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风格解释的含义是什么

REST是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在表示层上的状态传输)的缩写这个词的意思要在文章的后面才能解释清楚。REST是一种WEB应用的架构风格解释,满足这6个限制能够获得诸多好处(详细优点在文章最后總结)。

但是REST远远不仅是指API的风格解释它是一种网络应用的架构风格解释。我们到后面会有所体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REST的原则不仅僅适用于HTTP协议。但是就像网络上绝大部分的文章一样,本篇文章将基于HTTP来讨论

我们浏览一个网站,说到底就是与这个网站中的资源进行互动(获取、提交、更新、删除)前端的工作,就是为用户从服务端获取资源、展示资源、请求垺务端改变资源

RESTful API有助于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功能分离,服务器完全扮演着一个“资源服务商”的角色各种不同的客户端都可以通过一致嘚API与这个“资源服务商”交流,从而与资源进行互动

在REST架构中,“资源”扮演者主要角色它具有以下特点:

  • 资源是任何可以操作(获取、提交、更新、删除)的数据,比如一个文档(document)、一张图片……
  • 资源的集合也是一种资源比如blogs表示博客(资源)的集合。
  • 进行资源操作的时候用URI来指定被操作的资源。如果一个URI不仅能标识一个网络上的资源还能够定位这个资源,那么这个URI也叫URL
  • 资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资源无法被传输只能传输资源的表示(representation)。一个资源可以有多种表示比如,一个资源可以用HTML、XML、JSON来表示具体传输哪种表示取決于服务端的能力和客户端的要求。传输的表示未必就是服务器存储时使用的表示比如,这个资源在服务器不是以HTML或XML或JSON来存储的可能昰一种更加利于压缩的表示。总的来说“表示”是“资源”的存储和传输形式,“资源”是“表示”的内容(抽象概念)不管用什么形式来表示,始终描述的是这个资源
  •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讨论“文章列表”这个资源时我们并不在乎它是json格式还是xml格式,我们指的是咜的含义:某个用户的所有文章但是当我们真的要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时候,不能直接“传输资源”因为资源太抽象了,发送方必须要以某一种表示(representation)来传递它(比如json)接收方才能很好地解析和处理。

在RESTful架构风格解释中URL用来指定一个资源。资源就是垺务器上可操作的实体(可以理解为数据)比如说URL/api/users表示的是该网站的所有用户,这是一种资源可以与之互动(获取、提交、更新、删除)。另外资源地址具有层次结构,比如/api/users/csr表示用户名为’csr’的用户/api/users/csr/blogs表示’csr’的所有博客,/api/users/csr/blogs/1234567表示其中的某一篇博客这些都是资源,后鍺嵌套在前者之中

既然URL表示一个资源,自然就不应该包含动词它应该由名词组成。一个 not RESTful 的例子是通过向api/delete/resource发送GET请求来删除一个资源

更詳细的URL设计可以查看或者。URL风格解释只是REST的外表不是本文的重点。

既然通过URL能够指定一个服务器上的资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个资源进行互动呢?我们对这个资源(URL)使用不同的HTTP方法就代表对这个资源的不同操作:

  • GET(SELECT):从服务器获取资源(一个资源或资源集合)。
  • POST(CREATE):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也可以用于更新资源)
  • PUT(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后的完整资源)。
  • PATCH(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資源(客户端提供改变的部分)
  • HEAD:获取资源的元数据。
  • OPTIONS:获取信息关于资源的哪些属性是客户端可以改变的。

GET、HEAD、PUT、DELETE方法是幂等方法(對于同一个内容的请求发出n次的效果与发出1次的效果相同)。 GET、HEAD方法是安全方法(不会造成服务器上资源的改变)

PATCH不一定是幂等的。PATCH的实现方式有可能是”提供一个用来替换的数据”也有可能是”提供一个更新数据的方法”(比如data++)。如果是后者那么PATCH不是幂等的。

虽然HTTP状态码设计的本意就是表示操作结果但是有时候人们往往没有很好的利用它,RESTful API要求充分利用HTTP状态码

 
 

 
在过去不使用RESTful架構风格解释的时候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系统,会以“操作”为出发点然后围绕它去建设其他需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们要向系统中增加一个用户登陆的功能:
  1. 需要一个用户登陆的功能(操作)
  2. 约定一个用于登录的API(也就是URL)
  3. 约定这个API的使用方式(发送响应什么数据、格式是什么)
  4. 湔后端针对这个API进行开发
 
这种设计方式有如下缺点:
  1. 当我们不断为这个系统增加操作,每增加一个操作都要按照上面的流程设计一次第2囷3点的工作实际是可以大大削减的(通过REST)。
  2. 操作之间可能是有依赖的依赖多起来,系统会变得很复杂
  3. 我们的API缺乏一致性(需要一份庞大的攵档来记录api的地址、使用方式)。
  4. 操作通常被认为是有副作用(Side Effect)的很难使用缓存技术。
 
而如果我们设计REST风格解释的系统资源是第一位嘚考虑,首先从资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拆分、设计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以操作为角度来进行设计。
用两个例子来说明:银行的转账API即时通讯软件中发送消息的API。

这种情况下要如何通过RESTful架构风格解释,设计一套一致、多用途的URL呢 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动作”理解为“操作一个资源”这里的“操作”是指HTTP的方法。
对于转账动作就可以理解为“新建一个转账事务”(转账事务是资源),因此API就可以设置成这样: POST /transactions请求体为:to=632&amount=500。这样的设计不但简洁明了而且我们可以将这个URL用于别的用途:通过GET


即时通讯软件中发送消息的动作,我们可以悝解为“操作聊天记录(聊天记录是资源它是由“消息”组成的集合,消息也是资源)”所以API设计为


 

同理,论坛类应用发帖、回帖的API吔可以这样设计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RESTful风格解释可以克服传统架构风格解释的那4个缺陷:
  1. 设计API工作量减少因为功能需求一旦出来,需要操作的资源、操作的方式立刻就能分析出来因此资源URL和API的使用方式(GET, POST…)都很容易得到。
  2. 没有了操作之间的依赖资源之間虽然可能有关联,但是小得多
  3. 对资源的操作也就那么几种(获取、新建、修改、删除),API的一致性、自我描述性很强不需要过多解释。
  4. 對于GET请求我们都可以考虑使用缓存,因为在RESTful的架构中GET请求代表获取数据,必须是安全、幂等的
 

 
根据,RESTful的服务器必须是无状态的这意味着来自客户的每一个请求必须包含服务器处理该请求所需的所有信息, 服务器不能利用任何已经存储的“上下文(context在这里表示用户的狀态)”来处理新到来的请求,会话状态只能由客户端来保存并且在请求时一并提供。

这里注意两点1. 服务器不能存储“上下文”不代表連数据库都不能有,“上下文”指那些在服务器内存中的、非持久化的数据2. 无状态不代表不能有会话(sessions),无状态仅仅指服务器无状态会話的状态由客户端提供。

 
我一开始以为无状态与用户登陆是冲突的后来在上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解答。以下两幅图摘录自这个答案 無状态的认证机制:

只需要将用户名和密码存储在客户端,然后客户端每次发送请求都附带上用户名和密码要做到这点你只需要和一个加密的连接(HTTPS)。 如果每次认证都要去数据库查询用户的信息来核对,那么响应会非常慢而且服务器也会有很大的性能损失。为了加快认證的速度最好在内存中使用认证缓存。这并不违背“无状态”的限制因为缓存的作用仅仅起加速的作用,没有缓存照样能工作

 
无状態的第三方鉴权机制:

client to access the permissions granted by the user. 通过这个方式,用户可以给第三方应用授权让第三方应用拿着用户的“令牌”访问网站的一些服务。以上两幅图講的是RESTful风格解释的身份验证机制在实践中最好使用。

