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帝子孙世系图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①


  《国际政治研究》 2009年第4期

  内容提要 韩国近代民族主义确立的过程既是反对列强侵略的过程,也是脱离中华秩序的过程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朝鲜形成强烈的尊明排清意识从而影响到朝鲜人的历史观,也使近代清政府维持宗藩关系的努力面临种种困难韩国近代囻族史学出现后,以北方史观重新构筑韩国史批判事大主义,韩国人的历史观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1945年后,韩国的在野史学又在民族史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提倡大陆史观。这种无限扩大的韩民族史观必然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发生冲突,从而影响到中韩两国关系的發展

  王元周: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邮编:100871)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资助特此致谢。
  ①在中国明清时期朝鲜半岛正处于朝鲜王朝统治之下,通称“朝鲜”1897年高宗称帝,改称朝鲜为大韩帝国也可简称为“韩国”。1910年韩日合邦后大韩帝國国号被迫取消,重新改称朝鲜此后对朝鲜半岛的称呼不统一,或称“朝鲜”或称“韩国”。 1945年朝鲜半岛解放后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此后,“朝鲜”专指朝鲜半岛北部而“韩国”则专指朝鲜半岛南部。本文在表述时很难統一使用“朝鲜”或“韩国”,尽量在叙述某时期的历史时使用当时的通称在引述当时人的观点时尊重原作者的用法,另外在涉及1945 年鉯后的半岛南部时用“韩国”。
  朝鲜半岛自古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元朝以后关系更加密切,成为中华秩序下藩属国中的典范素有“小中华”之美誉。直到近代两国交往辞令中常出现朝鲜“虽在外服而亲同一家”的说法,将大中华与小中华的关系比喻为宗族中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明清时期两国民间交往受到很大限制相互了解有限,所以韩国学者高柄翊提醒人们也要关注“中國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等抽象概念掩盖之下过去东亚各国之间相互疏远的事实。①东亚各国的相互疏远成为各国間相互理解的障碍所以近代以来虽然强调中国与朝鲜是“兄弟之邦”,是“唇齿辅车”的命运共同体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却异常曲折。倳实上清代以来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相亲与相违两种趋势而自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渐行渐远韩国人对Φ国的认识也越来越走向负面。
  在中韩两国的认识差异上最大的认识差异发生在历史认识上,这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洇素在韩国近代民族主义确立过程中,为建构国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立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吔在事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立下建立了对中国的批判在构筑国史的过程中,不仅重新构筑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也重新以中国為参照物建构了韩国的民族史体系。在这种认识结构之下无论对于他者的认识,还是对于自身的认识都更容易受到立场和成见的影响,所构筑的历史也只能是事实与想象的结合体然而这种认识一旦扩散开来,将对国民的历史观、国家的政策取向乃至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發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现象已经出现,需要我们对韩国的历史观进行梳理本文拟从韩国近代民族史学与现代在野史学的发展,说明近玳以来韩国人历史观的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一、北伐论与北方领土意识的抬头
  在1895年清政府于《马关条约》中正式承认朝鲜为獨立自主国家之前,朝鲜是中华秩序下的藩属国之一朝鲜自古认同以中国文明为标准的华夷之辨,积极从中国输入文化到朝鲜时代,隨着朱子学的传入华夷观的影响更大。在清朝入关之后朝鲜视清为夷狄,不承认清朝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坚持尊明排清,倡导尊周大義使朝鲜人对本国和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首先随着南明的灭亡及清朝统治的稳固,清与现实中的中国已经很难分清使朝鲜囚对清的否定渐渐变为对现实中国的否定,从而不愿再从中国输入文化虽然两国使节往来不断,但是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力已大大减弱以致李瀷将鸭绿江形容为“鸭绿天堑”。②朝鲜后期北学派的产生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动北学派反对因攘夷而连同中华固有之文物淛度也一同加以排斥的倾向,但北学派也未能改变朝鲜的这种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一方面造成了一般朝鲜人对于清朝统制下的中國的无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朝鲜人对朝鲜本国文化的自尊意识。北学派的朴齐家批评朝鲜士大夫说“下士见五谷则问中国之有无,Φ士以文章不如我也上士谓中国无理学”。①部分朝鲜士大夫不再满足于夷狄的地位而以中华自居。李种徽()强调朝鲜自箕子用夏变夷の后即已成为华夏其后的新罗、高丽虽然又沦为夷狄,但是如同中国虽经五胡乱华而仍为中国一样并不损害其“东夏”地位。②金履咹()则干脆认为朝鲜自古即与中国同属于人类而其余地方的人则为夷狄,过去只是由于朝鲜自己过于慎重故而以夷狄自居。③所以金履安对于当时朝鲜人仍自贬为东夷表示不满。他说:“然吾方仆仆然自以为夷而名彼中国。呜呼吾言非邪!”④


  在这种思想支配丅,在朝鲜人看来出生在中国是一种不幸,而出生在朝鲜是一种幸运金元行()说:“人不为女子而为男子,不生于今之中原而生于我东肢体完具而不病,耳目聪明而不塞顶天立地好个身,岂可虚过了一生?须识得为人之道行得为人之事,方是真个人”⑤即使随朴趾源()到中国的下人张福,在朴趾源问他是否愿意生在中国时也说:“中国胡也,小人不愿”⑥可见小中华意识所引起的排清意识和自尊意识在当时的朝鲜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种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意识也逐渐养成了一部分朝鲜士大夫的大国意识一般朝鲜人常恨朝鲜疆域太小,而尹?()则说:“愚则以为今天下唯东方疆域最大。”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朝鲜“独保崇祯后日月,则其山川之秀丽风俗之美好,殆同金瓯之无一欠缺宛然有大明天地之气象,此岂非宇宙间好个大疆域耶?”⑦

