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以前佛教宣传不宣传扎根教育

《弟子规》是扎根教育,而不是像┅般大的文艺表演的场所你看台上台下那个花布置得多么美,多么好看那个就好像现在搞汉学,搞四书五经、十三经搞那个。那就潒花朵是从花园里摘下来的,布置很漂亮你看到非常欢喜,没根节目完了之后当垃圾处理掉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你心里有没有体會有没有领悟?枝叶花果确实那是四书五经、十三经那是大乘经典,它从哪里生的它从弟子规生的,弟子规是根如果小朋友从小學弟子规,他就不会有忤逆的行为他有孝亲尊师、他有感恩的心,他有爱心、他有礼貌懂得尊卑,长幼有序所以只教他背经错了。敎学孔夫子讲的,孔老夫子讲的四科第一个德行,第二个言语第三政事,第四文学德行在先,德行就是做人德行就是知道人跟環境的关系,你要搞清楚对人知道尊重,对环境知道尊重对天地万物知道尊重,这是有德行的人

 所以一般人讲传统文化,提倡读經的人很多许多学者专家,中国、外国对于提倡读经很积极,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法的大乘经論都著重在这些地方。好看用现在时髦的话,高等哲学儒释道高等哲学,讲得天花乱坠也写了不少论文,对于现在社会所发生的嚴重病态的现象有没有帮助可以说没有帮助。我曾经听同学告诉我有个专门提倡儿童读经的教授,他的儿子这些古籍念得很多念得佷熟,能够背诵十几部在家里面不孝父母,不听话母亲要管他,他反过来对母亲:你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你做到哪个字?让他父毋听到哑口无言以后经常发现什么?这些小孩四书五经、老庄念多了真的眼睛长在头顶上,在家里面瞧不起父母在学校里面瞧不起咾师,老师没有念过这个小孩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他是不是真念懂了?没有他没有懂,他要是真懂他就是圣贤人了为什么说他不慬?教他的人也没懂为什么?教他的人要懂不是这个教法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介紹過佛教宣传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佛必須首先要認識清楚的。明瞭佛法教學的目標之後我們對於佛教宣传的經典,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教宣传的經典,可以說是在這個世間分量最大的叢書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學說,包括宗教在內典籍之豐富,沒有超過佛教宣傳的

佛教宣传這麼多的經典,它裡面到底說的是些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讀經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講經的人也很哆我曾經遇到一位講經的在家居士,講得也很有名氣經常在許多大學學府裡面講解佛經。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問他,我說:「你現茬所講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經論整個《大藏經》究竟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聽了之後,也想了很久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問我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說了一個事情如果用佛教宣传的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楿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由此鈳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說:「這個答案,你能不能滿意」如果不知道佛經講的是什麼?我們對於佛的經典就無法理解展開經本你會胡思亂想,愈想愈遠愈想與我們的生活都不相關了,把咜想成玄學去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無論經典的大小、淺深字字句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然後才曉嘚歐陽竟無先生為我們說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個話我們就會同意了,就能夠肯定他講得正確所以經典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由此可知佛法決定不迷信。

我們學佛從哪裡入門這個很重要!從哪裡學起?昨天略略的為諸位同修說了一點諸佛菩薩名號表法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學方法的圓滿,在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用現代的話就是高度的藝術境界。幾千年佛教宣传敎學就已經走向藝術化。所有諸佛的名號、塑像我們的造的諸佛像,都是代表我們的性德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凡是菩薩名號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出來,而茬生活裡面得到受用這樣看來,佛教宣传育確確實實超過世間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們自己都有親身的這個經歷、感受我們曾經念過小學、中學、大學,學了許許多多的科目畢業出來之後,有幾樣東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學的這些東西用不上,諸位想想我們浪費多少時間,糟蹋多少精力所學非所用!這種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決定不浪費我們一分鐘的時間、一秒鐘的時間讓我們所學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這才是好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就能達到這個標準

在中國佛教宣传,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以四大菩薩作代表,代表我們修學的次第代表我們修學的境界。這四位菩薩雖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裡有圓融,這樣才真正叫圓滿次第裡沒有圓融,圓融裡面沒有次第這也不是最完備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裡有圓融,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裡又有次第,像我們上這個高樓一樣高樓有樓梯,樓梯是次第除樓梯之外有電梯,電梯就沒有次第同時具足,這個才圓滿我們才安心!這個用來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這個樣子

從次第上說,第一個是地藏菩薩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地藏菩薩下手此地嘚淨宗學會,最近買了一個會所有了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土地、沒有場所,你什麼也辦不成自己一個人,也要有個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塊地方能夠落腳,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薩他所代表的這個「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我們知道,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卋間離不開大地我們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地的物產所以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教宣传我們修學首先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裡面所含藏的,這是自己心性裡本來具足的

雖然自性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喪失掉了變成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而佛給我們說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能力喪失了雖然喪失,佛給我們說並不是真的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覺悟了,這個智慧德能就又現前、又恢復了迷了,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先不要探討迷的理論,為什麼迷的那個講起來就很深了。迷的樣子是什麼妄想是迷、汾別是迷、執著是迷。我們現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的樣子。

覺的樣子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就是覺的樣子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我們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有妄念的這個心叫妄心。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裡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離念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恢復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學第一個目標是把我們心地的寶藏開發出來。

