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wwWhema是什么材质13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hema是什么材质13连节错误

钟&& 马&& 田
解经讲道丛书&& &&&&&&四章一节至十六节
Reformed Study
12&&&&&& 94
15&&&& 118
Mrs. Elizabeth BurneyMr. Houghton
1.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2.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
5.一主、一信、一洗,
6.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7.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
8.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9.(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
10.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11.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12.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15.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16.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1.“因此”
“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1~3另译)
这番话不仅启开了新的一章,并且也引介出以弗所书一个新的段落。正如新约大部分的使徒书信一样,以弗所书也可以分成两个主要部分。这里我们来到了第二部分的开头。为了方便起见,以弗所书共分成六章;它的教训则分成两大部分,每部分各三章。
第一部分的三章,完全是教义性的。使徒以他自己奇妙的方式,将基督徒信仰的基本教义展示、陈述出来;这些是明白救恩之道所不可或缺的。以弗所书头三章可以说是基督徒信仰之教义最伟大的陈列。使徒完成了这一部分工作之后,接下去要将他的教义运用出来;他要指出教义如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第四章开头是一个关键,将以弗所书截然划分成两部分。
然而我必须立刻指出:不要过分强调这种划分。我们很快会发现,到了第四章第四节,使徒又回头讲到教义,毕竟教义与实践两者本来就难以完全分隔。任何人想要硬把它们分开,就错失了基督徒信仰的荣耀。
使徒保罗使用“因此”一词(编按:中文圣经和合本未译),把信仰和实际的关系标示得很清楚。他已陈述出教义,现在来到实用的部分。他在实用部分一开始就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换句话说,他又回到了教义的部分。但他并未停留在那里。他暂时回到教义的部分是为了带出教义的实用性,并且让我们明白他所使用的方法。
因此,使徒在第四章呼吁以弗所信徒,要他们将他的教训付诸实行。他提醒他们明白基督徒信仰的伟大教义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我在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当我说现在我们要讨论基督徒教义的实用部分时,你心里有什么反应?前一卷我们已讨论过第三章末了那段奇妙的经文,信心多少得到了坚立;我们也试着与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我们也看到神的大能大力在我们心里作工,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那真是一个愉悦的巅峰。现在我们要来思考这种丰富的经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让我把这个问题重复一次。你是否觉得以弗所书接下去的三章似乎与前面已达到的高峰格格不入?你是否情愿我们的研讨就停在第三章末了,我们就可以自由翻到圣经其他有关教义的部分,思想基督徒生活和经历中一些崇高、美好的时刻?
这是一个实际而重要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是否和彼得在变像山上的感觉一样。当时彼得、雅各、约翰与耶稣一同在山上,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了形像。他们看见了那荣耀的情景,也看到摩西和以利亚,并听见天上发出的声音。彼得说:“主阿!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实际上是说:“这里太好了,我们就留下来吧!我知道山脚下的情形,那儿充满邪恶、愁苦。我们留在山上,不用下去了,好不好?”这也是你的感觉吗?我得坦白承认,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你若被这种感觉控制,就未免犯错了。使徒也警告我们,要防范这种情形。他用“因此”一词提出他的警告。
我们无权停留在第三章末了。圣经的分章分节,是为了我们读起来方便,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但是有时侯它也可能造成一些危险。使徒并不是根据每一章的标题来写信,他写下这卷书信时,是指望读的人能从头读到尾,一气呵成。事实上他几乎是命令我们这样作;我们的责任乃是跟着他的思路走。他说:“因此,我……”,接着他说:跟着我;这是我们的工作。正如主耶稣没有接受彼得在山上搭棚子的建议,仍旧下山去接待那位父亲和他被鬼附的儿子,我们也必须回到生活中,将这些伟大的教义应用到日常生活里。我再重复说,使徒邀请我们跟从他的引领,将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义实际运用出来。
保罗用“因此”一词作媒介,现在我打算从这个词来归纳几件事。“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使徒用“因此”一词教我们怎么读圣经。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读经。我前面已提过,主要的原则是,我们绝不可断章取义。要读整本圣经,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忽略。照着本性我们并不喜欢这样做;我们都有自己偏爱的经文。也许是某些诗篇,或新约中的某卷书信,或福音书中的某些画面,我们每一次读到就深受感动。一打开圣经时,我们很自然会想再三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而这种倾向和习惯却会造成基督徒生活和经历上的不平衡。我们应该奉行的一个规则是,读经时从创世纪开始,一直读到启示录,不省略任何一卷,让神的话来引领你。我们若相信圣经是神的话,那么圣经的每一部分都是神的话。因此圣经每一部分,不论是历史、家谱、教训,都有其意义。我们应该彻头彻尾地读,把握整个含义。
换另一种方式说,读经最危险的态度莫过于断章取义。在研读以弗所书第四章时,我们也很容易犯此错误。但是“因此”一词禁止我这样作,要求我必须把教训实践出来,才能继续下去。我不能把这些教训孤立起来,必须加以运用,思考前因后果。当然,把这些经节挂在家里的墙上,或阅读“灵修日引”一类收集经文的册子,都有其价值,但不要忘了单单那样作有危险性,因为读经需要平衡,每一节经文和其上下文都是重要的。我们正在研讨的这段经文也足以说明我所强调的这一点。教会漫长的历史上,有那么多侵扰教会的异端兴起,大半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这个原则。他们把一段经文从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单根据这一小段经文,就发展出一套教义。如果他们把上下文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避免这错误。要记住,“因此”一词提醒我们圣经的完整性,以及整体看待圣经的重要,并且指出把一段经文从上下文提出来单独思考乃是不智之举。
第二件事更重要: “因此”是一个连接词,把我们引向前述那些教义的亮光所指出我们基督徒当过的生活。你会发现新约使徒书信都有一个概略的原则——使用“因此”来作回应。他们都先从基本教义开始。叙述完教义之后,使徒就说“因此”——在前述教义的亮光下,得出了下面的结果。由于这是一件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事,我必须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有一种危险总是存在的,就是忘记基督徒信仰乃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此危险的影响。当然另有一些人单单强调这一点,他们对教义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这种人把基督徒信仰当作一个道德或伦理系统。但我现在勉励的对象乃是那些有福音派思想的人,提醒他们不要落入只注重教义的危险。
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人;他们禀承中上之资,喜欢阅读、研究、辨明、接触伟大的真理和教义。他们最容易陷入的危险就是把全部时间花在教义上,而且停留在教义中。他们读了以弗所书的前半部,来到第三章末了,然后说:“剩下的显然是运用的部分,我早知道了。”他们就停在那里,不再继续读下去;他们停留在教义上。他们读有关教义和神学的书,这固然很好,值得鼓励,但是这也有可能成为撒但的网罗。从教会历史上我们看见有一些教会、宗派,或团体,花很多时间在讨论、争辩、强调某些教义上,却忘了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尚未得救。他们未把教义转换成实际,他们专心投注在教义上,甚至彼此相争,以致抵触了他们所相信的合一之教义。我们固然先要有教义。但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教义上。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危险是只停留在经验中。例如他们念了以弗所书第三章末了几节,那里描述基督徒可以从经历中明白基督的爱,并且被这大爱感动,被神的丰富所充满;他们就感觉其他一切事都无关紧要了。教会历史中有一些人,穷一生之力寻求经历。从某方面说,这是修士和隐士易陷的危险;而福音派教会中确实有不少所谓的修士和隐士,这些人私底下企图、甚至实际地与世隔绝,一心追求经历神的大爱,和寻求神的彰显。他们太在乎这一类的事,以致对别的事一概不闻不问。不论是那些只对教义有兴趣的人,或只对经历有兴趣的人,都忽略了“因此”一词。这词可以帮助我们不致落入这些危险。
从保罗写给提多的信,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论述。他写到主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时这样说:“祂为我们舍了自己。”但他没有接着说主耶稣舍命的目的是要赐给我们奇特而狂喜的经历,他乃是说:“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二)。主耶稣自己也说过:“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明白教义,这本身是一件需负责任的事;拥有崇高、难得的经历,这本身也带来极大的责任。我们知道得越多,所求于我们的也越多。向多得的人就多取。所以我们若真正把握了以弗所书头三章的伟大教义,就要记住“因此”一词。不可停留在此,必须继续进到实际生活中,把基本教义应用在日常生活里。站在山顶固然是一种荣耀的经历,但我们也必须下到低谷,下到生活中一切的难处里。围绕我们的是一个不敬畏神的世界;除非我们藉着传讲福音,和在工作、日常生活中的见证,向世人传讲基督,否则他们永远无法认识主。我们必须显示出我们所知道的、所拥有的;而最重要的是,将我们所相信的这位神显扬出来。
