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钱的赢的四字词语去看一马光行赢特奖是什么意思

一个名叫“西安”的西安记者(图)_网易新闻
一个名叫“西安”的西安记者(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孟西安在为大学生们授课。  文/图 本报记者 郝小奇 王保国
  核心提示
  有着近六十年历史的西安日报社,为国内新闻界输送了一批知名编辑记者。从这里走出到中央新闻单位的有新华社记者张愈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崔正来、中央电视台记者郄海燕、中国日报记者职任重、中国妇女报朱谦等。活跃在其他媒体的比比皆是,如深圳的吴俊、郭西京,海南的刘德安,北京《瞭望东方周刊》的孙春龙等。在这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中,《人民日报》记者孟西安,堪称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在陕西省和西安市,孟西安有极高的知名度。无论是在《西安晚报》,还是在《人民日报》,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报业传媒的精英人物。尤其是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近20年,他为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各种报刊,采写了约5000多篇宣传陕西和西安的各类新闻稿件,其中报道西安的稿件就多达千篇。他用自己的新闻实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日,刚到陕西工作不久的省委书记赵乐际到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考察看望时说:“我是陕西人,时刻关心着陕西的发展,孟西安同志是位勤奋的记者,我是从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大量新闻稿件中,看到了陕西,获得了陕西发展的许多信息。”随后,他在新华社的讲话中,又一次点名表扬了孟西安。
  “我是从西安晚报走进人民日报的”
  “我出生于古城西安,所以我的名字叫西安”,孟西安满怀深情地说,“是西安这块热土养育了我,也是西安晚报培养了我。我是从西安走出的一名普通记者。”
  祖籍河南的孟西安,1968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经过一年多的劳动锻炼,1970年分配到西安日报任记者,至今从事新闻工作已40多年。
  孟西安是写新闻的“快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的写作激情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喷涌出来。在一个时期,《西安晚报》上几乎天天可以看到他写的通讯或消息,有时一个星期就发表3、4个头题。
  日在《西安日报》头版头题发表的《啤酒商标的风波》,报道了西安啤酒厂接到国外商标爱好者索要西安啤酒商标的来信,厂领导怕惹出事非,就层层请示,辗转周折了11个月之久。此事经孟西安和记者马蛟龙采访,问题得以解决,稿件见报时配发了孟西安写的评论《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当年8月7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评论,号召全国读者“读一读这篇通讯,联系实际想一想,议一议。看来,冲破各种束缚,解放思想,仍然是我们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解放日报》《新闻战线》等报刊也做了转载并配发评论,一家广播电台将此稿改编为广播剧,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优秀广播剧。
  1980年初,孟西安采写的通讯《你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最早报道了西安交通大学年轻副教授孟庆集在1979年4月与外商的一次技术谈判中,以真才实学与世界闻名的理论权威辩论后获胜,为国家赢得600多万法郎赔偿的事情。同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孟庆集的事迹,并配发了《有真才实学才能建设四化》的社论。随后,人民日报针对孟庆集晋升教授受到的阻力发表了社论《论破格》,推动了人才选拔与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此后,他与同事一起采写的西安卫校“八百闺女”等新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他和通讯员一起冒雨采访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舍己营救落入粪池老农的新闻《古城又一桩感人的新事》(刊日《西安晚报》),最早报道了张华的英雄事迹,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10多家报纸转载或刊发,荣获1982年全国好新闻奖,这是陕西省第一个获得的全国新闻奖。同时,在全国引发“大学生救老农划算不划算”的大讨论。
  鉴于孟西安在新闻领域的突出表现,经人民日报副总编丁济沧等人推荐、考察,在时任西安晚报总编辑马汉卿的支持下,孟西安于1985年10月调入人民日报社,先后担任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首席记者和站长。