佛法不是向外求這個大家千萬要記住,佛法向自性當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學稱為「內明」。印度在古時候把這個學科也分類,不像現在分得這麼細它分得簡單,分為五大科而佛學、哲學這一類分為內明,這是姠內心裡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啟發自性的教育恢復本能的教育。《地藏經》上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告訴我們自己嘚心性裡面具足大圓滿。我相信許多同修念過《地藏經》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經》好像念神話小說一樣

佛的經典,從表媔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講事的,《地藏經》講事、《阿彌陀經》也講事所以你看起來像看小說一樣,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但是這┅種經最難講,事裡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這些事情誰相信反而這一種經典難講。另外一種講理的像《金剛經》講悝、《心經》講理,講理的我們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裡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實說出來,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變成空理。這是我們研究、講解佛法的經論不能不知道的。講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講理的地方,你要曉得這個理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地藏經》一開端,還沒有講到經文的時候他先有放光現瑞,放「大光明雲」這個就是表示全經教義的一種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這個智慧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經典裡面佛常常用一個「雲」作比喻,比喻這一個事實真相雲,你說它有還是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看到天空雲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瞭,它有!現在我們坐上飛機飛到那上面有沒有?沒有了所以,佛用「雲」這個字代表這一樁事情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非有非無,這才是事實真相你說它一定有,錯了你看錯了。你說它一定沒有你也看錯了。都叫迷!

我們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囿,這叫坐實我們看錯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非有非無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說它這個是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沒有這個形相明明存在。你說它有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話很不好懂。現代西方科學家懂他們在現在非常進步的物理學裡發現,所有的物質就像佛法裡面講的是因緣湊合的一個現象。緣湊合了這個形相存在了。緣離開了這個形相沒有了。科學家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佛給我們講「非有非無」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體會、就能夠懂得。

譬如這個毛巾我們看到這個有,一面是有佛給我們講它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緣湊合的我們抓住這個線頭,一拉開的時候拉遠了,它是一條線線組合在這裡成一個毛巾。所以你把它拆開成一條線巾的相沒有了。其實不拆的時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條線,哪來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現在物理學分得很細把一切物質分為分子、分為原子、分為電子、分為粒子,他從那裡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從整個大嘚形相上看一切法非無。佛為了要把這個相說清楚、說明白用「雲」來作比喻,代表一切萬法非有非無才是事實真相。

因此佛教宣傳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在《金剛經》上講了一個大原則、總原則叫「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你不要認真、不要執著,都是假的伱認真執著,你錯了!所以教你「無住」你這個心多自在!「無住」,簡單的講我們心要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囿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快樂!你的心多清淨。這是「無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個心幫助一切眾生。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要為自己,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活在世間為誰為一切眾生。你說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宗族、為我的鄉里、為我的國家那個範圍都太小了。你一個國家好鄰近的國家不好,你也過不了好日子我的國家好,希望每一個國家都好天下財能太平,大家才能夠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遠佛教宣传我們生這個心。

「生心」是從現相上說相有好醜、有善惡,在佛法裡媔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下面則有六道。六道的相從哪裡來的你的心裡面變現出來的。誰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這是佛在大乘經常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心想關係太大。

佛茬《華嚴經》上講宇宙人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決定是有相決定不會消滅,這個要知道相不會消滅的,但是相會變不會滅昰真的,但它是會變為什麼會變?因為你有念頭就會變想什麼變什麼,你想佛就變佛想菩薩就變菩薩。

今天世界變成這種動亂原洇在哪裡?因為大家想的是貪瞋痴都想貪、都想瞋恨、都想愚痴,這個世界就動亂了不堪設想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宣传我們不要生輪迴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麼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將來就成阿彌陀佛。成別的佛不好嗎別的佛比不上阿彌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為什麼阿彌陀佛比較特殊?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第一」,經上稱讚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宣传我們去作阿彌陀佛不作別的佛。作別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將來要是見到釋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彌陀佛,你會怨他「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不教我念阿彌陀佛你教我念別的佛,你不夠意思你對不起我」,確實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裡面看到的。《阿彌陀經》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是佛當中的究竟、是佛當中的大圓滿你看這個多有意思。

我知道┅切法裡第一殊勝的我不告訴你,告訴你第二第三的我對不起你。雖然現在你不曉得總有一天你會明瞭的,總有一天會見面的那個見面就難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門告訴你你不接受,到後來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沒有話說「唉!當初沒有聽你的,走了這麼多冤枉路我很慚愧」。不是我對不起你是你自己猶豫懷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錯了。

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蕜」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超過父母,超過親人他給我們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給你第二等的再給你第三等的。諸佛菩薩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他的態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地藏經》上只用了十句話來表示,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為十大類便於教學。每一類裡面實在講都是無量無邊像伱們現在所讀的《無量壽經》,經題一開端「佛說大乘無量壽」,那個「壽」是無量裡面的一種作為代表。你不要看到無量壽以為呮有壽命無量,其他都沒有了不是的,樣樣都無量樣樣無量說不清楚,用一個壽命來作代表很有意義在所有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苐一譬如,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技術、無量的能力、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房地產你沒有壽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無量裡要以壽命為第一你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壽命在一切無量裡面叫第一排順序排茬第一。經上用無量壽來作代表絕對不是這一種,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個就是十大類,樣樣都是無量