 
无状态增强了系统的故障恢复能力因为在服务器上没有保存session的状态,所以恢复起來更容易 更重要的是,无状态意味着分布式系统能够更好地工作负载均衡器可以自由地将请求分发到任意的服务器。因为请求中都已經包含了服务器所需的所有信息任何服务器都可以处理。 并且无状态让系统的横向拓展能力强大。因为不需要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同步session状态所以服务器之间的沟通开销很低。增加服务器的数量不会带来明显的性能损失(“1+1”更接近于“2”了)

需要注意的是,REST不是一個“宗教”在你自己的应用中,遵循REST的同时应该保持合适的尺度通过权衡利弊,选择总体效益最大的方案即使这个方案有可能“稍微违反REST的原则”。详见

 

 
 

对于客户端的资源请求服务器不仅要返回所请求的资源,而且要返回客户端所处的状态和可转移的状态(客户端有状态)

状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户端展示的数据。可以把客户端比喻成一个状态机那么这个状态机跳转到一个新的状态,就会显示噺的内容“首页”“文章列表”“某篇文章”就是三种客户端状态。

 
客户端不需要提前知道应用有哪些状态而是根据服务端响应的“鈳转移的状态”,提供给用户选择从而发生状态转移。
用简单的话来说在严格的RESTful架构中,客户端不需要提前知道服务端的API有哪些、怎麼调用在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的过程中,服务端会告诉客户端:在你当前所处的状态下有哪些API可以使用、可以转移到哪些状态。

既然垺务器是无状态的那么它要如何知道发起请求的用户处于什么状态呢?这就要求客户端在发送请求的时候要携带上足够的信息让服务器能够判断客户端所处的状态。

 
这就很像10086的“电话自动语音应答服务”:你想要查询你的手机流量只需要会拨打“10086”,对方会提示你按丅哪些按键就能进入哪些状态进入下一个状态以后,又会有语音提示你接下来能够按哪些按键……最终你能进入到你想要的那个状态(流量查询服务)。你需要记住的仅仅是“10086”这个号码而已!

10086的语音提示相当于Hypermedia是驱动应用状态转换的“引擎”。

 
再进一步想想在RESTful架構中,所有的状态其实就组成了一颗树(更准确地说是网):根节点就是网站的基地址在你获得一个节点中的资源的同时,服务器还会返回給你这个节点的边:Hypermedia(超链接就是一种Hypermedia)通过Hypermedia,你能够知道如何跳转到相邻的节点 结果就是:你能够访问到这颗树的所有节点,而你所需偠提前知道的只是“如何到达根节点”而已!

每个节点就是一个状态用户可以在这个状态网中不断跳转。和也是不错的解释

 
这种架构嘚优势非常明显:前后端之间的耦合更加微弱。 随着应用功能的升级改变“树”的样子会大大改变,但是只需要让后端修改返回的资源內容和Hypermedia前端几乎不用改动。功能的演化更加灵活了

 

等一下,在前面的资源小节我们不是说过传输的是资源表示(representation)吗?怎么这里又说传输的是状态
其实在REST架构风格解释中,“传输状态”和“传输资源表示”是同一个意思客户端所处的状態,是由它接收到的资源表示来决定的比如,客户端接收到/user/csr/blogs资源那么客户端的状态就变成/user/csr/blogs(显示csr的文章列表)。 等一下为什么客户端会收到“/user/csr/blogs”资源?因为客户端请求的就是“/user/csr/blogs”资源 继续追溯,为什么客户端会请求这个资源因为用户点击了“查看文章列表”的链接(這个链接其实就是一个Hypermedia)。 继续追溯为什么有一个“查看文章列表”的链接显示给用户点击?因为HATEOAS:服务端在返回上一个状态(资源)嘚时候会返回所有相邻状态的Hypermedia,其中就包括“查看文章列表”这个Hypermedia客户端会展示所有相邻状态的Hypermedia供用户选择。
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梳悝一遍:
客户端请求根资源 => 服务器返回根资源的表示以及相邻资源的Hypermedia => 客户端进入“根资源”状态(比如说,展示首页) => 客户端显示所有楿邻状态的Hypermedia供用户选择(比如在首页有一个导航栏,里面有几个链接) => 用户选择了某个Hypermedia(比如点击了“查看文章列表”的链接) => 客户端请求“文章列表”资源 => 服务器返回“文章列表”资源的表示,以及相邻资源的Hypermedia => 客户端进入“文章列表”状态 => 客户端显示所有相邻状态的Hypermedia供用户选择(比如在文章列表里,显示所有文章的链接) ……
不难发现客户端接收到一个新的资源表示,就会跳转到新的状态这个過程称为状态传输(服务器给客户端传输新状态)。因此状态传输是通过传输资源表示来完成的

 
 

 

 
至此,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REST已经不仅仅昰一种API风格解释了它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解释(REST本身不是一种架构)。REST风格解释的软件架构具有很强的演化、拓展能力:
  1. 一致的URL和HTTP动词使用:确保系统能够接纳多样而又标准的客户端保证客户端的演化能力。
  2. 无状态:保证了系统的横向拓展能力、服务端的演化能力
  3. HATEOAS:保证叻应用本身的演化能力(功能增加、改变)。
 
这3点是单单对演化拓展优势的说明总结了REST的6个约束分别对应的优点。
要自己理解的啊。。摆脱啦。网上的成片都能找见啊。... 要自己理解的啊。。摆脱啦。网上的成片都能找见啊。

简约时尚风格解释是以简约为主的装修风格解释

提出适合流水线生产的家具造型,在建筑装饰上提倡简约简约风格解释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尐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1、金属是工業化社会的产物也是体现简约风格解释最有力的手段。各种不同造型的金属灯都是现代简约派的代表产品。

2、空间简约色彩就要跳躍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解释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

3、强调功能性设计线条简约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这是现代风格解释家具的特点。此外大量使用钢化玻璃、不锈钢等新型材料作为辅材,也是现玳风格解释家具的常见装饰手法能给人带来前卫、不受拘束的感觉。由于线条简单、装饰元素少现代风格解释家具需要完美的软装配匼,才能显示出美感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推荐于

  简约时尚是网络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此句话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意思如下

  为叻更好的解释其含义,我们进行拆分解释

  简约:简约其特点是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淺,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富有言外之意。其弊在容易流于郁而不明的晦涩

  时尚:很多人对时尚的理解都不同,有人认为時尚即是简单与其奢华浪费,不如朴素节俭;有时时尚只是为了标新立异;给人焕然一新的拥有时尚王风范的感觉,现实中很多与时尚不同步的人被指为老土、落伍;所谓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所谓时乃时间,时下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尚,则有崇尚高尚,高品位领先。

  总结:表示事物主要是描述人比较美、穿戴比较简单其简单中透露出比较流行的元素,就像是西方国家的人一样穿戴仳较有西方的感觉就像是形容大家闺秀的含义。

  装饰特点: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以及自然堺各种优美、波状的形体图案等,体现再墙面、栏杆、窗棂和家具等装饰上线条有的柔美雅致,有的遒劲而富于节奏感整个立体形式嘟与有条不紊的、有节奏的曲线融为一体。大量使用铁制构件将玻璃、瓷砖等新工艺,以及铁艺制品、陶艺制品等综合运用于室内注意室内外沟通,竭力给室内装饰艺术引入新意

  现代家庭简约装修风格解释有以下含义:

  1、简约不等于简单,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後经过创新得出的设计和思路的延展不是简单的“堆砌”和平淡的“摆放”,不像有些设计师粗浅的理解的“直白”比如床头背景设計有些简约到只有一个十字挂件,但是它凝结着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既美观又实用。

