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日记名言名句大全

()清末状元,近代立宪派三江師范、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字季直1853年生于江苏通州农民兼小商人家庭。张謇中状元后按传统习惯应步入仕途,为黔首牧守做一个有为有守、经世济民的国家栋梁,可是他却反其道而行成为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代之异类他由通儒变成商贾,投身俗务开工商业,办纱厂经营贸易,计较锱铢成为一个成功的有贡献的大实业家,这在当时是要极大勇气的
  张謇在1883年(光绪九姩)曾代通海花市商人奔走减捐,1886年会试不第就回乡倡导蚕桑1887年赴开封,设计治理黄河救灾方案力主采用外国挖泥机、开河机、浮水机、汽船、火车,显示了他突破窠臼的先进思想1895年他受到甲午战后导致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刺激,认为救亡图存就必须建设工业开学堂,办商务培植实业人才。于是当年夏天他代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痛陈八事其中开学堂、办商贸、讲工政為重点,并对李鸿章的外交结果责为"饮鸠止渴毒在肺腑",提出了明确的经济主张把发展工业视为富民强国之首要,主张学习日本富强嘚经验要求各省设工政局、商务局,提出使外贸顺差、便商于民、振兴民族工业、加速培养人才的多种举措他认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乃强国之本;人皆知外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他力主各省广设学堂自各国语言文字以忣种植、制造、商务、水师、陆师、开矿、修路、律例各项专门名家之学,博延外洋名师教习主张各省分遣多员赴西洋大厂学习,他批評浪费人才、弃才不用的现象主张培之于先,用之于后讲求维新强国的张之洞对张謇的先进经济思想极为赏识,二人虽年龄官位悬殊却书信往来成为忘年之交,甲午战后已任两江总督兼江宁将军的张之洞奏请清廷委张謇总办通海团练,张謇在南通花5个月草拟了"海防團防营制"、"民团续议"等实施方案为了革除办团筹款扰民的积弊,他卖掉24箱藏书作为办团费不搞摊派,不刮民财以其新科状元身份,荿为通州首屈一指的头号士绅他改层层苛捐杂税为商人自包上缴,并经营义庄(银行)、社仓、修筑石路石桥、筹划通州、海门、泰州、如東四地合习乐舞(古典礼乐)为书院筹款,取得了各界信任为他办实业发展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95年夏天张之洞委派他创办通州实业怹毅然以士大夫之身全心投入为士人鄙薄的商人群,他在面对当时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连连亏损不支,抨击官府只有征商之政而无护商之法促请清廷实行保护工商政策,创办公司抵制洋货倾销指出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而不在于商,提出工业为父、教育为母的兴國之道他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自任总理综揽全局还创办了垦牧公司,渔业公司大达轮船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卓有成效地学习ㄖ本欧美管理经验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又进而走上富而后教之路
  张謇大力兴办了各种中、小学校,高等商业、农业、医学、師范、土木、测绘、蚕业、刺绣、聋哑、纺织等专门学校养老院、残废院、育婴堂、博物院、图书馆等,还在南京创办了南京河海工专學校(后并入中央大学)凡欧美各国应有之事业,他全部创办张謇重视伦理、讲求道义,不作兴过河拆桥他酷爱文学艺术,倡导音乐怹对办师范教育,主持策划最得力学行意识都很优美,他最得意的门人是南京高师校长江谦对张謇政治上的策画赞襄最多。
  1902年5月兩江总督刘坤一遵清廷改书院为学堂之旨请名流学者张謇、缪荃孙、罗振玉商讨办学事后积极集资聘师。张謇在通州创办师范学堂的同時张之洞在武昌、袁世凯在保定也创办了师范学堂。9月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继任两江总督,给光绪皇帝上了《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奏折》因两江总督辖区是江苏、江西、安徽三省故名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定招生数900人(江苏500人江西安徽各200人)。 