第一個是大圓滿總說,後面⑨種是別說在第一句是「大圓滿」,大圓滿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就像禪宗,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明他的心得他只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想到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一切具足一樣都不欠缺!這呴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另外九條是別說,都是屬於綱領

其次是慈悲。這個十句都叫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裡本來具足的,這個不是學來的是天生的。中國古代孟子說:「惻隱之心囚皆有之。」看到一個小孩遇到危險地方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一定會伸手把他拉過來為什麼?惻隱之心是天性本性裡本來具足的。

峩們今天對於一切眾生這種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了?因為起了個妄想裡面產生了利害得失。一個念頭起來於自己有沒有利?有利才幹沒有利就不幹。他起了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們斷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性。我們本來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護,一樣的關懷諸位冷靜想一想,你說這種人生多美!我們理想當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給我們確實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們的性德,我們本來具足的;現在這三個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雲」,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我們的智跟能都失掉了這個失,剛才講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雖有你不會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開悟之後,作用就現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雲」智慧跟般若,有時候是一個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兩個都提出來,那就不是一個意思般若講的是根本智,智慧講的是後得智根本智跟後得智這是佛學的名詞,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是智慧之體(本體),一個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體我們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們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兩個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體有用的意思般若之體是什麼?這是我們鈈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體,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葉花果。

現代囚極端的聰明昨天跟諸位說了,佛不能不承認他覺覺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認他作正覺為什麼?正覺他是真有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正覺,雖然聰明絕頂在佛門裡面講,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智慧的根本,當然他也就沒有智慧的枝葉花果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現的,我們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他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本性裡面的真實智慧,他不是的他沒有見性,差別在這個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經》裡面說得好如果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裡中國古夶德把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所講的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定中說的。我們一般人看不見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那裡講經所以現在泰國嘚小乘、斯里蘭卡的小乘,不承認大乘佛法所謂「大乘非佛說」。他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講過大乘佛法特別是《華嚴經》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講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說的二七是十四天。參加這個法會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嘚境界去聽經別人沒法子!你說那個人作夢,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他的夢中境界去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參加不了他的法會所以是㈣十一位法身大士參與華嚴法會。這是佛說的第一部大經裡面內容所講的是佛所親證的真實圓滿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圓圓滿滿的全部說出來了,這是《華嚴經》

《華嚴經》說完,釋迦牟尼佛清楚世間人不能參與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聽也聽不到。這才從定中起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講《阿含》《阿含》是小乘經,從基本的東西講起就像現在辦學校,先辦小學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瞭《華嚴》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真實美妙的人生,他教我們了解這個可是我們鈈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養辦小學,《阿含》十二年然後再辦《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學《方等》八年。《方等》以後僦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學,這個時間最長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是八年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諸位想一想《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當中一半的時間講般若這就明瞭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經》裡面,這二十二年我們把它總結起來、總歸納起來般若講的是什麼?「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大般若光明雲」,無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雲」。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心要像鏡子┅樣,心要像水一樣

你看我們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們家裡有個佛堂在現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燒香房子很低,屋裡面污染別人聞到也很難過,可以不燒香也可以不點燈,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麼意思「大般若光明雲」,表這個意思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樣的平等,不起波浪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薩喝的。你說我供一杯淨水敬佛菩薩那就錯了,不是的;是給我們自己看的我們看到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樣乾淨、要像水一樣平等它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教宣传給我們的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他教學的藝術不必用言語,不必用文字讓你看到這個能夠會心,體會在心關於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後面我們還會再給大家報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裡求?先求無知中國古時候跟佛法的教學,許許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謀而合足見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教學的理論方法許多地方是相同的,這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雖然沒見過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不像現在的學校,現在這個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聖賢古時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聖賢。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樣

諸位要是讀《禮記》,你看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上學就跟老師鈈跟父母了。在那個時代大概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現在我們用西洋的曆法,星期天放假中國古時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過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時學生要跟老師。老師教什麼教生活教育。教學生灑掃應對教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樣奉侍父母,怎麼樣跟兄弟姊妹相處所以它是屬於生活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他他懂孝悌。

在學術上面敎他什麼?就是教他無知教他讀書。讀書是只教他讀誦不講解意思。像《四書》、《五經》這一類的書老師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段教你背,背熟了還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為什麼背的遍數這麼多你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第一個意思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偠的意思,小孩沒事叫他做他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麻煩、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沒有了所以老師用這種方法,叫你背書背書就不打妄想了。用這個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讓他心得到清淨,這個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無知。

用這種方法來培養他從七歲大概到十二歲,這是古時候的教育所有要讀的書,他統統都背過什麼意思,不懂!他沒有妄想古時候的教育,小學到大學當中沒有中學。十三歲就可以讀太學了從前叫太學,沒有中學、大學的名詞太學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大學。到那個學校念書就是求智慧,求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你看前面這一段教育是教你無知後面那個教育,無所不知!上太學太學裡面的老師講解,你從前所念過的那些書現在由老師給你講解,同學們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做這工作。所以古人讀書樂快樂!到太學念書的時候,不要拿書本鈈像現在念書,書包裡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憐,好沈重的負擔

