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是应届生吗后间隔年会导致自己大学毕业后不是应届生吗

[转载]中国学生能自由享有“间隔年”吗?
她是向芯,三年前,因轻松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而名倾羊城。两年后,她决定休学回国,享受“间隔年”。这一年,她并不清闲,在南科大实习四个月,担任书院助理,为书院建设撰写“游戏规则”,其后,她将亲手创办的公益组织“青草”申报为社会组织,担任法人代表及人力资源副主席。坦率的向芯说:“回国之后,很多人为我的休学决定感到惊讶,甚至担忧。各种猜测纷至沓来,诸如不适应外国生活,学习跟不上之类的。”但其实,她选择休学回国,完全是为了享受“间隔年”,有充足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路向。(《广州日报》5月21日)
“间隔年(gap year)”这一词,最近很热。其含义很广泛,既有中学毕业之后的“间隔年”,中学毕业之后,延迟一年进入大学学习;也有大学学习期间的“间隔年”,中途休学一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旅游,或做国际志愿者,参加公益创业;还有大学毕业之后的“间隔年”,大学毕业之后不忙着找工作,而是休整一段时间,在漫长的休学生涯和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间,寻求一个“缓冲”。
其实,“间隔年”在国外大学中并不新鲜,尤其是大学期间的“间隔年”,说白了,就是“休学”一段时间。对于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间隔年”确实是暂时抛开书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进一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做好下一步人生规划的好时机。因此,这得到很多学校的支持,也得到学生父母们的理解。
近年来,“间隔年”在国外,有向高中下移的趋势,一些高中学生也感觉自己多年的学习压力太大,对社会的了解太缺乏,因此,想在开始大学生活之前,休整一段时间,游历社会。这是为上大学作出的另一种准备。
受国外“间隔年”的影响,我国一些学校的学生,也“心动”起来。但对于“间隔年”在我国学校的发展前景,笔者并不乐观。与国外大中学校相比,我国学生想拥有“间隔年”,还缺不少条件。
首先,学校没有完全学分制支持。美国大学学生之所以可以方便地向学校申请到“间隔年”,是因为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修完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学习没有严格的学年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学习的时间。有的学生可以用长达10年时间完成学业、获得学位,其间,可能花不少时间去赚钱,解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我国大学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宣称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但其实还是实行学年管理,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身体情况不适合继续求学),学生很难顺利办理休学。
其次,家长也很难支持学生为游历社会而作出的“休学”选择,大多会认为孩子不务正业,且担心这一年在社会上“游荡”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应该快马加鞭努力学习早日毕业才是,还没完成学业就停下来,这终究不是那么回事,说不定还会被认为是学习不好,留了一年级呢。另外,就是家长支持孩子的选择,也会对这一年的“间隔”生活有明确要求,诸如一定安排得“有意义”,可以搞创业等,不能纯粹就是“玩”,太休闲。事实上,对于一直忙碌学习的学生来说,适当的“休闲”说不定有利于他好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向前冲。
至于高中毕业之后的“间隔”,可能就更难了。美国的大学会给学生预留学位,让他们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游历社会,据报道,包括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推出支持本科新生延迟入学的政策,鼓励学生先“休学”一年游历社会,我国的大学会如此吗?学生们参加高考被录取,是要按时去报到注册的,报到注册之后没有特殊原因,是不允许马上休学的。另外,最近我国社会还在讨论基础教育缩短学制的问题,认为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对于学生们太长了,不利于早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居然还要“玩一年”,这不是浪费光阴吗?
