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因违规言论封锁被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乐山 凉山 泸州
查看: 139094|回复: 240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 && && && &&&寻诗问道& && && && && && && & —田园牧歌& && && && && && && && && && && && && & 缘&&起& & 现在中国有诗吗?就是那些比市井口语还松散、比过期啤酒还寡淡的现代新诗?或比大厨房还油滑、比标语口号还直白的旧体诗词?这些诗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气神情和思维意识吗?这是现今中国大多数爱好诗词人的疑问,也是网上百千万网友的疑问。中国号称诗国,从《诗经》时代到现在,差不多四千多年了,尽管经历了几十代的变换和战乱分裂,但诗歌的传统从未中断过,它不仅记录了历史,还反映了在这些历史中生活人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状态,为什么到了现代这个政治清明、物质富足,社会繁荣安定、人民自由民主的今天,诗歌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难道是今天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集体衰落了? 许多的为什么都没有回声答案。而那些执掌文坛的所谓大家名人们, 却依然陶醉在不知所云又长又臭的小说散文中。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利益所得者, 靠的就是字数篇幅版税过着“文人雅士”的好日子,但他们却是这个年青时代痈肿的泡眼和黄褐老年瘢,历史的尘埃最终将会把他们埋葬。他们制造推荐的那些所谓产品,哪怕有奖状的贴金,有很多甚至没上书架就进了还魂纸厂,做成卷纸为人净秽。他们的最大功劳是提供了几个收废品和造纸的就业岗位,他们的罪过是毁坏了大片的森林。诗是什么?怎么写诗?反而成了诗歌王国无边无岸的泥淖,跋涉者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方向。老百姓喜欢的庙堂不贴,庙堂挂壁的老百姓不看,采风观民志,歌诗动高堂的风尚再也难见了,真是悲夫哉悲夫。& & 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壌。中国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累积了丰厚的文化层,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就是汉字汉语。这种单音独体的表意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我们的语言习惯,书籍知识,交流工具,都凭它得以传播,诗歌更是这样。从《诗经》时代到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诗歌便以齐言的方式流传,四千多年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这种齐言有韵的文体,用精炼精辟的语言,使它便于记忆和流传。我们可以自豪的《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以这种形式得以生根开花结果。中国现代的语体化新诗,是民国初年从欧美日留学归来的第一二代留学生带回来的泊来品,这让经历了几千年诗词熏陶的国人初识新文,便觉大开眼界,一时风从,旧体诗词便如老牛一般退居庭院,自食自刍。但新诗那种浅淡到俗俚的白话语体,因为突破了中国诗词歌齐言有韵的体式,漫长无束的自由,语多意浅,文广思薄,甚至没有节奏与韵律,不独让阅读欣赏诗歌的人难以记忆,就连写诗的人也难以背叙,更别说流传与影响了。胡适郭沫若时代的新体诗,虽然用的是白话口语,但与传统诗歌齐言有韵尚有渊源,但到了今日之见,新体诗更是黄河泛澜,泥沙多而金银无,被国人讥为某某体的嘲讽,不正是对这种文体也配称诗的唾弃吗?& & 其实,欧体诗歌也是有韵律与节奏的,也是有体裁与式样的,八行十行十四行是经典,我就从很多翻译的欧美诗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那是个窄韵诗人,他的诗句艰涩难忍。”“我不知道该押什么韵,摆弄字母伤透了心。”等等。欧美是语素拼音文字,是词组汇合成句的语言,天然不可能齐言,但韵律节奏是肯走定有的,决不是中国现代诗歌那样野驴乱奔。而中文汉语是表意文字,独体单音单意,天然可形成齐言,而韵律节奏便是这种文体的灵魂。《诗经》时代,是二二顿断的顺韵,也叫自然韵,这种顺与自然,是与人们的语言习惯相结合的,离开这种习惯,就难以理解语言表述的内容,这种习惯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遗传密码,离开了它是自寻死路。甚至连那时的音乐、文章、卜辞、巫术等一切需要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东西,都离不开这个习惯与基因。即便是今天的白话文章,如果没有通达简洁的文字和流畅的语文风格,也很难说是好文章。汉代以后五言兴起,依然是二三顿断,隋唐以后七言,也是二二三顿断,字数增加不是篇幅的加长,而是内容的丰富,不增加字幅便不足以完整表达意义。但二二三的顿断方式,也是与中国人的语言使用习惯相结合的,不如此,说的人语不达意,听的人不知所云。现代诗歌打破了这一传统,所以才不到百年,便走向了被人所不齿与垢病,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虽是戏谑之语,但不乏颇有见识。奇怪的是,许多写新诗的名人,到老来却写起了旧体诗,胡适郭沫若不说,现今也大有人在。为什么会这样?& & 同样,一切文学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这个时不仅是时代,不仅是科学技术,也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交流能力的时代感。