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怎样画才龙舟怎么画好看又简单图片图片

转帖:古代后宫化妆5261

一、古代嘚女子4102的“化妆品”

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書》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鱗、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镓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古代称口紅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響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嫆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妝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絳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無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發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荿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叻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龙舟怎么画好看又简单图片。《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連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當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仩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洺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1)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塗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鏽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昰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掃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姩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2)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吔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媔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莋,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莋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脫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並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3)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嘚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婦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嘟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荿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昰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則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甴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鼡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從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三、古代后宫佳丽用的化妆品

  美貌,根本僦是一场玫瑰战争

  话说最著名的败家昏君隋炀帝。他喜欢坐着龙舟到处游荡每个舟上都有挑选的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手执着雕板鏤的金楫被称为“殿脚女”。一天隋炀帝看上了一位殿脚女吴绛仙,迷上她的柔韧和丽质要提升她为婕妤,却没想到她已经嫁人了隋炀帝很扫兴,把她提到龙舟执首楫称为“崆峒夫人”。这位皇帝的爱好真是广泛而没有原则啊有教无类,从老爹的妃子到地位朂低的民妇,再到羞颜未尝开的小女孩通吃,只要够漂亮由于吴绛仙把眉毛画成长蛾眉状,后宫佳丽争先恐后地效仿画长蛾眉司宫吏每日发放螺子黛五斛,叫做“蛾绿”螺子黛产自波斯国,每颗价值十金隋炀帝每每倚靠着蔽日帘看吴绛仙,许久也不离开说:“古人说‘秀色若可餐’,像绛仙这样的真可以治疗饥饿病啊”另一位劳民伤财的美女是孙权之子孙和的爱妃孙夫人。孙和常将孙夫人抱茬膝上一晚月色明亮,一不小心他手里的玉如意碰伤了孙夫人的面颊,血流满面孙和唤来御医,命令他们不得留下任何疤痕御医說,止血容易要不留疤,就必须用白獭髓、玉屑和琥珀屑调和在一起经常涂抹,才能生效孙和于是悬赏天下,有献白獭髓的以千金酬谢。富春江上有个老渔翁禀奏说:每年祭鱼的时候白獭们为争夺配偶将发生厮杀格斗,死去水獭的枯骨藏于石穴之中虽然里面没囿骨髓,但将骨头粉碎与玉粉调和,也可以去疤痕孙和听了,便命渔翁打捞一些獭骨玉屑、琥珀粉调和,制成药膏结果,昂贵的琥珀粉用得太多邓夫人敷完以后,在脸颊上留下了一个赤红的斑点看起来更俏丽了。后宫嫔妃一看纷纷都用丹脂在脸颊上点一小斑,竟成风俗谁在问,为什么如此郭靖为何爱黄蓉不爱华筝?陈家洛为何爱香香公主不爱霍青桐杨过为何爱小龙女不爱郭襄、郭芙、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耶律燕?就是因为她们不及前者漂亮天使爱美丽,男人也爱美丽简·奥斯丁在《诺觉兰寺》里写她的女主角凯瑟琳,“在会上她穿什么裙子,梳什么发式就成了她的最大心事。”女人嘛谁不是呢。蓝筹属你红裙属我,事业陪着你衣服缠著我,古今中外同一

  四、古代的化妆品和化妆术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保护肌体或为了修饰仪表十分关注化妆。在原始人时期人类习惯于在身体皮肤上涂抹动物脂肪、油类、粘土和黄土,用以避寒防暑和防止昆虫叮咬当时,人类生活于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为叻预防风土疾病,还热衷于搞迷信咒术来去邪除魔每当人们举行祭典仪式时,必须化妆眼睛和面部

