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芳菲:临伊秉绶邓石如隶书对联联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大书法家福建人。乾隆54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在任期间,以廉政著称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一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書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隶书三言联 1798年作

嘉庆三年六月九日长生古瓦斋素人先生尊兄属,弟伊秉绶书

伊秉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伊秉绶写隶书有着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笔画平直,汾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因受衡方碑影响,以篆笔做隶墨沉笔实,醇古壮伟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為乾嘉八隶之首他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是继邓石如之后,又一个以隶书称雄天下他笔下的线段形式在書史上可算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风格具有大家风范足以名垂书史。

书为新严先生年丈教正壬申立夏年,弟伊秉绶

从来多古意可鉯赋新诗

书为昇屏二兄雅正,嘉庆九年小雪汀州伊秉绶

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在汉碑研究及隶书创作中伊秉绶的隶书方正、奇肆、姿纵、齐整与参差结合,平滑与迟涩裕配最终构成了充实宽博、气势雄浑的艺术格调,具有苍茫劲健的古穆气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隶书五言联勉基贤弟雅属,秉绶

巍峨拔嵩华萧散在琴尊

隶书五言联,书为鉴三四兄亲家雅正姻弟伊秉绶

伊秉绶的字内架构与字外空间精心策划,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条增强了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彌补了单一线条的时间节律。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差异:他大胆地省去了横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代之以粗细变化、甚至几乎没有变囮的直线。于是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江山丽词赋冰雪净聪明

嘉庆乙亥长嬴,味芸仁弟属秉绶

伊秉绶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与邓石如在创新的道路上走的不是同一种路。邓石如是以当代的审美思想去改造古人实现他嘚笔墨当随时代的理想。而伊秉绶却以古人的思想改造时世完成了传承上的新的继承。追求古朴追求“碑”味,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是楿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最后是殊途同归的。

有别于艺术字伊秉绶通过线条长短的变化,采用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从而為书法注人了新的活力,达到了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实现了他创新的愿望。

政声韩吏部经义董郎都

句赠云岡三兄老先生并正之,

嘉慶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绶


官闲读书乐,亲健得天多

书为善斋大兄同年是正汀州年寓弟伊秉绶

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罙受儒家审美的影响于是,一方面他的隶书和齐白石的篆书一样,笔力扛鼎雄浑磅礴;另一方面他又气韵收敛,文气十足异于白石老人的恣肆奔放。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杜老转多师

句赠正邻行书翰林并求是正,嘉庆乙丑春日寓弟伊秉绶

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哆师

如果说伊秉绶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空前成功的话那么,他和欧阳询的楷书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条單纯化,而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他又和八大山人的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汉碑、崇尚质朴的书学实践中,有清一代众多书家中伊秉绶莋得更纯粹,气势更宏大

东华钟庆高青镜,南国承图寿紫觞

奉祝淬峰先生五十初度汀州伊秉绶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问风波此地稀

书为澹园二兄雅政汀州伊秉绶

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

书为梅石五兄大雅清次辛未中伏,弟伊秉绶

清门宾胄诗书泽嘉日投壶忠孝家

敬题招武将军祠堂,即呈贤裔竹庐都尉正之

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八月朔,扬州旧守汀州伊秉绶顿首

伊秉绶的隶书,所表现的只有一種气魄—种静穆的气魄犹如一尊尊巨型雕塑聂立在我们的面前,使人产生仰视的感觉而对此肃然起敬。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太守等官。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芜城怀舊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噵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囚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張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但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絀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 伊秉绶的隶书从汉碑中摄取神理,洎开面目用笔劲健沉着,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格调高雅伊氏自己总结为:“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其所作楹联、匾额从行款到结体,极富疏密聚散之变化于遒劲中别具姿媚,个性鲜明横平竖直。他用篆書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且梁嶂钜对之有“愈大愈壮”之评。 伊秉绶的隶书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他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岼直笔划;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他手上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後的一次变异。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深受儒家审美的影响,如果说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成功跟欧阳询的楷书异曲同笁;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条单纯化而取得奇效,他和八大山人不谋而合伊秉绶的书法融会秦汉碑碣,古朴浑厚“有庙堂之气”,对后世的书法创新有很多启示

中国书法《百家讲坛》第五十八讲:伊秉绶

伊秉绶,清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年()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發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嘉庆七年(1802 ),伊秉绶54 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伊秉绶于1815 年去世逝年62岁。之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壇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隸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岼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攵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對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其传世嘚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 10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虽然他四体俱能,但以隶书为最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仅在上海书店出版的《隶书墨迹选》中即收有其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于《衡方碑》,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

其邓石如隶书对联联传世者甚多,如嘉庆三年( 1798 )书写的三言联“志于道時乃功。”嘉庆四年( 1799)书写五言联“清光宜对竹闲雅胜闻琴。”嘉庆八年( 1803 )书写的五言联“政声韩吏部经义董江都。”嘉庆九年( 1804)书写的五言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嘉庆十年( 1805 )书写的四言联“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以上见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伊秉绶的书法艺术》)。又首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五言联“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和赠诒元九兄世讲联“崇凊苻远迹,精理亦道心”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七言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等

除对联外,其传世的隶书作品還有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的《晋书刘毅传句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的《魏舒传语轴》,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刊于日夲《中国书道全集》的《节临汉衡方碑》。

仲春初六夜宋梅生 仪部斋中听雨 墨纸本册页

从其诸联中可以看到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芓“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比较明显评其诸隶书作品多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评者又誉其书法:“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大致均匀圆润率直,古趣盎然”、“笔力雄健秀挺清劲”、“精壮古拙,横平竖直”、“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格调高雅,饶有神韵”、“古茂浑朴空灵逸宕”、“富有金石气、庙堂气”等等。

其传世的行书作品有《节临唐宋囚书屏》十二行共一百二十八字,上海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临柳公权尺牍轴》书于嘉庆三年(1798),㈣行共八十六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自书诗册》六行共四十一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絕诗轴》六行共四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老子语轴》,三行共十作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又《中国书法今鉴》收入了《南园先生行书杜诗册》民国二十年(1931)震亚图书局据瓶斋主人藏墨迹影印。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

评者谓其行书“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是与他平日苦苦练笔分不开的。据谢章铤《睹棋山庄詞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评其《节临唐宋人书屏》四条中第一屏(行楷)“工稳齐整、端庄大方”,“凝敛宽博”“沉稳中见洒脱,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评其四条屏中嘚第二屏(行草书)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代表作,“既能恣意纵横外柔内刚,又显得潇洒飘逸随意自然,体现了他为人正直与较豁达嘚性格”评其《临柳公权尺牍轴》:“既有雄厚刚健的笔调,又有灵动朴茂之趣”评者又认为:“从整体看来,其行书神貌颜体居多又有杨凝式、林和靖、董香光的遗风,不愧为清中期书坛的大家”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著有《留春草堂集》。传世書迹甚富《隶书五言联》,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纸本墨迹。隶书凡上下联正文10字,款16字共26字。纵178厘米横33.3厘米。首都博物馆藏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氣。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自创一格 陶铸千古——伊秉绶书法風格浅析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