新诗中那种比市井口语还松散、比过期啤酒还寡淡,比帐册药方还仔细的诗句还配称诗吗?而旧体诗中比大厨房还油滑、比标语口号还直白,比盘中清水还肤浅的文字还能叫诗吗?看看现在官办的文学期刊,不是长篇小说的勾栏,便是随笔散文的瓦肆,连新诗也像受气丑妾一样恬不知耻的偏陪末坐。这些诗文,从文句用字宣情表意上,根本看不到风格的变化多彩,也根本反映不了这个伟大时代的风貌,他们不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顶多只能算是旧戏剧中插科打诨的角色。多希望来一次诗文革新,用新的文风诗气荡击这些垃圾垒砌的堤岸,为中华文明甦生新的绿色,为这个亘古未有的时代留下精神写照。这种革新,不是割裂中华文化的,不是打破人们语言习惯的,而是从传统中走来,用中华文字特有的单音独体进行表达剖析刻画的诗文。中国人不知诗歌为何物已经很久了,而且还被新诗带入了岐途,是应该停下脚步,往远古的祖先那里看看,也许对比过后,会有新的发现,在这个发现中会长出新的植株也未可知。那就先从《诗经》开始吧,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文体,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源头,从源头顺流而下,肯定可以汇入江洋。或问为什么是从《诗经》开始往回看呢?是因为诗经中的诗歌,与今天的新体诗一样,少约束而自由,多感觉而任性,又有章可循,有文可知,有意可达,有情可表,有物有形有象,从它开始,才能逐渐触摸到楚辞汉乐和唐诗宋词的精髓。没有捷径可以教你怎么才能写好诗,只有老老实实的学习见识,才可能会有发现。& & 从古至今,研究《诗经》的专家学者车载斗量,各类大著浩若烟海,光为《诗经》作注解疏证的,从最早的子夏到初唐的孔颖达(记住这个人的姓名),浩浩兮不下百家,什么微言大义啦,以诗证史啦,谲谏讽刺啦,字句篇章的本义今义延伸义啦……等等,都从诗的后面侧面上面下面来解释诗,把一棵诗歌的大树,剥啄得千孔百洞。还从这些孔洞中还长出了蘑菇,这就是大师学者们赖以扬名立万的学术成就。这些蘑菇与树上的甘果不同,虽也有青红白黄的妖冶颜色,吃了这样的大著小作的蘑菇,可能会陶醉在分析解释的精论佳言中,但醉过之后还能清醒明白,并能做得成诗,那才是真正的神话。& & 老夫不才, 在名利无妄、衣食无求、又心有不满中,把那些说中国诗歌的理论,从殿堂上扯下来,把深领长摆的燕尾礼服,裁剪成汗衫短裈,顺便借机搭车贩卖点自家地里的土特产品,点着大家熟知的传统灯笼,在现代的网络快道上慢走。寂寞时翻唱一回老歌给自己壮壮胆, 希望借此寻找诗路的幽径。走累了找棵菩提树坐下歇一会儿,闭上眼耳参一参禅, 或许可以觉悟得道也未可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星宿海——那是黄河长江的源头呵。那里是寂寞无声,清寒高远的地方,而我人又老了,提灯笼的手还有点抖,虽然耳背,但眼睛还不昏,在星罗棋布的池淖上,分明看见了光圈中有三个石砌的金文大字,“诗言志”。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1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Loading...
& && && & & && && && && && && &&&&& 一、诗言志,言的志是什么& &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又称《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三玄之一,另两玄是《周易》和《内经》。《尚书》虽有很多争议,有今古文之辨,有真伪之说,但不管怎么辨说,都有很多真实的部分,否则,孔老夫子是不会用它做教材的。书中关于诗的最早记载就在尧典中;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翻译过来就是:& & 尧帝说,夔呵,任命你为乐官,教育贵族子弟吧。要教他们正直而温情,宽厚而庄重,刚強不暴虐,轻简无怠慢,用诗歌表达他们心中的愿望,语言要清新隽永,声音要宛转优美。器乐配和得当,音不争律,器不夺声,这样,连天上的神明都会感动得配合。& & 诗言志,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在公元前二千多年,距现在四千多年了,真要给老祖宗多磕几个头。& &“诗”的本字是左半边一个言旁,右半边一个拉长的士字。士通寺字,寺字为象形字,前列祭器,手持圭向上行礼,寺是古代主管典礼祭祀的官署,主管祭祀的人也叫寺人。“士”字也是“志”的本字,甲骨文中无“志”字,但金文中有“志”字,是心字上踏了一只足,足就是之字或止字,下面一个心。而心字也是象形字,左心室右心室和外形及动脉静脉都画得极为象形和复杂,那时的人认为一切思维活动是由心统管的,所以它的宫室很多,心字有三个宫室,三生万物,三也统万物呵。志字的本意是心之所止所往,或心中的欲望、理想、梦想、妄想、爱憎、进退等等等等,统统都在其中。所以孔老夫子说,不学好诗,怎么表达内心的感受愿望呢,怎么能让人知晓接受呢。& & 小篆的“志”字象一个士人的帽冠下面一个心,其实也是之止二字的规范,但何尝又不是志士仁人的桂冠呢。有志之人心中有爱憎,有行止,有追求,当然也就有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加冕,岂不就是桂冠吗。& & 隶书以后的“志”字为士心,与今天的志字一样,二千多年都没变过了,可见这个字的稳固和永恒。士在汉以前是贵族后裔的后裔和庶出无权袭爵继产业的子弟的子弟,象韩信张良刘秀刘备这类人,称为士族,与平民百姓的庶族相别。这些士族的士人没有恒产,又不想厕身于农工兵商,只有游走于邦国官宦之门讨生活前程,称为游士,游士中有尚武的侠客,也有耍笔竿嘴皮的文士。这些士人要想出人头地并建功立业,必须对东家,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们和朝堂大夫,家君大人,州郡县首长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襟怀理想,以期获得赏识和任用。