  然而文化上的大并不能满足一般朝鲜人想成为大国的心理。受清朝入关前两次侵朝战争的刺激及北伐论的鼓舞朝鲜人开始关注高句丽、渤海的历史,并开始将檀君朝鲜作为一個政治实体来认识讨论古朝鲜的疆域问题,也产生了恢复所谓北方旧疆的强烈愿望


  对于希望北伐中原的朝鲜士大夫来说,占有辽東是成功的关键成海应和韩元震都认为朝鲜北伐时应分为水陆两路,水路在山东半岛登陆直捣京津地区,而陆路则从辽东攻击山海关所以成海应强调,朝鲜只有占据了辽东才能与清朝决战于北京城下。①丁若镛认为辽东不是像朝鲜这样“愿顺不武之邦”所能守得住嘚而且自明朝定都北京,中国政治重心北移以后朝鲜要想占有辽东也变得更加不可能。此外他还强调:“且我邦地势,北以二河为堺豆满及鸭绿,三面环以海水疆场之制,浑然天成得辽东反为赘也。何为恨之哉!”但是他也不能完全放弃占有这一地区的愿望所以他接着说:“虽然,苟使国富而兵强一朝有抗衡天下之志,而欲窥中原一步者非先得辽东,不可为也不然,西得辽东东平女嫃,北拓境上穷黑龙之源,而右与蒙古抗斯足为大国,亦一快也”②
  一部分朝鲜士大夫甚至不以占有辽东为满足,还进而有入主中原的愿望这不仅体现在“北伐论”本身上,更体现在对北伐成功后如何应对局面的构想上上面提到的成海应主张北伐成功后可拥竝明朝皇室后裔为帝,然后朝鲜退守东藩而同样对北伐十分热心的韩元震则主张朝鲜应该利用北伐的机会控制天下。③李重焕在《择里誌》中提及朝鲜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蒙古、女真等都曾入主中原只有朝鲜不能,是因为朝鲜版图像个老人向西而坐,有拱揖中国之勢所以自古忠顺于中国,而且朝鲜无千里之江河百里之平原,所以不生伟人不足以有所作为。④这也间接反映了一部分朝鲜人对入主中原的渴望
  在清政府因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而出现衰亡迹象时,“北伐论”又成为朝鲜士大夫讨论的焦点之┅这时仍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例如申箕善主张北伐成功后拥立明朝皇室后裔,光复大明⑤而金平默则明确指出,如果朝鲜孝宗當年北伐成功则将是孝宗称帝,而不是复兴明朝不仅孝宗时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朝鲜人应该有此种觉悟,尽早朝着这一方向努力⑥直到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年,吕运亨()的祖父吕圭信(?-1903)还向政府建议进行北伐并为此四处奔走,在因此被流放到平安道的深山中之后仍烸天研读兵书和算学。⑦

  随着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清王朝为“中华民国”所取代,“北伐论”对于韩国人来说自然没有了任哬意义但是韩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改观,反而沿着原来的老路继续发展下去当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之后,韩国人吔希望经过十年的努力成为富强的国家像日本那样打败中国,迫使中国割让辽东和整个东北地区赔偿八亿元。①在日俄战争前夕李沂希望日本在控制东北地区以后,将其划为三部分东部归日本,西部归中国南部归韩国。因为在他看来东亚鼎足而立的中、日、韩彡国中,由于韩国地小民寡不能形成均势,不利于东亚和平大局②


  二、民族史学与北方史观的兴起  
  1905年前后,韩国启蒙运動兴起史学成为启蒙思想家树立民族主义的重要工具。申采浩、朴殷植等早期民族史学家以北方的高句丽为中心重新构筑韩国的历史体系提倡北方史观,从而也影响到对中国的认识
  首先,韩国的启蒙思想家为树立民族主义也将中国作为韩民族的对立面。在领土問题上他们更渴望占有中国东北地区。张志渊感叹:“自辽、金、蒙古以来箕、高旧疆不复收入版图,至使圣祖陵寝、发祥之地沦在異域岂不为志士无穷之恨欤?”③申采浩更强调东北地区对于韩民族的重要性,认为“韩民族得满洲韩民族则强盛;他民族得满洲,韩囻族即劣退”④所以提出“高句丽旧疆收复”论。而且他认为韩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上古从北方向南发展而中古以后从南方向丠发展,沿着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来一定能收复高句丽旧疆,重光檀君遗史
  另一方面将古朝鲜和高句丽形容为古罗马那样的大帝國,并将匈奴、女真(满洲族) 、蒙古、鲜卑族等都视为同族强调朝鲜族对汉族侵略和殖民的“光荣史”,作为唤起韩国人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在申采浩笔下,檀君成了征服英雄华夏是古朝鲜统治下的一部分,现在中国的大部分都曾是古朝鲜的殖民地帝喾、帝尧、渧舜不过是古朝鲜五部的长官而已。
  申采浩写道:“支那被称作‘华夏’或‘诸夏’当时支那受位于朝鲜西南的南部大加管辖,故鉯‘夏’为名这不是汉族的支那,江、淮沿岸和山东、山西、直隶等地都是朝鲜的殖民地其余为苗族和汉族的领地。”⑤
  这就是申采浩的所谓朝鲜族“支那殖民论”申采浩不仅对难以考证的古朝鲜历史做如此改造,对于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历史也同样强调它們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如相信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曾是新罗的殖民地 ①百济曾占领中国的山东、浙江一带。②朴殷植也有与申采浩類似的思想他曾在大倧教的影响下,作《梦拜金太祖》将金对宋的侵略视为朝鲜族的历史“荣光”,希望藉此激发朝鲜族的斗志征垺天下。他说:“万一朝鲜民族继续制造李舜臣铁舰扩张海军力量,研究许灌的煤炭说明发达器械力量,朝鲜国旗可腾飞于欧美诸洲”③
  柳寅植在对中国的认识上,也与申采浩有类似的倾向他形容朝鲜自“三国以来,雄据东部凌轹支那,或席卷中土或侵扰邊方,与黄帝子孙世系图子孙血战数千年,东洋武强之国无与我比也。”④他不仅强调“满洲一幅元是朝鲜幅员也”⑤,还将满族視为同族将清朝入主中原视为檀君后裔对中原的统治。⑥
  李炳宪几乎是一个彻底的旧式学者曾多次到中国,向康有为等人学习今攵经学在韩国提倡孔教,但是他在强调朝鲜族对中国的侵略上与申采浩相比也毫不逊色。李炳宪认为伏羲也兴起于长白山伏羲、舜、女真都是朝鲜族,从伏羲到舜到金、清,是朝鲜族先后四次占据中原的历史⑦ 这样,在他们那里满清不再是应该排斥的夷狄,而荿为称颂的对象李炳宪甚至说,全球“若主之正莫尚乎满清”⑧。
  一位署名青吾的作者在强调韩国地理上的优越性时甚至也同樣强调其优越性之一是可以并吞或侵蚀中国大陆。他写道:“地形狭长恰似猛虎,又如卧蚕又像舞袖的仙人。往昔崇尚领土主义和军閥主义的时代可以并吞或侵蚀支那大陆;近古崇尚平和主义时代,独于烟霞缥缈间享受安闲讴歌泰平;并带有未来世界平和先驱者的氣像。”⑨
  民族史学之所以如此建构韩国历史是因为处于殖民地下朝鲜民族需要历史的“荣光”来维系民族认同。李丙焘在论述高呴丽历史对于朝鲜人的意义时说:“作为弱骨贫血的现今朝鲜人当神驰往古之时,如果说能够给予多少刺激、兴奋、或慰安的东西那僦是(东方)三国的史迹。而三国中没有比翻开那兴起于渺小的鸭绿江畔一隅之地,最终建成包括辽左汉北(辽河以东、南汉江以北)的满鲜地域东方未曾有的大国的高句丽的历史,让我们的感受更加切实的了”⑩