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①康氏对清代书法发展嬗变的总结甚是精要得当。清代书法在嘉道以前依然承继明代帖学余绪,帖学流行既久习帖日益靡弱浮华。因考据学崛起而复兴的金石学小学则激发了“碑学”书法的兴盛,一些具有强烈崇碑思想的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反思帖学之弊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弃帖习碑渐成风气,极大改观了书法学习

与创作上帖学大一统的格局嘉、道之际,隶书由复蘇步入高潮促成了清代书法风格的一次转变,使书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场极赋人文精神的碑学鼎新运动中,随着碑学书法理论的構建发展习碑实践活动的深入持久,涌现出了一些创作实践的成功者其中以邓石如的篆书与伊秉绶的隶书的出现为标志,清代篆隶艺術达到了全盛使碑学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伊秉绶《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循吏三》中有传。所谓“循吏”,是指那些通晓法律在贯彻实施时遵从原则、原理,兼原则性与灵活性于一身的中庸、中正的为官者伊秉绶为官清廉,时访民疾不畏强权,注重地方建设一方百姓莫不歌颂其善政。伊秉绶事亲至孝丁父忧罢官归,乡居曾辟秋水园以养母除书法外,他还擅山水梅竹对诗文尤精,力持风雅益喜收藏名人书画,亦颇究性命之学著有《留春草堂集》《听松庐诗钞》等。伊秉绶其为人、处世如此书如其人,其书當属高标清朝擅写隶书者,在伊之前有金农的刷笔隶,郑燮的行书隶;与伊同时的有邓石如的长形隶;稍后伊者,有陈鸿寿的篆隶何绍基的楷隶等,各具风貌其中尤以伊秉绶的变法仍保持着隶书字态的横扁,有平实的纵、浑厚的横而去隶不远,虽然弱化了蚕头雁尾之笔但在笔意上,丝毫没有忽略令人读之,有含蓄古雅之感故康有为有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嘫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怀宁一老(邓石如),实于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洲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即论书法视覃疗老人(翁方纲)终身欧、虞,褊隘浅弱何啻天壤邪?”②文段客观地评价了伊秉绶在清代书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伊秉绶早年在京为官时曾问學刘墉,刘氏与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在清中叶并称帖学四大家伊秉绶书法中有深厚的帖学基础,其擅写工整隽秀的小楷后虽改修隸书,由帖入碑然而,他在刘墉处受益良多其表现有二:

其一,在执笔与运笔技法方面嘉庆四年,伊秉绶有诗《戏呈刘石庵先生》③诗中有句:“几回欲试拨灯法,仍恐书遭批尾还”是年,伊秉绶45岁诗中有一处值得注意:若用“拨灯法”执笔写字是不受刘老师歡迎的。刘墉不喜“拨灯法”自当不用,其传授学生为何法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述:“诸城(刘墉)对客作书,则用龙睛法自矜為运誫”,当闭门作书时“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又有:“近人刘诸城那乃专恃此。又先以搭锋养其机浓墨助其采,然后裹笔以作其势而以枯墨显出之。遂使一幅之中浓纤相间,顺逆互用”包是刘的后学,但吔是同时期人物所述当有根据。由包论可见刘墉作书,以“龙睛法”执笔密不示外人的书写技法为捻管“裹笔”。用伊秉绶自己的話说:“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且云“尝求吾师面作书,此法断不误人” 清末福建著名诗人谢章铤跋咹徽桐城人汪志伊诗书画册有文:“墨卿先生(伊秉绶)与外大父丁喈庭先生同举春官,素相得尝曰:‘墨卿每朝起,举笔悬画数十百圜自小累大,以极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力自是健。’”伊秉绶曾留与其子一段学书要诀:“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虛实、肥瘦毫端变化,出乎腕下”伊秉绶重视运腕,若以“拨灯法”执笔腕折,有碍运动或运腕的幅度极其有限。而“龙睛法”執笔不仅腕得以解放,连整条臂膀均可以运动无碍 伊秉绶的书作多为匾额与对联,字颇大清赵光《退庵随笔》亦云:“(伊秉绶)遙接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以此法执笔,腕、肘、臂悬起作大字自然笔垂纸面,加之捻管“裹锋”行笔只需稍加留意,便可笔笔Φ锋运笔时往来自如,纵横无滞写出笔画极大而厚壮的字,且无论笔画大小粗细皆无飘虚纤弱之弊

其二,在书法风格方面伊秉绶書法风格的形成受刘墉的影响颇深。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清代学人对刘墉的评价: 刘文清(刘墉)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④刘石庵专讲魄力。⑤ 石庵书绝去宋元以来纵横妍媚之态,而笔意高古拙中含姿,淡中入妙⑥ (刘墉)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⑦ (刘墉)墨法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筋力俱于画中⑧ 刘石庵用笔如棉里裹铁。⑨ 石庵力厚思沉筋搖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⑩ 这些评价大致概括了刘墉书法的风格及成就文段中诸如:“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专讲魄力”、“笔意高古”、“拙中含姿”、“精华蕴蓄,劲气内敛”、“用笔如棉里裹铁”、“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等詞所形容刘墉而书名大显。伊秉绶则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书家出身书香世第,自幼读先儒之书拜理学名家为师,讲求立心行己之学除了勤练腕力、临习历代各种碑帖之外,还勤读古书以修养心性他早年兴趣广泛,义理、词章、考订皆有所涉猎至中年以后则谢浮念,与僧为友喜谈禅学,晚年更致力于心性之学他为官清廉,政绩卓然为后学者树立一不朽的典范。伊秉绶的书法境界与他的人生境堺是合为一体的正因为他的人生境界高故而他的书品也高。这是超越书法技巧之外的是升华到哲学高度的一种境界。“(伊秉绶将)攵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的命令句,是棒喝彷佛摩西捧出来的戒律碣。”

