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读后感想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釋義:孔子说:“不注重自我修养,学问不探求究竟,听到道理不去施行,發现了錯誤,缺不去改正,这是我所擔心的啊!” 
解讀:孔子不是一個愛憂慮的人,即便生活艱辛万苦,也不會改變對生活的信心和樂觀。“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弟子連顏回尚可對惡劣環境無所畏懼,何況孔子。
但是,當“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時,孔子卻憂心忡忡。為什麼?
因為人之所以成為人基本的品特點會因此而喪失。
不注重自我修养,就會自以為是;学问不探求究竟,就是淺嘗輒止;听见道理不去施行,就是空講道理:知錯犯錯,便是不歸路,最終自食其果。幾句話是遞進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原因,後者又是再後者的原因。換句話說,一個人不注重修養,就不會探究學問的究竟,也不會聽到道理後去施行,最終必將知錯犯錯。
現在有多少人在提高自我修養呢?相我們首先放棄的就是自我的修養,相反還在要求別人這樣那樣,就沒要求過自己怎麼樣。雖然幾條錯誤是任何一條都不可以犯的,但我們往往同時具備,孔子要生在當下,應該會被嚇死。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原标题:古训|孔子的“为人三忘”精神

什么是孔子的“三忘”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有着明确的回答。

据《论语·述而》载,当孔子周游列国,由蔡入叶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叶公沈诸梁向他的学生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因圣道高妙,难以描述,故未答。

这件事孔子知道后,便告诉子路,你可这样回答:“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孔子对其“三忘”精神的概括和说明。所谓“三忘”精神,即是“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

什么是“发愤忘食”呢?《论语·里仁》释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君子为了“成仁”,即成为有道德的人,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都不离开仁,即使在仓促之间,也必定在仁德上做人;在流离失所的困境里,也必定按照仁德办事。君子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成仁”。

孔子一生“所发愤者何”?这是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孔子坚持“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人生理念。

世俗之人一生所发愤者,皆为功名利禄。未得时,发愤以图;既得后,意遂而乐。孔子则不同于世俗之人,他从15岁起,所追求的是“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认为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把追求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视作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他的一生,是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境界的一生。他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

人生有乐亦有忧。在忧乐观上,君子与小人是有原则区别的。

孔子指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少德的小人心里想的只是“富贵”二字,未得富贵之时,无时不想取得富贵,所以无限忧虑;既得富贵之后,又恐怕失去,时时忧戚,总是在患得患失,永无满足之时,一生都处于忧戚之中。

而有德君子心里想的只是“仁义”二字,不因富贵得失而忧愁。心胸坦然,光明正大,所以才能一生快乐。

君子所谓“乐”,虽有食色之乐、山水之乐、音乐之乐和朋友之乐,但是孔子所追求的并不是这些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之乐,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纯粹的精神愉悦。

这是一种整体之乐,既是人生乐趣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孔子也讲“忧”,但他讲的“忧”不是追求物质与权势之忧,而是一种如何能使道德更完善更充实的忧。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主要含义是指年老心不老,身病心不病,人死名不殁。

清代汉学家刘宝楠释曰:“‘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论语正义》卷八《述而》)所谓“身老心不老”,用三国曹操的话说,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孔子年虽耆朽而心灵不老,依然“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孜孜以求。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以远乎?”(《论语·泰伯》)这可以说是对孔子的不老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孔子晚年具有这样的青春心态,所以他才可以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道德境界。

在现实社会中,常听到有些刚四五十岁的人说:“我现在年龄大了,事业上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就等着死了。”他们借口年龄为自己的意志衰退和懒惰行为辩护,坐失了许多良机。我们把这种病态心理称之为“年老借口症”。

其实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年龄的态度。当你一旦战胜“年老借口症”后,做到“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乐观精神和年轻心态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子贵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④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⑤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2.文中的第①段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________。

5.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见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讨自己。

C.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其中画线部分可译为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过错时,人人都敬慕着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更不可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他。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A.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C.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聪明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