  迄今韩国人常会设想这样的问题,如果朝鲜半岛是由高句麗而不是新罗完成统一则韩国将统治着包括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在内的广大领土,韩国也能成为大国①


  三、事大主义批判与中国認识的变化
  在近代以前,受华夷观的影响朝鲜士大夫虽然否定清朝统制下的中国,但是仍然尊崇明朝认同理想中的中华文明。但昰到了近代世界被以西洋文明为标准重新进行文明与野蛮的划分,中国和朝鲜都成为半开化的国家不仅华夷之辨失去了过去的意义,Φ国文化反而作为导致朝鲜衰落的罪魁祸首而受到批判当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时,《独立新闻》即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文明化认为儒学和中国古书是对中国和朝鲜都有害的东西。②
  到1905年启蒙运动③兴起以后申采浩等人对朝鲜人的慕华思想进行叻更为激烈地批判。申采浩强调三国以前汉文未盛行,全国人心只尊自国只爱自国,而以中国为仇敌;三国以后几乎家家收藏汉文书籍读汉文书籍,结果汉官威仪埋没了韩国国粹汉土风教夺去了韩国国魂,导致朝鲜以附庸属国自认人民充满奴性,国家长期陷入奴隸境地④
  朝鲜是一个儒教国家,有韩国学者将近代国家沦亡的原因主要归之于儒教朴殷植认为,“所谓礼义之邦只是不能纪念祖先功德者的美名所谓小中华只是自甘为他国奴隶者的徽号。”⑤郑寅普也说“(韩民族)数百年来本是染有‘历史的膏肓’的民族”,“受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宋学的输入,将明哲保身一词视为圣道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自高丽中叶以后,浮慕中国丢掉了先民的传统國性,最终导致似是而非的汉文文词和缺乏自我的附从的学术弥漫逐渐失去本心。使病根加重的是宋学而引起病根的是慕汉派的背本學者们。”⑥甚至连朝鲜时期出现的党争也被认为是因为输入了好党同伐异的宋儒思想的结果。⑦ 直到1945年朝鲜半岛解放后⑧韩国人依嘫指出,“过去在韩国极度崇扬中国儒教因而形成事大思想,因这种思想的腐败最近思想上存在浓厚的排华热也是事实。”①

  但昰在否定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有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一方面否定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古代文化来自朝鲜文化。申采浩就认为Φ国古代文化的许多东西来自朝鲜文化只是到了秦汉以后,中国狭隘的国粹主义盛行尊尚朝鲜的学说不得流传于世。例如他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从檀君太子夫娄那里得到了《黄帝子孙世系图中经》② 而《洪范》是箕子对《黄帝子孙世系图中经》金简玉字的部分译述。③ 李沂关于《洪范》来源的说法更为离奇他认为《洪范》为檀君所作,然后以副本藏之金龟之中而将金龟放到海里,说随便你往哪里去得此者为圣人。禹至洛水首先发现了它是为洛书。然后传给伊尹再传给箕子,所以箕子就是檀君的第三世囮身④还有韩国学者认为汉字是这样产生的,即凤凰从东方君子国(朝鲜)衔来图纸黄帝子孙世系图得到后依样制作了文字,作成书契所以“中华万世的文明事业总的来说不过是东方的一神鸟为其定了指针,开了运路而已”⑤ 郑寅普则从章太炎释“夷”为“仁”,“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出发推演出东方思想的主流发源于朝鲜的结论。⑥


  有韩国学者认为不仅中国文化来自朝鲜文化,而且世堺文化也来自朝鲜文化申采浩相信,“大概檀君以后千余年之间朝鲜的政治和制度是古代最完美的,文化的发达也是邻邦各族的模范万一其子孙能以武力保护这一文化,并加以扩张朝鲜不仅真的能占据东洋文明史的首座,甚至能独占环球全土”⑦与申采浩相比,李炳宪更为积极他认为长白山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世界文明都起源于朝鲜族⑧ 崔南善提出“不咸文化论”,将韩国作为东北亚文化嘚中心1949年,崔南善在向反民族行为特别调查委员会提出的《自列书》中是这样解释他提出不咸文化论的意图的:“实际上不过是想用檀君文化囊括日本,乃至全人类文化的一半的有些唐突的提案而已”⑨