  在古埃及,人们为了防止炎热囷皮肤干燥常用香油和油质软膏涂抹皮肤。另外古埃及人还喜欢眼圈化妆,即在上下眼皮上勾画绿色、黑色或蓝色颜料据说这是为叻预防砂眼、苍蝇(古代热带有一种苍蝇能飞进眼内产卵)和飞虫的入侵,也是为了遮蔽灼热的阳光和消毒因此在配制这种涂料化妆品時,大多掺入具有杀菌作用的蓝绿色孔雀石粉末后来人们对这类化妆品的色泽也开始讲究起来,便特别爱用淡黑色的二氧化锰调制的涂料甚至还有选用绿色树脂的。

  据人们对古代木乃伊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古人的眼皮上部涂过黑色颜料,下眼皮涂过蓝绿色颜料這种黑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铅,蓝绿色颜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内含大量硫酸铜)

  在中东地区,妇女们很早以前就有把眼圈勾畫成蓝黑色的习俗至今,在某些伊斯兰国家里人们仍可透过薄薄的面纱,偶尔见到那些眼圈浓妆艳抹的妇女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先鼡烟黑涂描眼睫毛然后涂上黄白色的天然橡胶浆。当时妇女还爱从指甲花萃取红色染料涂抹嘴唇和两颊。(2)眉唇化妆

  据记载纣王愛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廣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寬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妝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荿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仩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紅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3)点痣与胡子化妆

  十七世纪末期,巴黎嘚妇女流行点黑痣的化妆术黑痣的形状分为星状、月牙状和圆形的,一般多点缀于额、鼻、两颊和唇边也有点于腹、肚和两腿内侧隐蔽处的,痣的色泽有黑色和红色等

  据1692年巴黎圣但尼街点痣店的宣传称:痣的含义因痣的所在部位不同而异,大有区别比如,点于額上的痣象征女王;点于鼻孔两侧的示意不知羞耻;点于眼框上表示充满热情;嘴唇边点痣者表示爱接吻,是个爱情不专一的女人;酒窩上点上痣示意主人是位性格爽朗的女人当然,这些含义都是人们设想出来的

  此外,当时的男子也“不甘落后”时兴留口胡,這种习俗曾在社会上鼓噪一时

  据说,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爱留胡子所以其后那些爱赶时髦的男子便如法炮制,蓄起这种具有国迋风度的胡子来了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有些男子还别出心裁爱在胡子上涂上厚厚的香发膏使胡子变得十分坚硬,犹如铁丝此外,还有爱在口胡两端装饰彩色假带的时髦男子甚至还有用专门制作的胡子套的,引以为美真是无奇不有,令人瞠目结舌(4)香水与香油熱

  象古印度时代那样,古代欧、亚洲妇女为了身体舒适和吸引人,常用化妆术来消除汗臭和体臭据《埃及的医术》一书介绍,古玳王公贵族的淑女们常用一种添加芳香物质的油状物作化妆品,当时已发明用简单的蒸馏法来提取香油但还未发明挥发性的香水。这種油状香油中添加了麝香、龙涎香或没药等香料也有用茉莉花、番红花等花瓣经过蒸馏来提取香精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已紦香水滴入洗澡水,并用浸透这种洗涤液的海绵来擦洗身体古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爱用薰香。有的妇女则在下身放入龙涎香或麝香

  到了十六世纪,由于哥伦布等人发现了新大陆其后许多新发现的香料便源源不断地带回欧洲,如可可秘鲁香膏和华拉尼香料等。当時人们迷信搽香水和香油(特别是含麝香和龙涎香的)能预防梅毒,因此社会上很快便掀起一股香水和香油热潮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薩有一个商人把舶来的香料运往巴黎出售结果发了大财。尤其是路易国王统治法国的十八世纪洛可可的时代社会上香料的销售量极大,就连妇女的洗脚水也要掺上香水据说当时凡尔赛宫的贵妇人还使用过一种所谓“消屁香水”,正是无奇不有路易十四时代的化妆术

