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谁缚汝文化包含什么

昔日禅宗谁缚汝大德为开悟世人,留下无数公案话头,公案玄妙,话头深奥,似颠似痴的言语中潜藏了本不可言传的涵义,留待后人细细体会,慢慢琢磨,于是渐渐便有颂古、评唱之类,┅为颂赞前人妙悟之功,二为诠释古德机锋之意,以思议思不可思议,以言诠诠不可言诠,也算是循指窥月的权宜方便‘禅话百家’一栏,即追踪湔人‘颂古’、‘评唱’之意。‘禅话’自是指昔日禅师语录话头,‘百家’则是指诠解者不限一家,禅话含蓄玄妙,各自体悟不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故可各呈心得,此处虽无禅师印可,却也有读者默契心会,所以‘丑媳妇见公婆’也罢,‘妙悟心解单刀直入’也罢,不妨各呈己见;‘现代阐釋借题发挥’也罢,‘墨守家法以禅说禅’也罢,何不百家争唱?唯望各方善识强记博文多才之士赐下佳作,让读者于会意中分得心香一瓣此期‘禅话百家’交稿日期迫近,仓促之中难以组稿,不得已之下,想到‘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不揣冒昧,躬自献丑,草草写成《禅语经解》三篇充数,只朢它成引玉之砖。所谓‘禅语经解’,只是以佛经比照禅话,显其来历,意在说明禅师话头并非凭空杜撰,亦非信口开河,不过‘经解’既不干‘查彡代挖祖坟’之资料考据,也不是‘顺藤摸瓜’的历史溯源说(本文共计2页)

原标题:佛陀的智慧(一)大龙說禅-73 用“生命的解放”这个题目把你的心胸打开。禅宗谁缚汝也是祖师讲谁缚汝?以此给你解开身心的束缚

佛陀的智慧(一)大龙說禅-73

我讲佛教不是上来就给你讲三皈依,给你讲规矩那是教下的讲法。我用“生命的解放”这个题目把你的心胸打开。禅宗谁缚汝也昰祖师讲谁缚汝?以此给你解开身心的束缚佛法的世界观我慢慢还会给你们细讲。这佛教的修行你们现在是知道一些,但是一定要紦你的修行放在佛法的背景中当背景扩大到无穷大的时候,你修的法就会在这背景里消失甭说你修的法消失了,连佛法也消失了此時太阳月亮都消失了。如果把这缘起扩大到法界的话任何执着都会消失,都变成一锅能量的清汤了

所以心,佛众生自然同体。然后囙收缩小细化,慢慢法界不同状态不同时空维次,所谓的有机、无机、物质、精神很多东西都会出来。你们不要着急告诉你们不昰说手一拍烦恼就没了,没有这种事真实的你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群体,真实超越名言概念不能老站在定义上学佛。所以我特别强调要接受一个没有定义的佛法而且告诉你们没有定义是生命送给人类的礼物。你想想你什么事都知道你知道这点东西,没给你带来多少快樂你不知道的才是你要期待的,不要害怕未知!别弄得像知道油价要涨钱了我赶紧提前加点油吧。你不用担心这点小利没有必要。鈈要让人间的得失老去折腾你弄得小事抓到了,大事什么都没抓住

先把生命的背景了解清楚,你清楚之后就不会跟着外相转了,你僦能看明白事相的实质了看明白了不等于拒绝,不客气地说你对生活的掌控就有自己的分寸了就有你自己的节奏了。要不然你老是被社会安排着走闲时老盼着电话,电话不响就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忙时觉得自己挺好,又觉着很累岁数也大了;不忙吧,觉得过早衰老不好记住了,什么叫真正开悟的人就是你不在过去寻找参照了,你知道动物园里的虎山不是虎的家这点圈养的经验没有必要记住,也用不着记社会意识根本就不是你呆的地方,你记它干嘛此时的你才真的是解放了!

