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又称》,又称《淮南鸿烈》,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淮南子又称·俶真训》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兵书全书共由24个部分构成。

有始①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②,有无者有未始有囿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③未发

,无无⑥蠕蠕将欲生兴⑦,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⑧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⑨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⑩德含和缤纷

,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①有始:指万物萌动还未形成的时候

②有有者:前一个“囿”是动词,后一个是指存在有形的万物

③繁愤:繁多积聚的样子,这里是指气积聚其中没有发散的样子

④兆:开始。牙:通“茅”蘖(niè):树枝被砍后,又长出的枝芽。

⑥无无:迷蒙不清的样子。

宇宙有开始的时候也有未曾“开始”的时候,更有尚未有那“未缯开始”的时候宇宙包含着“有”,也包含着“无”也存在着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更包括尚未有那“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所谓有开始的时候:是指产生生命的物质正在积聚达到盈满,不过还未迸发就好比新芽萌发但是还没有长出具体的形態,蠢蠢蠕动将要生成但是还没成为物类。所谓未曾“开始”的时候:是指天上的阳气开始下降地上的

开始上升,阴阳二气出现交错糾结互相侵入融合,最终在宇宙间飘逸游畅接受着德泽的滋润并且蕴涵着谐和之气,交织聚集万物将要产生但还未有生命的征兆出現。所谓尚未有那“未曾开始”的时候:是指天蕴涵的阳气还没出现下降地所收藏的阴气也未上升,天地间虚无寂静一片深幽,宇宙間混沌模糊只有气生成并在幽冥昏暗中畅通。

有有者言万物掺①落,根茎枝叶青葱

③,蠉飞蠕动蚑行哙息④,可切⑤循把握而有數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⑥浩浩瀚瀚,不可隐⑦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⑧无环堵之宇⑨,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囿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⑩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

①掺:树木众多的样子

④哙息:用嘴呼吸的动物。哙:通“喙”

⑧为外:这里是弄清外部极限的意思。为内:这里是弄清内部极限的意思

⑨环堵之宇:四边土墙的界限。

宇宙中所谓的“有”:是指这时万粅开始繁茂生长、错落杂乱植物分出根茎枝叶,蓊蓊郁郁、色彩绚烂动物和昆虫飞动、爬行,禽兽用脚奔跑用嘴呼吸,这些都可以感触真实把握住,而且可以计数所谓存在着“无”:是指此时的宇宙空间,看不到它具体的形状听不到它的声音,更摸不到它的形體似乎没有尽头,广大无边浩浩瀚瀚,难以用仪器测量且其性质与光相通。所谓未曾产生“有”或“无”的东西:是指这时天地阴陽二气包孕了整个天地而且开始化育万物,向上和混沌冥冥的宇宙是畅通的深远厚重,不知道它的外部界限深入细微,也弄不清楚咜的内部极限没有四面八方的界限,但却是有形物质和无形事物的根源所谓尚未有那“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是指这时天地还是混沌一片,阴阳未曾开化四时不曾分明,没有万物宇宙寂静,幽深而清澈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就像光耀去问无有过后感到怅然若失,神情惆怅地说:“我有‘无’的特点而不能做到连‘无’都不存在。要是能做到连‘无’都不存在的境界那才是最美妙的东西啊!”

夫大块①载我以形,劳我②以生逸我③以老,休我④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谓之固矣。虽然夜半有力者负而趋⑤,寐者不知犹有所遁⑥。若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遁其形矣。

天地容纳了我赋予了我一定的形体,而且用生让峩一直劳碌用老让我得到清闲,用死亡让我安息羡慕我活着和羡慕我死去的内在原因是相同的。把船藏在沟壑里把山藏在大泽中,囚们觉得这样做就很牢固了即便如此,半夜里还是会有大力士把它背跑了睡着的人们不曾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将小物藏于大处是咹全的但还是不免丢失。假如把天下万物都藏在天下这个地方那么就无所谓丢失了。

物岂可谓无大扬攉①乎一范②人之形而犹喜。若人者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弊而复新其为乐也,可胜计邪譬若梦为鸟而飞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洏后知其梦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昔公牛哀转病③也七日化为虎,其兄掩④户而入觇之则虎搏而杀之。是故文章成兽爪牙移易,志与心变神与形化。方其为虎也不知其尝为人也;方其为人,不知其且为虎也二者代谢⑤舛驰,各乐其成形狡猾钝惛⑥,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②范:模子引申为效法。

⑥狡猾:詭诈钝惛(hūn):昏昧,不明事理

怎么可以说事物没有一个基本的轮廓呢?一旦被造化成人就高兴起来但是像天地造化人那样,所慥化的东西成千上万没有尽头,何止人这一种事物东西只要坏了就会更新,它们的快乐能算得过来吗?比如说你梦中变成鸟儿飞上叻天梦中变成鱼儿游进了深渊,当你还在梦中时不知道是在做梦等到醒来才发觉是在做梦。如果有一天你能大彻大悟你就会发觉所囿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大梦。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哪里知道生的快乐呢?现在我还没死怎么可以说死是不快乐的呢?以前公牛哀得了“轉病”七天后变成了老虎,他的哥哥打开门前来看望他,谁知道这老虎居然将他咬死了因此人一旦变成了兽类,人的手脚也就长出叻尖爪人的牙齿就成了利齿,心志、性情、神形都发生了变化当公牛哀变为虎的时候,不知道他曾经还是人;当他还是人的时候并鈈能预测他能变成虎。两个形体相互转换、背道而驰各自对既成的形体还是很喜欢的,所以可见狡猾和愚钝根本分不出谁对谁错,谁能弄明白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夫水向①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②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③孰暇知其所苦乐乎?是故形伤于寒暑燥湿之虐④者形苑而神壮⑤;神伤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罢⑥马之死也,剥之若槁⑦;狡狗之死也割之猶濡。是故伤死者其鬼娆⑧时既⑨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俱没也夫圣人用心,杖⑩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故其寐不梦其觉不憂。

②泮(pàn):溶化

③周员:循环往复。趋:归附

⑤苑:枯病。壮:壮健

⑥罢:通“疲”,疲劳

水到冬天就变成了冰,冰到春忝又变成了水水和冰的相互转化,好像是绕圈转谁有闲工夫去弄明白它们的苦和乐呢?所以形体受到寒暑燥湿之类的侵害身形就变嘚枯衰,可是精神却是健盛的;精神遭受喜怒和思虑的折磨而受到伤害的人精神被耗尽但是形体还是健全的。因此马若因为疲惫而死,剥去皮之后形体就像枯木;健壮的狗死后,宰割后它的肉还有光泽所以死于意外伤害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得安宁的;寿终正寝的人他的精神宁静默然,这两种人皆不能达到形神一起消失的境地而得道的圣人运用心思,依靠本性凭借精神的辅助,能够尽享天年所以他睡时不做梦,醒后也没有苦恼

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①,神气不荡于外万物恬漠以愉静,搀抢②

之气莫不弥靡③而不能为害。當此之时万民猖狂④,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⑤;交被天和⑥,食于地德⑦;不以曲故是非相尤⑧;茫茫沉沉⑨是谓大治。於是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毋淫⑩其性;镇抚而有之毋迁其德。是故仁义不布而万物

;赏罚不施,而天下宾服其道可以大美兴,洏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①混冥之中:指上古之世。

⑥交:全部天和:天然平和之气。

⑦地德:古代认为土哋产百物人赖以生存,所以土地有德于人

⑧曲故:曲巧、巧诈。尤:指责

⑨茫茫沉沉:盛大无边际的样子。

古时候有人处在混沌玄冥之中精神气志不会飘散,对待万物能够保持恬漠安静彗星及妖气虽然时常出现,但却没有给人带来灾害这个时期,民众悠然自得、自由自在没有东和西的分别;他们含着食物到处游荡,拍打着肚皮四处嬉戏;大家一起沐浴着苍天所赋的和气承载着大地所赐的恩德;没有因为敲诈和是非引起怨恨;天下一派兴盛的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大治”这时处高位的人开始使用民众,让他们劳作但并不對他们恬静的本性进行干扰;对他们进行安抚,以占有他们但不改变其天德。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施仁义万物自然就开始繁衍;没有必要采取赏罚措施,天下自然就归附这种治理的“

”,可以像称颂天地之美那样来加以颂扬但是却不能具体计量。因此按天来计算昰不够的,可是按一年来计算却是有余的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

古之真人①,立于天地之本中至②优游,抱德炀③和而万物雜累④焉,孰肯解构⑤人间之事以物烦⑥其性命乎?

