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权力与荣耀耀合区后怎么找原来公会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军衔怎么提升?权力权力与荣耀耀军衔怎么提高?军衔的提升需要通过功勋的积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权力权力与荣耀耀军衔提升技巧攻略。

  军銜的提升需要通过功勋的积累每一人物每天最多可以获得5000功勋。建议大家每天都将功勋刷满这样就能最快速的获取更高的军衔,并且哃时提升更多的属性和解锁新的军衔技能

  军衔技能共有5个,随着军衔的提升而逐渐解锁升级但玩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技能进行使鼡,5个技能效果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职业进行选择。军衔技能除了能够激活外还可以通过消耗金币和众神徽记道具提升技能等级,军衔技能等级提升后技能效果增强。

  5个技能效果各不相同*个技能护盾,使用后能在3秒内获得一个吸收高额伤害的护盾;第二個技能制敌使用后可以使目标眩晕2秒并降低敌方防御力;第三个技能风行,在使用后获得加速效果更适合于在天诏或征战之痕这类的出國任务时使用,被人袭击开解控立刻跑开第四个技能破咒,使用后解除控制并在一定时间内免疫控制;第五个技能暴怒,使用后3秒内提升暴击率和增加暴击伤害

  玩家每天可以领取一次金币及嘉奖令奖励,根据职位不同所获得的金币、嘉奖令数量也不相同,职位越高所获得的奖励也越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权力权力与荣耀耀军衔提升技巧攻略了想要了解更多游戏资讯以及活动攻略嘚话,请持续关注

  《与》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2,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後感(一):没有彻底的好与坏

  一本颤颤巍巍打开但却不愿意放下的书跟着威士忌神父到处逃亡,他所惊恐的怀疑他所怀疑的,他所感谢的当觉得累了的,神父也走上了他的殉道者之路格雷厄姆·格林不是个信道者,彻底的无神论者,但是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叫嚣着或地在哪物上安装自己的,就连那个誓死也要杀父的中尉在最后也愿意冒险让神父做最后一次告解。

  读一本书就好像和自己来┅次探寻的,好书带你走过的是一路但绝不会是到底的,从未过的从着感官是去,还是接受还是奋力后坚守阵地,对我而言借用毛姆在《的》里写的那样,一切不过是让的变的更了《权力与荣耀耀》不会让你对某个,或者爱恨而是随着书的后半段---我认为后半段簡直就是,绝伦的精彩主线人物的正面交锋,但又拨开云雾般的释然---,人是生活是矛盾,是矛盾不信也是矛盾,没有彻底的好与壞抱着活下去的就好。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后感(二):威士忌与神父

  约翰·厄普代克在给《权力权力与荣耀耀》写的序里谈到这本的依据,是格雷厄姆·格林在1938年的墨西哥之行为的是描写“自伊丽莎白在位以来最的迫害”。神父们被迫还俗或者流亡而整个茬,中继续着的生存。

  整个小说宛如一个的并且只能是黑白电影。当那个的寒酸的西服,拿着一个小公文包的神父登场他的困局就成为一种内外交加的。在一开篇的时候他就可以,但因为来请求他去救治濒死的他了快要靠岸的船。“站起身来好像不很情願地被召唤去参加一次他无法的庆典。他地说:‘好像总是要一点儿事像这次。’”而在小说快的时候他又可以离开,但一个试图抓怹去领赏的混血儿带来了:受了重伤的美国强盗(他与神父都被通缉帖在一起)临终祈祷。于是他又回头了给强盗读赦罪文,也走进“神父开始祈祷:‘啊,的主啊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想到了我为了我的……’但是他虽然口里祷告着,却没有什么往好里想,那呮是一个罪犯帮助另一个逃走——不管你怎么看他们两个都不是叫人起敬的人。”

  这本小说不是一本圣徒传。神父喝威士忌还與一个当地发生性,生了一个他从来没有自许,以及希望成为一个好神父在悲哀之中甚至还带着一点对自我的厌弃。在逃亡的路上怹丢失了拉丁文经书,祭坛石酒,教士的黑衣但他始终他的职守。这当然是一种信仰但可以想下去的是,当他对什么都不抱希望的時候为什么他能自始至终地这些,坚持这些仪式所具备的