他们表达展示能力最委婉最能打动人的,战时讲勇武,和平讲文治,文治的首选无疑是文章和诗歌,这习惯到隋唐是顶峰,直到宋代都没少过。古来以文章诗赋好得官的不少,最有名的是司马相如杨雄和李白,都是四川人呵;最不济的是骆宾王李涣,造反被杀。& &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第一卷有六十条对《诗经》的摅注,第一条就是对这个志字的引经据典,中外互证,钱先生用的是洋文,seelisch aufdieToilene gehen我不懂,懂的朋友自己译, 抄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证明我不是乱说。《管锥编》我几年都没看完,主要是不懂外文,再就是钱先生引用的典籍有的没读过,有的又难得找,读了就忘了。但他关于诗经的部分是反复看过的,比如这一条,他用文言翻过来了,是“灵魂之便溺”,就是情感撒的尿,尿嘛,有好有坏,志么,也有佳有劣,看来古今中外差不多。& & 但后来这个“志”专指理想抱负,其实是大大收窄了“志”的容纳表现空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想当帝王将相的人多,实践的人并不多,毕竟那是提着脑袋干的事,恐惧阻止了这个妄想的实践。士人最想的是开宗立派,成功的绝少。商人想的是天下首富金主,最终会死在半路上。绝大多数人想的无非是衣食无忧,家庭和睦,爱有所寄,兴有所托。忧、睦、寄、托才是志的本意。意,就是未出口的“志”,“志”就是心中的欲望、念想、愿望。可以说《诗经》三百篇,言的都是“志”。& & 后来“诗言志”又增加版本了,诗言情,诗言意,诗言性,诗言神,诗言灵,诗言事,诗言史,诗言理,诗言行,诗言境,诗言趣,诗言兴等等,唐宋以后的若干诗话诗评中翻新“诗言志”的数不尽数,并由此产生了若干的诗风流派,& & 楚辞派; 代表诗人, 屈原,宋玉, 代表作《楚辞集》& & 建安诗派,代表诗人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诗集》& & 竹林诗派,代表诗人阮籍,嵇康,代表作《咏怀》《忧愤诗》& & 游仙诗派,代表诗人郭璞,代表作《游仙诗》十九首& & 竟陵诗派,代表诗人沈约,谢恍,王融,他们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品有《四声谱》、《登高望春》;& & & & & & 宫体诗派,代表诗人梁简文帝肖纲,徐稜,张若虚,作品有《玉台新咏》《春江花月夜》;
& & 田园诗派,代表人物陶渊明;代表作《陶渊明集》
& & 山水诗派,代表人物谢灵运,谢朓;代表作《》;《》。& & 怀古诗派,代表人物陈子昂;代表作《》& & 山水诗派,代表,,代表作《》、《》、《》;《》、《》。 & & 派,代表,,,代表作《》,《 》,《》& & 浪漫诗派,代表诗人李白,代表作《》、《》、《》、《李太白全集》& & 现实诗派,代表诗人杜甫,代表作《》、《三别》、《》、《》、《杜工部全集》& & 新乐府诗派,代表,元稹,代表作《》、《》、《》、《》, & & ,代表,孟郊,代表作《》,风格以文为诗,苦吟炼字句;& & 朦胧诗派(前西昆体),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代表作《雁门太守行》《无题》《赤壁》《泊秦淮》& & 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陈与义,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 & 江湖诗派,代表诗人戴复古,刘克庄,作品有《江湖集》& & 公安诗派,代表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代表作《三袁诗集》& & 后竟陵派,代表诗人钟惺,谭元春,作品有《诗归》《唐诗归》& & 几社诗派,代表诗人陈子龙,作品有《焚余草》& & 神韵诗派,代表诗人王士祯,作品有《带经堂集》& & 格调诗派,代表诗人沈德潜,作品有《竹啸轩诗钞》、《归愚诗钞》;& & 性灵诗派,代表诗人袁枚,赵翼,作品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瓯北诗集》& & 忧时诗派,代表诗人龚自珍,黄遵宪,代表作《已亥》;《哀》、《悲》& & 南社诗派,代表诗人陈去病,柳亚子,苏曼殊,作品有《浩歌堂诗钞》《磨剑室诗集》《苏曼殊诗集》;& & 还有成体不派的、太康、正始、永明体,有体难派的徐庾体、元嘉体、大历体、西昆体、前后七子等等,多了,再列几十个也未必捜得尽,看的人眼花,到今天也无甚大用处,知道个大概就行了。& & 从古到今,汇积累集“志”字的词也不少:& & 隐志、愚志、遐志、伟志、异志、逸志、同志、奇志、骋志、本志、斗志、诎志、情志、猛志、素志、退志、遗志、众志、壮志、远志、鸿志;& & 麋鹿志、桑蓬志、湖海志、横海志、鸿鹄志、青霞志、四方志、烟霞志;& & 项脊轩志、遗形藏志、怡志养神、千里之志、潜心笃志、桑弧之志、螺髻梵志、凌霄之志、介山之志、箕山之志、鸿鹄之志。等等等等,太多了,不列了。& & 古人采风以观民志,就如今天的社会调查一垟,老百姓想什么,当政者最想知道。“诗言志”,言的是情。情有大小长短,大者一生一世追求,如高人雅士英雄狂人之情怀,小者一时一地进退,如平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忧恐惊;长者家国天下如入无人之境,短者男欢女爱早登蓬牗山水,这些全都是情的范畴,也是志的范畴,说出来就是诗言的本意。“诗言志” 三字是佛祖的大手,包罗万象,无人能逃出它的掌握,哪怕你撒泡“seelisch aufdieToilene gehen灵魂之便溺”,也做不到。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第一首是山河壮阔,大可驰骋之志,第二首是英雄老去,感时不再之志。英雄落寞亦可哀。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一生都将自己比为大鹏鸟,并写了一篇《大鹏赋》,那真是汪洋恣肆,遥不可及,殆不以为人间语也。