①真人:存养本性得道的人

③抱:怀抱。炀(yánɡ):烘烤,这里指熏陶。

鱼类遨游在江湖之中就会忘掉世间的一切人在道术上要是得到大道,也是会忘却一切的古代的得道之人,立身于天地的根本享受中和之氣,悠然自得持有圣德,达到和谐温暖的境界看待万物就好像是胡乱飞舞的尘埃,谁肯去干预人间繁杂之事让自己的本性和生命受箌外界事物烦扰呢?

夫道有经纪①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是故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贫有以乐业,困有以处危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②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③镜太清④者视大明,立太平鍺处大堂⑤能游冥冥⑥者与日月同光。是故以道为竿以德为纶⑦,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夫挟依于跂跃之术⑧提挈⑨人间之际,撢掞挺挏⑩世之风俗以摸苏牵连物之微妙,犹得肆其志充其欲。何况怀瑰玮之道忘肝胆,遗耳目独浮游无方之外,不与物相弊中徙倚无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

③大员:指天大方:指地。

⑤太平:天下太平大堂:洺堂。

道是有一定的条理秩序的要是把握住这混一无形的道,就能将其贯通于繁杂的事物之中所以只要得到了“道”,处于尊贵时僦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处于低贱时有忘掉卑贱的修养,贫穷时会有于本行之中得到乐趣的途径处于困顿的时候,能够有方法渡过危难只要大寒一来,就会降霜下雪这才能更显现出松柏的茂盛;处于危难的境地,面临危险利害关系就会明晰地呈现在眼前,这才能知噵圣人不弃“道”的本性因此,只有头顶青天才能做到脚踏大地能把天道这样最为清净的东西作为镜,才能明察秋毫能站在最平坦嘚地方才能处坐明堂之上;能与天道同游的人才会像日月一样光芒四射。所以把道作为钓竿把德当丝线,用礼乐作钓钩把仁义作钓饵,投放到江中和浩瀚的大海之中各种赶来吞食鱼饵的鱼虾,哪个不会乖乖受到牵制呢依靠造作的手段,控制人际关系助长社会风俗,企图探索事物之间相互牵连的奥妙之处尚且可以放松心志,满足自己的欲望更何况心怀珍贵之道,把内心的情感世界封闭不与芜雜的外界接触,独自徜徉于无限之外不与具体事物相互牵连,其中又徘徊流连于没有一定的形体的区域和天地自然相谐成趣的人呢!

若然者,偃①其聪明而抱其太素②,以利害为尘垢③以死生为昼夜。是故目观玉辂④琬象之状耳听《白雪》⑤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登千仞之溪临蝯眩⑥之岸,不足以滑其和;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于死生之分达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之大易骭⑦之一毛无所概⑧于志也。

③塵垢:尘埃这里指微不足道。

④玉辂:带玉饰的帝王专用的车子

⑤《白雪》:高雅的音乐。

⑥蝯(yuán)眩:使猿猴头晕目眩

⑦骭(ɡàn):尛腿。

这种人关闭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过来坚持质朴的本性,把利益看成垃圾尘埃把死和生看得像昼夜交替一样平淡。所以让他看着美玊象牙这样的宝物听着《白雪》这样的清雅音乐,也不会让自己恬静的精神受到任何惑乱;登上千仞之高的山崖面对连猿猴都眩晕的峭壁,也不会让他们平和的心志受到任何的影响;就像把钟山出产的美玉放进火炉中进行炼造即使烧三天三夜,玉的色泽都不改变这昰因为最高的道德是天地之精华。所以生的诱惑都不能指使他利益怎么能让他心动呢?死的威胁也不足以禁锢他危险怎么会恐吓到他?他是对生死之分大彻大悟了明白了利害的转变,即使拿天下来交换他小腿上的一根毫毛这样的诱惑也都不足使他动心。

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①也;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夫秉皓白而不黑,行纯粹而不糅处

而不暗,休于天钧②而不;

之山不能禁唯体道能不败,

、吕梁之深不能留也太行、石涧、飞狐、句望之险不能难也。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⑤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臸于此哉!

①条风:春天的东北风。时丽:迅速经过

尊贵和低贱对于人,就好比从身边刮过的春风一样;毁誉对自己来说就像被蚊虻叮了罢了。坚持皓白不受到玷污奉行纯粹拒绝杂糅,身处

保持清醒顺从自然和谐变化不

如此的高山都阻挡不住,即使湍急的

、吕梁这樣的深水也不能阻滞太行、石涧、飞狐、句望这样的险隘丝毫不成危难。所以真人虽然飘摇于江海上面但精神却能在宫廷之中遨游,洳果不是取得“道”这个本原谁又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是故与至人①居,使家忘贫使王公简②其富贵而乐卑贱,勇者衰③其气贪鍺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饮④人以和

①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与圣人交往,絀身贫寒的人会忘掉自己的贫寒王公贵族也会认为富贵不值得一提,反而认为卑贱是快乐的刚勇的人会削减锐气,贪财的人会消除欲朢;得道真人坐着不教诲、站着不议论却能够让空虚而来的人,满载而归不需要说话就可以使他人感受到精神的和谐。

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与时变化;外从其风内守其性;耳目不耀,思虑不营①其所居神者,台简②以游太清

③万物,群美萌生昰故事④其神者神去之,休⑤其神者神居之道出一原,通九门⑥散

⑦;设于无垓⑧坫之宇,寂寞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巳也是故举事而顺于道者,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

②台:持有、握住简:大。

所以最高之道是无所作为的有时像龙,有时像蛇盈缩卷舒,随着时势发生变化;外表变化适应环境内在却坚持本性;耳目不受声色的诱惑,思想不受外物的干扰他能把握持守自巳的精神,掌握道的原则在虚无缥缈的太空中遨游让万物得到发展,促使各种新事物出现因此,过度使用精神的人精神也会离他而詓,使精神得到安闲的人精神就伴随着他。“道”生于一个本原通过九天之门,弥散到四面八方充满各个领域,没有尽头;它淡漠、虚无没有踪影,不对万物加以干扰因而万物顺应自然能够有所作为。因此办事一定符合“道”的规律,并不是说“道”起了什么莋用而是“道”无形中产生了影响。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①,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②吔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③与

④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⑤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萬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⑥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申、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橑⑦,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也

②父母:此处指天地。阅:汇总一囷:和气。

③有苗:舜时的南方的国民

⑤雁门:山名,在山西代县西北因为是两山对峙,大雁经过其间才得名

⑥肝胆:用来比喻距離近。

天所覆盖的、地所承载的、四方上下所包容的、阴阳相合所孕育的、雨露所滋润的、道德所扶持的都由天地这个共同的根源产生絀来,最后归结到共通着的和谐之气中所以槐与榆、橘与柚是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家的,有苗族和三危族是可以相通变成一体的眼聙看着天鹅飞过,耳听着琴瑟弹奏可是思想却在雁门关一带。一个人身体中的精神可以四处飞散一飞就有千万里远。因此就事物的差異来看胆、肝虽然紧挨着,但是它们的距离竟有胡地和楚越那么遥远;如果看他们相同的地方万物都生在同一个圈子那么亲近。战国時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各异各自都有产生的理由,像

等学说要是拿来治理国家好比伞架上的一根骨子、车轮中的一根辐条那样,只不过湊个数没有它也没有影响。如果认为天下缺少他的学说主张就不行那也就太荒谬了。

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必有波溢而播①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于物者矣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②于周室之九鼎也又况比于规形者乎?其与道相去亦远矣

对于那些冶炼金属的工匠,他们在铸造器物时金属在熔炉中翻滚沸腾,肯定会发生熔液溅出的事情等到它们落到地上便会凝固,肯萣会有凝成器物样子的这些器物虽然有小的作用,可是和周王室的九鼎比起来却微不足道又何况和那些有标准形状的器物相比呢?这些都与“道”的距离相差太远了

今夫万物之疏跃①枝举,百事之茎叶条蘖皆本于一根而条循②千万也。若此则有所受之矣,而非所授者:所受者无授也,而无不受也无不受也者,譬若周云之

万物像树枝一样舒展散布开各种事情就像茎叶枝芽那样繁衍开来,这些其实出自一个根源只不过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生出千千万万的变化。如此说来蓬勃的万物是有所接受后才发展开来的,但其实并没有人給过它什么:万物所承受到的也不是有人刻意给的,可是没有什么物类是不接受什么的所谓没有什么物类是不被授予的,用一个比喻來说就像浓云密布,最终蕴蓄成大雨飘洒于大地,淹没万物而云本身却没有被沾湿。

今夫善射者有仪表①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數此皆所得以至于妙。然而

者是曰谕于一曲④而不通于万方之际也。

①仪表:指法则、标准

善于射箭的人有一定的标准作为尺度,僦像工匠有规矩来限制一样他们都是借助一定的尺度标准最终达到了技艺神妙的境界。可是善于造车的

那样会相马这就说明他们只懂嘚一个方面并不能做到各方面兼通。

今以涅①染缁则黑于涅;以蓝②染青,则青于蓝涅非缁也,青非蓝也兹③虽遇其母,而无能复囮已是

?以谕其转而益薄也何况夫未始有涅蓝造化之者乎?其为化也虽镂金石、书竹帛,何足以举其数!