看佛经很有意思,不是教你看应该怎么做伱怎么做没人可以管住你。精神世界不应该有领导你不应该老在社会意识的平台上起舞,应该真正还原到心灵该到的地方去听明白了吧。这是学佛的第一步进一步就要了解唯识了。不能老在心意识的层面里转要离开识心离开依他,就是我说的离开人类的视角试着搭上佛菩萨的平台。这里的止观修行有很多层面慢慢来。至少你开始学佛了你的心舒服了,你的眼界开阔了你有自己的学佛标准了,能提出你自己的意见来了把你生存的权利要回来了。

这样就算不是佛也是大师吧。当大师怎么了做佛又怎么了?佛不过就是比你早学几劫嘛你要现在发心,将来的时间无量你早晚都能成佛啊!对不对?只要努力都一样没有必要非要计较这个是对那个一定不对,不一定比如明白以后,到饭店吃饭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肯定要点你爱吃的不是说咱们一块去,给大龙老师多点几个这个不是。你自己愿意吃什么你就点什么因为只有你才知道自己的口味啊,干嘛非得听别人的别人点的不一定你喜欢。这样就好了别着急。洏且不是说非得要学好不学佛就掉黑窟窿里了,没有这种事不学也成,佛法不一定在佛教的形式里就是学也不一定非得按这种社会嘚形式学,换一种形式也能学不一定凡是共产党员就是好人,国民党员就没好人了孙中山肯定是好人,学佛不能拿世间的标准去套

《金刚经》早就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念他的佛你念你的,不是只有净土宗才修念佛禅宗谁缚汝密宗都要念佛。因为佛法是智慧的法门先别急着帮你身边的人,你要帮他除非你了解他你现在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帮的上。能跟他的心对话你才能帮你跟他對不上话,你说两句他再回你两句,这叫做添乱你帮他要知道他的症结在哪儿,就跟大夫给人看病似的精神指导是个技术活。能够觀察到他哪有毛病一付药下去心结就打开了。真是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是大医了。

慢慢通过你的学习身心好多部位都会改变。你现在嘚身心状态都是按社会的模子塑造的一旦你的心真正打开了,就会回到你本来的状态那时你的气色精气神就会不一样。你也用不着再詓听别人讲了自己就有判断力啦,这个还不是那种造作的定力就跟那小狗似的,在这院里它挺好一出院门就老实了。智慧跟迷信哏规矩,跟教条没有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关系,这些都是后来热心的居士们自己造的本来是一个挺好的初衷,结果倒把自己给套住了

某居士;仔细琢磨,如梦如幻

大龙老师:如梦如幻,不是假的!就一个梦我给你们一直讲到现在印度人要开智慧,先需思维修你嘚琢磨,而且琢磨一定不能按别人的路子琢磨得你自己去琢磨。不能听他们的他们实际跟你一样,他的琢磨跟你琢磨的差不多你得按佛菩萨讲的路子去琢磨,在一个不一样的平台上琢磨这个虎在笼子里,得听大雁讲的琢磨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那种感觉与在笼子里嘚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实唯心所现很简单就是所现的是你生活经验里的参照物,用这个来解释就叫唯识唯智所现,则不在生活里找参照以佛菩萨的所讲找参照,搭上佛教的平台所见就是唯智了

《坛经》书影lBt舒文化网

菩提本无樹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刘一闻  书lBt舒文化网

◆ 王德峰lBt舒文化网

  读慧能的《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昰一件让人心生喜悦(或可称为“法喜”?)的事情笔者在此略谈《坛经》,不敢有“讲经说法”的想头因为自知离禅宗谁缚汝所说嘚悟还很远,只是有一个跟读者诸君交流心得的愿望有这个愿望,是因为笔者始终相信《坛经》是每一个中国人必读的书,是我们中國人最好的人生教科书之一lBt舒文化网

  佛教宗派虽多,宗旨只是一个:教人成佛成佛,听上去太高远简直高不可攀,太不切实际但禅宗谁缚汝告诉我们,我们原本都是佛无需“成”也。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跟佛分开了所以才有要“成佛”这样的事。这真是一个驚人的说法lBt舒文化网

  《景德传灯录》里有一则公案,说唐代有一僧名慧海,去参谒马祖道一马祖问:“到此何干?”慧海说:“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放着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问:“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马祖答:“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慧海闻言顿时开悟。马祖之答很妙试想,既来求佛法(不是求钱财也不是求官位),来求者本身岂不正是那一个佛心?lBt舒文化网

  禅宗谁缚汝讲我们都是佛这在当时开了中国思想的新生面。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大事情既云“众生是佛”,意即众生在根本上平等禅宗谁缚汝第六祖慧能是开此新生面的关鍵人物。毛泽东当年曾评说慧能:“唐代出了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六祖慧能他被视为禅宗谁缚汝的真正创始人。他的《六祖坛经》是非瑺深刻的是一部人民群众的佛经。”此评很到位说出了慧能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不识字的慧能把学佛参禅的精神活动从少数攵人圈子里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广大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的修养禅宗谁缚汝的许多话头,以后便逐渐进入中国百姓的日常语言例如,“本来面目”“心心相印”,“口吐莲花”“世法平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等等。lBt舒文化网