对我国学生们有比较大的现实可能性的,恐怕只有大学毕业之后的“间隔年”了。笔者就听到有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毕业之后不准备马上找工作,而想用一年时间行走世界,虽然他不太情愿,可是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最近还有媒体招募有此打算的大学毕业生参加“间隔年”活动,也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
但大学毕业生“间隔年”也存在问题。有人担忧,这样一来,对大学的就业率考核就成问题了,一些大学会以大学生选择“间隔年”为由,把他们作为已就业的学生对待,由此抬高“就业率”,简言之,就是推卸就业责任。这是十分功利的考量,当然也适合用在当前功利化的大学身上。从大学办学质量角度看,当期就业率(即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率),本就不是衡量办学质量的指标,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就业能力,如果要从就业角度关注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应该关注的是中长期就业情况(即毕业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毕业生就业)。
以功利的角度是难以理解“间隔年”的,为此,要让“间隔年”成为我国学生的一种选择,需要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摆脱“功利”的追求,更多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完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4%大学毕业生选择做网红主播
又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何去何从呢?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65万人,比2015年的749万人多出了16万人。
根据QQ浏览器近日发布的&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国企、公务员、教师、医生,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不再是香饽饽,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新趋势。
在这项毕业生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有54%选择了主播/网红,17%选择了声优,其次是化妆师、游戏测评师等。
此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流行多年的&间隔年&风,现在终于吹到了中国。数据显示,毕业生最爱的毕业去向TOP5中,&间隔年&榜上有名,占比达到4.8%。所谓&间隔年&,是指毕业之后不直接工作,这一年的时间,常见的做法是用来旅行、当义工等。
54%大学毕业生选择做网红主播
您可能也感兴趣: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外媒报道中国一些毕业生尴尬:过迷茫“间隔年”-中新网
外媒报道中国一些毕业生尴尬:过迷茫“间隔年”
  8月7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今天刊发文章报道一些中国学生“间隔年”的生活现象。文章说,对被迫过“间隔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间隔年”带来的更多还是未知,他们大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模糊的期待,尽管在他们看来,“间隔年”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选择。
  文章摘编如下:
  对很多中国大学毕业生来说, 7、8月本应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暑假,然而,不少2013届毕业生的暑假却看不到尾巴。我就有不少同学在被亲朋好友问到将来如何打算时,常常会给自己的状态套上颇为时髦的概念:“我打算过‘间隔年’。”
  “间隔年”是舶来的概念,花一年时间周游各地,或者做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看一直想看却没时间看的书,等等,听上去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在西方,有些人会在高中毕业后选择过“间隔年”然后再上大学。国内现在也有让文艺青年推崇备至的“间隔年”。二者名字一样,内容却不同。国内热衷过“间隔年”的不少是对现状感到厌倦的白领上班族,他们大多选择辞职去旅行,然后再开始另一份工作。
  而2013届毕业生嘴上说的“间隔年”却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大部分准备过“间隔年”的学生都没有轻松心态去旅行,也静不下心来天天在家看书,他们过“间隔年”的方式在我看来有点奇怪,大部分人会选择去上班。
  之所以有工作却仍认为自己在过“间隔年”,主要原因是他们现在的工作并不是正式的,收入也极不稳定。这些打算过“间隔年”的毕业生很多会选择留在读大学的城市实习;并且,他们大多都没有转正或者长做的打算。在他们眼中,这种临时工作只是为了填补从离校到找到满意工作、或者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一段空档期。
  过“间隔年”的应届生大多家境殷实,父母对子女要求不高,愿意无条件提供物质支持,并且毕业生本人并不急着追求经济独立。正因如此,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才能负担得起在国内一线城市“间隔年”的昂贵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我就认识一位在大学毕业后经过“间隔年”才工作的朋友,在聊起“间隔年”的话题时,他就特别说起了成本的问题。“被一些媒体过度浪漫化的间隔年很容易让人变得散漫,没有追求。另外毕业生间隔年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专业技能过硬。即便如此,当间隔年后回到职场或者继续学业,也非常容易遇到质疑。中国学生面对同龄人的竞争压力是西方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再加上我们的社会对实习啊、临时工作啊这一类的选择开放程度远远不如西方,这也增加了过“间隔年”的难度。”