& & 杜甫“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这是《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一联,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他要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但常常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过的是相当憋屈,为儿子生日写的诗还实在: 《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唐宣宗.李忱的《咏瀑布》诗: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这是帝王待时之志,时来又如何?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这是仁人不惧之志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要流清白在人间。& & 这是忠贞舍身之志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 这是文人填海之志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这是狂人悖逆之志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这是诗人不改之志 。& & 梅花凌寒,孤生独立,常被用作高洁之志的形象 ,还有松柏,顽石,苍鹰,龙虎等等。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这是旷古之志,胸怀宽广,眼界弘阔,实为古今言志的杰构,魏武的《观沧海》就太小了,至今无有出其右者。
(下章:怎么言,言什么)
一篇很好的诗词理论文章,有些观点很值得深思。
问好先生。&
君寻诗问道,吾求师赐教。
是呀,简约就是美。
现在中国有诗吗?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怎么言,言什么& & 言就是说话,不是写文章。自从苍颉发明创造文字之后,直至白话语体文代替文言文止,四五六千年语和文各行其道,夏商周时代没纸,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或浇铸在青铜器上,叫甲骨文和金文,后来用竹简木牍和绢帛代替,刀也换成了笔,叫简帛书。甲骨文、金文和简帛书中的言字为象形会意字,下面部分是口舌的象形,而在舌头之上加一短横作为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摇舌正在说话的意思,因此言字的本义为说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翻译过来就是;& & 心中有了念想,便不由得生出感情,感情要想让人知道就要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感情,那就加重语气或用急缓的声调表现,如果这样还不行,那就吟咏和歌唱,如果吟咏和歌唱还不能达情意,那就用手舞足蹈来体现吧。& & 这时没有文只有语。这时的语言是什么样,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推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除现在西藏新疆蒙古两广等省外,大部分应是单音节的语言,一如今天一样,只是音准音读有所变化而已。考古发现东、南、西、北、中各地商周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墓葬形制、铭文上便可得知相差不多,至今还没发现用符号拼音的语素文字便是证明。否则,中国单音独体的文字是不可能通行的。管你是始皇还是始帝都不可能,秦始皇统一文字只是规范化,变异体为标准体。楚国的鸟虫书算是最难的,其实只是用美术字代替通用字而己。日本算是接受汉族文化最久的邻国,至今也还在使用汉语写诗作文命名,但一个汉字可以读出两三个音,还要用片假字修正。朝鲜在五六百年前全用汉字,还在中国考出了不少的进士,但用朝语读出来的音,那就不是汉语的了,所以中国各朝代不可能化外而内,只是作为外藩。外的最大不同,就是语言文字,并由此产生的思维观念,风俗生活。& & 那古代的言怎么说,想与今天的方言差不多,有文字记录了一点。要改变一地一处的方言习惯饮食方式是万难的,方言习惯饮食方式可以改变外来的人,而不可能被少数人改变,正如大海接纳了人类数十万年的污染,直到今天也依然蔚蓝一样。& & 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据说这是最早的诗歌。击壤是怎么击,用木棒木棍还是用手拍用足踏?可能都有,因其便而用。歌的翻译是这样:& & 自已饮水自打井,自己吃饭自耕耘。& & 帝王之力大如天,与我生死有何能。& & 这肯定还不是最早的歌,而是士人雅驯后的歌。鲁迅说起源于劳动号子,叫“杭唷杭唷派”,细想之后诚可信之。西方说起源于巫觋祀祝,须知巫觋祀祝应是在有些程式后的东西,先要有敬畏,然后才可能有觋祀,可见晚得多了。诗歌虽有祈祷神祗的,更多是表意传情达事的。有最早记录的诗就是《诗经》,周王室史官乐正从各国收集的,应该超出三百篇。有一说是有三千多篇,经成王东迁的战乱后,到孔子时再次收集整理编次,能配乐歌唱的还有三白零五篇,内容重复雷同的,不能配乐吟唱的都被孔子删了,反孔的人以此斥责孔子删《诗》《书》。这不能解释另有六篇有名无诗的曲目为什么还保留,这不是故意留把柄吗。以我蠡测,从殷商到西周至春秋的几百年间再到孔子时代,经过战乱湮灭的祸患,还能完整流传的诗歌乐曲也比三百零五篇多不了多少,不完整和残缺雷同的,可能就不再增选了,孔子更不会去接头续尾,要相信老夫子的道德。况且《诗》这时还不是经,只是孔子教学生自编的教材,称《诗经》要在汉以后。& & 那是否还有孔子未收录到的逸诗呢?当然有:& && && & 卿 云 歌& && & 原诗& &&&译诗& & 卿云烂兮,彩云灿烂多辉煌,& & 糺缦缦兮。瑞气缭绕展吉祥。& & 光华,日光月华不息止,& & 旦复旦兮。朝朝暮暮无相忘。& & 明明上天,苍天明净绝纤尘,& & 灿然星辰,群星粲然布四方。& & 日月光华,太阳月亮照九州,& & 弘于一人。此刻只为一身放。