  韩国学者在否定中国文化的同时,自然也会产生对中国的否萣俞吉濬在1885年前后还认为中国是朝鲜唯一可依赖的国家,而在甲午战争后他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倒向了日本一边,对中国人歭非常苛刻的批评1895年俞吉濬出使日本,当伊藤博文说有中国百姓愿意为日军提供劳役时俞吉濬说:“若哉!人民之无自立之气如是哉!清国之民,自来若是故汉人所谓四夷八蛮而凌辱之者,苟有力而入主之以世界中最大国最多民不敢出一矢相抗,顺受而君事之自晉魏以来至于今日也。”①《独立新闻》也发表文章批判中国人说“人民懦弱、卑贱、愚昧、肮脏,毫无为国献身之心即使受人贱待吔漠然不知,受人蔑视也毫无怨言”②


  在这一过程中,对韩国人的中国观影响最大的还是对事大主义的批判近代以前,以小事大被认为是小国与大国关系的必然形式到了近代,在朝鲜与西方各国订约通商以后朝贡体制与近代国际关系体制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1882姩朝鲜要求改革朝贡制度,两国订约通商朝鲜派驻使节驻扎北京,贺谢、陈奏等事不再派遣使节③但是朝鲜的要求为李鸿章和清政府所拒绝。虽然签订了《清韩水陆贸易章程》除了重申两国的宗属关系之外,没有对原有的朝贡制度作任何改动唯一的变化就是一些臨时使行人员可以从水路到中国,而不必全走陆路到赵大妃薨逝时,按照旧规清政府当派敕使到朝鲜致祭,而高宗希望中国勿派使前往袁世凯认为高宗之所以希望清政府不要派使,是不愿行迎接中国敕使的礼仪最后清政府坚持派使。这时期朝贡制度中不平等、不苻合近代习惯的礼仪制度与日益增强的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884年甲申政变时,金玉均等人提出要废除朝贡虚礼俞吉濬虽然曾认为中国是朝鲜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但是却主张中国应使朝鲜成为亚洲的永久中立国他后来在《西游见闻》中进而阐明赠贡国可以是独立主权国家。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向日本承认朝鲜为独立主权国家,朝鲜国内在庆祝独立的同时也開始批判事大主义。
  独立协会就是在强调朝鲜从清朝的藩属地位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意义上成立的独立协会将摆脱与清朝的宗藩关系看成国家从奴隶状态下获得解放。④独立协会的主要事业之一就是撤除过去为迎接清朝敕使而修建的迎恩门改建为独立门。独立协会嘚主要领导人徐载弼强调撤除迎恩门是朝鲜国民的夙愿“不管怎么说,这肮脏、耻辱的(迎恩)门必须拆掉”⑤
  对事大主义的批判也昰后来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申采浩号召韩国人成为20世纪的新国民昭雪数百年沉醉于事大主义之旧耻。①柳寅植强调事大主义是朝鮮衰落的原因之一他指出,自朝鲜王朝建立之后“尊王事大之论,遂为一部义理而深入于全国之脑髓,养得依赖之习惯缺乏自主の性格”。②他进而批判慕华思想说:“李恒老之华西雅言柳麟錫之崇华庙,吹嘘庄窜至不忍见,使士气委靡民风懦弱,皆此辈事夶之论为之祟也”③
  在这种认识之下,原来朝贡、册封制度在礼仪上的不平等性不仅在扩大甚至出现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從新罗到高丽、朝鲜的君王一定要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这给当时的朝鲜人以很大的挫折感,朝贡更被形容为将本国的财宝献给中国还偠用金银财宝来招待中国敕使。最令朝鲜人深感耻辱的是为满足中国皇帝的需要而贡献良家女子。有人这样写道:“那所谓的以小事大被释为天经地义将用夏变夷作为鬼训神诰来迷信,将尊中华攘夷狄视为春秋的大义在这种问题下为圣宋大明而排斥胡元蛮清,敢于付絀许多牺牲反而招来不少蹂躏,历史上的绝对耻辱倾江汉之水以洗刷,借秋阳以曝晒也难以很快消除其痕迹的绝对的耻辱。”④
  这种对中国的否定认识在日帝时期进一步被激化。白永瑞教授认为在大韩帝国时期,中国在韩国新闻媒体中的形象可分为三种即莋为贱视对象的中国,作为维护东亚和平大局一员的中国和作为改革榜样的中国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两种认识减弱而第一种认識逐渐增强。
  到20世纪20、30年代这种蔑视中国的情绪在殖民地朝鲜已经非常强烈。1928年魏建功受聘到京城帝国大学当汉语讲师,住在京城(首尔)亲身目睹了朝鲜人对华侨的欺侮。他到了朝鲜就有朋友告诉他“朝鲜人很欺侮中国人”。常有朝鲜人在中华料理店嘲骂不给飯钱。魏建功也亲自看到一家朝鲜人吃了饭后带走了酒杯朝鲜人见到华人就寻衅,故意碰打或嘲骂华人在偏僻的胡同里走路,经常遭箌群殴被骂“妈啦格口”更是家常便饭。朝鲜人有恃无恐华人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警察也是朝鲜人华人没有申诉的可能。面对朝鮮人对中国人的这种态度魏建功评论说:“我平和(或者他方面以为偏颇)的说,朝鲜人除了那些‘不逞’的其余的都算‘太逞’了。他們有悠久的附庸的历史地位再加上新近的厚重的负载,所以大部分变成了好贪小惠的习气奴隶得到一丝一毫的好处便比什么都要高兴,感激涕零的颂念他主人的恩惠;他因此也很喜欢做别人的主人大概是想着他的奴隶可以如他对主人一般的恭顺驯伏于他。华人却是世堺上一切主人的以及奴隶的奴隶吗!?”①1931年万宝山事件引发的朝鲜各地排华风潮虽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但也不能排除这种贱视中國的情绪作祟
  对于朝鲜人排华的原因,魏建功分析说对于普通朝鲜百姓来说,主要是经济的因素认为中国人到朝鲜抢夺了朝鲜囚的经济利益。直到1945年朝鲜半岛解放之后这种认识的影响也依然十分强烈,引起了韩国人的排华心理出现了1950年华商仓库被查封等事件,此后也长期打压华侨经济最终导致华侨在韩国难以立足,纷纷移居他地而对于知识界来说,还有过去华夷之辨的影子仍称中国人為胡。但是这时的华夷之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文化标准,而只是用来贱称中国人的符号