  厄普代克是这么的:“格雷厄姆·格林对虚心的人,对这个的的,显然先于他对天主教的皈依并起到了维持他信仰的。……他这部最的小说所具有的和也同样源自他这种通向同情和怜悯的,这是一种化了的共产主义甚至比共产主久更具有。它的构成是个人而非任何阶级。”在小说里坚持搜索追捕神父的不是腐败的,而是一个最具有理想的Φ尉虽然这个人物太了,但显然要树立起一个对立二项的时候格雷厄姆·格林只能在中尉这里找到一个勉强对等的,——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共通性。但是中尉的理想显然更地结束了当他终于抓住了神父,把他扔在处决时:“仿佛断了弦了再回顾当初那些奔波追捕的,那常的现在那些日子已经。”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后感(三):上不了又下,才是

  年岁渐长不愿在世界中去探究人性了,只愿意在书里跟随们前往一观究竟

  看完这本小书,我躺在床上睡着了睡得不,里都是书中死去的出卖神父的混血儿,墨西哥嘚骤雨足见这本书很适合拍电影,一部感极强的救赎他人与自己的电影。一个神父在逃亡中展示他和其他人的和,良善和相信与。

  书的最后格林还是让去信仰了,去表达对的了足见他内心其实也在挣扎后最终了相信。不过我在想另一那就是,神父死了吔忘记他了,忘记了信仰这里不再有神父。墨西哥的仍然冲刷着人们的从来如此。

  格林是个天主教徒他恐怕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后感(四):“我的无神论怎么样了?”

  不亲近读者的书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充斥着以及各种定理的,一种是写出来为发泄的如同“滑稽”的开场那段硬核噪音以及的遥控器倒转以及结尾;还有一种就是在前需要补充大量以便能尽快进叺的。

  没错我说的就是这本书。

  整本书最吸引人的在的书中很一眼并且极佳的手感,相当适合装逼

  至于阅读我尝试了數次想将自己代入一个充斥着无神论的中一个信仰神灵的神父的,最终都宣告或许是作为的威士忌神父本身就如同花之于少林寺一般,信仰只是在以后的消遣而已

  而至于最后神父的赴死,以及最后为杀人犯的祷告其实也只是的造就而已----在的中维持一个的神父形象玖了,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神父了;直到最后他应该会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神父的,至于那个神父是谁已经无关了就好象我们需要来排遣自己的各种,而不需要挑剔那个究竟是谁;我们的告解也可以通过的朋友来帮助完成

  这也许就是活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家最大的叻。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后感(五):的格雷厄姆格林

  读格雷厄姆。格林是在逛的时候看见了他的《权利与》一看和装订我僦知道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书,封面上说他厌世到极点呵呵,悲观的人都是有点的人何况是极点呢。

  书的后半简直把神父的刻画箌逃过一个又一个村落,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穿过一片有一片,可是当他就要看到那高达的大的时候他又回头了。向是唐僧一样,取经不是一个跟头可以做到的做一个称职的神父那是要太多的。(且不论信仰)他逃避、,效忠信仰可是他又有一个女儿,他又愛他的女儿他卸下了一个一个一个合格的地方的。为了自己的信仰可是他又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殉道者,自己不配连警察局长都有呔多的矛盾太多的怀疑。一切以神父的死告终

  !所以又买了他的《一个自行发完的病例》。可是当我看到《布莱顿棒糖》的时候找不到了。不是看封面简直分辨不出是同一个人的格林太棒了。不知道看他的消遣小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啊呵呵。

  《权力权力与榮耀耀》读后感(六):重装再版却难掩

  一直认为fuweici 的还算,看这本书的时候发觉满不是那么,才知道傅译实在太过轻率,深究起来上很多地方都会发现翻错和不太妥帖的地方……没,这本格林的名作必得跟原文一块读才算放心。

  傅译的问题是译文择字欠妥,添加或删减

  41页,上三分之一处:“咱们的珊瑚到哪儿去了”原文不过是两个字:where’s Coral?译文添加了原没有的元素实际上篡改了囚物间的的关系。其动因不过是读者无法明白珊瑚这个是人名而已实际上这并无;

  第一部第四章(the bystanders),62页开始就有不少值得商榷嘚地方——第一段:it was her mother‘s house——傅译:这是他的,应为 这是她母亲的前后文的,转译成“他岳母”显然是轻率而没有必要的

  63页下部:那午同他一起过得可真……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想走了。 原文是an away但傅译显然在此穿凿附会,译成了如今这个莫名其妙的;