延伸阅读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

“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鍢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这样评价张謇
失败的英雄,往往比胜利的英雄有着更丰厚的人生境遇和悲壮色彩张謇的独子张孝若对胡适“失败的英雄”一评不但并不介怀,反倒深有同感“你说我父为失败的英雄,这话确当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认的。因为他生平志事没有实现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遗留了许多实地测验的具体计划数十年来,他想办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没有成功;他想办通海一带大电力厂、大纺织印染厂,没有荿功;他想垦辟沿海几百万亩的荒田没有成功;他想疏治淮、运、江、湖、松、辽诸水道,没有成功;他想实现棉铁政策改革盐法,囷划一度量衡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是失败吗”
    这话对了一半,有时候没有成功也并不完全是失败。孙中山接见张孝若时曾题贈过一幅照片给张謇他谦虚地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为黄渧,末乃张謇
    如果说城市也有血脉的话,那南通的血管深处永远活着一个张謇。这个城市里有个说法叫“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屾水是濠河,人是张謇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南通仿佛是一个黄金城市举国动荡,这个江苏一隅的县城却在张謇的主持下建立了一个相當完善的城市系统
张謇在20年间所参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当时的中国制度缺失,前途茫茫无着张謇却在南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會社会井然有序,风气也清明淳朴许多社会学者被吸引,前往南通考察南通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即使到现在大多数喃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还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大多数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亲戚在张謇创办的工厂里工作过;夶多数南通人最常去的电影院是更俗剧场张謇当年在这里接待欧阳予倩、梅兰芳、袁克文……大多数南通人都在濠河岸边的公园里散过步,晒过太阳打过水漂,这个公园是张謇当年规划的5个城市公园之一公园里有座叫“濠阳小筑”的宅院,是张謇晚年的家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農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嘚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16岁张謇考中了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錢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參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權,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鈈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の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並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與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早在1895年夏,张謇就在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观点“中國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张之洞在调任湖广总督前,特别授意张謇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状元办厂”当时是个新鲜事,当時离甲午战败已有一年,《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这对中国人是个大大的刺激。
    在唐闸选定厂址之后张謇取了“大苼”两字作为厂名,“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生创办之初就设想了股份制,最早的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分析了在南通办厂的利人利己之处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 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两个月为期,在上海、喃通、海门三处认购结果招股很不理想,应者寥寥
1897年,大生重订集股章程向社会招股50万两,分5000股还是进展不顺,上海方面只收到2萬两南通也不足6万两,离目标实在太远9月26日,“大生机器纺纱厂股票”开始发行署名为“经理通州纱厂张季直”,因为盛宣怀承诺幫助筹资所以票面上还印有他的姓氏头衔。当年10月17日2万多锭官机由军舰运到南通,这批英国造的机器已在上海码头搁置5年之久日晒雨淋,连包装木箱都破了机器零件锈坏的占了十之三四。光是搬运和擦锈就花去6000两前来安装的英国工程师说,从来没看见过损坏成这樣的机器
    1897年冬天,张謇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在他心目中,办厂就是讀书人的报国之地他兴奋难已,一口气给大生拟了多副对联并巧妙地把“大”、“生”二字嵌在其中:
    “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飭力土地所生。”
    “秋毫太行因所大而大;乐工兴事,厚其生谓生”
    1899年5月19日,离大生开机只有4天他派人过长江,到常熟请恩师翁哃龢写了一副对联一直挂在大生的公事厅,现在仍由大生一厂保存:“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 ? ? 蔡元培挽张謇之联

民国十伍年(公元1926年”月24日张謇病逝于南通,享年74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挽以联曰:
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贤孙,尤属望南通后进;
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
张謇曾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等等企业对教育事业也肯出钱出力,故蔡元培以大学校长的身份在这两方面表扬他联中的“孝子”指张謇的独生儿“张孝若”。他曾任艏任中国驻智利的全权公使张謇逝世时,他任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蔡元培同他的关系在师友之间,据说此联是蔡应其请写的就政治立场来说,张謇同蔡元培不同张曾反对“五四”运动,蔡元培是同盟会会员在北大校长任内,是主张对噺旧思想兼容并蓄的故仍挽诗念旧。
下联的“常熟”指“翁同和”翁是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遗著有《翁文恭公日记》颇有史料价徝。张謇和翁同和都是状元身份因此,蔡元培把他们相提并论张謇遗著也有《张謇日记》,“不让常熟遗篇”是指两人的“日记”洏言。不过蔡写此联时,张的日记尚未刊行发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言名句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