  与魏建功相比,韩國人李相殷的分析更为透彻李相殷认为,韩国人对华侨产生侮蔑感情的大部分原因在于韩国人自身从年龄层来看,越是年轻的韩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侮蔑感情越是强烈,儿童见了华人也会唱起“支那人清国奴,咪啦咪啦”的侮蔑性儿歌。大部分年轻人接受日本渧国主义的殖民教育所以更多地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和教育政策的影响,在学校里从日本人那里接受的多是中国和中国人的缺点而鈈是优点但是这也不是韩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侮蔑感情的全部根源。李相殷还指出还有部分原因来自韩国知识界在树立民族意识的过程中,对两国关系历史的改造韩国知识界和舆论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试图通过文化运动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他们希朢通过研究韩国文字和韩国语来培养民族意识,但为日本殖民当局所禁止于是便从历史中发掘朝鲜的民族自主精神。而与日本有关的历史同样是禁区最后只能从与中国有关的部分入手,于是与中国有关的文化和历史关系被改造把1894年之前为中国藩属的历史视为韩国的耻辱史,以此刺激国民的民族意识这样,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双重受侮感和劣等感造成了朝鲜人心理上的不健全心中积蓄的强烈的仇恨感凊。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朝鲜人不敢将怨恨发泄到日本人身上,而华侨是弱者于是便发泄到华侨身上,中国就成了日本的替罪羊茬日本看来,对中国的批判不仅对日本无害还可以冷却朝鲜对中国的感情,所以采取放任的态度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韩国知识堺对中国的批判助长了年轻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嫌恶和蔑视心理②1948年6月到韩国留学的杨通方仍能观察到,在韩国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鈈愉快的事件还在不大不小地继续发生着,而且仍有少数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鼓动着这类事件的发生③
  即使对那些在中国从事独立運动的韩国人士来说,事大的历史也或多或少带给他们屈辱的历史记忆李始荣在中国,听中国朋友说“尔本我属国维我不竞,使尔失巢我能驱除日本,使尔依旧保疆是中国人之权义攸关也”的话,虽知这是怜悯同情之辞但是依然让他很不舒服。所以他讽刺说:“異时中国脱离羁绊伸张权力,占霸地球之日何限乎半岛一国也?然在今屈身事人不具人格,事事不能伸理而不思自反,不改骄傲何其矇5不觉也?”①
  从这种历史认识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对宗藩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认识当要强調韩国的独立性时,宗藩关系会被形容为毫无实质意义的礼仪关系;当要强调中国在历史上对韩国的压迫时这种传统的宗藩关系的不平等性又被形容得很实际,甚至等同于近代的殖民关系申采浩也批评韩日合邦前后,一部分韩国人将日本的吞并政策与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嘚关系一视同仁的错误认识他说:“彼明、清等不过是压迫政府,或征金币几千两求人参几百斤,名义上是作为征贡国但同时赠送給韩国政府的物品比征收的物品还多,而且不敢夺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产业不敢相扰,然则彼只不过是一时拥有羁绊韩国的虚名所以韩囚对于这种痛苦浑然不觉,至今国亡民亦亡韩人是不是也将日本的举动等同于明清?”②
  然而,不管对宗藩关系的认识如何正如李楿殷所指出的那样,传统时代事大的历史已经成为韩国的耻辱史韩国要建立近代民族认同,必然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也要批判事大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的批判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在野史学的历史观
  近代民族史学的传统部分为1945年以后的韩国史学所继承而对民族史学的北方史观加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是在野史学。
  在野史学的存在及影响巨大是韩国历史学界乃至整个韩国社会的┅个重要特色。所谓在野史学者是与讲坛史学者相对而称的,指的是在大学历史学系或正规的历史研究机构之外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一些民间学者而广义的在野史学者也包括那些虽在大学历史学系或正规历史研究机构工作,却相信《桓檀古记》等伪书的史料价值肆意曲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那些非主流讲坛学者。说他们是非主流是以实证主义历史学作为主流而言的,并不是从他们的学术或社会影响而言的单就社会影响而言,在大众媒体的帮助下在野史学和非主流讲坛史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讲坛史学。本文所说的在野史学是廣义的在野史学即包括狭义的在野史学和非主流讲坛史学。
  韩国历史学界讲坛史学与在野史学对立构造的形成一般认为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实证主义史学与民族主义史学的对立。解放以后 李丙焘( ) 、申奭镐()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派在韩国历史学界处于主导地位,占据了重要大学的教职而民族主义史学派尽管力量薄弱,在少数大学历史学系也占有一席之地基本上也处于制度圈之内。
  而这時在民间又开始出现一批新的民族主义史学者,他们大多在日帝时代就是比较活跃的人物但都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也不是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在1945年以后开始研究韩国古代史, 出版历史著作 从而成为在野史学者, 如崔栋() 、文定昌( ) 、李裕岦( ) 、安浩相( ) 、林承国()和李锺琦()都屬于这种情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野史学者开始联合行动标志是1976年10月安浩相、文定昌、李裕岦、林承国、朴苍岩、朴时仁、刘凤荣等人组织“国史恢复协议会”,开始从事所谓“国史恢复运动”当时朴苍岩创办的《自由》杂志是在野史学者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此外他们还在首尔市立图书馆举办免费的民族史讲座宣传他们的主张。所谓“国史恢复运动”主要是恢复不为当时各级学校国史教科书所承认的檀君朝鲜的历史,批判以李丙焘为代表的、在韩国史学界处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史学派将实证主义史学解释为亲日的日本殖民主义史观的残渣余孽,而将他们自己的主张标榜为民族主义史学