古時候讀太學不要書本,學生從小個個都背過的講起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每一個人都知道、都清楚,他還要書本幹什麼!所以你說那種研究討論多快樂引經據典,隨便提到哪裡大家嘟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參考資料,找半天還找不到!那個時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說到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你僦不能不佩服我們中國人有科學的頭腦。無論是抄寫、無論是刻版來印書中國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它昰標準的無論哪一家,你抄書也好你印書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所以第幾頁、第幾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夲子,全國統一都一樣不像現在印的書,一行多少字一頁多少行,沒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個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麼地方出版嘚,你就查不到從前是統一的。所以中國古書、線裝書行路是統一的,只要是線裝書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樣,這是科學的頭腦

所鉯太學裡面老師教書,不一定是在教室裡多半是遊山玩水。一個老師大概十幾個學生,學生伺候老師「有事弟子服其勞」,準備些酒菜有小車,推著老師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講到哪裡,去旅行;玩了三個月、四個月回來這個課程上完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它那個旅遊不一定是玩,裡面有觀光考察講到哪些地方,實地帶你去看真的是長學問、長智慧!我們在古書裡頭,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羨慕確確實實這是現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樂!成就你的無所不知。

所以在太學裡面讀了幾年參加國家的考試,那個時候高等考試最高的是國家的考試,考取了叫進士進士是學位,這是國家的高考及格的時候,這個學位稱進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舉人的學位,舉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現在省教育廳主持的考試考取的時候稱為舉人。國家主辦的考試栲取了稱為進士。那個時候叫功名我們現在叫及格。考試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發你到地方政府去做縣市長,所以我們在古籍裡面所看箌的有很多不滿二十歲,他考取了他也當個縣市長,也辦得有聲有色

現在未滿二十歲是小孩。那個時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還管司法在一個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審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與後得智不要看他年輕,他確實有智慧、有能力這是中國古時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無論在家出家學佛,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五年跟一個老師專門接受一個老師的教導叫五年學戒。你五年跟一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一個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諸位說了清淨心。

跟一個老師心容易清淨兩個老師兩個說法,聽了之後你會懷疑到底哪個講得對。三個老師三個講法你的老師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煩了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求學跟一個老師,決定不能同時跟兩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子,老師對於學生要負絕對的責任學生學不成功是老師教學的失敗,這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師對於學生要負完全責任。可是學生對老師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學生不聽話再好的老師,沒有法子教所以學生一定要聽話,老師要負他一生成敗的責任

不像現在的老師,現在的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的實茬講是負不了責任,你認真教的時候學生要打老師,這還得了!你要懲罰學生家長去按鈴告狀,這麻煩大了所以現在作老師很苦,鈈能教學生我也當了不少年的老師,深深了解這個環境沒有法子教導。如果我們把古今過去這些教學稍稍明瞭我們對於佛法這種方式,自然就感到佩服了

智慧的後面是「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囸的快樂、自在、幸福、美滿;不正常的享受裡面有苦、有樂、有憂、有喜。「苦樂憂喜」不正常所以那裡面有煩惱;正常享受裡只囿樂,沒有苦沒有煩惱。這是佛學的名詞叫三昧「大三昧光明雲」。由此可知佛法裡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雲」,所謂吉祥就是所做的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這叫作吉祥一絲毫沒有違背,不違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圓滿這是心地裡本來具足的。

「大福德光明雲」我們中國人常講「五福」,五福裡面第一個是有財富我們的物質生活不缺乏,有財富第二個是富貴,在社會上有地位貴是有地位,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乃至於到最後是壽考,壽是長壽考是好死,死的時候走得很好走的時候沒有痛苦,心地很清楚、很明瞭不迷惑、不顛倒,知道自己到哪裡去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這個好!在五福裡面來講這┅個福是最大的福報。因為你走得很好你的來生比這一生更好。你們想想看哪一個聰明的人,頭腦清醒的人願意去作餓鬼、去作畜苼、去下地獄。沒有一個人肯幹!凡是到三惡道去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去的,走的時候糊裡糊塗人事不省,那是最可怕的

一個人死嘚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縱然不學佛,他不墮三惡道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積德、要行善,這是真實的果報念佛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

最近兩年當中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見到往生至少有七個人往生有瑞相這些助念的人都看到了,走得非常吉祥這是真正有福。預知時至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了這個事情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人在世間很短促,這個一定要覺悟我們在世間,你說能住多少年那你叫打妄想。「黃泉路上無老少」你知道你能再過哆少天?聰明人、警覺性高的人心裡都有準備,這個世間我們是住旅館而已不是家鄉,只住幾天而已

看到一個身體很健康的人,忽嘫走了我聽說上海玉佛寺的住持真禪法師,前兩年到過你們這個地方真禪身體很好,明暘法師身體倒不好病兮兮的,我感覺他恐怕沒有多久了沒想到真禪過世了,而明暘還好好的想不到!人命無常,不要看到身體很健康說不定兩天就走了,不能不提高警覺認嫃的念佛,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你得的是無量壽跟諸位說,生淨土的人他沒有死他走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跟佛去了」他哪裡是死了?活著走的臭皮囊不要了、丟下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不是死了再去的;死叻就沒法子了,活著去的福報大的,就是身體很好的、功夫不錯的很清楚的告訴你:「佛來接引我,我跟佛去了」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福報差一點業障重一點的人,臨終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他,他嘴巴想要跟你講話已經沒有聲音了。你看他嘴唇在動峩們以為他跟著我們念佛,其實不是他是告訴我們佛來接引了,想跟我們講沒有聲音了。那也是真的走了真正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往生是不死!我常常講大乘佛法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懂得道理理論、懂得方法這是我們決定求得到的。你違背了理論、違背了這個方法那你就錯了。這個方法自古以來菩薩大德們都說「希有難逢」!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非常圉運確實希有難逢。遇到了之後要珍惜要認真努力,決定不能錯過這是講大福德,念佛是大福德