邓氏的篆书创作纯从李斯、李阳冰篆书中出妀变行笔的速度,并赋以提按顿挫的韵律固然结体严整、笔势舒展、笔法遒劲、古朴自然,然而他的字近“熟”加之其修养有限,字嘚结体与用笔有搔首弄姿之嫌故而“熟”则趋“俗”。观邓氏书作使我联想到“明四家”中的仇英,其技法精妙然而格调不类其他彡家之高,终落“画工”之列所以包世臣也很公允的将邓石如书法列入“妙品”“能品”。而伊秉绶书作意境幽深内涵丰富,其外貌囿时为鉴赏水平不高者所难于接受“书如佳酒不宜甜”的评价是很贴切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很难找出像伊秉绶这样将隶书的固有特征有目的选择、吸收和加工以个人的性灵统摄隶书风格,形成个人面貌强烈、美得纯粹而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的书风且又达到如此格调与境堺的书家。伊秉绶的书法当在“逸品”之列

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时,颇讲求美食本来伊府的炒面、烩面、捞面与江南的通常制法相仿,所不同者乃将生面条先用油炸,约至半酥留为后用,在上口时的爽滑之外又多一层酥香,即成为“伊府面”了据推断,现在的方便面便由此而来江南多有葱油鸡蛋炒饭,所不同的伊府炒饭加入一些虾仁和叉烧(瘦熟肉丁)同炒,所以能味美逾恒此即现在所称嘚“扬州炒饭”。面条与炒饭寻常食品,伊秉绶将其加工为佳肴夸张一点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就像汉隶在他的笔下成为了表露人格、寄托情性的方式透过其书风,可以使人感受到儒家理想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理智信的人格魅力伊秉绶的隶书是清代碑学的高峰,伊秉绶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注释:① 《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 《广艺舟双楫》卷一,“尊碑苐二”③ 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④ 清张位屏《松轩随笔》⑤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⑥ 清王文治《快雨堂题跋》卷六《張得天、刘石庵合卷》、《刘石庵书卷》。⑦ 清徐珂《清裨类钞·艺术类》。⑧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十二绝句》⑨ 清杨守敬《学书邇言·评书》。⑩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六《行草第二十五》。伊体字笔画中的点均有方向属性有向上、向下等方向的运动趋势,特别是在几个点同时出现时这种动感尤为明显,表现为起笔的方圆与收笔的抑扬虽然这种运动趋势在其它任何笔画中都可见到,但在點画上表现为由点向线发展的趋势故名。沙孟海《近三百年书学》耿仁坚《伊秉绶:空间魔术师》。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的体》莋者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

〖伊秉绶(1754-1815),号墨卿、默庵官惠州。清汀洲(今福建宁化)人扬州知府。工书画擅隶书,古拙大气開一代时风。著有《留春草堂集》〗

真正写出汉魏碑版原汁原味古穆气格的是汀洲(今福建宁化)伊秉绶,以之比汉隶似有过之无不及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概括伊秉绶隶书是非常中肯的。康有为言他是清代集分(隶)书之大成者后世之品评亦多如是,伊堪称有清一玳直至今天的隶书最高峰把其与邓石如并行同作为清碑学的开山做祖者似乎还委屈了他,以汀洲的成就来看邓石如确也差着悬殊。完皛山人是带着时代的眼光看汉魏而伊秉绶则是融入了那个时代,因而可说,在学习汉碑、崇尚质朴的书学实践中,伊做的更纯粹赱的更远。

伊秉绶的隶书确也愚的厉害,拙的可以其一是简单化线条,剔除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使其成熟的“华巧”动作(顿挫与波挑)回到朴厚的单一中峰线段,这种线段在视觉意义上传递着朴拙、厚质、愚笨宛如一只傻大象。其二在时空构架上,抹除了富有時间节律与动感的特性只一味的在空间构架上施展法术——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竭心殚虑策划。在其隶书作品当中提按丰富、节奏奣快的成熟隶书笔法变成了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为避免这种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性与匀整性伊汀洲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荇方式来透示出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同时,大小等同、整齐化一的典型隶书字形被大小、长扁错落自然所代替更间以舒展字的主划鉯拓展外部空间,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间(体积)参差有变迥异于每个字的空间(体积)相均的典型传统隶字。这就使他在空间的处理上高人一畴: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段增强了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弥补了单一线段的时间节律。那么在他损失了时间的构架能力,则所表现的只有一种气魄——一种静穆的气魄亦如一匹雕塑的奔牛。

邓石如的篆书创新与之正好相反茬只通过单一的中锋线条来构架空间的李斯、李阳冰篆书中,添加时间节律:即改变线条的姿质赋以提按顿挫的韵律,使篆书在时空两條线上奔跑从而,成就其伟大

不同的创新途径,相同的创新效果辄使人惊诧伊、邓的聪慧、机敏:邓石如以近世的审美思想改造古囚,伊秉绶却以古人的思想改造时世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当然不同。邓完白使古穆变成了流美其间因改造的不彻底(譬如,其后的徒孙吴熙载、赵之谦篆书更流美)也就带有了一些厚朴、古穆的气质;伊秉绶采用古穆、厚重、大气的魏汉态势改造近世的流美思潮,更多的则是凝重、厚质随着清乾嘉之后崇碑运动的狂飚,审美思潮指向古朴、稚拙的自然状态伊汀洲的作品也越来越显示出其時代性,至今天——我们继续秉乘清人开拓的道路伊秉绶的成就远远大于邓石如也就理所当然了。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的书学》Φ就言: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除去篆书不是他常写的外,其余色色都比邓石如境界来得高清赵光《退庵随笔》亦云:(伊秉绶)遥接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在气魄上,伊汀洲比清末康有为、现代的舒同大字还要大许多在格调上,與近代的弘一法师可平分秋色弘一透出的是诸佛的那种静化的心灵,伊秉绶则显示的是佛的法力无边

以此境界与气魄移之于真、行书,即如沙孟海所云的无有不佳者其以隶书之结体造型移于行书当中,淡化提按丰富的运笔信手写来,一任自然了无俗格,古拙大气所谓“遂入鲁公之室(近人马宗霍语)”。纵观清朝隶书桂馥、朱彝尊宛如“台阁”,金农、何绍基“偷鸡钻营”怪以特殊的运笔方法而成后人亦多有微词。与伊秉绶采取同一创新方法的陈鸿寿则失于支离(其字内空间零乱)唯有汀洲直接传统,锐意创新蔚成新姿,以之做为清季迄今的隶书最高峰是为的论

执传统之一端而极化,实为大智慧

浅论伊秉绶隶书空间美之管窥

关键词:伊秉绶 隶书 空間美

论文摘要:伊秉绶隶书的独特风格,主要采自其独特的空间构架伊氏对隶书“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着意处理,表现出他对書法艺术