  66页 “把一根放在上”实际上,是老人一根手指指着他的……

  另外,格林对电影多有借用经常在一章中转换和人物,以段落间空出来表示景轉换但是这个十分重要和基本的文本元素,在译文中竟然无法很好坚持!有些地方不空行让人摸不着,(36页 老人坐在……;56页 一块空哋……;64页 何塞走进……)这种失误如不是译者对原作太过或对文稿的疏于审校,是不太容易在这种大作大译之中的

  刚读到这里,便已草率买下了这本要价不菲的书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后感(七):登录“格林群岛”

  如果用三个来形容格林的小说,就是:间谍旅行,天主教

  这些主导性的在格林小说中获得了的延续性,几乎所有格林小说都是同类主题的变奏而关乎去向的宗教问題尤其占据着格林的。

  于是《权力权力与荣耀耀》无论在题材上还是手法上都成为剖析格林小说一贯的最好范本因为一切重要的格林元素都在这个关于殉道的故事中得到了最浓缩的展现。

  殉道需要什么是来自外部环境的逼迫,还是内部的献身

  对于来说,這是种离他们的生活颇为的并且殉道者通常以主义的沐浴着的出现,好像殉道自古以来就只发生在历史的圣书上

  当对殉道提出的現实环境真的降临在现实世界(故事中的墨西哥),这个为着对上帝的忠贞信仰而自我献身的故事是否会像在历史书上那样地发生

  對此,格林以讽刺笔法展开了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来作出的对比:一条是纸上的殉道一条是脚下的殉道。前者作为殉道的出现在一次镓庭阅读中。

  一个出生在因宗教迫害导致两代间的宗教断裂背景下的小当他的母亲出于一种为孩子延续信仰传统的为他和两个朗读┅本讲述名叫小胡安的男孩如何以化的过程地完成殉道并最终为圣徒的故事时,这个小男孩既因缺乏宗教传统熏陶觉得故事离谱不可信叒因出于他这样的的男孩共有的式英雄主义崇拜缺少与之对应的膜拜而感到上的。

  在小胡安的殉道之外格林致力于写出一种可感的關于殉道的。纸上的殉道者地升华了而现实中行走在殉道之路上的威士忌神父的去向从故事一出场就在读者心里留下重重悬念。

  格林将一个逃亡故事的唯一出口在故事一开端就彻底地堵截了一个小说家的莫过于此。本有逃生希望的因一时的善念错失了最好的一次逃离。故事才刚刚开始读者却听到他说“我赶不上了……这是已经注定的事了。”于是我们隐隐这不是一个关于如何逃跑的故事,而昰一个关于如何被抓住的故事

  赤烈的,白热的尘沙弥漫着腐烂的码头,笼罩在禁令下的即将来临的雨季这些下合力构成一道焦灼、不已的故事。

  不时穿行在这其间的兀鹰作为比公还早出场的追捕者之一(它和中尉分别在地上和空中作贯穿全文的追捕,展开兩条交叉推动的追捕线路一条是显性的,一条是隐含的),预示不祥的仿佛提醒读者在这里已经开始它的。如果说兀鹰在上也隐隱充当能动性角色,在另一则是作为自然背景的重要元素来烘托并强化“格林风貌”的叙事。

  在无数的小说家中有将写景融入故倳脉络中的,也有像摆道具似的令景物与情节全然脱节的作家(这类作家把风景描写当成一件无焦点的扫描工作有时也会扫描扫上瘾)。在这两者的区间格林则以一个个人特色鲜明的特例出现。他将自己的每个故事都放置在不同的国度背景使小说披上风格强烈的异域銫彩,并赋予故事背景与情节几乎同样的重要性:如《问题的核心》的塞拉利昂《文静的美国人》的越南,《哈瓦那特派员》的古巴《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的非洲等等,当然也包括这部《权力权力与荣耀耀》的墨西哥

  通过对欧洲以外的异域大陆进行精确的刻画,在纸上重绘文学地图格林自创一套谱系,开辟出一片专属于他的典型的格林王国刺激着读者怀着更多的兴趣深入格林之笔造访嘚黑暗大陆去探索。这也被评论家形象地称之为“GREENELAND”我更愿意称它们为“格林群岛”。

  这种不知更多是出于纯粹个人旅行爱好在创莋中的自然延伸还是得自一种有计划实施的独特创作理念的布景手法,在文学史上史无前例对此,也有人对这种在20世纪已经过时的精惢建构规模宏大的故事模式的苦心提出是否有必要的质疑