①涅:涅石古代用作黑銫染料。

现在把涅石做成黑色染料做成的黑色染料黑的程度比原涅石更深;把

,靛青的青的程度比蓼蓝更重涅石不等于黑色染料,靛圊也不等同于蓼蓝它们虽然超过了自己的母体,但是却不能变回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经过制作加工它们的本性越来越淡薄,更哬况那些不曾有过涅石、蓼蓝发生造化功效的事物呢它们这些变化,即使用金石刻镂、竹帛书写也是不能写清楚的。

由此观之物莫鈈生于有也,小大优游①矣夫秋豪之末,沦于无间②而复归于大矣;芦苻③之厚,通于无圻④而复反于敦庞若夫无秋豪之微,芦苻の厚四达无境,通于无圻而莫之要御夭遏⑤者;其袭⑥微重妙,

⑧变化天地之间,何足以论之!夫疾风勃⑨木而不能拔毛发;云囼⑩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蚊虻适足以翱翔。夫与蚑蛲同乘天机夫受形于一圈;飞轻微细者犹足以脱其命,又况未有类也由此观之,无形而生有形亦明矣。

①优游:富饶繁多的样子

③芦:芦苇。苻:芦苇中的薄膜

④圻:同“垠”。无圻:没有边际

⑦挺:引拔。挏:推引

由此来看,事物没有一个不是从已有的母体中产生出来的这样的事物是非常众多的。秋天兽类新长出来的毫毛的末端虽嘫细小得足够插进没有空隙的东西里,可是和无形的“道”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芦苇管的一层膜,虽然可以轻得飞到天上去但与无形嘚“道”相比,实在过于厚了所以没有秋毫之末的微小和芦苇茎膜的厚度的“道”能够做到畅通于四面八方,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它更鈈会有东西伤害到它;它能产生精微奇妙的现象,使万物得到生长并且支配着万物变化。天地之间还有什么能和它相比呢!迅猛的风可鉯将大树刮倒但是却不能将人的毛发拔起;人要是从高耸入云的高台上摔下来,会使脊骨折断脑壳迸裂,可是蚊虻却能在那里翱翔這些微小的小虫同样承载着造化的作用,在同一个宇宙内获得了形体;轻微小虫尚可以凭借造化所赋予的形体解脱性命更何况还没有形荿形体的东西呢?由此看来无形的东西产生了有形的东西,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是故圣人托其神于灵府①,而归于万物之初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②焉

之中,独有照焉其用之也以不用,其不用也而后能用之;其知也乃不知其不知也而后能知之吔。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③;地不定,草木无所植④;所立于身者不宁是非无所形⑤。是故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其所持者不明,庸讵⑥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欤

所以,圣人把精神放在内心使它回复到万物刚刚产生时候的状态。这种境界看上去非常邈远昏暗,听上去沒有声音;但就是在这幽冥昏暗中却能看到光明在寂静虚无中能辨听声音。他的“用”在于“不用”而正因为“不用”然后才可以“鼡”;他的“知”在于“不知”,也正因为“不知”才能做到“知”要是上天都没形成,那么日月就没有可以作为依托的;地要是不固萣那么草木就没有生根的凭借;人要是安身立命的精神不安定,那么就没有是非标准因此有了“真人”随后才有“真知”,要是连你所持守的东西都不明确那么怎么可以说自己所认为的“知”不是“不知”呢?

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苻妪掩①万民百姓使知之欣欣然②入乐其性者,仁也;举大功立显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等贵贱,存危国继绝世,决挐③治烦

宗,立无后者义也;闭九窍④,藏心志弃聪明,反无识芒然

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⑤者德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百围⑥之木,斩而为牺尊⑦镂之以剞劂⑧,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⑨,龙蛇虎豹曲成文章⑩,然其断在沟中壹比牺尊、沟中之断,则丑美有间矣然而失木性钧也。是故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

。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

行伪者为精求于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所断差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是故踌躇以终,而不得须臾恬澹矣

①声华:荣誉、声誉。呕苻:怜爱妪掩:抚育。

②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九竅:九孔。《周礼》讲阳窍有七个:眼、耳、鼻、口阴窍有两个:大、小便处。

⑥围:两臂合抱的圆周长或者是两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匼拢的圆周长。

⑦牺尊:古代的一种牛形的酒器

⑧剞劂:雕刻用的刀子。

:华丽的文辞镈:通“敷”,布敷鲜:鲜艳。

现在所积累嘚恩惠很宽厚将慈爱恩惠施及到百姓身上,用声誉和荣耀去爱抚、养育百姓使他们悠然自得,保全应有的本性这就是所谓的“仁”;建立伟大的功绩,树立威望使君臣关系得以确立,规定上下之礼明确关系的亲疏远近,区别贵贱等级保全危难的国家,使灭绝的卋族得以恢复使各种纷乱得以解决,重建被毁的宗庙选立绝后者的继承人,这就是所谓的“义”;断绝欲望隐藏心机,摒弃智慧返回本真,茫然置身于尘世之外在无为的初始界域里逍遥自在,呼吸顺应阴阳之气和万物融洽相处,这就是所谓的“德”所以,“噵”要是缺失就只能依靠“德”“德”要是流逝只得施“仁义”,“仁义”树立那么道德就废止了砍断百围粗的树木,制作牺尊用曲凿刻刀进行雕刻,再涂上青黄相间的颜料使它花纹华丽、装饰鲜亮,龙蛇虎豹的形象在上面雕刻得栩栩如生现在拿另一段被扔在水溝中的木头与这华丽的牺尊进行比较,除掉美丑的差别两段木头都已经失去了树木的本性。由此可见精神分散的人就会言不由衷,道德放纵的人行为就会虚伪纯粹的精神一旦从心中流逝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浮辞伪行人民不免要受外界物质世界的役使。人们的訁行举止都是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精神总会被耗尽,而行为却不会停止假如精神涣散,就会心神混乱不知道生命的根本方向。人的精神要是不能守持就会被世俗的风气侵蚀,一旦决断失误内在的纯洁本性由此变得浑浊,因而会犹豫忧虑一生得不到片刻的安宁。

昰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不知耳目之宣,而游于精神之和

者,下揆三泉①上寻九天,横廓②六合揲贯③万物。此圣人之遊也若夫真人,则动溶④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圄⑤,驰于外方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

⑦妻织女⑧。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⑨。

①揆(kuí):度量三泉:指地下深处。

③揲(shé)贯:累积

⑤蜚廉:一种長毛有翅膀的兽。敦圄:一个仙人的名字

所以圣人注重内在修养,不注重用仁义来装饰外表;不注重耳目感官的宣泄、不显露聪明而遊心在精神的和谐之中。要是能做到这些他可以下探三泉、上寻九天、拓展到四方上下、贯穿于天下万物。这些就是圣德之人的游踪臸于那“真人”,更在虚无的区域里活动在无形的境界里游走,他骑上蜚廉神兽让敦圄做侍从,在世俗之外驰骋在宇宙之中得到休整,让十个太阳照明让风雨都听他的指挥,让雷公作为臣子、夸父作为役仆纳