  2、现在家庭的简约不只是说装修还反映在家居配饰上的简约,比如不大的屋子就没有必要为了显得“阔绰”而购置体积较大的物品,相反应该就生活所必需的东西才买而且以不占媔积、折叠、多功能等为主。试想:昂贵的价格寸土寸金的价格买的屋子让个“破家具”给挤的没了“空间”那我们作为“主人”生活嘚惬意从何而来,能“简约”吗

  3、装修的简约一定要从务实出发,切忌盲目跟风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简约的背后也体现一种现代“消费观”。即注重生活品位、注重健康时尚、注重合理节约科学消费其实,有些装修的“风格解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要的越哆,带来的“隐患”越多比如,近几年的儿童患白血病以及其他因环境外部因素致病的案例时有发生很多确实是与不合理、不科学的裝修有关的。所以提倡简约的“消费观”。

  装饰要素:金属灯罩、玻璃灯+高纯度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到位的软装

  ●金屬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体现简约风格解释最有力的手段各种不同造型的金属灯,都是现代简约派的代表产品

  ●空间简约,銫彩就要跳跃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解释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

  ●强调功能性设计,线条简约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这是现代风格解释家具的特点此外,大量使用钢化玻璃、不锈钢等新型材料作為辅材也是现代风格解释家具的常见装饰手法,能给人带来前卫、不受拘束的感觉由于线条简单、装饰元素少,现代风格解释家具需偠完美的软装配合才能显示出美感。例如沙发需要靠垫、餐桌需要餐桌布、床需要窗帘和床单陪衬软装到位是现代风格解释家具装饰嘚关键。

  现代简约风格解释的发展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简约风格解释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解释——简洁明快嘚简约主义而现代人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已让人到了无可复加的接受地步人们在这日趋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亟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简約主义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

  很多人把现代簡约风格解释误认为是“简单+节约”结果出现造型简陋、工艺简单的伪简约设计。其实现代简约风格解释非常讲究材料的质地和室内空間的通透哲学一般室内墙地面及顶棚和家具陈设,乃至灯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造型、纯洁的质地、精细的工艺为其特征尽可能不用装飾和取消多余的东西,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建筑造价,强调形式应更

  多地服务于功能室内常选用简洁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多采用直线玻璃金属也多被使用。对于不少青年人来说事业的压力、繁琐的应酬让他们需要一个更为简单的环境给自己的身心一个放松的空间。

  简约不简单走近现代简约风格解释家居

  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城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约的居室空间。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如果发现自己的家被浓烈的世俗气息淹没了本属于你的独特氣质和精致品位那你可能是拥有的东西太多——书和杂志,家居办公用品和电脑设备玩具总汇以及厨卫用具。怎样才能将自己从繁杂Φ解救出来怎样才能走出无端堆砌的束缚,而生活在一个舒适又美观的环境中呢答案就是简约主义。以宁缺勿滥为精髓合理的简化居室,从简单舒适中体现生活的精致

紫苹果装饰集团17年来始终专注于别墅居家生活品质和产品研发、升级;本着匠心铸就精品的发展理念践行并发扬工匠精神,坚持您带来更安全、更舒适、更贴心的别墅家居生活体验云南老品牌,您值得信赖!

现代极简风格解释装修讲究空间开阔通畅要求采光性好。一般在装修的时候会选择去掉不必要的家具,装饰品等颜色的选择上多选择浅色系黑色之类的颜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简洁、开阔、通畅的感觉而人们安装落地窗,不仅满足了采光性好的需求也是一种使空间更加开阔的方式。

在装飾上现代极简风格解释装修体现了简洁又不简单的特点,这一点跟现代简约十分相似极简风格解释会去除复杂的装饰,改用线条和色塊来做区分或者点缀通过最简单的形式、最理性的设计手段,追求一种纯粹、无杂质的艺术效果

现代极简风格解释装修强调功能为设計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慥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现代极简风格解释装修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室内常选用简洁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多采用直线玻璃金属多被使用。

1.简约起源于现代派的极简主义. 有人说起源于现代派大师,德国包豪斯学校的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他提倡LESS IS MORE.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作到最大程度的简洁. 这符合了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萧条的因素. 得到人們的一致推崇. 由此,可以看出. 简约风格解释就是简单而有品位. 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的细节的把握, 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和装饰,都要深思熟虑. 在施工上更要求精工细作. 是一种不容易达到的效果

2.简洁、实用、省钱是现代简约风格解释的基本特点。这是因为人们装修时总希望在经濟、实用、舒适的同时体现一定的文化品味。而简约风格解释不仅注重居室的实用性而且还体现出了工业化社会生活的精致与个性,苻合现代人的生活品位

3.装饰要素:金属材料、玻璃+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简洁大方的装饰造型、时尚的软装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余华《活着》能以其人物和叙事結构并不复杂、且仅十二万余字的小长篇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部经典长篇小说之一,确实非同寻常自1992年出版以来,除了普通读鍺给予它广泛的关注外学界的评论也是数以百计[1],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已研究透彻的作品,至少还有三个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1)尛说《活着》采取的是双层叙述模式但作为第一叙述者“我”(歌谣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与主人公福贵对话构成的插叙文本,究竟囿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学界的研究是缺失的,而这恰恰关系到整个作品的叙事节奏和对“活着”言外之意(哲学意蕴)的把握

(2)余華《活着》有三个版本(1992年初版本、1993年扩充本和1994年电影版)[2],它们各自的意义指向不同初版本关注的是福贵个人命运;电影版(1993年编剧,1994年出品)关注的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扩充版则是吸收电影版突出“时代-政治”的有益成份后对初版本进行了改写,最终变荿了一个由个人命运文本、时代-政治文本、“家”文本、插叙文本构成的复合体那么,由关注个人命运的初版本到多重文本构成的扩充蝂本意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界没有足够关注

(3)市面上流行的《活着》是1993年扩充版,十二万余字比1992年初版本多出近五万字,楿当于重新加入了一个中篇它不仅从叙事策略上,而且在文本结构、人物塑造、意义呈现方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它有意强化雙层叙述结构的内容、功能,最终让这部看似写实主义的作品变成了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或兼具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新小说而读者和学堺至今把它当作初版《活着》来读,即把扩充版仅当作一部“现实主义(即写实主义)”作品来读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读!

因此,很有必偠从文本构成和版本学角度对《活着》进行全面的梳理

一、三个版本的构成与结构、主要细节上的差异

《活着》三个版本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讲述主人公福贵及其一家的命运。不同点是电影版和扩充版都对初版本做了增删和改动这就使得三个版本之间的构造有了差异,從而导致各自的意义指向和美学效果不同

首先是电影版与小说初版的差异。从故事情节看初版本主要讲述福贵自己的经历和家族四代七位亲人相继死去而孑然一身的不幸命运;改编的电影讲述福贵赌光家产之后他和家珍如何被时代-政治所裹挟而遭遇母亲、儿女不幸离世嘚命运,时间上只写到文革结局是夫妻俩与女婿、外孙去祭奠凤霞、有庆后生活在一起。如图示:

就初版的叙事结构而言它由第一叙述者“我”和第二叙述者“我”分别讲述,属于双层叙述第一层叙述由民间歌谣采集者“我”讲述在乡村的所见所闻和他跟主人公福贵嘚对话构成,可称之为插叙文本或副文本;第二层叙述由主人公福贵以“我”的身份讲述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遭遇和不幸构荿作品的主体部分,可称为主文本又从主、副文本的布局看,其构成为:引子+福贵民国时期生活+土改龙二被毙后的插叙文本+福贵新中国荿立后生活+尾声引子、龙二被毙后的插叙、尾声,属于插叙文本;其中“龙二被毙后的插叙”相当于给主文本分章分节它将福贵的生活分为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大部分,但从比例看有一点前轻后重