  我有一个正打算开始过“间隔年”的同学。她在大四时对几条出路都有所试探,但却都没有坚持到结果。她也在大四一开学就向国外高校递交了研究生申请,在申请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却又突然意识到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她就先把申请放到一边,开始专心准备考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在1月份研究生考试前,她又开始对另外一个专业产生了兴趣,于是研究生考试的准备冲刺阶段便稍有松懈。等3月研究生考试发榜,她没有考上,而此时国外大学的申请结果又差不多都已经出来了,做了两手准备一直没闲下来过的她最终也没能防止那个“万一”。
  3月,应届生在半年的求职准备之后,不少已经达成意向准备签约了。这个时候我身边至少有一半的同学仍旧前路未卜。于是不少人这时候才开始广投简历,所有看上去过得去的机会都没有放过。但直到5月,不管是出国、考研还是就业的学生大都尘埃落定,毕业季的气氛开始被酝酿起来的时候,这些同学仍旧没有决定下来自己的出路。现在,他们大多正在上海一边实习一边为10月开始的秋季招聘和国外高校申请季做准备,而对这些毕业生来说,他们的毕业季恐怕要等到来年的这个时候才算结束。
  我们这辈独生子女大学一毕业,对职业的期待普遍比“长辈”高出许多。薪资和待遇当然是一个方面,许多人更看重的还是个人发展。相比较前路未卜的小微企业,大部分人还是会首选大公司、大单位。工作是否“有意思”和未来几年的职业发展前景是不少人最看重的东西。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毕业生的家庭条件。
  对不少追求在大城市立足,父母并不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多物质支持的学生来说,现实的需求还是会被放在第一位。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不断兼职做销售和家教,日常开支也尽可能地节省,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更现实的职业期待。也因此,他们在这个“最难就业年”大多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尽管他们的工作的收入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不少选择过“间隔年”的学生看来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对被迫过“间隔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间隔年”带来的更多还是未知,他们大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模糊的期待,尽管在他们看来,“间隔年”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选择。(沈晨)
【编辑:吉翔】
>相关新闻: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间隔年”值得体验吗?过来人告诉你真相
间隔年,英文名叫Gap Year,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指高中和大学之间,或大学毕业后的一年间隙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毕业生们可以选择自行学习、社会实践、娱乐休闲,以此调整和充实自己,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思想日趋多元和开放,间隔年被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接受。在这样一种仍显另类的选择中,既有体验不一样生活的快乐,也会伴随着质疑和烦恼。
间隔年成为一种选择
蒋小菲今年正要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她马上就要开始自己的间隔年。在这一年里,她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准备去学习雕刻。她说:“我很喜欢雕刻,家人也支持我,就让我去试试。如果适合,就把雕刻当作自己的工作,如果不适合,那就只当作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武折冲的本科在国外就读,毕业于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他,同样在毕业后选择了间隔年。武折冲说:“间隔年的时候做了两种尝试,一是申请专业实习,二是准备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之所以这样,是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很多毕业生像蒋小菲和武折冲一样,选择间隔年是因为想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也有一些毕业生,他们选择间隔年的目的,是想趁年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孙国轩,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前往河北省承德市的虎什哈中学支教。而在此之前,孙国轩已经拿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录取通知。孙国轩认为,自己还年轻,应该在最有活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到走进社会,可能顾虑就会多很多,怕自己到时候会后悔。
除此之外,还有的毕业生想利用这一年,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享受青春最后的狂欢。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崔静雯将在今年12月毕业,在研究生入学前的一年里,她打算沿着丝绸之路来一次毕业旅行,亲身体会古丝绸之路的深厚文化,同时见证“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成果。
有快乐也有压力
无论是学习、实习、做志愿工作,还是旅行放松,间隔年都意味着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过不少毕业生们都表示,他们要为此付出的“自由的代价”却不少。
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吴比在2016年本科毕业,那时的他非常希望拥有一个间隔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书画和民乐,游览大学期间没来得及去的名胜古迹。但是在大三下学期,他拿到了本校研究生的保送名额,由于保研资格只能当年使用,犹豫再三,吴比还是选择了继续学业。吴比说:“如果放弃来之不易的保研机会,就只能参与更加激烈的研究生考试,代价太大了。”