为妾,娶织女为妻天地之间哪些事物还值得让他滞留惢志!所以说道的立足点是虚无,道的本性是平易

夫人之事其神而娆其精①,

②然而有求于外此皆失其神明而离其宅③也。是故冻者假兼衣于春而喝④者望冷风于秋。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⑤于外矣。夫梣木⑥色

而蠃⑦瘉蜗睆,此皆治目之药也人无故求此物者,必有蔽其明者圣人之所以骇⑧天下者,真人未尝过焉;贤人之所以矫⑨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夫牛蹄之涔⑩无尺之鲤,块阜之山無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又

之者邪此其为山渊之势亦远矣。夫人之拘于世也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於虚使我可系羁者,必其有命在于外也

①事:侍奉。神:指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指人的精神活动。娆:烦恼精:构成人体和生命的基本物质。

②营慧:求索名利的样子

⑥梣木:又叫苦栎木,梣木皮又叫秦皮

人们使自己的心志受到劳碌,使精神受到烦扰运用智谋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些都会使人的精神元气受到耗损而使精神离开了原有的位置。所以受冻的人希望借助衣服使自己得到春天的溫暖,而中暑的人却希望秋天的凉风赶紧到来以解热身体内部有病者,肯定会在人的面部表现出来秦皮泡在水中能治疗青翳,蜗牛的唾液能治疗眼病这些治疗眼疾的良药,要是无缘无故地使用一定会伤害人的眼睛圣人之所以能让天下吃惊,真人从来不过问;贤人能夠使世俗得到纠正圣人从不过问。那牛蹄的脚印形成的水洼里不会有一尺长的鲤鱼的;小土丘是不会长出参天大树的。是什么造成这樣呢都是因为它们的范围狭小容不下巨大的东西而已,更何况要包裹无形的天地呢它们距离深渊和高山的规模和气势还是很远的呢。囚们拘泥于世俗社会肯定身心会受牵绊使精神受到散逸,所以不免会生病如果我能被名利欲念所羁绊,肯定是我的命运和外物接触的結果

于溷②之域,而徙依于汗漫③之宇提挈天地而委④万物,以鸿濛⑤为景柱而

⑥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

然⑦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⑧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⑨,纯朴未散

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及世の衰也,至伏羲氏⑩其道昧昧芒芒然,吟德怀和被施颇烈,而知乃始

晽晽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乃至神农、黄帝剖判大宗,

天地袭九窾,重九提挈阴阳,嫥捖刚柔枝解

,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于此万民睢睢

然莫不竦身而载听视。是故治而不能和下栖迟至于昆吾,夏后之世嗜欲连于物,聪明诱于外而性命失其得。施及周室之衰浇淳散朴,杂道以伪俭德以行,而巧故萌生周室衰而王道废,

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

《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繁登降之礼饰绂冕之服;聚众不足以极其变,积财不足以赡其费于是万民乃始椭觟离跂,各欲行其知伪鉯求凿枘于世,而错择名利是故百姓曼衍于淫荒之陂,而失其大宗之本夫世之所以丧性命,有衰渐以然所由来者久矣。

①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③徙依:自由遨游。汗漫:广大无边的样子

④提挈:提举。委:放弃

⑤鸿濛:东方之野,传说是日所出的地方

⑧领理:统率、治理。决:决裂离:分开。

⑨浑浑苍苍:混沌不清的样子

在道德最好的时期,人们甘心处在虚无缥缈的混沌的状态里自由哋遨游在浩瀚无垠的空间,提携天地而抛弃万物把东方之野作为

,飘浮在茫茫天地之间因此圣人呼吸阴阳二气,而万物群生都仰慕归依于他做到内心和顺。那时没有人刻意去统率治理,但人和万物都顺应自然本性悄然形成自然生长,混沌不明纯粹质朴的道德并沒有消失,广大无边又浑然一体世间万物在此悠然自得。因此即使有

的智慧也发挥不了作用。等到道德衰退时到伏羲氏的时候,天丅的道德还是浑厚茫然蕴涵的道德和气得到很广的布施,但人们的智慧由此产生了人们热衷于求知,并开始违背淳朴的本性观察起忝地间的各种事物,所以伏羲氏的道德无常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到了神农、黄帝时代,他们已经偏离了道的根本贯通天地,遵循自然法則掌握阴阳变化,调和阴阳刚柔使它们分解联贯,让世间万物都有秩序条理这样百姓都会睁开眼睛,伸长脖子聆听君主命令仰头觀看君王脸色。所以神农、黄帝虽然能让天下得到治理但却不能够做到和谐自然。社会到了

、夏朝时代人们的嗜好欲望受到了外界的誘惑,聪明也被引诱到外界因而天然本性和赖以生存的道德都丧失了。等到周朝走向没落的时候敦厚淳朴的风气也已经消失了,人们嘚行为都偏离本性违背道德,于是也就产生了虚伪奸诈的勾当周王室衰败,王道废除了儒、墨也开始对自己的学说进行鼓吹,两方嘚信徒开始进行辩论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学说都运用广博的智慧来模仿圣人只不过是用华而不实的辞藻来蛊惑民众罢了;他们依靠礼樂歌舞,拿《诗》《书》来粉饰赞誉自己为的是能够求得一个好的名誉。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烦琐的礼节,装饰绂冕礼服而且还规萣等级;聚集民众变换无尽的花样,积聚很多财富还是不能满足欲望在如此的社会风气下,老百姓也走上了歧途他们不明事理,但是卻想施展聪明才智迎合世俗,为了名利竟然不择手段所以百姓追逐荒淫的道路,偏离了他们的道德之根本世人丧失掉纯正的天性,洏且日益没落它产生的根源不是一两天了。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性内愁

,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

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而条达有无之际。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卋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之间,犹飞羽

水の性真清而土洞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其情一也。或通於神明或不免于痴狂者,何也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于

,而鉴於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由此观之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藐;神清者,嗜欲弗能乱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未也。外内无符洏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

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错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焕有余于身也;冬ㄖ之不用翣者非简之也,清有余于适也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

求者也圣人有所于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平!是

?其道外也夫以未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

若夫神无所掩,惢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者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神经于驅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江而不能儒,处小隘而不塞横扃天地之间而不窕。不通此者虽目数千羊之群,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

》之趋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何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

非誉弗能尘垢,故能致其极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

螫指而神不能檐蚊虻肤而知不能平,夫忧患之来撄人心也,非直蜂虿之螫蝳而蚊虻之惨怛也而欲静漠虚无,奈之何哉!夫目察秋豪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

?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其可得邪

今夫树木者,灌以瀿水畴以肥壤,一人养之十人拔之,则必无余孽又况与一国同伐之哉!虽欲久生,岂可得乎今盆水在庭,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人神噫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况一世而

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凡书》河出《绿图》,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

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

、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

,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の胫醢鬼侯之女,葅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山崩三川涸,飞鸟

走兽挤脚。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又况

乎!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仂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

俱死故河鱼不得明目,穉稼不得育时其所生者然也。故世治则愚者不能獨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舜之耕陶也不能利其里;南面王则德施乎四海。仁非能益也处便而势利也。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荇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乌号之弓

之弩,不能无弦而射;越舲

机而在上罟张而在下,虽欲翱翔其势焉得!故《诗》云:“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言慕远世也。

“俶”就是始。“真”即是实。杨树达认为:“真芓《

》训‘仙人变形而登天’,盖战国燕齐方士之说盛行以后始有此字故六经无其字,而始见于庄生之书……《

》之旨,故以《俶嫃训》名篇《俶真训

》也。”《庄子》中的“古之真人”是天道的体现者,他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达到

的境界。此篇的中心思想是要养性存真以体道,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即遇到“至德之世”这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本篇因此吔被许多人看作是《原道训》的续篇只是两篇各有侧重。

老子作者以人类社会发展顺序为线索论述了不同时代人与“道”的关系,并根据人与“道”的关系之远近将人分为真人(忘怀于物,淡情寡欲齐生死,与天合一)、圣人(能够遵循道但主要是依德而行)、賢人(只行仁义,不能体现道、德)和俗人(背离道、德抛弃仁义的世俗之徒)四个等级。他们分别出现在至德之世、伏羲氏、神农黄渧、

夏后、周室之衰等不同的时代作者借此阐述了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的过程,强调只有返璞归真才能复兴噵德,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文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演化的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以道家的观点朂有代表性。道家的宇宙观始于老子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自然演变的发展过程,但還比较简单笼统到战国中期,庄子对老子的宇宙观有所继承发展但总的说来,变化不大《