& & 日月有常,时间轮转有常规,& & 星辰有行。岁月更替有定匡。& & 四时从经,春夏秋冬不停歇,& & 万姓允诚。万众诚敬祷上苍。& & 於予论乐,钟钹丝竹奏和谐,& & 配天之灵。神衹显灵示福殃。& & 迁于贤圣,受命于天圣让贤,& & 莫不咸听。普天同庆更欢唱。& & 鼚乎鼓之,鼓鼙咚咚传久远,& & 轩乎舞之。舞姿翩跹盛高堂。& & 菁华已竭,精力才华有尽时,& & 褰裳去之。脱袍归隐正应当。& & 为什么把这首诗挑出来先说呢? 这首歌太有名了,相传是舜禅位于大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这首歌据传最早记载在西汉伏生所传授的《尚书》中,记载说:舜帝在位第十四年,进行祭礼时,钟石笙管改变了平日习惯的声音。乐曲还未结束,狂风还把屋吹倒了,天上又打大雷又下大雨。舜帝低头想了会儿,笑着对群臣说:“我知道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黄钟石磬改变声音就是明证。”随即举荐大禹,并行使禅让帝位的事,各方酋长在举行禅让典礼时,在乐工的带领下共同唱《卿云歌》,歌就是这么来的。& & 这一传说,充满了共和民主的色彩,还有点神话。天气潮湿,乐器改变声音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今天也一样,古人肯定也知道,为什么还编出这样壮美庄严的故事来呢?只有一个解释,假的。为什么是假的,以后有机会说。& & 再一点,这首歌曾被大清朝用作国歌。据说当年大清国被八国联军踢得碎了半扇门,多少知道了点中国不是天下之中,世界上本就没有天下之中。地球倒是有个中心点,那是高热高压的地方,住不得人的,看一眼天下也会玩儿完。中国的大刀长矛、诗词曲赋抵不住炮弹子弹,只得让那些黄毛绿眼的强盗们侵进来。这些强盗们为了显示威风武力,居然在天安门前阅兵,升国旗,奏国歌。这把皇上太后大臣们看傻眼了,以为在演洋戏呢。还听“假洋鬼子”说将来办外交,与外国交往,都要升国旗,奏国歌。咱中国没有哇,怎么办?那就选啊,有人选《诗经》中的《周颂.清庙》,因为有清字,歌词也好,好象正是给大清准备的一样;有人推荐《商颂. 玄鸟》,说是最古老的;最后选了《卿云歌》作国歌,蓝边黄龙旗作国旗。可能真的没选好,十来年时间大清朝就“迁于贤圣” 了,只是不是自愿的。& & 李白有首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里面有二个信息,。楚狂是号或外号,接舆才是名,有可能连这名也是假的,还有人给他安了个姓,说他姓陆。他的这首《凤歌》,版本我至少见过三个,有长有短,但《论语》中这个最靠谱,因为儒家二千多年从未否定过,相当可信。因为是嘲笑孔子和儒家的,也没收入《诗经》。可能还有个原因,这首诗还真不怎么样,这样的艺术水准,怎么入得了见多识广老夫子的眼呢。我努力添色加彩,水平有限,只能这样了。歌是这样唱的:& & 凤兮凤兮!& && & 到处翱翔的凤凰鸟啊!& & 何德之衰?& && & 看不见德行早已衰退?& &
& & 来者犹可追,& &&&未来还来得及去追随。& & 已而,已而!& &&&奉劝彻底放弃算了吧!& & 今之从政者殆而! 连那些当政的都将崩溃。& & 知不可为而尽人事听天命,正是古今仁人志士毫无功利之心的终身追求,古来不少,今天难见。儒家把此歌记入《论语》,是存其言说,显其心志,值得大力提倡。& & 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之类的歌还不少,残缺不全,《乐府诗集》中很收了些。清代还有个叫郝懿行的人,从各种古籍逸书中辑录了一本《诗经拾遗》,老实说,没有《诗经》有文采和完备,有的残头断尾,有的明显作伪,还有的与其说是诗歌,莫若说是谚语,诚不知所云若何,強为之解肯定贻笑大方。& & 言的就是前面的志,要言得有情有意有形象有内容才能感动别人,有情有意有形象有内容便构成了言志的语素材料,还要有点技巧和花俏(艺术)来修饰,越往前越直白,越往后修饰越多。修饰不是现代才有的词,古早就有了,修是清理污秽,剔去蓬杂,饰是戴上物品,画上花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歌中的言,一是要出于情,二是要达于神,三是要传于趣,除此三者外,不是好诗。严羽说: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我以为切中肯綮。所以言就有了雅俗之分,经过修饰的语言为雅言,未经修饰的话语为俗言,雅俗未有优劣,雅俗共赏更好,雅的那么俗和俗的那么雅是最高艺术。& & 怎么样才能出于情,达于神,传于趣,往下看。(下章:歌永言,言怎么永)
多希望来一次诗文革新,用新的文风诗气荡击这些垃圾垒砌的堤岸,为中华文明甦生新的绿色,为这个亘古未有的时代留下精神写照
一、诗言志,言的志是什么& &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又称 ...
先生别出心裁,对“心”的释解最出色。
先生别出心裁,对“心”的释解最出色。
& & 这是一部大书稿,约三十万字,对305篇《诗经》作了全面的译释,我写译了几年,自认为有些新发现新观点,现在陆续发出来供网友批驳,能够讨论更好,目的是为了提高诗词的写作水平。现在倦客先生正埋头写《夜谭》第二部,乘这空档,我来发一阵疯,免得淡寡无味。& & 问好!
呵呵,应为“要留清白在人间”哟。
呵呵,应为“要留清白在人间”哟。
确是别字,抓得好,拼音打字就这毛病,稍不留神就串门了,谢谢呵!
为之前粗眼不明文言致歉!重又认真看了一遍先生妙文。先生对当今诗文化断层的忧伤和奋笔志远甚是感动。但晚辈对先生所言自认为偏颇了些。
诗是文字和思想的最高凝炼浓缩,多少佳句千古称耀,照无数中华儿女成长。从新传古,但也不能是永远循古啊。可以说现代诗歌整体浅薄、垃圾但先生何为看不起新诗体这文体本身?
“看看现在官办的文学期刊,不是长篇小说的勾栏,便是随笔散文的瓦肆,连新诗也像受气丑妾一样恬不知耻的偏陪末坐。”“却依然陶醉在不知所云又长又臭的小说散文中。”作品的低下不该是这些文体本身的错吧?二十一世纪了还要统一回到那个“写诗作赋走天下”的时代?再说小说散文新体诗等文体不也有许许多多优秀大作成为人们精神之食粮?
今人“不读诗”,“看不起诗”,这已不是一个简单单纯的“无诗可读”才不读诗的问题。
晚辈学浅不通诗文心想无数不晓落字大意如此。有不当之处还忘各老师批评指教交流为谢!