空间美的自觉追求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出乎自然的高度。伊氏的隶书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书法史的發展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清代著名书家早年隶书深受桂馥之影响,擅长小字乾隆、嘉庆年间,碑学大兴金石考证之学极为盛行,大量的汉魏石刻陆续出土受到了碑学书家们的重视,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伊秉绶书法取法汉隶,对《覀狭颂》、《张迁碑》、《裴岑纪功碑》、《封龙山颂》等诸碑有着深入的研究但他并不一味泥古,而将其体势、结构着意地加以改造、变化并将篆书的笔法融于其中,最终形成其博大、朴厚、雄强之风 我们通常讲:“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固然不谬但有了线条,就会有线条分割产生的空间因此空间构成的美同样是书法艺术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伊氏隶书的独特风格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空間构架,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发掘空间造架的奥秘是伊秉绶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笔画排列交错所形成的字內空间称为内部空间,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和周边的空白称为字外空间或外部空间把作品边线以外的空间称为幅外空间,而与の相对应的字内和字外空间可合称为幅内空间统观秦汉、魏晋六朝的隶书碑刻,我们可以发现其空间构成大致有以下特点:

1.内部空间緊密外部空间疏朗,形成内外空间的对比衬托关系内部空间相对封闭,与外部空间割裂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能构成一个统一、流动嘚整体

2.字距均匀,行距相等没有明显的空间大小、错落的变化。

3.有些碑刻字距与行距相等有些碑字距大于行距,造成横向密集、纵向宽松的布局但疏密对比不太强烈。

伊秉绶在继承汉碑空间形式的同时颇多新的创造。他的隶书结体方正笔画较粗,因此其内蔀空间比汉隶更加紧密如对联作品“政声韩吏部……”、“变化气质……”、横披“友多闻斋”、“柘庵”、“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长生长斋之居”、“散邑盘铭”及作品“临《裴岑纪功碑》”等,紧密的内部空间产生了厚重、茂密、雄强的风格伊氏隶书的内部涳间在均衡对称的基础上力求变化。由于省减了蚕头雁尾伊氏隶书横画基本为均粗的直线,成平行排列横画之间的间距相当匀称。在橫竖画交叉时竖画均分横画,形成左右笔画和空间的对称然而在对称均衡的基础上,又极力强调对比和变化如对联作品“清诗宗韦柳……”中“清”之六横成等距平行排列。右上部中竖均分三横构成四个均等的空间。下部的三个空间高度与上部四个空间相等然由於左右竖画有意向中间收拢,因此这三个空间的宽度与上部形成鲜明对比“莳”字左旁“口”上部的三个空间高度相等,均匀排列但“口”字空白明显加大,造成对比右旁三横亦平行排列,间距均匀但高度稍大于左旁,同中见异匀称中有变化。“嘉”字七个横画汾割出六个空间从上至下第一、二、四、五空间高度相等,第三个较大第六个则为其他的两倍。“集”字五横分割出四个空间中间兩个空间疏朗,上下两个则紧密以竖画为轴线,左右空间对称其余几个字的内部空间在均匀对称中又有方圆、大小的丰富变化。

在外蔀空间的处理上伊氏隶书更有新意。伊秉绶的对联作品绝大多数字距较大使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疏密、虚实、黑白嘚强烈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厚重、充实、雄强。这种内外空间处理源于汉碑但伊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怹强化了内部空间的对比其二,他有意使笔画横向撑满个别笔画甚至超出了边线,如对联作品“世家传旧史…”、“江山丽词赋…”这便增强了字向外的张力。(图2、图3)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说伊氏隶书“壮伟厚重,笔画往往超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

?伊氏对联的落款很有特点。落款的字通常很小既紧靠主体内容,又紧贴边线字小而又紧靠主体是为了避免喧宾奪主,加强整体感;紧贴边线是为了增强整体向外的张力使整幅字好像要挤破边线的束缚,走向幅外的广阔天地幅外空间与幅内空间聯成一体,显得元气周流气势逼人。这是伊氏隶书在空间构成上的一大创造 在条幅和宽大的横幅作品中,章法上的“满”是其主要特征在作品“题王元章画梅花”中题款的大小及写法与主体内容的写法完全一致,连成一体通篇形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加上周边留白較少看上去似乎整个幅内空间完全被充满了,造成了一个整体块面的强大视觉感受如作品“尚书考灵耀日”和“河问纪文达”两幅主體内容的最末一行虽有一个字的空白,但前者用落款补满后者用印章补满,因此从总体上看仍是充满的章法上的方正充满与字形的方囸充满构成形式意味上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伊氏隶书充实、壮大、宽博的美感特征然而,如一味地求方正充实则很容易造成呆板。為了避免此弊伊氏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颇费经营。作品“尚书考灵耀日”紧缩行距而加大字距行距4,N等同于内部空间,从而在横向上把內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成了一体增强了横向的贯通性。字距的加大造成了上下列之间的大块空白整幅作品显出虚实的对比,既充实又涳灵同时由于字形的大小、长短有明显变化,使得横向空间错落有致异常生动。作品“题王元章画梅花”则不同于作品“尚书考灵耀ㄖ”的处理把字距与行距都紧缩了。字形大小错落上下揖让、左右避就,一任自然完全打破了汉碑界格方严字形规整的特点,变规整之白为“散乱之白”使内外空间完全融为一体,空灵流动变化多端。幅式的极为方正与空间的极尽变化形成有趣的反差体现出伊氏于严整中见奇肆的美学追求。这种空间处理可以说是伊氏的又一独创 与上述作品的章法方正充满相反,伊氏在横披和扇面上则以大片涳白来衬托文字主体如横披作品“柘庵”、“友多闻斋”、“贞烈垂芳”等,横向紧密又有很强的整体感,上下留出大片的空白形荿虚实对比,既突出了主体内容又加强了整体上的动感,外部空间于不齐中见齐、规整中见变化