  把作为欧洲人的主人公频频插入欧洲以外的蛮荒地带和恶劣的文化处境,昰否就适应了故事最合理的发展需求如果把这些国度全部置换成一个基本地点(如格林的家乡英国),难道这些故事得以成立的条件就鈈存在了吗难道人性不是在每个地方都相通吗?提出这类问题的人似乎刻意忽视了一个已成既定事实的现象那就是这套属于格林专利嘚背景刻画手法的确有助于格林的风格更好地形成和确立,深刻地捕捉到各个国家的政治气候经济乱象,地理环境社会情绪,文化性格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并将之搭成逼真的文学剧场的外景,使之与故事情节有机融合

  在格林之前,兴许有人零星地尝试了但没有囚如格林这般地成功和自成系统。

  尽管这一创作手法为格林招致种种非议他的另一叙事手法却备受称道,即他在小说故事讲述中对電影技巧的炉火纯青的挪用

  格林善于用富含距离感的语言收放自如地调节他的叙事焦距,由表现远景效果的背景氛围(有时主角出場时几乎要被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所吞没)拉至中景人物间压抑的交流,再转入近景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点到即止(但有意回避过多的特写式心理描写) 正如格林所指出,他有着一副移动的摄影机式的眼光而非凝固的照相机式的目光(意识流?)

  在《权力权力與荣耀耀》第一章,不同的人物场景像进行精心的电影剪辑似的相互切换:从“想给自己弄一罐乙醚走到了炎炎的赤日和白热的尘沙中”的坦奇医生,到“正走回自己的驻地”的警察小分队再从“一位妇女在给她的孩子朗读一本书(讲述小胡安殉道)”的商业学院后楼嘚一间屋子里,切换至“坐在地面干燥的一个小院中一只包装箱上”的老人(何塞神父)及至“在小木般船头独自引吭高歌”的费娄斯仩尉和他那位勇敢窝藏国家公敌的女儿小珊瑚。这些原本互不相干的人物场景却因背后那条威士忌神父的逃亡线路被有序串联起来同时吔有如电影般的,从不同人物的立场、角度展开故事与这些人之间不同程度的关系

  格林是一位身处故事没落时代却决不放弃故事性嘚小说家。

  他的小说是以行为展开的小说行为必须依靠合理的动机去推动,而合理的动机则完全依赖于对逻辑的严密组织相比之丅,对话和心理并不那么需要建立明确的逻辑链条个人认为,如心理活动运作的神秘性为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作家在描写的任意性上提供叻糟糕的便利于是在编故事能力薄弱的作家那里,往往充斥着无边无际的对话和独白在以灵魂挣扎为写作题材的小说里,却极力避开叻大写特写心理活动的诱惑这表现出格林在叙事原则上的定力,也是功力所在

  在同类小说中(我就不举例了),经常可以看到作镓以心灵为描写阵地在内心世界开展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斗争史,继而在读者的意识中顺理成章地将主题引渡至救赎尽管相信此类题材的主人公在心灵上比行动上受到更大的形而上考验,但这并不能成为使小说变成记录心理活动流水帐的正当借口

  在这个问题上稍加延伸,我们会很自然看到作家在雕刻笔下人物的思想性上走得太远的现象此类作家很喜欢通过给自己主人公灌入大量意识形态思想,鼡同小说形式相抵牾的方法插入一连串密集冗长的思辨过程以图构筑主人公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通过这种“捷径”强行直奔终极主题;而不是谦卑地以纯正的小说手法由故事情节本身的有机运作自然向前推动,一步一步生发出与之对应的问题

  这种把笔下人物分配成一个个兜售个人观点的派发员(更有甚者,还把对人物的分析露骨地嵌入人物塑造过程中他把属于批评家的工作也抢先做掉了,不知他是对批评家的理解力不抱希望还是对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不自信)做法,毫无顾忌地侵犯了小说的本体地位我们听着那些被创造的囚物不是以故事中人物特有的口吻,而是个个以思想家的口气侃侃而论滔滔不绝,既高深又雄辩仿佛这些人不是生活在一个故事世界裏,而是生活在学术会议上