& & 我并不是说新体诗不好,我也写新体诗,就在本坛搜查得到,而是说现在那些新体诗浅淡到难以理解:
& &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 & 真的,很白很白
& & 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
& & 特别白特白
& & 极其白
& & 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 & 还有很多体,不引了。诗词不可能回到汉晋唐宋,后来必有新体超越前人,历史是这么走来的,也必将这么走下去,但现在这种体势,肯定命数不长。一句话,要与中国的语言相配合。上面引的诗,你会在文章中引用或在言谈中吟诵增色吗?读这样的诗大多数人会说是白痴呓语。李白的《玉阶怨》与此诗多少有点联系,比较一下一个在天上睥睨,一个在十八层地狱呻吟,你会喜欢谁。
& & 《寻诗问道》很长,有空慢慢看,也欢迎批驳点评抓包,砥砺即切磋,没准可多少有点收获捡漏呢。
& & 问好朋友!
& && && && & & && && && && &三、歌永言,言怎么永& & 这个永字是一个岐义极大的字,先说已有的几种说法。一是说永言就是长言,长言就是延长诗的语言, 象戏剧中的拖腔甩腔和道白,也就是徐徐咏唱,以突出诗中字词句的意义。二是永通泳,泳是指在水中潜行游泳,那歌是乐曲还是在乐曲中潜泳的诗句呢?三是泳是波浪起伏有韵律的流动,这是最通行的解释。从郑玄到孔颖达班固颜师古钟嵘等都持此义。但此义并不能解释泳是歌曲还是歌曲中的诗句,何况殷末至春秋四五百年间,歌有很多并不咏的,边走边说短而促的不在少数,孔夫子都遇到过多次。& & 我以为三种说法都有其通的道理,但各有欠缺。永是泳的通假字不错,波浪起伏有韵律的流动也对,但只是歌曲旋律而不是歌曲中表达的字词句,人的心志通过泳歌把感情传达到别人那里,让别人知道理解才算达到目的,因此,让别人理解就要贴近受众能懂的听觉习惯,譬如今天有个大歌唱家唱了一曲,除了音乐悠美一句歌词也不懂,再好的经典也一无是处,心志也就传达不出去。所以歌永言的本义,就是用艺术化的、清新隽永的,又听得懂的语言,让人知道歌唱者的心志--愿望。& & 要让歌能够永,就要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正直而温情,宽厚而庄重,刚強不暴虐,轻简无傲慢。还有直接而亲近,大气而正直,坚定而柔美,浅显而明白。颂扬真善美,讽刺假丑恶,鞭挞残暴虐,这样的歌才能象水流那样传向远方,泽润苍生。& & 孔子教育学生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白话是这样的:& & 为什么不好好学诗呢?诗可以抒发感想,可以观察世事人情,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释放心中的怨恨。在家可以逗父母喜欢,出门可以服务社会(诸君主)。同时,还能在诗歌中认识许多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 & 显然,孔子对学《诗》的基本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是教育子弟,培养性情的重要途径。孔子之所以为孔子,那真不是封赠高抬的,他这个孔,包得下天地万物。& & 钟嵘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 翻过来是:& & 节气使万物发生变化,万物又会感动有心人,所以揺动人的性情,在舞蹈歌唱上尽量表现。它像日月星辰一样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光辉艳丽,神灵靠它来接受祭祀,幽冥靠它来祷告,感动天地鬼神,没有比诗歌更接近了。& & 话说得虽然有些过,但还是在道路上,不像现在那些诗论诗作,那么地不靠谱。引几篇现代新诗以供一哂:《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 &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我喜欢她演的【青衣】剧中的她迷上了戏,剧外的我迷上戏里的筱燕秋听她用棉花糖的声音一遍遍喊面瓜就想,男人有时是可以被女人塑造的《写杨振宁翁帆订婚》二八翁娘八二翁,怜才重色此心同。女萝久有缠绵意,枯木始无浸润功。白首如新秋露冷,青山依旧夕阳红。观词恨不嫁坡髯,万古灵犀往往通。& &如果这些是诗,那是中国文化的堕落,是在亵渎中国文字,那张宗昌的《效坤诗钞》就是诗仙御苑了。选评这些诗获奖,是选评人的水平低下到滥斯,我的悲乎哉,是有依据的。(下章:声依永,依的什么永)
我并不是说新体诗不好,我也写新体诗,就在本坛搜查得到,而是说现在那些新体诗浅淡到难以理解:
谢谢南郭老师回帖。
单就乌青最著名的这一首说,我倒觉得没那么反感(心声,不要骂我)。比更多的不知所云,无病呻吟的“诗”好接受。
这像小时候作文不知下笔的流水记录拖白,又比之高一筹,直白又一直强调营造了一个强烈的氛围终只是表达一个形容字“白”。这“诗”要放在普通老百姓嘴里就是普通的感叹,可是怕是非诗人怎会做到这为“诗”而写出的强烈托出的境?
我以为这就是一个文化革新的时代。就该允许各体裁各言论存在,有争议是好事,只要有读者群就有一定的认同度,不一定高大上,但不该抨击他的存在。
赵丽华力挺乌青:“乌青的《对白云的赞美》是他十几年前写出来的。众所周知,写白云的诗歌,我们看得太多了,白的像这个像那个,再附加纯洁圣洁之类的想象,俗套矫情的不得了。所以当时我看到乌青这首诗,立即惊为天才之作,极其喜欢,赶紧地放进我编辑的杂志及各个诗歌选本里面去。可以说,这样的诗歌是对以往过度修辞、故作高深、拗口诘牙的诗歌方式的一种反拨,是对宏大叙事和假大空的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颠覆,是对一切所谓所指、能指、诗意、寓意以及强加给白云的陈词滥调的比喻的彻底剔除。这样用全新角度和方式写白云、用稚拙原初的语言进行探索、让诗歌回归本源和本质的作品,我们如何不欢迎呢?”