第三,“因此”一词提醒我们,我们活出的生活应该是应用教义的结果。这是必须再三强调的。“因此”一词不仅告诉我们要过实际的生活,并且也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乃是取决于教义,是应用教义而产生的结果。使徒陈列这些事情的次序,是饶富意义的。教义必须总是在前头,不可前后颠倒。我再说一次,这是新约一贯的作法:先提出教义,再论到实际的运用。在明白教义之前,不可仓促行动。这是新约有关成圣教义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因此”这个词将成圣的教义介绍给我们了。尽管以弗所书头三章有各种惊人的教训,论到成圣却不如这两个字教导我们的多。即使到了第三章末了也未论及成圣的教义。一直到了第四章第一节的“因此”,才将成圣的教义介绍出来。圣灵的印记不是成圣,经历圣灵不是成圣,认识基督的爱不是成圣,被神所充满的充满了也不是成圣。那么这些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事乃是促进成圣,激励成圣,给我们成圣的动机;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成圣。
关于这一点,我要强调几个原则。在“因此”一词的亮光下,我必须指出,成圣不是一个可以伸手接受的礼物;必须在教义的亮光中去获取。它是必不可少的,是神命令的。此外,成圣显然也不是一种经历,因为保罗讲到它的时候是使用勉励的形式。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事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徒提到的这一切伟大经历,和他所教导的,都是为了鼓励我们“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教义和经历提供我们成圣的动机,在我们心中激起成圣的渴望,提醒我们有神的大能作工,我们就可能成圣。使徒告诉我们:“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他作了这些提醒之后,实际上就对我们说:“根据以上的真理,我勉励你们去实行出来,运用在日常生活里。”
为了说得更清楚,我不妨再使用一次前面我讨论第一章有关“圣灵的印记”时所用过的那个例证。我们可以说,经历和教义的关系在一边,成圣在另一边。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我们接受生命的种子,这生命就开始在我们里头运行。我们不能分几个梯次拥有基督。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一)。我们无法单单靠祂称义,过一阵子再靠祂成圣。祂是完整的基督,是无可分割的,所以神的生命进入我们里面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
这是我要举的例证:想像有一个农夫或园丁,将种子撒在地里,然后用几种不同的机器辗过。种子种在地里了,但这并不是结局。它不单是“死了、埋葬了”。种子是有生命的,不久它就会开始萌芽、生长。也许有一阵子你看不出有什么动静,但过了一些时日,地的表面冒出了绿芽,由于它太小,你几乎很难看清楚,但你知道它在继续长大。然后是一段乌云密布的日子,阳光都藏起来不肯露面了。似乎一切都停顿下来。但是忽然之间,气候改变了;甘霖普降,接着是灿烂温暖的阳光。眨眼之间你几乎能目睹这些嫩芽茁壮起来。到底怎么回事?生命不是在雨里,也不是在阳光里,它乃是存在于种子本身,在小小的新芽里。雨水和阳光的价值在于提供刺激生长的要素。它们激发、促进生长。生命原本已在种子里。我们对基督徒生命的经历,以及对教义的了解,都具有类似的功能。经历可以促进成圣。当我靠近主,体会到祂的同在时,就不愿意犯罪。我感觉祂的爱,这时我就视罪为眼中钉,深感厌恶。对教义的把握也具有同样的果效。经历和知识能刺激、鼓励、促进成圣;然而成圣本身不是一种经历,那是接受生命和知识的结果,是我自己必须主动开始的。“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
使徒说他在劝他们,勉励他们,激动他们。他并不是仅仅告诉他们,既然已明白了这些伟大的教训,现在他们只要“仰望主”就够了。如果使徒相信这一类有关成圣的教训,他大可以在此处就结束以弗所书,没有必要写接下去的三章了。他只需声明:“看了这些教义,如今你只需仰望主,让祂在你里面活出祂的生命来。你什么也不必作,只要仰望主就行了。”
这与使徒所说的大异其趣。他说:“我……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前面那种教导——你什么都不必作,只需要把成圣当作礼物接受下来,让基督在你里面活出祂的生命——都是忽视圣经的教训,与圣经相抵触的。使徒在以弗所书末了这三章说得很详细。他说:“不要再偷”;又勉励我们当避免“淫词、妄语”。他论到细节的部分,他激励以弗所人,他谴责、命令、呼吁他们,与他们辩论,再三叮咛吩咐。他这样作是因为这是新约有关成圣的教导。成圣是神藉着运行在我们里面的能力,透过我们所相信的教义和祂恩慈的手所赏赐给我们之经历所得到的结果。主耶稣对此有很清楚的解释,居然还有人会在这一点上走偏了。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说到这个真理:“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我们是因祂的真理成圣。在教义的亮光下,我们“因此”得以过成圣的生活。
成圣之道,首在充分明白圣经的教训。我们必须把握圣经里面描述的救恩之道。我们要看清楚神呼召我们去作的事,以及祂摆在我们前头的荣耀潜能。我们明白、把握得越多,就会越迫切地想实行出来。我们会看到这些事是必然临到的;我们将看见它们的逻辑本质和次序。“因此”一词的意义和信息若被忽略了,会导致人对圣经的误解。有些传道人一方面传讲“到耶稣这里”、“来亲近基督”、“接受救恩”,一方面又传讲一些别的福音,叫人“降服”。他们说:“你只需降服;由于基督的生命在你里面,你自然会成圣。”这是因为他们未明白“因此”一词的含义。然而在圣经里,教义和经历是不可分开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们分开。应该总是将两者一起传讲,一起运用。保罗说:不要停在第三章末了,他的“因此”一词就是吩咐我们继续下去,免得我们使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受损。我们不可以停在教义上,也不可以停在经历上。不要把称义和成圣分开。救恩是完整的,“因此”一词把各部门连结在一起。我们绝对不能为了理论、方法,或特别的经历,而违反圣经。愿神赐给我们恩典,得以明白“因此”一词的意义。我们的成圣是教义和经历必然产生的结果,因为有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我们的职责是“恐惧战兢”,全力以赴,以完成成圣的大工。
此外使徒也提出他为什么这样作的理由。我们为此蒙召,所以才会有这些事临到我们。再读一次以弗所书头三章——“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你相信这句话吗?你若相信,“因此”一词必然会立刻浮现在你面前。你里面的一切会使你配得这一切福气。或者再来看第一章第十节:“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你相信神在基督里定意要使万物重新合一吗?你若相信,就会说:“我不能违反神的心意,我必须竭尽己力,以配合、促进祂的心意实现。”你相信神在同一章第十四节说的话吗?祂说:“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作产业)被赎。”你相信神使你和基督同作后嗣,将来要继承那荣耀的产业?你若相信,就会接受使徒约翰的逻辑次序,与他同声说:“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
我们对教义的真理把握得越多,里面就越渴望圣洁。我若真正相信当我还“死在过犯罪恶中”的时候,神使我活过来,祂差祂的儿子来到世上,为我的罪受死,使我得免地狱的刑罚,并且得救进入神国——我若真相信这些,就不得不说:“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这是必然的结果,我无法推翻这个逻辑。我们已一一研讨了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一章至第三章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教义,并且记得我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我活在世上时若相信这真理,我就知道自己无权任意妄为。“因此”!这是无可否认的逻辑,无法避免的结论。由于我相信这教义,我就渴望成为圣洁,一天天成圣。主说过:“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一)。
以上我们看到“因此”一词的重要,以及不可断章取义、不单靠感觉的重要;我们应该让神的话引导,这样我们就能说,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
2.与蒙召的恩相称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1~3)
前一章我们说到,真正明白基督徒的教义和经历,可以促使一个人渴望过圣洁的生活。现在我们要来思想我们活出的生命,应该具有什么特质。使徒首先给我们一个概括的描述,然后探讨特别的部分和细节。这种生命有一种概括的性质,就是“与蒙召的恩相称”。使徒提出概括的性质之后,就提到这种生命的特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谦虚、温柔”等等。然后他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论证,直到第十六节末了。接下去他又将笔锋转向更直接而实际的论证;他说:“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地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不妨对使徒的方法作一个概括的分析:先是一般的描述,再论到细节的部分。我必须强调,这是使徒一贯的作法;他绝对不会在未奠下一般原则之前,就直接论到细节。我认为许多基督徒在生活上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太过于急促地进入到细节的部分。他们应该先回到一般的原则上。若没有概括的认识,就很难正确地了解细节。整体比部分重要,可以控制我们对部分的认识。基督徒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绝不可单独来看,不然一定会在运用时产生错误和麻烦。因此使徒总是从一般的原则开始;他在这方面解释清楚之后,才会讲到特殊的细节。
现在我们来看保罗提出有关基督徒生活特质的一般原则:“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若明白这句话的意义,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种翻译表达得更清楚:“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称。”