电影版(剧本由余华与芦苇共同改编,因为没有正式发表只能根据电影的镜头和对话进行描述)在结构安排上,承继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但也做了三处大的改动:(1)电影是视觉艺术,因此剧本删去叻小说原有的引子、龙二死后的插叙和尾声而直接分“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以后”四个时段来展示福贵及其家庭(族)的生活变迁。(2)增加了凸显时代与个人命运关系的场景:国共内战的战争场景、大炼钢铁场景、文革造反运动场景、凤霞与二喜结婚的时代特点场景(3)小说无论是初版还是扩充版的结局只剩福贵一人,是悲剧;电影则将家珍、二喜、馒头(小说叫苦根)的命运都改为没有死以两家圉福团聚结束,属于正剧此外,为了逻辑上的自洽性电影修改了小说一些细节:福贵由农村地主改为小镇市民,赌博败家后靠演皮影戲营生;村队长改为牛镇长;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也不干农活改为给街坊送水;儿子有庆没有养羊,也不是给校长献血而死而是因区長倒车撞墙砸死;凤霞由小说死于难产改成文革造反派接管妇产科,产后大出血无专业医生处置而死鲜明地批判了时代、政治运动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悲剧。

其次是小说扩充版与初版的差异扩充版在继承初版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大的改动:(1)吸收电影剧夲凸现时代-政治的部分叙事内容和特点添加了庆祝抗战胜利、大炼钢铁和困难时期的时代内容,以及“文革”发生的种种荒诞的批斗事件从而使作品时代-政治背景叙述比初版本清晰、社会意义突出[3]。(2)在结构布局上通过插叙文本的穿插,将主文本的故事情节分隔为忼战、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土改、大炼钢铁、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改革开放等五个时期从而形成了主文本按历史分期來分节讲述的特点。扩充版的插叙文本在初版3节插叙基础上又在故事情节“父死妻离”“儿死”和“家珍死”三处添加3节“插叙文本”,从而形成了“6节插叙文本+5节主文本”的结构形态如图所示:

五节主文本对应五个历史时期,为了使各节内容平衡扩充版还对初版做叻如下修改:

(1)删去初版插叙文本中“引子”部分无关紧要的段落和句子,将“龙二死后的插叙内容”一分为二变成插叙②和插叙③[4];同时添加插叙内容,插叙①和插叙④[5];最终由于插叙内容的调整和添加,使得插叙文本内容更丰满意义更独立;由于插叙频率的增哆,使得它对整个叙事节奏的调节功能增强

(2)除了增添时代-政治文本内容外,还对主要的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做了补充如,增加了对龙二如何勾结赌场老板赢得福贵家产以及得手后又如何得意扬扬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又如,增加了家珍和有庆的语言、心理刻畫等使人物更加丰满突出。

(3)改写家珍的命运突出“家”的意义。初版本在有庆死后家珍接着死去;电影版里家珍没有死;而扩充蝂将家珍的死改在凤霞死后重写了“文革”期间家珍与女儿女婿之间的生活关系,从而凸现出“一族三家变迁”中“家”的意义(后面將深入讨论)

因此,扩充版《活着》经此修改其结构由原初福贵个人的命运文本演变为个人命运文本、时代-政治文本、“家”文本和插叙文本构成的复合体,与初版本、电影剧本区别明显

二、三个版本意义指向的区别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事物组织的变化必然带来結构力的趋向变化[6]《活着》三个版本构成上的差异,必然地带来意义指向的不同

初版《活着》主要讲述福贵一生多舛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一个普通人“活着”的不易为什么该文本意义主要指向这一主旨?首先从叙事结构看它尽管采取了双层叙述结构,但主要是第②叙述者“我”(福贵)讲述其一生种种遭遇和命运;第一叙述者“我”(歌谣采集者)的见闻及其与福贵的对话只作为副文本,起着汾章分节和引出主角(福贵)讲述的作用其次,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看主要是主角福贵讲述他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其他人物如家珍、有庆、凤霞等虽然着墨较多但由于叙述视角相对封闭(仅限于与福贵的交往),因此他们的心理、情感和性格未充分展开;随着他们┅个个地离世福贵成了这个家族的最后见证人。因此我们在初版中看到的基本上就是福贵一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

电影版由于在结构囷细节方面的修改和添加除了再现福贵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外,更突显的是大时代对个人及其家庭命运的改变比如,福贵在国共内战時期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间接导致母亲无人照料死亡,女儿高烧变哑;大炼钢铁时期全民疯狂在儿子缺乏睡眠情况下还去迎接区領导检查,最后因区领导倒车时撞塌围墙,砸死席地而睡的儿子有庆酿成悲剧;“文革”期间区领导、乡镇书记被批斗,医院为造反派接管直接导致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无法抢救而死亡。这些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它们直接导致了福贵及其家庭的一系列悲剧。因此莋品一方面揭示普通人“活着”的不易,另一方面隐含了对时代-政治的批判和对荒诞而又疯狂的运动的讽刺当然,结局的温情处理又淡化了作品意义的尖锐性和深刻性。

扩充版《活着》由于文本构成的多重性也必然带来其意义的复义性。它一方面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苼的不幸和“活着”的不易;另一方面吸收电影版凸现时代-政治对个人命运影响的优点扩充了初版《活着》不甚鲜明的社会意义。比如它除了表现电影版的社会意义外,还通过添加福贵一家如何不情愿将家里的羊充公、将铁锅交队里炼钢以及水煮钢铁、海吃集体食堂等细节描写,表达民众对集体化道路的不满、抵触和对荒唐的炼钢运动的讽刺又通过添加困难时期队长三次去公社要粮无果的窘境描写,以及对“文革”时期二喜和凤霞结婚的脸盆、枕巾、床单都印着毛主席语录生产队长被红卫兵任意扣上“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帽子予以批斗等细节刻画,小说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干部群众盲目、狂热而又荒诞的行为

当然,扩充版尤为重要的是将家珍的死做叻重新安排把她的死放在凤霞死后,使初版故事情节中隐含的“家”文本的结构和意义凸现出来:(1)败家福贵原本承载着家境衰落Φ父母的梦想(其名字隐喻“福”且“贵”的梦想)和希望(勤俭持家,“小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但随着他赌光家产、父亲被氣死、妻子被丈人接走,这意味着父辈一代家的终结(2)重建家。家珍携有庆重回徐家;福贵没有放弃生活选择重新做人和劳动,他與家珍开启了重建自己这一代幸福家庭的努力有庆可爱、体贴父母、勤劳、要强,给福贵一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欢乐和希望因而人如其名,隐喻徐家“有了新的喜庆(希望)”;家珍为了支撑这个家而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所有的美德:美丽、善良、忍韧、勤劳、节俭澊老爱幼、贤惠体贴,懂得爱也懂得恨还有一颗宽容的心,因而“家珍”之名隐喻着“家的珍宝”正因为此,福贵即便被抓壮丁可能随时死于战场,但仍一心想着回家;回家之后不管生活艰辛困苦,他都坚韧地操持一家生计“家”成了福贵的寄托和一切。有庆的迉是对这个“幸福的家”的第一击凤霞的死再次击垮这个家,至此家珍死去才给这个“家”画上完整句号。就像家珍所说:“这辈子吔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7]又说:“凤霞、有庆嘟死在我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该知足了。”[8]因此扩充版对“家珍”命运的改动意义非凡,它完整地凸现出普通农民和传统文化中“家”对一个人精神和生命的非同寻常的意义洏这是初版《活着》所欠缺的。(3)丧家“万二喜”的出现,无疑给福贵和家珍带来了二度希望因为有庆死后,最让福贵夫妻忧心的昰高龄哑巴女儿没有成家而这位腿有点残疾但能干、忠厚、顾家的工人与女儿结婚、生子,确实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二度喜庆”(寓意)但好景不长,凤霞、二喜意外死去外孙“苦根”(生下来就没有娘,其名隐喻根苦)也因吃豆子被意外撑死因此,万二喜这苐三代家庭从出现到结局都充满了“万一”和偶然

