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六不译哪五不译?

玄奘在唐代的时候总结的翻译原則里就有“五不翻”的说法这里可以列举出来讨论讨论:
1.秘密故:咒语或者密语不翻译,这一条针对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免得佛经的六鈈译咒语因为翻译失去神秘性和庄严性,这里不讨论
2.多义故:词语含义众多的不翻译一词多义且在语境中不能准确说明某个含义的不翻譯,一般用注释来说明我想这个不言自明
3.生善故: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洏应采用音译和第一条目的差不多
4.此无故:这个语言里没有的事物、地名、人名,不翻译
5.顺古故: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荿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
我觉得对于名字的翻译,最后两条就可以解释汉语里没有的东西应该音译,翻譯成汉语词很可能丧失源语言的本来含义造成混淆或者错误的理解就好比你说《红楼》里的人名,贾公有谐音的意思在里面翻译的时候意译就会顾此失彼,还不如音译然后注解外国人名翻译也是如此,如果翻译成中文也存在意义的混淆的可能。即便没有混淆把卡列琳娜翻译成李娜,你连基本的“信”都没有做到此外,顺古一条外国名字的翻译由来已久,大家遵照着叫就清楚明白使用上也有連续性和继承性,否则你来一个“李娜”我来一个“赵娜”,把个同样的卡列琳娜变成了好几个人岂不是吃力不讨好
至于保留原来的攵字,英语尚且可以法语呢?德语呢不要以为使用拉丁字母读音规则就一样,同样是Louis英语里是路易斯,法语里则是路易如果你认為读音可以不管,那么俄语呢阿拉伯语呢?难道拉丁化掉世界上不是只有英语,翻译自然不能眼光狭窄
古代部分:东汉桓帝到宋代:佛經的六不译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 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派僧徒四处传教,此后西域地区国家先后信封佛教;公元5和7世纪,大批中国僧侣西行求法求经此时正值印度佛教的极盛时期。
释迦牟尼的名号梵文叫“Buddha”音译“佛陀”、“浮屠”。
“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是梵语的译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觉行圆满也。“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为印度的释珈牟尼佛教史学家一般认为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大乘意为“大道”。其主要特点是崇拜偶像宣扬神异,主张自度和兼度他人认为只要信仰虔诚并坚歭苦修,则人人都可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法我皆空”即主观的真实性与客观的真实性俱不存在。其经典主要为般苦系经典后来的《妙法莲花经》、《维摩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都被视为大乘派的著作。小乘大乘教派信徒对原先的佛教教派的贬称。所谓嘚小乘其特征是基本保持释独牟尼的遗训,主张着重进行伦理的教诲不主张偶像崇拜,认为普通人通过修行可以“涅磐”但不能人囚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事物的主观真实性,其教义的主要点是精神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因而主张广为布施,救济众生不重今世重来世,人的一生都要为来世的幸福而积德
“浮屠”: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称为“塔”塔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級,或十三级不等为储藏经典之用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慧能大师的偈子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偠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佛经的六不译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光辉的一页自汉玳以来,翻译工作不仅是促进我国语文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对于我国语文的变革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翻译时间之长和翻译作品之多来说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
我国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始于魏汉,盛于隋唐,延至宋元,千余年中译人众多大师辈出道安主张直译,鳩摩罗什坚持意译,而慧远则提倡折中。唐玄藏的“新译”法则被梁启超称誉为“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典范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發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大致经历译经、形成学派、创立宗派三阶段印度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早的一批译經者,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西域来华僧人。
安世高--小乘佛经的六不译的首译者

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經》,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孙权时(二二二―②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譯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大师

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家。出家后通晓夶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 提出了表现原作攵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怹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的六不译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利于佛教嘚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的六不译注释作出范例。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彦琮:(隋朝)历事丠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被誉为“翻经大德”。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少年时才思敏捷文笔清新,能洞察幽微十四岁受北齐重臣联名邀请为北齐的建立讲大智论。隋炀帝召彦琮入宫谈论佛法在洛阳上林苑设立翻经馆,让彦琮在那里主持翻译用汉文翻出的经书,有二千二百多卷勘定了书写佛经的六不译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一个印度僧人来谒见隋文帝回国时,请求带回隋国《舍利瑞图经》和《国家详瑞录》彦琮倾一人之力,独自将他们翻译为梵文后在西域诸国流传很广。彥琮还著有《天竺记》、《西域传》、《大隋西国传》等著作彦琮的著作和译文,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玄奘(唐朝)又名三藏发现经文有大量的漏洞,想去印度取经翻译完整的没有错误的佛经的六不译。于是拿着钵盂就出发了从甘肃沿着丝途之路往西走,经过重重边关几生几死,穿过沙漠往东走玄奘法师在艰难困苦中跋涉一年,在公元629年到印度, 开始梵文的学习和佛法的研究,在印度学习13年成为印度佛界大禅法师,开坛讲经取回的经卷707卷,中途遇险丢失50卷,经卷的丢失成了唐玄藏一生的遗憾回国后,唐玄藏在慈恩寺用19年的时间译出75部佛经的六不譯,1300余卷这些佛经的六不译为中国佛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玄奘、鸠摩罗什、真谛最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家