  作为小说而没有向读者提供比赤裸裸的思辨更多的属于小说的东西——在格林面前不乏这样的文学前辈,但这不至于将格林也一并裹入到如此失控的潮流中去他有意识地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个小说中的意识形态传播者,与此相应的是格林不作道德的煽情,不对苦难作夸大处理也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对抒情的节制对诗意的约束,这些小说家该有的自律和素养在格林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他把自己的立足点限制在小说家允许的范围内,从不拙劣地暴露同情的冲动不让小说家与道德家之间的界限模糊。

  格林同自己的幽默和怜悯均保持着同等的距离(小说家与他的小说之间的距离理应要大于诗人与他的诗歌的距离)无论在悲劇或喜剧情节面前,都表现出出奇的冷静仿佛在英国绅士与小说家的双重标准衡量下,哪怕过于直接地表露一丝情绪都会显得失态

  一切的情感和思考一旦汇聚到格林的笔端即呈现为故事,在情感的多发地带从不借机爆发在思考的领域也不作忘乎所以的拖沓赘述。茬精巧的布局之余同时展现节奏上的利落格林是那个从容不迫的格林,既不为小说的运转手动加速也不沦为被故事赶超的无力操控者。坚定地把完成一个小说家的任务作为第一原则没有让他肩负的小说家使命跨出疆界越升越大直至失去控制。

  不让非小说因素凌驾於小说之上可以从格林对故事的负责态度上看出。鉴于自身的侦探情结格林在小说情节的编织上处处施展他娴熟的“推理脚手架”并鈈奇怪。他尤其善于让故事在焦虑难安的紧张气氛中前进并在不起眼的细节位置埋伏随时准备像鱼泡一样一瞬间崩破的隐秘机关。这些哋雷式机关在格林赋予的惊险感中一再触动情节朝着难以预料的危机方向急转直下尽管格林对大部分主人公给以了死亡的归宿,却不是將之作为万能的情节药方来服用(像有些黔驴技穷的小说家随意地对问题作极端处理)他不只写死,更尽其所能写出了从生到死的逻辑過渡

  在《权力权力与荣耀耀》,格林不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由生步入死的内在必然性

  颠沛流离的威士忌神父的殉道之途同时媔临着外部阻力和自身障碍。他是背负着双重身份的殉道者:在上帝面前他是神父;在世俗世界里,他是一个私生女的父亲并且,后┅重身份是建立在违背前者律法的基础上的 两种身份相互抵触,他无论选择哪种行为方式都不能使自己的行为与身份相符。

  神父莋为天主在人间的代理人却在现实处境中难以揣度上帝的旨意。他时刻期盼来自上帝的信号渴望听见上帝的声音,然而上帝在他的呼喚中一再缺席他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中屡次以为抓住了上帝的微小启示,却未曾在以后的事件发展中被证明是否有效(这恐怕是有信仰者遇到的普遍困境)

  一条以上帝为终点的旅途,却失却上帝的指引难道是由于神父的堕落之举给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格上的污點,因而失去上帝的眷顾忏悔和背叛反复交织,他不愿放弃闪烁不定的希望也无力抵挡朦胧的犯戒诱惑。

  从被迫害的一开始他の所以坚持要走上逃亡之路,就并非出于如圣徒书上所写的那般高尚的动机而是出于难以启齿的受难者所怀有的虚荣——“我一直为我洎己骄傲,不是因为对主的爱心……我就是总认为别人都走了我留下来就非常了不起……”这种虚荣包含着这样一个等式:受难者=道德高贵者。坚持到最后的受难者必将需要承受最大的苦难,就无疑将荣获最大的荣耀

  只是内心深处对道德膨胀的虚荣令他困于处境的两难:他既无法像安于默默无闻的何塞神父那样顺从法令丢弃信仰以求自保,也不具备小胡安那样彻底奔赴信仰抵达升华境界的英雄主义的勇气何况,他至死都不能放弃对自己犯下的罪恶果实(私生女)的真挚的爱——只要他存在一天他就不能停止这份爱。上帝也糾正不了这种以实体为对象的凡俗之爱即令他竭力欲将自己的情感从属于信仰而非肉身。

  想必格林是想在此传达出宗教教义与人類情感的冲突,它们奉行着各自的法则在本质上不相容。一方面人天生具有情感欲求;另一方面,宇宙天生有道德力量(有时是宗教仂量)来自血液深处的情感对他提出向左的要求,而来自宗教的信念和责任感又对他规定了向右的指令这种内心的冲突时刻折磨着他嘚灵魂。信仰需要呼唤一种自我鞭策的力量而天然的情感似乎轻易地在毒害他本就脆弱的意志。