相比于国内高校研究生当届招生、当届入学的规定,国外高校对于间隔年的包容度就比较高。孙国轩介绍:“很多欧美高校在录取学生以后,会允许半年或者一年的延期入学,这种制度在中国大陆是没有的。”
除了继续升学存在障碍,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对间隔年的不友好。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李帖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对学生档案的保管,只限于毕业后三个月。据记者了解,北京大多数高校的档案保管期限都在半年左右。而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高凯山透露,如果在这三个月内无法找到收留档案的单位,就将转回生源地,影响以后的就业。
目前,国家对于应届生就业是持支持立场的。比如2017年1月北京市出台了一项新政策:用人单位直接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享受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仅如此,就业市场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很多岗位明确表示只招聘应届毕业生,毕业后选择间隔年意味着将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以及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待遇。
高凯山说:“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不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工作,也不继续读书深造,因为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考虑到现在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经济发展降速的情况下,失业人口过多,所以失业与就业的这种供需矛盾,导致国家采用了短期保管档案这样一个相对妥协的政策。”
而生活的压力,也让很多有过间隔年想法的学生打消了念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刘开拓认为,当前大城市户籍政策、房屋价格变化太快,毕业生只能快马加鞭升学工作,没有思考和闲暇的空间,更没有任性的资本。
期待多一些包容
郭书仪从2016年毕业起,就一直在从事跨专业的研究生申请工作,并同时在将来准备从事的编剧行业涉足。说起间隔年,郭书仪觉得,首先要面对的是家庭的压力。她说,很多家长现在并不了解间隔年的概念,他们无法想象既不读书又不工作的生活状态。一些同学在采访时也表示,说到自己将要选择间隔年时,家里会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考上研究生,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一些亲戚甚至以为自己很失败。
郭书仪认为,首先应该让广大家长知道,间隔年越来越普遍,并不是一件多么特立独行的事情,而是一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
而即便获得了家庭的支持,在目前我国也缺乏一批质量好的间隔年项目。一方面,毕业生很难找到可以支持自己一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又难以给自己接下来的就业和升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过,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发展较好的项目,可供有间隔年意向的毕业生选择。比如以支教为主题的“美丽中国”这些年在高校中影响力持续攀升。项目成立9年来,就已经吸引了约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支教。由于发展规划、人才招募、资金来源都相对科学规范,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都较高,选择这种项目作为间隔年主要工作的青年,在离开之后往往会获得较好的发展,选择者也会少一些后顾之忧。
来自南京审计学院的卜夏柯说,自己曾考虑过在高中毕业后参军,间隔两年入学。但在当时学校政策不是很好,权衡再三也就没有实现自己的军旅梦。卜夏柯认为,要让学生大胆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须要政策予以支持。他希望,今后毕业生档案管理能够稍微放宽一些时间,让同学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刘开拓说:“现在海外归国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机会,也就是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我认为内地高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政策。这样不仅对于选择间隔年的学生很友好,而且对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人,也是一种保障。”
作者 _ 胡珉瑞 黄渝婷 平爱一
本期编辑 _ 周冰倩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高中毕业后间隔年会导致自己大学毕业后不是应届生吗 - 中国广告知道网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高中毕业后间隔年会导致自己大学毕业后不是应届生吗”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高中毕业后间隔年会导致自己大学毕业后不是应届生吗”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高中毕业后间隔年会导致自己大学毕业后不是应届生吗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提问者悬赏:6分 发布者:匿名网友
提问时间:<font color="#FF-04-04 04:08:28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但是我对你的感谢不会减少!
第1个回答:
wuluye6666
不会啊。。。。
第2个回答:
|||||||||||||
猜您感兴趣
热门搜索:
本页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后多久算应届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