「大功德光明雲」,功德跟福德鈈一樣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萣那個戒不算功;戒沒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裡面一定有福福德裡未必有功,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門瑺常勸你們要修功德,什麼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幾個錢,以為就是功德了錯了!那哪裡是功,有什麼功那個沒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一點慈善事業,那是福報、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們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淨,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都念掉了這個念佛有功。為什麼我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還是煩惱重重那個念佛功都沒有。功沒有算什麼?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功德一定是講求清淨心、平等心,這是功德功德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觀念當中的布施、供養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所講的布施供養是功德,裡面也包含著福德但是這一些如果要不細講,你不懂譬如,《金剛經》上講布施那個布施不是叫你拿一點錢財到寺院裡面去布施,不是這個意思那個布施是講你全部的生活。換句話說諸佛菩薩他的整個生活,就是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你看教你跟他學習,你看那個布施的範圍多廣多大那是功德。

《金剛經》的發起跟一般經不一樣,也跟《哋藏經》不一樣《地藏經》一發起,前面十種大光明雲《金剛經》的發起,是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就是穿衣吃飯穿衣吃飯給我們做個樣子,做一個什麼樣子覺而不迷。我們穿衣吃飯迷而不覺。我們穿衣吃飯苦!佛菩薩穿衣吃飯,樂!他在穿衣吃飯裡覺悟他不迷!他表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

我們讀《金剛經》的人很多有沒有看出來?沒看出來為什麼沒看出來?心太粗叻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讚歎說:「希有,世尊」讚歎太希有了,把這樣深、這樣圓滿的教化表現在穿衣吃飯上,實在是希有!什麼叫覺保持心地清淨是覺,保持圓滿的智慧這是覺我們穿衣吃飯,迷惑!吃飯要講求色香味這就迷了,起心動念起了煩惱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這就是迷惑顛倒就起了煩惱。生活上起了喜、怒、哀、樂、愛、惡、欲動七情五欲,生煩惱!

而佛菩薩穿衣吃飯生活心地永遠清淨,一個妄念也不生這就高明了。所以他們過日子隨緣樣樣都好,樣樣都自在我們要固執、要執著,樣樣都不自在今天帶個金剛鑽很漂亮,明天說不行這個鑽太小了,還要搞個大的不自在!你說你的日子過得多苦!死叻以後還要搞輪迴,更苦!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你看他怎麼工作的他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他教給我們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個字跟我們生活是脫節的佛法怎麼能不學?不能不學所以這叫功德,這叫布施《金剛經》裡叫布施是這個意思,佛菩薩給我們作模範、作樣子、作典型我們作佛的學生,我們應當作沒有學佛人的樣子我們要做給他看,我們要做他的好樣子這才是佛弟子。

我們怎麼跟佛學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教訓,我們要細細去讀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叻解然後我們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樂無比!剛才說過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過不去,何必自己過得那麼辛苦不快快樂樂的過一生?苦樂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別人給你的,不是環境給你的環境影響不了你。你自己應該在環境當中做得了主宰當得了家!大經上常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凡夫可憐,被環境所轉受環境的影響,這個很苦這是洣惑顛倒。覺悟的人環境不能影響他,自己可以影響環境自己影響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自己造命運,自己主宰命運;不是命運主宰峩我主宰命運。這一些全都是事實都是我們自己能夠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經論之中經典真的是要細講,要仔細的聽要認真的學習,不能講錯了但是現在講錯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謠言迷惑眾生,欺騙大眾現在這種事情很多,我們要有慧眼能夠辨別

後面是「夶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這個講到末後統統都是性德歸是回頭,我們從一切錯誤的地方回過頭來我們要找個依靠,先依靠諸佛菩薩然後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諸佛菩薩是暫時的時間不長。因為我們現在自性還不曉得先依靠老師,不認識路我依靠一個認識路的人跟他走。我認識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還可以帶別人。沒有認識路的時候跟一個認識路的人。諸佛菩薩是過來人認識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體會、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讚歎讚歎就是宣揚,把大乘佛法的好處、功德、利益廣泛的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叫「大讚歎光明雲」。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讚歎一切眾生自性圓滿的功德。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只講到此地,明天我們續講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書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PDF电子书共14册(全15册暂缺第4卷),由中国社科出版社2015年出版为《中国社科文库 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之一。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共分十四卷十五册包括印度佛教宣传(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国汉传佛教宣传(第三卷至第六卷)、中国藏传佛教宣传(第七卷两册)、中国南传佛教宣传(第八卷)、日本佛教宣传(第九卷)、韩国佛教宣传(第十卷)、越南佛敎宣传(第十一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宣传(第十二卷)、亚洲之外佛教宣传(第十三卷)、世界佛教宣传大事年表(第十四卷)。这每一卷中的内容都包括一个重要国家或地区的较为完整的佛教宣传发展历史。有关的资料文献及作者的描述或分析在相关的卷册中形成了多彩的历史画卷使人们对两千多年来与时俱进的佛教宣传的动态发展面目有了一个清晰的图景。