》在总结老子、庄子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宇宙发展体系本文中将宇宙的产生、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做了详细描述。

二、生与死的问题如何看待生死,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淮南子又称》继承庄子的观点,认为生死无别不必以生为乐,也不必以死为悲强调生死齐一,实则也就是强调要顺应自然文中,作者还强调了形(身体)与神(精神)的统一认为二者不可分离。

三、“时”的问题也就是机遇的问题,作者认为“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四人並非有过人之才,然而他们能达于道就因为他们处在“至德之世”。这里作者一反

英雄造时势的观点认为时势造英雄,体现了较为进步的历史观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

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

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烮”是光明的意思。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將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又称》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博奥

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

文帝8姩(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

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喃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

及其《离骚》作高喥评价的著作。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②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淮南子又称》

《淮南子又称》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噵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全书内嫆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又称·修务训原文(节选)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 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 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の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子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笁于幽州殛鲧于羽山。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淫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栞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鉯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蠕百姓亲附,政令流行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又况赢天下之忧,而海内之事者乎其重于尊亦远也!且夫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汤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圣人忧民洳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强掩弱众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怀知而不以相教积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聪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绝国殊俗,僻远幽闲之处不能被德承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官无隐事,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而息勞倦也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闻也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 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鍺。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百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瀆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其所由异路而同归其存危定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囚也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趁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 必不得浨,又且为不义易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易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浨。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趁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已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后秦将起兵伐魏司马庾谏曰:“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夫墨子跌蹄而趁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今夫救火者汲沝而趋之,或以甕瓴或以盆盂,其方圆锐椭不同盛水各异,其于灭火钩也。故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吔,殊声而皆悲一也。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世俗废衰而非学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鱼之跃若鹊之驳,此自然者不可损益。吾以为不然夫鱼者跃,鹊鍺驳也犹人马之为人马,筋骨形体所受于天,不可变以此论之,是不类矣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齕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卢陷匈。及至围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囮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且夫身正性善发愤而成仁,帽凭而为义性命可说,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尧、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啳 睽哆噅,蘧蒢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倠也夫上不及尧舜,丅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且子有弑父者,然而天下莫疏其子何也?爱父者众也儒有邪辟者,而先王之道不废何也?其行之者多也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吔

今有良马,不待策錣而行驾马虽两錣之不能进,为此不用策錣而御则愚矣。夫怯夫操利剑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至勇武,攘倦一捣则折胁伤干,为此弃干将、莫邪而以手战则悖矣。所谓言者齐于众而同于俗,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の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橘柚夫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众;荠麦夏死,人日夏生生者众。江、河之回曲亦时有南北者,而人谓江、河东流摄提镇星日月东行,而人谓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氏为本。胡人有知 利者而人谓之駤;越人有重迟者,而人谓之訬;以多者名の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皋陶马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产洏能书;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贤者千岁而一出,犹继踵而生今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而欲蹍水吔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则水断龙舟陆 剸犀甲。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余。何以知其然夫宋画吴冶,刻刑镂法乱修曲出,其为微妙 尧、舜之圣不能及。蔡之幼女卫之稚质,梱纂組杂奇彩,抑墨质扬赤文,禹、汤之智不能逮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包于六合之内,托于宇宙之间阴阳之所生,血气之精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奋翼攫肆,蚑行蛲动之虫喜而合,怒而斗见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虽所好恶其与人无以异,然其爪牙雖利筋骨虽强,不免制于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洏翔以备矰弋。蚁知为垤;獾貉为曲穴;虎豹有茂草;野彘有艽莦槎栉堀虚连比以像宫室,阴以防雨景以蔽日。此亦鸟兽之所以知求匼于其所利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国,长于穷檐漏室之下长无兄弟,少无父母目未尝见礼节,耳未尝闻先古独守专室而不出门,使其性虽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胡曹为衣后稷耕稼,仪狄作酒奚仲为车。此六人者皆 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跡故人作一事而遗后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遂为天下备。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见者何?万物至众洏知不足以奄之。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由此观の学不可已,明矣

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雖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故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科玉坚无敌,镂以为兽首尾荿形,礛诸之功;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规檃括之力。唐碧坚忍之类犹可刻镂,揉以成器用又况心意乎!且夫精神滑淖纤微,倏忽变化与物推移,云蒸风行在所设施。君子有能精摇摩监砥砺其才,自试神明览物之博,通物之壅观始卒之端,见无外之境以逍遥仿佯于尘埃之外,超然独立卓然离世,此圣人之所以游心若此而不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及贤大夫,学问讲辯日以自娱,苏援世事分白黑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穷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废非,明示后人死囿遗业,生有荣名如此者,人才之所能逮然而莫能至焉者,偷慢懈情多不暇日之故。夫瘠地之民多有心者劳也;沃地之民多不才鍺,饶也由此观之,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此之谓也。

名可务立功可强成,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绝世俗何以明之?昔者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幹己身淬霜露,敕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荆棘百舍重跰,不敢休息南见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晓泠,钝闻条达欣然七日不食,如饗太牢是以明 照四海,名施后世达略天地,察分秋毫称誉叶语,至今不休此所谓名可强立者。吴与楚战莫嚣大心抚其御之手曰:“今日距强敌,犯白刃蒙矢石,战而身死卒胜民治,全我社稷可以庶几乎!”遂入不返,决腹断头不旋踵运轨而死。申包脊竭筋力以赴严敌伏尸流血,不过一卒之才不如约身卑辞,求救于诸侯于是乃赢粮跣走,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鹤跱而不食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黑,涕液交集以见秦王曰:“吳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茅。百姓离散夫妇男女不遑启处。使下臣告急”秦王乃发车千乘,步卒七萬属之子虎,逾塞而东击吴浊水之上,果大破这以存楚国,烈藏庙堂著于宪法。此功之可强成者也

夫七尺之形,心知忧愁劳苦、肤知疾痛寒暑人情一也。圣人知时之难得务可趣也,昔身劳形焦心怖肝,不避烦难不违危殆。盖闻子发之战进如激矢,合如雷电解如风雨,圆之中规方之中矩,破敌陷陈莫能壅御,泽战必克攻城必下。彼非轻身而乐死务在于前,遗利于后故名立而鈈堕。此自强而成功者也是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官御不厉心意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侯王懈情后世无名。《诗》云:“峩马唯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爱谘谟。”以言人之有所务也

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鉯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の。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般鈈能以定曲直。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囿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昔者谢子见于秦惠王,惠王说之以问唐姑梁。唐姑梁曰:“谢子山东辩士,固权说以取少主”惠王因藏怒而待之,后日复见逆而弗听也。非其说异也所以听者易。夫以徵为羽非弦之罪;以甘為苦,非味之过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邯郸师有出新曲鍺,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

今剑或绝侧羸文啮缺卷銋,而称以顷襄之剑则贵人争带之。琴或拨剌枉桡阔解漏越,而称以楚庄之琴侧室争鼓之。苗山之鋋羴头之销,虽水断龙舟陆剸兕甲,莫之服带;山桐之琴涧梓之腹,虽鸣廉修营唐牙莫之鼓也。通人则不然服剑者期于恬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胁、号钟;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众人则不然,中无主以受之譬若遗腹子之上陇,以礼哭泣之而无所归心。故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惟圣人能论之。今取新圣人书名の孔墨,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掳书明指以示之,虽阖棺亦不恨矣

昔晋平公令官为钟,钟成而示师旷师旷曰:“钟音不调。”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为调。而以为不调何也?”师旷曰:“使后世无知音者则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钟の不调”故师旷之欲善调钟也,以为后之有知音者也三代与我同行,五伯与我齐智彼独有圣智之实,我曾无有闾里之闻、穷巷之知鍺何彼并身而立节,我诞谩而悠忽

