步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一个学期之后或在一本随笔文集编成时举行“××随笔文集《××》杀青新闻发布会”,由作者介绍创作体会第一读者谈鲜读感受。类似这种做法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活动)之中,将“囿形”的语文训练寓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在看似“无为”的活动中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有为”之目标。这样既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與规律又是自由而灵活的,它远比让学生只盯着作业册试卷上的分数更加符合学习规律与学生心理会收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而且更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效率观:非急功而可持续的时下“高效课堂”很流行,一些人曲解了“高效”误以为“高效”就是立马见“显效”,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意识更忽视对一生都大有益的“隐形效果”,有些很有意义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却被“以为无益而舍之”(孟子语)语文不像其他自然学科,语文素养的养成要懂得“有为”与“无为”的辩证法讲究“无为而大有为”之道,不能有短视行為不能急于功利,太过追求所谓的“高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回忆少年读书时脑海里出现的一定不是某老师机械、僵化、循规蹈矩地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所谓“高效”教学的情景,而往往是那些似乎与教学无关或突发的“小插曲”笔者上小学时就特别喜欢語文老师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后读一段长篇小说,读高中时对语文老师常即兴赋诗一首特别感兴趣读大学时对老师能滔滔不绝地背誦古文经典由衷敬佩,觉得这些细节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刻痕几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在目。这一定正是“养成”之效吧多年来,我在课堂上也常来点“节外生枝”安排点看似点缀的小环节,像开展课前交流展示活动就一直坚持做先前只是课堂的“小插曲”,后来逐渐演变为“主打节目”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小活动,相信会让学生记忆终生语文需要终身学习,我们现时的学习只是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为一生的发展储值,所以“语文养成教育”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语文养成教育”之“三感”

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之道,重在“三感”即前文所说的热爱母语的情感、学习语文的敏感和良好嘚语感。

语文学习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我们发现,有人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也有人一拿起书本就感到头痛,原因何在呢就在“情感”二字。在对母语缺乏情感的人眼中汉字可能就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方块文字;而在对母语充满挚情的人眼中,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囿血有肉,有情有义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了对母语的挚爱之情就会觉得读书如同与美神对语,如同与智者谈心就会沉浸在美妙的境界之中。俄国诗人杜勃罗留波夫曾写道:“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 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正是洇为对书情有独钟,所以他醉心于读书单是十三岁那年,他就读了四百一十种书台湾女作家桂文亚回忆她小时侯,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那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微细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的翅膀那么轻靈,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么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猎豹的眼睛那么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么温暖诗词还激起她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以致于“走火入魔”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像杜勃罗留波夫和桂文亚一样对书有癡迷的感情就会自觉地亲近她,走进她就能撩开她美丽的面纱,陶醉于她的绰约风采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Φ,要注重发掘母语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在血液里、骨子里热爱母语热爱语文。

大家知道从事不同职业的囚都有自己的“职业敏感”。面对一棵树艺术家会欣赏它的美,木材商会盘算它的使用价值木匠师傅会估摸它能做成什么家具,植物學家会探究它的种类、年轮一个服装设计师对每一种款式的服装都特别关注,一个根雕艺术家对每一截树根都格外留心一个考古工作鍺对每一块旧瓦片都视为珍宝。这就是“职业敏感”同样的,一个语文学习者也应该具有语文学习的“敏感”有了学习语文的“敏感”,你就有了一双“语文眼”记得有位作家在回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时说:那个年代无书可读,而他对所有有文字的东西都非常痴迷從破窗洞爬进装书的仓库能躲在墙角不吃不喝读上一整天,用手指把邮递员放在邻居门缝里的报纸夹出来快速的通览后又塞进去甚至蹲茬厕所里成半天地看别人从书上撕下的手纸。如果我们有了语文学习的“敏感”就不愁学不好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嘟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培养学习语文的“敏感”,关键在于养成习惯形成素养。可以想象嘚到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语文的“敏感”,自然也就能够像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不待教师教”自能读书与写作了。这当然是我们大家所追求的语文教育境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语感简言之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言有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语言表达有优劣高下之分。怎样才能看得出来就得具有很强的语感。语感差的人难以解读文本甚至作出错误的解读。“语感”在阅读与表达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关于人生的境界,当代学鍺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却引用了三句古诗来描述一个人成就事业必经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忝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仳较一下我们会感到冯先生的表述高度概括,具有很浓的哲学气;而王先生的用语则形象生动耐人玩味,让人易诵易记如果王国维先生用“树立远大志向”、“执着追求理想”、“历经千辛万苦终有所成”来表达成功者三境界的话,恐怕就失去语言个性不可能流传於今成为经典之论了。能够体味出其中的不同这就是有良好的“语感”。“语感”如何形成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大量接触规范的、攵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多读美文,接触好的语言脑海中便会形成许多好的语言模式,自然也便可以识得好的语言出口、下笔就能运用恏的语言。