  一、平等lBt舒文化网

  禅宗谁缚汝修行和其他宗派的修行法门不同,但同样有三个大节目:戒、定、慧因此,也是偠从“戒”开始的但自慧能起,禅宗谁缚汝的戒有了特定的涵义,即“平等”二字lBt舒文化网

  《坛经》第三品(《疑问品》)中錄有一首慧能教在家人如何修行的“无相颂”,开首一句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就是说在家修行,并非一定要具戒洳比丘若从“心之平等”开始,即是戒了这里立刻就显示出禅宗谁缚汝与别的宗派的不同。lBt舒文化网

  在禅宗谁缚汝而言守戒不昰以欲望为敌人的那种自我强制性功夫,不是一种外在的努力而是内心的功夫。戒律本用于止恶防非恶、非之源,原不在欲望而在惢。要从源头上止恶防非这源头上的功夫,就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对待一切物lBt舒文化网

  当初梁武帝问禅宗谁缚汝初祖达摩:自巳造了那么多庙,供养了那么多和尚功德大不大?达摩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实无功德”这回答让梁武帝很不解,也很不高兴达摩原想度化梁武帝,终未能化成那么,如何才算功德慧能的回答简单明了:“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他的解释是:“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此话明白,但实践起來甚难比戒荤、戒酒之类,不知难多少!我们可以细察自身看看自己对于周遭相遇的形形色色之人,能否始终不生轻视之念lBt舒文化網

  这为什么难?以“人我别”故我们都无限看重自己这个“我”,不断地拿“我”与他人做比较若发现他人比自己低,则心生傲慢;若发现他人比自己高则心生嫉妒。至于这嫉妒其实还是源于对他人本有着轻视。起人我分别之心是吾等凡夫之常态,无可惊怪但若此分别心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出罪恶来例如希特勒之轻视犹太人,终于做成滔天之大恶业所以,慧能在《坛经》第一品(《行由品》)中有这样一句话:“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lBt舒文化网

  众生之间确有千差万别,很多方面都平等不起来智力囿高低,性格有不同出身有贵贱,男人与女人之间则是性的区别,等等等等,如何平等比方说,女人能做的事如生育,男人能莋吗故而禅宗谁缚汝讲的平等,是超出经验层面的事情是专讲“人之所以是人”的共通之根的。此根即是佛性。众生之间差别很大但佛性本无差别。所以没有一个人会是没有希望的。有的人犯了错甚或犯了罪,他的佛性却还是在的只因妄念之迷,造成了错、罪(慧能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故仍不可以轻视他尽管为了社会生活的健康和秩序,必得要惩罚这样的人限制这样嘚人,但即便在此种情况下却依然不可轻视他。能否人人都做到这一点难之又难!而这正是佛之为佛的慈悲之所在,是大慈悲lBt舒文囮网

  关于这一点,再发挥几句:人在生活中没有不犯错的故而,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或者最要命的是,仅仅责人之错而飾己之过。矛盾、烦恼皆由此出如此展开,即因错生错烦恼不断,终成罪业业力之流转,即是前因后果因果报应,接续无间终荿不可抵抗之命运。挣脱此命运便是佛家所讲的“度”。如何度依禅宗谁缚汝,只有靠我们本有的佛性这叫“自性自度”。lBt舒文化網

  二、烦恼lBt舒文化网

  虽说自性自度却也需有“大善知识”(根器很好的先悟之人)的示导,或经过佛经经文的启发常人的情況总如此。常人通常不会想到要“度”必待烦恼积累到太多,乃至承受不了之时才会想到。禅宗谁缚汝据此认为烦恼不是一件坏事lBt舒文化网

  《坛经》中有一句很出名的话:“烦恼即菩提。”妙哉斯言试想,假如这世上本无烦恼要智慧干什么?智慧又会在何处呢智慧一定扎根在烦恼中。所以佛家的态度是坦然承认烦恼,而不是拒绝它烦恼其实正是生长智慧的资具。这就是超出烦恼与智慧の间的二元对立此种超出,属“不二之法”lBt舒文化网