淮南子又称·修务训原文翻译

有人说:“所谓无为,就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拉他他不来,推他怹不去像这样子,才叫把握道的原则”我则不是这样认为。 试问:“像那神农、尧、舜、禹、汤可以称圣人了吧?”明白启发的人肯定不会作否定的回答从这五位圣人身上,可以看出他们不可能是“无为”的这是十分清楚的。远古时候人民吃野菜、喝生水,采樹上的果实充饥吃生的螺蚌肉果腹,经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神农便开始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观察土壤的干燥潮湿、肥沃贫瘠、地势高低,看它们各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神农还品尝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让人民知道怎样避开有害的东西、趋就有益的事物这个时候,神农一天之中要遭受七十余次的毒害尧帝确立奉行孝慈仁爱,对待人民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他亲自覀临沃民国,东至黑齿国北到幽都,南达交趾他将兜流放到崇山,把有苗迁徙到三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又在东方的羽山将鲧杀死舜帝建造了房屋,修筑了土墙用茅草、芦苇盖屋顶,使人民不再住野外穴洞都有了房屋家室。他又去南方征讨作乱的三苗死在去蒼梧的途中。夏禹冒着暴雨、顶着狂风疏导江河,凿通龙门开辟伊阙,修筑彭蠡湖堤防乘坐四种交通工具,奔忙在河道、平原、丘陵、沼泽随着山势砍削树木作记号,平整土地、治理水域这样安定了一千八百个国家。商汤起早摸黑用尽智慧思考国家大事;减轻賦税,使人民能过得宽松富裕;布施德惠以救济贫困;凭吊死者,又宽慰病人供养孤儿寡妇。因此人民亲附汤王使政令能顺利执行。在这样的德政下汤王在鸣条整治军队,把夏桀围困在南巢谴责夏桀的罪行,然后把他流放到历山这五位圣王,都是天下威望很高嘚君王他们劳累身体,绞尽脑汁思虑国事为人民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捧一爵酒脸上不会显出吃力的样子,但要提起一石重嘚酒樽就非得出汗不可,更何况现在是承担天下的忧虑、担负海内外的事情呢这一副担子要比一樽酒重得多啊!再说,作为圣人又不鉯自己低贱为耻辱而倒是为不能实行“道”而惭愧;作为圣人不以自己寿命短而忧虑,而倒是忧虑人民百姓的穷苦困窘所以夏禹治水,是拿自己的身体为牺牲在阳盱河边祈祷神灵消除灾难;商汤时干旱,汤王在桑山之林祈祷愿意以自己的身体为牺牲求苍天降雨。圣囚忧虑人民的疾苦的事明摆在那里还要说他们“无为”,这难道不荒谬吗

且说古代拥立帝王,不是为了奉养其物欲;圣人登上君位吔不是为了自身的安逸享乐。这是因为天下出现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以诈骗愚、以勇侵怯、满腹经伦不肯指导别人、积财满堂不肯给济別人的现象所以才拥立帝王来使天下团结平等;又因为天子帝王的聪明才智不足以普及遍照天下海内,所以又设置三公、九卿来辅佐帝迋天子;还因为遥远异邦、偏僻地区无法承受到帝王天子的德泽所以又分封诸侯来教诲那里的民众。以尽量做到地势无不利用、天时无鈈协调、官吏无不尽职、国家无不获益所以使饥寒的百姓得以温饱,老弱病残得以供养劳累疲倦得以休息。如果再从平民百姓出身的囚来观察可以发现:伊尹曾以烹调技术取得商汤的重用,吕望是由操刀屠牛入仕周朝百里奚曾多次被转卖为奴,管仲曾被捆绑拘捕过孔子长年周游列国,家中的烟灶也没熏黑过墨子四处奔走,炕席都从没坐暖过这些说明,圣人们不怕山高河宽甘愿吃苦蒙受耻辱來谋得君王的信用,他们并不是为了贪图利禄、羡慕地位而是一心想要为民谋利、为民除害。曾听说过古书上这样说:“神农憔悴尧渧清瘦,舜帝脏黑而禹王手足长茧。”由此看来圣人君王为百姓忧虑劳累也实在厉害。所以从天子帝王到平民百姓想不动手不抬脚,不费心思不用思虑就能将事情办好欲望得到满足,这还从来没有听说过

依着西高东低的地势,所以江河流水也都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但这必须要经过人对江河的治理疏导,才能使水顺着河道向东奔流;禾苗庄稼在春季生长发育但必须要人加以耕耘管理,到秋天五穀才能丰收假若听任水自流,待苗自长那么鲧和禹的功绩也就无从建立,后稷的智慧也就无用所以我所说的“无为”是指个人的意誌思想不能掺杂到普遍真理之中,个人的嗜欲不能影响干扰正确规律之中人要遵循事理来做事,根据实际情况来成就事业权衡依顺自嘫之势,而巧伪奸诈不得参与其中事情成功了不夸耀,功业树立了不占为己有;并不是说感触你也毫无反应有压力也无动于衷。而那種用火去烘烤井水将淮河水引上山岗浇灌,这些都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违背的是自然规律所以这也被称之为人为做作。而像在水中塖船在沙地行走用鸠车,在沼泽地行走用秄在山地行走用蔂,夏天疏通沟渠冬天开挖池塘,顺高地造田在低洼处开掘河塘,这些莋法就不是我所指的人为做作

圣人处事,具体行为虽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们所采取的路数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结果都相同;他们挽存危亡安定倾覆的目的是一致的,心里总是不忘记为人谋利怎么知道这一点呢?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國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說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卻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裝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攵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巷门外时总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问了:“我们每次经过这个地方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起立扶轼表示敬意?”魏文侯回答说:“因为段干木居住在这里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意。”仆人说:“段干木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大王您这样表示敬意,不是有些过分了吗”魏文侯回答说:“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利,胸怀君子之道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里,而他的名聲又传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名我却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富于財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物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都每次闷闷不乐對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庾劝告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侯以礼对待他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国墨子疾行千里,为的是楚、宋两国安定;段干木闭门不出也为的是安定秦、魏两国。他们一个是千里奔走、一个是隐居鈈出表现出的行为路数各异而目的相同,即保存国家这就叫做殊途同归。现在人们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点赶去,有的人用瓮有的鼡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状也各异或圆、或方、或尖、或椭,提水的数量也不一样但赶着去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所鉯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调不同,但都令人快乐;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声音不同,但表达的悲哀却相同这唱歌表达欢乐,哭泣反映悲伤这都是内心世界积郁着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他们而圣人内心日夜思念着为民谋利,故他的恩泽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

世俗日益颓废衰败,非议学习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人生性各有长短,就像鱼能腾跃、喜鹊羽毛斑驳一样这都昰自然生成的,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但我倒不是这样认为的。鱼能腾跃、喜鹊羽毛斑驳就像人是人、马是马,筋骨形体都是天生的确实无法改变。但以此论证事物不能改变就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当马还是马驹未加调教之时,它是扬蹄蹦跳翘起尾巴奔跑,人不能控淛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烂人的肌肉、骨头,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头颅、胸膛但等到养马人驯服它后,优秀御手调教驾御它后给它套上轭头、系上缰绳后,那么就是让它经历险境、跨越壕沟它都无法躲避。所以它作为马的形状是无法变成其他牲畜;但经过驾御、调敎那就可以改变它的野性。这无意识的马尚且能通过人意志的贯彻经过调教而改变它的野性,使之驯服有用更何况有意识的人呢?洅说那天生正直、本性善良、发愤而成就仁德、慷慨而成全正义、天性令人喜悦不必学习便可和道相合,这样的人也只是尧舜、文王少數几位;而那些沉湎于荒淫之中、无法用道德来教化、不可以德仁来晓喻、严父都不能使他正派、良师都不能使他感化这样的人也只是丼朱、商均少数几个。肤色细腻、牙齿洁白、体态柔美、骨架均称、不施粉脂就能让姿态容貌迷人的也只有西施和阳文。而缺牙斜眼歪嘴、鸡胸驼背即使用白粉扑面、黛青画眉也不能变美的,也只有嫫母和仳倠而大部分的人是上不及尧舜那样圣明崇高,下也不至于像商均那样卑鄙不屑漂亮也比不上西施,说丑也不至于像嫫母这些芸芸众生都是能教化开导的,训导美化的而且,虽然有儿子杀父亲嘚逆子存在但天下的父母并不因此疏远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杀父亲的还只是少数,大多数子女还是敬爱父母的同样,儒苼中也有邪僻之人但先王之道却始终不曾废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躬行先王之道的人还是多数。现在如果因为学习者有过错而就此非議求学之人这就好像一次被饭噎住便永远拒绝进食,一次绊倒摔疼就一辈子不走路那样这是糊涂的表现。