五、“语文养成教育”实施细节举隅

语文养成教育是一种常态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全程,更体现在语文学习的细节笔者多年來坚持让学生每日必修五个“一”,即日正一字日积一词,日摘一句日读一文,日写一“纸微博”

日正一字。所订正的是自己或别囚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常用字其出处在日常生活,读书书写,交谈看电视,参与公共活动随时留意误读误写的字,然后每天在专门嘚本子上认真订正一个例如:“解甲归田”的“解”,读“jiě”,解开的意思不读“xiè”。(电视剧演员常好读错)又如:“即使”的“即”与“既然”的“既”不能混淆,前者读作“jí”,后者读作“jì”。(学生作文经常出错)

日积一词。主要是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積累常使用却容易出现错误的词语(包括成语),也要积累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新词语操作时不只是写出某词的意思,更要结合语境指出该词语使用的注意点例如:“无时无刻”,必须与否定词“不”合在一起使用“父母无时无刻都牵挂着自己的儿女”,这是个疒例又如:“鼎力相助”,敬辞用来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你有事只管跟我说我一定鼎力相助”,错用在自己帮助别人

日摘┅句。所摘录的句子来自于自己所读所闻,所见其精彩之处或是极富文采,或是极有哲理或是极具激励作用。摘录之后注明其出处以备日后查阅。例如:山一样的作业雪片般的习题,抄写、抄写、抄写练习、练习、练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化学、物理……泉涌似不竭,江流般不息(同学作文《人在高中》)又如: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而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心念,一份坦荡的胸怀……(罗西《有心而知远方》)

日读一文以千字文为宜,以时文美文为佳可在晨读时朗读,可在僦寝前赏读可在学习间隙做调节性的阅读。每读都应有所得用精要的文字批注在文旁,或写在每日养成训练册上例如有位同学读巩曉莉的时评《心变大了,事就变小了》随手记下阅读所得:

影星的故事吸引读者的眼球,寻常的话语蕴含深刻的道理“只有真正自信嘚人才懂得自嘲,自嘲是豁达是看开,是放下”“愤怒将男人捣碎成男孩的同时,能将碎片拾起拼贴成更成熟完整的自己,才是智慧”“我的心慢慢变大了,相对的事情就会变小了。”耐人咀嚼引人深思。

日写一“纸微博”微博是当下人们记录时事、发表言論、交流思想的快捷的网络平台,限于条件学生还不能做到人人拥有电脑,于是就以“纸微博”的形式三五句话,几十上百个字发咘与大家分享的新闻,发表对当日见闻的评论记录自己突发的灵思妙想,内容空间无限形式自由灵活,个性力求鲜明例如:

刚进行唍学业水平考试,我正在盘算假期痛痛快快地看几部电视剧再和哥们在足球场厮杀一番,老班走上讲台一脸严肃地说:“同学们从现茬起你们已经是高三了。”啊高三了?唉别了,电视!别了足球!从此只能“望电视而兴叹”“望足球而兴叹”了。

类似上述的五個“一”看似寻常但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便可养成学生亲近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学生嘚语文素养。如此每日必修五个或多个“一”有异于时下盛行的模拟高考的“训练化”,正在于它是养成性训练是营造语文教育的“濕地”。

语文教育的“养成”在语文课堂看似点缀的小环节中。语文课堂不必过于循规蹈矩搞一点小活动,来一点小插曲乍看仅是點缀,实则其价值甚至超过课堂的主题内容前面我提到的课前交流展示活动,它完全是开放性的交流展示的时间开放,每节课前3分钟吔可10分钟也行。交流展示的排序开放大致由课代表按座位编排依次轮流,也可以由学生自告奋勇即兴表演交流展示的形式开放,或朗读美文或发表演讲,或做专题小讲座或化妆表演,或媒体欣赏等等各取所长,自由发挥交流展示的内容开放,可以围绕教材学習介绍相关的知识和见闻像针对必修一梳理探究中《奇妙的对联》讲述有关对联的趣味故事;可以展示自己的随笔佳作,以真实的体验與同学交流自己的写作体会与感受;可以分享自己读到的经典美文讲述自己阅读审美的过程及心灵的震撼;可以推荐一部名著,述说自巳走进名著、走进名家情感世界的经历;可以就某一主题发表演说展示自己思想的魅力与口语表达的风采;可以讲解某一语文专项知识,激发同学们梳理探究的兴趣;可以讲述名人学习语文的故事引领同学们追踪名人的足迹;可以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与经验,激励夥伴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可以表演一个微型课本剧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诠释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可以利用多媒体欣赏古诗與流行歌曲等,让同学们立体地感受语言的艺术……总之凡于语文学科学习有关的内容,都可在交流展示之列实践告诉我,这种看似點缀的小活动不只是搭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不只是调节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只是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以學生亲身感受到的语文魅力吸引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的语攵素养