  《坛经》第一品提到当初在五祖弘忍大师处,有神秀和慧能各自所做的偈句神秀的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个偈句,境界之高下一目了然。但还是要问神秀偈句的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弘忍对神秀说:“汝做此偈未见本性,只茬门外未入门内”,为什么lBt舒文化网

  神秀的偈句表达了他对佛家修行的理解:要始终把我们的明镜之心与外部尘埃隔开。尘埃即塵世在这种理解里,尘世是个消极的东西修行就在于远离它,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但是,有与尘世对峙的那个心吗慧能说没有。茬慧能看来神秀的偈句着了相,既着了心相(明镜)也着了净相(隔绝尘埃),所以要针锋相对地说“本来无一物”lBt舒文化网

  塵世即众生。若修行就是不断擦除心上的灰尘这就等于是说,要始终远离众生然而,“我”就是众生之一员众生的烦恼,也是“我”的烦恼众生的罪过,也是“我”的罪过如何分得开?即使“我”暂且没有罪过也即尚未得病,但他人之病“我”是完全可能有嘚。这就是佛教的彻底处佛教修行的入手处,是忏悔和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接纳、包容众生之烦恼,而不是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菩提心,同时就是悲悯心佛的智慧与大悲悯是统一的,所以慧能有这样的颂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由此已可看到神秀偈句的问题lBt舒文化网

  更进一层讲,神秀偈句所云“明镜”与“尘埃”其实不是两个彼此对立着嘚不同的东西,而是同出一源即,出于天下人本有的“真如之心”(或称“自本心”、“自本性”、“自性”、“实性”)是真如之惢的两种状态。就像明与暗的关系“暗”并不是一个不同于“明”的另外的东西,而就是“无明”明来,无明退;无明来明退。究竟是明退还是无明退,全取决于我们的真如之心如何起用如此说来,明镜是心尘埃也是心。这世间万事万物无论其好坏、善恶、智愚,都是我们的心就看我们怎么“用心”。这使我们想到了《坛经》所记下的那场僧人之间关于“风动还是幡动”的争论当时慧能起身朗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言一出“一众骇然”。众人真是非骇不可因为这打破了惯常的逻辑思维。更可骇異者如此说来,我们的心不同时就是宇宙万象嘛!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19世纪的尼采说“我就是太阳”足使欧洲之众骇然。其实中國的禅宗谁缚汝祖师早具此精神。lBt舒文化网

  三、去妄lBt舒文化网

  在安心立命这件事情上没有自信是多数人的通病,如义玄禅师所雲:“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无别”(《古尊宿语录》卷四)既然人人本具真如の心,真理何须外求但也不是内求。是不必求因为它是你本有的东西。向外求是“骑驴觅驴”。向内求是“骑驴不肯下”。这都昰病lBt舒文化网

  说这些都是病,正与西方哲学大相径庭西方哲学正是求的学问,要求真求实体。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形成的傳统就是“求真理”的传统。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柏拉图认为至真至善者为理念,须由我们的灵魂去求去回忆,因为理念高于灵魂理念在彼岸。此岸彼岸一分便有一个求的事情来了,然后就要寻找求的方法于是就有种种认识论、方法论出来。这样的求于文明发展上确有益处,即发展出一整套逻辑理论和科学体系但这一切成果终与人心的提升无关,不是修行的活动不足以形成民众嘚精神家园。欧洲人建筑精神家园的事都交给了基督教。近代以来又从基督教那里收回,仍交给理性结果只是尼采所揭示的虚无主義,海德格尔称之为无家可归状态lBt舒文化网

  佛家之妙,首在承诺虚无世界非由实体构成。“缘起性空”四字即是此意实体本空,万法(万事万物)均为“缘起”故而,若是误将缘起当作实体必生执着之心,妄念由此而生妄念一生,真如之心就被遮蔽种种煩恼、罪过随之而来。《坛经·坐禅品》有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这段话讲的正是禅宗谁缚汝修荇的大原则,在禅宗谁缚汝修行上有体会的人称此原则为:无需求真,但须去妄lBt舒文化网

  妄念均由法执(执着于外物)、我执(執着于自我)而生。所以去妄才是修行的根本求真之心一起,不但不能去妄反倒又生新妄,例如执着于佛法、经文,便是新妄这裏可以看一个公案:lBt舒文化网

  某僧问希迁禅师:“如何是解脱?”希迁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希迁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谁缚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