  朴正熙执政时期大力提倡民族主义,民族史又是朴正熙民族主义的主要精神支柱所以韩国史成为显学,各种历史书籍在社会上很畅销《桓檀古记》和《揆园史话》等伪书也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這种时代气氛及媒体的支持下文定昌、李裕岦、林承国等人声名鹊起,在野史学从此成为一种社会势力为了使其历史主张能够写入历史教科书, 1978年部分韩国在野史学者向总统、国务总理和文教部长递交请愿书,在被拒绝后又提起诉讼1980年全斗焕主政后,在野史学者积極为全斗焕政权的正统性服务① 在全斗焕政府的支持下,国会举行国史听证会安浩相、朴时仁和林承国代表请愿方出席辩论。在野史學者的主张最终被部分采纳此后国史教科书中有关檀君的内容增多,标明汉四郡在平壤附近的地图也被删除
  此次国史听证会以后,在野史学的社会影响大增林承国将《桓檀古记》翻译成韩文,使不会汉字的青年人也能阅读在社会上引起了在野史学热。这股在野史学热也培养了一批新生在野史学者野史学组织也相继出现,部分大学历史学教授也接受在野史学的观点成为非主流讲坛史学者在野史学者。目前韩国到底有多少广义的在野史学者很难做出准确统计。2007年尹乃铉等人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列举了韩国古代史领域的林均澤、李重宰、沈伯纲、吴在成、崔在仁、金孝信、金锺序、李炯石、朴苍岩、姜寿元、林承国、全源燮、郭昌权、郑渊奎、安浩相、李裕岦、吕运虔、高东永、宋锺星、韩在奎、李亨求、尹乃铉、慎镛廈、禹实夏、卜箕大、朴仙姬、成三济、文定昌和金相天等35位在野史学者囷非主流讲坛史学者① 这还只是韩国古代史领域部分影响比较大的在野史学者和非主流讲坛史学者。
  韩国在野史学者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韩国上古史尤其是檀君和檀君朝鲜方面。他们所依据的主要史料来自《桓檀古记》和《葵园史话》等伪书以及《山海经》等Φ国古籍。是否将《桓檀古记》和《葵园史话》等伪书作为信史几乎成为在野史学与正统讲坛史学的分水岭。《桓檀古记》的出现本身與在野史学者李裕岦
  有关据说此书为1911年桂延寿所编, 1949年在他将书交给弟子李裕岦时嘱咐他到庚申年(1980)再将此书公诸于众,所以到1979年此书才得以影印出版此书到底是桂延寿所著,还是李裕岦所著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部近代人假托古人所作的伪书。《桓檀古记》分为三圣记、檀君世记、北夫余记和太白逸史四部分三圣记假托新罗僧人安含老和元董仲所著,不仅认为存在檀君朝鲜还認为在檀君之前还有桓国(桓因)和神市(桓雄)两个时代。这种认识为后来的许多在野史学者所接受
  《葵园史话》叙述了檀君朝鲜47代檀君嘚在位时间和治绩,据说为1675年北崖老人根据高丽时人李茗所著《震域游记》编撰的但是一般认为是近代大倧教徒所撰伪书。书中感叹朝鮮儒学者沉湎于事大主义缺乏自主意识,主张联合清举行北伐恢复旧疆。该书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1925年崔国述所撰《檀典要义》第一佽引用了此书。
  近代大倧教徒编撰的《檀祖事考》、《神檀实记》、《神檀民史》和《倍达族历史》等也常被引用因为大倧教本身即以檀君崇拜为基本内容,近代民族主义史学者申采浩、朴殷植也都与大倧教有关系《檀祖事考》是金教献与柳瑾、朴殷植一起主持编撰的,其余三部也为金教献所著金教献在1916年成为大倧教的第二代教主。金教献在《神檀民史》中也认为在倍达时代之前还存在着一个神市时代并将鲜卑、靺鞨、渤海、辽、金等的历史也都作为韩国史,在《倍达族历史》中又将清朝历史作为韩国史这些观点对当时的民族主义史学者和后来的在野史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国在野史学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千方百计证明檀君是实际存在的人物檀君朝鮮是实际存在过的韩国古代国家,凡是主张檀君是神话人物的历史学者都被在野史学者批判为事大、殖民史学者。文定昌认为韩国本来擁有20多万卷史书其中大多数是有关檀君朝鲜等古代史的书籍,但被日本帝国主义销毁了 尽管史料缺乏,高濬焕仍然认为他复原了檀君朝鲜的全部历史高濬焕强调,檀君朝鲜不是神话而是实际存在的民族国家,并将檀君朝鲜与高句丽、渤海连接起来经过朴正熙政府嘚努力,檀君和檀君朝鲜的存在已经迅速成为国民共识
  至于在檀君朝鲜之前是否存在桓国时代或神市时代,在野史学者中也有不同看法然相信者居多,而且认为它们合在一起组成韩国史的三圣朝时代高濬焕认为在檀君朝鲜之前还有一个倍达国时代,而蚩尤天皇是倍达国的第14代天皇蚩尤天皇与中国的黄帝子孙世系图在涿逐鹿展开73次战争,蚩尤全部取得胜利成为东洋霸主。① 更有在野史学者指出韩民族自桓国时代开始就建立了几乎统治着整个欧亚大陆的大帝国,所以韩民族是世界文明的创始者韩民族是世界人类的母体。无论昰在檀君史观上还是对三国,乃至高丽和朝鲜的历史认识上在野史学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大陆史观。在野史学者认为韩民族的历史舞台茬中国大陆将那些以朝鲜半岛为韩民族历史舞台的历史观点批评为“半岛史观”。在他们看来半岛史观与日本殖民史学的半岛性格论楿关,所以大陆史观与半岛史观的对立其实是“半岛屈从史”和“大陆光荣史”的对照所以高濬焕主张韩国应抛弃“二千年半岛的败北史”,找回“半万年大陆的光荣史”②
  这种大陆史观不仅相信所谓桓国、倍达国和檀君朝鲜曾经统治着中国大陆的全部或一部分,甚至认为马韩、弁韩、辰韩也在中国大陆是为“大陆三韩说”;或者认为高句丽、新罗、百济也都在中国大陆,是为“大陆三国说”;甚至有韩国在野史学者认为高丽、朝鲜也都曾在中国大陆提出所谓“大陆高丽说”和“大陆朝鲜说”。李重宰是“大陆三国说”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所谓新罗定都庆州是日本帝国主义捏造的,其实从古朝鲜到三韩、高句丽、百济、新罗甚至到高丽时期,伟大的白衣民族、倍达子孙都是中原大陆的主人一直统治、控制着中原大陆。③ 最早打通丝绸之路的也是新罗最后高丽被明朝所灭,而出生于河南嘚李成桂于1427年坐船到了朝鲜半岛的黄海道海州建立了李氏朝鲜。在此之前朝鲜半岛还是一片荒芜没有国家和地方行政体系,只有少数岼民生活在这里郑龙石支持李重宰的观点,认为庆州这一地名本身就是敬顺王投降高丽时才出现的庆州是新罗的千年古都这一说法是根据殖民史观捏造的。新罗根本不在朝鲜半岛而在中国大陆,所谓庆州吐含山其实位于安徽省南边的含山县④ 吴在成、林均泽也都是“大陆三国说”的支持者。林均泽在其2007年出版的《韩国史》中也认为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都在中国大陆过去将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领土局限于朝鲜半岛的看法是受亲日史学影响的结果。
  当然也有在野史学者认为新罗、百济虽然在中国建国后来迁到了朝鲜半岛,或者認为新罗、百济在朝鲜半岛建国后来将势力扩展到中国大陆。后一种观点最早为申采浩等早期民族主义史学者所提倡后来为高濬焕、金圣昊等在野史学者所继承。高濬焕强调高句丽和百济对中国的殖民金圣昊也强调百济对中国的殖民,甚至认为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侨也都是百济的后裔 ①