  宗教将人类的情感划分道德等级洏神父作为肉身上的凡人至死忍受不可上帝对他心中无道德合法性的天伦之爱的否定。这是人性力量与神的力量之间的较量应该把这条殉道之路的不通归咎于人类自身的情感弱点,还是宗教理想的非人性化特点上宗教是否具有对情感的解释权和处决权?既然人的这项弱點也是人的基本属性天堂是否真的对每个向往它的人敞开怀抱——除了将宗教条文置于情感需求之上?是否有一种更高的力量来引导神父做出决定性的选择很遗憾,这种力量并没在小说中出现

  没有迹象表明格林是殉道主义的坚信者,即使他在威士忌神父身上倾注叻极大程度的道德关注

  故事的结局并未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道德安慰,神父放弃边境(这也是条生死之间的疆界)外安逸的前景媔对费尽心机千里迢迢像个幽魂一样追踪他到边境来的混血儿,和对他的灵魂来说未必直达精神解脱的救人陷阱他欣然听从了为自己赎罪的道德诱惑,决定动身跋山涉水去听一个谋杀犯的也许并不那么必要的临终告解

  这不是出卖者混血儿的圈套,这更像是上帝为他設置的救赎圈套实则这趟归途并不能把他领向彻底的救赎(他是否已深知这一点?)他那双困顿的承载着象征意义的脚从始至终套着無形的索链,这索链是他身体上不能戒除的威士忌酒瘾是他天性中劣根的膨胀和虚荣,也是他血液中无法弃绝的不光彩的父爱

  天堂与地狱在他的逃亡过程中彼此对垒,地狱的砝码总是因他的犯罪行为在相应地增加在明知被出卖的前提下跟随混血儿回到逃亡的起点,这是灵魂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只是在救赎的假象中为了减轻罪恶感而对上帝进行的最后的贿赂或者是逃亡与追捕的反复已经使得鉮父向浮现在心底的宿命预感缴械投降?至少无论他是否回头,无论他选择哪一条路宗教的审判都在路的尽头等着他。

  小胡安“紦双臂举过头顶对着士兵同一排对着他的枪口英勇地高喊:‘主耶稣万岁!’”,并成功地在身后留下了鲜血被无数感动者用手帕争相收藏的传说而威士忌神父呢,他到最后也没能获得一次正式告解忏悔的机会在他死前,离他最近的依然是威士忌而不是上帝他临死の前为自己排演的告解仪式因他对“罪恶果实”情不自禁溢出的柔情而终告失败:

  (……他放下酒,开始低声作一般的告解他说:“我犯过通奸罪。”……他又重新开始:“我和一个女人睡过觉”这时他想象中的另外一个神父问他:“多少次?”“那个女人结了婚沒有”“没有。”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就又喝起白兰地酒来。

  酒刚一沾舌头他陡然又想起自己的那个孩子。她从耀眼的咣亮中走进来郁郁寡欢地仰着一张懂事的、愁苦的脸。神父说:“啊主啊,帮帮她吧把我罚进地狱去,我罪有应得但是叫那个孩孓永远活下去吧。”这本是他应该对世界上每个人怀有的爱但他所有的忧惧和关怀却不公正地全部集中到那一个孩子身上……于是他转洏去想那个混血儿,去想中尉甚至一个他只在那个屋里坐了几分钟的牙科医生,他还想到香蕉种植庄园的那个小女孩……这些人不也都昰在危险中吗他开始祈祷说:“救救他们吧,主啊!”就在他这样祷告着的时候他的思想就又回到站在垃圾堆旁边的那个孩子身上。怹知道自己仍然是在为她一个人祈祷……)

  神父还是未能在死前完成彻底的救赎就被执行了枪决。我们无法从已有的信息中获晓他朂后是去了天堂还是地狱

  格林想写一个救赎的故事吗?何以他在临近小说尾声还在主人公之死上抹上讽刺的一笔任由一个被扭曲荿英雄的误会当成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那个听母亲阅读的小男孩心中。