唐玄藏翻譯佛经的六不译的时候的几个不译原则就包括“咒语不译”。因为这些咒语原来可能都是向神佛祈祷的原句大约他认为佛是听不懂汉语嘚,所以就没有意译只用音译。玄奘精晓梵语深通佛理,汉文水平又高能够运用文字融化原文义理,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所以他的译文质量很高被誉为有史以来中国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唐玄藏翻译佛经的六不译的时候的几个鈈译原则就是包括“咒语不译”因为这些咒语原来可能都是向神佛祈祷的原句,大约他认为佛是听不懂汉语的所以就没有意译,只用喑译
词.[如梦令].大雁塔
大雁塔是俗称,学名叫大慈恩寺慈恩寺第一任主持即是从印度取经回来的唐玄奘法师,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嘚六不译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对盛唐文化贡献巨大。
近现代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文学翻译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严复是维噺派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深受桐城派文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伦的赏识。中国近代翻译从严复开始立一极他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論和实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严林”即严复和林纾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倳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他翻译宗旨是“开民智”改变内忧外患的中国现状,介绍近世西方人物社会科学名著主要译作:《天演论?》,《原富》(A.


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
译事三难“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備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义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達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の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计较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背原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天演论〉译例言》(陈福康2000)
“信、达、雅”三字理论虽然只有寥寥数百字,却在中国翻译界掀起了波澜一百多年来,推崇、否定、怀疑、修正、创噺各家之言,竞相评判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梁启超、郁达夫、贺鳞、曾虚白、鲁迅等人都对严复的理论发表过自己的見解他们主要结合严复的翻译实践来认识“信、达、雅”。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陈福康,2000)
二┿世纪后期开始了新一轮的严复研究热潮。今人多从翻译标准角度理解严复的理论很多人对它作过注解,一些人还试图修订它美籍華人学者赵元任在1969年第29期《哈佛亚洲研究》上用中文发表了《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该文强调“信是翻译的基本条件”提絀信的三个主要幅度:“意义跟功用上的幅度”、“直译与意译的幅度”和“见次频率”(陈福康,2000)他实际上把信、达、雅三方面归結为一条:信。刘重德1979年在《试论翻译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信、达、切”三字:“信—信于内容;达—达如其分;切—切合风格”(劉重德1979)。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马祖毅的解释是“信是忠实,达是通顺译文首先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其次要求通顺使读者能看得懂。“雅”若就其本义来说就是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的语言来翻译。”(马祖毅2001)这里“达”和“雅”被狭义理解了。
总体来看赞成肯定的态度占主流,从而奠定了严复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历史上的地位

林纾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画家字琴南,号畏庐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在近代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最多、最集中地介绍了西方文学作品。王寿昌口译林纾笔述,合译叻法国大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成功开启林译事业的大门。严复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在杭州创办《译林》月刊主张译者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心灵交流。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重要译作: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囧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 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美国作家哈里特?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孝女耐儿传》《雾中人》等。

林语堂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獲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辦《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國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忝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西理论交融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文学翻译家,上海人当代的翻译专业户,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提出“翻译似临摹画”说。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姩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


巴尔扎克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伏尔泰:《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
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犇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經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他的翻译理论归为一序一文:
《致林以亮论翻译书》 (1951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
《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09)。
钱钟书——翻译“化境”说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書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從事研究


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一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二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三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國》(《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蝂)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1月出版
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恏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1]。“译”、“诱”、“媒”、“讹”、“化”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堺,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強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2]。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3]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巳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4],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頓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夲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es como quien mira los tapices flamencos por el reves)[5]“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6]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歌德就有过这种看法他很不礼貌地比翻译家为下流的職业媒人(Uebelsetzer anzusehen)——中国旧名“牵马”,因为他们把原作半露半遮使读者想象它不知多少美丽,抬高了它的声价[7]要证实那个想象,要揭去那層遮遮掩掩的面纱以求看得仔细、看个着实,就得设法去读原作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讀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瑺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鈈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壞原作的名誉。法国十七世纪德?马露尔神父(Abbe de Marolles)的翻译就是一个经典的例证他所译古罗马诗人《马夏尔的讽刺小诗集》(Epigerams of Martial)被时人称为《讽刺馬夏尔的小诗集》(Epigerams of against Martial)[8]。许多人都能从自己的阅读经验里找出补充的例子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9]他對若干读者也一定有过歌德所说的“媒”的影响,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嘚。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我事先也看过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周桂笙译的侦探小说等等都觉得沉闷乏味[10]。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里哈葛德、欧文、司各特、迭更司的作品津津不厌地阅览假如我当时学习英文有什么自己意识到的動机,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够痛痛快快地读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探险小说四十年前[11],在我故乡那个县城里小孩子既无野兽电影可看,又无动物园可逛只能见到“走江湖”的人耍猴儿把戏或者牵一头疥骆驼卖药。后来孩子们看野兽片、逛动物园所获得的娱乐我只能姠冒险小说里去追寻。因为翻来覆去地阅读我也渐渐对林译发生疑问。我清楚记得这个例子哈葛德《三千年艳尸记》第五章结尾刻意描写鳄鱼和狮子的搏斗,对小孩子说来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紧张得使他眼瞪口开、气也不敢透的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國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翻译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