看到有比较中肯评价的,诗人渔舟说:“现代诗歌分三派,一派是大家都熟悉的学院派,他们写的诗很工整,内容比较严肃;一派诗人属于激进派,他们的诗歌不工整,但情绪比较强烈;一派则是娱乐派,他们的诗歌既不工整情绪也不高,但叙述的都是生活里的小事,信手拈来就写成了诗歌。乌青属于最后这派。虽然大家都说他讲废话,但能把废话写出感情,而且诗人本人认为他在写诗,那么这就是诗了”。
看到南郭老师这里提到赵丽华的《我坚决不能容忍》,我也看不出这何来诗意。只是她一样有非常多好的诗。不否认赵丽华是现代诗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位没有之一,关注她微博几年了。(我看书少了解的文化人少也是原因吧)
谢谢南郭老师回帖。
单就乌青最著名的这一首说,我倒觉得没那么反感(心声,不要骂我)。比更多的不知所 ...
& & 如果小说散文是解渴的水,那么诗歌就是提神的酒,对吧?但这该是酒的诗歌却是水,甚至是劣质污染的水,却偏要贴上酒的商标,还要引人饮用,并让人夸奖说这酒真好,胜过茅台,超过五粮液,比过路易十三,不也难乎?问题不在夸不夸,而在饮用的人是饮过茅台(唐诗),饮过五粮液(宋词),也饮用过路易十三(外国诗和民初郭徐戴)的。
一、诗言志,言的志是什么& &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又称 ...
& &&&仔细拜读先生大作中的这一节,一个“志”字引出若干有关志的诗词。从古至今自然人都有志向,从宏观上来讲,这志向是无数个个体意念的总和,要把它揉进诗词里面,它就会用极端的方式从作者的心灵里拱出来,似火山爆发,似利剑啸天,是狂龙蹦舞,似娇蛇涌涯………………等等等等……丛客观上来讲这些无数的个体意念者不太可能都会写诗填词,这就要求习作者{专指习作者,不是大家】去观察去揣摩去领会,从而把自己的意念爆发出来……
& &呵呵,乱说几句,为了顶贴;
&&顺致问候!
先生别出心裁,对“心”的释解最出色。
& & 心字就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上有,但没有“左心室右心室及动脉静脉都画得极为象形和复杂”的解释。世界上最古的文字差不多都是从象形字起源,但中国的象形字与其它完全不同,不管画得多么复杂,只读一个音,而埃及苏美尔等却读几个音。今天中国水族的水书,也是象形,但不能称为单纯的字,只能称为看图说画。彝文也有象形会意字,读出来也是多音节,古彝文可能不比汉文晚。有一种观点认为,羌、氐族的一支,发展成彝族藏族,另一支发展成汉族,这是民俗学考证的事,记下来供参考。
& & 志就是心态,我在第一章节中说过“想当帝王将相的人多,实践的人并不多,毕竟那是提着脑袋干的事,恐惧阻止了这个妄想的实践。士人最想的是开宗立派,成功的绝少。商人想的是天下首富金主,最终会死在半路上。绝大多数人想的无非是衣食无忧,家庭和睦,爱有所寄,兴有所托。忧、睦、寄、托才是志的本意。”的话,本想深入发挥一下,但怕冲淡了主题,又怕语多失言,说这么多也够了,读者看官自己联系体会最好。问好!
& && & &&& && && && && && & 四、声依永,依的什么永& & 又是一个永,这个永其实就是咏,声音的高低节奏和义意。中国古乐是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按相克顺序,对应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和东、南、西、北、中的五方,音阶就是多、来、米、梭、拉,简谱中的1 、2 、3 、5、 6。夏、商、周三代各方国的语音差异也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在吟咏歌诗的时候总要统一音调才能听得懂。那时没有韵书,也没有语法逻辑训诂专业课,但肯定有这方面的讲解释义,孔夫子讲《诗》,大部分精力肯定都是在讲音韵咏读和字词的组合本义。中国古代的教学是十分重视吟咏朗读的,吟咏即能掌握诗歌中的节奏,还能熟记诗中的歌词,有节才好让人吟咏唱和跟得上拍。有节奏肯定也有韵律,韵是顺韵,顺口好记。律是节拍,诗经中的节拍是两字一顿挫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也有一字二字五字至七八九字的,除去地名名词感叹虚词,也是两字一顿挫。有的诗用今天普通话读并不顺韵,但用方言一吟咏,肯定差不了多少。这也说明尽管从《诗经》时代开始到现在,少说也有四千年了吧,大部分语音并没变多少。那时古人没有字典词典拼音字母,但认读字用急读缓读反切,比如:东,德红切;模,莫胡切;添,他兼切;褅,大祭切;叵,不可切。等等,大部分字的读音与今天基本一样。& & 但方言则变化极大,十里不同声,百里不同调,至今仍然存在,用文字书写出来便大致一样,为什么是大致呢?因为地域不同,教育不同,老师的水平有高低深浅,多一笔少一笔的字不在少数,忘记了用同音字代替更是常见,这就是后来的通假字的起源。通假要通,便离不了训诂,字训、形训、音训、偏旁部首训,训得古文家头昏脑胀,免不了就会胡说八道,这门学问,至迟应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孔夫子就是第一个老师。他东西南北中跑了几十年,问了那么多仁义礼信的繁文缛节,你看他的解释各有不同便是证明。& & 至于诗中的微言大义和隐显指向,至少要在汉以后大小毛公手上完成,大小毛公据传是子夏的再传十一二代弟子,《诗大序》是孔子的高足子夏所作,有人考据说不是,是小毛公托名的,多事么,子夏作又何妨,只要说出了诗的本质,托名子夏也没什么不对,况且别人让出了著作权,又不追究剽窃的过错,是无私无我的好事。还有人说是孔子写的,东汉郑玄就是这么认为,这也有可能。但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他讲解可以,留下文字传诸后人就会惜墨如金了,万一后人乱攀扯,岂不蒙羞么,孔子才不会干这种遗患后人的事。我认为就是子夏作的,他是孔门文学第一,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 和“四海之內皆兄弟” 的人,完全有这个才情能力和水平。况且《诗大序》在汉以前没人怀疑过作者问题,是后来的疑古派生出的事端。