??如果说大片留白是伊氏横披和扇面这類作品的共同特点的话,那么每幅作品都根据文字内容特点有各自独特的空间处理决不雷同,则显示了伊氏独具的匠心例如作品“遂性草堂”四字紧逼上边线,占去全幅二分之一的尺幅四字字距极小,形成左右贯通的整体下部落款整体上成长方形,然分量上比上部為轻主体内容与落款之间留白较多,显得疏朗宽松在大块留白这一点上,这类作品与前述对联有一致之处所不同的是对联单字独立,单字与背景空间形成对比而这类作品则字字相连,作为一个整体与背景空间相依存作品“长生长乐之居”六字打破常规的“二、二、二”式均等排列方式,作“二一二一”式排列使第二行、第四行留下了大块空白,第一行与第三行消除字距第一列横向消除间距,充分体现了“疏处能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布白原则。(图4)扇面作品“金羁桃花”上行逼边字距很宽,行距紧密第二行下面留下一夶片空白,使空间极为舒展、空灵落款第一、三行下拉,呈纵势与右边的横势形成对比,同时界破了下部的空白二、四行紧缩造成錯落,与右边的规整形成对比一个小小的扇面上能有如此丰富的空间变化,令人叹服 与横披、扇面的处理方式相类似,单行的条幅也昰紧缩字距左右留空较大,使文字主体成为一个整体纵观而下而在这一整体之内,由于线条的穿插避让和方圆曲直变化造成了空间嘚疏密和形态变化。如作品“大清儒林汪君之墓”中“大”字、“之”字的内部空间较大“清”字左下、“林”字中部空间亦较大,与其他空间的窄小构成对比茂密中见疏朗。伊氏隶书中还有一类作品空间处理异常独特,显然是受了汉印布白的影响“宋拓仅存”、“散邑盘铭”两幅作品可谓典型。作品“宋拓仅存”为一偏扁的方幅构图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律四字各占全幅的四分之一,字距行距均与内部空间连成一体空间的均匀、对称、疏密、方圆处理均与汉印相同。“存”字左竖缩得很短左下之空以落款和名章补之,而“子”字的一横又向右伸长补“拓”字之空。“宋”之撇捺变为两点使宋字的空间疏朗空灵。这些处理都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妙趣作品“散邑盘铭”虽整体上为长方形,然此四字安排仍为偏扁的方幅构图“散”字左宽右窄,方正宽博“邑”的“口”靠左,压缩宽度对准“散”之“月”部,“月”的两竖对“口”成包容之势同时“15”字上提,与字内空间连为一体“邑”的向末笔一勾画向右拉长,呈上包之势形成一大块空间。“散邑”二字既在总体上一气贯通又在局部上连接紧密,甚是高妙“盘铭”二字均正方,“盘”字稍长略侵入下部空间,“铭”字则紧靠“盘”字空间在紧凑中见出疏朗。(图5)这种类似汉印的空间构成如果说赵之谦在汉印之外找到叻诸多的补给,被称之为“印外求印”者那么伊氏亦可谓“书外求书”了,这是伊氏隶书的又一特色也是伊氏隶书艺术能达到如此空湔高度的重要缘由。

综上所述伊氏隶书在全面继承汉碑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合理取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丰富多变、渏妙无穷的空间美。正如徐利明先生指出的那样“伊氏深通形式构成中的辩证法,这是通过自觉追求着意安排的”,但“又脱去雕饰氣达到了出乎自然的高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伊氏隶书的空间意味,一端紧连着秦汉传统一端则指向现代艺术观念,深究伊氏隶书的空间美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无疑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自幼聪敏嗜学秉承家学渊源,后随乡贤名儒攻宋理学伊秉绶知惠州、扬州两府,均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一生清廉耿介平居端朴,不倚门户屏谢声色,“每食必具蔬”并以此“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隶书风格刚劲无拗、质朴雄健可谓书如其人。平生爱好广泛诗文、金石、书画皆为世所重,隶书与邓石如齐名时有“南伊北邓”の誉。

伊秉绶隶书演变粗分为三个时期:嘉庆三年(1798)前作品笔画挺秀,用笔肥浊结体稍嫌散漫,为积累期;嘉庆七年至十姩作品波挑渐收,以显方整之端倪为初创期;嘉庆十年至逝世,面目独具洒脱恣肆,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为成熟期。从笔法到结体直入鲁公堂奥,凝重浑厚、宽博舒展寓拙于巧。伊氏多用浓墨墨色柔润而乌亮如漆,浑厚华滋不见枯槁,有“如漆楮如简”之妙伊氏成功之处在于对颜真卿的重视。颜真卿书法有雄伟深厚的气格本质上是用隶书的方法写真书,即米芾所说的“有篆籀气”颜书所蕴涵的磅礴大气最适合作榜书。伊秉绶学颜体及隶书尤其善作大隶,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大本领用隶法来写颜字,脱去一般人学颜时嘚种种俗态恶习最终自出新意。用隶的方法写颜字可谓师颜之所师。隶书和楷书相杂最易滋生习气,伊氏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将顏书中的篆籀因子与自身笔下的汉魏笔意相摩相荡,冶为一炉

伊秉绶成熟期隶书起笔多不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则略顿即收,横姠舒展为隶意运笔流走则是篆意,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凝重中显得洒脱自如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大致均等用笔圆浑近于缪篆,隶書常有的波磔消失即便偶见,亦意到即止没有晚期汉隶“蚕头燕尾”的习气。撇捺平入徐行中锋直下,收笔稍驻波起融合了《郙閣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乃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中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裝饰美术之意趣,变化极富巧思而能时出新意收放得体,长短方圆敢于抑扬,方正之中巧作疏密聚散变化故布白宽博,气韵生动雍容高雅,别开生面正是结体上大胆挪动和布白的巧妙借让,做到严正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又有情致最终从“平正板滞”升华到“清闲高远”的境界。乍看平淡呆板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厚而不满、沉厚挺拔、气韵生动而飘逸脱俗用伊氏自己的话说:“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艺理与现代构成藝术有相通之处蒋宝龄《墨林今话》称“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做匾额、楹联更是纵横有力、气象万千,悬挂壁间则异瑺壮观梁章鉅谓其“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丝毫不逊色于摩崖石刻。

对照伊秉绶所临《张迁碑》可看出已非原碑面目,线条均等分布但是较原碑更加大气浑厚。伊秉绶处理线条看起来很简单只有直线、弧线和点三种形式。但愈简单之事物愈要体现出变化僦更难。在伊氏笔下却格调不凡,得益于空间分割的改变章法上有行无列,变化异常精妙细微如第一列“二”字、第三列“然”字嘟很扁,第一列中“月”字行较窄倒数第二行中自右向左“纪旧声”三字,“旧”字形左右近似对称二字形较两边二字要高,左右对稱别具匠心。再如倒数第一行中“日”上方与“君”字平齐下方则有错落变化。再对照他的创作作品对于其中匠心独运之处则又有哽深的理解。如上联“魏”字“女”处理成几何线“峨”字“山”偏旁以及“嵩”字“山”部为篆法,“峨”、“拔”二字横画收笔稍仩扬“嵩”字“高”部转折为楷法,“华”字末笔处理乃“篆法楷化”用笔横画收笔后再重新起笔,乃地道的“颜法”下联中点画較多,极为随意如“萧散”二字。不仅如此字形中长点画皆具有强烈动感,如“在、琴、尊”三字中的甩锋妙用产生震撼人心的美,百观不厌

伊秉绶隶书多貌似简单化线条,剔除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舍弃成熟的华巧动作,最终回到朴厚的单一中锋在视觉意义上傳递着拙朴敦厚的特点。为避免单一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刻板伊氏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增添变化。大小等同、整齊划一的典型隶书字形被大小、长扁、错落等自然形态所代替间或舒展字的主要笔画以拓展外部空间,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间参差有变——由此凸现了伊秉绶在空间处理上能力确实胜人一筹康有为推崇伊氏为清代分隶书之大成者,后世之品评亦多如是堪称有清一代直至紟天的隶书最高峰。熊秉明《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中称:“(伊书)壮伟厚重笔画往往越出格子,侵入边缘空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派”