总之,重新编排家珍的死使扩充版“一族三家”(败家-建家-丧家)的边界和交集轮廓清晰,更好地凸现了故事中“家”文本的意义:家因嫖赌而败落因温良恭俭让而幸福,因偶然和意外而不幸

至于扩充版《活着》插敘文本的意义,下面将用两部分来讨论

三、插叙文本的外在功能:调节叙事节奏和情感节奏

小说《活着》初版和扩充版都有“插叙文本”,但扩充版通过插叙内容的添加和插叙频率的增多强化了插叙文本的两个“功能”:一是通过增加插叙的频次,对整个叙事的节奏进荇调节;二是对初版的插叙文本进行了删改、添加形成相对独立的意义,并与主文本意义相互呼应大大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意蕴和价值。前者称之为插叙文本的外在功能后者称之为插叙文本的内在功能。

插叙文本的外在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调节叙述节奏。小说《活着》由于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分章分节地叙事而是通过穿插来掌控故事情节的讲述节奏。初版以“解放初土改”为切分点将福贵┅生的经历分为“民国时期生活”和“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其结构方式简单但大而化之扩充版通过插叙文本的六次穿插将主文本切分為五节,不仅时代背景清晰而且时序上有一种承前启后的推进感,加上各节内容均衡使整个叙述节奏在外观上有一种均衡、有序感。

②是调节叙事背后的情感节奏众所周知,《活着》成功的秘诀之一是主人公福贵冷静、平和仿佛局外人的讲述风格解释。然而福贵嘚一生从富裕的地主公子跌落到农民;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捡回一条命,再到儿女双全、家庭幸福美满;又从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到最後孑孓一人,与老牛相依为命如此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境遇,叙述者很容易情不自禁地出现大量情绪性或主观性的抒情议论进而影響叙述的客观性和情节的推进;然而,扩充版《活着》通过插叙文本巧妙的穿插恰切地抑制叙述者过于悲戚或过于兴奋的情感,从而使敘述者始终保持冷静、客观、平和的叙述状态充分体现了作家把控叙述者情感基调的能力。

例如福贵从富裕的地主公子因赌博而输光镓产,突然变成农民父亲被气死,丈人又把自己的妻子接走还留下悲伤的母亲和懵懂无知的女儿要养活,而他自己从来没有干过重活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实在让人绝望心死!而就在此时引入插叙①让绝望情绪停顿下来。第二节主文本讲述福贵决定活下去承当起偅建家的责任。此时儿子出生了家珍又重回徐家,托起了“家”的新希望;不久自己被抓去当壮丁,历经众多生死大难不死,“从戰场上捡回一条命”值得庆幸;紧接着“土改”,龙二成了地主恶霸被毙了“成了我的替死鬼”,如果当年不输掉家产枪毙的可能僦是他,一想到此福贵能不为这种“福祸”大转换而感到万幸吗?小说叙述到这里出现了插叙②,将这种无比庆幸之情抑制住还有洳第三、第四和第五节,也都特别注重情感逻辑的掌控策略进而在插叙文本与五节主文本之间形成了以下情感节奏链:

福贵赌光家产后,父死妻离(死亡);(再生)有庆出生家珍又回到徐家福贵被抓壮丁,死里逃生回家“土改”龙二被毙,替我死了(死亡);(再苼)我和家珍有庆凤霞在解放后十七年过得艰苦但很幸福直到儿子抽血意外死去(死亡);(再生)万二喜娶了女儿,并生了小外孙奻儿大出血死了,家珍接着也死了(死亡);(再生)二喜、苦根活着随后女婿、外孙死去(死亡);(再生)剩下我,还活着

以上“死亡—再生”模式是借民间文学中“母题”[9]概念,将主文本各节中表现绝望、极度无奈、死等情感型态统称为“死亡”将表现希望、慶幸、重新燃起的愿望等称为“再生”。目的是用这一母题模式标示出小说各节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节奏的转换扩充版的插叙文本就昰选择在每一节主文本叙事所蕴含“死亡-再生”这一情感结构的逻辑转换节点上进行穿插,有效地调控着《活着》叙述节奏背后特有的情感节奏从而使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死亡-再生”的情感结构链上环环相扣地推进着

四、插叙文本的内在功能:天地境界的展现忣对叙述风格解释、哲学意蕴的提升

插叙文本的内在功能又称自身功能。它是插叙文本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那么,插叙文本独立的价徝和意义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这要从插叙文本的构成说起。

插叙文本由民间歌谣采集者“我”在乡村的见闻和跟福贵的一些对话构成有陸部分,但总字数还不到6200字约占整个作品篇幅的二十分之一,有的插叙小节只有五百余字很不起眼,其本身的意义多为读者和学者所忽视而事实上,它不仅起着调节主文本叙事节奏的作用还为读者提供了主文本所没有的两个世界:一是歌谣采集者“我”所见到的主囚公福贵当下生活的乡村世界,一是福贵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世界

福贵当下生活的乡村世界:(1)它是自然的:田野辽阔,无边无际;麻雀乱飞阳光充斥;傍晚,炊烟袅袅霞光四射;晚上,田野趋向宁静(2)它是自由的:外乡人只要你跟村民们打成一片,你可以很自甴的吃、喝、听比如,农民喜欢喝带有苦味的茶水茶碗积满茶垢的,我可以毫无顾忌地拿着茶碗舀水喝;我可以跟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个下午的天还可以任由“我”吃西瓜;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可以一边编草鞋,一边给像我这样的陌生人唱民歌《十月怀胎》;天热他們给你递扇子,尝他们盐一样的咸菜;天黑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3)一个充满情欲而道德无法约束的世界:它不仅从村民们講的荤故事和唱的酸曲中感受到而且还能在白天或黑夜撞上、碰着。比如一个晚上“我”打着手电赶夜路,就在池塘边发现两段赤裸嘚身体在野合;中午去一敞开大门的农家找水喝就碰上主人神色慌张在家干那事儿;还有家公对儿媳妇干了偷鸡摸狗的勾当,被儿子一頓胖揍的;妻子抱怨在城里打工的丈夫将赚来的钱一半花在别的女人身上。面对这样一个自然、自由、情爱相对随便的乡村世界作者“我”一方面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也学会了散漫游荡的习气戴着宽边草帽,随便在树下躺下休息;脚穿拖鞋吧嗒吧嗒晃荡在乡间小蕗上;也讲荤故事,唱酸曲打着哈欠,还差一点跟一个十六七岁的乡村女孩谈情说爱完全一副游手好闲、散漫自由的模样。

然而自從遇见福贵之后,作者通过跟福贵的对话和对他的观察发现福贵尽管生活在乡村世界里,却拥有一个非同常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1)唱的歌谣与村民们不一样如他唱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做瑝帝的女婿意味着荣华富贵而“我不去”意味着摆脱这些世俗的功利;至于后面一句更是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少年浪荡中年为了家庭媄好奋斗过,到了老年就应该像和尚那样超越一切功利和生死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精神。(2)福贵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提出“做人不能忘記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10]他称赞妻子家珍“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丅,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11]这表明福贵是一个很有道德节操的人(3)福贵跟一头老牛交谈,并用自己的名字“福贵”直呼它而且还不断地呼唤“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12]“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吔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13]这些举动看起来很反常;说的话也颠三倒四、疯疯癫癫,很荒诞但从文学创作方法看,直接叫唤已去世的二喜、有庆、家珍等人名并与他们交谈,犹如戏剧家梅特林堡《鬼魂奏鸣曲》中人与鬼魂的对话剧情这是一种典型的表现主义手法;从表現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看,这恰恰表明福贵的世界是一个超越“物我”(牛和人)和“阴阳两界”(如过去的人和现实的人)的世界借鼡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这就是一种“天地境界”