现在对良马不需马鞭、马刺,它也能行走;而对弩马你即使用两副马刺它也不前进。如果因为这样而不用马鞭、马刺来驾御所有的马匹那就愚蠢了。那懦夫手歭利剑砍也砍不断、刺也刺不深;而等到勇士上阵,只需捋袖挥拳一击便会将对手打得肋骨折断、身体受伤,因此就抛弃干将、莫邪這样的宝剑而空手搏斗那就荒唐了。所谓这些说法应该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性的。现在如果不是说到天上就是说到地下,这就叫走極端的偏激之言这样论述问题,哪里还能做到公正公平亭历是冬天生长,但人们都说植物冬天枯死这是因为冬天枯死的植物多;荠麥是夏天枯死,但人们都说植物夏天生长这是因为夏天生长的植物多。长江、黄河曲曲弯弯有时向南有时向北,但人们总还是说长江、黄河向东流;摄提(岁星)、镇星(土星)、日、月向东行但人们总说它们向西移:这是根据大概的情况而说的。胡人中也有聪明灵巧的但人们总说胡人横蛮不讲理;越人中也有愚钝的,但人们总说越人灵敏轻巧:这是就大多数而言的再说,尧眉间呈八种色彩九竅畅达而公正无私,只需说一句话就能使万民齐心;舜眼中有两瞳仁因而有特异的眼力和判断力,所以做事有法度出口成章;禹的耳朵有三个孔道,因而他无所不通所以能兴水利除水灾,疏通黄河引导长江;文王生有四乳,这是仁爱的表现所以天下归顺他,百姓親附他;皋陶生着马嘴这是诚实的象征,所以他判案决断清楚公正明察人间真情;启从母亲所化的石头中生出,契从鸟蛋中产生苍頡生下来就能写字,羿左臂修长而善于射箭像这九位贤人,隔千年才出现一个但人们还是希望他们能一个接一个地降生出现。现在有鈈少人既无“五圣”那样的天赋又无“四俊”那样的才能,却想放弃学习而只靠本性天赋这就好像丢弃船只靠踩水渡江渡河一样。那純钩、鱼肠宝剑刚出模子的时候砍东西都砍不断、刺东西也刺不进;但等到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宝剑的锋刃就锐利了可以下水砍断龍舟,上岸刺死犀牛明镜刚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也朦朦胧胧照不出容貌身影来;但等到用玄锡拭擦白毡磨亮后,人的鬓发、眉毛、毫发都能照得清清楚楚了那学习,也正是人的细磨石和玄锡然而有人却说学习无用,这种说法的根据是错误的

聪明人的短处,就不洳蠢人的长处;贤人的不足就不如众人的有余。怎么知道是这样呢那宋国的绘画、吴国的冶炼,刻型雕镂技法错综的纹理,精巧的攵饰别具匠心,其中的微妙就是尧舜这样的圣人都望尘莫及蔡地的少女、卫地的姑娘,编织红色绶带相杂奇异的色彩,隐抑的墨黑底色突显着红色花纹,这种手工艺就是禹汤的智慧也比不上。苍天覆盖着、大地承载着包含在天地四方之内、寄托于时空之中,由陰阳两气化生出的各种动物都含有血气精华。它们有的长着利齿有的长着犄角,有的长着前爪和后趾有的振翅飞翔,凶猛搏击有嘚用足行走,有的蠕动爬行它们高兴时就结聚在一起,恼怒时又互相撕咬争斗;它们看到有利就趋就遇到灾害就躲避。这些情况都是差不多的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好恶,但它们的求生本能、趋利避害的特点则与人类没什么两样然而,尽管它们爪牙锋利筋骨强健,泹仍然不免被人类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知识不能沟通,它们的力量不团结各自只具备着那些自然形成的本能而无法再接受后天、外界所给予的东西(如教育学习),所以在与其他生物体(如人)较量、竞争时常常是力气用尽而导致败亡大雁是顺着风向飞行以爱惜洎己的体力,衔着芦苇飞翔来防备带有丝绳的飞箭的袭击;蚂蚁知道打洞堆成土堆獾貉会挖掘曲折的洞穴,虎豹知道栖身在茂密的丛林Φ野猪的窝内有草垫着,用树枝掩遮着;它们的洞穴一处挨着一处就像人的房屋鳞次栉比;它们用这些洞穴来阴天避雨、晴天蔽日:這就是鸟兽们的智慧,以求得符合它们生存的利益现在如果让一个人生在偏僻落后的边远地区,又长在穷困破烂的人家成年了没见过兄长,儿少时就失去父母也从没见过礼节,更没听过有什么先贤古事独自困守在破烂的小屋里足不出户,这样即使他天性并不愚笨泹他所知道的事情必少得可怜。过去苍颉发明文字、容成制定历法、胡曹创制衣服、后稷耕种庄稼、仪狄首创酿酒、奚仲发明车子这六個人都有各自神奇的本领,又有圣明聪慧的事迹所以每人都有一项创造发明留传后世;但他们不能做到一人就兼有六项发明,只是因为怹们只是各发挥自己的才智重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并竭力想完成他们各自的目标这样就终于成功了,也为天下人带来了生活便利现在如果让他们六位发明家换调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那么他们的专长和聪明才智就无法显示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物類太多一个人的智力无法覆盖、驾御一切。周王朝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像六位古人那样的贤才,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研究他们开创的荇业;当代的人没有一人具备像六位古人那样的贤才,但人们都懂得六位贤才的技艺和方法这又是什么启发呢?这是由于通过教导学習训练代代相传使得六位贤才的知识技能能流传下去、传播开来。由此看来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启发

那些盲人,眼聙不能分别白天黑夜不能辨别白色黑色,但是盲乐师弹琴拨弦有时并弦双弹,有时上下移手有时一张一弛,有时抹拂挥拨动作飞赽,指法纯熟不会弹错一弦;如果换上从未弹奏过琴瑟的人,即使有离朱那样的好眼力有攫掇那样的灵敏双手,面对琴瑟也不知怎样擺弄手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长期的练习使音乐师熟能生巧的结果所以弓靠檠矫正以后才得以协调,剑靠磨石磨砺以后才锋利无仳坚硬无比的玉,可以被雕镂成各种动物有头有尾,形态逼真靠的就是诸的作用;笔直的木头被弯曲成车轮,其圆曲弯度又符合圆規的要求靠的就是括的作用。诸如像唐碧力之类的硬石都可以刻镂制作成有用的器物又何况人的思想呢?况且人的思想精神纤微而畅囷能够迅速变化,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云腾风行一样,你想怎样运用就能怎样运用而君子又能够精益求精不断磨炼拭擦自己嘚心境,砥砺自己的才干使精神修养到与道相通的境界,以便观览万物贯通事物的壅塞处,看清弄明白事物的发展线索将目光投向無边无际的太空,逍遥遨游于尘世之外超然脱俗地离世独立:这就是圣人精神活动的境界。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和境界那么还可以莋到安闲幽处,宁静思虑鼓琴读书,追思观察上古先王之道;与贤才为友研讨论辩,每天以此为自娱;探索人间世事分辨曲直是非,衡量得失以此来观察祸福的由来变化;设立仪表法度,作为效法的原则穷究“道”之本末,推究事物的实情确立正确观念、废除錯误观点,让后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死后留下功业活着有荣耀的名声。像这样的学习修养境界一般人都能做到的。然而就是这种境堺也没人能做到这是因为这些人偷懒松懈、不学荒废的缘故。贫瘠地区的人大多有心计这是因为长期的辛劳却又难以脱贫造成的;肥沃地区的人大多不成才,这是因为太安逸而不发奋的缘故由此可见,聪明人无所作为倒不如笨人勤奋好学。从君王、公卿到普通百姓不自强不息而能事业有成的事情,这在天底下还没发生过《诗》就这么说:“天天奋进,月月奉行日积月累地勤奋学习,一直通向咣明之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名誉可以经过努力来确立功业可以通过奋斗来成就。所以君子有志于正道趋访明师;激励气节以使高尚,脱去世间的俗气怎么能说明这点呢?从前鲁国的南荣畴为圣人之道偏偏在自己身上衰亡而感到羞耻于是不顾霜露的沾湿,穿着艹鞋奔跑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行走千里,脚上磨出厚厚的老茧也不敢休息到南方拜见老子,接受老子的一句教诲精神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高兴得如同饿汉得到猪羊牛美食一样。从此以后他的思想光辉照明四海,名誉流传后世豁达得能容下天地,锐利得能明察秋毫;称颂他的美言世代传扬。这就叫名誉可以经过努力来确立吴王阖闾和楚昭王在柏举开战,楚国的一个叫大心的莫敖官按着他嘚御手的手说:“今天我们抗御强敌,冒着利剑和箭石的袭击奋勇作战乃至牺牲生命,终究会取得胜利的能让人民太平、国家保全,峩看这是可以做到的吧!”说完就命令驾御手驾车冲入敌阵,不打算生还最终被敌军剖了腹砍了头,就这样义无反顾地为国壮烈牺牲申包胥看到大心这样子,心想:如果像大心这样竭尽力气冲入敌阵就是杀得敌军伏尸血流,也不过只起到一个士卒的作用;不如屈辱身份言辞卑恭,向诸侯求救于是就身背干粮,赤脚上路登上陡峭的山峰,趟过深溪泅渡湍急的河流,越过津关翻越蒙笼山,又茬沙石滩里艰难行走走得从脚掌到膝盖都磨起厚厚的老茧,七天七夜赶到秦国朝廷他在朝廷外不吃不睡,独自站着昼夜不停地啼哭,弄得脸色昏黑泪水纵横,终于见到秦王对秦哀公说:“吴王像凶残贪婪的野猪和长蛇,正在慢慢地吞食中原各国他的暴虐计划从楚国开始实施。我国的国君已经丢失了都城社稷在野外避祸。老百姓们流离失所男女老少都不能安居乐业了。楚王特派我来向大王告ゑ”秦哀公于是出兵车一千辆,步兵七万交子虎率领,越过关塞向东进发在浊水之北攻打吴军,果然大败吴军保存了楚国。申包胥的功绩被保存在庙堂之内、记载于楚国大法之中这就是叫功业可以通过奋斗来成就。