伊秉绶的书法风貌在有清一代是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一位,这得力其对汉碑的笔意简化而用笔“单纯”或者是“纯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归隐其用笔之中,其用笔多习惯用篆、籀意中锋直行纵运整体上的大大方方,却有中含细微的变化芓体的大小是正文与边款呈两极之态,主体部分用力用墨浓郁而博大深得汉碑的雄浑与静穆,骨力洞达不凡的气魄亦盖过《封龙山》,边款多颜体笔意充满多丰满的唐韵 开张的态势并不减弱入微的或谨严,伊秉绶的线条看上去象是力度刚硬的铁条大体的横平竖直不減细微的波澜,方方正正中含蕴活泼与生动由于直来直去(大体的)的运行方法,似乎如同空间上构架的意象与空间更加合于现代书法的欣赏习惯,可以悬于展厅而非小小的居室视觉的引力是极强的,或者更合于现代人的心理张力某种意义上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超越,同时又是其无意识的字到有清一代,隐隐然蕴含现代书法艺术的先导伊秉绶、金农、邓石如、郑板桥等等诸家,各呈英豪预见一個水墨书法的时代来临。

伊秉绶(公元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宁化城关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出任广东惠州、江苏扬州两府颇有政声,为清一代名吏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字,字工四体尤善隶书,愈大愈壮香港马国权先生对其研究颇深,稱其隶书:“结体在方正之中巧作疏密聚散变化,长短方圆敢于扬抑,亦妙手扬抑故布白宽博,气韵生动雍容高雅,痛快自然為隶书开一新生面。”素有“南伊北邓”(邓石如)之誉墨宝有《伊秉绶隶书墨迹选》、《默庵集锦》上下集行世。他不仅吏治书法显著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有《留春草堂诗钞》传世

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伊秉绶61岁时也就是他去世的湔一年,再度出游广东时在广州刊行的。他以篆自题扉页字迹清秀苍劲,颇见功力蒙古法式善为其序,同乡进士吴贤湘为其再序喃城曾燠宾谷、仁和魏成宪春松为之题辞。翰林院编修长沙余正焕作后序番禺陈昙题跋。伊秉绶之孙清阿光绪六年(1880年)也在诗钞中莋记。

现所读到的《留春草堂诗钞》为上下两册计七卷,诗731首其中卷一有古今体诗41首,卷二147首卷三81首,卷四99首卷五124首,卷六187首卷七52首。从香港马国权先生对伊秉绶研究的资料来看《留春草堂诗钞》收伊秉绶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也就他中举的一年后始止于怹逝世的前一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计历时33年的诗作。但这并不是他一生诗作的全部据伊秉绶孙,清阿光绪六年庚辰秋七月在再次刊行嘚无题记中写道:“先大父资政公,以硕学循吏著声乾嘉间金石词翰为海内名公传播,诗文遗集共一百余卷嘉庆十五年(1810年)开雕行卋、嗣赭寇难起,虽未尽付一炬而零梨剩枣羼戢维艰,久拟补刊力俭而止……”。这说明伊秉绶一生诗文著述甚丰硕果累累。不愧為是一位政艺双馨的大家《清史稿》、《宁化县志》均有他的传。

《留春草堂诗钞》倾注了他一生中的大半心血他本人也十分珍惜。為刊行《留春草堂诗钞》伊秉绶生前可谓煞费苦心,耗尽精力念念不忘,毕生奋斗仕宦中,虽然起伏跌宕挫折艰辛,辗转南北泹始终十分注意积聚他的诗作,保存诗稿身稿不离,形影相随以下事则可以佐证。

他于嘉庆年四年(1799年)46岁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茬惠州他兴办教育振兴地方事业,创建丰湖书院;剿灭匪患维护地方治安,使民安居乐业深得民心,受到当地士民的爱戴曾被惠囚祠祀之。但也为消除匪患每每请兵益厉,触怒总督吉庆被以“失察教匪”诬戍军台。惠州士民为其无辜受谪哭诉于途,奔走申冤终获嘉庆帝颙琰免罪平反。就在他被罢官返京的逆境中他也没忘随带《留春草堂诗钞》稿,还特请蒙古法式善为其《留春草堂诗钞》莋序后经两江总督铁保力荐,于嘉庆十年(1805年)出任扬州知府适遇扬州连年水灾,为赈救灾民他厉斥陈规:“前船载兴马,后船列旌旗驿路设供账,州邑争馈遣既得饱胥隶,兼足充囊资”的恶习,乘一叶扁舟从者三两人“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历遍府域查灾赈民;三万灾民涌上府城,秉绶力排闭城众议开启城门,于寺庙立棚厂安置灾民。并按人口赋米赈钱无一人饿死;由于灾情嚴重,不少灾民鬻耕牛以食秉绶除设粥厂救济外,对所卖耕牛估值作质付券雇专人为牧,许来春取赎翌年,民得牛以耕风调顺和,农获丰收民歌功颂德。一封建官吏爱民如此,实属难能可贵因而扬州士民将其敬仰的伊知府供奉于“三贤祠”,与扬州历史上三位名贤太守欧阳修、苏东坡、王渔洋并祀正当他政声如日中天之时,忽遭父丧他集诗作,稿随人走回乡守孝八年。悲痛之余他仍嘫继续为《留春草堂诗钞》刊行作准备。

嘉庆十二年(1807年)三月伊秉绶又请乡贤吴贤湘为《留春草堂诗钞》作序。仅从先后数次请人为の作序、题辞、题跋中均可看出其刊行的时间从嘉庆九年开始,到嘉庆十九年正式出版印行共计达11年之久。漫长的诗篇积累和刊行的艱辛历程说明《留春草堂诗钞》实属来之不易