  “涉深水缚蛟龙,登高山采灵芝”
  孟西安进入人民日报社后,在更高、更广、更深的领域里,开始了新的耕耘。
  “沉下去,才能抓‘活鱼’!”这是孟西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信奉“涉深水缚蛟龙,登高山采灵芝”。
  脚板下出新闻。他的足迹,遍及陕南、陕北和关中大地。他曾沿着红军到达陕北走过的长征路,深入到延安和榆林的山山峁峁连续采访10多天,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初秋季节访吴旗》等稿件。之后他又数十次到延安、榆林采访,写出了《再回延安看母亲》(入选复旦大学新闻辅导教材)《释放南泥湾的能量》《火车开到南泥湾》《窑洞之光》等名篇佳作。他曾深入到陕南水灾灾区10多天,跋山涉水,走访上百名干部群众,采写了《生死关头见形象》《坚强的保垒》以及模范乡党委书记朱显发的通讯《饱蘸热血写人生》。他亲临渭河抗洪第一线,冒雨采写《情系群众挽狂澜》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由他采写的反映农村党支部书记马光行的长篇通讯《当好领头雁》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配发评论发表后,广受好评。新华社内刊发表文,称赞《生命为人民燃烧》的写作特色。
  “要广交朋友,才能消息灵通!”孟西安常这样说。在4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孟西安结识了各条战线的朋友,也在新闻界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去年夏天,他接到一个电话说,“我们首长要拜见您!”一询问,原来是30多年前他在西安日报时曾带领的解放军通讯员王义华派秘书打来的电话。王义华曾跟他采写新闻一年多,回部队后王义华进步很快,现已成为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位少将。孟西安说,一个人的双眼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广大通讯员和朋友的耳目,才能及时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张华舍己救落入粪池的老农的新闻,就是第四军医大学宣传干事江林清晨冒雨敲开他家的门告诉他的。
  新闻要靠跑,有时也要靠“抢”。速度与贴近是衡量新闻新旧的标尺。孟西安很欣赏美国战地记者罗伯特·卡柏生的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就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1994年“6·6”空难导致160多人丧生,他和司机在街头得知后,立即开车追随省市抢救车队,最早赶到现场,及时发回报道。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他不顾年高体弱,毅然深入病房采访;铜川陈家山矿难,他与记者王乐文一起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成为各新闻媒体中最早赶到的记者,连续发回见报稿件9篇。
  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入城式结束后,克林顿从南门瓮城登上城墙。这时,各国记者一概被拒之门外。为了捕捉新闻,孟西安当即与市长和公安局领导联系,终获批准,成为登上城墙采访的唯一记者,连夜发回了独家新闻《有朋自远方来》,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
  “无巧不成书,有情乃文章”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础。但采访和写作新闻时,孟西安主张投“技”取“巧”,以奇取胜,以情感人。他在总结自己的新闻写作经验时概括:“无巧不成书,有情乃文章”。
  采访要讲技巧。他主张要懂点心理学,懂得采访艺术,要善于把采访对象的心里话掏出来。开始采访时,多采取拉家常、排忧虑、交朋友的办法,让被采访者把你想知、未知、应知的事很自然地讲出来;同时也要善于采访和写作谋划。在采访克林顿访问西安时,记者是不能贴身采访的,加之语言不通,要获得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很困难。为此,孟西安通过省上领导取得了陪同总统访问的机会,并提前约见了陪同克林顿的中方女翻译,让她在参观完后在第一时间把克林顿的言行通过手机告诉自己。孟西安和人民日报国际部的记者将了解到的生动情节写进了通讯《感受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刊《人民日报》)《克林顿潇洒中国行》(刊《环球时报》)中,成为众多报道中的独家新闻。
  人间贵有真情,文章也贵在有真情。孟西安认为,消息好比发电报,通讯好比写信。因此,写信(通讯)要比简约的电报更能抒发人的感情。写消息要简约明了,写通讯(或报告文学),更要注重“情”的注入和挥发。而这种情是不能靠文学的合理想象或关起门来编凑,一定要深入采访,切身感受才能获得。
  发表于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通讯《侯宗宾家事四笔》,就是他在当年正月十五应邀到侯宗宾省长家中做客,与侯省长的妻子与儿女的交谈中,得知省长廉洁自律的几件家事。通讯通过侯宗宾“妻子的工作”37年没变动;“弟弟的户口”没从农村调入城市,至今仍在拉架子车;“儿子的职业”不准靠父亲的威望去经商、当官;“女儿要当兵”不准走后门参军的四件“小事”和细节,展现了党的高级干部清正廉洁的高尚风貌和为人、为夫、为父的情义和品德。通讯发表后,在中央全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民日报先后收到400多封赞扬信,许多读者读后落泪。