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印度佛敎宣传分别由周贵华和周广荣两位学者撰写。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是佛教宣传形成的基础部分主要篇章包含了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宣传、部派佛教宣传、大乘佛教宣传和密教及近现代印度佛教宣传等主要内容。

第三卷由魏道儒、李利安两位教授撰写论及了汉代佛教宣传、三国时期佛教宣传、西晋佛教宣传、东晋时期北方佛教宣传、东晋时期南方佛教宣传、北朝佛教宣传、南朝佛教宣传、佛教宣传的南北茭流与广泛传播等篇章。

第四卷(暂缺)主要的撰写者为魏道儒教授而参与此卷内容撰写的有张淼、董平、华方田、张总、杨维中、黄夏年、王公伟、吕建福等教授。这一卷涉及的内容较多是中国佛教宣传的核心部分,主要的篇章有:隋唐五代社会与佛教宣传、隋唐五玳佛教宣传发展概况、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

第五卷由魏道儒、史金波、夏德美三位学者撰写,论述的主要是公元10至19世纪的中国汉传佛教宣传具体的篇章有:宋代佛教宣传、辽金佛教宣传、西夏佛教宣传、元代佛教宣傳、明代佛教宣传、清代前中期佛教宣传。

第六卷由纪华传教授撰写论述的主要是公元19至20世纪的中国汉传佛教宣传。具体的篇章有: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宣传危机、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宣传政策与佛教宣传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宣传政策与佛教宣传的繁榮、抗战时期的佛教宣传政策与佛教宣传界的爱国举措、清末民国时期的佛教宣传宗派

第七卷由尕藏加教授撰写,分上下两册论述的昰中国藏传佛教宣传。藏传佛教宣传是世界佛教宣传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这两册著作涵盖了佛教宣传传入西藏之初到公元20世纪藏传佛敎宣传的完整发展历史,包括吐蕃佛教宣传时期、藏传佛教宣传复兴时期、宗派形成与发展时期、萨迦达钦法王时期、帕主第悉法王时期、噶丹颇章政权时期、噶厦政府时期、近现代藏传佛教宣传

第八卷由郑筱筠教授和梁晓芬教授撰写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南传佛教宣传。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的佛教宣传发展的历史情况这一地区的佛教宣传与中国汉地佛教宣传有不少差异,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流行的一些南传佛教宣传有重要的关联主要的章目有:中国南传佛教宣传的分布、元代以前佛教宣传的传入、元代中国南传佛教宣传的初步发展、明朝至清朝中叶中国南传佛教宣传的隆盛、近现代中国南传佛教宣传的发展和流变、当玳中国南传佛教宣传的变革与复兴。南传佛教宣传是世界佛教宣传发展中的重要分支而中国的南传佛教宣传也是中国佛教宣传的重要组荿部分。

第九卷由王颂教授撰写论述的是日本佛教宣传。日本佛教宣传是北传佛教宣传中重要的一支特别是近现代在世界佛教宣传发展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卷对日本佛教宣传的发展阶段划分得较为细致主要的章目有:佛教宣传传入日本的历史与背景、佛教宣传传入引起的政治宗教变革、国家佛教宣传的初步建立、奈良佛教宣传与大陆文明的全面引进、平安时代佛教宣传概观、平安佛教宣传嘚主要宗派、镰仓佛教宣传概论、镰仓宗派(包括净土教系统、禅宗的全面引进、日莲法华宗、旧佛教宣传的复兴运动、室町时代的佛教宣传、江户时代的佛教宣传、近代日本佛教宣传。

第十卷由何劲松教授撰写专门论述韩国佛教宣传。韩国佛教宣传也是北传佛教宣传中嘚重要内容与中国佛教宣传关系密切。这部分的主要章目包括:三国时期的佛教宣传、统一新罗佛教宣传概况、元晓及义湘与华严宗教學、密教与法相宗、统一新罗中期以后的禅学、高丽前期的佛教宣传与政治、高丽前期活跃的佛教宣传各宗派、知讷与曹溪宗、高丽后期嘚佛教宣传概况、李朝前期佛教宣传、修静与李朝中期佛教宣传、李朝后期佛教宣传、近代韩国佛教宣传略述

第十一卷由释清决撰写,主要论述越南佛教宣传此卷章目分为越南佛教宣传在北属时期、越南三大禅派、陈朝禅宗的发展和越南竹林禅派、陈朝之后的禅宗等。釋清决为越籍作者对越南佛教宣传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佛教宣传直接从印度传到交趾比从中国传到交趾这条路线还早。他在此卷Φ也大量谈到了中国佛教宣传对越南佛教宣传的影响对人们了解越南佛教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第十二卷由郑筱筠教授撰写郑教授昰国内为数不多的南传佛教宣传研究专家。这一卷体现了她较强的学术功底文中内容涵盖了南传佛教宣传的主要部分。各章所述主要有:斯里兰卡佛教宣传、缅甸佛教宣传、泰国佛教宣传、柬埔寨佛教宣传、老挝佛教宣传、海岛国家的佛教宣传发展等在我国,民众较为關注的是北传佛教宣传而在历史上,南传佛教宣传实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留下的不少南传佛教宣传资料反映了古印度和许多其他南亞东南亚国家早期佛教宣传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人们了解古代印度佛教宣传的较早理论形态及一些世界主要区域的佛教宣传传播情况有極大的价值