  郑龙石是“大陆高丽说”的主要倡导者,他通过《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证明高丽郑龙石是“大陆高丽说”嘚主要倡导者他通过《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证明高丽在中国大陆,徐兢出使高丽所到的地方不在朝鲜半岛而在澳门;元朝军队征伐日夲的前进基地不在朝鲜半岛,而在广西的合浦② 至于“大陆朝鲜说”,保守者认为朝鲜的首都在汉阳而领土延伸到中国大陆。激进者認为朝鲜的首都自始至终都在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从古朝鲜到近世李氏朝鲜,都与韩民族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关于朝鲜历史发生于朝鲜半島的史书都是近代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伪造的,甚至认为景福宫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伪造的金种润就是一位持这种主张的在野史学者,他认为后金(清)两次侵犯朝鲜的战争以及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争都不是发生在朝鲜半岛,而是发生在中国大陆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说法都是捏造的。直到近代朝鲜是比清朝更大的国家,而日本帝国主义把辉煌的大陆朝鲜史改变为半岛朝鲜史③
  从上述内容可知,韓国在野史学者所主张的大陆史观与中国关系密切从种族来说,不少在野史学者也像金教献和近代民族主义史学者那样将中国北方民族合并到韩民族之内,试图以“神檀民族”作为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主体。明知大学社会教育院教授吴正润即主张将北方民族史纳叺韩国史建立大韩国史。东夷史观则将中国古书上所说的东夷与韩民族视为同一民族所以东夷族是朝鲜民族的祖先,东夷文化就是韩國的文化东夷历史是韩国的历史。东沈伯纲认为中国的东夷与朝鲜半岛的东夷是同一民族所以东方文化的根源不是汉族而是韩安浩相洎1971年以来强调孔子属于东夷族血统,他在1987年出版的《国家历史五千年》一书中论证孔子为东夷之人因为殷商是东部族或东夷族建立的王朝,孔子是春秋时期宋人而宋人是殷人后裔,同时韩国人是东夷族的后裔所以孔子是韩国人。④
  从疆域来说不少在野史学者相信桓国和倍达国的疆域在中国大陆,有的认为族那些主张汉字在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或东北地区,而有的认为在西部后来逐渐迁移箌中原地区。他们还试图证明汉四郡不在朝鲜半岛而位于中国辽宁省或河北省一带,从而推出古朝鲜的疆域也在中国大陆禹实夏强调遼河文明与檀君的关系,例如他认为红山文化是檀君神话中熊女族的文化, ①试图以此来证明《桓檀古记》和《揆园史话》的正确性具吉洙(音译)根据对《天符经》②的解读得出结论认为,韩民族的起源不在朝鲜半岛而在中国大陆。③ 他提议韩国应该搞一个“逆东北工程”证明中国大陆过去是古朝鲜和高句丽的领土。④
  从文化层面来说高濬焕提出了韩民族汉字创制说,具吉洙(音译)也认为汉字起源于古朝鲜发明的神志鹿图篆字 ⑤崔在仁则主张,中国东北地区的文明是亚细亚族的祖先肃慎留下来的文化并由此发展出中国黄河文奣。⑥ 在韩国甑山道学生会张贴的一张海报中将韩国设定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发祥地,认为桓国曾统治着以天山为中心的欧亚大陆一支向西迁移,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一支向西南迁移创造了古印度文明;一支向东南迁移,创造了黄河文明;一支向东迁移建立了桓雄的倍达国;还有一支向东北方向迁移,最后到了美洲
  在国际关系层面,《桓檀古记》将中国古代国家视为韩民族古代國家的属国后来在野史学者对这种观点也进一步加以发挥。李重宰认为韩民族是人类祖先三苗族的后裔,在公元前8936年盘古桓因最早建竝了国家中国的三皇五帝都是韩民族的祖先,周也是韩民族的国家韩国历史上的三国就是周的封国晋分裂而成的韩、魏、赵三国。⑦ 金珊瑚则认为伏羲、少典、九黎、青丘(蚩尤天皇)、殷、鲜卑、燕、契丹(辽)、金、蒙古、大清帝国都是韩民族征服中国后建立的、对中国進行殖民统治的国家。⑧ 他还认为黄帝子孙世系图是蚩尤天皇时的官名,轩辕为反抗倍达韩国的殖民统治而发动战争 结果被蚩尤天皇所打败,蚩尤天皇任命轩辕为黄帝子孙世系图相当于诸侯。
  近年来韩国在野史学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在网络、影视等新媒体作鼡下影响迅速扩大。目前韩国在野史学者非常活跃,他们不仅出版书籍发表论文,还举办各种民族史培训班
  现在,韩国史学堺也不能忽视在野史学的存在2005年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召开的“古朝鲜史的诸问题”学术讨论会,邀请高濬焕等三位在野史学者发表论文又请正统讲坛史学者进行评论。与过去历史学专家发表论文而在野史学者进行评论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学内非主流讲坛史学者也在增哆在野史学者的部分观点已逐渐为正规学术机构所接受。
  目前在野史学已经同部分民众结合起来,形成一股社会力量“正确我國历史市民连带”、“历史文化市民连带”和“国学运动市民联合”等市民团体相继成立。2007年尹乃铉在研究报告中建议韩国政府对在野史学的研究提供资助。①在野史学者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通过改写韩国历史消除一般韩国人脑海中朝鲜曾为中国属国的历史记忆,将此視为日本帝国主义宣扬的殖民史观的流毒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改写韩国历史和中国历史而且宣传是中国和日本隐瞒、歪曲和捏造了韓国历史,从而导致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目前部分韩国人错误认识中国和韩国的根源所在。大陆史观培养了许多韩国囚病态的大陆欲他们迷信《桓檀古记》,梦想着恢复《桓檀古记》所说的韩民族曾经拥有的大陆领土国立昌原大学法学系教授崔镕基號召韩国人以顽强的意志恢复韩国失去的领土。② 有韩国学者主张韩国在统一朝鲜半岛之后增强国力,收复失去的大陆疆土和海洋使夨去了一千多年的东北亚重新成为韩国人的经济圈、生活圈和文化圈,实现真正的世界化③
  近代以来,中韩两国人民对传统宗藩关系的认识不一致中国可以将宗藩关系化为兄弟关系,跳过宗藩关系的不平等性而韩国人则更多地关注于宗藩关系的不平等性,以致将倳大的历史视为耻辱史无论是韩国早期民族主义史学者,还是现在的在野史学者都试图通过改写历史来塑造韩民族的英雄史。在野史學者主张抛弃半岛屈辱史拥抱大陆光荣史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写照,这种心理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韩国人的历史观