这里的每一个词都很重要,都有深刻含义,所以我们不妨一个词一个词来思想。第一个词是“相称”,圣经学者告诉我们,这个词具有两个意思,而且都很重要。第一个意思是指重量相等,或互相平衡。想像有两件同样重的物体,若把它们放在秤的两端,一定不会偏向一边;这中间有绝对的平衡。这就是“相称”一词的原始含义。使徒此处是勉励他们,在生活中要同等重视教义和经历,不可厚此薄彼。不可以单单强调教义,而置实行于不顾;也不可只重实行而轻教义。这样只会造成不平衡或偏差。以弗所人应该竭力维持秤两端的平衡。不论你头脑有多大,知识有多丰富,你若在生活中失败了,就会妨碍神国度的扩展,使神的名蒙羞。另一方面,如果你对基督徒生活的观点错误,认为只要行为端正,道德高尚就行了,教义则无关紧要,那么你也是在妨碍神的国度。两者之间必须有完美的平衡,我们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圣经常常使用这个例证。例如希伯来书第六章说:“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节)。希伯来书的作者吩咐他们,既然已经在行为上显出殷勤,就当在信心的教义上,特别是盼望的确据上显出殷勤,一直到底。那些希伯来信徒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教义和经历上保持平衡;他们没有“与蒙召的恩相称”。
“相称”一词也有“配合”的意思。这节经文也可以译成:“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配合。”腓立比书第一章也出现了同一个词:“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节)。两处都有“配合”的意思,就好象把一件衣服拿来,放在另一件旁边,看看配不配。
从消极面看,保罗的意思是,我们要避免颜色或外观上的冲突。我们的教义和经历不可互相冲突。你穿衣服时就会注意到颜色的搭配;有些颜色彼此不调和,根本不能放在一起。如果你看见一个人穿得五颜六色,毫不相配,就会觉得这人缺乏穿衣服的品位。把这个观念延伸出去也可以说,同一件衣服并不适合穿在各年龄层的人身上。一个老年人故作年轻打扮,或年轻人穿得老里老气,都会使人觉得滑稽。有些事物就是不能彼此搭配。使徒在这里即是此意;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有尖锐的对比或不相配的要素。
我留意到现代艺术很热衷此道。所谓的“现代音乐”摒弃旋律,喜好不和谐的、互相抵触的音符。我觉得那是滥用音符,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总是美丽的,因为它的中心观念是平衡、和谐。离了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美感可言。这是历代以来众人所公认的。使徒在这里用的就是这一类画面,他说:“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使徒写给提多的信上说到“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二)。他的意思是,教义好象根基或里衣,生活则是加在它上头的外衣。他劝我们要谨慎,外头的装饰必须与里面已经有的里衣相称、想配合。教义是基础,生活是装饰。添加装饰的目的是使教义更吸引人,使人注意、羡慕、并进而想拥有它。使徒像往常一样,不只概略地呼吁基督徒要过善良的生活,存仁慈的心;他的呼吁始终不离教义;生活必须由教义出发,与它相称。你我活出的生命,将成为教义的装饰。
接下去使徒立刻告诉我们教义是什么。它乃是“蒙召的恩”,“所蒙的呼召”。我们要与所蒙的呼召相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新约里一个非常典型、具有特色的句子;由于它一再出现,我们应该切实弄明白它的含义。它所涵盖的教义是,由于我们是“蒙召的”,所以我们当活出这种生命。新约常用这一类的词汇来描述基督徒。基督徒是“耶稣基督所召的”。教会乃是“蒙召的人”之聚集。教会一词的希腊文是“”,意思是“被召出来的人”。使徒在前一章提到:“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但愿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就是在一群“蒙召的人”、“被召出来的人”中得荣耀。基督徒被召从世界出来,“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千万不要以为基督徒是一群决定了采取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基督徒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所决定采取的某一种生活方式。正好相反,我们乃是“蒙召”进入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住“蒙召”一词的意义。
使徒的教导是,谈到基督徒的生活时,我们总是要记住,我们是被召作基督徒的,神呼召我们脱离黑暗,进入光明。使徒在以弗所书一开始就作此强调。他在第一章说:“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节)。他又在第二章提醒他的读者:“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节)等等。此处他又再强调一次。我要特别指出,这是成圣最大的动机。我们要过圣洁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是“被召的”。当然,我们不可犯罪,要活出基督徒的生命,这些本身是好的,但基本上我们过圣洁生活是因为我们“蒙召”这样作。
因此我们要从圣经的教训,来思考有关蒙召的整个观念。根据圣经的教导,呼召有两种。第一种是概括的呼召,是针对每个人的。“神……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这个普世性的呼召如今由教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召世人悔改、相信福音。这是给每个人的信息。但呼召的意义不限于此,我们发现它还有别的用法。在概括的呼召之外,还有特别的呼召,就是所谓“有效的”呼召。并不是每一个听见概括性呼召的人都会回应它。接受概括呼召的人有两种反应,其中一种人仍然不信;另外一种人则相信了,这样呼召就对他们产生了果效。这些人就是真基督徒。
让我们来思想一个例证。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一)。有两种人——其中一种人视十字架的道理为愚拙,另一种人则看作神的大能。这是基本的差异。结果有人灭亡,有人得救。保罗又接着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节)。这是灭亡与得救的对比;对有些人,十字架是绊脚石;对另一些人,十字架是神的智慧和大能。基督徒是得救的人,他们常被描述为“蒙召的人”,以与其他人分别,并且具有新的地位。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我们必须观察呼召在救恩这件事上所具有的意义。呼召是在称义以前。使徒在罗马书说得很透彻:“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八)。“预先……定下”,“召”,“称义”,最后“得荣耀”。救恩乃是神的灵在人心里动工的结果,祂在人心里介绍一种新的生活原则和行动,使我们能相信。我们乃是“蒙召”去相信。主耶稣基督自己在约翰福音表达得很清楚:“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六)。是呼召吸引了人;若没有呼召,人就无法到主那里。
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使徒行传有关欧洲第一批信徒的记载。在一个安息日,保罗对腓立比城墙外聚集祷告的一小群妇女讲道。我们读到:“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十六~)。此处对“蒙召”的描述是,神开导一个人的心,使那人能留心听,并且相信。一个人的心若未蒙开导,神的道对他就没有果效。使徒在以弗所书第二章一开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他又在第五节重复说:“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死了的人自己无法活过来;只有神能使他活过来。祂是藉着呼召使人活过来。
约翰福音记载的拉撒路之故事,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拉撒路死了,被放在坟墓里四天,身子已开始腐化。主耶稣来到坟墓边,吩咐人把石头滚开,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就出来了。能力是存在于呼召里,在祂的话语中。这是保罗此处所说“蒙召”的意思。对以弗所人而言,神的道是有果效、有能力的;有圣灵在里面,所讲的道就是“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当神的道以圣灵的大能临到时,就召我们的灵魂脱离死亡和坟墓,进入新生命和新的生活方式中。使徒在罗马书又陈述了这一事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四)。亚伯拉罕和撒拉已年过九旬,却仍能生儿子。从自然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但神使其成为可能。神呼召人得救时,就赐下能力使这呼召产生果效。它成为确定的、必然会发生的。我们基督徒是“蒙召”脱离死亡,从罪的坟墓出来。我们还死在罪恶过犯中时,神大能的道呼召我,使我能听见。它使我活过来,赐我生命。
使徒彼得在他的第一卷书信也说到同样的事,他说:“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一)。福音的道本身蕴含着生命,它以圣灵的大能临到时,就植入了种子,使我们能回应。彼得也用了和保罗一样的论述:“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二)。
保罗这里的主要论点是,我们蒙召是为了彰显出这些美德。他说:要与你所蒙的召相称,你是为此而蒙召的。如何作呢?就是将我们所有的教义和知识运用出来。我们要像那些知道自己蒙了天上呼召的人一样生活。只有明白教义,才能作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用这些教义提醒自己,让其管理我们的举止和行为。我们既蒙了这崇高的呼召,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称。
但是我们应该记得哪些事呢?首先,“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这是以弗所书第一章第三节。它本身回答了我们可能有的一切争辩和藉口。我们没有必要谈论活在二十世纪所面对的艰难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已领受了“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丰丰富富地供给了我们。一切都在基督里;我们在祂里面,祂在我们里面。要一直记住这个事实,并活出与它一致的生活。
接下去的一节(一),使徒继续提醒我们:“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神召我们,不仅是为了免我们下地狱,也不只叫我们知道罪已得赦免;祂拣选我们“成为圣洁”,“无有瑕疵”。我们无权去争辩、质问、探询。这是祂召我们去过的生活。