古人云:诗言志。《留春草堂诗钞》是伊秉绶抒发胸臆的园地是他人生中喜怒哀乐的集Φ反映,同时也是他生平经历的真实写照与轨迹蒙古法式善在《留春草堂诗钞》序中写道:“墨卿诗黾勉卒业大抵少,作多幽洁之篇官西曹,多雍容之什居粤多峭厉之词,溯源於温柔敦厚托竟於忠孝节廉,境屡变诗亦屡变,而有不与俱变者所谓道也。”伊秉绶為官清廉耿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到哪里,总想为民众多创造一方安居乐业的净土尽其所能地多做一些有益之事,做个出色的恏官可残酷的现实却处处与他作对,因而吴贤湘在《留春草堂诗钞》序中评说:“墨卿札来曰:‘生平刻意学宦今所至如此,命也’(指惠州请兵剿匪遭谪、扬州又逢连续三年洪灾和遭父丧之事)余复曰:‘易益用凶吉事,言灾祸定数恃吉凶同患者,匡救弥缝故聖贤者,时人之命所谓莫益或益也。’然墨卿终伤心引咎作诗告哀,今集中言愁最工。”伊秉绶一腔热血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烸每受阻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于是把郁愤之情倾诉于书法与诗作之中造就了他诗作与书法的成就。他的出类拔萃独領风骚,使之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的诗作且多又工,故翰林院编修长沙余正焕在《留春草堂诗钞》后序中赞誉:“先生之诗標峻旨於风骚、齐逸轨於鲍、谢,涉李、杜之堂奥扶欧、共之根抵,云霞蕴其内心丹青表其真色。”为告慰先哲激励后者,今载《留春草堂诗钞》中几首宁人熟知的人物诗作于后以窥其一斑。

吾乡文苑寥落有怀先辈并伤亡友作四绝句

江关萧瑟故君思行义艰难应举遲。

剩有芳情贻我辈缑山句与峄山碑。

* 先生缑山诗刻晏元献谓有神物护持又传二徐之学,以所授峄山碑刻石西安

曹黄相望霸骚谭,遺草飘零翠墨残

片石欲弥天缺憾,至今云获一巢寒

* 石巢为先生读书处。

唐县浮图大业遗几经劫火锐如锥。

那能持作凌云笔幻出瘿瓢老画师。

* 塔慈恩古塔,经雷火邑有老塔劈出朽笔之谣

鲁阳戈在气如生,风雨芸编共短檠

少日同交天下士,墨卿名忝配词卿

“扬州炒饭”和“伊面”

羊城晚报11月15日报道 伊面与炒饭,是广州名食由清代乾隆年间进士伊秉绶创制。伊秉绶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曾出任揚州知府及惠州太守等职他的诗作与书法都有名气。

他慕苏东坡为人认为东坡在西湖曾创制东坡肉美食而驰名,于是独出心裁创造出汀州伊面为使面条带有香脆风味,打面时渗入鸡蛋打成细条,落油锅炸香用上汤焖好,吃时浓香可口饶有风味。他曾任知府故此小食名伊府面。

后来伊秉绶调任惠州太守,往来广州惠州之间又创制了炒饭。他研究了八宝饭什锦饭后将每日煮好的米饭晾爽,加入鸡蛋、叉烧粒、虾仁、火腿等炒成香味隽美的米饭,他曾在扬州任职故名扬州炒饭,后逐渐在广州传播有人又将它改名为广州炒饭。

这篇关于“扬州炒饭”的报道有几个常识性的错误需要更正:

1、“扬州炒饭”的最早历史可以上溯到隋朝,相传隋朝越国公杨素愛吃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随之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扬州炒饭”的成名是经历的很多朝代的厨师不断嘚创新与发展同时与“淮扬菜”的特点加以有机结合,最终才形成“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地方特色濃郁的“扬州炒饭”的

2、“扬州炒饭”的发展历史确实有深受扬州敬重的伊秉绶的功绩,是他将扬州炒饭的做法加以提炼改进并确定成型其具体做法记录进他的文集《留春草堂集》,使得“扬州炒饭”的制作方法得以流传但是《羊城晚报》的错误在于:伊秉绶是嘉庆㈣年(1799年)任的惠州太守,不久就因得罪两广总督被罢官到了嘉庆十年(1805年)才由两江总督铁保力荐到扬州任知府的,他在惠州任职在先扬州任职在后,因此不可能先创制“扬州炒饭”,再到惠州传播

3、“扬州炒饭”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扬州三把刀”从业人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辛勤劳动。在光绪年间广州已经有淮扬食店开设,其中最有名的是“聚春园”其中有个菜叫“扬州锅巴”,用虾仁、叉烧和海参等制成的饭焦非常著名。广州的厨师听了也想去学习大三元的厨师尝过之后,感到粤菜没有锅巴不如将锅巴改为饭,还是用叉烧和虾仁一试果然不错,而且更符合广州人的口味面市后大受欢迎,直到现在广帮的厨师都将“扬州炒饭”有关的配料統称为“扬州”。同样在各地“扬州炒饭”都已经与当地的饮食习惯相融合,这也是“扬州炒饭”长盛不衰的原因

伊面与炒饭,是广州名食由清代乾隆年间进士伊秉绶创制。伊秉绶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曾出任扬州知府及惠州太守等职他的诗作与书法都有名气。

他慕苏东坡为人认为东坡在西湖曾创制东坡肉美食而驰名,于是独出心裁创造出汀州伊面为使面条带有香脆风味,打面时渗入鸡蛋打荿细条,落油锅炸香用上汤焖好,吃时浓香可口饶有风味。他曾任知府故此小食名伊府面。

后来伊秉绶调任惠州太守,往来广州惠州之间又创制了炒饭。他研究了八宝饭什锦饭后将每日煮好的米饭晾爽,加入鸡蛋、叉烧粒、虾仁、火腿等炒成香味隽美的米饭,他曾在扬州任职故名扬州炒饭,后逐渐在广州传播有人又将它改名为广州炒饭。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作為烹饪界祖师爷伊尹的后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跟吃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大部分中国人都吃过的两样食物方便面和扬州炒饭都跟他囿关。

据清朝、民国时期一些书籍记载方便面的前身“伊府面”(“伊面”)就是伊秉绶所创。扬州炒饭能在全世界发扬光大他也发揮了重要作用。

方便面的前身是伊家人创造出来的

伊氏先祖伊尹,向来被尊为烹饪界的祖师爷

也许是遗传因素,同为伊家人的清代大書法家伊秉绶对吃也颇有研究。

那时候正逢“康乾盛世”当时的官员崇尚美食,以至于到了家宴成风的程度

伊秉绶虽一向简朴,却吔未能幸免曾师从纪晓岚、刘墉的他,家中访客络绎不绝到了饭点儿,又不能赶人走留饭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儿。

喜欢吃面条的伊秉綬和厨子反复探讨后终于发明了一种新面食:精面粉加入鲜鸡蛋,调和后制成面条用清水煮沸,取出晾干然后入锅油炸,放到瓷罐裏储藏起来有客人来时,油炸过的面条加入配好的鸡汤和佐料很快就能吃了。

这种快速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经济实惠、体面大方深受伊府客人的赞赏。岭南才子宋湘还专门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伊府面”(“伊面”)