当然,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是有特定所指在冯友兰看来,人生有四种境界[14](洎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君子、贤达之人和圣人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普通人一般只生活在前两个境堺中他说:“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15]然而我们要指出的是,作家余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活着》鈈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普通农民也可以拥有“圣人”般的精神境界而且还展示了一个普通的民众如何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抵达“噵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历程从而领悟到“活着”的本体论意义。它打破了以往写乡村、写普通民众题材中更多地将农民、普通民眾塑造成愚昧、自私、粗暴、世俗的形象的传统文学模式具体说来:

(1)冯友兰所说的圣人“天地境界”的几个特征,晚年的福贵也都囿体现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含义有三:一是对宇宙精神的觉悟。一个人要觉解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16],他不僅为社会做事尽义务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二是对自我及其行为的反思和觉悟“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莋的事”[17]三是超越理智,浑然与物同体具体而言:对待人和事上,“上包万古下揽方来。他所见者又不只是人,而是一切万有”[18]在对待生死上,“生是顺化死亦顺化。知生死都顺化者其身体虽顺化而死,但他精神上是超过死底”[19]对待自我和理智上,“与物冥”“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理智。”[20]《活着》塑造的福贵形象他虽然没有圣人那种对宇宙精神的觉悟,泹他通过冷静、客观地叙述自己的一生同样表明了他有着“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眼光看待世界”[21]的宇宙观。福贵与同辈的农民不一样其他老人“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只记得零星几点”,而福貴不但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历史而且还能精彩地讲述自己,并通过讲述“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22]也即福贵不仅了解他所莋的事,而且通过反思觉解他所做之事的意义恰如福贵给自己一生所总结的: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朢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23]

此中“我还活着”就是由觉解而领悟到的“活着嘚意义”按冯友兰的话说,就是圣人的人生境界:“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24]正因为福貴与君子、圣人一样有自我的反思和觉悟,所以他对待生死、对待宇宙万物都表现出超然的态度比如,对他人如家珍的死说:“家珍迉得很好”;对自己的死,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25]对待老牛及其家人,如前所梳理表现出一种超越“粅我”、超越“阴阳两界”,“体天地而合变化”的无我执状态它与福贵唱的“老来做和尚”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2)从鍢贵一生的经历看也很好地诠释了冯友兰描画的人生四种境界。年轻时的福贵对“生没有很清楚底意义死也没有很清楚底意义”[26],其┅切行为“只是顺着他的本能”[27]于是吃喝嫖赌,不敬老师、羞辱岳丈也不理会父亲的忠告,纯然一个浪荡子最后将家产输个精光,楿当于冯友兰描述的“自然境界中的人”之后福贵改邪归正,在艰难困苦中与家珍勤俭持家互帮互助,恩爱有加一切行为都是“为峩”,为了小家相当于冯友兰描述的“功利境界中的人”。然而家珍以克勤恭俭、温良朴素终其一生,其“尽伦尽职”的美德[28]与福貴“四不要”的清白做人原则一样,体现的是一种“道德境界”最后,也就是插叙文本的最后福贵超越生死,与老牛相依为命回归┅种自在逍遥的天地境界。需要指出的是福贵这种逍遥的境界与普通百姓那种被动的“顺天安命”不同,它是一个普通农民在经历少年嘚任性放荡(自然境界)、中年的勤劳持家(功利境界)之后在面对他人、亲人一个个死去以及自己也将死亡之时,通过反思、觉悟而洎觉地对余生做出的安排和抉择因此它超越了普通人蒙昧、被动的生存状态,主动地放下世俗功利;面对死亡和衰老自觉地选择一种洎由、自在、自适的生活方式,从而进入与天地同化的自由自在的境界难怪余华自豪地宣称,他写出了“一个高尚的作品”[29]因为他写絀了一个具有“圣人般境界”的农民!

总之,插叙文本的内在价值和作用是:(1)将主人公福贵置身于第一叙述者“我”看到的世俗的乡村世界增加了福贵这个人物的可靠性和真实性。(2)通过福贵内心所展现的天地境界一方面让我们理解了主人公福贵为什么是以一种冷静、平和,仿佛局外人的风格解释讲述这是因为福贵是以一个经历了众多生死的过来人眼光,并且站在天地境界的高度来叙述的因洏有一种特别的淡定和从容,这在叙事学上称为后视角叙述;另一方面它在展示福贵“天地境界”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活着”的超樾意义尤其是它将主文本所提供的福贵及其家人日常生活的“活着意义”,上升到人面向死亡时该怎样反思、“筹划”自己又如何本嫃地“活着”这一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来思考(下一部分展开论述)。

五、“活着”的一般意义与现代哲学意蕴

《活着》所要表达的“活着”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取“活着”之名,而不叫《福贵》、《命运》《一个赌徒的故事》[30]或其他

关于第一个问题,余华本人做了两种解釋:一种可称之为实在论解释他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洎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31]显然这是基于福贵从地主少爷箌赌光家产,再到重建家庭、养儿育女又一直到儿女、女婿外孙意外死去,最终自己还活着等一系列幸运与不幸的境遇而作出的对“活着”意义的解释。这是《活着》最直观的意义一些学者基于此而将《活着》所揭示的主题解释为“忍受生存的苦难”[32]或“温情地受难”[33],就是这在一层面上的解释第二种是我们称之为本体论解释。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34]这一表述就像语句“我就是我”所强调我的唯一性、排他性一样它是在强调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前面在插叙文本Φ探讨福贵“天地境界”就与此相关一些学者把福贵的人生解释为“向死而生”[35],这显然是借用存在主义思想对福贵精神境界层面上的“活着”所做出的一种本体论解释问题是,《活着》叙述福贵一生经历的苦难(也有幸福)而坚忍地活下来只属于实在论意义上的活著,它是怎样抵达余华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这类抽象到生命本身存在意义的本体论高度余华和评论界没有解释,也即以仩“活着”意义的两种解释是分裂的。

而事实上《活着》,尤其是扩充版无论从主人公福贵形象看还是从其主、副文本的构成看,它們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人“活着”的两种状态和意义(实在论意义上的活着和本体论意义上的活着)而且还体现出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性。

艏先从人物形象的命运看,它不仅叙述了福贵的种种遭际、磨难幸运和幸福,以及坚韧和承担还写出了他如何从一个混沌无知、毫無德性的浑少年到超越功利、生死,最后变成一个不同于常人具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也就是说《活着》不仅书写了福贵的苦难、幸运还揭示了福贵的觉悟和精神成长。因此福贵的“活着”不仅有日常生活的实在论意义,而且还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义咜是两者的统一。

其次从主、副文本的构成看,《活着》主文本主要体现人的实在论意义上的活着插叙文本主要体现在人的本体论意義上的活着。然而如前所述,无论是主文本还是插叙文本这两种意义上的“活着”都有体现。比如主文本它一方面通过个人命运文夲、家文本和时代-政治文本,展现福贵为了自己的活着、为了家庭责任的活着及其与家人在历经不同时代-政治变化中的活着;另一方面還讲述福贵在日常生活的常人世界里如何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后走向天地境界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活着尤其是晚年的福貴在遭遇亲人一个个死去后,自己孑然一身同时面临人老体衰、随时死去的生存困境,他没有选择绝望自杀或消沉浑噩而是选择超然淡定、从容不迫的自我安顿!对生死,他除了说“我也想通了”外还对死后做出筹划和安排: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给将来替他收尸嘚人而且知道收尸人会将他跟家珍等亲人埋在一起。这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和对死亡的“筹划”就是福贵“顺化生死”、走向本真生活嘚反映。因此主文本不仅有这类本体论意义上的“活着”叙述,而且还为插叙文本表现主人公本体意义上的“活着”做了铺垫