接着使徒提醒我们,神“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一)。他又在第二章加上一句:“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节)。我们蒙召加入神的家,作神的儿女。我们的生活应该反映出这个家庭和一家之主的荣耀。一个人到国外旅行时,应该时时刻刻以祖国的名誉为念。一个孩子出门在外,他父母的名誉就在他手中,如果他胡作非为,别人不会怪他,而是怪他的父母。你我是神的儿女,所以我们走在街上,总是得记住我们是神家中的儿女。“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由于我是一个孩子,是后嗣,所以保罗提醒以弗所人,他们有圣灵,“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一)。我不可只想现在的光景,应该想我将来如何。我不仅是神的儿女,而且是后嗣,与基督同作后嗣。我们读到有些人在出席重要场合之前,特别向人请教社交礼仪,学习如何应对。所以我们要记住,有一天我们将站在神面前。犹大说:“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的……”(节)。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要记住我们将进入荣耀。在那里我们将得赏赐,得产业——“神之民(又作产业)被赎。”我们现今在世上只是领受初熟的果子,预尝属天的产业,有一天将享受完全的福分。
不但如此,使徒在第一章末了也提醒我们,作为教会的肢体,我们也是基督身子的肢体。“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我们连于元首基督,就如同肢体连于身子一样。保罗在第五章说:“我们……是祂的骨、祂的肉。”(编按:指弗五,中文圣经和合本根据不同古抄本,没有此句)。他在第二章也提醒我们,我们不仅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并且也与基督一同复活。此刻我们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我已说过,我们一定得记住,现今我们是坐在天上。基督因我们的信住在我们心里,我们里面有神的丰富。这是成圣之道,也是我们生活的方式——知道这些事是真实的。
最后,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呼召临到的方式。是什么使我得以出死入生,脱离罪的坟墓进入新生命,能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答案是,都是神白白的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二)。“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当我们还在死亡、绝望、无助、放纵情欲的光景中时,祂使我们活过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是什么使神能够这样作。我们得救是“靠着祂的血”(二)。
使徒彼得这样说:“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一、)。所以当罪来试探你,或你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过基督徒生活,或觉得处境艰难时,要记住神为了赎回你、拯救你,祂已付上了代价。基督舍己代死,好叫我们得蒙救赎,成为圣洁。
此外也要记住,能力已赐给我们了。“并知道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一)。不要忘了应当求神“藉着祂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三),并且“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最后请留意,使徒这番劝勉是以“基督耶稣被囚的”身分说的。我相信他实际上是说,你们要效法我的生活方式。现今我是阶下囚,被下在狱中。我身陷囹圄是因为我不为自己作决定;我是耶稣基督的仆人,是祂的奴仆。由于我对祂忠心,传讲祂的福音,以致被囚禁。但我不忧虑,我是在祂的掌管下,我自己不作主。祂呼召我,我成了祂的仆人,祂的囚徒,你们也要作耶稣基督的囚徒。“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林前六、)。我们无权选择自己要怎么生活。我们从前是撒但的奴仆,如今成了基督耶稣的囚徒。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讨祂喜悦。正如一首诗歌所说:“主阿!若离了你,无一事叫我忧或喜。”我们若看清并把握我们的呼召之含义,就不会对基督徒生活有任何疑惑。我们可以与杜理其()一起说:“听你命令并遵守,是我最高的喜乐。”
3.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2~3)
使徒用这两节和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一节,描述神召我们去过的基督徒生活之概括特质。现在他来到实用的部分。这种生活的概括特色是,“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心中应该以此为念。神召我们去过一种特殊的生活。我们死在罪恶过犯中的时候,祂使我们活过来。正如使徒稍早说的:“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二)。
基督徒生活被描述为“行”,实在饶富意义。“行”是指行动、动作、进展。我们行事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不是留在原地不动,说:“阿!我已经得救了,我的罪已得赦免,大功告成了!”然后终此一生谈论信主的经过,总是回顾从前,在原地踏步。基督徒生活是一个过程,是往前推展的;总是有新的事待发现,新鲜的经验待享受。
使徒提到的第一件特别的事是,我们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为什么使徒首先提到这一点呢?答案见于以弗所书头三章,保罗在那里特别强调合一的原则。他在第一章第十节清楚指出,这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就定下的心意:“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这是神救赎计划的主要目标。罪是一种毁灭的力量。罪不断地引起分争、分裂、不和。它在人里面制造分裂,使人与自己为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罪所导致的一连串争斗和挣扎。我们不停地面对善与恶、对与错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吗?不应该作吗?罪也在人与人中间制造分争,带来敌意、战争、冲突。整个世界被罪弄得四分五裂。
从某一方面说,救恩的中心目标是重新联合、带回、恢复人在犯罪堕落之前所享有的合一。使徒在第一章第十一至十三节说:“我们(指犹太人)也在祂里面得了基业,”然后又说:“你们(指外邦人)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接着他就在第二章作更详细的解说,指出“中间隔断的墙”已拆毁了,将两下合而为一,“造成一个新人”,有一个新的身体。他在第三章又说,这是一个奥秘,如今已启示出来了(节)。所以当他说到基督徒的生活和行事时,无可避免地要先把合一的原则提出来。这是神伟大的设计,没有什么事比它更能彰显出神的荣耀。因此基督徒的呼召最明显的特色是,“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这是解释第四章一开头的“因此”一词时,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我们若要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首先得记住这一点。
使徒继续探讨合一的问题,直到第四章第十六节,可见他对此问题的看重。从第十七节起,他才开始谈论到信徒的品格和行为;在这之前,合一是首要之务。
让我们来分析使徒的论述,看他如何探讨这个问题。他先在第二、三节提出有关合一的概括呼吁,然后从第四节开始一直到第十六节为止,提供我们必须保持合一的理由和论证。他先提出呼吁;然后为了帮助那些心中有疑问、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在合一上努力的人,他就介绍有关教会本质的教义。
我们先来看一般的呼吁——“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熟悉近代教会状况的人必然会同意,现代教会界最广为人谈论、探讨的,就非合一的问题莫属。现今是普世教会合一论盛行的世代,各处都在高谈合一、联盟、恢复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探讨使徒对这个主题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各方相关的言论固然不少,但很多都流于松散,缺乏根据;我们必须合乎圣经,看看新约对这件事说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来看合一的本质。使徒不只是呼吁一种概括的友谊、手足之情,或同伴之爱;他也不是呼吁一种敌忾同仇、共御外侮的联盟。这些消极的联盟固然也很重要,因为现代人谈合一时,都是从这角度出发。其实这一类论调大多很含糊,在提出合一的呼吁时,他们往往强调世界的分化现象。一边是无神论的势力,如共产主义或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是相信神的人。所以他们呼吁,不论你是以何种方式相信神,都应该团结起来,对抗无神论者。他们说:“不必太在乎你信什么,只要有一种友善的精神就行了,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共御仇敌。”
显然的,我们必须审查这种态度,并且在研读使徒这一章的教训时,心中记住现代人的合一观念。我们一定得强调一件重要的事:不论使徒讲的是哪一种合一,都必然是直接从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训产生的结果。你不能一下子跳到以弗所书第四章,从那里开始读。这样作不但忽略了上下文,而且对“因此”一词无法交代。换句话说,基督徒的合一必须建立在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义上。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信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都多少相信神,就可以合作。”你不妨这样回答“可是你怎么解释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训呢?若不是以它们为基础,就没有合一可言。”任何一种合一都必须合乎圣经,合乎教义,并且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
接着请留意,保罗说的是“圣灵”里的合一。他不是指人为的友爱精神,也不是指学校、球队的团结精神。这里的灵是指圣灵。他在第四节作了同样的强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它的上下文里所有“灵”都是指圣灵。由于这个事实常被人遗忘,现代人谈的合一常常不合乎圣经。在我看来,那种合一完全是属人的,不是圣灵产生的合一。
此处使徒所谈的合一是由圣灵产生的合一。只有圣灵能带来合一,只有圣灵能制造合一。保罗说得很清楚,这种合一不是你我能制造的。他甚至不要求我们这样作,也不如此鼓励我们。他要求我们谨慎,避免破坏已有的合一,就是圣灵亲自促成的合一。我们应该保守合一,而不是制造合一。这是圣灵里的合一,是圣灵的工作,是祂在我们里面作成的。
由于以上说的属实,接下去的论述也是真实的。使徒关心的合一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合一。那不是机械式的合一。混合或合并与真正的合一不同,彼此之间有天渊之别。混合与合并是许多不同的部分因着特定的目的而集合在一起;然而圣灵的合一却是从里面出发,向外扩展的。可以把它拿来与花朵、树木、动物的身体相比。那种合一基本上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是人工制造的。由于它特有的本质,所以它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那不是外在的,而是内里的合一。