  可以说无论是对主人公或他的敌对者——无论对正面精神还是負面价值,格林似乎都有意让自己保留了嘲解的权利这种隐而不露的讽刺色彩始终渗透在格林这副摄影机眼光深处,并且这样的目光并非单单指向自身以外的世界(在《一支出卖的枪》中他也曾写过一个对之作了插曲式调侃的不足道的小龙套,那个小龙套有趣地自称为“格林”最精彩的讽刺功力,则当属《永久占有》那个可怕的短篇)

  他同自己的讽刺目光严格地保持着审慎而不失敏锐洞察力的紳士距离,内敛到不露痕迹这与他的朋友伊夫林·沃(同样是“作为天主教徒”——让我很遗憾地觉得并没有在生前完全发展出他的天赋——的作家)那种天才式的尖刻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读者,对小说以外现实中的格林宗教观难以揣摩即便在小说中,他也并没有先天地站在宗教一边为殉道在文学中提供一个升华的戏剧化平台,也没有全然为无神论提供文学支持在他的小说中,他始终秉持着公囸在人物中展开充满张力的宗教与无神论的相互对话(神父与中尉之间,另在《恋情的终结》《布莱顿棒糖》等小说亦如此)

  我們有理由推测,在格林的左脑中装着对天主教的辩护右脑又饱含对无神论的共鸣,无论哪一方观点都无法直接解读成格林的隐蔽自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格林对笔下主人公提出的问题视为他对自己的提出的问题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对此他似乎有意保持绅士般的缄默,一度申明自己并非人们所指的天主教教作家似乎是在提请我们注意:天主教徒+作家并不直接等于天主教作家。他只在小说中为我們充分展现他理解的宗教的辩证而他自己则有权躲在小说背后保护他个人的微妙态度。既然在创作中他没有为他的小说设定一个通往唯一结论的结局;在现实中,他也不会给出一种他自己的专断答案

  格林笔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身心有缺陷的人(从身体部位的残缺內化成性格上的某种致命缺陷),这种缺陷反应在行为上就变成孤注一掷的悲剧(不过格林好像并不迷恋于为悲剧涂上末世论基调)

  当这些人物与他们的现实处境构成一种紧张关系时,他们那防御型的性格却甚至不能为自己在死亡已逐渐逼近的个人命运面前保留挣扎嘚能力贫弱与罪恶作为孪生现象出现在一片令人颤栗的道德区域,一系列的道德受困者名单经格林有意的“恶性塑造”,接连走向上渧为他们准备好的失败尽管这些人物生活轨道各异,在灵魂上却殊途同归读者总是可以从他们的底层身份特征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楿似性辨认出格林之笔的印记。格林无一例外地将灵魂上的宗教考验或肉体上的被追捕威胁(在威士忌神父身上两种经验合二为一)摆茬他的主人公面前,让他们作出各自的必然反应以此使我们悟解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特定时刻必须直面这样的生死困惑。

  用格林自巳的话来形容他试图并相信自己一直都在专注于写的,是“事物的危险边缘”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是政治、经济、间谍、谋杀、宗教、麻风病这些外部处境的危险边缘,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灵魂的危险边缘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主题如此形而上的作家采取的叙事途径卻又如此现实主义我过去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就是——按照世界表面的现象来观察并得出停留在事物表面层次的结论。格林一举扫除了我對现实主义存有的偏狭定见他让我看清:浪漫主义为我们把世界变得看似更好;而现实主义却为我们指出,这个世界因何不能变得更好

  格林抱有的小说理念与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合拍,这种令他陷入风格上的孤立处境的坚守伴随着他在整个20世纪大势所趋的现代主义夶潮中走出一条脚印鲜明的逆向创作之路。现代主义的鼓吹者们企图剥夺故事在小说中的生存地位而格林用实际方式保卫了故事在小说Φ的地位正确性。

  他为我们示范了小说所能达到的各项艺术上的均衡:这些平衡是情节与人物间的平衡幽默与悲悯的平衡,阅读趣菋性与创作严肃性的平衡也是现实主义的笔法与形而上主题间的平衡。

  作为19世纪传统小说的嫡派传人他继承了在20世纪已趋向没落嘚叙事传统,并以他非凡的技艺为恢复故事的名誉而贡献才华格林不合时宜的存在,让我忍不住怀疑现代主义为小说所指明的方向是否嫃的正确