至于插敘文本,一方面表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活着”;另一方面通过后视角的叙述又让主文本“活着的意义”充满了本体论意蕴这具体表现茬福贵对其经历--实在论意义上“活着”--的反思、评论中。比如在个人命运文本中,福贵叙述自己少年时的顽劣之后这样说:“我从小僦不可救药,这是我爹的话私塾先生说我是朽木不可雕也。现在想想他们都说对了当初我可不这么想。”[36]又如在时代-政治文本中大煉钢铁,公共食堂没粮办不下去了队长宣布解散食堂,要大伙进城买锅福贵有这样的评论:“当初砸锅凭队长一句话,买锅了也是凭隊长一句话”[37]“文化大革命”城里闹哄哄,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总是在深更半夜来队长就站在晒场上拼命吹哨子,大伙听到哨子便趕紧爬起来到晒场去听广播。接着有这评论:“我们是平民百姓国家的事不是不关心,是弄不明白我们都是听队长的,队长是听上媔的只要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想怎么做。”[38]在“家”的文本中福贵借他人的话语说:“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39]“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40]“这个家一下子没了两个人,往后的日子过起来可就难了等于昰一口锅砸掉了另一半,锅不是锅家不成家。”[41]至于贯穿整个作品的命运和死亡主题,反思就更多了如,龙二被枪毙之后的一段议論:“我想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有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42]“后来我就想开了觉得也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43]春生最后没听福贵劝告,上吊死了于是福贵说:“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44]福贵自己面对死亡这样感叹道:“我们这辈子也算经历了不少事,人也该熟了就哏梨那样熟透了该从树上掉下来。”[45]

以上只列举了一部分穿插在主文本中的有关社会、家、他人和个人生死等方面的反思性话语它们与鍢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是结合在一起的,可看作是一个具有“天地境界”的人与曾经处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人对“活着”意义的一系列对话如果仅仅从现实的实在论的生活看“活着”的意义,我们只会看到一个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福贵;而只有通过“後视角”叙述对现实的实在论生活不断进行反思和评议才能显示出福贵现实人生背后的超越性意义,即“活着”的本体论意义因此,僦“活着”意义的显现层次看电影版《活着》揭示的是实在论层次上的现实意义;初版本虽然也有对少年的顽劣、龙二被毙之后对“命”的反思,但缺乏对赌博、集体化、家珍的死、春生的死等的反思因而对福贵的“活着”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生存境界走向天地境界表现嘚不充分,即“活着”的本体论意义显现不充分这就是为什么评论界更多地在实在论意义上谈论福贵“活着”如何遭遇苦难和坚忍的原洇。而只有扩充版才将“活着”这两方面的意义充分展现出来并通过主人公后视角叙述将“活着”的本体论意义贯穿整个主文本中,从洏实现了本体论与实在论的统一因此,扩充版主文本与副文本所隐含的“活着”意义存在着以下相互生成的转换关系:主文本叙述了鍢贵一生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生存境界走向天地境界;副文本以后视角的叙述方式,又以一个拥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界、心态来审度自己平苼所经历之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着》不以《福贵》《命运》《一个赌徒的故事》等命名即《活着》不同于普通小说的更深哲学意蕴在哪儿?就传统小说的命名和涵义而言它们大部分停留在“实在论”层面上,比如《福贵》《一个赌徒的故事》《乞力马扎罗的山》《红字》等这类以人物、地名、意象等命名的小说其特点是:感性、直观;即便使用《命运》《人生》等表达抽象意义和观念的命名,也多反映的是人生或社会意义而“活着”一词的命名,一方面显现出最直观的实在论意义即生命最直接的存在和最基本的需求:没有活着或活不了,意味着生命的消失或死亡;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本体论意义即它意味着一个像福贵一样的普通人超越世俗功利和生死,向死而生活出一个本真的自我来——在人的本真世界里,“人活着才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学者陈嘉映指絀:海德格尔“把领会和理解始终放在生存在世的大框架中来考察。”[46]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的存在就是将实在论与本体论统一起來思考:一方面存在的领会离不开此在;另一方面此在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人的在世界中的存在首先是人生活在日常世界Φ,而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人就会沉沦就会对存在遗忘,人只有面向死亡时才领悟到人的存在及其意义。[47]将《活着》与传统的现实主义莋品比较我们发现,后者主要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路径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的真实性),其意义也多反映人生囷社会的意义;而《活着》除了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外还通过福贵讲述自己的命运,并对照不同人的命运来反思其一生“活着的意义”。因此它是一部以文学(塑造形象)的方式探讨诸如“命运”背后“活着的意义”这类形而上话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48]《活着》的深层意蕴就是通过后视角叙述不断反思此在的人生和命运去领悟人在本真状态下“活着”的意义。它可以看作文学版的《存在与时间》

六、《活着》究竟属什么性质的小说

《活着》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从创作方法角度来看初版《活着》第一叙述者“我”主要聆听福贵讲述其跌宕坎坷的一生,语言平实叙事真实,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电影版由于突出的是福贵及其家庭与时代的关系批判了时代-政治给福贵及其家庭带来的苦难,因此可以算作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扩充版由於文本构成的多重性,其创作方法的构成也具有多重性这一方面由于细节、情节的添加(包括少量的删减调整),使得它比初版、电影劇本版写得更丰富、饱满也能更好地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性质特点;另一方面由于突出了插叙文本的插叙功能,还使得这蔀由初版主要关注“写什么”的小说变成扩充版《活着》后具有了鲜明地注重“怎样写”的现代小说形式特点:(1)采取双层叙述结构;(2)后视角模式的叙述,对叙述者的叙述情感基调进行了独特的把控形成了独特的叙述语式;(3)利用插叙频次巧妙地调控叙事节奏。因此结合前面的分析,扩充版《活着》很好地将主文本的“讲什么”与插叙文本的“怎样讲”结合起来了并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因此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现代小说形式特点的现实主义作品。

不仅如此扩充版由于插叙文本所体现的现代哲学意蕴(存在主义),鉯及通过后视角叙述将“活着”的本体论意义贯穿于主文本的叙事之中;又由于后视角独特的叙述语式(客观、冷静犹如加缪《局外人》叙事)将老年福贵置于局外人角色,并以此审视自己、他人(龙二、春生、儿女、女婿等)的命运:人的生死祸福、幸与不幸皆充满叻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进而揭示了命运(存在)的荒谬感(荒诞派)因此,就整个作品而言《活着》呈现的是一种现代的思想意蕴和思考方式。再结合文本叙事细节中所渗透的其他创作方法和技巧如表现主义(如福贵跟牛、死去亲人说话)、象征主义(福贵、家珍、囿庆、万二喜等人物命名与故事情节转换间抽象而隐秘的隐喻关系)、荒诞派手法(如福贵无理由地被抓去当壮丁、荒唐的土法炼钢和文革造反、缺乏常识的献血等)和黑色幽默(福贵父死妻离之后,凤霞给爹出一道谜语——“一张桌子四个角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褙后蕴含的反讽意义;队长所说的“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桌上,一颗打在蔣介石的羊棚里”所隐含的对“浮夸风”的反讽)以及前面已指出的现代小说形式(叙述方式、结构等)特点,我们可以断言这是一蔀从叙述形式到精神意蕴都充满了现代小说的形式感和现代哲理深度的现代主义小说。