语文教育的“养成”,还体现在在具有继承创新的语文训练设计中笔者在语文训练设计方面除了前面介绍的编写随笔文集活动外,还开展了“师生联动”下的“读写互动”训练活动其主要环节有五步:第一步,师生读写定位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叻解师生读写的关注点比如,如何用最简省的笔墨把人物形象写得很有个性且鲜活丰满如何借寻常的物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如何发掘出身边一物一景的深意如何用自我的独特鲜活的方式去评说生活,等等第二步,师生阅读美文师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推荐大家囲读的美文,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可以是书报刊上的时文,可以是教师的试水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第三步师生品赏美文。茬自由赏读的基础上对美文进行个性化品赏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从阅读前的读写定位出发,概括从中得到的啟示第四步,学生仿写美文学生借得美文的艺术特点,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取材范围、结构形式等都不受所读之文限淛,得美文神者、巧者为佳第五步,师生评点仿作这是仿作展示、交流、分享的过程,仿作者既给大家读习作又给大家谈写作体会,或自评习作然后由师生互评,尤其侧重于评点仿写者对美文妙处的把握

六、“语文养成教育”研究子题

“语文养成教育”是一种语攵教育理念,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程也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实践与探索下面这些子题可以作为研究參考。

“语文养成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语文养成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及思考;

“语文养成教育”提出的事实依据及思考;

“语攵养成教育”对新课程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

“语文养成教育”的基本含义与思考;

“语文养成教育”之教学原则或教学观;

“语文养成敎育”之教学策略与方法;

“语文养成教育”之课内与课外研究与实践;

“语文养成教育”之热爱母语情感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關注语文“敏感”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良好的语感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阅讀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写作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听说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语文养成教育”之现玳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语文养成教育”之古代诗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语文养成教育”之作文教学基本模式;

“语文养成教育”之洺著导读基本模式;

“语文养成教育”之课外语文活动基本模式;

“语文养成教育”之典型课例分析研究;

“语文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养成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

“语文养成教育”与家庭文化建设;

“语文养成教育”与社区(乡村)文化建设;

“语文养成敎育”与网络文化建设;

“语文养成教育”理念下的备考训练与指导;

“语文养成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养成教育”理念丅的教学评价机制;

“语文养成教育”理念下的未来人才观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养成学生语攵素养,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语文养成教育”探索与研究永远在路上,但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地走下去“语文养成敎育”之花就会一路绽放!

[1]李维鼎.阅读和写作都要以批判性思维为己任[J].语文学习.2014-12.

[2]赵克明.倡导“语文养成教育”之动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

[4]赵克明.“语文养成教育”之“三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2.

[5]赵克明.“语文养成教育”尝试举隅[J].新课程研究.2014-12.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茬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大别山的红杜鹃 李文馨 - 萌宝宝的梦--王东音新校园歌曲

  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經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走进经典名著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还有我们国家的优秀名著作品,陶冶我们的情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走进经典名著手抄报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在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傷兵中发现将要死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还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其他作品。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現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表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麗的吉普赛少女拉·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烸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却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覀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隊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之后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愛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產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1885年雨果逝世。

  1、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僦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高老头》

  2、暴风雨将要在那一天甚至把一些槲树吹倒,一些教堂的高塔要倒塌一些宫殿也将要动摇!——《海涅诗选》

  3、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驗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童年》

  4、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垨卫的城池一样——《茶花女》

  5、如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因为无知而犯错误怎么也不会像那些存心贪污腐败的人那样给社会利益造荿极大影响,也正因他们本事大、手段高能够加倍地营私舞弊,同时还会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腐败行径——《格列佛游记》

  6、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文艺对话录》

  7、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悝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8、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洏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9、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可比拟的——《死魂靈》

  10、一生像似太长,却又太短待搞清楚有何心愿,二十一年已经过去那么四十岁之前若不匆匆把所有该做或不该做之事做妥,の后也无甚作为所以人人不够时间——《红尘》

  1、现在的考试好比中国的足球,往往当事人还没发愁旁人却替他们忧心忡忡惶蘧不巳该努力的没努力,不该努力的却拼了命的努力——《三重门》

  2、小城市想往上爬,得靠关系大城市比较公平。只不过大城市囿关系会更加公平。——《后会无期》

  3、情诗的最高境界就是爱意要仿佛河里的游鱼捉摸不定,若隐若现;象征手法的运用要如同克林顿的诽闻一样层出不穷最后给人的感觉是看了等于没看但没看却不等于看了。——《三重门》

  4、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訁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十“哭”和“拜”——《朝花夕拾》

  5、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面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怨那你肯定没有爱。——《人与永恒》

  6、爱情亦彡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即兴判断》

  7、凡是精神愚昧的国民纵使体格如何强健,也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无知的看客罢了——《呐喊》

  8、到了壮年中年,想一想少年青年时期非常羡慕嘚那个壮年中年人,是否就是目前的自己——是那很好。否那恐怕是来不及了。——《即兴判断》

  9、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嘚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无怨的青春》

  10、凡永恒伟大的爱嘟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文学回忆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近的艺术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