  他与曹宏亮合作采写、由他执笔的铜川印台区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事迹的长篇通讯《用生命播洒阳光》,是他深入铜川惠家沟,用了十多天采写、完稿的。那些天,他没有脱衣服睡过觉,每天夜里采访到凌晨两三点,其他新闻单位的同志都回城写稿去了,但他仍留在铜川,吃住在惠家沟。通讯在日至25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后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和作家莫伸合作,把郭秀明的形象搬上了电视荧屏。电视连续剧《郭秀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好评如潮,收视率创同期农村题材电视剧之首,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神农杯奖”、中组部党员教育“红星”一等奖和陕西省优秀电视剧奖,由他作词的歌曲《阳光之歌》《那里的黄土不变金》等,荣获全国音乐“金钟奖”提名和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记者要做书写当代《史记》的司马迁”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张张报纸,应成为人们观察时代风云的一扇扇窗口。孟西安主张要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新闻,即要写出“特色”。到人民日报工作后,他把最能体现陕西特色的文化和文物考古,以及古城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作为自己采访的重点。他在20多年中,采访的文物考古作品就有上百篇,其中《敲开世界第八奇迹的大门秦兵马俑发掘记》《法门寺地宫探宝》《汉阳陵探秘》《华夏珍宝库》《五位农民献宝记》《西汉美酒亦醉今人》广为流传,许多被《新华文摘》和海外报刊转载。他结集出版的《黄土地的文明》一书,曾被评为首都最佳图书。他十分推崇司马迁,“多年的文物考古报道中,许多文物的面世都验证了司马迁记述的真实。”
  “记者应当做书写当代《史记》的司马迁!”孟西安说,一张市报,回过头一看,应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一张省报,回头一看,也应记载了这个省的历史;人民日报等中央报刊,回头一看,也应记载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
  孟西安到人民日报工作后,始终关注着古城西安的发展。他对西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注入深情,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撰写、组织了上千篇报道西安的新闻稿件。他采写的《西部亮丽的风景线记西安市精神文明“八大工程”》,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分上下两篇刊出,是历年来报道城市篇幅最大的一次报道,中宣部认为该报道在同类报道中“高出一筹”。2003年,他采写的《西安:努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发表后,备受称赞。在这篇稿件中,他首次提出把“西安精神”概括为“重振汉唐雄风、再开丝绸之路,构筑现代文明,打造世界名城”,这四句话还获得了“西安精神”征集赛的大奖。
  “小小笔杆重千斤!”孟西安强调,“记者的笔可以褒扬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抨击贬损一个人。因此,记者一定要坚持事实求是,秉公执笔,绝不能让笔尖染上铜锈,更不能不给钱就不写,给了钱就乱写。”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孟西安采写了不少舆论监督稿件,诸如《秦俑博物馆考古工地管理混乱,三个秦俑头被盗》《偷了秦俑头丢了自己脑袋,盗窃国宝主犯被判死刑》《终南镇派出所一天发生两起咄咄怪事》《一封举报信一万元》等;他撰写的内参,不少被中央领导批示。孟西安常说: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有为;做一名记者,要为人民鼓与呼,在平民百姓面前不高人一头,在高官大款面前不低人一等。
  2008年初,孟西安退休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闲不下来。除了练习书法、绘画、著书立说之外,他还投身于新闻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继续为陕西一些模范精英人物树碑立传,还应邀担任高校的顾问,并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为教育扶贫尽心尽力。
  “我就像一个演员,在粉墨登场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演给观众看。卸了妆退出舞台,就要好好欣赏别人的演出,我相信年轻的记者和后来者一定干得会比我更好。”孟西安深情地说,“感谢《西安晚报》对我的培养和历练,那是我事业起飞的跑道,我永远不会忘记……”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赢钱赢到手软 的文章

 

随机推荐