更进一步说,这种合一只能用圣灵的工作来解释。我们若对有关圣灵的教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无法明白这种合一。我们若以“它”称呼圣灵,或只把祂当作一种力量,未明白祂乃是三一真神的一位,就不可能明白合一的道理。除非圣灵在我们里面动恩慈的大工,我们无法感觉、经历、实践这种合一。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有时侯很难跟某些人谈到合一的问题。他们有不相同的圣灵、更新、重生的教义。他们认为基督徒的信仰就是行善,合乎道德标准,谨守宗教仪式,或者热衷于某一宗派或活动。他们对圣灵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你与这种人讨论合一是无济于事的。他们与那些承认圣灵工作的人之间不可能有合一。我们里面没有圣灵,就不能经历合一;只有那些有圣灵内住、被圣灵光照的人,才能经历合一。圣灵若在另一个人里面,也在我里面,我们就能立刻意识到被连结起来了,我们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合一。这是基本的条件。
第二章对圣灵带来的合一有生动的说明。那些以弗所的外邦人原是“远处的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如今得与犹太人一起进入应许之约。圣灵在他们里面动工,也在犹太人里面动工,所以他们就归为一体了。有人高谈忘记差异、寻找共同点、团结一致,这种说法与使徒在这里的教导真是大相径庭。你可以在政治、商业,或其他领域里提倡消弥差异,但论到圣灵和祂的行动时,你就不能这样说了。祂若不在我里面,我就不能与任何有圣灵内住的人有属灵的交通。祂若在我里面,却不在那人里面,我也无法与那人相交。必须祂同时在我们两个里面,才有真正的交通。这是基督徒相交惟一的基础。只有在圣灵掌权的地方,才能体会到圣灵里的交通,才有这种合一存在。所以哥林多后书末了的祝福说:“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十三)。圣灵在哪里掌权,哪里就有合一。
我们思想第四至第六节时,可以看出使徒如何一一详细解释这一点。此刻我们可以归纳说,圣灵所产生的合一主要是属灵方面的、看不见的、内在的。当然它也表现在外面,因为我们基督徒在一起敬拜,同属于一个教会,彼此不断接触。我们不是从外表开始,期望达到内里的合一。我们乃是从里面开始,然后表现在外头。我们要时时记住这一点,特别是在阅读近代有关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书籍,或聆听这方面的讲道时;他们通常的呼吁是:“我们应该一齐行动,一齐努力,一齐祷告,这样我们就会开始感觉到合一的精神。”这否定了使徒的教训。在生命的每一种迹象中,都是先有内在的原则,才有外面的表现。造物是如此,生殖也是如此。两个蕴含着生命的微小细胞结合,可以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身体。身体并不是由各肢体松散地聚在一起组成的,而是各肢体和谐地互相连结。每一个肢体都是由中枢生命发展出来的。属灵的合一也是一样。圣灵的合一是看不见的,甚至也很难下定义。但它出现时,我们认得出来;我们与有圣灵内住的人交往时,也可以感觉这种合一的存在。我们的灵魂是看不见的,它却是人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进一步说,我们确实是透过身体去接触灵和魂的层面;灵和魂乃是藉着身体彰显出来的。这是合一的原则。
我们思考过了合一的本质,现在要来看我们的责任。使徒特别选用的字本身颇具启发性。他用的第一个词是“竭力”。我们很容易把它想成“企图去作”;但这不是它的原意。它真正的意思是“殷勤”,是从一个与速度有关的词衍生来的。我们要迅速去作,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渴望——“竭力保守”。使徒说:基督徒蒙召,就当急切地、刻不容缓地把合一当作生活中最主要的目标,对信徒之间的合一投以最深的关切。
下一个词是“保守”——“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保守”的意思是护卫、持定、保留。使徒并未要求我们促成或创造合一。他说: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所以合一自然存在;我们的责任是护卫它。没有圣灵的工作,圣灵的内住,我们就不能成为基督徒。祂住在每一个真基督徒里面。合一已经在那里,我们的责任乃是护卫它、持定它、保留它。我们最关切的应该是如何捍卫这种宝贵、奇妙的合一。以弗所书第三章第十节说,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看见神的这个伟大设计都要讶异,就是祂在被赎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中间带来了合一。我们若相信神,就一定会感到自己的首要职责乃是捍卫这合一,不计代价地保护它,拼尽全力去持守它。
我们如何去作呢?使徒说得很清楚。不妨分成两组来看。头两个词是描述我们内在的性情,接下来的词则是描述我们与别人的关系。第一个词“谦虚”就是谦卑,特别指人心灵的谦卑。所有的希腊文字典都强调这一点。它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是相对立的。谦虚是基督徒的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神儿女的标志。谦虚的意思是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才干看得很低。套用登山宝训的话,就是“灵里贫穷”(中文和合本译为“虚心”)。它与世界所谓的“强人”正相反;这个世界的精神是鼓励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它也与现代流行的重视自我宣传、主动争取、雄心万丈的潮流相反。现今世代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缺乏谦虚的美德,即使在神的教会中也不例外。正如古时屈梭多模()所说的:“贪嗜权力是教会分裂最主要的导因。”
使徒在提出“谦虚”之后,接着就说到“温柔”,这是必然的次序。“温柔”的意思是内里的柔和。它也蕴含了极大的能力,正如摩西为人极其谦和,他同时又是一个大有能力的人。他在里面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主耶稣也是心里柔和。“温柔”真正的含义是凡事顺服神,不惜受冤屈。保罗自己也是一个温柔的人。他可以一方面说出分量很重的话,语气坚定,满有权威;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他的书信中发现他也有温柔的一面。他在以弗所书第三章已表现了这种温柔,他说:“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祂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虽然他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使徒,他仍这样说。要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最先要作到的两件事,就是谦虚和温柔。这是主耶稣的美德。祂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马太在他的福音书第十二章也引用以赛亚的话描述耶稣:“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节)。这正是我们在福音书里所看到的耶稣。我们是属祂的,是祂身子的肢体。因此使徒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上说:“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林后十)。他也在提摩太后书如此劝勉:“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二~)。保罗其实是对提摩太说:这就是你应该有的行为;可能会有人与你意见相左;不要因此恼怒、生气。不要与他们争论,只要试着让他们看见真理,用吸引人的方法将真理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脱离错误,回到真理中。
使徒彼得也以令人瞩目的方式,给我们类似的劝勉。他在彼得前书说:“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五)。请留意这个有趣的句子——“以谦卑束腰”,意思是以谦卑为衣服穿上。彼得写这段话时,心中一定浮现出约翰福音第十三章记载的情景。在那里我们看见神的儿子在世上,祂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祂知道祂是从神来的,又要回到神面前。祂拿来一条手巾,束在腰上,然后蹲下来洗门徒的脚。祂对门徒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以谦卑束腰”——把谦卑当作一条手巾,束在腰上。系上谦卑的腰带,蹲下来,洗别人的脚。这是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之秘诀。
但是保罗又加上“凡事”一词——“凡事谦虚、温柔”。他为什么要加上这词?它的意思是,“以各种可能有的谦虚温柔”,“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随地”。我们不只是在主日以谦卑束腰,一周中其他的日子就抛诸脑后。不论你在哪里,作什么,与谁来往,在什么时间,都要以谦卑束腰——“凡事谦虚、温柔”,不可须臾忘记。
这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性情和品格。我们是否谦卑?使徒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到。”我们对自己认识不清,就容易起分争。有人以家世、背景自夸;有人以财富、地位、事业自夸;有人以头脑、智能,甚至教义上的知识自夸,他可能骄傲到一个地步而引起分争,并否认教义。谦虚!灵里谦卑!有一次克伦威尔()说:“我以基督的心肠劝你们,要记住自己也可能犯错。”这就是谦卑。
这些是我们基本的品格,我们当表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上。“忍耐”——就是指长久受苦。持续地控制住自己一段时间,不屈服在情感下。你可能碰到一个人,他的言谈举止使你厌烦。使徒说:要忍耐,不要冲动地去责备他、羞辱他、轻视他。坚持下去,要忍耐,不要受情感辖制。在圣经中,忍耐是神的属性之一。如果神不忍耐,我们中间就无一人能存活至今,能成为基督徒。如果神不忍耐,就根本没有基督教。忍耐是神对我们的态度;让它也成为我们彼此对待的态度。我们必须自己忍耐别人,别人也必须忍耐我们。
然后是“宽容”。这些词都是互相关连的。宽容是指“坚持抵挡试探”。有人引诱你去采取一种错误的态度或行动,这时你就当持守住自己,以对抗试探。忍受它,忍耐它,坚守下去。这样作并不容易,对不对?但神呼召我们去过的生活是荣耀的,虽然也是艰难的。我们要为此感谢神。也许别人对事情的看法,或作事情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不要立刻回嘴;例如有人对保守圣灵里的合一有所保留,不妨容忍他们,试着去了解他们。一个人若惹你厌烦,他很可能正遭遇逆境,或身体不适。也许他没有你那么好的机会,听见这许多真理的讲解,也许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你。要尽可能宽容那人,为他的言行、教义,或其他事找理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就不遗余力地去说服他。不要一味只是数落、批评、忽视他,也不要轻看他,或对他不耐烦。我们要互相宽容,彼此忍耐。