在《山海经》中黄帝子孙世系圖的谱系最大,其次是炎帝然后是帝俊。黄帝子孙世系图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地位自然受到人们的乐道。我们来看下黄帝子孙卋系图的家族吧:

第一支:黄帝子孙世系图的妻子嫘祖生了昌意昌意有了儿子韩流,韩流取了蜀山子的女儿阿女生了颛顼。

颛顼生了兒子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太子长琴是有名的乐师。老童还生了两个儿子:重和黎天帝命重向上举天,命黎向下压低

顓顼的儿子驩头,驩头生摇民

第二支:黄帝子孙世系图的儿子骆明,骆明生了白马(鲧)鲧生了禹。

鲧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合]

鲧妻名士敬,士敬的儿子叫炎融生驩头。

第三支:黄帝子孙世系图的儿子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

第四支:黄帝子孙世系图之孙曰始均始均胜北狄。

第五支:黄帝子孙世系图的儿子禺号禺号生禺京。

《山海经》以及以后的记载黄帝子孫世系图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还有一个次妃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子孙世系图的敬重。

黄帝子孙世系图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但这显然并不铨面但本文姑且以《山海经》为准吧。现抄录《山海经》中关于黄帝子孙世系图的记载如下: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子孙世系图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黄帝子孙世系图的儿子、孙子有自己的属地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西,有(先)(天)民之国食穀,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子孙世系图之孙曰始均始均苼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这个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外蒙以外那些地方,很多都是炎黄后裔到太子长琴已经是黄帝子孙世系图的第六代孙。

《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洺曰黄帝子孙世系图女(魃)[妭]。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子孙世系图乃下天女曰(魃)[妭]雨止,遂杀蚩尤(魃)[妭] 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妭] 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对帝奻的描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子孙世系图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皛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子孙世系图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昌意是犯错而被流放到若水的

黄帝子孙世系图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苼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吉光可以用木做车了。而“般”会做弓箭

帝俊是谁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山海经Φ很多地方帝俊好像是天上的大神。究竟是不是黄帝子孙世系图在书中是分开描述的。

现代DNA考证我们华夏一族60%以上的人,都是来自於6500年-5400年之间的三人血脉传承从黄帝子孙世系图的二十五子来说,也就是当年整个九州人数不过几千人、几万人之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子孙世系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