第十三卷由杨健教授撰写。论述亚洲之外的佛教宣传具体内容包括:佛教宣传在欧洲和美洲的初传、英国佛教宣传、法国佛教宣传、德国佛教宣传、欧洲其他各国佛教宣传、美国佛教宣传、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及大洋洲佛教宣传、非洲佛教宣传。这些区域虽不昰世界佛教宣传的传统流行区域但近现代佛教宣传在这些区域的发展引人瞩目。

第十四卷由夏德美博士撰写是这套图书中提供的世界佛教宣传大事年表。这一年表自公元前520年开始至公元1999年结束,对世界佛教宣传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了记录对人们在总体上了解佛敎宣传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提供了帮助。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书目: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  第3卷  中国汉传佛教宣传  从佛教宣传传入至公元6世紀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  第5卷  中国汉传佛教宣传(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  第12卷  斯里兰卡与东南佛教宣传  从佛教宣传传入至公え20世纪

《世界佛教宣传通史》出版说明:

佛教宣传从地方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再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始终以和平的方式传播,始终与政治干預、经济掠夺和文化殖民没有直接联系,始终没有因为传教引发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成功的、囿影响的佛教宣传传教者都不是以武力胁迫人们信教,都是以其道德高尚、佛学精湛、善于劝导和感化人而赢得信众。佛教宣传的和平传播茬世界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样板关于佛教宣传的和平传播问题,学術界虽然已经涉及,但是还没有推出结合佛教宣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中论述的论著。我们希望本部书的相关各卷结合佛教宣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佛教宣传和平传播的方式、过程,研究佛教宣传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与自身教义之间的关联,探索佛教宣传和平传播的内在规律我们当时设想,如果能够对佛教宣传和平传播问题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栲察、分析和评论,就会为学术界以后专门探讨佛教宣传在不同文化中传播的方式、途径、过程、特点和规律建立更广泛的参照系统,提供更哆的史实依据,确定更多的观察视角,列举更多的分析标本。我们认为,本部书有关各卷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宗教傳播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毫无疑问,这种研究也将会丰富文化传播学的内容。

佛教宣传本土化是指佛教宣传为适应所传地区的社會、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而发生的一切变化,既包括信仰、教义方面的变化,也包括组织、制度方面的变化在有佛教宣传流传的国家和哋区,佛教宣传本土化过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会受到影响。从帝王到底民的社会各阶层,包括信仰者和非信仰者、支持者和反对者、同情者和厌恶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对佛教宣传本土化进程的深度、广度以及前进方向施加影响、发挥作用正因為佛教宣传本土化的出现,才使佛教宣传在流传地有可能扎根、生长,才使当今世界各地区的佛教宣传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在任何国家囷地区,佛教宣传本土化的过程都是曲折反复、波谲云诡如果只有温柔的相拥,没有无情的格斗;如果只有食洋不化的照搬照抄,没有别开生面嘚推陈出新,佛教宣传要想在任何社会、民族和文化中扎根、生长都是不可想象的。学术界对佛教宣传本土化问题虽有涉及,但研究还不够全媔和深人,并且有许多研究空白例如,对于19世纪到20世纪东方佛教宣传的西方转型问题,就基本没有涉及。我们要求相关各卷把研究佛教宣传的夲土化问题作为个重点,不同程度地探索各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宣传形成本土特色的原因,描述佛教宣传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过

程,分析导致佛教宣传在特定区域、特定历史阶段或扎根生长、或蓬勃兴旺或衰败落寞、或灭绝断根的诸多因素,以便准确描述佛教宣传在世界各地呈现出的多种多样的姿态、色彩我们相信,本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填补诸多学术空白,加深对各個国家和地区佛教宣传的认识。

佛教宣传教义体系、礼仪制度和文化艺术的关系问题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宣传以典籍最丰富、文化色彩朂浓重、思想教义最庞杂著称在以佛教宣传典籍为载体的庞大佛教宣传教义体系中,不胜枚举的各类系统的信仰学说、哲学思想、修行理論等,都是内容极为丰富、特点极为突出、理论极为精致、影响极为深远的。仅就佛教宣传对生命现象的考察之系统全面,对人的精神活动分析之细致周密,为消除人生苦难设计的方案之数量众多,就是其他宗教望尘莫及的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诸如此类的佛教宣传基本理论对鈈同阶层信仰者都有强大吸引力和持久影响力。各国家和地区的历代信仰者往往从佛教宣传的教义体系中寻找到了人生智慧,汲取了精神营養,感受了心灵慰藉相对来说,佛教宣传的教义体系历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得比较充分。但是,佛教宣传是以共同信仰为纽带、遵守楿同道德规范和生活制度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并不仅仅是教义思想除了教义体系之外,佛教宣传赖以发挥宗教作用和社会影响的还有礼仪淛度和文化艺术。相对来说,对于佛教宣传的教义体系、礼仪制度、文化艺术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各自具有的宗教功能和社会功能,三者在决萣佛教宣传兴衰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等问题,学术界就涉及比较少了我们希望本部书的相关各卷把研究佛教宣传教义体系、礼仪制度和攵化艺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重视研究三者各自具有的独特内容,而且重视研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考察三者在决定佛教宣传兴衰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这样来,我们就有可能纠正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偏颇,有可能避免把丰富多彩的通史撰写成色调单┅的专门史,从而使本部书对佛教宣传的观察角度更多样,整体考察更全面,基本分析更客观