请看使徒接下去的劝勉:“……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你若爱一个人,就会忍耐、宽容他,因为你心里对他有兴趣。你不会急着指出他错你对的地方。你不论作什么都是为他的益处着想。你爱他,对他感兴趣,关心他,所以你能忍耐他。你若爱一个小孩,就会对他有耐性。他可能同一个问题问上一千遍,你仍然耐着性子回答他。你作过的事,孩子可能要求你再作一次,于是你在他的央求下作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你可能还心甘情愿去作,虽然体力已经吃不消了。这是因为你爱孩子。他并不知道,也不明白;何况要求稚龄的孩子去明白,也未免太不合情理。你必须降到他的地步,以谦卑为手巾系在腰上,跪下来,与他一般高。你若爱他,就会很自然、很乐意地这样作。
使徒的重点是,我们彰显出这些特质的时候,就持守了合一。因为我们是喜爱和平的,我们就容易与人相处,并且带来和平。灵里的合一是由和平产生的,“用和平彼此联络。”我们若是和平的,并且喜爱和平,使人和睦,我们就带来和平与合一。
使徒其实是在重复基督耶稣在登山宝训一开头所说的话:“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这些是基督徒的特质,我们是为此蒙召。我们若在这方面失败了,那么其他方面的成功都无济于事。我在判断事情时若破坏了和平,就是未在真理上保持平衡,不然就是我在性格上有所缺欠。一切教义的最终目标是保守住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一切行为的目的亦同。这是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的教训。事实上这些也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五~)。使徒实际上是说,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使圣灵担忧,让圣灵在你里面、在你们中间,结出荣耀的果子。你这样作的时候,圣灵所赐的合一就因着你们以和平彼此联络而得以保守。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
4、基督的身体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弗四4~6)
保罗用这段话,进一步给我们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我们应该“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在这三节经文里,介绍了有关基督教会最伟大的论述之一。这也是他从这里到第十六节为止的主题。
我们开始探讨这段经文时,要先注意新约究竟花了多少的篇幅在有关教会的教义上。从某一方面说:“教会”是所有使徒书信的主题。保罗和其他使徒一样,一直关心教会肢体生活中特别的难处和问题;但他总是从有关教会的教义出发,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读使徒书信时要记住,没有一个呼吁是直接发出的,它总是从教会肢体、我们与教会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我们都是教会的肢体,我们若不明白新约有关教会的教义,那么新约中一切的呼吁、勉励、指示对我们而言都是一无意义的。
我们许多麻烦是由一个事实引起的:我们太过于主观,总是由自己出发。这也是罪产生的结果之一。罪使人以自己为中心。它使我觉得只有自己是重要的,只有我的感觉和临到我的事才重要。我们花不少时间想到自己,和我们个人有兴趣的事。新约的教训则帮助我们脱离这种自私的狭隘光景,它将教会的美好画面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基督奥秘身体的肢体。一旦我们开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得以脱离原来那种可悲的、不健全的主观。医治我们的毛病和问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新约的观点来看自己,特别是用这句话:“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十二)。其实保罗从以弗所书一开头就这样作了。在神伟大的计划里,个别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蒙召、得拯救,被归为一。现在使徒是从教会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责任乃是看清楚我们是教会的肢体,这样我们就能从大多数难处和试炼中释放出来。在合一的事上也是如此——“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新约清楚指出,要真正明白教会的本质,并不是一件易事。以哥林多教会为例。保罗写哥林多前书的原因是,那个教会里有分争、结党的事。他实际上对他们说,他们所有的祸患都是因为不了解基督教会的本质而导致的。他们仍然看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他们中间形成了许多小团体。如果他们对教会有正确的观念,视教会为一个整体,一个合一的身体,那么分争结党的事就变得不可思议了。所以保罗在那里向哥林多人解释教会的教义,正如他在此处向以弗所人作的一样。
这里的三节经文中,他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解释有关教会的教义。他把重点放在“一”字上——“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他一再重复“一”字,由此建立教会合一的原则。
从许多角度看,这段话都饶富兴味,包括所谓解释上的结构,因为“一”这个字一共出现了七次。固然“七”这个数目字暗示是属神的、完全的,但我不打算在此过分强调这一点。或许保罗故意这样作,好叫我们看到教会的合一彰显了神的完全。另外保罗把七个“一”分组的方式也很有趣。其中三个在第四节,三个在第五节,最后一个在第六节。最后一个是将前面所有的合一作总结。使徒也重复使用“众”字——“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这也是强调合一的同样观念。
另一个重点是,每一组都是围绕着圣三一神中的一位。头一组的三个“一”是属于圣灵的。第二组属于圣子主耶稣基督。最后一组属于圣父。明白了这中间的意义,我们才能把握合一的教义,看见它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重要性。我们弄明白的那一刻,就脱离了自己那微不足道的、病态的自我中心,得以面对可称颂的三一神。教会是圣三一神的反映和彰显。
这是使徒处理教会合一的教义之方式。他作了个人的呼吁,勉励我们要温柔、忍耐、良善之后,并未就此打住。这些美德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原则是,我们当看自己是教会的肢体,教会是三一神在地上的彰显——圣父、圣子、圣灵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很显然的,现今基督徒真正的问题出在他们忽视教义。我们谈到要合乎实际,但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切合实际,为什么要讲究实际,否则我们无法作到切合实际。在回应这些直接而个人的呼吁之前,我们必须看清楚自己的身分、立场、地位。我们是“蒙召”的。
最后,请注意保罗所采取的次序。他从圣灵开始,然后是圣子,最后是圣父。为什么这样作呢?为什么不按着圣父、圣子、圣灵的次序呢?保罗为什么把次序颠倒过来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最关心实用的部分。他从教会开始,教会乃是由人组成的,他们是教会的肢体。教会是圣灵里的交通,是圣灵里的团体。他从我们的地位和身分着手。然后他把我们带到更高的一点——教会是一个身体,基督是这身子的头。最后他才提到,父神是基督的头。所以他从我们有圣灵的内住开始,说到那惟一的中保,再说到我们的父神。他的方法既实际又具实验性。他对枯燥无味、毫不相干的教义没有兴趣;他直接来到我们所在的地方。他指出我们的地位,指出我们因圣灵的工作而具有的身分。但是若没有子,没有子所作的工,圣灵就不会来,就不会被赐下。同样的,若不是“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子就永远不会来。这一切都非常实际。作为基督徒,我们是不孤单的。圣灵住在我们里面,祂将我们领到子那里。圣灵教我们如何祷告,因为“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八)。祂带我们到子面前,子是我们的中保和大祭司,祂要把我们引介给父。
使徒向我们指出,没有必要争论有关“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合一已经在那里了,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英文钦定译本()把这个真理陈述得很明白:“有一个身体。”在原文中并无“有”这个字,是翻译的人加上去的。换句话说,那是在提醒我们,使徒并不是呼吁我们去产生合一;他是在告诉我们,合一已经在那里了,他要求我们的是不要去破坏合一——“竭力保守”,去捍卫它,保护它。他并未呼吁我们团结起来,他乃是勉励我们当谨慎,不要用任何方式破坏合一,或引起分争。
让我们从圣灵和祂的工作这角度来看合一。这是第四节的主题,为了能运用在实际上,使徒首先提醒说,我们是教会的肢体。他用身体作例证——“身体只有一个”。仔细研读保罗书信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他讨论有关教会的教义时最喜欢用的例证。他在以弗所书前面几章用过别的例子。第二章里他把教会比作一个大帝国——“与圣徒同国”。他也说基督徒是“神家里的人”,换句话说,教会是一个大家庭。不但如此,教会又像一个建筑物,“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稍后在第五章我们也看到,他把教会比作新妇,他说教会是基督的新妇,主自己与教会的关系就好像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可是他使用身体的例证似乎远比其他例证频繁。特别是在合一的事上,身体的例证显然格外贴切生动。
保罗已经在以弗所书用过两次这个例证了。他在第一章末了说:“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他又在第二章重复说:“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节)。他说到两下藉着基督造成一个新人(节)时,用的也是同一个例证。在那些例子中他只是将身体的例证提出来,到了此处他才加以解释。我常常拿保罗的方法比作音乐家的作曲,他在序曲中介绍主题,但只是给一些暗示。等乐曲进入了主干部分,才延伸前面的暗示,用更多细节来阐释主题。
使徒提到教会时说“身体只有一个”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特别是现今这样一个亟力推倡教会合一和普世教会运动的世代。很显然的,使徒必然是在指那个奥秘、看不见、属灵的教会。他不可能指那看得见的、外在的教会,因为外表的、看得见的教会包括了许多身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所以使徒心中想的并不是那样的教会。他想的是看不见的、奥秘的教会,那是基督奥秘的身体。教会史上许多悲剧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未把握住新约的这个原则。罗马天主教会就未明白这一点,因此她宣称自己是惟一真正的教会,其他可眼见的教会都不能算是教会。还有别的人或宗派作过同样的宣告,他们完全未明白真正教会那奥秘、内在、看不见的本质。所以使徒声称,只有一个真正的教会。不可能有很多真教会,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身体;只能有一个。只有一个完全的、奥秘的、看不见的教会。身体只有一个。教会包含了各式各样、各种肤色、来自各洲各国的人;但这种多样性对这个看不见的奥秘教会毫无影响。教会是由普天下各国各族的人组成的。