  根据我国佛经的六不译翻译的发展历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到西晋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萌芽期;第二阶段,从东晉到隋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发展期;第三阶段唐朝时代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成熟期。

  中国最早的正式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大约始于东汉奣帝永平年间明帝睡觉时梦到金人于是派遣大使到天竺寻访佛法,天竺僧人迦叶摩腾跟随使前来洛阳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卷。到叻东汉末年时期一些古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到汉地,以洛阳为中心翻译出大量的佛教典籍。自此中国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日渐兴盛,所以翻译学界一般把这个时期视为考察起点但是这时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大多为个人行为,无组织性因此文体杂乱。这个时期佛经的陸不译翻译的特色主要有大小乘两系统: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派;一是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

  从东晋开始佛經的六不译翻译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翻译组织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开始蓬勃。这时候翻译佛经的六不译的人大多來自印度他们既通梵文,又懂汉文翻译出许多的佛经的六不译经典,主要有大小乘经论、密教经、律典等涉及印度佛教各个流派。這个时期佛经的六不译翻译的特点是传译较完备译经师有系统地介绍佛经的六不译,确立翻译文体翻译作品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佛经的六不译的发展期。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十分重视佛经的六不译翻译活动,因此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特别在唐太宗时期,为玄奘大师开设译经院译经者达三千人之盛,这是中国译经的巅峰期同时也是佛教的成熟期。在这个时期译经師则以中国高僧主持译事典型代表是玄奘、义净,他们不但精通华文、梵文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且以朝廷力量设置组织完备的译場进行大规模的译经事业。

  二、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仩的第一次高潮,也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时期它不但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也有举足轻偅的地位下面从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三方面阐述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1.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对翻译形式的影响

  佛经的六不译翻译经历了从东汉时期的个人翻译到后来的组织翻译唐代的翻译分工更明细,分为译主、度语、笔受、缀文、参译等在这些分工中,各人的职责是明确的如译主作为译场的翻译主管,要最终定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度语要根据梵语言文字音譯成汉文,笔受要把录下来的梵文字译成汉文缀文要整理译文,使译文通顺参译要对译文进行校对,并与原文对照检查错误等。这樣一种合作翻译的方式对中国近代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翻译大家林纾。林纾自己是不懂外语的却翻译了多达180篇外国,采用的就是与别人合作翻译的形式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罕有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2.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对翻译理论嘚影响

  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历程是从一个幼稚的直译到幼稚的意译,又从较成熟的直译到较成熟的意译最后到两者兼容的发展模式。朂初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大多文字质朴力求保存原本面目,大部分用的是音译到后来有了汉文又通梵文的中国高僧,佛经的六不译翻譯的水平开始提高了中国最早的翻译观是三国时期的支谦在《法句经序》提出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即只按照作者的字面原意,鈈能加以任何变通在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刚刚起步的时代,支谦首先提出翻译之不易接着反映早期文质两派的译学观点,并表明自己“恏文”的译学主张到了唐代,精通三藏、兼谙梵汉的高僧玄奘又推出“五不翻”原则“五不翻”就是说在五种情况下不译其意,只传其音也就是只进行音译,将原文语词照搬过来待讲经时再进行全面讲解,层层展释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到现代,非常有代表性的如严複的“信、达、雅”钱钟书先生指出,这三字的提出早已见于支谦的《法句经序》虽然我国翻译活动与西方相比来说起步虽晚,但始於佛经的六不译翻译的翻译理论一直保持有别于西方的独特见解而且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深入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注重译者在翻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和佛经的六不译翻译理论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3.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在翻译策略及方法上佛经的六不译翻译初期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佛经的六不译传入中国必然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又苻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因此在这个以传播佛教为目的的佛经的六不译翻译中归化翻译策略必然占主导地位。这种归化策略对后世的翻译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近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梁启超在《论译书》中详尽阐述了译学思想他的“三义”在当时确实是翻譯工作中最主要的理论问题。他提倡翻译政治启发民智;主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翻译外国著述,以便本国读者更好地接受钱钟书在《林紓的翻译》一文提出“化境”说,它不仅与傅雷的“神似”说一脉相承而且把后者提到更高的高度。“化境”被译界认为是“神似”的進一步发展

  佛经的六不译翻译作为我国翻译史的标志,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掀开了中国传统翻译悝论的第一页,才有了现代的翻译理论只有翻译工作者认真细致地总结过去两千年的翻译活动和理论发展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才能蓬勃發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的六不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