& & 另外说一点,子夏在儒家里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左右,孔子死时他才三十岁不到,正是立言论文的黄金年龄,后来儒家分为九派,他就是其中成就最大的一派,法家就出自他的门下,如李悝、吴起、荀况及韩非子、李斯等人,都是他门人的门人的门人,荀子韩非子骂遍了儒家八派,对子夏顶礼膜拜得不得了,没有点水平行吗?《诗大序》对他而言,不过是一篇小论说文,太小儿科了。& & 【诗大序原文】&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 翻译过来就是:& & 什么是诗?就是心中的欲望。在心中有了欲望,用歌唱出来就是诗。心中有欲望便会生出感情,感情要想让人知道也要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感情,那就加重语气或用急缓的声调表现,如果这样还不行,那就用吟咏和歌唱,如果吟咏和歌唱还不能表达,那就用手舞足蹈来体现吧。& & 声音从感情而发生,把声音连缀成旋律就是歌曲。太平盛世的歌曲安祥欢乐,政治和谐。动乱时代的歌曲怨恨愤怒,政治违背人心。亡国之时的歌曲哀伤而忧愁,因为人民贫困恐惧。所以匡正国家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敬畏鬼神,没有比诗歌更接近于这个目标了。先代的君王用诗歌来规范夫妻关系,养成孝敬友爱的行为,培育有秩有序的社会活动,美化敦厚温良的风气,改变不良习俗嗜好。& & 诗有六种义意,一是“风”、 二是“赋”、 三是“比”、 四是“兴”、 五是“雅”、 六是“颂”。 上层的君王用“风”来教化下层的民众,下层的民众用“风”来反映上层的得失,用文雅的言辞作委婉的劝谏。劝谏的民众当然没有罪过,而被劝谏的君王应引起足够的警戒,这就是“”风。 “风”是上下流动的民情民声,到了王道衰微之世,礼义失伦,政教失和,诸侯各行其政治管理,民众也因习俗改变了民情民声的流向,风气也就为之流变转换了。所以国家的典史官吏,应清楚记载政治的得失,叹息人伦关系的废弛涣散,哀痛刑罚的的严苛,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感慨,讽刺比喻规劝君王,让他们知道世事的变化,民众为什么会要怀念以往的优良秩序。因这种流变的风气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所以不会超越优礼义的界线。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止于礼义秩序,是教化的结果。因此,诉说吟唱一个地方邦国的事或一方民众所知所见的感情,就是“风”; 如果吟唱的是邦国以外天下四方的事,表现的是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是“雅”,雅就是正,正道政治的正,表现王道政治的兴衰存亡的原因。政事有大有小,因而“雅”有“大雅”“小雅”的分别。“颂”是歌颂祖宗盛德赞美王道政治,并将颂歌赞诗报告天地神明,这就是诗的四种体裁,风,大雅,小雅和颂。& & 这个“永”有标准音吗?估计大致也有,否则朝堂上议事时各说各的话,谁听得懂啊。周秦汉唐,陕西长安和洛阳话分别做雅言,叫河洛话,也就是中原声音,按中原声音永--咏。后来的南宋,杭州话可能为基准音,元朝肯定是胡汉羼杂,因为蒙古人拒绝通婚融合,只有各说各的,要当官也要先学会说蒙古话了。明朝先为淮西味儿的江浙话,后来迁都至今,北京话占了七八百年,加上金朝,不会少于一千年,应该是最长的。民国的时候据说差一点按广东话定为国语,古音“讲”字,为“古项切”, 拼一拼真正的现今广东音。搞语言音韵学的把中国汉语分为四大五大或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占统治地位,有七成多。这也难怪,中国人从炎黄之时起,便是从北向南迁移,北方话可不就“润物细无声”了吗。广东福建为北方迁入的客家人,地理僻塞,可能保存了更多点的中原古音,没准广东福建话才是中原的雅言呢。注诗的在字下写读若某某切,应该就是按古音注的,但多半也是推知的,用现音押古韵,不看也罢。& & 就是这个“永”,今后分出了若干的支流,有语言学、美学、训诂学,逻辑学、考释学(形音义字词句本义引伸义的);音韵格律学(规定声调吟咏押韵转换的),乐理学(平仄四声,即音准节拍参差配合交替的);还有修辞语法学。更有微言大义、钓隐钩沉、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等等。汉代以后至今出了许多学者大家,那可是浩浩汤汤,比写诗的人都多。写诗的人叫作者,研究诗的称学者,作者穷饿而死的不在少数,学者富贵而仕的多如江鲫,细考起来,毛亨的《诗序》、郑玄的《笺注》、李登的《声类》和陆法言的《切韵》是此源流的滥觞。& & 不过这些书都已失传了,散在后来各朝代人的声韵学著作中,我也没看过多少,那些书读起来头胀得笆斗大。这里是我理解的微末,百万分之一,也是趸来的,再趸卖出来,要想弄清理明,那是要皓首穷经一生,也未必能通的学问。说句真话,永远都不可能通,因为语言在变化,今天有多少外来词汇羼入语言语音中,还有网语。今天看是俗不可奈的猜迷,将来语言学家是要靠他吃饭扬名的。有心人从现在开始收辑整理,再编一本《方言网语辞典》,没准你就是未来的杨子云呢。现代许多语言修辞美学大家,象钱玄同,刘半农、吕淑湘,朱志清,饶宗颐、王力、钱钟书等等,都是学西方语言文法后再回来反规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张皮没结合得无缝,很多还在矛盾攻防中。这些语法文法的著作车载斗量,愿意读就读吧,不过与写诗歌没多大关系,或许读多了连仅有的那点诗心诗意之火也会给浇灭了。你能说出几个诗写得好的语言学家吗?(下章律声和,和的什么律)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 四川麻辣社区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家车言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