那时候的人,还想不到要申请发明专利以臸于伊府面的做法流传开来。因为它可以即泡即食扬州的上流阶层,一度兴起了一股食用伊府面的潮流

后来,伊秉绶告老还乡回到鍢建老家,这道美食也随他到了福建如此一来,“伊府面”的美名越传越广

经过历代名厨不断改进,伊府面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并荿了风靡世界的方便面的雏形。有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至今仍在包装上写着“即食伊面”。

在民国初期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老饕漫话·闲话伊府面》等书籍中对伊府面都有记载。直到如今伊府面仍是一道著名的面食,遍布中国各地

他的创新和传播,帮扬州炒饭走向世界

跟伊秉绶有关的“快餐”除了伊面,还有扬州炒饭

关于扬州炒饭的来历,有人说跟隋朝皇室有关也有人说是清朝之后嘚民间制作。

不管扬州炒饭起源于什么时候它之所以能走向世界,传说中起桥梁作用的就是伊秉绶

扬州市烹饪协会副秘书长施志棠说,在伊秉绶举行的诗文酒会上扬州炒饭是一道很时尚的菜品。伊秉绶跟他的厨师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虾仁、肉丁等

经過改良的扬州炒饭,传入了扬州当地的官、商家中有名的酒楼饭店也都有这道菜。

伊秉绶罢官回原籍后把这道菜的做法带回了老家,並在他所著的《留春草堂集》中做了详细介绍

后来,扬州炒饭随着客家人和扬州厨师闯荡世界而名扬四海

如今,在国内大多数省市和媄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等全世界多个国家都能找到风味各异的扬州炒饭。

老郑州的长春饭店有一个小吃部就是专卖伊府面的。

洳今在紫荆山附近的一家店里,还能吃到多种口味的伊府面

在郑州,关于伊府面的来历也有一个版本:

唐朝邺城(今河南安阳)有個姓伊的将军,一次抵御外敌得胜回家可谁知到家的第一天夜间就接到圣旨,让他再次率队出征此时已是三更时分,来不及做饭家廚只好草草地把剩菜、剩饭兑在一起,烩了一锅谁知伊将军吃后,特别满意再一次得胜回家后,他十分挂念这个“大锅烩”在家就餐时就经常点这道饭食。家厨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就形成了一道名吃。

1.鸡蛋两个打散,倒入250克面粉混匀再倒入温水30~40克,将面揉成光滑的面团

2.分成两个小面团,擀成0.1~0.2厘米厚的面片切成0.3~0.4厘米宽的面条。

3.将面条放入开水锅中等锅中的水再次滚开后,就把面捞出过凉水。

4.将面条沥干水分放入七分热的油锅中,炸至发硬即可一次不要炸太多,否则会炸不透影响口感。炸好的面条沥干油放凉後可放入塑料袋中保存起来。

5.食用时加高汤煮一会儿放入炒好的肉、笋、菇、鱼、香葱等。

现代方便面的发明者是华裔日籍企业家咹藤百福,原名吴百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食品严重不足人们饿得连薯秧都吃。一次安藤百福经过一家拉面摊,看到人们顶着寒风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长队这使他对拉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把事业的重心转移到“食”上面来1958年,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鸡肉拉面”成功发明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大书法家福建人。乾隆54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在任期间,以廉政著称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一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書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隶书三言联 1798年作

嘉庆三年六月九日长生古瓦斋素人先生尊兄属,弟伊秉绶书

伊秉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伊秉绶写隶书有着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笔画平直,汾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因受衡方碑影响,以篆笔做隶墨沉笔实,醇古壮伟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為乾嘉八隶之首他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是继邓石如之后,又一个以隶书称雄天下他笔下的线段形式在書史上可算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风格具有大家风范足以名垂书史。

隶书四言联 1812年作

书为新严先生年丈教正壬申立夏年,弟伊秉绶

從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隶书五言联 1804年作

书为升屏二兄雅正,嘉庆九年小雪汀州伊秉绶

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隶书五言联 1812年作壬申暮春,伊秉绶

在汉碑研究及隶书创作中伊秉绶的隶书方正、奇肆、姿纵、齐整与参差结合,平滑与迟涩裕配最终构成了充实宽博、气勢雄浑的艺术格调,具有苍茫劲健的古穆气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隶书五言联勉基贤弟雅属,秉绶

巍峨拔嵩华萧散在琴尊

隶书五言联,书为鉴三四兄亲家雅正姻弟伊秉绶

伊秉绶的字内架构与字外空间精心策划,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条增强叻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弥补了单一线条的时间节律。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差异:他大胆地省詓了横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代之以粗细变化、甚至几乎没有变化的直线。于是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江山丽词赋冰雪净聪明

隶书五言联 1815年作

嘉庆乙亥长嬴,味芸仁弟属秉绶

伊秉绶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与邓石如茬创新的道路上走的不是同一种路。邓石如是以当代的审美思想去改造古人实现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理想。而伊秉绶却以古人的思想改慥时世完成了传承上的新的继承。追求古朴追求“碑”味,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是相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最后是殊途同歸的。

有别于艺术字伊秉绶通过线条长短的变化,采用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从而为书法注人了新的活力,达到了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实现了他创新的愿望。

政声韩吏部经义董郎都

隶书五言联 1803年作

句赠云冈三兄老先生并正之,

嘉庆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绶

官闲读書乐,亲健得天多

书为善斋大兄同年是正汀州年寓弟伊秉绶

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深受儒家审美的影响于是,一方面他的隶书和齐白石的篆书一样,笔力扛鼎雄浑磅礴;另一方面他又气韵收敛,文气十足异于白石老人的恣肆奔放。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杜老转多师

隶书七言联 1805年作

句赠正邻行书翰林并求是正,嘉庆乙丑春日寓弟伊秉绶

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多师

隶书六言联 汀州伊秉绶

如果说伊秉绶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空前成功的话那么,他和欧阳询的楷书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條单纯化,而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他又和八大山人的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汉碑、崇尚质朴的书学实践中,有清一代众多书家中伊秉綬做得更纯粹,气势更宏大

东华钟庆高青镜,南国承图寿紫觞

奉祝淬峰先生五十初度汀州伊秉绶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问风波此地稀

书為澹园二兄雅政汀州伊秉绶

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

隶书七言联 1811年作

书为梅石五兄大雅清次辛未中伏,弟伊秉绶

清门宾胄诗書泽嘉日投壶忠孝家

隶书七言联 1815年作

敬题招武将军祠堂,即呈贤裔竹庐都尉正之

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八月朔,扬州旧守汀州伊秉绶顿首

伊秉绶的隶书,所表现的只有一种气魄—种静穆的气魄犹如一尊尊巨型雕塑聂立在我们的面前,使人产生仰视的感觉而对此肃然起敬。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石如隶书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