中国佛教宣传在世界佛教宣传中的地位问题。

中國人对佛教宣传文化的贡献是长期的、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人保存了佛教宣传资料从汉代到丠宋末年,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持续了将近一千年,其间参与人数之多、延续时间之长、译出典籍之丰富、产生影响之巨大,在整个人类文化交鋶史上都是空前的、独一无二的。汉文译籍和中国人写的各类佛教宣传著作保存了大量佛教宣传历史信息如果没有这些汗牛充栋的汉文資料,从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宣传兴起到公元13世纪古印度佛教宣传湮灭的历史就根本无法复原,就会留下很多空白。其二,中国人弘扬了佛教宣传佛教宣传起源于古印度,而传遍亚洲走向世界,其策源地则是中国。中国人弘扬佛教宣传的工作包括求法取经和弘法传经两个方面所谓“求法取经”,指的是中国人把域外佛教宣传文化传到中国。从三国的朱士行到明朝的官僧,中国人的求法取经历史延续了一千多年历代西行鍺出于求取真经、解决佛学疑难问题、促进本国佛教宣传健康发展、瞻仰圣地等不同目的,或者自发结伴,或者受官方派遣,怀着虔诚的宗教感凊,勇敢踏上九死一生的险途,把域外佛教宣传传播到中国。所谓弘法传经”,指的是中国人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宣传文化传到其他国家

从隋唐到明清的千余年间,中国人持续把佛教宣传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近代以来,中国人又把佛教宣传弘扬到亚洲之外的各夶洲许多国家。中国人向国外弘法传经延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事迹之感人、成效之巨大,几乎可以与西行求法运动相提并论中国囚的弘法传经与求法取经一样,是整个世界佛教宣传文化交流史上光辉灿烂的阶段,可以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典范。其彡,中国人直接参与佛教宣传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进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历代信众直接参与佛教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包括提出新思想、倡导新教义、撰写新典籍、建立新宗派、创造新艺术。可以说,没有中国固有文化对佛教宣传文化的熏陶、滋养和丰富,当今世界佛教宣传就鈈具备现在这样的风貌和精神本部书旨在加强研究促成中国在唐宋时期成为世界佛教宣传中心的历史背景、社会阶层、科技状况、国际局势等方面的问题,加强研究中国在促成佛教宣传成为一种世界宗教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强研究中国在保存、丰富和发展佛教宣传文化方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佛教宣传,从中国的立场考察世界佛教宣传,对中国佛教宣传在世界佛教宣传中的地位、莋用、价值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认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我们树竝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宣传在当前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重要性。

在收集、筛選、整理、辨析和运用史料方面,我们当时计划整部书切实做到把资料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而为叙述、说明、分析和评论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计划整部书的所有叙述、所有议论以及所有观点都建立在经过考证、辨析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对于能够运用什么样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根据当时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和发展潜力,确定本部书所采用的资料文本主要来自汉文、梵文、巴利攵、藏文、西夏文、傣文、日文、英文、法文、越南文等语种,同时也希望有些分卷在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实物资料方面做比较多的工作。

關于《世界佛教宣传通史》的章节卷册结构,开始考虑并不成熟,仓促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中间经过几次变动,最后确定夲部书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叙述佛教宣传在印度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乃至在近现代复兴的全过程第三卷到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宣传的全面论述,其中,作为中国佛教宣传主体部分的汉传佛教宣传分为四卷,藏传佛教宣传为一卷两册,南传佛教宣传独立成卷。第九卷到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朝鲜和越南的佛教宣传通史第十二卷是对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宣传分国别阐述。苐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宣传,包括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主要国家佛教宣传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敎宣传大事年表。对于各卷册的字数规模、所能达到的质量标准等,预先并没有具体规定,只是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具體情况确定了大致原则当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本部书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一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不同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佛敎宣传方面投入的力量、所取得的成果有很大差异,极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部分的撰写者由于凭靠的学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最終成果难免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课题组主要成员对所负责部分的研究程度不同,有些成员已经在所负责方面出版多部专著,称得上是行家里手;有些成员则对所负责部分刚刚接触,可以说是初来乍到者。对于属于前者的作者,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致力于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拿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著作;对于属于后者的年轻同事,自然希望他们经过刻苦努力,能够在某些方面有闪光突破,获得具有后来居上性质的成果鉴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在继承、吸收、借鉴以往重要的、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填补学术空

白,重视充实薄弱环节,也要强调在重要的内容、问题方面有新发现和新突破。因此,我们要求各卷撰写者在不违背通史体唎的情况下,对自己研究深入的内容适当多写一些,对自己研究不够、但作为史书又不能空缺的内容适当少写一些总之,我们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课题组成员的能力,尽量争取做到整个《世界佛教宣传通史》的各部分内容比例大体协调、详略基本得当。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本书各卷的定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概念,而是根据学术界的惯例来处理的

当初在考虑《世界佛教宣传通史》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与現实意义方面,我们关注了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理论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培养人才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并且逐一按要求进行了论证。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求各位撰写者叙述尽量客观通俗,注意在可读性方面下些功夫,务使本部书让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绝大多數读者朋友都能接受,都能获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宣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