同样的,时间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早代基督徒也是在这个身体里。改教时期的殉道者、清教徒、最早的循道派(),都在这个教会里。你我若真在基督里,我们也在这身体里。教会跨越了年代的分野。天然的能力在这里丝毫派不上用场。不论你是怎样的人,文盲或才智过人,聪颖或笨拙,伟大或渺小,富裕或贫穷,这些都无关紧要;身体只有一个。历世历代以来只有一个教会——充满了属神的人。那是惟一的身体,就是看不见的奥秘教会。最要紧的是,我们属于这个教会。我们若属于看得见的教会,却不属于这个看不见的教会,岂不可悲?新约就是如此教导的。在早代教会的环境中,属于一个看得见的教会可能无多大意义。最重要的是我们属于这个奥秘的、看不见的、属灵的教会,她是基督惟一的身体。
关于这“奥秘的、看不见的教会”,有几件事我们必须明白,而保罗显然觉得这个身体的画面本身已涵盖了一切。要把握这个教训,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所说的;他在那里用最详尽的方式作了解释。他提到的第一件事是,教会的合一是活的,有生命的。教会是一个新的创造;为了造教会,神必须作成一些新事,就像祂创造宇宙时一样。祂不是召来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外邦人,叫他们坐在会议桌前友善地协商事情,好像组联合内阁那样。不!教会是一个新的创造。她不是各部门的集合。旧的已被拆毁,不再有犹太人和外邦人之分。在这个身体内,已经无此区分了。在新的创造之前,已经先有拆毁。我们已经从那些使我们与神隔离的事物中被拯救出来,“两下……造成一个新人”。
这一点在身体的例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身体包括十个手指头,十个脚趾,两只手,两只脚,两只胳膊等。身体并不只是各肢体的组合;没有一个肢体是单独被造,再接上身体的。那不是身体发展、成型的方式。我们早先说过,身体的形成是由一个细胞开始,逐渐发展、成长,再分离成小的芽体。其中一个芽体最终可能成为右臂及右手,另一个芽体则成形为左臂和左手。形成躯干的芽体往下移,生出腿来。这一切都是从原初那一个细胞生出来的。没有一个肢体是独立形成的,它们都是从中央那个原始细胞生出来的。因此身体具备了合一的特质。
这个例证让我们看见,作为基督教会的肢体,我们的情形也一样。虽然外在看得见的教会也很重要,但有时她会在这一点上误导我们。由于很多教会都有会员名册,当一个人加入教会时,他的名字就被加在名册上,这很容易使我们对此处所论及的奥秘教会之本质产生错误印象。我们不是藉这种方式加入基督的。真正的教会乃是一个新创造,每一个属她的人都是从圣灵和基督生的,“与神的性情有分”。一旦我们看清楚这真理,合一的必然性就很明显了。
使徒强调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一里的多元性。这一点非常明显,几乎不必解释。从消极面说,我们在教会里面看到的是合一,而不是划一。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说到这一点时语气带着揶揄。他收到革来氏家的人和其他人的来信,知道哥林多教会中有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有人说:“我是属保罗的”;另有一些人说:“我是属矶法的”。他们分争结党,争吵不休。使徒对付这件事的方法是提醒他们,他们显然忘记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他说,这就像眼睛对手说:“我用不着你”,脚又对耳说同样的话。他讽刺这种现象,并教训他们一个原则:教会就像身体一样,在合一中有多元性。
但是这些真理需要加以强调。任何教训若将教会肢体一律化,就是不合乎圣经的。合一应该仍包括多样性。把手指与眼睛比较。乍看之下两者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手指似乎平凡无奇;但看看眼睛!有时我会想,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工具比眼睛更神奇的了。想想它多么精致、巧妙、准确、柔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初看之下眼睛跟身体其他较平凡的器官如手指、脚等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它们尽管看起来不相同,功用也各异,但它们彼此相属,都是身体的基本部门。若少了它们任何一个,这身体就不完全。它们各有分别,却仍属一个身体。
再来看它们彼此之间互依互赖的关系。它们无法单独存在。正如使徒说的,若全身都是手,就不成其为身体了;若全身都是脚也一样。身体之所以为身体,是因为每一个肢体都联合在这有生命的整体上,而且彼此依赖。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你若没有手,就会发现自己成了残废,陷入无助的境地。眼睛不能替整个身体发挥功用。没有一个肢体可以单独存在。每一个肢体都从它与别的肢体之间的关系上,获得它的意义、价值。这是有关身体的真相;保罗说,教会的情形也如此。每一个器官都需要别的器官,都从别的器官获益。
再来看他对较不体面的肢体说了些什么。他说:你若对身体抱正确的观点,就不会轻视任何肢体。没有一个肢体是不重要的,每一个肢体都有其价值。教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有些人说:“我在教会里算不了什么。”对此最好的答覆是,没有任何人是不重要的。当然他们的意思是,他们不像别人有令人瞩目的恩赐。也许他们的意思是,他们没有口才,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讲道或祷告。可是他们忽略了本身所具有的恩赐。保罗说:“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在教会生活里,要维持整体的和谐,需要每一个肢体合作。我常对会众说:你成为教会的肢体,在教会里有一席之地,这事实本身就极美妙。这对传道人也是一种鼓励,因为若对着一排排空椅子讲道难免叫人泄气。在教会里面,人和事工都很重要;所以我们作任何事时若摒弃互助依赖的观念,就违反了这里的教义,等于在推介人为的分隔,制造分争。
另外一个原则是,身体的每一个肢体显然是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每一个肢体都有其功用,但它是在整体中发挥个别的功用。一个人是用他的脑思想,靠他的意志行动。但他必须有某种工具以达到他的目的。例如我想合上一本书,我就用手去作;我想,我决定,但得靠我的手才能付诸实行。我若没有手,没有胳臂,就无法合上书。所以每一个肢体都有助于推动整体的目标。它们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是肢体。使徒已经告诉以弗所人,神要藉着教会,将某些事启示出来,“为要藉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执政掌权的正从天上俯身观看;他们透过教会,透过你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开始明白神所彰显的智慧。我们也是为此而蒙召的。
让我们不要忘记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提到的一件事。由于这种基本的合一,一个肢体受苦,所有肢体都与他一同受苦。你不能说:“只有我的小手指痛。”不!小指头受了伤,你就受了伤。痛苦明明摆在那里,你可以感觉到痛。你无法把小指头隔离开来,因为身体是一整个,同样的血流到身体的每一部分。生命力贯穿在整个身体中。因此若有一个肢体受苦,全身都受苦;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肢体都一同快乐。如果我们真正明白有关教会的教义,那么一切争竞、敌对、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事都会销声匿迹,并且会显得滑稽可笑。我们若犯那些毛病,就等于宣告我们对有关教会的教义一无所知。要避免犯此错误,就必须对有关教会的教义认识清楚。不要急着采取行动;首先得把握住教义。
这是何等的权利!你我都是基督身体的肢体。那是我们与祂的关系。祂是头,我们是肢体。没有比这更大的特权了。诗篇第八十四篇说:“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在王的殿中看门,多么美好!然而新约更超越这一层面。我们是在基督里,是属祂的。作为基督徒,我们是祂那属灵的奥秘身体之肢体。“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我们若明白这一点,就必然会“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5.“圣灵只有一个”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弗四4~6)
现在来看使徒所用的第二个词。这里有几个问题产生。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么她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形成?她的生命是由什么组成的?是什么使她产生功用?是什么使一个身体成为活的、有生命力的生机体?使徒很快提供了答案,那是圣灵的工作。“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总而言之,教会是圣灵作工的结果。圣灵在教会里运行,祂在教会的产生、维持、生命、福祉上都有分。使徒要指出,有关教会合一的教义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圣灵是身体的中心,祂渗入到整个生机体的每一部分里。
使徒说“圣灵只有一个”。这惟一的圣灵是不可分的。这是保罗此处所说的每一件事之基础。圣灵只有一个,祂是有位格的,所以是不可分的。邪灵有许多。使徒在以弗所书第六章提醒我们:“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节)。邪灵的数目相当可观,也许上千,甚至数以百万计。但是圣灵只有一个。并不是成群的圣灵对抗成群的邪灵。我觉得这个真理常常被忽略。更重要的事实是,祂被称为“圣”灵。这使祂永远与别的灵截然划分出来。
同一个真理也见诸于四福音书。例如耶稣在格拉森医治那个被鬼附的人。记得那人如此回答我们的主:“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可五)。附在那人身上的邪灵不是一个,而是一整群。我们也记得主耶稣在祂的教训中所用的例子。祂说如果只用人的力量把污鬼赶出去,那污鬼会再回来,而且带着七个比他更恶的鬼来(太十二~)。邪灵有许多。圣经告诉我们,魔鬼撒但掌管着一个极大的王国,“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但他手下还有许多喽啰——“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这邪恶的权势很庞大,可说人多势众。但圣灵只有一个,是可称颂的一位,是圣三一神的第三位。是祂在教会里发生功用,产生合一。这种合一是不可分的,因为圣灵显然是不可分的。我们同时要记住,教会里的圣灵不是一种影响力。我们千万不可用“它”来称呼圣灵,虽然我们常有这样作的倾向。圣灵是有位格的,正如圣父和圣子一样。主耶稣说:“祂既来了,”就要成就某些事。