  格林未能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形式获得认可,却以他独有的宗教力度和道德深度说出灵魂反刍者的敬畏和困惑他给我们带來的,远非一个“天主教作家”的标签所能涵盖他用小说表明他的故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也许比我们所看到的还要接近,而当我们进入對格林所引发的宗教问题——它们随时可以转变成普遍的信仰问题——的苦苦思索时我们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世界最危险的边缘。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读后感(八):不要地图的旅行:《格林文集》一瞥

  不要地图的旅行:《格林文集》一瞥

  对中文世界的读鍺来说格雷厄姆?格林不是一个的名字。其中有钩稽沉迷数十年如傅惟慈先生者也有普通的外国文学爱好者。据有关报道称从上世紀80年代起,傅先生就在策划一套20卷本的《格林文集》格林本人甚至已经答应写序。可惜出于种种原因,读者未能有幸见到这样一套《格林文集》

  在我看来,格林是一名“蝙蝠”式的作家虽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但是誉者毁者大多偏离格林本人的“着力点”轻噫就被归入某一些阵营。比方说格林的作品一向被分成“严肃作品”和“消遣作品”,其实这界限十分含糊。一向被视为消遣作品的《恐怖部》格林就说“(借它)努力用大家所共有的庞大的公共世界,来解说他的私人世界”这句话差不多可以套用在格林全部作品仩。不管是笼罩在宗教迫害恐怖气氛中的墨西哥(《权力权力与荣耀耀》)或者二战中遭受轰炸的伦敦(《恐怖部》),表面上都是所謂“公共世界”但其实却都只是“格林王国”的一隅。

  就算是“严肃作品”内部也是众说纷纭。1938年西班牙内战格林未能成行,所以转道墨西哥这才有了《权力权力与荣耀耀》一书。书中写一位不知名的“威士忌神父”独力对抗当局却依然保持信仰的故事。以《权力权力与荣耀耀》、《问题的核心》为代表格林被称为天主教作家。然而《权力权力与荣耀耀》出版十年后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法庭却斥之为“立场不清”,书中处理的只是“特殊情况”格林身份定位因此尴尬。有人又剑走偏锋称格林表达的17世纪詹生派的理念:禸眼可见的世界全由邪恶所主宰,只有上帝的选民才能得救格林却不同意:“我很厌倦别人说我的小说写的是善恶的对立。我的小说不昰写善恶而是写人类。”而人类说到底是超善恶的。我时常觉得格林未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不是因为那些桃色新闻,倒是他的“立場不清”写了太多的“消遣作品”。

  有这样矛盾不免让人想到格林的“两面派”。是否担心两头落空大概是纠结格林一生的问題吧。英国Methuen公司“当代作家”系列《格雷厄姆?格林》(中译本由时报文化公司1986年出版单德兴译)一书作者约翰?史柏龄就说格林一生尋找的是“异常快乐的时刻”和“直觉的生活方式”,然而到头来却感到一种不可避免的“疏离感”:他人的情感大多只能揣测,从而痛苦不堪这样一种“疏离感”,促使格林去创造不仅仅只有自我的王国面对“格林王国”的重重迷雾,读者想抓住其内核要做的是——套用格林一本游记的书名——“不要地图的旅行”。

  格林作品的译介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半个世纪下来,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尚有遗珠之憾:一、《吉诃德大神父》只有节译《喜剧演员》未能引进。二、格林有不少短篇小说作品他自己缯经说过:“从未写过比《破坏者》、《孤注一掷》(这些短篇)更好的作品了。”这里的“好”是相对的指这些小东西有大文心。国內却只出过一本收8篇的英汉对照本三、大量的游记、自传、文化评论,国内只出了一本《寻找一个角色》四、赏析、研究之作均告阙洳。要知道评注不是对待古典作家的专利。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点,台湾出版界做的都比大陆好《喜剧演员》,《梦之日记:我自巳的世界》《小说家的人生》,《可以借你的丈夫吗》都有译本。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社计划出版《格林文集》装帧精美,收集了一些少见的作品、译本可谓盛事。但作为普通读者尚希望能多发掘现有资源,不排斥加强力度填补空白。相信这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雀躍于20卷汉语《文集》的格林乐于看到的吧

  《权力权力与荣耀耀》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一月版 傅惟慈译 36元

  附:上海译文出版社《格林文集》目录:《斯坦布尔列车》、《恐怖部》、《秘使》、《一支出卖的枪》、《布赖顿棒糖》、《权力权力与荣耀耀》、《文静的美國人》、《一个病毒自行发完的病例》。

  载《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力与荣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