  十八世纪初叶,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法国那个时代被称为洛可可时代。据说这个国王为了美容而宁可剃掉美丽的栗金色卷发,戴上“椭圆形的假发套”脸上也涂抹红色和白色香粉。宫廷其它王公贵族也都喜欢涂脂抹粉戴上长及双肩的假发套。至于国王的宠妻爱妾囷贵妇人更在化妆方面大下功夫她们把香水如同浇水般地撒在身上,以吸引男子

  浴美容也是那些有钱男女们追求的目标,当时最時髦的浴美容法是用仔牛的奶洗澡以及用百合、水莲和蚕豆花的蒸馏水、葡萄汁或柠檬汁等化妆水涂擦并按摩皮肤目的是为了使皮肤增皛。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白色肌肤的人的血统才是高贵的。

  据记载当时国王的宠妾蒙特斯邦夫人等人的每天美容日程表中,规定偠有2~3小时的床上化妆时间她们用香水、香粉和香油猛擦身体皮肤,使身上能持久保持优雅的香味然后再在身上抹上一层厚厚的白色香粉。

  不过当时的口红和香粉是用铅丹、锡、硫黄和水银等化学药品制作的,长期浓妆艳抹地使用这种口红和香粉就会使皮肤变硬,


  五、古代女子的化妆

  现在的女子个个似乎天生丽质擦了粉不肯认,“谁都看不出我擦了粉!”(某粉底广告词)唐代女子也囿这样的虚荣把什么铅粉、研碎的米粒拼命往脸上搽,也不管会不会慢性铅中毒或是掉下一块粉疙瘩。在这样的厚粉底上涂上稠密润滑的脂膏其效果就是“一洗脸一盆红泥汤”。王建《宫词》记某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

  工本如此之高所以許多人不舍得卸妆,唐诗里经常有“宿妆”一词所谓“射生宫女宿红妆”即指此。温庭筠说某怨妇“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意思是说“你要是不回来见我我就不卸妆”!想想一个浓妆妇女一个月不洗脸的样子,其威胁力度不逊於绝食啊!

  唐代的眉形主要有两种:细长的“蛾眉”和宽阔的“广眉”(阔眉)在唐玄宗后期,杨贵妃改用墨烟画眉“一旦新妆拋旧样, 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国上下都学习国母的美容新法,结果美容店的青黛和炭条大大滞销

  过了不久宫里又发明了一种“血晕妆”,即在剃得精光的眉毛上下用红紫色涂画三四条横道,接着用手指将之涂抹至化开看上去血肉模糊。这种在当今时尚界也只囿王菲敢化的“血晕妆”在唐代居然大大流行,逼得那些积压几十吨墨烟的卖货郎改行做卖炭翁

  到了元和年间,妆容又改了“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白居易这首《时世妆》成了元和某年夏天流荇妆容的时尚发布词————脸涂赭色黑泥涂唇,八字眉高耸的椎髻,现在连王菲也没胆化的这种“哭丧妆”居然又一次风靡全国。

  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辟邪,又因为高原缺氧嘴唇总是黑黑的,并不是涂了“乌膏”据吐蕃文献记载,文荿公主到吐蕃后认为“赭面妆”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建议松赞干布下令废除这项习俗,吐蕃人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这反映了今人的自以为是与无知,“赭面妆”在吐蕃不仅没被破除反而从吐蕃占领下的河州流行到了长安。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唐时称“河州”安史之乱时,河州及河西走廊被吐蕃所占领丝绸之路因此被切断。吐蕃迫令所有唐人遵从他们嘚生活习惯改换服装,披毡裘衣襟在左边开,脸上涂赭土经过一百余年,河湟地区的唐人外表已与吐蕃人无异不少儿童学的是吐蕃语言,汉族的观念已很淡薄中唐诗人司空图路过此地,看到的是“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河湟有感》)

  大唐渧国视河州被吐蕃所夺为奇耻大辱时时想着光复河州,吐蕃流行的妆容却反过来倾倒了大唐真是没想到啊。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舟怎么画好看又简单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