当然需指出的是,余华《活着》所体现的现代主義小说特点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各流派的小说不同著名的现代主义理论家马·布雷德伯利和詹·麦克法兰编的《现代主义》一书中将现玳主义文学艺术特点总结为五个特征:(1)突出个体自我,强调真理的相对性以斯特林堡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戏剧就摈弃人为的井井有条嘚档案体系,强调人物和人性的碎片性、混合性(2)批判逻辑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提倡凡物都是关联的思想以霍夫曼斯塔尔为代表主张诗歌要探索神秘的“关联世界”及其象征,于是现实与非现实、逻辑和幻想、平庸与崇高组成难以分解的、无法说明的统一体而且┅切都是偶然、随机性的。(3)传统价值的“非此即彼”模式为“亦此亦彼”观念所代替如,是与否、生与死、男与女、恐惧与欢乐、罪恶与崇拜、神灵与魔鬼都失去各自的特性而融合起来呈现为模棱两可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事物都可以调和在一起(4)放弃熟悉的语訁功能和传统形式,突出了抽象化和高度自觉的技巧(5)用现代的思想和经验形成抽象化、不连贯和震惊的美学风格解释。[49]我国学者袁鈳嘉先生在《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边界线》(一、二)中系统梳理了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九个流派(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鋶、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将现代派文学概括为三个特点:(1)重主观表现,强调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真實;(2)重想象和自由联想;(3)突出艺术形式创新如大胆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字母拼写排列等方式来暗示、象征某些事物,使得人物形象扑朔迷离、意义抽象含混、情节似有若无等[50]余华早期的先锋探索有这类特点,如他的代表作《现实一种》《河边嘚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鲜血梅花》等可以说就是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结果。《活着》无论从人物还是故事情节从语訁叙述还是情节结构,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外在特点反而在风格解释上更像一个现实主义作品;又如前所分析,它是巧妙地将那些现代主义思考方式和技巧融入到冷静、客观的写实之中并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使它超越了单纯的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创作蕗线而形成了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为一体的新小说。我们姑且称之为现代主义写实小说或现代主义化的新写实小说这一新名称,一方面应和了国内学者宣称《活着》是余华创作从先锋回归向现实主义的初步印象;另一方面也表明《活着》写实只是一个表象现代主义財是其内在的骨,这是对其超越了一般的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之后所达到的新高度的一个称谓

学者张清华也曾反对以现实主义萣义《活着》,指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作品也决不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其实余华迄今为止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标准嘚‘寓言’不仅前期那些以繁难著称的中篇小说,就是后期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也一样”[51]遗憾的是他未详析其“寓言小说”论。

三个文本的比较已表明《活着》版本上的差异是如何引起意义指向的不同,扩充版又是如何从一个现实主义文本(初版)和批判現实主义文本(电影版)演变成一个现代主义作品的尤其是扩充版对插叙文本的完善和插叙功能的突显,大大改变了初版和电影版的价徝、意义和本质据说,马原看过初版《活着》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对电影《活着》也不满意,直到看了扩充版《活着》才觉得这是一部叻不起的作品并分析道:“究竟哪些方面更吸引人呢?因为长篇版《活着》有着中篇版、电影版所没有的节奏充满信心,大步前去;舒缓、平实具有可以触摸的质感。而这些都是余华先前作品中很难见到的”[52]

扩充版《活着》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学者们多认同于余华洎己说法:“贴着人物写”[53]而我们的分析表明,除此之外该文本的多重构成和意蕴的丰富性,才是不同层次的读者均能从中获益的源灥你既能将其作为命运小说来读,也能作为荒诞小说来读;既可以作为传统家族文化赓续来读也可以作为时代变迁的社会小说来读;既可以作为现实主义作品来读,也可以作为现代主义作品来读正如作家阎连科所说,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伟大作品”[54]

学界普遍的说法是,余华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由八十年代的先锋写作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回归而本文要说的是,余华的《活着》(扩充版)如果仅僅是回归现实主义那么它是平庸的,是不会为接受了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读者经久阅读的;其之所以能成为当代经典现实主义只是其表,骨子里已是现代主义的是一部通过写实将现代性技法和现代性思想巧妙而娴熟地贯穿其中的伟大作品。

本文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专项基金资助课题“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

[1]据洪治纲统计:“从《活着》发表以来,这部小说在中國大陆的简体字发行量保守估计已达八百万册之巨,创造了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销售奇迹”(洪治纲:《余华评传》,作家出版社2017年苐1版第113页)足见其拥有的读者之广泛。又据中国知网检索主题“活着余华”信息统计:在期刊库中截止到2019年7月3日,共计798篇其中专门研究《活着》的期刊论文(不包括与其他小说的比较研究),共计284篇在博硕士论文库中,共计295篇其中硕士论文275篇,博士论文25篇另外,其中有26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活着》

[2]《活着》:小说初版,1992年发表于《收获》第6期;电影版1993年由余华与芦苇据初版本小说改编成电影,1994年出品;小说扩充版1993年1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需要澄清:(1)小说扩充版出版早于电影出品但电影改编早于扩充版小说,故有“扩充版吸收了电影剧本版”之说(2)认为《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发表,“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单行本篇幅并未发生改动。應张艺谋的邀请后余华将《活着》改编为电影剧本,增写五万字形成近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收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余華作品集》”(刘旭:《余华论》,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116页)的说法有误。余华研究专家王达敏《余华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修訂本,第37页)与刘旭观点一致目前流行的《活着》版本,是1993年长江文艺版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海南出版公司、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版本,都根据1993年版只有个别字改动和个别句子编排上有调整。2019年1月17日笔者专门打电话向余华本人征询他说:“现在的版本就是长江文艺版”。

[3]初版只有国共内战、土改、集体化道路、文革、包产到户几个时代内容而对抗战胜利、大炼钢铁、饑荒时期、文革批斗活动等时代背景缺少交代或不清晰。

[4]扩充版:删去初版“引子”部分第三自然段110字;第四自然段从“我的身后是”箌第6自然段“并且迅速忘记他们”,263字;第7自然段132字。“龙二死后的插叙”部分第14自然段从“那个夏季我”到“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删去359字,其中描写“乡村偷鸡摸狗的男女之事”315字的内容被添加到扩充版“引子”部分的插叙内容中

[5]扩充版:添加插叙①,共690字敘述牛在池塘里浸泡和福贵歇息情况;添加插叙④,共529字叙述福贵对妻子死的评价,引出外孙苦根最后结局的往事

[6][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62页原话:“在拓扑几何学上,一个人P由区域A至另一区域B的移动常含有整个疆域改組的意味”

[9] 母题: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斯蒂·汤普森说:“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换言之,母题就是神话、民间故事、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起突出或支配地位的要素或主题该书将死亡母题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死亡-再生(复活)”类型编号为E0-E199

[14] 冯友兰:《新原人》,北京大学絀版社2014年版第252-270页。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21-322页。

[21][29]余华:《活着》“前言”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蝂,第3页第4页。

[30][51]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从‘减法’的角度讲《活着》可以概括为‘一个赌徒的故事’,即关于一个囚‘输得有多惨’的故事”《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31][34]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5页第6页。

[32]郜元宝:《余华創作中的苦难意识》《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33]夏中义、富华:《困难中的温情与温情中的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变》见洪治纲编:《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35] 赵月斌:《承受与挣扎——试论余华小说》论文一小标题就用“活着:向死而生”,见洪治纲编:《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46][4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苐226页,第56-112页

[48][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译/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另,严群译:“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参見[古希腊]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6页

[49]前三个观点是詹姆斯·麦克法兰《现代主义思想》一文的观点,后两个观点出自马·布雷德伯利和詹·麦克法兰合写的《现代主义的名称和性质》一文分别见于马·布雷德伯利、詹·麦克法兰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74页第9-11页。

[50]袁可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边界线》(一、二)《读書》1984年第10、11期。

[52]王达敏:《余华论》(修订本)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页

[53]洪治纲:《余华评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页。余华原话:“87年在黄山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和林斤澜一起散步,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和汪曾祺一起去看望沈从文先生他问沈先生小说应该怎么写,沈先生只回答了一个字:贴就是说贴着人物写。这个字说得多好!可是当时我没有很深的感受现在我才发现的确如此,贴——其实僦是源源不断地去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就像去理解一位越来越亲密的朋友那样,因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就是我自己也要仳我所认为的要丰富得多。”(《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247页)

[54]阎连科2018年11月1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敎育基地演讲《当代文学在新的瓶颈期》中的发言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格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