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出几个其他的真理,用来强调教会的合一,以及教会的不可分。由于这是圣灵的工作,我们必须说祂始终作同样的工;既然祂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作同样的工,教会中就必然有合一。我们不可误解这一点。祂的工作显明出来时,会有一些细微的、表面的差异,但基本上仍是一个工作。这就像没有两朵花是一模一样的。它们可能属于同一科,同一种;可是你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朵花。譬如两朵金凤花,看起来很类似,却总是找得出细小的差别。在人类中也是这样,我们有所谓的“同卵双胞胎”,但他们不可能什么都一模一样;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但总是有一些区别存在。这也可以运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上。由于这是圣灵的工作,它总是同样的;但基督徒并不是像邮票那样整齐划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圣灵的工作与人的工作。人的方式是大量制作,以机械的方法工作,所造出的成品都是一样的。心理学的方法也是把人造成同一个类型。一切假冒的、仿造的东西都力求一模一样。然而圣灵在我们里面作工时,基本上是同一个工作,但那是一种活的、有生命力的工作,而不是机械化的、一成不变的。
使徒在第二章末了的教训中已触及了这件事。他把教会比作房屋,他说:“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二)。当时使徒可能想到了旧约有关建造圣殿的记载。圣经告诉我们,那些石头在运来建殿之前已经先准备妥当了。这项工作早在采石场就完成了,所以在建殿的工地现场听不见凿子的声音。预备的工作必须事先完成。在采石场里的石头是无法用在建筑上的,必须把棱角敲掉,经过一番琢磨,才能被放在墙中适当的位置,成为房屋的一部分。同样的,我们在成为教会的肢体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天然人在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之前,或者一块石头在成为神圣殿的一部分之前,都需要经过一番手续。不论是历代以来的教会,或今日基督徒中间,许许多多的问题产生,大多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或忘记了这一点。
可惜教会中有许多人尚未经历这种重生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稍早说,他们是属于可眼见的教会,却不属于那不可见的教会。要成为可眼见的教会之一分子,有各种方法。如果你出生在所谓的基督教国家里,你就可能在基督教的气氛中长大。或者你刚好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或传统下,于是你自然而然就成了教会的会友。这种情形很普遍。我们都知道,很多人成为教会的会友,不是出于圣灵的工作,而是出于上述的任何一个因素。我记得小时候被接纳为教会会友时,他们只问了我一个问题:耶稣和祂的门徒离开楼上的房间,前去受审之地时,中途跨越的那条溪叫什么名字?我答不出来,却仍然被接纳为会友。这件事发生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遭遇。也许你到了某一个年龄时,牧师对你父母说,该让你加入教会了。于是你被安排去上一堂训练课程或坚信课。你根本没有活生生的经历,对基要真理仍一窍不通,只不过在作一件“理当作的事”。这种情形在可眼见的教会中极普遍。你可以用这种方式成为会员,但你永远无法用这种方式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在我们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之前,圣灵必须作预备的工作。你凭着本性是无法在基督一切的荣耀和纯洁中与祂联合的,因为你本是“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死在罪恶过犯之中”。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说得很清楚:“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度?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他们是在神国里了。这是如何发生的?答案是:“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六~)。若不是圣灵在我们身上,在我们里面作工,我们就不能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若没有圣灵的工作,也就没有合一。许多教会和宗派因各种因素而分裂,这是不合乎圣经、不属灵的。一般说来,这些教会根据的是人为的传统,并受其控制。许多分裂的产生是因人不明白一件事实:若离开了圣灵的工作,就没有真正的教会,没有基督的身体。
因此让我们来思想圣灵的工作。首先我们来审查自己,看看神是否已在我们身上完成了预备的工作。圣灵的第一个工作是使人知罪。按着本性,我们很容易自满,认为自己还不错,事情一定会顺利。即使知道自己没有良善,但仍不知罪。圣灵来,首先要叫人知罪。主耶稣说:“祂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为了达此目的,祂让我们明白一些有关神的圣洁之真理。多年以来我们可能常谈到神,也向祂祷告,可是我们从未好好思想祂,也未真正认识祂,直到圣灵开始对付我们。
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圣灵使我看清自己。我开始明白,我的问题不是出在我作了不该作的事,而是我根本不应该有作那事的念头。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里面有一些东西是邪恶的、腐败的、错误的;我的本性已堕落、被扭曲。我开始知道自己并不认识神,甚至与祂为敌;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对神的仇恨。只要神不干涉我的生活,我很乐意谈论祂,在我有需要的时候我也会转向祂求助。可是我不要神掌管我的生命,不要祂引领我。圣灵使我苏醒,叫我看见这一切。祂也带领我认识到自己是失丧的、空虚的、可咒诅的。这时必然会产生一个结果:我们会谦卑下来,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本相。我们的骄傲显得多么荒谬啊!我们开始与华滋()一起说:
他又进一步说:
我们里面没有什么值得夸口,或足以叫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我们看清自己的本相,知道别人的本相也大同小异。圣灵在使徒保罗身上作工之前保罗还是大数的扫罗当时他是一个颇会夸口的人——“他在最优秀的学者迦玛列门下受教,他为神的事大发热心,远超越别人。稍后他却说:“” 他的特权与事工已变成“”与“”。他写信给提摩太说:“”(提前一)。他已抛弃了骄傲、夸口;他舍弃一切,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是。在他自己眼中,他是世界上最大的罪人。卫斯理查理()的诗也表达了同一个真理:
从这些事上,我们看见圣灵的工作。若是可眼见的教会中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教会就不会问题丛生。我们若肯谦卑,躺在尘埃、灰烬、羞耻、忧伤中,意识到自己的卑鄙,就必然会有合一。圣灵在失败、罪恶、耻辱、完全无望、无助的光景中带出合一。教会的肢体若不知罪,就毫无合一可言。他们仍紧紧抓着那些能叫他们夸口的事。我们最大的需要是被带到低处,谦卑下来,看见自己的一无所有;这是圣灵在我们里面作的第一个工作。
下一步是“苏醒”和“重生”。这一类的事没有一定的次序;然而我们心中多少要把它们整理一下。它们似乎是同时发生的。苏醒或重生,都是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原则。一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成为基督徒。主耶稣把这个真理对尼哥底母说得极透彻(约三~)。你里面若没有祂的生命,就不能成为基督身子的一个肢体。你可以加入教会,或作一个社团的会员,但你若没有基督的生命,就不属于基督。通常我们用更新、新创造、重生等词来描述这经历。我们成为基督徒的时候,圣灵不只使我们略加改进,或除去我们的一些污点或瑕疵。祂不是这里修剪一下,那里加一层新漆。不!我们得从头到脚重新改造。使徒在以弗所书第二章开头的地方说:“”基督徒是“”的人。他是“”,他属于神的家。这不是说我们在所有细节上都一个模样,但我们都有这新生命,每个人里面都有同样的生命。我们在这同样的新生命中,一同与神的性情有分。我们属于同一个家庭,彼此的关系像兄弟姊妹一样;每个人的血管中流动着同样的血。这就是基本的基督徒之合一,教会的合一。一旦缺乏了合一,分争就会接踵而至
。“”(二)。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讨论,稍后我会再论到它。我只在此强调,我们的信仰都是一样的。根据使徒犹大的话,我们是“”的人。“”只有一种血能代赎我们的罪,遮盖不义,使我们与神和好。“”(徒四)。圣灵的一项特殊工作是荣耀主耶稣基督。因此我们都站在同一地位上,都领受了同样的新生命。如今我们一起仰望那同一位可称颂的人子。我们应该无暇彼此观看,互相比较;我们当仰望祂,归荣耀给祂。当我们在祂里面,就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容许我们分争。我们只有一个渴望。“”我们不再追求声望、名誉,和显赫的地位。基督教会真正的悲剧在于她忘记了“”的教义。圣灵的工作被遗忘了;属于老我生命的东西又抬头,产生分争和祸患。
圣灵在我们里面下一步骤的工作是,。祂先预备好我们,如今祂要集合我们成为一个身体,祂使我们与主基督耶稣联合,所以我们也就彼此联合。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第十三节说得很清楚:“”是圣灵给我们施洗,加入基督的身体。从经历方面说,圣灵的这项工作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但由于这是事实,我们一起生活时就会逐渐体会出来。“”(约壹三)。
。使徒在哥林多前书说:“”(林前三~)。他说“”时,他是广泛地指一般教会。他在第六章所说“”,则是指个别的肢体。圣灵是一个媒介,透过祂、藉着祂,身体的合一得以维持下去。在这件事上,圣灵被比作我们身体的生命,或者我们肉身的血。祂是合一的灵,把各肢体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身体;若没有祂,身体就是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到“死的教会”。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当然不是指那看不见的教会,因为她永远不会死,她长久活着。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祂使整个身体有活力的同时,也使每一个肢体充满活力。这一点可以从比较哥林多前书第三章第十六、十七节以及同卷第六章第十九、二十节而得知。这是极大的奥秘,但也是一个事实。圣灵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作同样的成圣工作。成圣的意思是,我们这个人被塑造成基督耶稣的样式,因此所有成圣的人必然有共通性,因为他们都变得越来越像基督;早晚就要像使徒约翰说的,“”(约壹三)。到时候我们就完全成圣了;每一个污点和皱纹都要消失,我们要像祂,也彼此相像。圣灵在所有人身上作的成圣工作都是一样的。
这领我们来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ema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