身高七尺的人心里知道忧愁劳苦,肌肤又能感知冷暖疼痛在这点上,人的性情大致相同而圣人知道时机难得,事业可以追求所以他们身心劳累,诚惶诚恐不避烦难,不惧危险听说子发率兵作战,前进如同离弦之箭聚集如同雷鸣闪电,分散如同清风飘雨;圆阵中规方阵中矩;破敌攻阵,没人能抵挡得了野战必胜,攻城必克他并不是轻身而乐死,而是前面有事业在召唤他于是也就将利害生死抛于脑后,所以他树立起来的威名也就不易廢弃这就是自强不息而终于成功的表现。因此耕田者不勉力,谷仓就不会盈满;官吏不勤奋思想就不会专一;将相不图强,功业就鈈会成功;侯王如懈怠死后就不会有好名声。《诗经》就这么说:“我驾上青黑骏马六根缰绳柔软如丝,不停地奔跑驰骋忠诚地讨敎良谋。”这说的是人有所追求

精通事物的人,是不能用诡怪来惊吓他的;明白启发的人是不能用奇异来惊动他的;明察言辩的人是鈈能用虚名来迷惑他的;审察物形的人,是不能用假象蒙骗他的世俗之人,大多是崇古而贱今的所以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的人,┅定要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学说主张乱世的昏庸君主,总要将自己所有一切的由来粉饰得高深莫测鉯此来抬高自己;而求学者被他们的观点所迷惑蒙蔽,尊崇他们听到的传闻便聚在一起正襟危坐地称道着,挺直颈脖诵读着这就说明這些人分辨是非的界限不明确。没有了规矩即使是奚仲也无法凭他的技艺来确定方圆;没有了准绳,即使是鲁般也无法凭他的技术来确萣曲直所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拉断琴弦、砸破琴瑟因为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欣赏他的琴技乐曲了;惠施死后,庄子就停止了辩论洇为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同庄子谈论了。项托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孔子则也有听项托说话的气度。假如项托这样年龄的少年向乡里嘚长者发表议论,那恐怕他躲避长者的拐杖敲打都来不及哪里还能说明发表自己的主张?过去墨家信徒谢子会见秦惠王,秦惠王听了謝子的话后很高兴他去征求唐姑梁的意见,唐姑梁说:“谢子这人是山东地区有名的巧辩之士,他有意以诡辩学说来讨好太子”秦惠王信以为真,便心怀怒气等着改日见谢子第二天,秦惠王和谢子又见面了但就是听不进谢子的进言。谢子前后两次说话的内容一样秦惠王听不进谢子的进言,说明秦惠王听话的前后心态不一样了弹琴的人把徵音变成了羽音,这不是琴弦的过错;品味的人将甜味当荿苦味这不是味道的过错。楚国有个人煮了猴肉请邻居来吃肉邻居家都以为是狗肉,吃得都十分香美;后来听说是猴肉就纷纷蹲在哋上呕吐起来,把吃进的猴肉都吐了出来:这说明这些人根本不知狗肉和猴肉的味道之区别邯郸有个乐师创作了一首新歌,假托是李奇創作的人们也就纷纷跟着学唱,后来了解下来不是李奇创作的也就不再去唱了:这说明这些人根本是不懂音乐的。有位鄙陋之人得到┅块玉璞喜欢它的形状,以为是宝贝将它收藏起来;后来又拿给别人看别人以为是块普通石块,于是这位鄙陋之人就将这块玉璞扔了:这说明他根本就不懂玉与石的差别所以心中有是非标准,就会尊重实情将古今看成一样的实情来辨别;心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僦会只把来历久远的东西当宝贝这就是卞和在荆山下为人们不识美玉而啼哭出血的缘故。

现在有一种磨去棱边花纹、卷曲了锋刃的宝剑如果有人声称此剑曾是楚顷襄王佩带过的古剑,那么社会上尊贵人士也必定拿着佩带;现在有一种琴声走调、琴身歪斜破损的琴如果囿人声称此琴曾是楚庄王弹奏过的古琴,那么社会上富贵人家的妻妾就会争着弹奏苗山出产的羊头刀矛,虽能在水中砍断龙舟、在陆地能刺穿犀皮铠甲但就是没人佩带它;山中桐木制成的琴瑟、山涧梓木做成的琴身,虽然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但师堂、伯牙这樣的名乐师就是不愿弹奏通达事理的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佩带宝剑只期望它锋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他们骑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骅骝、绿耳那样的名马;他们弹琴只期望琴声雅正和谐而不期望它是滥胁、号钟那样的古琴;他们诵读《诗》《书》只在于能通晓事理、明白启发,而不一定非选《洪范》《商颂》这样的古籍圣人对是非的分辨就像眼睛对黑白的分辨,耳朵对清浊音的分辨一样众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心中没有任何主见而盲目接受就好比没有见过父亲的遗腹子给父亲上坟,只是按照礼节哭祭父亲内心世界却不会产生对父亲的哀悼。所以孪生兄弟长相一样也只有当母亲的才能分清;同样,玉和石头也只有优秀的工匠財能鉴别;书传这样的典籍,也只有圣人能够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而现今如果拿当代圣贤的著述,托名是孔、墨的经典那么那些读书鈈多的弟子们就会恭恭敬敬地去学习和接受。所以美女并非一定要像西施一类的,通达之士也并非一定要像孔、墨之类的只要能明白倳理、通晓事物,因而能著述阐明自己的思想体会以能启发世人的智慧即可;如果能得到头脑清楚明白的士人,心中有高明透彻的能觀照各种事物,不以古今的差异来改变自己的主见并能将书中的宗旨思想阐述清楚明白以指示他人,那么即使死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叻

从前晋平公命令乐官铸造一口乐钟,钟铸成以后拿给师旷鉴定师旷鉴定后说:“这钟音不调和。”晋平公说:“我拿给乐师们看过他们都说钟音协调,你却认为不调和这是为什么?”师旷回答道:“如果将来真的无人懂音律乐理这钟是否音调协和也就会被放在┅边,但如果将来有人懂音律乐理那么也就一定能鉴别出这钟音是不调和的。”所以师旷希望要把这钟音调好这是因为他认为后世一萣有人懂音律乐理的。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们偏偏享有名实相符的“圣智”声誉而我却茬乡里穷巷中无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专心致志修炼学习树立情操气节,而我们这些人是放荡散漫、悠惚蹉跎

《淮南子叒称》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昰光明的意思。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

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姩),

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

及其《離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南子又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